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8 07:30:46
序論:在您撰寫經濟系畢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信息產業經濟論文3400字(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信息產業對經濟的促進作用研究論文
摘要:信息產業可以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該研究使用“一帶一路”16個國家投入產出表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信息產業已經成為各國國民經濟的重要部分,并通過產業關聯作用影響本國和其它國家的國民經濟發展。建議各國積極參與“信息絲綢之路”建設,進而共同推動“一帶一路”區域的經濟繁榮。
關鍵詞:信息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經濟影響信息產業
信息化對各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對于“一帶一路”建設同樣重要。在我國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提出了“信息絲綢之路”、“網上絲綢之路”,并將其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部分。
“信息絲綢之路”和“網上絲綢之路”建設需要信息產業的支撐,這也為各國信息產業的發展與國際合作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研究信息產業對“一帶一路”各國產業經濟的影響,可以讓各國看到信息產業對本國和他國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各國積極參與“信息絲綢之路”和“網上絲綢之路”建設,進而使“一帶一路”建設取得更大成效。
一、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影響
隨著計算機、互聯網、移動電話等的普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信息產業快速發展。同時,信息產業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得以體現,最直觀的就是信息產業產值及其與GDP的關系。
本文使用WIOD投入產出表(世界范圍的投入產出表,WorldInputOutputData)數據進行分析。該投入產出表有“一帶一路”16個國家,包括了部分OECD國家和金磚國家,其中包括“一帶一路”區域內面積大、人口多、經濟好的主要國家。利用投入產出表數據,可以計算出信息產業產值、信息產業產值占國內總產值比重、信息產業對GDP增長的直接貢獻率等信息(如表1所示)。
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最直接影響,主要體現在信息產業增加值對國民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上。各國信息產業在2000年—2014年間對GDP的直接貢獻率平均為2.4%—6%,平均直接貢獻率為4.6%。由于各國信息產業發展情況不同,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差距較大(如圖1所示)。例如,印尼的電信業貢獻最大,印度以及中東歐國家的IT服務業貢獻最大且信息產業總體貢獻也較大,中國的IT制造業貢獻最大。圖1信息產業細分產業增加值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率總結這些國家信息產業的發展規律發現,各個細分產業的表現有所不同。電信業會逐漸成熟并有衰退趨勢,IT服務業屬于發展空間較大的產業,IT制造業能夠維持較強的生命力。從各國2000年到2014年間各細分產業在國民經濟總產出中的占比排名變化,或者從產業聯動效應分析中,都可以發現這一規律。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不僅可以了解各個國家信息產業的不同地位,也可以了解不同細分產業當前所處的階段和未來的發展潛力。
二、信息產業對本國產業的影響
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在信息產業發展的同時,也通過產業關聯效應帶動了國民經濟各國產業部門的發展,進而促進本國的經濟增長。根據投入產出表,可以計算影響力指標反映信息產業對其后向關聯部門的拉動效應(對其他產業產品的需求),以及感應度指標反映對其前向關聯部門的推動作用(產品提供給其他產業),考察各細分產業對國民經濟影響的動力機制及其動態變化。為了同時反映細分產業部門的影響力和感應度,下面以感應度為橫坐標、影響力為縱坐標作圖,以均值(1,1)為坐標原點分為四個象限,氣泡大小代表產值占比。
在多數國家,發展電信業對推動國民經濟有重要作用(如圖2所示)。多數國家電信業的影響力小于1而感應度大于1,說明電信業對本國其它產業的拉動不算大,但推動力不小。電信業務普及程度越高,電信業對經濟的推動作用越大。在電信業產值占比較大的國家(氣泡較大),電信業對其它產業的推動作用更明顯;而在中國以及互聯網普及率較低的印度和印尼,電信業的產業聯動作用都不大?;ヂ摼W普及率已經處于相對較高水平的國家,電信業對本國各產業的推動力在減弱(箭頭走勢主要是向左)。圖2電信業的聯動作用變化示意圖總體上看,IT服務業對其他產業的關聯作用不太大(影響力和感應度多數小于1),而且,很多國家的這一作用還在減弱(箭頭走向左下方)。對于主要為西方發達國家提供IT服務的部分東歐國家和印度,雖然IT服務業的比重在下降(氣泡變?。?,但其影響力卻略有增加(箭頭走向左上方),說明較小的IT服務業同樣可以撬動經濟增長。印度雖然互聯網整體發展水平較低,但該國已經將IT服務業特別是軟件業作為戰略性產業,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上升較快。相比之下,中國IT服務業部門的產出占比較低,在56個產業部門中僅排名37位,對其他產業的聯動作用也明顯下降(如圖3所示)。圖3IT服務業的聯動作用變化示意圖IT制造業產業對其他產業的推動和拉動作用都非常大(影響力和感應度都處于交叉點右上方),但其作用在減弱(很多國家的箭頭走向左下方)。多數國家IT制造業產業規模變化不大,互聯網普及率較高的國家,IT制造業比重上升較為明顯(如圖4所示)。圖4IT制造業的聯動作用變化示意圖三、信息產業對其它國家的產業影響
“一帶一路”強調國際合作,“信息絲綢之路”建設也需要沿線國家共同建設,各國信息產業發展不僅對于本國經濟有促進,對于“一帶一路”區域整體經濟也有重要推動作用。依據16國的國家間投入產出表,算出各國各個產業部門的國際影響力系數、國際感應度系數,可以了解信息產業在國際產業合作中對其他國家產業發展的聯動作用。下面作圖對比互聯網各細分產業的對國內和國外的影響力系數、感應度系數(如圖5所示)。圖5信息產業的聯動作用對比圖多數國家的信息產業發展,對本國的影響更大。從圖中可以看出,幾乎所有國家的國內關聯都位于第一象限,國外關聯都位于第三象限,多數國家信息產業對國內的關聯作用明顯大于其對國外的關聯作用。
IT制造業在國際合作中的作用相對較大。在各產業的國外聯動中,IT制造業的國際產業鏈比較發達,需要較多的國外產業提供中間產品,所以其對國外產業的影響力明顯高于其他兩個產業。另外,產業的國外關聯度較高的國家,基本上都是本國互聯網普及率較高的國家。這可以側面說明,一國如果自身互聯網發展水平不高,該國的信息產業不容易“走出去”。
一個重要的發現是中國在國際合作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如果說各國更為利己,則中國既有利己,又有明顯利他。圖中,中國的IT制造業是個特例,其國外關聯度位于第二象限,且其對國外的推動作用還大于對國內的推動作用。當然,中國在推動其他國家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拉動了本國的經濟增長(IT制造業對國內產業的影響力遠超于對國外產業的影響力)。
四、結論和建議
使用“一帶一路”16個國家投入產出表數據分析,發現信息產業已經發展為各國國民經濟的重要部分,并通過產業關聯作用影響本國和其它國家的國民經濟發展。對于這16個國家,信息產業產值占國內總產出的平均比重從2000年的3.6%增長到2014年的4.7%,對GDP的直接貢獻率為4.6%;2014年,信息產業每增加一個單位的最終需求,會拉動本國國民經濟增加1.25—2.39的總產出;國民經濟各個經濟部門平均增加一個單位的最終需求,要求信息產業供給1.25—2.29個單位的產出量?!靶畔⒔z綢之路”的建設運營在帶動各國國內信息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可以帶動其它國家的產業發展,形成國家間產業的關聯效應。除了中國的IT制造業之外,俄羅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也都在國際產業合作中獲得不少收益,尤其對周邊國家發展起到了顯著推動作用。
可見,各國發展信息產業有助于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耙粠б宦贰眳^域是未來世界新增網民的重要來源地,建設“信息絲綢之路”有影響全球信息產業未來格局的戰略性意義。對于各國信息產業,無論是提高國內信息化水平,還是在整個“一帶一路”區域推動互聯網經濟發展,都是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這不僅有利于本國信息產業爭取有利的競爭地位,也有助于促進本國和區域整體經濟增長。因此,各國應積極推動信息產業發展,共同推動“一帶一路”區域走向繁榮。
信息產業經濟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基于投入產出的安徽省信息產業經濟效應論文
運用投入產出理論,將信息產業細分為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以安徽省2007年和2012年42部門投入產出表為例,揭示了信息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影響力系數、感應度系數等指標,并對安徽省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的產業關聯和產業波及效應進行比較分析,由此揭示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前言
