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9 18:05:12
序論:在您撰寫經濟與法律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經濟法律中利益平衡點就是經濟法律中確定利益平衡關系的“度”。在經濟法律的制定過程中,如何保證經濟法律中利益平衡,關鍵看如何確定利益平衡點。因此,在整個法學界,包括經濟法律在內,利益平衡點的確定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根據前人研究,筆者認為,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點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找尋:
(1)應當從經濟活動的實際中找尋。經濟法律約束市場經濟活動,也就是保證經濟行為主體的根本利益。經濟法律的制定,包括經濟利益平衡點的制定都是為了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證主體利益。因此,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點應當從經濟活動的實際中尋找。經濟活動直接反映了參與主體的利益訴求,只有充分認清經濟活動中,參與主體的利益訴求,才能真正找到確保經濟活動長期繁榮昌盛的利益平衡點。
(2)應當從利益的追溯中確定。利益永遠是經濟活動的最根本目的。利益追溯的規范和約束也是經濟法律的最根本目的。利益平衡分配是市場經濟繁榮發展的根本條件。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點應當與市場經濟中的利益訴求保持一致。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點是市場經濟利益的法律表現。
(3)應當符合時代要求和客觀實際。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點不是一成不變的。應當隨著時間、空間、政策、主體等活動不斷的發生變化。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處在計劃經濟階段,經濟活動中的利益以服從國家的利益安排為主。而21世紀,我國進入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年代,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點更應當注重經濟活動中每一個主體的利益。充分發揮法律的作用,使每一個主體都能得到最基本的利益保證,實現權力與義務的平衡。
2.如何追求經濟法律利益平衡
經濟法律的利益與平衡關系與市場經濟活動中的利益關系緊密關聯。因此,如何找到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點,實現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就必須要在充分認識當前市場經濟活動中的基本利益分配的基礎上實施。當前,我國的市場經濟以公平、自由、效率、可持續發展為最根本的目標,因此在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的追求過程中,也不能脫離這些基本要求。筆者認為有以下三點:
(1)立法部門要充分考慮利益平衡實際。立法部門握有建立健全法律的權利。經濟活動中所有行為的法律規范都出自立法部門。因此立法部門要在充分考慮當前市場經濟實際的情況下,綜合各方因素制定符合市場經濟基本規律的法律。
(2)執法部門要全面反饋經濟法律的不足。經濟法律的實施過程中,執法部門要及時找出法律制定與事實相悖,或者偏頗之處。這樣,執法的過程就成為了糾正經濟法律不足的重要環節。執法過程中,執法部門發現法律中不符合經濟法律利益平衡標準的問題,及時反饋給立法部門。
(3)經濟活動主體充分發揮監督作用。經濟活動的主體是經濟法律的主要規范對象,也是整個經濟活動中的利益訴求主體。因此,經濟活動主體能夠最深刻的感知到經濟活動中的利益分配不均等問題,特別是經濟法律的利益平衡問題。經濟活動主體要充分發揮監督作用,對經濟法律中的利益不平衡問題及時反饋。
3.小結
1.1自然條件
我國國土面積非常廣闊,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占據著總面積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但是中西部地區多沙漠戈壁,而且多高寒地區,自然條件相對比較惡劣,導致該地區人口分布非常不合理。中西部地形通常比較封閉,而且地理環境比較復雜,生存、氣候等條件也比較差,離經濟中心的距離也比較遠,盡管其有非常豐富的資源,但是因為這些原因,很難進行經濟發展,導致生產力無法實現。
1.2歷史因素
我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西部地區一直處于比較貧困落后的情況下,而且,歷史上也是從中原地區向四周進行擴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大的差異。東部地區在經濟發展方面非常的快速,導致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于比較緩慢。西部地區地貌比較復雜,交通比較閉塞,而且信息傳遞比較緩慢,導致資源利用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對經濟發展起到了負面影響。
1.3環境影響
西部地區在發展過程中,資源數量非常大,但是很多資源都處在環境比較險惡的地區,主要是因為這個地區平原比較少。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便利的交通條件,西部地區交通比較落后,導致經濟發展出現了受阻現象。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是為了更好的發展經濟,但是,很多的經濟政策都是給予了東部地區,導致東部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高速發現現象。政策傾斜導致了全國經濟的發展不平衡,國家為了實現經濟的平衡發展實行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實現了有計劃的開發西部。
2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的對策
2.1國家的政策干預
在實行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說明這項國策的實施非常成功,而且,為了縮小東部和中西部之間的差距,政府在通過宏觀調控進行控制,對不發達地區進行了更好的投資,并且對經濟落后地區進行了扶持,希望能夠更好的實現地區間的和諧發展。
2.2加強東西部的合作
近年來,西部地區在發展過程中,投資者為了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將東西部之間的優勢進行了互補,企業行為的自主選擇是政策效應必然形成的。西部大開發的實施是一項重要的戰略部署,在經濟以及整治方面都具備非常大的意義,在實施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十分多,但是,還是出現了很多的新問題。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競爭非常的激烈,利益的爭奪也日益白熱化,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能夠憑借自身的綜合實力占據一定的有利空間,但是,相對于比較落后的西部,在經濟方面卻比較薄弱,這樣會處于相當不利的地位。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技術、質量等方面要求越來越高,這樣就使得西部在競爭中承受的風險越來越大。
2.3突出地區優勢
我國各個地區之間的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政策之間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樣就使得經濟發展速度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導致東部與中西部經濟差距比較大。對東部發展優勢進行充分的發揮,這樣能夠更好的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產力提高、對經濟差距進行縮小。東部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具有更加明顯的優勢:
(1)市場優勢:東部地區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時間比較早,因此,市場化程度也比較高,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市場,為現代化發展提供便利條件。
