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2 15:20:12
序論:在您撰寫新聞學本科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系主任張小元介紹說,隨著大學教育作用的轉變,本科論文已成雞肋?!鞍凑f,論文要求在某一領域有獨到的見解??墒悄阆胂?,要一個本科生在新聞學研究或新聞學史論上有什么突破或是真知灼見,可能么?學生為了完成任務,只好大量復制、粘貼,等于把學生往剽竊上趕;老師呢,只是反復強調一點:‘不要抄,抄了你脫不了手,我也脫不了手’,導師們沒有時間,也不可能對論文寫作進行一一指導。因此,畢業論文不僅學生寫起來痛苦,指導老師棘手,社會又指責論文太水,與其面對這種尷尬局面,不如放棄。”
張小元認為,取消本科畢業論文的真正意義還不僅僅在于目前的本科論文“太水”,形同雞肋,主要是為了解決大學教育與實踐嚴重脫節的問題。
“業界評價我們,有句非常不好聽的話,說什么‘本科生知道《泰晤士報》是哪一年辦的;研究生知道《泰晤士報》是哪一月辦的;博士生知道《泰晤士報》是哪一天辦的’—雖然很刻薄,但也反映出我們的大學教育與業界脫節,學的東西和實踐完全沒有聯系的現象?!?/p>
(一)設立專門的科研管理機構
要切實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素質及能力,高校要首先明確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目標,建立專門的組織機構負責醫學生在讀期間的科研培養與實踐。如在學校學術委員會下設置“大學生科研管理辦公室”,組織科研、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負責醫學生科研培養與實踐的評定、審核及監督。學校團委、學生會等部門負責具體的組織和協調工作,包括科研經費的管理和學生科研檔案的管理等。其次,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機制,優化醫學本科生的科技創新環境,確保學生科研工作的高質、高效開展。學校應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并不斷完善一系列與大學生科研創新培養有關的規章制度,深入推進醫學本科生科研服務管理,如設立獨立于教學學分之外的科研學分,必須修夠一定的科研學分才能畢業;建立醫學生科研項目管理細則、科研經費使用及監督準則、導師的選拔制度、激勵措施等,積極引導并鼓勵醫學本科生進行科研創新。只有設立專門的科研管理機構并制定完善的政策,才能創造良好的科研創新環境,確保學生科研工作規范化和可持續地進行。
(二)優化課程結構、改變教學模式
新學科、新的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當代醫學模式的轉變。21世紀的新型醫學人才需要具備綜合運用知識,獨立分析與勇于創新的素質。然而,醫學科學發展的超前性與醫學教育的滯后性是我國當前醫學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學校的課程設置決定著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及能力結構,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醫學院校課程設置的改革對培養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醫學人才至關重要。我國醫學院的培養模式基本為:基礎課—臨床課—實習模式,學科的系統性、專業性強,基礎與臨床分離,理論與科研實踐脫節,學生知識面狹窄,缺乏探索研究的科學態度和科技創新能力。醫學院的課程設置應遵循現代醫學教育及人才成長的規律,圍繞新的人才需求將傳統知識理論和技能內容與結構進行分化和重組、模塊化,形成醫學內容緊密銜接、交叉滲透,科研理論與實踐相互反哺,知識、素質、能力協同發展的新課程結構。在教學方式上,教師應在醫學生的課程學習中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與興趣。采用啟發式教學、問題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在實驗教學中通過開設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著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主動學習知識并找到答案,實現教學與科研的全面結合,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
(三)科研學生需要導師的管理與激勵
由于醫學本科生科研能力不足,許多醫學院校都采用醫學生在導師指導下進行自主課題科學研究模式。學生的培養方案受到學生科研興趣和導師研究方向的雙重影響,學生可主動參與并協助導師完成已有科研項目,或通過導師的指導,學生獨立完成選題設計、實施、成果整理、、專利申請等一系列完整的科研訓練,培養學生今后獨立開展科研的能力。但是在大學生實施科研創新的過程中仍存在大量問題有待解決。
1.導師的管理
導師作為醫學本科生科研創新的引導者,導師的科研素質直接影響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導師可能要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科研任務、臨床業務,部分導師帶教積極性不高,導致學生的科技創新得不到有效支持和保障。因此,需實施“導師遴選上崗”等系列措施,由醫學生科研管理部門遴選具有高尚的品德,淵博深厚的專業知識,思想政治素質高,教學態度端正,治學風格嚴謹的導師,形成“臨床導師+科研導師”的導師組,公布導師研究方向,學生根據自己的科研興趣選擇導師組,導師組分別在學生的不同學習階段,分階段開設醫學科研基本方法、科研設計等課程,系統地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科研技能。導師根據學校課程的安排,有針對性地設計科研項目,讓學生進行科研實踐,促進醫學本科生醫學基礎知識與臨床知識的連貫與銜接,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及科研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實行導師考評制,通過教學督導隊不定期對導師進行考評,連續2次考評不合格導師將受到相應處罰,對優秀導師進行表彰及獎勵,提高導師培養醫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積極性。學??赏ㄟ^與國內外著名大學建立交流合作機制,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來校講學或優秀青年教師外派進修等,提高導師科研水平。
2.學生的管理
首先,醫學本科生應打破年級、專業、性別等限制,根據共同興趣自由組建科研團隊。項目組成員的年級和專業差別、知識結構、操作技能、性格甚至性別等應遵循優勢互補的原則。不同年級學生的理論基礎及基本實驗技能不同,低年級學生的課余時間相對較多,思維活躍,高年級學生課余時間少,但專業技能和知識結構上較低年級學生優越,能有效帶動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因此應分別吸納低年級和高年級本科生共同組成科研團隊,以梯隊式結構保持團隊的可持續發展?,F代醫學的發展應注重多學科交叉融合,促進整體醫學的發展,所以吸取不同專業的學生組成科研團隊,學科間的交流合作更能促進新穎科研思路的形成及學生科研潛力的發展。其次,部分學生科研熱情不高,依賴性、投機性強,缺乏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關科研管理部門及導師組應加強對學生的選拔,多吸收真正有科研熱情的學生,系統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嚴格質控學生的科研過程,爭取教學資源利用和成果形成最大化。第三,學校應建立合理的獎勵制度,鼓勵學生參加各級優秀論文、成果評選,并按照相應標準給予獎勵,選拔優秀學生校間互訪、交換培養,營造出良好的科研學術氛圍。
(四)加強科技創新平臺
建設完善的科研平臺是醫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保障。目前大部分醫學院校在學生的科研活動中均設立本科生科研基金,在政策與科研經費方面鼓勵學生申請科研項目,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科研素質。然而,由于學生基數大,學校師資、設備等因素的限制,科研項目資助項目多但金額小,項目內容不能系統深入開展,學生科研素質的提高有限。學校應拓寬科研經費來源渠道,廣泛吸取社會資金來校設立科研基金,加大對科技創新的資助力度,購置先進的、精良的儀器設備和技術手段,創造更多的科技創新條件。學校在有限的資源配置下可通過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新網絡平臺,為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的宣傳培訓、項目申報、評審答辯、成果展示等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撐,提高師生參與率、加強制度創新、提高組織管理水平。還可以設置虛擬課題競賽,科研團體在導師組的指導下,查閱文獻,撰寫標書,參加虛擬課題申請競賽,學校對優秀課題給予重點培養、資金資助、表彰獎勵等,這種虛擬研發的手段可有效緩解開展創新活動師資、經費、設備不足等問題,在有限資源配置下最大限度地提高醫學生的科技創新素質。除此之外,學??啥ㄆ谘埿袠I專家組織學術論壇、開展科研講座、優秀學生科研報告會等,不斷增強大學生的科研意識與創新意識,促進科技創新體系的形成。
