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2 06:02:31
序論:在您撰寫上市審計報告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2001年上市公司年度會計報表審計中,共有159家上市公司被注冊會計師出具了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審計報告。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審計報告包括帶說明段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否定意見和拒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這些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涉及的事項主要包括:(1)上市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2)資產減值準備計提的金額難以估計;(3)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及重大會計差錯更正;(4)控股股東和其他關聯方占用上市公司資金;(5)強調某一重大事項。從審計報告的質量看,大多數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意見類型定性準確,用詞規范,便于理解和使用。但也有一些審計報告意見類型定性不準,邏輯不清,表述不當,用詞晦澀,難以理解和使用。某些會計師事務所在獨立性方面存在問題,不按獨立審計準則的要求出具審計報告。比較突出的現象是,以拒絕表示意見或保留意見代替否定意見,以保留意見代替拒絕表示意見,以帶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代替保留意見或拒絕表示意見。
從我們的分析看,由于中國證監會在2001年底了《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14號--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及其涉及事項的處理》,對于上市公司拒絕就明顯違反會計準則、制度及相關信息披露規范規定的事項做出調整,或者調整后注冊會計師認為其仍然明顯違反會計準則、制度及相關信息披露規范規定,進而出具了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證券交易所應當在上市公司定期報告披露后,立即對其股票實行停牌處理,并要求上市公司限期糾正。在這種壓力下,上市公司規避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動機明顯增強,會計師事務所面臨的壓力也大大增加。某些會計師事務所在能夠確定被審計單位明顯違反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情況下,不再執行必要的審計程序,以審計范圍受到限制為由出具保留意見或拒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甚至出具帶說明段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這樣一來,就回避了對上市公司是否明顯違反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發表意見。當然,根據有關部門的核查,某些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標準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同樣存在著一定問題,這種報告的隱蔽性更大,給會計報表使用者帶來的危害也更大。為此,我們進一步研究了2001年上市公司的159份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審計報告,并對2001年之前的審計報告進行統計分析?,F對其中的幾個共性問題提出我們的看法與大家討論,并就如何出具審計報告談一些意見。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問題并不針對哪一家會計師事務所,而是希望通過討論,引起大家對這些問題的注意,使審計報告質量在以后年度得到進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關于持續經營能力問題
1997年到2001年約有150份審計報告明確提及了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問題,其中55份為拒絕表示意見,4份為否定意見,61份為保留意見,30份為帶說明段無保留意見。
許多會計師事務所在帶說明段無保留意見或在保留意見段之后增加說明段提及持續經營能力問題,也有相當一部分會計師事務所在拒絕意見的審計報告中提及持續經營能力問題,極少部分會計師事務所在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中提及持續經營能力問題。
許多會計報表使用者反映,一些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問題及其披露并不存在顯著差異,而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報告說明段中的表述也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審計意見類型卻差異很大。把持續經營能力問題簡單地放在意見段之后,或等同于審計范圍受到限制,出具保留意見或拒絕意見的審計報告,致使審計報告的有用性受到影響,甚至產生誤導作用。持續經營能力問題實際上是一個重大不確定事項。對不確定事項,我們可以進行如下分析。
1.不確定事項不等于審計范圍受到限制。不確定事項包括或有事項,但范圍比或有事項大,主要是過去交易或事項形成的一種狀況,其結果須通過未來事情的發生或不發生予以證實。任何不確定事項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已經發生的事項,二是尚未發生的事項。注冊會計師對已經發生的事項有可能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而對尚未發生的事項則無能為力,審計證據有可能在將來才能獲取。因此,不確定事項并不等于審計范圍受到限制。不能遇到不確定事項,就簡單地出具保留意見或拒絕發表意見的審計報告。
2.不確定事項不等于被審計單位沒有遵守企業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不確定事項與被審計單位沒有遵守企業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是兩碼事。如果被審計單位按照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對不確定事項進行了適當會計處理和披露,就不算違反企業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
持續經營能力問題是比較復雜的不確定事項。如果被審計單位在會計報表中進行了適當披露,注冊會計師應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并在意見段之后增加說明段,描述導致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主要事項或情況以及管理當局擬采取的改善措施。如果被審計單位未在會計報表中進行適當披露,注冊會計師應當出具保留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并在意見段之前的說明段中描述導致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主要事項或情況,以及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的事實,并指明被審計單位未在會計報表中進行適當披露。
3.如果認為被審計單位編制會計報表所依據的持續經營假設不再合理,而被審計單位仍按持續經營假設編制會計報表,注冊會計師應當出具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如果認為被審計單位編制會計報表所依據的持續經營假設不再合理,且被審計單位已按其他基礎重新編制了會計報表,注冊會計師應當按照《獨立審計實務公告第6號——特殊目的業務審計報告》的規定辦理。
4.如果被審計單位存在可能導致注冊會計師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事項或情況,但管理當局拒絕就持續經營能力作出書面評價,而會計報表仍按持續經營假設基礎編制,注冊會計師應當出具保留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
關于對重大事項強調問題
2001年上市公司年度會計報表審計中,共有124份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在意見段之后增加了說明段,其中97份為帶說明段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27份為意見段之后帶說明段的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涉及的事項主要包括八項減值準備計提、未決訴訟、大額逾期借款、持續經營能力、重大交易事項的法律手續不完備、關聯方占款以及為關聯方擔保等關聯交易、資產重組、提及其他注冊會計師、前任注冊會計師或專家的工作、補貼收入、非經常性損益、一次易取得的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較大、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發生變更等。上述事項固然屬于重大事項,然而有些事項放在意見段之后的說明段是不合適的,需要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把問題搞清楚。為了規范注冊會計師出具帶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和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我們在近期修訂的《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7號——審計報告》中明確規定,當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時,注冊會計師應在無保留意見或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的意見段之后增加說明段:(1)強調有關持續經營的重大事項;(2)存在可能影響會計報表的重大或有負債;(3)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發生變更且對會計報表產生重大影響;(4)與已審計會計報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與已審計會計報表存在重大不一致;(5)更新前期審計意見;(6)強調某一重大事項(持續經營除外)。注冊會計師應當在說明段中指明,“此外,我們提醒會計報表使用者關注……。本段內容并不構成對會計報表的任何保留,也不影響已發表的審計意見類型”。通過采取這樣的措施,一方面可以明確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某些會計師事務所以描述事項代替發表意見的行為,防止把本應發表保留甚至否定意見的事項放在意見段后表述,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醒會計報表使用人更加明確地理解審計報告的意見類型。此外,我們還在起草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規范指南第5號——審計報告(試行)》中作出了一些禁止性的規定,限制把某些事項放在意見段之后的說明段中作出表述。
