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5 10:42:02
序論:在您撰寫最新會計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學的成就與挑戰
2.新經濟社會學的價格理論論析
3.經濟社會學研究的最新發展
4.網絡:旅游系統研究的新經濟社會學轉向
5.新制度經濟學企業信息范式:困境與出路——基于經濟社會學的一個批判
6.新經濟社會學市場網絡觀綜述
7.經濟社會學研究的緣起、應用與前景
8.中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經濟社會學分析
9.金融市場的社會學:經濟社會學研究的新議題
10.網絡、制度和文化:經濟社會學研究的三個基本視角
11.經濟社會學視角下的企業社會責任分析
12.新經濟社會學的興起和發展探微
13.新經濟社會學的中國研究
14.格蘭諾維特的“嵌入理論”與新經濟社會學的最新進展
15.經濟社會學的演變及其與中國研究的關聯
16.經濟社會學百年歷程簡述
17.經濟社會學視野:“少數民族貧困”的研究方法與重心建構
18.經濟社會學的貢獻與發展邏輯
19.經濟社會學視野中的金融行為研究
20.從波蘭尼到格蘭諾維特:“社會人”對“經濟人”假設的反撥與超越——兼議新經濟社會學的最新進展
21.單位制度及其偏好——經濟社會學視域下的傳統單位制國企研究
22.“嵌入性秩序”——幼兒教師勞動價值的經濟社會學分析
23.鄉村治理與國家安全的相關問題研究——新經濟社會學理論視角的結構分析
24.馬克·格蘭諾維特對新經濟社會學的貢獻——潛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學術貢獻評介
25.西方經濟社會學“文化分析范式”的百年流變及其新動向
26.論凡勃倫的經濟社會學思想
27.市民社會、社區與信任構建——一個經濟社會學的視角
28.交易秩序的多重面向——尋訪新經濟社會學
29.內部勞動市場中的互惠行為與技能外溢效應——基于經濟社會學視角
30.試論經濟社會學的學科體系及其同經濟學的基本關系
31.市場場域:經濟社會學對市場研究的新轉向
32.新經濟社會學視角的中小企業國際化研究綜述
33.海外華人對華投資的一個經濟社會學解讀——文化傳統與社會資本結合的視角
34.中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建構性分析——一個經濟社會學的分析視角
35.企業預算管理:經濟社會學理論思考
36.社區經濟社會學的建構——對《江村經濟》的再探討
37.經濟社會學理論發展分析
38.經濟社會學的方法論、理論和政策
39.關于經濟社會學本土化問題的思考
40.論經濟社會學理性選擇理論假設
41.從經濟行動到經濟秩序:韋伯經濟社會學思想研究
42.新經濟社會學是否應該拋棄文化——“文化嵌入”的層次性
43.經濟社會學視角下的企業研究
44.經濟社會學視角下的三農問題
45.從擴張走向反思——對經濟社會學理性主義傳統的一個綜述
46.新經濟社會學的崛起:淵源、理論及意義
47.“經濟社會學”抑或“社會經濟學”?——芻議經濟學和社會學的對視與溝通
48.理論分析與中國經濟:韋伯經濟社會學實用指南
49.中國的經濟社會學研究綜述
50.突破邊緣化的理論選擇——經濟學擴張與新經濟社會學的回應
51.產業集群研究的新視角:新經濟社會學理論述評
52.基于網絡嵌入性的集群生命周期研究——一個新經濟社會學的視角
53.格蘭諾維特關于經濟社會學的若干理論簡述——《經濟社會學的理論日程》解讀
54.經濟社會學視角下轉型期中國的社會公平狀況評價
55.嵌入性、社會網絡與產業集群——一個新經濟社會學的視角
56.經濟社會學體系化問題芻議
57.經濟社會學視域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形成機理及治理研究
58.經濟社會學視角下的企業社會責任分析
59.新經濟社會學的理論張力及其范式反思
60.新經濟社會學理論之比較研究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的異同
61.新經濟社會學的研究現狀和發展方向
62.探析經濟社會學視野中的金融行為
63.新經濟社會學應該忽視非人類行動者嗎
64.經濟社會學及其消費理論研究:危機與重建
65.淺議當代美國新經濟社會學研究的熱點問題
66.基于經濟社會學視角的公共衛生政策分析:以SARS、甲流、慢性病為例
67.中國私人銀行服務需求的經濟社會學解釋——基于信任機制視角
68.失地農民經濟貧困與社區建設——以經濟社會學理論為分析視角
69.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模式演進的經濟社會學分析
70.保障問題的經濟社會學思考
71.新制度經濟學和新經濟社會學理論體系比較
72.經濟社會學發展的三個階段
73.中國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制度設計思考——基于國際經驗和新經濟社會學視角
74.信任:當代經濟社會學研究的新視野
75.理性、制度與社會網絡——傳統經濟學反思下的新經濟社會學理論發展述評
76.經濟社會學視角下新型農村合作社營銷問題研究
77.市場是什么?——新經濟社會學視野下的市場研究:派別理論比較研究及啟示
78.當代歐洲經濟社會學:現狀與研究主題
79.社會資本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基于新經濟社會學研究范式的剖析
80.新經濟社會學視角下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產業集群定量化研究
81.社會資本、嵌入和腐敗網絡——新經濟社會學視角的腐敗問題研究
82.經濟社會學理論在經濟法研究中的作用
83.表象的界限——馬克思的經濟社會學思想探微
84.“經濟生活的新社會學”:一個批判性述評
85.經濟社會學視野下家族企業成長研究
86.經濟社會學在當代的建構
87.新經濟社會學視閾下集群型企業家行為效應研究
88.論新經濟社會學的核心問題
89.西方經濟社會學關于信任的研究述略
90.經濟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學科發展及應用
91.論韋伯經濟社會學與德奧經濟學派的方法論關系
92.嵌入 社會網絡 社會資本——基于新經濟社會學視角的社會領域統戰問題研究
93.農民工問題演變的經濟社會學分析
94.“弱嵌入性”人性預設與新經濟社會學的理論建構
95.跳出西方經濟學的束縛:關于我國職業體育產權問題的經濟社會學分析
96.論沃勒斯坦與熊彼特經濟發展史研究的異同——一種以馬克思為思想背景的經濟社會學歷史分析視角的比較
97.“用工荒”的經濟社會學分析
98.淺談新經濟社會學的復興與發展
99.經濟社會學視角下對我國輕奢侈品消費快速增長的分析
100.選秀媒體信任危機的經濟社會學解讀——以《中國好聲音》為例
101.經濟社會學視角下的我國環境污染轉移問題分析
102.試論國有企業內部人控制的產權與制度因素——基于經濟社會學的認識
103.關聯取向的經濟社會學家以及如此轉向的意義
104.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與經濟社會學制度學派
105.經濟社會學理論下的企業預算管理思考
106.構建省會經濟圈中的經濟社會學
107.邁向“社會學帝國主義”的一條努力路徑——對教授《江村經濟》意義的再認識
108.新經濟社會學視角的企業性質分析
109.國有企業內部人控制的產權與制度分析——基于經濟社會學的認識
110.新經濟社會學的社會關系網絡理論述評
