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3 01:09:44
序論:在您撰寫體系管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工程管理基礎理論是指在工程管理學理論體系的根本,是工程管理理論體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具有持續性、大眾性等特點。這一基礎理論所容納的人文科學有工程學、管理學、工程經濟學、社會實踐學、法學、體系工程等。盡管這些僅僅是基礎的理論知識,但卻是在不斷地實踐中積累的最先進的工程管理經驗。它們的存在,推動了工程管理理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對整個理論體系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工程管理核心理論
任何一個完善的理論體系都應該具有其獨特的核心理論,而工程倫理學、技術經濟學、組織行為學等便是新型工程管理理論體系的最根本內容,它們所涉及的不僅僅是舊的理論知識,二是在歷代工程管理人員的經驗總結,是真正的精華所在,是工程管理理論體系完善的指導性文件。
(1)工程倫理學。工程倫理學是工程管理理論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之一,作為工程管理的指導性文件之一,它是一門主要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環境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在建設工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學科,是核心理論或基本理論,是研究工程中人的地位和作用、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相關學科。通過總結工程倫理學所有組成部分,我們可以將工程倫理學分為多個方面的內容。
(2)技術經濟學。大眾意義上的技術經濟學是指在建設工程項目投資之前,運用先進的生產定額,考慮經濟發展、資金的時間價值、通貨膨脹等問題,對項目的不確定性和投資風險進行分析,采用科學的技術手段對工程項目進行經濟分析和國民經濟評價,以尋求最佳的投資組合。
(3)組織行為學。組織行為學是一門研究人的學科,任何一個組織都應該有其獨特的規范、層次和溝通體系。任何一個組織的人集合體,組織是一群擁有著相同的目標,相互關聯的人的集合體,如何能夠使組織健康穩定的發展,就要有一定的規章制度,嚴格的分配原則,給組織的每個人公平的表現平臺。
3工程管理應用理論
(1)工程規劃技術。常常用于工程的戰略性發展規劃,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抽樣分析法、評估法和估算法。
(2)工程決策技術。常常用作對建設工程項目的技術經濟分析,可行性研究和國民經濟評價。
(3)組織協調技術。我們所采用的定額等方法進行項目價值或者成本估算時,都必須要有合理的生產組織和合理的施工條件。而這里的協調,則主要是協調各個工人小組之間協調統一的施工,材料按規定的額度進行使用??梢圆捎脜f調法和權責分配協調法、按勞分配法等。
(4)風險分析。這里的風險,首先在技術經濟分析階段,我們就需要找出造成不確定因素的原因,即所謂的風險。然后采取相應的組織措施降低風險,或者在風險造成損害時能夠及時的處理??梢圆捎孟嚓P數據分析法、風險轉移技術和風險利用技術等。
(5)信息化技術。信息管理是建立工程管理理論體系的重要部分,能夠接受并妥善的分類處理各類信息,整合各類信息所反映的內容,才能達到工程管理的嚴謹性要求。可以采用數據庫技術和全球定位體系技術等。
4工程管理外延理論
語用學就是“研究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語言的使用,包括所產生的字面意義和蘊涵意義,以及可能產生的效果的學科?!薄把芯空Z言在各個領域中實際應用的學科。”“應用語言學本來多指把語言原理應用于教學方面,但是隨著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發展,應用語言學的領域越來越廣,已經包括文字創制、語言政策制訂、語言疾病治療、通信技術研究乃至人工智能研究等等?!薄熬浞▽W研究符號與符號之間的關系;語義學研究符號與所指事物之間的關系,語用學研究符號與使用者之間的關系。句法學回答的問題是:句子是按什么規則組成的?語義學回答的問題是:意義是按什么方法確定的?語用學回答的問題是:語言的使用在一定的上下文里產生了什么影響和效果?”“句法學追求的是規則,語用學要弄明白的是功能。語文學問:X是什么意思?語用學問:你對某人說X是什么意思?”語用學的特征有以下幾點:
1.語用學研究語言文字符號的意義及其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的不同用法,乃至不同的表達效果,側重于語言的實用。
2.語用學注重語言本身的使用,以語言為基本的要素,講究語言的組織與駕馭,特別在乎語言在特殊環境里的特殊表意效果,講究語言規律的內在探索。
3.語用學始終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社會發展的速度越快,語用學的內容也就越充實。它在最初的發展階段,僅僅以語言教學為目的,隨著社會的前進,它的運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泛。
4.語用學與其他學科有著廣泛的內在聯系。只是它更側重語言的基礎性特點。在我們的教學中,可以說專門對語用學進行過介紹,然而高考卻并沒有缺少對語言運用的具體而實在的考查,只是我們的注意力不是那么強罷了。而這一點也造成了目前語文教育效率不高的真正原因。如此重要的一條規則,語文教材與教學在有意無意之中忽視了。
二、教材體系應考慮的問題
根據教學大綱規定,我們應當以語言訓練為其要點,這樣,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從語言學習的角度出發,大講特講語用學,以語用學的科學體系作為最終出發點,應該是語文教學的出路所在。實際上,教材中大量具有相當文學水準的作品離學生的認知水平本來就遠,實用傾向也不明顯,訓練體系嚴重不足。教材內容和形式單一的這種傾向,恐怕是語文教學效益不高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建立以語用學為目標的學科教材體系就顯得十分重要:
1.語匯運用體系。如果說,在小學時期還比較注重字匯的學習,上了初中以后,字匯的積累沒有能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到了高中,更是忽略了詞匯的進一步提高。語言是建立在大量的詞匯基礎上的,但是語文教材并不注重母語詞匯體系的教學。
2.口語體系?!皫装倌陙?,書面語一直是文學的工具,也是判斷語言優劣的標準的根據。人們認為書面語使語言具有永久性和權威性。因而,語法規則無一例外地都是用書面語作為例子。相反,日常用語卻被忽視或被譴責為只表現出粗心和沒有組織,是不值得研究的課題?!薄耙粋€人倘不把已有的文化積累——包括語言——盡可能地占為己有,并且從這個基礎上跨開步去,那他實際上是不懂得利用條件,讓自己處在優勢的地位?!薄安贿^作為語言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畢竟還是來自活人——尤其是人民群眾的口頭?!痹谖覀兊慕滩睦铮谡Z體系與書面語體系各自的作用并沒有被引起重視。在教材里相當多的口語語匯系統,口語的語法系統更是付諸闕如。
3.書面語體系?,F代漢語沿襲了古代漢語的深遠影響。“在五四時期白話文運動以前,書面語和口語的區別實際上是古今語的區別。文言……往下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葉?!笨上?,教材在這方面也沒有太大的突破。
4.口語與書面語的語法運用體系。“書面語能精心組織,表達更緊湊、更復雜的結構話語的單位?!倍喾吹氖聦嵤牵翱谡Z的自發性和快速性使復雜的事先計劃的機會減少到最低程度,并且助長了說話人當機立斷的特征——比較松散的結構、重復、重新措辭、插入語、以及用語調或停頓把話語分割成易懂的意群?!薄皶嬲Z展示出數種獨有的特點,如標點符號、大寫、空格、色彩和其他圖文效果。口語中幾乎沒有與此相對應的特征。例如:口語中問號可以用升調表達;感嘆號和劃線部分可能用放大音量表示;插入語可能用減速、降低音量或音調來表示?!薄坝行┙Y構只能在書面語里找到。詞匯里的某些詞條很少或從來不用在口語中,如許許多多音節的化學術語,或較神秘的法律術語。反之亦然,口語里使用的某些詞一般不用于書面語,以及某些俚語和猥褻的詞?!北容^我們的教材,其語法系統,雖然多年以來有所創建,但是至今還是沒有一點是關于口語方面的。
