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2 13:59:55
序論:在您撰寫讀研學習計劃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隨著研究生考試競爭的激烈,考研復習的準備越來越早,14年準備考研的同學可以根據下面的階段進行復習:
第一階段:4月到6月初,在前一年考研結束之后,新一年的考研準備就該開始了,這是一個打基礎的階段,政治、英語、數學都應該從基礎做起,首先要對xx年的各科考研試題情況有一個了解,最好看一下去年的考研大綱,以及前幾年的考研試題,對于考研命題有個初步了解。準備合適的復習參考書,進行第一步的打基礎工作,把各科的參考書看過一遍。
第二階段:6月到9月初??荚嚧缶V一般在六月底就可以出版,相應的種目眾多的參考書也就及時的出現在市面上,大家應該挑選一本適合自己的、比較權威的參考書作為自己復習的參考資料(material)。參考資料(material)的選取一定要慎重,一定要是根據新大綱編寫的資料(material)。
尤其是政治科目,政治大綱每年都有很大的變化,每年都有新增的內容和刪減的內容,對于那些新增的內容要特別重視,因為這些內容往往成為當年的考點。尤其是哲學和經濟學的內容,比較抽象、考的較難,可以預先把基本的原理理解一下,這些基本的原理一般是不會變動的。
拿到了參考書之后就要相應的進行復習。第一輪復習的主要任務就是理解基本原理,弄清楚大綱的每個知識點所論述的原理,以及如何將這些原理聯系到實踐。然后,通過一定量的習題(如參考書后面的配套習題)檢驗自己理解的水平。對于自己理解有誤的部分要返回書中做深入的理解。
第三階段:9月中旬月到11月中旬。這個階段要進行第二輪的復習。第二輪復習的主要任務是將大綱所有的知識點進一步的理解,同時加強記憶效果,在理解的基礎上,要可以利用自己的語言講解大綱的內容,而對于原理性的條目則可以給出大綱的完整的論述。這個階段不但涉及理解,而且涉及到記憶的內容,所以也是至關重要的時期。同時,要做一些習題來加深理解,同時在做題的過程中總結解題技巧。
第四階段:11月下旬到考前。這個階段進行第三輪復習,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歸納總結、適量模擬。首先對前兩個階段學到的知識進行總結歸納,形成知識體系,然后,做一定量的模擬題來鞏固知識、掌握做題技巧。
除了分階段制定復習計劃,在復習中,考生還有一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需要注意:
第一:七月份以前,以數學、英語為重點,同時把以前學習過的政治各科教科書簡單看一遍,要作預習。否則,輔導班的節奏比較快,難以跟上。發現問題時作個記號,帶著問題聽課效果會好一些。
第二:整理筆記和做題。想一想老師這個學科總的是怎么講的,聽課后,哪些是老師強調的重點,做題做兩類:一是輔導資料(material)上的模擬試題,重點是做選擇題,了解掌握知識點;二是考前的模擬題,但不要看答案,因市場上的書比較差,答案不一定是對的,主要是了解出題的思路和解題方法。另外,要多做近幾年的真題,做完后看答案,再分析、強化。
符合調劑要求:
1、來自985、211院校
2、報考985、211院校
3、報考/來自省重點實驗室
滿足三條之一可以調劑
專業碩士錄取要求:
1、考研成績均夠國家線,滿足調劑條件;
2、考研方向:化學、化工等相關專業;
3、有數學成績
學業碩士錄取要求:
1、考研成績均夠國家線,滿足調劑條件;
2、考研方向:化學、化工等相關專業;
凡符合條件的同學發考研成績、生源校、報考院校、四六級成績、科研經歷以附件(附件名稱:姓名+生源校)的形式到郵箱:[email protected]。
收到很多同學的郵件,很多都是群發的,我也不知道該怎么回復你們,作為從調劑生過來的學長,真心提個建議,給老師發郵件的時候,切記,不要群發,最后仔細看老師的介紹,對老師研究方向能有個了解,也可以在郵件中提到愿意做老師的研究方向等。畢竟調劑是雙向的,老師也需要學生知道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否愿意從事這個方向,是否愿意來本課題組。
群發郵件,真心感覺沒用的,首先你要先決定,是否真的想來老師的課題組,而不是單單為了增加可調劑的機會。希望大家可以理解。在這里祝福大家找到滿意的學校!
對我老板的研究方向感興趣的,再發郵件給我哈,謝謝!
關鍵詞:基于網絡;個性化教學;學習態度;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4-0059-03
為實施中央電大“十一五”規劃提出的“教學質量保證與學習支持服務強化工程”,進一步提高開放教育學習支持服務水平,保證教學質量,中央電大啟動了“基于網絡的個性化教學指導與服務”項目,選擇開放教育廣告學專業2008級本科學生開展項目試點工作?!盎诰W絡的個性化教學”是指利用網絡等信息技術手段,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實際情況,實現師資共享、資源共享和互助教學,為每個學生提供及時、便捷、有效的學習支持,保證每位學生在課程學習中能得到教師全過程的個性化教學服務。個性化教學是指以學員為中心,基于學員的信息使用行為、習慣、偏好、特點及用戶特定的需要,向學員提供滿足其個性化需求信息內容和系統功能的一種服務?!盎诰W絡的個性化教學”之所以在廣告專業中實施,也是為解決一些生源零散、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地區的教學困難。其具體的實施方法是:根據生源及教師分布情況,在保證原有日常教學進程和方式不變的同時,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個性化教學班級,選拔優秀的廣告學專業輔導教師,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個性化課程輔導,如提問、答疑、講解、課后討論、詢問學習狀況、了解學習進程、交流學習方法與心得等,切實為學生的課程學習提供有效的支持與保障。本課題組就“基于網絡的個性化教學”的學生的學習態度進行研究,深入了解“基于網絡的個性化教學”教學方式的實施效果。雖然基于網絡的個性化教學試點工作已經結束,但本次調研仍有重要的意義。理論意義:“基于網絡個性化教學”模式的研究成果目前主要集中在中央電大,基于各個電大教學點的角度入手來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研究的視角,有一定的理論意義?,F實意義:“基于網絡個性化教學”模式的研究就如何提高和改善電大學員的學習情感和學習行為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個性化教學是一種趨勢,也是未來開放性大學提升競爭力的核心。因此我們的教學應該更好地針對每個學員的具體情況來制訂,量身定做的計劃不僅僅能使學員感受到關注程度,更能夠促使學員有積極的情緒體驗,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進而真正學有所得。
一、調查研究
本課題組對使用“個性化教學”平臺的學員的學習態度進行了座談,之后就該教學的學習態度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問卷是自編問卷,從認知、情感、行為傾向等三個方面調查學員對基于網絡的個性化教學的學習態度,調查問卷使用5點量表。為使得問卷達到更好的調查效果,對問卷進行試測,然后對問卷進行調整,并形成最終的調查問卷。該問卷的信度檢驗,選擇的是內部一致性信度,即Cronhach Alpha系數。
從分析結果看,問卷的信度可以接受。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18份,回收112份,有效問卷102份,同時對廣告專業的課程責任教師、輔導教師和教務員分別進行了面談和電話訪談,共有浙江廣播電視大學、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和廣州廣播電視大學等5位教師被訪問。把問卷調查的結果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1.態度中三個維度的描述性統計。表二說明,被試對基于網絡個性化教學內容認知較為清楚,并沒有表現出對網絡學習較好的喜歡程度,但行為上仍能夠較積極地完成作業等學習任務。
表二 學習態度三個維度的描述性統計
2.態度三個維度的相關分析。從表三得知,認知與行為的顯著相關(Pearson correlation=.771,Sig(2-tailed)=.000
表三 學習態度三個維度的相關分析
3.專本一致(??坪捅究凭妥x廣告專業)的學員對學習的態度總體上與專本不一致(??凭妥x非廣告專業)的學員的態度有顯著的差異。根據表四可知,在態度情感上是否專本一致的差異是顯著的,F(4,102)=2.937,p=.037