111.構建和諧社會經濟對策析論——一種經濟社會學的理論考量
112.國有企業內部人控制的產權與制度分析——基于經濟社會學的認識
113.交易秩序建構中的激勵與控制——評《邁向中國的新經濟社會學——交易秩序的結構研究》
114.高級成衣發展的經濟社會學研究
115.企業技術創新的線性范式與網絡范式:基于經濟社會學視角
116.經濟行為與社會建構——科學發展觀的新經濟社會學分析
117.“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運作機制分析——基于新經濟社會學的視角
118.新經濟社會學的價格理論論析
119.經濟行動的社會建構——新經濟社會學對經濟行動的嵌入性分析
120.新經濟社會學的古典轉向——讀汪和建《經濟與社會:新綜合的視野》
121.經濟社會學發展的條件及其學科建設
122.新經濟社會學視角的中小企業國際化績效研究——基于社會資本、核心資源的中介效應
123.新制度經濟學與新經濟社會學比較分析
124.我國新經濟社會學的發展趨勢
125.市場經濟環境下職校誠信教育缺失的經濟社會學分析
126.從新經濟社會學社會網絡視角看跨國公司社會責任
各地實行會計集中核算以來,通過會計核算中心的努力探索,在發揮會計監督作用方面成效顯著。因為一是會計人員能獨立于單位履行監督職能;二是實現了事前監督,從源頭扼制了財務違規行為的發生;三是體現了集中的優勢,一有制度出臺,都能及時、全面實行。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還有許多困難制約著會計監督作用的充分發揮,而且新情況新問題也不斷出現,會計核算中心在履行會計監督職責的同時還需兼顧公平、倡導服務。本文擬就如何充分發揮會計集中核算的會計監督作用,提幾點建議。
一、統一標準,健全會計監督制度
會計核算中心最能全方位、第一時間地實施會計監督,只要有一套切實可行、統一的經費支出標準作為依據。而現今,很多財務行為仍然沒有相應的制度來規范;有的規定不明確;有的現行的標準與實際有較大差距而操作性不強。這就急需出臺一套切實可行,細化、統一的支出標準并經常更新(要細化到具體費用支出,如辦公費、郵電費、公務用車運行維護費、差旅費、會議費、公務接待費、項目經費的使用等),再借助會計集中核算自身的優勢,相信全面、嚴格地履行好會計監督是沒有問題的。會計核算中心也可以通過積極收集、總結日常會計監督中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及時向主管單位財政部門或通過財政部門向政府報告,在不違反上級有關制度、文件規定的前提下,及時制定適合本地區、本部門的經費支出標準。
二、上下聯動,構筑會計監督體系
關鍵詞:國際金融外匯市場啟示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國間的金融系統越來越密切,國際外匯市場成為全球金融市場中最活躍、最開放的組成部分,在開放經濟的背景下,包括新興國家在內的眾多發展中國家,外匯市場自身在傳統交易日趨活躍的同時,不斷創新的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為外匯市場的深入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國際外匯市場的最新發展
對國際外匯市場發展現狀及趨勢進行最全面、最權威考察的,是國際清算銀行(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每三年進行一次的,對各國中央銀行就外匯市場和衍生品市場發展所進行的調查。根據調查結果,當前國際外匯市場呈現出如下特點。
1、全球外匯日交易量巨大,并呈大幅回升之勢
自1995年以來,全球外匯市場各外匯交易工具的日均交易量都在一萬億美元以上,2004年4月創出20180億美元日均交易量的歷史記錄。除2001年前期相比有所下降外,其他調查年份均呈現增長勢頭,其中尤以2004年增幅較大,比2001年4月的日均12670億美元增長59%。在各交易工具中,貨幣互換的增長幅度最大,從2001年4月的日均70億美元躍升到2004年4月的210億美元,增幅為200%;期權的增長幅度位居其次,增長近一倍。
2、外匯衍生品交易占絕對優勢,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自1995年以來,衍生品交易一直高于即期交易量,并處于穩步上升之中。衍生品占全部外匯交易量的比重,從1995年4月的58%,上升到2004年的68%,其交易量已達同期即期交易量的兩倍之多。各交易工具中,外匯互換衍生品的交易最活躍,占到全部外匯交易的49%。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目前其市場地位已趨于穩定,市場比重保持在近三分之一的水平,而且在所有外匯交易工具中,仍居第二的位置。
3、外匯交易對手以報告交易商為主,其他金融機構的地位趨于上升。
在國際外匯市場各交易主體中,報告交易商占據主導地位,這主要是指活躍在外匯市場上的大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他們既從事外匯的自營業務,也從事業務,交易通常經由諸如EBS或路透的電子交易系統實現。盡管報告交易商的交易量比重自1995年以來呈下降之勢,但其市場份額均在一半以上,2004年4月為53%。除報告交易商以外的其他金融機構,這主要指小型的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政券公司,及各種基金、保險公司、中央銀行等,其市場地位正在穩步上升,交易量比重從1995年4月的20%提高到2004年4月的33%。此外,非金融類最終客戶也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他們主要是公司和政府等,其交易量比重2004年4月為14%。
4、外匯交易主要集中于歐洲和美國,亞洲也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全球外匯交易的地理分布沒有太大的變化,主要集中在歐洲、美洲和亞洲,交易量最大的前六個國家和地區,其交易量合計占全球的比重自1995年以來,一直穩定在72%左右,2004年4月該數據為73.1%。全球四大外匯交易中心的地位十分穩固,分別為倫敦、紐約、東京和新加坡。
5、外匯交易的集中化程度不斷提高,大銀行的市場地位越來越強。
外匯交易的機構分布呈現集中化的趨勢,少數大銀行的市場份額在不斷提升,這可以通過各個國家和地區中,擁有市場75%份額的銀行家數呈不斷下降趨勢中看出。例如,在英國,占有市場75%份額的銀行個數,從1998年的24家,減少到2004年的16家;美國同期的銀行家數則由20家減少到11家;香港的集中化趨勢更明顯,由1998年的26家降到2004年的11家;德國的集中化程度可稱得上最高,2004年4家銀行壟斷了國內75%的外匯交易,而1995年的數字是10家銀行
二、對上海外匯市場發展的啟示
以上對國際外匯市場的考察,為我們準確把握國際外匯市場的發展過程及趨勢,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上海的發展目標是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外匯是市場應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目前人民幣還不是自由兌換貨幣,我國外匯市場的完全開放與上海成為完全自由的國際外匯市場尚有待一定時日,但浦東政府應該積極利用綜合改革試點的有利時機,大力進行金融生態環境的改造,為未來建成開放型的外匯市場準備條件。為此,我們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外匯市場建設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程,政府在市場發展初期的推動作用十分重要,政府應在其中積極發揮主導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外匯市場發展是一個與人民幣自由兌換進程協調一致的循環漸進過程,應積極、穩健、妥善地推進。
