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2 14:11:13
序論:在您撰寫中華醫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2011年3月18日,“中華醫學論文獎”(風濕免疫領域)扶他林杯第一次專家評審工作會議于北京諾富特和平賓館圓滿舉行。會議由中華醫學會雜志社游蘇寧社長、“中華醫學論文獎”風濕免疫領域評審組組長栗占國教授主持,來自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上海仁濟醫院、四川華西醫院、湖南湘雅醫院等全國各地的風濕免疫領域核心專家、醫學核心期刊主編、編審等二十余人匯聚一堂,對“中華醫學論文獎”的評審流程、評審制度、評審標準進行了深入研討與交流。
“中華醫學論文獎”評選活動由中華醫學會發起并主辦,是我國醫學論文的專屬獎項,2011年是中華醫學論文獎啟動年、風濕免疫領域是“中華醫學論文獎”2011年度首批開展的學科、本次會議是風濕免疫領域的第一次專家工作會議。游蘇寧社長宣布了“中華醫學論文獎”(風濕免疫領域)扶他林杯專家評審組聘任決定,并在致辭中對該獎項評選活動的背景及意義作了深入闡述:首先, “中華醫學論文獎”評選活動的展開,將在醫學領域樹立學術論文典范,引導高水平研究論文投向國內優秀期刊。近年來,我國醫藥衛生期刊論文的整體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中華醫學論文獎”的設立,將會進一步提升我國醫學期刊論文的質量與影響力,通過評審表彰機制,樹立優秀論文典范,鼓勵具有較高學術影響力的優秀、原創作品在國內高水平的期刊上發表。其次,可以凈化學術氛圍,規避模仿、抄襲、剽竊等學術創作上的不良風氣。本著提倡原創、表彰創新、激勵貢獻的宗旨,將會逐步在行業內樹立并宣揚原創、科學、務實的醫學論文創作觀,為推動我國醫學期刊向高水準方向邁進做出貢獻。
“中華醫學論文獎”的評選將會分學科領域、分年度逐步鋪開,各學科領域設立“醫文影響力提名獎”、“醫文影響力獎”、“醫文創新獎”、“醫文貢獻獎”、“醫文典范獎”等獎項?!搬t文影響力提名獎”由萬方數據根據論文的綜合影響力客觀評價指標如論文的被引指數、非相似指數等評價篩選產生;其他獎項采取專家隨機分組、交叉評審、推薦與投票復議的方式產生。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醫藥事業部總經理張秀梅出席本次會議,并對此項目提供技術支持。本次活動的成功組織與實施將為在其他學科的推廣應用積累寶貴經驗。
栗占國組長主持會議,介紹了“中華醫學論文獎”的評審工作流程,專家評審工作制度。他強調,“中華醫學論文獎”的評審要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公信的原則,全程接受專家、讀者、作者的監督;專家推薦或舉報要書面提交的理由,經評審復議會專家集中討論,確定獲獎名單。最后,栗占國教授對“中華醫學論文獎”(風濕免疫領域)扶他林杯2011年評審工作做出了具體部署。
1政治要求 貫徹黨和國家的衛生工作方針政策,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指導 ,準確而深刻地反映研究對象的本質和規律性。 運用先進理論與先進技術解決醫學上的各種問題,以加速發展我國的醫學科學 事業。 遵循科學道德,無政治性錯誤,無浮夸,無泄密。 2學術要求 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目前均為學術類期刊,既要反映我國相關學科學術水平和 發展動向,代表國家相關學科發展前沿,又要結合我國當前的醫療水平和實際工作 需要,為防病治病工作的順利進行發揮預見和導向作用。 2.1選題得當 密切結合國家或地區醫學科技攻關及重點研究項目 密切結合醫療衛生保健和防病治病實踐 適應學科發展的需要 有足夠的科學依據 2.2內容體現創新性、科學性、實用性 2.2.1創新性:學術論文的靈魂。創新性主要表現在:在同類領域中提出了 新理論、新概念、新原理,或者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新的發現;在同一原理的基礎上 有新方法、新手段、新技術的創造;研究的樣本數更大,或采用的方法更為嚴格, 發現了過去沒有發現的新事實、新現象,提供了新的數據和實驗結果;對原有的技 術方法,在不同領域和不同地區有新的應用,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論文中應該反映作者是如何把未知變為已知,把未有變為已有,把知之不多 變為知之較多,把知其然變為知其所以然,從而有了新的認識,發現新的事實,找 到新的規律,闡明新的理論,發明新的技術。這樣的論文,才有刊出的價值。 2.2.2科學性:學術論文的生命??蒲性O計是科學性的基礎,科研設計是否 嚴謹,關系到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和重現性??蒲性O計包括專業設計和統計學設計。 專業設計:研究思路是否恰當,方法是否可靠,技術上是否成熟,診斷依據是 否充足,臨床表現和療效觀察是否客觀、深入,資料是否完整等。 統計學設計:樣本含量是否足夠,是否具有代表性;分組是否隨機化,是否具 有可比性;是否對照觀察,有客觀的定量指標;數據是否準確、完整及符合統計學 要求等。 臨床研究的科研設計應符合循證醫學和現代臨床流行病學的要求。 科學性還體現在對實驗結果的解釋是否符合邏輯,結論是否有充分的依據并恰如其 分。僅僅對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是不夠的,要重視各??频奶厥庖幝伞M?過統計學處理后,還需要從專業的角度去慎重考慮,結合專業特點具體闡明所觀察 到的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揭示其內在規律性,從而得出正確結論。 2.2.3實用性:科學技術的最終目的在于應用。醫學是一門應用科學,更應 該強調實用性,技術上要行得通,辦得到。除了少量純理論研究的論文以外,大多 數醫學學術論文應該結合醫療、預防工作實際。論文的實用價值越大,指導作用越 強,就越具有重要性。 3寫作要求 期刊常用的論文類型有述評、論著(臨床分析、療效觀察、實驗研究、調查報告等 )、病例報告、臨床病理討論、綜述等等。 文字表達要求準確、嚴密、簡練、通順,用詞穩妥,語言規范,說理明晰,推 理周密,可讀性強,最好還有一定的生動性。一般應用科技語體。 論著類文章最常用的寫作格式為“四段式”,即:前言,方法,結果,討論。 3.1題名 題名應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一般使用充分反映 論文主題內容的短語,不使用具有主、謂、賓結構的完整語句,不使用標點。題名 用詞應有助于選定關鍵詞和編制題錄、索引等,應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認的縮略語、 字符、代號等,也不宜將原形詞和縮略語同時列出。中文題名一般不宜超過20個漢 字,英文題名不宜超過10個實詞。 3.2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是文責自負和擁有知識產權的標志。作者應是:⑴參與選題和設計 ,或參與資料的分析和解釋者;⑵起草或修改論文中關鍵性理論或其他主要內容 者;⑶能對編輯部的修改意見進行核修,在學術上進行答辯,并最終同意該文發 表者。以上3條均需具備。作者姓名在題名下按序排列,排序應在投稿時確定。集 體署名的文章應注明通訊作者。作者中若有外籍作者,應附其本人同意的書面材料 。 論文決定刊用后,需要全部作者簽署《論文專有使用權授權書》,將論文專有 使用權授予中華醫學會。 3.3摘要 摘要是論文的高度概括、凝練、微型化,應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閱讀全 文就能獲得必要的信息。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的論著需附中、英文摘要。 作用:讓讀者了解文章;代替閱讀全文;便于制作二次文獻及收入數據庫。 格式:結構式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結果(應給出主要數據)及結論四部分, 各部分冠以相應的標題。 寫摘要應著重反映新內容和作者特別強調的觀點,力戒空泛,應列出必要的資 料和數據,并有明確的結論。采用第三人稱撰寫,不列圖、表,不引用文獻,不加 評論和解釋。中文摘要可簡略些(250字左右),英文摘要應稍詳細一些(400個實 詞左右)。 英文摘要前需列出英文題名、作者姓名、第一作者單位名稱、所在城市名、郵 政編碼和國名。 有通訊作者時,應注明通訊作者的姓名、單位名稱和郵政編碼。 3.4關鍵詞 關鍵詞是為了便于作文獻索引、檢索和閱讀而選取的能反映文章主題概念的詞 或詞組,一般每篇論文選取2~5個關鍵詞。關鍵詞應盡量從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 編印的MedicalSubjectHeadings(MeSH)中選取,其中文譯名可參照中國醫學科 學院信息研究所編譯的《醫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中醫藥關鍵詞應從中國中醫研 究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編寫的《中醫藥主題詞表》中選取。