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4 08:20:29
序論:在您撰寫環境心理學課程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環境心理學;室內設計;人本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 A
環境心理學在十來年前并不是一個常聽到的新鮮詞匯。在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環境心理學這個詞慢慢被人提及。在某些高校的建筑學專業以及開設了環境心理學的課程。但是在室內設計方向,人們還很少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它。
1.環境心理學的界定
在學術界是如何界定環境心理學的呢?直白的來說,它是“分析人與環境之間產生心理作用的學科”,也可以認為是“分析、統籌人與其相關環境之間聯系的問題”。它是一個把心理學注入到空間環境的,組成一個具有兩個學術范疇的研究,無可否認它也是一個新生的研究范圍,目前關于它的解析還無法達成共識。在普通心理學范疇內認為它是普通心理學的分支,認為這是解析心理活動與環境影響之間互相影響的問題,或者說人與其周圍環境之間,彼此的作用力的一個理論上的分析的范疇。而研究的主體在“人”,是“以人為本”的研究范疇。但是在建筑學領域卻是以“環境”為主體,研究環境對人的作用力的研究。認為較之環境心理學,它與普通心理學的其他眾多研究范圍有著較為直白的差異,它的著力點是關于人文和科學的環境與人本之間作用的關系,分析界定環境對人的作用力范圍內沒有探索到的學科。要分析環境心理學,是午飯脫離普通心理學一些常識性的問題。但本文認為,環境心理學主要分析討論的是環境對人的作用力,和分析討論過與物理環境、思想環境對與人的心理造成的反應。
環境心理學這一門學科在中國開始的時間比較晚,大概是從80年代初,才慢慢被人們認識的。在那個年代,中央讓一些國內的專家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去歐洲等一些發達國家學習、訪問,是哲學科學研究人員從國外帶來了環境心理學這個新的知識探索領域。而且,高校的建筑學界的專家學者秉著好學的精神也作了不同途徑的學習。翻譯出版了不同國家版本的專門著作,在推動學科發展工作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近年來也有一批中青年學者從國外高等院校學習歸來,也開始了國內環境心理學研究,獲得了很好的成果。
但是,在環境心理學這個學科領域,美國、英國、日本起步較早,不論在研究的深度、廣度,發表的專門論著,或培養教育計劃和舉措上都處于領先地位。我國的經濟在飛速的發展著,人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成為了環境心理學與室內裝飾設計成長的良好客觀環境,在學習發達國家的學科研究經驗之后。在21世紀,我國的環境心理學術研究還會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1.環境心理學的界定
在學術界是如何界定環境心理學的呢?直白的來說,它是“分析人與環境之間產生心理作用的學科”,也可以認為是“分析、統籌人與其相關環境之間聯系的問題”。它是一個把心理學注入到空間環境的,組成一個具有兩個學術范疇的研究,無可否認它也是一個新生的研究范圍,目前關于它的解析還無法達成共識。在普通心理學范疇內認為它是普通心理學的分支,認為這是解析心理活動與環境影響之間互相影響的問題,或者說人與其周圍環境之間,彼此的作用力的一個理論上的分析的范疇。而研究的主體在“人”,是“以人為本”的研究范疇。但是在建筑學領域卻是以“環境”為主體,研究環境對人的作用力的研究。認為較之環境心理學,它與普通心理學的其他眾多研究范圍有著較為直白的差異,它的著力點是關于人文和科學的環境與人本之間作用的關系,分析界定環境對人的作用力范圍內沒有探索到的學科。要分析環境心理學,是午飯脫離普通心理學一些常識性的問題。但本文認為,環境心理學主要分析討論的是環境對人的作用力,和分析討論過與物理環境、思想環境對與人的心理造成的反應。
環境心理學這一門學科在中國開始的時間比較晚,大概是從80年代初,才慢慢被人們認識的。在那個年代,中央讓一些國內的專家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去歐洲等一些發達國家學習、訪問,是哲學科學研究人員從國外帶來了環境心理學這個新的知識探索領域。而且,高校的建筑學界的專家學者秉著好學的精神也作了不同途徑的學習。翻譯出版了不同國家版本的專門著作,在推動學科發展工作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近年來也有一批中青年學者從國外高等院校學習歸來,也開始了國內環境心理學研究,獲得了很好的成果。
但是,在環境心理學這個學科領域,美國、英國、日本起步較早,不論在研究的深度、廣度,發表的專門論著,或培養教育計劃和舉措上都處于領先地位。我國的經濟在飛速的發展著,人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成為了環境心理學與室內裝飾設計成長的良好客觀環境,在學習發達國家的學科研究經驗之后。在21世紀,我國的環境心理學術研究還會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3.室內環境的分析
3.1 人體與環境
人類置身于環境,是進行研究的的最終的目的,就是研究環境與人體的相互系。把這種關系僅僅單純解釋成為來自環境的作用(刺激)和與之產生反應或適應(影響)結構的模式是不夠的。其他生物作為基礎本能,也存在生來就具備的適應能力。忽略了人的適應能力或者超過了人的適應限度,就成了環境建設中的負面影響。
身體對環境變化的調整適應能力是有限度的,所以并不是任何變化都能夠適應,不過環境變化多數情況下是反復的,長期持續不斷的,得以調整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身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變化過程就是適應的過程,也可以稱為調整的熟練、熟悉、習慣。
