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7 18:26:41
序論:在您撰寫聲樂教學法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關于民歌教學
簡單地說,民歌,人民之歌。從古至今,無論東西南北,每一時代、地域、民族、國家;在不同的地理、氣候、語言、文化、宗教的影響下,都會產生一種人類自娛、文化留傳或生活實質的宣泄。他們會以不同的形色傳遞他們的歷史、文明及熱愛,而歌謠亦是其重要之一環,而社會學或大眾俗稱之為民歌(謠)。它和人民的社會生活有著最直接最緊密的聯系,民歌是經過廣泛的群眾即興編作、口頭傳唱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是無數人智慧的結晶,音樂形式具有簡明樸實、平易近人、生動靈活的特點。民歌教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非常緊密的課程,需要學生在不斷實踐中去體驗感受,準確地說,這是一種基于體驗,從而提升演唱水平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是通過基本的技能訓練,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或是在課后不斷練習中,意會民歌學習所必須的理論基礎,而后依據自己的理解,指導聲樂自我訓練,并通過不斷實踐重新架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民歌教學,是一種培養學生的民族審美觀,加強對學生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對于了解、繼承和發展祖國傳統音樂文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民族音樂素質。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歌的種類也很多,如陜北民歌、蒙古族歌曲、藏族歌曲,有些民歌是來源于少數民族語言的唱法,具有原生態的特點;有些民歌則是基于普通話的基礎上,借用地方方言的語言特點來進行演唱的。
(二)民族音樂教學法
民族音樂教學幾乎都是圍繞著解決開喉嚨、呼吸、喉頭等技術問題來進行的,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對于技術化的訓練,目標很明確,步驟很清晰。整個過程,就是教師描述自己的演唱體會,然后把這種感受傳授給自己的學生。應當說,在民歌語言的韻味和把握上,原始的民歌傳授方法,實際上是民間藝人口頭創作,口耳相傳,是一種口傳心授式的傳承方式。而在現代的民歌教學中,這種方式有著明顯的制約性,口傳心授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民歌教學的要求,那么在現代的民歌教學中,如何利用新的教學方法,利用新媒體來尋求幫助,尋找所演唱民歌發源地的地道的語氣和語感,有助于當前民歌教學。同時,教師也應當要掌握各地民歌語言的規律和特點。
(三)PBL情境聲樂教學法
PBL最早的應用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源于美國的精神病學教授Bar-rows1969年他在加拿大MCMaster醫科大學首創,之后經過不斷精煉與實踐探求,在解剖學、藥理學、生理學等得到廣泛應用,PBL模式也應用于其他教育領域,如商業教育、建筑教育、工程教育等。應該說,PBL的核心思想是一個以學生為中心利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達到熟練掌握一門領域的學習過程。PBL情境聲樂教學法,實際上正是借用了PBL的核心思想,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服務,在理論學習和日常訓練聲樂技巧的條件下,通過情境訓練引導,提升學生歌唱技巧,同時規避了學生“千人一面”的態勢,盡可能使學生形成自己的歌唱風格??偟恼f來,PBL情境聲樂教學法就是在傳統教學過程的基礎上,注重塑造學生的民歌語言個性,并強化學生對歌曲風格的表現力,引導學生在音樂意識中的覺醒,依靠聲樂技能的語言訓練,加深情感投入,并強化學生對于舞臺表現力的自我感受。教師通過營造各類音樂語言情境教學,與學生展開互動,從而使學生直接感知音樂,借由多層次反饋,逐步實現從自然狀態轉換到訓練狀態并再次回歸到自然狀態的轉換,并在實踐中剝離教師強烈個人風格對學生的影響。
二、PBL情境聲樂教學法在學習民歌語言中的輔助作用
(一)PBL情境民歌語言教學法的特點
PBL情境民歌語言教學法,實際上并非獨立存在的,而是基于傳統民歌教學方法之上的創新方法。實際上,在民歌教學中,地方語言韻味和方言的問題,一直是難以解決的,漢族教師很難能夠教授少數民族歌曲,對于各地域風格特征的把握也有一定的困難,僅僅在普通話教學和非方言創作型現代民歌中有教學優勢。當今民族歌曲內容包括漢族傳統民歌、古曲類民歌,少數民族歌曲,以及近現代創作型民歌。每個類別的演唱方式都有自己的特點,如古曲類偏重于吟誦式的,少數民族歌曲需要了解地域性方言,與傳統的民歌教學方法相比,PBL情境民歌語言教學方法為學生打開更多的渠道去了解各類民歌的語言。PBL民歌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自我發展,也更加重視對學生個性的塑造。
