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4 22:43:53
序論:在您撰寫美術欣賞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作品不貼近生活
俗話說“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然而小學生對周邊事物的接觸較少,而且其所見到的藝術作品甚少,故很難從作品中體會到作者的用意。特別是部分以戰爭為題材的畫作,學生們不親身經歷很難體驗其中妙處。由于小學生缺乏相關的歷史知識,因此無論是我國的傳統山水畫還是西方的人物靜物畫都超出了其理解范圍,造成其在欣賞美術作品時無法引起內心共鳴,從而失去對美術鑒賞的興趣。
2、知識儲備量少
小學生無論是在語言表達還是文字敘述方面均處于初學階段,因此對美術作品的鑒賞只停留在“看”的階段,既不能夠使用恰當的語言來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也無法用華麗的辭藻來記錄該幅作品帶來的感受,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們欣賞美術作品的熱情。加之其對作品的歷史背景、人文風俗都不了解,也限制了其鑒賞能力的提高。
3、受書本影響大
許多學生在觀看書本上的藝術作品時會將作品下的文字一并閱讀,這種行為本是無可厚非的,但小學生的模仿能力較強,看完書本的文字敘述后便會受到該段文字的影響,在腦海中對該作品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影響自身判斷。加之傳統的教學模式便是以書本為中心,要求學生將書本內容死記硬背,該種教學方式為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造成了干擾。
二、提高美術教學效率的措施
1、不拘泥與課本
盡管小學美術課本上的作品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優秀作品,但在教學過程中不可只以書本為教學的中心,而是要帶領學生經常到戶外體驗真實的生活。例如在學習《走進大自然》這一章節時,應當帶領學生們外出寫生,體驗大自然的美好。組織學生外出活動時,盡量選擇風景優美、富有濃厚自然氣息的場所如公園等,讓學生們融入到自然環境之中。春季可帶學生去樹木較多的地方觀察植物萌芽及生長過程;夏季可與學生一起在公園里聽蟬鳴、鳥叫;秋季觀看落葉飛舞;冬季與學生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將學生置于自然之中,感受自然給予人類的種種美好,并將其深深刻于腦海之中,使其在看到描繪自然的美術作品時能夠產生共鳴。
2、利用多媒體設備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多數學校均已配備有各式各樣的多媒體設備,只要能夠靈活運用,便能夠為學生營造出更好的學習環境,增加學習的樂趣。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美術教學的優勢有:多媒體投影效果好,增強作品立體感;可配合音頻設備使用,營造出優美的欣賞氛圍;可播放視頻來提高學生對美術的興趣等。對于藝術作品的欣賞,講究各感官之間的配合,不僅是用眼睛去看,而且還需要用心去感受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才能品盡一副作品的內涵。例如在展示我國傳統山水潑墨畫時,可事先準備好優雅的古典音樂作為背景音樂,搜羅出作者的生平經歷、趣事等供學生閱讀,還可現場演示潑墨畫的繪畫手法以提高學生對畫作的理解能力。在我國古代,畫與詩是分不開的,即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故在帶領學生欣賞畫作時可順帶引出與畫作情景相符的古詩,既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量,又可以使其充分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3、采用啟蒙式教學所謂啟蒙式教學即在教學過程中擯棄傳統的灌輸教學法而采用引導式教學的教學模式,采用該種教學模式時,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不將自身看法或他人看法強制灌輸給學生、不要求學生對書本上的作品分析內容死記硬背、不抑制學生創新、不阻止學生思考、不對學生的個人看法產生藐視心理等。藝術本就是無形的、沒有固定模式的,故其表達形式多、創作范圍廣,正因如此,每個人對同一幅作品也有著不一樣的見解。小學生正處于思想的啟蒙階段,需要教師的鼓勵與引導,所以教師平時應多與學生溝通、互動,對學生要有耐心,要不厭其煩的為其解決問題,只有如此才能使學生敞開心扉的與老師相處。
三、結束語
1.提高對小學美術欣賞課堂的重視