表四 專本不同情況下情感情況獨立樣本F檢驗
表五 專本不同情況下行為情況獨立樣本F檢驗
4.工學一致(從事的工作與廣告專業一致)情況。從事的工作與廣告專業不一致的占32.35%;相關的占58.82%;一致的僅占11.77%。座談中了解到,許多學員是基于工作的需要,而一部分學員則出于對廣告專業的好奇和同伴效應。
5.不甚喜歡“基于網絡個性化”教學的學員將緣由更多地歸結于“操作界面不夠方便”。座談中學員紛紛反映,所有的學習內容不能在一個平臺上解決;平臺上的資源只是常規內容,并不能結合廣告專業實際的內容需要;希望看到的資源既能幫助常規學習問題,同時也能夠解決碰到的學習問題。但對于教師回答問題的即時性和準確度都給予了良好的評價。
6.55.9%的學員認為“基于網絡個性化”教學能讓自己更容易實現師生互動。座談別指出雖然QQ能隨時在網上提出問題,但如果不能得到及時回答,由于工作、家庭原因、自己也會遺忘,問題仍然存在。問題解決的即時性不夠理想,雖然較之以前有好的改進。
7.只有26.5%的學員明確表示與面授相比更喜歡網絡學習,可見許多學員對網絡學習仍然心存芥蒂。在網絡運用如此廣泛的今天,傳統教學的慣性仍然依戀、懷念面授教學,這與試點的初衷不符。座談中,學員一致認為,面授輔導中教學積極互動和同學間的互動是網絡學習無法達到的。教師也普遍認為,在網絡上組織實時討論效果不良,以應付居多,沒有真正達到相互充分交流、教學互助學習的作用。
8.學員認為操作性強的課程應該更多地進行面授輔導。根據問卷,有79.4%的學員認為操作性強的課程應該進行面授。在座談中,絕大部分的學員反映操作課程在學院機房面授效果更好,通過網絡,達不到詢問求答的效果,這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學員學習的積極性,學員提到最多的是《三維計算機設計》課程。調查對象中有70.59%的學員工作與廣告專業相關或一致,許多學員在工作中需要運用到專業課程的知識,實踐操作課程運用最多,也有認真學好的積極愿望,但通過電話、網絡解決問題困難后,逐漸失去了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二、結果
調查結果表明,學員對基于網絡的個性化教學總體持積極的態度,在認知、行為兩個角度較積極,對個性化教學的認知和行為呈正相關,但是在情感上處于無所謂的狀態,不積極也不反對。同時就教師角色而言,學員對老師的行為依賴嚴重。這表明盡管學員對自主學習有強烈的愿望,但由于他們不懂得如何進行自主學習,對老師依賴心理較嚴重,這顯然與網上教學支持服務系統的不完善有關。
三、建議
本次對學員的學習態度調查結果表明:學員對該模式的情感需要提升,即應從主觀和客觀上增強對該模式學習的興趣,據此發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可以在以后的教學中進行改進,以便更好地完善個性化教學的體系。
1.技術平臺方面。①整合學習平臺?,F今電大學員的學習平臺有:中央電大在線、省級電大在線、二級學院電大在線及中央電大形成性測評系統等。平臺的繁多不但讓學生使用極不方便,而且讓老師和教輔人員也無所適從,學員搞不清楚什么時候應該登陸哪個平臺進行學習,多重平臺的建設同時又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所以,學員的學習平臺應該進行整合。②強化界面設計。界面設計的目的是為了積極支持學員的學習。平臺界面在學員和學習任務之間應該是直觀、高效、舒適、讓人心情愉悅的。建議在“個性化教學”的界面設置過程中要有一定的個人特征,例如,進入平臺的學員能直接看到自己所屬的個人信息,個人學習的所有關聯信息,讓每一個學員產生“這是我個人所屬”的意識,增強歸屬感,引發學習興趣。同時學員平時的常用功能,如作業完成、課件瀏覽、論壇等在首頁界面中都可以直觀看到,減少在操作過程中過多的鏈接。③增強時效性。學員由于溝通的不及時而影響到對于學習平臺的參與度,因此平臺中的設計要增強即時溝通的功能,或者在一定時間內具備這樣的功能,增加學生對于即時性的正向情感。例如:能否利用微信的提示功能解決溝通不及時的問題。
2.教學支持服務。①豐富各類資源?!盎诰W絡的個性化教學”都是立足于網絡,因此網絡教程的多樣化是必須的,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通過多種媒體承載方式來體現,從而客觀上提升學習的興趣,增強好感度。在目前的電大在線學習平臺上,學習資源只是常規內容,如教學大綱、課程說明、課程實施方案、單元輔導等。這些內容都是以文字形式為主,陳舊、缺少時效性,有些內容明顯滯后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在社會整體發展情況下,在文字輔導資料方面,一是要保證和考試內容的關聯緊密度;二是必須確保網上課件學習內容的時代感,學員希望看到的資源既能幫助常規學習,也能代表最新、最前沿的學科理念。這樣可以豐富自己的視野,也了解到學科的發展方向和前沿理論;三是增加網絡多媒體課件內容,設計應該更具有獨特性,豐富內容,拓展途徑,增強學生對平臺的滿意度,從而提高學習興趣,改善學習態度。例如,增加目前社會熱點問題的探討;視頻信息的整合;等等。在整體輔導過程中,要突出導學、助學資料的提供,方便學生自學,這是讓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另外,教師應設計出以學生為主體的、信息豐富的網絡化學習環境,組織一種“虛擬”的學習團體,團體成員通過電子郵件的形式共享和討論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成為有目的的“學習和思維的團體”或者“知識構件團體”。教師在解答學生網上提出的問題時,還要進行合理的疏導。教師要對網絡信息資源所提供的教育信息進行精心篩選、利用和評價,正確引導學生對信息有選擇地消化吸收,同時還要注意發揮教師在網外的導向作用。另一方面,教師也應該鼓勵、協調學生與其他團體組織成員和專家進行交流,完成社會協商過程,在學生與他人的交流和思考中,能學到新的知識和思維方法,并重新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估,產生更高層次的學習渴望,從而以新的方法理解學習材料。②增強教師服務意識。對學生主體要求的提高,同時意味著對教師要求的提高。在“基于網絡的個性化教學”中,教師雖然從傳統的中心位置退到了客置,但他們的責任更大了,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接受新挑戰,盡快完成自身角色的轉換。教師還要學習掌握遠程教材和各種教學媒體開發設計的技能,幫助學生適應遠程的學習模式,掌握遠程學習方法,提高遠程學習的能力,教會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教師在遠程教育中的特殊作用。網絡資源提供的信息不論在質還是在量的方面都優于教師,因此,在遠程教學中,教師將由傳統教學中的主要信息提供者轉變為指導學生正確獲取信息的指導者。由于學生對學習目標和過程的認識有著很大的局限性,教師就必須從系統的角度去考慮組織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和安排有關細節,包括指導學生選擇適合個人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他們持久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類信息資源,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媒體使用技術等。同時,教師還要承擔組織學生討論課程內容、批改學生作業、批改考試試卷、給學生的學習結果評分等工作。由于學生對學習目標和過程的認識有著很大的局限性,這就必須要求教師從系統的角度去考慮組織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特別是要關注安排有關細節,包括指導學生選擇適合個人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他們持久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類信息資源、支持課程學業的實際指導等。
總之,“基于網絡的個性化教學”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種人性化的學習方式。它充分尊重個性人格,尊重學生創造性思維,是很有前途的學習方式。但它目前發展還很不成熟和完善,需要經過長久的努力和更多的付出才能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所尊重。這種方式必將在我國終生教育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黃秋文,鄒鳳瓊.基于網絡的高校個性化教學研究[J].科技廣場,2006,(9).
