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1 21:26:58
序論:在您撰寫高中課程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陶行知先生的這句話讓我感觸頗深,在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不能是為了教學而教學,忽視了生活和教學的聯系,必須要讓課堂教學回歸生活、貼近生活,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事半功倍。相同的知識內容,如果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或故事情節去導入,就會大大提高學生的興趣。如在講授循環程序的時候,我們用一個學生平時玩的小游戲入手,課堂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信息技術教學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開展生活化的信息技術課堂,是提高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能力的一種有效做法,也是展示一個信息技術課教師教學智慧的重要方面。與此同時,我們還要讓學生一定要把自己掌握的信息技術應用到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比如,自己在家里獨立安裝計算機操作系統,制作電子相冊等,一定要學以致用。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現在的高中生,有著和我們不一樣的思維、愛好、品味、追求。因為他們都很有個性,所以在信息技術課堂上,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去發揮、想象、創造。同時在教學中,教師也要創設探索性的問題情境,這樣能夠觸發學生思維的興奮,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調動學生的探索創新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自主實踐,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從某一任務出發,采用自己獨特的辦法解決問題,而不絕對服從教師或者教師提供的標準材料。在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協調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善于從教學的點點滴滴中尋找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立腳點,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
三、建立客觀有效的評價體系
傳統教學以考試為主要評價手段,過分強調了結果而忽視了過程。信息技術課與其他科目有所不同,具有實踐性、參與性、合作性和創造性,所以要實行豐富靈活的教學評價。教師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行為的表現對教學效果進行有效的評價。信息技術課堂上學生以小組形式選擇相應的學習項目,并自主進行計劃、組織、實施,在項目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個性特征得以充分展現。比如,小組成員之間的協作能力、問題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創新意識、獨立思考能力等。教師通過觀察,記錄學生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的技能、行為以及進步,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合作精神、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能局限于教師的評價,要有組內評價、組間互評等多元化評價方法。這樣的評價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建構個體發展,最終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學會分享與合作、信息素養的養成和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
四、循序漸進結合德育滲透
高中學生具有較強的能動性,熱情奔放,可塑性強,道德教育是塑造他們道德行為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工作,在信息技術課中的滲透德育教育是必要和必需的。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信息技術過程中,不僅要傳授知識理論,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德育目標滲透貫穿于信息技術教學中。信息技術教師,要落實到實際的教育工作中,讓知識與品德教育有機結合,教會這些學生如何去承擔責任,如何學會諒解,如何鼓起勇氣。對于要做事先做人,教師要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地通過課堂教學來滲透。
五、結論
1.1生物課程
課本多結合實際案例,并以課后題的形式,使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理解資源節約及環境保護的措施與途徑。如在生物必修3[2]中立體農業有關內容,講述了立體農業,充分利用空間和資源,提高了經濟效益;對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的詳細講解,明確其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的意義,并結合合理放牧養蓄、合理利用秸稈制作沼氣池等生活實例加以說明;生態農業部分,運用生態學原理,在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思想指導下多級利用能源及資源,以北京大興區留民營村為例,說明生態農業對減少化肥用量、凈化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積極作用;生態缸的制作與觀察,使學生在親自動手實驗的過程中,了解對資源高效利用、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恢復生態學,應用于鹽堿化草地、洪水破壞的地區的治理與恢復等;對河流生態系統受生活污水輕度污染的相關分析。同時,也有從宏觀角度,對生物圈內全人類所面臨的資源節約及環境保護的難題的介紹和我國應對策略的普及。