二、總結
醫學院校與其他類型高校相比,課程繁多,時間較緊,本科階段醫學生不僅要學習公共基礎課程醫學和醫學基礎課程以及醫學臨床課程,其中還有至少一年半的時間在醫院進行見習和實習。因此,在本科教育階段學校更為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和實踐能力,科研和創新則推遲到研究生階段,這種觀念直接導致了對本科生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培養規劃的薄弱。隨著現代醫學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醫學院校也開始重視本科階段本科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訓練他們在未知領域的探索精神和對已知領域的懷疑態度,學會獨立思考,善于辨別真偽,能夠創造性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方可適應急劇變革的信息社會;培養學生通過參與科研活動,涉獵學科前沿,經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獲得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和獲取知識的方法,進而促使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
2教學為基礎
學生必須在學好本科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進行實踐和創新。教學過程是對知識的再現過程,而科學研究則是新知識的產生過程。也就是說,科研以教學為其基礎,教學以應用和科研為其目標。在培養創新能力過程中,不應忽視教學,應結合教學實際,積極主動地開展教學研究或實踐操作。醫學檢驗專業目的在于培養應用型人才,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在我校課程設置中實驗課時占了總課時的一半以上。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中,驗證性實驗是主要內容,學生在實驗老師的指導下,按照實驗教材,教條式的按部就班的完成操作,對于試驗中會碰到的問題老師都會在試驗前或是實驗進行中加以提醒,并說明解決方案及解決要點,實驗所用的材料和儀器也是由老師提前準備。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到壓抑,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不利于創新思維和創造性人才的培養。為滿足教學需要,注重教學的基礎地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學校加強教學設備建設,不斷更新教學條件和設施,實驗室建設也加大投入。結合現代教育技術,遵循“以學生為中心”,改進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例如:據不同教學內容需要,積極采用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交互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等教學方法,著力提高學生們學習的興趣與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實驗室開設設計性實驗、探究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等指導學生進行專業實踐,從而提升專業能力和水平。
3重視創新能力培養
在學生掌握專業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確立明確的目標,制定詳細的指標和培養計劃。通過一系列選題來完成培養的目標,早期注重基本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課題實踐過程中注重發揮學員的積極性、創造性,爭出創新成果。具體過程包括選題、面試、開題、立項、中期檢查、分配導師、開展實驗、結題等幾部分。遵循以學生為中心、教師適當引導的原則,從文獻的查找,實驗方案的設計,到問題的處理,結論的分析,要求學生自己大量查閱文獻,復習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在這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積極思考是基礎,注重細節是關鍵,從而增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提高綜合素質能力。
4結語
醫學院校與其他類型高校相比,課程繁多,時間較緊,本科階段醫學生不僅要學習公共基礎課程醫學和醫學基礎課程以及醫學臨床課程,其中還有至少一年半的時間在醫院進行見習和實習。因此,在本科教育階段學校更為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和實踐能力,科研和創新則推遲到研究生階段,這種觀念直接導致了對本科生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培養規劃的薄弱。隨著現代醫學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醫學院校也開始重視本科階段本科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訓練他們在未知領域的探索精神和對已知領域的懷疑態度,學會獨立思考,善于辨別真偽,能夠創造性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方可適應急劇變革的信息社會;培養學生通過參與科研活動,涉獵學科前沿,經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獲得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和獲取知識的方法,進而促使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
2教學為基礎
學生必須在學好本科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進行實踐和創新。教學過程是對知識的再現過程,而科學研究則是新知識的產生過程。也就是說,科研以教學為其基礎,教學以應用和科研為其目標。在培養創新能力過程中,不應忽視教學,應結合教學實際,積極主動地開展教學研究或實踐操作。醫學檢驗專業目的在于培養應用型人才,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在我校課程設置中實驗課時占了總課時的一半以上。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中,驗證性實驗是主要內容,學生在實驗老師的指導下,按照實驗教材,教條式的按部就班的完成操作,對于試驗中會碰到的問題老師都會在試驗前或是實驗進行中加以提醒,并說明解決方案及解決要點,實驗所用的材料和儀器也是由老師提前準備。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到壓抑,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不利于創新思維和創造性人才的培養。為滿足教學需要,注重教學的基礎地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學校加強教學設備建設,不斷更新教學條件和設施,實驗室建設也加大投入。結合現代教育技術,遵循“以學生為中心”,改進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例如:據不同教學內容需要,積極采用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交互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等教學方法,著力提高學生們學習的興趣與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實驗室開設設計性實驗、探究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等指導學生進行專業實踐,從而提升專業能力和水平。
3重視創新能力培養
在學生掌握專業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確立明確的目標,制定詳細的指標和培養計劃。通過一系列選題來完成培養的目標,早期注重基本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課題實踐過程中注重發揮學員的積極性、創造性,爭出創新成果。具體過程包括選題、面試、開題、立項、中期檢查、分配導師、開展實驗、結題等幾部分。遵循以學生為中心、教師適當引導的原則,從文獻的查找,實驗方案的設計,到問題的處理,結論的分析,要求學生自己大量查閱文獻,復習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在這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積極思考是基礎,注重細節是關鍵,從而增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提高綜合素質能力。
4結語
(一)學科建設是為了創造知識還是為了培養人才?
