時間:2022-01-27 13:28:48
序論:在您撰寫跟小學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陳勇老師出生于上個世紀的饑餓年代,成長于動亂的歲月,1982年二年制高中畢業,屬于“早產嬰兒”。在家干了二年木工活。1984年經上級主管部門“比武招親”,17歲的他就嫁給了教育,實現了自己心儀已久的教育夢。自知“先天不足”的他只好“不待揚鞭自奮蹄”,刻苦自修完???、本科到研究生課程。對語文,他情有獨鐘,人生風雨幾十年,一直以書為伴。每當夜闌人靜,他常獨坐窗前,借著一盞孤燈,拜謁孔子、莊子、屈原、司馬遷……;也曾迎著晨光,享受過唐詩宋詞與《古文觀止》;也曾潛心拜讀過杜威、蘇霍姆林斯基、葉圣陶、于漪、李鎮西等大師的論著,也曾在自己自費訂閱的10多種教育雜志中廣泛涉獵。這些閱讀,豐富了他的人生,厚實了他的基礎,啟迪了他的智慧,使他不滿足于現狀,立志做一位語文教學的探索者。
參加教育教學工作30年來,陳勇老師先后在重慶市銅梁縣大廟鎮興復小學、石院小學、大廟鎮中、司馬初中、四合初中、大廟中學任過教,小學包過班,教過初中語文、化學、歷史、政治、地理等學科,1990年開始專教初、高中語文,當過小學、初中、高中班主任27年。
在長期的班主任工作中,陳勇老師一直堅持“以德為先,以理服人,用愛感人”的教育理念,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和感染學生。在班級管理中,他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讓學生充分體驗到當主人翁的自豪觀和責任觀。如教的2008級18班,這個班級由于關系戶多,學生來自四面八方,縣外學生占60%,他創新了工作思路,大膽放權,通過民主選舉班干部,實行班干部輪換制。后又成立了以王恒力等5人組成的“督查組”,負責對班干部的考核、任免。師生共同制定了“人心齊、學習優、班風正、校有名”的目標。針對班上有拉小團伙和各自為政的現象,在班上開展了“講團結、講正氣、講大局”的“三講”教育。通過這些措施,班上班風班紀發生了較大變化,學習成績一直居平行班前列。在班級管理中,他更加注重對“弱勢群體”的關心和保護。如2005級班上女生肖珊由于生長在農村,長期自卑,加之父親意外傷亡,更加重了她的心理負擔,他通過多次的交心談心,平等對話,在心理老師和他的共同努力下,該同學終于走出了陰霾,順利考上了南京理工大學。育人中樹立辯證的師生觀,在班主任工作中,他力求做到“實話實說”,他給學生說自己的家庭,自己的過去、現在以及教學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力求讓學生理解,老師也是一個平常的人,跟學生一樣,也有缺點和錯誤,但老師一直在不斷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行為。對學生老師更應該學會寬容,學會換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上去想想,去體驗,重視和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這樣,學生才會和你真正交上朋友。正因為如此,調入銅中13年來,他帶了2004級10班、2005級22班、2008級18班、2009級21班四屆畢業班,每個班在高考中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不管是重點還是一般本科上線率都居同類班級前列。特別是2004級10班,該班是理科平行班,高考重點升學率達47.1%,遠遠高出同類其他班。2009級21班參加高考,升學率為100%,重點上線率為67.8%,本科上線率為95。4%。600分以上22人,受高分“二視一”保護的有3人。由于帶班成績顯著,學校德育工作年會幾乎每年都由他去做經驗交流,所寫的德育論文《淺談對高三后期人性化管理》、《讓班主任也擁有詩意的生活》分別發表在《重慶教育論叢》和《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雜志上,《淺談對高三后期人性化管理》獲《班主任》雜志社舉辦的全國《班主任》杯征文大賽三等獎,《讓班主任也擁有詩意的生活》獲中國教育學會舉辦的2007年全國中小學論文賽一等獎。《對高三畢業班級管理的幾點探索》、《怎樣做好新時期的班主任》、《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均獲得重慶市德育論文大賽二等獎。他所帶的2004級10班、2008級18班、2009級21班分獲校先進班集體和縣優秀班集體。
在30年的教學工作中,陳勇老師除了嚴格按照教學常規要求進行教學外,還一直用“興趣為先,學以致用”的原則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在課堂上與學生平等對話,在對話中師生常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注重教學過程中預設和生成的關系,及時反思自己教學中的得失,深入到學生中去,隨時調整教學思路和方法,教學效果顯著,深受學校領導重視和家長稱贊。如2004級所帶理科平行班,高考平均分為104.51,上110分的有20人,最高分李珂 125分,及格率為97.1%。2008級9班張金莉以語文123分順利考入清華大學藝術系。2009級所帶班級高考語文平均分為109.13,及格率為100%。2012級1班語文二診考試,張以126分獲年級第一、六校第二。一班參加高考語文平均為106.6分,16班平行班為100.5分,圓滿完成了學校下達的各項指標。
在搞好常規教學工作的同時,陳勇老師十分注重對學生課外興趣的培養,大膽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如利用語文課前三分鐘開展了“閱讀經典”、“佳作欣賞”、“海闊天空”、“課文質疑”、“故事接龍”、“新聞聯播”等欄目,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班上還辦起了“雛鷹文學社”,成立了閱讀、寫作、書法、演講、研究性學習等興趣小組,學生多次在各種活動中獲獎。如蒲小齡、李珂等分別在《語文報》、《學語文》上發表過文章。指導學生多次參加全國中語會會報《語文報》舉辦的“暑假讀報知識競賽”,指導學生分別參加了中國報刊協會、、全國中語會等6家單位舉辦的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語文報杯”全國中學作文大賽,其中劉澗瑤的《淚水》一文獲重慶市唯一的全國特等獎,郭博、黃雁、高瑯等20人分獲省級一、二、三等獎。他本人5次獲優秀指導獎。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帶來樂趣,使教育工作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研究的這條幸福之路?!苯陙?,陳勇老師一邊抓教學,一邊積極的投身于教研教改的時代洪流中,反復閱讀教育大家如葉圣陶、于漪、李鎮西等的教育教學專著,也從自己自費訂閱的10多種語文類報刊中汲取營養。這些閱讀豐富了他的人生,厚實了他的基礎,啟迪了他的智慧,使他不滿足于現狀,立志做一位語文教學的探索者。于是,他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近年來先后參加了三個國家級課題研究。“優秀電影促進高中生德商提高的實證研究”、“《劉雪庵音樂作品選》校本課程開發研究”這兩個課題分別于2005年12月和2007年10月結題,其中“優秀電影促進高中生德商提高的實證研究”獲國家優秀子課題獎?!缎抡n改下重點高中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研究》已于2013年12月結題,市級重點課題“區縣市級重點中學爭創示范高中,實現持續發展的研究”于2007年5月結題,市級課題“高中語文寫作能力知識化研究”已于2011年12月結題。課題成果影像作品《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和論文《優秀電影與語文學科整合的思考和實踐》都獲中央電教館課題研究成果二等獎,論文《電影與語文學科整合初探》獲重慶市第四屆優秀電教科研成果二等獎,研究報告《優秀電影促進高中生德商提高的實證研究》獲第五屆優秀電教研究成果一等獎,《追求的腳步―銅梁中學示范高中建設與研究》獲市教委研究成果一等獎,還有多項科研成果在縣內得到推廣。
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葦草?!标愑吕蠋煼e極參加課題研究之余,將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教學反思述諸文字,近年來也小有收獲:在《語文報》、《中國教育科學》、《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科學咨詢》、《師資建設》、《電教世界》、《重慶教育論叢》等刊物上發表教育教學類文章10余篇,論文《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課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等12篇獲得全國一、二、三等獎,論文《對高三畢業班管理的幾點探索》等8篇獲重慶市等級獎。參編課輔讀物《高考個性作文》、《中學生報》、《鳳山駝鈴》等6種。
正因為教研教改成績突出,陳勇老師2005年12月獲第四屆“語通杯”全國“教改新星”提名獎(重慶市高中組最高獎,全市僅2名),2007年12月獲全國“教改新星”稱號,2010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個人,2013年被聘為西南大學兼職副教授,2014年被語文出版社聘為“全國語文名師成長大講堂”客座講師。
(貴州省安順市黃果樹風景名勝區黃果樹鎮大洋小學561022)
【內容提要】對民族教育是采取因地制宜、因民族制宜和分類指導的方法,還是一刀切照搬城市教育那一套辦學經驗,這成為我們研究民族教育的關鍵性問題。我校從2004年起,完成了促進適齡兒童入學的歷史任務,實現了“普九”目標后,大膽改革,把優秀民族民間文化引進課堂,開展“蠟染工藝美術課”和“雙語”教學,率先在全區農村小學開設英語課,聘請女生輔導員給當地布依族女孩講解生理衛生知識,初步探索出民族地區小學教育綜合發展的一些新思路。
關鍵詞 民族;教育;發展
一、民族地區小學教育不一定照搬城市學校教育發展模式
在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民族教育的今天,如果民族地區小學教育仍然依照城市學校的模式,全國上下統一用一個標準、一套教材,顯然違背了新一輪課改的精神。那么民族地區小學教育又如何開展?黃果樹大洋小學的做法也許有一些可借鑒的東西。
我校建校于民國廿三年,歷史悠久,早已遠近聞名。因校舍為石木結構,年久失修,加上規模小,直至2001年3月,特申請使用了《李嘉誠基金會西部教育計劃》基建資金七十萬元人民幣修建了配套完備、功能齊全,于2003年9月投入使用的新型學校。
2004年,基本實現“普九”目標后,學校根據新課改要求,重視學生全面發展,大膽改革。(一)除了開足開齊國家規定的課程外,結合當地實際,挖掘地方優秀民族民間具有特色的文化藝術資源,整理編寫《布依族民間文化藝術》校本教材,把布依族優秀民間藝術文化引進課堂,開設民族民間文化課程;(二)引導學生學習操作和品評欣賞民間文化藝術,讓學生體驗到求知的快樂,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形成,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學校因此而受到各級各界的重視。國家教育部、貴州省教育廳、省、市教科所(民族局)的領導和專家曾到校視察,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滋根基金會(海外華人組織)的友人曾到校訪問,對大洋小學的做法表示肯定和贊賞。
二、民族民間文化是民族地區小學可以挖掘的一筆寶貴財富
各民族都有自己別具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都受到保護、受到重視。2002年10月8日,貴州省教育廳、貴州省民宗委下發了《關于在我省各級各類學校開展民族民間文化教育的實施意見》(黔教發[2002]16號文件),2006年貴州省“兩會”期間,一些代表、委員把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寫成提案,2013年12月,黨的十三中全會提出的“保護傳統文化”政策。近幾年,各級政府不僅在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方面有了新的舉措。而且開展了這方面的工作。在這一精神的感召下,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大潮中,民族地區小學完全可以結合實際,把當地最燦爛的民間文化藝術引進課堂,讓學生從小就學會弘揚和傳承寶貴的優秀民間文化。
