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1 09:59:56
序論:在您撰寫新聞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新聞傳媒從廣義上包括雜志、報紙、校園廣播臺、校園電視臺以及校園各大新聞網站,具有公開性、真實性以及實時性等特點,也正是由于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聞傳媒的宣傳教育以及輿論引導作用,保證新聞內容更具有說服力和影響力。我國現階段職業教育過程中的新聞具有多樣性的內容,新聞傳媒所宣傳的內容包括職業教育院校的發展以及改革活動、辦學歷史、治學辦學理念、未來發展規劃等,除了上述關于學校發展的相關內容之外,還包括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等不同內容,宣傳形式多樣,包括校園記者問答、任務采訪、新聞廣播電臺中的“點歌祝福、實時新聞”等等。
二、拓寬職業教育內容的視域
新聞傳媒的教育功能是指對職業教育院校的教師以及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教學活動,關注學生以及教師的思想動態,努力營造出和諧融洽的學術氛圍以及校園人文環境。作為新聞傳媒報道的另一個相對重要的板塊就是有關師生參與的各種教學活動,例如興建重點實驗室,采購實驗教學器材,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專業知識以及實踐技能。在職業教育中傳播與學術研發密切相關的內容,讓學生及時了解最新學術動態,激發學生對本專業知識的關注度以及學習的動力。學生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觀大都是在生活以及學習過程中、在與同學的溝通交流活動中逐漸形成的,職業教育中的新聞傳播一個較為重要的功能就是教會學生如何進行科學有效的溝通。新聞傳媒在培養學生的人生態度、價值觀念等方面起著較為突出的紐帶作用。
三、政治教育功能和文化傳承作用
在教育功能上,新聞傳媒較為顯著的是引導作用,媒體通過對黨政方針、專業知識以及科學技術的宣傳來武裝學生的頭腦,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通過對職業教育學校的先進事跡以及優秀人物的宣傳,激發大學生像模范看齊,爭做先進的動力,營造出和諧融洽的校園氛圍。還可以通過建立并完善各種專欄,包括班級活動、教學活動以及社團活動來提升學生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強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新聞傳媒在職業教育活動中所具有的新聞傳媒功能與職業教育院校所開設的課程內容以及各種課堂活動有著顯著區別。新聞傳媒在對各種新聞進行傳播時,堅持客觀性、真實性的要求,在新聞報道中,不會隨意添加感彩,通過對新聞事件進行有選擇的報道,來保證新聞傳媒所具有的輿論導向功能得到正確的發揮。新聞傳媒所具有的客觀性能夠幫助處于叛逆期的學生接受系統的教育教學內容,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現實生活,并學會利用正確積極向上的態度對待身邊的人和事,成為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職業教育活動中,可以通過在校報或者網站上開設生活專欄,報道學生身邊的大事小情,普及生活小知識,與學生進行良好互動,讓他們在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大家庭中健康成長,進而幫助他們培養健康向上的價值取向以及道德情操。新聞傳媒在職業教育活動中的運用能夠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新聞技能,通過校園報紙、記者團、校園電臺、校園廣播以及校園新聞網等不同渠道開展的新聞實踐活動,并進行新聞播音、新聞寫作、文版編輯、任務采訪以及各種活動主持等,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在新聞實踐活動中能夠對現實生活以及學習產生更加深刻的體會。培養學生養成敏銳的洞察力,將在校園生活學到新聞寫作以及新聞采訪技巧進行實際運用。職業教育中所開設的新聞專業還可以與校外新聞事業單位進行校企合作,并結合學生發展的實際狀況建立新聞實踐以及教學的活動基地和項目。熱烈歡迎新聞記者走進實際的職業教育活動中,讓新聞專業學生更好地體會以及感受職業教育的魅力。另外,還可以讓學生到報社、網站以及其他新聞單位進行學習和工作,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素養。
四、有助于挖掘更多的就業渠道
[關鍵詞]高校新聞傳播學教育研究
新聞傳播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突出和重要,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為新聞傳媒業的健康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巨大、直接與明顯。新聞傳播事業在中國,已成為聯接新聞信息產業和以高科技為特征的傳播技術產業的橋梁,不僅有其經濟效益,而且有著重要的社會效益。我國新聞傳播事業的迅猛發展,給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研究帶來了重大的契機。
一、新聞傳播學的發展特點
1.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相互融合。傳統的新聞學研究有較強的實用性質,但理論色彩較弱。傳播學被引入新聞學界以后,許多傳播學的理論假設和研究方法已成為新聞理論研究的一部分。新聞學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學報,它包括廣播電視、網絡傳播等各種傳播媒體或形態,而且涉及了大量的非新聞類的媒體傳播的內容,以及廣告、公共關系、媒體經營的研究等等。
這種融合不僅是原來兩個學科的融合,而且與傳媒活動相關的各個學科的研究成果,例如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人類學、法學、經濟學等等,也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新聞傳播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中。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相互融合,新傳媒的研究發展迅速。
2.傳媒經營、新聞法治與職業道德成為新聞傳播學的研究熱點。近年來,中國的傳媒處于大整合的時期,各媒體不再僅僅是黨的機關報或國家的廣播電視臺,也是經濟實體和利益單元,報業和廣電業的集團化,傳媒之間的競爭內地傳媒與境外傳媒的競爭,都要求各媒體的負責人懂得傳媒經營。把受眾接受傳媒作為消費行為的研究,將傳媒娛樂視為經營策略考察也納入了傳播經營的理念之中。
隨著中國傳播業近幾年的急速膨脹,傳媒每日每時與社會發生互動,矛盾沖突的頻率上升,新聞官司增加,社會對傳媒職業道德不規范的指責增多。因此,傳媒業自身的法治建設和職業行為的規范化,越來越成為學界關注的問題。近幾年,該研究扎實而有成效,涉及新聞官司的各個方面,從各種新聞侵權現象到著作權問題,從隱性采訪到隱匿權、更正與答辯,就論證的范圍而言已經相當全面而完善。
3.輿論監督的內涵發生變遷。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廣播電視,特別是電視(包括衛星電視)的發展速度和規模空前。有的學者從行政、綜合市場、專業市場三個角度看中國電視產業的市場格局,指出中國電視產業的三人發展趨勢:政府導向讓位于市場導向;民營電視業將成為市場上的一支重要力量;電視資源要素的流通和集中同時進行,形成區域性傳播中心。
