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9 05:13:06
序論:在您撰寫建筑生態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生態技術和生態建筑
人、建筑、環境是建筑發展的永恒主題,隨著全球環境的惡化,生態問題日趨嚴重,人們越來越關注人類自身的生存方式。生態技術在這一背景下,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快車和實現保證。生態技術是利用生態學的原理,從整體出發考慮問題,注意整個系統的優化,綜合利用資源和能源,減少浪費和無謂損耗,以較小的消耗獲得豐厚的目標,從而獲得資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在建筑領域內,從德國托馬斯《太陽能在建筑與城市規劃中的應用》一書出版到近年來美國建筑界的綠色建筑運動,從北京大興義和莊的“新能源村”建設到國外在生態高技術下建造的各種形式的生態建筑,可以說,生態建筑的發展在理論上、技術上以及建筑設計的實踐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生態建筑有時又被稱為“節能建筑”、“綠色建筑”,嚴格地講都是不全面的?,F代意義上的生態建筑,是指根據當地自然生態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科學的原理,采用現代科學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組織建筑與其它領域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其與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組合體的構筑物。
2.建筑生態化
生態建筑從早期僅停留于對氣候、生物反應的關注到今天運用替代能源, 注重建筑生態高技術的研究,人們對建筑有了更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建筑生態化問題。它是將建筑融入大的生態循環圈,從整體的角度考慮能源和資源流動,將建筑建造、建筑設計、建筑使用過程中的消耗、產生納入整個生態系統來考慮,從而改變資源與能源單向流動的方式,趨向良性循環的模式。清華大學吳良鏞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環境循環體系”,將人居環境納入動態的生生不息的循環體系即是對這一思想的提倡。它對建筑的要求不僅僅是建筑的使用過程, 而是建筑的整個生命周期。建筑的生態化,一般應具備如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能為人類提供“宜人”的室內空間環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溫度、濕度,清潔的空氣,好的光環境、聲環境以及靈活開敞的空間。
第二,在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上,對環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節約土地,在能源與材料的選擇上貫徹減少使用、重復使用、循環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資源替代不可再生資源的原則。
第三,對環境的影響要最小,主要指減少排放和妥善處理有害廢棄物以及減少光污染、聲污染。
3.發展生態建筑的社會條件
雖然生態建筑才剛剛起步,但它的發展有著深厚的社會認識的轉變奠定了當今發展生態建筑的社會思想基礎。
從“以人為本”到“以環境為中心”的社會思想認識的轉變奠定了當今發展生態建筑的社會思想基礎。人本主義是西方實現現代化的主導思想之一,始于文藝復興時期。自18 世紀以來的整個現代化過程中,以人為本的思想構成了社會進步和經濟增長的哲學基礎。人本主義觀念明確確立了人的意志自由及其對自然界的優越地位,地球有限的自然資源被視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遭到濫用和破壞,對環境的污染也大大超過了自然界所容納的限度,特別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幾十年,實際各國無一例外的遵循西方模式,才使得70 年代的石油危機將資源與環境問題突出地暴露出來成為世界問題。
1972年聯合國召開了“人類環境大會”,世界各國認識到人類必須在自然環境所提供的時空框架內發展社會與經濟,同時按照自然資源所賦與的條件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從而重新界定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確立了“以環境為中心”的發展思想。20世紀末,西歐等發達國家提出“生態現代化”的目標,我國各地也在嘗試建設花園城市、生態城市,這標志著延續200年的“以人為本”的現代化模式向“以環境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過渡,從而使發展生態建筑具有了廣泛的社會思想基礎。共同的社會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國發展生態建筑的社會道德基礎。這就是將即時利益和整個人類的長遠利益結合起來,公正合理的與他人分享我們這個地球的有限資源。《里約宣言》指出,為今后世代的發展和環境方面的需要,為保存、保護和恢復地球生態的健康和完整進行合作,各國應本著全球伙伴精神,在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努力中擔負應有的責任。生態環境問題不是某一小區、一個城市或國家的問題,有些生態小環境通過一些努力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但大的生態環境的改善與資源的利用不是靠某一地域的改善而能達目的的,必須是人類的共同意志。《里約宣言》為世界各國發展生態建筑奠定了初步的社會道德基礎。
4.生態建筑的發展動向
