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7 02:44:22
序論:在您撰寫教育學研究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從比較教育學科發展的歷史上看,比較教育學的研究方法經歷了無意識的萌芽生成階段;朱利安(Marc-AntoineJullien)、庫森(VictorCousin)、阿諾德(MatthewAmold)、賀拉斯•曼(HoraceMann)、巴納德(HenryBarnard)等倡導的訪問和借鑒階段;薩德勒(MichaelSadler)、康德爾(IsaacLeonKandel)、施奈德(FriedrichSchneider)、漢斯(NicholasHans)等開拓的因素分析階段;貝雷迪(GeorgeZ.F.Bereday)、諾亞(HaroldJ.Noah)、埃克斯坦(MaxA.Eckstein)、埃德蒙•金(EdmundKing)、霍姆斯(BrainHolms)等推動的綜合性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階段。在不同的學科發展階段,比較教育學的研究范式及理論分析框架也在發生著轉變。從較早的因素論分析框架,發展到實證主義、相對主義、結構功能主義、新、世界體系理論等都對比較教育學的本體建設和適應不同時代背景起到過關鍵性作用。然而,在諸多的研究框架、參照系或理論模式的爭鳴與地位變換中,比較方法始終是比較教育研究方法論的核心和基礎。這里探討的“比較”并非其他教育學科研究中將其視為工具性特征的具體研究方法,而是從工具客體演繹為研究者內在的研究思維路徑,并上升為研究主體審視研究對象的一種更為廣闊的視野。這種“比較”也就是馮增俊、陳時見等先生所說的一種方法論層面的思維方式。[4]基于此,比較教育研究中的比較方法可以從四個層次進行分解和運用。第一,比較教育研究的心理準備———比較的意識。比較是每一個具有正常思維能力的個體所具有的思維方式。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比較無處不在,它是人們通過某一標準判斷客觀事物存在價值或意義的方法。因此,比較的意識是比較方法層次性中的初級層次,然而它也為比較教育研究的發生構建了心理層面的支持。第二,比較教育研究的科學表征———比較教育學的具體研究方法。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開展的比較教育研究所得出的結論才有可能形成科學的認識。比較教育學在借鑒吸收各學科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形成了因素分析法、統計分析法、階段分析法、教育洞察法等多種具體的研究方法。這些方法可以說是處于工具層面上的科學方法,并在技術層面上為比較教育研究的展開提供了途徑。第三,比較教育研究方法的本質特征———比較的視野。比較視野是一種辯證性的思維方式,是研究者在認識和解析研究對象過程中,所持有的固有的、習慣性的研究視角,是生發至研究者思想中的自覺自主運用的看事物的方法。基于此,作為比較教育研究者,就需要自覺地將研究對象放在多元文化、多種教育類型當中進行研究。第四,比較教育研究者的統一路徑———比較的范式。比較的范式決定了比較教育研究者們在看待研究對象時所持有的研究共識和價值觀念。比較教育研究方法的四個層次規定了比較教育研究的方向和手段。通過比較意識的準備、具體研究方法的運用、比較視野的引導、比較范式的導向可以為民族教育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比較的層次性對民族教育研究方法的借鑒意義
我國民族教育學從20世紀初發展至今,其學科概念、理論體系、學科屬性、研究對象、研究任務以及研究方法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和轉變。民族教育學既重視主流社會教育研究也關注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狀況,是符合民族教育理論和實踐發展需要的。全方位審視和剖析主體民族教育與少數民族教育、少數民族之間的教育才能豐富我國民族教育理論,全面解決民族教育問題,使中華民族整體的教育質量得到根本性提升。而要完成這一任務,比較的方法顯然可以幫助我們加強民族教育之間的互動,融合各民族教育的優良之處,達到各民族教育的共同繁榮。
1.帶著比較的意識深入研究“場域”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在對不同地域、社會文化形態和背景下的民族教育開展研究時,要深入研究場域,要對被訪人的敘述及考察資料展開意義詮釋。[5]然而,研究者所關注或融入的研究對象并非孤立存在于某一區域,其教育特征的呈現、教育問題的產生、內在發展條件等因素均和其歷史傳承及周邊乃至整體社會大環境息息相關。所謂整體與部分是客觀事物普遍聯系的一種形式,它們保持著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因此,研究主體僅關注客體對象的直觀信息和資料時,往往會忽略事物產生和發展的客觀大環境,導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基于比較方法的要求,在遵循系統性原則的基礎上,研究者可以帶著比較的意識深入研究現場,以聯系的觀點審視研究對象,構建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的研究網絡,通過比較的心理準備,全面考量客觀數據和現象,有助于更為有效地尋找“真實”。
2.以比較的視野審視各民族的文化與教育長久以來,我們在對主體民族的現代教育的關注中,不斷地追尋著理想的教育模式,不斷地強調教育的單向借鑒和輸入,從而實現一致性或相適應的理想。然而,在全球化發展以及各民族相互交流和互動的進程中,來自不同區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呈現出多樣性和差異性,各種教育類型和文化傳承也突顯出各自的價值。因此,應當注重文化和教育交流的多向性和互動性,強調不同教育的歷史和文化的自我認同。民族教育研究者可以透過比較的視野,將研究對象放在多種教育類型和多元文化的視野中進行研究,在關注和詮釋他民族的教育特征和發展優勢的基礎上,合理化地發展自我。比較的視野除了借鑒和參照外,還注重合作和整體發展,只有這樣,各民族和民族地區的教育才能共同進步,才能使全社會的教育質量和水平呈現出可持續的全面發展。
3.從比較方法的邏輯出發開展多維度比較研究比較方法作為比較教育研究的一種邏輯思維方式,在審視研究對象的外部壓力和內部張力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一種特有的研究機制。比較方法在實踐的磨練中分化出普遍主義比較、民族主義比較、描述性比較、歷史解釋和文化傳統比較、因素比較、區域比較、跨國比較等多維度的比較方式。民族教育研究者可以通過不同的教育比較研究角度,對不同民族、區域或社會文化背景中的教育開展比較研究。這種做法不但有助于實現對民族教育的宏觀關照和整體把握,還有助于通過不同研究緯度對比研究對象的微觀優勢,從而發現不同民族或民族地區教育的閃光點和長處。
4.運用比較教育的具體研究方法開展綜合研究無論是社會科學研究還是自然科學研究,研究方法的共享和借鑒已是普遍現象。因此,將比較教育的具體研究方法應用于民族教育研究實踐中,顯然是大有裨益的。下文列舉幾種研究方法,以期為豐富民族教育研究方法提供啟示。第一,具備工具特性的比較法。在運用比較法時,應當注意事物的可比性,掌握比較的標準,諸如概念的統一、取樣的統一、背景的統一等。在民族教育研究領域,通過跨文化比較、跨地域比較、跨民族比較等方式有助于明確研究目的、對象和任務,同時還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揭示民族教育中的問題,從而探明民族教育的普遍性并衍生出存在于人類社會的多種教育形式所共有的教育特征。第二,因素分析法。阿瑟•H•穆爾曼認為:“為了達到研究目的,必須選定對一個國家或一個文化區域的教育方向、組織和作用具有決定作用的長期因素,并將長期因素所包含的主要問題和課題依靠一對相反命題(如人口的量與質、政治的自由與紀律等)的均衡與調和獲得解決。”[6]在民族教育研究領域,要通過對決定各民族和民族地區教育現象和制度的諸因素的解釋分析,探求其形成的原因。既要強調政治、社會、文化、國民性等對民族教育的影響,又要關注民族教育的內部發展動力。通過內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從而正確解釋和評價影響民族教育的諸因素。第三,階段分析法。貝雷迪將階段分析法分為描述、解釋、并置和比較四個階段。在開展民族教育研究時,首先通過文獻收集和實地考察的方式對民族和民族地區教育進行周密而全面的記錄和描述(不加個人分析);其次針對影響研究對象發展的原因和相關因素,借助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學科觀點和知識進行解釋和評判;再次對收集的資料進行系統化,在同一類目資料中確定統一的標準,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性和差異性,形成分析假說;最后通過“同時比較”和“闡釋比較”證明分析假說是否正確。[7]除了以上方法外,諸如假說驗證法、問題研究法、教育洞察法等均可以在具體教育實踐中探索性地運用于民族教育研究之中。通過多種研究方法的運用開展民族教育的綜合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解決民族教育問題,改善民族地區的教育狀況。
三、結語
1.一名教育學研究生的學術苦旅
2.研究生的學習狀況及其影響因素探究——基于某省教育學研究生學習倦怠狀況的調查與分析
3.研究生專業觀的調查研究——教育學研究生的個案分析
4.碩士研究生學習適應性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江蘇6所高校教育學研究生的實證研究
5.論我國成人教育學研究生培養模式及其改革策略——基于價值學視角的審視
6.成人教育學研究生培養模式初探——以河北師范大學為個案
7.對我國教育學研究生教育規模發展的若干問題探討
8.學科危機與學科突圍——我國研究生教育學學科建構論略
9.教育學研究生階段教育研究方法課程研究——以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為例
10.終身教育視野下成人教育學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
11.關于成人教育學研究生教育的認識
12.職業技術教育學研究生招生與培養研究
13.近十年我國成人教育學研究生教育綜述
14.職業教育學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以江西省為例
15.職業技術教育學研究生培養目標與模式研究
16.高等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探討——基于我國高等教育學學科發展背景
17.我國高等教育學專業研究生導師群體特征研究
18.我國成人教育學研究生的培養研究:回顧與展望
19.影響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就業的市場因素分析
20.職業教育學研究生參與導師課題的創新能力培養——基于協同理論的討論
21.高等教育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的問題與對策——2006年全國高等教育學博士點和碩士點學科建設研討會綜述
22.應用型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定位研究——基于舒爾茨人力資本理論的視角
23.音樂教育學學科建設與音樂教學論研究生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24.我國成人教育學專業研究生教育現狀分析與改革方略
25.職業技術教育學應用型碩士研究生培養:理想、現實與抉擇
26.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及其培養
27.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學研究生培養模式探析與反思——以陜西地區為研究對象
28.在讀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專業認同的研究——以H大學為例
29.職業技術教育學跨專業研究生培養的現狀、利弊及策略研究——以江西農業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研究生培養為例
30.中國職業教育學研究生教育回眸:1978~2008
31.論“研究生教育學”學科建構的合用性、合法性與合理性
32.護理教育學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33.中美高等教育學博士研究生培養制度的比較研究——基于廈門大學與斯坦福大學的案例分析
34.中國職業教育學研究生教育的歷史回顧
35.成人教育學研究生專業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培養
36.從就業視角談我國成人教育學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
37.對成人教育學研究生教育的再解讀
38.高等教育學研究生從事高校輔導員工作的SWOT分析
39.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困境與出路
40.對我國研究生教育學學科建設若干問題的幾點認識(下)——試論研究生教育學研究對象、方法和學科體系
41.國內外職業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比較研究
42.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43.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研究