2002年10月8日,貴州省教育廳、貴州省民宗委《關于在我省各級各類學校開展民族民間文化教育的實施意見》(黔教發[2002]16號)頒布實施以來,大洋小學按照文件精神,率先把布依族優秀民間文化藝術引進課堂,每周每班安排兩節民族文化課,聘請當地民間藝人到校擔任民族文化藝術輔導員,傳授技藝。2007年大洋小學被貴州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確定為“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在中小學美術課程中進行優秀民族民間美術文化保護與傳承教育實驗研究》的課題實驗學校。在這一背景下,教師們自主研究、采訪、調查、搜集、尋求一脈相承的文化根源,觸動教師的思維習慣和教學能力的提高。與此同時,聘請專家、老師整理編寫三至六年級的《布依民間文化藝術》校本教材,讓學生學習、領會和感悟優秀民間文化的精髓,從而自覺學習和傳承優秀的民間文化。
2008年秋,羅仕慧老師執教的“快樂的布依女孩”恰入其分地滲透了蠟染工藝服飾的教學,他能用自制的課件向學生展示了風格樸質、美觀大方的布依蠟染服飾,孩子們畫出了許多漂亮的身著布依族蠟染裙的布依少女,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再如我們結合美術欣賞課《剪紙》,有機地融入了民族剪紙藝術,把勤勞、純樸的布依人的民風民俗,都創作成為剪紙作品:身著布依蠟染服飾的布依族大嫂喂年豬,布依族漢子挑年貨等,方寸之間,盡顯布依韻味。
由羅仕鳳老師執教的課題研究課《布依族傳統蠟染裙的認識》將布依蠟染制作及服飾文化恰如其分地引進美術課堂,引發了學生極大的學習和研究興趣。這節課代表大洋小學參加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教育課堂教學優質課錄像評比中榮獲省級壹等獎;同時,我校還編寫了一份《布依織錦工藝流程》教學設計,操作性強,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不知不覺之中,我們的研究已深入課堂。我們還將布依民間文化藝術引進校本課程,伍德超老師執教的《布依民間文化藝術的分類》一課在全區校本課程驗收活動中得到考核小組的高度評價。
2010年3月,大洋小學出色地完成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在中小學美術課程中進行優秀民族民間美術文化保護與傳承教育實驗研究》的子課題實驗研究。2011年3月,羅仕鳳老師指導學生作品在參加“貴州省中小學民族民間文化教育教學成果展示”活動中榮獲省級一等獎2件、二等獎3件、三等獎4件,同時她自己作品在參展中獲一等獎1件、二等獎2件并接受記者采訪。2012年5月,黃果樹大洋小學舞蹈----《斗笠下的布依娃》榮獲多彩貴州舞蹈大賽黃果樹選區一等獎。2012年6月,筆者撰寫《美術課程與布依族蠟染藝術相結合的研究》課題實驗研究報告,榮獲貴州省教育科學院、貴州教育學會主辦的(2012)教育科研論文.教學設計評選活動中一等獎;2012年11月,筆者撰寫《布依族蠟染課程資源開發利用初探》,榮獲貴州省第四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藝術教育科研論文一等獎,次年2月,此文榮獲國家教育部主辦的全國第四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藝術教育論文二等獎;2012年11月----2013年5月,筆者主持課題組教師進行校本課題《美術課程與布依蠟染藝術相結合的研究》的教學實驗研究,在參加首屆貴州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學成果獎評選活動中榮獲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2013年7月,筆者撰寫《地方文化轉化為美術課程的嘗試性思考》,榮獲貴州省教育科學院、教育學會主辦的(2013)教育科研論文.教學設計評選活動中一等獎。在“優秀民間文化藝術”的學習中,學生積極參與制作表演,學點蠟、蠟畫及圖案設計、脫蠟技巧、評選最佳布依蠟染制作設計師等。筆者認為:在開依文化進校本的進程中,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對校本課程不僅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在走出教室走出校門的學習實踐中,提高了自身的綜合實踐能力,教師和學生共同收集民間故事,探訪布依名人,查詢民風民俗。孩子們用稚嫩的筆觸記述著,創作著,盡管還很膚淺,但他們的交際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合作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相應的鍛煉。在老師的指引下,學生逐漸對布依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會有意識的了解布依文化,談論布依文化,并嘗試著設計蠟染工藝……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我校教師“站起來了”、“動起來了”,積極收尋資料,尋訪名人,進行鄉土采風等,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科學以外的知識,增添了無窮的樂趣,學生也真正“回歸生活了”,開始“主動發展”了,于是,校園文化氛圍不再單單是學科知識,更多的是學生在實踐中收獲了。
黃果樹大洋小學的師生認為,民族民間文化是一筆可以挖掘的寶貴財富。
三、開展雙語教學是民族地區小學提高教學質量的好方法
布依族學生從小在母語的環境里生活,用的是母語的思維習慣進行思維,母語是他們表達思想感情最精確、駕馭最熟練的思維工具,用這個工具去學習新適應,
認識新問題,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不懂漢語的布依族學生來說,由于語言障礙,在接受單一的漢語言形式的學時,對教師傳授的知識極少能理解和接受。而雙語教學的優勢則在于它充分認識到布依族學生的語言使用特點,使語言思維和語文文字符號相一致,學得快,認得牢,跨越了語言障礙,開起了學生智慧的天窗,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可以極大地提高教學質量。
貴州布依族是一個有語言有表音文字的民族,布依族教育主要以漢語言教學為主,黃果樹大洋小學剛剛進校門的學生大多數不會使用漢語,過去使用漢語言教學,教學成績并不理想。近幾年來,學校在使用漢語教學的同時,根據學生多數不懂漢語的實際情況,在學校開展布依族語言輔導教學的雙語教學模式,教學質量比過去有了很大提高,學校教師伍德超等4名布依族教師成了“雙語”教學骨干,其中一人參加了省級“雙語”教學師資培訓班學習。
黃果樹風景名勝區大洋小學的探索表明,開展“雙語”教學的確是幫助民族地區小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好方法。
四、開設英語課是民族地區小學教育發展的趨勢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各民族、各國家之間的交往不斷增加,多掌握一門語言將增強學生今后走向社會的競爭能力。英語作為世界上第二大使用語言,占全球語言工具中的顯著位置。新一輪課改也要求各地因地制宜開設英語課,因此開設英語課將是今后民族地區小學教育發展的大趨勢。
黃果樹風景名勝區大洋小學在一次對升人中學的畢業生進行調查時發現,布依
族少年兒童因為家庭貧困,語言障礙等多方面的原因,學生大多數對學好中學課程缺乏信心,成績不理想,有些少年兒童產生厭學情緒。針對這一情況,學校利用本校羅仕慧老師是師范英語專業畢業的這一資源,率先于2004年開設英語課。學生畢業計人初中,由于在小學打有英語基礎、英語成績突出,受到中學老師的重視,學生普遍增強了對學習的自信心,其他科目的成績也相應上升起來。我校畢業生伍明霞同學升人初中后,英語和數學成績在中學全年級獲得第一名。黃果樹風景名勝區大洋小學開設英語課培養學生自信心,提高學生成績的做法得到上級的好評。
五、聘請女生輔導員是對民族地區小學女童的關愛
2013年9月黃果樹大洋小學聘請安順市知名專家包友剛醫生為女童講解生理健康有關的知識。我校根據布依族女孩愛跟本民族年齡稍大、有文化、有知識的女孩交流的實際情況,聘請當地一位20多歲的女孩(高中畢業)經過衛生部門的一些培訓后到校擔任女生輔導員(伍秀),主要給學生上健康教育課和講解生殖衛生知識,學生普遍反映很好。
民族地區教育落后,究其原因,除了經濟發展滯后,教育投人低,師資力量薄弱,學校布局不合理,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外,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就是民族教育沒有真正從少數民族地區和民族地區的特點出發,因人、因材施教,無論辦學體制,教育模式或是教學方法都一貫沿襲城市化的發展模式,使少數民族學生難得進、留不住、學得難。黃果樹風景名勝區大洋小學的做法雖然還處于探索階段,但學校不斷創新的辦學形式,必將煥發出民族教育的生機活力。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2002年7月7日)
[2]《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主編:朱慕菊)
關鍵詞葉圣陶 中小學課程教學改革 教育研究
如果要在葉圣陶對現代中國的眾多貢獻中,找出一個最突出的貢獻,人們恐怕會在文學和教育兩個領域舉棋不定。是的,在文學上,作為五四新文學的開創者之一,葉圣陶以文學為武器,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專制和壓迫,提倡自由和平等,雖然這些觀念和態度是五四時期“流行的”,但落實于葉圣陶的文學創作“卻能不落俗套,不帶陳腔”,因而有學者認為:“在所有的《小說月報》早期的短篇作家中,葉圣陶是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一位”[1]。在教育領域,葉圣陶一生從事小學、中學、大學各層次的教學工作,編輯中學生喜愛的雜志,選編語文教材,撰寫教育論文,成為“語文教育界的一代宗師”[2]。也許,我們無須生硬地將葉圣陶的貢獻分割為一個個孤立的領域,因為葉圣陶的文學和教育活動,甚至包括他的編輯和出版事業,都是融為一體的,即躬身實踐后人有些漠然的“五四”理念。
葉圣陶最初的職業是教師,他絕大部分的文學創作都與學校、教師、學生有關,至1928年長篇小說《倪煥之》問世,葉圣陶已成為現代中國成就最大的教育小說作家。文學是葉圣陶傳播教育思想的載體,教育又為葉圣陶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葉圣陶的教育探索主要集中于中小學,固然與他從事中小學教育的經歷有關,但更根本的原因則是五四時代的感召。當時的文化先驅都在為建設全新的現代中國而搖旗吶喊,葉圣陶以樸實、堅韌的精神,加入到這支隊伍中,他深知,未來的中國是由未來的主人――今天的孩子所決定的,所以,“教育越進步,便養成更鍵全的個人……全數的社會,都包含著這樣的個人,社會便永永改進”[3]。對于葉圣陶而言,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完善個人而改進社會,而什么樣的個人是健全的?什么樣的社會是理想的?葉圣陶的回答是:從封建專制和舊的倫理道德中解放出來的人是健全的;擺脫貧窮、落后、外辱,實現自由、平等的社會是理想的。這不僅僅是葉圣陶一個人的理想,也是那個時代共同的心聲,即通常所說的“五四”理念,正如朱曉進先生所說:“葉圣陶教育思想的內核及其形成,其實正是與五四時期文化革新的核心價值諸如‘人的覺醒’、‘思想啟蒙’‘人的現代化’等是相一致的”[4]。其哲學基礎是人道主義、個性主義和科學思想。與其說葉圣陶以終生的教育探索來回答這個問題,毋寧說,他以堅韌頑強的精神固守這個答案。
人道主義、個性主義和科學思想貫穿于葉圣陶的全部教育探索之中,形成了他對中小學教學目的、教學方法、考試制度及成績評定的獨特認識,這些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思想,對當前中小學教學改革頗有啟發意義。
一、教學目的:培養健全的人
時至今日,依然存在兒童為什么要上學的問題。這個問題對于農村和小城鎮尤其具有現實性和針對性,因為當前的中小學教育并不著意培養學生的謀生技能。宏觀考察從民國至今的中小學教育,謀生技能始終不是中小學教育的強項和目標,雖然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一些中小學畢業生也曾被作為人才加以任用,其中部分人士作出了杰出的成就。既然中小學不培養特定的謀生技能,那么,兒童為什么要接受中小學教育?中小學教育與謀生技能有何關系?
