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9 00:09:17
序論:在您撰寫歷史故事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任何一件事情,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歷史教學也是如此。一堂課的開始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呈現一堂高效的歷史課,教師要學會在一堂課的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利用課前故事設置懸念導入新課的學習。例如,在學習《伐無道,誅暴秦》時,教師可以先通過秦始皇“掃六合”、統一天下開始講起,講到秦始皇建立了一個疆域遼闊的封建強國,這時可以設置懸念。通過這樣一個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故事,學生的注意力被集中了起來。通過這樣的故事懸念導入新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的興趣就會更為高漲,也會更加積極地去學習新的知識。注意力集中了,對課文的學習和知識的掌握自然也就更為深刻。
2.抓住時機進行歷史故事講述
教師選擇的歷史故事一定要和本堂課所要學習的內容相結合,在學生興趣與好奇心最為強烈的時候推出課程的內容。在進入課堂10~20分鐘之后,學生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歷史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保證學生學習的效率;同時,對于一些理論性較強的知識和難點也可以通過歷史故事來解決。例如,在進行“半殖民地半封建”這一概念的講解時,如果教師一味地進行概念的解釋,只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越來越糊涂。所以教師可以結合當時我國沿海的一部分地區被外國人占領的故事對概念進行闡述,這樣一來,學生容易理解,教師講起來也更加輕松。初中歷史教學往往會使學生感到乏味和單調,教師如果可以抓住時機進行一些歷史故事的講述,就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這樣初中歷史課堂也可以活躍起來了。
3.教師要用語言魅力再現故事
歷史是一門嚴謹而科學的學科,教師在講課中一字一句的差異都可能導致學生理解上的偏差。而歷史故事的講解更需要講解者在表情、語言以及動作上的生動與熟悉,只有聲情并茂,才能夠將聆聽者帶入故事里的情景,讓聽眾有身臨其境之感。而且教師在講述歷史故事時可以適當帶有自己的個人情感,講到歷史英雄人物時可以表現出慷慨激昂的情緒,而講到奸臣賊子時可以表現出厭惡和痛恨的情感。善惡分明,可以將學生的價值觀引向正確的方向。但同時也要注意對歷史的評價要客觀公正,以免誤導學生。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語言魅力將歷史故事完美地呈現到課堂中,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在動人的故事里學習知識,學習道理,分明善惡美丑。
4.課末總結故事吸引學生興趣
即課前設置本堂課文與古典文學作品有關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在教授人教版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鑒賞》中《項羽之死》的教學過程中,可在課前首先設置兩個問題。問題一:窮途末路的項羽表現出與我們平時所熟知的性格截然不同的一面,這種性情與四大名著中的一個主要人物的性情是相同的。大家能想到是誰嗎?問題二:項羽被人譽為“戰神”,他的作戰能力強到怎樣的程度呢?我們讀過課文后,會發現這種戰神之風,在四大名著中某個人物身上也有演繹。這是誰,大家知道嗎?這兩個問題的提出,會引發學生對課文充滿濃濃的好奇心。于是學生主動接觸課文,自主解決了《項羽之死》課文中的一些疑難字詞。再如必修四《過秦論》篇幅很長,學生初看就產生恐懼心理。因此老師可以課前設置一個問題:說到“空城計”,人人只道諸葛亮,卻不知其實諸葛亮也是取經得來的戰術。大家知道歷史上誰想出“空城計”的這一策略嗎?對于大家已經根深蒂固的常識,現在得到顛覆,當然會在學生的內心激起一層層漣漪。學生也就急迫想要解開這個謎題,知道答案,于是自覺深入課文。因此課前設置很有懸疑意味的問題,能讓老師輕松完成了文言文教學的初級任務,而學生由于主動學習古文,掌握得更加扎實,此舉就有一石二鳥之效。