44.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標準設想
45.美國碩士研究生教育經驗與啟示——以高等教育學專業為例
46.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學研究生培養的現狀與建議
47.“動態培養”:成人教育學研究生教育新模式探析
48.關于創建研究生教育學的思考
49.影響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就業的市場因素分析
50.職業技術教育學研究生“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及實踐探索
51.對我國研究生教育學學科建設若干問題的幾點認識(上)——試論研究生教育學研究對象、方法和學科體系
52.愿景與可能: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之思
53.當前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的三大困境
54.對我國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就業難問題的思考
55.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
56.中美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制度比較研究——基于廈門大學與哈佛大學的案例分析
57.就業導向下我國教育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目標的理性思考
58.教育學專業研究生培養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59.制約教育學專業研究生就業的市場因素分析
60.基于“發現教法”的研究生學術論壇與創新能力培養研究——以湖北師范學院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為例
61.中外職業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的文獻綜述
62.我國高等教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調查研究
63.當前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的職業角色定位
64.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就業取向及原因分析
65.對構建成人教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聯盟的思考
66.略論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
67.辦好成人教育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68.成人教育學研究生遠程教育培養模式論析
69.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就業取向現狀及原因分析
70.地方大學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構想
71.完善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的思考
72.思考與展望——淺談音樂教育學研究生的培養問題
73.我國教育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研究綜述——以中國期刊網錄入論文為例
74.成人教育學研究生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75.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實現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76.關于我國教育學碩士研究生未來走向的思考
77.當代成人教育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的文化集注
78.在讀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專業認同的調查研究——以H師范學院為例
79.職業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綜述
80.案例教學法在“研究生教育學”教學中的運用
81.成人教育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的現狀問題與創新
82.關于建構研究生教育學學科體系的思考
83.基于學術勞動力市場對培養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的思考
84.關于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實驗報告——基于高等教育學專業兩門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的行動研究
85.斯坦福大學高等教育學博士研究生課程體系特點及其啟示
86.職業技術教育學應用型研究生培養:理想、現實與抉擇
87.職業技術教育學應用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研究
88.生活即研究:我讀教育學研究生期間的感悟
89.科學方法論與《研究生教育學》理論體系探究
90.美國教育學研究生院50強
91.我國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發展問題研究
92.我國職業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專業設置的應然構建
93.成長的軌跡——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25年來研究生學位論文分析
94.困厄與出路:成人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專業化
95.開拓、創新、求真,科學構建研究生教育學學科體系
96.高等教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選拔問題研究——基于中國15所院校博士研究生招生目錄的分析
97.論教育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的國際化及其實現路徑
98.動態學習模式構建:成人教育學專業研究生教育創新基石
99.試析高等教育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的“雙導師制”
100.成人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專業認同現狀研究
101.我國成人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問題與對策
102.教育學碩士研究生教育法律意識現狀及培養對策
103.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現狀及對策
104.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究
105.教育學領域跨學科研究生培養的特征、挑戰和對策
106.影響研究生教育學理論體系邏輯起點合理抽象的因素分析
107.我國比較教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能力培養調查:理想與現實
108.發揮同輩群體優勢 提升研究生創新水平——基于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研究生的調查
109.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研究
110.成人教育學專業研究生實踐性學習摭論
111.省屬綜合性大學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與對策
112.職業技術教育學研究生培養目的的價值沖突分析
113.教育學原理研究生課程設置的思考——以教育部部署六所全國重點師范院校為例
114.論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創新型人才的養成
115.成人教育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第六屆全國成人教育學專業研究生培養工作交流研討會綜述
116.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思考
117.成人教育學專業研究生新生學習適應障礙及應對
118.職業技術教育學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研究——以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為例
119.美國研究生教育發展的特點與借鑒——兼論職技高師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
120.西部師范院校教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與問題探討
121.從開題答辯看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學術能力的培養
122.高等教育學專業核心知識研究領域的構建——以研究生必讀書目為例
123.暨南國際大學成人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的特點及其啟示
124.師范院校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就業SWOT分析
125.全日制教育學原理碩士研究生專業認同研究——以某師范大學為例
126.全國研究生職業技術教育學研究學術影響力——基于2010年度核心期刊論文的統計分析
127.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探究
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策略分析學術論壇有利于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參加學術論壇,研究生可以博采眾長,從中獲取和充實專業知識,掌握學科前沿的最新動態,了解同行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技術。涉獵其它學科領域的知識,能拓寬知識面,優化知識結構,掌握多種技能,從而為學術創新奠定必要基礎。從心理學的動機理論看,當研究生看到自己的創新思想引起參會者更多的關注與重視時,就有動機學習和創新,會使自己充滿成就感,也有利于激發創新意識,增強科研創新動力,通過濃厚學術氛圍的熏陶,還有積極進取勤奮學習、刻苦科研使創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時還能激發研究生學術熱情,啟發科學思維,在其讀書報告基礎上進行學術觀點展示,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并逐漸凝練其研究領域成果。
(一)以“發現教法”為基礎
開創學術論壇新模式發現法(也叫探索法)是美國認知主義心理學家杰羅姆•S•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提出的。探索法在當前的研究生教育中得到廣泛應用。學術論壇活動就是充分運用發現法這種教學法,要求研究生在導師的認真指導下,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學習,搜集文獻資料,形成學術觀點?!鞍l現”某一具體學科領域事物變化的因果關系及其內在聯系,形成概念,獲得原理。我校通過開展研究生學術論壇活動,引導研究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學術交流,培養研究生創新思維和能力。發現法是開展研究生學術論壇的理論基礎。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推進學風建設與研究生教育,我校教育學研究生加強學術壇活動建設。
1.高度重視
保障“有效開展”學術論壇“有效教學理論”要求研究利用和遵循規律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方法策略,為了保障學術論壇活動的有效開展,切實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教育科學學院成立了“學術論壇工作領導小組”;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在征求同學意見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每位同學的報告時間,做到了定時定人開展學術論壇活動。與此同時,每次論壇活動均要求報告同學邀請其導師在內的1-3名老師蒞臨指導,并針對同學擬定的報告題目、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
2.形式多樣