目前,生態建筑在各地方發展都處于起步階段。西歐和北歐是發展得較好的地區,主要建筑有:建于蘇格蘭偏遠地區的斯特林村屋工程,建于柏林的戴母勒奔馳辦公室,托馬斯設計的建于慕尼黑的住宅聯合體以及法國的法蘭克福商業大樓;在美國,1948—1959年麻省理工學院所建“3號”、“4號”太陽房均為實用住宅;近年來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具有現代意義的生態建筑建成。總的來說,各國建筑師都在潛心研究生態建筑的技術和設計方法,從建筑設計上看,主要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將建筑融入自然。就是把建筑納入與環境相通的循環體系,從而更經濟有效地使用資源,使建筑成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盡量減少對自然景觀、山石水體的破壞,使自然成為建筑的一部分。如日本1995年落成的“Acros福岡”,它是一個集文化商業辦公為一體的綜合設施,該建筑向公園層層退臺,在退出的平臺上做屋頂綠化,這樣建筑與公園綠化融入一體,通過高技術實現能量循環利用。第二種是將自然引入建筑,運用高科技知識,促進生態建筑化,人工環境自然化。如馬來西亞楊經文設計的綠色摩天大樓。它在現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現自然,運用生態技術,將植物、水體等自然景觀引入建筑內部。
5.生態建筑與發展中國家的建筑設計
從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來看,生態建筑代表了21世紀的發展方向,實現建筑的生態化在21世紀的今天變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尤其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更為迫切??陀^來講,生態建筑在發展中國家推行和發展仍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是對生態環境的認識不夠,“以環境為中心”的設計觀念尚未形成或成為社會的共識;
二是生態建筑本身的經濟合理性問題,目前由于建筑生態技術和材料嚴重落后于發達國家,導致建筑單方造價過高從而使建筑業主望而卻步,開發商也因生態建筑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而回收速度緩慢而不愿冒險開發;
三是各國政府的相關政策尚不到位等。對于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生態建筑首要解決的是認識問題,要加大生態環境的教育,在可持續發展原則上建立一套新的價值體系和行為規范。其次是國家用制度推進生態建筑及其技術的發展,如推行市場準入制度,補貼建立示范性的生態住宅小區,無償推廣實用生態技術等。四是在建筑設計中先從中、低技術開始,如節能技術、通風技術等。
關鍵詞: 生態建筑 建筑生態化 可持續發展 建筑設計
1 生態技術和生態建筑
人、建筑、環境是建筑發展的永恒主題, 隨著全球環境的惡化, 生態問題日趨嚴重, 人們越來越關注人類自身的生存方式。特別是1992 年178 個聯合國成員國通過了《里約宣言》, 為促進地球生態系統的恢復, 實現地球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導向作用。生態技術在這一背景下, 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成為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快車和實現保證。生態技術是利用生態學的原理, 從整體出發考慮問題, 注意整個系統的優化, 綜合利用資源和能源, 減少浪費和無謂損耗, 以較小的消耗獲得豐厚的目標, 從而獲得資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 促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在建筑領域內, 從德國托馬斯《太陽能在建筑與城市規劃中的應用》一書出版到近年來美國建筑界的綠色建筑運動, 從北京大興義和莊的“新能源村”建設到國外在生態高技術下建造的各種形式的生態建筑, 可以說, 生態建筑的發展在理論上、技術上以及建筑設計的實踐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生態建筑有時又被稱為“節能建筑”、“綠色建筑”, 嚴格地講都是不全面的?,F代意義上的生態建筑, 是指根據當地自然生態環境, 運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科學的原理, 采用現代科學手段, 合理地安排并組織建筑與其它領域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其與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組合體的構筑物。
2 建筑生態化
生態建筑從早期僅停留于對氣候、生物反應的關注到今天運用替代能源, 注重建筑生態高技術的研究, 人們對建筑有了更新的認識, 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建筑生態化問題。它是將建筑融入大的生態循環圈, 從整體的角度考慮能源和資源流動, 將建筑建造、建筑設計、建筑使用過程中的消耗、產生納入整個生態系統來考慮, 從而改變資源與能源單向流動的方式, 趨向良性循環的模式。清華大學吳良鏞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環境循環體系”, 將人居環境納入動態的生生不息的循環體系即是對這一思想的提倡。它對建筑的要求不僅僅是建筑的使用過程, 而是建筑的整個生命周期。建筑的生態化, 一般應具備如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 能為人類提供“宜人”的室內空間環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溫度、濕度, 清潔的空氣, 好的光環境、聲環境以及靈活開敞的空間。
第二, 在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上, 對環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節約土地, 在能源與材料的選擇上貫徹減少使用、重復使用、循環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資源替代不可再生資源的原則。
第三, 對環境的影響要最小, 主要指減少排放和妥善處理有害廢棄物以及減少光污染、聲污染。
3 發展生態建筑的社會條件
雖然生態建筑才剛剛起步, 但它的發展有著深厚的社會認識的轉變奠定了當今發展生態建筑的社會思想基礎。