1.2化學課程
在化學必修書中,一是在化學必修1[3]中對自然界中碳、氮循環及硫轉化的具體知識的講解,并重點選取資源利用中有人類參與卻對環境污染較嚴重的一部分進行學習,如在氮循環中,人工固氮雖提高了農產品產量,但造成了溫室效應、水體污染、酸雨、光化學煙霧、水體富營養化等問題,在硫的轉化中造成的酸雨的形成及防治等問題,說明了在資源利用及環境保護方面我們仍存的欠缺與不足;二是在化學必修1中通過對海水的綜合利用、工業流程圖、選修化學反應原理中處理汽車尾氣、選取途徑增大化學反應程度,提高化學反應轉化率方面的重點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提高資源利用率的意識。
1.3物理課程
在物理選修3-2中交流電壓一部分提及的遠距離電能輸送中,采取減小輸電電流、提高輸電電壓的措施,以降低輸電線路中的消耗;同時利用輸電新技術:現代的直流輸電技術,無感抗和容抗,解決電網的同步問題,使我國“西電東輸”的全國聯網戰略目標前進了一大步。
1.4地理課程
在地理必修2的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章節中,講解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內容、實施的必然性,且選取河南某酒精廠的清潔生產實例,結合傳統與新模式的比較,讓學生在討論與思考中理解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必要與優越性。而在地理必修3中,著重分析了地理環境、區域發展、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協調關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分析荒漠化的防治問題;以亞馬遜熱帶雨林為例介紹森林的開發和保護。分別以我國山西省、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詳細分析能源資源、流域的綜合利用,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讓學生思考如何聯系國情,借鑒國外經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并做好對可能帶來的后果的預防與解決措施,具有很大的實際意義。在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章節中,以西氣東輸、東亞產業轉移為案例,從多角度討論資源調整的可實施性,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意識到資源節約及合理利用帶來的巨大效益。
1.5政治課程
在政治必修1[4]的“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中,具體講解了經濟建設需增強發展協調性,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并強調要加強能源資源節約與生態環境保護。
2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在高中課程中的設置意義與不足
2.1意義
通過對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的學習,廣大高中學生確實學習和體會到了資源節約及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對于樹立國策意識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再加上由于課本采取生活實例結合知識點的形式,學生容易理解這一內容的基礎知識,也具備了對生活中農業、工業生產運用的環節的合理性與科學性與否的知識儲備和思考能力,這些對學生以后應用于工作中,并為我國的資源節約及環境保護貢獻一份力量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2.2不足
雖然當前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相關內容的教學對學生資源節約意識及環境保護意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全面分析,我們學習的內容仍有少許欠缺與不足。由于使用對象--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局限,課本中關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知識只能停留在基本原理與大致解決方案的層面上,無法再進行進一步的解釋。整體來看,課本囊括了對于生態系統的理論知識及人類面臨的生態問題、環境的保護問題、涉及人類生產生活的資源利用問題等,對于學生初步把握有關知識有很大的幫助,且與生活聯系緊密,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但在學習過程中,結合目前嚴峻的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形勢要求,我認為列入上述內容還有些欠缺,應加大列入的篇幅,加大對此內容的重視程度。
3改革建議
3.1加大現有課程中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知識的體現
3.1.1生物課本中應增大對應用于實際生活的生產模式的介紹,原先大部分只出現于課后知識鏈接或課后習題的部分,容易被學生忽略,雖然其中有很好的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思想內涵,但不易引起學生重視,建議將這部分內容放到主要知識之中。
3.1.2化學課本中對化學反應的講解比較透徹到位,重視化學最根本的反應原理,而對于聯實際生產中的相關問題不如生物部分全面,建議增加對廢水、廢氣排放,工業流程中廢物利用、廢品回收等處理問題的有關知識。希望能具體探討對重金屬及復合材料的回收重利用及如何有效處理等問題,聯系諸如北京五環外的“垃圾村”的廢品大面積堆放且處理難的現狀,思考如何解決電子垃圾等處理問題,避免其產生的大量有毒化學物質污染環境、對人體造成傷害,此問題高中學生欠缺處理能力及經驗,但可作為相關鏈接或課后題,讓學生進行思考。
3.1.3我國目前面臨的最嚴重的霧霾現象不僅需要社會分析解決,也需要引起學生的關注與思考,因為學生正處于需要培養思考能力及關注社會、幫助社會的責任心的階段,為何會出現大范圍、長時間的霧霾,如何有效解決霧霾問題,怎樣能夠調整、避免以后出現霧霾甚至其他環境問題,思考現有階段有哪些缺陷,都是我們學生需要思索的問題,因此應將霧霾問題放入化學課本,使學習課本知識更為充實、有意義。