關于資產減值準備計提問題
2001年上市公司年度會計報表審計中,約有50份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涉及了上市公司的資產減值準備問題,其中28份為帶說明段無保留意見,10份為保留意見,12份為拒絕表示意見。在各項資產減值準備中,涉及壞賬準備的比重較大,有41份,短期投資跌價準備2份,存貨跌價準備7份,長期投資減值準備9份,固定資產減值準備4份,無形資產減值準備2份,在建工程減值準備4份,委托貸款減值準備2份(有的審計報告涉及若干項減值準備)。此外,還有若干份審計報告僅僅提及了應收款項本身,未明確提及減值準備問題。
從目前來看,上市公司對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出現了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是出于增發、配股或保持業績的需要,少提或不提資產減值準備,另一種傾向是為以后的資產重組、扭虧為盈、保住上市資格或避免ST處理打基礎,而多提資產減值準備。從50份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來看,有相當一部分會計師事務所僅在意見段之后的說明段中描述了被審計單位計提減值準備的事實,而未對減值準備計提的充分性與合理性作出實質性判斷;還有一部分會計師事務所以審計范圍受限從而無法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為由,同樣未對減值準備計提的充分性與合理性作出實質性的判斷。應當指出的是,資產減值準備計提屬于會計估計而非不確定事項。這種現象的出現固然與上市公司編制虛假財務報告的動機以及資產減值準備計提的復雜性有關,但也反映了某些會計師事務所獨立性存在問題、未能勤勉盡責的情況,從而為會計報表使用者提供的信息有用性大大降低,浪費了社會資源。
為了進一步規范出具恰當的審計報告,我們在近期起草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規范指南第5號--審計報告(試行)》中明確規定:(1)如果認為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作出的重大會計估計是合理的,并進行了適當披露,注冊會計師決定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時,不應在審計報告的意見段之后增加說明段對重大會計估計事項作出強調;如果管理當局作出了重大會計估計變更,且變更是合理的,并進行了適當的披露,注冊會計師應當在審計報告的意見段之后增加說明段,以強調說明有關會計估計的變更事項及其對會計報表的影響。(2)如果認為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作出的重大會計估計不合理,注冊會計師應當出具保留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3)如果審計范圍受到被審計單位或客觀條件的限制,以致無法評價重大會計估計的合理性,注冊會計師應當出具保留意見或拒絕發表意見的審計報告。
關于提及其他主體的工作
注冊會計師在出具審計報告時,提及其他主體工作的情況時有發生,被提及的主體通常涉及其他注冊會計師、前任注冊會計師以及專家。根據統計,在1993-2001年之間,提及其他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報告約有50份,提及前任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報告約有20份,提及專家的審計報告約有10份。
1.提及其他注冊會計師的工作。近年來,某些會計師事務所以帶說明段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方式提及其他注冊會計師的現象比較突出,通常采用“(完全)依賴于其他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報告的審計意見”以及“根據我們的審計及其他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報告……”等措辭。此外,某些會計師事務所在出具保留意見審計報告時也使用了“我們未復核”或“(完全)依賴于其他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報告的審計意見”等責任不清的表述方式,或未在審計報告中充分解釋無法信賴其他注冊會計師工作的理由等。眾所周知,某些上市公司年度利潤主要來源于其子公司,而這些子公司往往是設在境內的高科技公司或設在境外的銷售公司,潛藏著很大的財務欺詐風險。主審注冊會計師不對境外子公司進行審計,或無法對境外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底稿進行復核,只在審計報告中提及其他注冊會計師的工作,回避可能承擔審計責任的做法并不妥。
為了進一步規范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報告中提及其他注冊會計師的行為,我們在近期起草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規范指南第5號--審計報告(試行)》中進一步明確規定:(1)如果對其他注冊會計師的專業勝任能力和獨立性均表示滿意,對其一貫執業情況等方面已經熟知并認為良好,且對其他注冊會計師本次的審計范圍和審計工作質量感到滿意,主審注冊會計師一般不應在審計報告中提及其他注冊會計師的工作;(2)主審注冊會計師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時,不應在審計報告中的引言段、范圍段和意見段提及其他注冊會計師的工作,也不應在意見段之后增加說明段提及其他注冊會計師的工作,以免被誤認為是發表保留意見或者把責任分攤給其他注冊會計師;(3)如果無法對其他注冊會計師的工作進行復核或其他注冊會計師的工作不能滿足要求,且無法直接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主審注冊會計師應當出具保留意見或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并考慮在審計報告中提及其他注冊會計師的工作,但不應被視為將其責任分攤給其他注冊會計師;(4)主審注冊會計師如果決定在審計報告中提及其他注冊會計師的工作,應當在意見段之前的說明段指明雙方的審計范圍,及由其他注冊會計師審計的資產總額、營業收入或其他重要項目占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整體各該項目的比例,清楚地說明導致所發表意見的主要原因,并在可能情況下,指出其對會計報表反映的影響程度;(5)主審注冊會計師在出具保留意見或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時,不應使用“我們未復核經其他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貴公司所屬子公司的會計報表”、“我們完全(或部分地)依賴于(或基于)其他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報告的審計意見”、“根據我們的審計及其他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報告……”或類似表述。
2.提及前任注冊會計師的工作。當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時,通常會出現在審計報告中提及前任注冊會計師的問題。根據統計,有相當一部分后任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報告中提及前任注冊會計師時,不符合《獨立審計準則第14號——期初余額》的要求。比如,在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中僅僅簡單描述“上年度會計報表經XXX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事實,而沒有明確期初余額對所審計會計報表的影響;甚至有個別會計師事務所在說明段中使用“貴公司上年度會計報表非由我所審計,我們對本年度會計報表期初余額不予置評”的措辭。
我們認為,如果期初余額對本期會計報表不存在重大影響,后任注冊會計師不應在審計報告中提及前任注冊會計師的工作;如果期初余額對會計報表存在或可能存在重大影響,后任注冊會計師可以提及前任注冊會計師的工作,并應當按照《獨立審計準則第14號——期初余額》的要求出具相應的審計報告。
為了進一步規范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報告中提及前任注冊會計師的行為,我們在近期起草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規范指南第5號——審計報告(試行)》中進一步明確規定:如果期初余額不存在影響本期會計報表的重大錯報,注冊會計師決定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時,不應在意見段之后的說明段中提及前任注冊會計師,以免被誤認為是發表保留意見或者把責任分攤給前任注冊會計師。
3.提及專家的工作。根據統計,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報告中提及專家工作的情況在近兩年來開始增多。某些會計師事務所明明知道上市公司通過資產重組在玩數字游戲,明明知道專家的工作不甚合理,將導致收益確認存在問題,但為了滿足上市公司的要求,或回避可能承擔的責任,只是在審計報告的意見段之后增加說明段提及專家的工作,或雖指出會計報表部分地依賴于專家工作的結果,但又不說明專家工作的方法、程序及其結果對會計報表的影響。這種做法不符合《獨立審計準則第12號——利用專家的工作》的要求。
為了進一步規范在審計報告中提及專家工作的行為,我們在近期起草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規范指南第5號——審計報告(試行)》中進一步明確規定:(1)注冊會計師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時,不應在審計報告中提及專家的工作,以免被誤認為是發表保留意見或把責任分攤給專家。(2)如果專家工作結果致使注冊會計師出具保留意見或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注冊會計師應當在意見段之前的說明段中提及專家的工作,包括專家的身份和專家的參與程度等,并清楚描述所發表審計意見的理由。
關于對前期會計報表發表的意見不同于原來的意見
當會計師事務所連續接受審計業務委托時,則至少前后兩期(前期及本期)會計報表是由其審計的。當前期的會計報表在本期的比較會計報表出現時,是第二次出現。此時,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意見不但涵蓋本期會計報表,也涵蓋再次出現的前期會計報表。會計師事務所再次對同一會計報表發表意見的做法,稱為更新前已發出的審計意見。
當會計師事務所更新前已發出的審計意見時,兩個審計意見的日期一定不同,第二次審計意見的日期接近目前。至于審計意見的種類,可與以前發出的相同或與以前發出的不同。在審計本期會計報表時,注冊會計師應當關注影響用于比較的前期會計報表的情形或事項。如果注冊會計師因被審計單位違反企業會計準則已經對前期會計報表發表了保留意見或否定意見,而該前期會計報表已經在當期按照企業會計準則重新編制,那么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報告中應當指明該會計報表已經重新編制,并對該重新編制的會計報表發表無保留意見。目前,有些會計師事務所雖然認可被審計單位對前期會計報表進行重新編制,但對當期會計報表出具審計報告時,尤其對比較會計報表出具審計報告時,只字不提被審計單位重編會計報表的事實,使會計報表使用者產生誤解。明明記得會計師事務所對上年度會計報表發表了非標準無保留意見,怎么在比較會計報表中卻變成了無保留意見?
