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4 22:32:21
序論:在您撰寫環境工程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主要問題現有課程體系大體上按學科建立,課程體系方面與就業要求,特別是與“卓越計劃”不相符的地方,主要在:一是全日制“應用研究型”研究生課程設置與“學術研究型”研究生課程差別不大,所使用教材和授課內容基本相同;二是專業課中缺少實驗教學環節及缺乏工程技術的訓練環節,這與“應用型”所要求的重視實踐環節相背離;三是“應用研究型”研究生主要以學校教師的指導為主,缺乏企業導師的實質指導。
2課程體系的構建我校環境工程專業的研究生教學體系已經歷了幾輪的修改,基本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課程體系。“學術型”研究生應修滿課程學分≥34分;“應用型”修滿課程學分≥32。依據環境工程學科特點構建課程體系,課程設置主要包括學位課(公共學位課、專業學位課)、非學位課、實踐環節為必修課(含學術活動、科研實踐、社會實踐)及專業補修課。其中公共學位課是國家規定的必修科目,主要包括自然辯證法概論、英語讀寫、數學類課程(如數理統計與隨機過程等),其目的是使學生構建基礎知識體系,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在專業學位課的設置上,對環境工程專業培養計劃中的化學類課程進行了整合和系統優化,強化了環境工程理論基礎和工程專業基礎,提升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的基礎研究能力及綜合競爭力。選修課分為專業選修課和一般選修課。專業選修課主要根據學生不同的研究方向,開設多種應用性強的課程由學生選修。包括油田污水處理、石油與環境微生物技術、石油污染土壤修復的原理與技術等。一般選修課主要包括一些通用的課程,包括知識產權法、科技論文寫作等,主要是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學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課程體系呈現的特點
1課程設置層次分明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中四類課程層次分明,體現研究生教育循序漸進規律,授課內容各有側重,充分考慮各類課程之間的區別、聯系,考慮碩士生課程與本科課程之間的區別、聯系。一級學科平臺課程是本科課程的延續、深化,講授從事學科研究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方法技能,注重學科交融。二級學科選修課程著重介紹學科發展趨勢、發展動態、研究成果,指導碩士研究生開展具體的科研活動,完善知識體系,培養創新思維。三級學科可以是原有的二級學科,可以由一級學科內各個二級學科重組而成,也可以是新的學科生長點或交叉學科的研究范圍。
2課程設置彈性化課程設置要充分體現“選”字,并且打通院系之間、專業之間的壁壘,同時整體化、彈性化地設計課程,增加選修課比例,選修課廣泛覆蓋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各個方面和學科前沿,滿足應用型和學術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分類培養,實行真正的選修制,研究生充分擁有選修自,能夠根據個人學術背景和發展需求,選擇適當課程,以增強碩士生對未來工作和研究的廣泛適應性。對學術型培養模式重在理論問題、前沿問題的理解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應用型培養模式重在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能力的培養。
3縮短集中上課時間,強化研究生活動課程新一輪培養方案要求各類課程的設置依據環境工程學科的培養目標、學科特點,將原來的三學期授課時間調整為二學期授課時間。通過整合教學資源,優化課程設置,規定各學科最低學分要求,突出導師在碩士研究生培養中的主導地位。研究生活動課程指在培養方案中沒有明確要求、在課外實施、并由學生自愿參與的各類課程。主要包括:各類學術報告、學術沙龍、學術會議以及學生間的課余學術討論等。這些活動課程在課程內容和組織方式等方面具有前沿性、自主性、探究性、開放性,集中體現了研究生教育的學術探究性和研究生的自主學習性。
三、環境工程學科形成的優勢
我校環境工程專業經過28年的建設,在能源環境科學、石油與環境微生物技術、水處理工程與技術及農業環境保護方面顯現了自身特色。
1能源環境科學主要以石油工業等行業污染物的處理為主要目標,尤以注重石油開采過程中“儲層保護”和“環境保護”的“雙保”問題,開展了油氣田緩蝕技術、三維電極電化學、含油污泥無害化等方面的研究,其相關研究已在能源環境科學領域形成鮮明的優勢。
2石油與環境微生物技術面對日益嚴重的石油工業污染,微生物降解技術由于其成本低廉,原位性及無二次污染,應用越來越廣泛。我校在廢棄鉆井物生物評價、微生物采油、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復技術等方面形成獨特的優勢。
3水處理工程與技術主要針對油氣田勘探開發過程中產生的石油工業污水(含油污水等),利用先進的物理化學新理論和新方法達到消除污染,綜合利用水資源的目的。目前已在油田水處理工程、水處理劑的開發等方面形成獨特的優勢。
1.1教學模塊的選擇
環境化學本身內容非常豐富、復雜,涉及污染物在各圈層環境介質中的化學特性、行為和效應及其控制的化學原理和方法。現有的經典《環境化學》教材多分為七章或七章以上,在有限的教學課時里,不可能講完全部的教材內容,所以必須對現有教材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改革后的課程教學內容仍以“水環境化學”、“大氣環境化學”、“土壤環境化學化學”和“生物體內污染物質的運動過程及毒性”四大塊內容為主體,但把后面的“典型污染物在環境各圈層中的轉歸與效應”穿插入“水環境化學”部分,把“有害污染物及放射性固體廢物”整合入“土壤環境化學部分”。這樣的整合既以基本原理為主,又涉及領域廣泛,內容豐富,還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復,形成同時兼顧系統性和前沿性,基礎性及創新性。