不僅學校要提高對美術課堂教學的重視,小學美術教師也要提高對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重視。學校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以全面發展為學校發展策略,培養全能型人才,制訂合理科學的課程安排計劃;小學美術教師應轉變傳統觀念,注重小學美術欣賞課堂的教學,端正自身的教學態度,以培養美術藝術人才為教學重任,促進美術欣賞教學效率健康有效地提高。
2.提高小學生對美術欣賞的興趣
小學美術教師應認識到興趣的重要性,努力提高小學生對美術欣賞課程的興趣與熱情。應充分發揮自身的才能,將教材與小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制訂可以有效地調動小學生學習美術欣賞課堂內容積極性的教學方案。
3.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小學美術教師應將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摒棄,實現教學模式多樣化,提高小學美術欣賞課堂教學的施教水平。同時,小學美術教師應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美術,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與美術思維能力。小學美術教師還可以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美術欣賞教學,如在教學《淅瀝的小雨》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前做好相關準備,讓學生關注近段時間下雨的情況,認真觀察下雨的場景,包括雨的大小、雨的方向、有無風、雨落下后去哪里了、雨中人們的神情及動作,著重強調學生細心觀察雨中人物的動態與周圍事物的動態。通過這樣的課前準備工作,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與感受生活的美,提高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學生通過結合實際生活感受可以將想象中的與實際中的雨形象地繪畫出來。
4.運用適當的組織形式教學
我國根據美術欣賞教學自身的特殊性、教學目的與教學任務將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組織形式分為現場課、隨堂欣賞課和專題欣賞課。現場課是一種較長時間內到現場和實地察看所進行的欣賞教學,如可帶領學生到美術展覽館或畫廊等地方欣賞美術作品,也可以帶領學生親近大自然,尋找大自然的美;隨堂欣賞課是指在工藝課業與繪畫中進行穿插的欣賞教學,提倡學生自由發揮,挖掘出不同的欣賞角度與觀點;專題欣賞課是通過統一擬定一個專題,并就該專題展開探討。
二、結語
運用作品比較的方法,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多角度地對不同作品做比較分析,使深奧的理論形象化,便于學生認識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并能產生深刻印象。要使這種方法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還應注意精心選擇作品,適時進行啟發、引導,講究科學性、典型性和藝術性??傊?,運用作品比較方法,有利于釋疑解難,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對藝術審美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
素質教育、直觀性、教學方法
在初中美術欣賞教學中,怎樣將專業性較強且具有一定難度的藝術理論知識變得易董好學,使教學效果得到提高?經自己的探索實踐證明:運用作品比較,可以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就此列舉幾例來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美術欣賞中的音樂與繪畫:
現代教育論認為:教學活動是一種雙向的“知識對流”而不是單向地灌輸。所以雖然音樂是一種藝術門類中最為抽象的藝術,但音樂同樣也是表達情感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手段。如在進行中國古代人物技法的欣賞教學時,通過蘇州彈詞《新木蘭辭》地放送,請同學們進行瀏覽式欣賞兩張圖片,注意營造一種藝術氛圍,利用聲音的比擬,使學生接受音樂信息的同時,可以在頭腦中使學生直觀的了解認識我國傳統繪畫技法的多樣性,如采用工筆重彩人物作品與線描人物作品比較欣賞,工筆人物與寫意人物作品比較欣賞。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傳統繪畫以線造型的藝術特色,特選了風格迥異的作品進行比較(一般用實物投影或換燈片)。如梁楷的《潑墨仙人》與曾鯨的《李白行吟圖》進行比較欣賞,一簡一繁,各將其妙。學生從中強烈的感受了中國傳統線條的多樣性、生動性,以及一種韻律美,從而激發起學生熱愛民族傳統文化的情感。
