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1 02:39:47
序論:在您撰寫教師心理健康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問題的提出
1、1研究的目的
教師處理學生心理問題,作為一種行為,也存在著負向和正向的區分,在不同的情景下,這種區分可能不盡相同。但是作為行為,它必然與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將從教師的心理健康、認知和行為三個方面來進行探討。本研究的實踐意義在于能為學校師資培訓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使教師對于他們本身及他們工作所面對的對象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真正成為受學生歡迎的教師。
1.2研究的現狀
目前,國內關于教師各方面的研究很多,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僅關系到教師自身的生活幸福,更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而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教師心理健康現狀和問題的調查“。這些研究表明,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比全國常模嚴重,盡管在不同的地區存在不同的差異。國外也有研究表明,教師這個職業比其他社會職業更容易使人感到精疲力竭”。不同年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顯著差異’。而關于教師行為和心理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上,對學生心理問題處理策略與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卻是較少探討”。
姚三巧的研究發現,有力的社會支持可提高教師的正性情緒;自尊感強可增強教師的工作滿意感,提高其心理衛生水平,減輕軀體抱怨和抑郁癥,增加正性情緒。有效的應付策略可使教師工作滿意感和心理衛生水平提高,減輕抑郁癥。鐘向陽的研究表明,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與社會支持、消極應對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均有顯著相關,并發現了心理健康分數與消極應對方式負向的關系。而李春靈’在分析南寧市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及影響因素時,也得出了相似的結果,積極的應對風格有利于提高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極的應對風格使心理健康水平下降。這些結果可以看出心理健康與消極行為的負向的關系。那么,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否也與他們處理學生心理問題的策略有關系呢?這是本研究想探討的一個問題。
2對象和方法
2.1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樣方法抽取滄州市八所中學共300名教師進行調查,最后得到有效問卷286份,有效率為95.3%。其中女教師204份,男教師82份。
2.2研究方法
2.2、1采用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制的SCL-90癥狀自評量表測評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該量表含有90個項目,評分標準采用五級。
2.2、2采用查明華,申繼亮等編制的《中學教師處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策略問卷》,此問卷包括5個分問卷,分別是:厭學情景問卷,退縮行為情景問卷,自我中心行為問卷,攻擊行為情景問卷,和考試焦慮隋景問卷。問卷共包括101道題目,每一題目作為一種具體策略。所有策略分屬于六大策略即:言語疏導型策略、責任轉移型策略、懲罰約束型策略、行為疏導型策略、拒絕忽視型策略和情感關愛型策略。要求被試對有效性和可能性進行5等級評分。
2-3統計分析所有資料錄入計算機并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
3結果
各情景中教師的六種處理策略的有效性(E)、可能性(P)與教師心理健康的相關。
在厭學情景中(見表1),考察教師心理健康與處理策略的關系,發現心理健康恐怖因子與言語疏導策略的可能性、行為疏導策略的可能性以及拒絕忽視策略的有效性存在顯著正相關;拒絕忽視策略的可能性與心理健康強迫癥狀因子、焦慮因子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心理健康的精神病性因子與拒絕忽視策略的可能性及有效性存在顯著的負相關。
在退縮行為情景中(見表2),考察教師心理健康與處理策略的關系,發現言語疏導的有效性與心理健康的憂郁、焦慮、敵對及偏執存在顯著正相關,其可能性與軀體化、焦慮、恐怖存在顯著正相關;行為疏導的可能性與恐怖存在顯著正相關;
懲罰約束的有效性與軀體化、憂郁、敵對、恐怖、偏執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拒絕忽視的有效性與焦慮、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情感關愛的可能性與恐怖存在顯著正相關。
在自我中心行為情景中(見表3),考察教師心理踺康與處理策略的關系。心理健康的恐怖因子與行為疏導的有效性、可能性存在顯著正相關,與拒絕忽視的有效性存在顯著負相關;憂郁因子與情感關愛的可能性存在顯著負相關;偏執因子與行為疏導的有效性存在顯著正相關;精神病性與懲罰約束的可能性存在顯著負相關。
在攻擊行為情景中(見表4),考察教師心理健康與處理策略的關系。言語疏導策略的有效性與心理踺康各因子均存在極顯著正相關,其可能性與恐怖因子存在顯著正相關;責任轉移策略的可能性與強迫癥狀、憂郁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行為疏導策略的有效性與焦慮、恐怖及偏執存在顯著正相關,其可能性與恐怖存在顯著正相關;懲罰約束策略的有效性與敵對、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其可能性與阮郁、焦慮、改對、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拒絕忽視策略的有效性、可能性與焦慮、敵對、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顯著負相關;情感關愛的有效性與人際關系存在顯著負相關,其可能性與恐怖存在顯著正相關。
在考試焦慮情景中(見表5),考察教師心理縫康與處理策略的關系??植酪蜃优c責任轉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顯著負相關,與行為疏導策略、情感關愛策略的可能性存在顯著正相關;敵對因子與責任轉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顯著負相關。
4討論
4.1心理健康與處理學生心理問題策略選擇的關系
由表1一表5我們可以看到,只有在情景四(攻擊行為)中教師策略的選擇才與心理健康有較大的相關。究其原因,SCL一90問卷主要是測定近段時間的心理健康狀況,時間的局限性比較大。而教師的自我概念是相對穩定的,是作為教師在相當長的時問內累積下來的自我意識,因此,從測量角度看,自我溉念與教師行為的關系應該更密切。
由表可見,心理健康程度得分與言語疏導、行為疏導和情感關愛這三種積極正向的策略,呈現顯著的正相關,也就是說,心理健康程度高的教師,更傾向于使用言語疏導、行為疏導和情感關愛的行為干預策略,反之亦然。根據鐘向陽的研究,心理縫康分數與消極應對方式存在負向的關系。
這種現象可能反映出當前教師由于普遍接受培訓教育,所以都能認識到處理學生問題時哪些有效哪些無效,但在真正行為上,可能有些教師還不能做到。
4.2不同情景對教師處理學生心理問題策略選擇的影響
由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在教師的觀念中,在厭學、攻擊行為和考試焦慮情景中,教師傾向于認為情感關愛型策略更有效;在退縮和自我中心情景中,教師認為懲罰約束型策略更有效。而在實際采用的策略上戒們發現對于厭學問題和考試焦慮問題,教師都更傾向于采用情感關愛型策略,對于退縮和自我中心問題,教師更傾向于采用懲罰約束型策略;在攻擊行為情景中,教師更傾向于采用言語疏導型策略。
面對厭學和考試焦慮問題,教師無論在觀念上還是行為上,都選擇了情感關愛這一策略??梢姡處煂Υ龑W生的厭學和考試焦慮問題,還是充滿了人情味,希望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用更多的情感感化學生。
面對退縮和自我中心問題,教師無論在觀念上還是行為上,都選擇了懲罰約束這一策略??赡苁墙處熣J為用言語疏導等正面教育很難奏效,所以更傾向于給學生以制裁,讓學生受到懲罰,得到教。
對于攻擊行為問題,教師雖然認為情感關愛更有效,卻更多使用言語疏導。攻擊,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會造成學生之間的一些傷害。所以在選擇使用策略時,他們更傾向于采用言語疏導,因為這樣可以在瞬間見效。
除了上面的差異外,我們并未發現教師對處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策略的有效性的認可和真正在具體情境中采取的策略有顯著的差異,這可能是由于他們對行為結果的認知對他們的行為有一定的指導性,另一方面,在我們的問卷設計中,有效性和可能性體現在同一問卷上可能會造成本身的較高的相關性。
5結論