從“以人為本”到“以環境為中心”的社會思想認識的轉變奠定了當今發展生態建筑的社會思想基礎。人本主義是西方實現現代化的主導思想之一,始于文藝復興時期。自18 世紀以來的整個現代化過程中,以人為本的思想構成了社會進步和經濟增長的哲學基礎。人本主義觀念明確確立了人的意志自由及其對自然界的優越地位,地球有限的自然資源被視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遭到濫用和破壞,對環境的污染也大大超過了自然界所容納的限度,特別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幾十年,實際各國無一例外的遵循西方模式,才使得70 年代的石油危機將資源與環境問題突出地暴露出來成為世界問題。
1972 年聯合國召開了“人類環境大會”,世界各國認識到人類必須在自然環境所提供的時空框架內發展社會與經濟,同時按照自然資源所賦與的條件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從而重新界定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確立了“以環境為中心”的發展思想。20 世紀末,西歐等發達國家提出“生態現代化”的目標,我國各地也在嘗試建設花園城市、生態城市,這標志著延續200 年的“以人為本”的現代化模式向“以環境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過渡,從而使發展生態建筑具有了廣泛的社會思想基礎。
共同的社會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國發展生態建筑的社會道德基礎。這就是將即時利益和整個人類的長遠利益結合起來, 公正合理的與他人分享我們這個地球的有限資源?!独锛s宣言》指出, 為今后世代的發展和環境方面的需要, 為保存、保護和恢復地球生態的健康和完整進行合作, 各國應本著全球伙伴精神, 在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努力中擔負應有的責任。生態環境問題不是某一小區、一個城市或國家的問題, 有些生態小環境通過一些努力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 但大的生態環境的改善與資源的利用不是靠某一地域的改善而能達目的的,必須是人類的共同意志。《里約宣言》為世界各國發展生態建筑奠定了初步的社會道德基礎。
4 生態建筑的發展動向
目前, 生態建筑在各地方發展都處于起步階段。西歐和北歐是發展得較好的地區, 主要建筑有: 建于蘇格蘭偏遠地區的斯特林村屋工程, 建于柏林的戴母勒奔馳辦公室, 托馬斯設計的建于慕尼黑的住宅聯合體以及法國的法蘭克福商業大樓; 在美國, 1948 —1959 年麻省理工學院所建“3 號”、“4 號”太陽房均為實用住宅; 近年來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具有現代意義的生態建筑建成。總的來說, 各國建筑師都在潛心研究生態建筑的技術和設計方法, 從建筑設計上看, 主要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將建筑融入自然。就是把建筑納入與環境相通的循環體系, 從而更經濟有效地使用資源,使建筑成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盡量減少對自然景觀、山石水體的破壞, 使自然成為建筑的一部分。如日本1995 年落成的“Acros 福岡”, 它是一個集文化商業辦公為一體的綜合設施, 該建筑向公園層層退臺, 在退出的平臺上做屋頂綠化, 這樣建筑與公園綠化融入一體, 通過高技術實現能量循環利用。第二種是將自然引入建筑, 運用高科技知識,促進生態建筑化, 人工環境自然化。如馬來西亞楊經文設計的綠色摩天大樓。它在現代都市中引入自然, 再現自然, 運用生態技術, 將植物、水體等自然景觀引入建筑內部。
5 生態建筑與發展中國家的建筑設計
從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來看, 生態建筑代表了21 世紀的發展方向, 實現建筑的生態化在21 世紀的今天變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尤其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更為迫切??陀^來講, 生態建筑在發展中國家推行和發展仍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是對生態環境的認識不夠, “以環境為中心”的設計觀念尚未形成或成為社會的共識;
二是生態建筑本身的經濟合理性問題, 目前由于建筑生態技術和材料嚴重落后于發達國家, 導致建筑單方造價過高從而使建筑業主望而卻步, 開發商也因生態建筑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而回收速度緩慢而不愿冒險開發;
關鍵字:生態環境采光通風
福斯特前期的作品之一弗雷尤斯地方中等職業學校,在注重建筑與城市文脈和自然環境相協調的同時,還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在建筑采光和遮陽、自然通風等技術環節上做出了積極的嘗試,為像后期柏林新國會大廈這樣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實例
1、弗雷尤斯地方中等職業學校
對這位常年生活在霧都的建筑師,對于地中海明媚的陽光充滿了渴求。因此當這個學校進入他視野時,福斯特駕輕就熟,一氣呵成的設計了這個充滿陽光的建筑。為了最大限度取得良好的朝向和海濱觀景,他把學校一字排開,沿東西向軸線設置一條長長的室內走廊,形成一條帶有吹拔和天窗的“街道”,使之成為學生課余的交往走廊,向陽一側設計了一組精美的銀色遮陽板,將夏天的炎熱擋在室外。陽光透過縫隙投下點點光斑,周遍的綠化也考慮的十分細致,高大的落葉闊喬木在夏季可以起遮陽的作用,同時有不會阻隔冬天溫暖的陽光,且選用的樹種與建筑屋頂的形狀相呼應,讓人領略到現代建筑也可以和優美的自然環境相融合。且根據當地炎熱的氣候條件,福斯特利用“煙囪效應”的原理,使熱空氣通過吹拔從“街”頂的天窗排出,室外的新鮮空氣再通過窗戶進入室內,達到自然通風的作用。
2、柏林國會大廈
主要依靠自然采光而且具有頂光,通過透明的穹頂和倒錐體的反射將水平光反射到下面的議會大廳,議會大廳兩側的內天井也可以補充自然光線,基本上可以保證議會大廳內的照明,從而減少了平時的人工照明。穹頂內還設有一個隨日照方向自動調整方位的遮光板,遮光板的作用是防止熱輻射和避免眩光。沿著導軌緩緩移動的遮光板和倒錘形反射體都有著極強的雕塑感,日落之后,穹頂的作用正好與白天相反,室內燈光向外放射,玻璃穹頂成了發光體。
在這個建筑中,對‘風’的處理顯得很熟練,他將基本的空氣動力學原理應用于高度復雜的建筑中,并將通風系統融入到建筑造型藝術中——作為整個國會大廈視覺精華的玻璃穹頂恰恰是通風系統的排風口。
