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6 11:53:36
序論:在您撰寫時政經濟熱點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早讀完之后,開始分發雞蛋,每人一個。農村家家都養雞,雞下蛋,可是,那些雞蛋大人是要拿去換油鹽醬醋的,根本舍不得自己吃。沒想到,學校會免費給大家分發雞蛋,這讓孩子們興奮不已。朋友至今清晰地記得,第一天發雞蛋時,有個男孩子一口將雞蛋整個吞了下去,噎得直翻白眼,老師們又是拍背,又是抹胸,又是倒開水,好不容易才幫助男孩子將雞蛋強咽了下去。每次想到這個情景,朋友心里就異常難過,他知道,那些可憐的孩子,因為難得吃到一次雞蛋,才會那樣饞的啊。
可是,發雞蛋沒幾天,就出現了意外情況,不少孩子拿到雞蛋后,并沒有自己吃,而是偷偷藏了起來。他們為什么要將雞蛋藏起來呢?情況很快就弄清楚了,那些將雞蛋偷偷藏起來的孩子,是舍不得自己吃,他們想將發給自己的雞蛋帶回家,與自己年幼的的弟弟妹妹分享。
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學校做出了強制規定,發給每個學生的雞蛋,必須自己吃,而且必須在早讀后立即吃掉。為了確保每個學生都將發給他們的雞蛋吃掉,學校還組成了一個監督小組,負責檢查、監督學生們每天吃雞蛋的過程。朋友是監督組的成員。
朋友告訴我們,真沒想到,那些山里的孩子,為了能將發給自己的雞蛋省下來,帶回家,竟然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和監督老師“斗智斗勇”。
有個瘦瘦的男孩子,每次拿到雞蛋后,就表現出迫不及待的樣子,噼里啪啦很夸張地用雞蛋敲擊桌面,剝完殼,張著大口,一口將雞蛋吞了下去。嘴巴還“吧唧吧唧”地嚼得很響,吃得有滋有味的樣子。朋友站在教室的窗外,一連觀察了好幾天,終于發現了這個男孩子的秘密:每次他剝好雞蛋后,都會悄悄將雞蛋藏在一個塑料袋里,而將空手往嘴里一塞,裝作將雞蛋塞進嘴里的樣子。朋友問他,為什么要將雞蛋藏起來,男孩說,他的父母都在遙遠的城里打工,幾年才回來一次,他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他想將雞蛋帶回家給奶奶吃,讓奶奶補補身體。
有個女孩子,拿到雞蛋后,總是吃得都很夸張,嘴巴里鼓鼓囊囊全是白色的蛋清和黃色的蛋黃。朋友仔細一觀察,發現了問題,每隔一天,女孩子的嘴巴里才會鼓鼓囊囊,第二天,則只是“吧唧吧唧”的空響聲。原來她是隔一天,吃一個雞蛋,另一天的雞蛋則被她私藏了起來。有一天,朋友不聲不響走到她身邊,意識到自己的秘密被老師識破了,小女孩難為情地低下了頭。她輕聲說,家里窮,沒錢買肉,吃的菜,基本上都是菜園里的蔬菜,難得有葷菜,她隔一天,省一個雞蛋帶回家,是為了讓媽媽將雞蛋做成菜。
朋友說,每發現一個孩子偷藏雞蛋,他的心就會既酸楚,又溫暖;既難過,又感動。這些將雞蛋藏起來的孩子,都是為了省下來,帶回家給自己的家人吃。對這些偏僻的山里孩子來說,雞蛋就是人間美味了,他們不想獨吃,而希望與家人共享。但是,給每個學生每天發一個雞蛋,是希望這些孩子能夠健康成長,他們是大山的未來啊,雞蛋必須是孩子們吃掉的。因此,學校想盡辦法,除了監督外,有段時間,甚至要求孩子們吃完雞蛋后,將蛋殼上交。即使這樣,仍然有不少孩子,想方設法將分給自己的雞蛋省下來,藏起來,帶回家。
不過,每次“抓”到藏雞蛋的孩子,朋友從不當面指出來,他不想讓這些孩子,在其他孩子面前難堪。而自知被他發現了的孩子,會當著他的面,將雞蛋拿出來,戀戀不舍地吃掉。朋友說,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絕對想象不出來,那些孩子吃雞蛋的樣子,那么投入,那么享受,那么有滋有味,仿佛他們吃的是天底下最好吃的東西似的。
人民網觀點頻道欄目設置分析
觀點頻道的欄目有《人民網評》、《網友說話》、《觀點1+1》、《網上民意》、《人民時評》、《網友拍案》、《觀點周刊》、《評論員文集》、《集萃》、《七日談》、《熱詞點擊》、《一周排行榜》、《評論?獨家》、《評論?擷英》、《評論?文集》、《漫畫》、《圖說世像》等。
總體來看,人民網觀點頻道的評論包括如下三個方面:
1.評論員評述
從評論員的角度跳出新聞來解讀新聞,它可以有更開闊的視野、更宏觀的背景、更多的理論支持和一定的權威性。如《人民時評》。
2.網友評論
從民眾的角度分析評論新聞事件,如《網友說話》、《網友拍案》、《網上民意》等欄目,是反映民間輿論、傳達社情民意的窗口。
3.話題討論
如《觀點周刊》欄目,設置新聞話題,圍繞話題列出幾條相關評論,并設置留言板。
人民網觀點頻道總體內容分析
1.文本對象界定
以2011年6月5日至6月18日人民網觀點頻道的評論文章為分析對象。主要考慮兩方面因素:由于網絡信息量大,每日更新內容較多,如果時間跨度過長,統計誤差會較大。兩星期的內容,足以充分反映該頻道的欄目和內容特色。該時段內沒有“兩會”、“春節”、“世界杯”等重大事件,能夠看出該頻道常態的評論題材與風格。
2.內容題材分析
根據觀點頻道評論文章的題材類別,分析各類題材所占的比重,結果如下:
從上表可以看出,人民網觀點頻道的評論內容涉及面廣、視野開闊。還可看出,觀點頻道的評論題材側重社會民生,452篇評論中涉及社會民生的占了一大半,體現出人民網“權威、實力,源自人民”的理念。其次是政經國際類題材,體現出人民網對于時政經濟和國際新聞的重視。
3.內容獨家性分析
人民網觀點頻道的稿件來源包括有影響力的報紙、其他網站、人民日報和人民網評論員文章、網友觀點等。該頻道設置了近20個欄目,其中《人民時評》、《人民網評》、《觀點1+1》、《網友說話》、《網友拍案》、《漫畫》、《熱詞點擊》等是獨家特色欄目。
工作日期間,人民網觀點頻道平均每天發表48~49篇評論,另有一兩個當日的評論集萃,其中獨家評論所占比例約在10%~20%。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本文研究時段內,號稱“網上第一評”的《人民時評》沒有最新評論,截至2011年6月19日,《人民時評》最新的評論是5月30日的,時效性明顯不足。
人民網觀點頻道的特點
1.題材廣泛,側重社會民生
題材涉及社會生活方方面面,關注民生疾苦,體現了一個全國性新聞網站題材應有的廣度和人文關懷。
2.欄目豐富,獨家欄目特色突出
《人民時評》以其評論的高度、深度和權威性而著稱;《人民網評》由人民網評論員和其他原創作者針對熱點新聞發出評論,每日數條更新;《觀點1+1》以“媒體評論+評論員小蔣分析點評”的方式,加深人們對事件的理解;《網友說話》、《網友拍案》提供了網民發表觀點的平臺;《熱詞點擊》以近期社會熱點作為關鍵詞,整合相關評論,方便受眾了解社會熱點的全貌。