1.2引入“經典案例”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將一些全球性、公害性的重大環境污染事件作為案例進行引入教學模塊。大氣環境化學部分放入“洛杉機煙霧”、“倫敦煙霧”和“多諾拉煙霧”等事件,水環境化學部分融入“水俁病”、“痛痛病”和“劇毒物污染萊茵河”等案例,土壤環境化學部分引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露事件”,生物體內污染物質的運動過程及毒性納入“米糠油事件”。這些著名“污染案例”的引入,使枯燥、難記的化學知識轉化為活生生的案例,增加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營造出了生動而活躍的課堂氣氛。
1.3增加“熱點案例”
環境問題總是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社會的每個發展時期都有其特殊的熱點問題需要研究解決。比如近30年來一直是全球環境熱點問題的“南北極臭氧空洞”,“溫室效”,近20年來被廣泛研究和討論的“環境內分泌干擾物”、“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目前冬季在我國大多數城市都會出現的“霧霾天氣”等。在學習重金屬污染時,結合2010年12月發生的安徽懷寧100多名兒童血鉛超標。學習有機物污染時,聯系2010年4月的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在講授水體富營養化時,介紹2007年6月發生的太湖藍藻事件。這些在我們的時代、我們身邊實實在在發生的事例,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
1.4領略發展新動向
環境化學仍然是一門處在迅速發展之中的交叉學科,其研究領域非常廣泛,幾乎深入到環境的各個領域,如土壤、大氣、水體和生物圈,許多環境污染事件的深入研究和解決都依賴于環境化學的發展。由于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的不斷出現,現有的教材內容會相應的滯后。為使學生了解環境化學的最新發展動向,必須將國內外該學科領域出現的前沿知識和方法技術通過課堂介紹、討論等形式納入教學內容。
2教學方式的多元化
2.1采取互動式教學
課堂是需要教師和學生交流的場所,不應該由教師“滿堂灌”。在引入“經典案例”和“環境熱點案例”時,我們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比如在講述2005年11月的“松花江污染事故”時,我們讓學生分析污染發生的原因、主要污染物是什么,污染物在環境介質中的形態、行為和環境效應如何,最后讓學生思考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這個問題的分析和解答過程中,要動用大量的知識點,比如水體有機污染的分布和形態、污染物在水體中是如何遷移和轉化的,各種形態污染物對水體、土壤生態效應如何,對水生生物及人體的毒性效應如何。哪些措施可以控制污染物擴散,哪些措施可以促進污染物的較快去除。這種方式的實施明顯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
校外實習基地是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銜接的紐帶。我們與地方環保部門、污水處理企業、垃圾填埋廠、固體廢棄物公司、研究機構、社會團體等多個組織簽訂了長期的教學實習基地協議,這些基地的建立為環境化學的實踐教學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時也很好地促進了地方與學校的通力合作、共同發展,以達到高校產業化目的的關鍵環節。將課堂枯燥的理論知識與我們身邊的實際環境問題緊緊地結合起來,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極大地調動起了學生的能動性與積極性,學生畢業后很受用人單位的好評。
2.3以科研帶動教學
將科研融入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際情況學生的確更愿意參與到科研活動中來。近幾年我校實行了“大學生科技創新訓練”計劃,在項目中我們實施了優秀學生的導師制,學生可以從低年級就直接參加到科研工作來。另外,我們還將老師新的科研成果改編成具體實驗,使學生能接觸到最前沿的知識和技能。以科研帶動教學的實施,使學生畢業時已具備很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并初步具備了科研能力。
3考核機制的結構化
生的培養目標及現狀近年來,我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充分依托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湖北省重點(特色)學科、“礦區重金屬污染防治與資源化”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礦區環境污染控制與修復”湖北省重點實驗室、黃石市環境工程省級生產力促進中心等省級優勢科研平臺和持有的國家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工程設計等資質,按照培養“面向環保行業、服務區域經濟、注重工程實踐”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的科學定位,以培養應用型環境工程高級技術人才為目標,以服務地方經濟為根本,將環境工程的產、學、研有機結合,努力建立注重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目前,我校與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重點高校及武漢工程大學等省屬地方高校開展了環境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聯合培養工作。截至2014年3月,我校已聯合培養環境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7人,其中已畢業4人,在讀3人,碩士畢業生受到社會的一致好評。