(二)PBL情境民歌教學法對學習民歌語言的輔助作用
1.地方民歌語言教學
民歌語言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點,以陜北民歌為例。陜北民歌具有強烈的語音修飾特點,借用襯字、疊字,運用和諧韻腳,自然地運用洪音和細音。所選取的詞語念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記起來也容易,在形式為內容服務的原則下,講求歌詞的韻律美是十分必要的。歌詞的聲音和意義是不能強制分開的,有時候意義在聲音上見出,要比習慣上的聯想見出更加微妙,講究聲律是行文最重要的功夫。在陜北民歌中,有大量的襯字使用,如對壩壩,白臉臉,如圓個溜溜、藍個英英、那個,等等。這些文字的使用增強了民歌的地域性特點和藝術感染力。在江南民歌中,比如《茉莉花》,其中的一段唱詞“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兒將我罵”,其中,“滿園花開”就要唱做“滿YU花KEI”,“香也香不過它”就要唱作“香也香不GE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就要唱作“MUYUXICEI一朵DEI”,這里包含了平卷舌的運用,以及江浙地方語言的韻味和特點。在進行民族唱法的學習時,特別是針對一些地方色彩濃厚,地域性特點強烈的歌曲,如《想親親》、《下四川》等類型的歌曲,要求演唱者要用地道的語言去演繹表達作品。
2.古曲類民歌教學
有些學生本身已經系統地學過幾年聲樂,懂得基本的發聲技巧,知道唱歌是要用上腰腹部力量,不能光靠聲帶去喊,但是他們在學聲樂的過程中還是會碰到瓶頸,例如覺得氣息不夠用,聲帶有時閉合不緊,出現漏氣現象,遇到高音就躲,唱不上去,咬字不清晰等等問題。其實造成這種局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心理的問題,另一方面是生理的問題。
(一)心理問題
聲樂是一門需要長期反復規范的練習才能一點點進步的,并且是循環性的進步,也就是說有一段時間感覺聲音進步了但是隔一段時間又好像不會唱歌了然后重新找正確的聲音,并且聲樂幾乎天天都必須練習,一天不練就會退步很明顯,所以有些學生認為自己聲音條件不錯,就疏于練習,在課上教師已經解決的聲音問題自己到課后不去鞏固,以至于一唱到沒有把握的地方就膽怯、緊張,出現各種失誤。緊張是學習聲樂的大敵,人一緊張就會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更厲害的會短暫性胃痙攣,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當然是沒有辦法把氣息沉下來,用胸腹式呼吸和協調身體各個共鳴腔了。
(二)生理問題
歌唱中聲帶只是發聲器官,要達到良好的歌唱狀態需要全身其他器官的協調配合,分別要用到呼吸器官、發聲器官、共鳴器官和咬字器官。呼吸器官包括口、鼻、咽喉、氣管、肺部、橫膈膜等;發聲器官包括聲帶、喉頭、會厭和咽壁等;共鳴器官包括口腔共鳴、頭腔共鳴和胸腔共鳴;咬字器官包括側牙(坐牙)、舌頭、硬腭和軟腭等,其他需要合作的還有后腰的支撐力以及腿部肌肉的用力之類。可見,要完美地完成一首歌曲的演唱是多么復雜的一件事,需要以上各器官的協調配合。這些器官要通力合作需要先一個個單獨訓練,累積感性認識,然后變成歌唱者的記憶認識,才能把看不見摸不著的各個器官控制住為歌唱服務。綜上所述,學生學聲樂困難的主要問題是心里容易緊張,練習時間不夠,身體各個器官不協調。
二、運動教學法
(一)運動教學法的內涵
以上說的心理問題和生理問題其實是互相影響的,生理問題會引起心理問題,心理問題也會造成生理問題。很多學生在唱的過程中不自覺的有很多怪動作:抬肩、鎖眉、嘴歪等,這說明他身體不協調,這就會引起他心理緊張,演唱水平得不到體現,同樣有些學生上臺之前心里怯場,也會出現心悸、胸悶、氣浮、咬字不清楚等。發聲狀態不好是因為身體各個器官不協調,那么逆向思維我們讓身體協調,不就能發出正確的聲音了么。本人研究發現要達到學生聲帶和肌肉在歌唱的時候相對的放松狀態,可以讓學生通過與旋律走向相對應的特殊運動來起到讓學生放松的目的,學生身體放松了,發聲器官和肌肉自然也放松了,這樣就能達到理想歌唱狀態了。
(二)運動教學法在發聲訓練中的運用
從人的生理結構來看,身為中線,上肢兩臂,下肢兩腿,都是一一對應關系,人的中心在中線,任何運動的重心都在丹田處(肚臍下三指)。運動教學法的宗旨是對稱運動,意守丹田,并且與旋律節奏一致。目前,主要是在發聲訓練中實踐,以下是本人在教學中常用的幾條結合運動教學法的發聲練習。
1.跳音練習:
此練習所訓練的是氣息和橫膈膜的對抗問題,很多學生在剛學的時候體會不到橫膈膜如何支持,單憑聲帶唱出音色單薄、尖銳、沒有共鳴的聲音,所以用運動,讓學生配合跳音的字母和旋律的節奏蹲馬步出拳,唱一個跳音出一次拳。要求蹲馬步時意守丹田,小腿扎入地面,后腰支撐,臀部繃緊,出拳必須與演唱的字母節奏一致,在出拳的時候要快、狠、猛,把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拳頭上,用后腰和丹田的力量甩出去。聲音跳動要有彈性,氣息隨著聲音的跳動向外擴張,聲音集中,喉器穩定,注意音色大統一。我通過多位學生長達幾年的訓練證明了這個方法確實有效,于是迅速讓學生掌握了橫膈膜的支持。原因在于:第一,運動能使學生大部分的注意力轉移;第二,運動的節奏和演唱的節奏一致可以協調身體各器官;第三,運動的強度可以不知不覺的用上丹田,讓初學者不知道怎么用橫膈膜和丹田力量的學生能夠迅速受益;第四:學生不自然的聲音和動作往往是因為想把聲音唱響而多用了聲帶和力量,運動可以消耗掉多余的力量,從而讓學生用剛剛好的氣息和力量達到自然漂亮的歌唱狀態。
