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1 15:48:56
序論:在您撰寫討論式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討論式教學”中,學生是課堂主體,需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思維能力。要想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就要求教師緊扣教學內容,抓住學生興趣 點,營造平等活躍的課堂氛圍。
第一,信任和尊重學生。討論就意味著每個人都有發言權,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思想的權利。因此,“討論式教學”中,教師需信任與尊重學生。一方面,教師要有民主的作風,允許學生獨立思考,允許他們得出不同的答案,讓每個學生有發言權,各抒己見。另一方面,教師要友善平等地對待學生,不能諷刺、挖苦學生,讓學生自由辯論,暢所欲言,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只要我們做老師的真正信任和尊重學生,必然會激發出學生學歷史的欲望。
第二,恰當的討論時間。采用“討論式教學”時,如若學生準備的時間不充分,那么學生僅僅呈現書本里的答案,不能發表自己的觀點。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給學生一定的討論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查閱資料,思考總結。如教學《》時,教師出示材料《》的內容,設計論題:第一章歸屬有何特點?第二章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哪些思想觀念?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權利分工體現的思想與美國1787年憲法有何不同?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的性質?這一論題教師要想成功采用“討論式教學”法,至少要留15分鐘時間給學生討論、總結,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第三,及時總結點評。誠如卡耐基所言:“所有的人,無論這個人如何偉大,地位如何高貴,當他在得到贊許的情況下工作時,總比被批評時工作更出色,成就也更大。”想要達到上述效果,教師必須及時肯定和鼓勵學生,特別是當討論過程中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或爭議性論題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給予贊許,使學生獲得信心,明確繼續努力的方向;當學生提出獨特而新穎的看法時,予以肯定,以保護學生探究熱情;當學生得出的答案出現錯誤或偏頗時,教師不應立即否定、歧視學生,而應正確引導學生得出答案。
二、高中歷史“討論式教學”的利與弊
“討論式教學”作為一種開放性教學模式,為學生開辟了寬松民主的教學環境,體現了學生主體性,同時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對教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一,開辟了寬松民主的教學環境,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要將學生放置于開放式、多樣化的學習環境中,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參與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上述要求,通過“討論式教學”都能達到。課堂中,通過某一論題,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在平等、輕松的氛圍中,學生充分放開思想顧慮,無拘無束地討論、切磋,使課堂教學活躍而高效。同時,學生經過激烈的討論,印象深刻,記憶牢固,實現了基礎知識的再深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提高了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坝懻撌浇虒W”能夠達到這一效果。如教學《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一課時,讓學生討論“在中,中國失敗的原因有哪些?”經過討論,讓學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付出代價”這個道理。討論:“列強侵略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有哪些?”使學生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一分為二地評價歷史事件。再如教學《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時,設置題目:“我心中的秦始皇?”通過討論,使學生能夠一分為二的評價歷史人物,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梢哉f,“討論式教學”法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它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為學生的思維發展創造了廣闊的空間,但在應用“討論式教學”法時也發現一些弊端。第一,課堂中采用“討論式教學”對教師的課堂組織能力要求極高,如果教師的組織能力不行,課堂中就會出現秩序混亂的情況,幾個學生圍在一起講閑話,不進行討論,甚至于有些調皮搗蛋的學生會出現大聲喧鬧的情況。長期下去,討論的質量無法得到保障,學生能力的提高也會成為空談。第二“,在真實的生命里,每件偉大的事業都由信心開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然而,“討論式教學”中,部分學生由于缺乏自信和基礎薄弱,對參與討論的教學活動有害怕心理,害怕同學嘲笑,害怕教師批評,因此,這些學生即使有自己的觀點也不敢表達,參與性和主動性欠佳,討論時潛能得不到發揮。
