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8 14:09:01
序論:在您撰寫攝影教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近十年來,中國影視產業蓬勃發展,影視工業體系也在不斷完善,對于工業鏈條中的人才缺口需求巨大。在這個大的背景下,國內影視傳媒高等教育也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期,有近百所大學開設了“影視”“傳媒”或“傳播”的院系和相關專業。相比早些年只有北京電影學院和中國傳媒大學兩家獨大的局面,今天的影視傳媒教育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一、影視工業標準
我們注意到,開設此類專業的院校多數是綜合性大學,相關專業也是在傳統的二級學科———諸如新聞、傳播、美術等專業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學科內核還是以史論、方法論、賞析為主的課程,與時下影視工業體系相距甚遠。還有一部分就是單純的技術類課程———以一些簡單實用的操作為主要教學框架體系,因缺少行業實踐的檢驗,所以存在體系陳舊、深度不夠等問題。
(一)影視攝影教學的范圍影視攝影教學是影視高等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課程,從廣義的角度來說是將攝影、導演、錄音和剪輯形成一個總體的教學體系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以“畫面制作”和“聲音制作”為基本教學目標,以具有編導思維和意識、編導能力和技能的影視創作與制作人才為培養目標,在專業建設和課程設置上真正體現“一專多能”。從狹義的角度來說,就是影視前期的拍攝技術和后期的制作技術。但是我們不難發現,無論從廣義的角度還是狹義的角度,影視攝影教學中缺失的是一種“大攝影”觀———將文化底蘊素養和學科交互融合作為教學培養的方針,以制作技術為基石,以制片管理為重要保障,將工業標準作為參照準則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框架體系。
(二)新形勢下對行業人才的需求標準中國傳媒大學官方公眾號平臺曾公布藝術類本科招生考試方案。其中,初試需要考文化素養基礎,考試科目為文學、歷史、哲學。這條消息無疑是很多人藝考之路上的一個重磅炸彈,使藝術類高考再也不能成為許多人上大學走捷徑的一個跳板,但卻是培養高精尖藝術人才的重要改革舉措。筆者認為,這種舉措的背后,折射出長期以來藝術類專業培養的一個“頑疾”———學生無法創作出優質的作品,過度關注外在的條件與設備而忽略了從作品中傳遞情感和價值觀的本質。這其實反映出學生在文學、美學、哲學素養方面的缺失,沒有創作的根基,所拍攝的作品邏輯混亂,缺乏深度,沒有情感。“大攝影”觀正是要針對這些短板,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他們能適應未來的創作和影視工業體系的革新。
二、大攝影觀中的基石作用
(一)文學對影視攝影創作的影響文學一直是最古老的講述故事的載體,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前,攝影技術和錄音技術還沒有普及的時候,人類的歷史就是通過文學為載體流傳至今。作為影視行業,影視文學就是整個創作體系的基礎??v觀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電影的萌芽階段,多數的劇本改編自小說。其中,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就改編自莫言的長篇小說《紅高粱》,獲得巨大的成功。在中國電影發展的歷程中,有很多由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作品讓人印象深刻,由此可見,文學在影視中的作用非常大,文學的審美是電影審美的一個基礎。簡潔明了的敘事———邏輯清晰、語言簡練、修辭得當,對于影視相關專業的同學是至關重要的。當然,文學不僅對劇本有影響,其修辭的手法同樣影響著攝影鏡頭的創作。一個鏡頭的意境與韻味,是否含有隱喻的修辭,這都是由文學發展而來。影視攝影作為一門藝術有它獨特的審美語言———景深、透視、構圖的黃金分割、光影對畫面的切割等。當攝影機的焦點隨被拍攝主體來回切換的時候,當我們所看到的人物時而清晰時而模糊的時候,當我們看到前后景在畫面中所占比例差距巨大的時候,這種文學中所出現的排比、對比、夸張、隱喻都在鏡頭的運用中有所體現。
(二)立意的哲學借鑒講好故事、拍好鏡頭固然是重要的,但對于作品來說,最重要的是傳遞情感與價值觀,也就是說,你想表達的是什么。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先鋒派電影運動,就是在以尼采的唯意志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思想理論為代表的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很多電影流派中的無序性,成為了另外一種電影的表達方式。無論在拍攝階段還是剪輯層面,他們通過對哲學思考的借鑒和轉化,深深地影響了攝影技術潮流的革新,也大大提升了電影的深度。比如法國的新浪潮電影,其中的手持拍攝與剪輯的跳切處理,直接植根于現代主義思潮之下,能夠更有效地揭示出人們精神層面的狀態和深層次的內心活動,比如《四百擊》《筋疲力盡》。同一時間的新浪潮電影大都有著哲學上的借鑒和思考。美國的動畫電影《瘋狂原始人》借鑒了柏拉圖《理想國》里的洞穴理論,電影中多次出現了隱喻,以“伊”為主的女兒代表了思想的開放,她很想逃出洞穴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她代表了先進、樂觀、積極、勇敢;而以“瓜”為主的爸爸角色代表了固步自封、墨守成規、不思進取,他否決一切離開洞穴的想法。“瓜”在故事中出現了多次的自我思想抗爭,在改變與停留之間苦苦掙扎,甚至發瘋。但是到了最后,“瓜”還是選擇放下自己愚昧無知固執的一面,并開始自我學習和創新,最后拯救了一家人,還救活了自己,全家團圓,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三)美學表達縱觀攝影的發展史,與繪畫是緊密相連的,其構圖、光影都是源自于西方美術。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的名作《蒙娜麗莎》這幅畫作,開創了空氣透視、三角構圖等全新的繪畫技術手段,直到現在都是重要的攝影鏡頭語言;著名的倫勃朗光,就是荷蘭著名畫家倫勃朗在畫作中創立的光影表達方式,至今被用作攝影最重要的燈光造型手段之一。很多影視攝影專業的同學沒有繪畫基礎,或者不了解西方美術史和中國美術史,在討論構圖、光線等問題的時候生搬硬套,死記硬背,在創作上是一大不足。