營造“樂學善思”的學術氛圍學術氛圍是師生群體在共同的研究實踐中形成的,從心理學方面看,積極向上的學術氛圍可以感染學生、激勵學生的探索行為,可以從“刺激-反映”理論得到解釋,樂學善思的學術氛圍有利于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我院學術論壇的形式是初級論壇中級論壇和高級論壇相結合。初級論壇在導師和學科教研小組的研討指導后發展為中級論壇,以高級論壇帶動初級論壇。論壇結束后研究生根據導師的指導意見和專家的建議對自己的課題進行總結反思,整理成學術論文投稿發表。
3.勤抓落實
注重實踐與創新“學用一體”以“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理念為指導,我院積極相應國家政策與實踐基地合作,立足本地資源優勢,與黃石市教科院合作成立了湖北師范學院教育學研究生工作站,長期開展合作教研活動。為使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都得到培養鍛煉。從學期初開始醞釀并制定了學術論壇實施方案,以方案和制度為指導,認真落實,對所有同學的報告嚴格要求。所有報告同學均提前將報告主題上交,同時要求報告所用課件提前一周提交校內導師和工作站實踐導師修改、審核。每次報告均要求報告學生導師參加,同學必須提出意見和建議,以期幫助報告同學修改,同時鍛煉學生思辨能力,拓展研究視野。一學期以來,通過一系列有力、可行的措施,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的學術水平均得到較大的提升,所有學生對科學研究的步驟、方法、技巧均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使研究生科研創新與社會教學實踐得到有效銜接。
4.營造平臺
力爭學術水平與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為提高研究生的學術水平和綜合素質,我院建立校內學術研討制度。定期舉行研究生學術論壇,能給研究生提供舞臺和機會發表自己的學術觀點,讓更多的專家和教師參與指導。學術論壇吹動學術交流之風,學術論壇創造了一種自由、富有時代氣息的學術空間。做學術報告既幫助研究生凝練研究內容,也為研究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平臺。研究生能在學術論壇這一舞臺上激情高昂,盡情的展示自我,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學術論壇也增進了教育學一級學科涉及的二級學科的不同學科領域之間的了解和溝通,而且啟發了大家對社會、對人生、對學術的思考,對研究生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有很大的幫助。
(二)以“科研興趣”為導向
自主創建“勤學善研”好氛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蒲信d趣是研究生從事學術研究、進行科研工作的動力。研究生教育中的學術活動有效開展需要廣大研究生積極參與,一方面參與學術論壇的同學是本次成果展示的聽眾,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學習科研方法;另一方面,參與者也是擬評委,能為報告人指出缺陷,讓報告人及時發現并改進不足之處,同時參與人也提高了學術觀點的凝練和語言表達能力,使雙方都達到良性互動。在學術論壇組織過程中,我院堅持“以人為本”的生本教育理念,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幫助同學提高學術思維,了解學術前沿和動態,以學生需求為依據,以學生發展為要求,以“學術論壇工作領導小組”指導同學,構建了形式多樣的論壇形式。論壇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單一同學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選取研究課題,在有一定研究成果或思路之后,以自己講解的形式引導所有同學進行討論和交流。形式二是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以教育學基礎課程為主線,確定一些研究課題,通過小組形式進行調研和分析,最終各組分別匯報研究成果和得出的結論。在此基礎上互相提問、質疑和答疑,這一方式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鍛煉了學生的學術思維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形式之三是由外出參加學術活動或學術年會的同學講解最新的研究動態和前沿,分享參加會議的感受和注意事項。通過這一論壇形式,促進了學生對學術前沿的把握和了解,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和眼界。此外,本學期還通過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講座的形式增強研究生的科研興趣。邀請外校專家開展高級論壇15次,研究生工作站實踐導師開展學術講座29人次,邀請本校教學名師講座開展中級論壇10人次。第一,成功邀請多位全國知名專家講學。成功邀請到外校講座的知名專家,如臺灣輔仁大學林梅琴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博導李太平教授、“磁湖學者”郭冬生教授、中央教科所博士后于澤元教授等全國知名專家來為研究生做專題講座。第二,定期邀請全校優秀教師做科研輔導。我院優秀教師長期為研究生做好科研做輔導,如教育科研經驗豐富的鄧李梅教授開展“打造高效課堂的實踐與思考”專題報告,每年必出多篇省級優秀學位論文的優秀指導老師向光富做“實證論文寫作”研究方法指導。第三,長期邀請研究生工作站優秀實踐導師作報告。如成功邀請到黃石市第十四中學教學副校長馮世飆做“德雅載物,春風化雨”報告、副校長涂國民做“懷揣教育夢想,爭做四有教師”報告,黃石市廣場路小學優秀語文教師滿紅蓮做“小學語文實踐活動設計”報告,優秀教師汪細強做“發揮專業能力,讓學有所用———課程研究開發為例”報告,黃石三中的高級教師肖燕鵬做“中學教師開展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法”報告等。這些活動的開展,培養了研究生科研興趣的同時,還創建了勤學善研的好氛圍。
(三)以“學習積累”為主體
貫徹堅持“求真務實”全過程“羅馬建成,非一日之功”。積極倡導研究生平時多讀書、多學習專業理論,多積累知識。秉承求真務實的精神,認真學習做好學問,在積累中提高創新能力。功在平時貴積累,精心準備多展示。在學術論壇時間中,我院研究生在選定方向和研究課題后,廣泛收集文獻資料,在導師指導下逐漸形成自己學術觀點。掌握科學有效的研究方法,精心準備,多積累多參與學術論壇演講比賽,力爭出色地展示出自己的研究情況。如本學期13級教育學研究生開展的學術論壇有教師教育方向的田子荷同學做“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教師教育一體化建設”研究報告,學前教育方向的湯雅黎同學做“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有效教學的問題及策略研究”報告,田一君同學做“提高高中生英語作文水平的有效教學”研究報告,邵智博同學做“中學數學新課導入的有效方法與反思”研究報告,李維華同學做“語言支架在英語教學中的案例研究”報告,劉海閣同學做“全納教育視域下”培優輔差“教學的困境及出路”研究報告,夏熾同學做“新課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課程有效教學研究”報告。學術論壇是研究生培養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學術論壇有利于創造濃厚的學術氛圍。通過開展研究生論壇活動,可以激發研究生自主學習研究能力。在發現中學習探索中進步,培養創造性思維,提高研究生綜合素質,對研究生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開拓知識視野,增強學術意識。學術意識是研究生成長過程中必須具備的。尤其是研一學生,即使是觀摩研究生學術論壇也能擴大自己的視野,增強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他們學術意識的敏銳度。其次,跟蹤研究前沿,提升創新能力。科研能力是研究生綜合能力的核心指標。在參加學術論壇活動中,查閱和搜集大量的專業文獻資料,可以豐富專業知識,也可以學習撰寫學術論文的規范和要求。同時進行學術交流,有助于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迸發創新思想。這些都能為科研寫作打好基礎。再次,博采眾家之長,強化綜合素質。綜合能力是研究生質量的重要內容。通過學術論壇,可以鍛煉研究生創造性思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他們勤奮刻苦、積極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勇氣。另外,通過交流還可以鍛煉他們的社會交際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從而使他們的綜合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四)以“內涵建設”為核心
積極爭取“優質高效”保質量《教育規劃綱要》指出:“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離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蔽倚=逃龑W研究生定期開展學術論壇活動,貫徹落實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的“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增強社會服務能力”。研究生教育是我校當前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內容。我校堅持走已提升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之路,全面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已納入我校建設發展的重要日程。“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通過系列學術論壇活動的開展,本年度教育學研究生產出了豐碩的科研成果,科研數量和質量都有很大進步。以13級參加學術論壇的41名教育學研究生目前科研成果為例,2014年度已發表的省級學術論文45篇,每人次年均發表量達1.09篇,比往年有很大提高。全體教育學研究生都非常積極地參加學術講座。我們邀請到教育學海內外資深教授博導為教育學研究生做高級論壇講座,加強了研究生的科研興趣和研究熱情,對研究生開展初級論壇起到了很好的引領示范作用。很多學生領略到專家學者的風范,意識到要以做學問為快樂,更加發奮潛心鉆研。如13級王泓荔同學發表EI論文Applied-InformationTech-nologyinDesignofDiabeticRehabilitationMan-agementSystemBasedontheTechnologyofMobileInternet,夏熾同學發表“新課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課程有效教學研究”,劉路同學在《教學管理》發表“從三效維度談有效教學評價”,湯雅黎同學發表“信息時代家園合作的偏差及其匡正策略”,孫遜同學在《教育科學論壇》發表“農村幼兒教師成就動機與繼續進修意愿的關系研究”,龔書靜同學在《教育與教學研究》發表“繪畫在幼兒語言教育中的應用分析”,張欣宇同學發表“PSD: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新探索”,馬媛同學在《教育與教學研究》發表“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中的誤區與有效性策略”等學術論文。人才培養是具有周期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對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等進行一系列的深入改革,著眼于長遠,使教育完全為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而服務。通過學術論壇這個學術交流平臺,營造出良好的學術氛圍,增進師生學術上的互動交流。為研究生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提供基礎保障。
二、結語
[關鍵詞]網絡課程、課程設計、遠程教育
Abstract
Thispaperexplorefromtheteachingconceptof“LearningandTeaching”inWeb-Coursesystem.ThroughtheimplementingprocessofmodernWeb-Course,wemaketheresearchfromtheangleof“LearningandTeaching”inthedevelopmentdirection,teachingaimandstrategy,concept,technicalpath,exploretools,generalfunctionetc.Wealsoexpatiatehowtousethoughtofdistanteducationcoursedesign,setupevaluationsystemofteachingeffectinWeb-Course;andanalyzetheresultof“LearningandTeaching”inWeb-Course.