[2]陳海強.網絡學習者心理態度分析及強化對策[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3).
關鍵詞:堵水劑;調剖劑;油田化學;應用
在油田生產活動中地層的不均質性經常導致注入水沿高滲透孔道突入油井。水對高滲透層的沖刷,大幅度提高了地層的不均質性,從而使水更容易沿高滲透層突入油井。為了提高水驅的采收效率,必須封堵這些高滲透層。從油井封堵這些高滲透層時,可減少油井產水,這種方法稱為堵水。我國油田化學堵水技術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現場應用,至今已有50多年歷史。
一、關于油田化學堵水調剖劑
(一)油田堵水方法
油田中采用的堵水方法分為機械堵水和化學堵水兩類,化學法堵水是化學堵水劑的化學作用對出水層造成諸塞,機械法堵水是用分隔器將出水層位在井筒內卡開,以阻止水流入井內。就目前應用和發展情況看,主要是化學堵水。根據堵水劑對油層和水層的堵塞作用,化學堵水可分為非選擇性堵水和選摔性堵水;根據施工要求還有永久堵和暫堵。非選擇性堵水是指堵劑在油層中能同時封堵油層和水層的化學劑;選擇性堵水是指堵劑只與水起作用,而不與油起作用,故只在水層造成塔塞而對油層影響甚微。
(二)化學堵水劑概念及類型
根據施工對象的不同,堵水作業分為油井堵水和注水井調剖兩大類,無論是堵水還是調剖,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都是使用化學劑,即通過化學手段對水層造成堵塞,這類化學劑品種多,發展快,效果顯著。按其對油層和水層的堵塞作用,化學堵水劑分為選擇性堵水劑和非選擇性堵水劑;按工藝分為單液法堵水劑和雙液法堵水劑;按形式分為凍膠型、凝膠型、沉淀型和膠體分散型;按苛刻條件可分為高溫、大孔道、低滲地層、高礦化度地層等類型。
二、現有油田化學堵水劑
(一)非選擇性堵水劑
主要包括:水泥類堵水劑、樹脂型堵劑、無機鹽沉淀型調剖堵水劑、凝膠型堵劑等。
(二)選擇性堵水劑
油田化學選擇性堵水劑是利用油和水、出油層和出水層之間的性質差異達到選擇性堵水目的。根據分散介質的不同,可分為3類:水基堵水劑、油基堵水劑、醇基堵水劑。
三、化學堵水劑的性能研究
堵水劑的性能主要表現在形成堵水劑的流變性、熱穩定性和對不同巖心的封堵性能等。
(一)堵水劑的流變性
研究流體的流變性離不開其本構方程,即流體流變運動量與基本流動動力量之間的關系。堵水劑大部分是非牛頓流體,例如聚丙烯酰胺溶液、硬葡聚糖溶液、黃原膠溶液以及改性淀粉溶液等,都是聚電介質,屬于剪切變稀型溶液。目前對某些堵水劑的流變性和在多孔介質中的滲流機理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大大影響了堵水調剖技術的應用效果。
(二)堵水劑的熱穩定性
不同的油藏有不同的地層溫度,這就需要不同的調剖劑。比如在低溫條件下,物質的活性低,聚合物與交聯劑反應慢,成膠時間長。這就要求針對不同的地層條件,選用不同的調剖劑。同時加強對低溫油藏的堵水劑劑的開發和研究。
(三)堵水劑的封堵評價指標
不同的堵水劑有不同的封堵特性的判斷標準,但大致相同。一般通過阻力系數、殘余阻力系數,封堵率等指標來評價。
四、油田化學堵水劑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一)化學堵水劑的研究現狀
油田化學劑的大量使用是在2O世紀3O年代以后,國外應用最廣、意義最大的是以不同水溶性聚合物為成膠劑,以無機或/和有機化合物為交聯劑形成的凝膠型堵水劑。其中,美國和俄羅斯是堵水劑應用較早、類型品種較多的國家,在美國,應用得最廣、效果最好的是聚合物凝膠堵水調剖劑,而俄羅斯應用最多的是水解聚丙烯腈,隨著多種聚合物分散體系、纖維分散體系和生物聚合物堵水調剖劑的開發應用,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二)化學堵水劑的發展趨勢
我國現有堵水劑基本上能滿足國內各類油藏條件下堵水調剖的需要,但能滿足某些特殊要求的品種較少。許多堵水劑的性能需要完善,品種需要實現系列化。我國大部分油田已處于高含水開采期,許多油層被水淹,或在長期注水后孔隙度發生很大變化,非均質性更嚴重。
1.推廣廉價原料及化工廢棄物堵劑新產品
近年來,深入研究和推廣應用上述堵劑已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紙漿廢液和工業廢酸的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進一步加強廉價原料和工業廢棄物的研究和利用,是今后堵水研究的方向。
2.加快研究微生物調剖技術
微生物調剖技術是近年來國外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項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術。該技術的優點是工藝簡單,施工安全,不污染環境,同時降低了材料和施工的成木。
3.與其他施工連作的堵水技術
隨著注水開發的深人,油井出砂越來越嚴重,油井含水越來越高,防砂和堵水的井次愈來愈多。因此,研究將防砂堵水工藝合二為一的新型防砂堵水劑,既能有效防砂,又有選擇性堵水效果,對減少油井事故、降低生產成本、增加原油產量意義十分重大。
五、結束語
多種化學調剖堵水劑在礦場的試驗成功證明了在未來的幾年內化學堵劑仍然是堵水調剖研究的重點。隨著石油能源的緊缺,石油價格的不斷上漲,一些高成本的堵劑也可以逐步應用。另外,在注水開發的后期,油藏的地質結構變得更加復雜,這就需要研究針對性的堵劑。如今,堵水調剖技術已成為全國各主要油田的穩產增產、提高采收率的主導技術之一,隨著油田開發進人中后期,應用的數量還會增加??梢灶A計,我國不同油田堵水調剖市場的旺盛需求必將大大推動堵水調剖用化學品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蔡會武,李侃社.高吸水性樹脂用作油井堵水劑的初步研究[J].油田化學,2005,(3).
[2]高國生,杜郢,張字宏.堵水劑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化工進展,2004,(12).
[3]周玲革,王正良,佘躍惠.選擇性堵水酸化一體化技術研究[J].河南石油,2004,(3).
