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6 04:25:53
序論:在您撰寫中小學教學研究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
眾所周知,小學生升入七年級之前,已經學習了4年英語,已經對基本的英語交流用語、簡單的交流句型、英語語言發音等有了一定的基礎。當他們進入七年級以后,英語學習既是小學英語的終點,又是小學英語的延續,也是初中英語的起點。如果中學英語教師還是按照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和方法從事英語教學活動,則勢必會走向兩個極端:
一是教學內容的增加和教學要求的提高不但浪費了學生的學習時間,而且還會極大地破壞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二是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兩極分化現象很可能會導致遷移現象:部分學生在七年級第一個學期就會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第二個學期就會放棄英語學習。
因此,面對剛進入七年級學習的學生出現的英語成績良莠不齊,高低懸殊的現象,特別是農村中小學,關注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問題,使學生順利完成從小學到初中的學習過渡,為以后的英語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就顯得尤其重要。
一、了解課程標準及學生情況
1.切實了解中小學英語教材
(1)牛津小學英語教材特點
從視聽入手,注重聽說訓練;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感和初步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并通過聽、說、讀、寫、唱、游、演、畫、做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方法,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教材按“話題——功能——結構——任務”相結合的原則進行編寫,并力求使話題、功能、結構和任務四個方面在比較真實的情景中緊密聯系,融為一體,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并配有大量生動活潑、附有情趣的插圖。
(2)牛津初中英語教材特點
按照任務型教學的原則設計語言實踐活動。每個單元都圍繞一個話題,讓學生通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交流和探究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另外,每隔兩至三個單元還安排了一個項目,讓學生綜合運用在這幾個單元中所學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及學習技巧,以培養他們的口筆頭交際能力、動手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及合作精神。
2.切實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
面對初中英語教材內容、教學要求等方面的轉變,中學教師與小學教師教學方法的差異,學習科目的增多等等一系列新的問題,如果再依靠機械記憶、單純模仿、無意識學習,他們已無法適應初中學習生活,更無法完成初中階段的學習任務。這就要求初中英語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進行英語教學。
3.切實了解中小學英語教學方法的差異性
小學英語教師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心理特點,比較注重教學流程。由于要求低,節奏慢,小學英語教師有足夠的時間精雕細琢,在課堂上積極創設情境,把聽、說、讀、寫和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活躍課堂氣氛,他們重視小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寓教于樂,使學生在潛意識中認為英語學習和“玩”差不多,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自然很高。
再看看到了七年級,教學要求大大提高,教師的教學方法相當不同,雖然課堂氣氛也很活躍,有說有唱,但所占課時和課時所占時間比率明顯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天一課的學習量,教學上更強調語法、句型、漢譯英等方面的操練,這樣就使得剛從小學升上來的七年級新生無法適應初中英語學習,而且隨著難度、廣度的大面積鋪開,部分學生漸漸地失去了原有的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力。
4.切實了解學生英語水平的個體差異性
剛進入七年級學習的學生,英語水平不像小學生剛學英語時那樣在同一起跑線上。由于學生在小學已經學習了四年英語,再加上環境、家庭和個人等因素,學生的英語水平出現參差不齊的現象。七年級英語教師對具體的某個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幾乎是一無所知。因此,七年級英語教師如果不考慮到七年級新生英語水平的個體差異性,勢必在初中英語教學之初陷入被動。
二、確定銜接點,制定措施,切實抓好銜接工作
1.上好初中英語第一節課
