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0 02:07:08
序論:在您撰寫語文教育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中專;語文;人文教育
如今的語文教育已被嚴重邊緣化,辦學目的日趨功利化的大學本科、專科等高校不重視語文教學。這就是當今語文教育面臨的嚴重危機,若不及時解決這些問題,對于學生的成長非常不利,對社會影響更是深遠。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要針對目前大學語文教育現狀,改變當前一成不變的教育模式,將人文性、工具性與大學語文教育相結合。中專是職業技術教育的中等階段,從它的定義來看,清楚的看到中專教育重視的是技術,能學到一門實際、能作為工作的專業技術是每個來中專就讀學生的目標。中專目前的辦學形式包括:短期職業學校、職業技術學院、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本科院校內設立的職業教育機構、具有中等學歷教育資格的民辦高校等。從這些辦學形式和中專教育定義可看出:(1)中專教育的辦學目的是讓學生學得一技之長以謀生,語文教育幾乎淪為陪襯;(2)來上中專的學生在中學階段大都成績不理想,注定了中專學生本身的文化素質不高,這對開展語文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困難;(3)這些中專學校的規模和水平良莠不齊,師資力量單薄,不足以高水平高效率的開展語文教育,更無法言傳身教來影響學生的人文素質。
一、明確語文教育的必要性
中專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實際操作能力強的技術型人才,對大學本科注重的是能力,對中專高專學生的期望自然是一門實際技術的培養?,F如今社會需要全面型人才,不需要你掌握很多種技術,而是要德才兼備。一個人沒有技術不要緊,可以慢慢學,但一個人若是掌握了很熟練甚至很強大的科學技術,沒有家國意識、沒有和諧社會意識、沒有對他人的責任意識,后果不堪設想。語文教學作為灌輸精神文明以及傳統文明、人文文化的重要學科,中專學校就應該重視語文教育,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中精髓,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及影響,讓學生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學到高尚的思想文明教育,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得到思想上的升華和擁有積極的人生價值觀。
二、語文教育,教師的素質才是最關鍵
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思想道德水平本身就是一個教師的語文教學智慧包括人文和思想水平,它有規律,但沒有固定之法。做好語文教學工作,完全取決于教師的素質,比如他的知識結構和思想水平,特別是他自身的文化感染力。培養有德有能的師資隊伍是當前高校加強師資建設的重要內容。打造一批精干的人文師資隊伍,有著較高水平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養,不媚俗有品格,能對學生產生一定的人文魅力和有益的影響。對于從事中專語文教學的教師,應該在兼顧中專語文實用性的同時,把中專語文的人文、思想文化素質培養擺在第一位,讓學生能在生活時間中運用到、感受到語文的美麗。
三、要想學生有興趣,需改變教學模式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白,語文是學習其他知識必要的基礎,它能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其他學科的內容,比如閱讀能力、理解能力都對其他學科有著直接的積極促進作用。同時還可以學到其他學科無法學到的知識,比如做人的道理,對以后人生生存發展的重要意義,使他們萌發學好語文的強烈愿望。要注重從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角度去安排教學內容,突破以語言和文學知識為主的模式,廣泛地涉及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從人生觀、價值觀、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給學生以人文教育,把人文教育放在首位。
四、注重實用性,降低難度,與專業相結合
【關鍵詞】 課外語文教育 原則
語文教育是個復雜而完整的系統工程,這是由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思想性、綜合性、社會性等特點所決定的。在語文教育這個復雜而完整的大系統中,課內語文教育和課外語文教育是這個大系統的不可分割的兩個子系統。
但是長期以來,在對待課內與課外的關系上,我們常常重視課內,而忽略了課外語文教育,當今社會進步又帶來了對人才素質的各種新的要求,這就呼吁我們語文老師不能再因循守舊,死守課內教育的那塊狹窄的陣地,必須重視開展課外語文教育,充分利用課外各種渠道和各種有利因素,讓學生多學習,多實踐,多思考,從中鍛煉和培養學習能力,運用能力和組織活動能力,進而發展他們的聰明才智。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覺得要使課外語文教育收到全效,必須根據課外語文教育的特點,遵循以下必要的原則。
一、課外與課內相結合