3.1.4生物圈中的資源大部分不可再生,且煤、石油等儲存量在逐漸減少,如何尋求新能源一直是人類面臨的重大難題,而目前應用廣泛且重要的核能源及核發電在物理課本中相關甚少,建議在物理課本中適當增加有關知識和內容,將更有利于學生將來投身于解決核能源的利用及核反應堆的處理等問題;同時,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風能的開發利用還相當落后,發展速度緩慢且技術比較落后,建議加入到物理課本中,作為閱讀拓展,提高學生對新能源的關注。
3.2將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知識進一步體現在重點課程中
在語文課本的說明文閱讀中希望增加關于節約資源與環境保護基本國策與基礎知識的介紹,在提高語文閱讀水平的同時加深對有關知識的理解。而目前文言文多是人物傳記,歷史史實等,可以適當增加先人天人合一的原始環境保護思想的有關文章,讓同學們增強環境保護與節約資源的自信心。而在歷史課本中,可以適當增加世界有關著名的環境公害事件原因及危害介紹的篇幅。在地理課本中,可以另外結合過去和現在的環境問題,介紹土壤環境污染及治理措施和典型案例。在英語課本中,希望適當有幾篇介紹西方發達國家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好經驗、好做法的文章,以開闊同學們的視野,增強改善環境和節約資源的信心。在政治課本中,可以加入最新十會議中提出的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主要內涵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有關內容。同時,在大多學校所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可鼓勵學生以“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為課題,在學校的幫助下,親自調查當地工廠等對資源的利用途徑,分析當地措施的完備與否,加強學生與社會的實際聯系,從而實實在在地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環保意識,對課本中的基本知識和實際案例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一些學校開展的職業體驗活動中,可跟隨環境管理人員、環境監測人員、污水處理人員及節能資源管理人員,學習其工作的大致流程,拿出在課本學習中的疑惑向其請教,鞏固資源利用及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
4結語
由于科學教育同技術教育之間的融合日益密切,因此化學教師也應該挖掘化學這門學科同其他技術之間的聯系,并且將這些聯系應用到實際的化學教學過程中.課程結構變革之后,出現了“化學與技術”這門課程,將教學重點放在化學資源的利用以及材料制造等方面.從多角度來分析化學這門學科同技術進步以及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因此有助于化學教育同技術教育之間的融合.
二、課程結構變革為高中化學教育所帶來的問題
1.課程模塊主題的確定
但是課程結構的變革也為高中化學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問題.例如,在化學課程結構之中主要包括了八個方面的課程模塊,但是這些模塊的受重視程度卻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不利于化學課程模塊主題的選擇和更新.應該注意的是,在進行化學課程模塊主題的選擇時,不但要考慮到化學這門學科的發展趨勢,還要考慮到學生個體的發展.從而使不同的模塊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2].
2.教學評價問題
課程結構進行變革之后存在很多的課程模塊,每一種課程模塊在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2].這就為教學評價工作提出了新的問題,即對不同的課程模塊進行評價是否應該選擇不同的教學評價方式.如果評價的方式不同,就會加大教學評價工作的難度,但是如果評價的方式相同則會不利于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和學生主體性的體現.因此當前我國的相關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地尋求科學的教學評價方案,將教學評價的思路加以明確.
3.選修模塊與必修模塊之間的差異
1.促進課程內容的更新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高中化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也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更新和調整.由于化學課程結構的變革使得化學的每一個課程模塊都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不同的模塊圍繞不同的主題來開展,因此化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以及化學科學的不斷進步來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地更新.這樣就會極大地提高化學課程改革的效率,還可以提升教學內容優化的效率,從而促進化學課程靈活性的全面提升.
2.促進化學課程功能的優化
課程結構之中的很多要素都會對化學課程功能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甚至是不同要素的組合方式也會影響到課程功能的實現.在課程結構變革之前,化學課程的主要功能就是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化學知識以及學習化學的科學方法.但是隨著課程結構變革的不斷深入,教師不僅利用各個化學模塊提升了學生關愛自然的意識,同時也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實現了二者之間的平等互動,更好地幫助學生來認識生活、觀察生活、了解生活.
3.促進化學教育與技術教育之間的融合
由于科學教育同技術教育之間的融合日益密切,因此化學教師也應該挖掘化學這門學科同其他技術之間的聯系,并且將這些聯系應用到實際的化學教學過程中.課程結構變革之后,出現了“化學與技術”這門課程,將教學重點放在化學資源的利用以及材料制造等方面.從多角度來分析化學這門學科同技術進步以及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因此有助于化學教育同技術教育之間的融合.