“磨刀不誤砍柴工?!鄙虾玫谝还澯⒄Z課,對于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來講具有重要意義。由于小學階段的各種原因,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大多數學生和家長很擔心初中階段的英語學習。針對這一情況,七年級的英語教師應重視開學的第一節英語課,要在第一節英語課前多花點心思。第一節英語課并不見得非要讓學生接觸新教材的內容,關鍵是讓學生對英語學習有一個新的認識,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意識,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思想負擔,解除學生的后顧之憂。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第一節課成為學生學習英語的良好開端。
由于小學階段各校的英語師資力量及辦學條件的不均衡,部分學生在小學階段沒有入好門,基礎差,早早地就對英語學習喪失了信心,他們害怕上英語課。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不敢對教師做出什么抵抗性行動,只能忍辱負重地熬著。到了七年級,換了對自己的過去不了解的教師,這些孩子很想在七年級新老師面前有所表現。作為七年級的英語老師,應積極地抓住這個契機,迎合孩子的這種心理,抓住第一節課,一視同仁地給每位孩子打氣,給他們樹立信心,這將會是他們初中英語學習的良好開端。
2.注意教學方法的銜接
由于中小學生年齡特點的不同,新課標要求的不同,中學英語教師和小學英語教師各自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當然,初中英語教師在進行初中英語教學的同時可以擇善從優地保留部分好的小學課堂教學方法,例如學唱英文歌曲,吟唱歌謠,做英語游戲,輪流在黑板上做練習等,給童心未泯的學生在師生面前展現自我的機會,從而保證其學習英語興趣的持久性。
3.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強學法指導
七年級學生告別了以樂趣為主旋律的快樂英語,開始面對壓力大、負荷重的英語課堂。許多學生仍沿用以前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對待初中英語學習,在階段測試中受到一次次打擊。小學里的“尖子生”連每節課的詞匯關都過不了,昔日小學里的“考試高手”在考試中屢屢受挫。他們在英語面前失去了自信,英語成為了一門令學生害怕的課程。
英語教師要抓住七年級新生對新環境有新鮮感,上進心強,學習熱情高的有利因素,要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適應初中的英語教學,要給學生學法的指導。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痹诮虒W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不妨嘗試一下幾點做法:
(1)幫助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
(2)培養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3)培養課前預習的習慣。
(4)培養記筆記的習慣
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有了課堂筆記,學生可以在課后抓住重點進行系統復習。
①記在哪里?七年級階段,由于所學內容相對簡單,知識點少,可以把筆記記在書上。這樣,平時早讀課的時候可以把補充內容、重點內容一并復習。到了八年級、九年級,所學知識多了,內容量大了,語言點、知識點多了,可以采用課本與筆記本相結合的方法。把重要的詞句在書上做記號,簡單地注解在書頁的空白處,把與重點相關的用法、例句等記在筆記本上。
②記什么?記下重點與難點。課前要養成預習的習慣,把課文里的新單詞、詞組在書本上做好記號,借助詞典理解詞性和詞義,不理解的用紅筆圈出,以便課堂上有重點的去聽。課堂要記下重點的句型及相關例句。記下與課本相關的延伸,記下在課堂上沒有搞懂的知識,記下練習中的錯誤及原因。這些都是自己易犯的錯誤,長期把這些錯誤積累下來,經常翻閱,時刻提醒自己,這將是一本最適合自己的最有價值的復習資料。
③如何記筆記?符號法:可以采用圈點、劃各種各樣的線條、打問好、打感嘆號等方法。但一定要提醒學生各種符號所代表的意思前后始終要一致。批注法:在重點旁批注或例舉,或說明。歸納法:將Reading文章的段落大意及中心意思記在段落末尾。板書法:即記下老師的板書。
當然,課堂上教師講的知識點,可以在授完新課后先讓他們在腦海中整理一下,然后再記錄在筆記本上,這樣可以避免教師一邊講學生一邊記聽課效率低的現象。同時,筆者認為這也是一種鞏固知識的好方法。
(5)查漏補缺,注意知識的銜接
①逐冊鞏固單詞
②集中補語音
③分散補語法
④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大廈得以建立的基石?!苯逃匀藶楸?。有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師生的心靈才能相通,彼此才會有思想交流,傳遞知識的橋梁才會被順其自然的搭建起來。可以說師生關系貫穿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作為七年級的英語老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1.有良好的素質和外在的師表形象
2.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努力創設趣味性課堂
3.教師對學生要一視同仁
4.耐心地多做學生的思想工作
5.教師必須調控好自己的心情
中小學英語教學的銜接的確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中小學英語教師都應當認真對待,多加強交流和互動,套用先生的治學名言:“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踏踏實實,用心去做,這樣既能完成學生從小學到初中的順利過渡,又能達到初中英語教學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曾選.中學英語教學法[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7.