2課中解疑,延伸至課內,全面認識人物精神之美
學生積極解答課前問題,教師做出評價,同時兼納已學知識,拓展延伸,明確人物形象的精神美,以期教學育人。如針對《項羽之死》的課堂兩個問題中,學生在接觸文中的“項王乃悲歌慷慨”、“項王泣數行下”后,總結出項羽在垓下之圍時對虞姬所表現出來的鐵漢柔情和多愁善感。有一定文學閱讀基礎的學生馬上就想到了《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而未馬上做出反應的學生對于將項羽與林黛玉能同類比較,感到十分新奇。項羽與林黛玉在性情上似乎天壤之別,現在通過學習,竟然發現兩人真有性情相通之處。這種人物性情的比較,讓學生對人性、人格的多樣化有了深刻的認識。此時還可延伸此點,提及高一所學過的人教版必修四的《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藺相如在澠池之會對秦王強硬剛烈、在將相和中對廉頗溫和寬容,同一個人物性格的尖銳對立表現一直讓一些學生無法理解,反而會誤以為藺相如有間歇性神經質。特別是在閱讀了明朝•王世貞《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后,更覺得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不實。通過此文的學習,學生認識到一個人立身于世,肯定會有豐滿、立體的精神人格。而且愈是有著高尚精神靈魂的古人,人物的人格獨特、精神內涵積淀就愈是厚重。同時也可以教育學生在遇到自我的人生的挑戰時,該以一種什么樣的精神面貌去面對,從而認識到自我人格精神的缺陷,有了強烈塑造個人完美人格的渴求。自然而然地,文言文教學對學生的“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教育要求也就得以實現。
3手舞足蹈表演歷史故事,添加活躍因素
歷史故事類課文,由于離我們比較久遠,學生一般很難理解。因此在學習此類文本時可以先讓學生理清故事的敘述順序,理清線索和脈絡以及事件發生的前因和后果。這樣就會在學生的頭腦中對整個故事形成一個初步的印象,在讀和思考中漸入佳境,為理解整篇課文和人物的性格特點打下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比如:在教學《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時,為了讓學生理清課文的脈絡,剛接觸課文時可以在學生閱讀之前設計這樣幾個問題:司馬遷寫《史記》的原因;司馬遷有什么遭遇;司馬遷如何發憤寫作;結果如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閱讀的方式可以自由選擇,可以默讀,可以放聲朗讀。教師巡視并提醒學生不動筆不讀書。一定時間之后再組織學生討論。討論時注意抓住關鍵詞,如“發憤”等,討論的內容應包括故事情節,人物的性格及其成長過程等。學生很快就會發現課文其實是包含場景即:少年受染、臨終囑托、受辱發憤和堅持寫成。它們既獨立又相互聯系。由于閱讀到位,學生在品讀過程中把握了故事的情節和線索,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觸類旁通,讀出古今間聯系
歷史故事題材永遠是小學語文內容的重要主題。編寫歷史故事主題主要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從歷史故事中汲取智慧,而歷史上的人物或故事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彼此互相貫通。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可以是人物性格,也可以是歷史背景,甚至是在遣詞造句上具有的相似特征。在學習時應鼓勵學生對不同課文比較,體驗人物情感歷程,走進歷史拉近距離。比如:在教學《推敲》一文時,就可以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來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把詩句中的“綠”字進行替換,還可以給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勵他們再推敲,尋找一個自己認為最為恰當的字,并說出理由。教師應不失時機地進行提問,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答案。有的說換成如“醒”,因為岸邊的花草樹木當就像人一樣,被春風喚醒了。也有的認為可以換成“俏”,因為春天美麗動人。當然大多數人還是認為“綠”字更好。通過這樣的觸類旁通,從字詞的品讀中讓學生讀出了文字內涵。
