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1 14:27:26
序論:在您撰寫商品質量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經濟學中有關商品質量監管的理論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表象到本質的認識深化過程,總結這些理論的演進歷程有助于我們開闊思路,完善商品質量監管制度。
一、信息完全假定下的商品質量與市場機制
在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中,商品質量并不是理論關注的重點。因為信息完全是新古典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定,按此假定,無論是哪一類型的市場,買方都擁有商品質量的所有信息,包括功用、風險因素等,買賣雙方之間不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由于信息是完全透明的,商品生產經營者無法通過機會主義行為來掩飾商品質量上的瑕疵,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不會因為信息不完全而被誤導,自然也就不會有使用中或使用后的傷害問題。
由于信息完全的假定消除了企業可能擁有的信息優勢,所以傳統經濟學更加關注在不同的市場類型中,如何通過市場競爭和價格確定來揭示有關商品質量的信息。在新古典經濟學所推崇的完全競爭市場中,商品是均質的,不存在質量上的任何差異,市場均衡水平所確定的價格就是刻畫商品質量高低的唯一信號。而在現實經濟社會更常見的壟斷競爭市場中,新古典經濟學認為,企業為獲得更大的市場會通過廣告主動傳播商品質量差異的信息,同一行業內部商品之間的相似性讓企業之間的競爭非常充分,企業無法隱藏對自己不利的信息,消費者根據自己的偏好和收入約束在某個價格水平上與生產經營者實現均衡,而不同的均衡價格水平將對應不同質量的商品。在純粹寡頭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中,企業行為有明顯的市場支配力,價格可能會被企業操縱,產生扭曲。然而,處于市場劣勢的消費者清楚地知道,高價格下商品的質量到底如何,但由于別無選擇,他們只能接受生產經營者制定的高價格。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在信息完全的假定下,商品質量更像是一個技術術語,因此被主流經濟學所忽略。從新古典經濟學分析的框架看,該學派實際上是通過價格信號來研究商品質量的。20世紀初微觀經濟學領域出現的不完全競爭理論,也沒有突破新古典經濟學信息完全的假定,因此,它對不完全競爭格局下商品質量的研究,主要關注的是價格信號與市場支配力兩個因素的經濟含義。來源于/
二、質量信息不對稱與市場失靈
1970年,在《舊貨市場:質量不確定性與市場機制》一文中,美國經濟學家阿克洛夫以二手車為例,首次用信息不對稱解釋了二手商品市場中的質量問題,從而開創了信息經濟學的一個全新領域。他認為,在舊貨市場的交易過程中。買賣雙方擁有的質量信息是不同的,賣方顯然知道更多的質量信息,而買方則知道的較少。信息不對稱的存在。讓信息劣勢的一方——買方只能按照一個折中價格來購買并不清楚質量好壞的二手商品,但折中價格將會讓實際質量超出折中價格水平的商品無利可圖,從而“擠出”這部分質量相對較好的商品。這樣,買方實際面對的必然是質量相對較差的商品,“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將在舊貨市場上演。隨著買方意識到市場商品平均質量在下降并調低報價,市場中的另一部分質量較高的商品將會退出交易。在信息經濟學的范疇中,這種現象被稱為逆向選擇。以上情況循環往復,會導致舊貨市場無法交易,出現市場失靈。
西方學者根據購買者對質量信息的可獲得性把商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購買時通過觀察就可以知道商品質量的搜尋品(searchgoods),第二類是只有使用以后才能獲悉商品質量的體驗品(experiencegoods),最后一類是使用后也可能無法知道商品質量全部信息,因此購買之處主要是相信其質量的信任品(credencegoods)。顯然,消費者在購買后兩類商品時會面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按照信息經濟學的邏輯,為減少信息不對稱將導致的市場交易效率損失。可以設計一些能部分修正市場失靈的機制。例如。賣方提供一份由獨立的第三方專業機構出具的商品質量鑒定證明,主動揭示商品的質量信息;賣方提供質量承諾,對一定期限內可能出現的商品質量問題負責,如退貨、更換合格商品、保修等,減小信息不對稱可能給買方造成的傷害;在法律健全的國家。由第三方仲裁者介入的私法調節來實現對不完全信息的矯正,恢復市場機制的作用。由政府監管部門介入信息不對稱市場的運行,通過強制性法律來保護消費者和用戶的權益,也是矯正以上問題的一個可行選擇,這就是本文關注的商品質量政府監管問題。
三、商品質量的政府監管
信息經濟學所揭示的因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市場失靈現象,是政府介入市場商品質量監管的必要條件。按照規制經濟學的理論,這種監管屬于社會性規制,即政府基于安全、健康、環境等目的對某些產品、服務的生產和消費進行監督、管理。
1保護消費者的利益是質量監管的立足點
在西方經濟理論中,無論是主流的新古典經濟學,還是非主流的奧地利經濟學,消費者權益至上或者說消費者利益最大化均為考量商品市場是否具有經濟效率的主要標準。按照這一邏輯。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不被那些質量不可靠的商品所損害將是政府部門進行質量監管的立足點。
傳統經濟學考察消費者利益的主要依據是消費者剩余的大小,即用商品的實際成交價格與消費者的意愿支付價格的差來計算消費者從交易中獲得的好處。正如前文所言,消費者剩余概念之所以沒有涉及商品質量問題,是因為商品不存在質量問題是經濟學的一個潛在假設。在信息完全的經濟世界中,理性的消費者必然會抵制可能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或財產等帶來危害的不合格商品,因此,市場機制會自動將影響消費安全的問題商品排除在外,實際交易的商品必然是沒有質量問題的。在此情形下,價格自然會成為消費者關注的唯一指標。由此而來的消費者福利問題也就成了價格水平的比較了。
現代經濟學把信息不完全引入理論分析后,福利最大化標準依然是評價市場運行效率的主要指標。但與傳統理論有所不同的是,消費者的福利水平不僅包含消費者剩余的計算,還考察他所購買的商品質量是不是合格的、安全的,會不會對其身體健康和財產造成傷害或有潛在風險。
從某種程度上講,在信息不對稱的市場中,質量的重要性甚至要超過經濟利益的重要性。因此。實現消費者福利最大化的目標,要求對商品質量進行有效監管。盡管質量監管的社會效益很難用明確的公式進行計算,但這種社會性規制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2法律法規是質量監管的主要制度保障
經濟學領域中所講的制度是一種規則,這種規則可以確保生產、交易、分配、消費等經濟行為按照一定秩序進行,能有效防范可能給當事人帶來危害的機會主義行為。按照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作為制度的規則既有市場自發形成的商業慣例、信任等非正式制度,也有法律法規等正式制度。此二者剛柔相濟,是市場經濟得以正常運轉的基本保障。
對于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商品市場來說,通過法律法規這種正式的制度形式來保護處于弱勢地位的消費者的正當權益,是緩解市場失靈問題的必然選擇。有關商品質量、消費者權益等方面的法律法規要求商品的生產經營者對所售商品質量負責,對因商品缺陷和瑕疵給消費者所帶來的危害承擔法定責任。這些強制性的法律制度,既是對商品生產經營者事前不負責行為的警示,也是對因質量問題造成危害后對其實施嚴厲制裁的制度依據,也是相關政府部門進行商品質量監管的基礎。來源于/