關鍵詞: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課堂教學
1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定義
經濟新常態下,隨著政府部門和民眾對提高學生語文成績的強烈呼聲,通過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的研究也呈現進一步的增加趨勢。國內教育學者通過教師、學生、教育管理者以及教育理論工作者開放性地描述教師的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并對其重要程度進行排序,研究結果表明,與改進學生學習成績高度相關的教學行為是被試者十分看重的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雖然大多數教師都了解和實際表現出與學生良好成績相關的行為,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更多地表現出這些教學行為。姚利民(2005)教學行為有效性研究的一個基本假定就是,教學是線性活動,過程(教學行為)直接影響結果(學生的學習效果)。楊帆(2009)根據有效教學和教學行為的特征總結出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定義:是指教師以正確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在具體的課堂情境中靈活地運用教學智慧和教學策略,為達到課程與教學目標要求,促使學生學業發展及教師自身專業成長而參與的專業行為。綜合國內有關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定義,教育專家用多種觀察工具和評定量表客觀激勵教師的教學行為,通過教師教學行為出現的頻率與學生成績的相關而確定兩者之間的關系,標定那些與學生優異成績高度相關的教學行為是教師的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姚利民(2004)從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教學、效果、效益和效率等四方面進行分析和綜合,指出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是教師通過保證教學過程的合規律性,成功地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的學習,相對有效地達到了預期教學效果的教學。
2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內涵
GDBorich(2000)在《有效教學方法》(第4版)這本著作中指出10種教師行為與理想的學生學習業績有顯著關系,其中有以任務為導向、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教學的多樣性、授課的清晰明了以及確保學生的成功五種行為在過去30年里在眾多學者的研究中獲得了一致的認同和支持,這五種行為被稱作關鍵行為(keybehavior),它們被認為是有效教學的主要教學行為。另外適當提問、參考學生的觀點和建議、精心組織、展開詢問以及傳遞自身的影響五種行為被稱作輔助行為,它們通過與關鍵行為配合使用,促進有效教學。姚利民(2004)通過參考大量國內外有關有效學校和有效教學的研究論著,同時征求眾多優秀中小學校長和優秀中小學教師的意見,選定三大類、15種行為為教師的有效課堂教學行為,它們主要是:第一,主要教學行為:講授、組織課堂討論和提問,其中講授包括講授組織條理性、講授清晰明了性、講授科學性、為理解而講授;第二,輔助教學行為:適應性教學、激發動機、運用非言語手段和創設課堂環境,其中創設課堂環境包括創設適宜課堂環境和創設教與學環境;第三,管理行為:管理課堂、管理教學時間、管理課堂作業和家庭作業,其中管理課堂又包括制定和執行課堂規則、管理課堂。
3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特征
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特征主要是區別去低效或無效教學行為的獨特標志,其應是在符合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涵義,有助于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目標實現的基礎上,表現在教師的具體教學行為上。國內外有關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特征研究主要有:(1)正確的目標;(2)充分的準備;(3)充滿熱情;(4)促進學生學習;(5)以融洽的師生關系為基礎;(6)高效利用時間;(7)激勵學生。姚利民(2005)通過綜合分析國內外有關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特征研究,指出五種公認的特征:教學清楚明了,主要是指教師對于教學內容的充分了解和對教學目標的正確認識,并清楚明了地傳遞給學生;充滿熱情,主要是指教師教學活動中通過言語、情感、肢體動作等顯示自己對教學行為、學科和知識的理解,以及對學生的熱情,促使整個教學活動充滿感染力和影響力;精心準備教學和合理組織教學,主要指教師為確保一門課程或一堂課能有計劃地進行并完成教學任務所對教學活動進行的精心策劃,并合理地安排和控制教學時間,按計劃完成教學任務;善于激勵學生,主要是指教學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促進其對教學活動的參與程度;知識豐富,主要要求教師不僅有扎實的學科知識和一般教育學知識,而且要求教師具備融合、綜合學科內容知識和一般教育學知識,形成特定學科的知識。
4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結果變量
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需求以及真實的學習水平,尊重和關懷學生,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并且科學地運用提問、激勵、組織討論等教學方法,其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對于學生學習成績和認知發展有一定的積極影響。楊春英(2010)通過對杭州采荷實驗學校進行的教學實驗,研究發現教師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有助于學生的元認知技能水平的提高,具體表現在操作班學生的測驗成績優于對照班,同時發現操作班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顯得主動、思維活躍、提問質疑的積極性也較高,并且顯示出一定的深刻性。