二、美術作品中的對比與和諧:
事實上,中外的美術史早已證明“美既不是美術的唯一內涵,又不是美術的中心任務。美術作品中的一切都是有意味的藝術形式存在”。其實,在美術作品中的形式美這一節中,如果不很好的聯系作品進行比較分析,學生往往會認識模糊。為此,在教學中我選擇了一些中國畫家題材內容類似的作品讓學生進行比較分析,讓他們看看畫家是如何來經營畫面的。如圖3林鳳眠的《靜物》中,直力的玻璃水壺和水中的魚。黑與白,背景上的橙與綠,都存在鮮明的對比,使畫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而潘天壽的《水仙》,花叢方向與造型在整體形式上非常和諧,然而在花叢大小位置,葉的交插與題字上又稍有變化。通過作品比較,加深了學生對美術作品基本藝術形式的認識。
三、美術繪畫中的制作技法比較
沃樂夫曾經說過,一切繪畫得益于其它繪畫的比得意于自然的多。因此,在進行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繪畫欣賞教學時,了解這一時期繪畫的主要特點以及代表人物的藝術風格,往往是教學中的難點。為此,我采用了一些具有說服力的作品讓學生進行比較分析,從而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如十七世紀的荷蘭畫家姜布魯各的《瓶花》。在進行作品分析時,我找到了一幅與其題材相似的作品進行比較,如另一位荷蘭畫家梵高的《向日葵》,可以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兩個時期的繪畫在用筆、造型技法上的差異,即“寫”、“畫”差別一目了然。
四、美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
在欣賞中,將中西方現代主義繪畫欣賞作一比較,是教學難點之一。針對這種情況,我同樣采取比較的方法來突破這一難點。
眾所周知,藝術形象來源于大自然,而大自然賦予了人類的一切,同時也激發了人類的靈感和創作激情。如唐代青綠山水大師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他的作品標志著山水畫中青綠體系的成熟。而《森林風景》為十七世紀荷蘭派畫家魯伊斯達爾所作。
這兩幅作品和后來的風景畫相比,他們的山水畫作風一樣,都屬于早期古典作風,但兩者的起點完全不同。課堂上學生興趣濃厚,討論激烈,你一言我一語,經過比較不難發現:風景畫本質上仍沒有獨立,它仍然是人的活動舞臺,只是人暫時離不開前臺而已。它不像中國山水真正脫離人物,山水畫是大自然生命的自我展現,風景畫則是大自然中的大自然,和利用照相機去攝取一片風景相同,這是山水畫與風景畫的本質區別。因此艾斯納指出:“任何一個藝術問題都不會有唯一正確的答案,而可以多作解釋?!?/p>
五、美術想象中自由自在的世界
美術欣賞課幫助學生通過對于藝術作品的品評和鑒賞,結合社會歷史文化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揣摩作者傾注于作品的藝術主張及情感態度,在戰爭題材中感受仁人志士對和平的渴望及視死如歸的愛國情懷,在山水風景作品中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在世俗題材中體味生活的美好和對勤勞人民的歌頌,在神話題材中體會人們對自由與愛情的憧憬。使學生潤物細無聲的沉浸在作者的感情世界里。將思想教育融入到美術教育中,在潛移默化使學生在了解美術與自然、美術與社會的和諧關系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高尚的道德品質和人文素養。
2、美術欣賞與生活水平息息相關
許多學生對藝術欣賞課的認識存在誤區,認為欣賞課中只是名家名畫的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不具有實踐作用,與自己的生活相去甚遠。其實恰恰相反,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科技的發展,視覺文化已經無處不在的被運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建筑、園林、裝飾、廣告中充滿了色彩紛呈、五彩繽紛的審美現象。如何從藝術欣賞的角度運用畫面構圖、色彩效果、人物造型等方面的藝術理論知識,來解讀自己所喜歡的事物是在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現實問題。對個人而言,用感知美的態度去觀察生活、享受生活,從而運用符合審美規律的藝術語言來裝點自己的生活,以一種良好的世界觀和心態來迎接生活。偉大的藝術家羅丹曾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p>
3、通過美術欣賞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是時代的要求
