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3 05:56:41
序論:在您撰寫生態經濟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生態子系統的協調度動態變化及分析1995—2009年15年間,生態子系統協調度呈現出倒“V”字形的變化趨勢。1995—2003年,該子系統協調度基本表現為逐年升高的趨勢,協調度等級也由極度失調狀態逐步發展為中度失調、弱度失調,直到2003年發生質的飛躍變為弱度協調;但2004—2009年,該子系統協調度由前一階段的逐年升高的發展態勢變為持續降低的態勢,其協調等級也由弱度協調經低度失調下滑到中度失調再到極度失調狀態。1995—2003年系統協調度上升主要是由于造林面積及糧食單產的功效系數大幅度提高;2003—2009年間造林面積及糧食單產的功效系數雖然保持了上升的態勢,但播種面積、化肥用量、灌溉比例及農藥用量的功效系數都大幅度下降,導致整個子系統的協調度急劇降低。從生態子系統各指標的功效系數的動態變化可以看出,農業經濟系統存在如下生態問題:一是耕地資源日益緊缺,人均耕地面積自1995年以來持續下降,下降幅度達到11.11%。二是農田化肥投入量的快速增加,使得本就脆弱的生態環境面臨極大的農田面源性污染壓力。雖然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化肥用量離全國平均水平的上限426kg/hm2還有一定距離,但由于本區長期采用落后的施用方式導致化肥使用效率不高,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壓力。鑒于此,建議本區域內化肥的使用應該著眼于在現有施用量基礎上改進施用方式,提高使用效率。三是農田水利設施基礎相對薄弱,農田有效灌溉比例下降。1995—2009年間,灌溉比例功效系數呈現出波動下降的趨勢,體現出本區域農田灌溉比例大幅度下降的趨勢。數據表明,自治區農田灌溉比例由1995年的79.4%下降到2009年的66.27%,年均下降率為1.3%,其主要原因在于現有的農田水利設施大多年久失修,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綜上所述,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和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經濟系統面臨資源逐漸短缺和生態安全性日益降低的問題,可持續發展能力也隨之降低。
2經濟子系統的協調度動態變化及分析1995—2009年15年間,經濟子系統協調度由1995年的-1.2099增加到2009年的0.8114,表現為階梯式上升態勢;與此同時,協調等級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協調等級由1級躍升至9級,由極度失調變為高度協調狀態,反映出在研究時段內的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有著良好的發展態勢。1995—1999年經濟子系統協調等級為極度失調狀態,除鄉村勞動力、農村恩格爾系數和人均支出/人均收入功效系數稍高以外,其余指標的功效系數都小于0.20,其中人均GDP、農機動力、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功效系數甚至都小于0.10,處于較低水平。2000—2003年間,該子系統各指標的功效系數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特別是農村恩格爾系數、農村非農收入比例和人均支出/人均收入3個指標功效系數的快速增長使得協調等級由前一階段的極度失調發展為低度失調。2004—2009年,經濟子系統的協調度由0.6025波動上升到0.8114,協調等級也由低度協調波動發展到高度協調。其間,各指標的功效系數除農村非農收入比例的功效系數持續降低外,其余各指標的功效系數基本是持續升高的,其中鄉村勞動力、人均GDP、農牧民人均純收入、農機動力及農業產值5個指標的功效系數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從經濟子系統協調度的動態變化可以看出研究時段內經濟子系統具有下述特征:一是農村經濟和農牧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1995—2009年間,人均GDP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快速持續增長,人均GDP由1995年的2358元增加到2009年的15295元,其功效系數也由0.0018增加到0.9883,增加了0.9865,年均增長速率高達3647.04%;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1995年的878元增加到2009年的3532元,其功效系數由0.0033增加到0.9869,增加了0.9836,年均增長速率也高達1987.08%。二是農牧民收入渠道有效拓寬,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有一定成效。如表3所示,農村非農收入比例由1995年的0.05%增加到2009年0.17%,即農牧民的收入來源中農業所占比重由95%逐步下降到83%,其功效系數也由0.0031波動升高至0.6963,以年均14.91倍的速率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期間農牧民的收入渠道有所增加,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有了一定成效,農村二、三產業有一定的發展。綜上所述,研究時段內特別是自西部大開發以來,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升,農牧民收入渠道增加,收入快速穩定增長,農村經濟結構有一定的改善,農村經濟已經具備良好的、和諧的發展態勢。
3社會子系統的協調度動態變化及分析由表4可見,1995—2009年15年間,社會子系統協調度及協調等級都表現為波動上升趨勢,協調度由最初的-0.3980升高到0.4766,協調等級由1級波動發展為5級,協調狀態相應地由研究初期的極度失調狀態波動變動為2009年的弱度失調狀態。1995—2002年該子系統的協調度表現為上升趨勢,2003年是社會系統失調與協調的轉折點,協調等級發生了本質轉變,由失調狀態轉為協調狀態。2003—2008年該子系統的協調度雖有小幅度的波動,但協調等級均維持在弱度協調狀態,2009年協調等級下降為弱度失調。從社會子系統不同指標功效系數的動態變化來看,該子系統具有如下特征:一是農產品人均占有量持續增加。除人均糧食占有量表現為波動下降趨勢外,人均肉類、奶類均表現為持續增加的態勢,其中人均肉類和奶類占有量迅猛增加,人均肉類占有量以年均6.00%的增幅從1995年的46.74kg快速增加到2009年的88kg,而奶類人均占有量也以年均2%的增長幅度從1995年的73.42kg波動增加到2009年的101.47kg;人均水果基本處于平衡狀態,功效系數變化不大。上述變化趨勢說明自治區政府近年的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發揮本地資源優勢的畜牧業有了較大較好的發展。與此同時,畜牧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本區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業經濟系統正向以農促牧、以牧促農、農牧復合協調發展方向轉變。二是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改善明顯。從千人擁有床位數、人均農村耗電量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的功效系數來看,1995年以來,農村無論是醫療保障程度還是住房條件都有了長足發展,農村耗電量也逐年上升,說明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有了較明顯的改善,農村公共產品量逐年上升。