2我校環境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
生聯合培養模式的探索我校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分為2個階段完成。第1階段為碩士研究生第1年在招生單位修完規定的專業基礎課。此階段將為碩士研究生提供系統的專業理論課程學習,為后續開展本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奠定基礎。第2階段為碩士研究生到我校開展畢業論文的相關工作。此階段實行雙導師制,以我校兼職碩士研究生導師培養為主,雙方共同指導碩士研究生完成學位論文。碩士研究生通過2個階段的學習,既發揮了招生單位理論教育的優勢,又充分利用了我校服務地方的科研和實踐平臺,以地方需求為依托共同培養碩士研究生。在第2階段的培養過程中,堅持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生態環境建設需求為導向,以碩士研究生職業需求為目標,全面提升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實踐應用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將人才培養和項目緊密結合,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多渠道協同創新。這一階段將突出項目案例剖析和實踐研究,靈活運用團隊指導、現場調研、室內實驗研究、模擬訓練等方法,著重培養學生研究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在具體的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始終堅持“項目帶科研、科研促工程、工程促培養”的應用型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原則,通過參與項目和解決實際問題來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其中,與武漢理工大學聯合培養的專業碩士研究生殷斌結合黃石市磁湖水污染控制工程實際,開展磁湖底泥重金屬污染生態風險評價,對底泥資源化過程中重金屬的溶出規律進行了相關研究,該課題獲得了湖北省高等學校優秀中青年科技創新團隊項目和湖北省水利科研重點項目資助。
在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的過程中,我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建立以碩士研究生導師為主導的科研團隊,從而解決了學院教授—青年教師科研團隊項目開展、碩士生—本科生—??粕?個層次學生培養和高中低年級“傳幫帶”中的難題。在碩士研究生導師的科研項目背景下,青年教師校級創新團隊帶領碩士研究生指導本科、專科學生積極參與各項科研活動。此外,通過聘請“楚天學者”等高層次人才的方式,與外單位合作,充分利用外單位的科研條件和師資力量培養碩士研究生。其中,與武漢理工大學聯合培養的專業碩士研究生劉瑋玲聯合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根據當前黃石市大氣環境的實際,率先開展了黃石地區大氣微細顆粒物中碳氣溶膠污染來源解析研究,為下一步黃石市大氣顆粒物污染源成分譜的建立和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樣既提高了碩士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也提升了青年教師的學術水平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經過幾年的努力,我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但同時也面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這主要是由于我校聯合培養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科較分散、規模較小,且我校又缺乏系統和專門的管理培養體系,導致出現培養方式單一、學術氛圍淡化、學術社團活動缺失、專業導師隊伍偏少、項目研究經費不足等問題。
3我校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的主要對策
我校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的主要對策如下:
1)科學合理定位,構建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
由于專業學位教育要凸現職業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傳統的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將難以適應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需求。除了制定符合應用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方案的課時和學分之外,更應該使科研實踐環節目標考核機制具有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實踐環節的實施,可通過提前進合培養導師課題組、到重點科研院所短期交流、到相關企業實習等方式,構建全程化、多層次的綜合實踐能力培養模式,以彌補課程學習中科研實踐環節的不足。
2)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完善導師遴選和管理制度。