高中時期是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感知能力、邏輯思維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美術欣賞課可以使學生在欣賞和學習過程中增強對三維空間的了解,在討論和評述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觀察和創作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想象力。使學生通過換位思考,引導學生站在創作者的角度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想法觀念進行再創作,啟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4、美術欣賞課程的開設有助于為學生普及藝術理論知識
由于過重的課業負擔和對語、數、外等科目的過分重視,學生幾乎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文化課上,而對藝術知識了解甚少。古今中外的優秀藝術作品,承載了藝術家畢生的心血,其中積淀了作者對世界的態度看法以及對藝術的思想感情,是歷史文化的產物,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通多這些作品可以更好的了解人類發展的光輝歷史和發展歷程。
但是近幾年的美術欣賞課程,由于教育觀念的陳舊落后,片面追求升學率而嚴重缺失。對美術課程的定位也只是為了使美術專業的學生得到技法上的提高,而忽略了美術欣賞課的重要性。如何推進高中美術教育改革是我們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1)、轉變思想觀念,正確認識美術教育課程的功能及重要性
思想觀念是制定一切教育制度和改革方向的源頭,只有正視美術教育課程在高中課程設置中的重要性,將進行素質教育和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改革工作真正落到實處,才能使教育為時代服務,培養跟上新時代人才需要的步伐。這就需要在學校領導的帶領下徹底革除應試教育的舊模式,將眼光放遠,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
(2)、探索新型教育模式,為高中美術教育賦予時代感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作用下,當代中國藝術正不斷從傳統繪畫模式和審美觀念中尋求突破,因具有豐富多彩的視覺形式和表現技法而逐漸呈現出新的態勢。因此在美術欣賞課程設置中需緊跟時代步伐,注入新的內容,引導學生以創新性的觀念對當代藝術進行鑒賞,利用網絡等媒介,使學生了解當代藝術的最新動態,結合藝術的發展史,自主的對比中外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在創作理念和表現語言上的異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
(3)、要求美術教師提高文學和專業素養,改進教學方法
藝術家所創造的藝術作品,是以具象的形象來感染人,而在藝術欣賞過程中需要教師將作品中所傳遞出的直觀感知用抽象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需要教師在文化積淀、專業素養和語言組織方面具有較高的水平,并且配合幻燈片、插圖等教學用具的使用,使學生更直觀、深刻的賞析作品。美術教師在新世紀美術教育工作中扮演著國民素質塑造者的身份,這就要求教師拋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潛移默化運用啟發和激勵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結合藝術作品的時代背景和創作理念深入的研習作品,鼓勵他們運用自己的語言結合表達對作品的感受,培養其語言表達能力,形成活躍的課堂互動效果。
【論文摘要】抽象美術是教學中的難點。在高中美術欣賞課中,教師應設計多種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認識和欣賞抽象美術作品的能力。
在高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抽象美術作品。學生在欣賞這些抽象美術作品時,總是以像與不像來評判,或者說看不懂,難以理解和接受。故而抽象美術一直是高中美術教學的難點,是學生最感莫名其妙,又最需要解惑的問題,也是大家爭議較大的課程內容。下面談一談高中美術欣賞課中的抽象畫教學。
一、審美觀念的轉變