(二)積極準備條件支持推出外匯衍生產品。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在上世紀70年代初國際固定匯率體系崩潰之際,于1972年率先進行外匯期貨交易,成為國際衍生品交易所的領頭羊。我國目前僅有外匯遠期衍生品種,這顯然不能適應人民幣匯率不斷市場化的發展趨勢,上海應充分發揮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自身的優勢,適時推出其他外匯衍生品,培育出我們自己的、能與國際同行競爭的衍生品交易所。
(三)引入更多實力雄厚的外資金融機構入駐上海。實力雄厚的外資金融機構,是國際外匯市場上的活躍份子,將其引入上海,則上海的外匯資金來源與對外聯系網絡將擴大,這對活躍上海的外匯交易十分有利。
(四)增加金融機構類型,為市場提供更多服務。國際外匯市場上,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市場地位呈上升趨勢。我國也應積極引入更多其他類型的金融機構進入外匯市場,并可考慮設立新型的專業性金融機構,目前首先可作的是,盡早推出中外合資的貨幣經濟公司,利用國際著名貨幣經濟公司的管理經驗與服務手段,為金融機構的外匯買賣等業務提供世界一流的中介服務。
(五)加快國內金融機構運行機制改革,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國內金融機構在開放過程中競爭力的提高,對我國金融命脈的掌控意義重大,應該充分利用上海有利的經濟、金融環境,加快國內金融機構的股份制改造與公司治理,使上海的金融機構能成為全國金融機構的排頭兵,并著力培育幾個能與國際同行抗衡的中堅力量,應對國際市場上不斷兼并、強者恒強的競爭勢態。
(六)加強上海在國內貿易口岸中的地位,把上海建成國際貿易中心。貿易往來與資金往來相輔相成,國際貿易的活躍必然帶來大量的資金交易及與之配套的服務系統。我國目前已躋身世界貿易大國之列,上海應成為中國國際貿易的重要口岸,以發揮國際貿易對國際金融發展的帶動作用,這在我國目前實現資本管制的背景下,意義尤其顯得重要。
1.經濟法實質正義及其實現機制
2.經濟法基本原則的提煉
3.經濟法的部門法理學建構
4.回到中國——轉軌經濟法的存在及其價值
5.論經濟法責任的內涵與基本權義關系
6.論經濟法的產生——經濟法基礎理論的反思之一
7.中國經濟法的改革與創新——一種制度變遷的視角
8.維權與控權:經濟法的本質及功能定位——對“需要干預說”的理論評析
9.論經濟法制定與實施的外部性及其內在化
10.從授權到控權:經濟法的中國化路徑
11.中外經濟法價值目標實現理路的比較與反思——以經濟法生成的路徑范式為視角
12.中國經濟法實施若干問題
13.經濟法詞義解釋與理論研究的重心
14.PPP的公共性及其經濟法解析
15.論經濟法與憲法的協調發展
16.經濟法中的政策——基于法律文本的實證分析
17.中國經濟法部門的形成:軌跡、事件與特征
18.“改革決定”與經濟法共識
19.中國經濟法理論創新及其同實踐的反差
20.經濟法調整:從“權力干預”到“法律治理”
21.爭議與困惑:經濟法中的法律責任研究述評
22.經濟法是什么——經濟法的法哲學反思
23.經濟法的經濟社會二元功能之沖突與平衡
24.WTO規則與我國經濟法調整對象的再思考
25.經濟法與社會公共性論綱
26.經濟法權力干預思維的反思——以政府角色定位為視角
27.憲法與經濟法關系的“經濟性”分析
28.法教義學的勃興對經濟法意味著什么
29.論經濟法的現代性
30.論可持續發展與經濟法的變革
31.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
32.論創立和完善我國宏觀經濟法的法律體系
33.經濟法的政策分析初探
34.我國經濟法功能研究述評
35.科學發展觀:當代中國經濟法良法觀之核心
36.經濟發展權的經濟法思考
37.論國際私法與國際經濟法的關系
38.社會中間層的經濟法主體地位析辯——由“三元框架”引發的思考
39.經濟法程序問題初探
40.論經濟法視野中的弱勢群體——以消費者等為對象的考察
41.論經濟法上的協調思想——“國家協調論”的啟示
42.經濟法與社會法關系考辨——兼與董保華先生商榷
43.經濟法主體制度重構:一個常識主義視角
44.經濟法是社會本位之法
45.論經濟法中權力主體的經濟法律責任
46.論經濟法不確定性的成因與功能——解釋法律規范性的新視角
47.論經濟法的理論基礎
48.經濟法主體理論的再證成
49.管制與法律的互動:經濟法理論研究的起點和路徑
50.論農民權益的經濟法保護——以利益與利益機制為視角
51.經濟法與民法視野中的干預——對民法與經濟法關系及經濟法體系的研究
52.經濟法責任理論及其思維轉向
53.發展與創新:經濟法的方法、路徑與視域(上)——簡評我國中青年學者對經濟法理論的貢獻
54.市場、政府與經濟法——對經濟法幾個流行觀點的質疑與反思
55.金融危機的經濟法解析
56.傲慢與偏見——經濟法的現象學分析
57.傳承與超越:經濟法主體理論研究——以若干經濟法律為視角
58.經濟法與公益訴訟的契合性分析
59.論財政法是經濟法的“龍頭法”
60.經濟法視野下公共利益保護的法律限度
61.經濟法基本權利范疇論綱
62.論經濟法的基本原則
63.論經濟法的國家觀——從社會法的視角探索經濟法的理論問題
64.論經濟法的基本價值取向
65.可持續發展——經濟法的理念更新和制度創新
66.中國經濟法實施問題的理論檢視與思考
67.國際經濟法基本問題論綱
68.論經濟法理念缺失與對策
69.經濟法的立法統合:需要與可能
70.經濟法責任的歸責原則
71.中國經濟法研究范式
72.經濟法再分配功能與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73.對國際經濟法與國內經濟法關系的再思考
74.論社會利益及其法律調控——對經濟法基礎的再認識
75.經濟法程序的特色與邏輯
76.經濟法的理念和價值范疇探討
77.經濟法規范政府經濟行為的本土化分析
78.經濟法邏輯:權力干預抑或法律治理辨——與陳婉玲教授商榷
79.經濟法的中國性問題分析
80.私人在經濟法實施中的作用——理論邏輯與發展路徑
81.論消費者及消費者保護在經濟法中的地位——“以人為本”理念與經濟法主體和體系的新思考
82.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問題探討——第四屆經濟法前沿理論研討會綜述
83.經濟法研究的“合”與“同”
84.責權利效相統一是經濟法的總原則——論劉文華教授為代表的人大經濟法學派對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理論貢獻
85.略論經濟法的理念、基本原則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86.本土性與普適性:中國經濟法研究的反思
87.論經濟法的時空性
88.論經濟法語境中的國家干預
89.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確立
90.論勞動力權是經濟法的基本權利范疇——兼論研究經濟法權利應突破三大理論障礙
