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6 14:08:08
序論:在您撰寫聯合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作為新建本科院校,大連理工大學外聘教師比重較大,聯合教學模式在此類院校執行最為徹底,教學效果非常明顯,學生創新實踐及交流能力穩步提高,專業業務能力得到了用人單位和外聘教師的高度贊揚。為了構建聯合教學工作室實施方案,從教學體系、管理體系和保障體系三方面著手,構建了如圖1所示的高校聯合教學工作室方案實施體系,以保證聯合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
二、區域聯合教學的實施細節
(一)建立聯合教學師資平臺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建筑學專業建筑設計課程師資專職教師與外聘教師的比例大約為7∶3。每門設計課有2~3人同時分組授課。聯合教學工作室(Jointstudio)形成之后,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加大規模聘請了多個高校的建筑設計課授課教師作為不同年級的外聘教師。目前建筑設計外聘教師庫累積人數在20人以上。聯合教學工作室以城市學院的建筑設計課為主導,借鑒多個高校的教學模式,學大綱和教學環節,并采取相同的課程設計任務,教師在相對集中的時間內,針對同一教學任務學程序及考核方法,共同探討有效力的教學手段及方法,提高教學水平。
(二)聯合教學細節操作模式區域聯合教學模式中,建筑設計授課教師來自三個不同高校,他們為學生擬定相同的設計任務,在相對集中的時間內,學生要針對同一個設計問題開展實地調研與分析,提出問題及分析解決策略,并做出建筑設計方案。以建筑學專業三年級教學樓設計為例,聯合工作室在幾所高校各選取一名教師作為授課教師,統一設計題目后,分別在各自的校園中選取了設計任務中所要求的建筑基地。學生到各個高校進行調研和參觀后確定基地選址,同時配合以設計課題的校外學者和專家進行理論授課及分組指導、評圖,最后成績評定也采取相同的課程考核標準。學生完成教學任務后再進行校際溝通與交流,展示個人設計成果。這種溝通與合作更增加了不同校園文化傳統的交融與碰撞,提升了學生在專業環境中的競爭與合作意識。
三、建立聯合教學工作室師資隊伍建設平臺
為了保證區域聯合教學工作室(Jointstudio)制度能推廣下去,并成為建筑學專業師資中有特色的教育力量,需要聯合同一城市中各高校的專業師資,并且主體學校和其他高校相關分院在以下幾個方面能夠給予充分支持,才能夠確保聯合工作室穩定持續地發揮作用。在聯合教學團隊的分工中,教學計劃和任務的制定由師資團隊共同完成。每個院校都以專職教師為主導,外聘為輔。在不同院校專職和外聘教師的角色會互換,形成非常鮮明的聯合教學特色。新建本科院校師資相對薄弱,因此外聘教師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建筑學師資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保證聯合教學工作室工作穩定有序進行,對聯合教學團隊的師資管理必須嚴謹規范。外聘教師實行雙向聘任制,一旦簽訂協議,雙方的責、權、利均受到協議條款制約,違約者應承擔相應責任,并給予對方經濟賠償。這樣對激勵外聘教師提高教學積極性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同時也形成一定的約束力。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目前為聯合教學工作室(Jointstudio)建立了成員管理檔案,詳盡記錄外聘教師工作表現、教學成果、論著發表、獎懲情況,以利于成員的聘用。
四、區域聯合教學的創新點及實踐效果
新辦本科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特殊分支,在教學及管理體系上與傳統高校有很大的差別。其中專業師資少,外聘教師多成為其師資組成的典型特點。雖然這種師資組成對于新辦本科院校的教學體系而言,教學力量顯得單薄而不夠穩定,但同時也給教學帶來新的契機。大量外聘教師引入將不同院校的教學傳統和教學方法在同一個點上交融,形成了互為補充的聯合教學工作室(Jointstudio)制度,給不同院校的學生帶來新的學習契機,同時使得獨立學院的師資問題能夠化不利為有利,帶動學校教學體系不斷進步。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按照聯合教學工作室實施計劃,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每年進行動態調整,以保證一個年級的學生可以接受到不同高校專業教師的授課指導。隨著逐年的教學累積,在教學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07—2013年,學院學生的建筑設計作品陸續在全國大學生優秀設計作業評比中獲獎。設計實踐創新能力也得到了專業領域的充分認可。由于聯合教學工作室的教學定位準確,教學方法靈活多樣,使得學生在考研中專業課成績一直保持較高的分數,得到了全國各大院校入學考試和用人單位的驗證。
五、結語
進行教學時雖然是以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和技術、戰術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訓練的因素;進行訓練時雖然是以提高技能、技術、戰術和身體訓練水平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教學的因素。無論是進行教學或是訓練,都應貫穿一定的思想教育,體育教師、教練員應經常注意在教學與訓練工作中加強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使之滲透到知識、技能、技術、戰術教學和身體訓練的各個方面。
實驗經驗證明,技能、技術的形成和提高,大致包括三個主要階段,即粗略地掌握動作階段;改進、提高動作階段;動作趨于鞏固、運用自如階段。這三個階段既反映了人們認識的逐步提高和深化過程,也反映出人們的體質機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
粗略掌握動作階段:這個階段一般是通過講解、示范、嘗試練習,建立動作的概念,體會動作的過程和要領,從而粗略地掌握動作。其特點是大腦皮層的條件聯系處于泛化階段,動作表現緊張、牽強、不連貫,缺乏控制能力,并伴隨著一些多余的動作。因此要善于根據學生特點進行講解和示范,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維,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動作的能力,并利用各種方法,如徒手或各種教具給予保護、助力、阻力,以及固定和限制動作的方向、路線幅度、速率等,幫助學生迅速掌握動作。