目前,輿論監督成為與新聞理論、新聞法治和職業道德相關的一個重要學術課題,并涉及到了社會學、政治學和公民權利的研究等等。中國的新聞學從傳統的黨報理論轉向一般新聞學理論,其背景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環境變化,“輿論監督”的內涵發生了變遷。
二、現階段高校新聞傳播專業教育特色的研究
中國的新聞傳播教育已具備相當的規模與條件,也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只要我們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看問題,堅持以開拓創新的精神辦實事,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的新局面一定能夠開創。
現階段高校新聞傳播專業教育的研究當中,關于教育特色的研究最為重要。怎樣形成高校新聞傳播專業的特色呢?首先,要充分依托自己學校的特色,根據自己學校的性質地位和特點來辦專業。這樣才能把專業和學校緊緊融合在一起,充分集中和整合學校的所有學科的優勢,揚長避短,突出自己專業的特色。比如一所體育學院的新聞傳播專業,就正好從體育上做文章,努力探索體育新聞辦學的途徑,著重在培養優秀的體育新聞從業人員上突出特色。其次,要充分考慮自己學校所處地區、城市的特點,發揮地區優勢,突出地區特點,在區域文化、社會、經濟發展上做文章,緊密與當地黨政部門和新聞傳媒單位結合,辦出自己的專業特色。如一些地方民族大學的新聞傳播類專業,就可以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有優勢,在民族新聞的教學與研究中獨樹一幟,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做出有特色的突出貢獻。第三,要充分調動本專業教師的積極性,發現與培育教師們有特點的教學與科研新經驗、新成果,不斷努力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某一方面、某一項目、某一課題上,做出新的突出的研究成果,并以此為契機,不斷培育出特色。第四,突出特色,還要善于和勤于在辦學中不斷總結與積累經驗,每學期、每學年都要認真回顧一下在辦學中哪些事情是做得好的,哪些地方還有不足,師生們的反映如何,新聞傳媒界和社會的反響如何,從而去發揚和推廣好的辦學方法、模式與經驗,克服與改進不足之處。
綜上所述,我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是一項正在蓬勃發展的事業,其前景十分廣闊、光明。但同時,也面臨著十分激烈的挑戰與競爭。常有一句話叫“不進則退”,實際上現在的情況是,進步慢了,也是后退。因此,我們一定要以只爭朝夕、爭分奪秒的精神,努力發展新聞傳播教育。我們一定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不斷推進教學科研改革,為培養更多優秀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新聞傳媒人才,不斷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20來年歷史與其他學科相比時間并不長,因此,一直是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加之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環境的急劇變化以及教育目標及體系的不斷調整,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發展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規高校教育的最高層次。這一層次的教育是將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與學科方法進行綜合性地傳授和深入地積淀,并培養學生站在學科前沿和尖端,通過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研究以產生具有學術性和實踐性的成果的過程。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導原則,應用于不同學科,就需要針對本學科發展的要求和現狀,對自身的目標定位作出準確而清晰的界定。眾所周知,相對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學科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類對新聞傳播業的需要和理解之中[1];它既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又與實踐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也正因為這一“獨特性”,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開創時,還曾一度被認為沒有必要,也被質疑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正說明了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面臨的定位問題。傳統上認為,博士學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學位,是為從事學術工作或一些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做準備的。然而多年來,有為數不少的新聞傳播學博士實際上主要從事一般的教學工作和新聞傳播實務工作,而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眾多業界人士紛紛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的傳統目的(為研究進行訓練)和實際用途日漸分離,已是不爭的事實。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專業化究竟如何體現?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社會美譽度怎樣?如何將博士生教育與新聞傳播界的整體發展相聯系?對這些問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理應作出系統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與博士生培養目標定位的不確定相應的是,新聞傳播學的博士生的培養模式還缺乏科學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聞傳播院校的博士生培養方案基本上沿襲其他學科的模式,缺少對新聞傳播學科特點,以及學科需要掌握的知識及方法的全面探討,因此難以制定出針對自己學科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學門檻應該如何設定,是重在考察其學識和科研能力,還是重在考察其一般專業知識和外語水準?博士生學習期間應該掌握什么樣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應該開設哪些必需的課程?博士生的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怎樣銜接?