(四)大攝影觀是一種綜合創作體系下的應變能力大攝影觀是一種綜合創作體系下的應變能力。比如,劇本構思困難,這并不能完全歸咎于學習層面,很多劇本創作除了有專業的技巧還需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作為學生,這方面肯定是欠缺的。但是可以借助于別的方法與方式來彌補,比如說去做調研、借助別人的生活經驗、提取大數據樣本做改編等,但往往同學們在這一步就止步了,隨便提交了一個本子,最終的結果一定不是一個合格的作品。還有一點需要著重強調的是,無論是同學們參與拍攝還是參與項目實踐,面臨的創作層面之外的問題往往會很多,這其中包括物料、人員溝通、突發事件的解決、備選方案的準備等。我們經常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同學們自己搭建的劇組,往往無法堅持到最后,中間因為人員問題、資金問題、劇本修改問題、物料問題而草草收場的案例層出不窮。根本的癥結在于實踐少,缺乏對于錯誤問題的積累,應變能力差。這都需要同學們加強實踐,積累經驗,提高綜合應變能力,使好的創意想法不被這些問題所拖累。
關鍵詞: 攝影教學改革 課題 改革方法
1.進行攝影教學改革的原因
1.1攝影教育的發展歷程
攝影教育已經存在很多年,從一開始的師傅帶徒弟式的言傳身教到現如今專業規范的大學本科教育乃至研究生專業培養歷經了百年時光。時光荏苒,社會在不斷發展,攝影本身也在飛速地向前邁進??v觀歷史,攝影術從誕生至今不過短短百年時間,與歷史中不過短短一瞬,但是其發展的速度和對社會生活產生的影響卻是其他藝術門類所無法企及的。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宣布發明了攝影術,或許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項當初僅僅是作為繪畫附屬手段發展而來的技術會對未來社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攝影術的誕生歸功于達蓋爾,那么提到攝影教育就不得不說到另一位偉大的攝影家安塞爾·亞當斯。1945年在攝影教育史上應該是被銘記的一年,這一年亞當斯應舊金山藝術協會會長泰德·世乒賽(Ted Spencer)的邀請,在舊金山的加州美術學院設立了有史以來第一個攝影系。這對于攝影教育的發展來說實在是質的飛躍。攝影教育終于突破了師傅帶徒弟這樣的一對一的言傳身教模式,走上了規范的攝影教學和攝影理論研究的道路,為今后攝影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此之前,亞當斯從1940年開始在洛杉磯藝術中心學院教授攝影課,并且提煉出了后來有名的“區域曝光法”(Zone System)。“區域曝光法”使得學生在拍照時能夠預先控制照片上的影調反差,并以此為依據進行曝光和后期沖印。采用這種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甚至現在仍然被沿用。可以說亞當斯的“區域曝光法”是每一個攝影人必須掌握的實用技術。
1.2攝影教育面臨的挑戰
攝影發展至今,歷經百年,攝影教育于中國也有幾十年的歷史。南師大的攝影專業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設立,在國內首屈一指。轉眼二十余載,攝影教育已經面臨著極大的挑戰。這個挑戰來自于三個方面:專業本身、學生自身和社會。
攝影專業二十年來本身就在經歷著飛速的發展。二十年,從膠片相機到數碼設備;從傳統黑白暗房到數碼后期制作;從具體的命題拍攝到更加藝術的抽象表現,攝影一直沒有放慢發展的腳步。尤其是近年來,數碼浪潮的席卷,將攝影推向了更廣大的受眾人群,也對攝影的專業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個全民攝影的時代,如何才能讓專業的攝影從業人員與普通民眾拉開差距,適應現在社會對攝影從業者提出的種種要求。這些都是攝影教育所面臨的問題。所以攝影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除了專業本身外,學生的轉變也促使我們在攝影教育上做出相應的變化。在最一開始攝影是作為實用技術出現在學科中,我們當時需要做的只是掌握曝光的技巧、構圖的原則,知道如何拍出一張清晰的照片就足夠了。而現在,攝影已經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這就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攝影已經不僅僅是記錄的功能,更多地承載了攝影師本人的情感的表達和藝術的表現。
歸根到底,所有的改變都是來自于社會對攝影者提出的要求。攝影術出現之初,最多的是用來做記錄的工作,客觀反應這個世界,很少或者幾乎沒有加入作者的主觀因素,因此對攝影者的要求就不是很高,只是要求正確曝光,拍出清晰的圖片,并且沖印出來,更多的是技術上的要求。攝影術發展到現在,攝影行業的行業發展也要求越來越高,行業的不斷細化對攝影師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人像攝影、商業攝影、新聞攝影等門類的劃分也促使攝影教育作出相應的跟進。再者,攝影從藝術上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攝影不再滿足于單純的記錄功能,而是成為一種藝術表現方式,相機不再是相機,而是像畫筆一樣,成為創作者表達自己內心的一個媒介。這就對攝影師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攝影師已經不再是單純地“攝”某個“影像”,而是可以主觀地創造某些“影像”,攝影對象的真實性已經不那么重要了。這都歸功于攝影經過多年的抗爭,已經從被認為是一門技術上升到一門獨立藝術的地位,攝影從業者也不再是“拍照片的”,而是“藝術家”。
2.如何有效地進行教學改革
2.1強化教學目標
要強化教學目的。學習的方向選定之后,再進行知識點的學習。先有目標,再進行各個基礎課程的學習,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學的時候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等有了真實工作以后才發現之前知識點的重要性,后悔當初的專業課沒有認真對待,但是已經無法彌補。我們將這樣的改變稱之為“以課題為指向的教學”。