5.篇章運用體系。文章通常以篇章馭段落,以段落馭句群,以句群馭句子,以句子為基本構成單位,實現其表意功能?,F存教材側重了完整的文章,忽視了用選段的方式來實現其篇章的靈活性和巧妙性。與此帶來的結果是,增大了學習的難度,大大減少了學生大量占有信息,進行對比學習的機會。
6.綜合文體運用體系。教材中的文體通常以記敘、說明、議論的三分法為標準。對各種新興的文體往往視而不見,遠遠落后于實際和時代的需要。也就難怪教師在教學中無法用新穎的知識為內容吸引學生,學生學習起來也覺得枯燥難耐了。
7.語文與文學體系。語文當然離不開文學。但是在教材中怎樣處理語言與文學的關系卻是一件值得研討的事情。我們的教材中,文學作品所占的比例相當大,但是缺乏一個明確的準則。并且在教學中是以無形中拔高了學生的文學修養為前提的。我們以為只要在教學中對范文進行一番分析就能達到目的了,因而多年來的語文教學往往有一種文學化的教學傾向。文學的創造是要講很多因素的,我們卻忽視了這些因素。西瓜沒有揀到,芝麻也丟了。
8.語文與文化體系。語文絕不是單純的一門學科,文化語言學告訴我們,語言與文化聯系密切,它是以廣闊的歷史文化為深厚的背景的。反之,我們也能從語言中窺測出歷史的長久淵源??上?,語文教材以表面化的思想教育體系取代了語言豐富的文化意義。
“文化語言學從一問世就呈現出它令人目不暇接的豐富性:方言與歷史人文地理,言語交際中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語法與漢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深層通約性,漢語言史與漢民族文化交融史,古漢字與先民的意識特征,……幾乎中國現代語言學的每一個分支都可以打開一個引人入勝的文化視界。”(《語文的闡釋》申小龍p612)教材中,有關文化方面的范例只有一二篇知識短文和少數幾個練習,沒有較為適當的選文。這或許就是當代學生缺乏文化的根源。
9.語文與多學科體系。語文的工具性特點最能及時反饋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發展成果。在語文教材中我們卻發現并沒有一點有關這方面的材料,而高考卻無中生有地出很多這一類型的考題。這幾年,高考題中這一類考題分值都在10%以上,范圍十分廣泛。
10.語文與信息語言體系(機器語言、計算機語言)?!半娨?、傳真、復印、錄像、激光照排、衛星通信、模式識別、各種語言分析合成儀器、電子計算機等先進技術和設備的出現,更把語言的運用提高到一個新水平?!薄半S著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發展,應用語言學的領域越來越廣,已經包括文字創制、語言政策制訂、語言疾病治療、通信技術研究乃至人工智能研究等等?!笨墒俏覀兊恼Z文教材卻對此置若罔聞,視而不見。這無疑是對語文自身科學性的懷疑和否定。
11.語言與風格學體系?!段男牡颀垺んw性》把文章風格分為八種類型“一曰典雅,二曰遠奧,三曰精約,四曰顯附,五曰繁縟,六曰壯麗,七曰新奇,八曰輕靡?!辈⑶疫M一步指出:“雅與奇反,奧與顯殊,繁與約舛,壯與輕乖”,將風格分成截然不同的兩種類型?!坝捎诮浑H的場合、媒介、對手、目的、內容等的不同,語言的運用也不同,因此,存在著不同的文體。”“語言里最常用的語音、詞匯、句法項目是全民共用的,然而,每人在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里對這些項目常須作出不同的選擇?!薄皩τ谡Z言中一個項目的運用,有約定俗成的常規,然而,在人們運用的時候,常對常規作或大或小的變異?!敝钡浆F在,我們的語文教學對此都還沒有任何反應。比如高中教材全文選文140余篇,講解課文68篇,48位作者,作品風格的單調可見一般。
三、出路與思考
1.文章內容信息量太少、運用語言的幾率不多
現行的教材是按文章本體的方式編排的,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全面了解作者的意圖;知道作者為設計篇章而付出的辛勞;缺點是夸大了篇章的實用功能;減少了語言本身的規律化的運用機會;增強了學習難度;忽視了語言的操作水平。為此,我們不妨學一學西方一些教材編輯法,把教材編輯為教程的方式,通過大量選文的方式實現信息的集約化處理。比如現今世界上有名的幾部英文教材《循序漸進美國英語》、《新概念英語》、《主導英語》等等。首先側重語言本身的科學規律,表意的功能,其次才考慮它的其他方面,而不是首先把個性化學習的文學色彩放在第一位。
2.文體對比性信息欠缺
我國的文體學具有悠久的傳統?!拔霓o以體制為先。”古人就是通過研究分析文體來教人寫作的?,F代社會的發展為文體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當人們已經把文體當作一種“美的創造”時,我們的教材還停留在極為古舊的自以為是的貧乏的說法之中。這實在是一種不相稱的事情。為此,在新的語文教材中,我們必須考慮適當增加各種新型實用的文體,以適應學生認知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現在上海H版等多種版本已從閱讀能力方面要求,并不怎么看重三分法,對社會需要的文體樣式如報紙、期刊、書信、工具書、書目、讀物介紹等設置單元進行專門訓練。這無疑為文章讀寫提供了新的思路。
3.辯證理解缺乏層次
美國沃爾夫認為,語言是思維的塑造者,它決定人們的思維,甚至決定人們對世界的看法。日本的語言學家時枝誠記也說:“語言是思想的表達或理解,思想的表達過程和理解過程本身就是語言?!闭Z言與思維之間的關系是得到公認的。高考對思維能力的測試也無一例外放過,但檢諸教材,卻不能發現有系統的訓練模式。學生能否理解得深刻,還得看老師的教學修養如何,學生的天資有無差錯。否則就只能聽天由命了。所以我們在設計教材時必須考慮的是怎樣把語言的思辨功能加以強調。
4.練習設計無梯度
統觀我們的練習,很容易發現它的隨意性和雜亂性,即使教了多年的老教師也很難找到這其中的內在聯系。由于以文章為本體,所以練習就成了附屬產品。它表現出以下幾個方面明顯的不足:
①練習無梯度。高三的文章可以初一讀,初一的文章放在高三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與之對應的是,高一的學生做高三的考試題不會在話下,而高三的學生做高一的寫作也就同樣一回事。初中的語文知識體系是由拼音、字詞、標點符號、字典詞典到寫作,高中的語文知識體系也無一例外。聰明的學生只需要在初中努一把力,上了高中往往就會應付裕如。這樣一來即使老師使勁教,也等于做了無用功。
②練習頻度低。比較西方一些有名的教材,都十分重視練習的設計,往往為學生配有大量的操作練習題;練習與教材之間差不多50%的比率;并且還十分重視練習的簡易性和難度大小,不需要學生另起爐灶,在教材上就可以通過操作來完成,從而得到提高。相反,我們的教材,由于選文側重文章本體,所以很容易忽視練習在課本中的獨特作用。有很多練習就是思考思考,如果要做,就得大動干戈,不是準備筆,就是準備紙,教師還得費心費力使勁改,總之問題一大堆。這樣一來,操作不便,工作量增加,學生厭煩,老師也不愿意。
5.其他
語文教學包含著互相包容、互相作用的許多因素。但是,我國當前的語文教學形成了識字—讀書—作文章這樣一個程序,語文教學被完全孤立起來,“語文教學的研究和發展既是中國文化、教育、科學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關系發展和國際文化發展的需要。使語文教學與教育科學和語言科學的發展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納入應用語言學的發展軌道,提高教學效率,是當前語文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睆恼Z用學的角度把握語文教學的本體性質,研究語文教材,看來確實是改革語文教學的一條捷徑。
[1]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M]。
[2]劍橋語言百科全書[M]。
[3]孫犁.作家要鑄煉語言[M]。
[4]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M].152。
[5]劍橋語言百科全書[M].283。
[6]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M]。
[7]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M]。
[8]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M]。
關鍵詞:金融抑制;金融深化;金融約束;金融體系
FINANCEEVOLUTIONTHEORETICSANDOURFINANCIALSYSTEMSREFORMATION
CHENLiu_qin