初中階段正是一個人心理、生理發育的關鍵時期,教育的目標不只在于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獲得了這些知識、技能后,能夠以良好的心態駕馭運用這些知識、技能創造性地從事工作。然而在現實中,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不容樂觀。中國心理學會對22個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調查顯示,大約3000萬少年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約有13%的青少年存在明顯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并且還有上升趨勢。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要重視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中學教育階段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其主渠道則應是課堂教學。我們的教育除了傳統的知識教育之外,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必不可少的目標。
可見,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初中歷史教學,不僅是素質教育的呼喚,亦符合歷史學科的內蘊和學科教育的一般規律,故而既必要又可行。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具體起來應該:
一是情操教育培養
情操,內在的哲學涵義是理性的價值選擇,是審美情趣,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情感、志向層面上的綜合反映。人生追求是情操具體而首要的表現。一個人的人生要想有意義、有價值,必須樹立一個適合自身和社會的目標,而實現這樣的人生目標,必須要有積極的自我意識。
首先,利用課堂,進行積極的自我意識教育
自我意識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評價和期望,也是心理素質的重要指數。自我意識可以分為兩類:積極的自我意識和消極的自我意識。積極的自我意識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個體成才、成功的必備情操。美國成功學的主要創立者拿破侖·希爾有句名言:"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于一個意念。這個意念指的就是自我意識。"他在《成功學全書》中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但這種很小的差異卻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就是所具備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與失敗。"可見良好的心態對一個人成功的重要性。"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自信心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意識。自信心的訓練,主要手段是對學生進行成功激勵;成功激勵主要是運用外界令人興奮的刺激誘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把外界刺激內化為自覺行動,形成一個積極的自我觀念,使他們獲得不斷完善自我的持久動力和信心。成功激勵法的實施以轉變教師觀念為前提,教師要確立三個基本觀念。即:相信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學習,相信所有的學生都愿意學習,相信一個成功能產生另一個成功。教師這種積極的心態會影響到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最終使他們樹立自信心。在教學中,我經常結合所學內容開展"我喜愛的名言"主題演講括動。久而久之,如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卡耐基的"缺乏自信是人們失敗的內在原因,一個人只要有信心,就可能成為自己愿望的人"等名言便成為很多很多學生的座右銘。
其次,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培養與人合作意識
以自我為中心,不理解、關心他人,不能很好地與人合作,是初中生在人際交往素質方面的嚴重心理缺陷,也是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須環節。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應經常采用"合作式"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如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鄭和下西洋"一課,我提出以下思考題:"西洋"指的是哪里?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鄭和下"西洋"的概況與哥倫布、達·伽馬的比較結果怎樣?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是什么?討論題: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條件是什么?哪些事實可以題,然后共同討論,大約20分鐘,要求組內人員也都有明確的分工任務,在規定時作內完成:各組選派一名代表就其討論題在全班匯報,大約15分鐘;同學互評,約5鄉鐘;教師點評,約5分鐘,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開拓思維,理清線索。從學習過程看并不難,但是成員間的合作很重要,也可能會出現摩擦,有的同學態度不積極,影響了組內的進度:有的同學過分顯示自己,影響其他人的積極性。有的在這方面認識快,有的在那方面有悟性,而只有大家都齊心協力才能比較完滿地回答好問題。在上面的"合作式"教學中,遇到困難時,由學生自己合作解決,使學生體會到了與人合作的重要,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與他人和諧相處、通力合作意識,學會在民主的氣氛中擺正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學會如何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聽取別人的意見,也培養了競爭意識。這些好的品質,為日后走上社會,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將會起到很大作用。