IntheprocessofdesignanddevelopmentofWeb-Course,weintensifytoestablishteachingresource,itconsistsofdesignprinciplesandbasicthoughts,technicalpath,teststorehouse,managementsystemofteachingresource,developmentsupportplatformofgeneraldistanteducationsystem,developmenttoolsofWeb-Course.
Inthepracticeof“LearningandTeaching”inWeb-Course,wepaygreatattentiontorenovateteachingconcept,teachingthought,knowledgestructureofteachers,wealsoresearchforcoursematerialpackagewhichconsistofcoursegoal,studyguideline,referencebookandselftest.Innavigatorsystem,thelearnercandeterminelearningcontent,studygoal,adjustlearningprocessandenjoythemoreflexibleandconvenientway.
Wealsoestablishtheevaluationsystem,baseonthereflectionmessage,wecanadjustoramendteachingprojectandcontent,teachingmethod,learninggoaltocoursedesignerandteacher.Theevaluationsystemconsistsofself-testofeachunit,teststorehouse,thesis,workshop,seminar,experiment,andinquirybyemailetc.Theevaluationsystemreflectionmakesthewholeteachingprocesstoaclosecircle.
Keywords
Multi-media,CourseDesign,Web-course,DistanceEducation
一、現代遠程教育與網絡課程
遠程教育作為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一大批已參加工作的成人或因為某種原因失去教育機會的成人——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龐大的群體,在遠程教育實施過程中有機會接受繼續教育。他們具有豐富的社會和實踐經驗;有較強烈的求知欲望;有較明確的學習目的及穩定的專業方向,這個群體接受教育成功與否,對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具有重要的影響。
在遠程教育中,教師與學生由于地理位置的關系,無法進行“面對面”傳統教育交流模式,只能通過特定方法和媒介進行教學實施過程,從而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與約束,開展教學活動。從單一采用教材、學習輔導書等印刷品以郵寄函授為主形式,到運用廣播、電視等模擬信號傳播,遠程教育在教育技術上經過了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遠程教育面臨新的挑戰,即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數字技術等高新技術,在數字環境下進行交互式的遠程教學。因此,把遠程教育架構在當今高速拓展的因特網上,充分開發和利用網上教學資源,并利用計算機網絡視頻會議系統較強的交互性和實時性,使遠程教育中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交流更便捷、安全、可靠。
網絡技術對遠程教育產生的深刻影響,直接表現為提供給學習者大量便捷的機會,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自己的學習進度、學習計劃及學習內容,從而真正體現“以學生中心”的現代教育思想。網絡課程可以按學習者的思維方式組織教學內容,教學效果則由教師和學習者共同評價。使傳統的教學由單向轉為雙向,實現了遠程教學中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由大眾化教育趨向個性化教育。遠程教育教學環境的完善,以及高質、高效、滿足個人需要的網絡課程設計和素材庫的建設,無疑對現代遠程教育體系發展至為重要。
依靠現代通信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的網絡課程教學體系,大幅度拓寬了傳統教育意義上學習者的范疇,教育實施過程不受時間、地點、國界、氣候等影響,網絡上廣泛的教學資源極大地豐富了課程教學內容,真正打破了明顯的校園界限,改變了傳統“課堂”的概念,學生能突破時空限制,接受到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學校、不同教師的指導??色@得更豐富、直觀的多媒體信息,共享全世界各圖書館的資料。
總之,網絡技術的發展為現代遠程教育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使現代遠程教育成為信息時代人們教育和學習的最佳方式之一。
二、網絡課程的設計與開發
形成開放式教育網絡,構建終身學習體系,是充分利用和優化我國教育資源普及與提高全民素質,降低教育成本與全民享有受教育權利的重大任務。其核心是教學資源建設,教學資源建設可以有四個層次的含義,一是素材類教學資源建設,主要分四大類:試題庫、素材庫、課件庫和案例庫;二是網絡課程庫建設;三是教育資源管理系統的開發;四是通用遠程教學系統支持平臺的開發。而網絡課程和素材類教學資源建設又是重點和核心。
1.網絡課程的設計原則
網絡課程不是傳統教材的電子版,也不只是教學載體技術問題,而是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對傳統教學大綱、內容體系結構、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改革的基礎上制作的公用教學資源。網絡課程的開發通常應遵循下列幾個設計原則:
交互性原則:教學軟件既提供學生所需的知識,又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活動作出相應的反饋,提供師生討論的條件;
創新能力培養原則:采用多種教學策略設計教學軟件,達到充分調動學生認知主體作用和主動思考的積極性的目標;
教學設計原則:不僅要求內容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先進性,還要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分析問題的能力;明確教學的目標,據此設計教學內容的結構和表現知識的方式,包括教學活動的設計、學生自主學習的設計和課程導航技術以及基本教學環境設計。
2.網絡課程開發的基本思想
①滿足在Internet上運行的條件,并具備安全、穩定、下載快的特點。
②充分利用計算機的表現力,方便學習者學習,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自覺性。如概念、原理、器件特性等與相關背景資料相鏈接,適當使用聲音、圖形圖像、動畫等。
③教學內容符合課程的內在邏輯體系,內容的組織方法應便于學習者從整體上把握課程的系統結構。
④符合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在疑難關鍵知識點上提供多種形式和多層次的學習內容,并提供練習題、測試題。
⑤交互性強,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或需要,對學習內容(如范例的參數等)進行修改,或改變知識點的學習路線。
⑥建立網上虛擬實驗室,使學習者在網絡上執行可視化操作,為學習者的實物實驗作好前期預備工作。
⑦提供課程答疑系統、討論系統、作業系統。
3.網絡課程的通用功能
輔助教師教學。為教師提供以HTML網頁為主、包括圖形、動畫的網絡教科書。課程內容豐富完整,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選擇部分教學內容。
輔助學生學習。學生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學習路線和學習層次。
按節提供自測題,按章提供練習題庫。
以Email方式提供個別答疑,以留言簿方式提供普遍性問題解答。
以BBS方式提供問題討論。
以MSSQLServer建立學習者數據庫,跟蹤學習者的學習路線和學習情況。
以MSSQLServer建立課程數據庫,主要包含知識點及其屬性(難度、區分度、與其它知識點的關聯度)。
使用Java訪問數據庫。
4.網絡課程開發的技術路線
以“知識點數據庫”、“練習題庫”、“學生數據庫”為支撐,以學生Web頁面和教師Web頁為表現形式。知識點數據庫包括課程知識點、難度、區分度、各知識點關聯度;練習題庫包括各題的題型,所屬知識點,分數等信息;學生數據庫包括學生的一般信息,課程學習記錄,測試練習記錄等。
5.網絡課程開發工具
(1)采用HTML、javascript語言制作課程Web頁面,使用DreamWeaver3.0作為Web語言編輯器。
(2)使用Flash4.0制作swf和gif動畫。
(3)使用Protel繪制電路原理圖,用SnagIt制作成gif圖形并用PhotoShop進一步處理。
(4)使用PhotoShop5.02處理圖像。
(5)使用Java進行數據庫訪問。
三、網絡課程中“學與教”的實踐
網絡遠程教育強調運用現代教育觀念、現代教育技術、系統觀念解決實際教學問題,并尋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因此在幾年的遠程教育實踐過程,我們將上述教育思想融入網絡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認為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不在于表面媒體的使用,關鍵是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思想的更新。因此,網絡遠程教育還必須基于得到教師教學經驗和知識結構的支持。
1.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思想的更新
為適應現代教育技術發展和網絡課程的資源開發,教師在思想觀念上,應突出社會需求和“以學習者為中心”,組織、設計、制作、處理教學信息;注重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分析、設計教學活動時注意情境創設,強調“情境”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注意信息資源設計,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自主學習設計、強調體現“協作學習”方式,注重基于網絡教學策略設計。也就是,教師在基于網絡的現代遠程教育要充當組織者、控制者、協調者、和指導者等多種角色。
2.教師知識結構的要求