二、課程結構變革為高中化學教育所帶來的問題
1.課程模塊主題的確定
但是課程結構的變革也為高中化學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問題.例如,在化學課程結構之中主要包括了八個方面的課程模塊,但是這些模塊的受重視程度卻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不利于化學課程模塊主題的選擇和更新.應該注意的是,在進行化學課程模塊主題的選擇時,不但要考慮到化學這門學科的發展趨勢,還要考慮到學生個體的發展.從而使不同的模塊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
2.教學評價問題
課程結構進行變革之后存在很多的課程模塊,每一種課程模塊在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就為教學評價工作提出了新的問題,即對不同的課程模塊進行評價是否應該選擇不同的教學評價方式.如果評價的方式不同,就會加大教學評價工作的難度,但是如果評價的方式相同則會不利于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和學生主體性的體現.因此當前我國的相關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地尋求科學的教學評價方案,將教學評價的思路加以明確.
3.選修模塊與必修模塊之間的差異
由于不同的課程模塊在教學方式以及內容結構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別,這就要求化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按照不同課程模塊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制定教學目標.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課時等方面的限制,教師很難有針對性地選擇科學的教學方式來開展高中化學的教學工作.因此教師要想切實地提高高中化學的教學水平,將不同模塊之間的差異體現出來,就需要加強對化學教學實踐的分析及總結,提升對相關的教輔的利用水平和利用質量.
三、結語
如果說定義自己的教育讓學校課程建設植入了“靈魂”,那么這個“靈魂”總要附體,而這個“靈魂”的體主要就是學校的課程,且由于植入“靈魂”的獨特性,自然就讓學校的課程建設擁有了特色。換言之,由普通高中轉變為特色高中的過程中,定義自己的教育只是走了“萬里”的第一步,自己定義的教育要想轉化為現實,就需要在自己定義的教育的關照下建構自己的課程。這其中的道理也許并不難理解,而難的是如何建構自己的課程。在建構自己的課程中,許多學校已形成了分層、分類的思想。如按課程功能分,有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與研究性課程;按知識類別分,有人文課程、科技課程、社會課程與身心課程;按管理體制分,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按學習方式分,有必修課程、選修課程與自修課程;按課程形態分,有學科課程、活動課程與綜合課程等。當然,各種具體的課程可以按不同的標準歸屬到不同的課程中去。但問題是,如何根據自己定義的教育來建構自己的課程?無論是蘇州市第十中學的詩性教育,還是濰坊第四中學的信心教育,抑或復旦中學的人文教育,其核心皆是創辦適合學生的教育。但在創辦適合學生的教育這一理念的統領下,學校課程建設的具體做法卻是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除了上文所述的三校課程建設的做法外,深圳中學在創辦學術性高中的過程中,逐漸建構了“本校的課程”。這種“‘本校的課程’由基礎學術課程和文憑課程兩部分構成?;A學術課程是參加高考和學業考試所需要學習的各學科課程。文憑課程由認知技能、自我成長、文化審美、體育健康、實踐服務、研究創造六項課程群組成?!保?]該課程結構線條清晰,便于管理與評價。山東省聊城第二中學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打破了多年來形成的單一培養文化科學學生的傳統,漸次形成了學生“宜文則文、宜理則理、宜藝則藝、宜體則體”的多元成才機制,并根據學生的文化知識基礎薄弱等特點,設立了從初中到高一過渡的“橋梁課程”,對國家課程進行了校本化實施,開發了符合校情、學情的校本教材,開設了各種學科延展類課程。“橋梁課程”是指站在高中課程的角度,讓學生重新學習初中所學的知識,以便實現初中所學的“舊知”與高中將學的“新知”的有效對接。校本教學素材是指根據“低重心、分層次、高效率”的課程原則,對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重組與創新。學科延伸類課程不是學科內容自身的預習、復習與訓練,而是從學科知識中找一個點,并通過這個知識點將學習擴展到社會生活的應用層面,整合涉及這個知識點的各種鮮活實例,讓學生學會從生活應用的角度把握學科知識。[5]聊城第二中學的課程建設看似并不精致、有點粗糙,但也許更加有利于教師對課程的初級開發。而師資水平較高、課程建設積累了一定經驗的學校則可以進行課程的有機整合。例如,上海市建平中學著眼于學生各種能力的提升,從4S、3C、DBL與思維廣場四個方面對課程進行了整合。4S是指社會實踐、科技人文講座、項目設計與學生社團的整合,即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發現問題,然后在科技人文講座中展開討論,一個學生搞研究往往勢單力薄,就需要團隊合作,最終完成項目設計,開展課題研究。3C是創新、創造與創業三門課程的整合。DBL是指基于設計的學習。而思維廣場則是通過設計一定的問題,將語文、歷史、政治三個學科整合在一起。[6]可以說,建構自己的課程,讓普通高中課程建設擁有特色是創辦適合學生的教育的必然選擇,但擁有特色的課程建設并不是信馬由韁的標新立異,而是自己定義的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服務、服從于學校的辦學目標和價值定位。從實際操作上看,建構自己的課程,讓普通高中課程建設擁有特色則需要立足于學校發展的實際,著眼于學生發展的需求,準確定位各類課程的價值功能,充分調動師生參與課程建設的積極性,制訂規范的課程建設規則。就某門具體的課程建設而言,有的學校已摸索出成功的操作流程,即申報課程—制訂課程綱要—設計課程研發方案—實施課程—反思與改進課程。[7]此流程就有利于提升課程建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創新自己的教學:讓普通高中課程建設“落地生根”