再次,運用對比式教學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自從國家產生以來,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推動群體生存和發展的高尚情操所產生凝聚力、號召力是其他任何意識和價值觀念無法替代的。那么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加強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他們正確對待自己的祖國自然十分必要;尤其對作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至今仍需發展的中華民族的后代進行這種教育更為必要,對此歷史課責無旁貸。正如希臘伯利克里所說的"每一個人在整個國家順利前進的時候所得到的利益,比個人利益得到滿足而國家走下坡路的時候所得到的利益要多些,一個人在私人生活中,無論怎樣富裕,如果他的國家被破壞了的話,也一定會牽入普遍的毀滅中,但是只要國家本身安全的話,個人有更多的機會從私人的不幸中恢復過來。"因為國家對個體的價值至關重要,故而愛國主義在古今中外都備受推崇,并且如前所述,是一種體現健康心理的高尚情操,應當亦必須納入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譬如在講到南宋抗金時,一方面講到岳飛順應人民意愿堅持抗金斗爭,他的"岳家軍"紀律嚴明、英勇善戰,收復建康等地,在郵城一戰大敗金軍,受到人民的愛戴。岳飛被害后,為懷念岳飛,人民在杭州西子湖畔修建岳王墓,世代瞻仰;與此相對,以"莫須有"罪名陷害岳飛的賣國賊秦燴,當地人卻制作一種"油炸燴"的食品表達痛恨之情,還將秦燴鑄成鐵像,跪在岳飛墓前,受到萬人永久地唾棄。
如此鮮明的對比認知,不僅會使學生在心靈深處產生對愛國者的愛和賣國者的恨的情感體驗,而且會使他們學會"以史為鏡"進行思辨,樹立起正確的審美意識,區別真善美與假惡丑,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愛國情懷。
最后,培養學生國際意識
在培養學生愛國情操的同時,面對當今國際化、全球化的世界趨勢,還應培養青少年"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國際意識,這就應該通過對學生進行世界史的教育:使他們也要樹立對其他民族的尊重、理解、認同、寬容的觀念,吸納人類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在中國史的學習中,通過讓學生列舉由于"閉關鎖國",盲目自大,逐漸建向衰落給中國所帶來負面影響的實例,吸取其教訓,列舉改革開放使中國進一步走位繁榮和富強,帶來巨大變化的實例,鼓勵學生好好學習,為將來參與國際競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是外激內化,培養頑強的意志力
有了濃厚而健康的興趣、動機和情操,如何去實現呢?只有積極的自我意識是不夠的,還要堅持不懈地管理好自我意識,這里的關鍵是依靠頑強的意志,持之以恒,這在現實中是千真萬確的。心理學上講,"意志既可作為心理過程影響智力活動,又可作為一種性格特征影響智力與能力。"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說,培養意志乃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結合歷史教學,在培養意志力方面應采取如下措施:
1、榜樣激勵法
古今中外歷史上凡事業有成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藝術家無不具有堅強毅力。并且他們在青年時便表現出具有超出一般人的優良素質,對自己要實現的日標具有堅定的信念和一往無前的徹底性,因此,從青少年時期培養頑強意志對其整個人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歷史教學中,我注意用一些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克服困難的歷史人物和事例來教育學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如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蒙受冤獄和遭到肉體、精神雙重折磨情況下,憑著堅強的意志力寫18年才完成巨著《史記》。唐代高僧鑒真克服千難萬險,六次東渡,雙目失明,但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都是很好的榜樣激勵素材。對那些缺乏人生目標的學生,陳勝少年時立下鴻鵲之志,在中學時憤"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事實皆可起到鞭策作用。通過諸如此類的史實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反應方式來對待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與挫折,從困難與挫折中吸取教訓,使意志品質得到升華。
2、自我教育法