課外語文教育,不能狹隘地理解為只是為鞏固課內所學的各種作業練習,也不能簡單地把它看作只是課內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它必須盡可能與課內語文教育密切配合。我們在確定語文課外教育的內容、分量、難度、形式等問題時,要顧及小學語文新課標中所規定的目的任務和各年段的教學要求,還要考慮課內已進行過的各種教育內容和形式。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不會造成學生的過重負擔,才能使他們學得活潑、主動。如在課內語文教育中通過學習古詩詞掌握學習方法以后,結合新課標要求的必背古詩詞展開古詩詞知識競賽、古詩詞誦讀、繪畫古詩詞等系列活動,這樣,既將課內所學遷移延伸到課外,又以多種形式讓學生完成背誦第二學段必背古詩詞的任務;既實現了知識向技能的遷移,又讓學生在活潑、自主、多樣的氛圍中拓寬知識面,發揮特長。
二、普及與提高相結合
普及,指的是面向全體學生層次較低的課外語文教育活動,例如在一定時間內向全體學生推薦課外閱讀書目,提示閱讀的方法,并規定其中必讀的幾本;每個同學每周一練筆;定期舉辦以全體學生為對象的課外語文知識講座等。如在本學年,我推薦并指導學生閱讀《愛的教育》這本書,讓他們寫好讀書筆記,輪流進行交流,這就是普及。
提高,指的是組織層次較高的各種語文興趣小組,分別吸收有某種語文專長的學生參加,以發展其專長。本學年,在普及閱讀的同時,我讓學生根據自己不同的特長和愛好,圍繞《愛的教育》這本書,成立了攝影小組,用相機拍攝身邊的愛的教育;成立了朗誦組,歌頌愛;成立了小記者團,發現身邊愛的教育并進行報導,這些就是在普及基礎上進行提高。
三、尊重志愿與積極引導相結合
課內語文教育和課外語文教育雖然在教育目標上是一致的,但兩者在施教的方法上卻有著明顯的差異。前者帶有較多的強制性,也更強調集中、統一;而后者則強調尊重學生的自主和志愿。我們在組織學生參加課外語文學習的各種實踐活動時,不宜過多地干預,更不能包辦代替,應尊重學生的興趣專長,鼓勵他們自主地選擇,讓他們心情舒暢地參加自己所喜愛的學習活動,發揮他們的主創精神。但是,鼓勵自主,尊重志愿,不等于放任其自流,要提出必要的要求,并進行積極的引導。比如,在引導他們進行與《愛的教育》相關的一系列課外語文教育活動時,我首先對這本書做了介紹,著重突出書中的主人公是和他們一樣的四年級孩子,從年齡上引發他們的興趣和共鳴,先規定好每個人都必須進行閱讀并寫好讀書筆記進行交流,再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選擇參加相關各類課外語文學習活動,進一步提高。此外,對于學生的課外閱讀,我們要毫不含糊地要求他們閱讀那些思想內容健康的、能激勵他們積極向上的書籍,而具體內容和文字風格,則可以讓其自主選擇。如果發現有些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只愛看一些卡通書籍,教師不能置之不理,應積極加以引導。
四、知識傳授與能力訓練相結合
學習理論知識要與實際運用緊密結合,這是人們要牢固掌握知識,獲得能力必須依循的一條原則。課外語文教育更應熟練貫徹這一原則。要注意引導學生在課外多實踐,讓他們在課外語文的實踐中,自覺獲取知識,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發展智力。如教學完古詩詞之后,我就古詩詞高度精練的語言結合課外古詩詞給學生開了一個主題為“言——畫——情”的小講座,讓學生從詩歌語言中看到畫面,理解情感,并鼓勵他們誦詩,畫詩,訴情。這樣,就以多種方式將學生課內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課外,進行能力的訓練,達到能力的提高?!叭》ㄓ谡n內,得益于課外”,這要求我們語文老師要不斷努力,積極探索課外語文教育的規律,重視課外語文教育,把課外語文教育置于語文教育整體中通盤考慮,擴大語文教育陣地,使課內與課外教育相輔相成,和諧發展,這樣才能更加完美地實現語文教育的總任務,使語文學科更充分地發揮教育功能,更好地為造就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所需要的“四有”的新型人才而服務!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語文課程標準解讀.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關鍵詞】 課外語文教育 原則
語文教育是個復雜而完整的系統工程,這是由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思想性、綜合性、社會性等特點所決定的。在語文教育這個復雜而完整的大系統中,課內語文教育和課外語文教育是這個大系統的不可分割的兩個子系統。
但是長期以來,在對待課內與課外的關系上,我們常常重視課內,而忽略了課外語文教育,當今社會進步又帶來了對人才素質的各種新的要求,這就呼吁我們語文老師不能再因循守舊,死守課內教育的那塊狹窄的陣地,必須重視開展課外語文教育,充分利用課外各種渠道和各種有利因素,讓學生多學習,多實踐,多思考,從中鍛煉和培養學習能力,運用能力和組織活動能力,進而發展他們的聰明才智。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覺得要使課外語文教育收到全效,必須根據課外語文教育的特點,遵循以下必要的原則。
一、課外與課內相結合
課外語文教育,不能狹隘地理解為只是為鞏固課內所學的各種作業練習,也不能簡單地把它看作只是課內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它必須盡可能與課內語文教育密切配合。我們在確定語文課外教育的內容、分量、難度、形式等問題時,要顧及小學語文新課標中所規定的目的任務和各年段的教學要求,還要考慮課內已進行過的各種教育內容和形式。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不會造成學生的過重負擔,才能使他們學得活潑、主動。如在課內語文教育中通過學習古詩詞掌握學習方法以后,結合新課標要求的必背古詩詞展開古詩詞知識競賽、古詩詞誦讀、繪畫古詩詞等系列活動,這樣,既將課內所學遷移延伸到課外,又以多種形式讓學生完成背誦第二學段必背古詩詞的任務;既實現了知識向技能的遷移,又讓學生在活潑、自主、多樣的氛圍中拓寬知識面,發揮特長。