2.連音練習:
同樣結合運動教學法,學生單腿站立,另一條腿繃直抬起快速先曲腿再踢腿,節奏以三個音一組踢一次,出腿的時候用丹田的力量,后腰和重心腿強有力地穩固支持,踢腿的時候腳尖繃直且速度要快,把丹田的力量踢到腳尖,這樣學生整個身體與唱歌的器官都得到了協調。注意聲音的連貫,氣息均勻的送出來,喉嚨充分、自然、適度的打開,保持高位置,舌頭平放,舌根和后咽壁形成一個圓狀空間,喉頭處在深吸氣位置上,吸好氣唱出所練習的母音,然后用旋律把聲音連起來。
三、運動教學法在聲樂教學中的價值與作用
運動教學法對聲樂教學有輔助作用,即通過肢體動作的可視效果和心理暗示,將聲樂這門抽象的藝術變得直觀化和具體化。
(一)運動教學法可以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
學生心理上的緊張往往是因為身體肌肉的緊張傳給大腦信號。在一對一的聲樂課堂上,學生一般站在鋼琴旁邊,面對老師,有時候還眼睛盯著鋼琴練聲,當老師彈到稍微高一點的音域時不自覺的緊張就提高喉位,造成聲音卡和緊了,那是因為學生全部注意力都在音高上而且站著不動唱讓他有時間想得太多,想的多了聲音的問題就來了,其實讓身體解放,隨著音樂節奏動起來,聲音自然也就自然了,沒有了肌肉的不協調,學生當然不緊張了,練聲就會變得非常輕松。
(二)運動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快速掌握發聲技巧
由于聲樂的抽象性和不可直觀性,老師在教課中經常用到形象性的比喻,比如像聞花一樣吸氣,氣吸到丹田,用橫膈膜保持住,小腹像氣球一樣有彈性等,這些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學生去模仿式學習,但是學生要花太長一段時間去掌握這些技巧,而運動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運用到最佳的發聲技巧,比如蹲馬步打拳,蹲馬步首先就要丹田用力,伴隨出拳,出拳時腰部和橫膈膜都要用勁,加上和唱的節奏一致,這樣能讓學生在放松的情況下不自覺地用上丹田和橫膈膜,事半功倍,并且離開老師在課下學生仍然可以用這種程式化練習,進一步鞏固發聲技巧。
(三)運動教學法可以將學生對良好歌唱狀態的瞬時記
在教學中運用情景教學,能夠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并在教學的指導下,逐漸的使學生走向正確的學習道路,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大學的聲樂教學中運用情景教學能有效的培養學生對聲樂藝術的興趣,提高對聲樂的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最終使學生的聲樂整體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大學的聲樂課中運用情景教學法有著重大的意義。
二、大學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大學聲樂教學中,長久以來一直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主體進行教授這種教學方式,常常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對教學效果有著一定的不良影響。在教學中教師無法正確的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與現代教學原則有所悖逆,同時也是限制了學生的綜合發展。此外,在大學的聲樂教學中,傳統教學只是重視對學生發生技巧和音質上的培養,而對學生的情感培養有所忽略。要知道在聲樂教學中,雖然技巧和方法身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個性以及自身獨特的演唱風格。傳統的聲樂教學在這方面對學生的個性發展產生了極大程度上的限制,對學生的未來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社會在不斷的發展,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不再是單單的專業人才,更對人才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對教學進行不斷的改革,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
三、大學聲樂情景教學法應用策略
(一)營造動態的教學氛圍