眾所周知,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是大學的兩項基本職能,學科建設是兩項職能的具體承載者。學科建設的核心是知識的發現和創新,高等院校應該而且必須承擔知識創造者的重任。但從高等教育體系來說,高等院校是分為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別的,研究類型的大學無疑是創造和生產知識的最主要承擔者,創造知識的能力和水平是其辦學水平的標志,因而學科建設在學校各項工作中必然居于龍頭地位,也必然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和重點工作。但問題的關鍵是不是所有類型高等院校的學科建設都應該處于學校的核心地位、都能夠發揮龍頭作用。顯而易見,國內和世界上有那么多大學,當然不是每一所高等院校都有資格、有能力承擔創造和生產知識的職能,更多的高校特別是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或者技術類型高校)成為傳播知識和應用知識的主要承擔者。也就是說培養人才成為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務。不僅如此,從新建本科院校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產物所肩負的歷史使命來看,其學科建設的任務也主要不是知識的創造和生產,而主要是培養人才,而且是通過尋找學科建設與區域社會相結合的生長點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由此看來,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的目的不是發現和創造知識,而是通過傳播和應用知識來培養人才,這是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必須樹立的一種觀念。
(二)學科建設是為了學術水平還是為了技術能力?
學術是系統專門的學問,是與學科密切相關的概念,學術成果是科研工作的具體內容,學術水平是科研能力的主要標志,學術成果和學術水平也是學科建設追求的目標。技術則是根據生產經驗和自然科學原理而發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和手段,技術是現實生產力的體現。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學術是技術的基礎,技術是學術成果發展應用的產物。如果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的主要任務定位在人才培養的話,那么對學科建設是注重學術水平還是側重技術能力的問題,實際上就是科研工作的定位問題,也就是科研領域在基礎理論、應用理論和應用技術三個領域的選擇問題。如前所述,由于歷史使命和辦學定位以及辦學基礎等因素,新建本科院校與那些重點大學相比,不可能是以知識創造的學術成果作為學科建設的主要目標,因而學術水平也就不可能作為學科建設的主要標志,應注重實用新技術的創新研究,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技術支撐,把最新科研成果直接轉化為企業的現實生產力。因此,新建本科院??蒲泄ぷ鞯哪繕撕腿蝿罩饕皇亲⒅貙W術水平的高低,而更應注重應用技術水平和新技術開發、推廣和應用能力。
(三)學科建設是為了師資學歷層次還是為了實踐經歷?
學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學科隊伍建設,而且學科隊伍及其帶頭人建設是學科建設的核心工作。傳統的學科建設以引進或培養高學歷、高層次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搭建學科梯隊作為學科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對新建本科院校來說引進和培養高學歷、高層次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固然很重要,對開展科研工作意義也十分重大,但在高學歷、高層次學科梯隊成員建設過程中更應重視學科梯隊成員的實踐背景和實踐工作經歷。對處于非省會中心城市、缺乏學科平臺的新建本科院校能否引進高學歷和高層次學科帶頭人暫且不說,對于以應用技術的研究與新技術推廣和應用為主要特征的應用性學科建設來說,具有實踐背景和實踐經歷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可能會更有現實意義。由此可以說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科建設既要重視改善學科梯隊的學歷結構、提高學科梯隊成員的學歷層次,同時也要重視他們的行業背景和實踐經歷。這不僅是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應用性學科建設的重要任務。
二、新建本科院校應用性學科建設的路徑選擇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與重點本科院校的學科建設在目的、途徑和模式等方面都有本質上的差異,也就是說不能步重點本科院校的精英教育模式的學科建設之后塵,那么就應根據新建本科院校肩負的歷史使命、辦學定位和辦學條件等客觀因素研究自身的學科定位問題,在學科建設與服務區域經濟的結合點上,適應應用技術類型院校辦學定位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需求,另辟蹊徑探尋其應用性學科建設之路,不失為理性而現實的選擇。
(一)辦學定位是應用性學科建設的前提
“沒有一流的學科,就沒有一流的大學”“建設一流的大學,就必須建設一流的學科”,這是當下對學科建設重要意義的共同認識,也是突出學科建設龍頭地位的一種表現。但這種認識與其說是大學學科建設的認識,還不如說是研究類型大學基于精英教育思維模式下對學科建設的理解更準確。對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與普及化環境下誕生的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來說,學科建設的目的不只是通過科學研究發現與創造新知識、豐富和發展學科理論體系來提升層次和知名度,更不只為了爭取碩士點建設而目標單一地開展學科建設,新建本科院校沒有必要、也沒有資格、更沒有能力將學科建設置于龍頭地位,事實上學科建設本身在學校發展與建設過程中也難以起到龍頭地位。學科建設處于何種地位、發揮何種作用,完全取決于新建本科院校的辦學條件、辦學定位和發展目標。辦學條件和辦學基礎決定著辦學定位,辦學定位又是一所學校各項發展戰略決策的前提,也是學科建設定位的基礎。眾所周知,新建本科院校為地方區域或行業經濟社會發展的生產和建設第一線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辦學定位,不論在學術界還是高等教育實踐領域都已形成共識。這一辦學定位不僅取決于辦學歷史和辦學條件,而且新建本科院校職業性教育的歷史使命與學科建設本源屬性的創造知識存在內在邏輯上的矛盾性,這也是學科建設之所以不能稱其為龍頭作用的重要原因。但作為大學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三大職能不能因本科院校類型不同而使大學功能殘缺不全,大學開展學科建設是應有之義,但又不能否認不同層次和不同類的高等院校在學科建設方面的差異性。辦學定位和辦學條件決定了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的差異性體現在應用性特征上,把發展應用性學科作為學科建設的主要任務,學科建設水平更多體現在應用技術研究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建立服務于地方區域或行業發展的應用性學科體系。