信息化已經成為引領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信息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諸多行業部門存在著千絲萬縷的交錯關聯。國內不少學者對信息產業的關聯效應作了相應研究,例如徐麗梅指出我國信息產業是中間投入型產業,對上下游產業具有較高的影響力和推動力;蓋建華認為信息制造業對現代服務業的影響力很強,但整個信息技術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還比較低;周敏認為浙江省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具有不同程度的依賴,但浙江省的經濟發展對信息產業的推動作用還比較小。
目前的研究成果對于我們認識信息產業的發展狀況,并為后續進一步深入研究信息產業以及促進國內信息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現有的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應用我國或者某一個地區的單獨一張投入產出表,這并不能看出信息產業的關聯效應動態變化情況。安徽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首個新型城鎮化試點省份,其信息產業經濟關聯效應和波及效應如何?基于以上分析考慮,本文基于最新的安徽省2012年42部門投入產出表以及安徽省2007年42部門投入產出表對安徽省信息產業經濟關聯效應和波及效應進行動態比較分析。
二、研究方法和數據選取
1.投入產出分析說明。投入產出分析法是利用投入產出表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再生產各環節之間數量依存關系進行分析的經濟數量方法,投入產出表的平衡關系是:中間需求+最終需求=總需求(總產出),中間投入+初始投入(增加值)=總投入,總需求=總投入。投入產出分析的基本工具是投入產出表,投入產出表是反映國民經濟各產業投入與產出的數據表,投入產出表的平衡關系是:中間需求+最終需求=總需求(總產出),中間投入+初始投入(增加值)=總投入,總需求=總投入。投入產出分析的主要指標有:
(1)直接消耗系數也稱作投入系數,計劃公式為,其中,是部門生產中消耗的第部門產品的數量,是部門的總投入。直接消耗系數越大,說明部門對部門的依賴程度越大。
(2)影響力系數。影響力系數越大,說明該部門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越大。大于1,說明產業對社會生產的影響程度高于社會平均水平;小于1,說明產業對社會生產的影響程度低于社會平均水平;等于1,說明產業對社會生產的影響程度等同于社會平均水平。
(3)感應度系數,感應度系數越大,說明該產業受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越大。某部門的感應度系數大于或者小于1,說明該部門的感應程度在全部部門中位于平均水平以上或者以下。
2.數據來源和結構調整。我國或者某地區的投入產出表每逢尾數是7和2的年份編制一次,本文所需基礎數據來源于安徽省2007年以及2012年投入產出表中的42部門表。根據2007年投入產出表與2012年投入產出表,結合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GB/T4754-2011)中對信息產業的表述,本文將信息產業分為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其中信息制造業主要是指“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信息服務業主要是指“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為研究需要,本文將2007和2012年投入產出表調整為包含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剔除信息制造業)、信息制造業、第三產業(剔除信息服務業)、信息服務業的5×5部門的投入產出表。
三、實證分析
1.信息產業發展狀況。為了了解安徽省信息產業整體發展水平,我們利用調整后的2張投入產出表分別計算出各產業部門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整體而言,安徽省信息產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較少,遠遠落后于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且信息產業2012年的比重比2007年有所減少,說明安徽省信息產業總體規模和發展水平還較低,從信息產業內部來看,2012年信息制造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比2007年有顯著增加,反映出信息制造業發展相對較好。
2.產業關聯效應。產業關聯效應是指經濟系統中各部門間的關聯關系,其衡量指標主要有直接消耗系數。通過計算安徽省5部門各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信息制造業對第二產業、信息制造業自身以及第三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都大于0.1,說明信息制造業每增加1萬元的總產出,需要第二產業、信息制造業本身以及第三產業各投入1000元以上,反應了信息制造業對第二產業、信息制造業自身、第三產業的依賴度較強。信息制造業對第一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2007年和2012年均為0,說明信息制造業對第一產業的發展沒有起到任何拉動作用,且這種狀況沒有得到改善。(2)信息服務業對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都大于0.1,說明信息服務業每增加1萬元的總產出,需要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各投入1000元以上,信息服務業對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依賴程度較大。信息服務業對第二產業的依賴度較強,這主要是因為信息服務業的發展對為其提供基礎設施服務的上游產業的拉動能力較強,但是2012年的系數要小于2007年的系數,反映出信息服務業對第二產業的拉動作用有所減弱,這種情況應該得到重視。信息服務業對剔除自身的第三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較大,說明部門內部產業性質相近、相互關聯度大的特征,這有利于服務業內部集聚經濟的形成和生產效率的提升,且2012年的系數要高于2007年的系數,說明信息服務業對其它服務業的拉動作用在增強。以上主要分析了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對其它產業的依賴程度,下面分析其它產業對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務的依賴程度。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對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的直接消耗系數都低于0.01,且2012年的直接消耗系數都要比2007年有所減少,反映出這些產業對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的直接關聯度和依存度本就較低,且依賴程度還在減弱,尤其是第一產業對信息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均不大于0.001,第一產業每增加1萬元的總產出,需要信息產業投入不高于10元,反映出安徽省農業對信息化的需求較低,安徽省農業信息化水平仍處于較低的水平。
3.產業波及效應。產業波及效應指某一產業發生變化后,會引起其直接相關產業的變化,并且這些相關產業部門的變化又會導致與其直接相關的其他產業部門的變化,依次傳遞下去。反應產業波及效應的具體測度指標有影響力系數、感應度系數。(1)通過計算各產業的影響力系數,可知2007年、2012年信息制造業的影響力系數分別為1.2670、1.2351,信息制造業的影響力系數都高于1,說明信息制造業對社會生產的影響程度高于社會平均水平,信息制造業對國民經濟有較大影響,加大對信息制造的投資,將促使國民經濟健康、快速地發展。信息服務業無論是2007年還是2012年的影響力系數都小于1,但2012年的影響力系數要高于2007年系數,說明信息服務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程度有所增加,其對國民經濟其它產業的影響、輻射能力在逐步提高。(2)信息制造業、信息服務業2007年和2012年的感應度系數都低于1,說明信息產業還沒有成為國民經濟的關鍵部門。且和2007年相比,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2012年的感應度系數有所減少,這說明其它產業的發展對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務的需求在減少,但也反映出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受其它產業的制約作用有所減少,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的獨立性在逐步提高。
四、結論和政策性建議
信息產業經濟論文3900字(一):基于投入產出的安徽省信息產業經濟效應論文
運用投入產出理論,將信息產業細分為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以安徽省2007年和2012年42部門投入產出表為例,揭示了信息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影響力系數、感應度系數等指標,并對安徽省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的產業關聯和產業波及效應進行比較分析,由此揭示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前言