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消除學生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壓力,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這些對于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有效性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美國的帕里克的對比實驗研究發現: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氣氛中,其學習情緒高漲,對知識感受性高,記憶深刻,思維敏捷,注意力集中;學生在壓抑的學習氣氛中,其情緒會不穩定,認知活動效率下降,機械重復和混亂反應增多。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要求教師注重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鼓勵學生更大程度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并且適時、適度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注重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學生的認知和記憶。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滿熱情,不僅對所教學科充滿熱情,并且在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言語交流以及學習互動中都表現積極、熱情,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充滿熱情有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對于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增強具有積極作用。莊緒靜(2008)通過研究發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冷漠行為對學生造成的影響要大于批評和體罰等行為的消極影響,傷害學生的自信和自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教學行為充滿熱情,摒棄冷漠的行為,有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增加和自尊心的認可。另外教師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強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注重眼神交流、肢體語言等輔的教學行為,有利于學生感知教師的關心、關懷、尊重和重視。大量研究表明,教師根據學生不同方面的特征,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不同的期待,這種期待主要通過教師的表情、與學生的目光交流和態度表現出來,并被學生所感知。
參考文獻
[1]姚利民:《有效教學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第34-35頁。
[2]姚利民:《有效教學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第37-38頁。
[3]楊春英:《初中英語教師課堂有效教學行為的研究》,《浙江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一、加大思想品德教育力度,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目前,藝術學校的學生年齡大致在10—18歲之間,正處于半成熟、半幼稚階段,是獨立性與依賴性、閉鎖性與開放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學校必須做好以下幾點:第一,建立健全學校各項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嚴肅校風校紀,并真正貫徹落實到教學、日?;顒又腥?。第二,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成立德育委員會,由副校長主管學生工作,學科設專職支部書記主抓學生管理和德育工作。旨在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建設社會主義的志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第三,活躍校園文化,努力營造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園文化氣氛,使學生有進取心,教師舒心,家長放心。第四,實行封閉式管理模式,重點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遵守紀律的觀念、文明的行為習慣、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學生適應社會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質。
二、強化文化課教學,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
由于中等藝術教育的專業性和特殊性,學生的文化素質相對薄弱,給他們的升學和就業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若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就必須大力加強文化素質教育。
第一,要調整課時比例,細心研究教材,精選教學內容。在遵循文化部指導性教學計劃的基礎上,根據專業的不同,調整文化課程比例。目前,藝術類中專大多采用全日制普通初、高中教材。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時必須對教材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研究,科學地精選、取舍,盡快建立符合自己實際的文化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第二,注重教研,探討藝術學校文化課教學的方法和途徑。組織文化課教師參加“新大綱、新教材”及各種教學改革研討會,定期到重點中學聽課、觀摩,積極撰寫教改、教研論文,研究藝術類文化課教學如何在課時少等條件下提高教學質量的新途徑、新方法。
第三,要在課堂教學主渠道之外,開設各種文化輔導、補習班。對文化課基礎差的學生要進行個別輔導;對入學后文化成績較差的部分學生利用業余時間,以小班形式補課,使之盡快達到中等生水平;對參加高考的畢業生開辦高考補習班,進行強化訓練,提高升學成績。三、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業務素質