應用型高水平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離不開高水平的導師隊伍,在通過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等省級重點科研平臺吸引和鞏固高水平人才隊伍的同時,應與招生單位碩士研究生導師資格要求保持一致,逐步完善校內兼職導師遴選制度,形成一支年齡結構合理、職稱比例合理并擁有豐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經驗的導師隊伍。只有建立完善、規范的遴選機制和相應高水平的導師隊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才能真正實現量和質的雙重飛躍。例如,我校在積極籌建院士工作站、引進楚天學者等高層次人才的同時,利用多種渠道資助青年教師到國內外高水平科研機構訪問學習和交流,并定期開展與本地企事業單位的相互交流。
3)加強協同合作,建立開放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
除利用自身已有的科研平臺和師資力量之外,還可組建包括高校、研究所和企業在內的協同創新中心,這種開放式合作方式為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學術視野和科研實踐平臺。以相關企事業單位的需求為目標,以項目牽引合作,在生產實際中解決急需的技術難關,既能有效地利用校外科研單位的科研資源,又能加強各單位間的學術交流,有助于提高碩士研究生的學術水平和科研實踐能力。通過這種開放式合作方式使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實現了圍繞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教學+科研+生產+開發”培養模式。例如,與武漢工程大學聯合培養的碩士研究生王振根據磁湖水體富營養化較嚴重的環境問題,用曝氣生物濾池亞硝酸型生物脫氮技術實現水體脫氮,其研究成果已申請發明專利1項。
4)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完善學術監管機制。
地方高校長期以教學為主導,學術監管機制不完善。作為地方高校,應建立與招生單位的長期溝通機制和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的管理辦法,將聯合培養研究生納入雙方學校的統一管理,并通過開展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和建立科研激勵機制來調動碩士研究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校的學術氛圍,同時通過招生單位和聯合培養單位導師的相互配合,加強對碩士研究生思想品質、學術道德等方面的引導,將其貫穿于聯合培養過程的各個環節,如研究方案的制定、實驗及實踐效果的監督、開題報告和中期報告的考核、學位論文的檢查、畢業答辯的預評審等,使學生能夠自覺遵守學術道德規范、抵御學術不端行為。
4結束語
1.優化課程結構體系。我校設置了人文社科、公共基礎、學科基礎、專業課程、實踐教學、素質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七大平臺,各平臺既相互聯系又逐層遞進,體現了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和全面發展的共性要求,實現了人文素質教育、科學教育、工程教育和個性化培養有機結合。環境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充分體現了各門課程的相互關聯與銜接。從環境化學、環境工程微生物、環境監測,到水污染處理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和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等,從時間安排和教學內容上將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系統地整合為一體。在學科建設中圍繞學科發展前沿和社會發展需求,注重學科的滲透與融合,環境工程專業課的設置,既要面向社會環保部門,又要突出化學工程領域環境工程的行業特色。
2.進一步增加選修課比例,提高選修課程的多樣性和靈活性。2009版培養方案選修課比例為23.5%,2014版方案已增加到24.2%。為滿足社會對環保應用人才的需求,增加了與環境工程專業相關性較強的選修課,如給排水工程、化工安全、管道工程、工業通風與凈化、工程技術經濟和造價管理和環境法學等,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主修某些專業模塊,拓展其專業視野,提升其專業綜合實力。還設置了環境工程CAD制圖課程,注重實例與理論相結合,重點培養學生的工程設計和CAD技術應用能力。同時,還利用學術講座的形式,從市政設計院請來工作經驗豐富的工程師講解“畢業設計CAD圖紙規范”相關內容,這更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提高了學生的工程制圖能力。
3.以綜合為導向,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綜合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模式上,不斷增強課程的系統性,注重知識與能力的綜合傳授及多種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培養學生多角度的工程思維模式與綜合應用能力。環境工程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實驗教學、課程設計、綜合大實驗及畢業設計,教學內容涵蓋了化工開發過程和化工加工過程等背景知識和對環境工程技術的需求。注重從思想、方法、推理上培養學生渴望學習、善于學習的科學思維素質,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勇于實踐。在加強基礎教育的同時,專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讓學生了解本學科的國內外最新動態與發展趨勢,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和運用新知識的能力。在2014年本科教學評估中,環境工程專業基礎教育環節得到評估組專家們的高度評價。