信息化已經成為引領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信息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諸多行業部門存在著千絲萬縷的交錯關聯。國內不少學者對信息產業的關聯效應作了相應研究,例如徐麗梅指出我國信息產業是中間投入型產業,對上下游產業具有較高的影響力和推動力;蓋建華認為信息制造業對現代服務業的影響力很強,但整個信息技術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還比較低;周敏認為浙江省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具有不同程度的依賴,但浙江省的經濟發展對信息產業的推動作用還比較小。
目前的研究成果對于我們認識信息產業的發展狀況,并為后續進一步深入研究信息產業以及促進國內信息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現有的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應用我國或者某一個地區的單獨一張投入產出表,這并不能看出信息產業的關聯效應動態變化情況。安徽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首個新型城鎮化試點省份,其信息產業經濟關聯效應和波及效應如何?基于以上分析考慮,本文基于最新的安徽省2012年42部門投入產出表以及安徽省2007年42部門投入產出表對安徽省信息產業經濟關聯效應和波及效應進行動態比較分析。
二、研究方法和數據選取
1.投入產出分析說明。投入產出分析法是利用投入產出表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再生產各環節之間數量依存關系進行分析的經濟數量方法,投入產出表的平衡關系是:中間需求+最終需求=總需求(總產出),中間投入+初始投入(增加值)=總投入,總需求=總投入。投入產出分析的基本工具是投入產出表,投入產出表是反映國民經濟各產業投入與產出的數據表,投入產出表的平衡關系是:中間需求+最終需求=總需求(總產出),中間投入+初始投入(增加值)=總投入,總需求=總投入。投入產出分析的主要指標有:
(1)直接消耗系數也稱作投入系數,計劃公式為,其中,是部門生產中消耗的第部門產品的數量,是部門的總投入。直接消耗系數越大,說明部門對部門的依賴程度越大。
(2)影響力系數。影響力系數越大,說明該部門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越大。大于1,說明產業對社會生產的影響程度高于社會平均水平;小于1,說明產業對社會生產的影響程度低于社會平均水平;等于1,說明產業對社會生產的影響程度等同于社會平均水平。
(3)感應度系數,感應度系數越大,說明該產業受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越大。某部門的感應度系數大于或者小于1,說明該部門的感應程度在全部部門中位于平均水平以上或者以下。
2.數據來源和結構調整。我國或者某地區的投入產出表每逢尾數是7和2的年份編制一次,本文所需基礎數據來源于安徽省2007年以及2012年投入產出表中的42部門表。根據2007年投入產出表與2012年投入產出表,結合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GB/T4754-2011)中對信息產業的表述,本文將信息產業分為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其中信息制造業主要是指“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信息服務業主要是指“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為研究需要,本文將2007和2012年投入產出表調整為包含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剔除信息制造業)、信息制造業、第三產業(剔除信息服務業)、信息服務業的5×5部門的投入產出表。
三、實證分析
1.信息產業發展狀況。為了了解安徽省信息產業整體發展水平,我們利用調整后的2張投入產出表分別計算出各產業部門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整體而言,安徽省信息產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較少,遠遠落后于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且信息產業2012年的比重比2007年有所減少,說明安徽省信息產業總體規模和發展水平還較低,從信息產業內部來看,2012年信息制造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比2007年有顯著增加,反映出信息制造業發展相對較好。
2.產業關聯效應。產業關聯效應是指經濟系統中各部門間的關聯關系,其衡量指標主要有直接消耗系數。通過計算安徽省5部門各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信息制造業對第二產業、信息制造業自身以及第三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都大于0.1,說明信息制造業每增加1萬元的總產出,需要第二產業、信息制造業本身以及第三產業各投入1000元以上,反應了信息制造業對第二產業、信息制造業自身、第三產業的依賴度較強。信息制造業對第一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2007年和2012年均為0,說明信息制造業對第一產業的發展沒有起到任何拉動作用,且這種狀況沒有得到改善。(2)信息服務業對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都大于0.1,說明信息服務業每增加1萬元的總產出,需要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各投入1000元以上,信息服務業對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依賴程度較大。信息服務業對第二產業的依賴度較強,這主要是因為信息服務業的發展對為其提供基礎設施服務的上游產業的拉動能力較強,但是2012年的系數要小于2007年的系數,反映出信息服務業對第二產業的拉動作用有所減弱,這種情況應該得到重視。信息服務業對剔除自身的第三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較大,說明部門內部產業性質相近、相互關聯度大的特征,這有利于服務業內部集聚經濟的形成和生產效率的提升,且2012年的系數要高于2007年的系數,說明信息服務業對其它服務業的拉動作用在增強。以上主要分析了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對其它產業的依賴程度,下面分析其它產業對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務的依賴程度。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對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的直接消耗系數都低于0.01,且2012年的直接消耗系數都要比2007年有所減少,反映出這些產業對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的直接關聯度和依存度本就較低,且依賴程度還在減弱,尤其是第一產業對信息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均不大于0.001,第一產業每增加1萬元的總產出,需要信息產業投入不高于10元,反映出安徽省農業對信息化的需求較低,安徽省農業信息化水平仍處于較低的水平。
3.產業波及效應。產業波及效應指某一產業發生變化后,會引起其直接相關產業的變化,并且這些相關產業部門的變化又會導致與其直接相關的其他產業部門的變化,依次傳遞下去。反應產業波及效應的具體測度指標有影響力系數、感應度系數。(1)通過計算各產業的影響力系數,可知2007年、2012年信息制造業的影響力系數分別為1.2670、1.2351,信息制造業的影響力系數都高于1,說明信息制造業對社會生產的影響程度高于社會平均水平,信息制造業對國民經濟有較大影響,加大對信息制造的投資,將促使國民經濟健康、快速地發展。信息服務業無論是2007年還是2012年的影響力系數都小于1,但2012年的影響力系數要高于2007年系數,說明信息服務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程度有所增加,其對國民經濟其它產業的影響、輻射能力在逐步提高。(2)信息制造業、信息服務業2007年和2012年的感應度系數都低于1,說明信息產業還沒有成為國民經濟的關鍵部門。且和2007年相比,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2012年的感應度系數有所減少,這說明其它產業的發展對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務的需求在減少,但也反映出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受其它產業的制約作用有所減少,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的獨立性在逐步提高。
四、結論和政策性建議
1.分析結論。(1)安徽省產業結構仍然體現出明顯的“二三一”格局,第二產業比重最大,信息產業規模還比較小,且信息產業2012年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比2007年有所減少,說明安徽省信息產業發展水平還比較低。(2)安徽省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對其它產業有不同程度的依賴,尤其是對第二、三產業的消耗系數較高。(3)無論2007年還是2012年,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的影響力系數都要大于感應度系數,因此安徽省應該采取主動發展的模式來發展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其他產業來推動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的發展。(4)安徽省農業信息化程度還不高。第一產業對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的直接消耗系數都很小,說明農業對信息產品的需求極少,反映出安徽省農業信息化程度不高。