身心對環境條件變動的調整與適應是有條件的,這取決于環境方面的作用力和身心方面的調整與適應能力的平衡,當環境過度嚴酷;調整與適應失敗就會影響健康。
身為一個室內設計師,要學會改善室內環境,創造令人滿意的居住環境。把改善室內環境同提高人們的星素質聯系起來的話:改善人類居住環境會提高人們的素質,會改善精神面貌,提高精神文明水平,最終提高人類心理健康素質。
3.2 色彩環境
自然界的一切,不論是自然環境還是人工環境,都是有豐富多彩的色彩構成的;不論什么材料,也不論以什么樣的形態出現,他們都是色彩的載體,共同構成了人們的居住環境。色彩是人們不可分離的環境構成因素,與人們建立了深刻的情感聯系。
在室內設計中,善于應用色彩的物理感覺特征性對于室內環境效果十分重要。暖色或者冷色會直接使房間產生溫暖感或寒冷感。室內空間屬于三維空間,人是空間內活動的主體,構成室內空間的一切因素,不論頂面、四壁、地面,還有間距、軟裝、陳設等等,都是為人的需求而存在的。如何在室內空間內合理的設計色彩的運用,創造舒適和符合功能特征性的空間,是對設計師能力的考驗。巧妙地運用色彩的距離感、溫度感、體積感,可以巧妙的裝飾室內的空間。室內設計師運用色彩,不單是單純的美感,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是為了來創造安全、健康、便利、舒適、宜居和具有特定性的居住環境。
結語
關鍵詞自然環境評價心理學方法
一、研究背景。
21世紀,生物學、法律學、經濟學、建筑學及心理學領域的研究者,在探索人類幸福生活方法時,把關注點集中在環境問題及環境與人類和諧發展的問題上。心理學領域,研究人類行為最主要的是探求人類生存環境和人類知覺、認知及學習的因果關系。論文百事通在某種意義上說,心理過程就是對環境的不斷適應過程,就人類發展來講,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適應環境是其發展的前提。但是,人對于環境的適應不是完全被動的適應,通過認識和實踐去改造環境是人類適應環境最大的特點。
環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借鑒多種科學知識,反應出交叉學科的特點。與其它研究相比,環境心理學一個相當明顯的特點是,關心自變量(環境)對因變量(人類心理)的長期效應。
二、環境評價的心理學研究方法。
(一)景觀評價的心理物理學研究方法。
20世紀70年代,Daniel等人開始采用心理物理學方法進行景觀評價的系列研究。即探求景觀的物理特性(例如,地形、植物、水等)與心理反應(例如,選擇的喜好、風景的感覺等)的相互關系研究。
景觀評價的心理物理學研究方法是把風景與風景審美的關系理解為刺激——反應的關系,再把心理物理學的信號檢測方法應用到風景評價中來,通過測量公眾對風景的審美態度,得到一個反映風景質量的量表,然后將該量表與各風景成份之間建立起數學關系。所以,心理物理學的風景評價模型實際上分兩個部分:一是測量公眾的平均審美態度,即風景美景度;另一部分是對構成風景的各成份的測量,而這種測量是客觀的。
(二)景觀評價的心理學方法。
Daniel認為景觀評價的心理學研究方法注重人的景觀經驗多元分析。雖然在研究程序上景觀評價的心理學方法與心理物理學的研究方法比較類似,但是在解釋景觀選擇和喜好時,不是從物理特性上解釋,而是運用心理學的各種概念來解釋。
1.Berlyne的對照刺激特征(collativestimulusproperty)。Berlyne根據實驗美學的研究結果,提出美的反應是人的視覺刺激所具有的復雜性(complexity)、新奇性(novelty)、不協調性(incongruity)及意外感(surprisingness)等相互對照特性與此類刺激誘發的探索行為的函數關系。也就是說Berlyne認為通過不同的刺激類型的特性,可以促使不同喚醒的產生。這就是Berlyne的對照刺激特征概念。
根據Berlyne的對照刺激特征概念,Wohlwill以人工景觀、自然景觀和二者混合景觀等3類景觀為評價對象,對人的景觀喜好進行了實驗研究。
結果顯示:第一,3類景觀中自然景觀的喜歡程度最高,人工景觀的喜好度最低;第二,無論是自然還是人工,中等復雜程度的景觀最受歡迎;第三,新奇性、不協調性及意外感與喜好程度成直線關系。其中,新奇性和意外感與喜好程度成正比關系,不協調性與喜好程度成反比關系。
2.Kaplan的風景審美理論模型。
Kaplan以進化論為前提,以人的生存需要出發,提出了風景信息的觀點,相繼提出并完善了他的風景審美理論模型,他認為,人為了生存的需要和為了生活得更安全、舒適,他必須了解其生活的空間和該空間以外的存在,他必須不斷地去獲取各種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去判斷和預測面臨著的和即將面臨著的危險,也正是憑借著這些信息,去尋求更適合于生存的環境。所以,在風景審美過程中,他將人的風景認知中質的信息歸納為,復雜性、神秘性、統合性和明?t性等4個方面。同時,他又指出人對風景質的要求是既要風景具有可以被辯識和理解的特性“理解性”(Makingsense),又具有可以不斷地被探索和包含著無窮信息的特性“探求性”(Involvement),如果這兩個特性都具備,則風景質量就高。隨之Kaplan又把這兩個特性分別在風景信息是否馬上使用(即時),還是作為線索使用(推測)兩個側面進行了擴展,于是形成了四維量的風景審美理論模型。
(三)自然環境的減壓功效研究。
20世紀80年代初,Ulrich開始將研究的重點投入到自然對人的心理及生理壓力的緩解上。首先,他為了解釋人對自然環境的感情與美的反應,提出了心理進化模型。此模型詳細地描述了人的感情形成的基本過程,其別強調到了人接觸新環境時的感情狀態。其次,將人對環境的喜好作為重要的感情考慮,并將其視為壓力調節中眾多情感(如,恐懼、關心、憤怒及悲傷等)中的一份子。由此可見,心理進化論體系,不僅包括美的反應,也包括壓力調節、自然的形狀及內容等眾多情感的反應與生理反應。