法律制度所具有的權威性和強制執行特征,加大了對問題商品責任人進行懲罰的可信度和力度,提高了違法成本,有助于抑制商品生產經營者的機會主義行為,確保商品質量的安全性。但是,法律并不會強加給生產經營者無限的質量責任。按照著名的漢德法則,只有在預防成本小于預防行為所帶來的收益(包括消費者的福利和企業的收益),而生產經營者卻未對商品采取必要的質量控制措施,并對消費者帶來危害時。他才將承擔由此產生的法律責任。
研究中我們發現,各國政府都是依法對商品質量實施監管的。例如,1975年,美國頒布針對商品質量的《馬格努森一莫斯保證法》(Magnuson-MossWarrantyAct),對生產經營者的保證責任做了明確規定,要求生產經營者對有缺陷產品承擔修復及更換的責任。這一法律與《統一產品責任示范法》(1979)、《產品責任法》(1982)等一起成為美國監管者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基石。
3最低質量標準是商品質量監管的基本形式
按照市場經濟的一般理念,政府不應過度介入經濟運行,即使是出現了市場失靈。政府干預成為必要時也是如此。因為政府干預有其角色定位。并非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從商品的企業生產、市場交易和最終使用或消費流程看,質量監管的重點在企業生產市場與交易的界面。換言之,在商品質量問題上,政府監管切入點不應該是商品生產者的內部質量監控,因為從監管資源的數量看,政府的力量無法覆蓋所有企業的每一個生產環節;從政府和市場的角色分工看,與商品質量相關的經濟決策和技術決策都屬于企業組織的內部事務,政府不能越俎代庖。所以,政府質量監管的切入點應該是對進入市場的商品實行最低質量標準(MinimumQualityStan—dards)監管。即在商品進入市場銷售時,監管者必須確保商品質量符合最低的質量要求,將不合格產品拒之門外。不合格產品因不能上市交易而產生的損失由生產經營者自行承擔,這是市場約束的一個基本規則。
從商品的類別看,體驗品和信任品應該是質量監管的重點。因為搜尋品的質量是外在的,容易觀察到,消費者購買時不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而對于體驗品和信任品來說,如果沒有最低質量標準監管,不合格商品將進入市場,給消費者造成福利水平的降低。在體驗品和信任品中,那些與消費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關系密切的商品(如食品、藥品、特種設備等)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它所造成的危害就不僅僅是經濟意義上的,可能有很嚴重的社會后果,包括危及使用者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因此,事前的風險防控遠遠比傷害成為事實后的經濟補償更為重要。從這一意義上講,最低質量標準具有巨大的社會價值。從福利經濟學的角度看,最低質量標準將不合格的產品阻擋在市場的大門之外,有助于提高市場現有商品的平均質量,提高消費者的福利水平:而消費者愿意為高質量的商品支付高價,因此,提供優質商品的生產者也可以獲得更高的回報。這樣,最低質量監管可以使買賣雙方的福利狀況都得到改善,是標準的帕累托改進。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些提供專業服務的領域。如醫療、法律、會計等,也存在對服務質量的監管問題。與有形商品市場不同的是,由于專業服務依托從業人員而存在,所以,監管者對服務質量的主要監管之一是對從業人員的資格進行認定。通過嚴格的培訓和考核,獲得執照或從業資格是進入這些專業領域的一個前提條件,而從理論上講,具有從業資格或拿到執照許可的人士所提供的專業服務是符合基本專業水準或質量要求的。可以看出,專業服務市場的執照或從業資格監管與商品市場的最低質量標準監管可謂殊途同歸。
4市場約束是商品質量監管的基礎和有效補充
雖然對于體驗性商品和信任性商品來說,政府的質量監管工作非常必要,但這并不意味著監管者可以包辦一切。借助市場經濟的規則,靠企業的內在機制來保障商品的質量可能是更為重要的方面,是構建長效監管機制的基礎。
首先,市場經濟的利益機制有助于企業把質量控制內化為一種自覺的行為。因為建立有效的質量控制體系,符合企業實現持續經濟利益的內在目標。正如前文所言,在最低質量標準下,不合格商品不能進入市場,由此產生的經濟損失是由企業自身承擔的。利益獨享和風險自擔是企業進行質量控制時面臨的同一個約束機制,它是驅使企業強化質量意識的最重要力量。
其次,對于追求長期繁榮的企業來說,質量是企業的生命。聲譽機制是規范企業質量行為,確保質量安全的另一個重要約束。因質量引起的經濟糾紛甚至安全事故。都會造成企業的聲譽損失,損害企業長期培育的市場。而可靠商品質量給企業帶來的社會美譽,不僅有利于企業獲得富有吸引力的價格。也有利于現有客戶忠誠度的提高和吸引更多的優質客戶。為企業帶來更持久的業績增長。
另外,在商品質量存在差異的市場中,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僅有助于提升市場上銷售商品的平均質量,廣告、產品演示、試用等營銷手段還可以讓購買方獲知更多的質量信息,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
四、知識經濟學下的商品質量監管:一個理論延伸
在有關質量監管的經濟理論中,信息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以及規制經濟學都把監管的必要性建立在信息不對稱問題上,而知識經濟學卻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為質量監管提供更為有力的理論支持。
在知識經濟學中,經濟主體在生產、交易、消費時經常會面臨相關知識匱乏的問題,因為該理論相信,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此背景下,人類的經濟決策有可能犯系統性錯誤。一個不合適甚至是錯誤的經濟行為可能重復發生,直至某一天人類通過學習發現了能夠理解、糾正這種不當行為新知識為止。按照這種觀點,即使是最負責任、技術水平最高的企業在商品質量問題上也會犯錯誤。例如,在現有技術和裝備下,無法解決那些可能給使用者帶來危害的質量問題,但消費者維持生命存續的強烈需求和企業對經濟效益的追逐有可能讓這些商品提前進入市場;在現有質量檢測體系下,無法在銷售前甄別產品的某些質量瑕疵,盡管這些瑕疵不一定都變成事實上的危害;按照現有理論??赡苷`把一些有潛在風險的技術或因素看做是改善某些品質,或提高產量,獲得更高經濟效益的法寶,等等。從近些年來發生的眾多質量安全事故中可以看出,以上問題的嚴重性一點也不亞于信息不對稱問題。
源自生產者知識不足引起的質量風險,是商品質量監管中非常棘手的一個問題,因為其中有太多的質量不確定性,同樣也面臨知識有限的監管者很難找到一個萬全之策。對于這一點,擔當市場商品質量監督重任的監管者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在監管實踐中,應秉承審慎、預防的原則,設計相應的制度預案。例如。對于那些在現有技術和裝備下暫時無法解決的質量隱患,監管者必須果斷出手,將問題商品隔離在市場以外,絕不可因小失大;對于企業事后發現的質量瑕疵,監管者應迅速啟動召回制度,最大程度地減小問題商品可能給使用者及社會帶來的危害:而對于那些目前無法對是否有質量風險做出肯定判斷的高新技術。監管者切不可高估自己的質量風險監控能力,即使它能大幅改善商品的某些品質,或有助于短期經濟效益的提高。質量監管工作也應該摒棄短視策略,把消費安全始終放在第一位,不讓那些可能有風險隱患的商品進入市場,為消費者的健康和生命埋下隱患。
知識經濟學中的知識有限性假定超越了信息不對稱假定在質量監管中的地位。盡管前者的理論分析和實踐操作難度比后者更大,但是,這種理論上的巨大飛躍無疑會推進監管理念的創新,提升監管效率。
結束語
經濟學中有關商品質量監管的理論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表象到本質的認識深化過程,總結這些理論的演進過程有助于我們開闊思路,完善商品質量監管制度。
一、信息完全假定下的商品質量與市場機制