二、強化實踐教學,促進人才創新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1.近兩年根據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環境工程專業進一步加強了公共實踐環節、專業實踐環節等教學內容,大幅增加了實踐教學環節的總學時。通過畢業實習和生產實習、工程實訓等環節,多方位、多角度地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加深學生對工程項目設計和實施的認識,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教學活動和所學知識的實踐意義。在2014版培養計劃中,已將環境專業課程實驗又增加了20學時;又新增了污染控制綜合試驗,學時數為48學時;環境監測課程增加16學時的實驗內容;將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增至七周;進行為期十八周的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當然,強化實踐教學,不僅僅是在形式上增加總學時和總學分,還應改革實踐教學方法、內容,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2.采取新的舉措,加強畢業設計教學環節的管理。為保障本科生畢業設計的質量,實行校、院、系三級嚴格管理和跟蹤考核制度,將畢業設計分為初期考核、中期考核和答辯考核等幾個不同的考核階段。初期考核階段,以環境工程系為單位進行學風教育、開題報告及方案設計的考核審查;中期考核階段,分別由學院和學校督學組對畢業設計的進度、完成的質量進行考核,針對考核結果和建議,專業導師及時督促、指導學生進行調整、改進;最后進入答辯考核階段,由5~7名專業教師組成答辯委員會,考核內容包括畢業設計(論文、設計結構方案、圖紙、圖表、計算及外文)的質量和數量,設計(論文)的新見解及成果,自述及回答問題情況等,對不合乎要求的需重新修改,應付了事的打不及格成績者需參加二次答辯,二答仍不合格者需重修。通過對畢業設計的嚴格要求、層層把關,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畢業設計的重要性和嚴肅性,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從而提高畢業設計的質量。
3.加大綜合性、設計型實驗開放,推行創新性實驗,培養科學思維能力和實踐動手技能,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下堅實基礎。自2012年開始進一步開放實驗室,提高實驗室利用率,學校設立實驗室開放基金,保證學生更好地于實驗室根據需要自主地進行實驗研究、產品開發等,不斷加強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動手能力。環境工程實驗室也不斷加強建設、積極創造條件,加大對在校本科學生的開放,采取全天開放、階段性開放、預約開放等多種形式,吸引有興趣或特長的學生進入實驗室學習。
4.加快校內實踐基地建設。自啟動吉林省教育廳高教強省項目———環境工程專業綜合實驗平臺建設以來,充分利用省教育廳和學校為環境工程專業實驗室累計投入的近300萬的建設經費,創建了獨具工程特色的實驗條件和研究場所。新建了一批能夠充分體現環境工程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實驗裝置;同時建立了具有仿真和操作功能的污水處理的綜合實訓實驗系統,包括傳統活性污泥曝氣系統、Orbal氧化溝系統、MBR池和二次沉淀池等;還新引進城市污水處理廠工程設計和實訓軟件、通風與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實驗模擬軟件。這些實驗平臺建設,工程性強,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工程意識,為訓練學生工程實踐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1.長春工業大學將專業教育和素質教育緊密結合,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更注重學生的情商培養,為其立足于社會打下基礎。學校完善了教育教學、咨詢服務和危機干預“三位一體”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建立了校、院、班三級的危機預防和干預系統,形成“125-要愛我”的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格局。在素質教育課程平臺中,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學時必修課程和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近20門必選1學分課程。我校為了體現“為學生健康成長服務”的辦學宗旨,提出并實踐了“離學生最近的教育”,形成了自己的人才培養特色。
2.堅持素質教育貫徹于教書育人過程始終的教育觀,促進人文教育與專業教學的融合。我校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式,注重培養學生提高哲學素養,不斷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職業道德修養。在培養計劃的品德與業務素質模塊中,已將基本原理概論實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等作為必修課程。通過對學生哲學素養教育和人文綜合教育與專業教學的有機融合,能夠加強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看待事物的全面性與整體性,有利于學生工程思維方式的建立,更好地將聯系的、發展的、辯證的觀點和工程思路運用于工程設計、施工以及污染治理,更好地適應社會科技迅速發展的需求。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保證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