【關鍵詞】審計報告;時滯;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意見
一、引言
為了保護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利益,相關監管部門要求上市公司必須及時披露相關本公司的信息?!豆_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細則(試行)》要求上市公司必須在每個會計年度后120天內披露經過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公司年報?!吨腥A人民共和國證劵法》要求公司債券或股票上市交易的公司必須在每個會計年度結束后四個月內,向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和證券交易所提交公司年報。
二、文獻綜述
有關信息延遲的因素,國內外的學者結論主要集中在公司特征以及會計師事務所特征兩個方面。在公司特征方面,公司規模以及經營業績是被關注的重要因素。Gilvoly和Palmon(1982)、李維安等(2005)認為,公司規模與信息延遲成正相關,也就是公司傾向于及時披露好消息,推遲披露壞消息。而Bamber等(1993)認為公司規模與信息延遲成負相關。Gilvoly和Palmon(1982)研究發現,業績越好的公司越傾向于較早公布財務報告,信息延遲時滯也越短;國內學者陳漢文等(2004)、巫升柱等(2006)也驗證了盈利的公司相比虧損的公司會更加及時地披露其公司的財務年報。李維安等(2005)認為經營業績越好的上市公司披露年報時滯越短。對于會計師事務所特征評價主要采用的是會計師事務所規模以及審計意見類型。在事務所規模與信息延遲關系上有三種不同意見,Francis和Wilson(1988)研究發現事務所規模與信息延遲成正相關,Leventis(2005)則認為事務所規模與信息延遲負相關,李維安等(2005)則認為事務所的規模與信息延遲無顯著的影響。Eliott(1982)指出,審計意見類型與信息延遲具有顯著關聯。Bam鄄ber等(1993)認為,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審計單位往往會出現較長的信息延遲,并且越不利于被審公司,信息延遲越長。李維安等(2005)、巫升柱等(2006)的研究均得到了上述相同的結論。對于公司主動進行審計師更換的動因,有一些代表性的意見。如若審計師出具保留意見,很可能觸怒公司管理高層,促使他們終止現任審計師的合同,尋找更容易和自己意見達成一致的審計師。Chow和Rice(1982)發現收到“非標準”意見的公司在隨后的會計年度將可能更換會計師事務所。財政上的困難使得公司的審計需求有所改變,Schwartz和Menon(1985)認為財政困難的公司更傾向更換審計師。伍利娜等(2006)從會計師事務所更換角度發現較晚更換事務所的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及時性顯著較差。Schwartz和Soo(1996)的研究指出公司更換會計師事務所屬于公司的重大事件,需開會進行商討后并向廣大投資者公布此消息。審計師變更的時機能夠提供洞察審計師更換的原因以及審計師更換的后果。盡管較晚更換審計師會帶來審計滯后和盈余公告滯后的影響,但更換審計師比率最高的時間還是在第四季度。因為審計師更換可能導致增長(縮短)報告公布時間,所以對投資者來說及時經審計的金融信息存在潛在損失(收益)。這些發現影響審計師與潛在的新客戶談判和資源的適當分配達成新的協議。他們也關心在會計年度晚期進行審計師更換的管理者,因為這些變化通常涉及收到保留意見的風險更高的公司,并有較長的報告延誤。
(二)研究假設
公司規模是影響年報披露的一個重要因素,規模越大的上市公司相應的其他業務也就越多,審計過程也就越繁瑣,必將導致審計活動增加,延長審計報告時滯。而Dyer和McHugh(1975)認為為大公司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會增加人手,這樣會減少審計所花費時間。由此可見,公司規模和審計時滯有相關性,但是是正相關還是負相關并未獲得一致的結論,固然提出第一個假設:H1:公司規模對審計報告時滯有顯著影響。根據信號傳遞理論,信息傳遞始終是由信息量有優勢的一方向劣勢一方傳遞著,并且該信息一定是獨一無二的,且為劣勢方所需要的,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往往愿意及時主動公布好的消息,而對壞消息卻是“支支吾吾”。公司業績好的企業為了消除投資者的疑慮,更愿意主動傳遞好的消息。國內外的學者研究結論大致相同,業績好的公司,越傾向較早公布財務報告。由此,提出第二個假設:H2:業績越好的公司審計報告時滯越短。上市公司做出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行為,一般都是由于購買審計意見失敗,或者由于發展需要從而更換更高質量的事務所,或者審計費用過高使得上市公司被迫做出更換。不管公司是出于上述何種原因,那么新簽約的事務所熟悉程度沒有前面的好,但是公司出現了更換事務所的行為,將會成為我國監管部門的重點監管對象,并且新簽約的事務所為了保證自己的審計獨立性、審計質量,一定會加大控制力度以及實質性測試,這將會使得審計成本增加,這個審計成本包括時間以及經濟。故而,提出一個新的假設:H3:上市公司更換會計師事務所后會延長其審計報告時滯。由于審計意見會影響投資人對公司基本情況的判斷,被出具非標意見的上市公司管理層為了延緩和分散公司財務報告對公司股票的影響,往往會選擇推遲公布此消息。相反,被簽發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管理層為了向市場釋放這樣一個利好消息則更愿意早披露年報。H4: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會延長審計報告時滯。
三、審計報告時滯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一)樣本與數據
本文以2014年、2015年兩年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為樣本,利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來分析上市公司審計報告時滯的影響因素。數據篩選遵循以下原則:剔除證券金融類公司;剔除數據不完整的公司;剔除信息披露不詳的公司。最終得到2014、2015兩年共1689個樣本。
(二)變量定義
1、因變量選取。本文研究的因變量是審計報告時滯(Auditors’ReportingLag,ARL),審計報告所涉及的會計期間結束日到報告披露日之間的時間間隔,代表會計師執行審計合約的審計效率,也反映了財務報表的及時性。變量界定:ARL,審計報告披露日和年度財務年度截止日(12月31日)之間的時間。
2、自變量選取
(1)公司規模。公司規模的大小決定著這家企業審計工作量的大小,大公司會因為規模大從而審計工作量大。但是也有可能因為擁有良好的內控從而減少審計的工作量。不過在年度財務報告的披露整個過程中,大的公司往往比小公司承擔著更大的由外部投資者帶來的壓力。由此發現,因為公司規模的不同,公司披露時機存在著一定的變化差異。變量界定:公司總資產的自然對數(SIZE),SIZE=ln(公司當年度總資產)。
(2)經營業績。公司的盈利狀況一直是外部投資者判斷該企業當年經營活動狀況“好”“壞”的重要指示燈。因為人們都是喜歡報喜不報憂,類似推論,管理者會傾向于更早報告好的業績,而推遲報告差的業績。并且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客觀情況存在,及時報告業績,會使得投資者對于該公司的疑慮降低,相信公司的發展是在一個正確的軌道上。由于不同的會計政策會影響公司盈力能力指標這使得進行審計業務的注冊會計師和公司管理層如果對于所采取的會計政策有分歧,會導致雙方花費較多的時間進行溝通和談判。變量界定:經營業績(LOSS),公司虧損為“1”,公司盈利為“0”。
(3)審計更換。會計師事務所變換(AuditorFirmChange,AFC),在一個會計年度有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企業,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變量界定:審計更換(AFC),一個會計年度會計師事務所有更換為“1”,其他為“0”。
(4)審計意見。審計報告有四種類型:標準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和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否定意見審計報告、保留意見審計報告、拒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審計意見是審計師對于其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的綜合評價,不僅可以反映出公司持續經營能力這方面的問題,還可以揭示被審企業是否存在著幕后交易事項等行為。所以,審計意見的準確性確定了該份審計報告質量的好壞。本文對于標準無保留意見以及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視為“標準”意見,其余則定義為“非標”意見。變量界定:審計意見(QUA),“非標”意見為1,“標準”意見為0。
(5)事務所規模。本文對數據樣本上市公司的事務所規模進行控制,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年度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來進行比較劃分。變量界定:事務所規模(AUD),國際四大為“1”,非四大為“0”。
(6)更換時機。審計時更換的時間如果是在本財務年度結束后更換,那么很可能由于是本公司經營時對于自身經營情況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對于前任審計師和重大的會計政策產生意見分歧,而后任審計師有效審計時間并不長,審計時間不充分。變量界定:更換時機(TAC),在本年度期中報告日后更換的公司為1,否則為0。
(7)是否ST。我國為了規范上市企業的金融運作,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切身利益,促進股票市場的健康而有序的發展,在1998年對財務狀況或者其他出現異常的上市公司的股票進行特別的處理(簡寫“ST”)。ST股是其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或者其他的狀況出現異常,對于其進行特別處理。ST股代表著這個股票的不穩定性,面臨著退市。變量界定:是否被ST(ST),被標為ST股的為“1”,反之為“0”。
(8)獨立董事。獨立董事站在公正的立場上,進行監督管理層的各項決策。獨立董事的存在可以使得董事會對于股東更加盡職盡責,從而提高了審計效率,減少審計報告時滯。變量界定:獨立董事(IND),本公司獨立董事占董事會比例。
(9)資產負債率。一般使用資產負債率來衡量企業的資本結構以及償債能力,那么按照信息傳遞理論,“盡早公布好消息,較晚披露壞消息”,那些負債率高的公司將會產生較長的時滯現象。變量界定:資產負債率(LEV),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
四、實證研究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文以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為樣本,經過篩選后,去掉缺少相關數據的公司以及證券金融類公司后,共有1689個樣本。審計報告時滯時間平均為87天,其中最大值為119天,最小值為14天,公司更換會計事務所總共110家,占整個樣本的6.51%。共有690家公司在4月公布審計報告,占整個樣本的40.85%。公司規模平均值在22,最小值為15.42,最大值為28.14。兩年間,各會計師事務所總共開具36次保留意見,占整個樣本的2.1%,共有140家公司使用“四大”事務所提供的審計服務,占整個樣本的8.3%,而且2015年較2014年有所上升,可以理解為“四大”在審計服務方面相對于國內的會計事務所有審計質量、投資者信服度上的明顯優勢。有174家公司年度有虧損,占整個樣本的10.3%。共有161家公司被標為ST股,占整個樣本的9.5%。有73家公司在當年中期報告公布后更換會計師事務所,占整個更換樣本的66%,即2/3的企業會在下半年或者本年度資產負債日至第二年4月30日之間更換會計師事務所。2014年共有19家公司被出具“非標”意見,共67家公司使用“四大”事務所作為本年度企業審計事務所,共79家ST公司,共117家公司虧損,共有61家公司更換其會計事務所,其中有44家更換是在本年期中報告后,里面11家是ST公司。對2014年的可觀察數據分析,公布時間的平均值為資產負債表日后87.28天。2015年共有17家公司被出具“非標”意見,共73家公司使用“四大”事務所作為本年度企業審計事務所,共82家ST公司,共57家公司虧損。共有49家公司更換其會計事務所,其中有29家更換是在本年度期中報告后,里面有11家是ST公司。對2015年的可觀察數據分析,公布時間的平均值為資產負債表日后85.647天。
(二)實證研究及分析