從一定意義上講,未來人才質量和水平如何,關鍵在于學習了什么課程,從所學課程中獲取怎樣的知識、素質和能力。因此,中等藝術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深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
第一,調整課程體系結構。在課程體系中,根據實用、實效的原則,形成以文化知識為基礎、專業技能為核心、專業理論和專業基礎知識為專業技能服務的課程體系結構。這就需要適當壓縮理論課和專業基礎課,加強文化課和專業課,以適應學生升學就業的需要。
第二,加大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大部分藝術學校都是以戲曲專業起家的,可以把戲曲專業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從而積極推進各學科的專業課程改革。戲曲專業課程改革首先要以京劇表演專業為主攻方向,緊緊圍繞推進素質教育這個中心,加強專業基礎課教學、調整部分專業課的設置,遴選規范教材內容,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加強教學研究,強化集體備課,博采其他藝術門類之長為京劇教學所用。在實施專業課程教學改革中,要充分發揮教師、教研組、學科和學術委員會的積極作用,認真論證、抓住重點、舉一反三、務求實效。積極倡導教學方式改革,使學生從“要學會”向“要會學”;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方式轉變,使學生從紛繁的灌輸教學中解脫出來,留給學生更多的消化吸收空間,突出學生能力的培養。其他學科的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要以京劇表演專業改革的思路為指導,根據自身專業特點加強教研,及時總結,擴大積累,特別是新專業要盡快形成自己的課程體系。
第三,建立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機制。要建立校、科兩級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機構,學科評價機構由科主任牽頭組成,學校評價機構由校學術委員會組成;采取多種形式,逐步對全校各門課程的教學質量進行評價,重點評價各學科的專業主課;并把評價結果以書面形式通知學科主任及個人,存入教師業務檔案,作為評職、晉級及崗位工資的重要依據;還要逐步建立科學的課程質量評價體系,以保證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的順利進行和學生全面素質的穩步提高。
四、重視青春期教育指導,提高學生的身體心理素質
中等藝術學校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雖然好于中小學和其他中專學生,但繼續提高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要開設青春期教育課程,配備專職的心理咨詢教師,讓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對美術、器樂等專業做到保證體育課時、有專職體育教師、有體育設施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要加強疏導教育,使學生正確對待人生、前途、家庭、社會、榮譽、人際關系等。
綜上所述,中等藝術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擺在當前需要認真思考并積極落實的重要工作。只要藝術教育工作者求真務實、銳意進取,就一定能使藝術教育走出困境,快速健康地發展,迎來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一、課程研究基礎
現代教育技術是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理論與技術,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技術,通過對教學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應用、管用和評價,以實現教學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關于現代教育技術,一種認為是,新出現的教育技術,與之對應的是傳統教育技術,這種理解強調是對傳統的革新;另一種指正在使用的教育技術,包括傳統教育技術和新出現的教育技術。
二、現代教育技術在中職學校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一)現代教育技術教學資源匱乏。眾所周知,一般的中職學校由于自身教學的特殊性,學校專業的設置基本都是除了學生基礎教學必須學習的語文、數學、英語以外,就是學生的專業技能課。該類課程的設置,一般國家投入資本都比較少,再加之,近年來中職類專業學生的生源數量不斷減少,學校的現代化教學設備的落后等一系列原因,導致中職學校專業類課程現代教育技術教學資源匱乏的情況屢次出現。其次,就是中職學校教師資源匱乏,由于學校的教育資本投入不大,國家對中職學院的教育資本投入也不多,導致很多中職學校普遍出現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方面的教師教學資源匱乏等情況。(二)現代教育技術教學設備的匱乏。中職學?,F代教育技術教育設備的匱乏。近年來,國家對中職學校的現代教學技術日漸關注,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中,并沒有對中職學校關于現代教育技術教學設備方面投入教育經費,很多中職學校還是存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設備匱乏等情況。具體的如,學校多媒體教室數量有限、學生專業課方面的硬件教學設備得不到及時更新等。教學設備的匱乏,一方面會阻礙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會使我國技術型方面人才的培養滯后,進而影響國家的經濟技術發展。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推進中職學校教學的策略
(一)提高中職教師的信息素養。研究現代教育技術在中職學校教學中的應用現狀,發現現代教育技術教學資源匱乏的現象。具體表現在學校的教學內容資源匱乏和學校的教師資源匱乏,通過提高中職教師的信息素養可以解決教學資源匱乏的問題,如中職教師充分應用各種網絡信息資源,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通過對信息資源的捕捉,將信息資源充分運用到課堂教學當中,比如,在有限的多媒體教室資源中,播放自己在網絡上整理的信息資源,實現對學生的現代教育。其次通過自身的學習,提升自身的現代技術教育專業素養,進而緩和學校面臨的現代教育教學內容和教師資源匱乏的狀況。(二)提高國家對中職院校的關注力度。提升教育部對中職院?,F代教育的關注度,不應該只停留在理論和表面的關注中,更多的應該是對中職院校現代教育進行實地考察,并設置專項教育經費。具體如,國家應該對全國的中職院校現代教育進行調查,通過實地考察,制定具體的改善措施,再由教育部提議,由財政部撥款,對我國中職院校的現代教育設立專項的教育資金投入,最終結合具體院校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