二、普及與提高相結合
普及,指的是面向全體學生層次較低的課外語文教育活動,例如在一定時間內向全體學生推薦課外閱讀書目,提示閱讀的方法,并規定其中必讀的幾本;每個同學每周一練筆;定期舉辦以全體學生為對象的課外語文知識講座等。如在本學年,我推薦并指導學生閱讀《愛的教育》這本書,讓他們寫好讀書筆記,輪流進行交流,這就是普及。
提高,指的是組織層次較高的各種語文興趣小組,分別吸收有某種語文專長的學生參加,以發展其專長。本學年,在普及閱讀的同時,我讓學生根據自己不同的特長和愛好,圍繞《愛的教育》這本書,成立了攝影小組,用相機拍攝身邊的愛的教育;成立了朗誦組,歌頌愛;成立了小記者團,發現身邊愛的教育并進行報導,這些就是在普及基礎上進行提高。
三、尊重志愿與積極引導相結合
課內語文教育和課外語文教育雖然在教育目標上是一致的,但兩者在施教的方法上卻有著明顯的差異。前者帶有較多的強制性,也更強調集中、統一;而后者則強調尊重學生的自主和志愿。我們在組織學生參加課外語文學習的各種實踐活動時,不宜過多地干預,更不能包辦代替,應尊重學生的興趣專長,鼓勵他們自主地選擇,讓他們心情舒暢地參加自己所喜愛的學習活動,發揮他們的主創精神。但是,鼓勵自主,尊重志愿,不等于放任其自流,要提出必要的要求,并進行積極的引導。比如,在引導他們進行與《愛的教育》相關的一系列課外語文教育活動時,我首先對這本書做了介紹,著重突出書中的主人公是和他們一樣的四年級孩子,從年齡上引發他們的興趣和共鳴,先規定好每個人都必須進行閱讀并寫好讀書筆記進行交流,再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選擇參加相關各類課外語文學習活動,進一步提高。此外,對于學生的課外閱讀,我們要毫不含糊地要求他們閱讀那些思想內容健康的、能激勵他們積極向上的書籍,而具體內容和文字風格,則可以讓其自主選擇。如果發現有些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只愛看一些卡通書籍,教師不能置之不理,應積極加以引導。
四、知識傳授與能力訓練相結合
學習理論知識要與實際運用緊密結合,這是人們要牢固掌握知識,獲得能力必須依循的一條原則。課外語文教育更應熟練貫徹這一原則。要注意引導學生在課外多實踐,讓他們在課外語文的實踐中,自覺獲取知識,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發展智力。如教學完古詩詞之后,我就古詩詞高度精練的語言結合課外古詩詞給學生開了一個主題為“言——畫——情”的小講座,讓學生從詩歌語言中看到畫面,理解情感,并鼓勵他們誦詩,畫詩,訴情。這樣,就以多種方式將學生課內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課外,進行能力的訓練,達到能力的提高?!叭》ㄓ谡n內,得益于課外”,這要求我們語文老師要不斷努力,積極探索課外語文教育的規律,重視課外語文教育,把課外語文教育置于語文教育整體中通盤考慮,擴大語文教育陣地,使課內與課外教育相輔相成,和諧發展,這樣才能更加完美地實現語文教育的總任務,使語文學科更充分地發揮教育功能,更好地為造就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所需要的“四有”的新型人才而服務!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語文課程標準解讀.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關鍵詞:語文
人文性 教學環節
教育,出自心靈,又造就心靈。要是語文教師對學生具有真摯的情感,必能使學生感悟到情真意切。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睂W生本身就具有一種情感潛勢,這種潛勢在外界刺激下就會引發出來。只有創設了融合的情感氛圍,創造了一種使學生感到親切感到“如沐春風”一般愉悅的教學情境,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每一次,每一堂語文課,走進語文教育的世界,總有一些偉大的智慧、情感、人格在閃耀光芒,有幾多感悟散發著智慧的馨香,有幾番尋覓思索啟迪著我們的心智。一次次耕耘只為將感動我心的夢想與奮斗去感動更多的年青人,為將使我迷戀的美去迷戀我所面對的年青人,將片片靈感化為絲絲雨露去浸潤更多的心田。莫泊桑說:“安慰安慰我吧,娛樂娛樂我吧。使我憂愁憂愁吧。感動感動我吧。讓我做做夢吧。讓我歡笑吧。讓我恐懼吧。讓我流淚吧。使我思想吧?!?/p>
新修訂的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祖國語文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這些都準確、充分地反映了語文學科的特點。語言文字滲透了民族個性,負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文化,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因此,在教學中應當使語文的工具作用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人文精神水融,不能人為地割裂。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有感情地用民族的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以收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之功。如果舍棄了人文精神,就是舍棄了語文的靈魂。