關鍵詞:獨立學院;成績;分化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一)選題背景:獨立學院學生學習成績分化較明顯,呈現出兩極甚至多極分布的現象較為普遍。既有高考錄取時二本分數線和三本分數線跨度大的客觀原因,也有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方案適配性、學生學習觀等主觀方面的原因,分化現象與普通高校相比更為突出。
(二)理論意義:①探究影響獨立學院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主要成因與一般規律。②探究成績分化的本質,為分類培養、分層教育等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分”的理論支撐。③提高獨立學院整體人才培養質量,踐行“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
(三)應用價值:大學期間學生學習成績分化決定著學生學業生涯的走向,還影響著學生就業方向的選擇。針對成績分化主要成因與一般規律,形成有效解決獨立學院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基本策略,從而最大限度地減緩獨立學院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進程,減少或消除獨立學院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差異度。
二、省內外同類研究現狀
(一)當前研究現狀:近些年,關于學生成績分化問題的研究較多,但主要集中在對某一課程中的成績分化表現的研究,在全課程中的表現的研究探索較少,尤其是獨立學院全課程成績分化的研究更少。有代表性的專家的觀點有①北京師范大學劉儒德教授從學生學習觀的內涵、學習觀的形成因素及學習觀對學習的影響等方面闡述了學習觀在學習中的重要意義與作用。②山西的張愛萍調研員開展了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適切性評價研究,主要是針對當前教材多樣化的現象,提出選擇教材必須對教材的適切性進行綜合評價,以及如何來評價等。③江蘇省的徐健湖校長從教育渠道的多元化發展、學生良好的學習情緒和學習觀的培養等方面對小學三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分化進行了研究。提出了教育不能單靠課堂教育,要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面相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情緒和學習觀有利于緩解成績分化等觀點。
(二)存在的不足:①劉儒德教授主要是在宏觀的角度上剖析了學習觀的價值與作用,而沒有具體涉及到哪一個層面、哪一個學齡段學習觀的特征。②張愛萍調研員的研究主要是提出選擇教材必須對教材的適切性進行綜合評價,及如何來評價等,并沒有深入探析其它教學因素的適配性問題,也沒有深入探討其對學生學習成績分化影響。③徐健湖校長的研究,主要是針對處于少年兒童階段的小學生,因為兒童的學習觀和學業情緒與大學生有較大差別,其研究不能推廣到高等教育階段。
(三)研究發展方向:①選擇具體探討某一學習階段學生的學習觀的基本特征及培養策略,更加注重微觀領域的實踐操作研究。②既要探討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結構的適配性問題,又要通過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結構的適配性研究,從中找出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主要成因。
三、荊州兩所獨立學院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成因問卷調查
本次調查問卷隨機抽取了長江大學文理學院、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兩個獨立學院的8個學生班級為標本,其中,本科班級4個,專科班級4個;大一班級4個,大二班級4個。
本次調查問卷共發放3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92份,其中,男生79份,女生213份。調查問卷共設置有15個問題,分為三個版塊,一個是學習主體主觀方面的因素對學習成績的影響問題;一個是教學客體對學習成績的影響問題;一個是客觀環境對學習成績的影響問題。所有問題均為單項選擇題。調查結果顯示:接受調查的學生認為調查問卷中所列舉的15個因素中對學習成績影響最大的排名前五的因素分別是:(1)良好的環境,共有250名學生選擇有并且重要;(2)父母的關心,共有247名學生選擇有并且重要;(3)班級良好的學習氛圍,共有246名學生選擇有并且重要;(4)上一階段的學習,共有245名學生選擇有并且重要;(5)平時嗜好,共有245名學生選擇有并且重要。接受調查的學生認為調查問卷中所列舉的15個因素中對學習成績影響最弱的排名前五的因素分別是:(1)同學之間的相處關系,共有71名學生選擇有一定影響,但影響不大或沒有影響;(2)教材,共有68名學生選擇有一定影響,但影響不大或沒有影響;(3)學習動機,共有68名學生選擇有一定影響,但影響不大或沒有影響;(4)老師的教育方法,共有68名學生選擇有一定影響,但影響不大或沒有影響;(5)課堂教學方式,共有57名學生選擇有一定影響,但影響不大或沒有影響。
四、問卷調查的幾點啟示
(一)獨立學院的教學內容要求與學生認知結構的適配性、獨立學院學生心理發展特征與學校教育主渠道的適配性是影響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較為重要的成因。在對獨立學院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兩個重要因素――學習觀的分化和學業情緒分化等方面的研究來探析獨立學院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成因。獨立學院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結構適配性調整的原則。對教學內容的結構、體系、目標、重難點等方面全方位的設計調整方案,以實行分類培養,分層教學。
(二)獨立學院要培育具有特色的立體教育體系,建立三位一體(學校、家庭、社會)、互動連動、整體推進的多渠道教育教學體系。主要通過促進獨立學院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課程的銜接管理來完成對獨立學院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主要成因的研究。研究教育渠道發展的多元互動立體化。研究多元立體化的教育渠道,突破原有的“學校課堂教育主渠道”的模式,包括建立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
(三)通過對獨立學院學生的學習觀、學業情緒的培養,使獨立學院學生的學習觀和學業情緒得到良性發展。最大程度地遏制獨立學院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進程,減弱獨立學院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差異度。研究良好的學習觀的培養策略。研究如何在學習體驗活動中,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觀。研究良性學業情緒的培養策略。調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學業相關的各種情緒體驗。研究如何來培養學生的自我成就感及如何保持學生適中焦慮度的策略。
結語:要把“教”與“學”的適配性研究作為探析獨立學院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一個切入口,涉及分化的一些主要元素(學業情緒、學習觀、學校教育主渠道)的積極方面,同時也這些元素的適配關系沒有達到最優化的問題,建議調整它們的適配關系,優化組合,從而發揮它們的最大效能。
在研究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認知結構的適配性問題中,要從整體層面設計分類培養、分層教學的模式是對獨立學院個性化人才培養的一個有益嘗試。教育渠道的多元化發展理論,突顯了目前學校教育乏力的現狀,為尋找學校、家庭、社會三大教育力量的合力作了有益的探索。
學習觀、學業情緒作為影響學習成績分化的重要因素,要將學生自我成就感的培養納入防止分化的視野。
此外,師生關系的適配性,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是影響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影響因素,研究獨立學院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最終立足點要置于“人”的發展的問題上,要充分體現人本主義的思想。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深度學習; 教學設計; 高階思維能力; 認知工具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 杜娟(1976—),女,遼寧沈陽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教學設計理論、基礎教育信息化、數字化學習等方面研究。E-mail: 。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提出了“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培養學生信息化環境下的學習能力”的發展任務,強調了通過“學生多樣化、個性化學習方面的改變”,“全面提升運用信息技術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維度完成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從信息技術的特點出發,重新審視其對人類思維發展的多維度影響,從創新人才視角反思我國技術支持下的信息化課堂教學現狀。