(TianjinEconomic&DevelopmentResearchInstitute,Tianjin300202,China)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financecontrolanditslocalization,financedeepenanditsdisfigurementinherently,financerestrainanditstropismonthepolicy,putforwardthatourfinancialsystemsreformationshouldconfirmthefinancedeepenasanultimategoalofthereformation,takethefinancerestrainasanessentialmeasure,andharmonizetheconnectionbetweencurrencyfinanceandeconomicdevelopment.
Keywords:Financecontrol;Financedeepen;Financerestrain;Financialsystem;
一、金融抑制及其局限性
金融抑制,是指中央銀行或貨幣管理當局對各種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市場經營流程和市場退出按照法律和貨幣政策實施嚴格管理,通過行政手段嚴格控制各金融機構設置和其資金運營的方式、方向、結構及空間布局。金融抑制可以促使銀行等金融企業謹慎運作,控制經營風險,確保銀行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清償力,能促進銀行體系的穩健發展和市場競爭機制良好運作,在銀行業的穩定和效率之間尋求最佳平衡點;當出現金融風波,甚至金融危機時,可盡可能以最小的代價保持銀行業等金融企業的穩定。
但隨著金融國際化,自由化和國際金融電子化技術迅速發展和金融創新,金融抑制難度不斷增大,抑制成本激增,在金融領域造成“非市場性風險”,其具體表現為:1、扭曲了金融資源的價格,造成虛假供求關系。金融抑制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實際利率(存、貸款利率)被壓得過低,不能真實反映資金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狀況。其表現為政府對公營部門強制性低息信貸以及外匯市場的外匯管制等。對銀行體系規定過高的準備金率和流動性比率也是價格扭曲的一種形式2、導致金融市場發育不健全,損傷市場對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金融抑制是以人為的力量替代市場力量,其直接成本是各項管理費用,間接成本是阻斷市場力量的資源配置作用而產生的對銀行等金融企業效率的破壞,同時,金融業務易被少數國有金融機構所壟斷,缺乏競爭,金融效率低下。3、導致市場分割。市場分割首先表現為金融抑制經濟中金融體系的“二元”狀態:一方是遍布全國的國有銀行和擁有現代化管理與技術的外國銀行的分支網絡,組成了一個有限的,但卻是有組織的金融市場;另一方則是傳統的、落后的、小規模的非正式金融組織,如錢莊、地下金融市場等。其次表現為與“二元”體系相關或不相關的資金流向的“二元”狀態:有組織的金融機構遵循政府制定的低貸利率,將資金貸給公營部門及少數大企業,而大量小企業及住戶則被排斥在有組織的金融市場之外,只能以較高的利率從非正式金融機構獲得所需的貸款。另外,金融抑制還導致政府不適當的資金投向干預而累積大量的金融風險。
可見,金融抑制是“通過扭曲包括利率和匯率在內的金融資產的價格,再加上其他手段,這種戰略會縮小或壓低相對于非金融部門的金融體系的實際規?;驅嶋H增長率。”金融抑制政策主張以金融管制代替金融市場機制,其結果自然難免導致金融體系整體功能的滯后甚至喪失。
二、金融深化及其內在缺陷性
1973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羅納德·麥金農出版了《經濟發展中的貿易與資本》一書,其同事愛德華·肖也于同年出版了《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一書。兩人都以發展中國家的貨幣金融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金融與經濟進行了開創性研究,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論。他們首次指出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后的癥結在于金融抑制,深刻地分析了如何在發展中國家建立一個以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金融體制,即實現金融深化,開創了金融深化理論的先河。金融深化理論主要針對當時發展中國家實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如對利率和信貸實行管制等提出批評,力主推行金融深化戰略,以金融自由化為目標放松或解除不必要的管制,開放金融市場,實現金融市場經營主體多元化以及貨幣價格(利率)市場化,使利率真實反映市場上資金的供求變化,由市場機制決定生產資金的供求變化和流向,刺激社會儲蓄總供給水平的提高,從而便利資本的籌集和流動,有效地解決資本的合理配置問題,提高投資效益,促進經濟發展。由此可見,金融深化理論為發展中國家促進資本形成,帶動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和思路。它既彌補一般貨幣理論忽略發展中國家貨幣特征的缺陷,又克服了傳統發展理論忽略貨幣金融因素的不足,突出強調了金融體制和金融政策在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進而為發展中國家制定貨幣金融政策,推行貨幣金融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這一理論及政策建議得到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積極支持和推廣,同時也得到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贊賞,對20世紀70年代以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金融體制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透過傳統的金融深化理論,我們可以發現金融深化暗含這樣一個假設:金融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市場中的信息是完善和公開的,并存在一個競爭完全不受任何阻礙和干擾的市場結構,且市場中的主體是理性的。但現實經濟使得金融深化理論假設存在著缺陷,主要表現為:1、現實的金融市場存在不完全性和昂貴的信息搜尋成本。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信息不完全問題,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面臨兩大約束,一是利率限制導致的利率約束,一是信息不完全導致的信息約束。金融深化理論只重視前者,而忽視后者。由于信息約束,放任金融市場自由化會造成多方面的市場失靈,導致金融體系動蕩。2、金融市場發展滯后對金融自由化存在制約。金融市場的落后是政府過度管制的原因,而過度管制又導致金融市場的更加落后。忽視市場落后,取消政府管制,就會帶來市場混亂。金融深化理論主要研究和強調的是后者,忽視前者對放松政府管制,即金融深化過程的制約。超越或滯后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自由化都會給金融市場帶來混亂和不穩定。3、金融深化使得國際流動資本對開放資本項目國家貨幣的投機更加容易,使小國經濟或落后經濟容易出現經常性的波動,它不僅沒有起到穩定器的作用,相反任何促使經濟增長的努力都被非正常的波動所侵蝕,這些國家為了經濟的穩定,不得不采取適當的官職措施或非完全的金融深化措施。4、金融深化理論對于發展中國家很不適應。金融深化理論表面上研究的是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問題,提出的政策主張應該適用于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改革,但他們的研究對象是以私有制基礎的完善的市場經濟,實際上適用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金融深化理論的政策主張和目標對于小國或經濟落后國家而言并非是美好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就是明證。