未被詞表收錄的詞(自 由詞)必要時也可以作為關鍵詞使用。要注意首標詞的選用,首標詞應反映全文最 主要的內容。 3.5前言 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論依據、研究方法、預期結果和意義等 。僅需列出切題的參考文獻,無須進行文獻綜述。不要涉及本研究中的數據或結論 。不要與摘要雷同。一般不超過250字。比較短的論文可以只用小段文字起前言作 用。 3.6方法 應詳細描述研究對象(人或實驗動物,包括對照組)的選擇及其基本情況,以及 研究所采用的材料和方法。這部分的描述以使讀者能進行重復為度。 3.6.1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為病人,需注明病例和對照者來源、選擇標準及 一般情況等。研究對象為實驗動物,需注明動物的名稱、種系、等級、數量、來源 、性別、年齡、體重、飼養條件和健康狀況等。 3.6.2藥品、試劑:使用化學名,并注明劑量、單位、純度、批號、生產單 位和生產時間。 3.6.3儀器、設備:應注明名稱、型號、規格、生產單位、精密度或誤差 范圍。無須描述其工作原理。 3.6.4研究設計:應交代研究設計的名稱和主要做法。如調查設計應交代是
前瞻性、回顧性還是橫斷面調查研究;實驗設計應交代具體的設計類型,如屬于自
身配對設計、成組設計、交叉設計、析因設計抑或正交設計等;臨床試驗設計應交
代屬于第幾期臨床試驗、采用了何種盲法措施、受試對象的納入和剔除標準等。應
圍繞“重復、隨機、對照、均衡”四個基本原則作概要說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
重要非試驗因素的干擾和影響。
3.6.5研究方法:個人創造的方法應詳細說明“方法”的細節,以備他人重
復。改進的方法應詳述改進之處,并以引用文獻的方式給出原方法的出處。原封不
動地使用他人方法,應以引用文獻的方式給出方法的出處,無須展開描述。
3.6.6統計學處理:說明統計學方法及其選擇依據。統計學符號按GB3358
-82《統計學名詞及符號》的有關規定書寫,一律用斜體。
3.6.7倫理學描述:臨床試驗研究,應說明試驗程序是否經所在單位或地區
倫理學相關機構的批準,研究對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3.7結果
報告研究的結果,不應簡單地羅列研究過程中得到的各種原始材料和數據,而
必須將其歸納分析,進行必要的統計學處理,得出相應的結論,然后用文字和各種
圖表表達出來。結果的敘述應實事求是,簡潔明了,數據準確,層次清楚,合乎邏
輯,不能有任何虛假或含混不清,不應與討論內容混淆。
3.8討論
討論強調新的和重要的內容,以及從中得出的結論,包括發現的意義及其限度
,及對進一步研究的啟示。研究工作尚未完成不要聲稱并暗示工作的優先權。如果
不能導出結論,也可以進行必要的討論,提出建議、設想、改進的意見或待解決的
問題等。應將研究結果與其他有關的研究相聯系,并將本研究的結論與目的相關聯
。不必重述已在前言、結果部分詳述過的資料或數據,和過去文獻已報道的內容。
3.9圖
圖應具有自明性,即只看圖、圖題和圖例,不閱讀正文,就可理解圖意。圖的
內容不要與文字、表格重復。圖的類型應與資料性質匹配。線條圖要求線條均勻、
主輔線分明,并使數軸上刻度值的標法符合數學原則。圖高度與寬度的比例一般掌
握在5∶7左右。照片圖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對比度,層次分明,反差適中,沒有
雜亂的背景。病理顯微照片應標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數。實物照片涉及尺寸者應附
有表示目的物尺寸大小的標度。若刊用人像,應征得本人的書面同意,或遮蓋其能
被辨認出系何人的部分。引用已發表的圖須注明出處,并附版權所有者同意使用該
圖的書面材料。圖中的量、單位、符號、縮略語等須與正文一致。
3.10表
制表的基本要求是重點突出,簡單明了;主謂分明,層次清楚;結構完整,有自明
性。表的內容不要與文字、插圖重復。表中的量、單位、符號、縮略語等須與正文
一致。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一律使用三線表。
3.11名詞術語
醫學名詞應使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名詞。尚未有通用譯名的
名詞術語于文內第一次出現時應注明原詞。中西藥名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最
新版本和中國藥典委員會編寫的《中國藥品通用名稱》為準,不應使用商品名。
冠以外國人名的體征、病名、試驗、綜合征等,人名可以用中譯文,但人名后
不加“氏”(單字名除外,例如福氏桿菌);也可以用外文,但人名后不加“’s
”。
縮略語:文題中一般不用縮略語。在摘要及正文中首次出現縮略語時應給出其
中文全稱。縮略語應盡量少用,一般不宜超過5個,不超過4個漢字的名詞不使用縮
略語,以免影響文章的可讀性。
3.12計量單位
計量單位實行國務院1984年2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并
以單位符號表示,具體使用可參照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編寫的《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
上的應用》第3版(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年出版)。
3.13數字用法
數字的使用,執行《關于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中國標準出版社1996年
出版〕。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數字而且很得體的地方,均應使用阿拉伯數字。如公
歷世紀、年代、年、月、日、時刻和計數、計量均用阿拉伯數字。
3.13志謝
志謝用于對參與部分工作、提供技術性幫助、提供工作方便、給予指導但尚達
不到作者資格者,以及提供資助的團體或個人表示感謝。文字力求簡練,評價得當
。原則上應征得被感謝人的書面同意后,方可提名感謝。
3.14參考文獻
列出參考文獻的目的,主要是說明研究所借鑒的科學依據的出處,以供讀者查
閱參考;減少對前人文獻的復述,以節省篇幅;同時,也是對他人成果和著作權的
尊重。因此,應以嚴肅的科學態度對待。除了會議消息報道等簡訊外,一般每篇論
文均應有參考文獻。論文所列參考文獻應是作者直接閱讀過原著的,而不應是轉引
他人的。應選擇近年的文獻,除非必要,一般不宜引用10年以前的文獻。應注意引
用國內的文獻,使讀者了解國內的有關進展,且易于查找。由于參考文獻的格式較
嚴,項目較多,稍不注意即出現差錯,使讀者難以查找,因此必須認真核對原著,
對作者姓名、刊名、年份、頁碼等,尤應注意準確。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參考文獻
采用順序編碼制著錄。參考文獻中的作者列出第1~3名,超過3名時,后加“,等
”或其他與之相應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稱用縮寫,以IndexMedicus中的格式為準
;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條參考文獻均須著錄起止頁。
3.15腳注
腳注常用于注明作者工作單位、郵政編碼、基金資助項目等。獲得基金資助產
出的文章應在文章首頁地腳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并注
明項目編號?;痦椖棵Q應按國家有關部門規定的正式名稱填寫,多項基金可按
級別依次列出。
4初稿的審查
4.1要注意布局結構。“四段式”的各部分都要妥善安排,既要明確分工,
避免重復,又要互相配合,防止遺漏?!八亩问健笔腔窘Y構,但應根據論文的具
體內容,作靈活的處理。每篇論文一般均分為幾個部分、若干層次,分別冠以適當
的小標題。標題不可過多。同層次標題之間,內容要有聯系,體例應統一。全文的
標題要相對均衡。
4.2行文要圍繞中心,突出重點,條理清晰,詳略得當。不應過多地插入枝
節問題,羅列一大堆資料和數據,以致擾亂甚至淹沒了主題。材料和方法部分,要
著重介紹有關保證科學性和提供重復驗證的必要信息。評價實驗結果、臨床診斷和
治療效果等,一定要說明其標準。在結果分析中,絕不要無選擇地羅列所有資料和
數據,但要詳述有意義的結果,包括正面的、陽性的結果和反面的、陰性的結果,
有時后者更為重要。討論部分要善于運用自己的資料,闡述自己的觀點,以觀點統
率材料,夾敘夾議,最能引人入勝。臨床論文尤其應該用自己的病例統計數據和個
案來進行論證。
4.3要善于將圖表與文字配合使用。三者內容不應該重復。核對圖表在文內
是否按序標引。
4.4要正確運用語法和修辭??萍嘉恼虏煌谖乃囎髌?,不要求辭藻華麗,