公民心理障礙將是21世紀的憂患。我們現在培養的學生將是21世紀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如果他們對心理衛生和心理健康的知識一無所知,缺乏自我保健和自我調節能力,那么,其將來在適應現代生活的過程中就必然會面臨始料未及的困難。近年來,報紙和電臺先后報道了教師打學生耳光,用刀片刮學生臉,發動學生給有過失的學生用墨水刺字等體罰學生的事件,一方面給學生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心靈和身體的傷害,另一方面極大地損害了教師隊伍的整體形象,在社會上造成了惡劣的影響。通過對這些事的分析及反思,我們不難發現,除了部分教師的師德差以外,多數事件是教師因為情緒煩躁,不能自控所致,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吉若特說:“在學校當了若干年教師后,我得出了一個惶恐的結論,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是決定性的因素,我個人采用的方式和每天的情緒是影響學生氣憤和情境的主因。身為教師,我可以是創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啟發靈感的媒介。我能讓學生丟臉,也能使他們開心,能傷人,也能救人?!币虼?一個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哪怕知識再淵博,學問再精深,也絕不是稱職的教師。這一切都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已成為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教師首先要充分了解、診治自己的心理健康,使自己百分之百健康,才有可能培養出各方面健康發展的學生。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教師總主動地向學生施加影響,而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知識的傳授上,而且體現在對學生成長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上,在許多情況下,教師的心理健康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1.教師不健康的心態可能直接導致學生心理障礙
教師不健康的心態,尤其是喜怒無常的情緒狀態常常會成為學生心理障礙的直接原因。從心理健康的角度講,一個人如果有了心理疾病,除了傷害自己外,還可能危及他人和社會。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角色接觸的廣泛性和長遠性的影響。如果教師存在心理疾病,將給所教的學生帶來什么樣的后果?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主導性和示范性對學生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從這一點講,教師的心理不健康又將直接導致學生的心理不健康。如果教師時常帶著情緒工作,把來自家庭、社會、同事、領導的不滿轉嫁到學生身上,使學生蒙受不白之冤;或在與學生交往中表現出過于情緒化,對學生的批評教育摻雜個人的喜好,對學生進行諷刺、人格侮辱、習慣性謾罵,等等,都會對學生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直接導致學生產生心理障礙。
2.教師的不健康心態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
“怎么搞的,又有許多學生沒寫完家庭作業”。面對眼前的學生,我的憤怒,我的質問已無濟于事,只有冷靜思考該如何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里。所謂“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都是深刻而長久的,心理不健康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不良影響,是可想而知的。由于前任班主任的不當教育,致使我班部分孩子撒謊、弄虛作假、拉幫結派……我深深地知道,如果單純地抱怨、懲罰學生,學生的學習效率肯定不會有所提高,效果也不佳,學生依舊會我行我素,把教師的話當耳邊風,師生對立,從而使教學“杯水車薪”。另外,教師的人格形象是學生做人的榜樣,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決定了學生無法獨立地辨別是非,只會直觀地模仿,簡單地看待問題。教師對待工作、對待學生的方式會直接影響學生對整個社會的看法。
3.教師不健康的心態會直接影響師生關系
如果留心關注教師的閑聊,就會經常聽到有老師以使學生害怕為榮,以把學生管理得服服帖帖為能。為達到這一目的,有些老師甚至不擇手段,諷刺、挖苦、罰站、打罵、體罰五花八門,層出不窮。無意中看到一個老師拿著板凳腿在猛打一個孩子,我問:“怎么了?”老師氣憤地說:“不寫作業,家長也不管?!蔽夷眠^那孩子的作業一看,是呀,一學期快結束了,作業卻做了不到三分之一。我問:“早干嗎呢?”老師說:“我天天要,她不做,我有什么辦法?!蔽艺f:“算了,已經這樣了,何苦呢?”“考試不及格,影響總成績怎么辦?”說著又朝孩子打了幾下。此類老師的心理是健康的表現嗎?在教師的這種心態下,很多學生形象地把師生關系比作貓與老鼠、警察與小偷、老虎和兔子、留作業的工具和做作業的機器,等等。這足以證明師生關系存在著問題。有一個說明連帶責任的典故:“我雖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苯處熤饔^上不想毀了孩子,所以千萬不能讓孩子客觀上因我們而毀。
心理學研究證明:教師的性格特點對學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慈祥的教師懂得關懷學生,使學生在心理上有一種安全感,形成活潑、向上、合作、寬容的良好個性;冷漠的教師由于缺乏對學生的理解關愛,學生與教師之間形同陌路,常常會我行我素,自私淡漠,缺乏熱情;暴躁的教師缺乏對學生的耐心,常常會使學生的自尊受到嚴重傷害,使學生經常處于戒備狀態,有時會因為一點小事就擔驚受怕,產生抵觸情緒。一天我因學生作業問題很生氣,隨口叫學生馬某上講臺,本意是給他當面講講,誰知他看我起身連忙抱頭,不僅他如此,學生任某也這樣。我問:“你們干嗎?”其他學生則大聲說怕老師打,聽后我無言了。怕老師打,可見老師不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造成的傷害有多深;學生或者察言觀色,以至于形成口是心非、玩世不恭的不良個性;而自卑,缺乏自信心等不良情緒同樣也是暴躁型教師教育管理不當的產物;教師的偏愛往往會使部分學生產生嫉恨……因此,教師要自覺
培養自己良好的個性,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
二、積極開展健康教育,培養心理健康人才
學校是培養學生的主陣地,教師是學生健康教育除家長之外最直接、最主要的醫生。提高自身素養,積極開展以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為目的的健康教育,培養心理健康人才,是廣大教師的責任。
1.積極開展健康教育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要積極開展以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每位教師都應樹立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增強對學生心理狀態的了解,提高解決學生問題的策略水平,并注意維護自身的心理和行為健康,減少日常教學行為的傷害,杜絕心靈施暴并有意識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日常的教育教學之中。要像關心學生的學習、關心學生的身體一樣關心學生的心理,而且把這種“關心”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的始終。教師要完成這一任務,適應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就必須具備較強的心育能力。心育能力包括許多內容。比如:全面了解和深入理解學生的能力,與學生充分溝通并建立民主、平等、和諧師生關系的能力;對學生中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初步鑒別的能力,確定心育目標并設計、實施心理訓練活動的能力;開展心理輔導與心理咨詢的能力等。要具備這種能力,教師的心理首先要健康,用健康的心理準確地為學生把脈診治,正確區分正常與異常,并對癥下藥,正確引導,及時讓學生的心理獲得健康,全面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2.教師是學生的直接心理醫生
當今教育的發展決定教師不僅僅是文化的傳遞者,還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更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心理保健工作,也許不是教師的主要任務,但教師絕對是學生直接的心理醫生之一。如果教師忽視了學生心理的輔導和咨詢工作,就收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而且會向社會輸送有心理障礙的人才,馬加爵就是典型的例子。每當聽到這類觸目驚心的消息時,人們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疑問:我們的學生有如此脆弱的人格,如何肩負起21世紀振興中華的大任呢?所以,教師要明晰自己肩上的重擔和使命,努力提高自己,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地為社會培養健全的公民。
總之,一個不注重健康教育的學校是對社會、對家庭、對學生不負責的學校,一個不懂得健康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沒有競爭力的民族,只有重視學生健全而健康的心理教育,才是以人為本的教育。
參考文獻:
[1]鄭紅.維護教師心理健康的策略.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1.
[2]劉艷.教師心理健康淺論.教育理論與實踐,1996.