(2)金融優勢:現代化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金融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東部地區的人們金融意識比較強,金融體系比較完善,資金也比較充足,為經濟建設提供了條件。
(3)人才與技術優勢: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技術是發展動力,人才是核心,因此,經濟發展過程中,技術和人才不能缺少任意一個,東部在發展過程中應用在研究和開發方面的經費遠遠超過西部,東部在發展過程中將傳統產業進行了改造,現在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比較重視,因此,產業結構得到了升級,現代化建設也以后了明顯的改善。西部在發展過程中,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前景,要對地區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并且對交通事業的發展給予重視,只有保證了交通事業的發展才能更好的保證經濟發展,對東部發展經驗也要進行借鑒。
3結束語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和雙休日的實行,越來越多的人利用節假日外出旅游,特別是近年出現的鄉村旅游讓許多人度過了輕松而有趣的周末。鄉村旅游的出現為城里人提供了方便,同時也帶動了農村旅游經濟的發展。不過也出現了諸多不如人意的問題,如衛生條件較差、基礎設施不完善、缺乏整體規劃、產品形式單一雷同等。要想發展農村旅游經濟就必須采取措施,解決鄉村旅游出現的問題。如制定科學的高水平的區域發展旅游規劃,實施“政府主導型”旅游發展戰略,多渠道籌集旅游發展資金,加強宣傳等。
現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眾性。所謂的普及性和大眾性,實際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數人的收入水平和閑暇時間來開展旅游活動,旅游業也采取各種措施吸引盡可能多的人消費自己的產品,使企業占有最大的市場份額。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大眾旅游興起以來,經常性的休閑度假已漸漸取代一年一次或幾年一次的觀光型旅游而成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歐發達國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國已占到全國人口的55%,瑞典更高達75%,休閑度假已成為發達國家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在我國現階段,雖然人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數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節余卻不足以很風光地遠行逍遙。而社會時尚的召喚、追求生活質量的意識,促使現今中國平民十分渴望休閑度假。但是,國內旅游業卻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視他們的需求。在我國,因為人均收入水平較低,旅游者占總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對大多數人來說,旅游還是奢侈品,只有少數市民節衣縮食一年或幾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這種“打牙祭”式的消費遠遠不能滿足廣大市民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渴望和高漲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對國內游客的旅游熱點,因季節性強、旅游交通擁擠、旺季人滿為患和價格上漲、質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卻步或掃興而歸。旅游熱點的門中門、票套票和部分旅游業的不規范操作行為,也使某些旅游企業聲名狼藉,為人詬病。一邊是豪華賓館的冷若閑置、國家財力的耗費,一邊是廣大工薪階層因阮囊羞澀而無力消費、望洋興嘆;一邊是旅游熱點的季節性人口過密,一邊是大眾化旅游產品的缺少。高漲的旅游需求與旅游產品不如人意之間的尖銳矛盾,使國內旅游市場上形成一個巨大的空白和廣闊的真空地帶。在普遍的返璞歸真、回歸大自然的休閑度假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幾個人自發去郊游,在農家短暫歇腳休息卻產生了國內旅游業一個影響深遠的新生事物——“鄉村旅游”,即以農業文化景觀、農業生態環境、農事生產活動以及傳統的民俗為資源,融觀察、考察、學習、娛樂、購物、度假于一體的旅游活動。
一、鄉村旅游的興起無疑帶動了農村旅游經濟文化的發展。
1.吸納農村多余勞動力,增加農村收入。鄉村旅游以“離土不離鄉”的形式為農民提供了新的就業門路。廣東河源市的蘇家圍景區,自2000年開展鄉村旅游以來,當地農民的人均年收入從當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鄉村旅游,使祖祖輩輩靠老天吃飯的農民,也享受了經濟社會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進農村文化發展。鄉村旅游在城鄉之間架起了文化傳播的橋梁,城市居民在鄉村旅游活動中感受到了農村生活的風貌,同時傳播了城市文明。農民群眾在旅游服務實踐中開闊了視野,學習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旅游活動包括吃、住、行、游、購、娛六大主要要素,這使得以農業為主的農村經濟結構得到優化和補充,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二、鄉村旅游出現的諸多問題抑制了農村旅游經濟的發展。
1.各區域“各自為政”,難成規模效益。鄉村旅游一般以戶為單位,沒有統一規劃,盲目開發資源,不做切實可行的旅游發展規劃,導致農村旅游業不能健康持續發展。
2.缺乏宣傳,沒有品牌效應。一些鄉村旅游經營者市場促銷意識不強,缺乏主動宣傳和參加集體促銷的積極性。
3.鄉村旅游開發資金嚴重不足。旅游資源的開發需要強大的資本做后盾,農村旅游資源的開發更需要大量資金做支撐。農村一直以農業經濟為基礎,其經濟實力還很薄弱,由于鄉政府不可能對其旅游發展做大規模投入,加之農民收入有限,因而資金短缺就成為制約農村旅游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4.基礎設施建設仍需不斷加強。由于資金投入不足,一些鄉村旅游點在交通、食宿、衛生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制約著進一步發展。
5.鄉村旅游總體水平不高,資源開發力度小、層次低,特色不夠明顯,內涵不夠豐富,缺乏上規模、上檔次的名牌拳頭產品。尤其是在鄉村文化方面的發掘和運用不夠。一些鄉村旅游點在開發建設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趨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農家本色。
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推動鄉村旅游經濟發展。
1.制定科學的高水平的區域發展旅游規劃。資源要轉化為現實的產品必須實施科學的規劃。在發展旅游經濟的大好形勢下,鄉村旅游必須適應形勢,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個科學的、高層次的、高水平的旅游發展規劃。在區域旅游發展中突出重點,形成特色,這樣才能保障鄉村旅游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2.加強宣傳,樹立企業良好形象。積極向相關媒體提供新聞線索,想辦法通過電視臺、日報、周刊、廣播電臺、旅游網等媒體的報道(轉載),把一塊荒廢的沙灘從零開始搖身一變成了可以讓農民增加收入的“寶地”,逐步擴大了知名度和影響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錢、做較大的宣傳”。
3.多渠道籌集旅游發展資金。制約鄉村旅游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開發資金,因此如何籌集資金發展農村旅游成為鄉村旅游開發中的一個難題。鄉村旅游經濟發展,在融資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資。一是充分利用國家發展農村經濟的大好時機,抓住政策大力發展農村旅游經濟。二是利用各種優惠條件,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各種投資,包括外商投資、企業投資和利用民間資本等多種形式的投資。