H1假設成立。公司規模成正相關并且顯著,意味著公司規模越大,公司結構越繁雜,那么將會顯著延長審計報告時滯。H2假設成立。經營業績成正相關并且顯著,信號傳遞理論中,優先獲得信息的一方,有自主意識,可選擇是否提前或者推遲公布,并且資產負債率也成正相關,這也就說明公司的償債率好的話,會及時披露報表。H3假設成立。審計更換與審計報告時滯成負相關,這顯示,在會計事務所更換后,審計時滯將會隨之增加。也就說明,公司在更換會計師事務所后會使得本年度的審計報告公布時間增加,即上市公司更換審計事務所后會延長其審計報告時滯。H4假設成立。審計意見也呈成顯著正相關,即當出具了保留意見時,會導致審計時滯延長。事務所規模和報告時滯顯著正相關。事務所規模和報告時滯顯著正相關,說明企業使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做本公司的審計工作,會使得時間遲滯延長。是否ST數據正相關,并不顯著,則說明這個并不能夠解釋有關審計時滯的相關事項。對于更換時機和報告時滯正相關,并且有顯著性,意味著,在中期財務報告公布后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企業會較晚的公布其審計報表。這個和參考的Schwartz和Soo的研究結果,第三季度后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企業,會延長本公司審計報告遲滯的結論一致。獨立董事所占比率和審計報告時滯成反比,也就意味著獨立董事的增加會減少時滯,若獨立董事能保持獨立性,則對于內部控制以及內部審計,有著很大的幫助。
五、研究結論及啟示
(一)研究結論
資本市場里,企業的經營業績好壞依舊是廣大投資者進行決策的重要依據,當然對于外部投資者而言,了解準確的公司業績信息存在著很大的難度,所以,上市公司定期披露的財務信息是傳遞該企業重要信息的來源。因此,企業披露財務信息的能力以及披露信息的意愿至關重要。信息價值的高低取決于兩個關鍵因素,及時性和準確性。其中,由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師進行的獨立審計程序為報告的準確性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然而及時性,由于年報披露時間依舊存在著較大的彈性———至第二年4月30日,總共120天的時間,因此,需要政府有關部門進行更接地氣的規劃以及落實。本文以滬市主板2014—2015年間披露的1689份企業審計報表、財務年度報表為樣本,進行了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其一,被審計公司的規模,以及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大小對時滯有正向相關的影響,影響不大,在我國進行審計服務的會計師事務所中,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雖然年收入、綜合排名都在前列,但具體所占據的數量比例并不大。其二,公司業績對于審計意見也有影響,審計單位在審查有虧損的公司時,會更加謹慎。公司存在著“好消息”就會傾向及時或者更加提前公布財務報告,相反,當公司有壞消息時,則傾向于推遲披露。當年度盈利的企業會比當年度虧損的企業更加及時地公布審計報告。當然審計師出具了“標準”意見的企業也會比“非標”意見的企業公布得更加及時。其三,當年更換了會計師事務所的企業會比不更換的企業較晚披露審計報告以及財務報告,企業倉促更換審計師會導致審計時滯延長。其四,企業內部審計能夠影響外部審計的效率、質量。公司內部控制體系的完善會使得審計報告時滯減少。
(二)啟示
資本市場里,利益相關者關注的不僅僅只是表面公告上寥寥幾句,更換會計師事務所這樣的行為,更是關注這樣行為所帶來的最終結果,即對于當年度財務報告的影響。雖然我國出臺了預約披露制度這樣的強制性政策,但是彈性很大———120天的期限時間,這與歐美發達國家所規定的時間有較大的差距,依舊很多公司集中在4月公布自己報告,可以理解為上市公司刻意推遲本公司年報的公布。建議有關部門有必要縮短法定年報披露時限,這樣可以促進公司的及時上報。增加基礎信息的報告次數,以及減少年報的信息含量,因為年報信息豐富,這樣也就客觀造成了時滯的產生,如果可以將季報改成月報,則會一定程度上減少年報所耗費的時間。
參考文獻
[1]程小可,王華成,劉雪輝.2004年度盈余披露的及時性與市場反應:來至滬市的證據[J].審計研究.2004,(02).
[2]陳漢文,鄧順永.盈余報告及時性:來自中國股票市場的經驗證據[J].當代財經,2004,(04).
[3]杜興強,雷宇.上市公司年報披露的及時性:公司業績與審計意見的影響[J].財貿研究,2009,(01).
[4]耿建新,楊鶴.我國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情況的分析[J].會計研究.2001,(04)。
[5]蔣義宏,陳高才.縮短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法定期限的可行性分析[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7,(04).
[6]劉亞莉,石蕾,趙陽.審計延遲、披露延遲與信息延遲:影響因素及差異性分析.中國管理信息化[J].2011,(01).
[7]齊偉山,歐陽令南.上市公司年報披露及時性決定因素的實證研究.經濟管理[J].2005,(08).
[8]束曉暉.審計師變更時間差與審計報告的有用性[D].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9]王英姿,陳信元.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的因素分析———一項基于安永大華合并前后客戶構成變化的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04,(12).
[10]伍利娜,束曉暉.審計師更換時間對年報及時性和審計質量的影響[J].會計研究,2006,(11).
[11]王雄元,陳文娜,顧俊.年報及時性的信號效應———基于2004—2006A股上市公司年報的實證檢驗[J].會計研究,2008,(12).
[12]朱曉婷,楊世忠等.會計信息披露及時性的信息含量分析———基于2002—2004中國上市公司年報數據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2006,(11).
【關鍵詞】 內部控制; 審計報告; 描述性分析
自2011年1月1日起,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要在披露年度報告的同時披露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自2012年起將全面實施內部控制審計。這種制度背景下,對內部控制審計相關的研究就顯得十分重要。本文通過對2007—2009年滬市A股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描述性分析為強制性內部控制審計制度的設計和實施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參考。
一、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披露的總體情況
2007—2009年,滬市上市公司中分別有126家、176家、201家公司披露了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分別占當年上市公司的14.8%、20.6%、23.3%。披露報告的公司數量逐年增加,表明上市公司對內部控制的信息披露越來越重視。2008年開始已經有超過五分之一的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了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為2011年在我國上市公司中開始逐步實施的強制性內部控制審計奠定了基礎。大多數披露公司選擇了連續在三個會計年度都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所有公司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與財務報表審計報告都分開出具,一同在年度報告中披露。
累計503家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公司中,除4家公司外,其他公司都聘請了同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同時審計內部控制和財務報表,符合監管部門加強公司內部控制監管又不過度增加上市公司成本負擔的意圖。有3家公司的注冊會計師出具了帶強調事項段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其余公司披露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都是無保留意見,即注冊會計師認為公司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有效的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因此,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符合信號傳遞理論,即通過自愿披露向投資者發送對企業有利的信號,表明其內部控制完善,進而會計信息更為可靠。
二、會計師事務所特征與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披露情況
表1報告了各年度聘請不同規模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公司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比例??梢钥闯?,聘請國際四大審計的公司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比例最高,分別為20.7%、30%、35.4%;聘請國內十大(以每年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會計師事務所的排名劃分)審計的公司披露比例次之;聘請其他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公司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比例最低,為12%、17.3%、19.7%。從近年來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的情況來看,不同規模的會計師事務所都積累了內部控制審計的經驗,有利于今后內部控制審計在我國的順利實施。
三、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的特征分析
(一)財務狀況
2007—2009年,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每股收益以及每股經營現金流都顯著高于未披露公司(見表2),兩者存在顯著的系統性差異(P
(二)公司風險
2007—2009年,分別有8家ST類公司(包括ST公司、*ST公司、S*ST公司、SST公司)披露了11份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披露比例顯著低于非ST類公司(489家披露了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公司中94%為盈利公司,即經營管理水平差、財務狀況異常以及企業面臨風險高的公司難以維持有效的內部控制,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可能性低。值得關注的是,因大股東長期分歧給公司帶來諸多問題而拆分上市的ST東北高速在2008年的年報中也作出“未發現公司內部控制機制和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的自我評價并由注冊會計師出具了消極保證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表明在這一階段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披露還因相關指引的不完善及監管的缺位存在著不規范。
(三)公司治理
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之間是緊密相關的。本文發現,在2007—2009年,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公司中超過半數(比例為58.4%、62.3%、58.5%)是上證公司治理板塊公司,表明這些自愿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公司具有廣泛認同的良好的公司治理基礎。
四、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的財務報告質量
實施內部控制審計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本文比較了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與未披露公司在財務報告質量(從財務報表審計意見類型和總應計利潤的角度)上的差異,從而有助于分析上市公司聘請注冊會計師實施內部控制審計的必要性。同時,公司的內部控制質量難以直接觀測,而內部控制質量與財務報告質量緊密相關,兩類公司的比較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注冊會計師是否能真正識別內部控制有效的上市公司。分析結果表明,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的財務報告更可靠。
(一)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披露與財務報表審計意見類型
按照《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當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已經按照會計準則的規定編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并且注冊會計師按照準則的規定計劃和實施了審計工作,在審計過程中未受到限制的情況下,注冊會計師應當發表無保留審計意見。非無保留意見的財務報表審計報告表明公司披露的財務報告在可靠性上存在風險,因此注冊會計師發表的財務報表審計意見類型能夠代表公司的財務報告質量。