以商業廣告攝影師最常面臨的工作——制作廣告畫冊舉例。在傳統的課程設置里,沒有專門的廣告畫冊制作這門課,而是將這門課所涉及的知識點分散在平面設計、廣告攝影、印刷與排版、攝影實踐這樣幾門課程中。而這樣幾門課程在安排上也不是一氣呵成的,有可能會分散在兩個學期。這樣的課程設置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學生會在學習的時候很疑惑,一個攝影專業的學生為什么要學平面設計,印刷又和攝影有什么關系。在一肚子的疑惑中學習,使得學習的目標性降低,那么學習的主動性也就隨之降低。對知識點的掌握和重視都不能做到最好。那么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當真正遇到需要制作廣告畫冊的時候,學生是否還記得這些課程所教授的內容,是否能夠自主地將這些知識點整合起來,用來處理所面臨的工作難題就不得而知了。這樣就會造成兩方面的資源浪費,當初教學是老師花了大量的心思和時間去教,學生也花費了寶貴的時間去學,結果在實踐中這些知識點早已被淡忘或是遺忘,使學生不得不再花費時間去學習,既耽誤工作,又讓用人單位質疑教學效果。而改為“課題式”教學以后,這樣的問題會得到很好的解決。首先,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的,這學期就是用來學習怎樣制作廣告畫冊的,這樣有助于致力于這個行業的同學更加認真地學習;其次,在課程安排上也可以做到將相關的課程進行統一的安排,調整課程的順序,使之符合畫冊的制作流程,有助于學生在后期自己制作時不混亂;最后,能夠及時地檢驗課程的教授效果,當課程結束時,學生的作業會很好地反饋出對以上幾門基礎課的掌握程度,即使有不足也會反饋在具體的作品中,老師可以及時地看到這些反饋,避免出現以往那種沒有辦法檢驗課堂教學效果的情況。這種教學方式的改變對學生和老師雙方都是有益的。學生可以明確地知道自己的學習目標,知道這些課程安排的目的,從而有選擇性地進行學習;老師也可以在學生及時的反饋中找到教學的不足,及時改正,避免下次再出現同樣的問題。
在具體課題的帶動下,老師講解課題所在領域的最新發展方向和已經取得的成果,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定本課程的教學要求,形成學生課后自主學習為主,老師把握方向和控制深度,最終達到不再是單一的“我教你學”式的“滿堂灌”,而是在學生有反饋的基礎上進行的針對性的教學,這同樣有利于因材施教,但是同時也對老師的體力和精神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再是一本書教一輩子,而是要積極地跟上時代的潮流,否則指導學生就無從談起。
2.2打破專業壁壘
要打破專業壁壘,形成開放的“大學科”。在打破壁壘之前我們要做的是對學科進行細致的梳理,將學科與學科之間存在疊加的地方找出來。藝術學科之間在內部是互通的,藝術設計專業由于其專業的特性與工科,尤其是計算機專業有著更多的重疊。攝影發展到現在,在后期制作上已經離不開電腦軟件的支持,PHOTOSHOP軟件、3D建模軟件、網頁的制作都與計算機專業分不開。很多時候,工科已經走進藝術學科的領域,兩個看似不相關的學科之間實際上已經在具體的操作運用中產生了交集。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需要工科的介入,為我們提供強大的技術方面的支持;同時,工科也需要藝術學科的介入,為提高審美能力給予幫助。雖然不屬于同一學科,但是我們可以服務于同一課題,實現人才的雙向互通。
2.3改進選課方式
改進選課方式。既然我們能夠給學生選擇的權利,那為什么不將這個選項做得更直觀更豐富呢?現階段的選課方式類似于“盲選”,學生只能看見一個抽象而籠統的課程名稱,配合上耳熟但不確定是誰的教師名稱,就構成了學生選課的全部。這樣造成的后果無非是兩種:學生在選課時望文生義估摸著選,結果就“瞎貓碰見死耗子”,碰上哪門是哪門。或者聽從師兄師姐的建議,但這些建議來自于別人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不全面也不客觀。這樣面對課程名稱就進行選課,而不知道具體的教學內容,更加談不上對授課老師的教學理念、教學風格和研究方向的認定。這樣胡亂選出來的課,將會再次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
“路演推介”可以成為選課的新方式。路演的本意譯自英文Roadshow,是國際上廣泛采用的證券發行推廣方式,指證券發行商發行證券前針對機構投資者的推介活動,是在投、融資雙方充分交流的條件下促進股票成功發行的重要推介、宣傳手段。路演一般以舉行推介會的形式出現,配合以推介畫冊、研究報告、PPT、企業推廣錄像帶等。在選課的問題上,也可以為每門課程配合以一定片長的路演片,同步掛在選課網站上,供選課的學生在選課的時候進行參考。路演短片的內容由授課教師自己準備,內容可以囊括本門課程的教學重點、研究方向、教師本人的介紹等學生感興趣的資訊。這樣就可以及時讓學生明白自己選的課程的具體教授內容,而不是盲目選課,畢竟有些課程隨著時間的發展,同樣的課程名稱卻有著不一樣的授課內容。另外,授課路演短片也可以反過來成為監督教師,監察教學質量的憑證。
3.現實操作中存在的困難
3.1學科之間的大整合
學科之間的大整合不是某一個專業或者系別可以單獨完成的,而是需要各個相關的系別通力合作達成的。仍然以廣告畫冊這一課題舉例。這樣一門課就牽扯到三個專業領域:平面設計、攝影、廣告學(文案)。這三個系別分別隸屬于美術學院和新聞傳播學院,要實現學科之間的大整合就要跨院系合作,這樣對兩個學院的課程安排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對于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教授本專業的課程外,還要對其他相關專業進行授課,這對教師的精力和體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兩個院之間如何協調好課程的時間,對于教務來說也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這要求排課的時候不但要考慮本院的課程安排情況,而且要兼顧兄弟院系的排課情況,更要考慮到什么時候為學生開這門課是恰當的。
3.2對基礎課提出更高要求
進行專題式教學以后,在授課的過程中將沒有攝影基礎知識這一教學安排,所有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點都要求在基礎課上全部掌握。攝影專業的基礎課包括攝影技術基礎、攝影史、黑白攝影、彩色攝影、攝影造型構圖技巧及攝影藝術理論等。只有學生在充分掌握各種攝影基礎知識以后,才能在具體的實踐中使用合適恰當的表現手法,進行藝術創作。而這些基礎課都是開設在大學的一年級,當時大部分學生還只是初次接觸攝影,要在短時間內做到融會貫通是有相當難度的,這從另一個方面要求教師不要放松對基礎課的把握,將基礎課扎扎實實地上好,為今后的課題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胡志川,馬運增.中國攝影史.中國攝影出版社.