議會大廳的遮陽和通風系統的動力都來源于裝在屋頂上的太陽能發電裝置,無污染,整個建筑自成一個系統。正如福斯特自己宣稱的,他的這個改建工程是一個“生態結構”。
二、總結和看法
1、從這兩個例子以及其他高技派的作品中,發現福斯特為代表的建筑師的設計理念和手法并非放四海而皆準的,尤其對于那些經濟不夠發達的地區,但隨著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和全球性能源危機,這種可持續建筑理念變的很有必要,因為它關注的焦點是建筑的靈活性和生態環境。
建筑的靈活性體現在建筑內部空間的靈活劃分上,可根據需要進行擴展而不影響原有建筑的正常使用,這種靈活性主要依靠先進的結構和現代化設備體系來實現。
至于對生態環境的關注是最突出的。建筑師利用先進的結構和設備,材料和工藝,結合不同的地區特殊氣候條件,因地制宜,努力創造出理想的人工環境。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氣候觀。但與那些鄉土主義不同,這寫建筑師對氣候的態度不是一味的遷就,正如他們不遷就傳統建筑一樣。他們根本追求的是創造一種健康、舒適的人工建筑微氣候。建筑就是關乎人類及其生活質量的,這些才是建筑師真正的動力,風格和形式都是在第二位的。健康、宜人的建筑微氣候是目的,工藝技術是手段,這里沒有符號和文脈,沒有解構和建構,沒有晦澀的哲學詞匯?!耙匀藶楸尽钡木裨谶@類建筑中得到最深刻的體現。
而他們對微氣候的關注主要是以下這些方面的1適宜的溫度和濕度2盡可能多的獲得自然采光3最大限度的獲得自然通風。當然在不同氣候的地區,三者的側重點和處理方式又是有所不同的。而三者之間也是常會有矛盾的,例如在熱帶地區過量的自然采光會增加建筑的熱量,使室內溫度過高。因此通過高效的人工技術手段實現以上的目標或達到各方面的平衡是關鍵。
2、通過以上實例的分析,讓我們開始反思到底什么是未來的建筑設計?對我們而言,設計難道僅僅是一種形式的設計,體量和色彩上的推敲?對設計的傳統理解往往會導致設計朝形式化、表面化的方向發展,設計師在設計實踐中,也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往往易在設計表面形式上多作推敲,重視設計的形式、色彩、使用的材料和效果,而幾乎沒有時間和機會去研究隱藏在形式背后、更深層的內涵(文化上的和技術上的),以及設計與生活的關系。然而,設計應該是藝術、科學與生活的整體性結合,是功能、形式與技術的總體性協調,通過物質條件的塑造與精神品質的追求,以創造人性化的生活環境為最高理想與最終目標。設計的實質目標,不只是以服務于個別對象或發揮設計的功能為滿足,其積極的意義在于掌握時代的特征、地域的特點和技術的可行,在深入了解歷史財富、地方資源和環境特征后,塑造出一個合乎潮流又具有高層文化品質的生態科技含量的生活環境。這就是未來的建筑設計。未來的建筑設計應該是綠色設計、生態設計和可持續設計。從概念上講,這三個詞的概念是基本相同的,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描述、側重點不同而已。對于未來的建筑設計來講,似乎生態設計更為貼切。未來的建筑設計就是利用科學技術,將藝術、人文、自然進行適性整合,創造出具有較高文化內涵,合乎人性的生活空間。
而要做好這樣一個設計,大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利用外部環境中的因素
改變原來無視建筑周圍環境的做法,把建筑的外部環境所起的效用放在重點考慮的地位,盡可能多地利用自然環境中的資源和要素,以及周圍其他建筑和設施所能提供的技術性可能。由土壤、綠化、水及空氣組成的外部環境,其他建筑組合成的現實環境為建筑設計提供了多種可能性,這樣可以減少建筑中設備的數量和功率,節省能源和運行的費用。
2、挖掘新材料和新技術的潛力
隨著科技的發展,建筑技術不斷進步,新型建筑材料層出不窮,設計師們的設計有了更廣闊的天地,除了為藝術形象上的突破和創新提供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外,也為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節約能源、保護生態環境提供了可能。
然而,當一種新的建筑技術和建筑材料面世的時候,人們往往對它還不很熟悉,總要用它去借鑒甚至模仿常見的形式。隨著人們對新技術和新材料性能的掌握,就會逐漸拋棄舊有的形式和風格,創造出與之相適應的新的形式和風格,充分挖掘出新材料和新技術的潛力。即使是同一種技術和材料,到了不同設計師的手中,也會有不同的性格和和表情,以及不同的使用方式。
3、應充分利用自然通風、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
太陽能、風能等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有著其他能源封鎖可媲美的優點——可再生,無污染,因此太陽和風對未來的建筑設計必然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建筑的外觀和通風系統的設計。這使人們對建筑外立面和建筑的自然通風有了新的理解;視覺的聯系、引進日光照明、自然通風、保溫隔熱、遮陽、充分預防眩光、合理運用太陽能、合理運用風能。
4、在被動方法無法滿足需要的時候,便需要主動技術干預起輔助作用
關鍵詞:生態建筑,建筑設計,城市建筑
20世紀80年代后期起,隨著全球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建筑科技界反思發現:先前的節能建筑、太陽房以及節能節地建筑,其含義及原理均未明確建筑應促進含其自身在內的各領域的生態平衡與可持續發展。住宅設計結合自然首先要用生態學的觀點從宏觀上研究自然環境和人的關系,特別是研究現代工業在高速發展中對自然進行開發所造成的破壞和災難,要適應自然、創造必要的生態環境;其次,用生態學的理論證明人對自然的依存關系,批判以人為中心的思想,要研究自然界的生命和非生命的依存關系,強調現代的城市建筑應該適應自然規律,設計結合自然。
我國古代“天、地、人、和”的大環境觀對于生態建筑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建筑及其環境若能做到有利于:綜合用能;多能轉換;三向發展;自然空調;立體綠化;生態平衡;智能運行;弘揚文脈;素質培養;持續發展;美感、衛生、安全。那么。在永久的將來就可能做到有效地發揮其正確的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作用。這種建筑可稱為生態建筑。