1.1中小企業保護的現實意義
在中國,中小企業是市場經濟的洪流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為:首先,中小企業龐大的數量以及涉獵面的廣泛使得其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推動力量,它分布在國家的各個地區和領域,中小企業的發展如何直接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態勢。其次,中小企業承載著我國很大一部分就業,對于中小企業的一些分析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中小企業分布在服務業、加工制造業以及個體零售方面的數量都較大,吸收了我國很大一部分的勞動力,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的就業,尤其是對近年來產生的就業難問題起到了很大的緩解作用。再者,中下企業為經濟結構的轉型提供了助力,近年來,經濟結構的轉型成為了熱門話題,促進我國的企業向現代化的、高科技的產業發展,是現階段的目標,中小企業就在其中承擔著先行者的任務,對于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最后,中小企業還是擴大出口的中堅力量,近年來,強調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進出口產業發展已成為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型企業的發展已經基本定型,進出口行業的效益增長日間轉移到表現凸起的中小企業身上。
1.2目標價值的一致性
對于中小企業的保護是出于促進市場經濟形成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從而實現經濟的和諧穩定發展,而經濟法的目標是將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相統一,價值理念則是保護自由競爭,由此可以看出,這兩者在目標價值上具有很明顯的一致性,所以,從經濟法的角度研究中小企業的保護可謂是完全可行而且順理成章的。
2.西方國家對中小企業的法律保護及其借鑒
2.1德國的法律保護措施
2.1.1著重法制環境的營造
德國在對中小企業的保護手法上,最常用的是立法手段,比如在1953年出臺的《手工業秩序法》,主要是針對規模不大的手工行業的準入制度進行了具體規定,而四年以后產生的《卡特爾法》則是對中小企業實施了比較實際的保護,因為其嚴格限制了大企業對中小企業的壓制和收購,使得中小企業的發展有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2.1.2金融行業的支持
德國的銀行體系與我國有一定的類似度,由被稱為信用合作銀行的金融機構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經濟上的服務,比如:提供額度較小時間較長的貸款,因為這類銀行在德國分布范圍廣,對中小企業來說最方便。正因為有這種周到的服務,使得中小企業的融資更容易實現,也推動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2.2日本的相關措施
2.2.1有完善的管理機構
日本目前有全世界公認的職能最為科學、完善的中小企業的管理機構,其管理網絡基本遍布全國,在該網絡中,政府占主導地位,成立了專門管理中小企業運營的部門,工作細化到地方,另外,還有社會團體的參與,為整個網絡自上而下,自內而外傳達各項政策、精神提供了便利,為中小企業的發展起到導向作用。
2.2.2到位的法律政策
除了科學的組織機構外,與德國一樣,日本對于保護中小企業的法律政策的制定也絲毫不含糊,尤其是在19世紀,出臺了各種保護中小企業發展以及競爭的法律,有《防止中小企業破產共濟法》、《中小團體組織法》等等,總量達到30多部,其思路是通過立法形式保護中小企業的發展以及使其在與較大企業的競爭中不會因為實力的不對等而被兼并。
2.3美國的相關措施
2.3.1以法律手段維護中小企業的競爭環境
與德國、日本政府一樣,美國也是首先考慮通過法律來保護中小企業的發展,美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法律是1890年的《謝爾曼》法,它最先提出了發壟斷的法律法規,無形中為中小企業提供了保護,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謝爾曼法》慢慢的有些不能滿足和規范企業的運行秩序,于是《克萊頓法》便應運而生,歷史上,對于《克萊頓法》的評價說的最多的就是《克萊頓法》則是對《謝爾曼》法的一種補充,更大程度上為中小企業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助力。
2.3.2以技術創新為發展突破口
美國敏感的意識到,科學技術是推動企業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推動經濟發展的最重要一點就是加強發展科技,科技革命開始后,美國政府便把改革的重心放在了中小企業身上,使得他們進行先進的技術探索和創新,此舉也獲得了很大的成功,目前美國以技術著稱的幾家大企業就是當初扶持的這批中小企業發展起來的,并且就現有統計來看,目前,美國的技術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發展也十分有活力,為美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相當大的幫助。
2.4美國、日本、德國的措施比較
通過以上對美國、德國以及日本三國的對中小企業的政策研究發現,三個發達國家對于中小企業的發展都十分重視,但是根據本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情況不同,具體的政策也不一樣,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三個國家在企業競爭的公正、平等的客觀環境,保護自由競爭,保護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政策,特別為企業融資渠道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的建設等等方面都是一樣的,而且這三個國家在經濟發展上都處于世界前列,作為發達國家,都深刻認識到中小企業只有在技術上不斷創新,才能在經濟發展瞬息萬變的今天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在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上也給予了很多的扶持,有政策上的,也有技術上的,還有經濟上的等等,比如:對企業進行新產品的開發提供技術上的支持,政府幫助企業與專家學者間搭建交流平臺,或者是設立各種扶持中小企業創新的基金,使得企業在創新過程中可以享受到資金的扶持。綜上,我們可以發現,這三個發達國家的中小企業發展的成功,甚至在國際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都讓我國在中小企業的發展上有著相當大的借鑒意義。
2.5西方國家中小企業保護對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借鑒
2.5.1從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著手
就我國經濟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中小企業的占比依舊很大,并且發展潛力也很大,西方國家在保護中小企業上大多以立法為基礎,作為一個法治國家,但是相比我國目前的現狀,法律制度的制定上依舊十分不足,所以,我國應該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以法律手段保證市場環境的公平、公正,從而保護中小企業的發展,制定的同時還要注重隨著實踐的發展,要不斷建立健全法制體系,營造適合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制環境,確保中小企業的合法權利。
2.5.2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渠道
我國的中小企業發展一直受到融資難問題的制約,所以,對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也是保護中小企業發展當中的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從西方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我們可以從建立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金融機構這點出發,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包括提供貸款、提供政策咨詢,同時還要注重擔保以及信用體系建設,大力完善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