第一,轉變教育理念:理論和實踐并重。各民族院校應該注重能力培養,著力提高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要把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培養成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既要有過硬的基礎知識,又要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不但要強調理論學習,而且還要強調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第二,加強工程實踐基地的建設。實踐時間短、實踐基地建設困難、實踐經費少、實踐基地難找等等因素是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工程實踐效果不理想的直接原因,要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最主要的就是要建立穩定的實踐基地。首先,要加強校內各實驗室的建設。校內實驗室的實踐過程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一個最基本的環節。目前,一些民族高校實驗室建設和管理經費不足,導致實驗室的軟件、硬件建設都跟不學生擴招速度,因此民族院校必須要加大投入,為學生提供最基本的實訓場所。其次,要加強校內實踐基地的建設。校內實習基地是大學生進行真實情景模擬的場所,是向社會實踐過渡的橋梁,民族院校應該盡可能多地建立一些校辦工廠、工程訓練中心等作為校內實踐場地。例如我校環境工程專業建立了中小企業共性技術工業廢水處理及回用研發推廣中心、重金屬廢水處理工程技術中心,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工程實踐鍛煉場地,同時加快了學校教學科研成果的轉化,促進產學研的發展。再次,要加強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校外基地是提高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最重要途徑。第三,建立和完善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考核體系。要強化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就必須將各實踐教學環節的各個要素作為考評指標來建立一個綜合評價體系,由此來評價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具體來說,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多元評價因子,包括以下內容:基本實踐教學、校內實踐教學和校外實踐教學基本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基礎實驗和專業實驗?;A實驗主要有分析化學、儀器分析、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實驗。專業實驗有環境工程原理實驗、環境化學實驗、環境監測實驗、水污染控制工程實驗、大氣污染控制實驗、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環境微生物實驗、環境物理污染控制實驗以及環境工程CAD繪圖上機實習。校內實踐教學包括課程設計、畢業(論文)設計、課外實踐活動,校外實踐教學包括認識實習、金工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社會實踐。將上述三大類中的各個評價因子納入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綜合評價體系,最終評定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成績,工程實踐綜合成績與學生的評優、評先和推免掛鉤,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來提高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二、學校在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方面的做法
學校在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方面做了探索,將培養模式、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實踐條件(校內外)、企業學習資源等有機的融為一體,并融入到整個培養過程中。主要在以下五個方面做了探索:學制:采用“3+1”人才培養模式:其中3由兩部分組成:兩年的基礎能力培養,即自然科學基礎課程學習和在第三年配備專業導師,學習專業課,進行一年的專業能力培養;1是指一年的企業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即學生在武漢水務集團排水發展有限公司、武漢森泰環保工程有限公司等企業進行學習,深入開展工程實踐活動,參與企業技術創新。戰略:實施SEI(科學、工程和創新)三種教育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戰略。高度重視學生培養質量,構建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用人單位評價和行業評價多元綜合評價體系。結合“民族院校”和“環境工程”專業自身特點,以環保產業的人才需求為出發點,不斷優化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目標,來提高學校環境工程專業畢業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分流:在培養教學環節上,采取“多途徑、多規格”的動態,與美國加州大學、意大利羅馬大學等高校合作,通過“普通班+國際化教學實驗班”的結合,通過多種途徑選拔學生進入,也實行淘汰機制進行分流。優秀學生在畢業后推薦到國外高校繼續深造或合作企業工作,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模塊:構建了基于MSET(數學、科學、工程和技術)一體化的知識模塊和基于DSTS(設計、模擬、測試、管理)一體化的能力模塊,EPCM(工程、采購、建設、管理)一體化的實踐模塊。