博士生教育應該采取歐洲式的教授與學生一對一式的傳授方式,還是采取像美國博士生培養中的集體培養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學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實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時,對這些問題必須作出科學的回應。但遺憾的是,由于經驗的不足,認識上的錯位,加之我國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隨意性和不規范的現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養和潛質的考生,僅僅因為“英語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選人門外。再如,有的院校對博士生教育規定課程的學習重視不夠,課程如何設置、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都無“一定之規”,結果課程學習往往未能達到幫助學生獲得從事研究工作、準備學位論文所必需的寬廣深厚的學科知識基礎的效果。還有,博士學位論文開題之前的資格考試或綜合性考試應該如何“把好關”,有的院校也無明確的要求和規則,結果造成在培養過程中對博士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缺乏“剛性”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博士生只要進了“門”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學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響。這一方面表現在近些年隨著招生規模急劇擴張,師生比例失調,師少生多,導師投入到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減少,學術互動和交流受到影響,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呈現出下滑之趨。另一方面表現在培養目標上,不是注重鼓勵博士生具有扎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熟練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數量等硬指標為指針,使得學生在學習期間將湊足文章的發表數當作主要學習內容。再一方面還表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把關上不嚴,由于每年畢業生數量增加,在開題、答辯等環節,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學風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虛作假,剽竊等現象在博士學位論文中也時有發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博士生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檢驗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標準,應該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水平上。學位論文是博士生教育計劃的核心要素,必須是進行創造性的研究,以對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有獨特的貢獻。然而,實事求是地說,目前有些高校對此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其具體表現是:一些博士論文的選題或過于陳舊,或過于空泛,或流于瑣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當前學術前沿,參與學術對話;一些博士論文的前期資料積累不夠扎實,因此不能針對最具價值的切入點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探討,論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對所需了解的相關領域的知識涉獵不廣,基礎不牢,因此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常常捉襟見肘,理論和方法運用不能做到嫻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訓練不夠,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對相關問題的挖掘和解決不力。這些都造成了一些論文成為資料的簡單梳理,即使有的選題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無法創造出具有創新性和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幾點建議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上述問題,有的是由于新聞傳播學科發展歷史較短,對學科規律和博士生教育規律相結合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缺乏系統深入地全面整合和思考所致,有的是教育制度設計上的欠缺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社會和教育所面臨的大環境的沖擊所導致。因此,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要使得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得以可持續發展,為社會輸送真正優秀的高層次人才,新聞傳播學教育自身應積極借鑒國內外博士生教育的經驗,針對新聞傳播學的學科特點和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特殊規律,結合人才需求與社會實際,整合教育資源,走出一條真正合乎科學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之路。
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大學的“教育理念是人們對大學精神、性質、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認識,是對大學與外部世界諸元素之間關系的規定;它是大學內容管理及運轉的理性認識基礎”。[2]大學的新聞傳播教育作為一項專業性的教育,理應如臺灣著名新聞傳播教育家鄭貞銘所言,“在技術學習之外,更要探討理論、從事研究,以期建立一套嚴謹的理論體系,才能在高等學術殿堂中樹立起應有的地位”。[3]為此,對于新聞傳播學科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既要注重對其學術視野寬廣度的拓展,又要使其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既要使其具有較深厚的學養造詣,又要讓其關注學科前沿和現實的新聞傳播實踐,注意研究解決理論與實踐問題,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能力。這種人才應是其他學科培養不出來的,在學術素養和科研上有自己的特色和專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目標與方向,理應瑣定在培養這樣的專業人才上,即著力為高校和科研機構造就優秀學者。