本文主要就淺析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推進中職學校教學,進行了相關的分析與探討,首先針對此項課程的研究基礎進行了簡要的闡述,而后主要針對現代教育技術在中職學校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展開了深入探究,進而提出了提高中職老師的信息素養、提高國家對中職院校的關注力度等一系列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推進中職學校教學的策略。最終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夠為相關的專家學者提供一些更具個性化的參考與建議。
作者:宋萬女 單位:甘肅省天水市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朗讀教學 意義 策略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的意義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受到自身生活經歷的限制,還不能對事物進行有效的理解,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不僅關系到學生知識水平的提高,也關系到學生情感的升華,理解能力和記憶力的提高,它對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強化記憶,提高理解水平
對于小學生來說,分析綜合理解問題的能力較差,沒有掌握一定的記憶技巧和方法,大多數的知識完全依賴的就是機械式的死記硬背和強化記憶。小學生不同于成年人,雖然機械記憶效果不佳,但對于小學生來說,這個階段還沒有教好的記憶方法,并且機械記憶對小學生來說還不容易忘記。對小學語文課文和知識的朗讀也是強化記憶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講究口出、眼到、耳隨和心腦并用,只要語文教師留給學生一定的朗讀時間,學生一般就能熟記和背誦這是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小學生在沒有完全理解文章的前提下,機械地去讀去背,忽略了文章本身的美,達不到學習這篇文章的最初目的。我們知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要小學生反復的朗讀文章,熟爛于心就會慢慢的體會其中的三昧,領會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寓意。朗讀講究有節奏有情感的閱讀文章,可以通過學生齊讀、分角色朗讀、默讀等方式而進行,在品析文章語言文字的同時,理解其中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
(二)有利于培養語感,提高語文素養
在現代語文教學中,朗讀在所有的言語活動中起的關鍵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而且朗讀是提高小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較好方法。小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時,對于課文中的字詞和語句進行細嚼慢咽,慢慢品味和誦讀就會不自覺的領會語文的魅力,培養一定的語言,自然而然就會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對于朗讀課,老師可以自身也可以借助其他教學媒介的力量進行發音標準化的朗讀教學,小學生模仿能力較強,他們會跟著正確的字詞發聲,一些小學生長期以來讀錯的字詞很快就得到了糾正,并且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
(三)有助于提高表達能力,體會文章的情感
小學生模仿能力強,而自身的言語表達能力這個階段還處在形成和發展的階段,要想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必須進行大量的針對性的練習,朗讀教學就是一種重要的手段。朗讀講究字正腔圓,標準發音,這不但有利于提高他們的普通話水平,還有利于讓他們強化對語言和文字的應用和表達,長此以往自然也就會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語文朗讀的教學主要目的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內容而是通過朗讀可以擴大自身的閱讀視野,慢慢在品味課文的時候,體會文章的情感。
二、語文教學中優化朗讀教學的對策研究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朗讀教學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加以重視,不斷長信朗讀教學的方法,采取適宜的措施促進朗讀教學的健康發展。
(一)加強朗讀訓練
對于小學生而言,朗讀的訓練應該循序漸進。對于朗讀的基本要求就是讀字正確,發音準確,朗讀流利,稍帶感情。小學生剛開始接觸漢字,讀課文時需要邊讀邊想漢字的讀音,朗讀速度自然比較慢,為此我們必須加強朗讀訓練。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合適安排時間,盡可能的讓學生多朗讀,同時豐富朗讀資源,不能泛泛而讀,要深入細致的去品味。在朗讀訓練的過程中,要強調學生必須用普通話,注意咬文嚼字,做到發音準確,聲音洪亮,具有一定的節奏和情感,做好停頓。
(二)規范朗讀要求,做到精益求精
初讀課文,要求讀正確,字的讀音正確是朗讀的基礎。初讀課文時,就得把好關,讓學生對照拼音把字音讀正確。所謂正確:一要做到每個字都要發音正確,讀好輕聲、兒化等;二要做到文章字句的恰當停頓。再讀課文,讀流利。流利是朗讀好的前提。組織學生再讀時,把處理得不夠正確的句子或難讀的句子或本課重點的句子提取出來讀,讀中悟意,讀中抒情,讀中升華。精讀課文,讀出情。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移情入境,將自己對文章的情感體驗通過聲音的抑揚頓挫表達出來,加強情感體驗。朗讀的目的就是實現小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和駕馭能力,幫助學生積累語文素養,提高自身表達能力。
(三)學貴得法,創新朗讀教學方式