技術工具能促進學習環境的轉變,使學習者積極地構建知識(Linn,1997; White&Fredrickson,2000)。但在常態化教學中,信息技術的作用仍以低水平的“呈現事實”為主,其次是“創設情境”與“提供示范”,而尤為缺乏較高水平的“解釋原理”與“設疑思辨”。[1]甚至是出現了資源應用方法不當、有效性不高的現象。[2]這也印證了華中師范大學校長楊宗凱教授的“我國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正處于初步應用整合階段”的論斷,如圖1所示。[3]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習,加快教育信息化融合創新成為現代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而深度學習理論將在這個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逐漸成為人們研究的對象和關注的目標。
二、深度學習概念及內涵
(一)深度學習的概念和綜述
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也被譯為深層學習,是美國學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在1976年做了一項有關學生閱讀學術文章的實驗研究后,在聯名發表的《學習的本質區別:結果和過程》一文提出的。它是與孤立記憶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識的淺層學習(Surface Learning)相對的一個概念,強調了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學習,靈活、熟練地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之后,Ramsden(1988)、Entwistle(1997)以及Biggs(1999)等人發展了淺層學習和深度學習的相關理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近年來國外學者逐漸開始研究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深度學習。2002年以來,一批深入研究深度學習的論文先后發表,從技術支持高等教育的深度學習、虛擬環境中的深度學習、形成性評估對深度學習的影響、學習環境對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國內對于深度學習的研究起步較晚。研究結果散見于期刊論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深度學習的認識、特征概括等理論描述性層面。2005年,我國學者黎加厚教授在《促進學生深度學習》一文中指出: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的思想和事實,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系,并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4]此定義在國內學者中較為認可。
(二)深度學習的基本特征
深度學習主要具有注重批判理解、強調信息整合、促進知識建構、著意遷移運用、面向問題解決等五個基本特征[5],如圖2所示。
這五個基本特征,可做如下進一步的闡釋。
1. 批判理解
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理解的學習,強調學習者批判性地學習新知識和思想,把它們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在各種觀點之間建立多元連接(Warren,2004)。這要求學習者在理解事物的基礎上善于質疑辨析,用懷疑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以充分的理性和客觀事實進行理論評估與客觀評價,在審度評價的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 信息整合
信息整合包括內容整合和過程整合。其中內容整合是指多種知識和信息間的聯結,包括多學科知識融合及新舊知識聯系,將其整合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過程整合是指形成內容整合的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使其存儲在長時記憶中。如利用圖表、概念圖等方式更利于梳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
3. 建構反思
建構反思是指學習者在信息整合的基礎上通過新、舊經驗的雙向相互作用實現知識的同化和順應,調整原有認知結構,并對建構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分析、調整的過程。這不僅要求學習者主動地對信息作出理解和判斷,運用原有的知識經驗對新概念(原理)或問題進行分析、鑒別、評價,形成自我對知識的理解,構建新知序列,而且還需要不斷對自我建構結果審視反思、吐故納新,形成對學習積極主動的檢查、評價、調控、改造、修煉??梢哉f建構反思是深度學習和淺層學習的本質區別。
4. 遷移運用
深度學習要求深入理解新情境的基礎上,對關鍵要素進行判斷和把握,新情境中分析判斷概念的復雜性和差異性并將原則思路進行重組性遷移運用。
5. 問題解決
深度學習與淺層學習的另一個重要區別就在于是否能夠利用知識運用到新情境中解決問題。這里所指的問題不是那種套用規則和方法就能夠解決的良構領域(Well-Structured Domain)的問題,而是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重新分析能夠解決復雜的、劣構領域(Ill-Structured Domain)的問題,而學會解決復雜的、劣構的問題正是學習深度的體現和必由之路。
實際上,在我國新課程改革中所提倡的拋錨式教學、基于問題的學習、基于項目的學習、基于設計的學習等眾多現代教學模式中,一定程度上也都有深度學習的理念,這些學習模式均要求學習者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批判性的高階思維、對知識的主動建構、積極的反思性學習、有效的知識遷移及真實問題的解決。
(三)與淺層學習的對比分析
深度學習以建構主義、分布式認知理論、元認知理論、情境認知理論等認知理論為基礎。通過文獻整理,[6][7]對深度學習與淺層學習的記憶方式、知識體系、關注焦點及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學習投入程度、學習中的反思狀態、思維層次和學習結果的遷移能力等方面進行對比,見表1。
通過以上差異對比,我們可以從受眾角度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深度學習是一種高水平、高階思維的認知,是一種高級學習狀態,更接近知識和智慧的本質;淺層學習則限于較低水平的學習,為數據的獲得、信息的單向獲取。(2)深度學習和淺層學習不完全對立,我們提倡深度學習但并不徹底否定淺層學習。兩者之間從時間維度存在著延續性,即淺層學習是深度學習的基礎和前提,深度學習是淺層學習的深化與升華。我們必須有一定的淺層學習得來的知識(如事實、程序和定義)才能進行深度的更有意義的學習。這種關系可以用一種遞進圖示來解釋,如圖3所示。[8]
三、促進深度學習教學設計框架構建
毫無疑問,深度學習理論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更新變化下,教學設計的目標、內容、策略、媒體及評價等要素在微觀層面上都會有相應的變化,而這些變化的問題求解,需要我們結合教學設計的相關理論框架和實踐驗證來進行解析。
教學設計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習者的學習,運用系統方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的原理轉換成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環節的具體計劃,創設教與學的系統“過程”或“程序”。(何克抗,2002)根據深度學習的內涵和理論基礎,我們可以構建一個促進深度學習的教學設計框架,如圖4所示。
該設計框架說明,促進深度學習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目標定位不是局限于知識的識記,而在于促進學習者發展高階能力,特別是高階思維能力。
2. 教學內容不是一個簡單的信息組合,而是基于問題的多維知識整合。
3. 教學策略注重以學為主的策略,如主導、支架、建模、反思、元認知策略等。
4. 信息技術充當學習工具,即定位于Learn With IT(用信息技術學習),關于這一點,后續將進一步討論。
5. 在評價方式上關注元認知的發展,注重對思維品質的測評。
6.教師和學習者的角色必須超越傳統的角色定位,教師是幫促者,學習者的學習是建構性學習。
四、促進深度學習的信息化
教學設計要點與策略
本文以深度學習教學設計框架為模型,結合信息技術的作用和特點,對促進深度學習的信息化教學設計進行剖析。
(一)目標的確定——發展高階思維能力
如圖5,布盧姆(Bloom)等人(1956)對認知領域的學習結果/目標分為“知道、領會、應用、分析、綜合及評價”六個層次,其中“知道、領會”這兩個層次主要是事實的描述、記憶和初步理解;而深度學習則更多地對應“應用、分析、綜合、評價”這四個層次,是在記憶和理解的基礎上更注重高級認知水平的發展和技能的獲得,是一種高階思維能力(Higher-Order Thinking Skills)的體現??梢哉f,高階思維能力是深度學習的核心特征。發展高階思維能力有助于實現和促進深度學習,同時深度學習又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思維品質和學習效能。[9]要取得深度學習設計的成功,首先需關注是否能夠促進學習者高水平思維的發展。我國各門新課程的標準都把培養和促進學習者的高階思維能力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因此,從目標的設定上不能將教學目標僅僅停留在前兩個層次,需要深刻領會課程標準,深度挖掘教材,從發展學習者高階思維能力的角度確定教學目標。如在進行數學學科的教學目標設計時,除了注重學生的計算與證明等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要注重分析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實用性思維,拓展數學思維內容。
