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1 21:59:06
序論:在您撰寫水利信息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水利行業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同時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業,其信息化工作開始于“七五”期間,至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仍存在不少問題。
(一)信息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工作相對滯后
水利工作的三大任務是防治洪澇災害,解決干旱缺水和治理改善保護水環境。主要表現在未能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及時為政府和社會公眾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及信息化的質量還不能適應水利現代化的需要。
(二)對信息工作的認識不到位
水利系統的干部和職工對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認識,但還有一部分員工對信息化工作認識不足,缺乏緊迫感;沒有形成統一的建設機制,水利信息化普及程度還遠遠不夠,甚至部分單位還沒有統一的規劃和明確的發展目標。
(三)水利信息化發展水平不高
當前水利信息化發展水平表現為:(1)從事水利信息化規劃的相關人員對IT技術發展把握不夠深,大量信息化應用建設剛剛完成就成了落后產品。此外,整體性規劃的不完善或實施不利而導致各個系統的兼容性差,信息流不暢,致使信息化的大量投入所建設的僅是一個又一個的“信息孤島”。(2)從事水利信息化產品設計與開發的相關機構對行業應用理解不夠深,造成了水利信息化產品的易用性、實用性差,甚至無法推廣或交付使用。(3)信息化發展的保障條件不足。水利信息系統的建設和管理,本身是一個龐大和復雜的系統工程,但目前在水利系統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和管理辦法。
二、水利信息化的發展方向
“數字水利”是一個以空間信息為基礎,融合各種水文模型和水利業務的專業化系統平臺,是對真實水文水利過程的數字化重現,它把水活動的自然演變搬進了實驗室和計算機,成為真實水利的虛擬對照體。它是水利信息化的發展方向。
三、水利信息化的實施
(一)數字水利應用系統組成
數字水利應用系統主要由采集層、網絡層、數據層、應用層、表示層、接口層、支撐層七個部分組成。1、采集層。水利信息化系統是建立在信息基礎之上的,而這些信息的獲得需要通過不同手段和措施;這些獲得信息的手段和措施以及相應的采集點就組成了采集層。2、網絡層。網絡層為信息共享和數據傳輸提供基礎,網絡的建設一般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公網和專網相結合的方式。3、數據層。數據層通過建立所有與水利相關的數據的模型或結構,使應用層能夠更方便、更快捷地獲得各種水利信息,產生各種水利應用。4、應用層。應用層建立在數據層的基礎之上,通過建立各種應用模型如洪水演進模型、排水模型等,提供水利行業的各種應用功能。如水利信息服務、統計分析、虛擬仿真、預報決策等。5、表示層。表示層以瀏覽器為載體,直接向從事水利的各級人員提供其所需要的相關功能或信息服務。6、接口層。接口層通過向各級水利系統提供網絡接口、數據接口和系統接口使各類信息得到充分共享,各級水利系統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最終形成“數字水利”。7、支撐層。支撐層通過相關的標準體系以及最新的技術,保證整個系統安全、穩定、有效的運行。
(二)決策支持系統
根據水利工作的實際情況,水利決策支持系統包括:
1、防汛決策支持系統。防汛決策支持系統的建設是保障防汛抗洪工作有效和科學的前提條件,可以利用遙測數據、遙感圖片等進行相應的暴雨預報、洪水預報、洪水調度等工作,提前為防汛抗洪工作做出指導性的預報、預警措施。洪水不僅是災害,其調度使用已成為水資源研究的新課題,是“資源水利”的重要組成。2、抗旱決策支持系統。抗旱決策支持系統有兩類數據源,一是遙感數據源、另一類是旱情監測站采集的旱情信息數據??购禌Q策支持系統在遙感圖片基礎上,結合相關的計算模型進行計算,可以快速、準確的獲得同一時期內大范圍的土壤含水量信息以提供第一手的輔助決策資料,同時,也可以根據地面旱情固定、流動監測站采集的地下水埋深、土壤含水量、土壤溫濕度等數據,作為區域遙感數據校正的參考。