近年來,Ulrich等人用腦電圖、心電圖等精密的科學測試手段,來客觀地測量人的情感反應,避免了語言表達測試的種種弊病,使得該理論體系更趨于完善。Ulrich認為,自然風景的作用并不僅僅在于其作為審美對象而存在,它也直接影響著人的其它生理和心理的各種反應,他的研究發現,自然風景往往明顯的加速病人的恢復,產生積極的心理反應,而城市風景則延緩病人的恢復,產生消極的心理反應。
(四)原生態自然體驗研究。
環境體驗課程的目的是借助于教育手段,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使整個社會對人類與環境間的相互關系有一種新的正確理解和態度,使人們了解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和緊迫性,激發人們關心環境、愛護環境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培養一批保護環境、治理環境所需要的各種專業人才。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而環境體驗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Talbot和Kaplan在其一項長達十年(1972-1981年)的縱向研究中,對參加野外環境體驗者進行了跟蹤調查。在這項研究的初期結果表明,所有參加者對原生態自然體驗的價值都給與了極大的肯定。經過野外環境體驗,與其他人相比,體驗者不僅關心他人,同時在自我認知、自信心和日常生活的計劃等方面都有極大提高。
在此項研究的中期,通過問卷調查,對野外環境體驗者在觀察原生態自然反應變化過程中,面臨知識、理解等困難時所產生的感情進行了評價。研究結果表明,體驗者不僅在野外環境的體驗過程中,有意識、自覺主動地學習相關知識,而且不分男女老少都表現出較高的熱情和斗志。此項研究的最后兩年,研究者主要考察了體驗者的支配環境情感。研究結果顯示,體驗者無論參加時間長短,也不分男女老幼,都表現出無意支配自然,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感覺。這一研究結果表明,人們在直接接觸自然的活動中,能提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認識。新晨
(五)自然環境自身的機能評估。
在物理環境中,動物和植物等有機體與土、水、大氣等無機物在相互影響的同時,構成一個統一的體系。目前的研究已經不僅僅關注景觀對于土地、空間的利用等自然環境的直接效果,還包括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內,自然環境和人的關系也成為研究關注的重點。
日本學者青柳等人在制定森林環境保護機能概念體系的基礎上,以附近居民為對象,對森林管理基層單位從4個方面:風景保護;和自然親密接觸場所的提供;文化財產與歷史遺跡的保護;生活環境是否安定等進行了調查研究。學者橫張在林地評價上設定了多種環境保護機能,在居民中實施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總結概括出8種農林地的環境保護機能:生物生態體系保全;水保全;風景保全;保健修養;微氣象暖和;居住環境保全;大氣保全和土保全。
導視系統來自英文“Sign”,有信號、標志、說明、指示、痕跡、預示等含義,現在已開拓成為一門完整學科。導視系統是指整體的城市指示系統,包括行政交通導視系統、商業導視系統、文化旅游導視系統等。城市導視系統是塑造城市形象和體現城市人性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是建立在科學性以及公共性基礎之上的設計,要求注重設計倫理性、設計文化內涵以及設計功能更為合理的表達。城市形象和指示系統是基于城市文脈形成的一個城市特有的城市表情,在設計時還要特別關注生活便利以及精神滿足等人性化需求。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應以城市環境行為為基礎,建立多個層級系統。如信息導視系統可分為一級、二級信息系統。
二、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教育的現狀分析
1、城市環境設計的繁榮與城市導視系統教育本身薄弱形成反差
首先,社會對城市導視系統認識過于簡單化。在我國開設藝術設計教育的眾多學校中,沒有進行城市導視系統設計的相關課程,專業劃分互不聯系,系統觀念人為割裂。學習平面設計的不懂市場調查與營銷,學習環藝設計的不懂平面版式,然而城市導視系統是要滿足社會需要的。設計中必須考慮到環境調查、人群細分、信息媒介、相關法規等必須考慮的因素,在專業的操作流程下進行導入設計。其次,學校無法真正提供給學生在社會實踐的機會,理論建設和項目執行比較少。由于城市導視系統設計從形成到發展經歷了很短的時間,絕大部分教師在導視系統設計實踐上顯得商業行為掌握不足。最后,學生急功近利,缺乏團隊精神,忽視設計理論的學習與思考。大部分學生缺乏與別人配合完成任務的心理準備,而完善的導視系統設計恰恰不是以個人力量能夠獨自完成的。
2、矛盾重重的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教育
其一,單一知識結構和綜合運用的矛盾限制了城市導視的系統設計。城市導視系統是一個綜合性學科。包括設計學、環境行為學、廣告學、營銷學、消費學、心理學、傳媒學以及電腦制作和相關制作工藝等,哪一樣都不可或缺。然而從行業到設計院校的人為專業劃分減少甚至割裂了專業間的互相聯系;其二,城市導視系統的現有理論與項目操作研究存在不相匹配的矛盾。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是一個十分強調實用性的行業,但國內有關該內容的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還比較薄弱。
3、改善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教育的出路
首先,整合交叉學科,加強交流。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教育要突破作為短期階段性課程的慣例,要建立整體思維觀念與其他專業、甚至其他院系相互協作。例如城市導視系統設計課程可以分成若干單元,每個單元是由交叉學科專業老師帶課,或者通過課題合作等多種形式加強交叉學科交流。第二、重視師資理論更新。教師要不斷的接受城市導視系統設計的最新訊息和一定的技術實踐來完善知識體系,深化理論并將之運用于教學。