[2]吉澤爾·弗倫德.攝影與社會.浙江攝影出版社.
關鍵詞: 藝術 攝影教學 美育教育
攝影課是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攝影不僅是一門技術,而且是一門藝術,它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緊密結合的產物。美育教育作為攝影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貫穿其中,它影響著攝影藝術風格的走向,能夠提高學生發現美和提煉美的能力。
一、攝影教學與美育教育之間的關聯
設計藝術作為引領潮流的創造性力量,在其創造過程中,搜集資料、表達概念、組織元素和表現設計等都會大量運用攝影手段。攝影將審美與大眾的視覺感受和生活體驗聯系起來,消除了藝術傳達與社會大眾之間的審美隔閡,為人們提供了普適的藝術表現模式。可見,美育教育對攝影教學的影響至關重要。攝影通過對瞬間的藝術凝結,猶如一座橋梁,加深了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的了解,呈現了人與自然、人類行為和社會問題,這就是攝影審美價值所在。
在攝影教育體系中,審美教育承擔著多重功能:增強學生的創造性、個性,培養學生獨特的思維角度和對自然、社會的感知與再現能力。可見,創新精神的培養和美學在攝影中的傳承和體現,構成了攝影師的知識體系。
藝術設計專業的攝影課旨在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感知、理解和創造能力,并為專業服務。因此,攝影課的教學就必須緊緊圍繞攝影藝術的審美特性及藝術屬性來開展。從獨特的攝影藝術語言入手,培養學生在構圖、用光、色彩、點與線條等方面的觀察、理解和運用能力,使攝影真實而藝術地反映自然和社會,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審美能力。
二、加強攝影美育教育的途徑
1.利用攝影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的美育素養。
攝影審美教育應該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從訓練學生的感覺器官開始到培養學生的審美視覺和個性思維;從對攝影器材的了解和掌握到寫實拍攝,從對事件的真實再現到攝影理念創新,從模仿到攝影個性的形成,都可以找到美育對教學的影響。在具體教學中,取景和構圖、光影和色彩,都與培養學生視覺感受力和審美素養關聯。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最初的點、線、面、影調、色彩、結構、空間等視覺要素入手,嘗試通過人物的表情、光線的運用、影調的體現、構圖的個性化培養學生的美感、秩序感、節奏感和韻律感。
為把美育教育融入到攝影教學中,還應該指導學生學習藝術鑒賞、攝影藝術史、美學等相關課程,豐富學生的審美知識,提高審美品質。在攝影實踐中要廣泛涉獵風光、人像、廣告、新聞,以及商業攝影領域,使學生掌握不同類型的攝影對審美的要求,避免限制學生的個性培養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因為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審美感悟能力遠比傳授知識,培養攝影技能更重要。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主動引導學生系統地學習攝影藝術造型理論,培養學生在平凡的景象中發現獨特的美質和對美的結構及形態的鑒賞、識別能力,提高審美素養。
開設數碼攝影作品的后期制作課程有利于學生開展二次攝影創作。通過對作品的畫面剪裁、光線及影調的處理、顏色的搭配等,培養學生對作品的取舍能力和審美素養,以便學生能將創作個性和風格在二次創作中更充分地表現出來,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意識的增強。
2.通過作品欣賞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
作品欣賞在攝影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學生從模仿到創作,作品欣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發掘本質,把握藝術形象,感受藝術情景,體驗藝術情感,讓學生通過美的體驗和審美教育實現與大自然的情感交流,達到培養審美情趣、完善審美心理結構的目的。同時,作品欣賞要結合社會文化背景,從政治、經濟、人文等視角賞識作品;要結合拍攝者的審美取向、創作背景、社會效果來發掘作品中的人文價值和內涵,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以實現攝影美育教育的目的。
開展多種形式的攝影體驗交流活動也是提高學生審美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徑。班級之間、同學之間的習作交流和點評,可以消除攝影美育的神秘感,使學生感到在攝影中感受美、創造美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是可以做的。在作品欣賞活動中,學生要敢于剖析自己的作品,聽同學的意見,聽老師的意見,更重要的是要傾聽自己的心聲,要敢于直面自己的成功和不足,使自己的心靈受到美的熏陶,使自己的作品賦有美的韻味。
作品鑒賞的方法很多,分門別類地欣賞作品有利于對作品流派風格的準確把握。比如,航天攝影可以展示宇宙的浩瀚、微觀攝影能展示自然生命的美麗和復雜、動物攝影能展示大自然的豐富與多樣,等等。通過對攝影圖片的分析,讓學生在了解主題、主體、構圖、色彩、場景等基礎上,激發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對大自然的好奇和關心,對攝影美的探索和追求。
3.開展攝影創作提高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
在攝影教學中開展攝影創作活動能夠提升學生參與攝影的樂趣、積累創作經驗和激發創造熱情。要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和社會活動。比如:運動會、球賽、文娛活動、會議,等等;利用周末的時間去農村和城市發掘題材、尋找素材,嘗試新聞攝影。這些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攝影創作機會。攝影課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機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創作中感受社會、感受自然,在千姿百態的大千世界中得到啟發和靈感,激起學生創造美的欲望和行為。
