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0 12:01:09
序論:在您撰寫當代大學生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由“一元選擇”轉向“多元選擇”。在封閉的、單一的社會文化和道德背景下,人們在價值選擇上只有統一的標準和基本原則:大公無私、為人民服務。然而,在文化開放的現代信息時代,價值形式復雜、多元,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的內容和形態表現出豐富性和多樣性。一是價值評價的雙重標準,認知標準和實踐標準不一致。當代大學生習慣用集體主義的價值標準去要求別人,對自己卻往往采取利己主義價值標準;二是價值取向的多樣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大學生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在日趨多元化的個人選擇中,傳統的價值觀受到挑戰,過去的“舍己為人”、“舍小家為大家”的價值選擇難以達成共識,既注重個人,又兼顧集體,不危害他人的前提下最大化的追求個人幸福已經成為許多大學生推崇的價值選擇。大學生的人生設計也是多視角、多方位的:有的以學業為目標,有的以從事社會活動為目標,有的以賺錢為目標,有的對未來發展沒有目標,得過且過。然而,多元的價值取向也給大學生帶來了很多困難和問題:現實生活中的價值追求和實現過程難以操作,很難達到一種平衡,造成實踐的降低;在現實性道德生活中很難直接、快速地對自身的社會化成果加以科學的評價。
2.由“關注社會”轉向“關注自我”。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形成了所謂的“個人本位主義”?!皞€人本位主義”把抽象的、孤立的個體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強調個體價值,個人利益置于社會利益之上,在價值主體上由“關注社會”到“關注自我”,由狂熱的理想主義轉向務實的現實主義,由過去過分強調國家、社會轉向關注自身的發展?!皞€人本位主義”是對傳統社會主流道德價值體系的叛離,這導致許多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不再盲目崇拜權威,不再盲目服從長輩,他們崇尚自主自立,強調個人奮斗,注重自我選擇、自我設計、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
3.由“崇尚理想”轉向“注重實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過去被認為天經地義的價值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價值規律得到重視,象征物質利益的金錢有了正確的定位。人們的價值觀更加務實,追求物質利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然選擇。同時,也出現了“以利益為主導”的價值觀念,沖擊著人們的道德觀念,形成了社會轉型期又一價值沖突———利益和道德沖突。對物質利益的過分強調,導致了人們精神世界的旁落,社會缺乏一種文化精神與價值理性的支撐。人們越來越關注利益而忽視道德,中國社會普遍存在著“道德滑坡”、“行為失范”、“信仰危機”等現象。突出表現在高校里:少數大學生過分追求物質利益,沒有遠大的理想和精神追求,注重實用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關注與自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目標實現。
二、價值取向的影響因素
1.客觀因素。首先,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一方面,市場經濟發展激發了就業市場的活力,增加了社會人才需求,為畢業生就業創造了較好的就業條件和環境,畢業生在個人事業發展和薪酬待遇上有了更大的選擇余地和機會。另一方面,市場化發展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過多注重物質利益的追求和自身價值的體現,大學生的社會奉獻意識正在逐漸淡化;在市場機制不是很完善的情況下,勞動力的價值由市場價值體現出來,只要按照市場需要進行培養,“短、平、快”實現市場效益,忽略了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同時,部分醫學畢業生就業競爭意識不強,事業發展和薪酬期望值過高。在整個社會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醫療衛生行業薪酬高、工作條件好和技術水平高的職位嚴重稀缺,但是據調查,90%左右的醫學院校學生卻把自己的就業目標鎖定在大中城市、等級醫院、國有醫藥衛生機構,導致了畢業生“高不成、低不就”,這是造成醫學院校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有的畢業生為了好擇業或者擇好業放棄就業機會繼續深造,“啃老族”、“宅男”現象在醫學院校畢業生中也有體現,受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影響,逐利性的就業觀制約著就業愿望實現。其次,我國的高等教育目前存在著教學與實際相脫離的情況。一方面,特別是高校在擴招以后,學生數量迅速上升,雖然近幾年國家政策的調整有所緩和,但地方院校為了學校生存和擴大影響度仍然保持著不斷增長的趨勢,內涵式發展還遠遠達不到,教學內容與社會現實要求嚴重脫節,大學生綜合素質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被長期掛在“嘴邊”。另一方面,高校教師背負著職稱壓力和科研壓力,無法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教書育人上,甚至部分教師受市場經濟影響只是把“教師”崗位作為純粹養家糊口的職業,遠沒有達到“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境界。這直接導致了醫學畢業生對于社會現實的判斷難以有真實的依據,出現自我價值判斷偏高的誤區。