2.政策性建議。(1)推進信息產業與其它產業的互動融合。信息化在安徽省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體現的作用還不夠,需要安徽省積極實施“互聯網+”系列行動,逐步提高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的信息化水平,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三化”融合。(2)加快信息產業創新平臺建設。作為科技大省,安徽省應積極推進現有的創新研發平臺建設,同時積極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以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契機,積極加大對研發創新平臺的引進力度,逐步增強安徽省的科技創新水平和信息化水平。(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單純依靠信息產業自身能力還很難實現快速健康發展,這就需要政府通過集聚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資源,加大對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電子商務等信息產業細分行業的支持力度,積極培育基于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信息產業發展新動能。
信息產業經濟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信息產業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探討論文
摘要:當今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趨勢就是信息化,信息技術的發展給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帶來了巨大的改變,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帶來了信息產業的不斷壯大,在各個國家和地區紛紛大力發展信息產業的背景之下,信息產業逐漸成為了支柱產業,其對于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提升作用越來越突出。在這種情況下,本文通過全面的探討信息產業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圍繞信息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以期為信息產業的更好發展,為地區經濟的更好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撐。
關鍵詞:信息產業;經濟發展;關系;策略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8.227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信息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將信息產業看成是的戰略性產業,給予各方面的支持來推動信息產業的發展,希望以信息產業為突破口,來帶動經濟社會的更好發展。在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國家提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發展模式全面轉變的背景之下,信息產業發展的落后對于我國經濟健康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針對這種情況,需要我國深刻地把握信息產業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關系,圍繞信息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出臺相應的解決措施,從而實現的信息產業的良好發展,充分發揮其對于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1信息產業發展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
信息產業的發展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甚大,一方面信息產業對于經濟結構的優化,對于相關產業的發展帶動,對于產品附加值的提升等都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信息產業發展水平較高,將會助推、引導信息產業的更好發展。另一方面則是信息產業發展滯后,將會給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還有經濟發展與經濟發展是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關系,經濟發展反過來也會給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撐,但是如果經濟發展水平偏低,這會一定程度上拖累信息產業的發展。本文這里探討的主要就是信息產業發展對于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具體闡述如下:
1.1信息產業拉動經濟發展
信息產業拉動經濟發展方面有著非常直接的貢獻,統計數據顯示,這些年我國信息產業保持了一個較快的增速,產業規模越來越大,2016年我國信息經濟規模已經占到了國民經濟總量的1/4以上,信息產業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同時這一產業連續多年保持較高的增速,成為了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1.2信息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
信息產業的發展對于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信息產業是典型的智力密集、資本密集型行業,同時本身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特點,以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為主要的業務的信息產業蓬勃發展,可以帶來產業結構優化。我國目前產業結構并不是很理想,具體表現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比重高,低端產業比重高,因此在這種背景之下,通過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可以提升高端產業的比重,使得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實現國民經濟運行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1.3有助于帶動新產業的形成和發展
信息產業本身具有先導作用、助推作用,先到作用是指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證具有核心地位,的很多新技術的開發、應用都需要以信息技術、應用為重要的突破口,可以說沒有信息產業的發展以及支持,很多新技術就不會出現,新技術的應用也會因此受阻。助推作用是指信息產業具有高度的滲透性,可以與其他行業進行充分的融合,帶動其他產業的產生以及發展。無論是信息產業的先導作用也好,還是助推作用也好,都會使得新產業形成以及發展,從而帶來國民經濟的更好發展。
2推動信息產業與經濟發展協調的具體策略
2.1大力支持信息產業的發展
在大力推進信息產業發展方面,需要國家給予高度重視,將信息產業的發展提升到戰略發展、全局發展的高度,詳細制定信息產業發展規劃,在財稅、土地、信貸等方面給予信息產業更多的支持,吸引更多的資本進入這一行業,助推信息產業的發展壯大。國家要鼓勵信息產業企業加大核心技術研發的投入力度,在關鍵技術方面有所突破,解決好信息產業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情況,同時還要鼓勵信息產業加強行業的整合力度,打造一批實力強、規模大的信息產業標桿企業,改變行業無序競爭的局面,推動信息產業的健康發展。
2.2加快信息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力度
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基礎性行業,加大信息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力度,這一方面可以推動信息產業本身的更好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相關產業以及經濟的發展。信息產業與物流行業、制造行業等傳統行業的融合空間非常大,信息產業的發展可以極大地提升傳統行業的信息化水平,實現這些產業運行效率的提升,給民眾帶來更好的體驗
2.3大力刺激信息消費的持續增加