(二)本科專業是應用性學科建設的基礎
由于大學既是按照知識體系構建的學術組織,又是按專業分工組織起來的教學機構,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兩者在本質上存在共生關系。但這種共生關系在不同教育模式下表現形式卻有很大不同。在精英教育模式下學科建設是專業建設的基礎,按照學科理論設置專業,專業建設以學科建設為依托,并承擔人才培養職能。而在應用技術教育模式下因其以區域或行業經濟發展的需求為主要依據設置專業,而不再以學科理論為主要依據,學科由對專業的主導作用轉變成對專業的支撐作用,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相互關系發生重大變化。新建本科院校作為轉型實施應用技術教育類型的高校,由于是在沒有學科建設基礎的情況下開展應用性學科建設,兩者的共生關系使專業建設對應用性學科建設更具有重要意義。新建本科院校多年的高職高專教育辦學思想的核心就在于專業建設上,升格為本科后或因受辦學思想或受學科基礎條件等因素制約,專業建設仍然是學校建設的首要任務,即使對學科建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足夠的重視,但受制于剛剛起步的現實條件使學科建設也很難取得顯著成果。而一直以來在專業建設中師資隊伍、課程體系、實驗條件、產學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必將成為學科建設的重要基礎,特別是在專業建設中形成的本科專業群是建設應用性學科的現實可能。本科專業群建設是以一定的學科基礎為依托,以專業建設為核心進行資源整合,相近專業集中形成對接區域產業集群或行業產業鏈的專業群,相同學科或相近專業領域的師資和教學設備匯聚到一起,通過資源整合突出優勢和重點,增強整體辦學實力,從而為學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三)社會需求是應用性學科建設的任務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是適應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由地方政府出資設立的高校,在服務面向的定位上自然就是為地方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無論是作為大學初始基本職能的人才培養,還是以創造知識為核心的科學研究,都是以社會需求為出發點、并以滿足社會需求為最終辦學目標。而作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價值延伸的社會服務職能,更是直接以為社會提供咨詢、技術、文化服務為內容直接體現社會服務的職能。但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高校肩負的歷史使命以及自身能力的差異使其承擔三項職能的側重點和具體內涵都會有所不同,甚至是每一所大學履行職能模式都可能與其他同類大學有很大差異。具體在以科學研究為核心內容的學科建設上,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科建設必須以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的需求為出發點,在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應用領域開展學科建設,從區域經濟社會獲得學科發展的素材、經驗和載體,要通過應用性學科建設服務于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區域主導產業發展、區域社會文化建設、高新技術應用等應用技術領域的需求。
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上來看,一方面,我國遼闊的幅員孕育著豐富的自然、文化和經濟資源,進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地域自然資源特色和地域經濟特色,特別是因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性所呈現的區域經濟特色、經濟優勢及地區獨特的產業結構,成為新建本科院校應用性學科的生成點;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的地方性特征使與地方具有天然的聯系,擁有研究區域經濟社會的天然優勢。這種優勢不僅為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科建設提供豐富的要素和營養,而且還為學科發展提出了大量具有應用性特征的研究課題,成為新建本科院校應用性學科建設的基本途徑和推動其發展的內在動力。這種根植于地方、服務于區域的應用性學科建設,不僅能持續長期地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而且也為新建本科院校應用性學科建設提出迫切需要,這也正是新建本科院校大有作為的舞臺。
三、新建本科院校應用性學科建設的對策
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的核心任務不同于傳統大學的發現和創造知識,而是開展以區域特色研究、技術開發研究、產品開發研究和成果轉化推廣研究為主要內容的應用性學科建設,因此必須要用全新的學科建設理念,根據學校自身辦學基礎和優勢,遵循學科發展的內在規律,選準學科建設的切入點,保證學科建設的應用性方向,使學科建設充分具有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基本特征。
(一)樹立服務區域經濟的應用性學科建設理念
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的目的既不是通過學科建設來發現并創造知識來提高學校知名度和擴大社會影響,也不可能是通過學科建設豐富學科理論來推動學科理論的向前發展,主要應體現在履行人才培養的職能上,體現在推動和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上。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應用性學科建設必須樹立全新的理念:一是要改變學科建設在高校建設中龍頭地位的觀念,樹立專業的主導地位、學科的支撐作用的理念,正確認識學科建設的作用和意義;二是要改變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傳統關系的認識,樹立學科與專業相容共生、學科與專業一體化建設的理念,正確處理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關系;三是要改變過于注重理論研究的科研觀念,樹立以應用為導向、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一線尋求課題、進行應用性研究的理念,處理好科研與教學的關系;四是要改變全面性學科建設的觀念,樹立突出重點學科領域開展應用性學科建設的理念,正確認識和理解應用性學科體系的范疇和內容,在全新的理念引領下開展應用性學科建設工作。