2.主觀原因。在校大學生正是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時期,學校培養“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標與現實急功近利、短視行為形成巨大反差,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和不確定性使大學生對社會的理解浮于表面、趨于幻想或停留于理論,對社會的實質內涵理解不夠,造成了雖身處社會,但又“霧里看花”,形成了追求虛華、不尚務實的心理特征。表現在擇業上就是對個人能力水平認識不足,對物質生活的過度追求,在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發生沖突時,價值取向搖擺不定,優先考慮個人得失,數以百萬計的醫學畢業生蜂擁而至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城市、大醫院,最缺醫少藥的邊遠地區、農村、社區無人問津,雖然國家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吸引人才到西部、到基層的優惠政策卻收效甚微。家庭教育是影響畢業生就業價值取向的直接因素之一,醫學畢業生就業價值取向還深受父母對子女的高期望值的影響,家長對子女的高期望值一方面反映了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另一方面也有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的支出與回報的計算,這種高期望值直接導致了畢業生不愿意去基層、去邊遠地區就業。
三、對策分析
1.政府不斷完善就業政策體系,提高服務水平。當代大學生就業狀況從一個側面反映這個社會發展水平,直接影響高等教育的發展和一個民族的未來。各級政府要從嚴規范就業市場,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逐步把畢業生的工作納入到法制化、制度化的軌道。不斷完善畢業生就業政策,深化人事、戶籍等相關就業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戶籍制度造成的市場分割問題,消除就業歧視,規范就業市場。其次,加強宏觀調控,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國家應采取宏觀調控措施,實現人才的合理配置。加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資金投入,加大支持和鼓勵的力度,引導醫學畢業生到缺醫少藥的基層、社區、邊遠地區等。此外,政府還應建立大學畢業生失業保障和培訓機制。畢業生是寶貴的人力資源,大學畢業生失業是一種巨大的人才浪費。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應該制定相關的法律規范,并給予相應的救濟。同時,對未及時就業的畢業生,有針對性的組織各種培訓班,加強就業指導,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2.依托職業生涯規劃,高校加強分類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有助于明確人生方向,規劃人生航程,對人生事業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醫學院校應以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為依托,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特點,有計劃、分層次的開展系統化、全程化、個性化的分類就業指導,合理、科學的規劃大學生生活和未來發展方向。一年級學生的就業指導重點是入學教育和專業介紹,使學生了解職業去向、職業特點和在社會中的地位,確立未來職業發展目標與發展方向。對二年級、三年級的學生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思想和職業技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調查與社會實踐活動,鼓勵他們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拓寬知識面,培養多種能力和綜合素質。對四五年級醫學生,結合見習、實習,積極引導學生轉變角色,樹立社會責任意識。高校要通過人才素質測評、職業測評和心理測評等幫助學生認知自我,幫助畢業生確定專業方向,鞏固專業思想,及時修正就業目標,確立合理的就業期望值;宣傳、分析就業形勢、政策,轉變畢業生狹隘的就業觀念,關注自身發展、不必拘泥專業對口,選擇和醫療衛生行業有關的寬泛職業也可大有作為,為畢業生做好考研、參軍、報考公務員等政策咨詢;根據畢業生都在實習點的特點,利用網絡迅速快捷的招聘通知,結合科室情況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就業目標。
環境對人的成長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尤其是社會環境的影響,更是對思想觀念、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引導和驅動作用。家庭環境是對孩子影響最深的基礎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態度、行為和教育結果直接從孩子的身上完全顯示出來?!吧斫讨匦小备改笇τ诤⒆痈卸鹘逃兄A性作用。學校和教師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接觸的主要對象,對其心理狀態的健康發展十分關鍵,學校的成長環境也需要進一步凈化,對教師的行為進行規范,因為教師對于學生價值觀的引導具有重要作用。