4農業經濟系統的協調度動態變化及分析1995—2009年,農業經濟系統協調度基本表現為逐年遞增的發展趨勢,協調等級由1995年的極度不協調變為2008年的弱度協調,2009年又降低為弱度失調,其中2003年是系統由不協調轉為協調的轉折點。從不同的時間段來看,1995—2000年農業經濟系統協調度持續升高,主要由于社會子系統和經濟子系統的協調度大幅度提高,生態子系統協調度雖也波動增加,但其貢獻率小于社會子系統和經濟子系統。2001年生態子系統協調度有所增加,但社會子系統和經濟子系統協調度均比上年降低,使得整個農業經濟系統的協調度比2000年低。2002年后盡管生態子系統協調度持續降低,但在其余2個子系統協調度波動上升的影響下,農業經濟系統的協調度仍然表現為波動上升的趨勢,協調度等級也相應提高。
二、小結
要想實現畜牧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就要保證畜牧業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在研究我國畜牧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時,探索如何促進畜牧業的長遠發展顯得非常有必要。在此圍繞畜牧養殖的技術方法提出了幾種促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具體如下所示:
1.1調控營養,緩解畜禽糞尿對環境的污染
1)平衡日糧營養。營養調控即對動物營養系統(包括動物-環境系統)的調控。常見的調控技術包括:日糧營養平衡調控技術(可控制氮、磷的污染等);使用調控劑對消化道和組織代謝層次進行的調控技術;具有營養調控功能的配套營養管理技術(如抗應激調控)等。2)利用特殊調控劑。根據飼料安全的基本要求,遵循合理營養、環境友好的原則,使用無公害飼料添加劑,設計飼料配方,采用先進的加工工藝,以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環境污染。為保障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嚴格控制或禁止各種抗生素的使用,禁止添加違禁藥物和添加劑。3)改進飼養方式。改進傳統飼養方式,采用階段飼養和公母分養,可避免日糧養分浪費及環境污染。階段飼養可滿足動物不同生長階段的不同營養需要,避免出現營養過?;虿蛔?。不同性別畜禽的營養需要量不同,公母分開飼養可針對不同的營養需要進行日糧配制,可大大提高飼料養分利用率,減少飼料浪費和對環境的污染。4)改進飼料加工工藝。飼料加工工藝,諸如粉碎、混合、制粒及膨化等,影響畜禽對飼料養分的利用率。研究表明,粉碎可增加飼料與消化液的接觸面積,提高飼料營養物質利用率;制粒、膨化等處理后,可使飼料中蛋白質、脂肪和淀粉變性,有利于提高其消化率。
1.2重視改善動物福利,促進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動物福利是指飼養動物與環境協調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狀態。動物福利包括生理福利、環境福利、衛生福利、行為福利、心理福利,即使動物免受饑渴之苦,免受痛苦、傷害和疾病困擾,免受恐懼和不安,免受身體熱度不適之苦,有自然行為的自由,為動物提供足夠的空間、適當的設施以及與同類動物伙伴在一起,使動物能夠自由表達正常的習性。動物福利也如近年來強調環保與衛生檢疫的“綠色壁壘”一樣,被稱為“道德壁壘”,這就要求我國現有的畜禽生產方式和動物保健觀念都必須向國際標準靠攏。不斷改善畜禽的飼養方式和生存環境,保證畜禽基本的生存福利,使“動物福利”和“動物衛生”觀念貫穿在整個養殖過程中,從而提高動物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這樣就可以減少動物發病,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動物,動物產品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打破國外貿易壁壘。
1.3采用清潔生產技術,促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畜牧業清潔生產是農業清潔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按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把清潔生產的觀點引入畜牧生產中,對畜牧生產實行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控制,以減少廢物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進畜牧業的生產、消費與環境相容,降低整個畜牧生產活動對人類和環境的危害,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1)產前控制。畜牧場的合理規劃、適度規模是防治畜禽廢物污染的重要途徑。小規模分散飼養不僅不利于提高經濟效益,而且還會擴大污染面,使污染難以治理。但規模過大也會影響畜禽生產,且給環境帶來過大負擔,降低環境質量,所以要嚴格控制單位面積的畜禽飼養量。一般認為,畜牧生產點畜禽飼養量不應超出:奶牛200頭,肉牛1000頭,肉豬5000頭,蛋雞7000羽。2)產中控制。節約用水,減少污染物排放;改善飼料結構,提高畜禽飼料利用率,降低環境污染;培育優良品種,科學飼養,科學配料,應用無公害添加劑和高新技術改變飼料品質;采用先進的飼料加工技術,如生物制劑處理技術、飼料顆?;暳蠠釃娂夹g等,可提高畜禽飼料利用率,尤其是氮的利用率,降低畜禽排泄物中氮的含量及惡臭味。3)產后控制。主要是畜禽固體廢物的處理。畜禽廢物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所以對畜禽固體廢物的處理,不僅是要達到治理污染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實現畜禽廢物的資源化。
1.4畜禽糞尿處理的生態工程技術
1)減量化。在畜禽養殖過程中通過干濕分離、雨污分離、飲污分離等技術手段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降低治理成本。如豬的飼養過程采用“改自來水沖圈為無水打掃,改滴供水為自動乳嘴式飲水,改稀料為于濕料飼喂,推廣良種縮短飼養周期”等技術措施可減少糞尿排泄。2)無害化。將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控制環境污染。通常的做法是首先將糞便干濕分離,干糞經堆積自然發酵后用作肥料,污水經蓄糞池沉淀后,做到達標排放。3)資源化。通過制作有機肥、再生飼料等綜合利用途徑,減少污染物排放,如養殖場可建設沼氣池和有機復合肥料廠或再生飼料廠,變廢為寶。4)生態化。將養殖業與種植業、水產業、林業等有機結合,推廣“雞-豬-沼-菜”等生態養殖模式,減少化肥使用量,積極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促進養殖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生態化。
2促進我國畜牧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2.1積極轉變思想觀念,正確認識畜牧生態經濟的作用