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對于具備一定條件的土木工程專業的高校教育,實施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的雙語教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在國內能夠學習到國外的前沿知識。通過使用原版英文教材,汲取國際最新知識,接觸到土木工程學科領域最前沿的理論觀點,達到與世界先進技術進行交流的目的。(2)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學生通常都是使用中文教材,初次接觸外文原版教材,可激發學生對教材編寫體系、作者的論述方法和寫作思路等的學習,獲得專業知識以外的東西,如思維方式、治學態度等,開闊了視野,激發其對專業學習的興趣。(3)有利于教師提高專業學術水平和外語水平,為“專業外語”的教學提供了新的實踐。作為雙語教學的任課教師,必然會加強專業知識和外語水平的提高。(4)有利于土木工程材料教材建設。通過國內外教材的比較,去粗取精,保留精華,發展優秀,將對我國土木工程材料教材建設產生良好的影響。
雙語教學的條件
為達到教學目標與要求,開展土木工程材料課程雙語教學需具備一定的條件:
1師資條件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要參與方,其素質和水平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土木工程材料的雙語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英語方面,要求教師能夠熟練使用英語口語進行授課,并精調本專業術語,最好具有一定的海外訪學背景。專業方面,要求教師能夠對本學科領域有充分的把握,對國際趨勢有較好的了解,同時,要求教師對國內外土木工程行業規范及特點等有較深入了解。由于土木工程材料雙語教學對教師提出了很高要求,優秀師資的缺乏是實施雙語型教學的主要矛盾。
2教材選擇
國外土木工程材料教材種類較多,通過大量比較國內外教材發現,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教材普遍具有較強的邏輯性,但是,實證性不夠。外文教材則一般根據作者的文化習慣和思維方式編寫,在綜合介紹理論體系之前,就向讀者呈現一系列的問題,以及問題的分析與解決方案,最后才會有一段全章內容總結。并且,土木工程材料課程涉及大量的實驗方法、規范、標準,而各國所采用的實驗方法、規范、標準不盡相同。因此,在選擇教材的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國內外的差別,優選國外土木工程材料相關優秀教材。同時,由于我國建筑行業標準、規范與國外不同,應該同時選用一本國內教材作為對比參考。中南大學土木工程材料教研室選用的外文教材是J.FrancisYoung和SidneyMindess等主編的、建筑工業出版社引進的“高等學校雙語教學系列教材”之《土木工程材料科學與技術》,選用的中文教材是鄧德華教授主編的、中國鐵道出版社出版的《土木工程材料》(第二版)。
1.培養批判性的思維能力
提問—討論式中的問題,尚有很大的“爭論”或“商榷”的余地,討論的目的很多:有的需要弄清概念,有的需要辨別是非真偽,有的需要解決疑難問題,有的需要協調有爭議的觀點,有的需要廣泛采納多種意見,所有這些都要根據事實,把握正確的概念或原理,進行邏輯性的推理。例如,在講“摩擦力”時,有些學生會困惑和茫然,摩擦力為什么會是動力?為什么會是阻力?我都不給予任何建議和答案,就讓學生爭論提出自己不同的觀點和論證案例。因此,每個學生不管是提出自己的觀點,闡明自己的觀點,還是支持或反對他人的觀點,都必須經過學生批判性的思考去存同求異。因此,在討論中,學生發現存在的錯誤或矛盾之處,經過教師引導、啟迪,學生就能逐漸拋棄不正確的推理,減少錯誤的判斷,從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的思維能力。
2.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提問—討論式,要求學生清楚、明白地進行“即席性”的發言?!凹聪浴钡陌l言不僅要求學生思維敏捷,具備良好的推理與判斷能力,而且要用連貫、流暢的語言進行表達。由于在討論中每個學生的發言時間有限,因此需要學生的表達言簡意賅,用詞恰當,義正辭嚴,把握重點,并具有說服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培養積極的合作態度由于討論是在小組中進行的,小組討論具有“辯論性風格”,學生在平等的基礎上發言,聽取他人意見。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之間的交流,從交流中得到啟發。因此,問題的解決是集體性的。在討論中,學生之間的協調、協商,能訓練學生傾聽他人的觀點,樂于把學習看作是一項合作性的活動,形成良好的交往,從而使學生具備合作的意識與態度。
二、教學策略
1.設計有意義的問題
在教學中,并非所有問題都值得討論,只有那些能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才能成為討論主題。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的思想,常常作為設計問題的參考。他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種是現有發展水平,一種是潛在發展水平。潛在發展水平的問題,能使學生表現出卓越的創造性。因此,教師應著眼于學生的潛在發展水平來設計問題。
2.創造性地運用提問技巧
在教學中,教師應善問,不要提對討論有暗示性的問題,也不要提含糊的問題。因此,暗示性的問題,能使學生簡單地朝教師提出的方向去思考,限制了學生自由思考的機會。因此,在提問時,教師應同時提示學習的方向,讓學生明確要做什么,為學生的討論提供心理安全的環境。
3.多給予學生進行創造性思考的機會
在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針對某個問題進行思考時,學生不可能都會有相同的看法,教師要容許每個學生有不同的意見,接受學生的每一種想法,使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想法,而不至于附和他人。同時,還要盡量訓練學生如何表達與他人不同的想法。
4.從旁指導,提供信息
在教學中,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把握討論的合理進行,教師應從旁指導,提供必要的及時的信息,以增強學生討論的興趣,鼓勵學生多角度看問題,形成各小組間相互競賽的氣氛。
5.延遲評價