2.5.3抓緊政策落實與科學配備管理機構
在立法等政策制定出臺以后,就要真正貫徹落實下去,在我國,政策的落實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能不能將保護中小企業的政策落實到實處,地方政府的作用尤其重要,因為大部分的中小企業都分布在城鎮,所以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抓緊政策的落實,還需要密切關心中小企業的成長,并將其如實地反映給制定政策的中央機構,這樣才能有效的制定出符合實際而實用的政策、規章。另外,我國對于中小企業一般運用的是比較分散的各部門與地方政府共同管理的管理方式,這種方式有一定的弊端,由于管理職能的分散,會使得部門與地方的不協調,影響管理效果,所以,科學配備管理機構,行使管理職能也是十分必要的。
2.5.4幫助中小企業進行科技創新
從美國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到,要造就成功的企業,運用科學技術進行探索創新是必由之路,在科技力量上,光靠企業自身是有限的,所以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視,政府必須在科技創新上為中小企業提供支持,如制定各項科技發展規劃,在中小企業較多的地區建立各種科技園區,或者各種科技基地,為企業間進行交流提供平臺,甚至還可以為企業提供技術創新方面的咨詢服務,帶領企業走上科技發展之路。在科技創新方面,人才的作用不可忽視,政府還應該在為企業吸引人才上下功夫,技術產生于優秀的人才,政府可以通過提供一些高科技人才優惠政策等方式幫助企業吸引并留住他們。
2.5.5面向中小企業的社會服務體系的建設
所謂的面向中小企業的社會服務體系是指為中小企業提供例如:政策扶持、經營技術指導、融資服務、投資顧問、創新技術研發等等一體化服務的組織與機構,在我國,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一是政府,在體系中占主要地位,近年來,國家要求政府轉變職能,要向服務型的政府轉變,這一概念體現在面向中小企業上就如提供技術信息、融資與擔保、企業間的交流服務等方面,這是政府在服務方面可以做到的;二是中介,中介可以由政府支持,輔助政府在提供服務方面做到更完善,更全面,一些必須市場化的政府無法干預的就可以由中介機構完成。在這幾者的聯合作用下,必定會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使得中小企業的發展更加蓬勃、健康。
3.經濟法基礎下的中小企業保護制度分析
3.1市場競爭中法律制度的完善
在市場競爭中,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相比,處于弱勢地位,未免在市場競爭中形成大企業獨大的不良發展態勢,保護小企業是勢在必行的,所以我們通過法律手段來確保競爭的合理性,維護市場競爭秩序。自由競爭是市場的本質屬性,但是自由也是建立在一定基礎上的,是相對的,法律的存在對市場競爭起到了規范作用,為其提供了一個正確的導向。中小企業的存在是作為市場的一個部分,他們與大企業一起保證了市場的運轉,市場只有存在多種類型的競爭主體的時候,才能實現自由競爭,而出臺各種法律就是為了保證市場的這一特點,保證自由競爭。在我國,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有《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出臺,它誕生于市場經濟發展的起始階段,主要是對一些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了規定和控制,直接維護了消費者的利益,也保護了中小企業的發展。自2008年實施的《反壟斷法》在保護中小企業上可謂是效果最顯著的法律,顧名思義,反壟斷法直接禁止了大企業利用自身的優勢進行的壟斷行為,保護了自由競爭,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項:(1)嚴禁大企業利用自身優勢,在市場競爭中針對價格方面進行的支配手段,實施不正當競爭。(2)為了達到市場支配者的地位采取的不當合并行為。(3)利用行政手段進行的干預市場競爭的行為。(4)限制競爭的橫向限制行為。
3.2保護中小企業的法律制度的完善
3.2.1金融方面
中小企業的發展少不了財力的支持,所以怎樣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方面的制度支持對于中小企業的發展作用明顯,只有有了暢通的融資渠道作為支撐,企業的發展才有動力⑩。中小企業的融資可以是直接融資也可進行間接融資,直接融資是企業面向市場發行股票、債券等,而間接融資是指企業通過金融機構進行的資本籌集,這種方式的資本是由如銀行這樣的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通過存款等方式為企業籌集資本再通過貸款等的方式轉移給企業的。怎樣從制度層面上為中小企業的金融融資渠道提供支持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兩點:一是為中小企業提供專門的金融服務提供機構,目前,我國在金融體制的改革上要多注重中小企業一塊,為他們提供專門的金融服務機構,或者是開辟新的面向中小企業服務的部門,在現有的基礎上增強中小企業貸款的便利性。二是加強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建設。這個體系的建設目前要多依賴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通過設立專門的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擔保機構,或者是為中小企業的貸款設立專項用作承擔擔保的基金,然后由政府的某個職能部門負責運作,這樣為中小企業的融資提供了真正意義上的幫助,也使得銀行與企業間的關系有了一定程度的保險。
3.2.2稅收方面
稅收是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是國家運用政治手段向各種群體或個體收取收入的一種方式,也是為了財物的二次分配,其有著強制性的特點,也有一定的固定標準。正因為稅收的這些屬性,使得稅收成為很好的調節社會資源的分配以及配置的一種手段,并且可以促進社會需求和供給的平衡。在稅收上,如果能善用其調節經濟收入和支出的作用也能對中小企業的發展產生促進作用。目前,對于我國的中小企業,在制度上,稅收上可以制定優惠政策,這種方式對中小企業來說是最直接的,因為在企業,稅收是不小的一塊支出,如果這方面國家可以進行扶持,那么會實實在在的為中小企業減負,也是中小企業比較樂于接受的方式,這種方式直接增加了企業的資金積累,為企業發展提供助力。從長遠考慮,這種方式能取得雙贏的效果,經過資本積累的中小企業會迎來更加長足的發展,發展的越好,稅收自然也就越多。參考其他國家在稅收上的政策,我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征稅比率的下調,可以通過下調中小企業稅率10個百分點左右來進行稅收優惠,包括增值稅、營業稅等等。(2)直接減免稅收,對于一些特別的中小型企業進行減免,根據經濟形勢,可以對比如進出口類型的企業進行一定程度的減免。(3)調高稅收的征收線,對于征收的標準線進行提高,對于一些營業額等不及標準的企業可以減輕很大程度的負擔。目前,我國對于稅收減免政策上都沒有形成法律形式,為了將這些政策更好的落實與發展,加強對于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明確的立法是最好、最直接的方式。當然,這也需要更加系統的對于政策進行細致化的研究。
4.結語
論文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產業的特性,認為旅游產業是后發展地區最具比較優勢、具有率先實現對外開放和跨越式發展條件的產業。旅游產業作為一個經濟性的產業,具有關聯度大,綜合性強,能極大推動經濟的增長,我們需要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樹立發展旅游產業的觀點。最后,作者指出旅游產業的發展也必須注意旅游產業的發展的落腳點、盲目擴大景區產業規模以及旅游產業小圈子等方面問題。
一、旅游產業是后發展地區最具比較優勢的產業