確定教材之后,還要研究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內涵。語文教材中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美德。語文教學中只要認真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涵,并通過恰當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學生就能在感知理解課文文化內涵的同時,滋養自身的人文素質。我認為可以咀嚼詞句,感悟人文。文章的思想內容和它給人的啟迪,是蘊含在詞、句之中的,因此課堂上要抓住文章中那些最能表現其主旨的詞句分析、發掘,才能昭顯文意,給人教育。如教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導言》一文。作者要表現的是對科學工作的嚴謹審慎態度和刻苦鉆研的精神。從哪里感悟這種態度和精神呢?我引導學生認真咀嚼文章,勾畫出“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專門思考”、“又把這些札記加以充實”等等詞句,使學生認識到一個正確的結論從考察到研究,從感性到理性,從綱要到全書,歷時二十多年方得出的艱辛。由此看到達爾文對科學工作的嚴謹審慎態度和長期刻苦鉆研的精神。還可以領悟主旨,熏陶情操詞句的分析只是感悟文章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應引導學生挖掘文章的深層內涵,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文章的精神所在,使自身情操得到熏陶。
結合到具體教學中,可以再現文境,誘愫。課文中蘊含了大量積極的人文情操,飽含了豐富的人文情感。這些情感如能再現文境,學生的情感就能與作者的情感得以溝通,所以要把文中的境界融入學生腦海中去感受,去領略,從而產生共鳴。還可以借助誦讀,感知情愫。誦讀是學生感知作品意境,與作品產生共鳴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例如學習《滕王閣序》、《前赤壁賦》這類寫景抒情的名家名作,其文繪聲繪色,傳情傳形,凝練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道德情操;它的語言猶如一杯美酒,甜美濃烈,耐人尋味。課堂上,完全可以借助朗讀、聽錄音、范讀、自讀,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的藝術境界之中,從而獲取美感,陶冶情操。
同時,課堂結構要改變,改變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問、教師答的單向型直線交流。教師要把所有學生組織到課堂教學中來,教師一要研究教材,二要研究學生,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把學生思維的時間、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因為語言文字當中蘊涵的語音感、語意感、語境感不是教師能夠全部講出來的。弘揚人文、熏陶感染,強調一個“潤”字,在反復的朗讀吟誦中,高尚的愛國情感、強烈的民族自尊等等健康的情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教師的角色作用于每個學生,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思想、知識、情感、能力交流的網絡,使學生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信息量大大增加,能力獲得發展。
一、語文生活
語文生活是一個新概念,十幾年前才由國人提出,較多運用、特別是用于語文教育領域還是近幾年的事情。當這一概念被應用于語文教育領域之后,有人可能會把它同語文這個科目簡單地聯系起來,以為語文生活就如同語文課堂那樣狹窄。其實不然,只要稍微用心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在教育普及的今天,在語言信息技術廣泛介入日常生活的今天,幾乎很少找到完全不使用語言文字的場合。因此可以說,語文生活是人類最為重要的社會生活之一。沒有高質量、高品位的語文生活,就不可能有幸福而和諧的社會生活。認識語文生活的重要性,不僅是政治學、社會學、語言學的重要任務,也是語文研究者、語文教育者的重要任務。
語文生活雖然包羅萬象,伴人終生,須臾難離,但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甲,通過語言獲取信息。當然這里所謂的“語言”應作廣義理解,不僅包括口語和書面語,也包括伴隨口語的體態表情,伴隨書面語的各種符號,失聰人使用的手語,失明人使用的盲文,以及在特殊場合使用的語言衍生品和語言代用品,如旗語、燈語、電報、口令、計算機語言代碼等。廣義的語言是一個龐大家族,在現實語文生活中,這一大家族的成員或相互配合協力完成交際任務,或在特殊人群、特殊場合中完成特殊的語文任務。當然,這里的信息也是廣義的,包括語意、情感等。
乙,通過語言發出信息。人發出的語言信息有兩大基本類型:首發型和反饋型。首發型是他人或某社會群體主動發出信息,或者要求信息接收者給以信息反饋,如對話;或者不一定要求信息接收者給以信息反饋,如作家發表文學作品,科學家發表學術論文等。反饋型是對他人發出的信息給出即時反饋或延時反饋??谡Z對話基本上是即時反饋,信件來往基本上是延時反饋。不過電子郵件、博客、微信等新的書面語交流方式,可能有即時反饋、延時反饋等不同情況。