羅丹說:“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弊寣W生在攝影活動中懂得發現美、欣賞美、享受美、創造美,最后成為美的創造者,這是攝影美育教育的最高境界?;诖?,教師就應該具備較高的美學修養,嫻熟的攝影技術,淵博的攝影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攝影的美學目標,才能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和審美創造能力的提高。
攝影作為大學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具有簡單、方便、實用和效果明顯的特點,讓學生從走入社會和自然變成關心社會和自然,這是了不起的進步。學生通過攝影活動,感受自然、了解社會、感悟人生,最后達到提高審美素養和審美創造能力的目的,這是高校攝影教學的最大價值。
參考文獻:
[1]袁鼎生.教育審美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王振民.攝影審美縱橫[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攝影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基本上都會面臨如何將攝影創作的相關理論運用到拍攝實踐中去的問題。本文主要討論如何將攝影比賽創作實踐活動應用到攝影教學中。
一、攝影比賽在攝影教學中的重要性
根據筆者多年的攝影教學經驗,發現大部分學生在攝影課程開始階段對攝影充滿好奇,并有較強的學習欲望,可隨著課程的深入展開,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漸退,攝影創作水平也不見提高。作為一名攝影專業教師,時刻想著如何使用更為有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幻化為課堂的主人,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提升學生的拍攝水平。 筆者為了改變課堂的傳統教學模式,在這一學期在課堂上大量引入攝影比賽,把攝影比賽課題化,以分組的形式讓學生參加不同主題的攝影比賽,讓學生保持對攝影課堂的新鮮感。同時通過比賽加強了學生的攝影實踐能力,還能讓學生在比賽中收獲榮譽。
二、攝影比賽在攝影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成立參賽小組
筆者將團隊做法引入到攝影課堂中,將全班學生科學、合理地分成不同參賽小組,并保證每個參賽小組實力相當,層次多元化。同時,每組選出參賽組長,組長起著組織和管理組員的任務。
(二)確立比賽主題
對于攝影教學而言,參賽主題的選定非常重要,它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學的效果。筆者根據教學上的需求,將比賽主要分成兩大類,一是校外比賽,二是校內比賽。
1.校外比賽。利用網絡資源尋找攝影比賽征稿,通過校外攝影比賽引入攝影課堂教學的形式,讓學生在更大的舞臺證明自己,有利于學生建立自信,同時能獲取相關榮譽,為以后就業做好鋪墊。同時激烈的競爭性和作品的豐富性能讓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教師也根據學生存在的不足在課堂上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
在筆者嘗試把校外比賽引入課堂的第一學期,有幸帶領學生獲得了榮譽,如圖所示,筆者指導孔德昌同學的作品《回眸瞬間》在“全國技工院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系列陽光校園”比賽中入選國家決賽,并榮獲全國優秀獎。
2.校內比賽。校內比賽主要是以組為單位,校內比賽主題的選定主要取決于教師,教師會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主題的篩選。選題原則傾向于選擇與大學生活相關的場景和元素,學生可以根據生活的觀察提高審美,獲得靈感。比如“校園青想”、“畢業那年”等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素材。在拍攝之前,筆者會根據拍攝主題予以說明和講解,并為學生做示范,叮囑學生拍攝技巧,主題表現等,尤其是對光影的捕捉和構圖的選擇。最后,以小組為單位根據主題表現有教師評出一、二、三等獎,獲獎的小組計入期末成績考核。以比賽帶動教學的新模式,既能讓學生掌握拍攝技巧,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圍繞比賽主題展開拍攝
通過教師對歷屆獲獎作品(校外比賽)的詳細講解,加深學生對參賽主題的理解,圍繞參賽主題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師的帶領下展開拍攝。教師在拍攝過程中應全程參與,并親自示范,鼓勵學生在親身實踐中追求大膽創新,培養學生對主題的把握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把參賽課題化引入教學的新模式,強調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能最大地發揮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是課堂教學效果進步的重要體現。
(四)開展參賽作品的最終評價
每個小組的比賽主題拍攝完成后,每組應對拍攝體會及作品予以總結說明,教師將總結匯總起來,并對每組參賽作品進行逐個點評。點評作品主要圍繞主題表現、構圖、光影效果等方面,通過點評作品不但能實現觀點的共享,還能發現自身不足,并能豐富學生的攝影知識。同時,教師應對表現優異的小組給予表揚或獎勵,對表現不理想的小組給予鼓勵,增強學生對學習攝影的熱情和信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攝影技術水平。最后,教師根據比賽主題要求,篩選出部分優秀作品進行投稿。
關鍵詞:手機 自媒體 多維度視角 深化配套
一、手機攝影的技術革新
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推出新款便攜式膠卷相機,廣告語是:"您只管按下快門,剩下的交給我們搞定!"這其實宣告了一個大眾攝影時代的來臨。
時間轉眼翻篇到2000年,日本夏普公司推出了一款能拍照的手機,2001年芬蘭諾基亞公司緊跟著推出NoKia7650也具備拍攝功能,并自稱名列當年"世界上最大的照相機生產商"。而到了2010年,美國蘋果公司CEO喬布斯在會上把手中的iphone4比作徠卡相機??????短短的十余年,手機攝影從問世迅速的擴張成大眾攝影的絕對主流。
數碼攝影問世之日,人們更多的是感嘆其對傳統膠片攝影的顛覆,而沒有料到手機攝影的興起猶如黃雀在后,轉眼席卷了圖片橫流的多媒體時代。
雖然嚴謹的攝影藝術家們強調手機拍照是一種快餐式的消費,與他們的藝術創作無關。
但在2012年美國洛杉磯舉辦的國際手機藝術節,以其強大的宣傳力度,使與會的作品瞬間傳遍全球,向大眾展示了一部分藝術家新潮的思考和實踐,揭示了手機攝影表現的種種可能性。
就像在"百年徠卡"影片中所描述的"我們沒有發明什么相機,我們只是發現了攝影"。而現在手機作為便攜攝影工具,隨著其技術的進步,所呈現的也許就是攝影藝術更完整的本來面目!