貧困問題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世界許多國家都十分關注并提出了不少解決此問題的對策與措施。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貧困落后地區多數是少數民族地區和西部地區,但同時也多是旅游資源富集的地區。根據比較優勢原則,落后地區應該選擇具有相對優勢的產業而放棄機會成本較大的產業重點發展,西部的農牧業和采掘、原料工業長期以來處于粗放經營的狀態,其存在的基礎是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對自然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很大,而這一部分成本既沒有從經濟的角度進行量化考核,也沒有從社會的角度進行環境保護的考察?,F在看來,其實際的機會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不具備繼續作為先導產業的條件。
西部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且具有獨特性,旅游產業是西部真正的優勢之所在。從自然旅游資源來看,目前西部12省區擁有的國家自然保護區占全國總數的35%,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占總數的34%,國家森林公園占總數的18%;從人文旅游資源來看,西部12省區擁有的歷史文化名城占全國總數的32%,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總數的28%。同時,西部還是我國最主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西部地區的旅游資源品位高、種類全、有特色,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旅游業本身以及它帶動的相關行業能夠吸納大量的勞動力,尤其是從一、二產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從而為西部貧困落后地區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提供一個適當的結合點,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因此,通過開發貧困地區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不僅有利于充分發揮貧困地區旅游資源富集的優勢,開發特點鮮明、品位較高的旅游產品,而且能夠通過旅游開發及旅游業發展,帶動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的脫貧致富,擺脫以往部分地區因貧窮而破壞生態,越破壞越貧窮的惡性循環,促進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
二、旅游產業具有率先實現對外開放的產業優勢
旅游經濟本身是一種開放型經濟,一個地區獨特的旅游產品可以吸引大量的境外游客前來觀光游覽,從而使旅游業一步成為對外開放的外向型產業,這不像其它產業發展外向型經濟那樣需要較長的整體水平提高過程。旅游產業總體上看不是高技術產業,對人才、技術的要求也低于其它高創匯產業,只要其旅游產品具有特色,對外知名度高,吸引力、競爭力就強,就可能使其國際旅游在旅游產業整體水平尚不高時能得以快速發展,同時在發展過程中促進整體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旅游業的發展自身也需要對外開放。這是因為,一個地區發展旅游尤其是國際旅游,必然要建設一批符合國際水準的旅游接待設施,如賓館、餐館等,這些設施,一開始就必須按國際旅游的通用標準進行建設,與國際接軌;這些設施的建設和管理,一開始就引進外資和外國的管理方式與模式,促進了與國際的接軌,從而使得旅游產業成為了不少地區率先對外開放并推動地區對外開放整體步伐加快的先遣隊。旅游業的發展等于向外國人開了一個窗口,比較全面地展示該地區的面貌促進外國人對該地區的了解,同時也促進了當地對外國人需求和國際慣例的了解并對各相關要素加以改進,促使旅游地區尤其是經濟欠發達的旅游區的投資環境得到迅速而有效的改善,加快其對外開放的力度與步伐:
首先,旅游業建設發展的蓬勃興起,可以并且在很多地方己經帶動了欠發達旅游地區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及相關產業的同步發展,為旅游地區發展新興產業,如生態農業等綠色產業奠定了良好的產業發展基礎,也為外來投資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實際上,貧困地區多數是少數民族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但同時也多是旅游資源富集的地區。與發達地區相比,這些地區往往存在著基礎設施差,進不來、出不去等問題,從而嚴重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自中央確定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后,各級政府加大了對西部地區優勢產業的支持,尤其是對旅游業等產業的支持,其中發行國債的相當一部分將投入到對西部地區旅游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中來,這是西部旅游地區難得的發展機遇。
其次,從旅游業的微觀組成部分一一旅游企業的發展來說,也會對旅游地區投資環境的改善起到積極的作用。在我國國民經濟各行業部門中,旅游企業率先走向國際市場,領風氣之先,引進外資、人才和境外先進的經營方式,實現了與國際慣例接軌。發展旅游業,尤其是引進各類旅游企業,通過這些企業先進而規范的管理理念和運作模式,將對旅游地區當地政府部門和當地企業的管理和運作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應,從而促使旅游地區總體投資環境的改善。
再次,旅游業的發展可改善旅游地的生態環境,提高旅游地的地區形象和城市形象。旅游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綠化工程、退耕還林等同時進行,協調發展,它不但可使以往的山川更秀麗,也帶來接待地環境形象的根本改變,綠化檔次越來越高,環境也越來越好。這對改善投資環境,促進對外開放,是個極大的推動。
最后,加快旅游業的發展,不僅有對基礎設施等硬環境方面的要求,也有對良好的旅游環境和社會風氣等軟環境的要求。因此在旅游業的發展中,旅游地區還需要通過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使旅游經營服務者、旅游接待地居民文明禮貌,旅游環境整潔優美,旅游活動健康高雅,這樣便為旅游業的發展創造了優越的條件,同時也為旅游地區的總體投資軟環境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尤其是國際旅游的發展,能夠帶動旅游地區人們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的轉變和創新,使旅游地區在觀念上進行超前思維和創新思維,這對推動地區的對外開放,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和作用。同時,旅游在引來人流的同時,還會引來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例如被國際風箏協會推選為"世界風箏之都"的山東濰坊,過去只是一個手工業小城,自美國西雅圖風箏協會主席赴濰坊旅游從而引發了山東濰坊的國際風箏節以來,不但吸引了大量游客,利用外資也碩果累累,第五屆風箏節總成交額達10·66億元。
三、旅游產業是具備跨越式發展條件的產業
有關生產力發展和社會歷史發展的理論,從摩爾根的人類文化論到馬克思、恩格思的歷史唯物論,都論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是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生產工具。在通常情況下,經濟發展水平不能超越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發展的階段不能超越生產力發展階段。但是,我們通過以下對旅游業本質、內涵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旅游業最具條件超越整體生產力發展水平而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這并不違背上述理論和原則。
旅游業發展所需要的生產要素與通常工業生產產品所需要的要素不同,對生產工具的要求與工業產品生產也有較大不同,旅游業不需要生產的廠房,不需要對所生產產品的粗加工和深加工,不需要相應的機器和工業產品生產完成后必須的物流配送體系,旅游業所需要的只是在旅游產品形成后為游客消費(參觀、欣賞)這些產品時提供服務的勞動者,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可由制度化和規范化的人力資源培訓來解決。旅游業所需要的資源與工業生產所需要的礦產資源、能源資源也不相同,更注重資源的整體組合,生態環境旅游資源各項重要的組成因素在某些情況下,就直接成為旅游產品的一個組成部分。旅游業更加需要管理和服務要素,不光是為調整旅游業的中間環節(旅行社、飯店、旅游交通企業),更重要的是對旅游消費者多樣化的、不斷提高的需求能做到更好地滿足。由此可見,旅游業所需的生產要素與以往各種產業所需的生產要素有所不同,這說明旅游業發展本身具有的特性與人類生產力發展階段,與生產力發展的時代性、階段性可以不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旅游業的發展可以超越本國、本地區生產力發展的階段。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對旅游業發展所需的生產要素必須加以有效整合,提高要素的發展水平。