3、水資源決策支持系統。水資源決策支持系統是在水資源數據庫及地理數據庫的基礎上,采用相關的數學模型進行計算,評價水資源量、預測水資源量、對水資源進行優化管理和科學調度。
4、水環境決策支持系統。水環境決策支持系統是在水環境數據庫及地理數據庫的基礎上,采用相關的數學模型進行計算,評價水質、預測模擬水質變化、計算水環境容量、控制規劃污染物總量。水環境決策支持系統將成為環境管理和環境執法重要依據。
5、水土保持決策支持系統。水土保持決策支持系統是建立在水土流失數據庫和地理數據庫的基礎上,利用水土流失評價及治理數學模型技術,采用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的思想建立水土流失模型庫,為水土流失的評價及預測提供強大的決策支持。該系統與實時水保監測系統的集成將為保障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科學性,并指導水保工程的規劃和實施。
6、水利綜合會商系統。水利綜合會商系統集中展示上述各種決策支持系統提供的關于防汛、抗旱、水資源、水環境、水土保持等數據,為水利部門主管領導提供集成的會商環境,便于會商人員迅速地作出科學決策,下達會商命令,以預防或盡量減少未來可能造成的各種損失。
總之,“數字水利”是未來中國水利事業發展的方向。只有在各種先進技術的基礎上,結合水利行業特點,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水利”工程,才能更好更快地使水利事業服務于社會;“數字水利”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長期的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各行業進行緊密配合,才有可能達到目的;“數字水利”是一個開發動態的概念,也就是說“數字水利”必然要運用隨時出現的相關新技術,這樣才能確保“數字水利”工程的技術先進性。
論文摘要:中國水利在過去二十多年信息化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當今計算機、通信、網絡等高新技術的發展為實現中國的“數字水利”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和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
一、水利信息化發展分析
水利行業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同時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業,其信息化工作開始于“七五”期間,至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仍存在不少問題。
(一)信息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工作相對滯后
水利工作的三大任務是防治洪澇災害,解決干旱缺水和治理改善保護水環境。主要表現在未能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及時為政府和社會公眾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及信息化的質量還不能適應水利現代化的需要。
(二)對信息工作的認識不到位
水利系統的干部和職工對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認識,但還有一部分員工對信息化工作認識不足,缺乏緊迫感;沒有形成統一的建設機制,水利信息化普及程度還遠遠不夠,甚至部分單位還沒有統一的規劃和明確的發展目標。
(三)水利信息化發展水平不高
當前水利信息化發展水平表現為:(1)從事水利信息化規劃的相關人員對IT技術發展把握不夠深,大量信息化應用建設剛剛完成就成了落后產品。此外,整體性規劃的不完善或實施不利而導致各個系統的兼容性差,信息流不暢,致使信息化的大量投入所建設的僅是一個又一個的“信息孤島”。(2)從事水利信息化產品設計與開發的相關機構對行業應用理解不夠深,造成了水利信息化產品的易用性、實用性差,甚至無法推廣或交付使用。(3)信息化發展的保障條件不足。水利信息系統的建設和管理,本身是一個龐大和復雜的系統工程,但目前在水利系統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和管理辦法。
二、水利信息化的發展方向
“數字水利”是一個以空間信息為基礎,融合各種水文模型和水利業務的專業化系統平臺,是對真實水文水利過程的數字化重現,它把水活動的自然演變搬進了實驗室和計算機,成為真實水利的虛擬對照體。它是水利信息化的發展方向。
三、水利信息化的實施
(一)數字水利應用系統組成