改進提高動作階段:主要是通過反復練習,以及深入動作的示范,從而不斷改進和提高動作的質量,逐漸消除動作的緊張、牽強,以及多余的或錯誤的因素。這一階段的特點是條件聯系處于分化階段,動作逐漸變得連貫、準確和輕快起來。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在反復練習的過程中不倦地鉆研,掌握動作的內在聯系,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例如:擲鐵餅,不僅要求會擲,而且要求擲好;不僅要求懂得擲鐵餅的一般技術要領,而且要懂得擺臂幅度、速度、出手角度,以及全身的有關部位的動作與提高擲鐵餅成績的內在聯系。在教學與訓練過程中,采用比較對照、分析、綜合的方法對于改進提高動作的質量有積極意義。例如:籃球動作中,對各種傳球、接球、運球、投籃的技術作對比;田徑運動中對急行跳高與急行跳遠的助跑技術作對比;技巧運動中對魚躍前滾翻與前滾翻作對比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更精密更準確地掌握動作。在完整技術的教學與訓練中,通過動作各個部分,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的分析(例如:游泳的劃臂與打腿、呼吸的關系,幅度與速率的關系等)能使學生清晰了解動作與動作之間,局部動作與整體動作之間,動作的這一要素與另一要素之間的邏輯聯系,從而在練習過程中更自覺地掌握和完成動作。
但教學的時代性特征,決定了不能照搬古人,我們只能在繼承和發展上下功夫。
筆者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把學法指導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并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F將一些探索性的做法作一介紹。
一、課前備課兼顧學法備課
就是對教學各環節的策劃,也是教學中的起始環節,它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為使學法指導既具針對性,又具實效性,必須在備課中兼顧學法指導,并對此作精心設計,這是搞好學法指導的先決條件。
(一)揭示知識體系
布魯納說:務必教給學生以基本結構。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中,必須對教材的知識點加以組織或重組,使歷史知識結構化,并最大限度地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樣就可以把龐雜、散亂的歷史現象變得簡化、序化、網絡化,使之構成一個基本的歷史知識體系。這是學生宏觀上把握歷史規律及時代特征的前提條件。
(二)精心設計教學方案
歷史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教會學生掌握探求歷史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歷史現象,解決歷史問題,從而為提高歷史認識創造前提條件。
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中,根據典型材料改進教學設計,加強學習和研究方法的指導,這是學好歷史的基礎之一。例如,《》的備課中,傳統的教學設計是:1.戰爭前中西方社會的對比。2.鴉片的輸入及危害。3.中國的禁煙運動。
4.第一次。5.中國戰敗的原因分析。這樣的組織雖然面面俱到,但既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也不能使學生掌握歷史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也就是不能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能力。
如果改為這樣的設計:1.中國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體現了什么樣的哲學原理?(傳授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2.林則徐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為何稱之為民族英雄?(傳授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理論。)3.當時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人民群眾為何會支持林則徐的禁煙斗爭和以后的抗英斗爭?
(傳授階級矛盾服從于民族矛盾的原理。)4.是否可以認為沒有禁煙運動就不會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傳授偶然性與必然性辯證關系的觀點。)5.是否認同“中中國戰敗是必然的”觀點?(傳授現象與本質辯證關系的觀點。)6.“落后應該挨打”、“落后必然挨打”的觀點中,你贊同哪一種?為什么?(引導學生理解歷史定論。)通過這樣的“政史結合”,既加強了方法的指導和理論的傳授,又為學生的學習與思考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對教材中的非重點內容當然也不能忽視,因為隨著問題分析角度的轉換,重點與非重點也將隨之發生變換,備課中要加強知識點的概括、歸納、綜合等,以理順知識線索,強化基礎知識的掌握。
(三)注重學法指導的整體性和形式的多樣化歷史教學的內容包羅萬象,因而學法指導的方法不可能公式化,不同的章節、不同的內容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導。學法指導必須滲透于每一節課堂教學之中,從而使已掌握的方法得以強化,使未知的方法得以學習,這就是所謂的整體性。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也不是只有一種途徑,這就需要在學法指導中注重形式的多樣化,如精心設計課堂提問,選輯典型史料以供學生閱讀思考和討論,提供歷史定論要求學生整理歷史知識等。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定能使學生的歷史觀得以加強,使歷史學習的方法得以掌握和應用。