一直反復向小學生強調應該這樣讀,那樣讀,小學生有時不能理解,不能真正把老師口授的方法運用起來,甚至會出現反感的情況,所以教給他們具體的方法是至關重要的,這樣他們在以后的朗讀學習中就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朗讀方法了。范讀,教師的范讀,對學生的朗讀有極大的影響力,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向師性,他們的模仿能力超強,如果語文教師有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做到聲情并茂,有感情的流露就會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在評價中練讀,小學生表現欲較強,但又有一定的自尊心,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所以在朗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采取有效的評價機制,通過教師評價,學生互評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當然這里的評價以鼓勵為主。分角色讀,對一些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內容,可以采用“角色朗讀”、“表演讀”。每當我開始分角色朗讀時,學生總會積極的參與進來,這也讓我們看到了孩子們對于語文朗讀教學學習的濃厚興趣,這就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語文 研究性閱讀 模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主要是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閱讀,也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研讀文章,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然后在班上交流學習所得的一種學習活動。這種閱讀活動是以閱讀目的為前提,以圍繞閱讀目的準確、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關信息為基本原則,不斷提高篩選、處理、創造語言信息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開展研究性閱讀,有助于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助于學生在閱讀中學習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探求未知事物的能力,促進科學思維的形成;有助于改變傳統閱讀教學的某些不足,是閱讀教學不可或缺的一種形式。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開展研究性閱讀呢?筆者認為,其課堂組織形式應該是合作探索型課堂模式。
一、確立閱讀目標
研究性閱讀是一種目的性非常明確的閱讀活動,要求學生圍繞閱讀目的準確、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關信息,并廣泛地聯系相關信息,從中篩選、處理信息,以便實現閱讀目的。因此,明確閱讀目的,為閱讀活動定向是研究性閱讀的首要任務。
二、初讀感知
這是研究性閱讀活動的準備階段,要求學生初步了解課文,熟悉內容,為發現值得探究的問題作準備,為深人探究教材打下基礎。
三、提出問題
在閱讀目的的引導下,通過初步感知課文,提出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問題。這里所說的研究性閱讀,是和課堂教學結合在一起的,因此,我們提倡提出的問題必須是同教學目標結合在一起的問題。當然,在學生完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也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提出有意義的、值得探討的問題。
四、收集處理信息
研究性閱讀把閱讀材料看成一個信息集,通過識碼、解碼、編碼達到對它的有效理解與把握。因此,要求學生圍繞閱讀目的和提出的問題,獨立自主地對相關信息進行收集、篩選、分析、綜合、提煉和重組,也就是過濾次要信息,篩選主要信息,壓縮有用信息,使無序信息條理化、隱性信息顯性化,把信息原碼重新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所收集的信息,既包括已學習過的課文,又要注意向課外擴展。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另一方面要教給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方法,指導探究的途徑,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使學生能夠針對自己的研究對象進行研讀。
五、歸納整理,閱讀理解
面對海量的信息資源,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各自收集的資料加以歸類。在歸納整理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整理、歸類信息的一般能力在提取素材本質屬性的過程中,提供了發展學習者抽象、邏輯推理等能力的可能。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根據學習者的不同反映,隨機地創設情境,具體地幫助學生發展上述一般能力;通過對各類素材本質屬性的提取,幫助學習者把握各類信息內容的要素,從而較為深人地理解拓展原閱讀范文所包含的意義。這一過程是信息的具體加工過程。
六、切磋分析,解決問題
研究性閱讀的最佳組織形式是小組合作研究學習,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共同研究問題)小組在研究問題過程中,互相切磋,討論啟發,促進發現,從而提高了閱讀效能。學生正是在切磋、研討中發現規則、定_義,明白了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例如,在學習《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時,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了“諸葛亮為什么能借箭成功”的問題,具體討論如下:學生A:諸葛亮之所以成功,我看是因為他知曉天文地理。他能預測這天有霧,并且順風順水,說明他學識淵博。學生B:我認為這件事的成功最重要的是他善于了解人。第一,他知道魯肅是一個正直老實、顧全大局的人,所以找魯肅幫助,做好借箭的準備工作,不讓周瑜知道。第二他了解周瑜氣量小,妒忌心強,便立下了軍令狀,使周瑜放松了對他的警惕,這反而有利于“借箭”、第三,他曉得曹操是多疑的人,霧天不敢出擊,所以最后才能順利駕船回營。學生C:我補充一點,成功的另一個原因是他有膽識,他明知周瑜陷害他,但為顧全大局,最后有把握地答應“造箭”。
七、交流評價,深化認識
它對當前學習既有積極的功能,也有消極的影響。
在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活動中經常碰到學生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其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又該如何克服呢?