91.反思與前瞻:中國經濟法主體研究30年
92.再識“責任”與經濟法
93.市場失靈與經濟法
94.經濟法理論對法學基礎理論的幾點創新
95.論經濟法責任制度的建構
96.“雙重調整”的經濟法思考
97.論經濟法的程序理性
98.論經濟法的發展理念——基于系統論的研究范式
1.國內與國際會計準則比較
2.淺談金融危機與國際會計準則
3.國際會計的研究起點與線索
4.無形資產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比較研究
5.我國現行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及趨同研究
6.新長期股權投資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幾點異同的分析
7.金融工具國際會計準則的最新進展及對我國的影響
8.國際會計租賃準則變革對我國航運企業的影響
9.國內會計準則、國際會計準則與股票價值相關性研究
10.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分析
11.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化研究
12.由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引發的思考
13.試論國際會計趨同對我國產生的影響
14.國際會計準則改革背景下中國商業銀行的對策
15.中國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在盈余管理方面的比較分析
16.我國固定資產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比較
17.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與等效
18.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的總體構思
19.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研究
20.我國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比較研究
21.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比較研究
22.新版企業合并國際會計準則的最新變化分析
23.我國會計準則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思考
24.國際會計準則的發展及啟迪
25.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比較研究
26.國際會計準則與我國會計準則差異分析
27.國際會計準則在我國具體運用的研究
28.環境管理會計國際指南研究的最新進展
29.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重組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制定權的博弈
30.國際會計準則與我國會計準則差異分析
31.國際會計準則在我國具體運用的研究
32.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比較與趨同建議
33.中國對于國際會計協調與趨同的基本態度和所面臨的問題
34.淺議美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
35.淺議企業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及趨同
36.國際會計教育準則在會計課程建設中的運用
37.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比較分析
38.國際會計準則全球化路徑博弈分析
39.金融危機和國際會計準則改進研究
40.國際會計的基本概念
41.我國在國際會計協調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42.中國會計師事務所與國際會計大公司的差異及發展對策
43.國際會計界推行中小企業差別財務報告模式綜述
44.制度變遷視角下的中國-東盟國際會計趨同
45.從國際會計準則的變遷看我國會計體系的發展方向
46.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公允價值計量》準則評介
47.國際會計準則變遷與后WTO時代中國會計的展望
48.論國際會計趨同的局限性
49.會計國際協調的衡量
50.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關于公允價值運用的比較
51.國際會計新準則:對生物資產與農產品的會計規范
52.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比較
53.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研究
54.衍生金融工具的國際會計準則研究
55.新舊資產減值準則及國際會計準則比較
56.論我國會計準則須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
57.財務報表的組成及列報要求——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比較
58.淺議美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
59.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化與趨同所面臨問題的分析
60.國際會計準則與中國會計準則的差異性分析
61.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探究
62.國際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基于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背景的分析
63.碳排放權交易國際會計準則問題研究及借鑒
64.國際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效力分析
65.論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與協同
66.金融工具國際會計準則制定的回顧與展望
67.我國會計與國際會計的協調化分析
68.國際會計準則趨同變化對我國會計行業發展產生的影響
69.我國生物資產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比較與分析
70.國際會計準則的發展及其對資產評估的要求
71.國際會計準則與中國會計準則差異分析——以商業銀行債券投資為例
72.美國對國際會計準則的態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兼談GAAP與IAS的沖突與趨同
73.新舊資產減值核算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對比
74.國際會計準則及其對銀行業的影響
75.演化博弈視角下的國際會計準則變遷路徑——基于歷史期間動態演化進程分析