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收入及生活質量顯著成倍增長,目前房地產業的急劇膨脹,眾多的居住小區的涌現,房價及房地產策劃被炒做的炙手可熱。大大小小的房地產公司,花樣翻新的各種廣告、樓書令人目不暇接,無從選擇。而且一些虛的理念性的東西越來越多,水文化、、生態文化一時之間成了房地產開發商的慣用的標語,回歸自然、以人為本、人性化空間被到處濫用,一座荒山甚至一潭死水、一片樹林都被描繪成“山水人家”、“私家森林”、“親水住宅”等佳境。這種種現象同時也體現了,城市的快速發展及人們的思想、意識、觀念、價值取向、人際關系、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一個成功的開發商一方面要在開發理念上凸現自己的優勢,包括環境優勢、區位優勢等等軟硬件設施,如純凈水入戶、寬帶網、智能化管理等現代科技的引入方便了人們的居家生活。環境的優化又隨后成為人們做出選擇的關鍵所在,人性化設計、環境可持續發展等理論成為環境設計的基本原則,但要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到實處,不僅僅提高綠化面積、綠地率,而設計真正體現在每一個細微之處,真正關懷和滿足各階層、年齡段人群的不同需求。人們更加需要的是一片綠蔭、可以讓孩子盡情游戲的樂園、老年人鍛煉身體的場地,而不是為了追求形式的圖案,環境建設要達到的是優化環境、改善小氣候的長期效果,不是一時的華美。
所謂生態建筑技術,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在傳統的技術基礎上,按照資源和環境兩個要求,共同改造重組所做成的新技術。第二種把其它領域的新技術,包括信息技術、電子技術等,按照生態要求移植過來。從技術層次性來講,可以把生態技術分為簡單技術、常規技術、高新技術。一般來講簡單技術和常規技術屬于普及推廣型技術,高新技術屬于研究開發型技術,從我國實踐來看,應該以常規技術為主體。
對生態建筑和使用技術的要求可以用三點來判斷,首先技術本身的功能與生態環保功能是一致。第二要求采用的技術和制造的產品有利于資源能源的節約。。第三個采用的技術和產品有利于人的健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在生態建筑目前技術上應該說還是非常廣的,包括門窗節能技術、屋頂節能技術等等。
從一定意義上講,生態建筑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在考慮材料再利用,新能源開發等很多問題上都不應該停留在個體建筑這個尺度上,應該把它放到整個城市或者一個區域內通盤考慮,也可以把生態建筑認為是一個技術的集成體,許多技術問題,比如能源優化問題、污水處理問題,太陽能的采用和處理問題,并不是建筑專業范圍內的問題,需要建筑師和各個專業的工程師共同合作。從技術層面上來講,首先規劃選址合理,減少環境污染,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降低能源消耗,采用太陽能、風能等等。從過程上來講,提高建筑的保溫隔熱性能,實現建筑防曬,自然采光照明等,這是生態建筑采用基本的技術策略。
生態建筑設計中的建筑技術還包括:(1)建筑的體型控制。建筑的體型系數對建筑能耗的影響十分明顯,體型系數越小就意味著在體積一定的情況下,能夠降低外維護結構表面積,從而降低室內外熱交換。。(2)自然通風與采光。。(3)遮陽。在設計中可利用墻面綠化和樹木遮陽,充分發揮綠化的遮陽作用,既經濟又有效,同時還可以改善微氣候,美化環境。同時可使用百葉窗調控板,控制太陽光的進入量,有利于夏季遮陽,冬天采暖。(4)外維護結構保溫隔熱。(5)水系統的設計。包括對給水、熱水、雨水、灰水、黑水的合理設計。(6)建筑采暖。建筑能耗約占我國能源消耗的23%,在建筑中推廣適合國情的建筑節能和太陽能技術對整個社會持續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7)建筑材料的合理使用。
隨著人類對生存環境認識的不斷深化,綠色生態建筑意識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生態建筑并不是指以昂貴費用為代價來得到優美環境的建筑;生態建筑并沒有一個固定的形狀或模式,這種建筑的一大特性就是與生態環境和功能的相協調性。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實現生態能源建筑商品化可采用以下一些措施:(1)加強以治理污染“源頭”為主的建筑能量系統分析方法的研究。(2)可以先在對環境保護有特殊要求的地區、新建的城鎮小區、人居環境已較惡化的區域、常規能源缺乏的特殊區域建設生態能源建筑,進而推廣到其他城鎮。(3)一些體現綠色、環保、高效能的部件可在我國目前康居工程和其他樓宇工程中廣泛推廣使用。如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空調、太陽能光電墻面、屋面系統、廢水再生裝置、燃料電池、生態建筑材料等。
植物配置做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喬灌草合理結合。將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層次,既豐富植物品種,又能使三維綠量達到最大化,釋放出更多的氧氣;居住區綠化應減少草坪、花壇面積;常綠樹應多于落葉樹,以保持綠視率。充分利用芳香植物,例如玉蘭、丁香等;充分利用觀果植物,例如火棘、構樹、金銀木等鳥嗜植物,吸引鳥類和飛禽,從而形成生物多樣性;充分利用色葉植物,例如紅葉李、紅楓、紫葉小檗等;充分利用管理粗放、觀賞期長的花卉鳶尾、地被菊等,豐富的植物層次、季相變化,從視覺上是美麗的,從植物生態學方面考慮也是合理的;但有時南窗前的高大常綠植物往往阻擋了室內的光線,使居者有壓抑感,而充足的采光對于居民來講是很重要的,所以植物配置時也要兼顧視覺、生態、大眾行為,適當移動植物種植位置,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構成了一個綠色鏈。
一個規劃合理,環境優雅的居住環境—流水、綠樹、陽光、處處充滿家園的溫馨,徜徉漫步在花間、水際、一種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未來的向往,緩解社會、工作帶來的各種壓力,培養人們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性格,這才是“家”的概念,一個讓人放松休憩的理想家園??傊?,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僅現代建筑發展的趨勢,把這種生態理念貫穿到人居環境中去離不開科技的發展,只有使人、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的系統,才能真正實現建筑的生態化。
關鍵詞:生態建筑設計;建筑設計;太陽能技術