一、思維定勢消極影響產生的原因
1.日常生活概念的干擾。
例如在幾何初步知識教學中,學生往往易受詞的生活意義的影響,假如詞的生活意義和幾何概念的科學意義一致,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反之則起負遷移功能。
如“垂直”在日常概念中總是下垂,是由上而下,所以當學生在接受“自線外一點向直線作垂線”時就由于日常生活經驗的干擾,只能理解點在上方,線在下方這一種情況,以致產生認為點在其它方位時作垂線是不可能的錯覺。
2.原有書寫格式的干擾。
不同內容的知識,都有規范格式的書寫要求。但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其思維缺少批判、開拓的品質,往往輕易產生書寫格式的錯誤干擾,表現為短時間內的不適應。常見的錯誤有摘要:①計算小數乘法時列豎式②求4的倒數是多少列式為4=1/4;?③將60分解質因數為2x2x3x5=60;④解方程受遞等式的影響摘要:4X=80=80/4=20等等。
3.已有知識經驗的干擾。
小學生受年齡和認知心理的局限,對數學的本質屬性理解不深,輕易被非本質屬性所述惑,由于已有知識經驗的積累限制,對后面新知識輕易產生思維障礙。
如低年級學生學習實際數(量)進行比較的方法,小明比小英高13厘米,則小英比小明矮13厘米,到高年級學習分率比較時受前面知識的干擾,看到甲數比乙數多25%,則錯誤地推導出乙數比甲數少25%。
4.已有認知策略的干擾。
學生利用遷移規律通過已有知識的推導學習新知識,由此及彼,觸類旁通,不失為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捷徑。思維過程中的正遷移固然對學習有啟迪功能,但已形成的認知策略對后繼學習的消極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有學生這樣計算,產生錯誤的原因在于受已學過的帶分數加減法法則摘要:“整數部分、分數部分分別相加減”的影響,結果誤入歧途。
5.新知識對舊知識的后攝干擾。
如學生接連演算幾道進位加法后,出現不進位的加法,有些學生仍然在前一位上進上1后再加,?即先前的演算經驗形成一種動力狀態,支配了眼前的演算思維而產生錯誤。再如學習了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后對正方形的周長計算產生了負功能,部分學生分不清公式的適用范圍。
6.教師教學習慣的干擾。
某些教師的教學習慣有時也會成為消極定勢的根源。低年級教師往往因知識比較簡單,教學中總是按照固定的思路(模式)講課,學生被動地按照一定的程式機械重復地進行某種練習。心理學實驗表明摘要:某種單一的信息反復刺激大腦,就會產生思路上的慣性,勢必造成知覺偏差,易導致定勢的消極效應。如在二年級教學除法應用題時,某教師作這樣的小結摘要:列除法算式時總是較大數除以較小數,以致學生認為“3元錢買6支鉛筆,平均每支鉛筆多少錢?”列為“3÷6”是錯誤的。
二、克服思維定勢消極影響的辦法
1.建構促進調整。
消極心理因素的影響是隨著熟悉結構的擴充和更新而產生,并又隨著認知結構的更新和完善逐漸地部分地得到克服。只有建構才有利于“同化”、“順應”,有利于消除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如教學周長和面積時,可讓學生比較左圖中甲和乙誰的面積大?誰的周長長?以防學生受“面積大,周長也較長”這一不正確的經驗的影響。因此教師應及時幫助學生擴充完善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
2.變式防止泛化。
小學生對于相似刺激往往輕易產生泛化,這就要求應用變式的規律組織學習。
如“頂”和“底”的教學,可以畫出不同位置的等腰三角形,使底邊在頂角的上方、右方和其它位置,學生通過這些變式圖形,就會排除“底”一定在“頂”下邊的定勢干擾,防止了思維僵化,從而正確理解幾何圖形中“底邊”、“頂角”這些概念的本質。
3.比較掃除障礙。
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能避免定勢的負效應,把干擾及時消滅于萌芽狀態之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運用比較方法,通過比較分析、找出異同、發現新問題,使學生對知識的可利用因素和易混的因素進行辨析分化,這是最有效的方法。
如“一根鐵絲長5米,?①截下去1/2米,還剩多少米?②截下1/2還剩多少米?”
可啟發引導學生主動參和比較,提高自覺克服負效應的積極性。
4.反饋利于強化。
一般地說,學生初步練習時產生的錯誤在教師的指導下比較輕易糾正和克服。
因此教師應及時地糾正學生的不良思維習慣,強化正確的思維方法。
5.反思克服惰性。
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形成反思和評價的習慣,善于從策略上、方法上評價和反思,?可使學生不拘常規、不死套模式,加速思維的優化和暢通。(1)鼓勵學生多思、多想、善思、會想,如教學4600÷1500時,可啟發學生想摘要:①怎樣算簡便?
②余數是100還是1??為什么??這樣可以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度,提高思維質量。
(2)?多角度多方向的解題。學生解題時常會按習慣了的單一思路去思索數學新問題,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角度變換思維方向。比較2/17、3/19、5/23的大小,可另辟捷徑用統一分子的方法去解決,以克服思維的依靠性、呆板性、懶惰性,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6.突破促進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