(二)構建學科與專業共生的應用性學科體系
學科定位既是學校辦學定位的主要內容,同時也是學校辦學定位的具體體現。新建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決定其學科建設的目標和任務,就是說學科建設主要體現在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提供支撐的應用性學科建設。因此,構建應用性學科與應用性本科專業相容共生的學科專業體系,成為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的基礎。這種相容共生的學科專業體系主要特征表現為:一是要體現國家頒布的學科目錄和本科專業目錄的基本要求,從學校辦學定位和辦學基礎出發,結合區域經濟與文化特色發展的需求,制定應用性學科發展規劃,明確應用性學科建設目標和任務;二是要體現區域產業發展戰略、產業集群發展規劃以及主導產業、大型企業發展的需求,構建基于一級學科領域的、由本科專業群和學科研究方向共同構成的具有顯著應用性特征的學科專業群;三是要體現學科與專業相容共生的原則,在學校優勢特色本科專業(或本科專業群)的基礎上,凝練若干學科研究方向,形成與本科專業密切相關、又相對獨立的應用性學科體系;四是要體現學科與專業一體化發展理念,將學科建設要素與專業建設要素有機結合起來,在建設帶頭人隊伍、學科專業平臺、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等方面兼顧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的需要,形成與專業建設融為一體的應用性學科體系。
(三)培養具有實踐背景的應用性學科隊伍
學科隊伍既是學科建設的主體,又是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學科帶頭人建設,不僅決定著學科水平高低,也決定著學科建設的成敗。對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科建設來說學科隊伍和學科帶頭人顯得更為重要。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科基礎薄弱、經費投入不足、非中心城市的區位劣勢等因素,決定了在學科隊伍建設上不能走傳統本科院校的老路,必須積極探索應用性學科建設所需的學科隊伍:一要將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一體化理念引入到學科隊伍建設中來,學科與專業一體建設也包括師資隊伍在學科與專業中的一體化建設;二是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既要考慮學科建設需要,也要兼顧專業建設的需要,學科帶頭人同時也應該是專業或專業群帶頭人。雖然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任務有所不同,但基于一級學科的學科專業群條件下,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既可以成為學科建設梯隊成員,也能為專業建設做出貢獻;三是在學科隊伍來源上要注重行業或企業的人才或智力的引進,引進或聘請行業或企業中從事應用研究、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工程技術人員以及技術能手作為學科專業師資隊伍重要成員;四是要對那些有發展潛力、學歷較高的中青年教師通過行業或企業掛職、學習等方式,提高專業應用研究能力,使之成為既有較高學術水平、又有較強應用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雙師型”隊伍成為應用性學科建設的重要保證。
(四)搭建校企合作的應用性學科平臺
學科平臺既是學科建設的載體,又是學術研究的基地,因而也成為學科建設的重要成果內容。凡是重視學科建設的高等院校無不同樣重視學科平臺的建設。我國目前以重點實驗室等為主要內容的國家級和省級學科平臺,一方面是基于精英教育理念下的學科建設平臺和基地,另一方面目前的學科建設評價模式不僅與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科建設理念相矛盾,而且由于辦學基礎和學科實力的現實也難以在這個平臺上有一席之地。但通過校企合作、依托企業建立學科建設平臺,不但符合新建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而且也是應用性學科平臺建設的創新之舉。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要研究區域主導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或主導產業集群中的骨干企業,并與之建立廣泛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在應用科研、人才培養、師資交流、員工培訓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也可以根據學校學科建設和企業技術研發的共同需求,與企業在學校內聯合建立實驗室,成為企業技術研發基地和學校學科建設平臺;還要借鑒我國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經驗,在企業建立工程實踐教育中心,通過工程實踐教育中心進行應用技術研發的同時完成學科建設中的人才培養任務。
(五)開展以應用技術服務為主體的應用性學術研究
一、本科畢業論文教學管理過程演繹
我國高校推行本科畢業論文教學工作已有30多年的歷史,縱觀已有的經驗和研究來看,本科畢業論文教學從規章制度到具體運作及管理體系已經比較成熟、完備。不過,隨著近年來高等教育大眾化、市場化的發展,本科教學普遍面臨著教學理念、教學管理、教學方法創新等方面的挑戰,特別是本科畢業論文教學,因為存在著教師指導不力、過程不嚴以及論文質量泡沫等問題,正經歷著廢除與存續的輿論煎熬。對此,本文認為首先應該對高?,F行本科畢業論文的教學過程展開演繹分析,然后對教學過程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展開調查研究,如此才能更有針對性地探討畢業論文的“棄存”或“改革”問題。
(一)管理主體及架構