三、規范城市導視系統設計
評價一個城市是否適宜居住是由城市的各種組合因素共同形成的。城市的宜居程度不僅反映在功能齊全上,還反映在生活的便利程度,和心靈的愉悅程度。城市導視系統的誤讀性或不易讀性會影響城市形象的塑造與建立。例如,歐洲的城市街道與社區大部分不是直線式的,然而,只要你能夠認知地圖,就可以輕松的找到你的目的地。這與當地城市導視系統的易讀性和人性化設計不無關系。平面設計清晰、信息準確、方位設置合理的導視系統,從心理上給市民和外地游客以正確識別和認知,從而產生對于城市生活的安全感。與之相比,國內部分城市規劃布局中規中矩的,建筑單體設計也十分漂亮,但是導視系統卻混亂不堪。且不說美感設計,即便是識別與指示功能都不能盡如人意。尤其是在場所、方位、道路的信息令人費解,例如,同是車站名“北大街”,可能所指方位完全不同,中間相距幾站路。試想連本地人都暈頭轉向,更何況外地游客?所以經常會見到有游客拿著地圖無所適從,也就見怪不怪了。更加可笑的是我們也能看到一些在本該是屬于放置明顯路標的地方,例如立交路橋上赫然樹立的巨大廣告牌,路標指示牌被擠壓到角落,被花花綠綠的產品廣告所吞沒。城市導視系統的構建與設計不應只是做做樣子,為了看起來像是大都市而已,它更應該是功能合理的、具有人情味的、準確體現城市意象的系統設計。
1、符合城市環境行為科學
城市導視系統設計要符合環境行為學特點,細節設計要符合人性要求,充分考慮人們的行為特征和心理需求。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應從人體工程學、生態學和美學等角度達到完美,以國家的標準為參照,實現以人為本的目的。導視系統信息設計要能夠被容易的、無誤的認知。導視系統設計要體現人與城市之間的溝通,根據人群分布和流動特點進行合理設置導視牌的尺度與位置,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導視系統與人群行為模式的相配。
2、體現城市地方文化特色
導視系統的造型和顏色要與城市整體形象協調,符合城市地方文化基本特征,體現城市整體性認知。建立區域導向系統,延續城市規劃設計理念,與城市設計的風格相統一。
3、符合人與環境的視覺和諧
環境要素,如氣候、光等客觀物質環境對視覺有一定影響。周圍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實地調查與模擬導入是有必要的,具有針對性的導視設計能夠更加有效的解決實際問題,一方面達到人與環境的和諧,另一方面人們的戶外生活空間更加具有心理安全感。
4、規范城市導視系統視覺形象體系
城市導視系統設計逐級層次表現要具有一致性,視覺表達與信息要相協調,并形成視覺系統規范、內容豐富的形象體系。符號文字要符合國際通行的標準,配以英文等外文,以適應國際化發展需要。根據總體規劃進行區域劃分,采用分級檢索、圖文的有機結合和實效美觀的立體造型進行標識導向設計,以求建立布點合理、信息完整、指示明確的城市導視系統。
【參考文獻】
[1]李道增:《環境行為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徐磊青、楊公俠:《環境心理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3]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4]王峰:《環境視覺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9.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理論素養和現代公共精神,掌握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基礎知識,通曉公共事業管理基本理論和技術方法,具備較強的公共事業管理實務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語言表達和人際溝通能力,能在各類公共事業單位、社區、社會服務機構、行業協會以及政府機關從事公共事業管理與服務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就業前景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西方發達國家的開設具有較長的歷史,已發展成為一個成熟的專業,并且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該專業在西方發達國家已呈細化的趨勢。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作為新興學科,其社會需求十分強烈,而且需求量極大,這是我國繼經濟體制改革、政府體制改革后事業組織管理體制的改革形勢所決定的。
要建立政事分開、管理自主科學、面向社會、獨立的社會主義事業單位,沒有眾多的高層次的公共事業管理人才是不行的。另外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還可以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進入政府系統,參加MPA考試進行進一步深造。因此,無論從社會發展對人才的總需求,還是從畢業生就業和進一步深造來看,其專業發展前景都十分看好。
拓展閱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主要課程