3.廣泛整合各媒體評論,突出獨家原創評論
觀點頻道匯聚了多家有影響力的媒體的評論,提高了評論的全面性和多元化。同時,重視獨家原創評論,原創比例占到10%~20%。
4.緊抓熱點,時效性強
觀點頻道更新快,緊抓熱點、焦點,不但抓住了時效性,還有不同觀點的碰撞,以及對重大問題的探索,充分發揮了觀點的特性。如關于清華大學“真維斯樓”的質疑、對哈藥總廠違規排污的批評、對南科大學生拒絕高考的評價等,都緊緊抓住了社會最新熱點問題。
5.視點多角度,思維多元化
從單篇評論看,文章都是在多角度視點和多元化思維的基礎上,選擇最合適的角度,做出有益于推進事件發展或提高人們認知的評論。從集納評論看,同題集納,能夠從多角度做文章。如“觀點周刊”、“熱詞點擊”、“七日談”等欄目。
6.有較強的權威性和深度
人民網觀點頻道具有強大的評論員隊伍,原創評論水平高,加上轉載的媒體評論都是有影響力的媒體的評論,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和深度。
7.互動欄目多,有一定的互動性
頻道設置了《網友說話》、《網友拍案》、《網上民意》、《留言板》等互動欄目,給網民提供了對事件發表看法與評論的平臺,起到了一定的互動作用。
人民網觀點頻道的不足
1.網民參與度不高
雖然觀點頻道有互動欄目,但多數人很少有精力發表大篇幅評論,真正體現網民參與度的是《留言板》。而觀察發現,評論文章下面的留言通常很少?!兑恢芘判邪瘛窓谀渴穷l道近期的熱點,留言理應較多,但6月19日《一周排行榜》的前三名“人民網評:‘最牛工商局長’大鬧報社的‘權力霸氣’”、“人民網評:利益捆綁下的‘連坐治庸’是把雙刃劍”、“人民時評:個稅調整,善聽才有良法”,相對應的網友留言條數分別是27、37、11。
2.獨家評論不多,人民時評時效性不足
人民網觀點頻道的獨家評論所占比例偏小,時效性不足,使輿論引導的功能大打折扣。
對人民網觀點頻道建設的建議
新聞評論是新聞的解讀者,能夠幫助讀者透過事件看本質。新聞評論是決定媒體影響力的一大因素。傳統媒體需要新聞評論,網絡的特性決定了網絡媒體更需要新聞評論。各大新聞網站都較重視網絡評論,人民網觀點頻道在定位、欄目設置、原創性、互動性、評論員隊伍建設等方面做得都比較到位,體現出了一家全國性重點新聞網站的權威性和影響力,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筆者有以下建議:
1.廣泛采取欄目互動、專題互動等形式,提高互動性
把原有互動欄目著力打造成品牌互動欄目,擴大欄目的影響力。經常組織熱點問題的專題互動,調動網民參與互動的熱情。
2.增強原創評論,提高《人民時評》的時效性
提高原創評論的數量和質量,保證《人民時評》每日都有更新,增強原創性、獨家性,從而提升影響力。
參考文獻:
①胡振華,曹輝:《淺析人民網觀點和輿情頻道的異同》[J],《新聞天地》,2008年第8期
②劉義昆:《人民網觀點頻道新聞評論議題的流變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碩士論文
關鍵詞:三農問題,《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
“三農問題”[1]是我國當前建設中面臨的最大問題和挑戰,它與城鄉二元結構問題,西部大開發問題緊密相連。這一問題不解決,我國的現代化就難以真正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也就不能真正的實現。故此,歷屆政府高度重視,并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報告中作了特別強調。學界對這一中國當前最大的現實問題也極為關注,研究成果不勝枚舉,研究內容更為廣泛,成為當前經濟學理論界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在眾家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筆者有幸逢閱了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和人類學家的《農民道義的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一書,受益匪淺,感觸頗深,誠然此作之說可為我國農民問題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一、《農民的道義經濟學》簡介
詹姆斯????C?斯科特于2001年和2004年先后兩次在中國發行的《農民道義的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一書,以其獨特的研究視角和學術魅力,在我國學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2]。該力作集中反映了科斯理論闡釋與個案分析相結合的實證主義研究特色,從現實出發來考察東南亞農民生存倫理和反叛邏輯。通讀此作,我們很容易發現作者深厚的人文關懷主義情操,他是真正站在農民的立場,深入農民的心理行政管理畢業論文,為社會的弱勢群體說話的學者。書中大膽采用了經濟學和人類學的研究成果,從理論上構建了“生存倫理”對農民經濟活動的重要意義,肯定了其規范性和道義,并實證了“安全第一”原則的決策性和普適性。正如譯者所言,本書是一部真正從農民的角度出發,更為現實的考察農民生存和反叛問題的力作。它對研究亞洲乃至世界其它國家的農民問題,都有著極為現實的借鑒意義。
二、啟示――“三農問題”
透過此書看當今中國社會的“三農問題”,啟示重重。筆者認為 “三農問題”要根本的解決,也要深入農民的心理,站在農民的立場解決問題,而不是紙上談兵。雖目前國家已投入人力、物力來改善農村環境、提高農民收入、增加農業產值,然大量問題尚未解決,大部分農民的貧困問題依然存在,這將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進程,必須高度重視。筆者在接受詹姆斯????C?斯科特思想與理論的基礎上,綜合國內對“三農問題”的研究成果以及部分個人調查結果,依據現象學的部分理論,對當前我國的“三農問題”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切實發揮政府的援助機制