三、金融約束及其政策取向
進入90年代,信息經濟學的成就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尤其是應用到政府行為的分析中。但很多經濟學家分析了在信息不完全的前提下金融領域的“道德風險”、“逆向選擇”等問題,托馬斯·赫爾曼、凱文·穆爾多克、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人于1996年在麥金農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論基礎上,提出了金融約束論,認為政府對金融部門選擇性地干預有助于而不是阻礙了金融深化,提出經濟落后、金融程度較低的發展中國家應實行金融約束政策,在一定的前提下(宏觀經濟穩定,通貨膨脹率低并且可以預測的,正的實際利率),通過對存貸款利率加以控制、對市場準入及競爭加以限制以及對資產替代加以限制等措施,來為金融部門和生產部門創造租金,并提高金融體系運行的效率。本人認為它對我國制定金融政策同樣具有參考價值。
金融約束是一種選擇性政策干預政策,政府金融政策制定的目的是在金融部門和生產部門創造租金機會,刺激金融部門和生產部門的發展,并促進金融深化。金融約束是與金融抑制截然不同的政策。金融約束的前提條件是穩定的宏觀環境、較低的通貨膨脹率、正的實際利率。最關鍵的是金融抑制是政府從金融部門攫取租金,而“金融約束的本質是政府通過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在民間部門創造租金機會,而不是直接向民間部門提供補貼?!?/p>
租金創造并不一定要靠利率限制來達到,政府也可以采用金融準入政策、定向信貸和政府直接干預等創造租金,只要政府使銀行和企業獲得了超過競爭性市場所能得到的收益而政府并不瓜分利益,這就可以說政府為它們創造了租金。通過創造經濟租金,使銀行和企業股本增加,從而產生激勵作用,增加社會利益。
金融約束的政策取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政府應控制存貸款利率。即將存款利率控制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但要保證實際存款利率為正值),減低銀行成本,創造增加其“特許權價值”的租金機會,減少銀行的道德風險,激勵其長期經營。只要存款利率控制適度,則金融約束是有好處的;如果控制力度過大,資源配置將受到扭曲,金融約束將會蛻變為金融抑制。只要干預程度較輕,金融約束就會與經濟增長正相關。
2、嚴格的市場準入限制政策。嚴格的市場準入政策并不等于禁止一切的進入,而是指新的進入者不能侵占市場先入者的租金機會,如果沒有市場準入的限制政策,銀行數目的增加將使資金市場競爭加劇,租金下降,激烈的無序金融競爭會造成社會資源浪費,甚至還可以導致銀行倒閉,危及金融體系的穩定。為保護這種租金不至于消散,一個重要的保護手段就是限制進入者的進入,以維持一個暫時的壟斷性存款市場,對現有存款市場的少數進入者進行專屬保護。嚴格的市場準入政策可提高金融體系的安全性,對整個社會經濟具有重要的外部效應。
3、限制資產替代性政策。即限制居民將正式金融部門中的存款化為其他資產,如證券、國外資產、非銀行部門存款和實物資產等。金融約束論認為發展中國家證券市場尚不規范,非正式銀行部門的制度結構薄弱,存款若從正式銀行競爭流向非正式銀行部門會減低資金使用效率,也不利于正式銀行部門的發展。而資金若由居民部門移向國外,則會減少國內資金的供應,擴大國內資金的缺口,對國內經濟尤為不利。
金融約束是發展中國家從金融壓抑狀態走向金融自由化過程中的一個過渡性政策,它針對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轉軌過程中存在的信息不暢、金融監管不力的狀態,發揮政府在市場“失靈”下的作用,因此并不是與金融深化完全對立的政策,相反是金融深化理論的豐富與發展。
四、我國金融體系改革的思考
目前,金融體系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是金融體系的混合性,即政府限制行為與市場行為并存,管制價格與市場價格并存。隨著中國經濟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政府管制逐漸放松,相對獨立的貨幣金融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著,成為影響中國經濟運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從上面對有關金融理論的初步分析,我們至少可以考慮:
1、確定金融深化是我國金融體系改革的終極目標。
前面分析到,金融深化理論與實際金融有著明顯的差異,傳統的金融深化理論亦存在其內在缺陷性,但這并不構成金融深化的客觀需要,盡管自亞洲金融危機后,亞洲各國及歐美的一部分學者對金融深化產生了懷疑,認為全球金融體系的不完善和各國金融發展的明顯差異使得金融深化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帶來全球性的金融混亂和不和諧。但我們應該認識到:(1)從自由化的進程來看,在政府對貿易和金融的管制放松后,世界經濟和各國的經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總體上保持了經濟的增長,金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加大,表明自由化的收益是大于其所付出的代價。(2)東南亞金融危機重要原因是危機各國不可持續的宏觀經濟政策和不適當的金融深化措施導致的。實施金融深化的國家常常把放松金融管制等同于放松金融監管或放開不管,過分地追求金融深化是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而忽視了經濟可持續增長所必須的協調的金融因素,忽視完全金融深化所必須具備的內在制度剛性要求。比如,要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就必須先有或者同步進行金融體系市場化或完善化,這是金融深化論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因而,我們應客觀的對待金融深化理論與實踐,絕不能因一些發展中國家在推行金融深化進程中發生了金融危機,就認為金融深化與金融危機二者之間有某種必然的因果關系。實踐證明,有效、合理的金融深化實踐會提高經濟發展的績效,還可以提高一個國家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一些發展中國家之所以在金融深化的進程中發生了金融危機,其根本原因在于選擇了過于激進、超前的金融深化戰略。我國在實施金融體制改革時,不能把麥金農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論,簡單的理解為完全取消政府干預的金融自由化,應在放松管制的同時關注市場的落后對放松管制的制約作用,注重金融深化的漸進性、層次性和持續性,“金融深化是伴隨著整體經濟改革發展的一個漸進過程,金融深化的政策措施應根據經濟發展的成熟程度和經濟運行的內在邏輯做出合理的時序選擇和安排,分階段和有計劃地進行?!痹谕七M金融深化的過程中,要結合本國金融改革的現實條件和制度風險,加強對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監管,逐步建立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相協調的金融體系。
2、金融約束成為我國金融體系改革的必要手段。
考慮到我國目前金融體系中累積了大量的金融風險,因此在改革進程中,我們應客觀的評價和估計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所可能帶來的長期性風險,本著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結合我國金融體系的實際情況,在經濟轉軌時期采取必要的金融管制與金融深化相結合的改革方略是顯示可行的。