【關鍵詞】應用心理學;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當前,對于各個高校來說,在創建應用心理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時要做到“一個中心、二個基點、多層次、多渠道”,一個中心就是開展的一切實踐活動以學生為中心,在設置所有實踐環節時,都要首先考慮到學生的成長與就業。二個基點就是依靠應用心理學的專業建設與發展,依據社會不同領域對應用心理學人才的不同需求,來創建應用心理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多層次就是指專業課程學習中的實踐教學部分、學期中的專業調查部分、實驗部分、專業學習中的實踐教學部分、存在于畢業論文中的實踐教學部分、利用節假日學生參加社會教育部門組織的各種實踐部分、學生在社團中的專業實踐活動等,利用各個層次對學生開展實踐教育。多渠道就是利用校內和校外的不同專業實踐資源,為學生創造豐富多樣的專業實踐機會。
一、實踐教學體系的構成
為了讓大學生在學習中掌握更多的知識與能力,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利用大學四年時間,高校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實踐能力、專業實踐能力、社會服務能力、參與能力、創新能力、設計能力等。專業基礎實踐能力就是指學生利用專業學習掌握為社會服務的基礎性能力,主要內容有心理學實驗、設計、處理各種實驗數據的能力,可以自行完成實驗報告,對各種實驗數據進行分析的能力,可以利用分析軟件對各種數據進行分析,能夠自行完成對心理學專業文獻的檢索等。專業實踐能力就是指學生在進入工商企業、社區、教育部門、行政管理部門以后,利用自己掌握的應用心理學知識從事心理輔導工作、咨詢治療工作、管理工作、教學工作、人力資源評估與開發工作、市場營銷工作等。社會服務參與能力就是指學生可以利用自己在學校學到的應用心理學知識在上述部門中為社會提供各種服務,依靠自主就業,可以提前掌握社會就業信息、就業渠道的能力,幫助學生提前適應社會需求,在心理上做好進入社會的準備??蒲袆撔屡c綜合設計能力就是在掌握上述所有能力的基礎上,根據當前社會需求與自己將來的發展方向,重視自己的專業興趣出發,提高科研設計、社會調查、設計問卷、完成論文的能力。在筆者提到的四個能力當中,首先要求學生具備專業基礎實踐能力,然后在此基礎上可以上升為專業實踐能力,學生要想具備綜合設計能力則需擁有服務于社會的能力、參與能力、科研創新能力。
二、應用心理學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實施方法
1.開展專業意識教育
將專業意識教育與其他學科的學習分離開來,這在教學中不但是一種創新,而且屬于學生的需求。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應用心理學專業的特點,就用心理學專業是為人提供服務的專業,在進行實踐學習時要具備嚴肅的學習態度,更需要深入了解人們的心理疾苦和心理生活,要同情人們的各種遭遇,要有極大的愛心,要想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都依靠對學生進行專業意識教育。此項內容的教育主要內容有入學教育、專題講座、學生自行檢索心理學知識、學生真正領悟人生、形成高尚品格等,屬于一個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環境形成的系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選擇有利于自己發展的、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學生進入大三學習后明確主攻方向。
2.開展專業課程與實驗教學相結合
專業課程與實驗教學在學生的學習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學生在專業學習與基礎課學習中,教師要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大力開展實踐教學,應用案例分析、技能訓練等方法,同時認真編寫教學大綱、確定教學內容、應用合理的考核方法等。學生進入大三以后,專業課分為二個方面,一是心理輔導二是人力資源管理。心理輔導課的主要內容有學校心理學、個體心理咨詢、團體咨詢理論。人力資源管理的主要內容有人力資源開發、績效管理、工資管理與設計等。學生進入大四以后,學生可以依據自身興趣在二個方面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主要內容有情緒心理學、認知療法、藝術與音樂療法、精神分析原理、家庭心理學、創業管理、環境心理學、經濟心理學、消費心理學等。
3.開始短期實踐教學和畢業實習,積極組織社會服務與社團活動
短學期實踐教學和畢業實習主要集中于學生結束四年的學習生活時,開展綜合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內容有大一的專題調查、大二的實驗設計、大三的專業見習、大四的心理輔導、畢業前的實習內容等。社會服務活動與社團活動是依靠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自發組織,帶有明顯的專業特點的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內容有學生在進行專業實習時開展的勤工助學、社會領導的宣傳心理知識、在社團和教師的共同參與下創辦的報紙類與雜志類、聯合其他大學生共同開展的心理學知識比賽、心理學內容的戲劇表演等。這些內容都屬于實踐教學內容,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學生形成專業意識,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創建應用心理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是一個基于完善理論的、不斷發展的長期工程,在創建過程中,要認識到這是一個動態的、創新的實踐過程。
作者:陳奕運 單位:海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姜媛媛.高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構探討[J].情感讀本,2015(03).