葉圣陶從教之初,正值民國前后,當時的社會環境可謂是真正的“鄉土中國”,除了少數高門巨族之外,大多數鄉土社會的民眾――小市民、小商人、手工業者、農民,都面臨如何規劃子女的未來及謀生問題。事實上,鄉土民眾中只有極少數人選擇讓自己的子女上學,更多的則是讓子女從小跟隨師傅學習一門謀生手藝,這就必然產生了對比,如果在謀生技能上,中小學生不能勝出一籌,那么,中小學教學的優越性在哪里?
學習具體的技藝,確實有利于日后謀生,這一點葉圣陶是認可的,“學得一技一藝,得以養家活口”[3],但葉圣陶顯然不滿足于把“養家活口”作為人生的目標和最終的追求。中小學教育超越于習藝謀生之處在于:“要什么小學教育?原來人之所以可貴,并不在他既已為人,乃在他將進而為更高尚的人”[3]?!案鞣N功課有個總目標,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3]。葉圣陶把中小學教育的目的歸結為培養“更高尚的人”“健全的公民”“更鍵全的個人”或“獨立不倚的人”[3]??傊谌~圣陶看來,中小學教育的目的是對“人”的培養,而不是單純地傳授謀生技能。這既是對教育本質的思考,又回蕩著五四時代特有的人文之聲。教育的本質和目的是什么?歷代教育家根據不同的歷史條件,各自作出了具有時代特色的回答,但都緊緊圍繞對“人”的培養。蘇格拉底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完美道德的人,柏拉圖把學習的目的理解為“使靈魂的視力向上”[5],亞里士多德重視教學的階段性和針對性,但目的依然是對“人”的全面培養――體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諧發展。20世紀最負盛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杜威則把教育對人的培養深化、細化到能力、習慣,甚至情感:“(教育)不斷地在創造個體的能力,填充他的意識,形成他的習慣,訓練他的思想,并發展他的感情和情緒”[6]。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所謂“終乎為圣人”,就是把人的道德與能力培養到最高境界。把培養“健全的人”作為教育的目的還與五四時代的主旋律分不開,“五四”是一個充滿人文理想的時代,它的最強音就是“人”的解放,即從舊的制度與倫理中掙脫出來,呼喚人的自由、平等,正視人性,追求人的現代性。魯迅的《狂人日記》就發出了這種聲音,讓狂人自慚形穢的“真的人”,就是“五四”所理想的人,郁達夫表達得更直接:“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個人’的發現”[7]。
葉圣陶所說的培養“健全的人”與當下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頗有不同?!熬C合素質”教育重視對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但各項能力的總和并不等同于“健全的人”。葉圣陶所理解的“健全的人”是把“人”放在核心位置,這樣的人應該具有“獨立不倚”的現代品格,具有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能力,并且要能服務于社會,“教育要為全社會而設計,要為訓練成對社會做點事的人而設計”[3]。如果能夠培養出“健全的人”,雖然未有一技一藝,但他們的素質和能力能夠使之有益于社會,遠甚于一技一藝,謀生自然不成問題。這樣的中小學教育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社會,都比師徒式習藝更為有益,因而更具優越性。
二、教學方法:激發、啟發與分組教學制
如何進行中小學課堂教學,是能否真正實現教學目的之關鍵所在。作為具有實際教學經驗的教師,葉圣陶對這一問題思考得特別深入,并反復撰文,從不同角度予以闡發。中小學課堂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是講授法,這種教師在上面講解,學生在下面記錄的方法,葉圣陶稱之為“演講”法,認為這種“注入式”教學法是“最不妥善的教育方法”[3]。對于教師而言,注入式教學無需深度介入的熱情,要么照本宣科,至多無非是擴大知識范圍,把自己所懂的一一教給學生,葉圣陶認為這種教學“算不得學校教育”,將其稱為“學科雜貨店”[3]――出售學科的知識,學生可以去買,教學變成了一種“買賣”,缺乏對學生心智的啟迪。對學生而言,這種當代教育界稱為“一言堂”或“填鴨式”的教學,確實使人易于陷入疲倦,葉圣陶聯系自己聽講的實際,認為這樣的教學對于學生是“一種難受的刑罰”[3]。
既然“注入式”教學不足取,那么,中小學應該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呢?葉圣陶認為“知識只有自己去求”[3],因此教師的作用不是開“學科雜貨店”,販賣知識,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啟發學生思考。在葉圣陶看來,死記硬背的知識,除了應付考試,對學生并無實際的益處,是把“‘學習’認作‘記誦’”[3],記誦只是對知識的記憶,考完之后,往往很快就忘記了,不會對學生的心智產生實際的益處。真正的“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發展自己的心智,因此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在課堂上練習、嘗試、討論尤為重要,而更重要的則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一旦學生內在的求知欲被激發出來,學習就真正變成了一個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的過程。
葉圣陶倡導的教學方法重在對“人”的培養和鍛煉,注重熏陶學生的道德、情操、志趣,使之成為“健全的人”,從而既有益于自己的人生,又有益于社會。這也是五四時代“人”的覺醒在教育界的回響,較之于單一學習某一技藝的師徒式習藝,其高下簡直判若云泥。
葉圣陶倡導的激發學生創造欲望與潛能、啟發學生思維與感悟的教學方法,對當前中小學教學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及實踐價值。在理論上,中小學教學只有真正回到對“人”的教育上,才能從根本上體現學校教育的優越性,使“人”的主體性、責任感、能力得到培養或鍛煉,從而奠定學生作為現代人、文明人應有的品格。當前的中小學教育,特別是小學教育,在音樂、美術、手工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相當一部分家庭為之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學生也忙于、苦于、疲于學校與課外培訓之間。6年小學教育,再加3年學前教育,猶如一場全家人參與的漫長的馬拉松長跑,耗去了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可最終并無有力的證據表明這部分孩子在個人生活及社會貢獻方面優于其他人。家長和學校的誤區在于,對“技藝”的崇尚掩蓋了對“人”的培養,而沒有健全的人格,縱使有一技之長,也無法擁有完美的人生,更無從作出更大的社會貢獻。在實踐中,要真正發揮“激發”和“啟發”的作用,最迫切的就是要推行分組教學法,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則要甘當“催化劑”[8],在提問、答疑、論辯中,教育、引導、塑造學生,一旦學生的主體意識被喚醒,潛能亦將隨之釋放,既能把握自我,直面人生,也能服務社會。目前,分組教學制在世界范圍內普遍被采用,國內各級學校亦應與時俱進,中小學亟需率先行動起來,因為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都認為,人的個性、心理形成期大約在童年或少年時期,也就是其接受中小學教育時期,他們一生的幸福、成敗都與此有關,正如意大利教育家瑪利婭?蒙臺梭利所說:“成人的幸福其實是與他童年時期的生活緊密聯系的……一個人的個性特征就是在他童年心靈的敏感和秘密時期形成的”[9]。當然,分組教學制不能流于形式,只有當教師真正潛心于激發、啟迪學生,使之形成健全的個性、心理,才能發揮它真正的作用,因之為他們日后獲得“成人的幸?!贝蛳聢詫嵉幕A。
三、考試制度與成績評定:靈活、多樣、據實
教學目的決定教學方法,而教學方法決定考試制度和成績評定的方法。自設立學校以來,就有學校的考試制度。古典文獻中,記載西周時期即有完備的學校教育及考試制度的構想,設想隔年考查制,所謂“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10],這種二年一次的考試制度注重了學習的規律,考查的是學習的實效,考試方式也相當靈活。從秦漢時期以來,大型考試逐漸固定在筆試和口試,小型考試則以筆試為主。葉圣陶面對的現實就是筆試成為評定學生成績的唯一方式(體育、音樂除外)。學生為了通過考試,抓住“會考試題匯編”之類的書死記硬背,“現在有人要用考試作為一個個的圈兒,把讀書人的心拴住,被考者則把它看作一道道的關口,希望能僥幸通行過去:這樣還有什么教育的意義留存下來呢”[3]?葉圣陶稱這樣的考試制度為“考試本位”[3]。關于考試的形式和內容及成績的評定,葉圣陶有過精當的分析。當時各類學校的考試中,常常出現“夾帶”現象――偷帶教科書、小紙片進入考場或考前將相關內容寫在書桌、門窗上――這些作弊方法流傳至今。葉圣陶認為,作弊固然不對,但問題出在考試內容、目的和成績評定方法上?!皧A帶”表明考試內容是死知識,考試目的是檢查學生是否記住了,成績評定方法是只看卷面,由此把“學習”變成了簡單的“記誦”。葉圣陶指出,那些沒有“夾帶”的學生,“不過把教科書之類帶在心里頭去應試而已,如果考過之后不久就忘掉那些記誦了的,實際還不是跟靠著夾帶應試的一樣落空”[3]?葉圣陶把考試方法與教育目的結合在一起思考,他認為,評定學生的成績,要考察學生的“知能”發展狀況。“所謂知能,包括思想和行動,也就是整個的生活。一個學生在學校里受教育,他的成績好或者不好,要看他的知能發展到什么程度,要看他是否隨時利用了所學得的東西去應付實際生活,方可斷言”[3]。因此,學習成績的評定要全權交給授課教師,讓教師根據學生的言行作出判斷:“賢明的教育家不看重什么考試,他與學生日常接觸,學生的一舉一動都是他據以下評判的資料啊。惟有不甚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才特別看重考試”[3]。簡而言之,葉圣陶倡導的成績評定方式是考察學習的實效,考試方法則是靈活、多樣、綜合的,與上文提及的西周文獻中的相關構想頗有相通之處。
遺憾的是,葉圣陶八十年前批評的成績評定方式及考試方法至今未有改觀,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筆試和卷面幾乎是評價學生成績的唯一尺度,“考點”“知識點”“考試指南”之類的書籍幾乎填補了中小學生,特別是中學生所有可資利用的課余時間,催生的不僅是葉圣陶詬病的“記誦”式應考的形式主義,而且也助長了言行不一之風,因為成績的等次只看卷面怎么答,而不看實際怎么做,怎么想。這樣的考試指向了對知識的記誦或掌握,而忽視了對“人”的培養,而中小學教育最迫切的任務是培養“健全的人”,提升國民素質,不必也無須成為考試培訓基地。
如果要真正通過中小學教育培養出“健全的人”,從而提高民族的總體素質,就有必要正視葉圣陶對中小學成績評定及考試方式的批評,改革現有的考試及成績評定制度,從重知識轉向重行為,從重形式轉向重實效,從單一轉向多樣。當然,考試制度與成績評定方法的改革離不開教學方法的轉變,更離不開教師素質的提升以及教學條件的改善。總之,只有中小學教育回到對“人”的教育上,并具有配套的設施和觀念,考試制度與成績評定方法的改革才是切實可行的。
葉圣陶關于教學目的、教學方法、考試制度及成績評定的思考和設想,是一個“系統工程”,是20世紀前期在中西社會文化思想對比、交流、碰撞環境中,中國教育家作出的獨特思考,這種思考既繼承了中國古代教育的智慧(如重啟發),又吸納了西方現代教育的精華(如重實踐),它的靈魂是如何使中小學教育在培養出“健全的人”的過程中發揮積極的、實際的影響。這個“系統工程”體現了葉圣陶的人道主義情懷,它志在改進所有受教育者的精神,使之利己利人。同時,這個“系統工程”也注重學生的不同個性,反對任何權威和高高在上的教學,主張實現學生的自我價值,體現了個性主義的教育觀。再者,在教學方法及成績評定等方面,又融入了科學的精神及務實的態度。一言以蔽之,葉圣陶中小學教育思想乃是人道的、個性的、科學的教育。它對于當前中小學課程教學改革中的幾個關鍵問題,具有啟發、借鑒和參考價值。例如,教學目的要真正對準培養“健全的人”。只有當全社會對這一目的達成共識,才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激發”“啟發”“分組教學”才能產生實效。而真正致力于培養“健全的人”的教學,決不會采用簡單、機械的形式主義的考試制度及成績評定方法。當然,這個“系統工程”的實施需要加大教育投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唯有如此,中小學教育才會有真正的突破,個人的幸福和國民素質的提升才會有保障,才會為實現中國夢打下最堅實、最可靠的基礎。
葉圣陶對教育探索的獨特之處,不僅在于他的教育思想是“五四”理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精辟、獨到地揭示了中國現代教育的文化精神和基本原理”[11],而且還體現在他以滿腔熱忱創作了《倪煥之》等教育小說,以當時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學藝術形式描繪、思考、探索中小學教育,此中足見他對教育興趣之濃,思索之深。當前中小學課程教學改革不應忽視這筆寶貴的思想資源。
參考文獻
[1]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2] 董菊初.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概論[M].北京:開明出版社,1998.
