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8 02:10:09
序論:在您撰寫英語課程標準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任務;互動;和諧;主體;評價
課程標準是中學教學的指導性文件,代表國家意志,反映了國家對人才的基本要求?!?a href="http://www.xuefeng.info/haowen/6040.html" target="_blank">英語課程標準》具有思想性和科學性。
一、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
《英語課程標準》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通過豐富多彩的交際活動,使學生形成交際策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交流、探究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能力,在強調多樣化和選擇性的同時重視基礎性,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皹藴省泵鑼懴鑼?,具體明確,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任務的設計是任務型教學的中心環節之一,任務設計具有前瞻性,能夠結合教學目標、教學環境、學生現狀等相關因素制訂具有較高信度和效度的總任務和各級子任務;任務有明確的目標和可操作性,貼近學生的現狀和興趣;各級任務有一定的層次性,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由初級到高級。
二、注重師生互動,創設和諧氣氛,培養探究思維的能力
英語課程標準提倡以說為主題活動線索,通過具體話題,創設融洽、和諧、民主、快樂、輕松的學習氛圍,以師生互動,改變以往繁瑣的語法講授。“標準”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興趣和要求,注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發展特點以及我國學生學習英語存在的特殊問題。讓學生在個人活動或小組合作中培養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它能為學生提供最真實的語境,并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情感體驗,溝通英語和其他學科知識的聯系,增強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比如,采用話題結構和交際功能相結合的路子,在具體的教學中讓學生學會說這些句子,而不是背誦、死記,掌握什么是語法規則,同以往教學模式相比較有根本的轉變。
三、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自主探究,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
《英語課程標準》體現了時代所要求的素質教育精神,體現了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豐富了現代英語教育思想。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強調讓學生自己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學生為了解決問題,必然會主動去感知認識對象,并且通過大腦的加工,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和設計。學生不斷思考和產生新設想的過程,就是他們的內化語言、外化交際的過程。學生完全成為課堂的主人,他們在各自的小組中使用英語自由交流,創造性地使用語言;教師則存在于小組之外,學生如有問題,教師便于小組搭上線,成為學生完成任務的幫助者。
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新課程標準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敢于開口,樂于實踐;對學生的點滴進步要及時給予鼓勵,使他們樹立自信心,獲得成就感;對學生在口語表達過程中出現的語言錯誤要根據教學活動目的和錯誤類型,采用相應的解決辦法,不要有錯必糾。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特殊需要的學生,教師應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要幫助學生摸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了解和掌握記憶的規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作為教師的教學行為而言,就是要改變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教師不再僅僅要求學生上課時“注意聽、跟我讀”,還要提供學生能夠在課堂上進行自我展示、自我創造、自我發揮的機會。教師應在原有的認識結構基礎上組織探究式教學,同時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表現出的不同認識水平和認知方式。
五、課堂探究學習,提高學習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學生的探究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是學生親自動手做的活動過程。探究式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參與性,積極滲透集體交互學習。注重手腦并用,全面發展,防止把探究演變成對智力進行徒有形式的機械訓練。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學習科學知識,提高學習能力,更要培養科學的精神和態度。
課堂探究學習是師生之間就某個問題進行?相互溝通、理解和創新”的過程,因此創設良好的情境是教學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一個好的課堂情境設計往往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獨立地解決問題,發展其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六、注重過程性評價,建立形成性與終結性相結合的課程評價體系
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應堅持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并重的原則,既注重結果,又關注過程。形成性評價的結果在學生的學業評價中應占一定比例。應重視形成性評價對學生英語語言學習的激勵作用。教師對學生的書面作業、口頭問答、演講、朗誦等課內外學習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參與程度、合作精神等作業評價。終結性評價的方式應包括聽力、口試等在內的期中、期末考試等。評價要有利于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形成學生繼續進步的動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在這方面已邁出了突破性的一步?;蛘哒f,隨著“指揮棒”的逐漸轉向,我們應該如何重新反思和實施英語教學呢?在教學過程中又如何弱化英語的“篩子”功能,增強其人文意蘊呢?
從筆者個人的學習體會與實踐體會來看,《英語課程標準》中的評價建議有如下重要意義:
一、啟發我們反思:“英語學習本質是什么?”