在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中,商品質量并不是理論關注的重點。因為信息完全是新古典經濟學的一個基礎假定,按此假定,無論是哪一類型的市場,買方都擁有商品質量的所有信息,包含功用、風險因素等,買賣雙方之間不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由于信息是完全透明的,商品生產經營者無法通過機會主義行為來粉飾商品質量上的瑕疵,消費者的購置決策不會因為信息不完全而被誤導,自然也就不會有使用中或使用后的傷害問題。
由于信息完全的假定消除了企業可能擁有的信息優勢,所以傳統經濟學更加關注在不同的市場類型中,如何通過市場競爭和價格斷定來揭示有關商品質量的信息。在新古典經濟學所推崇的完全競爭市場中,商品是均質的,不存在質量上的任何差異,市場均衡水平所斷定的價格就是刻畫商品質量高低的唯一信號。而在現實經濟社會更常見的壟斷競爭市場中,新古典經濟學認為,企業為獲得更大的市場會通過廣告主動傳播商品質量差異的信息,同一行業內部商品之間的相似性讓企業之間的競爭非常充分,企業無法暗藏對自己不利的信息,消費者根據自己的偏好和收入約束在某個價格水平上與生產經營者實現均衡,而不同的均衡價格水平將對應不同質量的商品。在純粹寡頭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中,企業行為有明顯的市場安排力,價格可能會被企業把持,產生扭曲。然而,處于市場劣勢的消費者清楚地知道,高價格下商品的質量到底如何,但由于別無選擇,他們只能接受生產經營者制定的高價格。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在信息完全的假定下,商品質量更像是一個技巧術語,因此被主流經濟學所疏忽。從新古典經濟學分析的框架看,該學派實際上是通過價格信號來研究商品質量的。20世紀初微觀經濟學領域出現的不完全競爭理論,也沒有突破新古典經濟學信息完全的假定,因此,它對不完全競爭格式下商品質量的研究,主要關注的是價格信號與市場安排力兩個因素的經濟含義。
二、質量信息不對稱與市場失靈
1970年,在《舊貨市場:質量不斷定性與市場機制》一文中,美國經濟學家阿克洛夫以二手車為例,首次用信息不對稱解釋了二手商品市場中的質量問題,從而開創了信息經濟學的一個全新領域。他認為,在舊貨市場的交易過程中。買賣雙方擁有的質量信息是不同的,賣方顯然知道更多的質量信息,而買方則知道的較少。信息不對稱的存在。讓信息劣勢的一方——買方只能按照一個折中價格來購置并不清楚質量好壞的二手商品,但折中價格將會讓實際質量超出折中價格水平的商品無利可圖,從而“擠出”這部分質量相對較好的商品。這樣,買方實際面對的必然是質量相對較差的商品,“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將在舊貨市場上演。隨著買方意識到市場商品平均質量在下降并調低報價,市場中的另一部分質量較高的商品將會退出交易。在信息經濟學的范疇中,這種現象被稱為逆向選擇。以上情況循環往復,會導致舊貨市場無法交易,出現市場失靈。
西方學者根據購置者對質量信息的可獲得性把商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購置時通過觀察就可以知道商品質量的搜尋品(searchgoods),第二類是只有使用以后才能獲悉商品質量的體驗品(experiencegoods),最后一類是使用后也可能無法知道商品質量全部信息,因此購置之處主要是相信其質量的信任品(credencegoods)。顯然,消費者在購置后兩類商品時會見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按照信息經濟學的邏輯,為減少信息不對稱將導致的市場交易效率損失。可以設計一些能部分修正市場失靈的機制。例如。賣方供給一份由獨立的第三方專業機構出具的商品質量鑒定證明,主動揭示商品的質量信息;賣方供給質量承諾,對一定期限內可能出現的商品質量問題負責,如退貨、調換合格商品、保修等,減小信息不對稱可能給買方造成的傷害;在法律健全的國家。由第三方仲裁者介入的私法調節來實現對不完全信息的改正,恢復市場機制的作用。由政府監管部門介入信息不對稱市場的運行,通過強制性法律來保護消費者和用戶的權益,也是改正以上問題的一個可行選擇,這就是本文關注的商品質量政府監管問題。
三、商品質量的政府監管
信息經濟學所揭示的因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市場失靈現象,是政府介入市場商品質量監管的必要條件。按照規制經濟學的理論,這種監管屬于社會性規制,即政府基于安全、健康、環境等目的對某些產品、服務的生產和消費進行監督、管理。
1保護消費者的利益是質量監管的立足點
在西方經濟理論中,無論是主流的新古典經濟學,還是非主流的奧地利經濟學,消費者權益至上或者說消費者利益最大化均為考量商品市場是否具有經濟效率的主要標準。按照這一邏輯。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不被那些質量不可靠的商品所損害將是政府部門進行質量監管的立足點。
傳統經濟學考察消費者利益的主要根據是消費者剩余的大小,即用商品的實際成交價格與消費者的意愿支付價格的差來計算消費者從交易中獲得的好處。正如前文所言,消費者剩余概念之所以沒有涉及商品質量問題,是因為商品不存在質量問題是經濟學的一個潛在假設。在信息完全的經濟世界中,理性的消費者必然會抵制可能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或財產等帶來危害的不合格商品,因此,市場機制會自動將影響消費安全的問題商品排除在外,實際交易的商品必然是沒有質量問題的。在此情形下,價格自然會成為消費者關注的唯一指標。由此而來的消費者福利問題也就成了價格水平的比較了。
現代經濟學把信息不完全引入理論分析后,福利最大化標準依然是評價市場運行效率的主要指標。但與傳統理論有所不同的是,消費者的福利水平不僅包含消費者剩余的計算,還考察他所購置的商品質量是不是合格的、安全的,會不會對其身體健康和財產造成傷害或有潛在風險。
從某種程度上講,在信息不對稱的市場中,質量的重要性甚至要超過經濟利益的重要性。因此。實現消費者福利最大化的目標,要求對商品質量進行有效監管。盡管質量監管的社會效益很難用明確的公式進行計算,但這種社會性規制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2法律法規是質量監管的主要制度保障
經濟學領域中所講的制度是一種規矩,這種規矩可以確保生產、交易、分配、消費等經濟行為按照一定秩序進行,能有效防備可能給當事人帶來危害的機會主義行為。按照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作為制度的規矩既有市場自發形成的商業慣例、信任等非正式制度,也有法律法規等正式制度。此二者剛柔相濟,是市場經濟得以正常運轉的基礎保障。
對于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商品市場來說,通過法律法規這種正式的制度形式來保護處于弱勢地位的消費者的正當權益,是緩解市場失靈問題的必然選擇。有關商品質量、消費者權益等方面的法律法規要求商品的生產經營者對所售商品質量負責,對因商品缺陷和瑕疵給消費者所帶來的危害承擔法定責任。這些強制性的法律制度,既是對商品生產經營者事前不負責行為的警示,也是對因質量問題造成危害后對其實施嚴厲制裁的制度根據,也是相關政府部門進行商品質量監管的基礎。
法律制度所具有的權威性和強制執行特征,加大了對問題商品責任人進行懲罰的可信度和力度,提高了違法成本,有助于抑制商品生產經營者的機會主義行為,確保商品質量的安全性。但是,法律并不會強加給生產經營者無限的質量責任。按照著名的漢德法則,只有在預防成本小于預防行為所帶來的收益(包含消費者的福利和企業的收益),而生產經營者卻未對商品采取必要的質量把持措施,并對消費者帶來危害時。他才將承擔由此產生的法律責任。
研究中我們發明,各國政府都是依法對商品質量實施監管的。例如,1975年,美國頒布針對商品質量的《馬格努森一莫斯保證法》(Magnuson-MossWarrantyAct),對生產經營者的保證責任做了明確規定,要求生產經營者對有缺陷產品承擔修復及調換的責任。這一法律與《統一產品責任示范法》(1979)、《產品責任法》(1982)等一起成為美國監管者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基石。