二、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一)當代大學生缺乏感恩的精神和態度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傳統觀念漸漸被歷史磨滅,很多當代大學生缺乏感恩的精神和態度,這也反映出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的缺失。一系列大學生施暴、投毒事件已成為社會的熱門話題,大學生作為高素質人才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在社會上產生很大的轟動。這些學生選擇采用極端手段來發泄自己內心不滿,其實經過調查都是生活中的瑣碎小事,這足以說明他們缺乏感恩的態度和精神,忽略他人的包容和照顧,在發生矛盾和沖突時會極端考慮對方的缺點,導致悲劇的發生。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相對來說比較輕松,但是對于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學生來說上大學就是渾渾噩噩地過日子,所以很多大學的學習氛圍十分淡薄,對學校的規章制度等也是基本忽視,課堂秩序十分混亂,曠課、遲到、早退、考試作弊的現象也很普遍,類似于這樣的高校比比皆是,首先這種現象反映出學生對于自己的家長缺乏感恩的心,在學校浪費家長的血汗錢,辜負了家人的期待,并且認為父母給錢天經地義。
(二)當代大學生的感恩的觀念發生扭曲
90后的大學生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對于全世界的新聞資訊都能通過各種方式獲取,所以社會中一些事件披露出來之后,他們習慣于在網絡上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評論。而一些不良事件的出現也讓很多大學生的傳統感恩觀念發生扭曲和變形。比如近兩年興起的“扶不扶”、“給來人讓座”等敏感話題,這些事件中的主人公讓很多網友大喊“毀三觀”,不僅用這些舉動傷害了樂于助人的好人,也讓人們對感恩的觀念產生了質疑,這對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學生來說也是一次心靈上的沖擊。除了社會上一些現象之外,家庭對于大學生感恩教育有著重要影響。90后大多都為獨生子女,在家占據絕對重要的地位,父母和長輩的過度疼愛也需要通過正確的方式來表達,很多父母從物質上滿足孩子所有的需求,長此以往導致孩子對于索取行為認知越來越模糊,養成習慣以后就逐漸將別人的付出視作理所當然,這對于大學生的正確思想觀念培養有著很大的阻礙作用,可能會出現對他人具有感恩的心理但是對于父母家人缺乏這種意識,使原有的感恩教育偏離正確的軌道,所以感恩觀念的扭曲也是目前大學生存在的嚴重問題,使感恩教育的進行更具必要性。
三、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具體措施
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培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長需要給孩子樹立感恩他人的榜樣,用實際行動去教育和引導大學生的行為。家長也需要從一定程度上讓孩子更明確看到他們需要感恩的部分,這就將家庭責任劃分清楚,把大學生當作成年人來看待,讓他們更加了解家人的付出,從而培養他們感恩的習慣和精神,并引導以這樣的態度去與人相處,從而走出更加寬闊的人生道路,使社會更加和諧、溫暖。學校是學生的主戰場,在感恩教育方面也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通過設置一些感恩教育課程、舉辦感恩教育演講比賽、安排感恩教育觀影等活動來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并且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引起他們內心的思考和反問,在與同學交流溝通的過程中更好地獲取正能量的信息,對正確精神觀念的培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社會輿論也是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部分,社會也需要更加重視感恩教育,盡量提供一些正面的積極向上的輿論引導,比如中央電視臺的公益廣告宣傳,除此之外也可以采取微電影、網絡劇等符合大學生品味的媒介來進行宣傳和廣播,為大學生的正確感恩觀念帶去鼓勵和支持,從而更好地培養他們的感恩精神,為培養完整的全能型人才做準備。
四、結論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并影響著大學生的行為準則和處事原則。[1]是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是黨和國家的重要指導方針,因此,我們要不斷加強理論教育,做好宣傳和普及工作,讓廣大青年學生了解的相關知識,弘揚社會主義的主旋律。從大學生方面來看,有效的大學思政教育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史,并從中吸取精華知識,結合實際生活,從而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樹立為黨和國家服務的理想。從高校方面來看,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有利于糾正以往教育教學中的偏差,及時掌握思政工作未來的方向,積極引導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發揮校方的指引作用,提供較多的實踐活動,鍛煉大學生的堅強意志,為黨和國家培養合格的接班人。從黨和國家的角度來看,提高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有利于繼承和弘揚先輩們的革命精神,不斷地培養大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并在此基礎上使其掌握社會主義發展的理論知識,弘揚社會主義文化的主旋律,[2]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增強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有效措施