【論文摘要】城市導視系統的構建與設計應該是功能合理的、具有人情味的、準確體現城市意象的系統設計。一是符合城市環境行為科學;二要體現城市地方文化特色;三要符合人與環境的視覺和諧;四要達到規范城市導視系統視覺形象體系。
隨著現代城市設計的進步,人們對于設計城市文化內涵的要求愈加迫切,尤其是對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城市公共環境設計日益重視。很多原來制作銘牌的公司也都改頭換面為標識設計公司,似乎導視設計已經達到了相當成熟的水平。事實并非如此。在目前,即使已經導入了城市導視系統設計的城市,我們依然會發現要想順利的去往一個目的地,要想快捷的尋找到距離最近的公共衛生間也非易事。與目前城市導視設計行業繁榮發展不相稱的是:導視系統行業的專業人員平均比率偏低,人才短缺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城市導視系統設計發展的最大瓶頸。即使已經從事或正在從事導視設計的人員也有很多是沒有受過系統的、專業的導視設計教育。當私密空間與公共空間逐漸分離,人們比以往更需要城市環境趨向藝術化與人性化。公共環境作為城市空間的組成要素,其視覺形象已成為城市形象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城市導視系統含義
導視系統來自英文“Sign”,有信號、標志、說明、指示、痕跡、預示等含義,現在已開拓成為一門完整學科。導視系統是指整體的城市指示系統,包括行政交通導視系統、商業導視系統、文化旅游導視系統等。城市導視系統是塑造城市形象和體現城市人性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是建立在科學性以及公共性基礎之上的設計,要求注重設計倫理性、設計文化內涵以及設計功能更為合理的表達。城市形象和指示系統是基于城市文脈形成的一個城市特有的城市表情,在設計時還要特別關注生活便利以及精神滿足等人性化需求。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應以城市環境行為為基礎,建立多個層級系統。如信息導視系統可分為一級、二級信息系統。
二、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教育的現狀分析
1、城市環境設計的繁榮與城市導視系統教育本身薄弱形成反差
首先,社會對城市導視系統認識過于簡單化。在我國開設藝術設計教育的眾多學校中,沒有進行城市導視系統設計的相關課程,專業劃分互不聯系,系統觀念人為割裂。學習平面設計的不懂市場調查與營銷,學習環藝設計的不懂平面版式,然而城市導視系統是要滿足社會需要的。設計中必須考慮到環境調查、人群細分、信息媒介、相關法規等必須考慮的因素,在專業的操作流程下進行導入設計。其次,學校無法真正提供給學生在社會實踐的機會,理論建設和項目執行比較少。由于城市導視系統設計從形成到發展經歷了很短的時間,絕大部分教師在導視系統設計實踐上顯得商業行為掌握不足。最后,學生急功近利,缺乏團隊精神,忽視設計理論的學習與思考。大部分學生缺乏與別人配合完成任務的心理準備,而完善的導視系統設計恰恰不是以個人力量能夠獨自完成的。
2、矛盾重重的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教育
其一,單一知識結構和綜合運用的矛盾限制了城市導視的系統設計。城市導視系統是一個綜合性學科。包括設計學、環境行為學、廣告學、營銷學、消費學、心理學、傳媒學以及電腦制作和相關制作工藝等,哪一樣都不可或缺。然而從行業到設計院校的人為專業劃分減少甚至割裂了專業間的互相聯系;其二,城市導視系統的現有理論與項目操作研究存在不相匹配的矛盾。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是一個十分強調實用性的行業,但國內有關該內容的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還比較薄弱。
3、改善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教育的出路
首先,整合交叉學科,加強交流。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教育要突破作為短期階段性課程的慣例,要建立整體思維觀念與其他專業、甚至其他院系相互協作。例如城市導視系統設計課程可以分成若干單元,每個單元是由交叉學科專業老師帶課,或者通過課題合作等多種形式加強交叉學科交流。第
二、重視師資理論更新。教師要不斷的接受城市導視系統設計的最新訊息和一定的技術實踐來完善知識體系,深化理論并將之運用于教學。
三、規范城市導視系統設計