隨著人們對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建筑設計也加快了生態化和可持續化的發展步伐。這就需要設計師在要實際設計工作中,秉承生態理念,將建筑與自然實現有效的融合,構建建筑與生態環境平衡發展的良性循環體系,打造高效低耗的生態建筑,為人們提供更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
1生態建筑的設計關鍵點
生態建筑并不是簡單的綠化,其是將建筑看作是一個生態系統,從建筑設計、建設、使用方至廢棄的整個過程中都做到無害化處理,實現建筑內部物質資源、能源的有序循環,使建筑呈現出高效低耗及生態平衡的狀態。在生態建設設計是其目的是實現生態建筑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建筑設計的方方面面都充分的體現出了生態理念,無論是設計、施工過程還是建材選擇等,都充分的遵循生態理念,使建筑更利于人們生活工作,對周圍環境無害。
2生態建筑設計技術
2.1太陽能技術
在生態建筑設計上,可以利用窗戶上的集熱板來建立一個太陽能系統,其主要由玻璃盒子、風扇空氣導管和蓄熱裝置共同組成,利用玻璃盒子中的集熱板來轉換太陽能,以風扇作為驅動系統來對空氣進行加熱,利用空氣導管將熱量向建筑結構的內部進行輸送,從而對熱量進行存儲。另外,也可以利用空氣的集熱板構建一個太陽能系統,即將空氣的集熱板中產生的熱能向空氣傳熱系統中傳遞,在對供熱系統進行補充的同時,也能夠在短時間內積聚大量的熱量。
2.2新材料利用
在生態建設設計方面,需要充分的利用新型材料,如各種新型玻璃材料、太陽能光電材料等。這些新型材料都是生態建設設計中的首選材料,不僅能夠有效的滿足建筑結構的能源需求,而且還能夠實現循環使用,與生態設計理念具有較好的相符性。另外,水循環、地熱資源等也在生態建筑設計中應用較為廣泛,有提高建筑節能環保性能的同時,也有效的實現了生態建筑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建筑設計生態化趨勢
最早人們對生態建筑的認識更多停留在對氣候和生物反應的關注方面,當前生態建筑設計中人們開始利用替代能源,對生態技術和生態材料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人們對生態建筑設計的認識也更一步深入。特別是在國外一些地區,生態建筑發展較好。近年來我國也加大了對生態建筑技術和設計方面的研究,這對生態建筑的設計和生態建筑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當前我國生態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融合度不斷提升,而且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生態建筑設計也會沿著這個方向不斷發展。從建筑設計生態化的發展趨勢來看,未來在生態建設設計方面,需要進一步促進建筑與自然之間的有效融合,構建良好的循環體系,將建筑與環境都納入其中,提高兩者之間的相通性,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盡量減少建筑對自然生態環境帶來的破壞,充分的利用高科技技術,實現能量之間的良性循環。同時將自然引入到建筑中來,充分的利用生態技術來加快實現建筑設計的生態化,在建筑內部有效的應用各種自然景觀,打造綠色、環保、節能的建筑。
3.1節約建筑原材料
在建筑設計生態化發展過程中,更重視建筑設計過程中的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當前建筑設計時存在建筑材料嚴重浪費的問題,這在造成建筑成本增加的同時,也與生態化設計理念不相符。因此在生態化設計過程中,要實現對建筑材料的合理利用,有效的減少或是避免原材料浪費現象。這其中還需要充分的利用新型建筑材料來取代原來的建筑材料,這主要是由于新材料不僅能夠有效的減輕建筑自身的重量,而且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有利于擴大建筑的內部空間,更好的體現出生態建筑的理念,為人們提供更舒適的居住環境。特別是在當前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一些新型原材料不斷涌現出來,這些新型材料具有較好的節能、環保性,不僅能夠更好的將建筑物的設計風格體現出來,而且根據建筑物自身的特點來合理運用各種新型的材料,還能夠有效的實現建筑的生態性。
3.2充分利用新能源
在當前建筑設計中,各種新興能源的利用能夠有效的降低建筑成本,并對自然環境起到了改善作用。特別是當前城市建筑能耗較大,通過利用各種新興能源,能夠有效的降低建筑物的能耗。當前在建筑設計中,應用最廣泛的新能源當屬于太陽能和地熱資源。太陽能成本低、無污染而且含量十分豐富,這也使其在建筑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地熱資源在一些城市采暖系統中應用較為廣泛,有效的減少了煤炭供暖的污染問題。但地熱資源在應用過程中受到地區的限制,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對地熱豐富的地區要充分的利用該資源,以此來降低環境污染,實現對資源的有效利用。
3.3生態建筑設計環保化發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注重居住環境的質量與品質,尤其是對生態綠色住宅的重視,促進了我國居住建筑設計在新時期必將向著生態環保方向發展。建筑設計者應堅持“以人為本”準則,堅持“經濟、安全、美觀”等建筑結構設計原則,創新設計方案,運用更多的生態環保材料和環保技,適當增加更多的自然景觀,使人們的居住環境更具環保性、健康性。不僅利于提高建筑物的環保型、舒適性,也能滿足人們對居住環境的高品質要求,因此,綠色環保的風格必將成為新時期我國建筑設計發展新趨勢。如今,生態化的建筑設計已經成為了建筑設計發展的重點方向,這就需要各國人民相互配合以便研究出更為先進的設計方法和生態建筑技術,提倡大家低碳生活。特別是對于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期,更加應該重視生態化建筑設計的研究,從而達到全面推動建筑設計的可持續發展。
4結束語
綜上所述,生態建筑設計目前已經成為建筑行業的發展趨勢,其能夠很好的為居住者提供更為便利的生活環境,也進一步的提高了人們生活水平的質量。針對我國目前的生態建筑設計而言,仍然還有比較大的上升空間,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斷做出總結并且不斷實現創新,從而推動我國生態建筑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樂音,馬燁.體育建筑設計的生態化走向[J].福建建筑,2005,Z1:186-188.