面對現代教育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教師將從常規教育中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和輔導者。在教學過程中,網絡技術在某些方面起、替代教師的角色,把教師從簡單、繁重的重復勞動中解脫出來。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學過程已不需要教師的參與,由于學生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信息資源的鑒別和測驗成就的判斷等方面都需要幫助,教師就必須從系統的角度去考慮教學過程的組織和監控,幫助學生開展學習和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因此,教師在掌握教學設計、學與教理論知識的同時,還應掌握計算機輔助教學理論、一般教學軟件的使用知識、教學軟件的設計制作與評價知識。也即改變傳統的知識結構,從計算機、美術、音樂、教與學、心理學等各個專業全方位的結合,在網絡課程中貫穿以科技為主導的教育方針。
3.遠程教育課程設計思想和方法在網絡課程中的體現
在網絡技術興起之前的,遠程教育一直難以進行直接的信息交互活動,僅在一些發達國家,建立了基于視頻會議系統的較昂貴的雙向交互系統。在遠程教育課程設計方面已趨成熟。然而面對網絡課程在遠程教育中的使用,需要將遠程教育課程設計的思想和方法體現在網絡課程之中,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1)在網絡課程中課程材料包的組成
課程目標:描述應清晰而簡潔,它包括網絡課程學習目標和每章節的學習目標,闡明學生在結束本課程或本章節學習后,應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可分為基本目標和提高目標;
學習指南:考慮到遠程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的區別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為學生編寫課程學習指南是非常必要的。學習指南中應包括對本課程及每章節教學內容的簡單描述、學習目標、難點和重點、例題及解答等,此外還可給學生建議較為合適的學習方法;
學習參考書:除教材外,還應該給學生提供學習參考書,并注明每章節相關內容在學習參考書的具置,哪些是必須購買,哪些是可以選擇性購買。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在滿足教學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確定知識的掌握范圍及深度;
自測題:遠程教育學生是以自主學習這主,所以學生應對每章節知識掌握情況明確了解,每章節都應有自測題,自測題能夠覆蓋本章節的主要內容,并附有標準答案及評分標準。
(2)充分利用導航系統
網絡技術支持下的現代遠程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教學項目和教學信息供學習者選擇。同時,學習者在確定學習內容、選擇學習目標、實施學習進程的過程中,享受更靈活、更便利的學習機制,學習時間、學習進度等方面的安排自主性大大加強,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查看或下載自己所需要的內容,從常規教學單向、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適應個人的自主化學習或自導式學習方式。
因此,在網絡課程中應設計清晰、明確、簡單,符合學生認知心理的導航系統。從網絡課程網站的文件結構、反映課程目錄層次結構和網狀結構的頁面組織、重要內容的導航點、記錄學生在超媒體知識空間所經理的歷史路徑的歷史記錄等多方面設計導航系統,實現遠程教育課程指導。
四、網絡課程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過程的實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評價體系。網絡課程教學也是如此。只有在教學過程、考試環節實行在線監控,正確反映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信息,并對以上信息進行處理、分析,并反饋給網絡課程設計者、指導教師,才能及時對教學體系、教學內容、教學進程等進行調整和修正。遵循高等教育客觀規律,建立網絡課程評價體系,對提高教學質量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上述基本思想,在近幾年的遠程教學實施過程中,我們對網絡課程教學評價體系進行了研究。我們認為傳統將考試作為教學評價唯一指標,并不能全面、客觀反映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且存在時間滯后;新的網絡課程教學評價體系應該收集更全面的反饋信息,并及時根據掌握的信息,對教學進程等進行監控和修正。
教學評價體系應有以下指標組成:
1)每章節、單元自測題,能及時反映每章節、單元的教學目標、教學進度、教學內容安排是否合理,重點、難點是否明確;
2)采用試題庫,實行考教分離,考試內容能客觀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目標,避免教師主觀命題所造成偏差,并采取結構評分方式,將考試結果與平時成績加權,綜合考慮;
3)考慮到課程尤其是工科課程的特點,小論文及實驗均能如實反映學生對知識的全面掌握情況、科學思維方法和實際動手能力,這對于實行素質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4)每學期進行教學信息問卷調查,以電子郵件或其它方式發給每個學生,內容涉及網絡課程教學內容、教學進程、教學難點和教學方法,因此獲得真實的教學信息反饋。
以上課程評價體系組成一閉環系統,并根據教學評價結果的實際情況,反饋給網絡課程設計者及任課教師,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目標、教學計劃等進行不同程度的修正,以期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網絡課程評價體系結構如下:
五、參考文獻
1.《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委員會,2000。5
2.《多媒體技術對遠程教育的影響》潘淑秋,現代遠距離教育,1991。1
3.《網絡技術對遠程教育的影響及發展策略》李平,郭慧珍,教學與教材研究
關鍵詞:物理教育自主性學習研究
自主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學習活動。也是課堂教學互動的進一步深入和延伸。其目的是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按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式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
1.網絡技術發展對物理教學的作用
21世紀是信息技術占主導地位的世紀。網絡技術將對教育產生巨大影響,并給未來社會帶來巨大變革。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網絡技術與教學手段的結合,都是教育教學,特別是學科教學改革與創新的關鍵。
新課程體系下的物理課程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發揮學科自身的優勢,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獲得物理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也成為理解物理內涵、進行科學探究、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成為學生從事科學研究、自主性學習的重要技能基礎。
1.1運用網絡技術,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物理教學中,對一些比較復雜抽象的概念和理論,在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反復認識過程中,形象思維始終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多媒體技術集文字、圖形、影像、聲音、動畫于一體,全方位多角度對學生進行刺激,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有利于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1.2運用網絡技術,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科學探究,可以使學生在獲得物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體驗探究的樂趣,形成和發展探究能力。而物理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所以要注意改進傳統的實驗教學,精心設計各種探究性實驗,借助多媒體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逐步學會探究。
1.3運用網絡技術,培養學生物理審美能力
物理審美教育要以抽象思維形式現為概念、判斷、推理等;物理美所提示的“美”,呈現為感性,主要以形象思維形式表現為美感直覺、形象等。物理美的展示,需要借助圖像、模型、標本、形象化語言、非言語行為、實驗、音響、電視及多媒體計算機等化學教學媒體并借用藝術創作的表現技巧及手法,而這些正是以形象、情感、創造為特征,與形象思維密切相連的。
2.網絡環境下物理自主性學習的原則
2.1發展性原則
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模式構建的根本目標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所以要讓學生通過網絡學習未來發展所必需的物理基礎知識和技能,物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要讓學生通過物理學習形成科學發展觀和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2.2主體性原則
網絡環境下的物理自主性學習模式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要尊重信任學生,關心和理解學生,并積極創造條件使學生在主動探究,協作交往中獲得自由發展。
2.3交互性原則
網絡技術具有的重要特征,是它即時的信息交互性,網絡技術把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和學支撐平臺中的兩個或多個因素鏈接在一起,使交互者之間同時進行雙維或多維的參與,這一方面是滿足學習者學習交流的需要,另—方面也是滿足學習者情感發展的需要和協調學習者全面、健康發展的需要。
3.網絡環境促進自主性學習的方式
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要是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借助實踐教學和學習評價手段,科學地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到自主性研究學習中。