二、傳統高校攝影教學課程的優缺點
高校傳統的攝影課程經過多年的實踐已經比較成熟,但面對新形勢的挑戰它又亟待更新與調整,我們可以把其優缺點總結如下:
優點一:攝影課程作為培養審美素質和認識審美規律的基礎課程對相關專業的學生幫助巨大!
就目前的培養體系而言,廣大從事攝影專業以及藝術設計專業學習的學生,缺乏的是長期審美能力的熏陶和磨練。大學三到四年的學習無法快速的完成從藝術的基本認知到設計實踐的過度,而攝影既是一門技術課程同時也是一門審美素質的訓練課程,而且它還緊密的銜接日常生活,培養對攝影的興趣有助于課余學生通過學習達成對審美素養的提高。
優點二:注重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特點,對發掘學生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有作用!
傳統的攝影課堂,在前期注重理論基礎的學習。這是日后學生想深入該領域探索不可或缺的!同時,不同于枯燥的純理論課程,攝影有其自身富于趣味性的特點,有利于課余生活中銜接和延續課堂的內容,做到寓教于樂。
優點三:經過多年磨礪,其體系已較為完善成熟。
傳統的課程體系,是多年來許多優秀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結果,具備了較為完善全面的教學結構,也培養出許多優秀的攝影人才,新的教學改革也必須尊重和延續其優勢才能在合理的基礎上有所拓展!
但是,傳統的教學體系發展到今天,已經明顯的暴露出若干不適應發展需求的問題,簡單歸結為:
缺點一:缺乏普適性。
單反相機及其他專業化攝影器材價格昂貴且操作相對復雜,不利于便攜,也就是不利于深入生活。
缺點二:學校硬件配備普遍落后
目前,國內高校開展攝影專業課程的不在少數,但其包括相機在內的硬件器材的配套普遍的存在不足和落后的情況。缺乏專業化的設施和影棚,使攝影教學一定程度上淪為紙上談兵的理論課!
缺點三:與新媒體沒有做到無縫銜接
通過新媒體呈現出來的讀圖時代的特點是要求富于效率的共享與互動,傳統的專業化器材在這個環節上也慢了半拍,對于這個苛求效率的時代,我們必須做出變更!
三、手機攝影練習的優缺點
手機作為攝影的新工具,它也有鮮明的優缺點,可做簡單總結:
優點一:手機為代表的便攜設備具有普適性
相對專業單反相機來說更便宜,已經明顯壓縮了前些年"卡片機"的市場空間,而成為大眾拍照的首選。
優點二:與新媒體方便鏈接
更好的隨時與網絡連接,通過各種新型媒體快速傳播,大大加強了學習交流的效率和實時互動的樂趣!
優點三:啟發更多角度的創作思維、重新定義大眾攝影
手機拍攝的普及化才使得大眾攝影這個概念名符其實,同時它像多棱鏡一樣全方位的反射出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創作思維的訓練提供了更好的契機!
而手機攝影的短處也顯而易見,分別是:
缺點一:性能遜于一般單反相機
對焦能力,感光性能以及各類特殊環境下的畫面掌控效果,目前的手機攝影技術和專業相機還有不小的差距。
缺點二:拍攝脫離創作概念和自覺,變成流水賬日記
信息的過分傳播阻礙了思考的能力,同時消減了嚴肅創作的熱情,泥沙俱下的信息流中,耐心的堅持創作變得困難!
缺點三:后期處理缺乏彈性和寬度
手機拍攝的愛好者對于后期處理往往缺乏認知和耐心,各種流行的APP足以滿足他們的要求。而嚴肅的創作者只有在PS那樣專業的修圖軟件中才能尋求到自己想要的完美。
四、深化課程改革:手機攝影要與傳統攝影教學的有機結合
綜上所述,手C攝影必須做到與傳統的器材、方法有機的結合才能發揮其優勢。我們試分析其關鍵點:
結合點一:手機可補充攝影教學器材的缺乏
就教學實踐而已,很多高等院校的影棚和配備的專業器材往往不足以應付教學任務。而手機拍攝可以一定程度上補充器材不足造成的尷尬,為創作多積累實驗性素材和練手!