(一)實現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結合。課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僅僅只是背誦并掌握思政理論知識,并沒有與日常的思政教育活動結合起來,這就導致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難以有效地發揮出來。而日常的思政活動一般都要求大學生參與到社會中,例如,一些課題研究、社會服務、志愿活動和文化調研,等等,這些活動需要與理論結合起來,相輔相成,最后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在平時的實踐活動中發現了問題,則應積極地致力于解決這些問題,并將這些問題拿到課堂上進行討論。在思政教育的考核中,要把學生的平時表現和思想實踐活動作為衡量指標,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付諸于活動中。
(二)創新學生的黨建工作,讓黨建工作更具有實踐意義。堅持學生黨員發展工作“關口前移”,充分發揮校院(系)兩級學生黨校的作用,建立起從普通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到預備黨員的三級學生黨校全程培養體系。在開展黨建工作的同時,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并在黨員的帶動下,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黨建活動中,鍛煉學生的意志力和奮斗精神,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在創新黨建工作的同時,還要注意發揮學生黨支部對學生活動的指引作用。
(三)加強與學生的心理溝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切性。當前,除了要關注大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關注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因為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只有保證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才能真正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研究顯示,大學生大多喜歡面對面的心靈溝通,因此,校方應該針對不同專業和不同年齡的學生采取合適的教育方法,進行合理的心靈教育。[3]此外,學校還可以投資建立心理咨詢室,指導學生的思想,為學生提供心理幫助和支持。
(四)擴大實踐活動的平臺,創新實踐模式。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社會實踐是一個關鍵的項目。因為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不僅可以開闊眼界,還可以鍛煉自身的各種能力,所以,社會實踐受到很多大學生的青睞。相關研究發現,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最喜歡的思政教育形式。高校要將學生的發展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真正地幫助學生成長,使所安排的社會實踐活動與學生的需求相適應,提高對實踐工作的重視程度,為實踐活動提供良好的保障,包括經費的投入、師資力量的投入,等等。另外,學校也要對實踐基地做好考察,盡可能地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讓學生從中得到最深刻的啟迪教育,從而使社會活動具有實踐意義,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落實日常的思政教學工作。
(五)提高輔導員的思想道德素養,加強師資力量建設。輔導員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支配力量,直接關系著實踐活動的最后成果。[4]在招聘輔導員的時候,高校要嚴格選拔,重視輔導員的政治素養和實踐能力;在輔導員任職期間,校方也要加強對輔導員的管理,制定合理的輔導員考核制度,并嚴格按照標準執行,設立考評考核機制。除此之外,校方要定期對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訓,提高輔導員的思想道德素養和專業知識水平,這樣才能保證其更好地輔導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結語
關鍵詞:韓流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啟示
韓流,是指韓國音樂、電視劇大舉登陸中國后人們的一種形象說法。由韓國流行音樂、偶像劇、服飾打扮所聚集起來的韓國文化風潮席卷我國。這種社會現象的出現使得“韓流”一詞應運而生,并在電視、報紙、雜志、網絡等傳播媒體中頻頻出現。正如社會語言學家陳原先生說的:“凡是社會制度出現了新的東西,不論是新制度、新體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質、新概念、新工具、新動作??傊@新的東西千方百計要在語言中表現出來?!倍Z言中的新詞語是新事物、新現象和新概念最直接的反映和記錄。“韓”是指韓國,“流”是水,是韓國特色的水,韓國的服飾,文化,飲食,就是通過韓流來流入中國,流入我們的大學生之間。事實上韓國國土面積只有9.93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4700萬。其文化傳統不如中國深厚,經濟也沒有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發達。但是在近10年來,就是這樣一個國家的影視產業異軍突起,其電影數次贏得世界關注,電視劇滲透到了亞洲每一個國家,韓流的出現不只在中國大陸,在日本、菲律賓甚至俄羅斯及中東國家也受到廣泛擁躉。
曾經有調查顯示,大學生大多都是通過電視、網絡、電影等媒介接觸韓國影視劇、韓國流行音樂的??梢?,大眾媒介,尤其是電視、網絡、電影等媒介,對于韓國文化的流行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那么韓流的出現究竟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那些啟示意義呢?