三、博識多通,讀出故事的背景
我們知道,任何的歷史故事都是在一定的歷史大背景下發生和發展的。因此,在教學中將故事或人物放在指定歷史背景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和全面地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和故事,提高課堂效率,完成教學目標。在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敢想、敢說、敢于發表自己的真實觀點和想法。從而更加豐富自己的認識。例如:在教學《李時珍夜宿古寺》時,可以先向學生介紹李時珍及《本草綱目》的相關資料及歷史背景,讓學生具體感受一代醫圣李時珍的出類拔萃。如李時珍為了向群眾普及醫藥知識,花費了30多年的時間,翻山越嶺,咀嚼藥草,歷經千辛萬苦才寫成《本草綱目》這本書,被稱為“東方醫學巨典”,甚至這本書還影響了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為了營造這種歷史氣氛,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圖文并茂的故事展現在學生面前。也可以截取李時珍電影中的視頻播放,以此來點燃學生心中的激情。這樣就讓學生對李時珍的了解更多更加全面,豐富學生的知識。從而更加準確的理解李時珍,理解歷史故事的用意,也從中品讀出歷史故事的內涵。四、融會貫通,讀出人物的形象小學語文課本中選編的歷史故事一般都以鮮明的人物形象為題材,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小學生年齡小,鮮活的人物形象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學習過程中應以品讀人物的形象為主,要抓住關鍵的詞語和句子及人物的性格特征進行分析。例如:在教學《完璧歸趙》時,文中的廉頗和藺相如性格迥異,初學時學生大多喜歡藺相如的人物形象。但當教師引領學生了解了歷史的背景以及故事的前后關聯之后,學生的觀點漸漸地發生了改變,不再是一邊倒的現象,不少同學又開始喜歡廉頗這個人物了。隨著品讀的深入,這兩個人物的形象都獲得了同學們的喜愛。
多年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對自己的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故國——趙宋王朝有一種刻骨銘心的愛。對投降妥協派的一種不恥與不平的恨。愛恨交錯的這種思想在《采薇圖》畫卷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采薇圖》是他空有愛國之志,卻無力報效國家,自表心愿的一個心聲表達。李唐愿學古人伯夷、叔齊不愿安于亡國,餓死不食周黍。或以此提醒當權者勿忘亡國之恥,勿安于現狀。驅除韃虜,收復故地,百姓能夠再食國黍。以他一個垂暮之年的老者,又能以什么方式來述說自己的內心世界呢?拿起他的畫筆,當作他的唇舌,表達他心中的意志。對于《采薇圖》聞其名,未見其面時,不甚理解其含義。見過此畫之后,打動我的并非畫面中描繪具體故事。而是畫中人物的塑造神韻。是正面直身坐立的伯夷的眼神。就是看到這幅畫的一剎那,深深地被畫面中伯夷的眼神所吸引??床牡难凵?,你能感覺到畫家傳神的畫出了伯夷的內心世界。面容憔悴,雙目卻像寒星一樣,主人公的那種堅韌不拔,剛直不阿、憤世嫉俗的內心世界表現得痛快淋漓。一個沒有經歷、沒有生活、沒有體會的人,是不能如此傳神的把它表現出來的。歷史記載的伯夷和叔齊也僅限于他們相互讓國,亡國后不食周粟而餓死于首陽山上(今陜西境內)的簡略概述。不同時代的故事,放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便有了不同的歷史含義。李唐所處的歷史時代和伯夷、叔齊的歷史背景,盡管大的框架相同,但歷史意義卻截然不同。李唐所處的歷史年代是國家已經破敗,而且還有完全亡國的危險,可是朝中的一些大臣卻還過著偏安一隅,歌舞升平,紙醉金迷的生活。甚至為了自己的享樂生活能保持得住而去與敵對的軍事敵人投降妥協,打擊抵抗的一派。在這種環境下李唐所作的《采薇圖》是有一定積極的政治意義的。而我對于人們評述商周時代的伯夷、叔齊的一些思想與做法卻有一些異議。
二、歷史上的伯夷、叔齊的故事