丙,信息加工及知識建構。甲乙兩方面是人的外部語文活動,通過這兩種“人際交際”的語文活動,實現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社團與社團的信息交換。丙是大腦內部的語文活動,是信息的內化,通過這種“自我交際”的語文活動,促成人的知識積累與建構、智慧成長與覺悟,完成人生的社會化進程。
現實語文生活中,甲乙丙這三方面往往相互作用、相隨而行。獲取信息后常要進行信息反饋,于是便有了甲乙的互動。獲取信息后需要對信息進行加工,進而將有用信息貯存起來,內化為知識或智慧;這便有了甲丙的關聯。發出信息是根據一定的智慧運轉程序從大腦里提取出合適的知識,然后進行語音編碼或文字編碼,配之以必要的體態表情等,發出合適的信息;這便有了乙丙的聯袂。
語言生活有共性也有個性。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職業等,語文生活就存在差異,甚至是重大差異。比如,從出生到大學這一人生時期,語文學習是最為重要的語文生活,這同人生其他階段的語文生活是不相同的。又如,在利用計算機、手機等現代信息設備進行文字輸入、網絡瀏覽、學術報告等場合,會更多地運用到現代語言技術,這種“人—機—人”的交際逐漸成為廣泛應用的語文生活。此外,不同職業的人,其語文生活也常各具特性,如語言學家、語文學研究者之語文研究,書法家之讀帖弄墨,語文教師之語文教學,詩人之調和平仄韻腳,律師之能言善辯,相聲演員之巧抖包袱,如此等等。這些與職業相關的語文特長,成就了各種語文專才。語文學習、語文研究和職業語文等,主要出現在特殊年齡階段、特殊職業人群和特殊的語文場合,可以稱之為“特殊語文生活”。與之相對的是“一般語文生活”。
二、語文教育
語文教育,是為了讓社會成員適應語文生活、過好語文生活以及培養語言專才而進行的有規劃的社會教育活動。理論上講,決定語文教育的目標與內容、評價語文教育的成功與缺失的依據,以及語文改革的方向與推力,都應當是語文生活。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語文生活,社會對人的語文生活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故而有不同的語文教育。西方古代的語文教育重視口語,例如古羅馬的精英們都重視演講藝術的學習。中國古代,特別是科舉時代,語文教育(小學)重視書面語,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目的主要是獲取功名,治國理政。近代,廢科舉,立新學,興白話,語文生活面貌一新,語文教育也為之一新,民國時期的國語國文課本,便是那時語文教育的縮影。當下之中國,社會、文化呈現多元局面,語文生活出現在現實、虛擬雙空間中,碎片化的信息傳遞顯出“微生活”的若干特征。如此之社會,如此之語文生活,對語文教育也必然提出諸多新需求。比如閱讀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培養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養成終生閱讀習慣,已經成為語文教育的重要任務;比如以“翻譯”為基礎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應當列入公民素質的清單;比如為了適應虛擬語文生活,需要掌握現代語言技術,熟悉虛擬語文媒體的用詞特點、語用規律和網民的交際習性等等。
對語文教育的評價,對語文教育各種爭論的評判,當然有不同的原則和標準,但其根本還是看適應語文生活的情況。
比如,語文教育界比較大陸與臺灣的語文課本,發現臺灣語文課本的文言文選篇要比大陸多。有人以此認為臺灣人講話具有較多的古雅成分,甚至認為臺灣在中華傳統文化方面保存較好,與語文課本中文言文選篇較多具有因果關系;于是便有提倡大陸語文課本增加文言文比例的呼吁,有反映這種觀點的實驗教材在編纂、試用,甚至還有把臺灣語文課本引來使用的,“兒童讀經”也曾熱烘一時。現在很少有人否認閱讀古籍、加強文言文教育的重要性,但有一個問題并沒有得到科學研究,那就是在當下語文生活中,文言文究竟起著什么作用?
文言文在當今語文生活中的地位,與白話文運動之前顯然不同。白話文運動之前,語文教育需要培養人的全面的文言文能力,既能熟練閱讀文言文,又能熟練用文言文寫作。而今文言文的閱讀仍很重要,但用文言文寫作的要求與古不同,除了少數專才外,只需要能在作文中適當引用些古文、有些文雅氣息也許就可以了。白話文運動之前,語文教育是單言教育,只教授文言文;其后的語文教育是“白話+文言”的雙言教育,白話文是“聽說讀寫”的全方位教育,文言文則基本上是閱讀教育。這種變化是語文生活的變化決定的。當下語文教育中,文言文教育的目標、選篇的數量和具體的篇目等,對“讀文言、寫白話”的語文教育觀點的評價等,都應從當代語文生活的需要去研究、去評定、去抉擇,而不能僅是大陸與臺灣兩地的對比,僅憑感性經驗。
再如,關于語文性質的爭論曠日持久,焦點是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靜心思之,平心論之,語文應當是兩性兼具。沒有人文性,何以會有課文美篇?何以能夠理解聽讀之意義?何以能夠通過說寫表情達意?沒有工具性,人文何以載行播傳?道、理何以通達化心?人文性包括文學、文化、政教等,強調到極致也許便是“”中語文課、外語課的樣子。工具性包括正音識字、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強調到極致也許便是當年語文課“一分為二”的情況,或是當年語文知識充斥課堂、考卷的情況;社會對當今語文水平滑坡舉出許多例子,如漢語拼音不會分詞連寫、標調符號用不恰當、“的地得”不會分用、應用文寫不妥帖、語文知識匱乏等,這是不是忽視語文的工具性造成的?