數字水利應用系統主要由采集層、網絡層、數據層、應用層、表示層、接口層、支撐層七個部分組成。1、采集層。水利信息化系統是建立在信息基礎之上的,而這些信息的獲得需要通過不同手段和措施;這些獲得信息的手段和措施以及相應的采集點就組成了采集層。2、網絡層。網絡層為信息共享和數據傳輸提供基礎,網絡的建設一般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公網和專網相結合的方式。3、數據層。數據層通過建立所有與水利相關的數據的模型或結構,使應用層能夠更方便、更快捷地獲得各種水利信息,產生各種水利應用。4、應用層。應用層建立在數據層的基礎之上,通過建立各種應用模型如洪水演進模型、排水模型等,提供水利行業的各種應用功能。如水利信息服務、統計分析、虛擬仿真、預報決策等。5、表示層。表示層以瀏覽器為載體,直接向從事水利的各級人員提供其所需要的相關功能或信息服務。6、接口層。接口層通過向各級水利系統提供網絡接口、數據接口和系統接口使各類信息得到充分共享,各級水利系統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最終形成“數字水利”。7、支撐層。支撐層通過相關的標準體系以及最新的技術,保證整個系統安全、穩定、有效的運行。
(二)決策支持系統
根據水利工作的實際情況,水利決策支持系統包括:
1、防汛決策支持系統。防汛決策支持系統的建設是保障防汛抗洪工作有效和科學的前提條件,可以利用遙測數據、遙感圖片等進行相應的暴雨預報、洪水預報、洪水調度等工作,提前為防汛抗洪工作做出指導性的預報、預警措施。洪水不僅是災害,其調度使用已成為水資源研究的新課題,是“資源水利”的重要組成。2、抗旱決策支持系統。抗旱決策支持系統有兩類數據源,一是遙感數據源、另一類是旱情監測站采集的旱情信息數據。抗旱決策支持系統在遙感圖片基礎上,結合相關的計算模型進行計算,可以快速、準確的獲得同一時期內大范圍的土壤含水量信息以提供第一手的輔助決策資料,同時,也可以根據地面旱情固定、流動監測站采集的地下水埋深、土壤含水量、土壤溫濕度等數據,作為區域遙感數據校正的參考。
3、水資源決策支持系統。水資源決策支持系統是在水資源數據庫及地理數據庫的基礎上,采用相關的數學模型進行計算,評價水資源量、預測水資源量、對水資源進行優化管理和科學調度。
4、水環境決策支持系統。水環境決策支持系統是在水環境數據庫及地理數據庫的基礎上,采用相關的數學模型進行計算,評價水質、預測模擬水質變化、計算水環境容量、控制規劃污染物總量。水環境決策支持系統將成為環境管理和環境執法重要依據。
5、水土保持決策支持系統。水土保持決策支持系統是建立在水土流失數據庫和地理數據庫的基礎上,利用水土流失評價及治理數學模型技術,采用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的思想建立水土流失模型庫,為水土流失的評價及預測提供強大的決策支持。該系統與實時水保監測系統的集成將為保障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科學性,并指導水保工程的規劃和實施。
2007年,水利部信息中心配合水利標準主管部門—水利部國際合作與科技司設計開發了《國際合作與科技業務系統》,該業務系統包括3個子系統,分別為:國際合作業務子系統、科技業務子系統和標準化業務子系統。標準化業務子系統(以下簡稱“信息化系統”)通過標準化管理功能模塊、數據庫系統和標準報表等功能,極大的提高了工作人員的效率,滿足了水利技術標準日常管理的基本需求。隨著管理程序的日益完善和標準數量的不斷增多,一些問題便凸顯出來,主要為以下3個方面。一是2010年以來,水利部先后出臺了《水利技術標準制修訂項目管理細則》、《水利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管理細則》、《水利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管理辦法(試行)》和《水利技術標準制修訂作業指導書》等有關標準化工作的管理規定,對標準管理從立項、編制到實施以及監督管理等各階段工作以及職能劃分都有了更明確的界定。目前的信息化系統,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新的管理規定的要求。二是近幾年水利技術標準數量日益增多。截至目前,現行水利技術標準體系有958項標準,其中在編標準有260余項,對標準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系統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數據的查詢和統計,更應增加數據分析和跟蹤的要求。三是目前標準的協調性問題和交叉重復現象日益明顯,因此迫切需要標準的相關數據資源的建設?;谝陨蠋c,有必要對目前的信息化系統進行改進,拓展其功能,增加系統的靈活性,使其能盡最大可能滿足不斷發展的管理需求。