76.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分析
77.淺議國際會計準則的變遷史
78.國際會計準則的實施對收入確認的影響(英文)
79.國際會計準則——一種未來全球公認的會計模式
80.我國關聯方披露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研究
81.關于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從接軌到趨同的若干思考
82.中國金融工具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對比研究
83.租賃會計國際準則的新變化及其影響分析
84.我國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比較研究
85.各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及其啟示
86.會計準則趨同背景下的國際會計雙語教學研究
87.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無形資產會計處理的比較與分析
88.關于國際會計協調若干問題的思考
89.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的原因分析
90.國際會計準則的最新發展對壽險公司資產負債管理的影響
91.關于我國會計國際協調的認識與思考
92.國際會計準則改革新動向
93.會計國際化與國際會計準則
94.國際會計準則趨同:進程與現狀
95.論國際會計準則關于會計報告的新發展
96.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的環境因素
97.合并會計報表:特殊目的實體——國際會計準則的視角
98.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比較研究
一、課程建設的目的和任務
《中級財務會計學》重點課程建設的目的就是要體現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引導教師創新。在內容體系方面,要處理好經典與現代的關系;在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方面,以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教學方法的改革;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協調傳統教學手段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并做好與課程的整合;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重視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教材建設、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建立起一套具有科學合理的教學大綱、系統配套的教材及參考資料、規范嚴格的考核制度和完備的教學文件檔案的教學機制;建立起一支結構合理、素質良好、能運用先進教學設備及教學手段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二、課程建設的主要內容
(一)師資隊伍
教師是教學、教改的主導。會計教育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在會計師資大量流失的情況下建立起一支結構合理、教師素質和水平高、能力強的教師隊伍,這是重點建設課程的關鍵問題。這需要各方面努力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要保持師資隊伍相對穩定,教師的知識要不斷更新。會計教師的知識更新是學生接受先進教育內容的保證,也是重點課程建設有新意、有質量的保證。一般認為,會計知識更新的主要途徑有:①攻讀更高學位,系統深入理論學習;②參加國際國內會計交流;③參加會計實踐;④閱讀最新會計期刊等。為此,應制定嚴格的培訓進修計劃。《中級財務會計學》課程是會計學院主干專業課程,會計教研室講授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師有10多人,這些教師無論是業務水平,能力都非常強。會計學院有教授9人,副教授14人,博士7人,在讀博士5人。從職稱結構方面看,高級職稱占48%,中級職稱占52%。近3年來,承擔的廳局級以上縱向科研課題35項,省部級9項,公開200多篇,獲省部級獎1項,獲各類學會獎8項。高級職稱人均科研經費4.2萬元,有自己獨立編寫的系列教材。
(二)教學條件
1.教學設備?!吨屑壺攧諘媽W》課程教學擁有獨立的手工實驗室一個,該實驗室可同時容納100多個學生進行單項實驗和綜合模擬實驗;有ERP實驗中心及200多臺計算機供學生進行綜合模擬實驗。
2.教材體系。本課程有會計學院院長許義生主編的教材,該教材自2002年開始投入使用后,已經多次修改完善,現在使用的是2005年6月的再版教材。該教材是我校會計系列教材之一,具有“內容全新”“知識面廣”“信息量大”的特點,符合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大綱的要求。
(三)教學內容與方法
《中級財務會計學》屬于應用學科,實踐教學效果的好壞與教師的經驗和能力密切相關。針對高?,F有教師大多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在企業工作過,存在理論脫離實際的狀況,各高校應與會計職業界建立聯系和交流機制。如在不影響教學的情況下,鼓勵會計教師每年到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等兼職一段時間,讓他們有機會接觸、了解會計實踐,積累實踐經驗,提高實務能力;邀請會計職業界的資深人士來學校講學;組織有會計職業界與教育界參加的學術交流、研討活動,提供相互學習的平臺。
1.教學大綱。本課程按照會計培養目標的要求,曾經編寫了比較科學、規范、合理的教學大綱,并已使用過幾年。今年又對教學大綱進行了修訂,新的教學大綱更加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大綱以適應會計學專業為基礎而修訂,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訓練措施和要求等均做了詳細的說明。
2.試題庫。根據大綱和教材,建立了中級財務會計試題庫系統,利用計算機管理,使試卷命題規范化、科學化,從而使嚴格規范的考核制度得到保障。
3.教學課件。制作教學演示課件(powerpoint)。制作完成中級財務會計學全部教學內容的教學課件(多媒體教學演示),已投入使用,該課件內容豐富全面,制作美觀,為教學工作提供了一個便捷的平臺,教學效果顯著。
4.網絡輔助課程。完成了《中級財務會計學》網絡輔助課程教學系統的建立并在教學中運用,包括學生自測系統、講義、重點內容提示、疑難解答、常見問題解答、會計案例,會計歷史常識、會計論文的收錄、會計資源利用及會計人生等。
5.案例建設。案例教學是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開發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中級財務會計學》系列案例。