不管主張人文性還是主張工具性的學者,其實可能都承認語文兼具“工具”“人文”二性,其分歧也許主要表現在對語文應當如何定性,對不滿的語文現狀該如何改變,或是在大綱擬定、教材編寫、教學活動等層面應如何操作等;但是,究其分歧產生的原因,其實是如何處理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解決這一爭論,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從當代語文生活的需要出發來審視,可能會有幫助。
三、從語文生活看當今的語文教育
100多年來,語文教育取得了劃時代的進展,由“小學”(指“文字、音韻、訓詁”之“小學”)的單言教育發展到文白雙言教育(民族地區則開展了民族語言和國家通用語言的“雙語教育”),基本消除了青壯年文盲,并引入了一些虛擬生活的教育成分。語文教育總體上在跟隨著語文生活的發展而不斷變革,包括主動變革和被動變革。但是,從當下語文生活來審視當下的語文教育,也會發現一些不足。
在觀念上,沒有認識到語文生活對語文教育的決定性意義。制定語文教育的目標、規劃語文教育的內容、評價語文教育的效率、改進語文教育的思路、臧否語文領域的觀點等,都未自覺考慮語文生活這一根本性因素。語文學界對語文生活的狀況及其發展趨勢不明了,對語文生活的變化不敏感甚至表現出習慣性的排斥,不清楚語文生活對未來公民的語文能力要求,因而嚴重影響了語文教育的質量,制約了語文教育的發展,使得語文教育或只是順著學科的慣性前進,或是對國外做法、地區經驗做局部模仿甚至是跟風式借鑒,或是熱衷于“厚古薄今”式的回歸,回歸到古代的私塾教育,回歸到民國時期的課本。筆者并不是說語文教育必須故意擺脫歷史慣性,不能借鑒歷史及他者,而是說應當在理性指導下借鑒或是模仿。
在目標上,語文教育的定位多為概念性或是戰術性的。所謂概念性目標,就是很難對其瞄準,比如人文性、工具性等。所謂戰術性目標,就是教學大綱、考試大綱之類,即使這些大綱是合理的,以此為教育目標也是嚴重偏誤,因為嚴格來說它們并不是語文教育的目標。概念性目標使語文教育在朦朧中前行,在爭論中盤旋。戰術性目標不僅助長了應試教育,也禁錮了語文改革發展的思想翼羽。
在內容上,當前的語文教育嚴重滯后于當下的語文生活,具體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傳統的“聽說讀寫”觀需要完善與更新。比如“讀”,網絡信息的檢索與閱讀逐漸成為常態,所謂的淺閱讀、微信息正在深度影響人類的閱讀方式、閱讀習慣和閱讀質量,應及時改進教育內容。此外,由于通訊、交通的日新月異,世界范圍內的人口大流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與普及,雙言雙語人的批量涌現,使得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國度的文化快速交匯融合。不久的將來,每個人都會不同程度地生活在不同的文化之中,但是現在的語文教育還是“聽說讀寫”,缺乏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自覺意識。
二是語文知識需要受到更多的重視。語文活動需要具有語言文字及相關知識的處理能力。將聽到的語音、讀到的文字轉化為信息,并將這些信息加工處理,離不開語言文字知識、相關的百科知識以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科學的思維方法等。將合適的信息從大腦中提取出來,并且因人因境轉化為語音或文字,得體地進行表情達意,也離不開一定的語文知識。此外,語文知識是人類科學知識的一個重要門類,從科學普及的角度看也不應忽視語文知識教育。與之相關的,語言國情教育、科學語言觀的培養等,幾乎沒有進入語文教育的視野。
語文教育內容的更新,是語文教育進步的重要體現,是關系語文教育全局的基礎性工程,涉及教師知識的更新、教學目標的更新、教材內容的更新、教學方法的更新、教學組織的變化等。教育內容滯后于語文生活,便導致語文教育的全面滯后。
我剛教語文的時候,也曾海闊天空津津有味地滿堂灌,但他不久就對那段可悲的教學生活加以總結,認識到:“教師與學生之間毫無民主氣氛,思想沒有理解,感情沒有相互交流,雙方都用寶貴的腦細胞去琢磨著壓服對方或欺騙對方的策略,教學怎能搞得好呢?”有了這樣的認識基礎,我就深入到學生中去,具體感受體驗他們的情感信息,幫助他們排憂解難,學生也向老師敞開了思想情感的大門。在此基礎上,他開始將教學要求情感化,引導學生參與教學。作業是自己根據實際確定還是由老師統一留?練筆是統一題目還是自選題目?這些較大問題他都和學生一起商量,根據多數學生的意見辦。學生由此充分體驗了做學習主人翁的情感,師生之間關系融洽,找到了情感的共鳴區域,人人想的是教學,是高效率,有了持久牢固的學習愿望,學習效果怎能不突出?