《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一書指出:“在家庭之外有一整套網絡和機構,在農民生活陷入經濟危機時常常起到減震器的作用。一個男性親屬、朋友、村莊、有力的保護人,甚至包括政府(雖然較為罕見),都會幫助度過疾病或莊稼歉收的難關。”這就是斯科特所說的援助機制。但顯而易見的是,作者對政府援助行為的可靠性難以置信,認為“傳統的國家和現代國家都能幫助農民生存下去。然而國家的援助,如果說總會有的話,也是很難靠得住的”。當然這只是作者的主觀理解,不管怎樣,政府的援助還是存在的。尤其就我國當前的社會而言,政府對“三農問題”極為重視和關心,但重視關心的效果如何,就需要考究了。因此,筆者認為政府應該切實發揮其最基本的援助職能。然當下中國農民的基本生存已不是問題,政府的資助已漸趨落實并明朗化,如農村教育、鄉村交通建設及農稅取消等等。話雖如此,但我們政府一直所倡導的建設新型農村并沒有實現(只有小部分),農民只是暫時滿足了基本生活,而在廣大農村,子女上學及醫療問題依然很嚴重,貧困依舊是農民的心病??傊?,農民脫貧的目標遠遠沒有實現,治富就更不用談了。因此就需要政府伸出援助之手,解民于危難之中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切實發揮其援助機制,盡可能地縮減貧富差距,實現共同脫貧,共同富裕。
那么,政府如何更好的發揮其援助機制呢?《農民》[3]在對“剝削”進行了現象學分析時指出,“為了達到剝削農民收入的一定平均值的目的,精英階層可以有極為不同的方法。雖然農民對任何此類索要都會感到不滿,但使他感到自己被剝削的最為嚴重的是那種最經常的威脅其生存要素的、最經常的使其面臨生存危機的索要。在農民詢問被拿走多少之前,他先要問的是還剩下多少,他要問涉及農民利益的制度是否尊重其作為消費者的基本需要。”從這段闡釋我們可了解到,農民真正需要的是維持基本生存的安全感?;貧w到政府的援助問題上來,我們發現農民需要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安全第一”的生存。簡言之,政府保證了農民的安全感,自然就保住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們經常宣揚,現代社會農民要治富,就要發展副業,創辦自己的企業。然而,斯科特給我們揭示了一個重要的農民行為――規避風險行為。并引用了生存農業經濟著作的話作為解釋,即“對于勉強生存的農民來說,可惡的風險會相當厲害,因為高于期望值的利潤也許抵消不了低于期望值的回報所造成的嚴重損失”,如此就需要政府來解決農民的風險問題。筆者認為,政府應發動群眾挖掘地方特色資源,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并首先由政府在本地創辦企業,作為示范點。這一方面可以給農民提供就業崗位,保障其“安全第一”的生存;另一方面可以吸納技術人才,尤其是大學生,也就相應解決了部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在政府的引導之下,一些有思想有能力的農民看到創辦企業的益處,也就必然加入到創業的行列中來。長此以往,毋庸置疑,整個農村的經濟就會慢慢發展起來,農民的基本保障和治富問題也就相應的解決。
(二) 加強農民的專業知識教育
《農民的道義經濟學》中指出:“安全第一原則并不意味著農民屈從于習慣:即使是可以避免的風險也不敢承擔。當旱季作物、新種子、新種植技術以及市場生產等新事物提供了明確的、實質上的收益并且對生存安全沒有風險或風險不大時,人們會看到農民們是沖到前面的。”如此說來,農民需要進行一定的革新[4],只要不是高風險的革新,但是“大量農民的革新行為具有孤注一擲的特征,這使得農民不得不為未知事物而拼搏一番的經濟背景同其常見的懷疑主義謹慎態度”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因此,農民要通過革新改善自己的境遇,就要承擔一定的經濟風險,而這種經濟風險只要不是很大,農民就可以堅持下去,不幸的是風險超過預期目標就必然中途放棄甚至破產。在安全第一原則的限制下,農民不會去冒險,只會選擇投資少而風險也小的革新,慢慢改善。
鑒于上述一系列農民自身的主觀和客觀原因,要設法改變農民的生活境遇,降低經濟風險,在保證安全第一原則的基礎上轉變農民的思維,達到投資少風險小的經濟目的,同樣需要政府這一強大支柱。從長遠利益考慮,解決本質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加強農民的專業知識教育,把新的技術、新的經營理念、新的作物品種、新的行業選擇等定期傳授給他們(當然初期是針對農民中的精英階層,因為他們有對新事物的優先和樂于接受能力),使農民掌握更多的專業技術(如防蟲、播種、育苗等技術)。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并減少風險,以增加利潤。當農民真正看到教育帶來的現實利益時,必然會全身心地投身于農業生產。如此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率,最主要的是農民的生活得到了安全保障,政府的作用也就真正的發揮出來了,其形象也相應的提高了。并且,通過接受教育,農民的個人素質也相應提高,并更能深刻體會到知識的作用,這就對教育在農村的普及起到催化作用,。如此良性循環,相信我國的農村、農民、農業問題就會穩步、良好的解決。
當然筆者的觀點有一定的空想成分,這一政策要真正實行是不容易的。由于廣大農民同胞知識水平非常有限,認為教育只是年輕一代的任務,他們多年的經驗積累是不需要進行教育的,而且可能對農業知識教育有排斥心理(不懂其中的摘要農民中的精英階層的支持,然后再將其經驗傳授給其他的農民。等農民看到了新技術的成果時,自然就投身于學習及實踐中去。