伯夷、叔齊是殷商時期古孤竹國的王室子孫,姓“墨胎氏”。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齊名“致”,字“公達”。夷、齊分別是他們的謚號。按中國古代兄弟排列為伯、仲、叔、季的傳統習慣,他們之間應該還有一位兄弟。實際上老孤竹君膝下是有三子的,在伯夷與叔齊中間,尚有一中子(次君)佚名。又《史記》中記載在夷齊二君逃走后,“國人立其中子”在今冀東遷安市團子山仍有“次君墓”。老孤竹國君曾傳位于叔齊。國君死后叔齊認為自己不是長子,要讓位于伯夷,伯夷以父命不可違為由拒絕出任國君而逃走。結果叔齊為了讓位也逃走了。那么王位就有他們中間的次君來繼承了。他們的讓位被正統的儒家學派奉為一種美德。他們的行為是一種賢德的表現,要示意云云眾生,不要爭搶名利地位,看看伯夷、叔齊長幼尊卑,互相謙讓的是多么高尚的美德。而封建統治階級則樹立其為美德的代表,成為加以約束、規范百姓的思想禁繩。這是他們千古流傳的原因之一。次君就當仁不讓的做了國君。雖然沒有得到千古流傳,但卻不可否認的當上了國君。其實伯夷、叔齊也不是不想做國君,出于對周文王姬昌的尊敬,他們去找姬昌,讓他定奪誰做國君??墒羌Р恍也」柿恕6膬鹤游渫跫Оl又反大商王朝,他們的孤竹國同周一樣是商湯分封的屬國。從前地位既然平等,他們就不愿意自降身份而降周。故國也有了新國君(國不可一日無主,你們不做國君,就需要有一個新人作國君),他們進退兩難,只好中途進入首陽山,采薇而食了。他們這一做法就又被封建統治者利用了,稱他們為商的遺臣,亡國以后不肯歸降新的統治者,而隱居山林,甚至不肯吃新的朝代的食物,而只吃自然生長的山野菜,直至最后餓死。表現出他們的愛國品格是高尚,對故國的堅貞不渝、忠心耿耿。
三、封建統治階級推崇的原因
封建統治者正需要人們的這種對自己的統治忠貞不二的精神。千百年來,把他們的故事廣為流傳,把他們的故事樹立為一種精神、一種象征。事過滄桑,當年的事誰也不得而知,只是善于取舍的人們把有利自己的一面盡量的夸大,而不利于自己的另一面盡量的縮小或淡化為無了。至今在遼西孤竹國故址仍有伯夷、叔齊墓遺跡。對此說法不一,有的說,是他們死后被運回故國,有的說是他們的衣冠墓冢。為什么不在他們生前把他們接回故國?還是不為新朝接受他們所存在的事實。他們若是回來,于次君而言則處于非常尷尬的境地。一個是自己的兄長,一個是綬有遺命的儲君,哪個回來做國君都比他名正言順。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他們不要活著回來。李唐所繪《采薇圖》時,生活在南宋高宗趙構開國時期,趙構當時的心態應當和孤竹國的次君一樣。只要北宋的徽、欽二帝不活著回來,不分享帝位,就可以給他們一個好的名聲,為自己爭取最佳利益。或他私下就想讓那兩位皇帝像伯夷、叔齊那樣,不食異國之栗而餓死于異國,于名于利都是大有益處的。南宋高宗趙構曾在他的《長夏江詩卷》上題云:“李唐可比唐李思訓”所以李唐其人其畫也就被宋高宗所利用而大為贊揚?也許吧。
四、今人的思考
(一)歷史故事的選取應該立足課本,參考教學計劃,滿足學生需要掌握的課本知識點的訴求
歷史教材是學生和老師掌握的第一手資料,任何形式的拓展都應該以課本為基礎,不能脫離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最好緊扣課本重點和難點。例如在講述春秋戰國歷史時可以穿插“尊王攘夷”、“臥薪嘗膽”“秦趙‘長平之戰’”等,運用生動傳神的歷史故事將難點重點剖析清楚,從而利于學生理解,活躍學生思維,提高教學質量。
(二)歷史故事的內容應該積極向上,通俗易懂,生動活潑
初中生正是處于好奇心極強的階段,對新鮮事物有強烈的追求心理,選擇一個內容有趣的歷史故事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情感共鳴。因此,老師應該和學生多交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在選擇歷史故事時要基于他們的興趣愛好,這樣也是對學生有教育意義的,能幫助他們快樂成長,傳達一種健康向上的情感。我記得曾講述過司馬遷寫成千古名著《史記》的故事,讓學生感悟司馬遷的這種不畏艱難險阻的精神,并引導他們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三)歷史故事的選用要滿足真實性原則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圖書記載了很多有爭議或負面的歷史故事,對學生知識結構的建造是一個不小的沖擊。為此,需要廣大基層教師對引進課堂的歷史故事的可讀性和真實性進行有效的辨別,盡量選擇歷史依據充實并且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歷史故事。
二、講課中歷史故事的運用