結合點二:更好的融入生活啟發興趣
快速便捷的捕捉機會和記錄靈感,真正做到心眼手相合,讓攝影創作回歸生活本源!
結合點三:使傳統課堂練習便于傳播與交流互動
有的教師在采風課上通過微信群實時互動分享評論相片,或開公眾號講課,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效果非常好!
結合點四:學習把手機和傳統專業器材相結合
有經驗的攝影師已經把一些具備較高攝影性能的手機運用到他專業的攝影活動中去。手機技術的進步是日新月異的,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攝影人應該隨時關注其變化,并將之合理的運用到專業攝影創作中去!
五、結論
手機攝影要在技術上趕超單反相機等專業器材尚有待時日,但我們應該密切關注其發展,合理運用其方便快捷的特點,將它有機的結合到傳統的攝影課堂教學中去,這也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李楠 蘇兮, 日光繪畫 我是這樣學會手機攝影的[M]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6年
關鍵詞:手機攝影;攝影教育;未來發展
信息化時代,手機的日新月異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面貌,無論交流、出游還是日常生活物品的使用,都變得輕松便利起來。
1973年,馬蒂?庫伯發明了手機,為無線電通訊技術做出了巨大貢獻。1942年“大哥大”發明了在眾目睽睽之下,這個龐大的物品成為那個時代的里程碑。在幾十年的發展中,大哥大在各種制約條件下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是GSM數字微波技術。通信技術大大提高,通訊技術大大提升。同時手機也在開始注重了其各項性能的個性化,其中就包括了現在購買手機的一項不成銘文的標準――拍照。
數字攝影從發明,演變到成熟,經歷了幾十年的光景。手機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不斷更新著。比如說,iphone4手機的拍攝功能就很強大,在拍攝結束后可以用相關軟件對照片進行美化。有了手機,我們可以隨時拍下來,用藍牙或是無線傳播到各個角落。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使用手機拍照?理由很簡單――方便快捷,經濟實惠。
1 手機攝影的特點
攝影技術誕生于19世紀上旬,攝影的構造和成像質量在不斷的改進著。從原來的銀版到、膠片到現在數字感光芯片,后期制作從顯影、定影,手動放大到現在電腦上的PS后期制作軟件技術。相機越來越輕便,越來越智能化。進入二十一世界,獲取圖像的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搭載各種拍攝模式的相機和手機玲瑯滿目。各種手機軟件的出現,又使手機攝影成為一種生活的樂趣,更多人喜歡拿出手機進行拍攝留念。
1.圖片語言的枷鎖被手機攝影完全打破
對于攝影大師而言,拿著大型相機才能拍出高水平的作品,在當下,這種思想已經被取代。手機攝影已經打破了傳統攝影對器材的高度依賴,用手機拍攝,恰恰體現攝影是“民間藝術”。攝影已經出現了常態化,證明了一句話:藝術是生活,生活就是藝術這不爭的事實。
2.手機攝影把攝影圖片回歸自然
手機拍攝類似我們說的私密攝影,攝影者對待拍攝的態度又以前的客觀呈現到現在發自內心的情緒的影像。隨著人們藝術審美的普及趨勢,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逐漸模糊,審美、藝術活動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也被消除。手機攝影對攝影語言的探索是一種實踐性的表達,強調了攝影回歸自然,回歸生活。
3.手機攝影的傳播樣式多樣化,速度快
數碼相機的輸出方式只有一種,需要用USB接口。但手機的輸出和傳播方式很多,比如藍牙、WLAN、或者是彩信方式等等都可以。手機的傳播速度能力對突發的新聞攝影類的圖片拍攝產生了很大的沖擊。新聞傳播受地域、空間、時間因素的影響,人力和傳播手段的限制,用手機拍攝完成后,直接上傳到社交網絡,在現場感和時效性上就快人一步?,F在這個躁動的社會,人們都喜歡什么都是快速。信息的分享、文化的宣揚都需要圖片能高速度的傳播出去,手機攝影就成功的做到這一定。這樣的圖片才有自身價值,未來攝影必將呈現快速分享傳播的發展趨勢。
4.手機攝影增加了攝影的寬度
手機攝影的目的是多樣的,跟傳統相機比,它的拍攝速度慢、成像質量低,正是因為手機攝影所呈現的不確定性、不完美性卻代表了某些藝術的真實性。手機攝影是傳統攝影的拓展和延伸,手機自身的特點改變了攝影表達的認識,攝影表達的轉變有改變了未來的攝影發展,讓未來攝影充滿了活力和生機。
2 將手機攝影的特點運用到教學中
攝影要求實踐能力強,是一門混合交叉性學科綜合性強的學科,因此在學習攝影課程中,設備成為順利完成學業的最大阻礙。有些院校的學生選修攝影課程,他們的選擇處于對攝影的好奇和愛好,不會因為一門課去花高價錢買一部照相機,但又要完成老師所講的理論內容,那么手機攝影便可以代替相機,來完成部分的學習內容。首先,攝影構圖。攝影構圖是攝影教學重要的內容之一,衣一幅好的攝影作品,懂得基本的攝影構圖的關鍵因素。為什么在同一個地方拍攝出的作品不同,沒有什么意思。其實就是沒有真正抓住主體,主體與配體的關系沒有處理得當,造成主體不清,配體混亂的狀態。
其次,手機攝影可以進行擺拍、抓拍。攝影教材中有對景物擺拍的學習,這部分的內容可以用手機來完成。在老師的實踐教導下,學會用燈光表現物體(景物),用手機拍攝你所表現物體的藝術效果。可能沒有相機表現的那么琳琳極致,但也讓學生們學會了運用燈光,來表現景物的特性。以為圖像可以保存,講好的作品可以在課堂上跟學生們講解,讓學生們通過親身實踐來體會學習中的快樂。再次,手機圖片的傳播方式多種多樣,而相機的輸出只有通過USB接口。這樣更方便的跟學生們交流拍攝心得,將自己拍攝好的作品通過媒介傳播給大家,讓大家共同分享。再次,攝影教程中PS(photoshop)的學習非常重要。用手機拍攝的作品,同樣可以在PS中進行處理編輯。這樣即學到了后期處理中難易不同的操作,又將自己拍攝的作品表現的更專業化、更藝術化。再次,手機攝影可以參加比賽。隨著手機攝影的普遍流行,很多攝影大賽不再限制設備工具,只要有好的題材,有好的瞬間,只要你抓住拍下,那就是最優秀的攝影師。手機攝影大賽的出現,對教學方面有很大的幫助,學生不再受到相機設備的影響,只在學習空空理論,可以很好的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創造出優秀的攝影作品進行參賽,即鼓勵學生把攝影融入生活中,‘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