畜牧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建立在畜牧業的生產過程中,而影響畜牧業生產的直接人員就是基層的畜牧養殖人員。因此只有使基層畜牧養殖人員都充分認識到生態經濟的重要意義和其在促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才能全面實施和開展畜牧生態經濟發展。從國外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也可以看出,只有基層民眾認識并理解畜牧生態經濟發展理念,并給予積極配合,才可能實現良好的畜牧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1)加大宣傳力度。由于我國基層的畜牧養殖人員本身文化知識水平較低,對先進理念的認識不足,因此依靠基層畜牧養殖人員自己來轉變思想觀念較為困難。因此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廣播、電視等媒體將畜牧生態經濟理念推廣到農村基層去,還要加大人力普及與推廣,使所有的基層民眾都能通過不同渠道了解到畜牧生態經濟發展的必然性和積極意義,使其從思想上轉變生產理念,為畜牧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2)積極推廣生態消費。只要有市場需求,就會有相應的供給,反之亦然。為了能夠為畜牧生態經濟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就必須要使消費者樹立一種良好的生態消費觀。也就是說,在消費過程中,消費者應當實施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的消費行為。只有每個消費者都注重生態消費,并將其付諸行動。為此,我們應該積極推廣生態消費,使每個人都樹立生態消費觀。這樣以來市場上對生態健康、綠色環保的畜牧產品需求量就會越來越大,畜牧生產者也就會更加注重產品的質量,而不是一味的只注重經濟利益。當消費者和畜牧生產企業都樹立了良好的生態理念之后,就會形成一個良好的生產、流通、消費鏈,實現了畜牧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對于傳統畜牧養殖業來講,畜牧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無疑是一種全新的生產理念。若沒有政府的引導和支持,是很難快速順利開展下去的。因此我國必須要加大對畜牧生態經濟的宏觀調控、引導支持與保護監督力度,從政策和法律的角度來促進畜牧生態經濟的良性發展。1)制定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維持市場健康發展秩序?;诋斍靶竽廉a品市場上還存在較多的問題,不利于畜牧生態經濟的發展。我們必須要從法律的角度加強管理,積極制定并完善與畜牧生態經濟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頒布有利于畜牧生態經濟發展的政策,鼓勵畜牧養殖戶朝著生態生產的方向不斷發展。若當地經濟條件允許,政府還可以推出一些優惠鼓勵政策,以促進當地的畜牧生態經濟快速發展。2)加大經濟扶持力度。由于一些畜牧生態生產模式或生產技術在早期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但基層畜牧養殖戶自己并沒有這個經濟實力,此時就需要政府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如在畜產品加工廠、獸藥飼料生產加工廠等建設中給予足夠的經濟支持,減免財政稅收,使基層農民能夠度過畜牧生態生產建設體系發展的早期艱難階段。3)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畜牧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政府的正確引導。這對于形成良好的多元化市場和健康的生態畜產品市場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只有在政府的宏觀引導下,使不同的畜牧生產企業圍繞其發展優勢不斷改進發展,形成一個產業較為集中的產業鏈,加強企業之間的相互合作,為當地的綠色畜牧循環經濟產業鏈形成打下良好基礎,從而建設出一個綠色生態的安全畜牧聚集區。
2.3加快技術體系建設,完善畜牧生態經濟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
1)重視在畜禽新品種培育和飼料、養殖、加工等方面利用現代科學和方法。加強畜禽新品種培育及良種繁育技術,培育畜禽新品種,淘汰劣質種源,提高畜禽單產水平,減少維持消耗。不斷推廣和普及飼料配方技術,根據飼料資源的優勢和畜禽品種特點,選用消化率高、安全性高的飼料原料不斷提高畜牧產品加工及再加工技術及開發,改善和更新現有畜牧加工設備,改進畜牧產品加工工藝,減少畜產品加工環節的污染和對產品營養元素的影響。利用現代技術研究及利用現代微生物學技術研制高效微生態制劑,推廣使用低殘留獸用藥物,減少藥物污染對畜產品質量和畜產品生產環境的影響。2)推進畜牧集約化、規?;?、標準化生產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以提高畜禽生產優質、高產、高效為目標,根據動物的生長、生理特點和生產技術要求,推行規范化、標準化、科學化飼養,達到低投入、高產出目的,不斷吸納新技術新方法和完善畜禽生產綜合配套技術,實現新技術與常規技術相結合的集約化、規?;a。3)重視畜牧產品的安全檢測體系和預警體系建設,從理念、技術、措施等方面,預先控制畜產品的安全。強化動物疫病的常規防疫和重點防疫,全面控制重人動物疫病的暴發與流行。建立和完善動物疫病監測體系,加強動物疫病的風險評估和預警預測。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重點研究病源微生物發展規律及其致病的發生、發展及演變規律,建立和完善疫病預警機制。健全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登記備案管理制度、畜產品標識和質量可追溯制度。對飼養場的用藥、用料、防疫、消毒、無害化處理等實行全程監管,嚴格控制藥殘,切實提高畜禽產品質量。
2.4加快生態畜產品市場的發展
目前我國在生態畜產品市場方面的發展水平還很低,市場不夠發達,對畜牧生態生產的刺激力度就會很小,這樣不利于其更好的發展。為此我們必須要加快生態畜產品市場的建設與發展,促進一些龍頭企業向著國際化標準不斷發展,打開國際市場,使我國的生態畜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由立足之地。這對于促進我國畜牧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來講是極為有利的。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兩點問題:1)改進生產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在國際市場上,企業之間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價格的競爭。因此我們應該首先要集中力量提高生態畜產品的生產技術水平,使其在保證生態治理的基礎上降低生產成本,以增大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并且還要不斷的完善畜牧生態市場的運作流程,加大監督管理,建立一定的運行管理機制,為生態畜產品市場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保障。2)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只有使我國的生態畜產品走入國際市場,得到國際的認可和肯定,才能證明我國真正掌握了畜牧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才能進一步的提高我國畜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從而促進畜牧生態經濟的快速發展。而目前來講,我國的畜牧業多為中小型企業,龍頭企業相對較少,因此政府應該積極鼓勵并支持這些龍頭企業“走出去”,以帶領我國整體畜牧業的快速發展。
3結語
1研究區概況
本研究區范圍包括岳陽、常德、益陽三市全部范圍以及長沙望城區,共25個縣(市/區)。該區域是湖南省地勢最低平地帶,為一稍高,中部低平的碟形盆地,平面輪廓則略呈南北短、東西長的四邊形,全區國土面積4.63萬km2,人口1602萬人。
2生態經濟功能分區的理論依據和基本原則