(三)整合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斯科特在《農民的道義經濟學》中引用了S?愛潑斯坦的一句話:“賤民階層之所以樂于接受這種給予這種固定報酬的制度,是因為即使遇到災年它也給予安全保障”。對農民而言,穩定的安全保障比市場經濟利潤等重要,而土地就是農民最穩定的保障。因此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對土地的優化分配和合理利用是關鍵。當然,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實行的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然而現代科技日新月異,以家庭為主的小塊土地已不能適應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要求。在調查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發現小塊土地的效率低下問題。由于整塊的地被分成若干個小塊頭,尤其是在平原地區,本來大型的機器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作業,但是由于地形問題或是面積問題,導致大型先進的機器作業很難實施,只能進行小機器作業,效率相對底下,而且耗時耗力。再者其農產品(如小麥)在市場上進行銷售時,必然會因為量少且質不高而廉價出售,如此,農民的經濟收入就明顯降低,若遇上災年后果不堪設想。因此,很多農民覺得發展本業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農民作為一種特殊的群體進入城市,搖身變為農民工,并成為現代城市一道新的風景線。他們的生活狀況、心理健康成為近年來社會關注的熱點??梢娡恋貙ΜF代的中國農民而言已經不是最穩定的收入了(當然是最基本的生存保障),要提高和改善農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就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農民的本業――土地出發,對其進行優化管理及合理利用。
那么怎樣施行此項任務呢?筆者認為應重新整合土地,即全部沒收農民的土地,并將土地轉讓給承包商,再由政府發給農民固定的生活補助(當然是要滿足農民的生存),這樣農民的生活得到保障,有穩定的收入,可以像產業工人或公務人員一樣,每月有固定的工資。如此農民為了生活的更好,外出務工,就可得雙份的工資,社會上存在的看不起農民的思想也就慢慢的消失,農民的待遇提高了,整個社會也就和諧了。再回到土地上來,承包商可以利用大片土地進行大機器作業,不僅效率高,省時、省力,而且經過專業技術的指導(承包商有條件雇傭農業專家進行技術指導),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也就隨之提高。這種上下兼顧的政策才是解決三農問題之道。
綜上所述行政管理畢業論文,要真正解決好“三農問題”,需要政府的財政支持和政策轉變,在保證農民“安全第一”的生存原則之下,通過一定的援助機制及智力支持幫助農民脫貧治富,協助農村發展事業、推進農業進入現代化軌跡。
三、結語
詹姆斯????C?斯科特的《農民道義的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這部力作對農民問題進行的深刻剖析對于我們解決“三農問題”有很大的啟示,無論是理論闡述還是個案分析,都本著客觀的原則,聚焦于農民的切實感受和切身利益,這種替弱者說話的個人主義情操實為可貴。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處理好農民問題是重中之重,而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就是要理解農民,滿足農民的心理需求,從農民的切實感受和切身利益出發,真正站在農民的立場上,而《農民道義的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就是很好的理論與實踐教材,從中汲取營養,才是治“三農問題”之本。然該力作是以東南亞農民為例進行的考察研究,是否符合中國農民的實際尚存爭論,但筆者認為其理論(如生存倫理,安全第一原則)是完全可以解釋中國乃至亞洲所有農民的實際狀況的?;诖?,筆者在粗淺理解該作的基礎上,對我國的“三農問題”提出一點看法,意在對此問題的解決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美]詹姆斯????C?斯科:農民道義的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 ,譯林出版社,2004. 5
[2]馬遂:中國三農問題研究,中國時政經濟出版社,2003.3
關鍵詞:審計合謀 委托 無序競爭 審計意見夠買
作者簡介:
李曉光(1989- ),男,河北保定人,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張路坦(1990- ),女,河北石家莊人,天津財經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
一、引言
合謀就是通常所說的被“俘獲”(Captured),被拖下水。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勒(G. Strigler)和布坎南等人在研究政府管制經濟學和公共選擇理論時所提出的。作為激勵理論的重要分支——合謀理論從誕生發展到現在已經取得了許多有益的成果和長足的發展,并且已經開始進入主流經濟學的前沿。羅建兵、許敏蘭(2007)對合謀理論的演進與發展做了一個較為全面的回顧,他們將合謀理論劃分為早期的組織間合謀、最近的組織內合謀以及目前在公司治理中的應用三個發展階段,并認為由于博弈論和企業契約的發展和應用促使合謀理論經歷了從靜態分析到動態研究的轉變。不難看出,合謀理論的研究范疇經歷了從宏觀到微觀的轉變,將合謀理論引入企業的公司治理中應該說是個重要的進步,因為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和細胞單位對稀缺資源具有重要的配置功能。從這個意義上看審計合謀(auditing collusion)不過是合謀理論在公司治理中的一個典型的應用和延伸,對審計合謀理論的關注和探討有助于我們理解財務欺詐等現象。近些年,國際上和國內的證券市場一些重大欺詐案(如安然、世通、銀廣夏等)無不暴露出審計合謀的存在及其危害的重大,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審計合謀理論方興未艾。從方法論的角度看,了解并界定清晰審計合謀的概念對我們了解一個理論的來龍去脈是重要的,理應成為我們分析問題的邏輯起點。對審計合謀的概念不少學者都有提及,但都略有區別。