3最低質量標準是商品質量監管的基礎形式
按照市場經濟的一般理念,政府不應過度介入經濟運行,即使是出現了市場失靈。政府干涉成為必要時也是如此。因為政府干涉有其角色定位。并非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從商品的企業生產、市場交易和最終使用或消費流程看,質量監管的重點在企業生產市場與交易的界面。換言之,在商品質量問題上,政府監管切入點不應該是商品生產者的內部質量監控,因為從監管資源的數量看,政府的力量無法覆蓋所有企業的每一個生產環節;從政府和市場的角色分工看,與商品質量相關的經濟決策和技巧決策都屬于企業組織的內部事務,政府不能越俎代庖。所以,政府質量監管的切入點應該是對進入市場的商品實行最低質量標準(MinimumQualityStan—dards)監管。即在商品進入市場銷售時,監管者必須確保商品質量符合最低的質量要求,將不合格產品拒之門外。不合格產品因不能上市交易而產生的損失由生產經營者自行承擔,這是市場約束的一個基礎規矩。
從商品的類別看,體驗品和信任品應該是質量監管的重點。因為搜尋品的質量是外在的,容易觀察到,消費者購置時不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而對于體驗品和信任品來說,如果沒有最低質量標準監管,不合格商品將進入市場,給消費者造成福利水平的降低。在體驗品和信任品中,那些與消費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關系密切的商品(如食品、藥品、特種設備等)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它所造成的危害就不僅僅是經濟意義上的,可能有很嚴重的社會后果,包含危及使用者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因此,事前的風險防控遠遠比傷害成為事實后的經濟補償更為重要。從這一意義上講,最低質量標準具有宏大的社會價值。
從福利經濟學的角度看,最低質量標準將不合格的產品阻擋在市場的大門之外,有助于提高市場現有商品的平均質量,提高消費者的福利水平:而消費者愿意為高質量的商品支付高價,因此,供給優質商品的生產者也可以獲得更高的回報。這樣,最低質量監管可以使買賣雙方的福利狀況都得到改良,是標準的帕累托改良。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些供給專業服務的領域。如醫療、法律、會計等,也存在對服務質量的監管問題。與有形商品市場不同的是,由于專業服務依托從業人員而存在,所以,監管者對服務質量的主要監管之一是對從業人員的資格進行認定。通過嚴格的培訓和考核,獲得執照或從業資格是進入這些專業領域的一個前提條件,而從理論上講,具有從業資格或拿到執照許可的人士所供給的專業服務是符合基礎專業水準或質量要求的。可以看出,專業服務市場的執照或從業資格監管與商品市場的最低質量標準監管可謂殊途同歸。
4市場約束是商品質量監管的基礎和有效補充
雖然對于體驗性商品和信任性商品來說,政府的質量監管工作非常必要,但這并不意味著監管者可以包辦一切。借助市場經濟的規矩,靠企業的內在機制來保障商品的質量可能是更為重要的方面,是構建長效監管機制的基礎。
首先,市場經濟的利益機制有助于企業把質量把持內化為一種自覺的行為。因為建立有效的質量把持體系,符合企業實現持續經濟利益的內在目標。正如前文所言,在最低質量標準下,不合格商品不能進入市場,由此產生的經濟損失是由企業自身承擔的。利益獨享和風險自擔是企業進行質量把持時面臨的同一個約束機制,它是驅使企業強化質量意識的最重要力量。
其次,對于追求長期繁榮的企業來說,質量是企業的生命。聲譽機制是規范企業質量行為,確保質量安全的另一個重要約束。因質量引起的經濟糾紛甚至安全事故。都會造成企業的聲譽損失,損害企業長期培育的市場。而可靠商品質量給企業帶來的社會美譽,不僅有利于企業獲得富有吸引力的價格。也有利于現有客戶忠誠度的提高和吸引更多的優質客戶。為企業帶來更持久的業績增長。:
另外,在商品質量存在差異的市場中,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僅有助于提升市場上銷售商品的平均質量,廣告、產品演示、試用等營銷手段還可以讓購置方獲知更多的質量信息,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
四、知識經濟學下的商品質量監管:一個理論延伸
在有關質量監管的經濟理論中,信息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以及規制經濟學都把監管的必要性建立在信息不對稱問題上,而知識經濟學卻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為質量監管供給更為有力的理論支持。
在知識經濟學中,經濟主體在生產、交易、消費時經常會見臨相關知識匱乏的問題,因為該理論相信,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此背景下,人類的經濟決策有可能犯系統性錯誤。一個不合適甚至是錯誤的經濟行為可能重復發生,直至某一天人類通過學習發明了能夠懂得、糾正這種不當行為新知識為止。按照這種觀點,即使是最負責任、技巧水平最高的企業在商品質量問題上也會犯錯誤。例如,在現有技巧和裝備下,無法解決那些可能給使用者帶來危害的質量問題,但消費者保持生命存續的強烈需求和企業對經濟效益的追逐有可能讓這些商品提前進入市場;在現有質量檢測體系下,無法在銷售前甄別產品的某些質量瑕疵,盡管這些瑕疵不一定都變成事實上的危害;按照現有理論??赡苷`把一些有潛在風險的技巧或因素看做是改良某些品質,或提高產量,獲得更高經濟效益的法寶,等等。從近些年來發生的眾多質量安全事故中可以看出,以上問題的嚴重性一點也不亞于信息不對稱問題。
源自生產者知識不足引起的質量風險,是商品質量監管中非常棘手的一個問題,因為其中有太多的質量不斷定性,同樣也面臨知識有限的監管者很難找到一個萬全之策。對于這一點,擔當市場商品質量監督重任的監管者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在監管實踐中,應秉承審慎、預防的原則,設計相應的制度預案。例如。對于那些在現有技巧和裝備下暫時無法解決的質量隱患,監管者必須果斷出手,將問題商品隔離在市場以外,絕不可因小失大;對于企業事后發明的質量瑕疵,監管者應迅速啟動召回制度,最大程度地減小問題商品可能給使用者及社會帶來的危害:而對于那些目前無法對是否有質量風險做出肯定斷定的高新技巧。監管者切不可高估自己的質量風險監控能力,即使它能大幅改良商品的某些品質,或有助于短期經濟效益的提高。質量監管工作也應該摒棄短視策略,把消費安全始終放在第一位,不讓那些可能有風險隱患的商品進入市場,為消費者的健康和生命埋下隱患。
知識經濟學中的知識有限性假定超越了信息不對稱假定在質量監管中的地位。盡管前者的理論分析和實踐操作難度比后者更大,但是,這種理論上的宏大飛躍無疑會推進監管理念的創新,提升監管效率。
結束語
[關鍵詞] 消費價格指數 質量調整 適用范圍
一、消費價格指數中商品質量調整問題的由來
眾所周知,消費價格指數是反映一定時期內相同的產品或服務價格總水平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它是用某一時期(報告期)的價格水平同另一時期(基期)的價格水平相對比,以此來說明消費價格的整體變動趨勢。在實踐中,消費價格指數通常使用固定籃子方法進行編制,即首先選取一籃子質量和特點不變的固定消費品和服務;其次,分別計算此籃子在不同時期的貨幣價值;最后、將處于不同時期的商品籃子價值進行相除。在這一整套編制程序中,理論上都要假設籃子中的商品質量不發生任何變化,這顯然與經濟現實不符。本文所要討論的問題依此為出發點,主要包括:消費價格指數要求商品質量相同的理論根據;商品質量的含義;實踐中采用純樣本匹配法對商品質量進行調整的局限性;理論中存在的質量調整方法種類、性質及各自的使用環境。
二、編制消費價格指數要求商品質量相同的理論根據