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必須科學規劃博士生的課程學習,并加強對其在閱讀、讀書筆記、專題討論、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訓練和提高。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教育上,十分注重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該院的博士生課程一般分為兩類,即知識類課程與研究類課程。前者以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和融會貫通為目的,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并有相關研究成果的最新信息;課上還提供詳細的閱讀書目,要求博士生寫讀書報告,培養其欣賞和批判專業學術著作的能力。后者的目的是通過邊學邊做(研究),以培養和訓練博士生從事研究和寫作的綜合能力;在課上,博士生們圍繞一個專題進行思考、討論、做研究。這樣,不僅訓練、提高博士生的研究和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個現實的專業研究者的工作環境,教會博士生如何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遵循學術規范,如何使用各種研究資源,如何設計研究題目,如何解讀原始資料,如何回應他人的批評和建議。這種訓練實際上是一個鑄造學術文化或學術習性的過程。
此外,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還應制定相應的培養模式,對思想道德教育、課程設置、綜合考試內容和方式、論文開題時間和形式、博士論文的學術規范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符合自身特點的方案,并嚴格實施。
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平臺隨著多家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的加入而變得更加寬廣了,這同時也意味著博士生的數量和規模必將比以前有較大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注重維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共同為提高教育成效、培養頂尖人才而努力。針對目前社會上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還缺乏廣泛的認可和美譽,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整體效應發揮尚未達到理想的程度,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的招生、培養、資格考核、學位論文答辯以及學位授予上,比較注意通過制度建設,嚴把質量關。一是控制招生規模。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15人,每年報考博士生人數達到三四百人之多,但招生人數一直控制在30人左右,平均每位博導招收2人。二是提高博士候選人門檻。這主要是借助資格考核(綜合考試)和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兩個環節,實施篩選、淘汰,以保證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進入到博士候選人行列。三是嚴格規范學位論文的答辯和學位授予。
這主要通過學位論文雙盲評審、校內外專家的集體評審以及學位公示等舉措,保證每個博士學位獲得者都是符合標準的優秀人才。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每年只有不到十位博士生獲得博士學位,占當年招生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博士生導師及其指導團隊在招生、培養學生及博士論文答辯等方面較其他層次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權限,因此要重視博士生導師人選的遴選,重視其“人格”塑造和“師德垂范”;同時要引導、促進博士生導師在博士生課程教學、科學研究、論文把關等方面加大指導力度,鼓勵導師與學生經常交流、溝通。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對博士生導師所進行的遴選和考核,就包括著學術水平、道德素養、敬業態度、組織能力以及待人處事等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還十分注重將學生的成才與導師的責任感、信譽、綜合素養聯系起來,注重維護導師職責的神圣性和榮譽感。
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博大精深且具備批判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整體素質要求下,各院校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權點應彰顯自己的特色,根據自己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側重培養博士生,使其成為該領域和方向的頂尖人才,從而促進人才與學科前沿接軌。這不僅要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和創新性上,而且應系統地體現在博士生培養的各個環節上。目前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相比,新聞傳播學的整體發展水平并不高,高質量學術研究成果、學養深厚的優秀人才并不充裕,因此博士生教育更應成為促進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和高層次專業化人才輩出的舞臺。
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要發展就要有投入,博士生教育要加大經費投入,尤其是在學術研究上以及優秀人才與成果的獎勵上,更應有足夠的經費支撐。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高等教育的資助渠道必將越來越多樣化,對此,我們要注意積極爭取,大力開拓、吸納。近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除了通過課題申報,爭取政府和學校撥款外,還十分注意與相關傳媒、產業合作,拓展經費來源。目前,全院博導的科研經費年均人平在8萬元以上。
總之,在今天新的人文社會科學革命和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時代,為了使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發展成為一種培養有創造力的優秀學者的有效途徑,應著力注重完善其基本結構,擴展其必需的學科知識,力求教學質量優秀和研究設施、成果先進,從而便于其在規模增加的基礎上盡快建立并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多樣化、高質量的學術體系。
參考文獻:
[1]單波.反思新聞教育[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8(4).