四、旅游產業能夠通過自身的加速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西方工業文明的發展,在促進社會生產力飛躍發展的同時,也導致了全球生態環境危機,工業化對環境的破壞己是一個無可爭辯、無法逃避的事實?,F在,西方發達國家己進人到后工業化時代,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點己轉向以低成本、低消耗、低環境破壞為特點的綠色經濟和以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為特點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太空技術為主的高科技經濟,也就是著力于生態社會、知識社會的發展,我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也在緊跟世界發展趨勢,致力于追趕甚至某些領域的超越。但是,對于廣大的不發達地區尤其我國西部地區,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還非常落后,它們現在的主要任務是要實現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由貧困向溫飽的轉變。而實現這個轉變,面臨的將是項目如何選、資金人才哪里來、市場哪里找等一系列對于他們而言非常艱難的"哥德巴赫猜想"以及對生態可能造成的嚴重破壞。那么,對于那些旅游資源富集的欠發達的非工業地區,能否找到一條捷徑繞開工業文明的道路而直接跨越到生態社會、知識社會呢?答案是肯定的,捷徑之一就是發展相對而言投資較少、招商較易、市場風險較小,同時又是典型的綠色經濟產業的旅游業。從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優勢、發展階段和發展前景來看,我國西部地區的旅游業發展是具有促進經濟跨越式發展可能性的產業。我們知道,我國西部地區一些省份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水平現在基本上還處在農業社會階段,剛剛進人工業化初期,如果按照傳統的思路就是工業化一步一步發展,但很難有超越。所以,必須以也完全可以以新的觀念進行發展創新,大膽地提出并努力推進通過旅游業的發展,使這些省的總體經濟發展實現一個跨越,從工業化發展初期直接跨越到生態社會、知識社會。
旅游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帶動區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而且還可以使貧困地區超越生產力發展階段水平而率先實現人民生活方式和消費水平的跨越式發展。如果說國際旅游可引起旅游客源國的財富向旅游目的地國的轉移,在一定程度上使財富進行再分配,那么,國內旅游則能把國內財富從旅游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轉移,使國內財富在地區間進行再分配。一般地說,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外出旅游的人數較多,經濟欠發達地區外出旅游的人數較少,當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旅游資源足以吸引經濟發達地區的居民前往旅游時,這些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消費對當地的旅游生產顯然是種外來的刺激。這種刺激,不僅對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是個促進,而且由于旅游業的聯帶性,對當地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也是個促進。經濟欠發達地區通過興辦旅游產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做到一業興而百業旺,可以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縮小自己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差距。近年來,中國一些整體經濟發展基礎較差、水平較低而旅游資源比較豐富的老、少、邊、窮地區(即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地區、窮困地區),走向旅游脫貧、旅游致富之路,就取得了較好的效益。如貴州省緊靠黃果樹景區的黃果樹村,1992年全村人均吃糧200市斤,人均年收人130元,隨著黃果樹景區的開發,許多農民投身其中,到1998年全村人均吃糧400市斤,人均年收入增至2000元,一步由貧困邁入了小康,黃果樹村也因此而實現了貧困地區經濟的率先跨越。
旅游作為一個產業,不僅可以"治窮",一個景點富一個縣,一個景點富一個村,一片景點富一個鎮;而且可以"治愚",可以提高人的素質。在四川阿壩州旅游景區開發初期,游客去后,老百姓都不好意思去賣東西,賣的時候也不會討價還價。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一些頭腦靈活的當地百姓,不僅習慣了做買賣,而且逐漸由生疏變得嫡熟。可見,旅游給阿壩州老百姓帶來的,并不只是金錢收入,更具有意義的是從根本上改變了他們烙守了幾輩子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這其實并不難理解。旅游業必然帶來地區的開放,隨著游客而來的是新的信息、觀念和文化,在碰撞、交流與融合中,人們的視野會更加開闊,思想會更加解放,也會因此走向更加文明。"治窮"是經濟效益,"治愚"是社會效益,旅游產業將"治窮"與"治愚",將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有機地融為了一體。
五、旅游產業帶動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應注意的問題
既然旅游是一個經濟性的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關聯度大、綜合性強,能極大地帶動和拉動區域經濟的增長、財政增收、老百姓致富,因此,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旅游發展中,首先要注意一開始就把旅游當作一種產業來抓,樹立起發展旅游所需要的產業觀念。
一是旅游產業是一個新興的產業,它具有綜合性,一業舉百業興,同時又具有依托性,百業托才能舉一業。綜合性和依托性決定了抓旅游產業發展就是抓結構調整、產業聯動、投資環境改善、城市管理及知名度提高,實質是抓了持續發展。因此,一定要站到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經濟跨越式發展培育支柱產業的全局高度,來看待旅游產業的發展,首先要為它的發展創造出良好的環境,百業托其一業,使其迅速發展壯大,培育為支柱產業,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其一業舉百業興的帶動效應。為此,必須充分認識旅游產業自身的發展規律和階段,如旅游產業功能的階段、旅游發展模式的階段、旅游產業投入產出的發展階段、旅游業增長速度的階段等,按不同階段的不同規律性要求做好產業發展的相關工作,充分發揮其不同階段的不同作用,從而既促進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又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實現二者間的相互協調相互促進。
二是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必須轉變增長方式和發展方式,走集約化經營之路。要把區域旅游發展的落腳點放到旅游的產業化發展上,放到使其做大做強帶動區城經濟社會的發展上,實現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化經營的轉變。
目前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尚處于高速增長的粗放化經營階段,管理方式也是粗放化的,就產業本身來講還處于出售資源的階段,即把景區景點當成了旅游業的全部,沒有"加工"增值,沒有把旅游業涉及的食、住、行、游、購、娛充分連接、帶動起來。為此,應著力把這些相關要素發展起來,增加游客的人均停留時間,增加游客的人均消費文出,從而大幅度提高旅游總收入,實現旅游收入主要靠門票收入的粗放型增長向旅游產業總收入的集約型增長轉變。