2改進信息化系統的幾點設想
2.1新增標準督辦子模塊
目前在編標準有260余項,為了保證標準編制的進度,有必要對編制進度滯后標準進行跟蹤和監督。依照標準化管理工作的內容,目前的信息化系統的標準化管理功能模塊主要分為12個功能子模塊,分別為:立項、起草、征求意見、審查、報批、、備案、宣貫、實施、復審、標準監管和變更管理[1]。目前標準制定時間最長不應超過3年,修訂時間最長不應超過2年;其中,等同采用、修改采用國際標準或水利行業標準級別調整為國家標準時,可采用征求意見、審查和報批3個階段。局部修訂可采用審查和報批兩個階段,局部修訂時間最長不應超過1年[2]。標準督辦模塊按照以上時間要求,實現對在編標準從立項到報批階段的時間進度的跟蹤和監督。
2.2新增在編標準階段時間設置功能
目前在信息化系統中,在編標準在立項、起草、征求意見、審查和報批階段各個時間段是固定值,為了適應不斷完善的管理工作,新增在編標準階段時間設置功能,即將在編標準階段時間設計為可以改變的值,這樣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系統的靈活性。新增功能包括各個階段時間點的修改和保存等。
2.3建立水利相關標準數據庫
目前,水利標準數據庫中有1300多項標準數據,是信息化系統的基礎數據庫。標準在編制前和在編制過程中,經常需要查找相關標準,標準編制人員經常需要到不同的部門和網站去查找,查詢的準確度和效率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建立水利相關標準數據庫,可以使編制人員能快速準確的查詢到相關標準,對于提高標準的協調性具有重要的意義。水利相關標準數據庫應包括相關標準名稱、標準編號、標準主管單位、標準類別和標準時間等。
2.4建立水利標準技術要素數據庫
標準的技術要素是標準編制的比較重要的指標。建立水利標準技術要素數據庫,可以方便查詢到技術要素所應用的標準,可以減少甚至避免標準內容的交叉重復現象。水利標準技術要素數據庫應包括技術要素名稱、技術要素類別、技術要素說明、使用標準等。
3結語
現代水利信息化的建設狀態逐漸成為衡量國家水利實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推進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項目。水利信息化建設利用信息技術分析水利資源的分布與利用,在信息化的作用下改善信息采集到服務的運行方式,使得所有信息處理的過程均具備智能、自動的特點,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水利運行的效率。我國將現代水利信息化作為目前的重點建設項目,不斷改善水利系統的運行現狀,在保障水利信息化安全建設的基礎上,落實水利信息化建設中的預警、調度、速報等功能。我國在現代水利信息化建設中提出了相關的目標,要求水利部門監督信息化建設,促使信息化實現100%的覆蓋率。我國地勢遼闊,水利事業的發展水平不均衡,尤其是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發展,相對比較緩慢,因此必須要平衡我國各個區域水利信息化建設的狀態,以此來實現均衡發展。近幾年,現代水利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水利建設中各個信息化的系統基本投入運行,但是由于我國水利信息化建設的規模大,而且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期間出現各種各樣的建設問題,導致水利信息化建設趨向于緩慢,先要處理好水利信息化中的建設問題,才能推進水利信息化的進步,體現信息化建設的效益價值。
2.現代水利信息化中的建設問題
根據現代水利信息化的建設狀態,分析我國水利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基礎設施不到位
我國現代水利信息化建設并未達到成熟的狀態,建設期間面臨多項因素的干擾,雖然信息化體系建設不斷發展,但是基礎設施始終跟不上體系發展的速度,表現出嚴重的落后缺陷?;A設施不到位是水利信息化建設中的主要問題,也是制約水利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例如某些水利部門已經建成了信息服務網并投入運行,但是后期運營中受到服務器的阻礙,下屬單位的服務網連接困難,通信質量差,進而影響了這些水利部門的信息傳輸,導致信息服務網的建設局限在區域級別,不能實現全地域覆蓋。
2.2建設人才不專業