生態經濟功能分區綜合性、復雜性的特點決定了其支撐理論的多樣性??沙掷m發展理論、地域分異理論、區域經濟系統的協同理論、勞動地域分工理論、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等構成了生態經濟功能分區研究的基礎理論。分區中遵循以下基本原則:主導功能原則、區域相似性與分異原則、生態與經濟統一的原則、特殊生態服務功能區優先發展和保護原則、行政區相對完整性原則。
3生態經濟功能分區和分區概述
參考已有研究成果[4-9],根據生態經濟功能分區的理論依據和分區原則,構建洞庭湖生態經濟功能區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體系由31個指標組成。見表1。采用聚類分析法和專家評議法相結合的方法對洞庭湖區進行生態經濟功能分區,詳見技術路線圖。將聚類分析的結果(圖1)作為功能區劃分的基本依據,綜合考慮水熱組合、地形地貌、區位條件等因素的作用、各區縣區域發展戰略等制度安排,并結合專家評議結果,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分區單位,進行區域類比,以調整、確定分區界線。將洞庭湖區劃分為4個功能區類型:I湖堤保護區、II農業功能區、III集約開發區、IV生態涵養區,詳見下圖及表2。
3.1湖堤保護區該區包括沅江市、岳陽縣、湘陰縣、南縣、漢壽縣,共5個縣(市、區),面積為9899.13km2,占洞庭湖區國土面積的21.41%。該區是濕地資源的集中區域,灘涂沼澤面積占到該區國土面積的12.25%,占到洞庭湖區灘涂沼澤面積的69.48%。涵蓋了洞庭湖水域的主要部分,水域面積占到該區國土面積的37.26%。自然保護區面積較大,為4180km2,占到該區國土面積的42.22%,占洞庭湖區中自然保護區面積的2/3。功能定位:該區域主要承擔維護生態系統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調蓄滯洪等功能。同時也是維持生態平衡(包括調節大氣組分、凈化和提供候鳥棲息地)、文化科研和休閑娛樂的重要區域。發展方向:①改善湖體水質,嚴格防治污染,禁止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建設。②調蓄洪水。嚴禁圍墾湖泊、濕地,禁止在蓄滯洪區建設與行洪泄洪無關的工程設施,鞏固平垸行洪、退田還湖成果,增強調洪蓄洪能力。引導蓄滯洪區內人口向外轉移。③保護濕地資源。禁圖1洞庭湖區生態經濟功能分區系統聚類譜系圖止侵占濕地進行生產性開發,規范保護區過渡區域的開發建設行為,努力改善濕地生態環境,為水生生物和濕地生物創造一個良好的棲息地。④合理利用濕地景觀資源,發展濕地生態旅游休閑產業。
3.2農業功能區該區包括臨湘市、鼎城區、安鄉縣、君山區、澧縣、臨澧縣、華容縣、資陽區,共8個縣(市、區),面積約11328.96km2,占洞庭湖區國土面積的24.50%。該區耕地資源豐富,面積達4221.91km2,占到本區國土面積的37.26%。農作物播種面積為99.48萬hm2,占洞庭湖區農作物播種面積的87.81%。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3562678萬元,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218890萬元,兩者分別占洞庭湖區全區的三分之一以上。功能定位:以提供農產品為主,保障農產品供給安全、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區域,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畜牧業生產基地和農產品深加工區,農村居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示范區。發展方向:①大力發展高產、高效、優質、安全的現代農業,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顯著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產業化水平、物資裝備水平、支撐服務能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障農產品供給和食品安全。②加強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推進連片標準良田建設,穩定糧食作物播種面積。③提升農業規?;?,引導優勢和特色農產品適度集中發展,構建區域化、規?;?、集約化、標準化的農業生產格局,形成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產業帶。④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和生態農業,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進有機農業綜合示范區建設,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開發力度。加強農業環境保護和監測,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完善農產品檢驗監測體系,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⑤統籌考慮人口遷移、適度集中、集約布局等因素,加快農村居民點以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支持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和第三產業,拓展農村就業和增收空間。
3.3集約開發區區包括岳陽樓區、武陵區、津市、云溪區、望城區、赫山區、汨羅市,共7個縣(市、區),面積約5478.14km2,占洞庭湖區國土面積的11.85%。本區城市化水平較高,達到了65%。人口集聚,人口密度為715人/km2。城鎮工礦用地面積占到本區國土面積的4.66%,占到洞庭湖區城鎮工礦用地面積的40.0%。城鎮從業人口比重較大,達24.81%。單位土地面積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4.07萬元/hm2、8.60萬元/hm2。功能定位:適度拓展產業空間,擴大人居和生態空間,在優化結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礎上,重點支持要素集聚、土地集約、人口集中,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成為洞庭湖區的經濟和人口的密集地區,構建綠色相連、疏密相間、山水城林相融的生態格局,打造宜居城市。發展方向:①合理發展城市,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注重產業的多元化和結構平衡,參照城市土地利用詳細規劃,合理布局城市產業,進行密度、強度和風格控制,提高城鎮規劃建設水平。②充分發揮增長極的輻射作用,帶動整個湖區經濟發展。走低耗高效的資源節約型、內涵提高型的發展道路。優化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環保產業、綠色產業,延長產業鏈,以提高質量效益。③加快產業發展。堅持做大產業、做強企業、做優品牌,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業,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增強產業配套能力,促進產業集群。④以現代工業、現代物流、現代旅游發展方向,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發展金融保險業、信息咨詢服務業、計算機應用業、社區服務業等為主的新興行業,成為真正帶動湖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3.4生態涵養區該區包括安化縣、平江縣、石門縣、桃江縣、桃源縣,共5個縣(市、區),面積約19540.19km2,占洞庭湖區國土面積的42.25%。