3.1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物理教學中應該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要想辦法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情,調動他們的思,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創新精神。
3.2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良好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
自主性學習過程中多動手操作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而且學生在親自動手解決某一相對實際的問題后更容易獲得成就感,同時,也為社會實用性人才的培養和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3.3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
所謂營造一個寬松的教學氛圍,也就是創造一個自然、和諧、平等的教學環境。在這個環境里不是我講你聽的單向交流,而是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由意識,允許學生對老師的講話、觀點提出異議,允許學生相互討論;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問題,特別是有創意且意見相反的問題。
3.4運用激勵性評價,促進自主學習
科學評估、激勵評價是創新教育的動力。激勵性評價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同時,使學生體會到自主研究性學習的艱難之苦,注入自主學習以新動力。
4.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性學習研究物理的教學實踐
4.1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欲
物理教學情境的設計要注意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誘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觀察、感受為基礎,強化學生對實踐學習的探究性;以發展學生的思維為中心,著眼培養學生的研究和創造性。實踐教學告訴我們,設計情境對于初高中學生來說有以下途徑:從物理與生產、生活的結合點入手,創設情境;從物理與社會實踐的結合點入手,創設情境;利用現有物理演示和學生的實驗,創設符合學生個性特點的創新設計入手,創設情境;利用新舊知識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外在矛盾入手,創設情境。
如高中新課程中的《力》教學中,可以將運動員的單雙杠比賽情節通過多媒體呈現給學生,使學生在感受到驚險、刺激、好奇的同時,深入剖析運動的平衡、受力情況,特別是運動員與杠的接觸,并由此引入力的概念,就是情境導課的一個特例;講授磁場的概念時,先指導學生回顧力的概念,特別是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電荷與電荷之間的作用性質,啟發學生運用類比的方法,思考電場中電荷間作用的情形,以此將電場這個重點,也是教材難點進行分化,突出新舊教材的內在聯系,顯示自然的美,也是創新教學的一個特例;講授電磁波時,借助數學中曲線的內在聯系和特有的性質,引入高科技手機信號的應用與發展,特別是聯系收音機串臺、屏蔽的現象,賦予電磁波教學以曲線美的享受,一種高科技并不神秘的感覺,激發起學生內在學習動力,也是激趣,改進教學,喚醒意識,橫向聯系,以趣激情的教學方法。
4.2分析起疑,提出假設
教師在設置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欲后,應創造條件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比較、綜合、類比等不斷地提出并圍繞假設進行推理,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探索提出適合學生學習特點的假設,然后進一步進行研究。物理教學的分析起疑,提出假設,必須符合物理的學習規律,符合學生個性化特點,以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為主。
如講授《力》時,在通過多媒體播放了“運動員的單雙杠比賽情節”后,教師應抓住學生良好的動機和興趣點,提出帶有前瞻性的問題,供學生分析起疑。如假設設有單杠運動員能否停留在某一點上?由此可知構成力的要素或基本條件有幾個?請參照此例做出必要的說明,通過這個實例你能否例舉日常生活中有關力概念的例子,并剖析之。
又如,通過《磁場》教學的情境導入,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類比、比較、分析、綜合的方法,給出電場能,尤其是點電荷的勢能,就方便的多了。特別是由萬有定律類比得出為庫侖定律和電場勢能的計算公式使復雜的問題形象化,為揭示電場的本質,特別是電場的性質,為以后進一步學習磁場、電磁波、量子物理打下堅實的基礎。物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包含了眾多的自然規律,尤其是數學的運算、推理、演繹、比較和綜合的知識,因此在物理學科教學中應注重知識規律的總結,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學生個性特點,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勇于學習,敢于學習的拼博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4.3討論探究,豐富感知
在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若干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的問題,放手讓學生動腦思考,動口討論,動手實踐,獨自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實踐教學中學生的動手操作,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探究,對探究過程中的不同見解、疑難問題,在討論交流中能各抒己見,互幫互助,共同提高,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引發逆向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對學生合作、團隊精神的培養也有好處。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討論、探究和研究的積極性、創造性,同時又要注意學生的討論、研究及時進行恰如其分的啟發,因勢利導地調控討論過程,潛移默化地進行研究能力的培養。
如物理學中的《力》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雖然它抽象,但卻有廣泛的應用。力不僅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而且深入到自然、社會、人生、生產、建設、流通、服務等各個行業之中。在學生充分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后,教師應結合課堂教學進行實踐點撥,賦予學習以新的內涵。如,組織學生通過跳繩比賽、拔河比賽等進一步認識力的內涵;組織學生參觀大壩、高層建筑、高速公路建設、高架橋結構等,加強理論性鞏固,并進行愛國主義和熱愛勞動的教育;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經濟建設的實用技術,如蔬菜大棚、蔬菜保護地栽培、旅游景點建設、自然風光、奧運會場館、機場、碼頭、車間等,進行熱愛家鄉教育的同時,強化質量觀念,經濟意識,民族責任,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開創物理教學新的局面。
積極引導學生參加上級組織的物理競賽活動,鼓勵學生小發明、小創造,培養其團隊意識和精神;組織學生參與電視臺、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破解難題活動,鍛煉學生的膽識,引出學生逆向思維,生發科學意識,凸現創新能力培養。
4.4自我評價,歸納達標
一、成人研究維度
一些學者研究成人教育時自覺不自覺地套用普教研究的觀點、體系、方法甚至結論,教育學中的分支學科有教育社會學、教育經濟學、教育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管理、教學論等,成人教育學的分支學科也就有了成人教育社會學、成人教育經濟學、成人教育哲學、成人教育心理學、成人教育管理學和成人教學論等。似乎只要教育學中有的分支學科,成人教育學都應該有,只不過需要在前面加上“成人”二字。用教育學的理論、概念或方法取代成人教育基礎理論的研究,最終導致成人教育研究主體性失落,使成人教育研究成為實質意義上的非成人教育研究,“一些研究看起來充滿了成人字眼,但卻對成人缺乏深刻的理解,沒有深入了解成人的身心規律、學習特征、內在發展需要,未能注重成人教育獨特性的研究?!弊繁舅菰?,這種研究范式的缺失歸咎于研究活動嚴重缺乏“成人”意識,更是遠離了充滿生機的“成人世界”。脫開“成人”與“成人世界”而空談“教育”,往往失卻了研究活動的邏輯起點以及進行深入演繹的邏輯空間。
特色是成人教育學這門學科永葆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是成人教育學得以獨立的法寶。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凱姆指出:“一門科學只有在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個性并真正獨立于其他學科時,才能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一門科學之所以能成為特別的學科,是因為它研究的現象是其他學科所不研究的?!币婚T科學的產生與否,不僅決定于外界有無客觀需要,而且還取決于其內部有無特殊的研究對象,即研究對象的特殊矛盾性。因此,對于某一現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種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學科的對象。由此可以推論,成人教育科學研究要想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就必須有自己相對穩定、獨特的研究邊界。中國成人教育研究者的大腦不應該成為中國普教思想、理論的“跑馬場”。相對于普通(基礎)教育學而言,成人教育學理論研究,只有真正擺脫依附、從屬于研究兒童養護、陶冶、訓練、管理的(普通)教育學的地位,建立起以研究“現實中的成人特點和成人學習特點”為對象,而不是以研究者“想象中的成人特點和成人學習特點”的自主研究,才有可能適應以至推動成人教育實踐的發展。面對社會和專家對成人教育學的種種誤解和曲解,我們只有加強對成人教育學的“元”研究,才有可能爭取到成人教育學的學科獨立地位。美國著名成人教育專家諾爾斯將成人學生與一般未成年學生作了比較,提出兩者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他認為: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成人學生是指能夠獨立地指導和控制自己行為和活動的人;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成人學生是具有生活經驗和工作經驗的人;從教育學的角度看,成人學生是學習目的明確、憑借經驗能夠主動學習的人。也就是說,成人教育學與傳統的普通教育學之間有著完全不同的研究對象,成人教育學有自己的研究對象為邏輯起點和建立起自己的學科理論體系。只有回歸豐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進繽紛的成人精神家園,才能捕捉到成人生存境遇中的發展需求與發展困境,去思考教育可能提供的支持?!俺扇私逃婕岸喾N學科,成人教育研究的開展離不開汲取、借鑒其它學科的有關概念、理論和方法論體系。但是,必須強調的是,成人教育研究不能過分依賴于其它學科的理論研究,各種理論都有其特殊適應的對象和背后的基本假設,不當的移植可能會誤用其建立的知識體系和方法和適切性?!?/p>