題目: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研究
摘要:教師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主要由職業素養、科研精神、處事原則、聰慧品質等要素構成。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可以提升教師整體素質水平,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業發展,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可以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并做好學校管理工作。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重視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注意總結原因,思考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路徑。這不僅需要社會各方面以及學校方面的大力支持,還需要教師個人進行有效的自我調節,以便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
關鍵詞: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發展路徑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引導、激發、服務的作用,其心理素質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甚至影響著學生的心理特性。教師心理健康素質是個人心理期望反映到教學過程的外在表現,即教學過程中,通過其心理暗示對學生身心健康起到重要的影響,這種心理活動及變化是教師個性特征所呈現給人們的感知表現。大量的案例表明,教師心理素質常規下都對學生的學習和個性發展起積極向上的作用。只有極少數教師心理存在缺陷,但仍奮斗在工作崗位上,這使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提高成為必須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否則勢必影響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同時對學生的心理和個性發展起到負面作用。因此,探討教師心理健康素質十分必要。
一、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主要構成
1.職業素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教書是指傳授知識,育人是指教師以身作則來引導學生的品行。因此,職業素養十分重要。特別是大學教師,面對的都是大學生,其世界觀、價值觀、就業觀等正在形成時期,教師的尊重、理解、表揚、啟發、鼓勵等都對學生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要熱情向上,師德要突出,以此符合教書育人的特征。
2.科研精神大學教師在學術研究上要具有代表性,能夠拿出鉆研精神來感染學生,培養學生與教師一起洞察規律,探究內涵,積極創新和探索。學科骨干要有自己的見解,對待研究領域的觀點要頭腦清醒,加強反思,不會跟風就市。此外,要有恒心和毅力,有歷史責任感和積極向上的心態。這樣大學教師能不斷走向科研的巔峰。
3.處事原則優秀的教師在處理事務上要隨和可親,但要保留自己的見解,具有獨立科研和攻關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創新,不畏困難,心緒沉穩,耐心研究教學和項目。
4.聰慧品質優秀的教師能夠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知,在交際、教學、溝通和處理事務上表現出較強的理智和控制能力,給人的感知是聰慧、靈活。這種聰慧品質對教師的業績、研究成果等具有較大的作用,是在工作中通過豐富多樣的交流與合作而逐漸形成的。因此,教師有較強的協調能力和自控能力,才能形成和諧的同事關系和師生關系。
5.其他素質構成優秀教師的心理健康素質除上述特征外,還需要有良好的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研究東莞市信息技術學校黃漢城摘要:教師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主要由職業素養、科研精神、處事原則、聰慧品質等要素構成。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可以提升教師整體素質水平,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業發展,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可以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并做好學校管理工作。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重視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注意總結原因,思考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路徑。這不僅需要社會各方面以及學校方面的大力支持,還需要教師個人進行有效的自我調節,以便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
社會信譽、腳踏實地的工作方式、與人交際的人格魅力等。這些品質在教學過程中同樣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優秀的教師心胸要開闊,做事要誠懇,研究要踏實,教學要誠實。這些心理品質的養成需要不斷地培養、暗示和實踐才能形成。這些品質共同作用于教師身上,會對其思想、行為、心理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使教師能夠對學生具有較高的教學親和力,與學生構建和諧的朋友、師生關系,促進師生溝通,引導學生不斷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激發學生的好學情緒。優秀的大學教師要能掌握教學氣氛,以優化的品質感染學生、激勵學生和教育學生,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深化,促進學術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術研究成果分享與轉化。
二、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發展的重要意義
1.可以提升教師整體素質水平
當前教育是以國家整體素質教育為主,創新教育為輔,為提升國家整體文化素質服務。這對大學教師的能力和品質提出更大的要求,需要教師認清形勢,以國家發展為己任,不斷完善自我,錘煉出優質的心理健康素質,以此勝任自己的工作,承擔起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重任。因此,教師心理健康素質培養,是健全教師人格和品行的有效途徑,是高校教育水平、管理水平、辦學水平提升的重要前提。
2.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業發展
教師是教學的主要實施者,與學生有著密切的接觸。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業發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以教促進育,以育帶教。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教師以身作則,利用自身的品行、心理素質、行為舉止等對學生的人格、人品、能力、氣質等進行不斷地熏陶和感染,使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行為言談舉止無不體現教育的修身養性特性。教師與學生長期以來形成良好的關系網,在這張無形的關系網中,教師的人格感召力是巨大的。無論何時、何地,教師都要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對學生的心靈產生影響。
這種影響在學生人格形成時起到重要的助力作用,實現學生人格的健全和良性發展。
3.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擁有較強的心理素質,能夠對教學任務、教學手段創新等要求較快地適應,以此不斷深化素質教育,引導學生不斷適應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和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學生會以教師的個人表現為標桿,無論個人修養、學術研究還是精神面貌、學習熱情等都會得到提升。教師心理素質較高時,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激情較高。教師的工作責任心越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和積極性越高。教師的創新思維越活躍,學生會有超出教師的創新表現。教師心理素質的提升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無形的助力作用。
4.可以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做好學校管理工作
教師作為教學的主要實施者,即是管理者,也具有管理者的特性。在人本論理念的支撐下,教師的主體地位逐漸在教育管理中有所體現。教師通過與學生的良好溝通,對學校管理有更多的話語權和更好的建議,促進學校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
在這一過程中,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教師參與學校管理的關鍵所在。只有心理健康素質過硬,教師才能更好地協調管理措施與學生的矛盾,處理好各種關系,維護學校的利益,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不斷提高。
三、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適應不良教師心理承受能力較差時,對家庭、工作、人際交往等因素的期望較高,與實際產生強大反差,會導致心理壓力超出承受范圍,導致產生適應性不良、煩躁不安、情緒激烈、學術研究力不從心等。適應能力的強弱標志著心理健康素質的成熟與否,是骨干教師與一般教師得以區分的重要標尺。
2.職業行為不良教師正常的心理以教學為主,一切活動都圍繞教學進行。
但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往往忽略教學的目的和責任,情緒難控,沖動,缺乏親和力和教學耐心,常常因學生的表現不符合心理期望而顯露粗暴的行為和言談,給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這種不良的職業行為往往與個人的婚姻、成長環境、工作環境、工作待遇達不到心理期望有重要關聯。
3.人際交往存在障礙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在人際交往上存在較大的障礙,常因計較個人得失、猜忌心強、無理爭論等與同事、朋友、親人無法構建穩固的人際關系,不但影響教學工作,還無法勝任管理者的主體責任,偏離教書育人的初衷。
4.人格缺陷教師一旦存在人格缺陷,就會產生焦慮、煩躁、抑郁、沖動、易激動等缺點,造成其心理不健康,無法完成教育任務,容易無視教學質量,嫉賢妒能。
5.職業倦怠教師存在心理不健康狀態時,對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情緒不穩定,易沖擊和激動,很難把握住課堂節奏,課堂教學互動較少,教學質量不斷下降,久而久之產生職業倦怠行為,上班懶散。這樣教師會始終沒有成就感,心理壓力無法得到緩解。