形象動人,而要求準確、簡潔、通順、合乎語法和修辭。
4.5要重視規范化和標準化。注意醫學名詞、簡化漢字、計量單位、標點、
符號和數字使用的規范化,第一次使用縮略語時是否寫出全稱,核對參考文獻是否
按序標引以及著錄格式是否標準。
4.6認真通讀全文,檢查有無筆誤、拼寫、打印、計算錯誤。
5投稿前的準備
投寄論文要選擇適當的期刊,做到“知己知彼”。投稿前,要認真閱讀目標刊
物的稿約,并且分析其已刊出論文的水平、特點及其欄目,將之與自己的文章相比
較,以決定如何投寄。
一般說,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要求刊出的論文具有國內先進性或重要指導性,同時
也重視臨床實用性。
稿約中一般都對來稿提出格式方面的要求,應認真對待,以免因形式審查不合
格被退稿而延誤論文的發表。
必須注意的是,切忌一稿多投,即同時投寄兩種刊物或多種刊物,或投寄一刊
后未等退稿又投寄他刊。但是,同時向不同刊物投寄中文稿和外文稿,則不屬一稿
兩投,因為其讀者和文種均不同。在國際上,這種情況稱為平行發表(parallel
publication)或二次發表,與一稿多投引起的重復發表(duplicatepublication
),有原則區別。
二次發表要符合以下條件:⑴作者已征得兩個刊物的編輯的同意。負責二次
發表的編輯必須得到首次發表的復印本、單印本或原稿。⑵首次發表到二次發表
的間隔至少1周,雙方編輯經過協商后除外。⑶二次發表的目的是針對不同的讀
者群,往往以縮簡本為宜。⑷二次文本真實反映首次文本的數據和解釋。⑸二次
文本的標題頁腳注要向讀者、審稿人、文獻機構說明論文全文或部分發表過,并標
出初次文獻。比較合適的腳注是本文依據某雜志首次報道的一項研究,并附參考文
獻號。
醫學論文寫作是一項嚴肅的意義重大的工作,許多問題有待深入探討。本文所
1政治要求
貫徹黨和國家的衛生工作方針政策,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指導,準確而深刻地反映研究對象的本質和規律性。
運用先進理論與先進技術解決醫學上的各種問題,以加速發展我國的醫學科學事業。
遵循科學道德,無政治性錯誤,無浮夸,無泄密。
2學術要求
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目前均為學術類期刊,既要反映我國相關學科學術水平和發展動向,代表國家相關學科發展前沿,又要結合我國當前的醫療水平和實際工作需要,為防病治病工作的順利進行發揮預見和導向作用。2.1選題得當
密切結合國家或地區醫學科技攻關及重點研究項目密切結合醫療衛生保健和防病治病實踐適應學科發展的需要有足夠的科學依據2.2內容體現創新性、科學性、實用性2.2.1創新性:學術論文的靈魂。創新性主要表現在:在同類領域中提出了新理論、新概念、新原理,或者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新的發現;在同一原理的基礎上有新方法、新手段、新技術的創造;研究的樣本數更大,或采用的方法更為嚴格,發現了過去沒有發現的新事實、新現象,提供了新的數據和實驗結果;對原有的技術方法,在不同領域和不同地區有新的應用,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論文中應該反映作者是如何把未知變為已知,把未有變為已有,把知之不多變為知之較多,把知其然變為知其所以然,從而有了新的認識,發現新的事實,找新的規律,闡明新的理論,發明新的技術。這樣的論文,才有刊出的價值。2.2.2科學性:學術論文的生命??蒲性O計是科學性的基礎,科研設計是否嚴謹,關系到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和重現性。科研設計包括專業設計和統計學設計。
專業設計:研究思路是否恰當,方法是否可靠,技術上是否成熟,診斷依據是
否充足,臨床表現和療效觀察是否客觀、深入,資料是否完整等。
統計學設計:樣本含量是否足夠,是否具有代表性;分組是否隨機化,是否具
有可比性;是否對照觀察,有客觀的定量指標;數據是否準確、完整及符合統計學
要求等。
臨床研究的科研設計應符合循證醫學和現代臨床流行病學的要求。
科學性還體現在對實驗結果的解釋是否符合邏輯,結論是否有充分的依據并恰如其
分。僅僅對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是不夠的,要重視各??频奶厥庖幝?。通
過統計學處理后,還需要從專業的角度去慎重考慮,結合專業特點具體闡明所觀察
到的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揭示其內在規律性,從而得出正確結論。
2.2.3實用性:科學技術的最終目的在于應用。醫學是一門應用科學,更應
該強調實用性,技術上要行得通,辦得到。除了少量純理論研究的論文以外,大多
數醫學學術論文應該結合醫療、預防工作實際。論文的實用價值越大,指導作用越
強,就越具有重要性。
3寫作要求
期刊常用的論文類型有述評、論著(臨床分析、療效觀察、實驗研究、調查報告等
)、病例報告、臨床病理討論、綜述等等。
文字表達要求準確、嚴密、簡練、通順,用詞穩妥,語言規范,說理明晰,推
理周密,可讀性強,最好還有一定的生動性。一般應用科技語體。
論著類文章最常用的寫作格式為“四段式”,即:前言,方法,結果,討論。
3.1題名
題名應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一般使用充分反映
論文主題內容的短語,不使用具有主、謂、賓結構的完整語句,不使用標點。題名
用詞應有助于選定關鍵詞和編制題錄、索引等,應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認的縮略語、
字符、代號等,也不宜將原形詞和縮略語同時列出。中文題名一般不宜超過20個漢
字,英文題名不宜超過10個實詞。
3.2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是文責自負和擁有知識產權的標志。作者應是:⑴參與選題和設計
,或參與資料的分析和解釋者;⑵起草或修改論文中關鍵性理論或其他主要內容
者;⑶能對編輯部的修改意見進行核修,在學術上進行答辯,并最終同意該文發
表者。以上3條均需具備。作者姓名在題名下按序排列,排序應在投稿時確定。集
體署名的文章應注明通訊作者。作者中若有外籍作者,應附其本人同意的書面材料
。
論文決定刊用后,需要全部作者簽署《論文專有使用權授權書》,將論文專有
使用權授予中華醫學會。
3.3摘要
摘要是論文的高度概括、凝練、微型化,應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閱讀全
文就能獲得必要的信息。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的論著需附中、英文摘要。
作用:讓讀者了解文章;代替閱讀全文;便于制作二次文獻及收入數據庫。
格式:結構式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結果(應給出主要數據)及結論四部分,
各部分冠以相應的標題。
寫摘要應著重反映新內容和作者特別強調的觀點,力戒空泛,應列出必要的資
料和數據,并有明確的結論。采用第三人稱撰寫,不列圖、表,不引用文獻,不加
評論和解釋。中文摘要可簡略些(250字左右),英文摘要應稍詳細一些(400個實
詞左右)。
英文摘要前需列出英文題名、作者姓名、第一作者單位名稱、所在城市名、郵
政編碼和國名。
有通訊作者時,應注明通訊作者的姓名、單位名稱和郵政編碼。
3.4關鍵詞
關鍵詞是為了便于作文獻索引、檢索和閱讀而選取的能反映文章主題概念的詞
或詞組,一般每篇論文選取2~5個關鍵詞。關鍵詞應盡量從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
編印的MedicalSubjectHeadings(MeSH)中選取,其中文譯名可參照中國醫學科
學院信息研究所編譯的《醫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中醫藥關鍵詞應從中國中醫研
究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編寫的《中醫藥主題詞表》中選取。未被詞表收錄的詞(自
由詞)必要時也可以作為關鍵詞使用。要注意首標詞的選用,首標詞應反映全文最
主要的內容。
3.5前言
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論依據、研究方法、預期結果和意義等
。僅需列出切題的參考文獻,無須進行文獻綜述。不要涉及本研究中的數據或結論
。不要與摘要雷同。一般不超過250字。比較短的論文可以只用小段文字起前言作
用。
3.6方法
應詳細描述研究對象(人或實驗動物,包括對照組)的選擇及其基本情況,以及
研究所采用的材料和方法。這部分的描述以使讀者能進行重復為度。
3.6.1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為病人,需注明病例和對照者來源、選擇標準及
一般情況等。研究對象為實驗動物,需注明動物的名稱、種系、等級、數量、來源
、性別、年齡、體重、飼養條件和健康狀況等。
3.6.2藥品、試劑:使用化學名,并注明劑量、單位、純度、批號、生產單
位和生產時間。