在進行聲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音樂教材進行更深刻的挖掘,對音樂當中所包含的背景和文化進行更深刻的了解。為了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中對音樂文化感受的更加深刻,教師可以利用當節課中的文化內容來創設出相關的情景,例如對作者的人物背景和藝術風格等來進行講解,通過這些來感染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受到更多的藝術熏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強烈的藝術氛圍,除了在聽和看上受到更多的啟迪,同時在心靈上也更深刻的受到影響,這在日后的教學目標實現中無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將情感貫穿于音樂當中
歌曲創造的重要核心就是情感,只有創作者對音樂富有豐富的情感,才能創作出好的曲目,而聲音是對音樂的一種表現形式,如果音樂沒有情感,那么聲樂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每個人都有著自己不同的情感,在不同時間和情況下,情感也會發生改變,這些情感都能通過聲音來進行傳遞。在教學中為了能夠使學生演唱的狀態保持最佳,教師可以盡量的讓學生通過感情來表達出自己的對音樂的理解,同時將自身的情感與歌曲進行融合,做到合二為一。也就是說,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能夠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一定要充分的利用情感,這樣才能創造出更好的聲樂情景,幫助學生提升音樂素養。
(三)創設多元化情境
大學的聲樂教學中,要對聲樂藝術的多元化有一定的把握。大學的聲樂教學不僅僅是對技能上進行傳授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教學中的情感體驗,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學生的發聲。要讓學生認識到發生的技能與情感之間是密切相關的,而聲樂能夠完全的體現出內心的情感。此外,在進行情景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起創作者的所要表達的情感,而不是單純的只重視曲目的作曲手法和技巧等。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聲樂存在的本身特點,來充分的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個體差異,不能對學生進行統一的教學,而是根據他們的特點來結合各種不同的情景,創造適合他們的學習氛圍。只有保證了學習氛圍,才能進一步的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能力,并有效的提升師生之間的互動和情感。
(四)創設文化情境
在聲樂教學中,為了能夠使學生了解到更多的文化內涵和意義,教師需要積極的進行設計,保證能夠將作品引入到課堂中。此外,教師應對聲樂作品包含的內涵和藝術等向學生進行全面的講解,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同時使學生的文化修養得到提升,最終達到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及綜合能力的目的。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并關注聲樂作品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尊重學生的審美,維護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真正的促進聲樂教學質量提升。
四、結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對高校教育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聲樂教學是音樂專業的一門基礎性課程,聲樂的學習質量對于其他相關課程的學習效率有著重要的影響。從當前高校聲樂課堂教學的情況來看,并不樂觀:大多采用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單方向灌輸方式,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缺乏積極主動探索的興趣;同時,很多聲樂知識的理解難度都較大,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和示范學生很難深入理解樂理知識,所以很多學生的學習效果只停留在理論階段,無法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
二、高校聲樂教學中應用啟發式教學的意義