1.提升課程教學質量的必然措施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僅需扎實的專業知識以及相關教學經驗便能勝任教學任務的要求;但是在遠程教育模式應用和普及的條件下,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以及教學經驗等資源也開始面臨新一輪的更新,對遠程教育資源的應用和控制也逐漸成為教師專業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新聞專業來說,教師需要掌握的專業知識除了原來的框架之外,還應掌握如何通過遠程模式將這些信息進行有效的篩選和整理,進而通過多種網絡信息平臺展示出來。因此,教師專業發展可持續性的實現,不僅是遠程教育模式實現有效性的必然途徑,同時也是提升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
2.促進良性教學是實現的重要途徑
現代遠程教育條件下教師專業發展可持續性的實現,不僅是提升教學質量,滿足教學任務的必要措施,同時也是促進良性教學實現的重要途徑。遠程教育模式是時展及課程教學改革的必然產物,它客觀地要求教育者素質的不斷提升;而教師專業的不斷升級以及專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又會反過來促進教學模式的更新和升級,從而形成良性的教學循環。
二、現代遠程教育下教師實現專業發展可持續性的有效途徑
從前文的論述中,我們已經對教師實現專業發展可持續性的必要性及積極作用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認識,那么究竟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下文中,筆者結合新聞專業的相關內容,就一些措施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及意見。
1.以遠程資源為基要,培養遠程意識
教師是整個課程教學的中心和重點,現代遠程教育也不例外。從前文的論述中,我們已經了解到遠程教育模式的不可逆性,即它是時代教育及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那么作為教師來說,必然應結合遠程教育的客觀要求進行適當調整以跟上這一教育模式的步伐。在這一背景下,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的實現,也勢在必行。遠程教育模式下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首先應從意識的可持續發展入手,即樹立與時俱進、及時更新的學習理念,不斷對新的信息因子及因素進行吸收,進而將遠程模式的應用作為專業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遠程資源為基本,進行遠程意識的培養。
2.以遠程模式為載體,完成知識體系的更新
教師專業發展可持續性的實現,除了樹立遠程意識外,還應以遠程模式為載體,完成知識體系的更新和升級。每一種新教學模式的出現必然伴隨著許多新的框架和知識的應用。因此,現代遠程教育模式下教師專業發展可持續性的實現,則應充分利用新聞視角的敏銳性,以網絡信息平臺為手段,不斷進行信息要素的抓取,將遠程教育模式下的知識體系進行吸入,進而轉變為專業結構中的組成部分,促進知識體系的更新。
3.以遠程教育為突破,提升多項專業能力
凸顯傳媒專業特色
思維敏捷、活躍是新聞傳媒專業學生不同于其他專業學生的一個特點,然而普通話作為實踐比例較大的課程并不利于新聞傳媒專業學生去發散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掘出符合該專業學生特點的教學方式,幫助他們提高普通話水平。1、增加課前說新聞實踐環節開展課前說新聞的實踐環節是培養學生普通話表達能力的重要一步,每堂課開始之前請五六個學生上講臺上播報一條新聞,教師針對學生的語音、語氣、語法進行評價和打分,這可以作為期末總成績的一部分,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普通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個過程中會不斷加深學生的新聞敏感度,在教師的點評下明白自身普通話的不足之處,極大的提升了口語表達水平。2、充分利用廣播、影視資料的相關素材多媒體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有聲有色的學習資料,幫助學生學習普通話各方面的規范,相聲表演藝術家侯寶林的代表作《普通話與方言》就是很好的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普通話和方言之間的區別;《新聞聯播》作為我國影響力最大的電視新聞欄目,其對普通話的要求是極高的,給學生分析主持人的語氣和語態,為其提供極佳的例證。CCTV每年的新年新詩會也可以作為教學素材播放給學生,為學生講解朗讀的技巧。3、邀請傳媒從業人員為學生進行普通話實踐教學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請有實踐經驗的主持人、播音員等傳媒從業人員為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了解普通話的重要性和實踐功能,同時看到傳媒從業人員極高的普通話表達水平,在這個交流溝通的過程中明白自身的不足,增加學習普通話的積極性,這是針對新聞傳媒專業學生的有效舉措之一。
理論教學緊貼普通話測試,強化說話訓練