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劉峰、郭永祥等人(2002)認為“審計合謀是指審計人員或審計機構與被審計單位經營者串通起來,出具虛假審計意見的一種社會經濟行為。”雷光勇(2004)認為“審計合謀就是在財務報告審計過程中,注冊會計師喪失了審計獨立性的基本要求,主動迎合被審計單位財務造假、歪曲提供會計信息的需要所做出的財務報告虛偽陳述與鑒證行為?!绷昼姼摺⑿煺齽偅?004)認為“審計合謀是指審計師與被審計人串通一氣,采取不正當手段向審計委托人尋租以從中牟利的現象?!蓖跎破?、趙國宇(2005)認為“審計合謀意味著審計師與人串通起來,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欺騙委托人?!庇嘤衩?、田娟等人(2007)認為“審計合謀是指審計師與上市公司經營者串通起來,采取不正當手段向審計委托人尋租、從中謀利的一種社會經濟現象。”管亞梅(2012)認為“審計合謀是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與被審計單位管理層之間的串謀舞弊,具有很大的隱蔽性” 。
二、審計合謀研究的理論邏輯與視角
( 一 )委托理論視角 國內外大多數的學者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從兩權分離下的委托問題出發,進而設計對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的激勵與監督機制,治理的側重點是審計師。在只考慮逆向選擇的情況下,Kofman和Lawarree通過一個囚徒困境的模型證明:隨機的外聘審計師比內部審計師更容易降低審計合謀的概概率;Dittmann考察了審計合謀可能性、懲罰力度與審計報告可靠性的關系,研究表明審計報告可靠性對前兩個因素有較強的依賴。加入逆向選擇這一因素后,Kessler發現相比對審計師私有信息的監督,對人行為的監督對公司委托人更有利,他強調了對公司治理事前設計的有效性。Pagano和Immordino重點關注了審計鑒證與審計咨詢兩種業務兼容時對審計合謀的影響。這些研究是基于美國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高度分散的的股權結構、較為有效地聲譽市場(包括經理人聲譽、審計師聲譽等)及其明晰的法人治理結構而展開的。相對來說,我國的情況與美國等國家在諸多方面還有不少差異和差距,因此也需要更加注重結合我國轉軌經濟中制度缺陷、上市資格稀缺、公司發展特點和相關的市場發育不足等問題。國內的許多學者也是沿著這樣的思路展開分析的,但在具體分析時又明顯的不同于國外。表現在國外公司的治理結構比較完善,而我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還有許多缺陷。大部分學者都認為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是導致審計合謀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現在我國的國有企業的產權“缺位”和一股獨大現象的負面影響,使得聘請審計師的權力實際上不是由股東而是落到管理層手中(在我國經理兼任董事長的現象也比較普遍),從而降低了對管理層的監督。如雷光勇(1999)指出非股份公司產權虛置、股份公司監事會弱化,董事兼任經理現象嚴重;劉峰等(2002)經營者對虛假審計意見強烈需求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翁健英、章永奎(2009)認為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的缺陷嚴重,“內部人控制”和國家對公司行政上和產權上的“超強控制”與“超弱控制”現象就是其直接證明;管亞梅(2010)也提出了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長期以來我國的公司治理結構問題一直是制約企業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瓶頸并使得國有企業缺乏效率,也由此衍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在微觀領域給審計合謀的滋生提供了溫床。然而,改善公司的治理結構涉及制度、法律、文化習慣等復雜因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國有企業的問題我國的民營企業也面臨著諸多治理問題??偟膩砜?,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一路走來還是在不斷完善中取得了不少進步,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將有利于公司治理結構的不斷完善。與公司治理結構息息相關的另一個被許多學者研究的問題是審計委托模式。審計委托顧名思義就是公司所有者(股東)聘請獨立的第三方會計師事務所對公司的經營業績、合規性等進行的獨立鑒證,從而反映受托方的履職情況。審計的獨立性是獨立審計的靈魂,在某種程度上無論從美國還是中國的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發展來看都是逐漸提高審計師獨立性的一個過程。安然事件爆發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迅速出臺了《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整頓資本市場,從而提高審計師獨立性要求,防范公司欺詐。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對審計項目負責人的定期輪換制度等也顯示出對獨立性的要求。我國目前的審計師委托模式存在嚴重的缺陷:審計師本應該由公司的所有者聘任,但由于股權分散形成的“強經營者,弱所有者”現象以及國有企業產權“虛置”等原因使得審計師的聘任權實際掌握在管理層,管理層向審計單位支付報酬。這種帶有強烈自導自演性質的審計委托模式自然在管理層有強烈舞弊動機(與業績掛鉤的薪酬、上市公司再融資、防止ST等)時極易與審計師合謀。