根據表3,2007—2009年滬市分別有66家、67家、59家上市公司收到非標準財務報表審計意見。披露標準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收到非標準財務報表審計意見的比例為0.8%、1.1%、0.99%,未披露公司收到非標準財務報表審計意見的比例為8.9%、9.6%、8.5%,前者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低于后者。以上分析表明,企業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是實現財務報告可靠性的基礎,內部控制有效的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更高。
(二)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披露與公司總應計利潤
公司的盈余包括應計利潤和經營活動現金流兩部分,應計利潤是指當期沒有現金的流入或流出,但按照權責發生制和配比原則應該計入當期損益的收入和費用。盈余中的現金流部分可操控性不強,公司一般主要利用會計政策的選擇操縱應計利潤。因此,較高的總應計利潤(總應計利潤等于凈利潤減去經營活動現金流并用公司總資產標準化以避免不同公司規模的影響)通常意味著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低。
由于盈余管理包括增加利潤為目的的正向盈余管理和減少利潤的負向盈余管理,因此,與以往研究相同,本文將總應計利潤的絕對值作為盈余管理的變量。在2008年,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總應計利潤的均值為0.065,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低于未披露公司。同樣,2009年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的總應計利潤的均值(0.069)與未披露公司(0.08)也存在顯著的差異。因此,從總應計看,披露標準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公司有更高的盈余質量。
五、研究結論及政策建議
近年來,內部控制審計在上市公司中越來越得到重視,自愿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公司數量逐年增加。盡管實踐中相關制度規范的缺失導致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披露還存在著不規范之處,本文的分析發現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的財務狀況、公司風險、公司治理以及會計信息質量顯著好于未披露公司,表明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實施內部控制審計能夠促進上市公司提高公司質量。
建立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是上市公司及資本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也將給上市公司以及整個資本市場帶來質的提高,這已經是人們的共識。內部控制審計是企業建立有效內部控制的重要制度保障,注冊會計師以其獨立的身份及專業能力能夠更客觀、更準確地剖析企業的內部控制缺陷,促進企業全面提高風險防范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劉玉廷、王宏,2010)。對于即將實施的內部控制審計,還存在以下的具體困難:1.內部控制審計正式實施之初,注冊會計師對內部控制整體有效性進行評價與測試的經驗嚴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內部控制審計實施的效果。2.按照《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內部控制缺陷與財務錯報不存在必然的對應關系,對于目前未導致財務錯報的重大缺陷,注冊會計師要根據控制缺陷導致錯報的可能性及潛在錯報的金額大小判斷控制缺陷的嚴重程度。因此,重大缺陷的判斷在實踐中難以把握,與財務報表審計相比,內部控制審計要更多地依賴注冊會計師的職業判斷作出定性分析,增加了內部控制審計的難度。
針對以上的研究發現和內部控制審計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具體困難,本文針對內部控制審計的順利實施向相關各方提出以下建議:
(一)政府部門角度的建議
1.重視內部控制審計實施的培訓工作,讓實施內部控制審計的從業人員能全面把握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的內容。除了要求從業人員在理論方面提高外,還可以通過讓他們學習交流部分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在美國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的經驗和實例,在實踐中提升執業能力。
2.密切關注和跟蹤內部控制審計的實施效果,保障內部控制審計制度的順利實施。美國在實施內部控制審計的過程中,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一直都對實施情況密切跟蹤,適時相應指南,提供具體指導,并對準則做出及時調整,完善審計方法,時至今日,上市公司對內部控制審計的爭議逐漸減少,美國監管部門的做法對我們很有借鑒意義。
3.嚴格內部控制審計實施過程的監管,讓內部控制審計切實發揮提高會計信息可靠性的作用。完善的制度建設和嚴格的監管將是內部控制審計制度成功實施的重要保證,應該通過建立完善配套的監管規則,加大對相關違規違法披露行為的稽查和處罰力度,提高監管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實現內部控制審計制度的規范化運作,保證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二)上市公司角度的建議
上市公司應完善內部控制的設計與執行,及時發現、糾正重大缺陷。做到領導層重視、職工全員參與,實現全過程控制,健全適合本單位特點、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內部控制制度。
(三)投資者角度的建議
作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主要需求者之一的投資者目前對于內部控制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充分,僅由政府強制推行內部控制審計難以收到理想效果。社會公眾應加深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重要性的理解,結合內部控制的信息披露來把握上市公司披露的盈余信息,當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時,其財務報告的可靠性會受到影響。投資者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視與監督可以避免注冊會計師的內部控制審計工作走過場,促進上市公司通過內部控制審計真正發現存在的控制缺陷,減少財務報表重大錯報。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非上市企業 會計報表附注 問題 建議
新《企業會計準則》強調:報表附注是財務報表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會計報表附注拓展了企業財務信息的內容,突破了報表揭示項目必須用貨幣加以計量的局限性,增進了會計信息的可理解性,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體現了決策有用性的特征,使會計報表使用者能更充分了解其所關心的經濟實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及未來的發展,并作出正確的決策。目前報表使用人獲取會計報表附注的主要途徑是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后的審計報告。
我集團對外參控股40余家企業,涉及化工醫藥、機械裝備、建材輕紡、金融擔保等多個領域。從近年來獲取的被投資單位審計報告來看,大部分企業已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只有少數幾家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報告附注披露形式多樣,有的十分“精彩”,言簡意賅,重點突出,如系統內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子公司等,報表附注格式漂亮,披露嚴謹、充分;有的則“洋相百出”、刪繁就簡、含糊不清,主要是一些中小企業審計報告附注。審計報告附注披露的參差不齊,折射出了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報告質量的高低。
一、非上市企業審計報告會計報表附注披露存在的問題
1、披露內容不嚴謹
第一,部分會計報表附注與會計報表金額不一致,主要會計項目附注的數據縱向、橫向加減合計不一致。會計報表與會計報表附注數字相互勾稽、吻合,這可以說是對附注披露最基本的要求。出現這種錯誤,往往是審計、復核人員的粗心所致。
第二,會計報表附注中不同部分內容相互矛盾。如某公司會計報表附注中“重要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的說明”中闡述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方法:一般持有被投資企業股權比例20%以上,應采用權益法核算;50%以上時,應當采用成本法,并編制合并會計報表,而“財務報表項目注釋”中顯示其持有某企業的股權比例為38%,且沒有說明特殊原因,實際核算方法卻為成本法。持股比例要求選用權益法,但企業采用了成本法,既不能準確反映長期股權投資的真實價值,又會對損益產生重大影響。又如某公司會計報表附注中“重要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的說明”中闡述壞賬準備計提采用年末余額百分比法,但“財務報表項目注釋”―應收款項卻顯示沒有提取壞賬準備?!皶媹蟊碇饕椖孔⑨尅钡呐杜c前面“主要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表述內容大相徑庭,容易導致財務報告使用者無所適從,極大地影響了審計報告的質量。目前,一般是由會計師事務所代編企業附注,而會計師事務所編制附注都采用程式化的模板,未認真地逐一進行復核、修改。
第三,附注中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各項目填列不正確等。如某公司間接法編制的將凈利潤281.31萬元加上調節的明細項目和為510.54萬元,不等于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251.28萬元,經仔細與具體項目核對,原來是將投資損失(減收益)一欄填錯了,投資收益380.9萬元應列示-380.90萬元,卻填成380.90萬元。
第四,同一家會計師事務所不同報告期會計報表附注對同一內容的表述不一致或邏輯不符。如某公司在上年附注中披露固定資產中無運輸設備,在本期報表附注中披露的固定資產期初數中卻包含運輸設備等,也無相關變化說明。
2、披露不完整
第一,部分企業(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只列報了現金流量表主表,附注中未披露間接法編制的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按企業會計準則第31號―現金流量表規定,企業應當在附注中披露將凈利潤調節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的信息。直接法和間接法編制的現金流量表互為補充,互相驗證,可以讓使用人對不付現的成本和不影響經營活動的現金流一目了然。
第二,未披露重要的可選擇的會計政策和確定依據。如某企業應收賬款計提了壞賬準備,但是在會計政策中未說明壞賬準備計提的方法和比例。又如某公司將持有的上市公司投資列作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但未披露判斷的依據,只是在附注段里拷貝了會計準則里的相關規定。持有的金融資產是列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還是交易性金融資產?長期股權投資?不同的判斷將導致不同的會計計量,對在報表中確認的項目金額具有重要影響。如不披露會計政策及其確定依據,使用者不理解企業選擇和運用會計政策的背景,降低了財務報表的可理解性。
第三,未披露前期會計差錯導致的報表期初數和上年同期數的調整及原因,報表使用人不清楚個中變化的原因,無法和上年數進行銜接,產生判斷的混沌。如:某公司調整了資產負債表中長期股權投資、應交稅費、投資收益等十個項目的期初數,但是在報表附注中未披露調整的各項目金額、調整的原因和性質。
第四,重要項目出現遺漏。如某公司未披露所有者權益相關明細科目,盡管本期未發生變化,但期初余額很大。財務報告是提供給非特定的財務報告使用者的,作為財務報告使用者沒有義務逐年閱讀企業的財務報告,所以對一些前期結余數量較大的余額有必要在年報附注中清晰表述相關數據的來龍去脈。