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的應用中要以故事講人物,以人物講事件,以人物和事件來串講歷史,將學生帶入到歷史的時間長河中,經歷一場奇幻的旅程,讓學生置身于歷史環境中去把握歷史時間的過程和前因后果以及其所產生的影響,從歷史學習中獲得知識和樂趣,感悟歷史給我們帶來的厚重感。
(一)鼓勵學生積累、講述和交流歷史故事,活躍課堂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漸漸退出講臺,給學生留更多的發揮空間,讓他們去將自己所了解到的歷史故事分享給大家,這樣就從教師掌握主動權過渡到學生自主學習,培養了他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學習歷史的熱情和探求知識的渴望。例如在講關于明清文化的知識點時,我先將我國四大名著中的一些經典故事匯總在一起,然后讓班上的同學一起討論交流,探討四大名著思想內涵的藝術表現形式。同學們經過激烈的討論分析出很多有用的知識點,同時提高了他們的藝術鑒賞能力。
(二)教師在課堂中要扮演好角色,激起學生學習欲望
教師在教學中要掌握好度,除了留給學生空間,教師還要收集有效的歷史素材,訓練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些對學生的知識拓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選擇在課程開始講歷史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進入教學課題,加深印象,便于學生接受。教師也可以選擇在課程的中間穿插歷史故事,在教學過程中,有時會遇到理論性較強、較為抽象的歷史知識,以故事來突破重難點,便于學生消化理解。研究表明,學生在一節課進入10到20分鐘后就會產生注意力分散游離現象,在這個時候,如果教師穿插一個歷史故事,便可以緩解緊張的學習氣氛,使學生的注意力又集中到課堂上。教師還可以以歷史故事作為課程的結束,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對課程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師的教學中,常常出現草草收尾的現象,這樣會使整堂課功虧一簣,如果以故事的趣味性結束一節課,給學生帶來意猶未盡之感,假如再留下一兩道思考的問題,或設置一個懸念,更會給學生新鮮感,滿足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展現歷史故事場面
課堂上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向學生展示一些影像資料,讓學生從形象、生動、直觀的影像中了解更加真實的歷史,融入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比如在學漢朝歷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觀看《漢武大帝》中的某些精彩片段,了解他開創漢朝新紀元的一些舉措,學習他的雄才偉略,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通過多媒體展現的歷史故事,形成一些歷史事件概念,然后通過教師設置的問題進行研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在觀看歷史影像的過程中既提高了學生理解歷史的能力,也鍛煉了歷史思維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優化教學過程,改變以前傳統的教學方式,積極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提高教學質量。
三、結語
我們先看歷史課的特點,高中歷史知識包括古今中外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發展狀況,涉及的時間很久遠,從人類活動開始,時空跨越度非常大。與別的課程不同,它內容豐富,空間感特別強。因而高中歷史知識需要閱讀、理解、記憶,其中記憶最重要,然而眾多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多個要素,光靠閱讀、講解、死記硬背是不行的,那會讓學生感覺歷史課索然無味,因而歷史課教學要想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就得采用形象的、鮮活的歷史故事教學法。
二、歷史故事教學法作用