除了解決政府需不需干預經濟和金融活動的問題,我國還需要解決如何把握干預力度,避免信息不對稱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問題。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1997年就曾指出,政府的不當干預才是造成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本質原因:在危機中資產價值的猛跌使很多金融中介機構破產,從而暴露出金融機構在金融活動中的破壞作用;而金融中介機構的借貸活動與資產價值之間存在著一種政治經濟動力關系,政府對金融中介機構或明或暗提供的債務擔保,是造成金融中介機構進行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根本原因。金融約束論從信息和激勵的角度,抓住了解決經濟金融問題的兩個基本點,一方面政府應創造條件使決策者掌握信息,或讓有信息能力的行為人成為決策者;另一方面政府可利用自身掌握和擁有的信息能力,為金融中介機構創造持久有效經營的激勵機制。當然政府的職責不是直接提供擔保和保護,而是促進金融體系市場約束機制發揮作用,積極促進信息的傳播,增加市場上可供信息的公開化,并充分發揮掌握內部信息的金融機構和民間組織的優勢,而非越俎代庖,過多干預,避免金融約束政策蛻變為純粹的金融干預政策,嚴格的金融約束政策與金融抑制可能只相差須臾。“金融約束應該是一種動態的政策制度,應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向更具競爭性的金融市場這一大方向的邁進而進行調整。它不是自由放任和政府干預之間靜態的政策權衡,與此相關的問題是金融市場發展的合理順序?!?/p>
在金融約束政策框架下,政府的作用既不是“親善市場論”強調的政府只能促進市場建設,不應干預金融經濟;也不是“國家推動發展論”所要求的政府為了彌補市場失靈,必須始終強力干預金融經濟;而應是“市場增進論”的觀點,即政府的職能是促進民間部門的協調功能,發揮政府進行選擇性控制的補充,避免產生不利于社會大眾的道德危害,使我國在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穩步實現真正的金融深化。
另外,我國進行金融體系改革的過程中,也必須要協調貨幣金融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目前,我國“經濟貨幣化”趨勢有所增強,貨幣金融對經濟的支持強度與日增強,廣義貨幣(M2)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上升到130%左右,都充分說明貨幣金融在經濟中的廣度和深度都有質的變化。貨幣金融在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逐步加大。隨著我國開放程度的深化,外部的沖擊已經開始影響本國貨幣金融政策的有效性,影響本國經濟的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這說明開放經濟中,貨幣金融政策一經濟發展有相當強的關聯。因此,在充分考慮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的基礎上,制定與我國經濟發展目標相協調的貨幣金融政策,避免金融業脫離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獨自繁衍。
參考文獻:
[1]愛德華·肖:《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2]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M],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談儒勇:《金融發展理論與中國金融發展》[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
[4]鄭澤華等:《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與中國的金融改革》[J],《西南金融》,2000年第4期。
[5]王松奇:《金融學》[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一)知識管理對區域創新體系的作用
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系統呈現出區域創新主體要素集聚的特征。通過自主創新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而提升區域創新能力成為支撐地區經濟增長的關鍵性要素。首先,知識管理有利于提高區域內部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技術創新過程是隱性知識再現的過程,技術創新過程中知識管理體現在知識的有序化、反饋的監控和保持競爭優勢等3個主要方面。加強企業知識管理,并通過創新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保持競爭優勢。其次,知識管理強化區域創新體系中知識鏈接。通過對知識在流動過程中有效引導、反饋,可以提高知識吸收和應用能力來優化創新過程,有利于創新主體增強知識創造能力,提高“知識溢出”效應。政府通過及時獲得最新科技資源,強化區域創新體系知識鏈接。第三,知識管理有利于區域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的提高。大量研究表明,創新過程中知識的存量與分布、知識流動的規模和效率、知識收集與處理能力都直接影響著區域創新體系的結構和運行效率。區域創新體系的運行效率還取決于知識配置力(KnowledgeDistributionPower),即一個系統向創新者及時提供渠道,使其獲得相關知識配置的能力。系統的知識配置力比知識生產更為重要,區域創新體系的知識配置力影響創新者獲得知識的速度以及社會資源浪費的程度,進而影響到系統的創新績效和創新能力,影響到知識在各創新組織之間的配置,從而最終提高區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優勢。
(二)基于知識管理的區域創新體系運行機制分析
大學、企業、科研機構是區域創新體系的3個基本要素,它們以知識流動和配置作為紐帶而組成一個整體。一般來說,知識管理包括知識創造、知識共享和知識應用3個基本階段??蒲袡C構和大學是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知識源,企業同樣是科研機構和大學知識創新的信息源。政府是區域創新的宏觀管理者,為創新主體的知識創新提供良好的創新環境和基礎設施。區域創新體系中知識管理是以知識的創造為起點,以知識共享為傳播方式,同時以知識應用為目的。知識創造是知識管理的起點,通過技術知識市場向創新組織提供原材料;知識共享是促進區域創新的重要過程,也是知識應用的必經階段;技術知識市場是知識應用的交易平臺,是運用區域創新體系創新要素進行創新的必要手段。
二、基于知識管理三階段的區域創新體系的運行機制
(一)知識創造階段的運行機制
區域創新體系的知識包括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其中隱性知識是知識創新的前提。在區域創新體系中,創新主體在知識創新以及使知識的載體————科研成果進行轉讓或產品進行銷售過程中,會發生知識外溢現象,從而創造出新知識。組織知識創造過程涉及組織內部員工與企業團隊層次的互動,最終形成區域層次的知識互動與反饋。對于區域創新體系而言,知識在個體層次組織層次和區域層次被創造出來,在各個層次都存在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相互轉化,存在知識創造的螺旋。區域創新體系的知識包括個體、組織與區域3個層次。個體層次的創新主要體現在個人知識的增加、個人新思想的出現以及個人發明或技術改造,創新個體是知識創造的來源。組織層次的知識包括已經形成文字的顯性知識,也包括存在個體之中的隱性知識。隨著組織個體知識不斷積累,知識增加到組織知識庫當中。創新組織的知識創造行為一旦導致知識溢出效應,組織的知識就會擴充到其他創新主體之中。知識創造以區域形式表現出來,形成以多個創新組織知識庫為基礎的區域知識庫。區域知識庫是一種整合性、結構優化的知識庫,使得區域內任何創新組織都可以共享區域層次的知識庫資源。因此,區域創新體系知識創造機制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它不僅增加了社會知識量,同時也是區域持續創新的根本。
(二)知識共享階段的運行機制
區域創新系統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與互動是知識共享的基本途徑,創新主體能夠通過這種共享機制來獲得創新所需知識。區域創新體系的知識共享機制包括開放的信息交流機制、互動的學習機制以及基于效益的激勵機制3個方面。其中,組織之間通過區域知識庫、網絡等技術來交流,使區域創新體系中創新組織之間的知識交流機制化,它是實現知識共享的前提和基礎;組織間的互動學習是區域層面的學習,可以通過組織之間的知識合作,或者是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向企業的轉移等等;區域知識共享的效益來自于各創新組織最大程度利用知識所獲得的價值,企業通過知識共享獲得重要創新資源,科研院所通過知識與信息共享了解企業技術創新需求,政府通過知識共享有針對性地協調區域創新的發展。組織之間的知識共享既包括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知識交流和分享,也包括組織與組織之間的知識傳播與應用。區域創新體系的主要功能是推動區域內知識傳播與知識共享,在此,本課題構建區域創新體系的知識共享機制。