1.景區景點只是旅游發展的載體而不旅游發展的全部,要把旅游發展的落腳點放到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上,促進產業聯動從而形成產業鏈。這樣才能提高旅游產業的綜合效益而不僅是景區效益、門票效益,才能形成輻射、擴散效應,才能使旅游資源大縣、旅游資源大市、浪游資源大省變為旅游經濟強縣、旅游經濟強市、旅游經濟強省。
增長極理論最初由法國經濟學家佩魯提出,增長極理論以地區內不均衡發展為基礎主張,提出區域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區位條件較好的少數地區或產業帶動,主張選擇這些地區或產業培育成經濟增長極,通過增長極的極化和擴散效應,帶動周邊地區經濟和其它產業發展。增長極的極化效應主要表現為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極點聚集;擴散效應主要表現為生產要素向轉移。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極化效應是主要的,當增長極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極化效應削弱,擴散效應加強。
增長極體系有三個層面:①先導產業增長;②產業綜合體與增長;③增長極的增長與國民經濟的增長。在此理論框架下,經濟增長被認為是一個由點到面、由局部到整體依次遞進,有機聯系的系統。增長極理論主張通過政府的作用來集中投資,加快若干條件較好的區域或產業的發展,進而帶動周邊地區或其它產業發展。這一理論的實際操作性較強。
二、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經濟發展現狀
2004年10月,第三屆川滇藏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協調會在成都召開,川滇藏三省區在會上就發表了攜手打造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的合作宣言,旨在將香格里拉打造成世界級的旅游品牌?!跋愀窭锢卑怂拇?、云南、的大部分旅游區,三省區目前正在建立香格里拉旅游環線。川、滇、藏三省區將在各自基礎設施建設、生態與環境保護、旅游資源開發、編制區域發展規劃方面的聯合與協作不斷加強的情況下,重點將實施對旅游區范圍進行總體規劃等問題,并對“香格里拉”區域內的旅游區功能、基礎資源、生態環境、產業選擇等問題進行科學論證。選擇重點地區先期發展特色旅游,聯合推薦促銷精品旅游線路,帶動當地經濟結構的調整。
據悉,2002年云南省旅游部門率先拋出“橄欖枝”,歡迎四川、等省區聯手合作保護和開發香格里拉,四川省目前已率先投資49.3億元打造川滇兩省內交界處的旅游景區,并制定了一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則通過去年國際旅游交易會期間與云南在“茶馬古道”的開發上進行了嘗試,出臺了“大香格里拉”計劃。區域聯合開發香格里拉的框架已經形成。2001年,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中甸縣更名為香格里拉縣,香格里拉縣成了滇川藏三省區“大香格里拉”品牌的核心。巨大的品牌價值,不僅催熱了當地的旅游產業,還有力地帶動了當地各種產業的發展,香格里拉旅游已步入快速發展階段。數據顯示,去年香格里拉縣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231萬人次,較上年增長58%,實現旅游社會總收入20.3億元。而迪慶州接待游客數量5年內從幾十萬猛增至200多萬人次。香格里拉縣去年招商引資固定資產投資達8.3億元,比上一年增長27.5%,占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54.3%。
三、結合增長極理論分析旅游業對“大香格里拉”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1)拉伸旅游產業鏈,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發揮其產業集聚效應。旅游業是關聯度很高、帶動性很強的朝陽產業,任何單獨的旅游企業或者單獨的景區都不能提供完整的旅游產品,旅游產業是由一連串橫向聯系的企業構成的產業鏈,能為旅游者提供從交通、住宿、餐飲、購物到全套景點組合。發展旅游業需要有良好的環境基礎條件,相應的旅游服務設施配套、齊全。旅游的發展直接帶動了“大香格里拉”區域內公共設施服務業、娛樂服務業、旅館業、餐飲業、零售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業等的發展。近一年來,自治區在“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境內,投入了6000多萬元,對昌都強巴林寺旅游基礎工程、八宿縣然烏湖旅游景區等風景區進行的重點建設,擴大旅游服務設施總量,形成功能齊備、運作有序、服務規范的現代旅游服務體系。云南省在“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云南境內,投資500多萬元,興建了香格里拉縣噶丹松贊林寺旅游服務站、小中甸扎文化生態苑安、德欽縣佛山鄉老西集鎮市政容貌以及德欽縣弦子節慶廣場;昌都地區評審了2家三星級的賓館、1家二星級的賓館和8家旅游定點賓館飯店,創辦了地方性旅游文化娛樂公司,在旅游區開展地方民俗表演等傳統文化娛樂節目,促進旅游企業規范化、科學化、多元化的經營體系的建立。
(2)創造就業崗位,緩解了就業壓力,加速人才的培養。目前,三省區已開通了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的互聯網旅游信息服務,以“香格里拉”命名的旅游服務網站就有10多個,大大方便了廣大旅游者。一年來,三省區相互協作,加強了旅游人才的交流,自去年5月以來,四川省旅游局為自治區培訓了100名導游,為昌都地區培訓了民族旅游管理人才10名。同時,旅游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為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有效緩解了就業壓力,隨著外來旅游人員的增多,豐富了當地的知識文化,帶來先進的技術理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當地人民的文化素質。
(3)帶動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吸引外來投資,推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旅游業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啟動作用和明顯的關聯帶動功能,尤其適合于旅游資源豐富、經濟基礎薄弱、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突出的西部地區。在對外開放中,旅游業還是一個有助于改善投資環境、“讓世界了解本地,讓本地走向世界”的“先導產業”,是吸引境外人士來本地的主渠道,也是吸引外商從事經貿活動的重要媒介。大香格里拉區域旅游資源的豐富性與經濟技術水平的相對落后性,決定了旅游業不僅應當是該區域的第一大主導產業,而且在帶動本區域對外開放和加強經濟技術合作交流方面起著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大香格里拉區域以旅游業的發展方式來帶動擴大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是本區域應該走的最有效的途徑。按照增長極理論由點帶面,由局部帶動整體的原則,在打通香格里拉旅游小循環的基礎上,盡快把分布在川滇藏各個區位的高品位旅游資源串通起來,構建大香格里拉的旅游大循環,以形成對外旅游的競爭力。
四、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走生態旅游之路,是大香格里拉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選擇。積極培育旅游業為重要經濟增長點,對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吳殿廷.區域經濟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馬勇,李璽.旅游規劃與開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曾德超.增長極理論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啟示.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12).