3.6.3儀器、設備:應注明名稱、型號、規格、生產單位、精密度或誤差
范圍。無須描述其工作原理。
3.6.4研究設計:應交代研究設計的名稱和主要做法。如調查設計應交代是
前瞻性、回顧性還是橫斷面調查研究;實驗設計應交代具體的設計類型,如屬于自
身配對設計、成組設計、交叉設計、析因設計抑或正交設計等;臨床試驗設計應交
代屬于第幾期臨床試驗、采用了何種盲法措施、受試對象的納入和剔除標準等。應
圍繞“重復、隨機、對照、均衡”四個基本原則作概要說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
重要非試驗因素的干擾和影響。
3.6.5研究方法:個人創造的方法應詳細說明“方法”的細節,以備他人重
復。改進的方法應詳述改進之處,并以引用文獻的方式給出原方法的出處。原封不
動地使用他人方法,應以引用文獻的方式給出方法的出處,無須展開描述。
3.6.6統計學處理:說明統計學方法及其選擇依據。統計學符號按GB3358
-82《統計學名詞及符號》的有關規定書寫,一律用斜體。
3.6.7倫理學描述:臨床試驗研究,應說明試驗程序是否經所在單位或地區
倫理學相關機構的批準,研究對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3.7結果
報告研究的結果,不應簡單地羅列研究過程中得到的各種原始材料和數據,而
必須將其歸納分析,進行必要的統計學處理,得出相應的結論,然后用文字和各種
圖表表達出來。結果的敘述應實事求是,簡潔明了,數據準確,層次清楚,合乎邏
輯,不能有任何虛假或含混不清,不應與討論內容混淆。
3.8討論
討論強調新的和重要的內容,以及從中得出的結論,包括發現的意義及其限度
,及對進一步研究的啟示。研究工作尚未完成不要聲稱并暗示工作的優先權。如果
不能導出結論,也可以進行必要的討論,提出建議、設想、改進的意見或待解決的
問題等。應將研究結果與其他有關的研究相聯系,并將本研究的結論與目的相關聯
。不必重述已在前言、結果部分詳述過的資料或數據,和過去文獻已報道的內容。
3.9圖
圖應具有自明性,即只看圖、圖題和圖例,不閱讀正文,就可理解圖意。圖的
內容不要與文字、表格重復。圖的類型應與資料性質匹配。線條圖要求線條均勻、
主輔線分明,并使數軸上刻度值的標法符合數學原則。圖高度與寬度的比例一般掌
握在5∶7左右。照片圖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對比度,層次分明,反差適中,沒有
雜亂的背景。病理顯微照片應標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數。實物照片涉及尺寸者應附
有表示目的物尺寸大小的標度。若刊用人像,應征得本人的書面同意,或遮蓋其能
被辨認出系何人的部分。引用已發表的圖須注明出處,并附版權所有者同意使用該
圖的書面材料。圖中的量、單位、符號、縮略語等須與正文一致。
3.10表
制表的基本要求是重點突出,簡單明了;主謂分明,層次清楚;結構完整,有自明
性。表的內容不要與文字、插圖重復。表中的量、單位、符號、縮略語等須與正文
一致。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一律使用三線表。
3.11名詞術語
醫學名詞應使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名詞。尚未有通用譯名的名詞術語于文內第一次出現時應注明原詞。中西藥名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最版本和中國藥典委員會編寫的《中國藥品通用名稱》為準,不應使用商品名。
冠以外國人名的體征、病名、試驗、綜合征等,人名可以用中譯文,但人名后
不加“氏”(單字名除外,例如福氏桿菌);也可以用外文,但人名后不加“’s
”。
縮略語:文題中一般不用縮略語。在摘要及正文中首次出現縮略語時應給出其
中文全稱??s略語應盡量少用,一般不宜超過5個,不超過4個漢字的名詞不使用縮
略語,以免影響文章的可讀性。
3.12計量單位
計量單位實行國務院1984年2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并以單位符號表示,具體使用可參照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編寫的《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應用》第3版(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年出版)。
3.13數字用法數字的使用,執行《關于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中國標準出版社1996年出版〕。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數字而且很得體的地方,均應使用阿拉伯數字。如公歷世紀、年代、年、月、日、時刻和計數、計量均用阿拉伯數字。
3.13志謝
志謝用于對參與部分工作、提供技術性幫助、提供工作方便、給予指導但尚達不到作者資格者,以及提供資助的團體或個人表示感謝。文字力求簡練,評價得當。原則上應征得被感謝人的書面同意后,方可提名感謝。3.14參考文獻列出參考文獻的目的,主要是說明研究所借鑒的科學依據的出處,以供讀者查閱參考;減少對前人文獻的復述,以節省篇幅;同時,也是對他人成果和著作權的尊重。因此,應以嚴肅的科學態度對待。除了會議消息報道等簡訊外,一般每篇論文均應有參考文獻。論文所列參考文獻應是作者直接閱讀過原著的,而不應是轉引他人的。應選擇近年的文獻,除非必要,一般不宜引用10年以前的文獻。應注意引用國內的文獻,使讀者了解國內的有關進展,且易于查找。由于參考文獻的格式較嚴,項目較多,稍不注意即出現差錯,使讀者難以查找,因此必須認真核對原著,對作者姓名、刊名、年份、頁碼等,尤應注意準確。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參考文獻采用順序編碼制著錄。參考文獻中的作者列出第1~3名,超過3名時,后加“,等”或其他與之相應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稱用縮寫,以IndexMedicus中的格式為準;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條參考文獻均須著錄起止頁。3.15腳注
腳注常用于注明作者工作單位、郵政編碼、基金資助項目等。獲得基金資助產出的文章應在文章首頁地腳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并注項目編號?;痦椖棵Q應按國家有關部門規定的正式名稱填寫,多項基金可按級別依次列出。4初稿的審查
4.1要注意布局結構?!八亩问健钡母鞑糠侄家咨瓢才?,既要明確分工,避免重復,又要互相配合,防止遺漏。“四段式”是基本結構,但應根據論文的具體內容,作靈活的處理。每篇論文一般均分為幾個部分、若干層次,分別冠以適當小標題。標題不可過多。同層次標題之間,內容要有聯系,體例應統一。全文的標題要相對均衡。
4.2行文要圍繞中心,突出重點,條理清晰,詳略得當。不應過多地插入枝節問題,羅列一大堆資料和數據,以致擾亂甚至淹沒了主題。材料和方法部分,要著重介紹有關保證科學性和提供重復驗證的必要信息。評價實驗結果、臨床診斷和治療效果等,一定要說明其標準。在結果分析中,絕不要無選擇地羅列所有資料和數據,但要詳述有意義的結果,包括正面的、陽性的結果和反面的、陰性的結果,有時后者更為重要。討論部分要善于運用自己的資料,闡述自己的觀點,以觀點統率材料,夾敘夾議,最能引人入勝。臨床論文尤其應該用自己的病例統計數據和個案來進行論證。
4.3要善于將圖表與文字配合使用。三者內容不應該重復。核對圖表在文內是否按序標引。
4.4要正確運用語法和修辭??萍嘉恼虏煌谖乃囎髌罚灰筠o藻華麗,形象動人,而要求準確、簡潔、通順、合乎語法和修辭。4.5要重視規范化和標準化。注意醫學名詞、簡化漢字、計量單位、標點、符號和數字使用的規范化,第一次使用縮略語時是否寫出全稱,核對參考文獻是否按序標引以及著錄格式是否標準。4.6認真通讀全文,檢查有無筆誤、拼寫、打印、計算錯誤。5投稿前的準備
投寄論文要選擇適當的期刊,做到“知己知彼”。投稿前,要認真閱讀目標刊物的稿約,并且分析其已刊出論文的水平、特點及其欄目,將之與自己的文章相比較,以決定如何投寄。
一般說,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要求刊出的論文具有國內先進性或重要指導性,同時也重視臨床實用性。
稿約中一般都對來稿提出格式方面的要求,應認真對待,以免因形式審查不合格被退稿而延誤論文的發表。
必須注意的是,切忌一稿多投,即同時投寄兩種刊物或多種刊物,或投寄一刊后未等退稿又投寄他刊。但是,同時向不同刊物投寄中文稿和外文稿,則不屬一稿兩投,因為其讀者和文種均不同。在國際上,這種情況稱為平行發表(parallelpublication)或二次發表,與一稿多投引起的重復發表uplicatepublication),有原則區別。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本校2014級中醫八年制專業的138名學生作為PBL教學研究對象,授課教材使用中醫藥出版社《生物化學》第7版唐炳華主編教材,