關鍵詞 :生態建筑 ;研究現狀 ;存在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S8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引言:
建筑業的迅速發展,在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正效益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負效益,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生態危機日益加深,嚴重地影響著人類的身心健康。生態危機說到底就是人類的生存發展危機,20世紀80年代,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并迅速為世界各國所接受,并達成共識:人類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沙掷m發展涉及諸多方面,包括如何建造可持續發展的建筑,在國際建筑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人們開始對現代建筑的發展進行反思,深刻認識到其耗費能源、浪費土地、破壞自然(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是不可持續的,必須改弦易轍?!敖ㄖΝh境的干涉及其程度的不確定性使建筑的生態環境和建筑本身的生態化愈來愈受到建筑師和社會的關注”于是,國際上,20世紀60年代應運而生的生態建筑獲得了更加豐富深刻的內涵并迅速發展。
1、生態建筑研究的現狀
1.1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經濟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等是較早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運動的國家,很早就開始了生態建筑的研究和設計?,F代主義大師賴特將建筑視為 “有生命的有機體”,富勒一直從事研究以最低能耗獲得最大空間和高度可靠的結構體系,德國于 20 世紀 70 年代就進行生態建筑的研究,在建筑節能、節水太陽能利用、生活污水處理、屋頂綠化等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已使德國成為生態建筑和建筑新技術的展示地,開發的各種節能設備、技術已在建筑設計中廣泛應用。
20世紀60年代,人們對全球環境問題表現出極大的關注。1962 年美國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喚醒了人類對地球生態環境的關注。1969年L麥克哈格的《設計結合自然》最早提出了在城市規劃和環境評價研究中運用生態學和生態設計的方法。
1987年Brutland 在《我們共同的未來》書中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和廣泛的認同,此后人們對建筑的可持續發展進行了多方位的探索與研究。1992 年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21世紀議程》和《里約熱內盧宣言》兩個綱領性文件以及關于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簽署了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兩個公約。1995年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提出了一套能源及環境設計先導計劃。1999年美國建筑師協會選擇了10座本土建筑作為現階段生態建筑創作的范例。
為了探求人類更加理想的居住模式,關于生態城市的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各國相繼走向行動。1990年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洲的伯克利城召開第一屆國際生態城市會議,與會12 個國家的代表分別介紹了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踐。1992年在澳大利亞的生態城市阿德雷德召開第二屆國際生態城市會議,大會就生態城市的設計原理、方法、技術、政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1996年在西非的塞內加爾召開了第三屆國際生態城市會議,會議進一步討論生態城市的重建計劃。2000年在巴西的庫里蒂巴召開第四屆國際生態城市會議,會議進一步交流了生態城市建設的實例。2002 年在中國的深圳召開第五屆國際生態城市會議,會議就生態城市的設計及實踐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1.2 我國研究現狀
在20世紀80年代顧孟潮就提出了“未來的世界是生態建筑學的時代” 的觀點 ,1994年5月,中國政府頒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提出人口、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1972 年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以后,我國環境保護運動日益擴大和深入,以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目標的綠色革命蓬勃展開。1996年3月,中國國家環保局推出兩大舉措:一是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二是實施“中國跨世紀綠色工程計劃”—在九五期間重點治理淮河、海河、遼河等的污染。199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正式將“綠色建筑體系研究列為“九五”重點資助課題”,1998年又將“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人居環境研究”列為重點資助項目。2000年我國頒布了《建筑節能技術政策》;2001年,建設部通過《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首次明確提出了綠色生態小區的概念、內涵及技術導則;2001年開始實行《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2001年我國第一部生態住宅評估標準 《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 出臺,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指導,以節約資源、防污染、保護生態為主題,創造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推進住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生態建筑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對生態建筑的正確理解