(四)以典型材料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動力是能否學好歷史的根本問題,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有關材料,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歷史學科在這方面的優勢是得天獨厚的,備課中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具體可以從四方面著手:1.利用直觀手段(如實地參觀、圖像資料等),以生動傳神的課堂描述、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合適的鄉土材料等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情感教育。2.利用著名歷史人物的優秀業績、高貴品質、治學態度等——進行意志品格教育。3.史論結合,傳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進行方法論教育。4.利用典型材料,培養學生正確而高尚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進行思想素質教育。學生一旦形成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就必然表現出崇高的責任感,學習知識、鉆研學法也就有了更高的自覺性。
二、課堂教學滲透學法
課堂教學是教學諸多環節的中心環節,它是師生之間進行信息傳遞與反愧情感交流和行為相互作用的主陣地,備課中的教學設計需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因而學法指導的成敗在某種程度上講決定于這一環節。筆者認為課堂教學中能否有機地滲透學法指導是關鍵所在。
(一)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師是知識技能的傳授者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者,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必然起主導作用,但教學是培養人的活動,是以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的,因而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教學中創設一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并分析、解決問題的情境,是這種作用體現的途徑之一。下面以“近現代美國外交政策的變化過程”的知識復習為例加以說明:如采用講述法,則只是向學生揭示了“門羅主義——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冷戰政策”的發展變化過程,主要作用僅是為學生解決了“是什么”的問題。
如果采用談話法,明確向學生提出以下思考提綱:1.怎樣概括近現代美國經濟發展的軌跡?2.近現代美國的對外政策具有怎樣的變化過程?3.美國對外侵略擴張過程中針對特殊地區或特殊時期是否有特殊政策?4.從美國對外政策的變化中,你受到什么樣的歷史啟迪?5.選輯有關史料,供學生閱讀分析。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為不斷地提出問題并在學生思考和討論的基礎上作提示或總結;學生的主體作用表現為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去綜合史實,提煉要點,互相討論,修正結論,從中解決“是什么”、“為什么”、“還有什么”的問題。
(二)注重循序漸進
學生對歷史認識能力的形成需要三個條件,即知識、方法和理論。學法指導也就需要在這三方面有序進行。首先要指導學生加強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為學生創造供思維形成和發展的天地。其次是要加強歷史思維形成的指導,使之能歷史地、唯物地、辯證地分析、認識歷史問題。再次是通過題型的變換,知識的遷移去拓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
三、課外輔導點撥、強化學法
一方面課外輔導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另一方面學生對課堂教學中教授的學法,去實踐或自我探求學法一般也要在課外進行,因此,課外輔導中點撥和強化學法是學法指導中的又一重要步驟和手段。
(一)提供實踐材料
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中傳授的有關學法,向學生提供有關預習復習的內容或提綱,提供精選的歷史材料或有關學法指導的參考書籍等。
(二)教師設疑與學生質疑相統一
教師的設疑主要指把教材中的重要和關鍵部分提煉成有一定深度,但又適合學生實際水準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鼓勵學生去爭論,同時向學生示范切入問題的角度。學生的質疑是指鼓勵并指導學生多問“為什么”,并要求做到質疑要注重前提,解決要注重方法,以此來促進學生做到“學思結合”。
(三)細致地做好解題指導
發現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不僅需要知識、理論,同樣需要方法和技巧。而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和掌握,需要訓練和指導。
首先是審題能力的指導。通過指導來提高學生對與習慣表達不一致的已知條件的等效轉換能力,對解題起關鍵作用的隱含條件的挖掘加工能力;排除無效信息,提煉有效信息的揚棄能力等。
其次是深刻理解題意的指導。通過指導使學生對問題外露的能分清題型、要求、限制等,對問題內藏的能找準切入角度、分析層次及所用的知識點、理論或歷史規律等。
1.強調全面實現高中語文教學目標傳統高中語文教學目標僅強調學生知識的掌握,學生的知識接受過程也是被動完成的。小組聯動合作探究模式不僅強調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更強調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尊重學生的個性,要求全面、綜合地提高學生的素質,這種教學原則不僅符合我國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更有助于全面實現教學目標。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開發傳統教學模式僅僅注重教師的“教”,忽略學生自主性的“學”。小組聯動合作探究模式打破這一傳統教學模式,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開發。實施小組聯動合作探究模式不僅能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更有助于提高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在保證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同時,亦充分認識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注重和諧、全面的師生關系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2.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熱情與以往的高中語文教學相比,小組聯動合作探究模式重視學生語文教學中的參與性,教學參與能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認識度,進而從被動的學習轉為主動的學習,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還能活躍課堂氣氛,兩者之間是一種良性循環。學生語文學習熱情的提高,為學生的思維能能力、綜合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礎,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二、小組聯動合作探究模式實施策略