(三)知識應用階段的運行機制
知識作為生產要素意味著以一種價值的載體進行交易和擴散,也就意味著創新知識可以作為一種商品來參與市場交易,從而發揮知識在創新中的最大價值。區域知識應用機制保證創新知識在區域創新主體之間自由轉移。其中,政府制定有利于區域知識應用、技術轉讓的相關政策;企業是區域創新體系知識的使用者,也是知識的主要“購買者”,從相關知識的“供應者”處購買知識。下面分析知識市場的構成要素。
1.“知識購買者”、“知識出售者”與“中介組織”“知識購買者”通常是對知識存在需求的企業、組織或個人,它們從其他創新主體那里購買知識尋求能夠解決問題的辦法;“知識出售者”是區域創新體系中所有創新主體,它們需要通過知識資本的共享與交易來獲得收益,這主要包括大學和科研機構、企業等等“;中介組織”是連接“知識購買者”和“知識出售者”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例如專利事務所、審計事務所、法律咨詢機構、知識產權咨詢機構等,可以擴大知識的流通范圍,促進創新知識的流動速度。
2.知識庫知識庫作為區域創新體系中創新知識匯集和積累的場所,以充實知識市場的知識交易量。同時,它也是一種有效的市場微弱信號收集機制,作為創新組織來說是一種創新刺激因素,促使創新組織能做出有效的、及時的決策行為。
(一)管理缺乏協調性
針對物資生命周期進行的管理只包括了物資的一小部分,尚未涵蓋全部的油田物資。另一方面,應用在物流管理中的軟件在集成化方面非常薄弱,這導致各部門、各行業、各地域的物流信息無法彼此繼承或共享,削弱了整體的協調性。
(二)決策缺乏數據支持
目前使用的物資管理信息系統在統計各個環節的統計數據時有很強的滯后性,這導致了能提供給管理者的數據非?;靵y,系統化的數據分析基本不可能做到。
(三)技術缺乏科技創新
RFID技術的應用過于稀少狹隘,只應用于油田管理的個別部門,既未形成多部門的聯網,也沒有完成整體的統籌化。這種情況令RFID技術的效能無法完全發揮出來。
二、油田物資管理中RFID的應用
(一)應用了RFID的物資管理應具有一體化特征
以RFID技術為基礎建立的管理平臺要將不同的部門、地域、行業連接在一起,令油田的物資需求、物資消耗、物資回收、資產管理等一系列相關工作都能夠一體化進行,實現整體的統一管理。
1.跨部門的RFID物資管理
石油企業的物資管理必然涉及多個部門,這其中包括了物資需求方、采購供應方、生產管理部門、技術監督部門、資產管理部門等。因此,使用了RFID的物資管理系統需要將這些部分統一起來,令物資的供應信息在集成和共享上能實現全方位化。
2.跨地域的RFID物資管理
大型的石油企業普遍具有跨地域的特點,這種廣域性為物資管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跨地域的物資調配由于物資信息的不統一性與滯后性很容易產生混亂,這就需要RFID統一、即時的物資信息功能。以物資流向為依據進行項目設計,把不同區域的統購物資全部納入管理系統,實現資產管理和物資管理對物資供應的全域化跟蹤。
3.跨行業的RFID物資管理
油田的開發需要多個行業共同參與和輔助才行,因此其物資管理工作也要將這些行業全部包括在內。無論是勘探、測井、鉆井、錄井、采油等主體行業,還是后勤輔助、后期作業等輔助行業,所使用的物資都要以RFID進行聯網記錄,再進行優化管理和合理分配。
(二)應用了RFID的物資管理應具有全面化特征
油田的物資管理必須要全面滲透進每一個環節,這種全面性體現在周期和過程兩方面。從過程上來說,首先由生產單位將自身的物資需求通過FRID反映為相應的電子數據,物資供應部門接收各個生產單位的需求數據,對這些需求進行平衡,然后訂立采購計劃并進行招投標,采購到的物資在入手的同時以RFID進行標識,之后以這標識為依據進行分類存儲,接著依照最初生產單位提供的需求數據進行一一對應的物資配送,生產單位接收并使用物資的情況也需要通過RFID回饋給管理中心。從周期上來說,全部物資都應在RFID的電子標簽上標明購入時間,使用或報廢時同樣要利用RFID即時將時間報告至管理中心,令管理平臺能掌握全部物資的生命周期。
三、結語
我國加入WTO之后,經濟、金融全球化使我國經濟發展環境更加復雜,國內信用缺失現象非常嚴重,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構成了嚴峻挑戰。因此,我們必須認真研究我國加入WTO后的社會信用管理體系建設問題。
一、我國信用缺失現狀及危害
目前我國信用缺失現象嚴重,大量企業任意逃廢銀行債務,企業之間相互拖欠“三角債”,證券市場各種違規現象層出不窮,消費領域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信用缺失對市場經濟和整個社會生活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和危害。
第一,信用缺失增加了社會交易成本,降低了效率,造成資源極大浪費。由于整個社會信用環境的惡化,信用缺失現象的普遍存在,信用作為支付手段的功能受到了很大限制,甚至一些企業為防范風險,寧愿放棄大量訂單和客戶,也不愿采用信用結算方式。
第二,信用缺失加大了我國的金融風險,制約了企業的發展。信用缺失導致的信用風險在金融體系中不斷積累,特別是向國有銀行集中,加大了我國的金融風險。信用缺失還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和投資風險,提高了投資預期的不確定性,使企業的投資和銀行的貸款趨于謹慎和收縮,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第三,信用缺失阻礙了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程。近20年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一直在穩健地推行,但一些企業借改制、破產之名大肆逃廢銀行債務,企業之間相互拖欠三角債,極大地影響了企業改革、改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進程。證券市場上市公司的造假更是觸目驚心,嚴重影響了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影響了我國經濟、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
第四,信用缺失導致中國經濟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下降。由于信用缺失現象的普遍存在,我國企業和產品參與國際競爭的成本將加大,參與國際市場的難度將增加,將不得不在價格等多方面做出較大犧牲。信用缺失還會引起外國投資者對投資環境的擔心,加大我們吸引外資的成本。
二、我國建設社會信用管理體系的必要性
(一)建設社會信用管理體系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信用是市場經濟運行與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市場經濟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信用經濟。良好的社會信用秩序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前提與助推器,是支撐現代市場經濟高效運轉的基礎和必要的安全裝置。社會信用秩序混亂則會阻礙和破壞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
(二)建設社會信用管理體系是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經濟總量的擴大,市場競爭將日益激烈。為了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各行各業將廣泛運用信用手段促進經濟增長。只有建立健全社會信用管理體系,才能保證以信用交易為主要交易手段的成熟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才能更好地拉動內需,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三)建設社會信用管理體系是我國加入WTO之后、堅持對外開放政策的要求。加入WTO后,我國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將逐步連通為一體,如何更有力地參與國際競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課題。在國際貿易中講信用、注意自身信譽是國際慣例的首要信條。守信用的企業將會得到長遠的利益,不守信用的企業將會被淘汰。完備的社會信用管理體系將有利于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四)建設社會信用管理體系是新經濟順利發展的要求。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新經濟必須以社會成員之間高度的信用依賴和信用確信為基礎,網上各項業務的發展都離不開社會信用管理體系的支持和保障。在社會大規模的信用規范未建立的背景下,無法談什么電子商務,網絡再安全也難以得到真正發展。