該區以丘陵地貌為主,森林覆蓋率較高,達到了70.73%。生態系統較為脆弱,水土流失嚴重,達49.697萬hm2,占洞庭湖區水土流失總面積的64.20%。功能定位:洞庭湖區綠色屏障和水資源涵養保障區。發展方向:①涵養水源。加強植樹造林和森林管護,穩定森林覆蓋,提高森林質量。提高區域水源涵養生態功能,有效控制山洪和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②保持水土。實施水土流失預防監控和生態修復工程,加強流域綜合治理,營造水土保持林,禁止毀林開荒,推行節水灌溉,適度發展旱作農業,限制陡坡墾殖,合理開發自然資源,加大工礦區環境整治修復力度,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系統,增強區域水土保持能力。③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生態走廊和野生動物棲息地,促進自然生態系統恢復,保持野生動植物物種和種群平衡,實現野生動植物資源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④因地制宜發展適度資源開采、農林產品生產加工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適宜產業。⑤構建生態廊道,提升生態景觀和人文景觀,創新生態旅游發展模式。
4結語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們發現只有遵循生態原則的經濟才是可持續的,因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探索建立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生態經濟模式。海洋生態系統是海洋經濟發展的平臺,與人類經濟活動相疊加而耦合成海洋生態經濟系統,而海洋生態經濟則是在海洋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通過挖掘海洋資源潛力來建設的海洋生態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產業經濟。
1.1天津市發展海洋生態經濟擁有難得的發展機遇
發展海洋生態經濟,擁有國家的政策支持,與環渤海區域發展戰略相一致。一方面,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海洋經濟,為天津海洋生態經濟發展創造了難得機遇。黨的十報告明確指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建設海洋強國。國家海洋局指出要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規劃用海、集約用海、生態用海、科技用海和依法用海,推進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提高海洋生態承載力,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貫穿到海洋工作的全過程。另一方面,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為天津海洋生態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隨著京津冀一體化戰略的加快實施,環渤海經濟圈迅速崛起,對于天津來說,要充分發揮環渤海中心城市的作用,輻射和帶動周邊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全力構筑現代海上絲綢之路,這些都為天津海洋生態經濟發展提供了空前的機遇。
1.2天津市發展海洋生態經濟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
近年來,天津在探索生態循環經濟發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績,為全面發展海洋生態經濟奠定了基礎。例如,在漢沽建立了以北疆電廠為代表的國家循環經濟試點,打造了集海水冷卻、海水淡化、濃海水制鹽、海水化學資源提取、廢物再利用為一體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實現“五位一體”的良性循環,真正將海水“吃干榨凈”。其中,一期和二期工程分別采取攤曬制鹽和工廠化真空制鹽的方式進行,對濃海水進行綜合利用,在有效避免濃海水直接排海而造成生態破壞的同時,并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另如,天津臨港經濟區作為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規劃建設按照遠近結合、長短結合原則,集約節約利用岸線資源,形成了產業聚集,在發展特色產業的同時更加注重生態建設,目前已建成了具有生態修復和污水處理功能的臨港生態濕地公園,據統計每天可對1.75×104t污水進行生態凈化,并將其全部作為景觀用水,實現了污水“零”排放。
2天津市發展海洋生態經濟的主要路徑
進入21世紀,隨著海洋開發熱潮的不斷掀起,作為沿海超大型城市的天津,也在不斷探尋海洋經濟發展的捷徑,堅持海洋開發與保護并重,協調海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平衡,由此可見,在天津海洋經濟發展中引入生態模式,已是大勢所趨。按照海岸帶不同區域,有針對性地打造特色鮮明的海洋生態經濟體系。
2.1在潮下帶———淺海區域發展海洋生態經濟
在潮下帶———淺海區域發展的海洋產業,主要有海水增養殖業、海洋捕撈業、海洋交通運輸業,其生態經濟模式主要體現在這三個產業各自內部的節能減排方面。例如海水增養殖業的生態經濟模式,其本質是遵循生態學原理,利用海洋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和共生關系,形成魚蝦貝藻立體多元養殖體系,目的是增加有益成分,減少物質殘留,減少海水污染,目前主要有貝藻套養、輪養、循環水養殖、立體化養殖等模式。同時,積極研究高效、低污染的規?;B殖模式,推廣無公害養殖,包括養殖水域水質監測,養殖生物疫病測報防治,技術示范基地建設和技術服務網絡建設等,降低養殖的技術風險。此外,以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為方向,適時建立沿海養殖基地、海水產品開發基地等平臺,促進海水養殖業向基地化、規模化發展。
2.2在潮間帶區域發展海洋生態經濟
在潮間帶區域發展的海洋產業,主要有海洋鹽業、濱海旅游業、海水利用業,其中循環產業鏈主要有海水綜合利用產業鏈條。一直以來,天津是我國水資源較為短缺的沿海城市之一,近年來隨著沿海大開發戰略的加快實施,臨海工業用水量進一步加大,進而造成淡水緊缺的形勢更加嚴峻。因此,應提高海水利用率,特別是在電力、鋼鐵、化工等行業增大海水利用量。近年來在電廠中,天津市廣泛采用了熱電聯產方式,已經有了較大突破,首先利用海水作為直流冷卻用水,爾后對海水進行淡化處理,并將淡化水用于供熱,同時還可將淡化后的濃海水進行制鹽,進而提取海水中的化學資源,延伸了產業鏈,由此構建了高效的海水綜合利用產業循環鏈,與傳統熱電分產相比,此產業鏈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形成了一種高效的生產方式。
2.3在潮上帶———陸地區域發展海洋生態經濟
在潮上帶———陸地區域發展的海洋產業,主要有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化工業、海洋裝備制造業等產業,它們均是對環境污染較大的產業,且地處沿海地區,致使廢水、廢氣、廢渣的產生嚴重威脅著海岸帶生態系統。因此,對于此地區的產業,要發展生態經濟模式,關鍵在于控制廢棄物的產生量和排放量,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一是,提高對廢棄物的利用率,由于產業鏈條較長,可通過生態工業園區模式發展,重點建設廢物代謝鏈條,在產業內部、產業之間建立有機聯系;二是,要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首先是從源頭上降低廢棄物的產生量,通過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大力開展清潔生產,同時要在生產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進行嚴格控制,有效降低廢棄物產生的可能性??傮w看,要從企業內部的清潔生產到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等多方面入手,著力打造海洋生態經濟產業鏈。