要了解和認識抽象美術,首先就應轉變審美觀念。因為作為現代藝術中的抽象畫和西方的傳統藝術相比較,其在觀念上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主要表現在:l、藝術家從以前的表現客觀現實世界走向主觀精神;2、放棄了傳統的統一的美的標準;3、傳統的藝術十分注重藝術的認識和教育功能,而現代藝術強調藝術的審美功能;4、現代藝術的價值在于發現和創造,而不是繼承傳統的內容和技巧。抽象藝術是藝術家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在藝術表現手段、藝術語言等各個領域中探索和創造的結果。它是以純抽象的語言表現精神及形式意味的美術,而這種純抽象的美術對于高中生來說往往難以理解和接受,因為傳統的藝術觀念再加上長久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學生在欣賞抽象美術作品時,仍然用是否同客觀對象相似及作品是否優美為標準加以判斷,所以會有疑惑不解之感。對于抽象美術作品,學生要了解傳統藝術與現代抽象藝術在創作觀念上的轉變,使自己在欣賞這些抽象美術作品時也轉變自己固有的傳統審美觀,站在現代藝術的立場和標準上來看抽象的藝術,以全面認識和理解抽象美術。wWW.lw881.com
二、抽象美術的特點
欣賞抽象美術作品時,除了要拋棄傳統的藝術觀念外,還要讓學生注意把握其主要特點。
1、形象的抽象性
抽象美術作品是藝術家對生活中的視覺經驗的某種感受予以抽象的心理的一種表現。它以純粹的點、線、面、形、色等構成畫面內容含蓄,形象抽象,給欣賞者的感受是一種朦朧的印象。所以學生在欣賞抽象藝術時不要以像與不像來評價,要盡量根據作品運用主觀感受來調動自己的情緒,而不要刻意去辨認畫家究竟畫的是什么。
2、畫面有強烈的動感
許多抽象的繪畫,以強烈的筆觸,奔放的色彩來刺激人的視覺,動感強烈。例如:康定斯基的作品,以點、線、形、色依情緒隨意作畫,揮灑自如,使人產生運動、奔放、熱烈不安等情緒感受。如產生某種情緒,獲得某種狂熱、高亢等視覺感受就是看懂了這類繪畫,也稱為熱抽象繪畫。屬于冷抽象的歐普藝術以形的有規律的變化產生出奇異的流動、變幻的感覺。這些動感很強的抽象藝術是傳統的具象繪畫無法比擬的。
3、趨向音樂性
抽象畫家利用色彩與聲音產生的聯覺,將點、線、形、色構成無標題的音樂,直接作用于欣賞者,使觀者在看抽象畫時,在心理上引起某種難以言傳的情緒。如蒙德里安的作品《紅、藍、黃構圖》。畫面用直線分割成不同的方形,再填上原色,并以黑直線將它們分開。畫面顯得和諧而有變化,如同一首音節長短起伏,但卻有自己主旋律的歌。
4、意蘊的含混性
抽象繪畫以點、線、面等符號元素組成不明確的物象,其含義也是不明確的,欣賞者從中獲得的感受是千差萬別的。它排除了具體的物象,其內涵不可能像具象繪畫那樣表現藝術家對所描繪的事物的認識、態度和評價,只是用抽象的手法表現藝術家的某種情感或追求不帶任何主觀色彩的“絕對抽象”。
三、教學方法設計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抽象美術作品的審美能力,加深對美術創作和美術作品的理解,在教學中,筆者采取了如下一些方法:
1、圖案肌理的制作方法
高中學生理解能力強,再加上不需要寫實繪畫那樣有嚴格的技藝,因而,可讓他們動手制作抽象畫。在制作中去體會抽象畫所帶來的樂趣。如:讓學生在板面(如玻璃、塑料板、紙板)上,用水粉、油墨等顏料隨意涂畫,色彩要飽滿,水色要淋漓,以此構成豐富而微妙、自然的肌理效果,然后根據畫面效果命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注意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要充分發揮色彩的豐富性、表現性,而不是具體事物的真實性。這種讓學生動手創作的過程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抽象畫的理解,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對比欣賞法
在欣賞國外現代的抽象畫時,許多學生會說看不懂,如果把中國的草書拿出來與之對比欣賞,就會發現部分學生雖然不認識其中的字,卻能欣賞它的形式意味。中國的草書,特別是狂草,由于其語義的可識性程度降低,欣賞者更注重它的節奏變化及虛實濃淡的筆墨效果。實質上,抽象美術作品中夸張的線條和刺激的色彩與變幻莫測的中國草書是一致的,都是一種平面的抽象藝術,能給觀者在視覺上引起某種情緒感受。抽象美術欣賞教學時,教師把兩者對比起來欣賞,能起到解惑的作用。此時,教師還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去理解其中的形式意味。
3、打散組合法
論文摘要:幼兒美術欣賞教學是幼兒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欣賞不是簡單地展示出來,更重要的是引導幼兒進行認真的觀察體會,理解作品的內容形式,不斷提高其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而教師作為引導者,其自身素質是影響幼兒欣賞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民主、和諧、輕松的教學環境是我們倡導的宗旨。
一、美術欣賞在幼教活動中的意義