信息消費信息產業繁榮發展的關鍵,推進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需要加速諸如物聯網、云計算、4G、大數據分析等概念的落地,盡快實現產業化并作用于社會經濟才能產生消費作用。在上述新技術的產業化方面,國家要創造良好的環境,提供輿論層面引導,讓這些技術的全面應用盡快能夠改變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各種便利。我國需要以三網融合、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等為重要的突破口,一方面創造能夠較好滿足群眾消費需求的信息產品,另一方面則是要注意降低信息產品的價格,尤其是要做到提速降費,從而帶來群眾信息消費能力的提升。我國要在電子政務、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信息化應用方面著手,讓民眾能夠借助于各種信息技術來辦理各種業務,從而實現信息消費的不斷增加。
關鍵詞:高職畢業生就業**本地經濟協調發展
一、高職教育要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
l、高職教育應堅持以就業、市場、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原則
以就業為導向,也就是以市場為導向。對企業來說,就是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對高職院校來說,就是培養出圓滿完成學業、適應社會需求的畢業生,產品的銷售過程就是畢業生走向就業的過程。畢業生能否順利、充分地就業,對扣葉立學院的形象、打造學院的品牌、增加“入口”的旺盛至關重要。所以我們可以說: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也就等于以市場、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教育。
以市場為導向的教育必須遵循市場運行規律,在市場經濟的新格局下,實現學校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當前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就是服務于地方社會經濟,它的市場切入點主要是學院所在地及其周邊地區。因此,探尋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必須首先研究當地經濟的結構特點和發展趨勢,而探究**經濟發展的特點就是探究**就業市場的背景和潛力。我們只有把握本地經濟發展的脈絡,才能更好地把握就業市場的發展走向,保證畢業生充分就業。對我們學院來說,要結合**經濟及就業市場的發展特征、需求狀況,不斷調整教育模式和培養重點。**是一個礦產資源豐富、氣候復雜多變、地質條件復雜的省份,而地質、冶金、煤炭等行業的地質類專業人才相對缺乏,我院就可抓住這一特點,大力發展地質類等相關專業,培養能充分適應企業需要的專業人才,大力推進“訂單式”教育,發揮學院優勢,為本地經濟的發展培養有用人才。
2、本地經濟結構的特點對高職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影響
為本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的技術型、應用型的“高級藍領”是高等職業教育的職責所在。換句話說,本地經濟的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的發展方向就是高職院校改革、發展的最佳依據。就**來說,它是一個地質災害多發的地方,一方的經濟發展和平安,就需要高職院校培養出大批應用型、綜合型的高級技術人才??梢?,本地經濟發展、經濟結構調整是高職院校發展的根本依據。
二、**本地經濟發展的特點
**是中國通往東南亞的咽喉要塞,優越的自然條件為其積累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尤其是“九九世博會”以來,**抓住全球信息fh高速發展和西部大開發的契機,在加快本地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同時,以地方產業結構調整為重點,對經濟結構進行了戰略性的調整。
1、**的經濟屬典型的投資拉動型,產業結構不合理?!熬盼濉币詠?,**的GDP從1995年的l20.68億增加到2002年的2231.88億,增長率卻從l995年的l0.4%降至2001年的6.5%。盡管2003年又回升至8.6%,并趨于穩步增高,使社會經濟開始進入新一輪快速發展期。但總體來說,投入與增長率攀升力度還不夠,成效還是不明顯。
2、農業基礎薄弱。2002年第一產業占GDP比重的21.0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6個百分點,但缺乏龍頭性企業,規模較小,產業運行機制不規范、不成熟、基層組織發揮作用不完全、農戶對農業產業化組織不適應等等,遠趕不上內地農業發展態勢。
3、工業發展進程緩慢。制造業不發達,導致第二產業發展相對滯后,2002年其比重只占GDP的42.83%,比全國平均水平低9個百分點。傳統制造業的競爭優勢已喪失,煙草行業也因國內市場競爭激烈而走下坡路,礦業、采選、冶煉成本在不斷增加,最占優勢電力工業也面臨著挑戰。
4、第三產業自l995年以來以超過9%的增長率快速增長。2002年占GDP比重的36.11%,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雖然**的第三產業發展迅速,但其內部結構、遠期規劃等方面仍存在著不合理性,還有很多發展潛力未被發掘。結合本地經濟狀況,筆者認為對本地經濟特征、產業結構以及社會發展的準確定位,就是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形成和發展的先決條件。而**當地行業的實際人才結構與合理的人才結構間的差異,正是就業市場上高職畢業生需要占領的空間。
三、高職畢業生就業率與本地經濟結構及教育市場間的關系
據我省2004年初教育廳學生處公布的就業數據顯示,省內高職院校間、同校不同專業問的就業情況存在很大的差別。就我院2005年應屆畢業生“雙選會來說,只有地質系、機電系專業的畢業生倍受用人單位青睞。經筆者了解,省內院校部存在這樣的現象,有這樣結果,主要是因為就業好的專業與**的經濟特點、本地主導產業聯系比較密切。因此,高職院校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加強這些專業的建設,為培養優秀畢業生創造條件,樹立院校在社會上的誠信形象。過去較為熱門的會計、經濟、計算機等類的專業現在就業情況變差,可以說是學校對就業市場缺乏及時、科學的評估和了解。所以轉變辦學理念,堅持以市場、就業為導向辦學是高職學院唯一的出路。
四、高職教育必須堅持“三個導向”為原則的人才培養策略
高職院校應了解本地經濟結構、行業發展狀況和教育市場、就業市場間的關系,制定切實可行的戰略性培養方案。近幾年**的經濟發展步伐不斷加大,高新技術被廣泛應用,第二三產業也迅猛發展,而重點培養適應高速發展的現代化上業、農業和旅游業的各類應用型“高級藍領”將是新形勢下高職教育的重要使命。作為高職院校本身,要使課程設置和教學系統形成有機的結合,構建一個科學的專業平臺,形成靈活多樣的專業開發機制,為我們的學生提供全方位發展的條件,使其在理論千¨災際動手能力方而有一個多元化發展的空間,增強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培養出適合本地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針對當前高職院校在教學體系建設和專業課程開發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筆者提出兩點建議:
【關鍵詞】信用;確定性效應;分離效應;從眾行為。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市場經濟可以說是信用經濟。信用的好壞是衡量、制約或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針對信用的經濟學分析,傳統主流經濟學已有諸多的闡述,筆者在此首次運用行為經濟學理論來對我國市場經濟建設中遇到的信用問題進行詮釋。
一、信用問題概攬
在日常經濟活動中,我們的交易各方,都在抱怨別人信譽差,希望有一個良好的信用環境,使得社會交往和經濟交易活動能在一個有序、安全的氛圍中進行,但對自己這一方是否會遵守約定、恪守信用,卻并不嚴格要求,甚至自己在交易時就預留了不守信的伏筆。也就是說,在社會交往和經濟交易活動中,人們均希望別人守信、社會誠信,而惟獨自己可以不完全誠信。當大多數人都是這種思維時,整個社會信用狀況差也就成為一種自然的普遍現象了。北京市工商局統計的數據顯示,2004年,北京市被列入“黑名單”的個人及企業近七萬,其中,自然人占兩萬七千八百七十六人,企業有三萬九千兩百七十五戶,這些個人及企業,因為失信,被鎖進“北京市企業信用信息系統”,他們將為各自的欺詐、哄瞞等失信行為付出沉重代價。在全國各地,因失信而導致的經濟糾紛,甚至惡性案件,拾俯皆是;有些地區因信用度普遍低下而嚴重阻礙區域經濟的發展,如汕頭經濟特區因90年代以前不太重視經濟活動中的契約信用,甚至在90年代末因國稅部門開出的增值稅發票可信度低,而被國家稅務總局通報不能作為出口退稅之用,致使汕頭特區1000多家外向性企業不得不外遷,嚴重影響了汕頭經濟發展。
信用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彰顯重要,傳統主流經濟學對此已有諸多的分析,“經濟人”假設是傳統經濟學的基石,其核心內容是:人是“理性經濟人”,“經濟人”的目標是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傳統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揭示了市場利益原則,把道德、情感等因素排斥于經濟動機分析之外,使“經濟人”成為純理性的人,忽視非理性因素在經濟主體行為中的作用,“經濟人”的一切行為都圍繞著市場利益原則,并以此作為行為(包括信用行為)的動機。信用是商品貨幣交換關系的一個經濟范疇,信用行為作為“經濟人”的市場行為,其出發點是利益預期,利益成為信用行為的經濟杠桿,“商人是否愿意使用信用,則取決于他對贏利的預期?!?/p>