在編制價格指數的過程中對商品的同質性要求根源于價格指數的目的,即單純反映一段時期內價格水平的變化,在這里價格水平的變化是僅指純價格變動,也就是專指非因商品質量上的任何變動所導致的價格的變動。因此,此時關于價格變化可以區分為:觀察到的價格變化、純價格變化、商品質量差異所引發的價格變化;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可用以下等式描述:
觀察到的價格變化=純價格變化+質量變化所引發的價格變化無視純價格變動的本質,而僅僅以觀察到的價格變化來編制價格指數,其結果根本不可能達到消費價格指數的目的。
三、商品質量含義的本質
對于商品質量的定義,出于研究目的不同存在多種論調,但主要著眼于商品自身的自然屬性,即將質量定義為商品物理特征的集合,這其中又有狹義質量含義與廣義質量含義之分,例如:計算機的質量可以由運算速度、存儲容量、顯示器大小這些物理特征決定,當兩臺計算機在這些方面完全相同時,可以從狹義的角度認為它們兩者之間質量相同,但是如果這兩臺計算機的不同賣主,各自對計算機所承諾的售后服務不同,那么從廣義上講,這兩臺計算機質量又是不同的。簡而言之,這種隔離在具體商品之外,卻又和該商品息息相關的無形服務,本身就提升了商品的質量,至此,這兩臺計算機也就脫離了狹義的同質而存在了廣義的差異。
一言以蔽之,狹義的質量是指商品自身的物理特征,而廣義的質量是指除去商品自身特征之外,還包括交易條件、附加服務等。
四、實踐中為滿足商品同質性所采取的措施及局限性
目前各國統計機構普遍采用純樣本匹配法來編制價格指數,其基本思路在于僅選擇那些在基期和報告期都存在且沒有發生任何質量變化的樣本,依此來計算價格指數,這本身既剔除了原先樣本中被市場淘汰的商品,也忽略了該時期新涌現的商品,它試圖僅僅通過市場上持續存在且沒有發生質量變化的商品價格變化,來反映整體價格水平變化。
這種所謂的“純樣本匹配法”,在科技水平發展緩慢的年代,由于商品更新換代速度較為僵化,因此不會出現太大問題,例如1707年佛里特伍德選擇的商品籃子中,僅包含小麥、啤酒和抹布。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在那個年代,這三種商品在年際之間進行價格比較時,其本身質量變化甚微,而可視之為同質。然而時至今日經濟現實的復雜性,直接對據此方法所得出的價格指數提出了質疑。純樣本匹配法的本質是在回避對于商品的質量調整,它企圖不斷壓縮最初擬定的樣本空間所包容的商品種類,來達到編制程序的簡化,然而也正是這種動機的驅使,直接導致了價格指數不能夠真實反映消費價格的變動趨勢,而且那個由于只減不增不斷受到擠壓的樣本空間,也因不再具有代表性而最終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五、理論中為商品質量調整提供的策略及各自適用范圍
理論中,對于商品質量調整方法可以分為直接質量調整法和間接質量調整法,其中直接質量調整法也被稱為顯示質量調整方法,它直接估計新老商品之間質量差別的價值,并對其中的現期價格或基期價格做出相應的調整;間接質量調整方法也被稱為隱含質量調整方法,它以類似商品所觀察到的價格變動為依據,估計出新老商品之間價格差別中的純價格變動部分。現分別討論如下。
1.直接質量調整法
直接質量調整法包含:專家調整法、選擇費用法。
(1)專家調整法。該方法是通過一名或更多名工業專家、商品專家、價格統計人員或價格采集人員對老產品和替代產品之間質量差別所導致的價值差異直接做出判斷。這種方法在采用時必須得到專家的支持,它帶有相當強的主觀性,而且結果無法進行客觀檢驗,經常由于專家的不同而導致價值判斷差異。因此,盡管方法思路便利,但卻極容易出現多方爭執。
(2)選擇費用法。這種方法的另一種名稱是部件價格法,它依據新款商品的可見特點的價值來調整替代品的價格。例如當購買個人電腦時,若市場上包含光盤驅動器的電腦取代了不具有該設備的電腦,而后者此時又已經難覓蹤跡,則可以將新款電腦的價格減去該設備的價格來估算老款電腦此時的價格。
對于這種方法的局限性,李琛琛曾在其碩士畢業論文《價格指數與質量調整》中指出:“商品在增加部件時,價格往往并不是原商品和部件價格的簡單相加。也是是說,這種情況下這種價格調整方法不能準確地反映報告期原商品的價格。最明顯的例子是,我們在單獨購買操作系統時,往往價格昂貴,但在購買計算機時,經常隨機贈送操作系統,這時顯然不能用計算機交易價格減去操作系統的市場售價來得到裸機的價格,這樣勢必大大低估計算機價格指數。”筆者贊同李琛琛的觀點,為避免該類似問題的發生,荷蘭統計局的舉措是在使用該方法進行質量調整時,以單獨購買某一個部件價格的半價作為購買整個產品時該部件的實際價格。我們將此原則套用在李琛琛所引的案例上,即為若操作系統單賣100元,同時一臺不含有操作系統的裸機3000元,含有操作系統的機子也是3000元(隨機贈送),那么荷蘭統計局的做法是,將含有操作系統的機子價格3000元減去操作系統自身市場價格100元/2=50元,即2950元,作為此時裸機的價格,最后,相應的價格指數為2950/3000,這顯然低估了真正的價格指數,使價格指數產生了向下的偏誤。因此,筆者此處強調在使用該方法時,不但要求能夠真實的區分商品及部件的單獨價格,而且單獨購買部件的價格與包含在新商品中后該部件價格差別不大。
2.間接質量調整法
間接質量調整法包括:未經調整的商品價格比較、部分重疊法。
(1)未經調整的商品價格比較。該方法也被稱為直接價格比較或可比替換法,簡而言之,該方法將某類商品中的新款與舊款之間的價格差異不進行調整,而是直接納入價格指數中去。這樣做的依據是假設該類商品的老款與新款之間沒有質量差異,這顯然不適用于質量上發生迅速變化的高新技術領域。若我們深究既然老款與新款之間沒有質量差異,那么何以區分老款與新款?如此看來該方法從概念到應用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2)部分重疊法。部分重疊法是指當正在消亡的項目(老款)和其替代項目(新款)在時間同時存于市場時,使得時的價格對老款和新款均可用,在之前取老款的價格變化,而在之后取新款的價格變化。我們采用以下符號形式進行詳細描述:以和分別代表第i類商品的老款與新款形式,那么由于在時刻-1時只存在老款商品,因此當時間從-1過度到時,該商品價格指數為;同時當時刻從過度到時,該商品價格指數為。由于該方法假定在時間時,新款與老款商品的全部價格差別都是由于質量差別而造成,因此在時,老款商品的質量僅為新款商品質量的,所以當計算自-2到該商品的價格指數時,應當依此進行質量調整,也即是。
部分重疊法假定正在消亡的項目和其替代項目之間,在一個共同時間點上的全部價格差別是由于質量差別而造成的,它在此前提之上對商品質量進行調整,而且該方法的應用取決于商品所在市場的情況,只有在接近于完全競爭的狀態下,此方法可以得出合理的結論。
參考文獻:
[1]歐盟統計局:《國民核算中的價格與物量測算手冊》,2003年
[2]國際勞工組織:《國際勞工組織關于消費價格指數的決議》,第17屆國際勞工組織統計學家大會通過,2003年
商砼使用前的質量控制
所謂的優質的商砼首先是砼的強度得到保證。砼配合比是進行生產的依據,直接關系到砼的性能和生產成本,是砼質量控制的核心部分。砼的配合比設計,應根據結構設計的強度等級、砼的耐久性,及工程的結構部位、運輸距離、施工方式等來確定原材料的品種、規格及拌和物的坍落度等性能。砼配置強度必須超過設計強度的標準值,以滿足強度的保證率的需要。商砼在運輸過程中,既離開了生產地,又未到達施工現場,處在動態失控之中,期間受到運輸機械、人員素質、道路狀況、氣候、外部干擾等因素的影響。最讓人頭疼的是運輸機械,目前國內砼攪拌車運輸過程的砼離析情況并不少見,這不僅影響砼的質量及出料,更重要的是影響工程質量。砼運輸罐的后錐有攪拌和出料兩種功能,砼的裝載量達到1/2以上,過攪拌會造成出料口部分粗骨料多,對于和易性差的砼尤為嚴重;砼攪拌車裝料前應將拌筒內的積水排凈,裝料完畢,允許用不超過3~5kg的水清洗接料口,途中控制2~4r/min的慢速進行攪拌,砼的裝載量約為攪拌筒幾何容量的2/3。商砼送到施工現場后,應將攪拌車身處于水平位置,中、高速旋轉20~30秒砼滾筒,使砼進一步均勻,當拌筒停穩后才能出料,并要加強觀察,是否有離析現象。商砼水灰比調整應由商砼生產廠家進行,在現場嚴禁任意加水。對于見運輸時間限制的控制,見表1。
澆筑時的科學操作