(四)教學管理與教學效果
1.《中級財務會計學》課程建設預期達到的目標與成果:(1)測驗和調查。教師可以開展在線的、自動評分的測驗和調查。他們可以根據個人的、學院的或者外來的題庫設計這樣的測驗。題目類型包括:公式計算、計算題、判斷正誤、單項選擇、多項選擇、填空、簡答、論述、文件上傳。測驗題目可以一次性給出,或每次只顯示一個,可以選擇計時與否,允許多次回答。(2)教師根據學生提交作業的形式建立作業項目。教師可以跟蹤學生的作業進度,從成績簿下載整個班級的全部作業。他們可以給作業打分,并單獨給每位學生提供在線反饋。(3)成績簿中存儲學生的成績。教師可以在成績簿中存儲學生的成績,通過Blackboard發放的測驗分數會自動存儲在成績簿中。成績簿支持客戶化的成績表、成績加權、項目分析和多種成績簿瀏覽方式。在教師許可的條件下,學生可以查看他們各自的成績,但看不到別人的成績。主要包括:兩大區間,即教學區和學習區。在不同的區間又具體劃分學習平臺、交流平臺、反饋系統和信息數據庫。學習平臺,具體包括:多媒體教學課件、學習指導、各章重點難點總結、教學計劃、課時安排等;交流平臺,具體包括:教師網上測試、網上答疑、網上批改作業、網上討論、提交討論稿和論文等;反饋系統,設立學生自由討論區,學生可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同時,老師也會定期發表調查表,了解學生的需求和意見。本課程建設應建立學習指導資料庫、教學參考資料庫、會計法規資料庫。
2.課程規范。該課程是會計學專業、財務管理學專業的主干專業課,學校實施了比較嚴格規范的教學管理制度。經常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學研討會,如采取集體備課、集中考試、流水閱卷的管理方式等等;建立教學改革方案、制定教學計劃、教學日歷、教案、試卷分析、備課、授課、批作業、答疑、聽課等制度。
(五)優勢與特色
我們將教學方法改革重點放在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上、放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其實際操作能力上。
1.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其學習熱情?!吨屑壺攧諘媽W》課程是會計專業學生接觸到的一門會計專業課程,應使學生建立起對會計專業的認同感,培養其學習興趣,激發其學習熱情。該門課程內容多,難度大,極易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因此,應當提倡對學生采取鼓勵態度,經常配合教學內容介紹國內外會計發展的新動態以激勵學生。例如,在介紹會計職能時介紹國內外許多一流管理人才出身于財會專業,激勵學生認同會計職業,樹立為祖國現代化爭當一流管理人才的人生目標。在教學中,還應向學生講明《中級財務會計學》課程的學習規律,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2.既傳授知識,又傳授學習方法。會計學是一門集理論、實踐和技術于一身的綜合性經濟學科,其學習方法有別于其他課程,而正確的學習方法不但能使學生學習能力大大提高,而且將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學習中受益終生。學生不但應掌握會計學的學習方法,還應具有傳授這種學習方法的能力。為此,我們不僅介紹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還將會計學習方法列為教學內容,在講授中強調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熟練處理各種會計事項、課堂速記的能力,掌握圖示法、列表法等等。也可安排兩個學習小循環,加強實際操作能力培養。
3.提出會計理論教學和實踐全仿真設想。在當今世界,經濟在科技迅猛發展、知識不斷更新的背景下,正以人們始料不及的速度日新月異地發展,一個嚴峻而不可回避的課題擺在會計教育面前――如何培養從容應對經濟發展的高級會計人才。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會計教育的目標不是讓學生在剛從事會計職業時便成為高級會計工作者,而應是使受教育者具備終生自我學習、自我發展和創新的理念。
本課程建設基于上述考慮,提出會計學院會計理論教學和實踐全仿真設想:(1)將原來會計教學的模擬教學和實驗轉化為全仿真教學;(2)具有直觀性和真實性,用聲音、色彩、圖象等多種形式,活躍教學氣氛,讓枯燥的會計數據生動形象;(3)使學生能掌握會計業務的每一個細節;(4)提高會計專業學生工作環境的適應性;(5)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我學院的會計專業學生有良好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有較強的就業適應能力。
4.建立“中級財務會計網絡輔助平臺”。主要突出三大特色:即互動性、實用性、信息量大。要通過各種交流平臺,擴大學生視野,增加知識獲取的通道,在課程內容制作上創建《中級財務會計學》的學習內容??焖倬庉嫻δ苁菇處熆梢栽趯W生課程內容界面和教師課程界面間迅速切換;教師還可以導入由外部制作工具生成的電子學習內容;有關《中級財務會計學》內容;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和活動定制教學路徑。
【摘要】在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期,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理實并舉,知能并重”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這是高校改革的熱點話題。本文從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特點入手,探討了轉型期地方本科院校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為中級財務會計教學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轉型期 地方本科院?!≈屑壺攧諘嫛〗虒W改革
一、引言
中級財務會計是以初級財務會計的理論、方法和技能為基礎,以特定會計主體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一般經濟業務為核算和監督的對象,并以對外提供通用財務會計信息為目標的理論和方法的專業課程。中級財務會計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核心專業課,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在培養學生會計專業領域實際工作能力和應用技能的知識體系中,起著其他課程無法取代的作用。是會計學科體系中與會計實務聯系最緊密的課程,具有較強的應用性、技術性和操作性,在財務會計課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中級財務會計作為地方本科院校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專業的主干課程,在全國高等教育轉型期,其教學也應革故鼎新,從而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三對接”。因此,如何提高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質量,如何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這是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改革急需解決的難題。