以往的評價方式之所以不盡合理,與我們對“英語學習本質是什么”認識不清有關。新一輪英語課程改革的一個出發點就是把學生從單純的死記硬背單詞和語法規則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學習真正的英語。章兼中教授在《外語教育學》中指出英語學習的實質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樹立學生是外語學習的主人翁觀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參與耳聽、眼看、動腦、動手的學習活動,掌握自辨、自治、自理、自學能力,以及運用知識的技能。發展智力、情意,從而使學生達到德、智、體、美、勞和個性全面發展的目的。其實英語來源于生活實際,又應用于生活實際。因此《標準》確立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策略,情感態度與文化意識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稑藴省吩诳傮w構建上特別體現了語言的實踐性特征,語言呈現形式不以語言知識體系的描述為主線,而是以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和運用作為主線?!稑藴省妨η笸ㄟ^加強過程性,體驗性為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從而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從“基本學習策略”(二級),到具體化的“認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和資源策略”(五、八級)四方面,向學生明確地提出新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二、“迫使”我們檢討:“為什么厭學英語?”
學生剛開始學習英語時,普遍對英語有興趣,但興趣大多沒有保持長時間就開始厭學英語了。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們曾為此做過調查,事實表明,影響學生英語學習情感和興趣的主要原因是成就動機,造成學習興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英語學習難度與考試成績的不良影響這兩個相關因素。學生的興趣是在乏味的學習過程中逐漸減退的,且都是隨年級的增高而減弱。學生學習困難還反映了不少學校和教師在教學觀念上存在著一些嚴重問題,盲目趕進度,講得多,練得多,思考少,交流少??梢哉f,相當多的學生是在為應付考試而學習英語。相當多的教師也是為了統考、中考、高考中取得好成績而煎熬,師生共同浸泡于題海難以自拔。現在,師生都非??粗氐摹爸笓]棒”轉向了。《標準》明確指出,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對這些觀點的喪失,是導致學生厭學英語,教師厭教英語的一個主要原因。
三、引領我們建構“怎樣教英語?”
評價就是指揮棒,那么在新的評價理念下應該有怎樣的教學觀和教學模式呢?《標準》對此作出了很好的回答?!稑藴省犯淖兞诉^去以接受性學習為主,以記憶模仿為主,以書本為主和以間接經驗為主的現象,融學習于有趣的活動情境之中。《標準》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等方式,實現任務目標,感受成功。讓英語學習成為學生構建知識、提高技能、磨礪意志、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發展心智和拓展視野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并鼓勵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交流、合作、探究等方式來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在教學過程中,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尊重個體差異,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當然,理念要內化為教師自覺的行動,還需要我們重新反思以往的教學模式,積極打造新的英語教學。傳統的教學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學是什么?教育理論工作者與一線教師經過多年的探索,逐漸達成一種共識: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達成多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而問題和活動則構成了交往的基本內核,問題是教學的出發點,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活動是問題的載體,是激發生命活動,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因此,教學也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是合作、共建,是教學相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更是與學生一起分享對課程的理解和創造。所以,把教學的本質定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它超越了歷史上的“教師中心論”、“學生中心論”、“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觀點,對指導我們的教學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新課程的具體實踐者,教師首先要以合作者、組織者的身份平等地參與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通過自主探究,小組討論與合作交流來建構知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英語課程標準 情境教學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教學契機,從教學細節入手有效實施情境教學。受到部分教學案例的啟發,我嘗試了“導入-學習-突破-任務”環環相扣的情境教學模式。
一、帶入情境的導入――激趣激思