1.2教學方法
目前我校針對中醫專業特點,將中醫專業生物化學授課內容整體優化后劃分為三大版塊,即物質化學、物質代謝和肝膽生化與疾病。物質代謝版塊包括生物氧化、糖代謝、脂類代謝、氨基酸代謝四個部分。肝膽生化與疾病是第三版塊。在有限的學時內,全程展開PBL教學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們結合中醫專業特點,精選適合PBL教學的物質代謝版塊和肝膽生化與疾病版塊內容,選擇合適的臨床病例,在課堂中以微視頻形式播放并講解相關的具體臨床病例情況并提供患者資料,要求學生針對此患者基本情況,利用網絡查閱相關資料,分組討論疾病的可能發病機制、目前中、西醫臨床治療方案,并比較不同臨床治療方案之間的優劣,以促進學生從分析解決臨床問題的角度理解生物化學物質代謝和肝膽生化版塊授課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例如:采用微課小視頻在課堂展示以物質代謝紊亂引起的疾病如脂肪肝、多并發癥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膽結石和黃疸等疾病相關的臨床病例,要求學生針對上述疾病從生物化學知識角度討論疾病發生的機制及目前中、西醫臨床治療方案,促進中醫八年制學生從物質代謝角度理解并討論疾病發生的具體機制以及中西醫治療差異,培養他們分析、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
2評價和分析
PBL教學效果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固定的時間內對課堂中提到的問題,每組出一名學生代表回答問題。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如電子版教材、網絡精品課程視頻、網絡微課、慕課教學平臺、手機移動百度搜索等搜集資料,進行分組討論并在課堂中搶答積極討論。鑒于課時的關系,有些復雜問題留給學生放在課后討論。授課老師針對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帶有共性的問題進行講解,并結合授課內容強調重點、難點。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應把控課堂討論氣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在學生回答問題方面,結合目前我校實施的形成性評價考核進行評價。學生的形成性評價考核成分由期末考試成績(70%)、平時成績(20%)和實驗成績(10%)三部分構成。平時成績占20分(由課堂討論回答問題情況構成)。在PBL教學模式中,每組學生在回答問題方面的表現是平時成績的組成部分。對于回答問題較好的每組同學給予更高的平時成績。同時,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情況(問題回答的正確性,問題回答的深度和廣度)進行點評,引導學生反思在解決和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通過反思做出總結,鞏固自己學到的知識。同時,也可讓學生在課后整理自己以及本組在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錯誤。教師根據學生在討論中的表現做出客觀的評定。當然,在PBL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根據學生的反饋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進一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作出及時而有效的調整,使教和學雙方面同時得到提高。采用PBL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后,筆者對參加PBL教學的中醫班學生發放問卷調查進行效果評價。調查內容包括臨床問題分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對生物化學授課內容的理解能力,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師生互動、課堂氣氛、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習思路開拓、知識的記憶能力等方面。此問卷主要評測中醫八年制學生對生物化學課程物質代謝相關知識的掌握及對PBL教學方法在中醫八年制生物化學課堂教學中實施的合適度等,共發放調查問卷138份,回收138份,應答率100%。調查的具體結果見表1。從以上問卷調查結果看出,在中醫八年制生物化學教學中實施PBL教學法,82.60%學生認為提高了他們對生物化學課程的學習興趣,85.50%學生認為PBL教學增強了他們對生物化學授課內容的理解,80.43%學生認為PBL教學提高了他們對生物化學授課內容的記憶能力。此外,調查結果還顯示PBL教學活躍了中醫班生物化學課堂氣氛,在結合臨床疾病發病機制和治療方案基礎上提高了中醫八年制學生分析和解決臨床問題能力。PBL教學開拓了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分析主觀題時思路更廣闊,能夠引用其他學科知識,體現出較強的綜合能力,尤其是在培養中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探索創新精神方面。
3討論
PBL教學法的特色是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以具體病例為切入點提出問題,以討論這些問題為手段來激發和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3-4]。在中醫八年制生物化學PBL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課堂中采用微視頻展示相關病例情況,介紹患者的具體情況并提出問題,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利用當今發達的網絡資源進行深入思考并展開討論。針對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程度和準確度,以給予平時成績的形式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表現情況進行形成性評價。通過結合PBL教學方式,在中醫八年制班級中以討論形式講授物質代謝與疾病相關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在中醫班形成了輕松愉悅的生物化學學習氛圍。調查報告結果還顯示,PBL教學促進中醫專業學生對物質代謝中復雜代謝途徑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學生臨床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有利于培養適應新時代的創新性的卓越中醫人才。例如:教師通過以臨床真實病例為出發點引導中醫八年制學生對“不同類型糖尿病發病機制和中醫臨床治療策略”和“肝性腦病的發病機制和中醫臨床治療策略”等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從分析臨床問題角度充分挖掘中醫八年制學生臨床思維潛能。盡管PBL教學提高了中醫八年制學生臨床思維和生物化學教學效果,但是在順利開展需要解決以下問題。首先,教師應結合理論知識精選臨床病例,學生應對物質代謝授課內容十分熟練,并配合老師積極查閱相關資料熟悉臨床疾病發病機制和臨床治療方案,才具備解決和分析臨床問題能力。其次,在中醫八年制班級生物化學中實施PBL教學,要求教師掌握豐富的中醫中藥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具備一定的中醫中藥知識背景,憑臨床和教學經驗來分析教學內容,密切聯系臨床病例。再次,教師還應掌握醫學最新發展動態,密切關注臨床疾病發病動態和各種臨床治療方案,將生物化學代謝知識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與中醫臨床疾病防治緊密結合,才能對學生給予正確引導,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進行。
作者:陶懷 張波 周賽男 宋嵐 胡梅 單位:湖南中醫藥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
參考文獻
[1]宋嵐,胡梅,張波,等.在中醫學臨床拔尖班生物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科研素質的探討[J].科教文匯,2016(19):73-74.
[2]張麗娜,金國琴,張學禮,等.提高中醫藥院校生物化學教學質量有效途徑的探索[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29(2):8-10.