綜合來看,高校本科畢業論文教學監督和管理的主體大致可分成三類:第一,省(市)教育廳及其相關部門。作為浙江省屬重點高校之一,浙江工業大學的主管單位是浙江省教育廳,其中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教學改革及其質量評估等各項工作由教育廳高等教育處具體負責指導、監督和檢查,具體包括編寫《普遍高等學校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指導》規范、下發通知、抽查各校各專業的畢業論文等。第二,高校教務處(科)。從學校層面來看,高校教務處一般都設立教學科具體負責畢業論文的指導、監督工作,包括制定畢業論文的規范要求、畢業論文評分標準、指導教師評語、畢業論文進程安排與考核等。從畢業論文題目申報、中期檢查、答辯督導到論文抽查等每個環節上來規范和監督各個學院的畢業論文教學工作。第三,學院教學主管機構。如浙江工業大學政管學院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成立了以教學院長為組長的畢業論文指導小組,制定畢業論文教學工作規范、畢業論文寫作指南、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工作規范、畢業論文答辯工作規范等各項規章制度。在這三大監管主體的指導下,畢業論文教學工作的具體執行過程則是:畢業論文教學年度工作計劃及組織實施由系負責,包括參照導師制確定學生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組織和動員指導教師、畢業班學生認真學習畢業論文有關制度規定;組織做好畢業論文的選題、審題工作;審核簽署《畢業設計(論文)任務書》;組織答辯委員會,確定答辯程序,組織答辯工作;做好畢業論文總結工作;由學院教學辦公室負責畢業論文具體工作的安排,包括統計和整理各類表格、安排論文評閱教師、發放通知、收集論文等;由論文導師負責學生的論文寫作過程,包括選題、撰寫開題報告、論文初稿及其修改、答辯等。
(二)管理機制和流程
根據現行制度框架,畢業論文教學作為高校教學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監管主體比較清晰、管理制度規范程度較高,大致的運行機制可以用圖1來表示:圖1畢業論文管理運行機制從畢業論文的教學流程上來看,以導師與學生為主的畢業論文教學主要包括選導師、選題目、開題、論文寫作、答辯等幾個主要環節。結合以上兩部分內容來看,本科畢業論文教學質量除了受到教學監管層的影響之外,關鍵還是在執行層的論文導師與學生。下面就以浙江工業大學政管學院為觀察對象,分析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凸顯的問題及其形成的原因,探索優化畢業論文教學的可行路徑。
二、本科畢業論文教學環節的實施及問題
教學改革是基于現行教學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制度等方面的完善和創新。因而,要進行本科畢業論文教學改革,必須先要清楚高校畢業論文教學管理的實施過程,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探究問題形成的原因。
(一)畢業論文導師雙向選擇
論文導師雙向選擇制度是政管學院從2006年開始實施的一項教學管理創新舉措,具體做法是在學生大三第一學期的時候開始實施論文導師的雙向選擇工作:一方面,學生根據自身的研究興趣、學習課程等情況,結合論文指導教師的研究方向,填寫“論文導師選擇志愿表”,每個學生可以填寫三個志愿;另一方面,論文導師通過閱讀學生簡歷、面試等方式,選擇自己愿意指導的學生名單。最后由學院根據師生雙方的選擇情況確定最后的名單,并進行公示。這一制度實施近五年來,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據調查數據顯示,學生所選擇的導師是第一志愿的比例達到62.07%,學生對導師選擇結果“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比例總和達到了98.85%。這說明:第一,學生的選擇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尊重,對該制度的認可度高。第二,論文導師的選擇過程及程序透明、公正,體現了學院教學管理過程的民主化。第三,此項制度擴大了師生交流的機會,增進了師生之間的了解和信任,這為整個畢業論文教學的開展和完成奠定了良好地基礎。但是,我們把學生的評價與畢業論文導師的評價情況進行對比,則反映出論文導師對該項制度的認同度比較低。為此,課題組專門對政管學院長期擔任論文導師的部分教師進行了訪談,綜合來看,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比較大,其中對學術研究感興趣、學習認真的學生日益減少。這種情況導致指導教師一方面對選擇自己的學生不滿意,另一方面選不到自己滿意的學生,因而一些導師認為這種“沒得選擇”的選擇不如隨機分配。第二,部分學生濫用選擇權而產生的信息不對稱。該制度自實施以來就存在一種情況,即不少學生在填寫志愿前同時給好幾個教師打電話,希望導師選擇自己,而指導教師對這種情況往往是無法掌握的,所以導致指導教師在自己選擇的學生名單里(一般是五個左右)選擇了該學生,而該學生的第一志愿卻是其他指導教師。簡言之,對整個教學工作來說,作為第一個環節的“選導師”,其重要性則不用多說。不過,從調研結果來看,該制度在設計、執行、監管等各環節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二)選題分析
結合學院教學管理辦公室的畢業論文題目統計表來看,有幾個情況比較明顯:第一,從選題來源來看,從高到低分別是“學生自定(45.98%)”、“導師課題(33.33%)”及“導師建議(12.64%)”;在選題上花的時間比較多的學生人數占到62.79%,而且大多學生選擇的是自己熟悉和感興趣的選題,選擇這兩個選項的人數比分別為80.42%和76.47%。這一方面說明學生對自己所學的知識內容感興趣,教學的效果也比較好,這為較好地完成最后的畢業論了一個鋪墊;另一方面則說明本科畢業論文教學作為評價學生在本科階段的學習效果的一種手段,仍然具有重要的教學意義。第二,論文題目體現了專業特色。2011屆本科畢業生共提交113篇論文,大約有20篇論文題目是教育管理方面的,27篇論文屬于社會保障方面的選題,其余66篇則集中在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方面。這與公共管理專業教學模塊課程設置基本一致,明顯反映出學校公共管理的特色。從近幾年學生論文題目分析來看,問題集中表現在:第一,宏觀理論研究較多、選題偏空泛。以2009屆行政管理專業為例,40篇論文中就有10多篇論文選題明顯空泛,不適合做本科畢業論文的選題。第二,實證研究的偏少,研究方法運用不當。從本屆畢業論文的題目來看,盡管有35個選題是對研究對象做實證分析的,但從其論文終稿來看,案例說明主要以網絡、政府文件、已有研究數據為主,真正自己去做實證的調研數據、訪談資料少之又少。第三,熱點問題關注多,理論知識運用則明顯缺乏。本屆畢業論文討論主題涉及“菜價最后一公里”,“以房養老”、“廉租房政策”、“居家養老”、“民間慈善基金會”,“用工荒”,“房屋拆遷”等非常熱點的社會公共事件和政策。不過,這些論文均沒有獲得比較理想的成績,其中最大緣由則是理論知識運用的欠缺。
(三)開題報告分析
開題報告作為畢業論文寫作的一個重要環節,一直受到教學管理機構、畢業生、論文導師的重視。有36.84%和47.37%的論文導師認為開題報告對論文寫作“非常重要”和“比較重要”。對應地,學生中有19.77%和53.49%的人選擇“非常重要”和“比較重要”。不過,盡管有53.49%的學生表示自己“比較重視”開題報告的寫作和答辯,但在開題報告上所花時間比較多的人數比例只有45.35%,同時對于整個論文教學中“哪個環節最重要”的問題選擇時,只有5.81%的人認為“開題”最重要。結合師生的訪談情況,發現開題環節存在的問題是:如何提高開題報告的質量,真正體現開題對論文寫作的意義。目前,在開題報告教學時間安排上,學院考慮到學生考公、考研和就業的壓力,適應地做了調整,即把開題報告的時間安排在第八學期開學第一周。這一教學調整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可以有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準備開題,更好地完成報告的寫作。對于這一教學時間安排是否合理的問題中,有61.79%的學生選擇“合理”,但是,仍有42.11%的教師反映學生在開題前才和教師聯系。同時,仍有一半左右的學生承認自己花在開題上的時間和精力不夠?;谏鲜鰡栴},在本次調研中,課題組專門設計了“是否把開題報告作為過程考核的一部分”的調查。對此,論文導師中有47.37%的人認為對畢業論文的階段性量化考核對畢業論文教學有積極促進作用,26.32%的人則認為基本上沒有影響,另外還有21.05%的人選擇了“不清楚”。結合前面的數據來看,如何真正地發揮“開題報告”的作用,加強對這一環節的考核或許是可以嘗試的一項改革。