(二)內容的重組——設置知識建構的主題(或問題)
知識是相互聯系的一個整體,但傳統課堂存在著知識碎片的問題,如經常會聽到教師的提問“那么,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呢?”“這段文字運用的什么樣的描寫方法?”“某某事件發生在什么時間?”等等。這種片斷和分散式的學習只適合對基礎知識的考核,不利于知識的深入推進。深度學習的內容特點是基于問題的多維知識整合,知識建構是適合各階段學生深度學習的活動。以主題(或問題/項目)為形式的知識建構,有效地實現知識的系統化學習。主題(或問題/項目)通常是課堂所要學習的重難點,即把學習設置到真實復雜的劣構的問題情境中,結果通常是情境化、問題化、任務化和多維化的,如模擬演示、多媒體展示、情境化學習、微型世界、虛擬實驗(情境化);問題導向學習、專題學習、專題探究學習(問題化);多元智能導向學習、多學科綜合學習(多維化);調查研究、問題解決、作品創建(任務化)。[10]
在進行教學內容分析和設計時,需要教師全面地分析教材、深度地挖掘教材、靈活地整合教材,即將教材的內容打散并重新組合,并提取極具有問題探究性的核心問題,使內容具有“彈性化”和“框架式”特征。例如,在《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節高中語文課堂上,教師結合文本中闡述的三個問題:為什么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那個年輕的姑娘在臨死前為什么還會溫柔地微笑,為什么說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和煦明亮的太陽、高大的白楊樹和兒童嬉戲、打鬧。學生在思考、質疑、激辯、共鳴等活動中開展讀者與文本、作者的對話,促進了對文本的感悟,體現了語文閱讀的本質。
在重新組織和設計教學內容時還應注意:
(1)知識的哪些特征使它易學或難學,哪些內容更適合或不適合哪種類型的學習,修改前的哪些知識內容能促進學習者的深度學習而非淺層學習;
(2)改進后的內容是否對學習者知識建構有一定的發展;
(3)設計的主題是否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是否能讓學習者有足夠的空間自由發揮?是否能體現集體的智慧和力量;
(4)修改后的內容是否使學習者在新舊知識、概念、經驗間建立聯系,是否要求學習者將他們的知識歸納到相關的概念系統中,是否要求學習者尋找模式和基本原理。
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還要考慮到教學(學習)內容設計的可視化特征,盡量將教學材料中多元表征信息進行“信息組塊”設計??煽紤]將大量的常識性信息等淺層知識借助技術中介,作為資源鑲嵌/分布式存儲于學習環境中供學習者隨機訪取,盡量的降低外在、內在負荷,增加有效負荷。并注意信息組塊原則、時空鄰近原則、一致性原則、雙通道原則、標記性原則等五大原則。[11]
(三)策略的運用——以學習者為中心
在傳統課堂上,教師是大量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持有者,他們的工作就是將這些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在課堂深度學習中,教師更多地擔當學科專家、方法引導者和任務咨詢者等多重角色,應該關注以下策略。
1. 主導策略
主導策略貫穿于整個活動過程,包括任務的制定、問題的診斷、小組的建立、給學生提供反饋、挑戰和獎勵以及做事的程序等。教師要做的就是隨時觀測學生的行為,一旦發現學生有困難并且解決方法嚴重偏離時給予支持,待學生思路逐漸邁入正軌后撤出。
2. 支架策略
支架是起支撐作用的構架。教師為學習者搭建向上發展的平臺,引導教學的進行,使學習者掌握內化所學的知識技能,并為下一階段的進一步發展再建構平臺。架設支架包括搭腳手架、進入情境、獨立探索、協作學習、效果評價等過程。支架策略有利于提高學生知識的縱橫聯系與貫通,有利于具體問題和抽象問題的靈活轉換和形成解決學科問題的有效的思維策略。
3. 建模策略
建模有顯性的行為建模和隱性的認知過程建模兩種不同的類型。(Jonassen,1999)行為建模用來表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應執行哪些活動以及如何執行這些活動;認知建模則說明學生在從事這些學習活動時應當使用的推理方法。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通過對同類問題多個實例的研究,總結出解決某一類問題的固定程序和步驟,形成一個問題解決模型。
4. 反思策略
反思即學習內省,是培養高級思維能力探究過程、梳理新生信息、完善認知結構的一種重要策略。教師可以采用制造認知的矛盾沖突、采用開放性問題進行訓練、探尋假設反思等方法對知識點進行整理匯總,形成概括的表達或解決方法,提高學生深化認知和問題理解能力、思想方法提煉反思能力。自我反思是一種學習品質,教師要引導和支持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把問題的思維過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構成一定的認知策略,最終實現深度學習。
5. 元認知策略
元認知(Meta Cognition)是一種重要的認知能力,是以各種認知活動的某一方面作為其對象或對其加以調節的知識或認知活動,也被稱為“關于認知的認知”。[12]即明白什么時候用什么策略解決問題更有效,更要知道在什么情境使用什么策略最適當,達到目標也最佳等。
元認知是認知活動的核心,在認知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知識獲得的同時,向學生滲透元認知策略,如計劃策略、監控策略、調節策略等。即不僅教給學生有關的認知策略的知識,告訴學生應用策略的步驟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等,而且要在教給學生時,使學生明白教師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滲透元認知知識和策略的訓練內容,并使之成為學生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的組成部分,使學生不斷改進自己的認知過程。
(四)技術的支持——成為學習者的認知工具
學習科學認為教育軟件是學習科學的中心,因為計算機的可視化功能和處理能力可以支持深度學習:(1)計算機能夠把抽象的知識用具體的形象的形式進行表征;(2)計算機工具可以讓學習者以可視化、語言化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知識;(3)計算機能讓學習者通過用戶界面運用和修改他們正在學習的知識,計算機以一種復雜的設計過程支持同步的表達(Articulation)、反思和學習;(4)計算機能支持視覺、聽覺相結合的反思模式;(5)互聯網能讓學習者分享、整合他們的理解,并從協作學習中獲益。[13]
用技術來推動學習方式的變革,是目前教育技術的主要研究內容。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主要表現為效能工具、信息獲取工具、認知工具、情境工具、交流工具和評價工具等六大工具作用(Jonassen,1999)。每種工具作用都通過一些軟件系統對深度學習給予支持,如圖6所示。運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習者深度學習則尤其重視充當認知工具的作用。本文也將重點闡述這一方面。
認知工具(Cognitive Tools)是支持、指引和擴充學習者思想過程的心智模式和設備,能幫助和促進認知過程,在培養學習者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綜合思維中起著重要作用。一切能促進學習者認知、幫助學生進行思維的工具,包括紙、筆、模型等都可稱為認知工具。基于心理學、知識科學、教與學而開發的計算機認知工具能極大地便利學習過程并促進深度學習。[14]例如:概念圖、語義網、專家系統建模、數據庫、電子制表、可視化工具、計算機化通訊等軟件系統。
圖6表明:(1)技術支持的深度學習需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特別是認知工具的作用;(2)學習者與信息技術之間的關系是智能伙伴關系,深度學習需要學習者利用信息技術主動的完成知識構建;(3)深度學習重視自我評價和反思,信息技術可以作為評價工具促進反思。
認知工具的信息技術之所以能有效地促進深度學習,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理由。
1.工具軟件固有特征有利于深度學習的產生——充當學習者的智能伙伴
Jonassen將認知工具劃分為語義組織工具(如概念圖、語義網絡、數據庫)、動態建模工具(如電子報表、專家系統、微世界、系統建模工具)、信息闡釋工具(如視圖化工具)、知識建構工具(如多媒體建構工具)及交流協作工具(如計算機會議系統)等五大類。[15]
這些工具兼具思維的可視性、具體化、動態性、控制性等特征。例如,概念圖、語義網絡等語義組織工具可以幫助學習者表達各觀點間的語義關系,反映了學習者的思維重組和認知結構變化,加深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再如,電子報表、專家系統、微世界、系統建模工具等動態建模工具用于標示各觀點間的動態關系,體現心智發展的動態過程。其中,如電子報表的突出功能是可以幫助進行預測 “如果”“那么”,它廣泛地應用在商業中,能夠擴展和重組高級思維,對預算進行重新組織。而微世界包含了許多復雜的自然現象實例,并提供了呈現這些現象的環境,鼓勵學習者通過一系列學習活動探究自然現象,為學習者探究提供了便利工具。[16]
2. 學習者要投入高階思維才能有效促進高階思維的發展
能夠促進高階思維的發展是認知工具最核心的特征,這與深度學習的目標不謀而合。Jonassen認為,高階思維能力主要由基本思維、批判性思維及創造性思維等三大能力構成。學習者在使用認知工具時,必須要運用評價信息、分析信息和貫通觀點的批判性思維,又可以在完成活動的過程中產生新的知識,展現創造性思維能力。學習者在使用認知工具時,必須通過進行復雜的思維解決問題和表征知識,包括問題求解、設計產品或觀點和做出決策。[17]例如,專家系統是一種能夠像人類專家那樣解決有關領域專門問題的計算機程序,如地質勘探咨詢系統、醫療模擬診斷系統等。完整的專家系統包括知識庫、動態數據庫、推理機、人—機界面、知識獲取或預處理程序。在使用這種專家系統的同時,學習者必須要利用數據庫組織內容時,要清楚區分陳述性、策略性和陳述性知識,在創建動態數據庫系統規則時要求他們考慮好想法之間的因果關系,這正是基于理解上的高階思維的體現。又如,在使用Powerpoint為代表的多媒體完成活動時,學習者必須自主地參與到作品的創建過程中,并對他們支持的觀點進行設計性的闡述,體現了學生綜合能力的運用。而幾何畫板、物理實驗室等多媒體創作工具,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探索幾何圖形內在關系(物理規律探究)的環境,學習者可以自主的觀察現象、動態測量、收集數據、完成數學(物理)實驗。