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內在力量、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難的一種內在的心理因素,學生對他所學的東西一旦有了興趣,就會不知不倦,越學越愛學。在教學中設置“懸念”,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喚起他們對“懸念”的追求,活躍他們的思維。
記得我在上四年級第一堂英語課時,我微笑走進教室,沒有馬上開始上新課,而是做了一下自我介紹:“My name is Sandy. I want to be your good friend. But can you guess how old I am?”請他們猜一下我的年齡,學生很感興趣。一位學生猜到:“You`re ninety.”實際上他是想說我nineteen,我沒有因此糾正他,而是馬上咳嗽兩聲,彎了一下腰,摸了一下下巴,問到“Am I so old?”學生哈哈大笑,教師幽默的語言和動作吸引了學生的眼球,簡單的幾句話引起了拉近了師生之間的心靈距離。
教師在教學活動之初就能有意識地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巧設懸念,把學生帶入輕松愉快的學習情境中,自然地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參與需要與愿望,以飽滿的學習情緒、積極的態度主動地學習。
二、融入情境的學習――深刻理解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教學的特點之一是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觸、學習和使用英語。語言是在情境中表達意義的。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情境,例如,借助圖片、玩具、幻燈、錄像等展示教學內容,可大大降低學生理解語言材料的難度,學生可根據他們的生活體驗、已有語言知識來摸索、領悟語言材料的發音、意義及其使用場合。通過創設語言情境幫助學生習得語言、理解語言,是小學英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
在情境中學習語言材料,省卻了教師用中文進行解釋的時間,有助于學生通過觀察來加深對語言的理解,幫助學生在語言與表述對象之間建立起直接的聯系。
三、依靠情境的突破――參與體驗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采取靈活途徑,倡導體驗參與”,使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感知、實踐、參與和交流,培養興趣,形成語感,掌握語言的規律,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
實驗證明,運用全身反應法(TPR)創設的學習情境,能調動學生的多元智能參與學習,讓學生在有節奏的歌謠中體驗語言,在活潑優美的旋律中感受語言,在輕松愉快的語言活動中輸入語言,讓他們在做中學,在唱中學,在玩中學,從而為培養他們用英語進行交流打下堅實的基礎。情境教學特別注重音樂的熏陶,歡快的節奏給學生無比愉悅的美的享受,帶給他們輕松的感悟。因此將英語生詞填入學生熟悉的曲子中,生詞也就在學生歡愉的唱歌中被初步感知,并得以很好的運用。例如,我在教五年級第二學期的歌曲Do You Like…?時,我把原歌詞:Do you like grapes? Yes,I like grapes. Do you like pears? Yes,I like pears…You can have them to eat today.(邊出示圖片邊唱)改編成:Do you like swimming? Yes,I like swimming . Do you like running? Yes,I like running…You can have them to do today(邊做動作邊唱)。 在歡快的歌聲中,學生不僅加強了對like后面接名詞復數形式的認識,又加強了對like后面跟動名詞形式的復習和鞏固;同時學生對老師在歌詞和動作方面的迅速改變抱以會心的微笑并隨即投入其中,在唱完一段以后,他們中很多人又把swimming和running等等改成了其它的他們學過的動詞并加以滑稽可笑的動作。隨著教師帶領的節奏加快,反應也越來越迅速,在動腦、動手和動口的協調活動中,他們慢慢熟悉并握了這一知識點。
課堂教學中說唱玩演、繪畫、游戲、講故事、訪談等活動情境營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同時也綜合了學生多種智能,使他們在不同角色活動中學習語言,突破難點。
四、設置生活化情境的任務――實踐語言
一、提出英語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
與2001年頒布的《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相比,新版《課程標準》更清晰地闡述了英語課程的目的,即在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提升整體國民素質,促進科技創新和跨文化人才的培養。也就是說英語課程不再是單純的工具性課程,而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的課程。英語學習不再是簡單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還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任務。學生通過英語課程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歷,形成跨文化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發展創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這為教師制定教學目標提供了很好的依據。
二、提倡采用重在語言運用的多種教學模式
新版《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部分將原來的“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改寫為“教師要通過創設接近實際生活的各種語境,采用循序漸進的語言實踐活動,以及各種強調過程與結果并重的教學途徑和方法,如任務型語言教學途徑等,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這無疑是鼓勵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采用既強調語言學習過程又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的各種語言教學途徑和方法,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的教學活動,盡可能多地為他們提供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也是對除任務型教學方法之外的其它教學途徑與方法的包容和認可,對廣大一線教師積極探索教學改革新路的肯定。