延遲評價是指教師在研究學生新的想法或意見時,延遲形成評判與評價的意見。奧斯本認為,如果教師在學生出現想法的時候就進行評價,意欲表達想法的學生就會關心保護他自己的想法,而不會去思考新穎獨特的想法。由于創造力本身依賴于發散性思維與集中性思維的結合,評價是不可廢除的,但要推遲在討論之后進行。
三、總結
一、對討論法的誤解
最近十來年在對素質教育的探索中,一些中學歷史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嘗試有利于學生能力提高的各種方法,討論法就是其中之一。如,北京三中的朱爾澄老師曾就“三國鼎立”一課和“隋朝大運河的開鑿”等問題進行了成功的嘗試。各地中學歷史教師還組織了對“落后是否必定挨打”、“評價康熙”、“美國西進運動的影響和作用”、“如何看待壟斷”等問題的討論。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就大多數中學教師而言,在課堂教學中真正有效實施討論法教學的十分罕見。除了歷史課教學內容繁重,討論法所需時間較多而難以采納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對討論法的誤解。分析如下:
一是將簡單問答當做討論。一位有多年教齡的教師一次上課后總結說,該節課采用了討論法。而實際上整節課他僅向學生提了幾個簡單的問題: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是什么?十月革命的任務是什么?十月革命有什么意義?老師每提一個問題,就請一個學生回答,而學生僅需在書上找出相關內容念一遍,其余的時間都是老師講述教材,這顯然不是什么討論。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使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這就要求我們改變過去實驗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只注重理論知識的驗證及基本實驗方法與技能訓練的培養模式。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只有創新型的教師才能實施創新教育,才能培養出創新型的學生。教師觀念的陳舊已嚴重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由于我們長期徘徊在“做實驗不如講實驗,講實驗不如背實驗”的應試教育的怪圈里,直到現在還有部分教師把演示實驗甚至學生實驗課作為講讀課來上,根本談不上什么探索性、開放性的實驗課,有悖于新課標的精神和新教材的要求。
因此,作為教師,要培養創新人才,必須樹立創新的觀念,立足于開發學生的實驗潛能,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保護并尊重學生的主體發展和創新精神,改變“一言堂”、“滿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生動活潑的學習局面,讓學生由教的對象變為學的主體、創新的主力,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創新激情。
二、激發學生實驗興趣
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在世界大學校長論壇講過:“如果沒有好奇心和純粹的求知欲為動力,就不可能產生那些對社會和人類具有巨大價值的發明創造”。創新意識是指在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驅動下一種愿意發現問題、積極去探索的心理取向,是創新的動力源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探索知識的動力。在化學實驗中,激發學生實驗興趣,有助于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要善于利用化學實驗中的發光、變色、沉淀、產生氣體和狀態的改變等有趣的實驗現象去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學生感覺到化學是一門充滿神奇、魔幻的學科,進而激勵他們去求知、去探索、去創新。
隨著化學學習的發展,學生對化學的興趣不再滿足于觀察演示實驗,他們迫切希望自己動手做一做,自己去探索化學知識。教師應抓住時機及時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開設學生實驗,把化學變化顯現出來,實驗的成功會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通過化學實驗探討新知識、解決新問題,使學生興趣上升到更高層次。
另外,在化學教學中,利用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要進行實驗教學改革。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對教材中安排的實驗進行擴展和深化,利用計算機多媒體電化教學設備,可把一些在教室做不了的實驗和不適合做的實驗制成教學軟件,在課堂上反映,也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氧氣的物理性質時,氧氣在101千帕時,溫度降到-183℃時,得到的液氧是一種淡藍色的液體,實際上學生根本沒有看到過液氧。在教學中可以制作電腦多媒體把液氧展示給學生,并將一朵鮮花放到液氧中,過一會兒把它取出,發現鮮花顏色沒有發生變化,而花瓣卻像玻璃一樣脆,這不僅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而且將更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強烈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活躍學生的實驗思維
1.尊重學生的個性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學生得到了尊重,才能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這才可能有創新和超越。首先,教師必須發揮民主,在課堂上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人格,使學生獲得心理安全感。其次,教師還必須建立開放的教育環境,要在時間和空間上開放,給學生自由探索的時間。