3結語
迄今為止,學術界對循環經濟作過相關探討的學者為數不少。學者們紛紛從各自不同的視角來界定和描述循環經濟。例如,張忠華、劉飛認為:“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傳統的數量型經濟增長模式的根本性變革。”
①施春梅則認為:“循環經濟是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按照清潔生產的方式,對能源及其廢棄物實行綜合利用的生產活動過程?!?/p>
②郭曉巖和王玉輝則在可持續發展的視域下重新定位了循環經濟,認為“循環經濟不僅作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在生態環境成為經濟增長制約要素、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一種公共財富階段的一種新的技術經濟范式,而且是建立在人類生存條件和福利平等基礎上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和生存方式?!?/p>
③盡管學者們對循環經濟的具體表述不盡相同,但核心內涵卻是一致的。從本質上講,循環經濟是一種生態經濟,或者說,循環經濟是生態經濟的一種具體樣態。事實上,生態經濟具有多種具體樣態(如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等),循環經濟只是其中之一。如果讀者要再進一步追問生態經濟又是一種什么樣的經濟呢?對此,復旦大學肖巍教授作了深入研究,肖教授在《可持續發展進行時》一書中這樣寫道:“生態經濟就是遵循生態學原理和規律的經濟。生態系統經過長期演化形成了復雜的食物鏈和生態工藝流程,使自然物質得以多重利用和循環再生。如果人們能夠以高效、循環和友好的方式來利用自然,使之進入生生不息的代謝循環(metabolism,即新陳代謝或物質變換),形成生態化的運作模式;那么,人的經濟活動就可以在地球資源的承載范圍內進行良性循環,促使人與生態系統相互作用,均衡地、可持續地發展?!?/p>
④從肖教授對生態經濟的這番論述不難看出,生態經濟的核心思想也恰恰是循環經濟的基本理念,所以說,循環經濟本質上是生態經濟的一種具體樣態。
二、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減量化、再利用與再循環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減量化”、“再利用”與“再循環”是循環經濟的三個基本原則。我們知道,“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對應的英語單詞分別是“Reduce”,“Reuse”和“Recycle”,而這三個單詞均是以字母“R”開頭的,故通常簡稱為“3R”原則。學界一般認為,“減量化”是就“輸入端”的角度而言的。我們知道,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是企業的重要目標之一。所謂“效率”,就是“產出與投入的比值”,用公式表示即“產出/投入”。很明顯,提高效率就意味著“產出相同的情況下投入減少”或者“投入相同的情況下產出提高”,二者至少要滿足一項。如果“減少投入”和“提高產出”二者能夠同時滿足,那當然是提高效率的絕好方法?!皽p量化”正是從“減少投入”的角度來說的,“減少投入”意味著節約成本,旨在“從源頭上”節約能源資源。如果說“減量化”是就“輸入端”而言的,那么“再利用”則是從生產過程來說的。所謂“再利用”,是指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充分利用原料。要實現“充分利用”,并非是一次性完成的,往往要通過多次利用才能實現。充分利用原料,目的就是提高原料的使用率,避免物品過早地成為廢料,使工農業廢料盡可能地減少。一方面要努力將生產排泄物的量減小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又要將原料和輔助材料的直接利用率提高到最大限度。事實上,在原料和輔助材料的利用率都提高的情況下,客觀上也就減少了生產排泄物(即工農業廢物)的量,所以說這兩個方面在本質上是內在統一的?!霸傺h”原則,通常具有不同的翻譯方法,有些地方也稱作“資源化”原則,二者名異而實同。“recycle”這個單詞顯然是由“cycle”和前綴“re”這兩部分構成的。我們知道,“cycle”具有“循環”的意思,而前綴“re”則表示“再次”、“又一次”??梢?,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譯的話,“recy-cle”確實應該翻成“再循環”,然而這里的“再循環”實際上卻內含著“資源化”的蘊意。人們常說“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再循環”意指生產排泄物的回收和循環使用,將垃圾重新轉化為資源。所以,“recycle”原則無論是翻成“再循環”也好,譯成“資源化”也罷,它們實際上所表達的蘊意是一樣的,二者在本質上也是一致的,再循環也就是實現廢物再利用的資源化過程。當然,要實現生產排泄物的回收與循環使用也是有條件的,其中一項重要條件就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化學工業的進步)。關于這一點,后文將會進一步談到,故此處不贅。筆者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這三個原則并非彼此獨立,而是相互聯系、內在聯動的。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充分利用資源以及將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等方式,客觀上都減少了生產排泄物(即工農業廢料)的量。而無論是“減量化”、“再利用”還是“再循環”,都是為了節約能源資源、提高原料的利用率,而這也正是我們現階段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現實旨歸。
三、循環經濟的理論淵源
目前學術界一致認為,循環經濟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K•鮑爾丁提出來的,而事實上,這一思想在馬克思那里早就有了。盡管馬克思生前并沒有明確提出“循環經濟”這一概念,但他確確實實提出過許多有關“物質循環利用”的思想。筆者認為,馬克思的這些思想完全可以看作是當今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基奠,或者說,循環經濟是馬克思關于“物質循環利用”的思想在現代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馬克思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化學工業的進步),生產排泄物可以循環使用,從一定意義上說,可以被重新轉變為資源。正如馬克思所說:“所謂的生產廢料再轉化為同一個產業部門或另一個產業部門的新的生產要素;這是這樣一個過程,通過這個過程,這種所謂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產從而消費(生產消費或個人消費)的循環中。”
①馬克思甚至還這樣說過:“所謂的廢料,幾乎在每一種產業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p>