關鍵詞: 中學語文教材 話語文化 傳統文化
在話語風格方面,中國人多依賴暗示性的陳述,避免直接闡述,并偏愛使用比喻和類推解釋闡明觀點。對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來說,中國人在陳述、解釋、闡明、辯論其觀點時是循環性的,缺少英美人那種復雜而有力的辯論方法和辭令。在批評或勸告對方時,中國人常常使用委婉語、雙重否定、低調陳述或歷史典故,雖然間接,但很有效;在提出請求時,中國人會盡力避免說出傷面子的話,避免表現出妄為、渴望、自私的語氣和態度。漢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在語文教材中,這種積淀了傳統文化的話語的表現方式多種多樣,常體現為:
稱呼?!栋正傳》中阿Q宣布“造反了”之后,趙太爺為何要叫他“老Q”?趙白眼也要叫他“Q哥”?而假洋鬼子在未莊人面前為何要稱“革命黨”為“洪哥”?這里便有一種文化的意義:在漢民族文化傳統中,稱“老”意味著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稱兄道弟則說明雙方關系十分密切。在歐美,“老”則是衰弱、無用的同義詞,人們最忌諱稱老。只有了解了這些稱呼背后所隱含的意思,才能對人物的心理狀態和作品的主題有更深刻的把握。
謙稱。謙稱是表示謙虛的自稱。古代君主自稱孤、朕、寡人、不谷,一般人自稱臣、仆、愚、蒙、不佞、不敏、不肖、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小人、小可、后生、晚生、侍生等,女子自稱一般用妾、奴等。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一般為拙荊、賤內、內人、山荊、荊屋、山妻,稱自己的兒子為小兒、犬子、息男,稱女兒為息女、小女等,主要用于口語,常見于戲劇。但很多時候,謙稱的背后表現出的是說話人的高高在上和虛情假意?!读主煊襁M賈府》中有這樣一段對話:賈母因問黛玉念何書,黛玉道:“只剛念了《四書》?!摈煊裼謫栨⒚脗冏x何書,賈母道:“讀的是什么書,不過是認得兩個字,不是睜眼的瞎子罷了!”賈母說話的語氣比較明顯地表現出,她對迎春姐妹們的念書態度不以為然,謙稱“不是睜眼的瞎子”的背后反映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文化觀念牢牢地盤踞在她的內心深處。對此,聰敏乖巧的黛玉也聽懂了。所以,后來寶玉問她“可曾讀書”時,她便答道:“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許認得幾個字。”可見,寄人籬下的林黛玉是多么的脆弱敏感、小心謹慎。
穿著。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的句子,為何濕的是“青衫”呢?這就涉及古代衣服的質料、顏色表示地位高低的服飾文化。古代“白衣、白丁”是指平民百姓,穿紅著綠者是有品位的官員,而黃色則只有帝王才能用,“黃袍加身”即是登基為帝。依唐制,朝廷命官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六、七品服綠,八、九品服青。知曉了這種服飾文化背景,我們才能深切地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這兩句的情感內涵:他由一個朝廷諫官一貶再貶為著“青衫“的九品小官,心中該有多少郁憤和凄苦,“青衫濕”也就不足為奇了。
座次?!而欓T宴》中有這樣的描述:“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卑垂糯Y俗,室內的席次是有等級、地位差別的。以東向(坐西面東)的為最尊,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后是西向。鴻門宴是在軍帳中舉行,排席次,同室內。依禮,劉邦為客人,本應居首席,東向坐。但項羽自己東向坐了,項伯因是項羽的叔父,輩分高,故與之同坐首席,次席也安排自己的謀士范增坐了,而把客人擺在了第三等的位置,連范增也不如。至于劉邦的謀士張良,則只有“西向侍”的資格。這種座次安排是顛倒的,由此反映出項羽對劉邦的輕辱。這一細節,深刻地揭示了項羽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剛愎自用的性格。
諱飾。《禮記?曲禮上》有云:“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敝M飾作為禮數滲透了漢民族文化?!端帯分腥A大媽聽到別人說自己的兒子“癆病”,便感到不快?!蹲8!分邢榱稚┰趧e人的祝福時離開人世,短工用“老了”代替“死了”?!对隈R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通過運用“諱飾”的修辭手法,回避“死”字,既委婉含蓄地表現了作者不愿承認“馬克思已死”這一殘酷事實的極度悲痛心情,又表明了馬克思雖死猶生,他將永遠活在革命者的心里?!?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里還不到兩分鐘,等我們再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永遠地睡著了。”中的“停止思想”、“安靜地睡著”、“永遠地睡著”,都是指“死”。對于馬克思的死,作為最親密戰友的恩格斯,內心悲痛欲絕又不忍心直接說出,因而用了“諱飾”手法。而對于讀者和聽眾來說,經過作者這么一“諱飾”,就感覺刺激小多了,情調也緩和了,并且與追悼會的氛圍相吻合,更便于人們接受,這在教學中應加以細辯。
信仰。以下兩例可看出東西方的信仰的差異:一是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地驚天。頃刻間游魂先赴森羅殿,怎不將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竇娥冤》);二是父親,父親,看在圣母的面上,看在十字架的基督面上,看在所有的圣靈面上,看在你靈魂得救面上,看在我性命面上,你不要動它(《守財奴》)。
總之,話語的文化意義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學習時要結合課文語境和漢文化傳統對教材中話語的文化意義進行具體的分析和深入發掘,促進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心理、情感狀態和思想主題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參考文獻:
1.1研究價值被廣泛認同
一個學科獨立存在,首先要具備獨立的學術與社會文化價值。中醫文化研究的價值體現在多個方面。從微觀方面看,有利于中醫學的學術繁榮。中醫學兼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屬性于一身,但中醫學的現代研究大多屬于自然科學研究,對于中醫學的文化研究則起步晚、成果少、影響力不大。中醫文化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中醫研究的偏差,彌補現代中醫研究的不足。從中觀方面看,有利于總結中醫學發展規律,為中醫學發展提供動力。通過對中醫文化內涵及發展規律的揭示,來傳承傳播中醫文化核心價值,保存與發展中醫學原創思維,為中醫學術發展提供方向引領與動力源泉。從宏觀方面看,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復興。“中醫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原創思維方式,融合了中國歷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精華,凝聚了古圣先賢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揚中醫文化,大力發展中醫文化事業,是提升國家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選擇和重要途徑。
1.2學科內涵認識趨近
學科內涵是一個學科明確研究對象,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重要標志。中醫文化學是研究中醫文化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關于中醫文化的界定非常關鍵。由于對文化本身認識的多元性,給中醫文化的界定帶來了復雜性。目前的代表性觀點有:“所謂中醫文化,不是或主要不是指中醫作為科學技術本身,而是指這種科學技術特有的社會形式、文化氛圍,也即中醫學發展同整個社會文化背景的聯系以及中醫學中所體現的特有的文化特征”。這是從中醫文化與中醫科學技術區別角度來界定的。另外一種是廣義文化上的界定,即“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體現中醫藥本質與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還有一種是從文化的具體層面來界定,如“中醫藥文化是中醫藥學內在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外在的行為規范、器物形象的總和”。幾種界定盡管角度不同,但對于中醫文化的研究對象卻基本達成共識,即中醫文化以中醫學為研究對象,研究中醫學與傳統文化的聯系及中醫學自身的精神文化、行為文化與器物文化。
1.3學術研究成果向綜合集成
中醫文化研究熱首先是由傳統文化熱推動的,中醫文化研究早期成果集中在中醫學與傳統文化特別是中國傳統哲學、易學及儒學、道學、佛學的關系上。關于中國古代哲學與中醫學關系,如劉長林的《內經的哲學與中醫學的方法》;關于易醫關系,如楊力的《周易與中醫學》、張其成的《東方生命花園———易學與中醫》;關于中西醫文化比較,如何裕民的《差異•困惑與思考———中西醫學比較研究》、祝世訥的《中西醫學的差異與交融》;關于中醫與儒學、中醫與道學、中醫與佛學方面的研究專著,如薛公忱主編的《儒道佛與中醫藥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歷史研究不可或缺。中醫學史早已經成為一門較為成熟的獨立學科,從中醫學術史過渡到中醫文化史是中醫史研究的一個重要轉向,也是中醫文化學獨立的一個重要基礎。馬伯英的《中國醫學文化史》是中醫文化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中醫哲學作為中醫文化的核心內容,中醫哲學史研究自然也成為中醫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一個重點內容。程雅君的《中醫哲學史》計劃四卷本,目前已經出版二卷,是中醫哲學史研究的扛鼎之作。另外,由南京中醫藥大學牽頭組織編寫的《中醫文化研究》三卷本,從中醫文化源流、中西醫文化比較、中醫文化復興三個方面對中醫文化進行了開創性研究。隨著中醫文化研究的深入,中醫文化教育在高等中醫院校中廣泛開展,編寫教材、構建中醫文化與中醫哲學知識體系成為中醫文化教育工作者的另一項工作任務?!吨嗅t藥文化基礎》《中醫哲學基礎》《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中醫文化導讀》等教材不斷創新,有的列入國家規劃教材,有的成為省市精品教材。從分化走向綜合,是學術研究與學科發展的規律,也是學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1.4學科隊伍不斷壯大