當然,實際上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并不簡單,學生的情感發展有其不穩定性,不一定會直接向老師、家長傾吐心中的情感,這種閉鎖性心理特征,就使得教師很難知道其細微復雜的情感,教師如能征得學生的日記這個情感宣泄和引導的重要載體,把這作為一個中介,就可獲得合二為一的交流效果。這些不僅為學生語文學習打下厚實的基礎,而且我們也可從中看到學生情感完善的軌跡。教師既指導了學生作文,也正確引導了學生做人。
抄錄格言和座右銘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每個學生在選格言時就必然經歷著一個學習的過程和接受情感熏陶的過程。抄寫的座右銘結合著自己的思想實際,它起著督促和矯正作用,如有一個學生的座右銘是“閉住你的嘴”,原來他擔心自己閑話過多,認識到這一點并寫下來,本身就體現著敢于正視缺缺點并努力改正的積極心態。學生在做這些事時,情感始終處于正向流動狀態,這一切為其課堂教學創造了一片和諧的天地。
二.熱愛語文教育事業是情感產生的基點
教師難當,語文教師更辛苦更難當,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學生)能夠從教師的話里分辨出真正的熱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虛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調。他們不喜歡教師那種毫無熱情的表現(不是指外表上的表現,而是指內心的流露),因為這里面隱藏著教師對學生的力量缺乏信心的因素?!币粋€教師單有激情還不夠,他還要有一個支點,要能不斷豐富充實自己。人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但這一桶水還必須是不斷更新的。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等新知識,不斷研究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付出了辛勞代價,才能收獲到充實而又甘甜的幸福和歡樂。“學生在上課時,在課外活動時,幾乎天天可以看到教師的模范作用和個性品質,這兩條是教學教育影響的強有力的手段。讓情感無時無刻不體現滲透在他的教育教學中,處于這種情感熏陶下的學生必定會感受其人格力量,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師生配合才能和諧一致,達到水融的境界。
三、愉悅的氛圍是課堂激活的共鳴點
關鍵詞:人文教育 語文教育 相互滲透
一、引言
傳統的語文教育對學習知識的要求非常死板而且嚴格,使得語文成了一個選拔書呆子的工具,致使語文不僅難以教出高素質人才,反而給廣大師生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在一定程度上,這種語文教育方式也阻礙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要改變這一現狀,就必須拾起人文性這一工具,在語文教學的同時,將人文教育融入其中,這樣才能給學生獨特的思維想象空間,才能讓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二、當前語文教育的現狀:缺乏人文教育
語文是“基礎工具”的特點寫進了建國以來的歷次教學大綱,成了現代語文教學的基礎理論和指導思想。當然,語文在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人們的聽、說、讀、寫四大能力在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起著根本的作用。正因為如此,我們就把原本充滿人性美,最具人文內涵,最具生活情趣的語文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藝之學、知識之學。幾十年來,固定模式的知識系統,死板的解題技巧充塞著教師和學生的頭腦,導致了抽象、概括、提煉、分解的訓練占據著課堂。這樣的語文教學突出的不是語文學科應有的形象思維,反而強調的是邏輯思維的訓練,從而也就忽視了情感、意志和審美情趣的介入,我們看重的是所謂基礎知識訓練、基本技能的提高,重視知識的記憶,重語法修辭、邏輯等理性內容,重視起承轉合、前后呼應等寫作技術的訓練,使最具人文性的語文教學逐漸成為語言文法的訓練和寫作技巧的訓練,卻忽視了語文學科豐富的人文內涵,忽視了學生人格的形成,個性的發展。
在這種情況加上近一、二十年來應試教育的興起,我們的語文教育距離人文教育的道路越來越遠。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生必須每天面對浩如煙海的訓練資料以及刁鉆古怪的各種考試試卷,這些不僅壓得學生們喘不過氣來,而且對廣大語文教師來說,也造成了沉重的負擔。這樣一來,教師和學生頭腦中語文學科的人文意識將嚴重匱乏,而且學生也很難在這樣的語文教學中得到情感和心靈的升華。這些做法恰恰與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健康情感以及健康的審美態度的人文教育背道而馳。
我們的教育不應該是為了傳授知識而教育,這樣就誤解了教育的本質。孔子曾說過:“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弊魑恼Z文教育工作者,需要做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讓他們懂得自己去探求知識,然后學以致用。這樣我們教育出來的人,才是最具有頭腦與創新精神的新一代學生,國家需要的正是這種人才。
三、人文教育與語文教育相結合的重要意義
語文教育離不開文本,而任何優秀的文本都是人文精神的載體。語文教育不是局限于文化知識的傳播與灌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語文知識中所蘊含的情感,以及所表達出的深刻哲理。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有個性的全面發展。從這個角度講,語文教育同樣具有人文價值。語文教育不僅具有教書育人的作用,同樣內在地蘊涵著人文價值。因為教育本質上是人文的,語文教育的內容也具有人文精神。失掉了人性的語文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這樣的教育,教出的學生大都是死讀書、沒有活力與創造性的學生。喪失人文價值的原因有狹隘的功利主義教育觀對語文教育人文價值的淡忘,應試教育對語文教育人文價值的拋棄,教師素質也制約著語文教育人文價值的體現和傳播。那么,語文教育的目標應該轉移為個人的發展,著眼于學生素養的培養。通過轉變教育觀念、優化課程結構、改革教育方法、完善教育評價等,來實現語文教育的人文價值。
所以說,人文教育和語文教育二者之間有著兼容性和互補性,是有差別的統一。同時,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知識經濟要求人們注重人的整體素質發展,語文教育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方法、能力、行為、習慣等多方面整體協調發展。語文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和發展,最終將決定人的塑造和提升,進而作用于客觀世界的改造。二者的融合,是語文教育日趨完善的表現。語文教育作為一種塑造人的社會活動,既要滿足社會的需要,又要關注人自身的發展,培養有健全人格的人。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培養素質與人文性兼備的全面發展型人才,是現代語文教育的發展方向。