生態建筑的概念國內外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核心的內容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建筑學、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的關系,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調節能力,并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減少污染、延長建筑壽命、改善生態環境等優點。但是有人認為只要將建筑物周圍加一些綠化就是生態建筑,在建筑物內部點綴一些植物就是生態建筑,建筑物單純的節能就是生態建筑,還有人認為建筑的平面將來有重新劃分的可能就是生態建筑等等。但這些觀點只停留在生態建筑的表面,對生態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2 缺乏對農村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不平衡,其中城鄉的差別較大。目前各個學科研究的重點大多局限在比較發達的城市,缺乏對農村居住環境的系統研究,特別是東北地區。大部分的研究都從本學科(生態學、環境學、城市規劃學、建筑學、農業建筑學、能源等)的專業角度出發,雖然研究的內容較為豐富,但是各個學科之間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進行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如何在特定地區將人居環境與植物環境工程結合起來是亟待解決的課題。
2.3缺乏生態建筑的廣泛實踐
目前,我國建筑界發表了許多關于生態建筑的論文,這些論文對于宣傳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推動生態建筑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絕大多數的論文都停留在關于生態建筑設計的理論框架、設計原則及生態學理論對建筑學的指導、 國外先進生態建筑的經驗介紹,缺乏實際工程實踐模式、計算機模擬、環境效果的測試分析。關于農村生態建筑的深入理論研究較少,工程實踐則更少。
生態建筑的思路與對策
3.1普及生態教育加強生態宣傳
目前,我國教育發展總體水平有限,國家公共教育經費占GNP的比重比世界發達國家低得很多,特別是生態文明意識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更大。加大教育發展是提高全民族素質、 生態文明的必然選擇,國家有關部門應該通過多層次的公共教育和自我教育廣泛開展宣傳活動,喚起人們的生態覺醒并轉變為行動。
3.2 加大生態建筑的科研投資建立相關的鼓勵機制
盡管我國生態建筑在理論方面已經取得一些成就,但總的來說還處于自發、樸素狀態,國外對于生態建筑技術已經進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我國對于一些技術雖有介紹,但不全面 ,科研立項較少,國家應該加大生態建筑的科研投資、建立相關的鼓勵機制 ,為我國建筑工作者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3.3 提高人居環境質量 ,加強人居環境的生態內涵
城鄉建設在尊重自然特性的基礎上,還要保持城鄉文脈的延續。加大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在生態建筑方面,努力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規劃、設計經驗,加大對節能、節地、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究與投入,不斷改善和提高人居環境的質量和文化內涵。
3.4加強各學科間的聯系與合作
生態建筑不僅僅是建筑師一個專業工種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多專業的配合,需要加強各工種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知識結構太局限的建筑師難以勝任工作,建筑師要掌握的知識有很多,概念理解非常重要,否則便無法在前期構思時提出具有生態意義的想法,也難以與其他專業人員溝通。
生態建筑就是將建筑本身看成一個生態系統,實質就是要求建筑師設計一個超級建筑,將巨大的人群整合到這個超級建筑中去,這個超級建筑必須具有節能降耗、自潔自凈、舒適實用、可持續發展的性能并且使能源在建筑系統中循環轉換,以達到綠色環保,高效節能的目的,使住戶獲得更佳的居住和生活體驗。多少年來我們用“凝固的音樂”來形容建筑作品,充分說明了建筑的靈動性。后來建筑也被視作“具有特定功能的機器”并逐漸被大眾所接受,今天當我們從生態學的角度來重新審視它時,一座生態建筑似乎更像是有著生命的能夠吐故納新,進行新陳代謝的生命體,它能夠讓人們看到活力,呼吸新鮮的空氣,享受優質的生態環境。具有良性的物質循環系統。
二、生態技術
人、建筑和環境是生態建筑發展的核心主題,隨著全球環境的不斷惡化,生態問題日益嚴重,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關注人類自身的生存方式。生態技術在這一背景下,作用已經越來越明面顯,成為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重要戰略的保證。有人說,建筑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而生態技術的發展無疑更好的推動了建筑的發展。生態技術就是利用生態學原理,從整體出發,致力于整個系統的優化,綜合利用資源和能源,減少浪費和無謂損耗,獲得最大限度的資源保護,促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就生態建筑現在的發展狀況來看,從建筑設計的角度出發,生態技術的利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太陽能、風能利用,水能和地熱能利用,自然采光與遮陽,植被綠化,良好的噪聲處理系統、建筑廢棄物的回收和利用等。制約生態建筑發展的首要問題就是技術問題。主要體現在生態技術的不完善性和相對于生態建筑迅速發展的落后性。雖然現在是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技術在不斷地翻新,很多新興綠色材料不斷地沖擊著市場,但是有很多新技術和新材料并沒有經過實際工程的檢驗,安全性和可靠性都無法得到保證,過分最求新技術很有可能造成過猶不及的后果,最后往往適得其反。生態技術所涉及到的學科比較廣泛,是真正意義上多學科技術的融合體,是一門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和高度重視。所謂生態技術,一般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情是在傳統技術的基礎上,按照資源和環境和諧發展的要求而創新出來的新技術。第二種是把其它領域的新技術按照生態發展需要移植過來。例如信息技術、電子技術等,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它的最終目標都是將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的和諧共存作為發展的基點,將每一個人都看作是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來重新認識和界定自己及其人為環境在世界中的位置。同時生態技術也不是僅僅依靠建筑師單方面的努力就能夠實現,更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完成的,它代表了新世紀生態建筑學的發展方向,是建筑師為之奮斗的目標。
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