建構自己的課程,讓普通高中課程建設擁有特色顯然不是目的,而將擁有特色的課程轉化為學生素質才是普通高中課程建設的主旨。因此,課程改革不僅要改課程,而且要改教學。倘若教學不能隨課程改革而改革的話,那么再好的課程設置都會變成“聾子的耳朵”———擺設而已。從現實層面上看,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不僅有課程建設的羈絆,而且有“教師講、學生聽”這種教學形態固化的障礙。而這種固化的教學形態則會讓任何課程改革淺嘗輒止、止步不前??梢哉f,只有創新自己的教學,才能讓普通高中課程建設真正“落地生根”。幸運的是,許多學校在建構自己課程的同時,已探索、嘗試了各種教學創新。蘇州市第十中學在建構自己的詩性課程時,就創建了閃爍道德光彩的審美課堂。這種審美課堂遵循詩性教育的三個特征,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把課堂生活與社會生活融為一體,讓“教師在一種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狀態下上課,學生們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學習’狀態,進入了‘化境’去探求知識、發現真理?!保?]的確,這樣的審美課堂確實具有詩性、讓人神往,但其具體操作卻不甚明了。而濰坊第四中學在信心教育的統領下,則給出了一個相對清晰的教學創新模式。其教學創新以重建課堂結構、突顯學生主體地位為重點,“以典型示范、分類指導、同步研討、分層推進、評價引領為基本策略,形成‘三案導學、六步探究’的教學流程……‘三案導學’包括課前預習學案、課堂探究學案、課后拓展學案三部分。‘六步探究’包括檢查預案、合作探究、精講點撥、當堂訓練、提煉升華、課后拓展,突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和實踐意識?!保?]復旦中學為了將課程“落地生根”、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則研制了由引導、等待、傾聽、組織、協助五個基本要素構成的“課堂轉型教師踐行參考系”。將其稱為課堂轉型教師踐行參考系,就不是課堂轉型教師踐行評價指標,這樣不僅契合了好的教學是靠教師來創造的真諦,而且體現了對教師的人文關懷。正如復旦中學校長周國正所言,教師的課堂教學需要逐漸引導改變,而不是直接通過評價強行推行。課堂轉型教師踐行參考系帶給教師的就是這樣一種引導性理念。在“課堂轉型教師踐行參考系”的引領下,不同學科的教師形成了不同的教學模式,如語文教學的“讀—問—行”、數學教學的“體驗—生成”、物理教學的“實做—探究”等。[3]上海市建平中學則在整合課程的基礎上,“經過近四年的主題性教研和四輪課堂研討實踐……逐漸形成了‘基于情境、基于問題、高效互動、高階思維’的智慧課堂模式”。[6]由此可見,創新教學的具體做法各有千秋、精彩紛呈,其精粹卻在于把課堂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課堂成為教學相長、師生精神愉悅的學堂,使教學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學習共同體。當然,創新自己的教學即意味著對各種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嘗試,也關聯著教學組織形式的重組與轉變。當下,為了創辦適合學生的教育,增強學生學習的選擇性與主動性,浙江省普通高中正在試點選課走班。相對于原先固定的行政班教學而言,學生的選課走班給教學帶來了一系列的新變化,如學生沒有了固定的教室和課桌,教師則不再以固定的行政班為單位上課,而是以學生選擇的課程形成的教學班為單位授課。通常情況下,一位學生一學期選擇了幾門課程,就會有幾個教學班。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且擴大了學生的交往范圍。[8]
三、優化自己的評價:讓普通高中課程建設“開花結果”
一、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國際背景
信息時代的到來和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已使英語獲得了國際通用語的重要地位。聯合國有關文件提出,21世紀人的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技能為母語、一門外語和計算機操作能力;由于歷史原因和互聯網的廣泛利用,英語成為各種國際場合的主要工作語言,也成為國際科技交流的主要語言(據統計,國際上85%以上的學術論文是用英語發表或宣讀的,各學科的主要學術期刊也以英語為主),同時也是國際互聯網的主要應用語……
縱觀各國外語教學的發展,外語教學改革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滿足人的發展需求為目標的、強調語用的交際教學理念和實踐得到普遍認可。歐盟在上個世紀90年代由13個國家的專業研究機構和大學合作制定了綱領性的外語教學文件(EuropeanFrameworkof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從理念、目標和評價等各個方面對外語教學進行了全面的論述。文件體現了國際上語言學、外語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最新發展,強調以發展語言應用能力為根本目的的交際性教學思想。我國的周邊國家和地區在進行基礎教育外語教學改革和外語教學大綱設計中也基本采用了這種思路(如香港地區1999年版的中學英語教學大綱)。
2.在高中外語課程的設置上采用了必修與選修相結合的方式,例如,日本將高中課程設置為英語一、英語二和口語一、口語二以及閱讀與寫作課程。其中英語一和口語一為高中階段的必修課程,而英語二和口語二為選修課程,閱讀與寫作也為選修課程。韓國也是同樣,高中一年級英語為必修課程,從高中二年級起開設英語閱讀、寫作和會話等選修課程。一些歐洲國家則在高中階段為學生開設出不同語種的第三外語選修課程。選修課程的開設為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和不同興趣的發展提供了可能。