韓劇中的很多故事在向我們大學生傳達一種強烈的現代意識,即強調的是個體的最大程度的自由發展,是對個體的充分的尊重,是一種獨立樂觀向上的精神。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主體意識
韓劇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對白,如“我的人生”、“自己的人生”、“父親有父親的人生,我有我的人生”等等?!白约旱娜松睆娬{的是個體對自我的所有權,意思是每個人都應該由自己負責,為自己負責,由自己來選擇要走的路。這便是一種主體意識。這種思想意識才是韓劇在極力肯定的?!犊戳擞挚础分秀y珠這個人物便表現出了這種強烈的主體意識,她自己選擇自己的愛人,當愛情受阻的時候她也是經過自己的考慮做出選擇,她甚至從不向家人求助,不管生活中有多少艱辛與困難,她都能夠不放棄,不抱怨,永遠相信自己可以,而對比較為明顯的就是跟她同齡的李圣美了,雖然家境比她好,工作比她好,卻生活得比她痛苦,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么,除了盲目的驕傲以外再無別的,失去了一種堅定的人生信念,當挫折出現時,她才表現得毫無招架之力。后來,當她經過痛苦的反思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時,才開始樂觀、堅強起來。當她的愛情遭到父母的反對時,她才表現得無比堅定,當她為了母親而打算放棄自己的愛情時才顯得那般偉大和美麗。
二、自強精神
這是韓劇中表現的非常明顯的一種價值取向。自從《大長今》開始風靡以后便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勵志劇”。勵志精神的一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不去抱怨客觀條件的惡劣和社會環境的不公,而是認定自己的方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靠自己的力量實現自己的目標?!洞箝L今》就不必說,在韓劇中具有長今精神的又豈止這一個?!段菟啃∝垺分械闹嵌?,《嫂嫂十九歲》中的郁美,《加油,金順!》中的金順,《我的女孩》中的周裕玲,《巴黎戀人》中泰英,每一個都是在逆境中堅持,在困境中努力。有誰能說,她們的美麗,她們的幸運跟她們不屈不撓的精神無關呢。或許吸引我們的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
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生活,并執著不懈地為了理想和目標的實現而努力,這種精神幾乎貫穿了韓國的每一部電視劇?!犊戳擞挚础防锏你y珠、《人魚小姐》里的雅麗瑩、《漢城奇緣》里的漢妮、《黃手帕》里的紫英、英俊……無不為了自己的愛情、婚姻、事業、家庭進行著執著而認真的努力。“fighting!”、“加油!”成為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臺詞和主人公鼓舞自己的口號。這一點,不論生活多么艱難,總是能讓我們看到希望,領會到一種積極的、振奮人心的力量,這是韓國電視劇吸引眾多大學生的魅力之一。三、樂觀態度
1.從學校德育缺失角度看
當前,高校在德育上雖然給予了必要的重視和投入,但在德育實踐中普遍存在著教育模式陳舊、教育手段落后等問題,德育不僅過于簡單,而且缺少實效性,同社會發展相脫節。首先,在教育觀念上,即使開展了德育類的課程,但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沒有發自內心地認真對待德育,仍是將精力主要放在專業學習上,存在厚此薄彼的問題。其次,在教育內容上,將德育和政治教育畫等號,德育內容過于重視政治素質的培養,以致政治化和抽象化,缺乏實際應用效果,并且忽視了誠信教育的基礎性作用。再次,在教育方法上,當前高校仍然存在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沒有啟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這種側重觀念性、理論性的灌輸,使一些誠信的案例仍然停留在“過去時”,與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實際不相符合,不能引起共鳴,進而也就不能獲得大學生發自內心的認同。
2.從現行教育體制弊端角度看
在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影響因素中,教育體制起著直接的作用。由于我國傳統教育體制中過于重視應試教育,以分數來論英雄,導致德育評價一直被低估,進而造成誠信教育的效果被弱化。尤其是在高考制度沒有全面改革的前提下,現行的教育體制仍然會造成學校道德素質的培養目標不高等問題,進而導致德育和教學相分離。同時,德育考核標準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在對學生進行道德評語時,仍然側重于校規校紀、尊敬師長、樂于助人之類,這些套話根本無法真實反映學生的道德素質。此外,當前高校在學生考試作弊等問題上也沒有嚴格的規范措施,存在學生認錯就放一馬的態度;或即使有作弊等違紀處理相關規定,執行力度也不強不硬,治標不治本,致使誠信教育得不到充分重視,造成大學生誠信意識普遍不高。
3.從大學生自身素質缺陷角度看
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當代大學生中的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父母過分溺愛的環境中成長,整體上缺少吃苦耐勞的精神,并且心理脆弱,責任意識淡薄。在具體行為上,經常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奉獻少、索取多,嚴以律人,寬于待己,特別是在利益和誠信之間,當二者出現矛盾時,不少大學生寧愿放棄誠信也要獲取利益。此外,不少大學生在面對具體問題時缺乏理性思考,不能對具體問題進行辯證分析,容易受到不正確價值觀的影響,進而動搖自己長期養成的誠信觀念,甚至放棄誠信原則。
二、加強誠信教育的重要意義