三、明確音標教學的基礎地位
新版《課程標準》在五級知識目標里,將原來的“根據讀音拼寫單詞和短語”改為“根據讀音規則和音標拼讀單詞”。這一修訂明確了音標教學在初中階段的定位,使課改以來一直困擾教師的“初中英語到底要不要教音標”的問題得到根本解決。音標教學獲得了足夠的重視對學生語言學習的可持續發展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有極大幫助。
四、語法教學內容有所調整
新版《課程標準》在語法項目表中對五級的要求也做了調整。調整后的語法項目難度降低了,要求更清晰了。如被動語態中只要求學生掌握含一般現在時、一般過去時和一般將來時的被動語態,非謂語動詞中只要求掌握動詞不定式做賓語、賓語補足語、目的狀語的用法,而定語從句則只要求“能辨認出帶有由that,
[關鍵詞] 課程標準
目標
要求
教育部新近頒發的“英語課程標準”體現素質教育思想,體現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研究成果。課程標準的實施,必將推動學校、教師和社會教育觀念的轉變,促進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使學生受益。下面筆者擬通過學習課程標準,談談自己的幾點感想。
一、發展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課程標準的主要特點是目標確定在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上,以學生的發展為基本出發點,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和以能力為目標。保證課程的整體性,靈活性和開發性;強調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提倡“任務型”的教學思想,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強調課程資源的開放與利用,注重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
課程標準是以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發展為基礎,培養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綜合語言運用的基礎,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情感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習效率,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保證。這五個方面共同促進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課程目標設定為九個級別,并以學生能夠用英語做事情具體描述各級別的要求,以學生在某個級別“能做什么”為主要內容。各個級別均以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的綜合行為表現為基礎提出相應的具體內容目標, 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一目標的確定,改變了英語課程過分注重語法和詞匯的講解與傳授,從僅僅關注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提高到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這樣,學生既有較強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又有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個性品格,從而為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突出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英語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等方面都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展現個性。這就要求英語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個性,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發展策略,使學生的個性得到良好的發展,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展現個性,發展心智和拓展視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合作精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驗學習的價值。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尊敬學生的個性差異”體現了現代教育理論的一個主要內容——教育個性化。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具備人文精神,承擔人性化教學角色。所謂人文精神,核心應該是人,是對人的關切,也就是對人的發展與完善,人性的優美和豐富的關切。教師工作的對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是代表人類的發展和命運的人類群體中最富活力的成員。教育最神圣的使命就是充分地發展人的個性,充實個性,培養具有獨特人格特征和個性特點的社會新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以每個學生的發展為宗旨,尊重學生,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讓每個學生的天資、興趣、愛好、專長得到充分的發揮和施展。