美術欣賞作為一項基本的美術教學活動,在不同層次和不同程度的教學中存在著,是學習美術不可缺少的學科。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美術欣賞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可以通過欣賞了解人類不同歷史階段的繪畫種類、繪畫特征及每個時期的美術創作背景,了解作品的風格。美術欣賞對提高學生審美文化素養,拓寬創作視野,弘揚人類正義精神,確立開放、寬容的審美心理,重構知識結構有著積極意義。
美術欣賞可以提高幼兒對藝術的興趣,培養幼兒的審美創造力,發展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同樣,美術欣賞也是對幼兒教學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它能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能使幼兒運用感知、記憶、經驗、知識對欣賞內容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從而獲得審美享受和教育。
幼兒美術欣賞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是幼兒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美術教育中,欣賞與繪畫、手工、玩具等內容有機結合,構成美術教育的完整體系。我們必須了解幼兒的欣賞接受能力和范疇,才能為幼兒欣賞教學做好前提準備。首先,幼兒認知美和欣賞美是需要時間和方法的。美的欣賞具有自身的規律和特點,生活中美的形象、美的形式隨處可見,但幼兒對這些美不一定能直接感受到,需要教師通過一定的方法來幫助其提高審美能力,達到審美目的。其次,幼兒美術欣賞能豐富幼兒的知識,開闊幼兒的視野。人們既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認識世界,也可以用藝術的方法來認識世界。前者是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后者是具體的形象思維活動。三至六七歲幼兒的思維特點就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是需要用藝術來豐富知識、開闊視野的。因此,在美術教學欣賞中,幼兒通過欣賞教學可以了解許多個人經歷無法得到的豐富知識。
二、幼兒美術欣賞的范疇
美術欣賞是美術教育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是對美術作品的一種和諧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無拘無束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加深對美術作品中美的理解,提高審美意識,培養兒童的審美敏感性,使其在生活中更加有信心,能主動地、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兒童的美術欣賞活動是一種審美活動。在美術欣賞過程中,兒童充分調動他們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因素可以對美術作品的形式及其意味進行充分體驗和認識。幼兒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是有選擇性的,什么樣的物象他們可以感知、接納,接納到什么程度都受其感知能力和內在情感結構的制約,表現出來的特征也不盡相同。因而,我們進行美術欣賞活動前需要了解幼兒審美能力的發展狀況,了解不同年齡幼兒對生活中美的物象的認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以便能使欣賞活動真正達到提高幼兒審美能力、陶冶情操的效果。
實際上幼兒在出生2-3個月時就對生活中的光和聲有了明顯的感知,并能夠逐漸熟悉某種形象和聲音,過了4個月,它就會主動尋找光源和聲源,5個月后就可以有意識地去伸手抓摸自己感興趣的物件,并能通過手足舞蹈和咯咯的笑聲來體驗人生最初級的審美樂趣。
2-3歲是幼兒能夠欣賞具體形象和感知具體情節的階段,幼兒情感是單純的,他們為之陶醉的事物都帶有某種幼稚的特征。簡單的形狀、單純的顏色以及單純的情節都能引起這個階段孩子的共鳴,而一些深沉、含蓄的表現很少對幼兒產生影響。幼兒的經歷有限,他們的內在情感比較單純、自然,審美體驗也是單純的,已有經驗的參與比較少,也沒有成人那么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能力,他們的審美體驗更多的是對物象感知的認識及伴隨著的感性愉快。
幼兒過了6歲以后,大腦機能日趨完善,其中一個非常突出的標志,就是大腦興奮和抑制過程都有了明顯增強。精力的充沛給幼兒的審美提供了足夠的能量,他們的審美能力已相當成熟,藝術才華也逐漸顯露。歷史上許多馳名世界的偉大藝術家都在幼兒階段表現出了驚人的才能。
一般來說,幼兒欣賞的美術作品大致包括3類:
1.經典性的美術作品:包括古今中外各種題材的美術作品、雕塑及工藝美術品,這些作品有著較高的藝術性,對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最有幫助。
2.兒童畫家創造的美術作品:這些作品是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創作的,深受幼兒喜愛。
3.幼兒的繪畫:包括國內外的優秀幼兒作品,同園同班孩子較好的、富有創意的作品,這些作品距離幼兒情感最近,最容易被他們接受和理解。繪畫作品的欣賞,在幼兒的欣賞活動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美術作品是人類情感和智慧的結晶,能夠使幼兒欣賞到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物象的美,使幼兒的審美層次不斷提高、不斷延伸。而對好的欣賞作品,要使幼兒產生美的感受,產生更豐富的聯想,并能夠用藝術的語言和詞匯表達出來,還需要教師掌握正確的指導方法。正確科學的方法和富有情感的語言,能夠使幼兒、教師和欣賞作品融為一體,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似與不似的審美評價
幼兒對美的感受是階段性的,每一個階段對形象和色彩的理解和感知是不同的。在造型方面,幼兒一般喜歡看一些具體的、簡練的形象,在色彩方面,他們也總喜歡鮮艷和絢麗的色彩。就單一色彩的物象與五彩斑斕的物象來說,幼兒一般喜歡后者,因為后者的色彩對視覺的沖擊力較強,并且能夠激發幼兒多方面的聯想,也最能使他們感到興奮和愉快。這種憑借好聽好看韻標準來判斷對象的美丑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幼兒在審美力發展提高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階段。但是審美畢竟是一種寬泛的精神活動,它的內涵并不局限于這種初級的標準當中,粗獷的造型、滯重的色彩在繪畫當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也從不同角度傳達著美的信息。如果要使幼兒能夠真正切實地欣賞這樣的美就要跳出初級標準的束縛,向更高層次升華才行。
似與不似的審美標準是幼兒美術欣賞中一個很重要的層次。在藝術觀念上,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是以道德為價值判斷準則的。中國傳統歷來講究作道德文章,把繪畫的功能也定位于“明勸戒”、“著生沉”這一輔翼道德的層面上。中國傳統繪畫雖然在技法上是注重筆墨的,但在作品的內涵上也是借物詠懷,抒寫胸中逸氣。因此,歷代的繪畫作品中大多都能看出作者表達興趣和情緒的痕跡。幼兒在欣賞繪畫作品時可以從似與不似的角度,由教師悉心引導去觀察,去擴展自己的思維,拋開具象的束縛,主觀地去理解作品。因為幼兒的思維還處在動作思維到形象思維的過渡階段,一時還不具備抽象思維的能力,這時教師的啟發和引導就顯得尤其重要??傊?,讓幼兒理解藝術源于生活,必須讓他們直觀地感受到作品須接近生活才行。因此,欣賞美術的似與不似不能以對錯的觀點來評價,不能隨便否定,而是應該循序漸進地幫助幼兒逐步提高。
四、教師審美素質的提高
在幼兒欣賞活動中,涉及美的內容是寬泛的、多彩的,而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是幼兒美術欣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調查顯示,幼兒園課程中美術欣賞活動開展得并不理想,有的幼兒園甚至沒有把這種活動列入課程,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論文摘要:本文闡述了中專美術欣賞課的教學現狀,論述了如何把枯燥、單調的美術欣賞課變得輕松愉快、豐富多彩。
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造就學生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到作用。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充分考慮如何更好滿足未來社會發展和學生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需要。在向素質教育的轉軌中,如何重視和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擺在了重要位置,美術教育正以它特有的功能在此過程中起著發展和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整體素質的作用。