[3] 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
[4] 朱曉進.葉圣陶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2013(1).
[5] 柏拉圖.理想國[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
[6] 杜威.今日的教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
[7] 郁達夫.郁達夫文集(第六卷)[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
[8] 王永紅,崔琪:教師應做促進學生成長的催化劑[J].中國教師,2010(13).
[9] 蒙臺梭利.兒童的秘密?導言[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4.
[10] 郭齊家.中國古代考試制度[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研究心理;剖析;矯正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19-0045-03
盡管當前中小學教師研究工作已經廣泛開展,但我們在基層教育科研管理中,發現中小學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疏于研究或研究不深入的現象仍然比較突出。究其原因,這固然受中小學教師的科研素質、科研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制約,但更與他們在研究心理上的偏差直接相關。本文試圖通過對教師幾種典型的消極研究心理的描述和案例剖析,提出一些矯正方法,借此對中小學教師實踐研究的價值、特點、方法、成效、精神等方面作一些詮釋。
一、怠惰心理
教師囿于自己的經驗與慣性進行教育教學,面對新的問題不求甚解、更不想通過探索和創新改變工作現狀,追求卓越,對科研工作沒有熱情,甚至漠視。如余老師,工作10年,為評職稱,偶有縣級教學比賽獲獎,主持縣級課題已結題,縣級論文也有獲獎。但是,前后跨度幾年的課題和論文都是同類內容,且同一主題前后兩篇論文,無論新度、廣度、深度都無太大差別,獲獎等次不高。
以上現象反映了中小學教師研究的怠惰心理。造成這一心理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師還未達到把自己作為教育實踐研究主體的境界,對研究的價值沒有深刻的認識。在中小學教師研究意識上,普遍存在3種偏差:①唯功利性。如余老師為了比賽和評職稱而申報課題,一旦課題結題,論文過關,對研究就開始產生惰性,思維定式,陷入“被動研究”的泥潭。②成果意識錯位。把課題、論文的獲獎當作科研的唯一成果,而忽視了研究主要成果――教師實踐行動的改善及在研究過程中的專業成長。③研教不相融。如余老師滿足于憑借積累的學科專業知識和經驗進行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卻不能直面自身工作的新問題而開展能動研究。即使有研究,也只是在同類內容、同一水平上打轉,難以產生好的實踐成效。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他會越來越缺乏研究的動力。
怎樣矯正中小學教師研究的怠惰心理呢?
(1)教師要激活從事實踐研究的主體意識。愛因斯坦說:“全部的科學不過是日常思考的提煉?!苯處熞浞终J識自身研究對于教育實踐和理論的獨特價值,以及對于教育生活的意義,使自己不至于在日復一日的單純教學中日漸懈怠。實際上,只要在教學的同時堅持研究,就會明白“我要研”的真正意義。表面上看過程很辛苦,實際上享受了思考的樂趣、成功的愉悅,還有那種油然而生、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工作激情。這與職稱、榮譽無關,而是教師自我價值的一種體現,是自身能量的一種釋放,這種釋放會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強。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當研究獲得成果時,則超越了外部物質獎勵,得到了精神激勵(效能感和成就感),這恰是人的高層次需要。
(2)要擬訂循序漸進的長期科研規劃,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投身于科研工作。在研究中,教師修煉自己的研究能力,從而為創新工作、提高教學效益和實現自身價值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恐懼心理
教師把科研神秘化,對完成研究工作表現出畏難情緒;或者對于自己、他人的點滴成果不屑一顧,盲目攀高,眼高手低,導致研究的自信心不足。如新手教師毛老師,剛畢業三年,熱情、開朗、深得學生喜歡。但如果讓他申報一個課題進行研究,他會說:“課題啊,這么難,那是專家學者們所做的事?!备晦k公室的李老師也會說“我都教了很多年了,還沒有做過一個課題研究,要做就做個像模像樣的,過幾年再說吧?!?/p>
以上現象反映了中小學教師研究的恐懼心理。造成這一心理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師在入職起始階段,對教育實踐研究的特點還不能很好地把握。具體表現為:①無科研入門動機。如毛老師畢業頭三年忙著“適應”教育教學生活,也缺乏科研操作的基本知識,說是做課題研究與己無關,其實是心里膽怯。他若讓這種畏難情緒蔓延下去,必定會影響其專業成長。②科研意識偏頗。在新手教師看來,科研是高大上的。課題研究要經過申報立項、開題論證、中期檢查、成果提煉、結題鑒定等環節,整個是“像模像樣”的,而自己所做的日常工作則極其普通,跟研究劃不起等號,于是自然地把教學與研究割裂成兩張皮。若不從日常實際教學生活入手,而想以憑空臆想的研究改變教學生活顯然是不現實的。對科研的偏見必然會影響研究工作的自信心。這樣,教育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就會從眼皮底下溜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很難有一個適合自己的研究課題。
怎樣矯正中小學教師研究的恐懼心理呢?
(1)教師對中小學教師實踐研究特點應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布克漢姆說:“教育工作是一門研究和實踐聯系十分緊密的科學化程度很高的作業。”教師基于對自己真實的教育教學生活的觀察、思考、探究和改進,生成教育智慧,去解決實際問題,既是一種工作,也是教師的一種研究,兩者相互依賴、相互促進。教師的研究不僅能深化教育教學,還能增強自信和力量,并且教師對自身的研究實踐具有獨特的優勢。知道這一點,教師就不會排斥研究,也不會把研究神秘化。
(2)要努力提高自己會“成為一個研究者”的信心。可以通過兩條途徑達成“教”與“研”的融合:一是學中做。教師研究除做課題外,還包括諸如理論學習、教研活動(集體備課、公開課等)、經驗交流、論文撰寫、專題講座、學術報告、教育論壇、成果展示、文集編印等,每一次完成“作業”,都可看作是教師的實踐研究過程。而教師最主要的研究應是課堂研究,如教師有目的地學習某一教育理論、反思內化,并將其運用于課堂;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收集反映有關教學效果的數據,與以往教學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結論等。這一過程把教學和研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二是做中學。蘇霍姆林斯基寫成的《帕夫雷什中學》被世人奉為教學的經典之作,而他稱該書是“根據我個人經驗寫成,在某種程度上是筆者在帕夫雷什中學任教33年、其中包括26年任校長工作的總結”。確實,這是蘇霍姆林斯基每天早上花3個小時,記錄平時點點滴滴體會的結果。事實上,研究不是專家學者的專利,每一位一線教師都可以在做中研。只要教師真正行動起來,養成一種事事觀察、思考、總結、反思的良好習慣,他就是一個研究者。
三、盲從心理
教師未能把教育理論本土化、個性化處理,只是照本宣科、依樣畫瓢地進行研究,導致研究與實踐對接不上,收效甚微。如擅長聲樂的黃老師,自己及所帶的合唱團曾在省市許多歌唱比賽中獲獎。當她得知她在外省的一位同學做了一個關于校園舞臺劇的課題,曾獲得省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時,她想,自己與這位同學水平不相上下,同學能做好的事自己也能做好。于是,借鑒同學的研究課題,她也去申報校園舞臺劇的研究課題,結果沒有立項。
以上現象反映了中小學教師研究的盲從心理。造成這一心理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問題復雜性的認識和科研方法素養的欠缺。如黃老師對她的同學校園舞臺劇研究課題獲大獎比較迷信,且歸因單一。其實這一課題獲獎肯定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不僅與她的同學的素質特點(擅長舞蹈)和良好的研究品質直接相關,而且與其所在學校濃厚的舞臺劇研究氛圍和組建的研究團隊等因素分不開。黃老師認為同學在做課題,她也要做一個,沒有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就直接進行“借鑒研究”,申報了課題,這樣生搬硬套,只能是“形”似“神”傷。做課題研究不僅需要借鑒他人的先進經驗,更需要自己在實踐中體悟,找到適合自己的主題和方法。黃老師若能借鑒她同學校園舞臺劇研究的成功經驗,然后再在自己擅長的合唱團建設問題上展開研究,那是可取的。
怎樣矯正中小學教師研究的盲從心理呢?