1.中國歷史的歷史故事教學法分析歷史故事教學法可以讓歷史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具有吸引力。例如,關于三國演義大家都看過電視和小說,因而歷史課可以通過三國的歷史故事,形象地描繪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發展、變化狀況。然而通過三國眾多的歷史人物的活動、歷史事件,使學生明白東漢末年政權的腐朽,民不聊生,軍閥混戰,群雄割據,政權的解體,國家的分裂的社會狀況,最后讓學生通過對比分析了解三個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發展、變化狀況,以及他們的發展趨勢,使學生理解中國統一是古往今來的歷史趨勢。
2.世界歷史的歷史故事教學法分析歷史是全世界人民的財富,國外也有很多經典歷史故事。通過歷史人物愷撒的故事,就能形象地描繪出羅馬帝國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發展、變化狀況,使學生理解羅馬帝國在歐洲的再擴張、羅馬軍團入侵埃及、羅馬軍團對希臘文化的破壞、羅馬帝國內部權力爭奪發生等等歷史事件。
三、歷史故事教學法的應用
為了更好地發揮歷史故事教學方法的作用,達到對歷史知識整合、貫通的目的,就要求高中歷史的歷史故事教學方法要具有系統性、連貫性、點面結合的特點,通過一定的內在線索連貫古今中外歷史脈絡,如時間線索、空間線索、社會矛盾的發展線索等。例如,我們從初中歷史課本上就見到過我國的歷史大事年表,朝代更替歌等。事實上歷史本來就是按照時間來推進的,以時間為坐標軸,關注這個坐標軸的其他因素,可以將歷史時間有機結合起來。每個歷史時期,古今中外都一樣,其發展和進步都是由“導火索”來推進的,把這些矛盾焦點抓住了,社會的主要矛盾點也就有了結果,因為歷史故事往往就是對社會矛盾激化的生動描述。教師將這些故事講述給學生,學生會更易接受,印象也會更深。歷史故事作為教學的指路標,能給教師以更清晰的教學思路。對于教師來講,教學思路與教學方式是相輔相成的,如何以最優方式運用這些歷史事件需要下功夫。對此,可以將歷史故事作為教學素材,并將這些素材的關鍵點與教學方法結合,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些歷史問題,從而達到教學目的。高中歷史課的歷史故事教學法最好采用點面交叉法,將歷史故事與歷史時期、地理地域空間、當時社會環境等結合。學生的各種知識都需要積累,歷史知識面的拓寬不僅僅在歷史課上,平時讀書習慣的培養,文學書籍的積累,這些都能讓學生的知識面變寬。有了豐富的歷史知識積累還要對歷史課的內容進行提煉,著重講解重點教學內容,達到對知識的深度發掘。對此教師上課時,可以抓住典型歷史故事反映這些歷史知識點。關于橫向聯系的交叉點的歷史故事例子,比如講西方世界史資本主義社會大革命時期可以聯系中國清朝封建社會時期,不同的是前者是資本主義社會,后者是個封建制社會,二者的交匯點就是第一次。講到現在的“中東和談”,可以拓展講述猶太人的苦難歷史故事、阿拉伯國家故事、現代的幾次中東戰爭知識。這種點面交叉的歷史故事教學法,大大豐富課堂歷史教學的知識量。
四、總結
教師先引導學生復習舊知,激情導人。背誦《中國歷史朝代歌》。然后提問同學們,由這首朝代歌,想到了哪些歷史人物?又想到了哪些歷史故事?教師再小結:是啊,我們祖有上下五千年的輝煌文明,在這滾滾的歷史長河中,產生了多少令人難以忘懷的仁人志士,又發生了多少蕩氣州腸的故事!有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根據祖圍的歷史寫了一本書,他就是——《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這節課,我們就來好好地了解這本書。(板書:《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學期,孩子們學到了中同歷史朝代歌,對中歷史上朝代的前后順序有了一定的了解,對每個朝代的一些重要人物也有了一定的認識,設計此環節,旨在喚醒孩子們對中歷史的一記憶,初步激發孩子們對《林漢達中閏歷史故事集》的興趣。)
2.達標
(1)指導讀《序》。讀一本作品,千萬別忘記讀《序》,它能告訴我們關于一小書的許多東兩。清你翻至第一頁,認真讀一讀《序》,看看你能了解到什么信息?如果是自己的書,你可以在上面圈圈畫畫,做做批注。(生讀《序》)然后引導學生交流。(教師出示作者照片)學生交流后教師再總結出示作者簡介:著名教育家,語言學家,歷史學家,兒童讀物作家。出生在貧苦家庭,靠半工半讀念完了大學,后又去美國留學,得到碩士、博士學位后回到上海,當了教授??箲饡r期,林先生的生活非常清苦,他一邊教書一邊研究漢字改革,一邊編寫歷史故事,著有《上下五千年》《東周列國故事新編》等。本書是一部歷史故事集,從周朝東遷一直講到晉朝統一全國為止,前后一千零五十年;兩大特點,語言上富有口語化,內容上真實性。(板書:口語化、真實性)