傳統主流經濟學對信用問題,特別是行為主體優選守信還是失信行為,從理論上歸納為以下幾種解釋:一是信用的成本收益核算。行為主體(個人、企業和政府)在經濟活動中是否恪守信用契約,關鍵在于守信或失信可能給他帶來的成本收益預期,當經濟主體守信的收益大于守信的成本,則優選守信,反之,則失信;當經濟主體失信所得到的收益大于失信的成本(包括受到懲處的成本),則優選失信,反之,則寧愿守信。如醫療行業中,正規大型醫療機構中的少數醫務人員做“醫托”,把來就診的病人介紹到私人機構就診,從中提取回扣,這種現象一經發現,在西方國家則是吊銷醫療執業資格而永不能從事醫療職業,失信成本遠大于收益;但在中國則是通過一番教育或罰款懲處后,仍繼續原醫療職業,失信成本小于收益,并有機會在以后的繼續失信中彌補失信成本。這就是同一事件采取不同的懲處方式,導致行為主體選擇守信或失信的不同行為取向。二是信用行為的“劣幣驅逐良幣”(又稱二手車市場或檸檬市場)現象?!傲訋膨屩鹆紟拧笔墙洕鷮W上“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結果,在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人們采取“舍優取劣”的行為取向以保證經濟交易時收益最大化、損失最小化。在實際經濟交易時,假設有甲、乙兩方,盡管雙方均深知守信是一種美德,若雙方守信都會帶來各自效益最大化,但因信息不對稱而不知對方會采取守信還是失信的行為取向,為防止對方失信并規避己方守信可能帶來的損失,而采取失信的行為取向是己方的較優選擇;假如甲方決定采用失信行為,交易的可能性是:乙方若守信,則損失;若失信程度與甲方一致,則雙方各不沾對方便宜;若乙方失信比甲方更甚,則甲方損失。此后,甲方再與乙方或其他人交易,則會以失信行為為優選。市場交易的結果是失信行為獲得較大收益,守信行為遭受損失,其導向是守信者逐漸減少,失信者逐漸增多,失信者逐漸把守信者驅逐出市場。三是信用行為的重復博弈減少。交易主體的重復博弈是誘導人們采取守信行為的有效機制之一,重復博弈機制在相對封閉的農耕自然經濟社會是誠信維護的最有效機制;但隨著商品經濟發展,特別是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建設過程中,人們的經濟活動范圍擴大、交
易對象眾多,交易主體之間重復博弈次數減少,甚至由重復博弈向一次博弈演變,在信用體系尚未完善之前,優選失信行為是相對“明智”之舉。
二、信用問題的行為經濟學詮釋
傳統主流經濟學對交易主體的信用行為取向的解釋是建立在理性經濟人假設的基礎上,但現實經濟活動中,交易主體的信用行為并非完全理性,常呈有限理性狀態。運用行為經濟學理論來解釋信用問題是一種新的嘗試,能使信用問題的研究更趨完善和全面。
1、確定性效應。
行為經濟學中的前景理論認為,人們是厭惡風險的,與可能的結果相比,人們更青睞于確定的結果,既便可能的結果有更好的預期價值。例如在以70%的概率獲得300元和100%概率獲得150元之間選擇,前景理論認為人們會選擇后者;又如,納稅人在分項扣除和標準扣除之間選擇時,預期效益理論認為人們會選擇節稅最多的結果,而前景理論認為,在風險與安全之間,納稅人更應選擇后者,盡管兩種都節稅,但與標準扣除相比,分項扣除更缺乏保障、更不確定,故更有可能選擇標準扣稅。對信用問題的分析,也存在確定性效應。交易主體在交易過程中是優選守信還是失信行為,關鍵在于哪一方的收益更有保障就易于選擇哪一方,假如當選擇守信時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選擇失信時收益300元的概率是100%,此時,該交易主體會傾向于選擇失信行為,因為守信時有30%被蒙騙的可能性;當選擇守信時收益300元的概率是100%,選擇失信時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此時,該交易主體會傾向于選擇守信行為,因為失信者有30%被懲罰的可能性。
我們可以推定,假如一個國家的社會信用制度規范、簡明、易于操作,且對失信行為的社會懲罰嚴厲,威懾作用強大,守信或失信的風險和收益易于辨析,使守信者的收益確定性大于其風險,使失信者的風險確定性大于其收益,這樣,就促使交易主體優選守信行為取向;反之,如果一個國家的社會信用制度不健全、不規范、繁瑣、難以操作,且對守信行為的保護性差,對失信行為的懲罰不力,守信或失信的風險和收益難以辨析,使守信者的風險確定性大于其收益,使失信者的收益確定性大于其風險,甚至守信也會面臨一定風險,且失信的風險小,在這種扭曲的情形下,交易主體就會優選失信行為取向。
2、分離效應及對前期決策的依賴。人們在最終決策時依賴于信息顯示,盡管這些信息對決策并非真正有用。由于人們對信息處理的方法是多樣化的,這可能導致其偏好與選擇的不一致,即產生所謂的分離效應。如拋硬幣就表明了分離效應對決策的影響:在第一次拋硬幣打賭的結果出來以后,問所有參賭的人是否愿意再賭一次,大部分的回答是“第二次賭取決于是否贏了第一次賭”,盡管第一次賭的輸贏與第二次賭的實際結果的影響不大;若第一次賭贏了,大多數人愿意再賭一把,否則,大都不愿再賭。
當期的風險態度和決策受前期決策實際結果的影響,前期盈利增強人們的風險偏好,以平滑當期的損失;前期損失會加劇以后損失的痛苦,人們的風險厭惡會增強。如果失信者在前期的收益經常大于成本,會助長其失信偏好,不斷重復失信行為。如股市中的“黑幕”,就是因為違規者造假獲得的收益遠大于違規成本,利潤頗豐,且每次違規后所受到的處罰很輕,所以,股市上存在不少職業造假違規的專業人士。股市中因不誠信而造假的觸目驚心的案件,在初期只是小規模的造假失信行為,但因屢次造假成功而受到激勵,以致愈演愈烈,演化成數額巨大、情節嚴重的造假案例;相反,若伸手必捉、嚴懲不怠,失信者就會被強化為風險厭惡者,失信行為就會受到抑制,守信行為就會受到弘揚。
3、從眾行為。
不守信用的從眾行為源于行為主體的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從內因看,行為經濟學由心理角度分析得出,人們在模棱兩可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往往受到身邊因素的影響,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從眾行為。我們可用下面的例子來具體說明。有兩家飯館相互緊挨著,每個顧客都要從中選擇一家來就餐。第一位顧客選擇在哪家就餐是完全根據他自己的意愿,而下一位顧客除了按他自己的喜好來做決定之外,還可能受第一個顧客的影響,如果前兩個顧客的選擇相同,則第三個人看到其中一家飯館有兩個人在用餐,而另外一家卻沒有顧客,也可能會選擇人多的飯館。最終的結果是,很可能所有的顧客都會選擇同一家飯館就餐。但是實際上,選中的那家飯館很可能是差的。上述理論可用來分析信用問題,失信者通過觀察別人的信用選擇行為,或通過不合理的推理認為他人選擇失信行為而獲得了利益,并且看到失信后被懲處的代價低于失信所獲得的收益,即使被懲處,大多只是被要求彌補對方成本或罰點款了事,個人受到制裁甚少,這樣,無形中誘發和刺激了消費者個人或企業管理者們產生了“法不責眾”、“跟風無過”的心理,這種從眾心理所導致的行為,不是其他失信者的簡單復制和添加,而是不斷總結和提高失信的技巧,后果更嚴重。人總是處于一定社會經濟活動之中的,周圍環境對自身的影響是非常重大的,從眾心理在很多人的腦海中根深蒂固。根據行為經濟學家的觀點,人的行為不僅僅受到自私心理的支配,而且受到社會價值觀的制約。價值觀是用以指導人們行為的心理傾向系統,是浸透于個性之中支配人的行為、態度、觀點、信念、理想的內心尺度。市場經濟下,經營環境日益復雜,各種誘惑隨之產生,相應地,一些丑陋現象也相伴而生。一部分人以個人的利益為核心,直接或間接不守信用而欺騙另一方交易者。
從外因看,產生這種從眾行為的外部原因在于對失信者的懲罰力度太小。行為經濟學家指出,人們作決策、作判斷時并非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的。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違法必定要受到懲罰。如果在完全理性的情況下,人們不會選擇觸犯法律。失信者之所以“以身試法”,在于他們覺得失信帶來的收益可能大于所付出的成本。正是這種僥幸心理的存在,使得交易主體在作決策判斷時,不會是完全理性的。正如一個小偷在他第一次行竊“成功”后,發現獲得的“收益”遠大于所付出的成本,那么嘗到甜頭后膽子會越來越大,罪行也會越來越嚴重。同理,當交易一方發現不守信用帶來的收益遠大于失信行為暴露后所付出的成本,那么非完全理性的一方交易者會為了收益而放棄誠信操守。另外,監督成本過高,違規成本、訴訟收益太低,這就誘致眾多行為人選擇失信,失信案例層出不窮,社會信用普遍較差。三、基于行為經濟學的信用問題治理
信用問題治理是國內外理論界和實務界不斷探索并力求予以解決的課題,構建合理的信用制度是解決信用問題的主題。筆者根據以上對信用問題的行為經濟學分析,從三個層面提出信用問題治理思路。
1、第一層面是根據確定性效應,構建規范、簡明、易于操作的信用體系,交易主體易于辨析守信或失信的風險和收益,把自己規范在自覺守信行為層面。按照前景理論中的確定性效應,人們面臨“獲得”,傾向于“風險規避”,所以,應創造條件,增加人們面臨“獲得”的概率。為使守信的“獲得”概率增加,可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建立社會征信機制,使人們易于獲得全社會的行為主體的信用信息,降低單一行為主體之間的信用信息獲取成本;二是在操作上,盡量使社會征信機制和信用交換機制在規范的基礎上簡單明了,易于操作;三是引導盡量多的大眾在社會經濟交往過程中,盡量通過正式規范信用體系渠道獲取各行為主體的信用信息,減少通過非正式渠道獲取信用信息,如通過親朋好友打聽或道聽途說。
2、第二層面是根據分離效應及對前期決策的依賴,使交易主體之間一對一的失信行為演變為失信者與整個社會的信用對抗,通過與整個社會的信用對抗機制把失信者的失信行為強化為守信行為,使介于失信后至法律懲罰之間的灰色地帶的失信行為得以遞減。培育發達的信用信息交換和擴散機制,是這種分離效應及對前期決策的依賴能夠中斷的關鍵,也就是在征信制度基礎上,生產出可以交換的市場能夠接受的信用產品,同時建立規范的信用產品交易市場。這樣,一旦某一交易行為主體不守信用,其失信行為很快通過信用信息交換和擴散機制,也即通過信用產品在信用交易市場上交換并擴散出去,導致失信者對交易另一方的失信行為轉化為對整個社會的失信行為,失信者將會喪失與社會中任一交易主體之間的交易機會,作為他不守信用的代價,這種代價會伴隨他較長時間甚至一生,其懲罰和威懾作用是很顯著的。這樣就能中斷失信者的這種分離效應及對前期決策的依賴。3、第三層面是根據從眾行為特性,完善失信行為的法律機制,強化失信行為的法律懲罰力度,弱化失信行為的示范作用,使失信的跟隨者攝于法律的嚴懲,而由失信行為取向轉變為守信行為取向。行為經濟學家們研究發現,在非理性的情況下,人們面臨“獲得”,傾向于“風險規避”,故處罰比獎勵對人的“刺激”更大。根據該理論,讓失信者徹底放棄僥幸心理的最根本措施就是要加大懲罰力度,讓違法者們意識到不守信用必將付出沉重代價。為此,一是要加快我國的法制建設,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強化執業監管,加大懲罰力度,以解決行業中的“劣幣驅逐良幣”問題。二是要加強執法機關隊伍的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的素質,促使他們在工作中做到“執法必嚴”,對違反法律的失信行為,要嚴肅處理,決不能姑息遷就。