二、弱勢群體的研究維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成人教育得到快速的發展,但全體受教的權利并沒有很好的落實,教育不均衡明顯。如關注城鎮教育多、農村教育少,關注從業者多、無業人員少,關注定居人口多、流動人員少,關注有償教育多、義務教育少等。表現在我國成人教育招生規模受限;實行考試選拔錄取,開放力度受限;重視脫產、輕視業余;重學歷教育,忽視非學歷教育及在職培訓。于是,社會的弱勢群體還是難有享受成人教育服務,拉大了我國貧富懸殊、地區差距,公民的受教育權、發展權得不到普遍而平等的尊重與保護。這種集中社會有限資源,培育社會急需的高級專門人才,對推動科技發展和國家重點項目建設起到積極作用,但是,它是以犧牲大多數成人的利益和教育需求而換取少數成人的成功來實施的。
2002年“弱勢群體”一詞首次見諸官方文件,隨后有關“弱勢群體”的問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所謂弱勢群體,是指由于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狀態而導致其處于不利社會地位的人群或階層。在傳統意義上,弱勢群體主要是指老弱病殘者和無勞動能力的依賴人群。但是在社會轉型過程中,那些并非由于主觀方面的低下或缺陷而是由于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在權利和權力方面、發展的機遇方面、生活的物質方面不具有優勢的人們便成了這一群體的新成員。具體而言,主要包括生理性弱勢群體(老年人、殘疾人)、貧困農民群體、城市邊緣群體(城市農民工是自發流動人口)及失業下崗工人群體。我們可以從一些數據認識當前弱勢群體的現狀。截止到2003年中國老年人口統計顯示,目前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為1.34億,占總人口的10%以上;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9400萬,占總人口的7%以上;8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300萬。預計到2025年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20%,每5個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2001年,國有企業登記失業人員為680萬,下崗人員為500多萬,總計為1200萬人左右,到2002年底上升到1400萬人左右。另外,截止2002年11月,全國有1985萬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貧困人口。從以上分析可知,目前中國弱勢群體規模在1.4億~1.8億人左右,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1%~14%。弱勢群體已成為嚴重影響我國社會穩定和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成為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不和諧音。只有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社會才能穩定發展。“為了平等地對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機會,社會必須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賦較低和出生于較不利的社會地位的人們。這個觀念就是要按平等的方式補償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傾斜。遵循這一原則,較大的資源可能要花費在智力較差而非較高的人們身上?!标P注農民工教育、下崗職工教育、老年教育、婦女教育、殘疾人教育、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少數民族教育、社區教育是今后成人教育學科體系的批判與重構的重點課題。給每一個人平等的機會,并不是指名義上的平等,即對每一個人一視同仁,如目前許多人所認為的那樣。
機會平等是要肯定每一個人都能受到適當的教育,而且這種教育的進度和方法是適合個人的特點的。每個人并非要接受同樣的教育,但每個人卻應受到比較適合自己的教育。給下崗職工以教育關懷,讓其接受新技術培訓,接受廣泛的信息,提高自身的素質,跟上技術更新的步伐,把握住再就業的機會。對城市農民工實施教育關懷,在改變他們落后的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提高他們的從業技能,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敬業精神等方面進行系列教育培訓,是使農民工改變自身地位,融入所在城市社會群體的重要措施。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人對老有所用、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養,提出了更高、更多、更細的要求,成人教育也應反映他們的切身需要和自身特點。
三、中國化研究維度
現代成人教育于西方,在一百余年的發展歷程中,西方國家不僅開拓了成功的成人教育實踐,而且產生了豐富的成人教育思想,創立了比較系統的成人教育理論,搭建了成人教育學科體系框架。如1816年托馬斯·波爾(T.Pole)出版《成人學校的起源及發展》;1851年哈德遜(J.W.Hudson)出版《成人教育史》;1918年麥丁斯基出版《校外教育和它的作用、組織與技術》;1926年林德曼(E.Linderman)出版《成人教育的意義》;1928年桑代克(E.L.Thorndike)發表《成人的學習》;1959年基德(J.R.Kidd)出版《成人如何學習》;1959年布倫納(E.Brunner)等人出版《成人教育研究總覽》;1964年由以北美專家為主的成人教育教授委員會編輯出版的《成人教育——一個正在形成的大學研究領域的概況》;1970年諾爾斯(M.Knowles)出版《現代成人教育實踐——成人教育學與兒童教育學的對照》;1970年保羅·郎格朗(P.Lengrand)出版《終身教育導論》;1970年弗萊雷(P.Freire)出版《被壓迫者教育學》;1988年霍拉(H.S.Bholal)出版《國際成人教育論》。而我國的成人教育實踐歷史短暫和理論研究薄弱。所以,我國一些學者在研究成人教育時,主要是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憑國外資料“想象”,運用抽象思維,或“移植”、“嫁接”、“拼盤”,引經據典術語滿篇的“科研成果”,對深層次的價值觀、文化觀等層面的差異缺乏理性認識,加之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局限,使得部分研究結果難有適合國情。
一門學科理論體系的形成、發展和完善絕不是無中生有的,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相對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為此,一門學科的發展必須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對其加以審思,從中汲取養分,方可保證研究的持續與深化。中國成人教育研究學習、借鑒、參照歐美諸國成人教育學科建設的成功經驗是應該的,也是必需的,然而不能將這種學習、借鑒蛻變為“以外為準”、“以西為準”來引進或加工,不能變成歐美成人教育理論研究的套用或翻版。中國的成人教育有自己的國情,有自身的實際,有自己的歷史與文化淵源,“原封不動”地一味借鑒會失去成人教育的民族特性。歷史地來看,中國的教育學,在建國以前很長一段時間,先是學德國的赫爾巴特,后是學美國的杜威,在建國以后,很長時間內學凱洛夫的《教育學》。如果中國成人教育學發展也走這樣的道路,那么有中國特色的成人教育學將永無形成之日。由于世界各國的成人教育是在本國的背景下開展的,受本國的文化、經濟等因素制約,所以在借鑒國外研究成果時,不能盲目地機械照搬,要考慮到國外研究成果的理論基礎、內在的文化觀、價值觀以及適用的范圍和條件,結合我國的成人教育實踐情況和我國的研究特色,真正做到“洋為中用”。“創新”與“原創”是理論研究的靈魂,是成人教育學科體系的批判與重構事業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中國的成人教育學科體系的批判與重構不是“引進式”思路以達到目的的。只有立足于“原創性”思路的前提下,以中國的成人教育實踐和成人教育問題為理論研究、學科建設之源,吸納數千年文化傳統孕育的教育智慧,借鑒西方成人教育實踐和研究的成功經驗,才能真正使成人教育學科體系的批判與重構走向正規化和科學化。中國有數千年的文化傳統,有極為豐富的教育思想資源,又是當今世界成人教育的大國,積有一百多年、具有現代性內涵的、豐富的成人教育實踐經驗。要從中國成人教育實踐的自身問題入手,從植根于中國文化土壤之中,植根于中國具體的、真切的成人教育實踐活動的基礎上,進行對本土成人教育實踐問題和理論問題的研究,從而逐步建立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成人教育理論,進而拓展中國成人教育學科體系的建設。
四、體系化研究維度
在我國,成人教育實踐和經驗總結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然而,從建國之后到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成人教育的學科體系意識十分淡薄,而且還常與普通教育研究混雜在一起,很少單獨開展相關的研究活動。部分研究人員的選題更多的是從自身的興趣、特長出發,研究活動處于散兵游勇、各自為政的狀態。部分研究者的價值取向不在學問和學術,而在個人的評職晉級,缺乏深沉理智的學術研究精神,“跟風”研究、“政策研究”濃厚,導致成人教育學的研究長期難以深化。大多數專業研究者來自相對封閉的普教系統,知識結構、研究領域、學術視野不能完全適應成人教育研究的需要,存在著諸如“專門知識基礎的薄弱、科學方法的欠缺、理性思維的僵滯和大多停留在實踐運作體會感性歸整的層面”的現象,只能是“出體會、出經驗、出觀點”,科研水準停留在較低的檔次上,學術性、科學性、系統性不強。一些成人教育研究機構缺乏必要的溝通和交流,不能聯手攻關,聯合自強,在大范圍內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很少。