1.有利于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聲樂學習充滿興趣,才能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應用啟發式教學法,可以使以往沉悶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自然就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相比,啟發式教學改變了學生被動聽課的現象,而是通過提問、搶答以及自由討論等不同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在提問與回答的過程中,就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并且幫助他們形成善于思考和創新的思維習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增強。
3.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樂理知識
聲樂教學中包含很多抽象的樂理知識,如果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學生理解和記憶的難度較大,而應用啟發式教學法,就可以將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和形象,可以消除聲樂課堂枯燥的教學氛圍,幫助學生更有效的掌握學習的難點和重點知識,顯著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啟發式教學法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
1.歌唱氣息訓練中的應用
氣息調整聲樂教學中的基礎內容,在氣息歌唱中,重點在于掌握調整氣息的方法,為了達到更好的氣息訓練效果,教師可以將啟發式教學法應用到教學活動中。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將學生熟悉的情境引入到課堂中,使學生在情境下想象應當如何發音、如何調整氣息,也可以讓學生在訓練氣息的過程中開展其他跳躍運動,使學生可以更真切的感受到氣息的變化,這樣才能在不斷的訓練中找到自然的、正確的氣息調整方式。比如在場跳音時,讓學生完全放松腹部,這時氣息處在呼出的狀態,伴隨著發聲將小腹輕輕收起,這時就形成一個吸氣的狀態,在反復訓練的過程中,就可以讓學生將腹部運動與氣息調整有效的融合,可以提高學生對跳音技能的掌握程度,所以,對學生的啟發要循序漸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聲音訓練中的應用
聲音訓練的目標在于強化學生的發聲技巧,所以教師可以選擇旋律復雜的歌曲作為練聲的素材,一方面可以使練習活動變得有趣,不會使學生由于單個旋律的反復練習而影響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則可以通過樂曲中旋律的變化啟發學生在不同旋律下如何發聲的技巧,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扎實的發聲技巧。
3.在音樂情感啟發中的應用
音樂作品中往往飽含創作者和演唱者的很多情感,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不能掌握情感和思想的表達,就無法演繹出優美、動人的音樂作品,所以教師在聲樂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音樂情感的啟發。高校學生的人生閱歷相對較少,而且知識面也不夠寬廣,所以對于很多音樂作品的創作主題并不了解,這就需要教師將啟發式教學法應用到課堂學習中,比如在講解歷史題材的音樂時,可以引入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音樂創作的社會環境等,使學生對作品有更多的了解,才能激發學生的情感,更好的演繹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內涵。
四、結束語
關鍵詞:音樂;聲樂教學;情感
一直以來,聲樂教學總是圍繞著解決開喉嚨、呼吸、喉頭等技術問題來進行。傳統教學中過于強調肌肉運動的技術能力,忽視了人的情緒性格等因素,造成技術的不全面,使專業的學習較為艱難。聲樂學生整天努力練習的不是如何進步,而是忙于解決各種聲音的毛病。許多聲樂前輩和老師說。學習聲樂就是建立好的“歌唱樂器”,就是“發聲機器”的訓練過程。然而這種單一的將發聲技能作為聲樂教學的全部的教學方法,是不能真正達到聲樂教學效果的。聲樂是技術和音樂的結合,它需要一個整體協調的狀態,包括情感控制、咬字狀態、心理穩定等方面,僅僅練習發聲技術不但學不好技術,還會影響歌唱的美感。實際上聲樂就是正確的說話,歌唱最終是表達感情的。歌唱的內容是歌曲的音樂情感和音調,其他的練習都是輔的。而且每個人對聲樂技術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而教師最終的責任就是幫助學生穩定狀態,建立起學生個人的演唱技術狀態。優秀的教師是不拘于某種教學模式的,而是通過合適的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目的。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得知以音樂中心,通過表現音樂形象來調整發聲技術的聲樂教學方法事半功倍。