轉貼于 三、關注學生的情感,更新教育教學觀。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們的智力發展、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傾向,就談不上教育”。積極健康的情感能使人們的思維敏捷深刻,想象豐富活躍,記憶力增強。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及其對文化、對英語學習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得語言輸入和語言使用的機會,有利于對已輸入的信息進行有效的加工和存儲,提高語言活動質量。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始終關注學生的情感,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把教學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創設各種學習的活動,促使學生互幫互學,發展合作精神;特別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盡可能地多為他們創造語言實踐機會;經常和學生一起反思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互相鼓勵和幫助。
教師要更新教育教學觀: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運用心理換位的方法,從學生的角度來理解學習過程。在講授教學中,教師的講不是直接地、單純地講授,講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聽和學。通過講,引導和啟發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主動、高效地獲得知識,掌握方法。立足于把教師的“講”自覺地、有意識地轉化為學生的“學”,讓學生在聆聽中思考,在思考中聆聽,把聽與思有機地結合起來。
教師應相信學生的潛能可以在他們自己選擇的學習方式中得以發展。尊重學生的人格、情感和意見;想學生所想、所疑、所難、所錯、所會、所樂,以高度嫻熟的教育技巧和機智,靈活自如地帶領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遨游。[1] 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師生關系是 “平等條約”,尊重和愛是其基本特征?!皩θ祟惖臒釔酆筒┐笥行貞?、對學生成長的關懷和敬業、奉獻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養、復合的知識結構、富有時代精神和科學性的教育理念、創造性的教育實驗能力和研究能力、在踏上教師崗位后經多年實踐凝聚而生成的教育智慧”[2] 這就是一個新世紀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
[注釋][1]引自余文森:《課堂教學水平與境界》[2]引自葉瀾:《重建教師的角色理想》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小學外語教學》,2001年第11、12期;2002年第1期。
2.朱向群:《學習有感》,《中小學外語教學》,2000年第8期。
我很榮幸參加了城鎮第三屆名師帶徒活動,根據本次活動要求每位學員要一個學期研讀一本教學專著。其實,我們周圍有很多關于英語的教學專著,我沒有選擇能給我更多新穎想法的教育???,而是選擇了最最基本的一本書——《英語課程標準》。上次在第二小學聽課時,相主任就提到了小學英語教師首先要看的書就是《英語課程標準》,而且必須看透。
經過這一段時間邊上課邊看課程標準邊反思,我慢慢地感覺到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推行下,我們教學還要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小學英語的學習應特別強調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養成教育。因此,養成教育是貫徹整個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完成小學英語實施任務的基礎??梢?,小學英語養成教育勢在必行,意義重大。以下是加強構建小學英語養成教育建設我的一些觀點:
一、 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币婚T新科目的學習,首先就要吸引學生的眼球,才能更好地進行下一步。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進行:
1、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
教師應該改變一本正經傳經誦道的板正的教學風格,而是微笑著上課,給學生一種親切、平易近人的表現。教師的一言一行在學生眼里都是神圣的。在英語教學時,教師可以輕輕地拍拍他們的肩膀,幫助他們糾正書寫的姿勢,這些細微的肢體接觸會讓學生倍感親切,才會放下那顆緊張的心情,在和諧愉快氣氛中體驗學習英語的樂趣。
2、新穎、趣味性的教法。
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和機械地跟讀,反復聽寫的教學方法不能夠打通英語與學生接受知識的通道。教師應該將趣味性的活動或游戲引進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激發他們學習、應用英語的沖動,達到玩中學,學中有收獲的效果。
3、激勵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小學的評價應以激勵學生學習,培養學習自信心為主。因此,在評價學生時,特別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語言錯誤采取寬容的態度,并選擇合適的時機和適當的方法妥善處理。現在很多小學生不愿意開口說英語,多數是因為他們沒有自信,害怕出錯。我們應該給學生一個在錯誤中成長的學習理念,幫助他們把“怕出錯”的包袱一點點地丟掉。
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節課的完成離不開學生的配合,同時也是他們良好學習習慣的體現。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從頭開始,從嚴訓練,一點點強化才能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
1、培養學生看、聽的習慣,參與課堂教學。
要求學生能夠時刻跟進課堂的進程,眼睛、耳朵聽從教師的指令,能夠關注教師的一言一行,同時關注同學的問與答,隨時做好答問準備。要培養學生注意力集中,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要注意訓練學生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可以應用于開火車的游戲,點名游戲,一次跟不上,()反復隨機抽查,這時學生會在緊張且具有趣味性的游戲中,積極參與,養成看和聽的好習慣了。