3、披露不充分
第一,重要的會計項目披露不充分。資產負債表如固定資產項目,未詳細披露在建工程轉入的固定資產類別、金額;未披露不同使用狀況的固定資產信息,像期末已提足折舊仍繼續使用的固定資產原值、閑置固定資產、受到限制的固定資產等。又如在建工程項目往往金額較大,但多數企業只是列示項目名稱,本期增加、期末金額,未單獨列示利息資本化的金額,也未詳細披露項目何時開始,總投資多少,其中土建、設備各多少。
第二,利潤表的主要項目披露往往過于簡單,無明細項目。如“三項費用”的披露只是重復了利潤表中費用的名稱和本期、上期數,這樣披露無任何意義。大部分公司的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未披露職工薪酬、業務招待費、研究開發費、安全經費等重要明細,財務費用未按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匯兌損益、手續費明細項目列示。
第三,研發支出未充分、完整披露。研發支出是個“中間科目”,按研究和開發階段分別確認為當期損益和資本化為無形資產。大多數企業在無形資產里會披露資本化的研發費用和尚未轉入無形資產的開發支出金額,但都沒有在管理費用項目披露研發費用的金額,這樣報表使用人無從獲知完整的研發支出總投入。如某公司承擔國家科研項目,但是附注中對此項目的總投資、項目累計支出、項目補貼、項目進展并未進行說明。為了應對當前金融危機,企業加大了自主研發的投入,研究開發(R&D)活動作為技術創新的源泉,成為了企業保持核心競爭力、取得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對于報表使用人來說了解企業研發的投入水平及實力,可以預測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和發展潛力。
第四,關聯交易披露“點到為止”。對關聯方交易的披露,有的企業“刪繁就簡”,有意回避;有的企業“點到為止”,模糊不清。如某公司雖披露與關聯方的交易(購鋼材、支付擔保費、提供設計等),但是對關聯交易定價政策卻未披露,該公司年末有大額預付關聯方貨款,對于未結算項目的金額卻未披露。不公允的經常性關聯交易往往披著合法的“外衣”,直接影響企業當期損益,甚至會侵占小股東利益。
第五,或有事項揭示不明確。對或有事項特別是預計負債方面揭示不明確或回避揭示,隱藏了可能存在的財務風險。如一些公司未披露為外單位擔保的事項,或有所隱瞞,部分披露擔保事宜。又如:披露未決訴訟的企業不多,有些只披露了原因,但沒有披露產生的財務影響和補償的可能性。
二、完善會計報表附注的建議
審計報告所附的已審會計報表如果沒有會計報表附注的重要補充,將直接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對報表的理解。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完善非上市企業的附注披露。
1、需要進一步完善附注信息披露制度體系
可將原先散見于各具體會計準則的附注披露要求進一步歸總、規范,對其格式、內容作一些比較詳盡的可操作性的規定。中小企業量廣面大,而小企業會計準則尚未正式,附注披露形式五花八門,缺乏統一性和規范性,須盡快制定、完善相應的差異化信息披露制度體系。
2、須著力提高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質量
如前所述,審計報告會計報表附注披露存在著邏輯性低級錯誤、重要事項披露不完整、不充分等問題,暴露出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報告質量問題。會計報表附注審計是會計報表審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審計人員發表意見和審計結論,從而影響審計報告質量。審計報告的質量是會計師事務所的競爭力和生存之本。會計師事務所應重視附注信息的披露,恪守職業道德,運用職業判斷,嚴把審計復核關,杜絕低級錯誤的發生,提供報表使用人重要、有用的會計信息,維護事務所的專業、客觀、公正的“經濟警察”形象。財政部門、注協等監管機構應加大對會計師事務所的業務檢查和監管力度,只有通過監管促進發展,不斷提升會計師事務所執業水平,提高會計信息披露質量。
3、提高會計人員編制附注的意識和職業素養
由于我國會計報表附注起步較晚,財務人員對會計報表附注重視不足,普遍認為會計報表附注披露增加了工作量,往往交由會計師事務所代為編制。而且對表外信息的提供也存在諸多疑慮,擔心披露過多有可能泄露企業的商業秘密。殊不知,會計法、相關會計制度規定會計報表附注應該由被審計單位自行編制,是會計人員應負有的責任。財政部門作為會計工作的主管部門應加大宣傳和培訓的力度,強化財會人員編制會計報表附注的意識,并逐步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專業判斷能力,使其能正確處理信息披露的充分性與恰當性的關系,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4、強化信息披露的監督體系
從會計信息的提供者來說,作為理性的“內部人”,有隱藏對自己不利信息的需要。中小企業的信息存在“不對稱性”,“外部人”容易被誤導,做出錯誤的決策。因此,需要強化有力的監管體系,促進信息披露質量的提高。要加大財政、審計、稅務等政府部門對會計信息披露的監控管理,充分發揮各自的職能,使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得到有效控制。
【參考文獻】
[1] 王尤責、李穎:基于會計報表及附注分析的審計報告質量鑒別[J].財會通訊,2010(2).
[2] 王國海:對會計報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的探討[J].會計研究,2004(10).
關鍵詞: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披露
2008年頒布的《內部控制基本規范》提出上市公司可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審計。2010年4月《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指出企業“應當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審計并出具審計報告”,同時給出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參考格式。在此背景下,本文將對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披露現狀及問題進行研究。
一、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披露現狀
本文選取2010年滬市A股年報中自愿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共239家。其中有9家上市公司雖然聲稱披露了核實評價意見但找不到具體的意見報告,還有7家只在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中簡要說明了審計意見。因此,實際以報告形式披露內部控制審計意見的共有223家。在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配套指引之后,我國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已經有很大的改善,具體表現在:
首先,數量上有所增加。滬深兩市在2007年報中僅有175家披露了審計師對管理層自我評價報告的審核意見,篩選之后只有156家,而在基本規范和配套指引之后2010年僅滬市A股就有223家,數量上大幅增長。
其次,內容上逐漸規范。223份報告中只有1份沒有管理層的責任、4份缺少內部控制固有缺陷的描述,其余都包括管理層或董事會對內部控制的責任、注冊會計師的責任、內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和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意見這四個部分,基本符合配套指引所給出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參考格式。
二、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存在的問題
第一,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名稱混亂。雖然滬市A股中有223家公司的年報聲稱披露了審計機構對公司內部控制報告的核實評價意見,但是報告名稱卻包括“內部控制制度報告”、“自我評估報告的核實(審核)評價意見報告”等多種。其中,真正以“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命名的報告只有15份,僅占6.73%,而最多的“內部控制(專項)鑒證報告”有110份,占比49.33%。然而,鑒證、審核、核實評價等詞并不能與審計等同,主要體現在保證程度的不同。以審核為例,內部控制審核提供的是有限保證,內部控制審計提供的則是合理保證,審核不可隨意替代審計。名稱的不一致不僅會使內部控制審計報告難以在格式上形成統一規范,還會影響利益相關者對報告的查閱和理解。
第二,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中披露的幾乎都是標準審計意見。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中給出了四種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參考格式:標準(無保留)、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否定意見和無法表示意見。然而,在樣本數據中,除了1份沒有表示具體意見的報告,其余全為無保留審計意見。這可能是由于上市公司不愿披露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報告,但是更多的還是因為會計師事務所未保持獨立性,多為附和被審公司的要求而出具無保留意見,使內部控制審計流于形式。
第三,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中極少涉及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指出,在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中應增加“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意味著企業內部控制審計的范圍應包括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然而,在223份中只有1份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簡單提及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其余報告均只是認為企業在重大方面保持了與財務報表或財務報告有關的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對非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并無涉及。這與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尚未正式在上市公司實施有關,更是因為長久以來人們將內部控制片面理解為與財務報告有關,忽視了非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
三、改進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建議
第一,加快制定專門的內部控制審計準則。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披露有所改善,但是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是因為基本規范和配套指引只是對上市公司給出指導和建議,并不具有法律上的強制力,即使上市公司不遵循,也沒有相應的處罰措施,上市公司的執行力度較低。所以,應當制定專門的內部控制審計準則,在準則中強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并統一規定報告名稱和格式。
第二,加強會計師事務所獨立性。針對會計師事務所普遍出具無保留意見的情況,首先我國會計師事務所應加強對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教育以保持形式和實質上的獨立,其次承接內部控制審計的事務所應定期更換,最后注冊會計師協會應加強對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管。
第三,轉變對內部控制審計的認識。無論是會計師事務所還是上市公司都應轉變對內部控制審計的認識,要認識到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在進行內部控制審計的時候,既應當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審計,還應當對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說明。
參考文獻:
1、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M].法律出版社,2010.
2、袁敏.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問題與改進――來自2007年年報的證據[J].審計研究,2008(5).