3.重視外語教育對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基本素養的培養作用,強調外語在加強各國人民理解和溝通中的作用;強調外語對于各國文化交流和國際文化多樣性的作用。
4.教學資源的擴展促進教學模式的改進。多媒體的教學資源使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得以實現。
5.評價改革形成潮流,各個國家對語言應用能力的評價與檢測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特別重視研究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力求使評價更好地促進和激勵學生學習,促進教師教學,全面和公正地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行評價。一些新的評價和檢測方法正在得到實驗和推廣。
二、我國高中英語教學的現狀
我國高中英語教學自1985年以來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首先是高中英語課程得到了普及,高中英語教學大綱經過1993年的修訂,進一步促進了英語教學的改革,提高了對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要求,以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和國家經濟和科技建設對人才質量的要求。1999年,西南師范大學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在教育部基教司的指導和支持下,對全國高中英語教學進行了調查。此次參加調查和測量的重點與非重點中學共87所,學生達15,937人。調查結果表明,我國基礎教育的英語教學有了明顯的進步,與1985年的全國英語教學測試調查相比,平均分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別是非重點中學的英語成績有了顯著的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目前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是突出的,主要表現如下:
1.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還普遍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教學多以教師講解詞匯和語法知識為主,語言輸入量偏小。教學中忽視對學生提取信息和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忽視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單一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和被動的學習方式難以使學生形成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難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1993的高中英語教學大綱為所有高中學生設計一個目標和要求。1996年的高中英語教學大綱設計了一級和二級兩個不同的目標要求,但是由于高考的壓力,所有的學校和所有的學生都基本按照一種課本、一個進度、一個目標和一個要求開展教學,無法滿足學生的不同發展需求和個性發展需要。此外,由于我國幅員遼闊,經濟和文化發展極不平衡,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常常對有些地區和學校偏高、偏多、偏難,但對其它的地區和學校則又偏低、偏少、偏易。
3.高考外語科目雖然近年來逐步改革,從重語言知識轉向重語言能力,加強了對學生聽力和閱讀能力培養的導向,但是同一標準的一次性考試無法扭轉應試教育的傾向,必然導致高中英語教學改革步履艱難。
4.近年來,各地高中英語教學改革的要求越來越迫切。有些地區和學校已經進行了多項教學改革實驗,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有了較大的轉變。在條件較好的高中,教師的業務水平、學校的教學條件、課程的資源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的英語水平已有明顯的提高?,F行教材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已不能適應學生發展思維能力和語用能力的需要。
三、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目的是為每個學生創設未來發展的平臺和機會。高中課程應在為每個學生打好共同語言能力的基礎之上,使他們能夠按照個人的能力、個人的潛力、個人的特長與志趣以及未來的職業傾向和長遠發展的目標來規劃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選擇,使高中階段的英語課程成為具有體現擴展性學習、提高性學習、個性化學習和自主性學習特點的學習過程,為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表現提供充分的機會和條件。高中英語課程在設置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同時,又按照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設置相應的教學級別以及相應的語言水平測試級別,為學生提供相對客觀的監測語言水平的標準。
四、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與2001年版《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的關系