(1)教師在實踐研究中要有所突破,需要根據自身條件選擇可能做好的研究主題,不盲從。教育問題的復雜性之高,需要更廣闊的思考,不能局限于狹隘。研究,其實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在背景分析和自身條件分析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主題和切口,制定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并在研究實施中根據反饋情況不斷調整,直至取得較好的研究成效,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合適方法和措施。研究工作,認真、謙遜和獨立思考都是必需的,不應采取簡單化的態度。
(2)重視掌握、運用科研方法。適合教師實踐研究的常用方法有經驗總結、行動研究、個案研究、調查研究等,觀察、訪談、敘事等是常用手段。重要的是,各種方法運用要適宜。世界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即使同一個問題發生在不同時間、不同地域、不同學生身上,其處理方法也會不一樣。作為一種實踐研究,必須以實踐為導向,要選擇適合研究主題又適合研究者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做到揚長避短。同時,在研究中若發現方法選擇不當,要及時調整,在失敗中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方法論素養,最終實現教育研究的個性化。
四、敷衍心理
教師滿足于完成日常工作,對于研究任務,應付了事。甚至有時為了粉飾,投機取巧,將他人的研究成果挪為己用。如有這樣一些老師,從教多年,教學成績還不錯,但搞起研究,就是藏著力氣使不出。還有一些老師,雖然教學成績平平,在課題申報時,卻未見用力就拿出“漂亮”的研究方案。一問,是“借”的,只是稍稍改動了其中幾個字而已。
以上現象反映了中小學教師研究的敷衍心理。造成這一心理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師對研究的任務和功效沒有強烈的認同,還沒有把研究轉化為自己內在的需求。客觀上看,大致有3種情況:①研究任務與工作時間相矛盾。一線教師,工作具體繁雜,不愿花更多的時間搞“耗時巨大”的研究,能應付即是。②研究任務與工作實際脫鉤。有時學校為了完成一定的研究任務,要求教師參與研究,而非教師實際所需,教師往往是被動應付。③研究任務與現成資料相重合。偶爾發現需要解決的問題與現成資料有較高的一致性,有時就虛化研究過程、抄襲他人研究成果。當然,“外向型”任務強制教師研究已經偏離了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方向,應予以糾正。但從主觀上看,教師還沒有感受到研究給自己帶來的變化和力量,缺乏研究所需的內在的自覺性和責任感。抄襲則暴露了某些教師職業道德的缺失。
怎樣矯正中小學教師研究的敷衍心理呢?
(1)教師要增強“教育科研是教育的第一生產力”的認同感。創新能力已成為教師的核心能力,教師應借助研究力量推進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創造性探索,因為它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師教書育人的高度、思路和方法?!案哒啊辈拍堋斑h矚”,“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是長流水”。同時,教師只有不斷研究,才能在忙碌中擁有這份高遠,永葆教育教學的熱情,享受學生成長和智慧傳遞的幸福。
(2)學校要加強對科研工作的管理。教育科研是學校發展的“推進器”??蒲信d校,是不爭的事實。學校在把科研作為教師任務規定下來的同時,還要注重科研的專業引領。樹立科研典型,培養科研骨干,引領教師找到研究的正確方向。合理安排教師的研訓工作,不做偽培訓、偽研修、偽學習。建立科研誠信責任制,以避免教師胡亂應付、投機抄襲等不良行為,增強科研成果的信度和效度。
五、浮躁心理
教師想研究,會研究,但不能靜心,缺乏毅力,對研究或淺嘗輒止,或在“瓶頸”前泄氣,或在“高原”中倦怠,最終不能形成好的成果。如時??梢妼W校的一些骨干教師,有能力,但研究水平起伏很大。有時選題精準,但缺乏事實分析;有時數據充足,但缺乏嚴密邏輯;有時方案堪稱完美,但操作不夠詳實;有時成果有特色,但統而概之、人云亦云。很少做到真問題,真研究,真問題,深研究。
以上現象反映了中小學教師研究的浮躁心理。造成這一心理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師對自己的目標定位偏低和對實踐研究缺乏鉆研精神。沒有高遠的目標追求,成就水平偏低,在研究上就會缺乏“挖深井”的韌性,也很難有所建樹。實踐研究如西天取經,需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教師可能面臨的困難有:①缺一雙“火眼金睛”。“跟風”選題,缺乏個性,跟著感覺走,也鮮有科學性。②缺一場“面壁參禪”。教師不能靜心潛沉下來,閱讀源頭性書籍和材料,從大量源頭信息中分析、篩選、厘清問題,從表面深入到本質,悟出禪意。③缺一副“三頭六臂”。因大量的繁雜事務需要處理,對研究實施過程中的觀察調查、個案收集、數據整理、改進討論等各個環節難以顧全。④缺一次“打坐誦經”。清靜內心,將研究手稿中淺層經驗、個案特色進行理性提升,提煉成可誦讀可推廣的“經文”。研究缺少以上任何一項磨難,哪怕你是“科研骨干”,也只能草就成果,難得“真經”。
怎樣矯正中小學教師研究的浮躁心理呢?
(1)教師要從不辱育人使命的高度提升精神氣質,使自己保持激情不老的心態。教育是一種慢的生活,教育研究更是一種慢的藝術。開展實踐研究,應有長遠的眼界,求真務實、鍥而不舍的精神,尋找自己在實踐中有深刻體悟的專題突破,做到從真問題出發、長期性跟蹤、嚴謹性收集、規律性探索,取得成果必定是水到渠成。有人說:能夠在一個行業做出點名堂的人,往往不是什么特別聰明的人,而是能夠堅持不懈做下去的人。只有樹立教育研究有所作為的境界,才能摒棄浮躁。
(2)加入到科研團隊中去。同伴之間的思想交流和思維碰撞,有利于開拓研究的信息源,更新理念,打破思維“瓶頸”;也有利于共享研究智慧和樂趣,形成“共振”效應,以獲得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瑛.教師排斥課題研究的原因分析[J].寧夏教育,2014,(2).
[2] 戴建國.理性看待中小學教師的“教科研倦怠癥”[J].校長參考,2014,(2).
[3] 劉永和.教育研究不能缺失科學精神[N].中國教育報,2013-9-13.
關鍵詞:葉圣陶;新文學;國文教育;國文科;中學生國文程度;搶救國文
葉圣陶,名紹鈞,原字秉臣,1911年改字為圣陶,他既是現代國文教育的締造者,又是新文學的創始人?;谌~圣陶這兩方面的成就,對他進行的研究已有相當之多,然而,這些研究始終無法打破教育和文學的隔閡,無法同時將既是新文學作家、倡導者又是國文(語文)教育家的葉圣陶完整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實際上,葉圣陶是現代國文教育和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聯結點。民國期間,具有教育家和作家雙重身份的葉圣陶并不是一個特例,新文學的作家、倡導者介入中小學教育領域在當時是一股潮流,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葉圣陶、、朱自清、夏丏尊等人。新文學的倡導者和作家為什么會如此熱心于介入中小學教育事業呢?“新國文”和“新文學”之間究竟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本文正是試圖通過具體研究葉圣陶具有代表意義的對國文科性質的認識,來回答這兩個問題。
1912年,葉圣陶中學畢業后到蘇州言子廟初等小學擔任國文教師,由此開始了他不平凡的教育生涯。葉圣陶從教之始,正是爆發,民國創立之際。這年,教育部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通令》,規定“初等小學可以男女同?!?、“小學讀經科一律廢止”,對初等小學教育頗為重視。江蘇省都督府也接連了幾項教育通令,推廣初等教育,廢止簡易識字學塾,酌改為初等小學或補習科。蘇州學界解聘了一批“舊教員”,新設和擴建了一批初等小學,補充了一批新教師。實際上,“國文教師”這一稱謂也才出現沒多久,在此之前,中國并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分科教育,只有作為啟蒙教育性質的私塾“蒙學”,內容是識字、讀經講經,為以后參加科舉考取功名打基礎,教師則被稱為“私塾先生”。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為應對時勢巨變,清政府頒布了由張百熙所擬的《欽定學堂章程》,產生了新的系統的學制,因該年為壬寅年,所以稱其為“壬寅學制”。但這一學制并沒有得到真正實施,次年又頒布了由張之洞、張百熙和榮慶合訂的《奏定學堂章程》,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實際推行,這也就是“癸卯學制”?!肮锩畬W制”課程中,中小學設有“讀經講經”和“中國文學”必修兩科,并在《學務綱要》中明確規定:“其中國文學一科,并宜隨時試課論說文字,及教以淺顯書信記事文法。以資宦科實用,但取理明辭達而止?!睆慕虒W宗旨看“中國文學”科已經頗重實用,為以后國文單獨設科奠定了基礎,其實就是國文科的先聲。到了1912年,也正好是葉圣陶從教那年,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在《小學校教則及課程表文》和《中學校校令施行規則》中廢除了“讀經講經”一科,設置“國文”課,從此才有了“國文科”和“國文教師”的正式稱謂,中國具有學科意義的現代語文教育也由此誕生。 可見,葉圣陶從教之始,正是現代分科教育體制下“國文科”誕生之際,“五四”也在此時醞釀和爆發,社會處在新舊兩派思想相互交替爭奪的狀態中。實際上,在言子廟初等小學僅僅執教兩年后,葉圣陶便被教育界守舊的一派所排擠丟掉了這份教職。 從這里,我們大致可以看出當時教育界舊派勢力的強大和新舊爭奪的激烈程度。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于新誕生的“國文科”應該如何,社會上新舊兩派存在著激烈的爭論,而最能代表這場爭論的是30年代在葉圣陶、夏丏尊等人主編的《中學生》雜志上發起的關于“中學生國文程度”的討論和40年代同樣是葉圣陶主編的《國文雜志》上圍繞“搶救國文”問題爆發的爭議。
這兩次爭論葉圣陶都非常積極的參與。在第一次有關中學生國文程度的討論中,他分別寫了《中學生國文程度的討論》、《讀了》和《再讀》、《歡迎國文教師的意見》概括了這次討論得出的對國文科的幾點共同看法。在第二次討論中,他又寫了可以作為“搶救國文”爭論的總結性的文章《讀羅陳兩位先生的文章》。兩次討論中他的主要觀點包括:“贊同國文科的目標是在于養成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閱讀與寫作又須貼近現代青年的現實生活,尤其是后者才是國文教學成功跟失敗的分界標;”“閱讀的材料卻不必要名作,只要內容形式都沒有毛病的就行”,“不能像醫生配藥似的,哪類文章包含道德教訓,要讀多少,哪類文章包含某家思想,要讀多少”;“寫作在乎是否“言之有物”,“必須要先有所感,先有所思”,而反對只會作一些鸚鵡學舌似的文章,要能用活的語言寫出實際生活;”