一、建立以音樂為中心的整體教學觀念
聲樂是音樂、詩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結合的藝術。好的演唱必須建立在科學的發聲技巧、豐富的情感體驗和濃厚的文化底蘊基礎之上。因此,作為教師必須從“重技輕藝”的誤區中走出來,使自己具有較高的文學修養、史學修養、語言修養、美學修養和音樂理論修養,建立以音樂為中心的整體教學觀念。作為藝術的一個分支,音樂是聲樂藝術中的重要內容,教師應從培養學生音樂內心聽覺與音樂意象人手,在聲樂教學實踐中,通過長期刻苦的音樂藝術訓練,融入練習者的創造性,并依靠練習者的情感、經歷、修養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不斷促進聲樂藝術的表現。技與藝,即聲與情,一向是歌唱中血肉相連的兩個部分。發聲、咬字、吐字和隋感的表達構成歌唱的整體,二者不可分割。歌唱的人聲是以人身的整體作為樂器從事歌唱的,絕非只靠嗓子、氣息或共鳴就能單獨完成。歌唱是全身心都參與的一種表演藝術,歌唱應成為諸種因素融匯于一個整體中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藝術。換言之,只有聲情并茂,技藝結合,才能使歌唱達到感人的境界,產生沁人肺腑的藝術效果。聲與情辯證統一,相輔相成。不論是專業歌唱者還是業余愛好者,在平時的訓練中,要加強整體歌唱的意識,使歌唱發聲與情感表達同時進行,使聲、字、情成為一體,養成用心靈歌唱的習慣。由于每個人的生理條件不同,嗓音也有差異,在聲樂教學中整體訓練尤為重要,它不僅包括歌唱呼吸的整體訓練、歌唱語言處理,歌唱心理的訓練等,更重要的還是歌唱的魂——音樂的訓練。從開始練聲起,就要同音樂結合起來,即練聲也要有良好的樂感。音程、音階的練習中,一方面是肌肉、音準、氣息、共鳴等方面的技術練習,同時它們又都是樂曲的組成部分,要給它們以音樂的活力和生命。因此練聲一開始,要求每個歌唱者把音程、音階、練聲樂句也唱得悅耳、動聽。以上我們可以領悟到,在歌唱發聲的過程中,呼吸、共鳴、吐字、表現缺一不可,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這就是我們所要求的“整體歌唱”的含義。
二、有內涵的練聲
歌唱發聲練習的目的,簡言之,就是將歌曲演唱中對聲音所需求的各種技術環節,通過有規律、有步驟的發聲練習,逐步提高歌唱發聲的生理機能,調節各歌唱器官的協作運動,養成良好的歌唱狀態,使歌唱發聲的技術成為歌唱表現的有力手段,為達到聲情并茂的演唱效果服務。發聲練多因為沒有歌詞的原因,被認為是沒有情感內容的,屬于純粹技術練習,如單個音素、音節的發音練習,擴展音域的練習,提煉音質的練習等等。其實不然。即使是單個長音,假使我們用不同的情緒來表達,也將出現多種聲音音色、音質的表達方式。在歌唱中“聲和情”永遠都是緊密聯系的。例如:我們在心情愉快時發出的聲音是甜潤、溫暖的,而板著臉孔則會發出冰冷、干澀的聲音,即便符合練習要領,聲音效果也是差強人意的。發音正確基本方法的掌握,是為了利于更大程度地表情達意,而不是單純地追求聲音。愉快、溫暖的發音應是歌唱時的最基本聲音色調,它可以使聲音柔和悅耳,聲隨情走,充分做到有聲有情,情托聲,聲含情。
在聲樂教學中,練聲過程是整體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如何讓學生從枯燥的練聲技能中擺脫出來,就需要運用音樂的魅力,發揮練聲曲的作用。在練聲前,首先要求學生在思想上作好準備,借助發聲練習曲調的旋律,訴說自己的心情和愿望,抒發內心的情懷。例如:5432|1——這一短小的練聲曲,可以引導學生想象這個練聲曲的旋律是對“彩虹”的描繪,提示學生用聲音來描繪彩虹的形狀,以及用“雨后見彩虹”的欣喜心情來進行發聲練習。如此,簡單枯燥的練聲曲就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學生會用愉快的心情去完成,最終達到練聲目的。同時,在發聲練習過程中,結合字聲練習(帶詞練習)要求根據詞意思維有想象、有意境、有畫面、語氣有表現、聲音有樂感、有感情地去唱。力求做到字正腔圓、以情帶聲、聲情并茂,慢慢地向歌唱歌曲作品過渡。
三、“以情帶聲”的歌唱訓練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藝術,更是人類心靈對世界感應的產物,是以歌唱聲音為物質材料的人類精神喚醒及生命升華的展開形式,它以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展開其價值,充分體現了人類情感表現的自我創造與追求,是情感的美化和升華。在歌唱的諸多環節中,“情”是最重要的,在歌唱中起主導作用,是聲音的靈魂。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指出:“藝術的精髓并不是技術而是心靈,一旦心靈可以毫無障礙地自由表達,便能創造出完整的音樂效果”。意大利著名的歌唱家卡魯索認為“歌唱是一種樂趣,而不是為了追求一種效果而作的技術掙扎。”他在歌唱時聽從心靈的支配,超越技術對他的影響,他的感情是他歌唱中唯一的導師。北京曲藝界也有著“說書一股勁,唱曲一段情”的藝諺,要求演唱者以充沛的內在情感統領、調動聲音,以顯示情真意切、優美動人的雙重藝術魅力。因此,筆者認為在聲樂教學中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歌唱的情感表達和歌唱的藝術表現上,會給課程的整個過程帶來一個良好的開端。