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語言不需要以十分飄渺的形式存在,它作為人們日常交流溝通所用的形式出現?!逼胀ㄔ捊虒W對于高校新聞傳媒專業學生來說不是一門單純的課程,更應該在理論指導的基礎上強化說話訓練,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語氣、語態等方面的培養。廣播電視編導等新聞傳媒專業都要求學生在報考大學前進行普通話考試,新聞傳媒專業學生相對于其他專業學生的普通話水平處于中上層,流暢朗讀對于他們來說并不是大問題,但是口語表達能力還遠遠不夠,這和缺乏一定量的說話訓練有著密切的關系。總結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差的原因,首先是缺乏思路,無話可說,再次是說話形式在但是感情缺乏。說話難關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來克服,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教師應該加強實踐教學的比例。學生在說話過程中思維和情感都會引起一定的活躍度,這種活躍度要保持高昂的話就必須充分把握住技巧,起到相輔相成的效果,這和學生的事物認知能力有著密切的關系,就是指在實際交流過程中的語言表達能力。通常情況下,給說話者一些詞語或關鍵字就能激發其語言表達的思路。一般人們喜歡討論購物和消費的話題,但是毫無目的的談論只會讓整個對話繁瑣,有些時候還會無話可說。但是一旦將話題分類清楚,談論話題就顯得清晰多了,將消費分為網上購物、商店購物、電視購物等形式,幫助學生培養流暢的口語表達能力,這對于發散性思維的培養也顯得至關重要。教師可以給學生指定一個話題或新聞熱點,讓其用正確的語態來發表對這個話題的看法,讓普通話水平在日常表達中提高。教師在新聞傳媒教學中要緊貼普通話教學的標準,通過多方面的訓練來培養學生的普通話表達能力,學生在日常交流溝通中要注意說話方式和語氣,不斷擴展自身口語表達的思路,這對于一個新聞傳媒專業的學生來說是必須具備的。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者更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調整普通話教學方式,為社會輸送高素質、高水平的傳媒人才。
本文作者:張魯萍工作單位:新余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一、大學廣告教育的“一個核心”
所謂廣告教育的“一個核心”,即鑄塑學生靈魂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質)教育。
當然,不獨是廣告專業要加強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養,其他任何一個專業學科都應如此。因為大學教育的歷史使命是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才,而不是培訓技工。與技能學校、職業中專相比,大學的魅力就在于教人學會思想,教人養成獨立品格。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培植著生產與建設所需要的最為復雜的內在動力——創造力和批判精神,而不是所謂的一技之長。為什么哈佛大學能如此出眾,原因在于哈佛大學通過大量的人文課程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人文背景,教師經常向學生提出諸如此類的問題:人類從哪里來?向哪里去?每個學生,無論其專業是什么,經常思考和回答這類的問題,就能在關懷人類命運的基礎上來思考本專業的問題,他們就會有領導世界潮流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正因為基于此,德國著名哲學家、學者伽達默爾才說:“教育就意味著人精神深處的深刻變革?!?/p>
目前廣告業界的種種弊端,諸如短期行為、好大求洋、缺乏誠信、效率低下、缺乏創造、缺乏文化、違規廣告屢禁不止,以及從業人員大量頻繁跳槽,蓋因缺乏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
那么,何謂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義就是: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對于個人來說,就是要有自己的人格,有真正屬于自己的頭腦和靈魂,在對世界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態度上自己做主,認真負責。對于社會來說,就是要為此創造一個相宜的環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鄧相超,男,山東莘縣人,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山東建筑大學廣告傳播研究所所長,碩士,教授;山東省政協委員,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協會理事,山東省管理經營研究會理事和品牌與廣告委員會主任;研究領域:廣告傳播,媒介經營,中國文化與文學。
周國平先生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確定為三個層次:
1.人性:尊重人的價值