目前國內加快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步伐,如上海、北京、深圳的個人征信系統運行,浙江、江蘇、湖北等省市的區域信用體系構建等,隨著信用制度的完善,失信所獲收益的成功率逐漸變得更為不確定,客觀上強化了交易主體守信收益的穩定性,引致社會交往、經濟交易中個人、企業守信行為趨于強化。
【參考文獻】
邱曙東《灰色經濟造成信用缺失潮汕背上假貨標簽》新華社通稿2001年11月7日
[英]約翰.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下卷,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第75頁
阮德信《區域信用體系與和諧社會構建路徑》《求實》2005年第6期
薛求知黃佩燕《行為經濟學—理論與應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第71-79頁
【關鍵詞】經濟法經濟法律關系經濟法主體經濟法主體體系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經濟法學研究的不斷深化,有不少學者對經濟法主體體系提出了自己的設想。例如,王全興教授提出了“政府—社會中間層—市場”的三層經濟法主體體系的框架理論,其中市場主體又具體包括投資者、經營者、消費者、勞動者四種。[2]又如,單飛越教授以經濟權利、社會自治權力和經濟權力為標準歸納出了三大經濟法主體群,即市場、社會、國家,其中市場主體按經濟性標準分為企業和消費者兩大類。[3]學者們的這些觀點較之已往的“政府—市場”的二層經濟法主體體系的框架理論,有了新的發展,但是仍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據此,本文結合相關概念,對經濟法主體體系略作一番探析。
一、經濟法
經濟法是調整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4]其基本含義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⑴經濟法屬于法的范疇。經濟法同其他任何法律部門一樣,都由法律規范組成,都是各有特定調整對象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所以,經濟法屬于法的范疇,與其他法律部門在法的共性方面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
(2)經濟法屬于國內法體系。經濟法調整的經濟關系是在國經濟運行而不是國際運行過程中發生的。對這種經濟運行的協調是一個的協調即國家協調,而不是國際協調即兩個以上國家的共同協調。為了運用法律手段進行這種國家協調,制定或認可調整國家經濟協調關系的法律規范是一個國家,而不是兩個以上國家。經濟法體現的是一國的國家意志,而不是兩個以上國家的協調意志。所以,經濟法屬于國內法體系,不屬于國際法體系,更不同于國際經濟法。
(3)經濟法不同于國內法體系中的其他法律部門。作為一種制度安排,經濟法是對現實經濟利益關系的某種肯定或維持。它的調整對象是現實中的經濟利益關系,而不是政治關系、人事關系等非經濟利益關系。這種經濟利益關系是在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這種本國經濟運行過程體現了國家協調。所以,經濟法不同于屬于國內法體系的民法、商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門,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二、經濟法律關系
經濟法律關系是經濟法律規范所調整的經濟利益關系。其基本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即經濟法律關系的參加者,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依法享有經濟權利(權力)和承擔經濟義務的社會實體。
(2)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即經濟法律規范所調整的對象,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利益關系。
(3)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就是經濟法律規范所調整的經濟權利(權力)和經濟義務。
三、經濟法主體
經濟法主體有兩個基本含義。一是指根據經濟法的主體體制所成立的主體,如根據國有企業法和公司法所成立的國有企業或國有公司以及直接成立的中國人民銀行等。二是指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即經濟法律關系的參加者,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依法享有經濟權利(權力)和承擔經濟義務的社會實體。
本文所稱的經濟法主體,是指以自己的名義參加經濟法律關系,依法享有經濟權利(權力)和承擔經濟義務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他們或依照法定條件、法定程序成立,或由法定機關授權,均可取得經濟法主體資格。經濟法主體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類:
(1)國家機關。國家協調經濟、干預市場的活動主要通過國家機關來實施,所以國家機關是經濟法律關系中重要的主體,特別是承擔經濟管理職能的綜合職能機關和行業管理機關(如信息產業部、交通部等),其主體地位和作用都十分突出。
(2)社會組織。社會組織是市場經濟中最活躍的細胞,是經濟法律關系不可或缺的主體,其數量大、種類多,作用更是不可估量。其又可以分為三種:①企業(如個人獨資、合伙、公司等企業),即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以營利為目的的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他們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②事業單位,即擁有一定財政預算或其他撥款,并從事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的非營利性組織;③社會團體,即根據自愿原則進行社會活動的群眾團體、公益性組織和學術團體等。社會組織是市場主體的主要部分。
(3)公民個人。其主要是指以個人(或家庭)身份從事生產經營或特定服務的個人(如個體工商戶),或者由經濟法專門規定的個人(如依《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承包關系的農村承包戶),還有各類消費者個人,都是經濟法主體。
同時,以上的三大類經濟法主體基于各自在一國經濟法律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可以分為以下三大類:①政府,包括宏觀經濟調控主體和微觀經濟調控主體(即市場規制主體)
②社會中間層,包括社會團體類主體、中間交易類主體、社會評價類主體和經濟調節類主體等;[5]③市場,包括政府和社會中間層以外的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
四、經濟法主體體系
所謂經濟法主體體系,有學者認為,經濟法主體體系,依存和限制所在的經濟體制,以經濟法主體的分類為基礎,表明各類經濟法主體之間的組合關系,綜合展示各種經濟法主體的法律地位。[6]顯然,此觀點并沒有給經濟法主體體系下一個完整而明確的定義。
筆者以為,經濟法主體體系,是在一國的經濟法的基本框架內,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和歸納所形成的各類經濟法主體,基于各自在本國經濟法律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形成的一種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模式。簡言之,經濟法主體體系就是一種由各類經濟法主體有機組合所形成的關系模式。經濟法主體體系的構建,首先須對經濟法主體進行系統劃分和歸納;然后基于各自在本國經濟法律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將各類經濟法主體加以有機組合,進而形成一種較為科學、合理的關系模式暨經濟法主體體系。據此,我們可以以上文所涉及的“政府—社會中間層—市場”的三層框架(以下簡稱“三層框架”)為例,對我國的經濟法主體體系做一番淺顯的探析。
筆者以為,“三層框架”其本身就隱含了三類經濟法主體(即政府、市場和社會中間層)之間的三種關系模式:①“政府市場”的關系模式;②“政府社會中間層”的關系模式;③“市場社會中間層”的關系模式。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層框架”就是以上三種關系模式有機組合而成的一種關系模式(即政府社會中間層市場)。有學者認為,理想的“三層框架”應該是對稱互動的“三層框架”,在這中理想的關系模式下,社會中間層有適度獨立的地位,政府通過社會中間層協調市場的力度與市場通過社會中間層作用與政府的力度大體均衡。[7]由此,筆者以為,學者們所理解的理想的“三層框架”,是一種以“社會中間層”為中點,以“政府”和&
ldquo;市場”為端點,左右對稱互動的(直)線型的關系模式。但正如學者們所認為的,在中國的現實中,社會中間層尚未成為與政府、市場相對獨立的第三種力量,在許多領域還不存在社會中間層或者只有其名而無其實,政府通過社會中間層協調市場的力度遠遠超過市場通過社會中間層作用與政府的力度。[8]因而,在中國的經濟法律關系的現實中,線型的左右對稱的“三層框架”的關系模式是尚未定型的。但是,組成“三層框架”基礎的三類經濟法主體(即政府、市場和社會中間層)又是客觀存在的。據此筆者以為,中國現階段的經濟法主體體系是非線型的關系模式。如下圖所示:
這種“三角”型的關系模式是政府、社會中間層、市場等三大類經濟法主體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所共同組成的一種較為合理的經濟法主體體系。
五、結論
基于對我國經濟法領域內相關概念的認識和對經濟法主體體系的淺顯探析,筆者認為中國現階段的經濟法主體體系,應該是政府、社會中間層、市場有機組合所形成的一種非對稱的“三角”型的關系模式。
注釋與參考文獻
[1]劉大洪.經濟法的成本分析[J]..2004.