如若將葉圣陶對國文科的這些主張和1917年發表在《新青年》雜志上被公認為“五四”文學革命的開創之作《文學改良芻議》進行對比,我們會發現他們的觀點是何其的一致。此文有兩個重點,一是強調“言之有物”,即以“情感”與“思想”為文學的“靈魂”,反對“沾沾于聲調字句之間,既無高遠之思想,又無真摯之情感”的形式主義傾向。其次是強調文學寫作要擺脫“奴性”,“不作古人的詩,而惟作我自己的詩”,“人人以其耳目所親見親聞所親身閱歷之事物,一一自己鑄詞,以形容描寫之。但求其不失其真,但求能達其狀物寫真之目的,即是功夫”。 同樣葉圣陶主張在中學國文教學中不能以文言文為高深,而以語體文為卑淺,這就是反對文言文為文學正宗,力圖確立中學國文科中白話文學作品的地位;國文閱讀材料不必要“國學根柢”“固有文化”,正意味著白話文作品,新文學作品可以入選;要讓學生“有話可說”“言之有物”,更是五四文學革命的直接主張。因而,我們知道葉圣陶、朱自清在國文教學上的觀點和《中學國文之教授》和《再論》兩篇文章中的立場是一致的,他們都是站在新文化、新文學的立場上來看國文教學的。
這兩次討論,葉圣陶在國文科認識上的新文學作家立場已經清楚可見。進一步將葉圣陶民國38年間所寫的有關對國文科性質認識的論文進行系統地歸納,我們可以發現他是通過將國文科和公民科和文學科進行區分,從而界定國文科的性質。首先,國文科是區別于公民科的,國文科并不全部擔負養成學生修養的責任,而只是承擔全部教育的一部分責任,這便是閱讀與寫作的訓練。葉圣陶《國文科之目的》一文依然是從中學生國文程度低落的論調談起,認為“在這里,頗有問一問國文科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的必要。我們的回答是‘整個的對于本國文字的閱讀與寫作的教養’。換一句話說,就是‘養成閱讀能力’、‘養成寫作能力’兩項。”而其中“要養成閱讀能力,非課外多看書籍不可?!闭J為教授閱讀重要在方法,至于“修養云云那是身體力行的事,民族精神也得在行為上表現?!彼J為要想單靠國文科提倡修養,振起民族精神,是不現實的,“不免招致‘文字國’的譏誚”?!耙B成寫作能力,第一宜著眼于生活和發表的一致;說明白點,就是發表的必須是自己的意思或感情,同時又正是這意思或感情?!薄爸劣谖捏w,語體文和文言文原沒有劃然的界限。然而就親切、便利等條件著想,語體文應該普遍地被應用是無疑的。學生就性之所好,兼作文言文,當然不必禁止,一定要作了文言文,才算國文程度不低落,這成什么話?”在這篇文章當中,葉圣陶已經指明國文科目的只在于養成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兩項,而不單獨承擔養成修養的責任,并且進一步言明了對待中學作文文體的態度,從實用角度是鼓勵用語體,當然也并不排斥文言。1940,葉圣陶在《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念》 中更明確地談到:國文是各種學科中的一個學科,各種學科又像輪輻一樣輳合于一個教育的軸心,所以國文教學除了技術的訓練而外,更需要含有教育的意義。說到教育的意義,就牽涉到內容問題了。這是應該的,無可非議的。不過重視內容,假如超過了相當的限度,以為國文教學的目標只在灌輸固有道德,激發抗戰意識,等等,而竟忘了語文教學特有的任務,那就很有可議之處了。葉圣陶在此文中認為國文教育內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視,但方法方面尤其應當重視,認為這是國文教學必須明確的第一個基本觀念。1942年《略談學習國文》 中進一步指出“在人群中間,經驗的授受合心情的交通是最切要的,所以閱讀和寫作兩項也最切要。這兩項的知識和習慣,他種學科是不負授與和訓練的責任的,這是國文科的專責。每一個學習國文的人應該清楚:得到閱讀和寫作的知識,從而養成閱讀和寫作的習慣,就是學習國文的目標?!逼浯?,葉圣陶認為國文科又是區別于文學科的。葉圣陶在《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念》中所談的第二個基本觀念就是:國文的涵義與文學不同,它比文學寬廣的多,所以教學國文并不等于教學文學。以前,國文教材是經史古文,顯然因為經史古文是文學?!拔逅摹币院?,通行讀白話了,教材是當時產生的一些白話的小說、戲劇、小品、詩歌之類,也就是所謂文學。這兩派實際是一路的,都以為國文教學是文學教學。葉圣陶認為這樣的認識是錯誤的,他說“其實國文所包的范圍很寬廣,文學只是其中一個較小的范圍,文學之外,同樣包在國文的大范圍里頭的還有非文學的文章,就是普通文。這包括書信、宣言、報告書、說明書等等應用文,以及平正地寫狀一件東西載錄一件事情的記敘文,條暢地闡明一個原理發揮一個意見的論說文。中學生要應付生活,閱讀與寫作的訓練就不能不在文學之外,同時以這種普通文為對象。”葉圣陶又說,“至于經史古文與現代文學的專習,那是大學本國文學系的事情,旁的系就沒有必要,中學當然更沒有必要。我不是說中學生不必讀經史古文與現代文學,我只是說中學生不該專習那些。從教育意義說,要使中學生了解固有文化,就得教他們讀經史古文。現代人生與固有文化同樣重要,要使中學生了解現代人生,就得教他們讀現代文學。但是應該選取那些切要的,淺顯的,易于消化的,不宜兼收并包,泛濫無歸?!痹凇蹲x羅陳兩位先生的文章》一文中,葉圣陶又說“語文法不是古文筆法,也不是新文學做法,只是我國人口頭筆頭習慣通行的說法?!?/p>
葉圣陶這樣界定“國文科”的性質頗有意思:作為的支持者和思想啟蒙者,葉圣陶卻更愿意將國文科看成一個培養學生技能的科目,強調它區別于公民科,不單獨承擔思想教育的責任;作為新文學作家和倡導者,葉圣陶又強調國文科區別于文學科,強調語文法既不是古文筆法,也不是新文學的做法,它是不偏重于白話新文學,也不偏重于文言古文的學科。他強調了國文科的獨立性和中立性,這是為什么呢?
在葉圣陶1942年為《國文雜志》寫的發刊辭《認識國文教學》 一文上,我們能夠找到他強調國文科獨立于公民科、思想科的原因。文中寫道:“國文教學沒有成績的原因,細說起來當然很多;可是概括扼要地說,只有一個,就是對國文教學沒有正確的認識。學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舊式教育所沒有的,唯有國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閱讀和寫作兩項,正是舊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為國文教學只需要繼承從前的傳統好了,無須乎另起爐灶。這種認識極不正確,從此出發,就一切都錯。舊式教育是守著古典主義的:讀古人的書籍,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調模仿到家,不問它對于抒發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沒效果。舊式教育又是守著利祿主義的:讀書作文的目標在取得功名,起碼要能得‘食廩’,飛黃騰達起來做官做府,當然更好;至于發展個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個人終身受用不盡,同時使社會間接蒙受有利的影響,這一套,舊式教育根本就不管。因此,舊式教育可以養成記誦很廣博的‘活書櫥’,可以養成學舌很巧妙的‘人形鸚鵡’;可是不能養成善于應用國文這一工具來應付生活的普通公民?!蔽覀兛梢悦靼兹~圣陶力主國文科區別于公民科、思想科的真正原因:他是要將新的國文科與舊式教育的“文以載道”傳統割裂開來,確立起國文科培養現代公民適應現代生活能力的新傳統。但這里存在一個有趣的悖論:葉圣陶為了割裂新國文與舊式教育傳統,就需要強調國文科區別于公民科、思想科的獨立性,強調國文科只是一個閱讀和寫作技能層面的訓練,無關乎思想和修養;然而,他之所以強調國文科的責任是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又是因為這是作為一個現代公民適應現代生活所必須掌握的技能。葉圣陶這種區分正是他站在新文化和新文學的立場之上,反對國文科承繼舊式教育的“利祿主義”、“古典主義”的一套,主張新的國文科應該為培育現代公民服務,這是一種以“新”取代“舊”的思維模式,其反對舊式教育“文以載道”,卻又確立了一種新的“文”與“道”的關系。
在這個區分中,我們可以看到葉圣陶新文學作家的立場,但是他為什么又要強調新的國文科又區別于“新文學”呢?我們可以發現,葉圣陶在說國文科區別于文學科的時候,他強調的是國文科的教材除了經史古文和新文學之外,還有許多的“普通文”。為什么要看普通文呢?因為“中學生要應付生活,閱讀與寫作的訓練就不能不在文學之外,同時以這種普通文為對象?!痹凇秶碾S談》一文中,他更加詳細談論了這個問題。他針對民國教育部所定的幾條國文教學標準談了自己的看法,針對“閱讀一般文言文”一條談道:“可見初中要讀‘一般文言文’,高中要讀‘古書’,都為適應當前的情形。如果當前的情形改變了,就是說,報紙、公文之類不用文言了,固有文化扼要而且正確地記述在歷史教本里面了,初中就不必讀‘一般文言文’,高中就不必讀‘古書’”。又針對“除繼續使學生能自由運用語體文外,并養成其用文言文敘事說理表情達意之技能”一條談到:“至于高中要寫文言,也只為適應當前的情形。而當前的情形不是不能改變的,據許多人的意見,語體文普遍地應用,這一個傾向現在已經越來越顯著,只要大家再努力,語體文便可整個兒取文言而代之。于是高中只需求語體文的‘精’,那個‘精’也就不難達到。這里偏重語體文,撇開文言,并不存在有什么成見。只因現代人要用文字表白情意,唯有寫語體文最為貼切,最能暢達,文言寫得無論如何到家,貼切與暢達的程度總要差一點的緣故?!?葉圣陶還特別針對“培養學生創造國語新文學之能力”一目談道:“就字面看,好像每個學生必須成為‘國語新文學’的作者,即使并不動手‘創造’,至少要有‘創造’的能力??墒且话愕囊娊?,文學創造是天才與努力的乘積,并不是人人能夠著手的。說人人要能用本國文字敘事說理表情達意,是大家承認的。說人人要有文學創造的能力,就好比說人人要有國畫創作音樂創作的能力一樣,事實上必然辦不到。”在這些論述中可以看出,葉圣陶主張國文科要區別于文學科,要關注“普通文”:是因為普通文是生活中常見的文字材料,要應付生活就必須要學習普通文,這是其一;此外,國文科不肩負培育新文學作家的責任,因為文學創造的能力不是人人都有,因而要國文科承擔這一責任事實上是辦不到的,但國文科培養學生用本國文字敘事說理表情達意卻是能夠做到的,這是其二。透過葉圣陶對國文科性質的這兩個區分,我們可以明白,葉圣陶心中的“新國文”是在反對舊式教育和舊文學中誕生的一個學科,是現代教育和現代文學合力產生的一個學科,必然就承擔了傳播現代新思想和新文學的任務,是新文學倡導的理念和創作實績使新國文科得以誕生。在現代分科教育的體制下,它一方面和其它各科一起承擔了現代教育的總體任務“培育現代公民”,另一方面又確立了自己不同于思想科和文學科的學科特性——培育學生“適應現代生活”的閱讀和寫作技能。這就是葉圣陶對新國文性質上的認識。
參考文獻:
[1]、《葉圣陶教育文選》五卷 劉國正主編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8月第一版
[2]、《葉圣陶集》十卷 葉至善 葉至美 葉至誠編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87年6月第一版
[3]、《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上下冊 教育科學出版社 1980年8月第一版
[4]、《葉圣陶年譜》商金林著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86年12月第一版