2、培養大膽說、讀英語的習慣,具備連貫表達的能力
任何語言的學習都是用來交際,都需要說出來的。小學英語應該杜絕只會寫的“啞巴英語”,要讓學生養成愛說英語的好習慣。課堂上應該多給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哪怕是一個單詞、一個簡單的句子?,F在英語課堂,教師很注重英語口語是否地道,會借助點讀筆、錄音機、多媒體等工具,讓學生一遍遍模仿,特別要對口語表達有障礙的學生要耐心指導,這無疑就是培養訓練他們讀和說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在班級內組織課文誦讀比賽、課本劇表演、英文歌曲等活動,調動學生體內愛表現的欲望,增強其連貫表達英語的能力。
3、培養規范書寫的好習慣
基于小學英語課時少,教師在安排指導學生書寫上的時間就相對很少,也有些教師對學生書寫關注不夠,導致學生上到五六年級英語單詞寫得東歪西倒,寥寥草草。有的學生其實是可以寫好的,但他們卻不重視書寫,應付公事。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程標準;啟示
一、目前我國英語課程目標存在的弊端
2011年我國《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關注公平教育,面向全體師生,注重素質教育等幾個重要指導思想。《標準》正文共有四大部分,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與以往相比,新的課程標準課程目標上都有了新的發展和改進。然而,縱觀我國的英語教學現狀,其中仍有許多弊端存在,這與學科目標的制定息息相關。
(一)語言交際能力目標的實施長期弱化
語言交際能力是英語語言學習的基本目標。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工具,強調培養學生得體、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促進交際能力的發展。英語語言交際能力更多的指向口語交際能力,即語言表達能力,重視學生口頭表達的規范,和良好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的培養[1]。
如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與過去相比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相對于英語課程目標的其他方面而言,語言交際能力依舊是塊短板,在日常的英語交談中,學生依舊會出現大腦“go blank”和“文化失語”現象,也就是交際能力長期弱化的表現。
(二)英語的工具性價值和人文性價值失衡
《標準》在課程性質部分中把英語課程的性質明確界定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工具性是指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掌握基本英語語言知識,人文性是指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任務,是英語課程的“靈魂”。它更多的指向情感態度價值,是高層的隱性的生成性目標。
但在實際教學中,英語教師的關注點大部分仍停留在英語的工具性價值上,對于其人文性價值,絕大部分教師將它視為額外的、不重要的虛幻目標,并沒有涉及或者真正融入英語課堂。例如,在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單元中,教師更多只關注里面的詞匯、重點句型,而對于主題的升華則僅僅一帶而過,或者根本不涉及。英語的人文性價值并未得到體現,學生并沒有因為學習了這一單元而提升對環保的認識,其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未發生任何改變,而僅僅是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得到提高。
(三)跨文化意識目標的邊緣化
全球化的發展讓整個世界趨于一個整體,不同文化間的交融互通、摩擦碰撞每天都在上演。語言作為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承擔著傳承和發揚不同文化內涵的重要作用。因此,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問題成了《新課程標準》目標的一大主題。
目標中明確提出要重視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強調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國際理解教育,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采用多樣的教學手段,向學生滲透跨文化意識。培養跨文化意識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水平、英語思維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F如今,很多英語教師和學生對跨文化意識保持著積極的態度,重視英語語言和文化的相結合,可見跨文化意識目標在實踐教學中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師忽略跨文化意識培養,或將其邊緣化。
二、2014版英國初中英語課程標準--課程目標解讀
2013年,英國教育部新的國家課程框架文件,并于2014年正式啟用。其中第三關鍵期,相當于我國初中階段,其英語課程目標主要包括:
(一)閱讀課程目標
1.培養閱讀的鑒賞能力和愛好,獨立閱讀難度逐漸增加的材料:廣泛閱讀小說和非小說,尤其是不同類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形式和作者的整部書籍、短篇故事、詩歌和戲曲。學生閱讀的材料選自于:1914年之前的以及當代英國文學,包括散文、詩歌和戲劇;莎士比亞(2部戲?。?經典世界文學名著;基于挑戰、興趣和享受,自助選擇和閱讀書籍;重讀早期接觸過的書籍,進一步了解其內容,為比較不同書籍奠定基礎。
2.閱讀稍難的文本:學習新詞匯,將新詞與已學詞匯聯系起來,根據上下文和查閱字典理解新單詞;在文本中進行推理和考證;了解寫作的目的、受眾和語境,并利用這一知識幫助理解其它文本;檢查理解是否有誤,以保證正確理解已讀內容。