歌唱前讓學生充滿激情地朗誦歌詞,醞釀感情,根據歌詞的內容與情緒決定抑、揚、頓、挫的聲調和字的噴口力度,形成自如生動、富有感染力的語氣。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把握歌唱內容所要求的總體形象,在腦海里形成“內心形象”,從內心視覺、聽覺上感受音高、節奏、發音及內容表達的理想效果,引導學生感受音樂,表達情感,積極地投入歌唱——即“以情帶聲”的歌唱。它就好像講故事時的高低起伏,抑揚頓挫。這種忘掉技術、注重表達歌詞內容的歌唱才能打動觀眾。例如在《節日歡歌》歌唱訓練中,啟發學生懷著激動興奮的情緒,表現節日中歡快的氣氛。學生在跳躍生動的音樂指引下,自然而然的就能運用光彩明亮、流暢生動的高位置聲音來演唱,無須過多的聲樂術語做解釋。同樣在教授歌曲《黃水謠》時,首先讓學生了解音樂的背景,以及音樂所要表現的三個截然不同的層面,力圖讓學生從音樂中感受三種不同的情感,而后的演唱比單從聲音技巧來訓練、要求學生要有效果。如此的“以情帶聲”的歌唱訓練,充分發揮了音樂的作用,讓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使他們從復雜的歌唱技巧中解放出來,從中真正感受到所帶來的強大的藝術感染力,體現了歌唱的本質。
(一)歌唱藝術中吸氣與呼氣的生理學分析
呼吸是保持人體生理活動的自然活動,是人發聲的源泉與動力?!八囆g來源于氣息”,這是美聲唱法的核心。我國古代的聲樂發展思想中就這樣描述到:聲源于氣的根本,歌唱者必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氣。此外還強調到,聲由氣發,有氣則有聲,無氣則無聲。這也再次表明了氣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呼吸即是氣,它對歌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聲樂基礎教學要始終強調學生呼吸技巧的學習鍛煉。由于人體生理器官的分布,吸氣肌肉群隨著其他肌肉活動而活動,胸部挺起,胃及腰部逐漸放松下沉,肋骨逐漸向背部張開,喉管張開,仿佛有迷人的花香侵入人的身體,歌唱者將氣吸收腹腔。以上講述到的吸氣方法很適用于現實的教學實踐活動當中。學生將精力集中在腹腔,讓腹腔肌肉群保持放松狀態,小腹由松變鼓,氣息很好的調動起來。如此,學生呼吸更加的主動積極,氣息也培育的更好。當然,特別要求注意的是:上述活動完整正確的做出來,有部分學生會理解錯吸氣的要點,將吸氣自然的腹腔擴張理解成有意的腰部肌肉擴張,如此,不僅氣沒有吸進去還讓腰部的肌肉變的很累很僵硬。呼氣肌肉群同樣隨著人體其他部位的肌肉活動而活動,呼氣的過程要求始終保持肌肉組的緊張狀態,讓腰部肌肉呈現出向外擴張的現象,收縮腹部,用力將氣息向上推動,想成氣流柱。這種的呼氣方式和生活中人們的嘆氣基本相似,通過聲帶的有效作用,形成聲音,聲音進入腔體肌肉群組,讓氣息發出的聲音有條理性、可控制和柔和性。歌唱者歌唱過程當中,可以通過持續不斷、循環往復的吸氣和呼氣活動讓氣息連起來,形成準確的聲音,再根據歌曲的情感需要,調整氣息的表達,展現富有情感意境的聲音,歌唱完美地進行,歌唱者感情演繹也更加突出。
(二)歌唱藝術中呼吸訓練方法
胸式呼吸法:這一呼吸方法源于18、19世紀的歐洲國家,它也是國內20世紀30年代比較流行的一種呼吸方法,屬于自然呼吸法。主要的原理介紹是,依靠胸腔控制呼吸,呼吸的深淺不一導致氣息的容量不一,會造成喉管緊張狀態,容易導致聲音蒼白無力現象,不能充分地發揮喉管的作用,影響音區與氣息的統一。所以,不能很好地為歌唱者提供呼吸幫助。腹式呼吸法:這一呼吸方法主要是通過胸廓擴張實現的呼吸。但是這種呼吸方法有自身的缺點,它不能很好地將氣息平穩的上升到喉管部位,盡管可以讓人吸氣更深,但是缺少胸腔的輔助作用,所以所發出的聲音比較沉悶,缺乏靈動性,不適合演唱對聲音強弱要求很大的場合。這一呼吸方法在現實中的運用也不是很常見。胸腹式呼吸法:這一呼吸方法很好地結合了以上兩種呼吸方法,它讓歌唱者能夠更好地控制氣息,基于人體生理肌肉群的有效活動,讓氣息保持穩定平和。所以這一呼吸方法非常有效,是目前我們常用的呼吸方法。背式呼吸法:這一呼吸方法指的是使用人體背部肌肉群的呼吸方法。人體的背部擁有較為強壯的肌肉力量,可以提供呼吸幫助。歌唱者能夠記住背部肌肉的呼吸方法減輕歌唱過程中其他部位肌肉長期活動的疲勞狀態,有效改善呼吸節奏。人體背部的肌肉一般保持直立狀態,呼吸時不會發生腹部扭曲變形。主動的背部肌肉呼吸可以幫助擴張骨架,同時它和其他肌肉群形成一定的力的平衡,有效放松胸腹肌肉,讓歌唱者的整體生理機能區域平衡。
二、歌唱藝術中呼吸的重要性分析
(一)歌唱源于呼吸
呼吸是人體本能的生理活動,它是維持人體生理活動的必要組成部分。歌唱同樣如此,它要求人體多個生理機能的協調配合,呼吸是其中的基礎部分。歌唱當中的呼吸和人體自然呼吸有一致性,當然因為歌唱有別于一般的生理活動需要它是有一定的技巧的。熟練掌握和運用呼吸技巧是所有歌唱者必須學會的技能。有關于歌唱中呼吸的作用首先可以說呼吸是歌唱的基礎、是歌唱的動力源泉。國內外的眾多歌唱家多作出了表率,歌唱源于呼吸。舉例如:帕瓦羅蒂曾經說道:沒有良好的呼吸技巧,便沒有優美動聽的聲音,錯誤的呼吸技巧甚至破壞嗓音。如此,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呼吸一方面是歌唱的基礎,另一方面還是生理活動的有效支撐。生動優美的歌聲是由靈活運用的呼吸發出來的,它是對生理呼吸活動的升華。