尊重人的價值,亦即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是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
人文精神的起點是對人的價值的尊重,確認人是宇宙間的最高價值。這一方面是相對于物而言的,人永遠比物寶貴;另一方面是相對于神而言的,不能以神的名義壓制人。
從這一點出發,人文精神肯定人的塵世幸福,認為人生的價值應在現世實現,人有權追求塵世的幸福,不能把幸福推延到天國或不可見的未來。其中也包括肯定感官的快樂,反對禁欲主義。
但是,和人的生物求相比,人文精神更看重人的精神性品格,認為后者是人的尊嚴之所在。也就是說,對于人來說,尊嚴高于幸福。關于這一點,康德的解說最有代表性。他認為,人一方面屬于現象界,具有感性,受制于自然法則,追求快樂(幸福),另一方面屬于本體界,具有理性,能夠為自己建立道德法則,“人的尊嚴就在于這個能夠作普遍律的立法者的資格”,它證明人是自由的。正是在人的尊嚴之意義上,他進一步提出:人是目的,永遠不可把人用做手段。
2.理性:對真理的追求
這里的理性:對真理的追求,實際上是廣義的科學精神。這種精神可歸納為三個要素:第一,好奇心。好奇心是智力生活的開端和最基本要素。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說,哲學開始于驚疑。其實,科學也是這樣,好奇心是科學探索的原動力;第二,頭腦的認真。好奇心是對未知之物的強烈興趣,它理應引向把未知變成已知的認真的求知過程。真正強烈的好奇心必然會推動人去探根究底。頭腦的認真歸根到底是在知識的根據問題上認真,一種認識是否真理,一定要追問其根據。所謂根據,一是判斷是否符合經驗事實,二是推理是否合乎邏輯,人的理性能力就體現在運用邏輯對經驗材料進行整理;第三,從思想上把握完整的世界圖畫的渴望。好奇心和頭腦的認真面對整個世界,就會追問整個世界存在的根據,因而必然把人引向哲學的沉思或宗教的體悟。愛因斯坦把這種渴望稱作宇宙宗教感情,并認為它是科學研究的最高動機。到了這一步,頭腦與靈魂便相通了,科學與哲學、藝術、宗教便相通了。
3.超越性:對生活意義的追求
超越性指人對超出生存以上的意義之尋求。與理性相比,超越性更是人所特有的本質。動物有某種為生存服務的認識能力(低級理性),但決不可能有超越的追求,不可能有哲學、宗教、藝術。
第一,對自己人生的責任心。這是心靈生活的開端和最基本要素。它根源于對生命的愛。因為這愛,不愿生命流逝,便會珍惜自己的生命體驗和感受,發展出豐富的內心生活。也因為這愛,不愿生命虛度,便要尋求生命的意義,對人生進行思考;第二,靈魂的認真。即在人生的根據問題上認真。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必然會引向對人生意義、根據、價值的追問,要自己來為自己尋求一種人生信仰,自己來確定在世間安身立命的原則和方式;第三,在精神上與某種宇宙精神本質建立聯系的渴望。認真追問生命的意義,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死亡與不朽、世俗與神圣之類根本性問題,會要求以某種方式超越有限的肉體生命而達于更高的精神存在,渴望與之建立某種聯系。這就是信仰的本來含義。
那么,怎么進行人文精神教育呢?
1.人文精神類素養養成課程
在廣告學專業的培養方案中一定要有自成體系的素養養成類的課程,該類課程的開設主要目的是為學生提供大學生應有的人文精神素養、較高的思想境界、不拘一格的創造性思維方式和藝術鑒賞能力。如文學、歷史、哲學、電影欣賞、音樂欣賞等課程便應屬于素養養成類課程。這類課程一定要請名家來上,若此類教師缺乏或者由于其他原因無法排課,也可以系列講座的形式來解決。
2.多讀書,多讀好書
有關專家認為,現代青年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在減弱,文化素質和智能發展存在明顯缺陷。我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迷戀大眾文化,迷戀上網,熱衷于看電影,看電視,而不愿去讀書。而電影電視——盡管是由名著改編的,甚至高品位的節目——也不能代替讀書。因為電視高頻率地切換鏡頭,觀眾被鏡頭牽著鼻子走,很少有思考的余地。而文化精神、思想境界只有在理性的指導下才能形成。因此,著名學者張汝倫教授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大眾文化塑造了一批又一批心靈荒蕪,感情粗糙,頭腦簡單的大眾?!?/p>
然而,看書就不同了,讀者可以隨時停下來思考,一次又一次地和作者“對話”。尤其是閱讀名著,更有利于思想的深刻,更有利于靈魂的升華。因為,你在一次又一次地和大師進行“對話”。
讀書,不僅是學生的事,更應是教師的事。周國平先生說:“由于生存的壓力和物質利益的誘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其結果是靈魂日益萎縮和空虛,只剩下了一個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軀體。對于一個人來說,沒有比這更可悲的事情了?!北苊庀萑脒@種“更可悲”狀況的最可行的辦法,是教師必須“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謀求自我的靈魂充實和精神生長。作為一項為學生“打底”的工程,教育,天然需要教師具有一種博大而高遠的精神,一種充實而圣潔的靈魂,一種虔誠而溫馨的情懷,和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
有人說,沒有名著的民族是可悲的。我們說,擁有名著卻又遠離名著的民族更可悲。因此,我們要大聲疾呼:讓我們的學生去讀書!讓我們的學生讀一切好書!