關鍵詞:浙江省上市公司 內部控制審計 審計報告
一、制度背景
根據中國證監督管理委員會頒布的《關于做好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規范試點有關工作的通知》和《關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類分批實施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的通知》,自2011年起,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和納入試點范圍的上市公司應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自2012年起,國有控股的主板上市公司應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自2013年起,非國有控股且總市值和凈利潤達到一定標準以上的主板上市公司,應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自2014年起,所有主板上市公司均應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
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規范運作指引》,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應當至少每兩年披露一次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公司規范運作指引》,創業板上市公司應當至少每兩年披露一次內部控制鑒證報告。
隨著內部控制審計相關制度的頒布,對審計報告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浙江省上市公司披露的2011-2013年度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為研究對象,對報告的總體特征進行分析,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內部控制審計工作的全面推進、內部控制審計制度的不斷完善提供參考。
二、浙江省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總體披露情況
(一)上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數量逐年增加
根據上市公司公告信息統計(見表1),2011年,浙江主板上市公司共89家,披露2011年度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上市公司為15家,占主板上市公司總數量的17%;2012年,浙江主板上市公司共93家,披露2012年度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上市公司為41家,占主板上市公司總數量的44%;2013年,浙江主板上市公司仍為93家,披露2013年度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上市公司為56家,占主板上市公司總數量的60%。浙江主板上市公司中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公司數量2013年較2011年增加41家,占總數量的比例增加了43%。
浙江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中披露2011-2013年度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公司數量:2011年度最多,達到78家,占浙江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總數量的66%;2012年度出現下降,只有51家,占浙江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總數量的43%;2013年度有所上升,為73家,占浙江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總數量的61%。三年中,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浙江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數量出現增減波動的原因是:《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規范運作指引》要求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至少每兩年實施一次內部控制審計,所以,2011年度實施過內部控制審計的部分上市公司2012年度就不再實施內部控制審計,導致2012年度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公司數量有所減少。經進一步研究分析,2011-2013年,所有119家浙江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均至少披露了一次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因此“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至少每兩年實施一次內部控制審計”的要求達成率為100%。
浙江創業板上市公司中披露2011-2013年度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公司數量:2011年為11家,占浙江創業板上市公司總數量的41%;2012年為13家,占總數量的36%;2013年為22家,占總數量的61%。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浙江創業板上市公司數量逐年遞增。深圳證券交易所要求創業板上市公司至少每兩年披露一次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經進一步深入研究分析,2011-2013年,36家浙江創業板上市公司中有33家公司至少披露了一次內部控制鑒證報告,有3家公司(南方泵業、開山股份、溫州宏豐)三年間未披露一次內部控制鑒證報告。
(二)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在審計意見類型中占絕對多數
浙江省上市公司披露的2011年度和2012年度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意見類型均為標準無保留意見,占報告總量的100%;2013年度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共計151份,除2份報告的意見類型為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外,其余149份報告均為標準無保留意見,占報告總量的98%,詳見表2。由此可見,隨著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在上市公司范圍內分類分批實施,公司愈來愈意識到建立并實施有效的內控是本公司的重要責任,因此注冊會計師在內部控制審計中對財務報告內控的有效性做出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占絕對多數。
(三)同一家會計師事務所負責同一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審計和財務報表審計
將出具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會計師事務所與出具財務報表審計報告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對比分析,我們發現,2011-2013年度,所有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浙江省上市公司,其聘請的實施內控審計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就是為其提供年報審計服務的會計師事務所,整合審計比例為100%。
進一步研究,我們還發現,2011-2013年度,浙江省上市公司中變更了實施內部控制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的共有2家,分別是中恒電氣、艾迪西。為中恒電氣實施2013年度內部控制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由天健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為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相應為中恒電氣實施2013年度財務報表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也由天健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為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為艾迪西實施2013年度內部控制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由中準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為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相應為該公司實施2013年度財務報表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也由中準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為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由此可見,即使上市公司由于種種原因變更會計師事務所,從成本效益角度出發,上市公司仍會聘請變更后的同一家會計師為其實施內部控制審計和財務報表審計,整合審計是一個主趨勢。
三、存在的問題
(一)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規范性低于主板上市公司
財政部和證監會聯合的《關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類分批實施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的通知》,對不同類型的主板上市公司何時實施《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做出了明確規定。這樣,審計人員對主板上市公司進行內部控制審計時有據可依。2013年度,浙江省主板上市公司披露內控審計報告共56份,其中54份為依據《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出具的審計報告,2份為依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其他鑒證業務準則第3 101號》的規定出具的鑒證報告。披露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2家公司分別為三江購物和臥龍地產,這兩家公司由于未在證監會要求2013年強制披露內控審計報告的主板上市公司范圍內,所以僅披露了內部控制鑒證報告。根據三江購物和臥龍地產的2013年報顯示,兩家公司都定于2014年起出具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因此,主板上市公司遵循了《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的相關規定,較為規范。
浙江省創業板上市公司2013年度披露的22份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中,依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其他鑒證業務準則第3 101號》的規定出具的鑒證報告21份,占95%,與創業板上市公司應披露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規定基本相符。
但是,浙江省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披露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中卻出現了報告標題多樣、審計依據多樣、名為審計報告實為鑒證報告等情況。2013年度,浙江省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共73份,其中審計報告標題為“內部控制專項報告”1份;標題為“內部控制審核報告”1份,標題為“內部控制鑒證報告”23份,標題為“內部控制審計報告”48份。進一步分析,48份標題為“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報告中,真正依據《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實施審計的僅1份,其余47份均是依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其他鑒證業務準則第3 101號》出具的,審計范圍也只是對公司編制的財務報告內控自我評價報告發表意見,報告格式與其他標題為“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報告一致,所以48份題為“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報告中47份屬于“名為審計報告實為鑒證報告”。 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披露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之所以會出現報告標準不統一的情況,是因為證券交易所雖然頒布文件要求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至少每兩年披露一次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但對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具體如何開展以及報告的格式均未作出明確規定。
(二)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中對“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重大缺陷”描述段鮮有提及
根據《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第四條,注冊會計師在實施內部控制審計過程中如果注意到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重大缺陷,應在報告中增加對該事項的描述。
2013年度,浙江省上市公司披露的依據《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出具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共計55份(主板54份,中小企業板1份),其中僅有1份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披露了“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其余54份均未在報告中提及是否注意到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重大缺陷。披露了“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重大缺陷”的上市公司為主板上市公司錢江摩托。注冊會計師對“錢江摩托之子公司在外銷業務中對終端客戶所在國的政治經濟風險缺乏系統的評價體系以應對相應的經營風險”認定為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重大缺陷,但錢江摩托公司出具的《2013年度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僅認為“公司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有一定的不足之處”,并沒有明確說是否是重大缺陷。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中有關對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認定,與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中的認定并不完全一致。
四、相關的建議
(一)盡快出臺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的具體實施辦法
從前面的數據分析,我們看到中小企業板雖然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公司數量較多,但報告的規范性、信息披露的質量遠不及主板上市公司。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尚未要求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實施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另一方面證券交易所又規定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需要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因此政府職能部門應相互協調,盡快出臺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實施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的時間表,或者對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制定具體實施指南,規范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基本格式,提高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質量和可比性。
(二)不斷健全內部控制缺陷披露制度
內部控制缺陷是反映上市公司內控是否有效的負向指標。上市公司對內部控制缺陷披露模糊,不利于監管單位、投資者判斷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影響其做出恰當的監管決策和投資決定。此外《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及實施意見中均沒有對“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重大缺陷”如何界定給出具體解釋,因此在實務操作中存在“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空缺等現象。因此,建議政府職能部門不斷完善內部控制缺陷披露制度,明確內部控制各類缺陷的判斷標準。
(三)加強內部控制審計人才的培養
內部控制審計不僅涉及公司的財務領域,還涉及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采購、市場營銷等眾多領域,需要審計人員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因此,會計師事務所在招聘審計人員時,應注意人才的廣泛性,形成一個多專業的人才團隊,為內部控制審計培養后備力量。同時,審計人員自身也應加強學習,拓寬知識面,提高專業勝任能力。J
參考文獻:
1.吳壽元.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審計現狀及相關建議[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3,(10):90-96.