中醫文化研究最初是由兩部分人員構成,一是哲學工作者,從中國哲學角度探討中國傳統哲學對于中醫理論形成與發展的影響以及中醫學思維方式特征,或從科學技術哲學視角探討中醫學方法論及其發展規律;二是中醫醫史文獻專家,醫古文、中醫史學是這一群體的先覺者,還有一些中醫文獻學專業工作者也加入到中醫文化研究隊伍中來,目前許多研究機構的中醫文化學科帶頭人同時也是中醫醫史文獻專家。隨著中醫藥機構文化建設的不斷推進,為滿足中醫文化教育、宣傳與傳播的需要,一些中醫藥管理工作者、中醫臨床專家、中醫基礎理論教師、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外國語教師也介入到中醫文化研究與教學中來;同時越來越多不同專業背景的研究生如哲學、語言學、傳播學、教育學的研究生也開始關注中醫文化,甚至將中醫文化作為自己的學位論文。
1.5學科建制基本成形
隨著中醫文化研究的深入,中醫文化研究機構也開始先后成立。南京中醫藥大學1994年成立了全國首家中醫文化研究中心。1999年北京中醫藥大學成立了中醫文化研究中心,2014年該中心更名為獨立建制的國學院、中醫藥文化研究院。隨后山東省、上海市、福建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等省市也先后成立了中醫文化研究與傳播機構,其中有些研究機構已發展成為省級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有的機構成為學校2011年協同創新中心,還有的中醫文化研究團隊成為校級或省級科技創新團隊。1996年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文化分會正式成立,從此中醫藥文化研究有了自己獨立的學術團體。2007年中國哲學史學會中醫哲學專業委員會成立,聯合中國哲學史及中醫基礎理論學者,積極開展中醫哲學學術研究與學科建設。專業學術期刊是學科成長的重要平臺,也是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夺t古文知識》《上海中醫藥雜志》《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等中醫學術期刊相應開設“中醫文化”專欄,《中醫雜志》的“學術探討”欄目也積極發表中醫文化研究成果。
1999年《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創刊,這是目前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學報中唯一的社會科學版學報。2006年原《醫古文知識》更名為《中醫藥文化》并正式創刊,成為目前國內唯一專門研究中醫藥文化的學術期刊。近幾年幾乎每年都有多項中醫文化研究課題被立項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甚至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重大招標項目,有的還立項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標志著中醫文化研究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此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十二五”學科規劃中將中醫文化學作為了重點建設學科,包括安徽省、南京市、山東省、上海市、北京市等地多家研究機構入選。國家行業主管部門將中醫文化學列入重點建設學科,標志著中醫文化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具有了合法性。安徽中醫藥大學等高等院校在中醫學一級學科下自主設置中醫文化學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招生點,南京中醫藥大學與北京中醫藥大學率先在中醫學一級學科下自主設置中醫文化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招生點,專門培養中醫文化研究高級人才。
2中醫文化學科建設存在的問題
中醫文化學作為一門學科雖然已初步成型,但由于學科發展時間短,還存在學科界限模糊、研究內容過于分散、研究隊伍有待提高等諸多問題。
2.1學科界限模糊
作為一門交叉學科,中醫文化學與中醫史、醫古文、中醫文獻學、中醫基礎理論學科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一些內容的交叉滲透難以避免。但作為一門獨立學科,中醫文化學必須進一步明確自己獨立的研究對象,否則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多個學科去“爭搶”研究,導致中醫文化學科被淡化,甚至學科獨立存在的必要性遭受質疑。因此,在保持與其他學科交叉滲透的優勢前提下,進一步明確自己的研究重點,劃定自己的學科界限非常必要。
2.2研究內容過于分散
在中醫文化研究的早期階段,研究內容分散無可厚非,但作為一個獨立建制的學科,則需要將研究視野集中到解決中醫文化學科核心問題與關鍵問題上來。另外,中醫文化研究還存在著整體水平不高的問題,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現有研究雖不乏精品,但低水平的所謂‘研究’卻也占據了相當比例。這種研究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嚴重影響了中醫文化研究的整體水準,使其整體研究狀況與其深遠的現實意義之間呈現出不平衡的狀態”。中醫文化研究重點應從過去“回溯性”研究,轉向到解決中醫發展的現實問題中來。
2.3研究隊伍有待提高
由于中醫文化研究者來自眾多學科領域,受學科視野限制,學者們往往選擇自己熟悉的問題,運用自己的學科方法開展研究,而缺乏文化整體視野的觀照。目前中醫文化研究主體,一是中醫藥學者,一是文史哲學者。中醫藥學者研究中醫文化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但部分研究者由于缺乏人文理論素養,不熟悉文化研究方法,導致研究成果容易滯留在醫學層面,而未能夠深入到中醫文化內核。而一些文史哲工作者長于文化研究方法,但缺少必要的中醫學知識儲備,研究成果容易滯留在文化表層,未能切入中醫內部。兩個研究主體由于處在不同學科領域,缺乏必要的交流、溝通與理解,所以培養一批熱愛中醫文化事業、具備深厚中醫文化功底的中醫文化專職研究隊伍刻不容緩。
2.4引導作用未充分發揮
中醫文化研究時間不長,在沒有統一的理論范式引導下,對中醫文化研究中的重大問題并沒有取得統一認識,許多問題尚處于見仁見智的階段?!秶鴦赵宏P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22號)提出,要繁榮發展中醫藥文化,將中醫藥文化建設納入國家文化發展規劃,并將其提高到與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并列并重地位。中醫文化的作用在于引導,但由于學術內涵研究不足、實踐研究不夠,其在引領中醫教育、醫療、科研、保健、產業與對外交流合作方面的作用發揮不盡理想。
3加強中醫文化學科建設的建議
3.1加強學科內涵研究,厘清中醫文化學科與其他學科關系合理界定中醫文化學科內涵是中醫文化學科建設的一個基礎性工作。盡管目前對中醫文化學科內涵的認識趨同,但如何從中醫文化本質、要素、結構、功能等方面分層界定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中醫文化學科內涵界定既不能廣泛無邊,否則難以體現中醫文化特色;也不可過于狹窄,否則難以起到引領中醫藥事業發展的作用。界定中醫文化內涵,除了需要處理好中醫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與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關系外,還需要處理好中醫文化學科與其他中醫藥學科的關系,厘清中醫文化與中醫文獻、中醫史、中醫基礎理論等學科的界限,在保持為其他學科提供文化背景、思想源泉與發展動力的前提下,保持和維護學科自身的特色與獨立性。
3.2聚焦重大需求,解決中醫文化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
中醫文化研究涉及面廣,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但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本學科的重大基礎理論問題,同時還需要解決中醫藥傳承傳播領域重大實踐問題。在中醫文化學科理論問題研究中,除了合理界定中醫文化學科內涵外,還需要解決中醫科學性、中醫文化核心價值體系與中醫學思維方式等重大理論問題。中醫文化需要解決的重大實踐問題,著力點應放在中醫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傳播上。
3.3加強中醫文化隊伍建設,培養高素質中醫文化專門人才
關鍵詞 中醫學;西醫學;語言文化差異;中醫英譯
中醫西傳歷經300多年,時至今日,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傳統的中醫學與現代西方醫學共存,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中西醫學都是“研究人體生命過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學體系”??梢?,二者至少具有三點共性,即研究對象相同—— “人體生命過程”,目標一致—— “防治疾病”,且都是“科學體系”中的一員。但是,二者的語言文化差異折射出中醫學文化所具備的人文特征和西醫學文化,尤其是現代西醫學文化,所具備的典型的科學特征。
語言是文化的結果,一個民族所說的語言是這個民族總的文化的反映;但也可以說,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部分,? ?語言與文化都共同發展了幾千年 。