評價一個城市是否適宜居住是由城市的各種組合因素共同形成的。城市的宜居程度不僅反映在功能齊全上,還反映在生活的便利程度,和心靈的愉悅程度。城市導視系統的誤讀性或不易讀性會影響城市形象的塑造與建立。例如,歐洲的城市街道與社區大部分不是直線式的,然而,只要你能夠認知地圖,就可以輕松的找到你的目的地。這與當地城市導視系統的易讀性和人性化設計不無關系。平面設計清晰、信息準確、方位設置合理的導視系統,從心理上給市民和外地游客以正確識別和認知,從而產生對于城市生活的安全感。與之相比,國內部分城市規劃布局中規中矩的,建筑單體設計也十分漂亮,但是導視系統卻混亂不堪。且不說美感設計,即便是識別與指示功能都不能盡如人意。尤其是在場所、方位、道路的信息令人費解,例如,同是車站名“北大街”,可能所指方位完全不同,中間相距幾站路。試想連本地人都暈頭轉向,更何況外地游客?所以經常會見到有游客拿著地圖無所適從,也就見怪不怪了。更加可笑的是我們也能看到一些在本該是屬于放置明顯路標的地方,例如立交路橋上赫然樹立的巨大廣告牌,路標指示牌被擠壓到角落,被花花綠綠的產品廣告所吞沒。城市導視系統的構建與設計不應只是做做樣子,為了看起來像是大都市而已,它更應該是功能合理的、具有人情味的、準確體現城市意象的系統設計。
1、符合城市環境行為科學
城市導視系統設計要符合環境行為學特點,細節設計要符合人性要求,充分考慮人們的行為特征和心理需求。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應從人體工程學、生態學和美學等角度達到完美,以國家的標準為參照,實現以人為本的目的。導視系統信息設計要能夠被容易的、無誤的認知。導視系統設計要體現人與城市之間的溝通,根據人群分布和流動特點進行合理設置導視牌的尺度與位置,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導視系統與人群行為模式的相配。
2、體現城市地方文化特色
導視系統的造型和顏色要與城市整體形象協調,符合城市地方文化基本特征,體現城市整體性認知。建立區域導向系統,延續城市規劃設計理念,與城市設計的風格相統一。
3、符合人與環境的視覺和諧
環境要素,如氣候、光等客觀物質環境對視覺有一定影響。周圍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實地調查與模擬導入是有必要的,具有針對性的導視設計能夠更加有效的解決實際問題,一方面達到人與環境的和諧,另一方面人們的戶外生活空間更加具有心理安全感。
4、規范城市導視系統視覺形象體系
城市導視系統設計逐級層次表現要具有一致性,視覺表達與信息要相協調,并形成視覺系統規范、內容豐富的形象體系。符號文字要符合國際通行的標準,配以英文等外文,以適應國際化發展需要。根據總體規劃進行區域劃分,采用分級檢索、圖文的有機結合和實效美觀的立體造型進行標識導向設計,以求建立布點合理、信息完整、指示明確的城市導視系統。
【參考文獻】
[1]李道增:《環境行為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徐磊青、楊公俠:《環境心理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3]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論文摘要】城市導視系統的構建與設計應該是功能合理的、具有人情味的、準確體現城市意象的系統設計。一是符合城市環境行為科學;二要體現城市地方文化特色;三要符合人與環境的視覺和諧;四要達到規范城市導視系統視覺形象體系。
隨著現代城市設計的進步,人們對于設計城市文化內涵的要求愈加迫切,尤其是對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城市公共環境設計日益重視。很多原來制作銘牌的公司也都改頭換面為標識設計公司,似乎導視設計已經達到了相當成熟的水平。事實并非如此。在目前,即使已經導入了城市導視系統設計的城市,我們依然會發現要想順利的去往一個目的地,要想快捷的尋找到距離最近的公共衛生間也非易事。與目前城市導視設計行業繁榮發展不相稱的是:導視系統行業的專業人員平均比率偏低,人才短缺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城市導視系統設計發展的最大瓶頸。即使已經從事或正在從事導視設計的人員也有很多是沒有受過系統的、專業的導視設計教育。當私密空間與公共空間逐漸分離,人們比以往更需要城市環境趨向藝術化與人性化。公共環境作為城市空間的組成要素,其視覺形象已成為城市形象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城市導視系統含義
導視系統來自英文“Sign”,有信號、標志、說明、指示、痕跡、預示等含義,現在已開拓成為一門完整學科。導視系統是指整體的城市指示系統,包括行政交通導視系統、商業導視系統、文化旅游導視系統等。城市導視系統是塑造城市形象和體現城市人性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是建立在科學性以及公共性基礎之上的設計,要求注重設計倫理性、設計文化內涵以及設計功能更為合理的表達。城市形象和指示系統是基于城市文脈形成的一個城市特有的城市表情,在設計時還要特別關注生活便利以及精神滿足等人性化需求。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應以城市環境行為為基礎,建立多個層級系統。如信息導視系統可分為一級、二級信息系統。
二、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教育的現狀分析
1、城市環境設計的繁榮與城市導視系統教育本身薄弱形成反差