四、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思路
1.社會各方面的支持
首先,從社會大環境背景下構建教師光榮、自豪、自信的心理氛圍,尊重并理解教師教書育人所做的一切積極的努力。對教師的失敗要不斷鼓勵,使其心理回到健康水平,激發其以更高的工作熱情不斷走向成功。
其次,國家要加大教育資本的投入,提高教師的待遇,滿足其心理期望,縮小差距,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使其心理上積極主動地投身于教育事業。還可以利用待遇的高標準化吸納教育精英,達到組建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的目的。
最后,教師的職業支撐要來源于社會,社會的大力支持可以改變教師的心理期望,降低其對工作的壓力程度,緩解個人情感、經濟等壓力。社會的關心能使教師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心理素質逐漸提升,以此滿足社會期望和對人才的渴求。
2.學校方面的支持
首先,學校是教師工作的主要場所。學校的和諧環境對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學校要盡可能為教師創造和諧、輕松、靈活的工作環境和心理環境,加強溝通,理解和支持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建議,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圍,減輕教師的心理壓力。
其次,學校內的人際關系環境要加強,為教師的人格魅力培養和升華提供完善的協調機制,從客觀上實現自由平等、公正公平。在主觀上構建溫暖親和,團隊合作,共進共退的關系,及時糾正心理偏差,和諧共處。
最后,學校要通過各種活動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識的擴充,使教師能夠自我解讀心理問題,幫助教師走出心理陰影和困惑。同時使教師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積極向上。學校要構建心理支撐系統,聘請心理醫生、心理專家、心理咨詢師等進入校園,為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心理輔導,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不斷改善。
3.教師個人的自我調節
第一,教師要對自己的心理有正確的認識,積極采取措施改變自我的不融合狀態,該堅持的理論和觀點可以堅持,但該認同的時候也要積極認同,才能融入周圍的環境。在工作中,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增強親和力和工作積極性,保持好的心態,以此更好地完成工作。
第二,注重提升心理抗壓能力,提升心理素質。在工作上要嚴于律己,寬容待人;在情感上,要堅韌不拔,樂觀向上;在行為上,要為人師表,和諧對人。同時,運用對自己起作用的解壓方式來進行自我疏導,形成正確的心理觀念。
第三,教師認清自己的價值,進行正確的職業規劃,正確定位自己在工作、人際交往中的角色和能力,減少不必要的摩擦,增強心理預見性,提高心理素質。這種自我定位有利于更好地排解心理困惑,調整好自己,積極向上地進行業務鉆研。
第四,教師要將心理素質的重心放在業務能力的提升上,以能力帶動心理期望的提升,不斷滿足心理的需求,自信、自豪、分享自己的成果,將不斷轉移注意力,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
第五,心理要健康,首先身體要健康。教師要堅持進行身體鍛煉,保持強健的體魄和充足的精力,才能對心理壓力有更強的承受能力,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保持愉悅的心情,實現心理健康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曉丹。調控教師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6
[2]張偉英。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的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5
[3]么娜,王穎,王志路。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現狀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
本文作者:劉楊郭成工作單位:西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一般情況共發放問卷1293份,回收有效問卷1143份,有效回收率為88.40%。其中男性524人(45.84%),女性619人(54.16%);小學教師494人(43.22%),初中教師423人(37.01%),高中教師226人(19.77%);教齡10年以下445人(38.93%),11~20年461人(40.33%),21~30年217人(18.99%),30年以上20人(1.75%);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223人(19.51%),1500~2500元636人(55.64%),2600~3500元246人(21.52%),3600~4500元32人(2.80%),4500元以上6人(0.53%);本調查設置了教師對自身教學水平的自我評估這一變量,自我評估教學水平非常好的教師86人(7.52%),比較好的教師670人(58.62%),水平中等的339人(29.66%),水平比較差的47人(4.11%),水平非常差的教師1人(0.09%)。調查對象心理健康總體水平本次調查對象心理健康狀況與全國常模相比,SCL-90總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國常模,總體心理健康狀況較差,除人際敏感因子外,其余8個因子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1)。SCL-90總分160分以上的調查對象占調查總人數的28.70%,至少有一個因子的得分≥2分的調查對象占調查總人數的51.13%。不同特征調查對象SCL-90得分情況調查顯示,男性教師得分高于女性教師;不同學段中初中教師得分最高;對于自身教學水平中評價為“比較差”的教師得分最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調查對象領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SCL-90總分間的相關分析領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及自我和諧與SCL-90總分存在著顯著的相關關系,其中領悟社會支持和積極應對與SCL-90總分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自我和諧及消極應對方式與SCL-90總分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同時,領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及自我和諧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相關關系(表3)。逐步回歸分析以領悟社會支持、自我和諧、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作為自變量,以SCL-90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在分析時,以偏相關系數為指標,只有當偏相關系數達到0.05的統計學水平時才將該自變量引入回歸方程,結果領悟社會支持、自我和諧、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4個因子先后進入方程(表4)。其總體決定系數R2值為0.229。領悟社會支持、自我和諧、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的F值均達到統計學水平,說明可以解釋教師心理健康的變異。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西南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常模,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堪憂。這一結果與多數關于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結果一致[5]。分析這一結果產生的原因主要有社會因素對教師角色的高期望競爭的加劇;教師工作的延后性[6];教師的自我概念、人格特征也是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因素[7]。除以上影響因素之外,由于西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教師的薪資待遇較低、教學環境較差、教學設施不齊全使得教師的各種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從而影響著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本次調查男性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顯著低于女性教師,該結果與多數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8-9]。而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男性教師更容易對教師的職業待遇、社會地位產生不滿。與許多職業相比教師工作成效與業績的獲得沒有辦法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且在中國社會的傳統觀念里人們偏向于用工作成就及收入來衡量男性的成功和價值。這是導致男性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低于女性教師的重要原因。面對不同年齡段的教育對象,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存在顯著差異。高中及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顯著優于初中教師。從教育的目標來分析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初中教師的任務同時包含著小學及高中階段的任務,這是導致初中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教師對于自身教學水平的評估可以部分的反映教師的職業自我概念,它是教師對自己教學實踐活動進行評價中形成的穩定的態度和信念綜合體。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在該變量上存在顯著的差異。研究顯示,可以通過提高教師職業自我概念以有效地緩解中學教師的職業倦怠程度[10]。領悟社會支持、自我和諧及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存在著顯著的相關關系,在滿足這一前提的情況下通過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發現領悟社會支持、自我和諧及應對方式均進入了回歸方程,說明這3個因素對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響和調節作用,但這3個變量僅能解釋SCL-90總分變異的15%左右,說明還有許多其他因素影響心理健康水平,如人格、生活事件等。綜上所述,西南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有其自身的特點。教師作為一類具有隱性壓力的職業需要社會的廣泛關注。研究者應當進一步了解教師壓力的來源,并繼續致力于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改善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