為了解決上述討論的“審計悖論”不少學者提出了自己的改進或改革設想,如第三方行使審計聘任權。第三方行權的思想始于美國Arieh、Goldman & Benzion Barlev(1974)“切斷被審計單位與審計師之間的雇傭關系,使審計師受雇于公眾”的觀點;Kofman等人(1996)最早提出了同時引入兩位不同的監管者的思路,這一思路與我國學者的雙重審計制度不謀而合;Joshua等(2002)率先提出了財務報表保險制度。在我國也有不少學者沿著這一思路進行了不掃探索并取得一些成果,如面雷光勇、李淑君(2005)提出構建獨立于董事會的股東理事會并賦予聘任審計師的決策權,運行費用則有其他機構支付以提高審計獨立性。張文斌(2005)在分析了現行審計委托模式的缺陷后,認為審計委托應該區分為直接委托和間接委托,前者由審計委托人、審計人和被審計三者構成,后者則增加了審計委托人(如股東委托董事會的情形),并以兩類審計委托模式為基礎進行了分析。趙新剛等人(2003)在對審計合謀進行了研究后,利用“囚徒困境”的想法提出了雙重審計制度的審計制度安排即派遣兩個外部審計員對同一上市公司進行審計,同時給出了兩個實施策略。余玉苗、田娟等人(2007)利用博弈論更深入的研究了雙重審計制度安排,他們的研究發現雙重審計制度在外界有較強的監督機制和適當的激勵安排時能夠有效阻止審計合謀,同時降低對審計師的監督成本。張薇(2009)更進一步的提出了“選聘分離”的審計委托模式,即審計師的選擇權(具體而言包括審計師特征、審計收費等)與聘任權相分離,選擇權賦予股東大會并由審計委員會形成書面要求,而聘任權作者在分析后認為應賦予第三方——注冊會計師協會及地方協會,然后中注協分期分批集中招標、按次收費。這些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研究豐富了審計委托的理論,未審計制度的安排及其后續的研究提供了基礎。審計委托理論的研究是個熱點,盡管已經有不少文章在討論但相信這一領域的研究遠沒有結束,可能只是個開始,還有許多問題縈繞在腦海值得我們去探尋。如這一思想從19實際70年代被提出為什么到現在仍未轉化為實踐行動?黑格爾說:“存在的即是合理的”,那么現行審計制度的合理之處又在哪?第三方機構的引入會產生新的問題,我們如何解決新的問題?審計失敗時受害者應該向誰索賠呢?我們應該安排何種機制使得中介機構合理選擇會計師事務所?在委托視角下我們已經考察了公司的治理結構對審計合謀的影響,也討論了在這種影響下審計委托模式的扭曲和異化表現。在前面兩個方面的分析基礎上接下來我們我探討如何對審計師進行有效地激勵和監督?(事實上對委托模式的改進也可以看做是對審計師監督的一種表現形式)直接研究這方面內容的文獻不是很多,國內的研究思路主要是探討激勵機制與外部監督機制在提高審計質量、防止審計合謀方面的相互關系及其功效。王善平、趙國宇(2005)在委托—理論的框架下利用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模型重點研究了對審計師進行獎勵的經濟效果,認為對其獎勵不可??;2008年他們在同樣的理論框架下運用數理方法重點研究了對審計師進行懲罰的經濟效果,認為懲罰能有效防范審計合謀。朱峰(2007)以非對稱信息為基礎分析了審計委托理論,發現激勵契約安排可以提高審計質量但不能主動防御獨立性的喪失,而外部監督機制以激勵契約為前提可以彌補前者的不足即對獨立性喪失進行糾正。李潔、劉桂良(2007)利用審計方與審計的實質需求方之間的概率——效用矩陣分析后得出了與王善平等人一致的結論,提出了“有效懲罰”的關鍵作用,同時論證了私人財富抵押的物質保障作用。我們看到這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少,對審計師的激勵與監督的研究表明未來可能會更關注對其懲罰機制的建立,有效懲罰的的測度及其臨界點。同時,還將涉及到會計師事務所的組織形式和事務所與審計師的賠償責任等法學問題。從委托—理論的視角透視審計合謀是最主流的研究思路。我們討論了公司的治理結構對審計合謀的影響、審計委托模式的對審計合謀的修正、對審計師的激勵契約與監督機制的經濟效果相聯系的方面。從理論的探討轉化為決策應用到實踐是個艱難的過程,正如前面對審計委托模式的諸多提問那樣,一項制度的變遷往往涉及多方面利益的博弈,同時也會產生大量的成本和廣泛的經濟后果。委托—理論視角下審計合謀的研究應該考慮到這些因素才能更好的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并將研究推向深入。
( 二 )審計市場競爭:供需視角 盡管審計合謀問題早就被提出,從審計委托—的主流思路研究出發、以審計委托模式為研究中心的學者也給出了各種解決的思路。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國內審計委托模式都沒有發生什么改變,證券市場上出現的財務舞弊案件數量也沒有絲毫的減少之勢,反而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些年有愈演愈烈之勢。這無疑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然而對審計合謀的探討,不少學者開始從審計市場競爭這一宏觀的角度來重新審視審計合謀,從審計合謀的需求者和審計合謀的提供者進行具體考察論述,他們認為審計市場發展的不完善導致的審計無序競爭是審計合謀的重要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治理措施。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雷光勇(2004)從審計合謀與財務報告舞弊的共生性特點出發,論述了審計合謀的需求機理、審計合謀的供給機理及二者的耦合機理。他認為機會、壓力和集體理性辯解構成了審計合謀需求方的重要因素,過度競爭、激勵失衡和需求方對標準審計意見的尋租則構成審計合謀供給方的重要條件,在考慮外界環境的下,從供給方和需求方進行治理[29]。謝芳(2005)從供需角度分析了審計合謀的原因并提出了“均衡治理”的概念,認為審計委托人的倒置即審計委托人實際上是管理當局而非公司股東,他們不關心高質量的審計信息卻非常關心審計意見的經濟后果;而從供給看主要是對注冊會計師的激勵不足和審計市場過度競爭。徐宏峰(2009)也是從審計的供求關系上分了審計合謀的原因,認為審計市場“僧多粥少”的局面導致審計信息供應方的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為了爭取客戶、獲取資源而不得不以犧牲審計質量、迎合審計客戶為代價;從需求方看,由于審計信息的“管制需求”而非“自發需求”導致在“強經營者、弱所有者”(Berle,Means.1932)的情況下管理層沒有對高質量審計信息的需求。