誠信是一個道德范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稱。即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言必信,行必果,一諾千金。“誠信”作為傳統的道德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是構建法治國家的精神基石,是現代民商法律的“王法條款”,也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規范。誠信不僅是道德的基石、社會的法則,也應當是每個人最基本的人格力量,職業精神。在中華傳統美德中,誠信一直處于重要的地位,歷史上有關誠信的典故不勝枚舉。隨著時代的發展,誠信的內涵也相應地擴充,其基本內涵除了誠實、真誠外,還包括了誠懇、誠篤等,并且沒有絲毫功利傾向。“誠信”二字,“誠”體現了向善的心靈追求,不僅是一種道德規范,更是一種道德境界;而“信”則是一種具體的行為規范,體現了向真的心靈追求,主要表現為講信用等。“誠”和“信”的本質是相同的,都體現出言行一致的價值傾向,所謂言必行、行必果。誠信教育是以掌握誠信的內涵,認知誠信的基本要求,是對人守信,對事負責,勇于擔當培育的過程。感受誠信是每個人立足社會的通行證。誠信教育是培育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是大學生自我實現的必然途徑,通過培養學生觀察、思辨能力,為人處世與社會生活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導學生踐約守信,誠實做人。誠信教育對大學生道德人格的養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高校而言,大學生誠信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基石,切實有效的大學生誠信教育能凈化高校教學環境,助力和諧的校園文化建設;對社會而言,可為市場經濟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對于我國傳統道德來說,誠信的意義比較廣泛,大致可以歸為兩個方面:第一,從國家治理的角度來說,誠信不僅是天道,亦是人道,是國家治理中的最基本原則之一;第二,從人際交往的角度來說,人無信則不立,誠信是為人處世的基本規范。對于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來說,誠信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這在社會主義榮辱觀中就有明確的要求,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組成部分。同時,誠信教育對于我國社會主義信用體系的建立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誠實信用是市場秩序維持的保障,更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強化誠信教育,對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促進現代化建設必將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此外,誠信教育也與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相一致。為了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精神,誠信教育必須被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范疇內,以此實現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目標。
三、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對策思考
針對以上原因可以看出,造成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因素的復雜性和提升大學生誠信素質的緊迫性。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積極推進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背景下,結合新時期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目標,本文從讓誠信教育成為對大學生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的“牛鼻子”;讓誠信教育走進教學主陣地,塑造大學生的健全人格;讓誠信檔案發揮應有作用,健全誠信評價體系等三個方面來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
1.讓誠信教育成為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的“牛鼻子”
目前,高校在誠信教育中偏重道德層面、輕法律范疇,造成大學生不能全面、科學地理解誠信的含義。而相對道德范疇,法律范疇內的誠信教育更能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因此,高校應在誠信教育中有機融合道德含義和法律含義,促使學生可以深入全面地掌握誠信的內涵,使他們認識到誠信不單單是一種道德義務,更是一項神圣的法律義務。誠信是法治的本質。法治不僅具有保障、促進和維護誠信的要求,而且只有誠信才能建立起法治。如果只從道德角度看來闡明誠信含義,很可能導致誠信教育和傳統德育趨同,也就是絕對地看待利和義之間的關系,甚至在部分學生心中形成講誠信就不能追求利益的觀念。這種將利和義對立起來的教學思想,不僅會讓誠信教育陷入到死胡同,更會導致高校的誠信教育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沖突,不利于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這就需要發揮法律范疇教學的作用,國家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對于合法權益的追求是正當,只要不違背法律原則,就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所以,高校必須結合誠信在法律角度上的含義,促使學生明白誠信和合法利益是不相沖突的,講究誠信也是在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最后,應用這種教學方式,來達到法律的他律和道德的自律相結合的目的,二者一內一外,共同提升大學生的誠信素質。為了提高當代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實效性,可以在實際教學中開展法律旁聽、案例教學、課堂辯論等多種教學模式,促使學生認識到法律對于誠信者的保障,哪些失信行為會觸犯法律,法律后果是什么等。
2.讓誠信教育走進教學主陣地,塑造大學生的健全
人格首先,應當在日常工作的各個方面將誠信教育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點,增強學生對誠信的全面深刻理解,鼓勵學生建立和諧穩定的人際關系,為社會信用體系建立奠定基礎。其次,教師要利用好課堂這個重要平臺,充分體現誠信理念。處理好道德教育和學生全面發展二者之間的關系,既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又促進理論學習和道德實踐之間的融合,如充分利用高校中的學生社團,開展誠信為主題的誠信活動,促使大學生在活動中形成新的道德認識,在寓教于樂中感悟誠信的重要價值。最后,不斷更新誠信教育內容和方法,既要保留傳統道德中有關誠信內容的精華,又要吸收現代誠信內涵中的法理內容,并且重視課堂教育中知、行、情、意的協調統一,塑造大學生誠信人格,讓誠信貫穿課內外、室內外、校內外。