水利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建設人才不專業也是一項較為突出的問題,很多地區由于缺少專業的信息技術人才,使得水利信息化處于停滯狀態,不能實現水利信息資源的集中利用。水利信息化建設包括諸多技術方面的支持,需要專業的人才處理,如果人才缺乏專業性,即會在系統服務和技術操作上出現失誤,增加水利信息化建設的困難度。目前,我國水利信息化建設方面,確實缺乏專業性的人才,不利于水利信息化的普及,阻礙水利行業的發展。
2.3缺乏信息化業務
我國現代水利信息化建設的實施力度不夠,導致建設速度緩慢,無法達到水利信息化建設的預設標準。據有關資料統計,2010年底,投運信息系統共計863套,其中省級水利單位占到87%以上的比重,這863套信息系統僅包括政務、管理、公式信息等內容,嚴重缺乏信息化的業務,2011年中旬,我國水利信息系統增加了6%,并未呈現出過大的增加幅度,信息化業務水平仍舊偏低,不能完全實現網絡化辦理?,F代水利信息化建設的狀態已經表現出業務缺失的情況,不利于水利信息化的建設。
3.現代水利信息化建設問題的解決對策
現代水利信息化建設對于合理分配工農業用水、建設節水型社會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必須要加快提升我國水利信息化建設水平,解決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3.1完善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是現代水利信息化建設的根本,我國水利事業應意識到基礎設施的重要性。國家在水利信息化建設方面,給與積極的支持態度,并且也在積極協助完善基礎設施。國家按照水利信息化建設的目標,結合水利信息建設基礎設施的實際狀態,制定財務方案,適當增加投入資金的規模,為水利信息化建設提供主要的資金來源。國家在水利信息化基礎設施方面制定撥款計劃,協調各個相關部門,保障基礎設施的投資標準,積極籌備水利信息化建設的基礎設施,或者在基礎設施的完善方面,實行政策性支持,確保水利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具有充足的優惠條件。
3.2提升建設人才的能力
水利信息化建設人才方面,應該采取有針對的培訓方式,目的是提升建設人才的能力,滿足水利行業對建設人才的需求。人才資源是水利信息化建設的核心支持,必須保障人才能力,才能提升水利信息化建設的水平。水利部門在信息化建設中應重點在人力資源方面提出規范性的培訓方案,可定期開展技術交流會,要求建設人員選擇新型的建設技術,以此來強化信息化建設中的人才基礎,除此以外,水利部門還可組建相應的人才隊伍,通過培訓、學習的方法在人才隊伍內灌輸信息化建設的各項知識內容,促使部門內部具備骨干人員,輔助水利信息化的建設。通過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計劃,不僅可以提升建設人才的技術能力,也可制定適當的激勵政策,鼓勵人員主動參與培訓或學習,強化水利部門內的人才隊伍,為水利信息化建設提供后備資源。
3.3拓寬信息化業務
現代水利的信息化發展,必須拓寬信息化業務,才能保障水利信息化建設的效益。水利信息化業務需要結合水利事業所處的環境,按照環境的需求設計信息化業務,實際在拓寬信息化業務時,還要加強建設管理,確保信息化業務與水利建設的相符性。水利信息化建設的業務模塊,不能只體現在表面,還要深入水利信息化的內部,一方面拓展水利信息化建設中常用的業務,另一方面不斷引進新型的業務模塊,促進水利信息化的多元化建設。業務信息化的模塊比較多,需要3S技術、電子技術等多項技術支持,主要是落實信息化業務的應用,倡導水利信息系統多元化建設的理念,不斷提升水利信息化業務的應用效率。
4.結束語
信息化是水利工程管理系統運行的最主要特點,從水利工程的整個生命周期來看,規劃設計與建設運營是影響管理的核心要素。由于上述兩者在不同階段涉及到不同的利益主體,因此所涉及的信息化水平也不盡相同。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統而言,系統必須包括工程資金使用、工程預期效益等內容,實現跨組織、跨地域的運轉與協作的基礎性內容。水利工程中各個要素是相互獨立但又相互影響的,信息化系統必須滿足管理重點的發展趨勢,涵蓋組織管理、資源調配、效益分析等多方面內容。
2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設計討論
水利工程管理圍繞建設組織、社會群體(居民及企業)、政府部門三方面開展,本文以此為基點,提出基礎設施層、數據資源層、業務應用層、服務層為主題的計算機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統。
2.1基礎設施層
基礎設施層是信息化系統的基礎,本文中基礎設施層主要分為網絡設備管理與公共設備管理。對其中具體功能要素進行統計。信息、遠程登錄管理、自動化辦公、工程數據統計是基礎服務層的主要功能類別,同時,為保證虛擬網絡與可以將園區(施工地)網絡與外部網絡進行整合,在研究過程中,可以通信設備(外部網絡)為中心建立通信設備與服務器、計算機設備的單向聯系,在保證能接收信息的同時保證系統安全。