這方面的研究還有翁健英,章永奎(2009),管亞梅(2012)年關注了政府干預下審計市場的分割問題,認為審計市場分割包括業務分割和地域分割。他用相關數據證明了審計市場分割與審計合謀的內在聯系,建議減少政府干預,加快會計師事務所合并等促進審計市場的完善和發展。這些研究都指出了我國目前審計市場發展的種種缺陷,大部分學者都提到了審計市場的過度競爭狀況,審計市場分割理論的提出拓展了審計市場的研究的視野,使得審計合謀的研究視角開始跳出公司內部轉而關注外部審計市場環境。從整個審計市場發展的角度看,我們注意到政府干預的影響是深遠的甚至具有導向作用,尤其是地方政府與地方會計師事務所的密切聯系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探討。事實上,地方政府的作用是雙層,地方政府的庇護行為為為當地的會計師事務所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當然地方政府也從中得到好處),但在總體上卻降低了審計市場的發展效率。如何平衡地方政府與地方會計師事務所的關系是個亟待解決的課題。按照“關系產權”的邏輯,形成審計分割的實質是地方會計師事務所為了獲得生存所需的資源或者獲得某種隱形的穩定關系而出讓自己的部分產權的結果,同時政府由于上市公司的增多贏得了良好業績,這種并未規定的產權形式即“隱性產權”。利用“關系產權”的理論我們或許有助于我們理解并解決目前審計市場的一些問題,這也給后續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 三 )審計合謀的特殊形式:審計意見夠買 審計意見夠買是指被審計單位經營者以提高審計費用、提供或威脅取消合作機會、提供價外費用或其他利益等方式,誘使注冊會計師出具不適當審計意見的行為,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既可能向現任審計師購買審計意見,在現任審計師不同意時也可能通過變更審計師實現目的。通過審計意見夠買買足了經營者自身的利益需求,卻向外部傳達了錯誤的信號,誤導了外部投資者損害了股東利益。審計意見夠買的特征使得它成為了審計合謀的特殊表現形式,但是對審計意見夠買是否存在、是否成功并不能直接證明,只能通過其他的指標變化進行驗證或推測。目前,大部分的研究利用審計師變更與審計收費這兩個中間變量來考察審計意見夠買。利用審計師變更的思路主要是比較被出具了標準審計報告公司的審計師變更比率與被出具了非標準審計報告公司變更審計師的比率的異同來判讀購買的動機與否,而通過變更前后審計意見的變化狀況來判斷審計意見夠買效果。這一思路的研究并沒有取得一致的結論,有些甚至相反。如Chow and Rice(1982),Smith(1986), Krishnan(1994)的研究表明公司的審計意見在變更審計師后沒有得到明顯改善,也就沒有充分證據證明公司成功購買審計意見;Krishnan and Stephens (1995,1996)的研究表明相對變更前,變更后的審計師的職業行為更加保守,甚至更容易收到“不干凈”審計意見;Lennox(2000)對英國的上市公司進行檢驗后發現公司通過變更審計師能達到審計意見夠買目的;耿建新和楊鶴(2001) 的研究結果表明非標準的無保留意見是公司變更事務所的重要影響因素,變更事務所后能有效改善審計意見;李東平、黃德華和王振林(2001) 以1999年至2000年34家被出具的“不清潔”審計意見的公司為樣本,結果表明本年度的審計意見與下年度的會計師事務所的變更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李爽和吳溪(2002)利用Lennox(2000)修正后的模型研究了我國上市公司的情況,同樣支持上市公司能夠成功購買審計意見的結論;吳聯生、譚力(2005)發現上市公司存在夠買審計意見的動機,但支持夠買成功的證據并不顯著;吳聯生(2005)還認為Lennox(2000)及以前的文獻通過檢驗審計師變更是否改善了審計意見來說明公司的審計意見購買行為并不能成立, 因為審計意見購買可能以審計師變更的方式來實現, 也可能并不需要通過變更審計師, 如向現有的審計師購買審計意見。杜興強, 郭劍花(2008)以2003年至2005年全部上市公司作為樣本的檢驗表明監管政策變化后購買審計意見的行為仍然存在,政策實施后第一年審計意見夠買沒有事先,第二年和第三年則實現了??偟膩砜?,國內學者的意見雖有不同但多數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存在審計意見購買動機并且能夠成功實現。利用審計師變更來研究審計意見夠買的局限在于他縮小了審計意見購買的范圍,沒有考慮到公司向現任審計師購買審計意見的可能性,事實上這是完全有可能的。于是,有人提出用審計收費來代替審計師變更進行檢驗。這方面的研究主也有很多,這里不再詳細介紹。
三、結語
本文對審計合謀理論的主要內容或主流內容進行了綜述。但審計合謀理論研究繁榮的背后也存在隱憂和困境。首先是研究的中國特色不突出。我國審計合謀理論的研究其實基本上是在模仿或是緊緊跟在國外研究的后面,所使用的模型基本上是人家的或是稍作修改,當然這有客觀原因我們需要借鑒。我國的證券市場、公司治理結構、政府對企業的影響等等許多方面與國外有著明顯的不同,分析我國的審計合謀問時注重我國的特殊情況就顯得十分重要。其二是研究的視角仍需拓寬。審計合謀理論的研究絕大部分是以西方的新古典經濟學為理論基礎,因此我們以博弈論為工具大量的使用委托—理論進行分析。我們更加關注委托理論中對審計師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然而對影響審計合謀的環境因素、制度因素、法律因素、社會文化因素等關注不足。這些常常被忽視的的因素往往制約著審計理論的發展。如我們都會提會計師事務所的組織形式,然而基本上是點到為止,沒有深究為什么現在的事務所大多是有限責任?什么時候什么條件下事務所大部分采取合伙制?事務所變遷的歷史原因和動力是什么?再如對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關注也只是簡單的提出完善民事賠償責任而已。經濟學、法學等理論的發展為審計合謀的研究提供了前進的動力,審計合謀理論也應該不斷借鑒相關學科的理論來拓寬審計合謀的研究視角。獨立審計的本質是保護利益相關者的產權,從維護利益相關者產權和建議可操作性的視角出發,未來審計市場的聲譽機制、賠償機制、懲罰機制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研究方法還有待進一步拓展。審計合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為基礎的數理分析研究,在研究審計意見購買時多使用實證研究,很少使用比較研究、歷史檔案研究、產權范式研究。審計合謀的未來的研究應該更多關注自己的制度、文化、法律特色,融合各學科的理論,采取多方法的研究才是出路。今后,仍需結合我國特有國情,創新研究視角和方法,更加注重對相關制度的研究,更加結合法學和社會學等相關理論基礎,把審計合謀理論的研究推向深入。