首先,社會對城市導視系統認識過于簡單化。在我國開設藝術設計教育的眾多學校中,沒有進行城市導視系統設計的相關課程,專業劃分互不聯系,系統觀念人為割裂。學習平面設計的不懂市場調查與營銷,學習環藝設計的不懂平面版式,然而城市導視系統是要滿足社會需要的。設計中必須考慮到環境調查、人群細分、信息媒介、相關法規等必須考慮的因素,在專業的操作流程下進行導入設計。其次,學校無法真正提供給學生在社會實踐的機會,理論建設和項目執行比較少。由于城市導視系統設計從形成到發展經歷了很短的時間,絕大部分教師在導視系統設計實踐上顯得商業行為掌握不足。最后,學生急功近利,缺乏團隊精神,忽視設計理論的學習與思考。大部分學生缺乏與別人配合完成任務的心理準備,而完善的導視系統設計恰恰不是以個人力量能夠獨自完成的。
2、矛盾重重的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教育
其一,單一知識結構和綜合運用的矛盾限制了城市導視的系統設計。城市導視系統是一個綜合性學科。包括設計學、環境行為學、廣告學、營銷學、消費學、心理學、傳媒學以及電腦制作和相關制作工藝等,哪一樣都不可或缺。然而從行業到設計院校的人為專業劃分減少甚至割裂了專業間的互相聯系;其二,城市導視系統的現有理論與項目操作研究存在不相匹配的矛盾。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是一個十分強調實用性的行業,但國內有關該內容的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還比較薄弱。
3、改善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教育的出路
首先,整合交叉學科,加強交流。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教育要突破作為短期階段性課程的慣例,要建立整體思維觀念與其他專業、甚至其他院系相互協作。例如城市導視系統設計課程可以分成若干單元,每個單元是由交叉學科專業老師帶課,或者通過課題合作等多種形式加強交叉學科交流。第二、重視師資理論更新。教師要不斷的接受城市導視系統設計的最新訊息和一定的技術實踐來完善知識體系,深化理論并將之運用于教學。
三、規范城市導視系統設計
評價一個城市是否適宜居住是由城市的各種組合因素共同形成的。城市的宜居程度不僅反映在功能齊全上,還反映在生活的便利程度,和心靈的愉悅程度。城市導視系統的誤讀性或不易讀性會影響城市形象的塑造與建立。例如,歐洲的城市街道與社區大部分不是直線式的,然而,只要你能夠認知地圖,就可以輕松的找到你的目的地。這與當地城市導視系統的易讀性和人性化設計不無關系。平面設計清晰、信息準確、方位設置合理的導視系統,從心理上給市民和外地游客以正確識別和認知,從而產生對于城市生活的安全感。與之相比,國內部分城市規劃布局中規中矩的,建筑單體設計也十分漂亮,但是導視系統卻混亂不堪。且不說美感設計,即便是識別與指示功能都不能盡如人意。尤其是在場所、方位、道路的信息令人費解,例如,同是車站名“北大街”,可能所指方位完全不同,中間相距幾站路。試想連本地人都暈頭轉向,更何況外地游客?所以經常會見到有游客拿著地圖無所適從,也就見怪不怪了。更加可笑的是我們也能看到一些在本該是屬于放置明顯路標的地方,例如立交路橋上赫然樹立的巨大廣告牌,路標指示牌被擠壓到角落,被花花綠綠的產品廣告所吞沒。城市導視系統的構建與設計不應只是做做樣子,為了看起來像是大都市而已,它更應該是功能合理的、具有人情味的、準確體現城市意象的系統設計。
1、符合城市環境行為科學
城市導視系統設計要符合環境行為學特點,細節設計要符合人性要求,充分考慮人們的行為特征和心理需求。城市導視系統設計應從人體工程學、生態學和美學等角度達到完美,以國家的標準為參照,實現以人為本的目的。導視系統信息設計要能夠被容易的、無誤的認知。導視系統設計要體現人與城市之間的溝通,根據人群分布和流動特點進行合理設置導視牌的尺度與位置,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導視系統與人群行為模式的相配。
2、體現城市地方文化特色
導視系統的造型和顏色要與城市整體形象協調,符合城市地方文化基本特征,體現城市整體性認知。建立區域導向系統,延續城市規劃設計理念,與城市設計的風格相統一。
3、符合人與環境的視覺和諧
環境要素,如氣候、光等客觀物質環境對視覺有一定影響。周圍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實地調查與模擬導入是有必要的,具有針對性的導視設計能夠更加有效的解決實際問題,一方面達到人與環境的和諧,另一方面人們的戶外生活空間更加具有心理安全感。
4、規范城市導視系統視覺形象體系
城市導視系統設計逐級層次表現要具有一致性,視覺表達與信息要相協調,并形成視覺系統規范、內容豐富的形象體系。符號文字要符合國際通行的標準,配以英文等外文,以適應國際化發展需要。根據總體規劃進行區域劃分,采用分級檢索、圖文的有機結合和實效美觀的立體造型進行標識導向設計,以求建立布點合理、信息完整、指示明確的城市導視系統。
【參考文獻】
[1]李道增:《環境行為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徐磊青、楊公俠:《環境心理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3]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