(四)論文寫作環節分析
論文寫作是一個綜合性強、時間跨度較大的過程。課題組從動機、寫作時間、師生互動情況、論文質量情況等幾方面來評價這一環節的教學情況。從寫作動機來看,有55.81%的學生是為了“完成任務”,40.7%的學生是出于興趣,僅有3.49%的學生是為了獲得優秀的畢業論文成績;從論文寫作的時間上來看,76.74%的學生到5月份才完成初稿寫作,僅有23.26%的人在4月下旬之前完成初稿;從論文寫作過程來看,大部分學生的論文都經過導師3次以上的修改,人數比例達到75.58%,而且沒有一位學生的論文是未經導師修改直接提交的;從師生互動的情況來看,大部分的教師和學生選擇“有事情才聯系”,這說明師生之間在選題、開題、初稿、定稿這些重要的“事情”上才會交流;從互動方式來看,現在師生間的交流主要以電子郵件和電話為主,傳統的面對面或小組式討論日趨減少。從畢業論文教學監管單位、學院畢業論文教學管理機構和論文導師的多方評價來看,畢業論文質量不高、教學效果不佳,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首先,以浙江省教育廳對浙江工業大學政管學院2005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畢業論文抽查分析的結果來看,與省內其他高校相比,論文總成績處于中等偏下的層次,特別在“選題”、“教師指導”、“文獻綜述”、“外文翻譯”、“學術水平和實際動手能力”、“綜合應用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能力”這幾大方面,得分明顯落后于其他高校。其次,根據政管學院畢業論文教學管理辦公室的統計來看,近幾年本科畢業生的成績分布大致表現為兩頭小,中間大的格局。所謂兩頭小,即“優秀”和“不及格”的論文少,大部分論文都處在“及格”和“中等”之間。調查顯示,“及格”和“中等”的論文比例占到64%。同時,與前幾年相比,“良好”的論文比例則有所上升。最后,從對論文導師的調查來看,仍有16.67%的導師認為本屆畢業生論文抄襲情況“非常嚴重”,22.22%的導師認為“比較嚴重”,而認為“基本沒有抄襲”的比例是零。也就是說,如何提升畢業論文質量,優化畢業論文教學效果,仍舊是目前本科畢業論文教學面臨的嚴峻問題。
(五)答辯環節分析
畢業論文答辯是整個畢業論文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近年來學校教務處組織專門的督導組對下屬學院畢業論文答辯過程進行全程監督和指導。從學院層面上看,非常重視畢業論文答辯工作,包括事先成立答辯委員會,制定了畢業生答辯工作規范并及時公布答辯信息等。從相關數據統計中可以看出,學院的答辯工作程序比較完善,師生的認可度也比較高。學生對答辯工作滿意程度非常滿意的占23.26%,比較滿意的占61.63%。此外,浙江省教育廳也開始加大對本科畢業論文的監管力度,要求2011屆本科畢業生提交論文文獻相似性檢測報告。對此,政管學院在答辯資格審核中增加了文獻相似性檢測報告的環節,即文獻相似性檢測超過20%的學生不能參加首輪答辯,而與為首輪答辯沒有通過者提供第二次答辯機會的大組一起答辯。對該項規定,有73.68%的教師認為很有必要,可以防止嚴重抄襲的現象;26.74%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可以保證論文質量”;68.60%的學生認為“有必要,但不夠完善”。至于相似性檢測的結果是否合理,60.47%的學生認為比較合理,有15.12%的學生認為非常合理。
三、優化畢業論文教學效果的改革路徑設計
從政管學院的畢業論文教學過程發現:第一,畢業論文教學管理的實施主體是學院和系。省教育廳、學校教務處在整個過程中扮演著主導、監督的作用,具體的規范要求和實施責任主要落實在學院教學管理部門頭上。據此,要提高畢業論文教學的質量,則需要各學院、系(所)積極探索更加有效的、有針對性的教學管理改革措施。第二,畢業論文教學的核心是導師和學生。畢業論文好不好關鍵在于導師“導得好不好”,更在于學生“寫得好不好”。這就要求一方面畢業論文導師不斷更新自身知識結構,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激發學生把寫好畢業論文作為自身內在的要求,增加對學術研究和寫作的興趣。第三,優化畢業論文教學的成效需要從改善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出發。畢業論文教學是個周期漫長,場地分散的教學活動,這就需要突出對每一個教學環節的監督和考核。課題組認為要優化本科畢業論文教學,可以探索以下幾方面的改革:
(一)畢業論文教學管理主體應該進一步完善畢
業論文教學的相關機制,特別是導師雙向選擇制度、論文指導教師評價體系就管理過程來看,畢業論文教學管理主體,尤其是學院這一層級,應該發揮更加積極的調控功能。在此,僅選擇導師雙向選擇制度、論文指導教師評價體系為對象展開討論。首先,就政管學院實施的導師雙向選擇制度來看,調研結果顯示學生對該制度的認同度較高,而論文導師的認同度則相對較低。因而,導師雙向選擇制度的優化方案要做到既尊重學生的選擇權,也尊重導師的選擇權,具體改革可嘗試:第一,把大三第一學期(第五學期)前兩個月作為師生溝通月,鼓勵師生在選擇之前做充分的交流、增進彼此的了解。第二,每個學生只能限填一個志愿,如未被該導師選中,則服從調配。第三,為提升學生選題與教師研究方向的匹配性,設置導師與學生的流動、協調機制,包括交換、共帶等。第四,適度考慮學生所學模塊課程與導師選擇之間的相關性,比如需調配的師生,則可以充分考慮這一點。其次,鑒于導師在整個畢業論文教學環節中的重要角色和功能,參考其他高校的相關制度,可以考慮建立論文導師評價指標體系。為此,課題組專門設計了關于開展這項制度的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的認可度較高,而指導教師的態度則比較模糊。因此,應立足本院教學的實際情況,結合其他院校的經驗來設立導師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先研究討論評價指標項,然后征求導師的意見,進行修改、試行。從內容上來看,導師評價體系可以包括導師自評、學生評價、領導小組評價等。
(二)推行實證研究論文的教學改革