2.2數據資源層
數據資源層主要用于存儲、管理系統中的各項數據資源,并通過數據管理系統,實現數據之間的交換、流通。數據資源層是提供數據支持、協調各項數據關系的關鍵,在最大程度上實現了資源共享。在建立數據資源層中,首先要對基礎設施層提供的數據(網絡資源、數據庫硬件資源)進行物理集中,并在數據資源層將上述兩者進行邏輯集中,通過結合兩者建立獨立的數據層;其次,當數據層建立之后,建立數據資源儲備(備份)系統與在災難恢復機制;最后,完善建立管理系統與數據交換系統的數據接口,為數據連接奠定基礎。
2.3業務應用層
業務應用層屬于集合應用系統,通過向用戶提供需求數據,并提供可實現水利工程信息交換流通的工作平臺實現業務的功能。在建立業務應用層過程中,應根據水利工程管理的實際業務要求,動態管理、升級應用系統。本次研究中業務系統主要由多個異構平臺組成,其數據流通、共享主要由數據資源層實現。從業務應用層的具體功能來看,主要應用于設計勘察、施工進度監控、基礎資源調控等與水利工程建設內容相關的內容。同時,質量監督、信息管理、跟蹤管理等內容也可由業務應用層實現。
2.4服務層
服務層主要包括客戶登陸窗口、流動信息服務管理、信息交流等內容。服務層主要功能為對應用系統身份識別信息、流通管理信息進行剝離、重構,為客戶實現單點登錄、多種應用提供可能。同時,對信息集成,向組織與合作伙伴信息,提供系統遠程應用。辦公自動化和工程案例知識管理等功能都可以基于此平臺實現。
3結語
湖南省益陽市計算機網絡初具規模。完成了對市水利局機關、局直屬單位的綜合布線,配備了網絡交換機和網絡服務器,開通了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局域網,不僅能通過專線上聯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內網,而且能通過租用中國聯通2M光纖出口接入互聯網。
信息資源建設初見成效。已建成大東口、明山電排、茅草街船閘等防汛重點區域的水情自動測報系統。全市工情信息數據庫錄入任務已完成過半。
建成防汛會商大屏幕投影室、電子水情顯示屏。按省定標準建設了網絡中心機房,添置了較為先進的網絡設備,建成了現代化的防汛會商室。
公眾服務信息系統初步建成。由市防汛辦負責實施的市局信息網站建設工作基本完成,水利信息網站現已開通。
組織開發了“益陽防汛”應用軟件,實現全市防汛重要點位雨情、水情自動匯總、累計貯存、分析比較。
各區縣(市)信息化建設也取得很大的成績。如南縣組建縣局域網、購置了電子水情顯示屏、雨量自動測報儀、電子投影儀等現代設備。自主開發了南縣防汛指揮系統軟件、電子投影儀等現代設備。自主開發了南縣防汛指揮系統軟件,能通過撥號方式接入南縣本地氣象臺、長委的網絡獲取信息。
二、加快信息化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1.進一步加大投入
由于水利行業戰線長、信息量大,相當多的信息源分布在窮鄉僻壤,信息的采集有相當難度,因而水利信息資源的開發,要求有足夠的資金投入。所以要加大信息化建設投入,進一步完善信息化投入機制,充分利用“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防洪保安建設”等途徑,加強信息化建設,逐年投入,逐步積累。
2.認真做好規劃
規劃工作是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基礎,極其重要。鑒于規劃工作一直是益陽市信息化工作中的一個薄弱環節,應將編制信息化規劃作為頭等大事來抓。要按照《全國水利發展“十五”計劃和到2010年遠景規劃》和水利部的統一要求,結合益陽的本地實際情況,加強深層次的調查分析研究,綜合考慮,長遠規劃,科學地編制好信息化規劃,杜絕低水平開發和重復建設。
3.加強人才培訓
人才是信息化工作的關鍵。水利信息系統龐大復雜、技術含量高,其建設、使用、維護維修、安全保護需要一批高素質的精通信息技術和掌握現代水利知識的技術人員。因而要采取多種形式提高信息化隊伍的綜合素質,如組織熟悉計算機應用的水利技術人員進行傳感微電子技術、3S技術、通信網絡技術、數字模擬技術、數據庫技術、系統集成技術等方面的培訓和進修深造。培養一大批能夠跟蹤國際先進水平、掌握信息系統應用開發技術、精通信息系統管理、熟悉水利專業知識的高素質人才,滿足水利信息化和管理的需要。