3.讓誠信檔案發揮應有的作用,健全誠信評價體系
1.樹立大德育觀。全體教育工作者要全面樹立大德育觀念,制定并實施全面而有完善的道德規范,營造管理科學、服務優質、文明健康、氛圍融洽、秩序井然、團結向上的教育氛圍,以更好地實現全方位育人工作目標,為有效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創造良好的環境。
2.樹立全員參與意識。學校應樹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全員參與意識,除了進行政治理論課教學之外,還要通過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把思想道德教育滲透到教學、管理、服務等各項工作中去,解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單一的問題,只有這樣,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才能更有成效。
3.建立德育教育體系。學校還應努力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思想道德教育體系,指導家長開展正確的家庭教育,擔負起校外思想道德教育的責任;與相應的社會單位建立結對關系,讓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社會實踐,真切體會和感受社會實際狀況,了解和適應社會,促進當代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二、采取有效措施,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1.統一思想認識,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重要地位。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在高校,教學才是學校的中心工作,這種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事實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與教學工作同樣重要,兩者聯系緊密,不能偏廢。它們雖然在對學生的成長教育過程中發揮不同作用,但其本質是一致的,均為育人。因此,我們要抓住育人本質,樹立教學教書育人,行政管理育人、后勤服務育人的育人理念,通過開展各種有效工作,真正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將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2.加強隊伍建設,提升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隊伍的素質。當代大學生應高度重視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隊伍的建設,既要看到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思想活躍,工作熱情高,勇于實踐,樂于奉獻等積極的一面,也要看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一些消極因素對青年教師帶來的影響和沖擊,進而導致一些教師不安心自己的本職工作,沒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書育人上,嚴重影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進行。因此,對這部分教師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要切實遵循中央倡導的“對待青年知識分子,我們既要熱情關懷和大膽使用,又要嚴格要求,積極引導,對思想政治工作戰線的教師努力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膽使用,生活上熱情關心,挖掘他們的潛力,充分調動和發揮他們從事教育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要求,加強理論學習,增強社會責任感,形成一支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較深的文化修養,較好的心理品質和較強的敬業精神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隊伍,以推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發展。
3.健全激勵機制,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為適應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充分調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高校在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時,應建立健全各種激勵機制,在職稱晉升、課題研究、學習深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供寬松環境,給予優惠政策,使他們從心底感到從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干頭,有奔頭,有甜頭,盡而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去。
三、結語
大學生的道德教育無論是對于大學生本人還是整個社會而言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道德教育是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培養接班人的教育,也是“德智體美勞“五育的首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也是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學生作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年輕一代,肩負著建設祖國、振興民族的歷史使命,也是未來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思想觀念對未來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和思想觀念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這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否實現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絕不能忽視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