商砼的施工由施工單位完成,但是為了及時地掌握施工現場的情況,保證商砼的質量,商砼公司有必要在技術上協助施工單位,同時要求施工單位能夠及時地反饋施工現場的情況。商砼應按一定的厚度、順序和方向分層澆筑,應在下層砼初凝或能重塑前澆筑上層砼。機械振搗澆筑厚度不大于30cm。商砼的澆筑振動棒操作人員應安排有操作經驗的人員擔任,熟練振動棒的操作方法。作到“快插慢拔”每個插入點的振搗時間應由現場確定表面出現少量砂漿,無氣泡逸出為止,一般10秒左右,插入點之間距離控制在振動器作業半徑的1.5倍;振動棒的插入深度應至少插入下層砼5~10cm,消除上下層砼之間的縫隙。嚴格遵循振搗的4不原則:1不得漏振;2不得過振;3不得用振動棒趕漿;4不得振動鋼筋和模板。因商砼的坍落度一般較大,初凝時間較長,石子粒徑偏小,澆筑速度快,張力和沖力大,易發生脹模、漏漿,所以對模板支撐的牢固和嚴密程度要求更高,澆筑過程中更應不間斷地加強檢查和加固補救,同時澆筑后的砼表面易發生龜裂現象,最好待表面初凝后用木抹子毛抹一遍,并加強對砼的養護。3砼的養護砼的養護目的,一是創造各種條件使水泥充分水化,加速砼硬化,二是防止砼成型后暴曬、風吹、寒冷等條件而出現的不正常收縮、裂縫等破損現象。下面我們來探討下自然養護的實施:為了使砼能夠正常的水化、硬化,在砼成型后一定時間里進行養護,使周圍環境有一定的溫度濕度,以保證砼的強度、耐久性。自然養護是目前現澆砼工程中常用的養護方式,是指在自然條件下采用適當的措施維持一定的潮濕環境進行砼養護。自然養護期間應對砼采用適當的吸水保溫材料如草墊、麻袋、塑料薄膜等進行覆蓋,并適當灑水,使砼在一定的時間內保持足夠的潤濕狀態。砼的灑水養護在澆注完畢,終凝后開始。對于塑性砼應不遲于成型后6~12小時,但在炎熱、大風天氣,應不遲于2~3小時。為了保證在養護期間內保持濕潤,還應每天不斷澆水,對于面積較大的部位還應儲水養護,澆水次數取決與氣候條件、覆蓋物保濕能力。以保持砼處于濕潤狀態為原則,在一般氣溫15~20℃,澆注以后3天內,每間隔2~3小時澆水一次,同時夜間不少于2次。3天以后灑水次數根據氣溫不同按照下表進行確定澆水養護。養護時間不少于7晝夜,對于有抗滲要求的砼養護時間不得少于14天。前3天澆水間隔不大于3小時,晚上不少于3次。總之,商砼的質量應從質量責任制抓起,從施工人員的操作質量抓起,從每道工序抓起,從影響質量的源頭抓起。因此,使用前的質量控制,澆筑時的科學操作及后期的合理養護,是保證實現優質結構工程目標的關鍵。
本文作者:張國輝工作單位:黃驊市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1.1合理控制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生產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混凝土配合比的設計。配合比的確定需要通過試配得到,對技術人員有很高的要求。在進行試配前,要了解水泥、外加劑和砂石材料的有關指標。根據這些指標大致確定出水灰比例。然后進行逐個試配,當實驗所得的混凝土符合施工質量要求時就說明配比完成了。配比完成后,還需要對混凝土配合比進行實踐驗證,確保商品混凝土能在實際中應用。此外,還需要對得到的混凝土產品進行定期檢查。
1.2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
生產混凝土的過程是控制混凝土質量、決定混凝土質量好壞的關鍵程序。為保證混凝土拌合物的質量,需要做到以下幾點:(1)采用高級的攪拌設備和精準的測量儀器,定期維護設備,設備每次使用前進行質量檢測確?;炷涟韬衔锓暇|性指標要求和計量誤差要求;(2)技術人員要進行培訓,熟練掌握操作流程和操作規范,嚴格按照操作流程進行生產,各司其職;(3)技術人員要嚴格按照配合比進行試拌,同時測定每份樣品的粘聚性等各項指標,反復調整混凝土性質,當達到質量要求后,才可以進行正式生產。獲得的生產數據要進行存檔,從而指導下一環節的生產;(4)攪拌環節是混凝土生產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對各種原料進行攪拌時,技術人員應嚴格按照標準執行,嚴格按照操作平臺給出的原材料配合比進行操作。
1.3商品混凝土的運輸
混凝土運輸前要弄清目的地的線路和可能遇到的問題,避免因各種問題導致的運送時間不及時,進而影響混凝土成品質量?;炷涟氤善愤\輸過程中要注意保護混凝土,避免混凝土性質發生變化。仔細檢查混凝土罐,維持其在運輸過程中的正常運轉,及時清理內部雜物。當混凝土半成品送至目的地后,還要對混凝土的性質和數量進行檢查,一旦發現混凝土質量改變,可加入緩凝劑和減水劑來控制坍落度和凝聚時間,對于特殊情況,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處理。
1.4不合格品的處理
在原材料選購和混凝土生產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產生不合格品,對于不合格品不能一味地全部丟棄,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處理。一般情況下,對于采購回來的不合格原料可進行降級使用或退貨;對于不合格的混凝土拌合物,可進行重新添加水泥和砂石等原料調整混凝土性質直到合格,對于不能補救的混凝土拌合物應根據客戶要求進行降級使用或報廢;對于已經生產出的不合格混凝土半成品,可根據客戶要求進行處理。
2完善管理制度,實現信息化管理
企業要想在競爭中保持健康發展,就必須要完善企業的管理制度??梢詮V泛征集員工和客戶的意見,及時修正企業管理中不合理的因素;完善部門的分工政策,各司其職的同時加強各個部門之間的監督與合作。此外,還要做到:提高采購人員對原材料的辨識度,盡量做到原材料無廢棄;加強對攪拌站內使用設備的維護和保養,延長設備使用壽命;提高實驗人員的素質,減少實驗用時。計算機技術已經普遍應用到各個行業的管理之中,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攪拌站內的信息化管理是提高生產效率和管理質量的有效途徑。計算機可以準確完成攪拌站內的各項操作和管理,比如計算機可以實現生產管理、設備管理、信息錄入和誤差測算,這既能有效提高生產效率,減少人員投入,又能準確反映攪拌站內的各種信息,從而實現大規模管理,降低生產成本,為企業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
3結束語
商品混凝土裂紋,特別是梁板裂紋始終是大家十分頭疼的事情,現就裂紋的種類,產生原因和防治辦法作以下分析:
1.1沉縮裂紋
商品混凝土早期沉縮裂紋往往出現在梁板結構澆注后幾小時,多數沿鋼筋開裂,長度10cm~100cm,寬度0.1mm~1mm,也有寬達1cm的貫穿性裂紋.產生裂紋的主要原因是板面上部鋼筋保護層偏小、混凝土攪拌用水量大、坍落度偏大,混凝土沉降收縮導致裂紋產生。
防止此類裂紋產生的主要措施是:嚴格控制攪拌用水量,在滿足泵送前提下,盡量降低鋼板結構混凝土砂率,滿足強度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水泥用量,混凝土中適量摻入粉煤灰和礦渣微粉。
1.2混凝土干縮裂紋
春季大風天,夏季高溫、久不下雨,空氣相對濕度較小時,由于混凝土表面水分急劇蒸發,形成很大的混凝土內外濕度梯度,混凝土表面在很大的拉應力作用下而被拉裂,這種裂紋上寬下窄,施工風口處、高層建筑樓板尤為多見。
防止此類裂紋的措施是:改變傳統觀念,混凝土澆筑后及“早”養護,減少混凝土內外濕度梯度。商品混凝土施工對環境濕度的要求要比傳統現場攪拌混凝土高得多,養護時間也要大大提前,這是預防混凝土干縮裂紋的主要措施。根據筆者近幾年來施工摸索,逐漸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即混凝土澆筑振搗后,立即用壓力水(水管端插扁頭鋼管)向空中噴琳水霧,加大空氣濕度,保持混凝土表面濕潤狀態,些時千萬不要使混凝土表面暴露在干燥的空氣中,當然及時覆蓋塑料布也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但往往由于施工放線等原因,實施起來有一定困難。當混凝土初凝(表面收水,用手輕按無手印)時,樓板表面開始澆水養護,水流隨混凝土強度增長逐漸加大,混凝土終凝時(表面變色),表面宜蓄水養護,這種養護條件大約需要3d,因為3d后水泥槳體中的毛細孔已被水化產物填充的部分孔徑變窄,水的蒸發速度已減小,對干燥的敏感性就差了,但澆水養護仍需14d。
除了養護抓“早”外,就要“適時”搓毛抹壓,抹壓過早起不到消除裂紋的效果,過晚混凝土已終凝,又壓不動了,所以抹壓應在混凝土初凝后,終凝前,第一遍時普遍抹壓,第二遍則應重點尋找裂紋,用木抹子在裂紋處拍打,使混凝土二次液化,愈合裂紋,掌握抹壓的“火候”是關鍵。