1.多元化教學策略多元化教學開展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小組聯動合作探究模式要求學生分組合作討論交流,從而實現高中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在實施小組聯動合作探究模式時,可以增加多媒體的教學設備的使用,綜合運用聲音、圖像與視頻,使學生的分組合作討論結果更加具體、更加形象,但要注意的是要防止多媒體的過度使用,造成原始語言文字魅力的喪失。明確小組聯動合作學習的重要性語文學科屬于社會科學范疇,所學習的內容多為理論知識,培養的是學生的綜合分析與評價能力,這也就導致語文學科的枯燥性。因此在現代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發揮,給予學生充分的自我學習表達能力,讓學生參與高中語文教學的實踐中去,注重學生發展與高中語文教學目標的重合。
2.督促學生形成良好的合作習慣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聯動合作學習,讓學生明確小組聯動合作學習的重要性,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講解合作學習的方法與內容,讓學生明確自己的責任,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養成合作學習的能力。同時,學生還要形成集體意識,學會尊重對手,學會服從集體決策。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及學習積極性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合作習慣,還應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的能力,使學生明確小組聯動學習的重要性,認真聽取他人意見,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進行難點教學時,可以通過教學故事引入主題,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匯總各個學習小組的觀點,逐一進行觀點的點評。這種情景教學不僅豐富課堂內容,還能提高學生參與度,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
三、小組聯動合作探究模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1.改變學生的閱讀習慣在小組聯動合作探究模式下,語文教師給出學生閱讀篇目及指導意見,鼓勵學生開展小組聯動合作的閱讀模式,交流閱讀經驗及閱讀感悟,增強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能力,感受語文合作交流的樂趣。例如在朱自清散文《背影》中,教師可以在課前把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進行視頻短片的拍攝,課上展示同學所拍的短片,短片播放完畢后可以分組探討拍攝感受。在完成相關工作后,可以進行原文閱讀,這種閱讀感受跟平常所獲得的閱讀感受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層次,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原文的理解。有助于寫作素材的積累學生的寫作過程就是寫作素材的輸出過程,對于大多數高中學生來說,寫作素材的獲得一直是寫作的最大障礙。小組聯動合作探究模式能實現不同學生之間,不同學習小組之間的及時討論與交流,對不同環境中的不同人物、不同事件進行討論、交流。在這種討論與交流中,學生會不自覺養成自我分析問題、探討問題的能力,社會中熱門事件更會成為討論的焦點,寫作素材的積累就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
2.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在實際教學中,雖然學生的學習離不開教師的指導,但教師教得再好也不如學生自己學得好,現階段學生寫作積極性不高的根本原因是學生沒有寫作的欲望。在寫作實際教學中,常規的文體知識、選題立意、寫作模式的教授僅僅是給學生以指導作用。小組聯動合作探究模式使學生在分組討論、交流之中獲得寫作題目的選擇,借鑒他人優秀的寫作模式,取長補短,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挖掘學生的寫作潛能。改變寫作批改方式,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寫作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更是學生的思想結晶。在實際寫作批改中,由于教師寫作批改工作量過大,不能一一指出學生寫作中的問題,只能指出具有概括性的,這種看似全面的寫作批改方式不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小組聯動合作探究模式要求學生采取匿名方式分組討論他組成員的作文,學生自制評價標準并做好相關記錄工作。這種寫作批改方式不僅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還能使學生掌握寫作技巧,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3.豐富寫作教學形式傳統的寫作教學模式是教師給出寫作題目,學生寫作,教師批改,學生等待宣判,這種枯燥乏味的寫作教學模式不僅阻礙學生寫作積極性的提高,更影響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小組聯動合作探究模式要求學生采取小組聯動的合作模式,讓學生在討論中自由選取寫作題目,放寬寫作限制,使學生的寫作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打破教師寫作教學“一言堂”局面,讓學生參與寫作教學,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實現寫作教學的多元化。