如果學生不能對他們正在學習的東西進行深度思考,那 么 思 維 工 具 就 不 能 作 為 學 習 策 略 使 用(Jonassen,1998)。誠如 Susane Lajoie總結的,計算機認知工具具有能夠為學生提供問題解決的情境、能夠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建構思維模型、能夠呈現學生頭腦中的知識、能夠幫助學生獲得并對知識進行表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能夠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環境的主要功能。[18]
(五)評價的設計——是否促進元認知的發展
元認知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董奇,1989)。元認知發展在深度學習中都有所體現,見表2。
元認知與思維品質實質上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它們都是完整思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思維品質是思維整體結構的功能的外在表現形式,而元認知則是思維整體結構的功能的內在組織形式。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元認知(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監控)與思維品質(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獨創性)存在顯著或非常顯著的相關,這種聯系的實質是因果聯系。[19]
在深度學習的評價環節設計中要注重對思維品質的測評,目的是發展學生的元認知能力。適合采用辯論、情景測驗、觀察、調查、項目評價、談話評價、同伴評價等。如在項目評價中,對于教師拋出的問題或任務,如果學習者報告的策略數量反映了元認知的廣度,策略的質量則反映了元認知的技能水平,策略的復雜性反映了元認知覺知力。
五、總 結
深度學習是當代學習科學理論提出的新概念,為實施有效教學提供了科學依據,是教學設計的基點、觀察課堂行為的標準、評價教學效果的依據。深度學習的思想為信息化教學促進學生素質發展、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新的支點。我們認為,要有效發揮技術促進深度學習的作用,必須要把握深度學習的內涵,認識技術的隱喻和作用,理解教學設計的框架。信息化教學將是近十年追求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的基礎和關鍵,值得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展開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 沙景榮,姚勇偉,王艷艷.信息技術支持中小學課堂教學的作用到底是什么[J].中國電化教育,2009,(9):89~93.
[2] 杜娟,李兆君.遼寧省農遠資源課堂應用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2,(5):60~63.
[3] 圖說《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背景及歷程[DBO/L].[2012-05-11].http:/ //zong_he_news_465/20120511/t20120511_775932_5.shtml.
[4] 何玲,黎加厚.促進學生深度學習[J].計算機教與學,2005,(5):29~30.
[5] [7] [9] 張浩,吳秀娟.深度學習的內涵及認知理論基礎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2,(10):7~11.
[6] 葉曉蕓,秦 鑒.論淺層學習與深度學習[J].教育技術導刊,2006,(1):19~21.
[8] 曹兆海,運用信息技術促進深度學習[J].新課程學習,2009,(5):52~43.
[10] 祝智庭.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R].上海,2002.
[11] 張維忠,唐慧榮. 可視化教學內容設計的五大原則[J].電化教育研究, 2010,(10):99~102.
[12] 李明潔.元認知和話語的鏈接結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13] R·基思·索耶.劍橋學習科學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14] 鮑賢清,張仙.運用信息技術認知工具促進深度學習[J].新視野,2005,(5):31~33.
[15] 唐劍嵐,胡建兵.自主學習模式下的網絡環境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03,(6):19~20.
[16] 成麗娟.認知工具的理論與教學應用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5,33.
[17] D.H.Jonassen.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 Mind 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M].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1996.
關鍵詞:獨立學院 教學檔案 管理 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271 文獻標識碼:A
獨立學院系級教學檔案是系內各專業在教學活動中逐步形成的有保存價值的文件、圖表、聲像的資料,它是學校教學管理、教學實踐、教研科研等活動以及學校教學工作發展的真實記錄,它是獨立學院教學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系級教學水平的評估指標之一,也是制定和修改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以及計算教學工作量的重要依據。
系級教學檔案管理是獨立學院教育教學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獨立學院檔案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和互聯網在高校的普及,高校教學檔案管理向數字化、網絡化管理模式發展,檔案的信息化管理已成為當前獨立學院系級教學檔案管理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首先對獨立學院系級教學檔案管理的現狀進行了分析,然后結合教學檔案管理經驗提出了教學檔案信息化管理的對策。
一、院系級教學檔案的主要構成
教學檔案完整、準確、真實地記錄教學實施的全過程,既是維護教學歷史的重要憑證,也是教學效果評價和教育教學、教研科研決策的重要依據,它以“服務于教學”為中心,是整個教學工作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院系級教學檔案主要包括:
第一,教學過程中學校下發的各種公文,包括:教務處下發的通知、教學和科研的規章制度、培養計劃、課程教學大綱和實驗大綱、畢業論文(設計)規范化文件;
第二,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材料,包括:每學期的教學任務、教材征訂表、教學周歷、課程表、期中教學檢查材料、學生各類成績、考試試卷及相關材料、課程設計報告、實習計劃和報告、畢業論文(設計)及其相關材料等;
第三,教學監督與評價中的材料,包括:調停課記錄、學生評價、督導評價;
第四,教師教研科研的各類材料,包括:教師編寫的教材、科研及發表的文章、課程和專業建設材料;
第五,其他材料,如系(教研室、實驗室)工作計劃、教研活動記錄、教學工作量統計和課酬計算、W生學籍表、學生課外學分鑒定材料等。
二、院系級教學檔案管理存在的問題
從教學檔案的組成可看出,教學檔案范圍廣、分類多、數量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利用頻繁,同時具有時態性、動態性和專業性等特點。要管理好、利用好這些教學檔案將是一項系統工程,但從目前院系教學檔案管理現狀而言,在管理制度、方法和手段上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差距,教學檔案為教學服務的功能沒有真正實現。
(一)教學檔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教學檔案管理制度是有關教學檔案審核、收集、分類、編目、整理、錄入、保管(密)、查(借)閱等方面的標準和規范。雖然有些高校頒發了一些有關檔案管理工作的制度,但也經常變化,沒有一個系統有序的管理體制和統一的標準和制度,存在隨意性、零散性,缺乏連續性、系統性,導致教學檔案版本不對、格式不對、要求不符、紙張不統一、零散不全、裝訂五花八門;因查(借)閱制度不嚴格、不規范導致原始資料涂改、污損、缺失和損毀;因檔案管理員保密意識不強導致資料失密、泄密等現象發生[1]。
(二)各級領導對檔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