1.3緩凝裂紋
每年春季,北方地區溫較低,多見混凝土長時間“數日”緩凝現象,隨之出現一種緩凝裂紋,混凝土表面一層硬化膜,下部混凝土未凝結,或腳踩似橡皮土,此種裂紋很難靠抹壓愈合,筆者不成熟分析此種裂紋產生的原因是:緩凝劑摻量過大,尤其是采用糖作為緩凝劑者,與檸檬酸、木鈣比,在相同的劑量下,蔗糖的緩凝作用最大,會造成較長時間緩凝,使用時劑量須嚴格掌握,春季緩凝(尤其是采用蔗糖緩凝)的混凝土表面接觸陽光處較內部先硬化,導致梁板上下硬化速度、化學收縮不一致而開裂。處理此種裂紋靠搓毛拍打比較困難,比較好的辦法是用膨脹膠泥(水泥:膨脹劑=9:1)于終凝前搓抹裂紋處并用濕草袋子覆蓋養生。
1.4溫度裂紋
此種裂紋一般發生在大體積混凝土中,由于混凝土澆筑后3天內會放出50%水化熱,中部溫度達熱峰(一般1m~1.5m厚混凝土底板,采用礦渣硅酸鹽水泥,澆筑第3天中部溫度可達50℃~60℃,甚至更高。)未采取有效降溫措施,導致混凝土內外溫差大于25℃,由于內外溫度梯度過大產生裂紋。因此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前必須進行熱工計算,采用中低熱水泥、礦渣水泥,適量摻入Ⅱ級粉煤灰、微礦粉,以降低混凝土水化熱,降低熱峰值,減小混凝土內外溫差。
施工單位根據測得混凝土表面及內部溫度,確定表面是否需要覆蓋保溫材料以及保溫材料的厚度。
混凝土裂紋應盡力在終凝前消除,一旦形成,最簡易的辦法是“無壓注漿法”。具體步驟是:裂紋清理(可用氣管風吹),待裂紋內部清潔干燥后,采用注射器將環氧漿注入(一般3~4次將裂紋注滿)。如果貫穿性裂紋,應提前從下面用環氧漿加水泥和成膠泥,將裂紋底部堵塞,待其硬化后再從上部注漿。環氧漿可將裂紋密封,保護鋼筋不銹蝕。
1.5混凝土速凝、假凝
混凝土攪拌后,在運輸和砂送過程中,偶而可見假凝或速凝現象,嚴重者造成運輸車或運輸泵的損壞,造成速凝原因大概有以下幾種:
1.5.1速凝
水泥熟料加石膏共同磨細時,磨機溫度過高,二水石膏脫水成半水石膏。這種半水石膏會造成混凝土速凝。
1.5.2假凝
水泥生產時采用無水石膏,在外加劑摻入木鈣溶液中,無水石膏吸咐木鈣能力很強,被吸咐的木鈣起了硫酸鈣溶解的屏蔽作用,因而硫酸鈣的溶解速度大大降低,水泥中C3A。不能充分與硫酸鈣水化生成鈣礬石,而直接與水生成水化鋁酸鈣,因而引起速凝,此外多羥基碳水化合物和羥基羧酸類外加劑也有與木鈣類似的作用,造成混凝土速凝。鑒于以上原因,攪拌站在采用水泥時,應事先對水泥廠生產原料進行調查,不能采用無水石膏、半水石膏、磷石膏等配制的水泥。
2混凝土坍落度損失過大
混凝土攪拌后,經一定時間后,攪拌料逐漸變稠,流動性逐漸變低,稱為“坍落度損失”。這將給泵送、澆筑等過程帶來很大困難,或混凝土振搗不實,出現蜂窩麻面;或施工現場為滿足泵送要求,隨意在運輸過程中加水,會造成強度和耐久性降低。
2.1造成坍落度損失的原因是:
2.1.1高溫季節混凝土運輸和現場等待時間過長,混凝土中水分的蒸發;
2.1.2混凝土早期水化,尤其是含C3A高的水泥,水化消耗部分水分,氣溫越高水泥反應越快,坍落度損失越快。
2.1.3新形成的消化產物表面吸附部分水分;
2.1.4水泥生產采用硬石膏、磷石膏等,由于其溶解速度很慢,水泥水化早期C3A在硫酸根離子不足的液相中水化,造成混凝土迅速稠化,坍落度損失;
2.2解決坍落度損失的辦法是:
2.2.1采用與水泥匹配的緩凝劑。近幾年來,隨著外加劑技術的發展,保塑粉日趨取代木鈣,其用量可隨季節變化,大部分摻量大后,不會造成混凝土強度下降,而且一般不會造成混凝土成型后長時間緩凝,影響工作進度。
2.2.2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時,考慮摻加微礦粉、粉煤灰等混合材,根據筆者實際考核,在北方地區,微礦粉混凝土早期強度較粉煤灰混凝土高,坍落度損失較小,取代水泥量大,比較適用。
2.2.3混凝土中適量引氣,不僅提高混凝土保塑性,而且可提高其耐久性、可泵性、抗凍性。
3混凝土離析
混凝土攪拌后其各組分相互分離,而造成不均的自身傾向,稱為離析?;炷岭x析后在泵送過程中易堵管,爆管,泵送到模板中結構易分層,上部出現砂漿層,造成柱、墻強度不均,或樓板開裂。產生離析的原因是:①高效減水劑摻入過量,混凝土會產生離析,但不會緩凝;②混凝土骨料級配不良,石子過大;③攪拌用水量過大;
防止離析的辦法是:①改善集料級配,適當提高砂率;②混凝土中摻入微礦粉或粉煤灰,提高膠結料保水性;③混凝土中適量引氣,控制混凝土水灰比。
【論文摘要】馬克思的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關系理論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重要內容,決定這種關系的有多種因素。馬克思在勞動決定價值的基礎上,認為勞動生產力與抽象勞動無關,認為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成反比關系的結論是不符合實際的。
馬克思在論述勞動兩重性決定商品兩因素時,提出了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關系的論點。在這個問題的論述過程中,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觀點、基本思路、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基本邏輯得到充分的體現,給研究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提供了極好的素材。在實踐中,勞動生產力始終是企業和社會關注的問題,如果能證明提高勞動生產力不僅可以增加社會財富總量,而且可以增加社會價值總量,這能對提高勞動生產力的意義提供新的理論依據,克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不足。
馬克思在這個問題上的基本有這樣幾層意思。第一,指出了商品價值量與勞動量的關系。價值是勞動,價值量是勞動量;勞動量的天然尺度是勞動時間;不是個別勞動時間,而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眲趧佑泻唵魏蛷碗s之分。復雜勞動必須折算成簡單勞動,構成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第二,指出了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的關系?!吧a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隨著勞動生產力的每一變動而變動?!眲趧由a力越高,生產一種物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就越少,凝結在該商品中的勞動量就越小,該物品的價值就越小。相反地,勞動生產力越低,生產一種物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就越多,該物品的的價值就越大??梢姡唐返膬r值量與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量成正比,與這一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钡谌?,指出了這種關系存在的原因?!吧a力當然始終是有用的具體的勞動的生產力,它事實上只決定有目的的生產活動在一定時間內的效率。因此,有用勞動成為較富或較貧的產品源泉與有用勞動的生產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相反地,生產力的變化本身絲毫也不會影響表現為價值的勞動?!还苌a力發生了什么變化,同一勞動在同樣的時間內提供的價值量總是相同的?!?/p>
在這里,有兩個問題值得研究。其一為:勞動決定價值和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關系的關系;其二為:勞動生產力的變化只影響有用勞動而絲毫也不影響表現為價值的勞動。