(二)呼吸對歌唱過程當中發聲及吐字的影響
(一)氣息訓練
“氣”是學習聲樂的基礎,調節氣息是學習聲樂的關鍵所在。呼吸作為歌唱的支撐點,則是唱歌訓練的基礎。教師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盡可能地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充分進行智力活動,從而將學習效果達到高效。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學應當加強學生對調整氣息的訓練,時常深呼吸,營造美好的意境使學生感受到野花遍野的感覺。在這種情境中,一般都會自然的深呼吸,在唱歌的過程中,除了用鼻子進行吸氣外,還可以張開嘴進行深呼吸??梢韵胂螽敯杨^探入其中,會不經意地用嘴巴呼吸,于是自然而然地將兩種意識緊密結合,不知不覺中將抽象的知識轉換成了具體生動的課程,更利于學生理解與接受。
(二)連身訓練
在聲樂訓練中,連身訓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帶領學生觀看關于劃船的視頻及短片,使學生在短片中找到連聲與劃船之間的關系,劃船時需要保持水面上船身的平衡性,而船在水中不斷前進需要連續劃槳,這個過程中產生的聲音就像連聲。在進行連聲訓練的過程中,氣息就相當于船槳,聲音就是船身,在進行歌唱時,要想使得音符過渡自然且流暢無阻,學習唱歌的人就需學會慢慢收放氣息,并將收放的力度掌握好,從而保證聲音的完美與流暢。
(三)吐字與咬字訓練
咬詞正確、吐字清晰有助于保證歌唱者在唱歌時發音的有效性。每一部作品,歌唱者在唱歌時都需要帶有語言與聲音,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表達作品要表達出來的思想與情感。大部分著名的歌唱家,都會在發音與咬字上做情感訓練,以達到字正腔圓的目的。
(四)情感表達
歌曲之所以美妙是因為它富含了創作者的情感,喜悅、歡樂、惆悵以及酸甜苦辣。在聲樂教學中,教師在傳授學生以聲樂知識時,應當注重情感表達的技巧訓練,讓學生學會根據歌曲表達的情感靈活轉變自身的感情,使歌聲具有個性,具有靈魂,同時改變學生唱歌時感情不夠豐富的缺點。
二、啟發式教育的創新思考應用
(一)表揚激勵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學會善于鼓勵學生,絕對不能傷害學生的好奇心,通過鼓勵學生,使其建立自信心,幫助其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積極性及自主學習能力,使其愿意學,樂意學。教師應注重民主教學,保持與學生融洽的關系,不擺老師架子,熱愛學生,與學生平等討論問題,并做到不恥下問,合理地運用激勵機制,保持民主、謙和、友愛、誠懇的教學態度,從而調動起學習情緒,激發起學習積極性,將教學效果達到最大。
(二)思維訓練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課堂中,要真正將課堂局面掌握在手中,就必須通過采取有效手段博得學生的眼球,激發其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其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將課堂節奏掌握的游刃有余。而思維訓練法作為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方法是達到此目的的主要方法。思維訓練法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對整個教學環節有一個清晰的了解,能夠對課堂設計有一個明確的認知,能夠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真正融入課堂中,以獲得高效的教學效果。
(三)問答呼應法
教師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應當給予學生尊重與理解,并與學生之間建立起民主平等的關系,努力做到師生之間平衡與共容;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營造出融洽輕松的教學氛圍,從而激發其學習興趣,使其充分開展智力活動,保持充分的積極性去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需將主動地位的身份轉為被動地位,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及輔導者,借助學生的判斷能力、知識等啟發學生作深入的思考。同時,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由學生執行意識到教學知識,使其積極完成學習任務。
三、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