②當然,生產排泄物重新轉變為資源,必須是建立在“科學的進步,特別是化學的進步”這一基礎之上的。對此,馬克思解釋得非常清楚,馬克思指出:“化學的每一個進步不僅增加有用物質的數量和已知物質的用途,從而隨著資本的增長擴大投資領域。同時,它還教人們把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中的廢料投回到再生產過程的循環中去,從而無需預先支出資本,就能創造新的資本材料。”
③“科學的進步,特別是化學的進步,發現了那些廢物的有用性質?!?/p>
④為了更好地說明這一問題,馬克思還通過具體的例子來加以闡釋:“化學工業提供了廢物利用的最顯著的例子。它不僅找到新的方法來利用本工業的廢料,而且還利用其他各種各樣的廢料,例如,把以前幾乎毫無用處的煤焦油轉化為苯胺染料、茜紅染料(茜素),近來甚至把它轉化為藥品。”當然,馬克思相關的論述還有很多。這些都是馬克思關于“物質循環利用”思想的經典性表述。馬克思的這些思想為我們今天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實踐永無止境,實踐是理論的基礎,而理論則是實踐的先導,我們還需要不斷從馬克思那里獲取更多的思想資源,以便更好地指導實踐。
四、結語
生態經濟的相關理論介紹。生態經濟是生態學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概念,同時也被稱作環境經濟,主要就是指政府或者國家在制定發展規劃的時候,在考慮純粹的經濟問題時,還應該要全面綜合的思考生態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生態經濟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國家和地區的進步和發展能夠最大限度的和周圍的環境處在和諧的發展過程中。在生態經濟領域中看,人們的可持續經濟行為能夠被當成是,實現所處區域的環境價值,并將其同社會經濟和價值進行整合的方式,對于現代建筑行業起到了重大的影響作用??沙掷m性建筑并不僅僅是單純的是追求保護環境,更多的是從根本上將環境的價值以及經濟衡量標準結合在一起。從某種意義上看,可持續性建筑的發展和成功都是實現自然資本生態主義的過程,比如現代建筑中所采用的自然排水系統,這種方式能夠通過人工設計和創造有效降低建筑成本,還能夠實現自然環境的價值。在建筑中采用的多元化節能措施能夠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提高建筑的經濟效益,從而使得自然的資本更好地轉變成現實的經濟價值。
二、在生態經濟的背景下,分析建筑經濟的特征
1.在生態經濟的背景下更加重視優化和智能
智能化能夠有效的實現建筑物的節能目標。在生態經濟的背景下,建筑經濟更多的表現就是在現代化技術手段的幫助下實現優化功能以及控制成本。這個時候,現代化的建筑最主要的一個特征就是智能化的系統。
2.在生態經濟的背景下更加的重視環保以及生態
在設計現代建筑的時候,需要遵循的原則就是環境生態保護,對于可再生材料以及自然應該要最大程度的去利用,對美化自然環境以及綠化人居環境比較的重視。不管是建筑的外墻或者內墻,都應該要盡量的使用木材,在選擇墻體的保溫材料時,也應該要盡可能的選擇那些可再生的木材,在室內和客廳內,基本上都是使用的木地板,有的甚至是使用的舊建筑當中拆除的舊木地板,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有效的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讓水泥的使用量能夠得到有效的降低。除此之外,在很多建筑物的外墻上,基本上都不使用油漆,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有效的減少對人體的傷害以及對環境的污染等。
3.在生態經濟的背景下更加的重視自然和節能
在生態經濟的背景下,現代建筑應該要對能源的有效使用更加重視。而為了能夠達到這樣目的,首先就應該要對自然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對于能源的使用量應該要盡量的節約。比如在節約水資源方面,要對整體的預制衛生間進行合理的規劃,而衛生間內部的設施應該要選用那些節水型的產品。在條件允許或者是必要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回收雨水等,然后在將回收的水經過處理之后進行合理的利用。
三、可持續發展使建筑經濟和生態經濟能夠實現良性互動
在生態經濟與建筑經濟理念互動性機制的一大重要體現就是綠色生態住宅區。綠色生態住宅區關注并研究了生物方面的關系,比如各條食物鏈上面實現的能量流動以及物質循環等,還有非生物方面的比如土壤、水體以及空氣流動等方面的狀態。這些多元化的因素綜合在一起對生態環境起著重大的影響。在可持續建筑的設計中,所參考和收集的信息是多方面、全方位的,無論是住宅區的環境治理保護還是到具體戶型的設計規劃,無論是政府的各個部門還是一套房的業務,都是在經濟條件和生態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對于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制定出適合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規劃和目標。
1.構建起生態經濟和綠色建筑的指標體系
建筑經濟和生態經濟之間的良性互動其實就是看現代建筑和生態經濟之間的最終結合程度。所以就需要制定出一套比較科學和合理的體系,主要的目的就是對現代建筑的現狀進行反映,同時還能夠對現代建筑的生態發展規劃意圖進行相關的指導。另外,在對現代建筑物規劃進行制定的時候,目標應該要確定可定量化以及明確,比如交通網絡以及綜合土地的使用,對于汽車的使用頻率以及使用量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進行限制,對于多樣化的本土能源供應以及可再生資源的建設應該要盡量的去落實。
2.對于可持續性建筑的要求和內涵應該要比較明確
為了讓建筑經濟和生態經濟能夠有效的實現良性互動,那么就需要把建筑經濟和生態經濟放在目標相同的系統當中,而對可持續性建筑的要求和內涵進行明確就是其中比較直接的行動。
3.建筑經濟可持續發展
建筑經濟和生態經濟的整合,給現代建筑行業的設計帶來了深遠的改革意義。在建筑設計過程中,需要在工程項目的最初階段保證可持續性的規劃,制定出最高效的計劃和角色,可持續性建筑研究并不是對于建筑風格或者造型的追求,而是將建筑當成是能夠實現多種價值的有機系統。生態建筑經濟并不代表需要更高的經濟成本投入,也不是比一般的建筑更為復雜和繁瑣,自是對于建筑的各個部分進行整合性設計來實現建筑的成本和效益之間的最佳關系,目的在于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有效的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狀況。生態經濟要實現環境與經濟的互動,首先要將經濟、生物和人類的各個系統統一為一個整體,要創設一種“做好事輕而易舉,工作和生活中自然的日常行為理所當然而不是有意識地利他”的新體制,據此需要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設立一系列目標,根據這一系列的經濟發展目標,首先應把可持續性建筑設計的目標明確為:
1)仍然以有利于減少能量與資源消耗的技術策略為基礎,盡量減少建筑的資源消耗量與廢棄物的排放量;
2)通過各種途徑想方設法降低可持續性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內的各階段成本;
3)提高可持續性建筑設計中的經濟分析與環境影響分析的整合程度,從提高經濟-環境復合價值出發,科學計算可持續性建筑節省的生態成本與其長遠社會經濟效益間的關系,使由建筑活動所帶來的“入”與“出”一目了然;
4)通過建筑的建造行為策略性地向自然資本投資,促進自然資本價值的實現,使可持續性建筑在環境與經濟評價中都表現出比普通建筑更多的優越性。
四、結語
1.1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經濟指標內容