2001年7月出版的《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是按照小學三年級至高中三年級的整體思路設計的,當時國家關于高中課程改革的整體思路尚未出臺,因此,其高中部分的課程標準基本是按照與義務教育相銜接的分級目標的課程模式進行設計的。雖然在高中階段體現了一定的靈活性和開放性,但是沒有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性和個性發展的機會。因此,課程標準研制組根據教育部關于高中課程改革的整體思路,這次又重新對高中課程進行設計,力求體現實現基礎性、時代性和選擇性的原則。以學分制的方式設置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同時又與英語語言的水平級別相聯系,形成了新的高中課程的設置模式。高中英語課程的改革將以新制訂的《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為準。
第二部分高中課程標準的主要特點及內容結構
一、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的特點
1.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既立足于我國高中外語教學的現狀,又充分考慮進入21世紀后信息化社會發展的前景和我國對外開放、綜合國力增長的需求,力求使課程標準做到理念先進、可操作性強、體現時代性的要求。
2.第一次在高中英語教學指導文件中明確了外語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提出:“外語教育是全民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高中英語是提高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和人文素養的重要課程”。在高中英語教學目標的描述中,提出了對學習策略、文化意識和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級別要求,使語言學習目標的內涵更為全面和豐富。
3.既體現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整體性和基礎性,又適應高中學生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成長需要。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設計了必修和選修兩大系列的課程,以學分制為基礎、以模塊為基本教學單元,使課程體現多樣性、開放性和可選擇性。
4.明確提出高中階段英語教學重點從三個方面發展學生的英語語用能力:用英語進行恰當交流的能力;用英語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用英語進行思維的能力。
5.根據英語學習的規律和社會對英語的要求,提出基礎教育英語水平級別證書制度的設想。
二、高中英語課程的基本結構
1.基本框架
高中英語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分別由若干個模塊組成。其基本框架圖如下:
附圖
高中英語課程基本框架圖(詳見《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正文中表1)
2.必修課程
原則上每個學生都必須學習英語必修課,共5個模塊,計10個學分。高中英語必修課程的內容將在培養學生基本的聽、說、讀、寫的綜合技能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學生思維與表達能力的發展,注重語言的輸入量,必修課程由綜合英語和閱讀與表達兩個部分構成。兩部分課程的課時比例為3:1。
3.選修課程
高中英語課程設計為學生提供了若干模塊的選修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和對未來發展的設計進行選修,分為兩個不同的系列課程,即B系列和C系列課程。B系列課程為順序選修課程,應在完成A系列課程后順序選修。B系列課程的內容和結構與A系列基本相同,在繼續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的同時,重點發展學生的閱讀與表達能力。選修課程共設6個模塊,計12個學分。
C系列課程分為三種類型的課程:語言知識與技能類、語言應用類和欣賞類,其目的是為培養學生的專項語用技能,發展特長與愛好,滿足興趣和需求而開設的,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或就業,特別是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各??筛鶕约旱臈l件和學生的發展需求有目的和有選擇地設置C系列課程。以下課程僅為建議性課程。
語言知識與技能類可以包括:英語語法與修辭、英漢初級筆譯、英語應用文寫作、英語報刊閱讀、英語演講與辯論等。
語言應用類課程可以包括:文秘英語、科技英語、社科英語、初級旅游英語、初級經貿英語、計算機英語等,
欣賞類課程可以包括:英語文學欣賞入門、英語影視欣賞入門、英語戲劇與表演入門、英語歌曲欣賞。
第三部分原有大綱與新課程標準的比較
說明:2000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是以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供試驗用)》的版本為基礎修訂的,其修訂工作是在新課程標準制定過程中進行的,參加修訂的人員同時是新課程標準研制組的核心成員。因此,2000年版的高中大綱吸收了一定的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目前該大綱尚未普遍實施;1996年供試驗用的高中大綱到目前為止只在個別試驗區使用,未在全國廣大地區推廣。因此,實際上全國廣大地區的高中教學仍遵循1993年《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初審稿)》的理念和要求。
第四部分征求意見的重點
希望專家和學者就以下問題提出意見與建議:
1.《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強調了英語課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征,提出了高中階段英語教學要重點從三個方面發展學生的語用能力:用英語進行恰當交流的能力;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語進行思維的能力。這一表述以及教學重點是否恰當?你對此有何看法?