參考文獻:
[1]劉峰、郭永祥:《會計師事務所與上市公司審計合謀的經濟分析》,《經濟體制改革》2002年第3期。
[2]雷光勇:《審計合謀與財務報告舞弊: 共生與治理》,《管理世界》2004年第2期。
[3]余玉苗、田娟、朱業明:《審計合謀的一個博弈均衡分析框架》,《管理科學學報》2007年第8期。
[4]朱錦余、雷光勇:《審計合謀的制度分析及對策》,《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
[5]于穎:《構建新的財務報表審計委托制度的思考》,《財經問題研究》2004年第5期。
[6]趙新剛、廖涌泉等:《上市公司審計合謀問題分析》,《北方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
[7]張薇:《基于審計合謀治理的“選聘分離”審計委托模式研究》,《財經問題研究》2009年第12期。
[8]朱峰:《非對稱信息下的審計委托理論—激勵契約安排與外部監督機制》,《審計研究》2007年第5期。
[9]李潔、劉桂良:《審計合謀治理:來自有效懲罰及其注冊會計師私人財富抵押的分析》,《審計研究》2007年第1期。
[10]雷光勇:《審計合謀與財務報告舞弊: 共生與治理》,《管理世界》2007年第2期。
[11]謝芳:《立足供需角度的審計合謀分析及治理》,《財會通訊》2005年第10期。
[12]徐宏峰:《審計服務市場失靈與審計合謀問題相關研究評述》,《經濟學動態》2009年第10期。
[13]周雪光:《“關系產權”:產權制度的一個社會學解釋》,《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14]耿建新、楊鶴:《我國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情況的分析》,《會計研究》2001年第4期。
[15]李東平、黃德華、王振林:《不清潔審計意見、盈余管理與會計師事務所變更》,《會計研究》2001年第6期。
[16]李爽、吳溪:《審計師變更研究——中國證券市場的初步證據》,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年版。
[17]吳聯生、譚力:《審計師變更決策與審計意見改善》,《審計研究》2005年第2期。
[18]吳聯生:《審計意見購買:行為特征與監管策略》,《經濟研究》2005年第7期。
[19]杜興強、郭劍花:《審計師變更與審計意見購買:一項經驗研究》,《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年第11期。
[20]王善平:《獨立審計權責結構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年版。
[21]趙國宇、王善平:《審計合謀的特征變量、預警模型及其效果研究》,《會計研究》2009年第6期。
[22]趙國宇:《審計合謀的預警與防治對策的有效性研究》,《湖南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23]趙國宇:《審計合謀的預警視角: 舞弊公司的異常財務特征》,《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
[24]Kofman F,Lawarree J.Collusion in hierarchical agency.Econometrica,1993.
[25]Kofman F,Lawarree J. A prisoner’s dilemma model of collusion deterrence.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6.
[26]Dittmann I. How reliable should auditors be?.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9.
[27]Kessler A S. On monitoring and collusion in hierarchies.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000.
[28]Pagano M,Immordino G. Optimal regulation of auditing.CESifo Economic Studies,2007.
[29]Kofman F, Lawaree J. On the optimality of allowing collusion.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6.
[30]Johnson V E,Khurana I. Audit-firm tenure and the quality of financial report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2.
[31]Chow, C. and S. Rice.. Modified Audit Opinions and Auditor Switching.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2.
[32]Smith, D. Auditor -Subject to. Opinions, Disclaimers and Auditor Changes.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1986.
[33]Krishnan, J. Auditor Switching and Conservatism.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