1 象形文字、拼音文字與思維模式
中國文字是3 000多年以來一直保留著象形書寫法(與拼音書寫法相對)的唯一文字。筆者通過比較、分析《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注:東漢·許慎撰,我國第一部收字齊全、形音義綜合考辨、編排科學而系統的字典]與《黃帝內經》所反映的思維模式、哲學觀念以及人體解剖、疾病和治療知識,得出以下結論:《說文》中蘊涵的中醫學知識與《內經》一脈相承;《說文》所體現的“天一地一人”宇宙思維模式與貫穿《內經》的“天一地一人”生態醫學思維模式同出一轍;作為《內經》理論基礎的“氣、陰陽、五行”學說可通過《說文》追本溯源;《說文》主要通過分析漢字的造字結構、追溯漢字源流及本義,是研讀《內經》以及探索研究中醫學起源的重要書籍。以象形字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中國文字及其所代表的意義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和保守性。這對于促進中醫學家的類比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發展,以及用《內經》奠定的這種思維特點去影響其后的歷代醫家,發揮了無形的巨大作用。從陰陽、五行、精、氣的象形字到《內經》廣泛的取類比象,再到明清醫籍對字的形音義的???、考辨,都顯現出中醫學思維之鏈中象形漢字的深遠影響。
英語是拼音文字。英語單詞的“形”與發音直接聯系,對其語義的理解是以聽覺為基礎,從而跳出了以事物具體形象為材料的視覺思維框架,為發展以抽象概念為基礎的邏輯思維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從而形成抽象推測、概念思維和范疇區分以及對這個世界力求得出客觀判斷的傳統。實際上,醫學英語詞匯中所含的純英語詞匯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醫學英語詞匯都是由醫學詞綴通過構詞法拼綴而成的,而醫學詞綴多來自拉丁文和希臘文詞素。由于深刻的結構性差異(包括世界觀、思維模式乃至語言),產生了中西文化之間理解和翻譯的極大困難。從一種文化角度研究另一文化,往往把一套世界觀和思維體系都“走私”進來,而這套世界觀和思維體系能否被對方文化傳統接受、并相互融合呢?以“氣”為例?!墩f文·氣部》:“氣,云氣也。象形?!薄皻狻痹诩坠俏闹凶鳌皻狻?,象空中流動的氣流,蒸發升騰,其象如云,不久消失,又為無形。因此,“氣”是無形的,無處不在的,可聚而有形的(如可凝而成水)。此時的“氣”可英譯為air。隨后,包圍、充斥在人類空間的“氣”,被抽象化為一種哲學意義上具有物質含義的“氣”。春秋戰國時期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就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醫學家抓住時機,適時地將“氣”引入醫學。這樣,“氣”就成了先秦自然哲學與醫學的中介、橋梁。到了《內經》時代,“氣”不僅是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亦是人體的基本物質,且可化而為血、為精、為津液等,它所主持的人體正常生命功能活動為“神”。《內經》的全部理論與技術,幾乎無一不與“氣”相關,且各種各樣的“氣”名目繁多,有陰氣、陽氣;清氣、濁氣;天氣、地氣;正氣、邪氣;營氣、衛氣;四時之氣、藏府之氣、經脈之氣;等等。此時?!皻狻痹缫巡皇莂ir,也不是energy或vital energy或atmosphere,只能是qi了?,F在,對大部分西方人來說,qi已不再陌生。
2 中醫學術語、西醫學術語與中醫英譯
現代術語學所觀察到“專業術語的產生大部分是由普通語言衍生而來”的情形,在中、西醫學中都可以清楚地得到證明。熟悉中醫用語的人應該能夠察覺,中醫書籍中的用字大部分是普通語言用字,且比較廣泛地出現在同一成書年代的其他著作中。魏邐杰博士和文樹德教授都主張將中醫學的基本術語分為兩大類:一是代表一般概念的日常用語,如頭、腳、胸、腹、心、肝、血等;一是從日常用語所引申出來的中醫學專有名詞,如竅、穴、衛、邪、命門、三焦、督脈等。由于前一類用語大多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說,大部分文化種群都有這類概念,而且各種群所使用的不同語言也都存在著表達這些概念的詞匯,因此翻譯時,采用譯人語的對應詞應該是最準確的方法;后一類代表中醫專門知識的詞匯則大多源自于隱喻(metaphor)的命名方式,即由普通語言、以類比的方式形成,翻譯時,可以通過字對字直譯的方式加以譯解,也就是將字面上的意思譯出來 。如竅譯成orifice,穴譯成point或hole、衛譯成defense、邪譯成evil、命門譯成life gate、三焦譯成triple burner、督脈譯成governor vessel。關于西醫學術語,魏邐杰博士將其分為三類:第一類由借用自普通語言的用詞構成,如fever、chill、cough、cold、influenza等;第二類則是由西醫用以描述特定專業概念的詞語組成,如conjunctivitis、anemia、hypertension、arteriosclerosis、hyperchlorhydria等;第三類由醫學來源詞語組成,如enuresis、lochia、pharynx、1arynx、dysphagia等。第一類詞語,盡管通常由醫師使用,但是一般人都能夠明白,而且大部分正常成人都能夠分辨這些名詞所指的情形為何。第二類詞語中雖然有些詞(如anemia、
hypertension、conjunctivitis)對一般非專業者可能并不陌生,甚至還被他們所使用,但是非專業者并無法以醫學的準確性診斷出這些病情;這些名詞所反應出的專業知識與一般的認知有很大的距離。第三類詞語則不需要任何專業知識或設備便能加以了解或確定。魏遁杰博士認為,應該絕對避免使用純然“嚴謹專業性的”第二類西醫學名詞術語翻譯中醫學概念,認為這樣“必然會破壞了他(指‘譯者’)意欲傳達的這個知識體系(指‘中醫學’)的完整性”,并相信只有第一類與第三類西醫學名詞術語才能用于翻譯中醫學概念H 。筆者頗為贊同。筆者認為,中醫學術語基本上也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由借用自普通語言的詞匯組成,如心、肝、脾、肺、腎、發熱、頭痛、咳嗽、心悸等;第二類由中醫用以描述特定專業概念的詞語組成,如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等;第三類由中醫學來源詞語組成,如《說文解字·廣部》中的某些形聲字—— 疝、疸、癰、瘍、痔等。而當初西醫中譯時所“借用”的中醫學詞匯也是相應的第一類和第三類,也就是說把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和measles、leprosy、malaria、epilepsy分別譯為“心、肝、脾、肺、腎”和“麻疹、麻風、瘧疾、癲癇”是基于全人類對人體和病的共同認識。而同時,我們也應從西醫中譯實踐中吸取教訓:采用第二類中醫學名詞術語翻譯西醫學術語所引起的中西醫學概念混淆不清的狀況不應在中醫英譯中重演。如將typhoid,typhoidfever譯為“傷寒”,typhoid或typhoid fever指的是“infection ofthe intestine caused by Salmonella typhi in food andw ater”,臨床表現為發燒、腹瀉,甚至有血便,是腸的感染性疾病(infection of the intestine)。而中醫學中的“傷寒”,廣義指外感熱病的總稱,狹義指外受寒邪,感而即發的病變 。
3 醫古文、醫學英語與中醫英譯
讓我們先觀察比較一下下面兩段短文:(1)“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日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素問·寶命全形論》)。(2)“Man is metazoon,triploblastic,chordale,vertebrate,pen—tadactyle,mammalian,eutherian,primate...The out—lines of each of his principal system of organs may be traced back,like those of other mamm als,to the fish—es.’’(L.A.B.一orradaile) 。 (譯文是:人屬于后生動物,系五趾,三胚層高級動物,屬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靈長目??象其他哺乳動物一樣,他的每一個器官系統的輪廓可以追溯到魚類)。以上都是從“發生學(genetics)”角度來界定人生命的起源,若僅從語言學角度考察,第一段四、六字成句,文辭簡練、優美,具有詩一般的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而第二段含有大量的專業術語,語句平實、嚴謹,屬于科技英語,談不上文辭、韻律的優美。中醫學的核心知識都來源于古典文獻,即“文言文”。實際上,自《內經》問世以來,中醫語言就基本定格在“文言文”。而“醫古文”是文言文的一種,是文學語體。由于中醫學術語具有高度多義性、同義性和模糊性,醫古文又異常簡練、具有豐富的修辭格,因此極易造成中醫語言語義模糊,并引發學術之爭。因此,中醫學中的“咬文嚼字”現象— — 校勘、訓詁或注釋中醫古典著作,更是淵遠流長,并延續至今,從而體現出中醫學所具有的人文、社會科學特征。而醫學英語語義明確清晰,所表達的理論具有可證偽性,屬于科技英語,是科學語體。因此,在譯介中醫時,尤其是中醫古典著作時,絕不能像西醫中譯一樣僅注重傳達原文所體現的醫學知識,同時也應對原文所體現的各種人文、社會科學特征給予必要的關注,因為這些特征本身就是中醫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谏鲜鲇^點,筆者認為應堅持嚴謹應用保持中醫概念系統性、完整性和獨立性的名詞術語英譯原則,并在現有的基礎上推出一個體現中醫典籍文化的更完美的翻譯體系,使建立在中醫典籍文化基礎上的中醫學順利、持久地走向世界。
參 考 文 獻
1 夏征農.辭海[縮印本(音序)].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2006.
2 何裕民.差異·困惑與選擇— — 中西醫學比較研究.沈陽:沈陽出版社,1990:149,170.
3 魏遁杰.中醫西傳與翻譯問題.醫學與哲學2001;22(7):51— 54.
4 魏遁杰.英漢漢英中醫詞典.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