(2)欣賞目錄。目錄部分一共有7頁,快速瀏覽一下,說說你的發現。每個故事的題目都是四字詞語,大部分是成語,看上去很舒服,有一種整齊的美。因此這本書又多了一個特色。(出示課件:目錄以成語形式呈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講,這也是本成語故事集。)劃分為五個時間段(板書),每個時間段中間用一幅圖隔開。這樣設計有什么好處?(小結:方便我們查找需要的故事,也方便我們分朝代記憶。)(設計意圖:一般孩子看書,總是忽略了《序》和《目錄》這兩部分,直接進入書的正文部分。其實,閱讀這兩部分能讓我們了解到整本書的許多信息,如作者的情況、該書的創作背景等。設計此環節就是告訴孩子們一種讀書的方法:閱讀整本書,我們可以先看看它的《序》和《目錄》,掌握與該書有關的一些信息,這對盡快進入本整書的閱讀,提高閱讀效率是大有好處的。)
(3)欣賞正文部分。(正文部分請同桌一起翻閱討論)插圖—又一大特點:(板書)圖文并茂。具體分析:①再看看這些插圖還有不同呢!彩色的:重大歷史事件;黑白的:故事中的精彩場面。哇,林老先生可真是同學們的知音吶,就怕我們看書累,還匠心獨運地安排了那么多豐富有趣的插圖,這樣的書誰不愛看呢?②還有兩幅地圖:P153春秋地圖、P335戰國地圖。③你知道為什么這兩個時代的作者要安排這兩幅地圖嗎?(春秋戰國這兩個時代是我國歷史上比較混亂的時代,情況比較復雜,當時在中國大地上,并列著多個諸侯小國。這些小國各自為王,又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而不斷挑起與鄰國的戰爭,因此局勢不斷發生變化。對照這兩幅地圖,有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故事,了解當時的情形。孩子們看,林老先生是多么細心,為我們想得可真周到!)關注括號:看看括號里都是什么內容?(生字有注音;難理解的有注解,這樣讀起來就更方便了。)
(4)欣賞故事《臥薪嘗膽》。書中有一個我們已經學過的故事《臥薪嘗膽》(出示課件)①先講講你熟悉的故事。②讀書中描述的這個故事。(P147--P152)。③比較,與你之前熟悉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讀后有什么新的收獲?(更真實、更完整、人物形象更豐滿;大故事中還有許多小故事)(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敖處煈訌妼W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該以教師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設計此環節,主要是希望通過孩子們在自主的合作閱讀基礎上去發現作者的寫作特色以及本書的編排特點。與以前學過的故事作比較。則更能讓孩子們了解這本書語言與內容上的可讀性,激發孩子們的閱讀欲望。)
(5)熟讀《編后記》?!毒幒笥洝吠菍σ槐緯膬热莼驅懽鬟^程的補充說明,閱讀它,有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這本書。請把書打開到P801頁,仔細閱讀《編后記》,看看你能不能有新的發現。(重點:“很可惜‘一個朝一本’的夙愿沒有實現?!?師:多遺憾呀!如果林老先生還在,也許我們還可以看到宋朝故事、清朝故事、明朝故事原來這本書可以說是林老先生生命之絕唱(板書)呀,這更顯得這本書彌足珍貴。同學們,此時,我們捧著的豈止是林老先生編的一本書,它是林老先生一顆熾熱的心!(沒計意圖:此環節是刈‘孩子們測讀這本書的情感的進一步激發)
3.補標
孩子們,你們喜歡這本書嗎?想如何讀這本書?怎樣才能讀好這本書?(達標②)(按順序;按興趣;定計劃)師:但老師建議這本書要按順序看,因為《編后記》上有這么一段衍:(出示)“中國歷史悠久又深厚,那么多人物、事件,寫起來是個難事。林漢達先生用絲線串珠的辦法,把人事歷程連接起來,既重點突出又不使中斷,上勾下連,大故事套著小故事,渾然成一體。”既然是歷史故事,耶就有一個時代先后的問題,按順序看,就能在大腦中盡量形成對整個歷史的完整連續性。看書時還得講究方法,對自己感興趣的故事可精讀,也可做一些摘記,或寫寫讀后感,這樣,你的收益會更大。(設計意圖:孩子們看書往往會憑自己的『剜讀興趣,并不會考慮適合閱讀方式。此環節就是讓孩子們明白,讀不同的書應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閱讀效果。)
4.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