論文關鍵詞:綠色心理環境少數民族雙語培訓教師心理健康
改革開放以來,新疆雙語教學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我校有上百位少數民族雙語在職培訓教師,他們從全疆各地來到這個集體中,背負著即將成為新疆雙語教育脊梁的責任.所處的條件極其艱苦,從事的義務教育責任重大,心理承受的壓力也非常大。如何適應教師與學生身份雙重身份的角色?如何解決家庭的后顧之憂?如何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這些問題使他們的心理繼康出現了各種問題,如:抑郁、焦慮、偏執等心理問題較為突出。在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關注的今天,我們理應關注廣大少數民族雙語培訓教師的心理健康。
如何解決教師在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加強雙語培訓教師自身的心理建設,幫助教師較好地完成學習任務?臺灣心理學家何永鈺教授曾提出一個心理健康公式:B=P/E。B指癥狀出現率,P指內外壓力總和,E指自我強度(個體對內外壓力的承受能力)。這個公式告訴我們,人的心理健康與內外壓力和自我強度有關:心理健康程度與自我強度成正比,與內外壓力成反比。下面我圍繞這個公式闡述雙語培訓教師心理健康問題
一、少數民族雙語培訓教師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分析
1.學習任務繁重、壓力過大。
這是雙語培訓教師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
雙語培訓教師職業本身有其特殊性:未來的教育對象是少數民族小學生,要求教師有多維度的心理取向;教育工作本身的示范性,要求教師加強自我形象的塑造:雙語教育內容的廣泛性,要求教師不斷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雙語教育任務的復雜性,要求教師有較強的心理調節與適應能力。因此做一個合格、稱職的雙語培訓教師難度大、要求高.這于無形之中增加了教師的心理負重與壓力,勢必造成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
在一年的時間內完成培訓課程,特別是通過中國漢語水平考試(HSK)考試。對大多數教師來說有很大的難度。雙語培訓教師除了要具有一般教師應具備的素質外.還要懂得雙語教育的理論和方式,有雙語教育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同時要既熟悉本民族的文化,又了解第一語言民族的文化.這樣的教師從事雙語教學才能保證教學的質量。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這與教師原有的認知結構、業務能力、身心素質發生尖銳的矛盾,在如此重壓之下,教師往往感到力不從心,壓力自然降臨。
雙語培訓教師心理狀況不佳的現象更有其特殊的背景:他們或者來自全疆各地,遠離親人.從小家庭驟然過渡到陌生的集體,面對陌生的城市和校園。思念父母妻兒,對生活的不適應困擾著他們?;蛘呒以跒豸斈君R市,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擔心子女的撫養教育問題,家務勞動繁重(特別是女教師)。最為重要的是教學的純漢語環境打破了教師們過去熟悉的民族語言環境,讓他們無法完全適應,這和他們固有的文化傳統與民族心理有密切的關系
2.“自我強度”不夠.心理素質欠佳。
通過問卷結果及對個別教師的心理咨詢,我發現部分雙語培訓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偏低是因為不僅學習任務繁重、壓力過大,而且承受各種壓力的“自我強度”不夠,心理素質欠佳。調查發現,這些教師抗焦慮的能力普遍較差,遇事容易緊張、神經過敏,產生恐懼心理,不少教師時時擔憂身體健康狀況不佳,表現出許多軀體癥狀;相當數量的教師強迫癥狀明顯,常常出現明知沒有必要但又無法擺脫無意義的思想沖動、行為,表現出謹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制、優柔寡斷、墨守成規和苛求自己等癥狀,久而久之,必然嚴重地損害自身的心理健康。雙語培訓教師外部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內部又缺乏承受壓力的能力,這樣的結果,按照何永鈺教授的公式:B=P/E,心理癥狀的出現率自然要比一般人群要高出許多。
二、提高雙語培訓教師心理健康的對策
強烈的不適應會導致部分教師產生失落感和自卑感,致使他們的交往動機、成就動機、學習興趣、社會競爭意識和社會歷史責任感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和影響。雙語培訓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影響到雙語培訓的整個進程.我們必須都來關心、愛護他們,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我認為,解決教師心理問題的根本所在是加強心理輔導,化壓力為動力,為他們構建綠色心理環境,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綠色心理環境主要指的是無污染,有合理壓力,具有和諧學習、生活氛圍的無焦慮的雙語培訓教師學習環境。
那么如何對心理進行“環?!保畮椭p語培訓教師塑造健康無污染的健康心理呢?壓力機制的效應告訴我們,人時時刻刻處于壓力之中,沒有一點壓力,人將渾渾噩噩、碌碌無為。但是由于時間和空間的總和效應,無時無刻的壓力對人體是沒有好處的,機體的適應是被動地緩解壓力,一個人更應該主動緩解壓力。下面是一些給雙語培訓教師減壓的處方:
1.提高認知能力.尤其是漢語言的聽說能力
幫助教師設定目標負載,拋除垃圾負載,減輕壓力。學習的壓力多來自于語言的障礙,當溝通沒有問題時,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此外,還要擴大知識范圍,學習用漢語規范地授課、寫教案。大量的事實證明,只要有較好的外部語言環境,雙語培訓教師是有能力在短時間內大幅度提高漢語水平和教學能力。
2.提高工作抱負
一個人的抱負水平決定著其承受壓力的水平。大多數雙語培訓教師只是被動地接受原所在學校的任務來學習雙語教學,沒有對未來工作事業的規劃.被動地學習,這樣是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我們應該提高教師主動學習的內驅力,讓其內部動機來驅動外在的學習表現。
3.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是維護雙語培訓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主要有個別心理咨詢和團體心理咨詢方式。我們要很好地將兩者結合起來,重視團體輔導的作用,并且定期開展活動。雙語培訓中的來自偏遠的少數民族聚集地區民族教師進行團體心理咨詢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他們由于生活環境所限,接觸漢語的機會很少,在教學方法、教學目標相同的情況下,他們的達標程度較來自烏魯木齊的民族教師要低。另外,由于生活經驗、生活習慣、學習基礎等諸多方面的差異,他們會遇到比來自烏魯木齊的民族教師更多、更大的困難、障礙和不適應,這就給個別心理咨詢帶來了很大難度,而團體心理咨詢的特點和優勢可較好地應對這一特殊情況.從而有效地幫助他們進行適當的心理調適,以適應環境,完善和發展自我,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
4.其它方法
近年來,報刊雜志登載了一系列發生在校園里且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許多孩子僅僅因為一點點輕微的過失,就遭受到惡劣而又殘暴的懲罰,罰"吃蒼蠅"者有之,強迫學生互打耳光者有之,往學生臉上刺字者有之,剪斷幼兒手指者有之,用火鉗燙傷學生者有之,當眾扒掉學生褲子者有之......一件件,一樁樁,無不讓人感到觸目驚心!在我們學校,老師中雖然沒有出現相類似的嚴重違背師德的現象,但老師中自卑心理、嫉妒心理、失落心理、神經衰弱、職業倦怠等心理問題還是時有出現的。
下面摘錄幾段教師寫給心理輔導中心求助信的部分內容:
1、“我是一名教師,從教十幾年來成績還不錯,各種獎勵證書也有七八個,還發表過若干篇論文,領導和同事對我的評價都很好。可是最近我好像出了問題。雖然我平時講課揮灑自如,幽默風趣,可一遇到上大課的時候,一看到有其他教師、特別是有學校領導在場聽課時,我就感到恐懼萬分。有時甚至從頭天晚上便開始感到不安,似乎覺得什么都不對勁了,雖然手里拿著教案,可我已經什么都看不進去了……”
2、“我最近工作不帶勁,備課、上課都是有氣無力的,總感覺有一種被掏空了般的疲憊,無法像以前一樣以飽滿的熱情向學生付出關心和愛了。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我一想到有一整天的工作要做,就感覺好像一晚上沒睡似的疲乏,不只是身累,心也累。我力圖改善目前的工作困境,卻始終未能如愿,只好選擇暫時出走……”
3、“干教師工作已15年了,最近幾個月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本來最愛和學生們呆在一起,可最近總有意無意地避免與學生們近距離接觸;學生們湊在一起說話,我聽見就心情煩躁,總想躲得遠遠的。在辦公室里,原本我愛說愛笑,可最近總不愿主動與同事聊天講話,每天就只是坐在自己的辦公桌前,希望誰都不要來打擾自己……”
4、“走上教師崗位之后,我深感肩上責任重大。十年樹木,百年育人,來不得半點馬虎。我對自己一向要求嚴格,可近來不知何故我變得脆弱、多慮,有時甚至無端地多疑,思維方式也似乎出了偏差。常常是一件事情還沒開始做,我便事先虛擬出許多后果。上課鈴一響,我便開始擔心自己會不會糊里糊涂地進錯教室;接著擔心自己上課時會不會因為緊張而在講臺上卡了殼;更擔心自己會不會在分析例題時把解題步驟說顛倒了……總之,許許多多莫名的擔心使我惶恐不安、心緒不寧,幾乎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5、“我的婚姻生活很不幸福,丈夫和我經常吵架,家里常?!鯚煆浡业男那橐部偸恰嘣埔婈帯?。我這人很好‘面子’,家里的事不愿讓學校的同事知道,平時在辦公室與老師們相處時我總是和顏悅色。由于心中的煩惱無處發泄,我有時便不由自主地拿學生撒氣。在教室里我經常板著臉,學生回答問題時要是出了錯,我借機連訓斥帶挖苦。我也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心理問題就如同"感冒"一樣,幾乎人人都會遇到。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正常人群心理問題的比率在20%左右。然而,近年來,中小學教師已經成為心理問題的高發人群。數據或許是枯燥的,但數據往往又是最能說明問題的:
1、前年,中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采用國際公認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這一工具,由心理學專業人士對教師實行檢測。檢測表明,69%的被檢測教師自卑心態嚴重,相當部分教師嫉妒情緒明顯、焦慮水平偏高。
2、據上海市“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課題組公布的有關調查報告顯示:上海市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達48%,其中12%有明顯的心理癥狀,2%程度較為嚴重(嚴重心理障礙)。