2.改進實驗裝置和實驗方法
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僅造就了大批缺乏創新意識的學生,也使教師惰于創造。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從自我做起,潛心挖掘教材,對教材中實驗存在的缺憾大膽改進。如白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實驗,白磷屬于劇,取用時不太方便,有時將白磷置于錐形瓶內,還未稱量好整個裝置的質量,白磷就自燃了。因此,筆者這樣改進:取一小?;鸩耦^(將火柴折斷后得到)置于試管內,用橡皮塞塞緊,并用試管夾夾住,一同置于天平上稱量,然后加熱試管,讓火柴頭燃燒完再稱量,可以觀察到天平仍平衡,同時還清晰看到試管內生成的白煙且白煙不斷下沉,進一步說明五氧化二磷密度比空氣大。通過實驗改進,不僅激發了學生探求科學知識的興趣,而且在潛移默化中啟迪了學生的智慧,活化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3.增加探究性實驗
教育教學實驗表明:任何創新都源于問題。因此,根據教學內容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再適當增加探究性實驗,使其在不斷的探索性學習中逐步培養創新意識。傳統的化學實驗教學常常是教師預先安排,學生只好依葫蘆畫瓢地被動實驗,這樣,學生就失去了對實驗的“神秘感”和探索欲望,缺乏靈活性和創造性。如果教師選取具有靈活性的問題,積極創設情境,鼓勵學生發散思維,進行多方位、多角度觀察、思考、探索、想象,再引導學生精心收斂思維,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能訓練學生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立性,從而激活創造思維,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探索研究的積極性,變實驗知識為實踐能力。例如,講鋼鐵制品銹蝕的條件就可以采用實驗探究的形式進行教學。把學生分成幾組,觀察生銹的鐵釘,讓同學們討論后猜想鐵釘為什么會生銹?生銹的條件是什么?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根據討論進行實驗設計,每天觀察鐵釘生銹情況,觀察十天,并認真做好記錄。通過對鋼鐵制品銹蝕的條件的探究,看同學們得出什么結論?對如何防止鋼鐵制品銹蝕有什么建議?
4.重視實驗觀察
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知道,觀察事物是科學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實的第一步,也是我們要進行任何創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們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大家觀察到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觀察這個活動本身。教師對每一次演示實驗都應制定相應的程序和方法,特別是依據學生的基礎,預見到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缺陷,精心策劃富有啟發性的引導措施,變簡單的實驗“觀看”過程為實驗“觀察”過程,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打好創新的基礎。例如,鎂帶燃燒的實驗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化學變化是“有新物質生成”這一本質特征,所以,教師在實驗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重點觀察反應前鎂條的顏色、狀態及反應后生成物的顏色、狀態等,從而得出生成物是一種不同于原物質的新物質,該變化屬于化學變化的正確結論。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觀看”鎂帶燃燒時發出耀眼的白光這一明顯但粗淺的實驗現象上。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觀察的方法和應注意的問題,可以提示看到不同現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體是哪些原因,應該由學生通過多次的實驗得出一定的結論,而不是教師在黑板上把各種條件羅列出,再提供給學生實驗,那樣做不利于學生形成創新思維。
總之,在中學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營造寬松的學習氣氛,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說、去練、去做,讓化學實驗課堂成為學生大膽實踐、不斷創新的舞臺。化學實驗的創新永無止境,只要教育教學工作者勤于探索、勇于開拓,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就能使新課程條件下的化學實驗教學更好地滿足學生創新思維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中國教育學會化學教學專業委員會.化學教學中創新教育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郅庭瑾.教會學生思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Abstract:Theobjectiveofnewcurriculumistocultivatestudents’innovativespiritandpracticeability.Inchemistryexperimentteaching,thecultivationofstudents’innovativeabilityshouldbepenetratedintoeachchapter,sothatchemistryexperimentteachinginnewcurriculumcanmeettheneedofdevelopingstudents’innovativethinking.