二、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特點
(一)內容繁多,課程難度大
與初級財務會計(基礎會計)相比,中級財務會計內容急劇增加,以最復雜的制造業為背景,以股份制企業中的上市公司為樣本,核算和監督企業資金運動的全過程,包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等的確認與計量,以編制財務報表作為終結。同時,該課程還包含了諸如對外投資、企業合并、債務重組、應付債券、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借款費用資本化、所得稅會計、或有事項、會計調整等一些特殊業務的內容。所以,該課程的內容非常繁雜,難度很大,令許多初學者談“中”色變。
(二)知識零散,章節關聯小
在知識點的組織上,基礎會計是按資金循環(籌資、供應、生產、銷售和利潤分配)的順序來安排教材章節的,而中級財務會計卻是按會計六大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來展開的,前后各章內容相互獨立,并沒有形成承前啟后的邏輯對應關系,缺少一條主線,脈絡模糊。學生學習中級財務會計,感覺就是天天埋頭編制會計分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三)時效性強,準則調整快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同時為了與國際接軌,會計改革一直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如公允價值的歷次變革就是有力佐證。1998 年我國就已開始引入該種計量模式,但在隨后的幾年中,大量上市公司卻利用其存在的漏洞掀起了操縱利潤的狂潮,財政部在2001 年只得忍痛割愛,被迫將其取消,后因加入WTO 的需要,2006 年又不得不重新引入。時至今日,會計準則仍在不斷的修訂和補充之中。作為與企業財務工作最密切的中級財務會計,當然也要緊跟最新會計準則的步伐,不斷更新,不斷調整。
(四)實踐性強,具實際價值
根據對已畢業的會計學和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調查反饋看,普遍反映中級財務會計對財會工作幫助最大。比如貨幣資金、應收及預付款項、存貨、固定資產、對外投資、短期借款、應付及預收款項、長期借款、銷售收入、成本費用、利潤及利潤分配、財務報表編制、會計調整等的處理與中級財務會計所授基本一致。說明這門課程實踐性很強,對學生未來從事財會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較高的實際價值。
三、中級財務會計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學目標模糊,教師教學無針對性長期以來,很多會計教師由于自身能力和水平有限,對于財務會計的三門主干課程,只知道初級財務會計最容易,高級財務會計最難,中級財務會計難易程度界于兩者之間,根本不懂相互教學目標的異曲同工之處。作為一名中級財務會計教師,如果連該門課程的教學目標都心中無數,既抓不住重點,又扣不住難點,教學無針對性,教學改革從何談起。
(二)教學方法單一,導致學生思維僵化
迄今為止,大多數地方本科院校中級財務會計教學仍采用以知識傳授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教師在臺上對著書本照“本”宣科或對著課件照“屏”宣讀,學生在臺下充當忠實的聽眾,無問可提,無疑可質,師生之間缺乏基本的互動,效果可想而知。另外,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善于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的方法,那么學生思維將僵化,甚至處于窒息狀態,創新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便無從談起,至于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更是空中樓閣,可望不可及。
(三)重理論輕實踐,實踐教學陷入困境
中級財務會計是一門集理論性、技術性、實踐性、應用性為一體的課程,要求學生不但要掌握較為扎實的會計理論,而且還必須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但長期以來,地方本科院校中級財務會計教學普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錯誤傾向。雖然近幾年來實踐教學已越來越受重視,很多高校都建立了高仿真手工、電算化會計實驗室,校內實訓條件大為改觀,但并沒有形成系統的實訓方案。加之校外實習基地數量有限,同時很多中小企業可提供的會計實習崗位一般都很少,根本難以解決所有學生的頂崗實習,實踐教學陷入困境。因此,如果不改變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的實訓教學現狀,真的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四)考核辦法落后,學生混日子無心學業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對于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的考核仍采用20 世紀80 年代沿襲下來的“復述型”模式,考題設計偏重理論,主要考核學生記憶力,評判學生重復既定教科書內容的準確程度。學生期末綜合成績主要由考勤、作業和期末卷面成績等三部分組成,規定學生考勤和作業共占30%—40%,期末卷面成績占60%—70%。考前兩周,教師劃劃范圍或變換數字講解一些考試題目,學生背背答案,考試時“照貓畫虎”,平時又無缺課和漏交作業記錄,期末卷面成績只要過規定線,該門課程就可輕松過關,導致部分學生天天沉迷于網絡游戲,無心學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五)教學水平不高,教師綜合素質亟待提升
自1999 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開始大規模擴招,造成學生人數急劇增長,而財會專業因就業好吸引了眾多學生報讀,造成會計教師嚴重不足,大部分教師都是研究生畢業后直接走上講臺。西部地區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由于當地經濟欠發達,教師待遇低,難以招到正規會計專業研究生,為解決會計教師的短缺問題,甚至出現大量非會計專業教師教會計專業和本科生教本科生的現象。這種從高校到高校、理論到理論、非專業教專業、本科教本科的年輕教師,雖然富有活力,具有新思想、新思維,但由于缺乏中級財務會計課程實踐教學的知識結構和教學能力,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教師綜合素質亟待提升。
四、中級財務會計教學改革對策