從勞動決定價值和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關系的關系來看,存在著自相矛盾。這矛盾首先是勞動決定價值和勞動量決定價值量的矛盾。馬克思在研究價值的時候認為它是由抽象人類勞動決定的。這種抽象人類勞動,“它們的一切可以感覺到的屬性都消失了?!薄八鼈兪O碌闹皇峭挥撵`般的對象性,只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即不管以哪種形式進行的人類勞動力消耗的單純凝結”。但是,在分析價值量的時候卻引進了“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認為它是決定價值量的因素之一。同時馬克思又認為“生產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隨著勞動生產力的每一變動而變動”,而“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如果把不同的人的天然特性和他們的生產技能上的區別撇開不談,那么勞動生產力主要應當取決于:(1)勞動的自然條件,如土地的肥沃程度、礦山的豐富程度等等;(2)勞動的社會力量的日益改進,這種改進是由以下各種因素引起的,即大規模的生產,資本的集中,勞動的聯合,分工,機器,生產方法的改良,化學及其他自然因素的應用,靠利用交通和運輸工具而達到的時間和空間的縮短,以及其他發明,科學就是靠這些發明驅使自然力為勞動服務,并且勞動的社會性質或協作性質也是由于這些發明得以發展起來。”這些觀點,顯然是有悖于勞動價值論,否定了勞動是決定價值的惟一因素,同時也否定了“生產力的變化本身絲毫也不會影響表現為價值的勞動”的觀點。其原因是馬克思論述中出現了矛盾。馬克思在論述價值時只承認勞動因素,認為價值是勞動決定的,而在論述價值量時引進了非勞動因素。馬克思研究價值的質時,竭力排除了非勞動因素,把勞動作為決定價值的惟一因素,這是可能的。因為這是研究商品經濟中最簡單的細胞——商品中的一個最基本因素,馬克思運用了高度抽象的方法,把其他的因素排除掉了,使價值成為純之又純的高度抽象的東西。在研究價值的量時,盡管馬克思仍然借助了抽象法,但他無法回避價值量是一個有差別的東西。而造成價值量差別的因素不僅是勞動,而且包含著非勞動因素。僅僅用勞動因素無法說明有差別的價值量,所以非勞動因素在這里就必須引進而無法回避。其次,這矛盾又表現為勞動決定價值和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關系的矛盾。根據上述分析,決定商品價值量的不僅是勞動因素,而且包含著非勞動的因素,因此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不會是一種簡單的反比關系。必須從勞動的因素和非勞動的因素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呈現出比較復雜的比例關系。
從勞動生產力的變化只影響有用勞動而絲毫也不影響表現為價值的勞動來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勞動生產力與使用價值有關,而與價值無關的問題。
上述觀點是有問題的。第一,按照馬克思的價值理論,我們從總量角度來看,勞動生產力(率)與價值量無關,因為不管勞動生產力如何變化,在既定時間內形成的價值總量是不發生變化的。但從個量的角度來看,勞動生產力的變化會使單位商品內包含的價值量發生變化,即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的形成直接相關了。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決不能以偏概全。決不能說勞動生產力僅僅與使用價值相關,而與價值形成無關。第二,即使從總量角度來看,如果其他條件不變,勞動生產力提高了,而價值總量沒有增加,似乎也是不合常理的。原因何在?其實馬克思的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理論已解決了這問題。馬克思認為:“比較復雜的勞動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說多倍的簡單勞動,因此,少量的復雜勞動等于多倍的簡單勞動。……一個商品可能是復雜的勞動的產品,但是它的價值使它與簡單勞動的產品相等,因而本身只表示一定量的簡單勞動?!币虼?,隨著勞動生產力提高,勞動的復雜程度也提高,價值總量應該增加。否則,勞動生產力提高后,只是增加社會財富,而沒有增加社會價值總量,似乎無法理解,也沒有意義,更有悖于馬克思的原意。第三,我們還必須看到,這個總量的角度,是一個高度抽象的角度,排除了不同企業,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個量”差別,實際上就形成了很難把握的一種高度抽象[31。而我們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直接面對,易于把握的是“個量”,更關心的是“個量”的變化,這一變化與勞動生產力密切相關,并且正是這種相關的變化,促使了企業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促進了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從總量的角度來看,其實際意義遠沒有從個量的角度來得大。第四,馬克思的總量理論和總量分析方法已觸及到了價值的本質,即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這個關系應通過兩個基本因素即勞動因素和非勞動因素表現出來。馬克思從勞動價值論的角度出發,否定非勞動因素在價值決定中的作用,采用了高度抽象和總量分析方法,從各種因素中抽象出勞動因素;從各種形式的勞動中抽象出一般人類勞動;從各種個別勞動中抽象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各種私人勞動中抽象出社會勞動,使勞動成為難以理解的東西。之所以難以理解,是因為馬克思把各種決定價值的因素歸結為勞動,并以勞動量的變化來反映各種因素錯綜復雜的變化,實在勉為其難。在論述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關系時,馬克思又提出總量理論和總量分析方法,體現了他思維的特點,同時,也體現了他勞動價值論走向價值本質論的一種趨勢。
綜上所述,馬克思認為勞動生產力的變化只影響有用勞動而絲毫也不影響表現為價值的勞動的觀點值得商榷。勞動生產力的變化不僅影響有用勞動而且也影響表現為價值的勞動,這是符合實際的結論。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馬克思的思維進程出現了較大的矛盾,第一,在研究價值的質時,把勞動作為決定價值的惟一因素,而在論述價值的量時引進了非勞動因素;第二,在論述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關系時,忽略了勞動復雜程度的因素,得出勞動生產力的變化只影響有用勞動而絲毫也不影響表現為價值的勞動的結論。
出現上述矛盾的原因是:第一,勞動價值論的局限性和馬克思的過于堅持;第二,馬克思已經提出價值本質論而沒有貫徹到底。
價值理論始終是經濟學說的基礎,認為勞動決定價值的觀點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馬克思一方面以創造性的思維,提出了如勞動兩重性理論、勞動力商品理論、生產價格理論等,克服了古典經濟學說的局限,發展了勞動價值論;另一方面以高度抽象的方法,排除非勞動因素的作用,維護勞動決定價值的思維的一貫性,把勞動價值論推向新的階段。但是勞動價值論畢竟有其局限性,它否定非勞動因素的作用,使其理論體系不盡完善,不得不在某些地方悄悄地引進非勞動因素,或者運用社會總勞動理論和總量分析方法,使價值成為高度抽象的東西。它無法科學地說明市場經濟殊商品的價值,如:一些商品的價格高度偏離價值;非勞動產品取得價格形態等。在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關系問題上,特別是在說明商品價值量問題上,馬克思的思維進程的矛盾,就是這種局限性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