院系級教學檔案作為院系教學活動全過程的真實記錄和客觀反映,在對院系的教學質量的分析和評價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學校主管部門可及時掌握院系教學活動的具體實施情況,了解各院系的實際教學水平;另一方面,可以為院系領導和專業負責人在制定或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提供切實有用的基礎性材料。特別重要的作用是對提高專任教師的教學水平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教師通過借鑒其他優秀教師的教學計劃、教學方法、教學成果等,能夠快速適應高校教學要求和提高自身專業教學水平。然而,大多數高校的只是完成教學檔案的收集、簽字、保存,然后將其束之高閣,只有當學校教學檢查或各類評估時才拿出來看看,完全只是以教學檔案實體保管為重點,輕視了教學檔案的利用價值,沒有體現出教學檔案對后續教學活動創新意義、指導借鑒作用以及為教學工作服務的目的[2]。
(三)教學檔案管理模式陳舊,難以發揮教學檔案的作用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教學檔案資料本身來源就是電子格式的,但打印后還是采用審核簽字再提交到系教學秘書處的提交方式,檔案的管理還停留在紙質提交、手工收集、人工管理、手工查閱等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工作效率低、成效不明顯,導致教學檔案信息不能共享、利用率不高,也不利于交流等。
三、教學檔案管理信息化的內涵與意義
教學檔案管理信息化指運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對教學資料的收集、整理、存儲、處理、傳輸、利用和開發,提高教學檔案管理效率,實現教學資源共享,逐步實現教學檔案的規范化管理。教學檔案管理信息化以教學檔案的數字化建設為核心、以網絡管理化建設為平臺、以信息人才儲備為基本、以實現教學檔案資源共享為目標。高校院系級教學檔案信息化主要內容:一是把文件、圖紙等原始的紙質教學資料掃描轉化為可用的數字化檔案,同時建立數字化檔案信息管理系統(平臺);二是可實時、安全、準確、高效地查閱或提供給有關信息需求者使用[3]。
(一)規范了教學管理,提高了教學管理的效率和質量
因教學檔案類型多、來源廣、數量大,管理工作量大,采用傳統的手工管理模式,則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準確率低,管理效果差。教學檔案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嚴格規定原始數據輸入,使得全校教學資料格式統一、分類明確,同時,教學檔案庫的建立可實現各系、教研室、各級教學管理部門間的資源共享和相互協作。所以,教學檔案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實現教學管理的程序化、規范化和科學化,既可提高教學檔案的管理工作效率,也可提高教學管理質量。
(二)實現教學信息資源共享和信息的實時交換
數據庫具有高共享性的特點,教學管理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多個部門,而這些部門的數據又是相對獨立的,如學生處的學生工作數據、教務處的教學數據、財務的學費數據、人事處的教師數據、各系的教學數據等等,多種數據來源、交換、傳遞和處理需要繁瑣的人工過程,結果導致信息的傳達性和準確率都不高。教學檔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利用學校的共享平臺,課使得教學數據有效地、及時地進行交換和共享,解決了各部門對教學信息資源的共享需求。
在教學管理過程中,教學管理人員是師生間教學信息交流的紐帶,他們須及時獲取和下達教學活動的信息,如教學任務的下達和收集,教師調停課的及時性傳達等工作;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要在師生間進行教學意見的收集及反饋。教學檔案的信息化管理,教師、教學管理人員和學生均可通過教學管理信息化平臺及時地、靈活地進行交流,保證了師生間教學過程中信息的高速傳達,這樣不僅提高了信息的準確性,同時也加快工作進度和效率。
四、系級教學檔案信息化管理對策
結合當前獨立學院系級教學檔案管理的特點和不足,系級教學檔案信息化應著重圍繞:教學信息資源的數字化、檔案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識和能力以及標準和規范這三方面去建設。
(一)做好教學信息資源數字化工作,實現教學信息資源整合和共享
進入21世紀,隨著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的在高校中不斷推進和普及,成立于21世紀初的獨立學院,計算機、校園網、Internet、移動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比較好,為教學信息資源的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教學信息資源的數字化包括教學信息資源的管理標準化、存儲數字化和利用網絡化。按照教學信息管理部門制定的統一的電子文件格式,師生通過網絡在線填報存放于數據庫或傳輸移交給系部檔案管理員或直接存入光盤保存,管理員再編目整理、定期歸檔;對于紙質版的原始資料通過掃描成JPG格式或轉換成PDF格式,方便存儲和查閱。筆者所在學院既有教務管理系統(包括教師管理、成績管理、教材選定、選課、排課、課堂教學質量評教、考試安排、學籍管理和畢業生資格審核等)、科研管理和課外學分管理,另外,筆者所在系還自行開發了高校系級管理系統(包括教學管理、教師管理、教研室管理和科研管理等整個系級教學管理工作)并在全院推廣使用。系級管理系統和學院的教務管理系統可以無縫互操作,達到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要求,加快了檔案信息化的過程。
(二)提高n案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識和能力
系級教學檔案管理必須依托與學校的辦公自動化(OA)系統開展教學檔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為此,要求檔案管理人員除了掌握常規的檔案管理知識外,還須學習一些新的信息化技術和知識,如掌握Office軟件、學校辦公系統、教務管理系統、學生工作系統、移動辦公服務平臺的應用以及簡單的網絡安全和數據庫技術。只有具有高素質專業知識和高技能的管理人員才能真正實現教學檔案的信息化管理,才能精確把握本系的教學檔案,才能有效地為教學提供相應的教學檔案信息資源服務。為了提高檔案管理人員的信息化管理素質,可通過學術研討和經驗交流方式邀請相關行業的專家來校舉辦培訓班等。筆者所在學院從創辦之初到現在,教務處組織了數據錄入員、機關公文寫作與文件處理等業務知識、“正方教務軟件”使用等多次崗前培訓,同時,還每年召開教學秘書培訓交流會;圖書信息中心舉辦了針對教學秘書的企業微信號移動辦公平臺應用培訓。同時學院也專門開設了針對教學管理人員的培訓班,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檔案管理人員的信息化管理業務水平,加快了系級教學檔案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轉變。
(三)建立健全檔案管理信息化標準和規范
隨著高校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校內外體制的變化,建立健全系級教學檔案管理工作規范和標準是高校教學檔案管理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的根本保證。為此,院系應依據《檔案法》、《高校檔案工作規范》等相關檔案管理規范和規程,按照學校的總體要求,結合本院系的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院系級教學檔案信息化管理的規范和信息化的標準,統一院系級教學資料分類標準和管理方法,以便于實現院系級教學資料檔案的信息化儲存、檢索和利用。筆者所在系按照學校的《日常教學管理規程》和《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匯編》,制定了《計信系教學管理信息化規章制度匯編》,將系內的教學管理的各項工作做了嚴格、細致的規定,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成為了學校教學檔案管理工作的有力補充。同時院系對教師的教學檔案的產生、存儲和管理進行了嚴格的規定,教學檔案信息必須按照規定的技術模式、文件格式和工作標準進行數字化,并盡可能采取通用標準。院系還用制度的穩定性、強制性和執行制度的嚴肅性來規范院系級教學檔案工作,使教學檔案建設和教學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促進了院系級教學檔案管理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
五、結束語
院系級教學檔案管理的信息化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雖然筆者所在系在學校教學檔案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隨著國家對獨立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推動,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和缺陷也會逐步發現[4],因此,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獨立學院的院系教學工作,各獨立學院應結合自身的實際,轉變思路、勇于創新,在當前較有優勢的信息化環境下進一步提高院系教學檔案信息化管理水平,改進信息化管理方式,繼續加強和推進信息化建設,充分發揮高校院系級教學檔案的特點和優勢,逐步建立起符合獨立學院自身特色的信息化教學檔案管理模式,以便更好地為教學管理工作提供全方位的資源服務,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檔案信息化管理的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 張黎,劉藝.信息化環境下高校院系級教學檔案管理對策探[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6(4):115- 117.
[2] 王曉華.高校教學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芻議[J].濰坊學院學報,2012,12(3):112-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