摘要:本文以和美國上市公司審計報告為研究對象,分別對中國和美國審計報告的內容與格式加以比較研究。中國和美國在獨立審計規范性質、審計責任和職業關注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中國和美國上市公司審計報告差異的主要原因。因此,合理地借鑒美國審計報告體系先進的做法,全面改革和完善中國審計報告體系和獨立審計規范體系,將是我們積極迎接審計市場國際化的必要措施。
審計報告是注冊師在實施了必要的審計程序后出具的、用來對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發表審計意見的書面文件。編制審計報告是注冊會計師完成獨立審計業務的標志。由于中美環境因素的差異,造成了審計報告所反映的審計模式內容存在著許多差異。本文主要通過對中國和美國的審計報告的比較和,探求改善和完善中國的審計報告體系和獨立審計規范體系。
一、審計環境的比較
1.美國。在20世紀以前,美國獨立審計的主要是在隨資本一起涌入的英國職業會計師的幫助發展起來的。進入20 世紀后,證券法和證券交易法的頒布使美國的法定審計得以確立,獨立審計得到飛速發展,并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美國強調獨立審計是自我管理的職業,政府不加干預。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是一個實行自我管理的全國性職業組織,該協會制定出了具有重大世界的審計準則和職業道德規范。美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注冊會計師隊伍,已達30 多萬人,其地位很高。
2.中國。適應改革開放的要求,財政部于1979年10月在上海建立會計師事務所的試點,并于1980年12月頒布《關于設立會計顧問處的暫行規定》,從此,我國正式恢復了注冊會計師行業,行業起步較晚;我國共有五千余家事務所,大多數仍屬于中小型所事務,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偏??;目前我國參與對注冊會計師及事務所監管的有審計署、證監會、財政部、注冊會計師協會等,針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違紀行為,監管部門主要采取警告、暫停執業、撤銷等行政方式,注冊會計師及事務所承擔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的很少、較輕。
二、中美審計報告具體內容和格式上的異同
審計報告是整個審計過程中的最后一個環節,同時也是審計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一般而言,正式立項的審計活動,都是要撰寫審計報告。就現階段而言,中國和美國上市公司審計報告的格式與內容還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經過仔細的分析和研究后,我們發現差異也是比較明顯的,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美審計報告的相同之處
1. 對收件人規定相同。中美審計報告的收件人均規定為審計業務的委托人。
2. 對報告日期規定相同。中美審計報告均規定審計報告日期為CPA完成外勤審計工作的日期。
3. 使用的專業術語相同。中美審計報告均規定在導言段或范圍段使用“審計了……”的專業術語,借以表明CPA簽發的審計報告不是復核或編表報告, 而是一種保證程度極高的報告;在意見段使用“我們認為、在所有(或全部)重要方面均公允地反映……”等專業術語,以說明審計意見不是對事實的絕對保證。
4. 對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可增加解釋段的規定相同。中美審計報告均規定當CPA出具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時,如認為必要,可以在意見段之后增列解釋段,增加對重要事項的說明。
5. 對審計意見類型的規定相同中美審計報告均規定有四種審計意見類型,即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否定意見和拒絕表示意見。
6.對審計范圍的規定基本相同。中美審計報告中規定的審計范圍,均是指主要的年度會計報告及相關的附表、附注。
7. 對發表各種審計意見條件的規定基本相同。
中美審計報告均規定了發表四種審計意見的不同條件。從總體來說基本相同。只不過我國審計報告準則規定得比較詳細、具體。而美國則規定得較籠統抽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CPA職業判斷能力偏低的現狀。
(二)中美審計報告的不同之處
1.對標題規定不同。我國審計報告的標題為“審計報告”,美國審計報告的標題為“獨立審計人員報告”。美國審計報告含“獨立”字樣,籍以區別內部報告及其他類型的報告,我國審計報告卻未能做到這一點。
2.對導言段規定不同。美國審計報告的導言段簡要說明審計范圍、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我國審計報告不設導言段,將導言段的內容并入范圍段。正因為我國缺少導言段,才導致我國審計報告(二段式)與國際通行的三段式審計報告存在區別。
3.范圍段內容不同。(1)導言段的關系不同。我國審計報告隸屬于二段式報告,所以報告的范圍段納入了三段式報告中導言段的內容,即審計范圍、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而美國審計報告為三段式報告,故范圍段不包含導言段內容。(2)審計依據不同。我國審計報告的審計依據為中國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準則,而美國為公認審計準則。(3)對所實施審計程序的說明詳略不同。我國審計報告只是概括說明取得的“合理把握”。就此而言,我國審計報告的范圍段沒有明確指出審計程序及CPA所負責任的程度,進而增加了其所承擔的風險。
4. 意見段內容不同。我國審計報告的意見段是對財務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貫性發表審計意見。美國審計報告則就財務報表的公允性和合法性表述意見。我國同時規定“三性”是有原因的。首先,我國國情接近于大陸法系,主要通過法規規范會計工作。故借鑒大陸法系的審計準則,規定合法性要求。其次,我國審計準則主要是借鑒國際審計準則,故規定公允性要求。最后,由于當前我國會計信息失真情形比較普遍,而違反一貫性是其中的一種重要手段,故規定一貫性要求。
5. 對簽章規定不同。我國審計報告規定由CPA簽名蓋章,加蓋會計師事務所公章。并標明會計師事務所的地址; 而美國審計報告規定由會計事務所合伙人或負責該項審計業務的CPA簽名。需標明會計師事務所的地址。由于長期以來.我國有關簽章的規定便是個人簽名、蓋章,并加蓋單位公章,因此這樣規定是符合我國國情的。
三、審計報告差異產生的因素分析
筆者認為之所以出現這些差異,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對獨立審計規范性質的認識不同
為了清楚的說明中國與美國對于獨立審計規范性質的認識,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1)這三個地區的會計職業團體與政府的關系;(2)獨立審計規范的制定與方式;(3)約束力及違反規范的處罰。
表1 中美對獨立審計規范性質認識的比較
比較對象 會計職業團體和政府關系 規范制定與方式 使用范圍 約束力 對違反規范的懲處
中國 CICPA為民間機構,且受財政部監督、指導 CICPA制定,并由財政部批準 CICPA的會員 準則必須遵守,指南則參照執行 警告、罰款、沒收非法所得、暫停執業、取消執業資格
美國 AICPA為民間組織 AICPA制定 AICPA的全體會員和其他執業CPA 必須遵守準則(指南)和規則 中止或開除會籍、吊銷資格證書和執業執照
通過表1,我們可以發現,獨立審計規范的實質在于對執業人員的執業行為進行規范,獨立審計人員在實行獨立審計業務過程中,必須或應當遵守,否則,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美國獨立審計規范的性質在于職業界的自我規范、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因而其審計規范往往由民間審計機構制定和。的獨立審計規范則兼有自律規范和他律規范的雙重性質,獨立審計規范的制定與,以及違反規范的懲罰,受民間會計職業團體的制約。
2.對于審計的責任與職業關注認識上的差別
審計觀念是指對審計的看法、觀點和認識的總和。限于篇幅有限,在這里, 筆者將審計觀念僅界定為公眾對審計獨立性的看法?,F階段中國和美國的審計觀念的差別還是比較大的。
審計的責任和應有的職業關注是規范審計人員執業的行為指南,同時也是保護廣大投資者合法利益的根本保障。按照《國際審計準則》中關于“審計責任” 的定義, “審計責任” 應該包括《會計報表審計的目標與基本原則》、《審計業務約定書》、《審計工作質量控制》、《舞弊與錯誤》、《會計報表審計中對及法規的考慮》等要素?,F階段而言,中美關于審計責任與關注觀點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表2 審計責任與職業關注比較
比較對象 審計責任與職業關注 對錯誤與舞弊的認識
中國 審計人員違反職業規范,將會受到相應的行政責任、民事賠償責任,嚴重者還會受到刑事責任的處罰。 CPA應該實施適當的審計程序,以合理確信能夠發現可能導致會計報表嚴重失實的錯誤與舞弊。
美國 不遵守行為守則可能會被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開除會籍。對因觸犯刑律而被判處一年以上監禁的會員,或因各種稅務事項而被定罪的會員,將被自動中止或開除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籍。建立同業復核制度。 審計師有責任計劃和執行審計,以便為財務報表中是否不存在因錯誤和舞弊而引起的重要錯報獲得合理保證。
通過表2,我們可以發現中美對于審計責任與關注的認識以及對錯誤與舞弊的認識上,還是存在很大的差別的。中國關于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和職業關注,在獨立審計準則和《注冊會計師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中均作了明確的規定,而且將審計責任劃分為行政、民事賠償與刑事處罰三種不同類型、性質的責任,便于規范注冊會計師市場,提高審計人員的執業質量。美國則更強調審計人員的執業自律,而且職業道德規范在審計工作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3.審計證據是指注冊會計師在執行審計業務過程中,為形成審計意見所獲取的證據。一般而言,審計證據必須具有充分性和適當性兩個特點,其中充分性是指審計證據的數量足以使得注冊會計師形成審計意見;適當性是指審計證據的相關性與可靠性,即審計證據應當與審計目標相關聯,并如實地反映客觀事實。
表3 審計證據差異比較
比較對象 關于審計證據的規定
中國 CPA可以運用包括檢查、觀察、監盤、查詢、函證、、性復合等,以便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審計意見,出具審計報告
美國 CPA可以運用包括實物檢查、函證、文件檢查、分析性程序、詢問客戶、重新執行、觀察等方法以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審計意見,出具審計報告
通過表3,我們可以看出,中美都規定,審計人員在獲取足夠的審計證據的基礎上才能出具審計報告,但是在具體獲取審計證據的方法上,中美法也不盡相同。中國審計證據的方法顯然非常豐富,而且結合中國市公司的實際情況,將監盤法從觀察法中單列出來,更加體現出中國審計準則的主義特色。關于審計證據的數量和質量,中美的表述基本相同,表述均為“充分、適當”。
四、結論
中美環境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審計模式,而不同的審計模式又決定了不同的審計報告。而從長遠來看,同國際慣例接軌與審計市場國際化是中國獨立審計規范的一個重要目標。而美國是現今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其監管經濟的水平相對比較先進。因此,充分借鑒美國的做法和經驗,必將會促進中國審計報告體系和獨立審計準則體系的完善和發展,加速中國審計市場國際化的步伐。
:
1. 趙景誠:《審計報告的國際比較》.經濟師[J],2004(9)
2. 曾小青:《中美審計報告比較》.中國審計信息與方法[J],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