3.批判性閱讀:了解語言是如何生成意義的,包括:比喻性語言、詞匯的選擇、語法、文本結構和組織特點;認知不同的詩歌寫作規則,理解這些規則歷來的使用方法;通過表演,理解劇作家作品是如何實現人物之間的有效溝通的,以及為何不同的舞臺演出需要不同的劇本演繹;在文本中進行批判性比較;研讀不同作者作品,每年深入了解2名作家。
(二)寫作課程目標
1.以享受和獲取信息為目的,準確、流暢、有效和詳盡地寫作。根據不同的目的和讀者進行寫作,包括:結構嚴謹的正式說明文和記敘文;故事、劇本、詩歌和其他富有想象力的寫作;講座和演示的記錄、修改后的文稿;其他一些列的敘事或非敘事文本,包括議論文、個人書信和正式信件;總結和組織寫作素材,提供必要的事實細節,支撐觀點和論據;將已學的詞匯、語法和文本結構知識運用到寫作中去,選擇恰當的寫作形式;借鑒文學知識以及所讀所聽到的修辭手法,增加寫作的影響力。
2.計劃、起草、編輯和校對文章:思考他們的寫作能否反映出預設的讀者和寫作目的;修改詞匯、語法和結構以提高寫作的連貫性和整體有效性;注意語法、標點和拼寫的準確性,將英語附錄1種的拼寫模式和規則應用于關鍵期1和2的教學大綱中去。
(三)語法和詞匯課程目標
鞏固和拓展語法、詞匯知識:拓展和應用英語附錄2中的語法知識于關鍵階段1和2的教學大綱中去,分析更具挑戰性的文本;研究他們閱讀文本中語法特征的有效性和影響;借鑒讀到和聽到的詞匯和語法結構,并有意地使用到寫作和演講中去,已達到特定的效果;了解并理解口語和書面語之間的差別,包括正式與非正式語域及其相關領域之間的差別,標準英語通其他變體之間的差別等;在其寫作和演講中自信地使用標準英語;精確、自信地使用語言和文學術語進行閱讀、寫作和口語的討論
(四)口語課程目標
自信、有效地口語表達:能在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語境中(包括課堂討論),自信地使用標準英語;能發表簡短的演說和演講,表達清晰,緊扣主題;能參與正式的辯論和討論,能夠總結觀點,或者進一步發表觀點;能即興創作、排練和演出劇本和詩歌,從而生成語言并討論語言的用法和意思;能使用角色、語調、語氣、音量、情緒、沉默、靜止和動作來增強語言效果
三、英國中學英語新課程標準--課程目標的新特征
2014版英國英語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上,較以往的課程標準而言,具有以下幾點新特征:
(一)強化英語對于個人發展的重要意義
英國14版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英語學習和教育對于個人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意義。英語不僅僅只承擔語言的交際作用,更承擔著個人情感、觀念交互的社會作用,課標強調英語對于個人發展的意義,也從側面反映出英國人文主義精神對個人發展的關注。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為其日后進一步深造、參與社會生活和工作實踐奠定基礎,被認為是英語學習的首要目的。
(二)強調英語的交際功能
新課標指出:“學生只有學會閱讀和聽力,他人才能與之更好地交流?!闭n標要求學生學會討論以便更好地學習;能夠清楚地闡述和解釋自己的理解和觀點;掌握聽說的藝術,能夠做正式的報告,向他人演示并參與討論??梢娫谌蚧l展的當今世界,英語作為一門世界性的語言,更多地為人使用,其交際功能也被進一步提升了一個檔次。經典的交際準則要求,有效地交際要掌握幾點要素:how、when、what、whom,這就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交際技巧,提高交際能力,從而高效地進行交流。
(三)重視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英國對于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在學科目標中并未像中國那樣單獨羅列出,而是蘊含在具體的教學目標內。例如,在閱讀教學中,養學生除了理解常規的語言知識外,更多地則需要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批判性思維顯得十分有必要。但在中國的英語新課程標準將英語學習能力分為五大塊,即學習知識、學習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文化意識和學習策略。批判思維和創造性從屬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被單獨的割裂開來,但是如何通過英語教學來獲取則未能很好的體現,在評價上也沒有很好地載體。
四、英國課程標準的啟示
通過解讀和探究英國2014版初中英語課程標準,對我國英語課程標準的制定帶來了啟示和借鑒,主要有:
(一)目標的制定應更加具體明晰
英國的課程目標設定更為具體,易于教師操作和實施。就以閱讀目標為例,英國課程目標明確說明了閱讀的范圍(1914年之前),不同的閱讀體裁(短篇小說、戲曲、詩歌、散文等),以及必讀的書目(莎士比亞),并具體闡明了“如何去閱讀”。例如在理解生詞時應根據上下文語境進行推斷和考察,或通過查閱字典來獲取新單詞。目標中還例舉了一些有助于拓展批判性閱讀思維的活動,如通過表演的形式來深度理解劇作家劇本中的臺詞和語言文化,給學生帶來直觀、形象的方法指導,將閱讀內容與閱讀方法相結合,構建了較為完善明晰的閱讀體系。而我國的英語課程目標設定則相對宏觀,在具體的內容和獲得內容的方法與途徑上卻沒有清晰的說明。
(二)應更加注重學習能力的培養
英國課程標準強調培養學生探究和學習的能力,在課程目標的描述中英國更加強調過程,即能力的培養,在達成既定目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即教授學生“學習方法”,使其形成長期探索、學習的能力。例如在口語目標中,要求學生“發表簡短的演說和演講,能參與正式的辯論和討論,能夠總結觀點和即興創作、排練和演出劇本和詩歌”,這不僅是對學生口語的考察,也是對學生交際能力、創作能力的培養?!倍覈目谡Z目標中,更多的是模仿、朗讀等簡單的目標設定,并未給學生提供展示口語表達的機會,因此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長期弱化,啞巴英語現象至今仍十分普遍。
(三)目標的設定應更具彈性和包容性
在英國的課程標準中,常??梢砸姷筋愃频谋硎觥盎谙硎芎团d趣自助選擇和閱讀書籍”,可見英國的課程目標設定是基于人的發展和需求,目標的設定具有彈性和包容性,滿足各種學生的需求和水平。
在對閱讀書目的設定上,英國課程目標也給予了教師一定的選擇權,除了規定的必讀書目以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需求、水平和社會發展需要自行選擇閱讀書目和教材,采用靈活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這也顯示出英國課程目標的包容性與靈活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