二、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現狀以及原因分析
當前我黨和政府雖然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非常重視,但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整體效果不佳,缺乏實效性。由于社會價值觀多元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不盡如人意。
(一)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脫軌
大學道德教育中一般比較重視知性德育的開展,也就是實行學理化、概念化和知識化的德育,通過課堂、講座等方式對大學生進行德育知識的傳授。而生活德育更強調人的生存與生活中所體現的德育。正是由于這兩種教育的脫軌,造成在德育工作中將大學生物化或工具化的現象,沒有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理念。
(二)外在德育與內在德育的脫節
一般來說,外在德育注重對人的約束作用。高校的德育工作者總是按照政治目的或者上級要求來進行德育教育,希望像生產零件一樣培養出合格的大學生。然而,大學生必經是身心已經基本成熟的成年人,道德灌輸可能會適得其反。道德教育沒有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實際思想進行關心,僅僅按照德育要求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當代大學生面臨的很多個人問題和社會問題難以運用外在德育來解決的,例如學習、就業、情感、權益等等。道德教育如果不能將大學生視為活生生的人,滿足大學生內心的合理需要,就難以在大學生內心引起真正的共鳴,更難以與時代、與社會生活的實際相聯系。
(三)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斷裂
大學的道德教育中既有顯性的教育,也就是直接正面的、規定內容的教育,也有隱形教育,也就是蘊含于教師、課堂和校園氣氛之中的德育教育。我國的高校中普遍重視顯性教育的發展,利用課堂教學、政治報告、報刊書籍、黑板報、各種活動等教育手段來推行德育教育,而隱形教育則大多被忽視了。有些高校甚至將二者完全割裂開來。在進行顯性德育教育的同時卻沒有進行同步的隱形德育教育,例如課堂內容是講授道德規范的,但是講授道德規范的教師卻毫無個人魅力和親和力,不關心學生。這樣就會造成對顯性教育成果的削弱。還有一些道德教育照本宣科,枯燥無味,完全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成了為了考試進行的學習。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在很多高校中都有所抬頭。一些高校盲目擴招,卻沒有資金進行校園環境和基礎設施的建設。一些高校教師忙于追求職稱、學歷,對待學生和教學敷衍了事、治學不嚴。甚至教師之中還出現了一些為了追求個人利益而罔顧師德的惡性事件。忽視隱形教育的惡果就是學生抵觸道德教育,大學生的道德水平滑坡。
(四)普遍德育與個性德育的割裂
大學中絕大部分的德育都是普遍德育。然而這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是不利的。道德教育要面對的對象本來就是千差萬別的,大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地區和家庭,個體的道德水平和道德構成存在很大的差異。僅僅使用普遍德育是無法達到良好的德育效果的。德育工作不能忽視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個性差異,普遍德育只能導致灌輸德育、機械德育。德育要有一個內化的過程,而這個內化的過程是個體的、有差異的。這種普遍德育與個性德育的割裂也就直接導致了大學生真正的道德水平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提高,甚至還會引起大學生內心對道德教育的不信任感。
三、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改進措施
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必須緊緊跟住時展的腳步,沒有一成不變的教育,教育必須根據教育環境和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而進行合理的調整。根據當前我國高校道德教育中所出現的問題,結合當代大學生在道德層面上表現出的一些問題,提出一些改進的意見和建議。
(一)以學生為本,將知性德育與生活德育結合起來
知性德育與生活德育的結合,總的來說就是重視學生道德學習的自主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德育工作者絕不能將學生視為被動的接收器,而是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德育觀念,承認學生的主體性。德育工作者要堅持既用道德知識武裝學生,又在生活中關心學生、尊重學生、幫助學生,讓學生成為真正的道德教育的主體,培養學到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而不僅僅是灌輸道德知識。
(二)道德認識要落實為道德行為
在課堂上進行了道德規范的教育之后,還要重視對學生是否掌握和遵守這些道德規范進行考察。這種考察絕不僅僅反應在考卷上,而是要落實到學生的日常行為中去。真正的道德教育應該是實踐的教育,要將道德思想轉變為自覺的道德行為。否則,大學生很可能會變成心口不一的偽君子。只有將精神的傳授做的更加具體,堅持知行合一,才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方向。要積極引導大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道德教育,培養大學生的道德行為。
(三)德育要向內在轉化
德育的對象和落腳點都是人,而不是物。在大學生道德教育中,要對學生內心的合理要求進行滿足和紓解,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養。增進師生之間的了解,培養大學生對學習、對社會的責任感。與此同時,重視隱形教育的巨大作用,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提高大學教師的道德水準,通過言傳身教對大學生的道德水平產生影響。追求長期的、能夠對大學生產生終身影響的道德教育。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