(一)明確教學目標,培養學生會計職業素養
從整個財務會計目標看,財務會計以對外提供信息為主要使命,而提供信息的主要載體是財務報表,無論是初級財務會計、中級財務會計還是高級財務會計,最終目的都是編制財務報表。初級財務會計只要求學生掌握一般會計核算程序,以原始憑證為起點,財務報表為終點,主要包括填制和審核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以及利用賬簿資料編制會計報表。中級財務會計以初級財務會計為基礎,重點解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的確認標準與計量規則,進一步深化初級財務會計的記賬憑證部分。而高級財務會計則突破會計的四項基本假設,要求學生掌握諸如關聯方交易、企業合并、破產清算等尖端問題。只有明確了中級財務會計的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從而培養出學生良好的經濟業務判斷能力、會計政策的選擇能力以及對財務報表的理解能力。
(二)靈活運用教法,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學的本質在于喚醒學生、激勵學生和鼓舞學生。中級財務會計是一門務實的課程,在教學中,必須注重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采用“個案分析”、“模擬演練”等案例式教法。如在學習“應收款項”這個知識點時,可以ST 科龍和四川長虹為例進行講解,使授課內容既具有真實感,又具有深入淺出的效果。努力革除“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探索以能力培養為主的教學模式,遵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重在啟發”的教法設計原則,根據內容的需要設計啟發點,進行啟發式教學。通過精講多練、突出重點、點出精華,循序漸進地啟發學生思考。同時,對于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應組織課堂討論,使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促使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化,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達到師生共同進步的效果。
(三)重視校內外實訓,增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實訓教學是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短板,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兩個途徑來發揮實訓教學的作用:(1)校內模擬實訓。校內模擬實訓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在高仿真實訓室內,讓學生進行會計業務的全過程手工實驗。這讓學生既熟練掌握了會計核算流程,又能真切地感受到會計的趣味性,有一種“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2)校外專業實習。校外專業實習側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加深學生對整個工作過程的理解。經過會計理論知識學習和校內模擬實訓之后,再安排學生到會計師事務所、企事業單位進行實地實習,通過觀摩和親自操作將校內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真正實現理論與實務的對接,做到知能并舉。這不僅有效檢驗了學生所學知識掌握程度,而且還可培養他們的職業操守和溝通技能。
(四)改革考核辦法,構建立體化評價體系
要讓學生學精學透中級財務會計這一核心主干課程,應改革考核辦法,設置靈活多樣的題目,減少機械性記憶題和會計分錄題,增加實務型案例分析題,綜合考察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要改變期末綜合成績的評定辦法,讓平時考勤占10%,作業成績占10%,個人實踐成績占20%,小組實踐成績占20%,期末考試占40%。只有構建這樣的立體化評價體系,學生對該課程教學的每一環節才會認真對待,由注重結果過度到更注重過程,避免期末一考定乾坤,同時還有利于培養其團隊合作意識。
(五)提升綜合素質,成為真正的大學教師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的理論厚度、實操精度、教藝高度和科研深度直接影響教學的質量。中級財務會計教師應加強學習,通過攻讀博士、赴國內外高校做訪問學者、參加學術研討會、閱讀優秀財會期刊等形式提升會計理論水平,做到厚積而薄發;勇敢走出校園,到會計師事務所和各類企事業單位掛職或兼職鍛煉,大膽接受實務挑戰,不斷提高自己的實務處理能力,達到游刃有余的境地;虛心向學科帶頭人、首席教授、教學名師學習,學習其精湛的教學技術,大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使學生在聽課時能陶醉其中,如品香茗;要緊盯會計領域國際學術前沿,多撰寫高質量的會計論文,成為一名真正的大學教師。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轉型期對地方本科院校中財課程進行教學改革,這不僅僅是教學方式的變革,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轉變。因此,研究和探索中財教學改革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一是有助于調動財會類專業學生學習中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體現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辯證統一關系;二是有助于培養和提高財會類專業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通過獨立思考,使中財內容得到進一步深化和拓展;三是有助于實現學校與社會的無縫對接,不斷提高財會類專業學生就業本領,以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應用型會計人才的需求;四是有助于會計教師加強自身學習,化壓力為動力,不斷提高中財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 會計[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4.
[2] 劉永澤, 陳立軍. 中級財務會計[M]. 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3.
[3] 薛靜.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 財會通訊,2011(33).
[4] 羅照華. 中級財務會計學教學案例選擇探討[J]. 財會月刊,2011(16).
[5] 朱蓮美. 財務會計三門主干課程內容安排與教學方法探討[J]. 會計之友,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