3、廣州市天河區在去年舉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講座上用心理健康測試量表(SCL-90)對在場教師進行測試,結果顯示:近半數教師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調查還顯示,31.51%的教師有輕度心理障礙,12.37%的教師有中度心理障礙,21%的教師已構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師感到壓力大,嫉妒情緒、焦慮情緒的出現也比較高。調查發現,教師的心理問題癥狀主要表現為抑郁、精神不振、焦慮、過分擔心、有說不出原因的不安感、無法入睡等。
4、杭州市教科所幾年前對市區30所學校的近2000名教師進行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表明,有13%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76%的教師感到職業壓力很大。其中男教師的壓力大于女教師,畢業班的教師和班主任壓力大于非畢業班和非班主任教師。
5、北京市對五百余名中小學老師的調查顯示,近百分之六十的教師覺得在工作中煩惱多于歡樂,百分之七十的教師有時忍不住要生氣發火。教師中較普遍地存在著煩躁、憂郁等不良情緒。
二、教師常見的心理問題
平常生活中,人們心理上出現的問題統稱為心理問題。在心理活動過程中出現的輕度創傷或心理異?,F象,叫做心理障礙,心理障礙是心理問題的一種。教師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有:
1.軀體化。主要反映身體不適,包括心血管、胃腸道、呼吸和其他系統的主訴不適,頭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其他軀體表現。
2.焦慮。一般指煩躁、坐立不安、神經過敏、緊張等主觀焦慮體驗以及由此產生的軀體表征,如氣促、出汗、尿頻、失眠、發抖、驚恐等。
3.抑郁。主要表現為心境苦悶、生活興趣減退,動力缺乏,活力喪失,失望,悲觀等以及與抑郁有關的認知和軀體征象。
4、嫉妒心理。表現為自己認為跟自己“差不多”的人超過了自己,而習慣地產生某種不滿的情緒。這種心胸狹隘的常見病,是人際關系中的不安定因素,它產生出許多矛盾和磨擦,影響團結協作,給別人帶來損害,使集體力量內耗,也給自己制造煩惱和困憂。其實,教師育人的工作是學校集體的勞動成果,任何一位學生的成長都不是某一位教師單獨工作的結果,教師集體的團結合作,相互支持,尤其在教育目標和工作步調上的一致,是教育成功的保證。因此,每一位老師都應該十分尊重同學們的勞動,珍惜學校集體共同取得的成績。同時,應該如實地看到老師們的知識水平,業務能力和其他條件的差別性,辯證地看待自己和別人,明白自己不可能事事都勝過別人,也不會事事都不如別人。放寬胸懷、擴大視野,防止自我認識失當,是防止和清除嫉妒心理的重要條件。
5、失落心理。是在自己的工作不被重視,或工作成績平平而未能引起領導注意而產生被冷落的苦悶心情。這種心理上的嚴重失衡如不及時克服,會使人消沉、頹唐而暮氣沉沉。
6、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一旦產生,人的態度,行為都會產生很大的變化。
(1)態度上的變化。在認識方面,對工作失去興趣,認為工作毫無意義,毫無價值,只是枯燥乏味的機械重復的煩瑣事務。感到前途暗淡,毫無希望可言,一有機會就想調出工作崗位;在情感方面,由于對工作感到厭倦,情緒上波動很大,會產生壓抑、苦悶、怨恨、憂郁、多疑等多種消極因素;在意向方面,疏于工作,無心投入。
(2)行為上的變化,對工作敷衍了事、應付差使、得過且過沒有任何抱負、個人發展停滯,行動無常等。
三、教師心理問題分析
心理學專家認為,心理問題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中的一種職業病,而教師又是這種心理問題的高危人群之一。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工作壓力比較大。教師時刻面對幾十甚至上百名學生,這需要耗費大量的情感和精力。隨著班級人數的膨脹,加上過多的考試壓力與授課數量,教師工作負荷大。除了應付學生之外,學校還有一大堆其他事務等著教師去做。從前是備課、上課、改作業、管學生“四面出擊”,現在加上開會、課改培訓、教學論文、質量評比,變成了“八面受敵”,儼然成了“事務型”教師。
其次,社會對教師的期望過高且復雜多樣。教師不但要付出許多時間和精力來照顧學生,同時還要面對來自家長、社會的諸多要求以及現實環境的種種限制。一旦教師犯了錯,就會招來一片指責聲。面對社會上的一些誤解甚至是不理解,一些教師難免會對自身的社會地位及教育理想產生懷疑,常常有種“采得百花釀成蜜,為誰辛苦為誰忙”的失落感。
第三,教師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比例。教師的工作雖然很辛苦,但收入狀況卻一直不盡如人意。在各地,拖欠中小學教師工資的事件時有發生。而那些在普通學校工作的教師,辛苦程度不比重點學校輕,甚至更操心,可是卻很難看到成績,職稱等問題更難解決,在不公平感控制之下也更易引發心理失衡。
第四、社會日趨功利性,師生關系日漸淡薄。教師要加倍用心于教學以獲得較高心理報償——得到學生的尊重,家長的認可,而學生卻認為我繳了高額的學費你教師理應高度負責,認真教學,這就出現了師生之間認識的偏差;另外,現在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個個望子成龍,孩子在學校發生一些偶發事件,家長常常不問三七二十一,就向教師問罪;學生學習成績不好,家長也要歸罪于教師。如:李海燕、金亨布等。
由此可見,教師職業在辛苦之余,還必須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長期累積下來,就容易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
四、教師心理健康的意義
教師心理健康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有利于促進工作效率的提高。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的教師,能夠熱愛生活,熱愛教育工作,在教育和教學中朝氣蓬勃,樂觀向上,積極奮進。反之,就會對生活和工作缺乏熱情和干勁,精神疲沓,辦事敷衍拖拉,得過且過。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
其次,有利于教書育人。教育和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向活動,是教師和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下進行的集體認識活動過程,需要師生雙方都具備昂揚振奮的精神,而學生的情緒又需要由教師來激發和調動。教師良好的心理素質,能贏得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從而有助于形成和諧、合作、相互關心、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樂意聽從老師的教誨,信服老師的人格,學習和模仿老師的言行。例:許國華。
第三、有利于促進教師身體的健康。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身體素質是互為條件、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健康的心理素質需要有健康的身體素質作為其物質基礎,身體健康,就會心情舒暢,精神振奮,樂觀向上,工作起來精力充沛,信心十足;反之,身有疾病或有生理缺陷,使人產生抑郁、焦慮、煩躁、易怒等不良的心理素質。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質又能促進身體健康,對提高身體素質起積極的作用。一個人精神愉快、心胸開朗、溫和寬厚、善于合群,就會能夠有較好的工作環境和人際關系,使生活充滿希望和樂趣,從而有利于身體健康;反之,長期抑郁寡歡,焦慮煩躁,疑心重重,憂心忡忡,就會導致身體上的疾病。何況,心理素質良好,還是人腦功能健全的一個重要標志。俗話說:心寬體闊。這也說明良好的心理素質對身體素質的促進作用。人生的實踐充分證明:對人的一切不利影響中,最使人短命夭折的因素就是心理不健康。
五、教師的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素質指的是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個性心理特征。這些良好的心理素質的產生都有一個基本前提,即個體有健康的心理,且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其心理素質也越好。所以,教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那么,教師的心理健康的標準是怎樣的呢?概括起來有六個方面。
㈠、興趣、活動廣泛
心理健康的人大多能主動、直接從事各種活動,具有廣泛的活動和興趣,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對自己有意義的某些事或工作。一個人參與的活動越多,他的心理越健康。
㈡、有較強的責任心
心理健康的人不僅能意識到個人對自己、對社會所負的責任,而且能在言行中積極、主動地承擔自己的責任。一般來說,一個人如果個人及社會責任心越強,完成任務的主動性越大,其心理越健康。
㈢、與他人及社會的關系融洽
心理健康的人對他人、對社會能表現出同情、親密和愛,而不是對立、對抗敵視和仇視。他們本人能與人交往,和別人建立良好的關系。與別人相處時,正面的態度(即尊重、信任、喜悅等)常多于反面的態度(即仇恨、嫉妒、懷疑、畏懼、憎惡)。在一個集體中,他們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和集體休戚相關,安危與共,他們勇于犧牲個人的利益,而為集體和他們謀求幸福。
㈣、情緒上有安全感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對挫折、恐懼和不安全、意外等有相當高的忍耐力。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堅定、果斷、自制和耐心的頑強意志。如果教師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質。那么,課堂上必然會出現優柔寡斷、遇事慌亂、感情用事、煩躁不安的不良現象,會破壞教師良好的心理狀態。
㈤、有較高的自信心和接受現實生活挑戰的欲望
受現實生活的挑戰,不僅能夠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價值,而且能發揮自己的潛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不僅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㈥、專注于自己的工作和學習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工作和學習,通過工作和學習中的一次次成功來滿足應付現實生活挑戰的欲望,這是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特征。關于這一點,我國著名心理學家劉紹禹教授曾經指出:精神健康的人,感覺生活有意義。做事一定有目標,對工作懷有熱忱,他的頭腦是清晰的,毅力是堅強的,循著計劃去做,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凡虎頭蛇尾,忽東忽西,態度消極,感到生活無味的人,心理就不健康。
六、教師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
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說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系——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會讓自己一直處于壓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教師如何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呢?