中專生正處在由學校向社會的轉變過渡時期。他們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熟,處于準備走向獨立生活的時期;他們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強,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接觸面也更加廣泛;他們求知欲強烈,教師傳授的知識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渴望從各種渠道接受新觀念,接受新知識。同時這個時期也是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逐漸形成、成熟的關鍵時期,美術欣賞,能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潛移默化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
一、要給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美術課與其它學科不一樣,課堂氣氛應盡可能地讓學生感到輕松、愉快。這就要求教師在語言上可適當地幽默一點,盡量口語化。在闡明一些美術理論知識時,教師應盡量避免用呆板、空洞的語言陳述,多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歇后語,力求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效果會更好;在欣賞作品時可結合有關作品內容或作者的趣聞軼事,使學生如同聽故事般地被吸引到作品中來。Www.133229.cOM同時,美術教師還可以采取多種手段來輔助教學,如用幻燈、投影、錄像等播放作品,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感受,在欣賞的同時還可以播放與作品內容相關的音樂。如在《韓熙載夜宴圖》一畫的欣賞中,放一曲中國古典音樂,那么學生在視覺、聽覺上就會有一個直觀的感受。除此之外,有條件的學校還可組織學生實地參觀一些建筑、雕塑、博物館、展覽館等,把課堂放在教室以外。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學習的氛圍會更加濃厚??偠灾?教師只有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才能吸引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才能培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導入熱點話題,引導學生積極學習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思路的設計對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引入當今熱點話題,巧設懸念。例如,引用荷蘭畫家凡高的作品《向日葵》在二十分鐘內拍賣到近幾億人民幣的報導,筆者提出問題:《向日葵》是何種畫?大家聽說過畫家凡高,知道他的故事嗎?這幅畫給你什么感受?這幅畫好在哪里,美在哪里?讓學生以團隊為單位討論,回答上述問題,教師總結。這樣的設計,旨在緊緊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同時,這樣的課程設計,肯定比對課文呆板、單調的陳述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所以設計一堂完美的美術欣賞課,就如同完美的“作品”一般,這樣的“作品”相信會激發學生學習美術欣賞課的興趣。
三、多欣賞中國畫,增加愛國主義教育
在美術欣賞課上,教師有必要更多地讓學生了解中國的藝術,提高民族榮譽感。長期以來,由于歐洲中心論的影響,把科學的發達等同于美學的發達的錯誤理論,中國的藝術跟在西方科學后面,疲于追趕,在一定程度上舍近求遠,忽略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優勢。正如畢加索所說:“在這個世界上談到藝術,第一是中國人有藝術;其次,是日本人有藝術,當然日本人的藝術又是源自你們中國;第三是非洲人有藝術。除三者外,白種人根本沒有任何藝術可言。我最莫名其妙的,何以有那么多的中國人,東方人要到巴黎來學藝術?!?/p>
提高中專生的綜合素質并不是通過欣賞一定數量的美術作品就可以達到的,而是要在長期的欣賞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實現。美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人是藝術教育的目的,是思考藝術教育的新契機;人是主體,他并不是消極地接受教育,而是具有內在生成的自發力,有知覺、感覺、精神力、沖動、意志力的個人;藝術教育不是教“藝術”,也不是進行“教育”,而是激發主體“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自覺,產生主動學習的精神,達到人與環境協調共存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簡明美學原理.河南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