[5]、《葉圣陶傳論》商金林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年
[6]、《葉圣陶研究資料》劉增人 馮光廉編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1988年6月第一版
[7]、《國文教學》葉圣陶、朱自清合著 開明書店 1946年出版
[8]、《閱讀與寫作》夏丏尊、葉圣陶合著 開明書店1938年4月初版
[9]、《國文雜志》月刊 葉圣陶編 1942年1月創刊 上海圖書館近代文獻館
[10]、《中學生》月刊 葉圣陶編 1930年1月創刊 華東師范大學特藏報刊閱覽室
[11]、《國文月刊》葉圣陶編 1940年創刊 華東師范大學特藏報刊閱覽室
關鍵詞:小城市;中小學;空間布局;均衡化
中圖分類號: Z822.7文獻標識碼: A
作為我國最普遍的城市形式,中小城市是我國城市體系的中堅。根據《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我國的城市化目標為適當控制大城市,積極適當發展中小城市與大力發展小城鎮。在我國城市化發展歷程和城市建設過程中,小城市這一環還比較薄弱,隨之而來帶給小城市諸多方面發展的不利因素。根據第七屆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高峰論壇上的《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2010)》綠皮書,依據中國城市人口規模現狀,提出:市區常住人口50萬以下的為小城市,50萬―100萬的為中等城市,100萬―300萬的為大城市,300萬―1000萬的為特大城市,1000萬以上的為巨大型城市。麻城市市區人口約30萬,是典型的具有中部特色的小城市。
小城市由于受自身發展條件、發展機遇和執政者的執政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發展過程中會遇到各種難題,在基礎教育領域就表現在教育資源的不均衡發展上?;A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奠基工程,是推動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本積累。在教育公平這個當今社會廣泛熱議的話題下,實現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是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的最有效的途徑。之所以社會上出現“擇校熱”,最關鍵的因素是中小學校的空間分布不均衡造成的校際差異,優秀的教育資源不能最有效地被大多數學生利用,由此產生一系列的教育、社會問題。
1 麻城市市區中小學空間布局現狀
麻城市市區共有四個街道辦:龍池橋街辦、鼓樓街辦、南湖街辦、黃金橋街辦,共有中學11所,小學22所(見圖1、圖2)。中小學的師生數量情況具有很大的校際差異(見圖3、圖4)。
麻城市的基礎教育質量在黃岡乃至湖北都排名前列。以麻城市第一中學為例,自2009年以來麻城一中有5人進入清華大學、4人進入北京大學,2人進入香港中文大學,1人進入香港城市大學,近800人進入全國“985”和“211”重點院校。但是,麻城市市區的整體教育質量仍有待提升,歸根結底的原因是中小學空間布局不均衡,由此造成非常顯著的教育資源不公問題。
綜合來看,麻城市市區中小學的空間布局均衡發展,面臨以下瓶頸:
(1)新老城區發展時序上的差異,造成學生就近入學的不均衡。作為老城區的鼓樓街辦和龍池橋街辦,在人口集聚和經濟效益的帶動下,中小學數量明顯多于南湖街辦和黃金橋街辦。新區的中小學配套設施嚴重不足,而老區的中小學服務半徑過小,學校配套設施過度密集,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在黃金橋街辦的中小學生,因為學校服務半徑的問題,會造成上學距離增加,時間、金錢上的成本花費明顯高于老區街辦的入學學生。
(2)師資力量分布不均衡,非重點發展的學校的教師整體素質有待提高。由于教育設施的差異性,造成了教師資源配置的不均衡。當前重點學校師資力量過剩而非重點尤其是偏遠地區師資非常缺乏,形成教師資源配置不均衡、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局面,中心區和城郊分布不均衡,城市超編與城郊地區師資緊缺并存;學科分布不均衡:城郊中小學外語、信息技術、音樂、體育、美術教師普遍短缺。
(3)由于小城市城市規劃區范圍較小,經濟薄弱,受周邊大城市的影響,難以拉動全市范圍的經濟發展,加上人口基數等原因,對于教育的發展有一定影響。麻城市區的中小學普遍規模較小,除幾所重點學校以外,其它學校難以形成集聚性,“麻雀”學校過多,且分布較散。長期注重對中心城區的重點學校的發展,難以兼顧全市區范圍內學校發展的平衡,造成了“擇校風”盛行。
(4)相關教育管理部門在管理體制上存在一定漏洞,對于基礎教育尤其是中小學教育在終身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沒有足夠重視。有關規劃建設部門沒有從長遠角度考慮中小學校的規劃建設問題,國家關于基礎教育的相關政策、制度沒有落實到位。
2 空間布局均衡化視角下的中小學布局原則
調整學校布局,不是簡單地撤并幾所學校,而是對原有教育格局和教育體系的一場變革。這個過程中不僅涉及到學校、教師和學生及教育資源的遷移, 還涉及到政府和人民群眾及產權問題等,因此必須進行妥善處理和安排。
(1)均衡發展
均衡的概念不能跟均等混淆起來。均衡狀態可能是一種相對的平衡狀態,而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均等化。提倡均等化,容易讓人產生誤解,不能片面地追求平均化而忽視了平衡的重要性。在城鎮的某一個區域內,不能錯誤地認為所有學校應該同等規模,這是不符合實際發展需要的。在學校的空間布局上,我們應該盡可能多的讓學生接受教育,確保其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均等。應根據人口及居住分布,結合生源、人口密度、交通等因素綜合考慮各類學校的均衡分布。
(2)就近入學
在偏遠山區、城鄉結合部、農村等地方,學生上學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其中尤為突出的就是上下學所耗費的時間和金錢。由于家庭與學校在地理位置上相隔較遠,學生浪費了很多不必要的精力。中小學空間布局應該在最大程度上覆蓋有接受教育需求人群所存在的地方,讓學生可以方便地接受教育,這樣也有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既要考慮人民群眾接受優質教育的要求,又要方便學生入學,不給家長和學生帶來過多過大的困難。
(3)安全入學原則
中小學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條件是確保其安全地上下學,因此,學校的空間布局應該充分考慮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影響,避開主要的交通干道和人流車流較多的地方,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
(4)環境適宜原則
中小學的布局應該結合學校本身的特點來確定,應選擇交通便利、地勢平坦、環境宜人、公共服務設施完善、遠離污染源的地段,避開較為喧鬧嘈雜的環境,創造適宜中小學生學習的條件。
(5)集約化原則
中小學校建設應保證一定的規模,考慮到周邊人口基數的影響,以及區位、經濟等因素,設置合理的學校服務半徑,最大限度的利用教育資源,避免重復建設,節約社會成本。
(6)綜合性原則
中小學的空間布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人口、經濟、交通等方面,不能偏廢其中的任何一個因素,只有綜合全面地制定發展規劃,才利于中小學發揮空間利用的最大化效益。
3 教育公平引導下的中小學空間布局規劃策略建議
麻城市市區各街道辦事處的中小學空間布局較不均衡,建議分街辦或者片區進行中小學規劃布局,不同街辦或片區具體對待。完整的中小學校空間網點布局,是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的基礎。然而受城市發展進程影響,中小學??臻g布局是受不同城市地域的用地發展限制的。如城市新區往往用地條件比較寬裕,而老城區一般用地比較緊張。因此,規劃對于老城區――鼓樓街辦、龍池橋街辦的學校首先滿足空間布局的要求,對“麻雀”學校進行撤并改造;對于新區――黃金橋街辦,由于用地寬裕,從長遠規劃考慮,可以提高學校的建設標準。
中小學校的發展是一個客觀的過程,存在過渡時期,在制定規劃指標時,既要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規范執行,又要考慮實際需求與可能,帶有適度的彈性。小城市由于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有限,對比大中城市而言,中小學校的空間布局有自己的特點,規劃時要因地制宜。遠期中小學??紤]到長遠的發展,注重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及中小學發展趨勢,規劃應該具有一定的彈性,以為將來城市總體發展及基礎教育的調整留有余地。
(1)基礎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中小學的規劃發展影響著城市未來的很多方面,因此,中小學的空間布局規劃應該引起規劃者的重視,將其作為城市規劃中不可忽視的環節,這樣才能保證基礎教育的長遠、健康發展。
(2)合理調整師資分布,提高非重點學校教育水平。政府可制定相關的政策和利用多種途徑調整師資分布,例如,可大力倡導青年志愿者組織開展對偏遠學校的教育扶貧;提高非重點學校的教師待遇水平;提升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從硬件、軟件條件著手,吸引優秀人才的到來。
(3)通過各方面的綜合努力,包括國家政策、社會、個人等多方投入,加大學校建設的資金籌措力度,加強市場化運作,努力改善優秀教育資源較為集中的局面,保證中小學校能夠配備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讓更多的學生能夠享有優質教育教學。
參考文獻
[1]劉貴利.中小城市總體規劃研究[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2]姜濤,馮敏,劉莉丹.中小城市中小學校布局規劃探究――以淄博市中心區為例[C]//《規劃50年――2006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中冊)》.城市公共設施規劃建設:736-741.
[3]孔云峰.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之空間可達性分析――以河南省鞏義市初級中學為例[J].遙感學報,2008,9,12(5):801.
[4]黃漢如,羅增雄.關于中小學校布局調整的思考[J]. 當代教育論壇,2006,(3).
[5]周保源.中小學布局調整的可行性分析及對策研究[J].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4,6:19.