當前的語文教育應該以學生的人文精神重構為目的。通過溝通自然學科與人文學科,深入挖掘語文教育的人文教育價值,教育學生重視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注重人與歷史、世界的關系,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學會正確地對待語文教育。人文教育與語文教育兼容的教育,也許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四、如何使人文教育與語文教育成為一個整體
(一)注重情感的培養,關注心靈的提升。語文教學,本應該是一個充滿情感與樂趣的過程。而在現代教育模式下,教師不得不快速地講授文本內容,為了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內容。這樣造成的結果是,學校的教學業績相當出色,但是學生卻苦不堪言。機械性地接收老師上課講的知識,長期下來會造成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下降,以及情感的淡化。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要求教師在課堂授課時,扮演的應當是一個指向帆的角色。他們用詩一般的語言,充滿情感的基調,引導著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盡情地遨游。
真正的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魂的交流活動。語文教育如果只從客觀層面去把握學生,那么教出的學生將會是被物化了的學生。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心靈,多去了解學生,這樣才能在授課時抓住學生所感興趣的,才能讓學生在一個充滿情感與人文關懷的環境中成長求知,才能達到教師與學生的情感共鳴。同時也能使語文教學更具人性化,更能啟迪學生的心靈。
(二)全面評價學生,注重教育過程。語文教育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評價。教師對一個學生的評價,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以及以后學習的狀況。一個好的評價,是老師對學生的認可,這樣會給學生極大的鼓勵,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能更加努力地學習,從而使自己更加完美。相反,一個差的評價,會嚴重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特別是對于那些心理素質不太好的學生來說,這種評價或許會給他們帶來厭學甚至不再愛學習的后果。這就要求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在平時教學的同時,要學會掌握評價的技巧,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學生恰如其分的評價,從而讓學生能夠在了解自己不足的同時也能明白努力的方向。這才是教學評價的真正目的。
此外,語文教學是一個過程教育,而不是只為了單一地拿出什么樣的教育成果。教師如果在課堂教育的時候忽略了過程的重要性,那么學生最后學到的也只有死板的文本知識,而那些知識中所蘊含的人文情感,學生將很難體會到。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時候,更多地引導學生探索求知,讓他們體驗求知的樂趣,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極大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果只為教學而教學,機械性地給學生灌輸知識,這樣的教育一定是個可悲而且失敗的教育。
實踐證明:學生的成功源于學生的信心,學生信心的形成往往源于教師的鼓勵。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的鼓勵性評價,對于學生樹立自信心,積極進取,在學習上取得新的成功有著重要作用。
(三)重視學生的寫作訓練,催化人文之情。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與重點。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學生認識自我、解讀世界、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學生在寫作的同時,不僅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而且更能激發學生的人文情懷。
我們的寫作靈感,大都源于我們平凡的生活。要寫出有質量,富有情感的文章,并不是一件難事。一個善于觀察生活的人,其內心的情感一定也會很豐富。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穿插教導學生觀察體驗生活,給他們布置一些簡單而富有樂趣的社會體驗作業,讓學生在體驗生活、觀察生活的同時,培養他們的人文情懷。然后,讓學生用文字的形式寫出來,不僅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且,對他們的心靈也是一種升華。學生有了情感,體驗到了語文學習的樂趣,自然能夠把學習搞好。這比死板的課堂教育所教出來的學生更具有時代人文氣息。
另一個寫作的靈感就是來源于閱讀。葉圣陶曾說過:“國文課本為了要供同學試去理解,試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長;太多太長了,不適宜做細琢細摩的研討工夫?!遍喿x量多,寫起文章來,自然能信手拈來。閱讀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而且閱讀對于學生語感,語言能力的培養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個教師的教學計劃里,沒有讓學生閱讀這個條目,那這個教學計劃就是不完美的。
五、結語
任何事物都有其靈魂所在,語文教育作為我們最基本的教育,也有著其靈魂所在,它的靈魂就是在語文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與人文融合,只有把語文教育與人文結合,才能夠使語文教育更加有深度,也更能彰顯語文教育的魅力所在。語文教師要善于將人文素質教育融于日常的語文課堂中,在不知不覺中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語
參考文獻
[1]文化素質與人文精神重建.思想理論教育導刊,1994(10).
[2]張勝勇.反思與建構――20世紀的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3]康震.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導向.河東學刊.
[3]潘美明.大學語文教學與人文教育[J].文學教育,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