將各種電子設備、通信設備和光電設備等目前社會上的高科技技術合理且高效的應用到水利工程中,才能夠提升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建設。在信息與科技大爆炸的社會,我國對水情和雨情的預防以及控制上得到了巨大的成就,并且在防洪抗旱的建設中效果也越發明顯。另一方面,我國在水利方面的文獻資料的交流,形成了獨特的網絡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系統,即使我國關于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建設工作流程上存在一些不完整,信息建設的基礎不到位,其發展的水平未達到國際水平標準,缺乏人才和各種方面的經濟狀況緊縮等問題,但由于我國政府、社會、群眾及各大施工團隊都對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建設有很大關注,只要在其管理上多做功課,所有的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2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統的技術特點
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統擁有三個方面的技術性特點,分別是:具有實時性,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和其信息系統上的資源共享性。而其中實時性則是指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統里所有的數據和圖文能夠通過一定的雙向性通信方式進行手動和自動兩種撥號,并能夠通過其智能性以自動化的方式對水情信息進行采集和傳遞。而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統為了能夠使技術人員和科研工作者更加便捷的計算和查詢出相關信息,還將通過實時性采集到的信息進行數據分類和數據存儲等方式進行處理。另一方面為了能夠在水情的控制上通過智能性的自動化將水情各方面的進展控制和監控。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統還能夠在計算機系統的人工智能方面得到一定的信息掌握,將其中所搜集到的信息進行智能化的安排,由此體現出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統的智能性。同樣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統還能夠通過實現水利工程信息的資源共享,來令其中的有關工作者快捷方便的獲得資源,這是由于水利工程信息化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各種模式來加以完善的。不僅能將各類科學技術和管理技術上體現出自動化,而且能夠將水情預警也實現自動化的實時監控,由此可以說明,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完善和改革,更能夠提高其工作量縮短其工作時間。
3現代信息技術在水利信息化中的應用
《全國水利信息化規劃(“金水工程”規劃)》中表示,現代信息技術在水利工程信息化中的作用表現在其信息的綜合體系中。而且,水利信息的基本框架是由其基礎的設備,業務的應用和其能夠保障安全的環境所組成的。其中更是涉及了方方面面的技術,在水利信息的綜合表現中連接了各個方面的層次,其技術還能夠通過探究和了解在其水利工作中起到一定的有利作用。
3.13S技術
水利信息化存在三個信息采集方面的技術,也是其重要的技術,分別是:遙控感應技術,即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的服務技術;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由此就不得不分別介紹其中的技術,第一是遙感技術。這是一種利用釋放電磁波來收集各種物體反射出的電磁波的差異的技術,通過獲得相應水情中所需物品的特征和狀態來實現遙控感應的功能的技術。它不僅可以通過空間信息的采集和地面信息的接收這兩方面來獲得所需資料,更能通過對地面的實況調查和一定的智能性信息分析來獲取其中信息量極大的周期短的重要信息,水利信息能夠在水災和旱災中做出損失的評估和相應的應對政策。另一方面來說在水體和水質方面的檢測中,由于災情的緊急、環境破壞而導致的不穩定性,遙感技術更能夠通過各個方面對降水和洪災進行相應的評估和事后的急救,因此更能夠發揮出在各種業務中的作用。現在,由水利信息組織研究并開發了相應的水利應用和平臺數據系統,能夠向各個行業的每一名用戶都提供相應的水利服務,而在不久的將來,更是能夠通過科研人員的研究,來合理并完整的開發出衛星遙感的植物指數模型和地表溫度特征的空間模型以及有關水利的模型。其中衛星和航空遙感在中國歷史中發揮出極其重要的作用,如對地震后地區湖泊方面的水利檢測發揮出重大作用。