所有課程的培養均按模塊化進行設置,學生課程包括通識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三大模塊。學生根據自己興趣愛好選擇某一課程模塊修讀一定的學分。工程實踐作為一門應用實踐類課程,學生可以通過科技競賽獲獎、參與科研創新、參與企業實踐等多種方法獲得相應學分,只要修滿規定學分即可畢業,這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特色:以工業水處理為特色,注重核心課程的建設。進一步強化《水污染控制工程》專業課程的建設,建設方向要充分反映環保行業主流技術與前言方向。通過重金屬廢水處理工程技術中心和中小企業共性技術工業廢水處理及回用研發推廣中心兩個校內基地的建設,科研帶動教學,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資源,體現學校環境工程專業以“工業水處理”為核心的學科特色。
三、結語
專業實驗室是高等學校開展專業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專業綜合素質的主要場所,也是實現高等學校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目標和學生完成學業的必備條件。正如原教育部周濟部長在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的講話中指出的:“高水平實驗室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陣地,是科技創新的主要場所,實驗室的數量與水平是一所大學科技創新能力的基本標志之一”。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實驗教學中心是由環境類、資源類的專業實驗室整合而成,并于2007年被列為浙江省首批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該中心建立了環境與資源基礎實驗室、環境與資源工程實驗室、環境與資源生物技術實驗室和環境與資源信息管理實驗室四大模塊組成的綜合性實驗平臺,構建了寬基礎、重技術、練技能、求創新的實驗課程模塊,以實現訓練學生環境與資源類專業實驗基本技能和培養學生自主設計實驗能力的目標;通過實施教師兼崗-設備集中的管理運行機制,構建了研教結合-教學互動的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從而有效促進科學研究成果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達到培養學生研究與創新能力的目標。
(二)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工程實踐基地,營造培養學生專業興趣、工程素質和創新精神的良好環境
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創新精神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原動力,認識實習、社會實踐、課程設計和生產實習是培養學生工程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有效載體,因而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工程實踐基地是培養現代工程技術人員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重要保證。浙江大學環境工程專業根據國家和地方需要,根據國家特色專業建設的要求,拓展了校際、校企、校所之間的合作關系,以多樣化的合作形式構建了多層次的認識實習基地、社會實踐基地和生產實習基地。認識實習基地肩負有為專業教育和專業學習打下一個感性認識基礎重任,是學生第一次踏進環境污染治理的現場,第一次通過對水、電、氣和固體污染治理工程工藝流程的觀摩,深入了解主要污染控制設備的性能、操作和管理等現代化的污染治理過程,從而達到讓學生明確學習環境工程專業目的,提高學習該專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使認識實習基地穩定且長期得到保證,環境工程專業通過三年一次與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這樣的合作方式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不僅有帶隊老師的指導,而且還能得到現場實踐經驗豐富的工程師指導,確保了學生對環境工程專業的認識得到有效引導。高等院校的社會實踐是以了解社會、服務社會為主要內容,以形式多樣的活動為載體,以穩定的實踐基地為依托,以建立長效機制為保障,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踐,從而增強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浙江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在湖州安吉、湖州長興、衢州開化以及省市環保系統等地建立了多個社會實踐基地,并以綠色環保社團“綠之源”協會、中環環保聯合會浙江大學環保志愿者基地和浙江大學“新綠”青年環境友好使者聯合會為載體,以“求是學子農村環??破招袆印?、“學長同行”省市環保系統實習、“全國青少年綠色”、“六五”環境紀念周、“環境文化節”等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各類社會實踐,不僅提升了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的環保意識,更重要是增強了他們的職業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崗,堅定了他們從事環保事業的決心和信心。生產實習是環境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技能課程,目的是訓練學生應用已學過的專業知識對設計和調試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專業分析,增強環境工程專業的施工技能。浙江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生產實習安排在第四學年的冬學期,實習基地為中國石化鎮海煉油股份有限公司,實習方式為蹲點實習,實習時間兩周。通過系統的生產實習,不僅使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而且使學生深入了解了環境工程專業所涉及的領域,熟悉了各類環保設備操作步驟和性能,為今后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論與實踐有了較深的感性認識,提高了學生的工程素質和創新精神。