三、建設我國社會信用管理體系
(一)建立系統、完善的信用法律體系。
我國現有的《刑法》、《民法通則》、《公司法》、《合同法》、《擔保法》、《票據法》、《商業銀行法》、《企業破產法》、《金融違法行為處罰辦法》、《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等法規和行政管理規定對部分信用問題作了規范,但這些法規的目的、管理內容以及約束的問題并非專門針對信用,對社會上各信用主體的信用行為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法律準則與約束體系。因此,我們必須借鑒國際經驗,加快信用立法步伐,制定信用方面的專門法律。立法條件尚未成熟時,應出臺相關的法規或部門規章,同時盡快完善上述與之相關的現有法律。
立法過程中應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1.信用公告制度與保護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矛盾;2.借鑒國際經驗,建立失信懲罰機制,對失信行為進行法律界定,并制定處罰措施;3.立法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凸顯部門利益,避免引起部門間的利益爭奪,否則不利于整個行業的管理和發展。
(二)明確政府監管部門,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
在我國現行體制下,與信用管理有關的政府各部門如人民銀行、工商總局、質檢總局等大多從本部門的工作職能需要出發,制定相關管理規定,管理相應的信用活動,但是沒有一個統一管理全國信用活動的綜合管理部門。因此,當務之急是明確政府各部門在整個社會信用管理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其信用管理的目標與內容,并明確一個部門作為主管部門,承擔綜合管理和監管職責。
政府在建設社會信用管理體系過程中應發揮積極作用。從西方國家的實踐看,在推進社會信用管理體系建設的初期,需要政府各相關部門共同努力與配合。第一,應加強各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聯通,實現資源共享,打破目前各自為政的狀態,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第二,政府應主持制定一些基礎性、關鍵性的技術標準和服務標準,以規范信用管理行業的發展。信用管理行業的標準化建設對于提高社會經濟效率、規避系統建設風險具有重要意義。第三,政府部門不直接經營信用中介機構,也不直接干預信用中介機構的日常經營活動,否則就失去了信用管理的中立、公正性質。政府應扶持和監督信用行業的發展,創造一個寬松、公平的環境,讓信用中介機構按照市場的原則公平競爭,優勝劣汰。從歐美和亞洲地區著名的信用中介機構來看,絕大多數公司一直都采取民營方式。因為民營公司是中性的,無偏見的,是市場經濟中除客戶和政府之外的第三方,它們為客戶提供信用報告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它們在市場上的生存問題。第四,積極培育信用產品的市場需求。信用市場的需求是推動信用管理行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市場需求不足將嚴重制約整個行業的發展。美國政府很注重為信用產品的應用創造市場需求,利用多種手段引導市場交易者進行信用評級或者利用信用評級。目前,我國的企業和個人在經濟活動中普遍缺乏使用信用信息的意識,信用市場需求嚴重不足。因此,政府應從多方面、多渠道采取措施,鼓勵和引導企業和個人使用信用信息產品,增強企業和個人的信用需求。第五,政府應大力整頓市場經濟秩序,建立失信懲罰機制,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治力度,創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
另外,應該特別強調的是,地方政府在建設信用管理體系中也應發揮積極作用。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地方政府對于自己在建設信用管理體系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沒有深刻的認識,存在一哄而上的現象,出現了盲目建設和重復建設的情況,這是對有限的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
(三)發展信用中介機構。
近十余年來,我國的信用管理行業逐步發展。我國現有征信機構人體可以分為3類:一是民營征信機構,如新華信公司、華夏國際和上海中商等;二是外資、合資征信機構,如鄧白氏公司等;三是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推動建立的有關中介機構。客觀上,我國的征信公司尚處于起步階段,專業化程度和社會影響也不盡理想,其作用與功效尚未得到充分發揮。我們應該積極培育獨立的征信機構,以市場化、商業化方式管理企業或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
目前,我國的專業資信評估機構有幾十家,但資信評估市場規模小,可供評估品種少,市場供需嚴重失衡,資信評估機構權威性與專業化程度一直沒有得到社會公認。我們應學習和借鑒西方國家先進經驗,奉行“超脫、公正、獨立”的原則,高起點、高標準地扶持、培育專業的資信評估機構;完善信用評估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信用評估準則、方法和管理辦法。
規范的信用管理服務是整個社會信用管理體系有效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或缺。在西方國家,系統的、深層次的且具有一定規模的信用管理服務,是信用經營機構的后勤保障。目前我國信用管理服務行業發展很不平衡,商賬追收行業基本上是空白,信用保險和國際保理等行業剛剛起步,國家應該鼓勵發展這些機構與有關業務,進一步發展和健全社會信用管理體系。
(四)建設企業信用管理體系。
我國現有的信用經營機構主要是金融機構,其中主要是商業銀行,信用活動也主要是信貸。從西方國家的經驗來看,企業也是非常重要的信用經營機構。美國的企業,特別是一些比較大的企業,內部往往設立專門的信用管理部,控制企業的信用風險情況。目前,我國企業的信用觀念和信用意識淡薄,企業內部缺乏一些最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而加入WTO后,我國開放程度進一步加大,企業直接面臨國際市場和本土市場的競爭,為了生存和發展,我們的企業必須盡快建立信用管理體系。企業可以考慮從兩方面加強信用管理:一是完善企業自身信用風險控制制度,加強企業的自我信用控制能力,建立財務核算制度、銀行貸款管理制度和應付賬款管理制度,防止自身發生失信行為;二是完善客戶信用風險控制制度,提高信用風險防范能力,建立包括客戶資信管理制度、客戶授信制度和應收賬款管理制度在內的一系列管理規章,提升企業信用管理水平。
(五)加強信用宣傳,開展信用管理教育和科研活動。
建立社會信用管理體系固然需要法律體系的支持,但信用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會的信任和誠信的道德理念來維系。我們要把強化信用意識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建設的重要內容,讓“誠實守信”深人人心,增強全民信用觀念。
當前,應該加強信用管理教育,在中小學直至大學開設信用管理課程,培養人們的信用觀念和信用意識,培養專業化的信用管理人才。同時還要加強信用管理科研活動,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朱毅峰,吳春妹。美國信用管理體系簡介[J].中國金融,2003,(5)。
[2]陳文玲。美國信用體系的總體構架[N]中國經濟時報,2002-09-09.