手機攝影的出現,大大降低了攝影教學的部分難度。也為高職學院開設攝影課程解決了不小的問題。這是值得老師關注的。手機攝影只能淺淺的學習攝影技法和攝影基本素養。但要真正學習攝影,無論從技法、內容上還是設備上,都要有基本保障。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完成攝影專業所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其實,學好攝影還應該注意掌握廣博的知識和提高藝術品位,就像古人所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參考文獻
關鍵詞:傳統攝影;數碼攝影;教學理念
數字時代給現代攝影領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時國內許多高校就需要適當調節攝影專業的課程。由于前期經濟環境與教育模式不同,攝影教師教育理念也不同。前期專業的攝像機與后期編輯設備由于價格昂貴且設備龐大笨重,使得學校無力承受巨大的教學經費,教師只能通過書本給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學生缺少實際操作和練習,不能全面、系統、透徹地學習攝影知識。
一、歷年各高校攝影專業教育改革存在的問題
1.傳統知識與數碼教學內容失衡
在攝影專業辦學的初期,傳統攝影專業是以膠片銀鹽攝影為主,這在當代攝影教學中占有尤為重要的地位。但是隨著數字化時代的飛速發展,傳統攝影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多元化的現代攝影需求。許多院校教師認為,要摒棄傳統攝影教學內容,如相機的基本構造、傳統暗房沖洗放大、攝影濾光鏡、感光膠片等大部分傳統攝影知識,加大對數碼教學的重視。大部分院校忽略了其實傳統攝影教學內容為現代數碼攝影教學內容奠定了教學基礎的事實,導致傳統攝影與數碼攝影兩者在高校攝影教學中的比重失衡。
2.忽略藝術理論知識及其專業的教學
高校攝影專業的教學缺少對藝術理論知識和其相關知識的教學。簡單來說,技術和藝術的完美結合需要攝影來成就,但高校強調學生主要學習單一的色彩的調和,調整照片的曝光度和清晰度,只注重以攝影技術為主的教學理念,沒有發掘自身的藝術創造能力,使創作空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攝影教學缺乏社會實踐
一方面是現階段的攝影課程沒有對未來攝影需求進行合理分析,另一方面就是高校攝影教師缺少實際的攝影經驗,如進行一些商業性的攝影活動展現其攝影能力。這兩方面嚴重影響了培養適應能力強的多元化高素質攝影人才,導致供應與需求脫節,畢業生就業問題嚴峻。
二、改革反思
為了順應瞬息變化的數字化時代,要想適應新的攝影教學環境,就必須攝影專業教學內容、教學手段進行合理的改革。
1.改變教學理念
要重點培養攝影專業學生的藝術創造能力,不要一味灌輸課本上死板的理論知識。但不可忽略的是,也要引導學生重視對攝影基礎知識的掌握。除了教授學生的攝影本身的藝術性理論知識外,學校還要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藝術知識,如美術、電影、設計、文學等,這樣不僅能提高攝影的藝術創造力,還能開拓學生的創作思路,更深層地渲染藝術氛圍。
2.改革教育模式
傳統的教育模式是以黑板粉筆為主要傳播方式來傳授知識,這種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攝影教學內容的傳播。根據實際情況,應該改革為圖文并茂、聲像結合的數字化教學模式,使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更加便捷,同時讓攝影專業知識更加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1)學校應調整教學設備投資方案,根據自身經濟實力購買教學設備,建立一個攝影實驗室。教學方法上,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方法手段,把互動式、啟發式的教育理念帶到攝影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影像、探索藝術。理論和實踐在實驗室同步進行,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理論知識,從而再通過實驗完成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透徹地學習攝影知識。
(2)把生活中的實例帶到教學中。系統、抽象的理論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會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這為攝影教學知識的進展帶來了難度,這時教師就需要調整教學方法改變現狀,激發學生對攝影知識理論的興趣,把生活中的實例在課堂中傳遞給他們,結合現代攝影知識的熱點,再授課會容易很多。教學內容更應該生活化,貼近學生的興趣,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3)讓學生相互探討作業?,F代教育模式的主體應是學生,學生通過相互討論作業,發表各自不同的見解,教師再加以點評指導,使學生改正不足的地方。這種方式互動性強,能讓學生與教師更好地溝通,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高科技數碼時代已經到來,我們應該學結各個高校不同的優質的攝影教學理念,進行合理、有效改革,改變教學方式,使學校培養出高素質的攝影人才,為現代攝影教育事業做出一些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