[4]第二屆川滇藏“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協調會會議文件.2003
寧鎮揚三地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旅游產業體系和較強的綜合接待能力,區域旅游合作進一步加強。但要地區實現可持續化發展仍然面臨較多問題。第一,寧鎮揚三地由于長期以行政區劃為基礎,存在各自開發管理、各自為政的現象,造成旅游項目重復建設,旅游資源、人力、物力過度浪費。第二,該地區內旅游景區和酒店業的資源消耗高,景區垃圾處理未實現循環經濟,綠色酒店所占比例不大。第三,寧鎮揚三地缺少旅游業龍頭企業,集團化企業數量較少,對外競爭力較差。
二、寧鎮揚旅游經濟一體化實行循環經濟的價值分析
(一)旅游產業戰略價值2014年8月國務院頒發的31號文件,即《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推動旅游開發向集約型轉變和同時推動區域旅游一體化,構建務實高效、互惠互利的區域旅游合作體。循環經濟的本質是生態經濟,是一種尊重生態自然規律與經濟發展規律的經濟。寧鎮揚旅游經濟一體化實施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正是以資源依托型為主的旅游業保護其核心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的必然要求。
(二)旅游產業實踐價值寧鎮揚旅游經濟一體化實行循環經濟將使旅游企業、景區、企業與景區等各環節實現高效利用資源、合理利用廢棄物、提高旅游經濟效益,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從旅游企業層面上,通過實行微觀循環經濟,減少浪費,提高效益,同時也可加強三地旅游企業之間的合作促進產品的創新。景區實行微觀循環經濟,則可改善景區環境,創新生態景區的服務。寧鎮揚三地從社會層面上構建包括旅游業在內的生態服務業、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的產業循環體系,實現整個生產、銷售和消費、使用及廢棄物回收、資源化、再利用。
(三)旅游產業環境價值寧鎮揚旅游經濟一體化實行循環經濟是從根本上防治旅游環境污染、改善旅游企業生存環境、保持旅游生態和諧的重要途徑。將寧鎮揚三地旅游業看成一個可循環的系統,由政府出面共同制定旅游規劃和營銷方案,防止重復建設及惡性競爭,改善當前旅游企業的生存環境;制定政策法規,建立科技研發體系、教育體系、綠色消費體系、廢棄物綜合處理體系等,真正從公眾、企業、政府三方面認識到循環經濟的的價值,改善消費觀念、防止旅游環境污染、保護環境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寧鎮揚旅游一體化運用循環經濟的發展建議
(一)政府統領構建寧鎮揚旅游一體化循環經濟體系由寧鎮揚三地政府統領,對該地區的旅游資源進行全面整合,以循環經濟系統為主導思想,制定旅游產業及相關旅游基礎設施的各方面規劃,完善旅游交通服務網絡,規定三地旅游業合作內容和重點合作項目,如酒店與生態農業園區的合作,景區和酒店等企業與科技部門和環衛部門的合作等,防止各自為政、內耗嚴重以及過多的重復建設,規劃一經審定,應具有法律效力。
(二)健全實施循環經濟的保障體系區域旅游循環經濟體系的建立還需要政府制定統一的相關政策法規體系、企業評估體系、經濟獎罰機制等,消除三地旅游市場的制度壁壘,理順旅游業管理體制,加大主管機構的執法力度,加強旅游法規的完善,確保循環經濟落實到旅游行業中來,提高旅游循環經濟的可操作性。
(三)豐富寧鎮揚旅游產品結構目前寧鎮揚旅游業以觀光型旅游產品為主,輔之以度假、商務等旅游產品。要加強對生態農業、休閑養生、修學度假等旅游產品的創造,積極創新開發娛樂性強、互動參與性大、文化內涵高、綠色養生性的休閑、度假綠色旅游產品,增加采用循環經濟系統的生態景區,向游客灌輸循環經濟的理念,共同促進寧鎮揚地區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四)塑造寧鎮揚高品質整體旅游形象,實施寧鎮揚旅游整合營銷通過對區域內文化脈絡的梳理與旅游資源特色的提煉,宣傳寧鎮揚的循環經濟體系,塑造高品質的整體旅游形象。制定統一的整合營銷計劃,多種形式并舉,開展長期的整體性聯合促銷。建立優質高效的寧鎮揚旅游網站,提供具有信息和服務雙重功能的內容,普及循環經濟的知識,宣傳生態旅游產品,滿足旅游者和部分潛在旅游者的需求。
(五)寧鎮揚旅游企業貫徹落實旅游循環系統在企業層面,寧鎮揚地區的景區開發者、旅游飯店的經營者及其它旅游企業遵循循環經濟的思想,以循環經濟的理論來規范自己,將循環經濟的“3R原則”應用于企業的經營管理之中。從旅游景區方面,引進循環經濟系統,降低景區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能源的利用,如污水的凈化及重復利用,垃圾的分類和利用等;有針對性地編制旅游解說系統,加強游客對景區旅游資源的認識與生態環境保護,通過生態教育使旅游可持續觀念深入人心。從飯店方面,根據國家綠色酒店的要求,引進循環經濟系統,減少各項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另外,將強寧鎮揚區域內酒店之間的合作,加大飯店產品創新,如互換廚師舉辦特色美食節,與生態農業結合,推出綠色養生系列餐飲產品。從旅行社方面,在產品的設計方面貫徹循環經濟原則,重點開發推介生態旅游產品和低能耗的旅游產品,在旅游要素的組合中偏向注重循環經濟的企業,如綠色飯店餐館等;在接待服務的過程中通過導游員的作用對游客施加影響,方便推廣循環經濟的理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