酒店管理是一項對實踐能力有較高要求的特色性強的專業,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時應充分考慮其學科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能力本位就是要變傳統的專業教育為素質教育,樹立融知識、能力、素質為一體的觀念;樹立學生是學習主體,加強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觀念;樹立因材施教,鼓勵學生個性發展的觀念;樹立教學層次多樣化,培養途徑多樣化的觀念。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書本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學科理論與方法相結合,不僅向學生傳授現成的知識,更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未知領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既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又造就學生堅實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使學生在基礎理論、科學素養、創新能力、適應社會變革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1]。
2.以“四個一”為支撐,構建多層次多環節的實踐教學體系
2.1多層次多環節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是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與能力相結合的重要手段。我院在酒店管理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中,構建了以“四個一”為支撐,多層次多環節組成的實踐教學體系,為培養具有酒店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在酒店及相關行業從事經營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專業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1)多層次
多層次就是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同步,與能力培育同步,按照社會需求,將酒店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能力培養目標分為多個層次,由低到高呈金字塔形,將能力培養分為:1)基本能力;2)專業技術能力;3)經營管理能力;4)社會適應能力;5)創新能力,五個層次,如圖1所示。“基本能力”主要涉及學習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基本能力訓練增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性認識,掌握所學課程的基礎理論,同時對于酒店管理專業學生而言,良好的外語聽說能力不可或缺,這一能力與較強的溝通交流能力密切相關?;灸芰嵺`內容所涵蓋的課程有: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統計學、英語聽說、商務英語、酒店英語?!皩I技術能力”主要涉及酒店服務管理的能力。專業技術能力訓練培養學生掌握本專業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酒店的運行規律,熟悉酒店環境,增強學生對酒店專業知識的感性認識,對所學課程的基礎理論有比較深入的理解。所涵蓋的課程有:前廳與客房管理、餐飲管理、酒店管理概論、組織行為學。“經營管理能力”主要涉及酒店經營管理的能力。經營管理能力訓練承接專業技術能力訓練,進行專業理論課程的學習,培養經營管理能力,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管理理論,更容易地參與到實踐教學中來。主要涵蓋的課程:酒店督導、企業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酒店公共關系、酒店管理信息系統。“社會適應能力”主要涉及綜合設計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訓練旨在培養學生對多門課程綜合知識的應用能力,體現思維方式、知識應用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訓練內容主要依托酒店的真實案例,仿真進行管理操作,主要涵蓋的課程:酒店開業籌備、酒店運營實務、酒店運營效益評估、酒店立項可行性研究、畢業論文設計[3]。“創新能力”主要涉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創新能力訓練以課題研究小組為組織形式,以科研實踐為主題,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科研課題,較系統地掌握從文獻查閱、選題、研究方案設計與實現、論文撰寫、報告與答辯、結題等全過程的各個環節,感受科學研究的全過程,得到獨立科研能力的鍛煉,主要涵蓋的課程:立項課題研究和畢業設計。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一體化課程結構設計。
(2)多環節
為保證課程計劃的全面落實,我院構建了“實訓—實驗—實習—畢業設計”多環節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訓”將通過基本技能實訓、專業技能實訓和綜合技能實訓,主要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和專業技術能力;“實驗”是學生通過在實驗室內模擬酒店經營管理的實踐條件與實踐環境,通過組織學生參加模擬條件與模擬環境下的酒店管理專業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與經營管理能力;“實習”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最關鍵環節,整個教學過程含教學與科研兩種因素,是對已有知識的應用、探求問題的解決和尋求新知識的過程。通過建立和完善校內外綜合實訓和實習基地,有計劃地將教師已完成的企業橫向課題根據教學需要轉化成為綜合性、創新性的實踐項目,或為學生提供企業現實環境中的真實項目開展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思路以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畢業論文”是學生運用在校學習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鍛煉過程,也是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學習成果的綜合性總結,對于培養學生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創新能力有著重要意義[4]。
2.2實踐教學體系以“四個一”為支撐
(1)一個全方位的實踐環境
全方位的實踐環境是酒店管理專業實施實踐教育必不可少的硬性條件,其主要包括校內實驗設施設備和校外實習基地兩部分。建設好校內實踐環境是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保障,主要有:1)利用現有的基礎實驗室和酒店管理信息系統軟件,模擬前廳、客房、餐廳管理實訓;2)運用多媒體條件開展案例、雙語、情景教學;3)在校內實習基地(學校招待所)開展酒店各部門服務技能模擬實訓。校外實踐環境是建設實踐教學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主要有:1)與本土高星級酒店建立合作關系,發展其成為認知實習、專業實習基地;2)與全球知名酒店與集團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發展其成為畢業實習基地。全方位的實踐環境建設可以保證不同階段實施實踐教學的需要,幫助學生逐步地了解酒店,熟悉酒店工作流程,將學過的專業理論轉化為實踐,知識轉化為能力。
(2)一支“雙師型”師資隊伍
“學者型”與“實踐型”兼備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應同等對待。針對現有的問題可通過兩種方式加以解決:一方面在內部形成培訓制度,或通過系統培訓,或通過派出教師去實習基地中掛職實踐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聘請掌握崗位核心能力的酒店管理人員參與實踐教學,或隨堂上課或進行專題講座,發揮他們懂業務、掌握專業前沿發展動態的優勢,以保證實踐教學的教學質量。
(3)一個創新的實踐平臺
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和政府、企業舉辦的各類演講比賽、服務技能大賽等,并為其提供便利;鼓勵學生考取相關旅游職業資格;高年級的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可適當參加一些科研工作。
(4)一套實踐成績評定方式
對學生實踐成績考核應采用自我考評、教師考評、酒店考評、實習作業多層面的評定方式,主要以學生實踐表現為依據來確定實踐課的成績,從而提高學生參與實踐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荚嚺c教學過程的階段考查(作業、實踐、項目訓練、隨堂測驗)相結合,并確定階段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比例,重點考核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學生實踐成績的考核評定主要有兩個方面:1)平時成績。每次實踐記單次成績,是對該次實踐的態度、技能、報告以及到課情況的綜合評價,單次成績匯總后作為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50%。2)期末成績。要求學生獨立完成課程或項目的設計報告,考查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方面所占成績比重為50%,對于有創新的學生,成績從優。畢業實習時,在完善對學生考核制度的同時,對指導教師和輔導員也應有相應的考核和必要的獎懲。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