[2]王興全.經濟法基礎理論專題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
1、選題范圍寬且時效性強。經濟類畢業論文選題寬泛,涉及國內外社會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既有需要深入探討的理論問題,更有許多亟須解決的實踐問題,特別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諸多熱點問題。并且,由于經濟形勢時常變化,熱點也在隨時切換,因此,經濟類本科畢業論文選題有很強的時效性。寬泛的選題范圍給經濟與管理類專業的選題帶來了一定困難,一是形成了本科學生知識面有限與選題所需要解決問題寬泛而多樣的矛盾,學生所選擇的感興趣的研究課題往往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很難解決的;二是熱點問題都是涉及面廣的問題,如選題較大則本科畢業論文解決不了,如選題較小則由于所掌握的知識深度不夠而深入不下去。三是選題時效性的特點要求學生平時對經濟信息有所跟蹤。
2、論文多為應用性論文。由于受學生理論水平的限制,絕大多數的畢業論文都是對實際經濟問題的應用研究,理論研究的論文很少。在筆者近10年的論文指導過程中,選擇經濟理論進行研究的學生不到5%。應用性強的論文對學生寫作要求相對較高,一是要求學生抓住經濟現象的本質,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實證的分析能力,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二是要求學生對所分析實際經濟問題的結論上升到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層次;三是要求學生對經濟現象的分析尋求理論支撐,在所學理論的框架和范疇下分析問題的原因和解決辦法。
3、方法實證性多。應用性強的論文決定了其分析方法的實證性要求。分析方法的實證性就是要用現實的數據和案例來分析經濟現象,揭示經濟現象背后的本質,即通過大量的實證分析得出經濟現象的原因和解決措施,為上升到規范分析打下可證實的基礎,這是學習原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典型分析過程。方法實證性多要求:一要掌握主要調研和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掌握不熟練往往不能準確地揭示經濟現象背后的本質;二要搜集較為翔實的數據,數據要求系統性、權威性和代表性;三要正確說明數據分析結果的經濟含義和政策含義,這是實證分析的最后落腳點。
4、撰寫規范性嚴。經濟類畢業論文應用性強和實證方法多的特點要求論文的撰寫十分規范。一是從結構上來看對經濟現象的分析要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架構和寫作架構,三者缺一不可;二是理論支撐和現實問題分析要融合,即現實問題的分析要有理論支撐,理論分析也要以現實問題為對象;三是要求數據和引證科學合理,數據除符合系統性、權威性和代表性要求外,獲取第一手數據顯得格外重要。
5、論文撰寫過程難以有效控制。經濟類本科畢業論文多數無須實驗,而是進行資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而且這一過程多在學生臨近畢業的實習階段進行。畢業論文的寫作時間與其求職、考研、出國等規劃發生沖突,難以兼顧招聘、備考和畢業論文之間的關系。指導老師只能通過“遙控”對學生進行指導,其效果大打折扣。
二、經濟類本科畢業論文易出現的問題
1、論文選題不夠科學、合理。文科類的本科論文指導老師較難獲得科研課題,且由于本科生的理論功底不夠,本科生中只有很少人參加導師課題的研究。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均以老師指定范圍或自擬為主,因此選題時常存在不夠科學合理之處。據筆者多年指導本科論文的經驗,主要表現在:一是選題過大過空,如“論中美經貿關系”;二是選題不符合學術論文要求,如“近期中國股市走勢分析”;三是選題只考慮個人興趣而不考慮與自己所學專業的相關性,能培養和檢驗學生對專業知識掌握和綜合利用的能力。
2、論文缺少嚴謹性。部分論文泛泛而談,缺乏實證基礎,材料不能支撐論文的觀點,論證不充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缺少必要的數據和例證,論點多來自自己憑空臆想;二是數據和例證的選取不恰當,只是簡單羅列和堆砌,不能很好地支撐論文觀點;三是數據不系統,系列數據采集較少或缺失較多,不能真實反映經濟現象的本質。
3、論文格式不規范。畢業論文屬于學術論文,應具備學術文體的一般特征,主要內容包括:題目、作者、提綱、摘要、關鍵詞、正文和參考文獻幾個部分。學生態度不端正,加之論文主體是拼湊而成,畢業論文的格式混亂。如:結構不合理、論述重復、字號不統一、錯字病句百出、圖表不規范、文理不通、參考文獻引用不規范。其中,參考文獻引用不規范是比較普遍和比較嚴重的問題。
4、論文內容抄襲、拼湊現象較為嚴重。當前學生可獲得資料來源很多,如往屆畢業論文、專用學術期刊網、學校的圖書館、院系的資料室。特別是對于經濟類而言,網絡上的財經類文章更是多如牛毛。這使得部分學生在寫作時采取拷貝加粘貼的方法,用幾天的時間就能完成學校規定用10周時間完成的畢業論文,更有甚者直接在一些專門從事“”的業務網站上購買論文。學生自創性論文比例逐年降低。
三、提高經濟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
造成經濟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有學生自身方面的,如對畢業論文撰寫缺乏重視、自身水平所限等等;也有來自學校方面的,如畢業論文規章制度安排不盡合理、指導老師時間精力有限等等。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筆者的多年經驗,就如何提高經濟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確保達到預期教學效果提出以下對策:
1、提高對本科畢業論文指導工作的重視程度。提高對畢業論文的認識是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前提。學校管理層、教師和學生都要認識到畢業論文是高校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個獨立的實踐教學環節,它與其他教學環節彼此配合,構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它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時,它也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是學生四年所學知識的深化與升華的重要過程,是提高學生科研訓練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
2、推行科研導師制。學生在臨近畢業時面對求職、考研、出國等規劃的多重壓力,時間倉促,不太可能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做好畢業論文。為此,可推行導師科研導師制。即導師指導學生進行課題研究、社會實踐等科研活動,科研導師制以科研為紐帶,通過讓學生參與課題研究,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而且學生可以提前進入畢業論文的準備階段,如搜集跟蹤資料、確立選題方向等。這樣既可以發現和培養學生自身的專業領域興趣,為后期畢業論文撰寫打下基礎。
3、出臺具體的本科畢業論文指導工作操作規范和獎懲措施。學校管理層應出臺具體的本科畢業論文指導工作的激勵措施和操作規范,調動指導老師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感,使指導老師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指導學生畢業論文的撰寫中去。對于優秀畢業論文撰寫者的指導老師給予獎勵,而對于質量欠佳的畢業論文撰寫者的指導老師給予適度懲罰。獎懲措施同樣適用于學生。特別是對于抄襲問題而言,應制定相關的規定,對于檢測出來的抄襲論文要有嚴厲的懲罰措施,使得學生不敢輕易抄襲。如同當前我國治理酒駕一樣,嚴厲的懲罰措施使得駕駛員不敢以身試法。
1. 青龍管業:雄安+海綿城市,夏至了,降水旺季來臨,城市容易內澇,當反彈看 空間有限
2. 新界泵業:在雄安的三個網點要賣斷貨了
3. 保隆科技:次新股 +特斯拉,特斯拉預計在上海臨港開發區建生產基地,大學畢業這貨離得近,也是汽配,近水樓臺先得月,昨天還風風光光的特斯拉,今天就這樣,大學畢業看看中馬傳動和天汽模的走勢,題材的生命力都不好,近期短命,明天看能否反包,炸尸
4. 神劍股份:軍民融合,昨天主持相關會議,一度四川九洲和精準信息也大漲,結過也是不能善終
5. 華鑫股份:MSCI概念,旗下有華鑫證券,好像大股東是啥摩根斯坦利,狼來了,羊鼓掌,不過要成狼就得與狼共舞
6. 國幀環保:環保+PPP,尾盤直線,具體邏輯不是很清楚
7. 大華股份:白馬+安防 +MSCI,近期外圍好像不少恐怖襲擊,安防很重要,業績好 ??低暫眯值?/p>
8. 科森科技:次新股+精密制造,沒高送轉,業績也不是特別好,板塊氛圍這么差 還能新高 似乎是莊股
今日關注:
板塊:預高送一旦啟動,隨時介入
深圳游資席位現身多只閃崩股 大學畢業累計套現超3億元
最近有幾只個股走勢很慘烈。比如今天跌停榜上的英聯股份、哈森股份,已經分別跌停了4天、2天。
據證券時報網官方W信報道,龍虎榜上,英聯股份最近1個月有4次登上龍虎榜,均為跌停上榜。賣出金額最大的是聯儲證券深圳濱海大道易思博證券營業部,大學畢業凈賣出9449.4萬元。
哈森股份,最近1個月3次登上龍虎榜,均為跌停上榜。大學畢業賣出金額最大的是天風證券深圳濱河路證券營業部,凈賣出11078.3萬元,此外,興業證券石獅八七路證券營業部、開源證券深圳分公司、聯儲證券深圳濱海大道易思博證券營業部、東興證券惠安建設南路證券營業部,大學畢業凈賣出均在500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