遙感技術能通過大局觀形成高效的實時性的特點,成為調查途徑中的重要信息來源,在全國范圍內通過各類遙感技術探查出的水土流失情況,能為我國的水土治理方面的工作埋下基礎,而且由不同時間段的土壤分析對比來說,水利工作的發展更加能夠成為水土方面的一大保障。將地理空間數據庫作為基礎,采用多種地理模型的分析方法及時提供更多的空間性的和動態性的信息,這就是地理信息系統。它具有多因素綜合分析、多區域空間分析以及動態性預測的功能,是分析相關管理信息的強有力的工具。地理信息系統有很多子系統,例如:空間數據輸入、數據分析與處理以及輸出等。地理信息系統在多種情況下有著突出作用,例如:防汛抗旱、水利工程的建設與管理、水資源管理等方面。水利部構建了全國的1:25萬水利基礎電子地圖,向相關部門如省級水利部門或部分直屬單位進行發放,使水資源的綜合規劃等重大項目實現資源的共享。目前,全國1:5萬水利基礎電子地圖正在建設中,水利部牽頭已經建成的長江干流、鄱陽湖、洞庭湖等水域的水下地形圖為其相關的水文預報和湖泊演變等信息分析做了良好的前期技術鋪墊。對于很多流域或地方來說,已經建成了l:5萬、1:l萬的水利基礎電子地圖,有的更細化了三維電子地圖,這些為水利信息的管理和應用提供了更好的平臺和方向。對于防汛減災、水情測報以及水資源的實時監控,包括水土的保持監測與安全監測等方面,全球定位系統(GPS)具有很多優勢。包括:定位的高靈活性和高精度、實現了三維坐標、全天候作業、其簡單的操作和全球的覆蓋性更是大有裨益。全球定位系統GPS是由空間段、控制段、用戶段這三部分組成,所以其精確性比無線電導航系統更高。GPS定位技術能夠精確的定位危險地點,與指揮中心的聯動也能通過輔助通信技術得以實現。在水利業務中單一的某種技術往往不能滿足實際情況的需求,因此經常將3S技術集成應用,在實際應用中前面提到的防汛減災、水下地形測量以及水土流失監測等應用都是綜合性的使用了3S技術。
3.2通信與網絡技術
水利系統依托于水利信息網絡將相關信息進行和收集,已實現將種類繁多、信息量大并且地理分散的水利信息相互連接,以保證數據、圖像等信息能夠安全的、準確的進行傳輸和交換。“75.8”大洪水的發生更快的推進了水利通信系統建設的進程,受到當時通信和網絡的局限,水情無法及時傳遞給指揮調度中心,從而釀成無法挽回的后果,洪災泛濫,人員傷亡,財產收到了巨大的損失。之后,水利部立即啟動相應預案,決定加強相關通信和網絡的建設,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水利通信網絡已經先后采用了多波段、多設備的通信技術。直到現在為止,全國已建成了重點防洪地區微波通信電路一共15條;在公眾電信網絡覆蓋有障礙之處,也使用了大量短波和超短波電臺;在重點的易發生洪災之處尤其是大中型的水庫一共建立了200多個自動測報系統。目前一個結構較為完整、功能較齊全的防汛通信衛星網絡系統已經建成,由水利部衛星通信主站和北京網絡管理中心以及600多個衛星通信小站共同組成。由此來看,防汛通信網的構建,已經在山洪、泥石流等惡性自然災害中的減災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水利信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水利行業各單位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分為政務外網和政務內網。水利信息網按照網絡層次可以分為廣域網、部門網、園區網和接入網。在這4個層次中,廣域網又能夠分為骨干網、流域區網和地區網三種形式。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水利信息中心已經具有相對的雛形,其前身之一就是水文水利調度中心,在當時,江蘇省、遼寧省等等個別先進單位在其單位內部建設了Decnet或NOVELL的局域網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更新與發展以及水利業務應用的不斷增加的需求,1994年,水利信息中心為發展拓展其相關業務,依托X.25公用分組交換網,建設了在當時最先進的全國實時水情計算機廣域網,這一舉措,為實現全國雨水實時信息收集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從2003年以來,根據國家對防汛抗旱指揮系統的大力扶持,水利信息化也在飛速發展,而且水利部已經組織建設了水利信息網的骨干網。目前,水利信息網已經實現了所有省級以上水利部門的全覆蓋,與地市水利部門相互通聯的比率也大大增加,達到了63.1%,部分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已經實現了區縣級水利部門的全覆蓋,與此同時,依托水利部門電子政務項目的不斷壯大,已建設了連接水利部以及7個流域的水利電子政務外網。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