四、結論
合作訓練能夠實現學生足球訓練對抗的積極性和實戰性,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意識。在合作訓練中,學生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參與,不再是被動接受者和機械訓練者,而是新知識、新戰術的實踐者和創造者,在訓練中還能享受到足球運動帶來的愉悅,有利于對足球訓練產生濃厚的興趣,達到良好的訓練效果。掌握足球的基本技術、讓學生自己主動體驗運動參與的樂趣是足球教學的主要任務。團隊合作中,讓學生體會每個動作,教師及時提醒學生如何改進動作,敢于在同伴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善于暴露自己的弱點,對錯誤的動作敢于請教改進,形成良好的訓練氛圍,并能達到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訓練目的,這樣就保證學生在寬松、愉快的活動氛圍中將一些枯燥的技術性訓練轉化為生動有趣的集體活動。在默契配合中,與隊友建立起互信的關系和友誼,認識到足球這一集體項目只有團結協作共同努力才能戰勝對手。為了能滿足個別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難度敢于超越自我,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達到教學目標。所以,學生合作訓練不但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還能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提高團隊集體素養。
2教學形式不拘一格,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訓練效果
足球教學要改變單一的授課方式,力求做到個性化、多樣化、人性化,要做到形式不拘一格,努力提高學生參與足球運動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學相長,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度,注重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并通過訓練來解決問題,并在不斷地實驗中得到提升。讓學生在學習中直觀的發現問題,借助多媒體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足球知識及內涵的認知和能力。
2.1借助多媒體技術,教學內容更加逼真生動講解法和示范法是傳統足球課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引領下,學生往往只會被動地接受知識,極大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與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也影響了學生的接受和認知能力。多媒體教學具有聲音、圖像、動畫結合等優勢,做到了圖文并茂,多媒體技術用于教學,可以直觀、形象地把知識呈現給學生,還可以用動畫的形式將復雜的技術要領通過慢鏡頭回放或定格的方式從不同角度展示在學生面前,做到了講解更加細致,動作的要領講解、分解更加輕松,適時演示動作的全過程加以強化。運用現代技術還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現代足球訓練的先進理念,有利于學生模仿動作,培養正確的動作技術要領,活化了教材,改變了以往的枯燥乏味的教學。
2.2以人為本,優化授課中小學的足球教學,不單單是讓學生學習一項運動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終身鍛煉的意識和科學的鍛煉習慣。通過網絡知識既可以拓寬學生的足球知識,又能促進中小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鞏固。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根據中小學生的年齡和身體特點,可以利用網絡資源開展情景式教學、協作式教學、合作式教學,做到以人為本,開發出適合于自己學校的的足球校本課程,以此優化授課質量。中小學足球教學中采用“小群體式學習”的體育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能提高組織能力、合作能力和實際交往能力,培養學生的個性與社會性共同發展,教師應對學生給予足夠的信任和尊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發展學生的個性,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適時開展游戲教學,強化基本技術訓練
以培養和激發學生對足球運動的興趣為切入點,強化基本技術的訓練方法,將足球訓練巧妙融入游戲之中,可有效調整練習中學生產生的抑制心理。足球教學具有廣泛的活動空間,足球教學的特點就有異于其他課堂教學,這也正為趣味游戲提供了場所。開展游戲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訓練的積極性,也會讓學生對足球產生濃厚的興趣。游戲活動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的特征,符合青少年的年齡和認知特點,深受學生們的喜愛。所以教師恰當地開展各類體育比賽(競賽),對抗比賽或者個人競技,進行有意識的比賽活動,確實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游戲當中并提高練習興趣,在比賽之中,學生學會了正確面對成功和失敗,并培養起堅韌不拔的品質和能力。積極創造良好的訓練環境和氛圍,以培養學生對足球的強烈愛好,提高學生積極參與足球活動的濃厚興趣,讓學生積極認真地投入訓練。在熟悉球性的訓練中,通過各種顛球技巧結合顛球才藝展示、顛球比賽等游戲,引導學生相互學習,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球感”會明顯增強。因為良好的球感是控球的基礎和前提,所以,練習者必須只經過大量的接觸球和訓練,才能獲得良好的球感。在此技術之上,學生就會很容易掌握正確的踢球方法,并能提高身體各部位對球的控制能力。因此,在訓練初期要把發展球感作為第一要務,并且循序漸進地貫穿于訓練的整個過程。在訓練中,教師及時提示和講解要領,做到有的放矢,不斷強化基本技術訓練。