(1)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經濟指標涉及內容能夠非常多,包括各種環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城市建設發展的目標、資源的合理配置等,下面介紹福建省生態環境建設經濟投入的組成部分如圖1。(2)要發展生態環境建設需要加大投資規模,它的發展需要經濟支持。生態環境建設是為了城市發展,不是單純的謀利益行為,而且投資回報效果不是很明顯,需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顯現。要發展福建省的生態環境建設需要結合區域特點進行開展活動,可以根據當地的氣候、工業發展、城市規模等采取有效措施。政府投資建設生態環境可以從不同角度分析投入和產出的關系,然后評價各項建設項目的效益和費用,判斷生態環境建設經濟的合理性。下面介紹生態、社會效益以及國家建設該項目所獲得的效益與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之間的關系如圖2。(3)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存在很多動態因素,在建設的過程中需要針對不同的項目建設時間進行調整,計算出投資與效益情況,可以采用現價進行對比分析,最后確定合理方案。
1.2指標結構圖
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指標,它分析沿海城市的特點,然后綜合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規劃目標,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指標如圖3。
2對策建議
要實現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發展需要注意各方面的問題,處理好這些問題就可以實現生態環境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①在經濟建設中要注意合理使用資源,資源不是無限的,要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同時還要注意保護環境,生態環境對于城市建設同樣非常重要。②在社會生產活動中需要注意對環境的傷害,環境污染一般都是人為行動造成。要實現協調發展需要對資源進行合理使用,讓資源發揮其價值,杜絕浪費行為,保護生態環境需要掌握方法。分析福建省生態環境建設經濟指標體系,可以采取有效措施。
2.1合理利用經濟資源
2.1.1建立健全法律體系,合理配置資源的使用可以把法律作為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的有力保障,現在國家出臺了很多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的政策措施,就是希望可以改善目前現狀。有了法律保障,可以監督建設工作的情況,對于污染比較嚴重的企業或工廠,可以加大管理力度,讓他們重視環境保護,特別是工業污水的排放、廢氣的排放等。同時可以宣傳生態環保意識,對于城市生活中的污染,可以通過給居民講解污染的危害、對環境的破壞等,讓他們在生活中注意各種問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相關的環境保護部門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強環境監督工作,嚴格要求各大企業重視污染問題,發現不良情況,加大懲罰力度。生活中的垃圾處理不當也會造成環境污染,可以研發綠色環保產品或者對環境不會造成污染的消費品,這樣也可以在一點程度上降低污染情況。2.1.2規劃發展方向合理規劃城市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做到經濟和環境之間和諧發展。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事先制定計劃,同樣城市的發展也需要制定計劃。要實現生態環境建設經濟建設需要制定完善的發展目標,什么階段做什么,目標是用來指導和監督計劃實現情況的。在發展福建省經濟的同時要對生態環境采取保護措施,做到發展、經濟、環境三者之間的協調發展。福建發展規劃內容包括土地、水的規劃,資源、能源合理使用,工業造成的污染處理,綠化建設等。2.1.3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對于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質和氣體,經過國家檢測達不到要求的企業,需要加強監督和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解決造成的污染問題。國家鼓勵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處理好經濟和環境之間的關系。我國雖然是資源大國,各種資源比較豐富,可是無節制地使用和浪費現象,最終也會使得資源供不應求,這要求在使用資源的過程中注意方法,根據福建省各企業的特點采取改善措施。例如有的企業產生的廢物可以循環利用。自身企業不能使用,可以給其他企業使用,這樣可以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梢圆扇≡O備處理污水,然后再循環使用,生活中可以鼓勵城市居民注意生活垃圾的分類和處理。還可以把城市與郊區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實現城市資源合理應用。
2.2城市生態環境的建設和治理
2.2.1加快生態環境建設的步伐綠化建設是生態環境主要內容,它在城市發展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改善城市環境和空氣質量問題,美化城市。(1)公路交通兩旁和郊區綠化;(2)城市住宅區加大綠化;(3)在河流等地區進行植樹造林;(4)主要基礎設施場所綠化工作。福建省大面積發展林業,截止到2013年底,建成的風竹林面積就達到50萬hm2,工業材料基地達到70萬hm2,森林公園80多處,還重點保護自然景區、濱海濕地等,福建省已經建立比較完善的生態系統,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福建省生態環境發展良好,還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例如旅游、水產養殖、生物公園。2.2.2轉變福建當前的經濟結構經濟發展需要立足具體情況,福建省經濟的發展也需要根據現狀進行調整。(1)鼓勵農業發展,福建省的農業發展迅速,而且種類很多,由林業、畜牧業、水果、水產品等,加強對這些產業的發展可以帶動整個城市的發展。(2)福建省的傳統工業存在污染嚴重情況,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和技術手段進行改善。主要的工業有火電、石化、建材等工業,而且資源比較豐富,為工業發展奠定基礎。(3)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也占有很大比重,要重視服務業的發展。把福建省各個行業結合起來一起發展,形成一條綜合發展的道路。重視信息產業的發展,應用先進技術為各行業服務,處理好經濟和環境之間的問題,提高整個城市的發展水平。
2.3生態環境建設方案
(1)綜合各方面的指標情況進行對比,確定城市生態環境投資建設的主要項目。(2)分析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各項目情況,然后根據具體的情況開展項目建設,例如有的項目時間比較長、效益不高,有的項目投入超過實際預算投入等,都需要進行分析,然后再進行建設。(3)城市生態環境建設項目需要分出建設的先后順序,主要根據項目的回報率、貢獻率和項目具體情況。(4)根據投入和效益評價結果進行分析,把效益和貢獻率最佳的項目優先進行建設,其他項目根據難易程度和其他情況進行分析建設。
3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