關鍵詞: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生源;就業;多元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音樂教育作為高職院校的新課程,給高職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但是,由于專業的特殊性和辦學經驗的不足,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狀況還不盡人意。如何發展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問題值得探討。
1.目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
1.1培養方向單一
高等職業教育是實施職業培訓的主要機構,實踐中以實際的、技術的、職業的特殊專業課程為主,其目的是為社會提供各種技術人才。社會需要什么人才,我們就應該培養什么人才、輸送什么人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因此,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不能一成不變,而是應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而改變的。音樂專業也是如此。
高職院校大多是從師范、技校等中專學校轉型過來的。由于先天不足,音樂教育還不能像其他專業那樣有很大的改變,在教材的選用、課程的設置及授課的方式上都是繼承了一貫的師范性,除了培訓基層音樂師資外,對市場的其他需求環節和學生的就業心理都不了解,沒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和培訓措施,因而不能適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從而極大地制約了音樂教育的生存和發展。
1.2教學科研滯后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發展,教育科研的意義越來越為大家所共識。它不但是推動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又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教師素質的需要,更是發展和完善學科理論的需要。因此,教育科研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學科的前途和命運。[1]然而,由于各種原因,科研的滯后始終成為音樂專業發展的瓶頸。
首先是教師的價值取向產生了變化。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很多教師忙于“炒更”,或在校外帶學生,或到歌舞廳唱歌,或忙于各種演出活動,為了賺錢,他們很難有時間靜下來研究教學,更談不上搞什么科研,寫什么論文了。在各大城市的購書中心,你會看到很多歌曲集、琴譜等東拼西湊的書籍,卻很難找到一本有學術參考價值和獨到見解的音樂教育論著,整個專業科研由此可見一斑。
其次是一貫形成的惰性。大多數教師都沒有科研意識,認為做教師就是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而已,甚至連備課都不認真,根本就沒想到要作調查研究,要出教研成果。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更是如此。
最后,機制的不健全也是科研滯后的重要因素。大多數高職院校被資金、生源、師資等現實問題搞得焦頭爛額,根本無暇去顧及這些業務上的問題。
1.3教學與社會脫節
一直以來,音樂教育除了極個別的重點音樂院校設有表演系之外,其他的院?;臼且詭煼秾I為主的。這就明顯地限制了專業的發展空間。即便是設有表演系的院校,其教學也明顯與社會脫節。當今音樂市場明顯以通俗、民族唱法占主導地位,除了極個別的大型演出外,很難看到傳統音樂的影子,在一些中小城市就更加明顯了。中央電視臺這幾屆歌唱大賽的獲獎歌手,通俗組譚晶的歌聲傳遍長城內外,婦孺皆知;民族組的王宏偉唱響大江南北,無人不曉。而美聲組的歌手連名字都很難讓人記住,這不得不讓人深思。再看一下音像市場,除了堆積如山的流行音樂和民族音樂外,古典音樂也很難找到相應的位置。這不能不說這是教育與社會脫節的悲哀。
高職院校也莫不如此。誠然,師范類是一塊大蛋糕,我們必須去爭取,但社會上需要音樂的地方的確太多了,如歌舞廳的歌手樂手、一些簡單的音樂制作、為企業、單位作曲填詞等,只要我們真正了解市場的需求,有目的地培養人才,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也一定能辦得有聲有色。
2.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多元化的意義
針對上述弊端,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必須進行改革。實施高職院校音樂多元化教育,不失為一種好的途徑與方法。
首先,實施多元化教育,可以拓寬專業的生源渠道。發展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不但可以拓寬專業渠道,避免了原來一只腳走路的不利因素,獲得更多的學生資源;而且在社會培訓方面,能更多層面地網絡音樂愛好者,為專業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機遇。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沒有學生就成不了學校,更談不上專業的發展;拓寬生源渠道,學科就有了生存的基礎,教育就有了發展的空間。
其次,實施多元化教育,可以拓寬學生的就業空間。由于原來培養方向的單一性,我們培養的學生畢業后只能從事地方的基礎音樂教育工作,在就業上沒有選擇的余地。而發展音樂教育,設置對口的專業,從原來的純師范性,拓展到社會娛樂、舞臺表演、旅游公關、社會音樂生活以及多學歷發展各個層面,廣開就業門路,這不但有利于專業的生存發展,而且為畢業生的就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選擇空間。
第三,實施多元化教育,是社會文化生活不斷提高的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及審美情趣也在發生著變化,廣大的人民群眾在解決了溫飽之后,都有藝術參與的需求。原先僅有的音樂教育體系已不能夠滿足人們音樂素養日益增長的需要,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多元化,可以實現廣大群眾的藝術夢想。
第四,實施多元化教育,是音樂教育本身的需要與跨越。長期以來,高校音樂教育都是以培養音樂高端人才為主的,在模式上也就是師范和表演兩個專業體系,培養目標跟社會需求嚴重脫節。實施音樂教育的多元化,無疑給傳統的高等音樂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
3.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多元化的對策
根據音樂專業自身的學科特點,現在不少畢業生甘做自由職業者而主動放棄專業單位的工作。隨著音樂專業畢業生的增多和公民文化素質的提高,他們將不再是陽春白雪,而是要更多的走向大眾,面向基層;因而未來音樂類畢業生就業趨向將是多元而不是一元的。因此,要發展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拓展音樂教育的生存空間,就必須走多元發展的道路。[2]
3.1立足師范性,抓好師資培訓
師范教育永遠是個大市場,立足師范性,是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生存的基礎。從生源角度看,地方基礎音樂師資仍存在很大的缺口。對108所普通中學、795所小學和195所幼兒園中作過一次調查,結果發現,普通中學有專職音樂教師的有86所,占調查總數的79%;小 學中有專職音樂教師的僅有382所,占48%;而幼兒園的師資大都來源高中或幼兒師范學校,基本都是以包班的形式上課,不存在專職與否的問題。從城鄉區域來看,城鎮的音樂師資相對飽和,而廣大農村地區就嚴重短缺了,有些學校的音樂課由其他科教師兼任,有的干脆就不開音樂課,這在山區尤為嚴重。加上每年都有一些教師退休,由此可見,音樂師資的培訓仍有很大的空間,只要抓住機遇,高職院校在基礎音樂師資的培訓上應該大有可為。
另一方面,立足師范性,可以充分發揮高職院校的資源優勢。由于許多高職院校剛從師范學?;蚱渌袑W校升格而來,在教師配置、教學設備、課程編排及培養思想上都有一貫的師范性,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優勢,避免資源浪費。
因此,立足師范性,確立師范教育的基礎地位是最切合實際的,它是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3.2增加流行音樂元素,面向娛樂市場
改革開放后,為適應社會的發展,我國的就業制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就業實行雙向選擇,人才自由流動。就業制度逐步走向市場,并開始形成國家宏觀調控、城鄉協調發展、單位自主用人、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供求、社會提供服務的新機制。[3]
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娛樂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原有的卡拉OK形式已經不能滿足廣大群眾對娛樂生活的多元需求,眾多的娛樂場所在歌手和樂手上還有很大的缺口,尤其是熟悉電子聲樂和懂得電腦配器的人才更是供不應求。有一位從事樂隊工作的同學,他就職于最高級的一間歌舞廳,除了正常的上班外,每天晚上還要跑幾個場子。從表面看好像是為了增加演出收入,但從深層去分析,就凸顯了這方面人才的短缺。因此,看準市場的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在傳統音樂的基礎上,把流行音樂請進課堂,有目的地培養一些流行歌手、民族歌手,開設電聲樂培訓和電腦作曲等新課程,不僅可以拓寬專業的生存渠道,獲得更多的生源,也為學生的就業提供了多重選擇的機會。
3.3發揮學科優勢,走跨學科發展道路
所謂跨學科發展,就是在本專業以外的其他專業開設本專業的課程。音樂教育以其獨特的知識性、技術性、情感性和娛樂性的特點,在高校的學分選修和雙學歷培訓兩方面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F在高等教育幾乎都采用學分制的管理辦法,除了必修課要達到足夠的學分外,選修課也要取得相應的學分才能畢業。在選修門類上,音樂教育專業可以開展獨唱輔導、合唱隊訓練、鍵盤樂、民族器樂、電聲樂等課程,以其獨有的娛樂特性和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在眾多的選修課中贏得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新興產業不斷涌現,就業人群已不再像過去那樣一種工作干到老了,也不可能憑一門手藝干一輩子,隨之而來的將是一個學習型的社會,提倡活到老學到老?,F在到處找工作的人,往往腰纏幾張文憑,也只有這樣才能多些機會找到工作。
音樂教育具有實施雙學歷培訓的優勢,因為音樂教育有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點:首先,它不需要死記硬背,在學生的學習時間上提供了可能;其次,音樂特有的娛樂功能,可以滿足大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再次,音樂教育具有可動手操作性,符合大學生活潑向上的年齡特點。因此,把專業課與基礎公共課合理安排好,讓學生在同一時間內多修幾門音樂專業課,獲得多一張文憑,這對大學生來說也是夢寐以求的。因此,實行雙學歷培訓,對拓展高職音樂教育來說,無疑是個明智的選擇。
3.4開展社會音樂教育培訓,實現教育產業化
實現產、教、研的有機結合是高等職業院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法寶。社會培訓是音樂專業走向社會、推銷自己、獲取效益的主要途徑。高職院校開展社會音樂教育培訓,大體可分為學歷提高培訓和興趣培訓兩種。
隨著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對教師的學歷要求也日益提高,學歷達標成了教育界的時尚話題。如幼兒園教師要達到中專學歷、小學教師要達到大專學歷、中學教師要達到本科學歷等。作為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大可抓住機會,利用師資和設備的資源優勢,在節假日搞些學歷提高的培訓:如幼兒師資培訓班、小教音樂大專班等,從中提升自身的價值。
在興趣培訓方面,現在許多家庭都買有鋼琴,年輕的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完成功課之余,學點音樂以陶冶情操。因此,學校要抓住機遇,開設一些器樂培訓班,開展一些合唱活動和音樂普及講座等,為社會音樂生活提供教學和后勤服務。這樣一方面可以創收,為學校經濟建設作點貢獻;另一方面可以讓專業走出校門,提高社會知名度,有利與專業的持續發展。
當然,社會音樂教育培訓的項目還可以很多,甚至也會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而改變。但是,只要我們齊心協力,真正了解社會對音樂的需求,高職院校搞音樂教育培訓是應該大有作為的。
3.5合理利用資源,實現大小課的有機結合
所謂合理利用好資源,就是把所有相關學科的教師、設備充分利用起來,避免無謂的浪費。合理利用資源無疑是辦好一間學校的關鍵,這對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更是如此。
前面提到專業設置的一些想法,在實施中應著重注意課程的整合。如樂理、試唱練耳、欣賞、合唱指揮等課可以采用公共課的形式,由固定的教師去授課;而教育學、心理學和其他文史類的課程更可以和其他專業的學生一起上;聲樂、鋼琴、電聲樂、電腦音樂等技術課程可根據專業設置的需要由不同的教師上小課或小組課。在教室分配方面,可以有專門的教室供公共課使用,而小課則可在教師的工作琴房上課;同班的同學在上大課時在一起,其他時間可以上自己的專業小課,也可以自行練習,充分利用時間資源,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盧明德.中小學教育科研方法與論文寫作[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