1.正確認識和對待失敗
自我維護心理健康的能力很多,而教師對失敗的看法是自我維護心理健康能力的中心因素。
正因為教師是心理上“開放”的職業,失敗和過錯發生的機率就特別大。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錯,每個人都會有失敗的經歷,關鍵是看怎么去認識和對待自己的失敗。如果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失敗就是成功之母。而且能減少壓力和焦慮的來源,更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比如,一個對自己教學能力充滿信心的老教師面對學生家長質問:你們班學生數學成績為什么這樣差,那這位老師肯定會泰然處之,并向家長解釋這次考試的實際情況,使家長聽了以后感到放心與滿意。有經驗且充滿自信的教師,他知道教學中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上,正是因為他能接受這些失敗,并從中總結經驗,才有如此大的心理能量來勇敢面對失敗。
2.換個角度想問題
客觀地講,教師是無法滿足學生、家長以及學校領導提出的所有要求。而且,許多要求、期望,包括教師自己對自己的要求、期望都是非常極端的。比如:你希望所有的學生都遵守紀律,但現實是不可能的;你希望所有學生都掌握你所傳授的知識,但現實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以你的理想去想問題,那你會體驗到不安、焦慮等負性情緒,而你從現實出發去想問題,那你就會心安理得地繼續工作。這里我想說的是,教師應該正確的認識和評價生活中所謂的“失敗”。很多時候,這種失敗實際上只是教師個人主觀上體驗到的挫折,不一定是客觀的。
教師有時也可以改變思維方式,換個角度考慮問題,也可以說是適時當一下阿Q。比如許多教師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因為班上某個學生的品行不良而受到了學校的通報批評甚至處分。對此班主任不必因此而過分內疚自責,正如教育心理學者張春興所言,有些學生問題的“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顯現于學校,病情惡化于社會”,學生的問題并非僅僅是教育失當那么簡單的事,而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教師只要盡到了責任,就可以問心無愧。
3.控制并排除消極情緒
情緒控制指個體對自身情緒狀態的主動影響。這里主要講教師在學生面前應控制自己的消極情緒,不把挫折感帶進教室,更不要發泄在學生身上。教師覺得在工作中受到了委屈,很自然地容易把氣發泄在坐在自己教室里的學生身上,因為學生常常就是讓教師受委屈的“罪魁禍首”之一。本來,適當地刺激一下搗蛋學生的自尊對矯正學生的問題行為可能是有效的,然而教師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很難把握好這一尺度,常常因此傷害了學生,也破壞了自己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如果教師是因為自己遇到了挫折而煩躁,并且因此而斥責學生,學生們反過來不僅是不尊重教師,不聽教師的話,還可能會報復教師。
情緒控制的方法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從認識上分析造成不良情緒的原因,看自己的反應是否合理、是否適度;二、從情緒本身控制可能發生的沖動行為,采用合理或間接手段去排除。例如,自己提醒自己在情緒激動時不要批評學生。等待自己能心平氣和、冷靜處理問題時再批評學生,防止過激言行。在這方面,如果調整得法,可以化消極被動情緒為積極主動的建設性行動,也就是精神分析所說的升華。
4.合理宣泄不良情緒
如果不良情緒積蓄過多,得不到適當的宣泄,容易造成心身的緊張狀態。這種緊張持續時間過長或強度過高,還可能造成心身疾病。因此,教師也應該選擇合適的時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緒。情緒的宣泄可以從“身”、“心”兩個方面著手?!靶摹狈矫嫒纾涸谶m當的環境下哭一場,對親近和信任的朋友或親人傾訴衷腸,在QQ上跟朋友聊聊天寫寫日記?!吧怼狈矫嫒纾簠⒓觿×业捏w力勞動,或到歌廳縱情高歌一曲,或與親友逛逛街買點自己喜歡的東西等等。還可以出門旅游,在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5.要有一顆平常的心,不要盲目地去跟人家比。干著自己的工作去跟人家比生活,這容易使我們的心態或心理失衡。如拿自己的付出與收獲比較;拿自己的待遇與人家的收入比較;拿自己的生活與周圍的同事、朋友進行比較。這樣一比,一些教師的心理常常不平衡,時間長了,就容易產生冤氣、憋氣、惱火等。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何況在一個充滿競爭、挑戰的年代,成敗得失,此起彼伏,是常有的事,這就需要我們有一顆平常心,有時候要站得高一些,看得遠一些。有時候要退一步才能海闊天空,有時也要學會放棄,保持心理的平衡與自在,才能更好地體會人生的快樂境界。
我們只要有個房子,有個快樂的孩子,有個相愛的他,有個存折就足夠了。要看到還有人在為工作而奔波,還有人面臨著下崗……
6.千萬不要自己跟自己過意不去??鞓凡豢鞓烦3HQ于自己有沒有正確合理的思維方式。取決于對待問題的取舍方式。一位校長事先沒有打招呼就坐在教室里聽某個教師的課。這位教師開始沒有發覺,待她發現校長在聽課,情緒開始緊張,語言表達也不流暢了。心里想:“課講糟了怎么辦?校長會怎么評價?會不會在大會上批評我?會不會影響我評職稱定?”結果,這節課真的砸了。接下來幾天,該教師為這節課的失敗而郁郁寡歡,生活中也屢屢與他人發生沖突。
有一則寓言故事,一只狐貍走到葡萄架下看到葡萄晶瑩剔透,心里想滋味肯定好極了,可是它的身高夠不著葡萄,感到很難過,但它最終告訴自己,這葡萄肯定是酸的,沒有味道,于是瀟灑地走開了,這就是著名的“狐貍吃不到葡萄說葡萄是酸的”故事。我想,吃不到葡萄,狐貍完全可以有以下二種想法:(1)是什么人跟我過不去,故意把葡萄架做得這么高;(2)這么好的葡萄在眼前都沒有機會得到,我有什么用呢?如果這二種心態存在,狐貍就可能會郁郁不樂地渡過一天,不會這么瀟灑地走了。
人又何嘗不會犯選擇的錯誤呢?一些人,每當受到挫折時,總是埋怨自己生不逢時或懷才不遇,或認為有人與他過不去,于是總走不出痛苦的陰影。
7.從其它方面尋求滿足感
如果教師覺得在學校中無法獲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可以試著在學校之外尋求成就感。培養一項有創造性的愛好,比如集郵、寫作、建立個人博客等等,使個體能夠隨這些愛好的深入而體驗到滿足。
另外,教師應努力營建一個幸福和諧的家庭。美滿的家庭,幸福的婚姻,能促進個體健康人格的形成與發展,能在個體遇到困難時給予鼓勵和幫助,緩減個體的心理壓力。這一點對于中小學教師尤為重要。在工作中遇到困擾、受到壓力的教師如果回到家中能感受到家庭的溫馨,在工作中本應體驗到而沒有體驗到的滿足感就能夠在家庭中得到彌補。而沒有配偶及家庭的理解和支持的教師很難在工作之外獲得情感上的舒緩和心理上的安慰,因而很容易產生孤獨、憂郁等消極情緒,不利于心理健康。
8.積極參與繼續教育
現代社會飛速發展,新的知識層出不窮,要想靠學校讀的幾年書就掌握人類幾千年積累的知識那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說今天呈幾何級數增長的新知識。而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是人類知識的代言人,因此,教師應不斷接受繼續教育,學習新的知識。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就是這個道理。教師如果不學習,就跟不上時代的要求,跟不上社會的發展,而青少年的好奇心強,求知欲強,特別喜愛并能接受新事物。如果教師不積極參與繼續教育,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代溝會越來越大,越來越深,學生還有可能會因此而不尊重教師。
所以,積極參加繼續教育也是教師維護自身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措施。身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盡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不斷地接受新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9.調整與工作有關的信念。
要成為工作上的主人,必須從了解自己開始。生涯顧問專家建議,當你開始對工作產生倦怠時,就是該重新思索自己的時候了?;c時間靜下來思考自己要什么?擅長哪個領域?性格傾向于從事哪類工作?這份工作可以發揮所長嗎?是自己努力不夠還是被擺錯了位置?自己對工作究竟有哪些期望?想從工作中獲得些什么?目前的工作能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當然應盡量摒除那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同時把關注的重心放到工作的積極方面上來,不要老糾纏于工作壓力等消極方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教師是塑造學生心靈的工程師,教師勞動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而幼兒教師作為教師隊伍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其心理健康狀況直接影響著幼兒的身心發展。因此,研究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及原因,據此采取相應的對策,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應該引起社會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視。
一、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現狀
走進幼兒園,當你聽到孩子的歡聲笑語,看孩子們天真燦爛的笑臉時,自然會想到生活工作在其中的幼兒教師,也一定充滿了快樂與自豪。因為正是教師充滿愛心的看護和教育,才有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但是,當我們真正走進幼兒教師,走進她們的內心世界,才發現其實這是一個身心充滿疲憊的群體。幼兒園工作的復雜性、特殊性,要求教師必須全身心地付出,才能完成保教任務。尤其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及對幼兒教師的要求的提高,幼兒教師感到壓力越來越大。不知從何時起,我們時常聽到來自幼兒教師的抱怨聲:“工作真沒勁”、“這些孩子太調皮了”、“太吵了”、“家長素質太低”、“園長水平太差,無法調動我們的積極性”等等,“煩死了”“累死了”幾乎成了口頭語。據了解,這種現象在不同的幼兒園里,程度不同地存在著。這表明目前我國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有學者對在職幼兒教師進行心理健康評定,發現有20.8%的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在人際交往和情緒狀況方面存在較多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自卑心態嚴重;嫉妒情緒突出;虛榮心理明顯;焦慮水平偏高;性格憂郁孤僻;逆反心理較強,人際交往障礙;心理壓力大等等。由此可見,要完成幼兒園的保教雙重任務,維護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提高她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已勢在必行。