現有的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際上沒有很好地理解小學教育的“基礎性”特點,或者只是片面地強調了這種“基礎性”。問題是,小學教育的基礎性是面向什么呢?是為誰而打基礎呢?小學階段是個體成長的基礎,尤其是為中學階段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小學教師如果不知道中學生的成長和學習規律,不知道中學教育的基本內容和方法,又如何能實現為中學階段打基礎呢?“整合連貫型”人才培養模式十分注重教師教育的“整體性”,即把基礎教育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打破傳統分段分層式的中、小學師資人才培養體系,整體、全程考慮基礎教育階段師資培養的基本問題,將中小學教師教育統一起來,觀照基礎教育的全程性和貫通性特征,形成具有內在一致性和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整體性也可以表述為“基礎性”,就是要改變小學教師只懂小學和小學生、中學教師只懂中學和中學生的教師觀,強調無論是培養小學教師、還是中學教師,都應該了解整個基礎教育的基本問題和原理。小學教育專業“整合連貫型”人才培養模式就是要打破小學教師只了解小學和小學生的片面性,讓學生在四年的學習中了解整個基礎教育的基本問題、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樹立基礎教育的“整體觀”,能從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相互連貫的維度中全面把握學生的身心特點。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小學教育專業不關注小學,不關注小學生,其關心的重點還是小學和小學生。在強調“整體性”的同時,也必須突出“階段性”、“重點性”??傮w上來講,小學教育專業還是以培養小學教師為主,有關小學、小學生和小學教育的知識是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學習的重點,但是,小學教育專業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關注中學階段的相關理論與方法。而且,學生對某一“階段性”知識的學習是建立在對基礎教育“整體性”把握之基礎上的,“階段性”需要“整體性”的關照,而“整體性”亦需要“階段性”的充實,它們是彼此映照的關系。
二、“綜合性”與“專業性”相互滲透
有一句話似乎很好地概括了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狀況,叫做“綜合培養,學有專長”,無論是綜合培養模式還是分科培養模式,實際上都在強調小學教育專業的綜合性。但是,“學有專長”中的專長一般不是指學科上或教育上的專長,而是指藝術或其他方面的專長?!靶W教師不一定要掌握某一門學科的高深知識,也不要成為某一門學科的專家,但要擁有人文、自然等多種學科知識,并在音、體、美方面有一定特長,成為綜合性、全能性的人才。”還有學者認為,“將小學教育專業的特點定位為綜合性是從專業要求的需要出發的。”“綜合性是專業建設的需要,在綜合性和專長性兩者不能兩全時,我們應該忍痛割愛,毫不猶豫地放棄專業方向知識的專長性,有所為有所不為?!本烤乖撊绾翁幚怼熬C合性”和“專業性”的關系呢?對于“綜合性”是沒有疑義的,但對于“專業性”,我們該如何去正確理解呢?在強調“綜合性”的時候,“專業性”真的如某些學者所說那樣可以“毫不猶豫地放棄”嗎?小學教師的專業性首先表現在對學科知識內在邏輯的把握以及學科文化的領悟上,這其實就是一種“學科專長”。對于小學教師來說,恐怕不太需要更多更深的漢語言文學知識和數學知識,這也是小學教育專業淡化學科知識的緣由。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不需要像中文、數學等專業那樣學習那么多、那么深的學科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講是成立的,但仍然是不夠的。需要詢問的是,小學教師如果不能用淺近的方式向學生傳遞語文、數學的優美,能稱得上是合格的小學教師嗎?如果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小學生喜歡上語文、喜歡上數學,那會是合格的小學教育嗎?很難說讓人人喜歡語文、讓人人喜歡數學,但這顯然是一個值得期待的教育目標,如果沒有一批具有這樣理想的小學教師,為學生未來更為艱深的語文、數學學習奠定基礎的目標能實現嗎?小學教師不只是教語文、教數學,關鍵是培養學生在這些領域的興趣,語文課要能讓學生產生“語感”,數學課要能讓學生產生“數感”,音樂課要能讓學生產生“樂感”,美術課要讓學生產生“美感”等等,要喚起他們對于語文、數學、音樂、美術的熱愛,這才是小學教師的真正本領。
而沒有對語文、數學、音樂、美術學科內在邏輯的深刻理解和學科背后所隱藏文化的深刻感悟,以及對教育藝術的掌握(這是另一種專業性能力),教師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試問,如果小學語文教師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語言文字、文學、文藝批評、寫作能力,未能有效地把握、搜集和選擇相關的學術信息,對語文學科的專業感受和專業拓展能力均比較薄弱,又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感,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欣賞水平呢?其他學科的教師亦如是。雖然小學教師要求能夠教不同的學科課程,但從人的精力和專業范圍來講,一個同時教授語文、數學甚至更多學科的小學教師恐怕很難同時讓學生喜歡語文、數學,甚至更多學科。這就需要小學教育專業培養學生在“學科專長”上的這種特殊本領,學生要具有綜合的各科教學能力,更要有在某一學科上教得優秀的能力,因而,小學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中可以淡化學科專業知識,但要強化在某一學科上的專業性能力,這也是小學教育為中學教育乃至大學教育奠定基礎的重要體現?!皩I性”還體現在教育研究上。為什么教育家多出在中小學,尤其是小學呢?那主要是因為小學具有更為豐富的教育研究資源,那是一片肥沃的科研土壤。杜威作為世界級的教育家,其“兒童中心”的教育思想與他在1896年到1904年于芝加哥大學任教時按照自己的理念搞的那個名叫“芝加哥實驗學?!泵芮邢嚓P。李吉林作為為國內當代知名兒童教育家和語文教育專家,不也是從事小學教育工作至今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66年10月在法國巴黎召開了一次各國政府間關于教師地位的特別會議,并通過了《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該文件“教師的責任義務”一章中指出:“所有教師都應認識到自己的專門職業的地位很大程度依賴于教師自身,應努力在一切工作中都達到盡可能高的水平?!毙W教師要使自身所承擔的工作達到盡可能高的水平,研究小學教育工作中的問題和方法就是唯一的途徑,這也是提高小學教師專業地位的重要途徑。小學教育專業“整合連貫型”人才培養模式看重“綜合性”,但也不輕言放棄“專業性”,它對小學教育專業的“專業性”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并認為“綜合性”和“專業性”是相互滲透的,相互促進的,就像知識的“淵博”一樣,沒有一定程度的“淵”,“博”是沒有意義的,而沒有一定范圍的“博”,“淵”是很難持久的。