附圖
2.《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將推行學分制,實行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相結合的課程模式,您認為其意義如何?在實施過程中會出現哪些問題?
3.《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七至九級教學目標的描述是否恰當?
4.《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提出在高中階段實施國家認定的英語分級水平測試,設7、8、9三個級別的考試和相應的證書;高校自行確定所錄取學生的英語水平級別;學生可在高中階段通過級別考試獲得級別證書,并憑相應的級別證書申請不同大學和不同專業的入學資格。您認為此設想是否可行?
一、課程如何設置
1990年,根據國家教委印發的《普通高中教學計劃的調整意見》,普通高中物理課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部分(即“二、一分段”),物理大綱相應地作了調整,這項調整改變了過去的單一課程設置,是建國以來對普通高中物理課程的一項重大改革,在物理課程改革上邁出了一大步。
1990年調整后的物理教學大綱,必修課的內容著眼于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包括比較全面的物理基礎知識,注意面向大多數學生,降低了難度和要求,縮小了初、高中的臺階,減小了學習困難。加之會考制度的實施,使大多數學生都能學到比較全面的物理知識,改變了過去學生文理科知識結構的不平衡現象。
但是“二、一分段”這種模式,仍不能適應不同學校的不同情況。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性質不同,要求不同,側重點不同。必修課的內容要照顧大多數學生能夠學得了,要求不能過高。重點校的師資、生源等條件好,多數學生感到必修課的內容淺,他們學有余力,高中的前兩年“吃不飽”,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必修課的要求又不能降得過低,否則無法在高三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完成選修課的教學任務。這樣,也還有一部分學生“跟不上”,不能適應必修課的要求?!案簧稀迸c“吃不飽”的矛盾,一直困擾著高中物理教學。
必修課的內容既要照顧到全體學生都能學到比較全面的物理知識,且學有所得,又要考慮與選修課的銜接,照顧到準備升入理工科院校的學生具有較高的知識和能力,在目前的高考制度和高中分段教學的情況下很難處理。1990年調整后,各地反映了不少意見。
在制定新的教學大綱時,應當繼續1990年的改革初衷,總結幾年來實施“二、一”分段的經驗,充分考慮普通高中的性質、任務以及物理學科的特點,在原有的基礎上對課程設置作進一步的改革。
高中是較高層次的基礎教育。普通高中要進一步使學生的素質得到更高層次的發展,又要為將來準備升入高等院校的學生打好堅實的基矗在課程設置上要充分考慮社會需求和學生情況的差異,要為有不同發展傾向或發展前途的學生開設不同類型的物理課,明顯地分開層次,便于分流,既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又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解決“跟不上”與“吃不飽”的矛盾,使不同流向的學生都能有效地學習,且學有所得。
物理是系統性較強的學科,物理知識本身的特點決定了高中物理課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特別是對準備升入理工科高等院校的學生,能力要求較高。物理學是一門基礎科學,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矗物理知識在現代生活、社會生產、科學技術中有廣泛的應用。不論學生將來的流向如何,在高中階段都需要學到足夠的、全面的物理知識,對物理學的概貌有所了解。由物理學形成并發展起來的科學研究方法,對探索自然有普遍意義。在高中階段學習物理課,使學生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熏陶,是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方面。這樣,對全體學生來說,知識面不宜過窄,程度也不宜過高。如果仍采用分段的辦法,則現在所暴露出來的矛盾仍無法解決,不能使不同流向的學生都學有所得。出路何在?與其分段,不如分為兩類物理課,以便分開層次,便于在適當的時候分流,這樣對高中物理教學可能會更合適些。
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看,物理課可分為兩類。兩類物理課的大綱要有不同的要求,各具特色,各有側重,明顯地分開層次。
Ⅰ類物理課屬于基本要求的物理課,要學習跟現代生活、現代科學技術關系密切的基本物理知識。知識面應該包括物理知識的主要方面,使學生學到比較全面的物理知識??紤]到現行必修課的內容對全體學生來說要求較高,Ⅰ類物理課的程度要低于現行必修課的程度。定性的內容多些,定量的計算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