二、影響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客觀因素
1、教師的需要得不到滿足。首先是物質需要。教師的物質需要大致可分為生活物質需要和工作物質需要。前者如工資待遇、住房條件、飲食條件等,后者如教具、教材等。雖然不少教師受傳統文化崇尚節儉等觀念的影響,養成了艱苦樸素的生活及工作作風,習慣了默默耕耘,無私奉獻。但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其他社會成員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師的物質需要也在“水漲船高”,對于一些“高檔”生活用品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工作上的物質需要受到了比較大的刺激,要求改善教學條件,豐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需要日益強烈。事實上這些需要在很多幼兒園都得不到滿足,甚至還有部分幼兒教師低層次的生活需要得不到滿足,特別是在一些欠發達的地區經常發生侵犯教師權益,拖欠教師工資等現象。這些現象的存在,難免在教師中產生腦體倒掛,酬不抵勞的不公感和社會地位的相對反差,導致了部分教師心理失衡,心態欠佳。其次是自尊需要,主要集中在社會對自己的業績、形象給予認可方面。相對于其他職業來說,幼兒教育這個職業要求教師具有強大的責任感,耐心和愛心,比別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與心血。但是社會上還有許多人對幼兒教師這個職業存有偏見,相當一部分人仍然把教師等同于保姆、服務者,這種不公正對待也使相當一部分幼兒教師產生了不平衡感和自卑感,嚴重影響了心理健康發展。第三是教師的成就需要。幼兒教育屬于啟蒙教育,教育成果不能用學業成績來體現,幼兒園管理者和家長對教師教育成果的評價有時有失公允,使教師的自我價值得不到體現,另外有的幼兒教師所擔負的工作同她的工作興趣愛好、能力等不適合,學非所用、專業不對口等,都會使幼兒教師的成功需要得不到滿足。使之產生挫折感和心理疾病。另外如果當成就需要強烈而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時,如,教師對自己的要求超出個人的能力或環境所允許的條件,或幼兒園對教師提出的要求過高造成過重壓力時,都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和失敗感。長期以來,教師一直被視為甘于奉獻的人,教師比一般人具有更強烈的自尊需要、榮譽需要和成就需要,只求能得到社會的關注與認可,“無求益之,唯忌損之”。而有這些需要的教師也正是那些具有強烈責任感和創造需要的教師,當他們的創造成就被忽視、否定、抹殺時,往往使心靈深處造成創傷,引起消極的后果。
2、人際關系復雜,導致人格障礙問題。幼兒教師的工作特點,決定著教師必須與幼兒,同事,幼兒園管理者及幼兒家長等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教師作為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在處理各種關系中可能遇到矛盾沖突,處理不好,因此產生激動,不安,煩惱和痛苦,不僅影響工作,而且有礙心理健康。在講求民主、開放的社會里,人際間必須互相尊重、平等、坦誠相待,而有些教師在與人相處時,卻缺乏良好的溝通方式與能力,無法適應環境變化的需求,因此產生身心失控的現象,導致人格異常。
3、教育內部的“大鍋飯”制度依然存在?!澳苷叨鄤诙欢嗟茫拐呱賱诨虿粍诙谩?,這個滋生惰性的溫床使教育失去內部活力,使教師喪失了進取精神。
4、對教育改革的不適應。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發展,一些來自國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法不斷涌入,觀念的更新,課程的改變,大有讓人目不暇接之勢。目前保教第一線的幼兒教師多數畢業于幼兒師范學校和中等師范學校,她們在校學習期間依然沿用傳統的課程標準,重“三學六法”及“音、體、美”技能技巧訓練,能力結構遠遠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加上有些教師缺乏終身學習的觀念和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的意識,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難以掌握,使幼兒教師深感原有的知識水平已經不能完全勝任教學工作,這種難當其任的感覺給部分幼兒教師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如再不更新知識,充實與提高自己就無法勝任教學崗位,因此,教師心理的焦點、困惑日漸增多。
5、家長的高期望給教師構成了一定的壓力。在我國,對孩子的教育一直被看作是重中之重,大多數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伴隨著家長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別是早期教育、早期智力開發等一些新觀念的影響,他們不再把幼兒園當作是臨時照顧孩子的地方,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從一入園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家長對幼兒園的社會聲譽、教學質量、教學環境都有較高的要求,相應對幼兒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學能力、教學方法、自身素質等也有了較高的期望,這種高期望在幼兒教師身上的投射就變成了一種較大的心理壓力。
(二)主觀因素。
1、自信度。部分教師對自我情感、意志和能力難以把握,低估自身價值,喪失自信心,缺乏參與競爭的意識,事事以失敗者的心理去接受市場的沖擊。在這種消極的心理狀態下,教師在工作過程中就會有不思進取、消極怠工等被動的表現。
2、上進心。部分教師不安心教育,教育意識淡薄,再加上不準確的社會橫向攀比,個別人對幼兒教師職業存有的偏見,使得整日“孺子可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悲”、“夫子可憐”,自我心理與師生感情、敬業精神遠遠脫鉤,出現教育上的“燒不熟心理”。
3、抱負水平。常言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部分教師在生活中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社會能力和社會角色,事事好高騖遠,該屬于自己的或不該屬于自己的,能達到的或不能達到的一律兼收,以致碰得頭破血流。
4、耐挫折能力。社會上每個人都可能隨時受到挫折,但并非人人都會產生挫折感,這是由于每個人對挫折的容忍力不同的緣故,容忍力的大小受生理、思想境界、知識經驗等因素的影響。一般說來,身體強壯的人,思想境界高的人,經歷坎坷、閱歷豐富的人,更能容忍挫折。同樣的情境,有的人可能認為是嚴重的挫折,而有的人則可能認為是無所謂的事情,這是由于價值觀不同的緣故。而幼兒教師的主要挫折,來自于教學工作的不順利,不同人對教育事業的態度和熱情不同,基本知識技能和能力不同使之感受也不同,這是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的。
5、心理素質。個體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保持健康的心理的一個基本前提,在心理素質中,人格威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人格威信的大小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心理健康的水平。感情是制約教師威信高低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師和幼兒之間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感情聯系,彼此就能產生親切感、認同感、相互間的吸引力就比較大,幼兒就會把教師當成自己的父母一樣。實踐證明,良好的感情關系有利于促進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人格威信較低的幼兒教師,幼兒不愿親近,其他同事也不接納,更得不到幼兒家長的認同,以至于使教師本人因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而無法維持師生間的情感聯系,最終可能導致心理障礙。
三、增進與維護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對策
無論是幼兒教師本人,還是幼兒園管理者,都應該充分了解影響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作用機制,有效地維護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偟膩碚f,促進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社會各方面、各層次的全力關注和努力。
首先要在宏觀的社會體制層面上對幼兒教師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政府部門要把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作為一件關系到素質教育的大事來抓,幼教師資培訓機構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國家要制定相應的法令,以提高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尤其要將“尊師重教”的意識落到實處,保證幼兒教師的合法權益,包括工資待遇、住房福利、在職進修、休假晉升等,使千千萬萬的幼兒教師能解除后顧之憂,安心幼教事業,而且不斷取得自我發展、自我提高的機會,為培養人格健全發展的祖國接班人做出畢生貢獻。
其次幼兒園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積極維護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幼兒園管理者要正確認識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提高幼兒教師的心理保護意識,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明確的奮斗目標,創造條件、滿足教師的合理需要,使每個教師都能發揮自己的才干,盡量滿足教師的合理需求,盡可能地為教師提供外出業務進修的機會,特別是還應當創造條件使每個教師有獲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此外,要關心教師的家庭生活,哪怕是給予一點點精神上的關心和經濟上的幫助都會使她們感激萬分,并且重新振作起來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超級秘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