三、“選擇性”與“定向性”相互包容
小學教育專業“整合連貫型”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開放的培養體系,它強調學生在學習內容模塊和就業面向的自主性和選擇性。小學教育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就只能從事小學教育嗎?“整合連貫型”人才培養模式對此的回答是否定的,這多少與現行“定向性”的觀點有些不同。有觀點認為,“我們允許小學教育專業畢業生自主擇業,允許或‘強迫’非自愿學習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學習小學教育專業,這實際上就是在按照非定向性思路培養小學教師,結果是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性減弱,降低其專業知識的水平,降低其專業能力的標準,降低其專業精神的要求。這種辦學模式不僅削弱了師范性,或者取消了師范性,而且往往殃及學術性,對學生的學科專業方向的學術能力的發展都或多或少地產生抑制作用?!边€有學者說得更加絕對,提出“必須堅持培養小學教師的專業指向,避免外延擴大?!薄皥猿峙囵B小學教師,即是強調專業目標的單一性,反對任何方式或形式的多元態勢?!庇谩氨仨殘猿帧焙汀胺磳θ魏涡问健眮韴允匦W教育專業的“定向性”,可見其堅定的決心。這種堅定的決心出發點是維護小學教育專業的純粹性,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這種純粹性存在嗎?是合理的嗎?實用主義教育大師杜威說“沒有比想教育人們只著眼于一種活動這件事更荒謬的了。”“預先決定一個將來的職業,使教育嚴格地為這個職業作準備,這種辦法要損害現在發展的可能性,從而削弱對將來適當職業的充分準備?!边@是從人本主義教育哲學的角度對職業選擇之“定向性”的質疑。正如數學專業不可能規定學生都從事數學工作,物理專業不可能規定學生都從事物理類的工作,乃至師范專業不可能規定學生都從事教師工作一樣,小學教育專業規定所有學生都必須從事小學教師職業是沒有任何道理的。
有些職業并沒有相應的專業來培養,比如公務員,高校并沒有一個“公務員專業”,所以許多其他專業來報考公務員,當然也包括小學教育專業,這不能說不可以。有不少地方小學教師招聘不限制專業,任何專業都可以去報考,這對小學教育專業的就業造成了事實上的挑戰,至少培養中學教師的數學、中文、英語等專業成為小學教育專業就業的極大威脅。一方面小學教育專業要有優勢去競爭小學教師崗位,另一方面,小學教育專業學生也要有可能去競爭中學教師崗位。還有一種情況不能忽視,那就是“根據技術化進步的速度,許多人在一生的工作過程中將有幾種不同的職業或經常變換工作地點?!边@已經是一種現實,尤其在發達國家普遍存在。就目前來看,大部分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都進了小學,這是值得欣慰的,但也有一部分小學教育專業學生進入中學或其他崗位,他們事實上也是可以選擇進入中學的,只要他們愿意和有能力的話。但按現在的培養模式,小學教育專業學生進入中學很難適應中學教學,小學教育專業只關注小學的情況窄化了學生的就業選擇面和適應能力。在“整合連貫型”人才培養模式中,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要學習整個基礎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且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習內容模塊,比如可以選擇更多與中學教學相關的理論與方法,還可以在小學實習之后選擇到中學去實習,更好地了解中學的教育實踐,這樣他就可以在就業時有更多的本領去選擇。小學教育專業“整合連貫型”人才培養模式給予學生更大的選擇自由,這既是以人為本的體現,也有利于學生的就業。小學教育專業堅持單純“定向性”的理由是很難站得住腳的,只有在允許學生自由選擇的情況下,“定向性”才能成立;反之,在堅持“定向性”的同時,也不能取消學生的選擇自由?!罢线B貫型”人才培養模式在小學教育專業的“選擇性”和“定向性”之間進行了協調,提供了可以溝通的橋梁,使“選擇性”和“定向性”相互包容,有利于小學教育專業在多元化社會中的生存和發展。
四、“創新性”與“繼承性”相互兼顧
從目前國內教師教育模式的現狀來看,“整合連貫型”人才培養模式確實是一種基于實踐的理論創新,它不同于“分段分離式”這種我國最為普遍也最為常見的教師培養模式,在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理念和目標、培養過程和方式更貼合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更具時代應用性特征。但是,“整合連貫型”不是對“分段分離式”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否定,而是一種擴展,是一種繼承性的創新。在小學教育專業進行“整合連貫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是一種創新,這從以上三個方面的基本特征就可以看出,但不是對“全科型”、“分科型”以及“中間型”小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否定,是一種擴展,一種新的選擇。小學教育專業“整合連貫型”人才培養模式中的課程體系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教育效果的評價等都會有所創新,但肯定會有所繼承。這一改革的過程中,使“創新性”與“繼承性”相互兼顧至關重要。
五、結語
組合訓練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運動訓練理論上的,足球組合訓練法是一種訓練方法,它被包含于組合訓練這種系統的訓練理論當中。組合訓練方法指的是在訓練過程中,將足球運動員的競技水平、訓練階段、運動員的個人特點、項目要求等因素的差異考慮在內,組合一到多個訓練單元,依照足球運動訓練原理,選擇不同比例、性質的訓練內容進行合理安排,使所采用的訓練方法可以達到最佳的訓練效果。足球組合訓練法并不是將單一的訓練內容或訓練方法簡單的疊加在一起,它采用更合理的間歇、交叉組合的方式,把多種訓練方法的優點和功能集中在一起安排訓練。
2組合訓練法在高校足球教學的應用
2.1組合訓練法在高校足球體能訓練上的應用
2.1.1高校足球組合體能訓練應該遵循的原則
(1)訓練強度與訓練量二者共同發展提升的原則。