從學生選題和監管部門的評價情況來看,公共管理系的學生選題偏大、空泛的問題比較突出。選題直接影響著論文的教學效果:一方面,學生對純理論、重大問題的研究能力、研究條件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導師對此類論文寫作的指導也顯得力不從心。因此,在論文教學中對選題的把握是至關重要的,也是論文教學改革中尤為值得探索的一項工作。鑒于公共管理專業的學生普遍修過社會調查方法、統計分析、案例研究等課程,結合學院目前正在推行的“五個一工程”等教學環節,畢業論文教學改革優化方案的核心可以放在推行實證研究性本科畢業論文。所謂實證研究論文是指學生畢業論文選題以公共管理領域的某一現實問題為關注點,運用問卷調查、訪談記錄,統計分析等方法對其展開分析研究,并得出一定結論。實證研究論文教學的目的是鼓勵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和社會現實結合起來,學習如何從某一社會公共事件出發,運用合適的理論去分析、解釋,探索更好的公共管理策略。從這一內涵出發,推行實證研究論文教學的意義在于:首先,做社會實踐調查研究,既避免學生做大而空、無意義的理論研究,又會激發學生對社會公共事務的關注度、責任感,提升寫論文的積極性。其次,以現實問題為基礎的研究,凸顯了理論研究的現實意義,這一點正好能彌補目前學生對論文意義的虛無看法。再次,從現實來看,實證研究論文的訓練能使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職業,為勝任公共事務的管理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礎。當然,這一方案的實施細化,需要畢業論文管理過程中諸多環節的配套改革,例如需要畢業論文監管主體的配套性制度支持,包括教育廳、學校對改革試點的支持、學院畢業論文規范的改革、學生從事實證研究的相關費用保障、論文導師教學方式的改革等。
(三)構建過程考核的畢業論文教學體系
過程考核首先是指對本科畢業論文教學主要環節進行綜合考核、評定,并折合成一定的成績比例,作為學生畢業論文的最終成績。基于政管學院畢業論文教學的開展現狀,可以考慮把選題、開題、論文及答辯四個環節分別折合成一定的比例,綜合計算學生畢業論文最后的成績。其中,可以探索公共管理系+導師的復合型考核機制,具體指選題、論文環節的考核由導師來完成,開題報告和答辯的成績考核則由公共管理系來完成。這一考核體系還可以建立與其他考核體系的銜接。為進一步激發學生撰寫畢業論文的積極性,可以考慮把畢業論文的過程考核和學生的評優、評獎聯系起來。加大對學生,在各種競賽、科研成果評比中獲獎的宣傳和獎勵。
1.1當前經濟數學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改革理論研究較少
并且沒有很好地將教學與良好的思辨方法有機結合起來,缺少切實有效的經濟數學教學改革措施。此外,當前更加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而忽視了對經濟數學教師創新能力的培養。
1.2目前教學過程中雖然注重數學實驗,但相對而言針對性不強
許多教學實驗僅在研究者自己所關注的小范圍進行,缺乏大型的、開放性的實驗研究,實驗結果和教學改革方法可推廣性不強。
1.3對大學生數學創新能力培養的評價體系的研究只是理論性的
不具備可操作性,實踐性較差。此外,對于數學建模競賽研究很多,但針對第二課堂的研究很少,受益的是少數學生,對于整學生群體的創新能力培養來說意義不大。
2培養管理類本科生經濟數學創新能力的必要性
在管理類專業進行素質教育培養時,尤其需要注意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對本科生進行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由于經濟數學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意識以及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為此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每位經濟數學老師需要攻克的重要課題。此外,隨著近幾十年來,具有創新性的數學建模比賽的相繼開展,對培養學生經濟數學創新能力具有了積極影響,對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做好相應工作。以上分析是值得在教學過程中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同時也表明了培養管理類本科經濟數學創新能力的必要性,具體表現在:
2.1在經濟數學教學過程中進行創新性教育是時代的呼喚。
當前21世紀是知識的時代,是創新的時代,只有培養具有創新性思維的大學生才能順勢適應時代的呼喚,這就需要在本科教學過程中做好經濟數學創新能力培養的工作。
2.2培養管理類本科生的經濟數學創新能力是社會健康發展的需要。
當前創新型社會,創新型國家急切需要創新型人才,而經濟數學的思維和理念已經滲透到管理的各個領域,加強創新型思維,創新性意識的培養已成必然。
2.3培養管理類本科生的創新性經濟數學思維能力,有助于使學生保持努力奮進,刻苦鉆研的精神。
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往往缺乏獨立的自我判斷,缺乏韌性,而培養學生的經濟數學創新性思維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予以彌補。
3構建管理類本科生經濟數學創新能力培養的理論思考
3.1積極開辟第二課堂,注重數學建模能力的培養
在總結各高校數學建模競賽和高等數學競賽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科學合理的第二課堂實施細則和管理規范,建立數學應用問題數據庫,營造應用和創新氛圍,使數學教學、數學競賽、第二課堂成為高等學校數學教育的一個有機整體,以培養本科生自我探索、自我創新和自我表現的創新素質,形成獨立自主的創新精神,最終使所有大學生都能成為數學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受益者,從而提高大學生數學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3.2依據學生的概念意象與概念誤解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并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
當前經濟數學教學沒有很好地將教學與思辨有機地結合起來,對此在充分考慮學生對概念與知識背景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來克服經濟數學教學中重理論、輕應用,忽略數學知識背景分析等問題。通過良好的教學實踐,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經濟數學應用能力和創新探索精神。
3.3組建經濟數學核心教學團隊,制定切實可行的師資隊伍建設方案與教師教學規范
在充分吸收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精心組建大學數學教學團隊,從根本上提高廣大教師的數學素質,以克服當前存在的僅注重學生的經濟數學應用與創新能力培養而忽視教師應用與創新能力提高的問題,進而為更好地實現大學生數學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提供堅實的師資保障。
3.4建立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的大學生經濟數學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評價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