學科體系建設是成人教育發展的基礎性工程。學科群的形成是成人教育學成熟的標志。學科建設成熟的標志,不只要求“出經驗、出觀點、出思想”,而且要求“出理論、出學說、出體系”。作為教育科學理論的一門新興學科,成人教育系統研究的真正肇始卻是最近20多年來的事情。通過20多年的努力,我國成人教育學科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成人教育學科框架結構基本形成,成人教育研究者在成人教育學科的概念、范疇、理論、原則、方法等方面基本達成共識。改革開放20余年來,我國出版了超過500種成人教育研究專著。其中王文林、余博、宋文舉主編的《成人教育概論》是我國建國后第一部成人教育專著;葉忠海主編的《成人教育學通論》、《成人教育心理學》、《成人教育管理》、《國外成人教育概論》、《大學后繼續教育論》等“成人教育理論叢書”較為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成人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基本學科的理論體系;王北生主編《成人教育概論》、《成人教育教學論》、《成人教育管理概論》、《河南成人教育史》是一套具有充滿時代氣息和前瞻預測的著作;黃堯等主編的《面向21世紀中國成人教育發展研究》、《面向21世紀中國成人教育制度研究》、《面向21世紀中國終身教育體系研究》、《面向21世紀中國成人教育學科建設研究》、《面向21世紀中國成人教育法規建設研究》和《面向21世紀中國成人教育發展模式研究》等“面向21世紀中國成人教育發展研究叢書”是一部貫通古今中外、頗有分量的叢書。現有的專業研究人員中的相當一部分年長專家和相當一部分中青年學者是從其他學科、專業“轉行”來的,他們的背景和研究工作可大大提高成人教育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但他們是“半路出家”者,其成人教育研究的功底不足?!鞍肼烦黾摇闭卟粩嗵岣咦约旱某扇私逃芯克绞墙窈蟮囊粋€努力解決的問題。成人教育理論研究人員的專業化建設必須強調通過不間斷的專門培訓、自主學習和長時期的專業化實踐,使科研人員具有較寬廣的知識面、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強烈的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和嚴謹的研究態度。研究人員、研究機構要加強交流溝通,發揮整體效益形成研究合力。要集中各省、各地區和各高校的研究力量,形成研究合力,有計劃地組織一些學術研討活動,對一些較大的課題采取聯合攻關。成人教育學科體系是一個多序列、多維度的立體網狀結構體系。其中,成人教育學、成人教育哲學、成人教育心理學、成人教育社會學、成人教育管理學、成人教育教學論、成人教育史、比較成人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學和職工教育學,是成人教育學科體系中有較強代表性的、主要的分支學科。要對這些學科展開相對系統、深入的研究,進一步推動成人教育學科真正從“自在”走向“自為”,并在“自為”的發展中走向成熟和完善。
五、跨學科研究維度
遠程教育教學的對象主要是成人,且來自不同的職業和不同的年齡段。教育背景以及基礎知識的差異性較大,參加學習的動機和目的不同。有一部分學員專業基礎較扎實,希望通過繼續教育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希望充實自己,豐富生活。有一部分學員基礎較差,學習的功利性目的很強。也有一些較特殊行業如航空服務員、記者等,學習欲望很強,但苦于職業特點而無法參加正常學習。尤其是一部分來自中小學的教師,既擔任班主任工作又承擔教學任務,再加上家務負擔過重,同時還要應付各種測評和考試。所以這些學員來參加學習很不容易,如何關注每個學生,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不同條件,不同要求制定學習計劃,針對性地優化學習支持服務,是教學點輔導員的責任,也是專業任課教師的任務。
輔導員是學生入校后接觸的第一個學校形象代表,也是和學生關系最密切的人。輔導員的工作態度和是否具有親和力決定著學生對學校的第一印象。輔導員不僅代表校方向學生傳達最基本的要求和各種學習規范,還要熟悉每一個學生,關懷每一個學生,掌握每一個學生的聯系方式,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目的,為什么來學習,對參加這種學習有何期待等問題。為了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落實,輔導員首先要幫助學生做好入學前的準備和開放教育、入學教育,然后針對學生的不同要求,幫助他們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幫助他們根據自己的情況選課。根據學生的工作性質,安排上面授課的時間,根據家庭住址和學校的距離組織各種各樣的學習小組。幫助學生選擇適合個人學習習慣的方式,進行最有效的學習。還要督促學生完成課程實踐和集中實踐環節,領各種學習資料,保證任何人只要有學習需求,就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得學習材料。有一些學生因為經濟原因過去沒有條件接觸計算機,而參加開放教育的學習又必須利用網絡和各種資源,針對這樣的學生,輔導員要手把手的教,從最基本的計算機操作開始,逐步教他們查找資源,利用資源。所以輔導員的工作是最具個性化的,針對每一個不同個體,采用不同的服務方式。很多基層教學點的輔導員切實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從學生的利益出發,把服務工作做到了學生心里。
二、多給學生以人文關懷,突出服務的情感化特征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家羅杰斯認為,教育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情意活動,教師能夠通過一定的媒介和渠道,把自己的情感因素轉移到學生身上。他認為,教師的作用是通過情意因素促進學生自覺樂意地積極學習,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和條件,要重視情感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的學生都是成年人,年齡從20多歲到40多歲,每個學生都是會思考、有感情、能活動的具有獨立人格的有機體,他們有自己的職業范圍,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有自己的觀念意識,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利用業余時間來參加開放教育的學習,對這種全新學習方式的接受是有一個過程的。有些學生對面授課的減少,對遠距離教學的效果持懷疑態度,也有的學生對網絡實名注冊,資源的查找利用以及參加網上的教學活動有畏難情緒和厭倦心理。最普遍的問題就是工學矛盾,為業余學習帶來各種各樣的困難。所以在與學生的接觸過程中多一些情感投入,維系學校和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是非常重要的。
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在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落實過程中,都要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要坦誠相待,表露自己的真情實感,給學生以充分的信任,要尊重和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輔導員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要求,學習中的困難,并幫助制訂解決困難的具體措施,才能保證學生的學習任務順利完成,才能保證與學生的密切關系,保證生源。在這些年的試點工作實踐中,有些教學點配備了許多專職的輔導員,他們用自己的愛心溫暖每個學生,關愛每個學生,與學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師生關系。他們建立起班級信箱,記錄下所有學生的電話號碼,不厭其煩地與學生聯系,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有所了解,甚至對學生的家庭情況也了如指掌。另外通過其他方式加強與學生的情感聯系,如組織校外課堂,組織校外集體活動和參觀等等。因為業余學習的學生很難組織活動,有些學生同學幾年卻不相識,有些學生將要畢業但沒見過任課老師,而活動有利于師生情感的交流,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協作精神。或者在畢業論文答辯的時候給每位同學拍一張照片,畢業的時候制作紀念冊、通訊錄和紀念品,用各種各樣的投入來加強情感溝通,增加學校和學生的凝聚力。三、盡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突出服務的人性化特征
隨著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育理念的發展,教育的人性化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教育的人性化,是指教育活動的主體——學生對教育的需求的滿足程度。這種需求,既有學習上的愿望,也有心理上的感受。我們在滿足學生對學習的期待和愿望時,同時也要注意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感受。所以應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盡量滿足學生的各種學習要求,在服務的方式上突出人性化的特征。
比如在教育技術的支持服務中,要注重資源的建設、選擇、組織等環節上實現人性化。教師從事資源建設時注意形式要具有親和力,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要自然而恰到好處,內容要富于美感、充滿情趣和活力。同時資源要易于運用,進入、打開、返回都比較清晰明了,使用方便,簡單便捷容易掌握,這樣才能讓那些過去不熟悉資源利用的學生能夠欣然接受。而輔導員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對學習資源的整合利用,因為學生學習時間有限,對學習資源的了解和占有也有限,所以輔導員應該搜集本專業的所有相關教育信息,不管是中央電大的,省級電大的還是市級電大的資源,然后進行整合,給學生一個相對完整的資源包,以便學習。我們有些教學點的輔導員就是這樣把有關課程的作業題、答案、各種復習指導集中起來進行資源整合,然后放到班級信箱里,給學生提供快捷化的人性化的服務。
在現代遠程教育迅速發展的今天,激烈的教育競爭促使我們不得不去思考更多的問題。只有不斷的完善學習支持服務體系,強化教育的服務意識,以學生為本,為學生創設更好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更具人性化的服務,多一些人文關懷,盡量把學習支持服務做得盡善盡美,達到學生的最高滿意度,我們才能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