Keywords:experimentteaching;innovativeability;cultivation
“人文”二字,泛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在中國,“人文”一次最早出現于《易經》中“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天下”。人文在《易經》中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中國古代的人文,是指禮教文化,一方面強調內心修養,使人成為有德行有善心的人。另一方面強調掌握禮樂儀文、琴棋書畫等文化藝術形式或技能。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認為“人文”指的是教養和文化、智慧和德行、理解力和批判力等理想的人性;在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中,出現了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思考。
現代學術界把人文精神定義為依靠社會學科的基礎知識,結合生活實際,通過內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態度、價值觀、自由、批判及超越精神。和對人生的的意義與價值的批判和思考。它是以對人生的價值的終極關懷和現實關切相結合為原則,以實現完整人性為基礎,以全面而自由發展為目的的一種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它對人的生存發展起著定向或定位的作用。作為人文科學的歷史教育,從根本上講是一種人性化的教育,是通過授予受教育者的歷史知識,使其在認識自我世界,認識和適應社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能力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得到發展,通過歷史熏陶的與涵化,提高其自身修養與素質。學會做人。
二、中學歷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歷史乃人文之本,作為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歷史教學不但要傳授知識,更要從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使學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穩定的心理素質、良好的人文素養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1、從人的角度重塑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歷史學是對人類既往生活的記載、認識,歷史學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例如從“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霍去病到“精忠報國”的岳飛,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等歷史人物所表現的都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一種價值觀和人生觀,這正是人文精神的體現。歷史教學中,我們提倡人文精神,學生通過學習這些歷史人物的事跡,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明確了為祖國勤奮學習的目的。[
2、通過悠久的文化遺產的教育提高人文素養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的國家。千百年來,這些豐富的遺產激勵著每一位華夏兒女自強不息、奮勇前進,是我們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如中國古代的瓷器,通過對瓷器的學習,讓學生了解精美的瓷器是我們民族的瑰寶,它能表現出各個歷史時期的進程,反映每一個時期的時代特征。通過啟發、誘導,可以提高學生的探究精神、審美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如:唐代婦女多彩多變的服飾,處處顯示出靚麗、濃艷的色彩,各種造型都很豐滿,雍容之中顯示著富庶,這些,無一不說明這一時期國家經濟的繁榮,人民生活安康。唐代的服飾所呈現出的包容、開放、大氣、進取的文化精神,是我們培養人文素養的寶貴財富。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歷史之美,文化之美,使學生從內心確立其對真、善、美價值的追求,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學生的人格情操,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3、通過歷史事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一部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人類不斷創新勇于探索的歷史。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無限創造的民族,在科技、文化等眾多領域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歷史上通過改革創新而帶來了社會大治的史實舉不勝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以及各朝各代的統治者為加強自己的統治,恢復和發展經濟所采取的各種政治經濟改革措施等。這些改革無一不表現出改革所具有的銳意創新、不墨守成規的改革精神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這些改革為國家政治上的清明、經濟上的繁榮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結束語:中華民族是一個善于創造和發明的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創新連綿不斷。文學藝術、建筑、醫學、天文歷法、科技創造,尤其是四大發明無一不彰顯著中華民族文化創新的燦爛輝煌。五千年的歷史積淀,培育了中華民族豐厚的人文精神,但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這種豐厚的人文精神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揚。作為史學工作者,我們今后應該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升華教材知識,在歷史教學中更加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張鳳飛論歷史教育與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當代教育論壇2006.2.
[2]陳長華歷史教育應弘揚人文精神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4.9.
[3]樓宇烈論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4]夏毅輝試論孔子的人文關懷與人文精神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1.2
[5]袁英慧歷史教學中的人文教育科教文匯2008.7
[6]余偉民歷史教育與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