在傳統的體能訓練當中,常常將運動訓練強度和運動的訓練量這2個最基本的負荷因素分離開來,這種體能訓練方式存在不當之處。在對足球運動員進行體能訓練過程中,應達到強度和量的同步提高。正規的足球比賽賽時較長,在足球比賽中,運動員所承受的體育強度和運動量非常人所能承受,所以說訓練強度與訓練量二者缺一不可、相互統一。
(2)足球運動員的體能訓練要盡可能結合球訓練的原則。
足球運動員最基本的運動工具就是球,足球對運動員來說至關重要,與專業球員相比,高校足球隊員的“球齡”和“球感”都要稍差一些,在對高校足球隊員進行體能訓練過程中盡量與足球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單純體能訓練(不含球類的體能訓練)和綜合體能訓練(與球相結合的體能訓練)的合理搭配,達到預期的訓練目的。
(3)將力量訓練作為基礎訓練的原則。
足球運動員如果想要提高自身的對抗能力、速度的控制能力、技術的掌握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就要通過基礎訓練提高自身的力量素質,力量素質是以上能力的基礎和保障。力量素質與足球競賽防守進攻過程中身體的拼搶、防守及進攻的有效性有直接關系,力量素質對足球運動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國外常常將足球力量訓練的重點放在速度力量訓練上,通過力量訓練來提高運動員肌肉和神經系統的協調性,使其速度加快,充分利用了肌肉收縮速度快時可以縮減動作的完成時間并能產生更大更強力量的生理原理。
2.1.2高校足球組合體能訓練的訓練方法、訓練內容、訓練安排及訓練要求
足球競賽是一項間歇性、高強度的運動,對運動員速度的爆發性及無氧、有氧耐力的要求較高。當前足球比賽規定的比賽時間比之前更長,每場比賽的平均時間都維持在93~98min。在比賽中足球運動員的體能消耗非常大,中球員每場足球比賽都需要跑動長達10~14km的路程,中前衛所跑距離大概有11~13km,中后衛需要跑8~10km左右,邊前衛/邊后衛則要跑9~12km,前鋒不但要在足球賽場跑9~10km的路程,還要做15~30次的跳躍、150~200次個人行動、30~50次對抗、30~70次或更多次觸球運動,卻只有15~30s的高強度運動間歇時間。從以上數據可知,足球運動員耐力、力量、速度的高低對球員在賽場上的表現有直接影響,本文根據足球比賽運動員的耗能規律制定了如下優化組合:
(1)組合一。
訓練內容:五段加速跑,利用足球場的底線、邊線劃分成30m、50m、100m、200m、300m;2人3項跑動傳球。訓練負荷:訓練強度的最大負荷為55%~70%,心率140~160次/min,間歇期心率恢復120次/min;訓練量為35~50min。訓練方法:采用持續性訓練法、間歇性訓練法以及特萊特訓練法。訓練安排:將足球隊員分成3組,第1組隊員跑完30m后第2組起跑,連續跑完5段為一輪,共4輪,每輪間休息1min;設置2個標志,相距2m,2人相距10m進行3項傳球。訓練要求:每段加速跑后,隊員都放松跑回起點;每人每項跑動傳球3min,休息1min換人,每人做完3項。
(2)組合二。
訓練內容:4站循環練習,球員腰系粗皮筋另端固定做跑步練習;將球放置較高位置,球員由半蹲位向上跳起頂球10次;球員依次做左、右側滑步繞桿,設置10個標志旗間距1m;足球運動員甲、乙雙方相向站立,二者之間距離相隔3~5m。甲將足球從乙兩腿間踢過,然后迅速追趕球,此時乙快速轉身一同追趕球,該活動在15~30m距離內進行。訓練方法:間歇訓練法、重復訓練法。訓練負荷:訓練強度的最大負荷為95%~100%,心率180~190次/min,間歇期心率恢復120~130次/min;訓練量為40~55min。訓練安排:隊員分成2組,每組10人,站間距10m;其中l、3、4站各做1min,2站10s。任務完成后換下一站。高校足球組合體能訓練的訓練要求:設置8m的站間距,完成任務后,運動員以中速跑向下一站點,在訓練過程中由教練員統一指揮。
(3)組合三。
高校足球組合體能訓練的訓練內容:3站循環練習。旗桿障礙:安放10根旗桿間距3m,進行變速跑及曲線繞桿跑。前面球員由第一桿看開始隔桿直線加、減速,從最后桿看是做曲線繞桿加速跑,后面球員盡可能跟緊;擲實心球:ABC3名球員依次站在底線,向場內15m出標志塔擲界外球同時運動員B向前跑動并將球擲回,慢跑跑回起點,此時C運動員擲球運動員A跑動,并依此類推。訓練方法:持續性訓練法、特萊特訓練法、間歇性訓練法。高校組合訓練所制定的訓練負荷:訓練強度的最大負荷為55%~70%,心率140~160次/分,間歇期心率恢復120次/min;訓練量為35~50min。訓練安排:分為5組,每組4人,2人1隊,第1隊回第2隊出發,每人完成1套為1輪;共6組,每組3人,每組每人完成1次為1輪;共9組,每組2人,在20m距離內進行往返練習。高校組合訓練的訓練要求:設置8m的站間距,完成任務后,運動員以中速跑向下一站點,在訓練過程中由教練員統一指揮;在3站練習中傳球的腳法不限,球不能落地,人不能停頓,調整球次數不能超過3次。
2.2組合訓練法在技術訓練上的應用
2.2.1高校足球組合技術訓練應該遵循的原則
(1)訓練從易到難并進行重復性訓練的原則。
在對足球運動員進行技術教學訓練過程中,應該遵循從易到難的原則,由單項技術練習逐步轉化為技術的組合式練習,大幅度提高運動員的技能水平。高校足球隊員具有較強的認知能力和豐富的思維創新能力,在技術練習中要結合這一特性,突出強調技術運用想象聯系,在重復性技術練習中突出強調熟能生巧,由慢到快、由易到難,從單人訓練到多人結組組織比賽,由教學型練習提升至模擬實戰場景訓練的高度。
(2)通過實戰場景的訓練進一步強化足球運動員訓練的原則。
足球運動員想要提高自身技術水平就要參加更多的比賽,通過更多的實踐和有效地總結來提升自身技術。如果只靠無對抗性的、單純的簡單傳接球技術練習,運動員進行再多的練習到了比賽中還是無法熟練運用,如果想要提升自身訓練技能,就要將實戰場景的訓練作為主要的訓練手段。
2.2.2高校足球組合技術訓練的訓練方法、訓練內容、訓練要求及訓練安排
訓練內容:3站循環練習。運球繞桿:設置間距1m的10個標志桿,繞過最后一桿運球慢跑至起點;2名運動員在跑動中進行傳接球訓練,2名球員同向站立,二者之間間距保持在5~10m之間,向前跑動中相互傳接球。訓練負荷:訓練強度的最大負荷為55%~70%,心率140~160次/min,間歇期心率恢復120次/min;訓練量為40~50min。訓練方法:采用間歇訓練法、持續性訓練法。訓練要求:設置8m的站間距,完成任務后,運動員以中速跑向下一站點,在訓練過程中由教練員統一指揮。高校組合訓練的訓練安排:將足球隊員分成3組,每組6人,前一人運球過第3個桿時后一人開始運球,共5次間歇,時間為30s。
2.3組合訓練法在戰術訓練中的應用
在高校足球組合戰術訓練過程中所需遵循的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內容:通過模擬足球比賽實戰場景來強化高校隊員的戰術意識,彌補青少年比賽中戰術意識差的缺陷;制訂比賽核心戰術的原則。足球運動員通過多種不同的訓練方式樹立“保護球權”和“贏得球權”的正確意識,制訂比賽的核心戰術。
2.4組合訓練法在高校足球綜合訓練上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