(三)打造依托國家地方重大科研項目的學生創新訓練平臺,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針對畢業實習存在的問題,在四川省第二批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支持下,舉辦了環境工程專業辦學十周年座談會。在總結經驗的同時,更多采納畢業學生和在校學生、教師、實習單位、用人單位的意見和建議。通過增加實習基地、加大實習經費投入等措施,改善畢業實習,從而提高環境工程專業畢業實習效果,達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并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目的。
1增加實習基地
實習基地是開展實習工作的重要保障,實習基地少制約了畢業實習效果。為此,在教務處和學院的大力支持下,積極拓展新的實習基地,走出南充,將實習基地遍布川東北的南充、遂寧、廣安、巴中、達州和廣元六個地市。環境工程專業川東北實習基地群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彌補南充市實習基地不足;另一方面,南充市作為川東北區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經濟區北部中心城市距離其他城市較近,可以節約交通費且便于實習指導和管理。實習基地不僅覆蓋川東北,而且包含環境監測、質量檢驗、污水處理、垃圾填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等不同行業,為實現大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的四大功能奠定基礎。環境工程專業實習基地群主要是近三年建立的,主要包括環境監測和質量檢驗兩個行業,環境污染治理、環境工程設計與施工、環保設施運行和管理等行業的實習基地明顯不足。由于每名學生需要指派一名指導教師且要獨立開展實習工作,而實習基地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實驗場地有限,因此各個實習基地最多接納10名學生開展畢業實習。
2加大實習經費投入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地方院校的經費投入,使得環境工程專業畢業實習經費大幅度增加,生均畢業實習經費由300元增加到500元。這樣有更多的經費用于實習基地建設,并解決因為實習基地向南充周邊擴展導致交通費、住宿費增加的問題。
3調整實習時間
以往將環境工程專業畢業實習安排在第六學期期末,會擠占第六學期教學時間,影響了正常教學秩序。由于畢業實習安排在7~8月,而此時天氣炎熱,給畢業實習工作及其師生帶來諸多不便。實習時長只有4周,很多學生剛熟悉實習環境,還沒來得及實踐實習就結束了。為此,將實習時間改為9~10月,與學校的教育實習時間同步,適宜的氣候有利于學生畢業實習,同時方便學校和學院開展畢業實習檢查與指導。將實習時長從4周增加到8周,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熟悉實習單位各個工作環節,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4改變實習考核方式
第六學期期末告知學生畢業實習安排,畢業實習以集中實習為主,允許不超過10的學生提出分散實習,但需要提交實習單位接收函。實習前召開畢業實習動員大會,邀請學院領導講解畢業實習的重要性,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就業的關系,強調實習安全和紀律,與學生簽訂《畢業實習安全承諾書》;實習領隊教師向學生介紹各個實習單位基本情況,最后進行分組和確定小組長。實習期間,由小組長對每名學生考勤,學生必須認真填寫《實習日志》,如實記錄實習內容,建立班級畢業實習QQ群,每周通過郵件提交小結并附相關照片,有事必須向實習單位指導教師和領隊教師書面請假,假條交組長保存。實習結束后,實習單位指導教師根據學生在實習期間的表現給出書面鑒定與評語。回校后,召開畢業實結大會,由各個小組匯報畢業實習收獲和體會,學生按時交《實習日志》和《實習考核手冊》,畢業實習成績由領隊教師根據學生的考勤(占10)、小組小結(占10)、小組總結(占10)、實習日志(占20)和實習單位考核(占50)評定,成績分優、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個等級。
5提高實習單位積極性
通過與實習單位簽訂《實習基地協議》,明確雙方的責任和權利,共同做好畢業實習工作。在協議中,為了減少實習單位對學生安全的擔憂,除了加強學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學校為每名學生購買了意外人身傷害保險。積極協助實習單位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依托高校學科優勢,謀求與企業多方位合作,讓實習單位得到實惠。通過溝通和協調,部分實習單位積極參與畢業實習,為每名學生選派一名責任心強、技術過硬的指導教師,讓學生自己動手獨立開展各項工作。實習單位領導定期與畢業實習學生座談交流,關心他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學生不僅學到了很多實際的知識和技能,同時也感受到實習單位濃厚的文化氛圍。
二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