3.形精神的育人氛圍
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教授說:“一流大學應營造一種向上的校園文化和精神氛圍,對師生有潛移默化的啟迪和教化作用,對人的一生發展和成長有著深刻、持久的影響。”這是經濟學著名的“泡菜理論”精髓之所在。我想一個學科也應如此。
(1)管理體現人文精神
所謂管理體現人文精神,我認為就是全面貫徹“以人為本”基本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耙匀藶楸尽保褪前讶朔旁趹械闹髦蒙?,尊重人、關心人、依靠人來推進管理,在管理過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干群關系,形成強大的凝聚力,使每個人都能獨立自主地工作和生活,主動積極地做出創造性的貢獻;“以人為本”,就是要從根本上調動人的積極性,必須把以人為本當作一種管理的哲學和觀念。在管理中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就是要根據人的社會價值和心理活動規律發揮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人的素質不斷提高。
(2)教學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正在成為共識,對教學改革而言,即要上升到“人文”“人本”教育的高度,不斷探索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在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過程中,各科教育的目標定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并在提高教學效率上下一番功夫。確立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為原則的新的教學觀念。我認為要做到如下幾點:
把人文精神(人文素質)教育貫徹于所有課程的始終。因為素質教育并非增加幾門課程或開好幾門文史、藝術等等課程所能奏效的。只有把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到、融會于所有教育活動,尤其是教學活動中,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提高學生,達到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
眾所周知,教學的改革,首先是教師的改變;學生學習內容、方式的改變,也首先是教師的改變。我想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教師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是學識,二是膽識,三是獨立的人格力量。有人說,人品即文品。對教師來說,人品也是教學的品位?!敖處煹娜烁瘢褪墙處煹囊磺?。”(烏申斯基語)“要散布陽光到別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陽光?!保_曼•羅蘭語)教師,作為知識的播種者,智慧的促生者,心靈的塑造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沒有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心靈,的確就失掉了“教師的一切”。當教師懷著一個被“牛虻”、克利斯朵夫等形象激動過、被荷爾德林、海德格爾的詩意浸潤過、被余秋雨、周國平等哲理文字熨服過……被真善美洗禮過的心靈走進課堂時,他的教學就會非同凡響,產生直達學生心靈的震撼力。教師教學表面雖只是他的言語世界,其實正是他的精神世界——心靈和人格的體現。
而我國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從1950年代重知識、1960年代重能力、到1990年代強調能力與素質并重協調發展。在這一轉變過程中,素質教育被提到特別重要的位置。然而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還有待提高,很多時候它只是出現在一些書面宣傳用語上,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得到堅決的貫徹執行。素質并不是通過空口說大話就能在學生身上體現出來,也不是只埋頭專注知識傳播,而忽視能動性與創造力的培養所取得的。
物理學家勞厄有一句名言:“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能力,教育無非是一切學過的東西遺忘的時候所剩下來的東西?!睈垡蛩固挂苍赋觯骸坝脤I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僅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為和諧發展的人。”我這里之所以一再強調人文精神素質教育,也是基于這一點。
二、廣告學專業的“三根支柱”
綜合大學廣告專業的畢業生,可能不一定會成為廣告大師,但也不應該滿足于做一個廣告技工。2001年4月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舉辦的“廣告教育高峰論壇”上,許多廣告主從企業和市場發展的角度,對未來廣告教育的角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第一,廣告教育應該告訴學生品牌的價值、如何創建品牌以及廣告在品牌發展中扮演的角色;第二,教育學生能夠理解并使用所有可能的廣告創作工具;第三,熟練把握定位、戰略、媒介、制作、調查、策劃互聯網、促銷、產品設計、“游擊隊”營銷、預算管理等;第四,教育學生理解廣告只是營銷溝通計劃中的一部分;第五,盡可能多地讓學生接觸廣告操作的實際環境;第六,幫助學生建立他們對于公司和客戶的獨特價值;最后,告訴學生一定要用功,因為這是創建品牌和創作偉大廣告作品的前提。
由此來看我國廣告學專業的定位,便會有諸多的遺憾。我國教育部所頒布的學科體系中,廣告學屬于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下的傳播學(二級學科)下的子學科或稱作三級學科。這個定位實際上是以學科劃分的形式規定了廣告學的學科性質,即廣告學是傳播領域中的學科,廣告學所研究的廣告理論與廣告實踐,是屬于信息傳播理論與信息傳播實踐的研究。這個定位決定了對廣告的信息傳播性質的肯定,但是卻忽略了廣告的營銷本質的基本規定性。
眾所周知,廣告的起源與廣告的真正目的(非商業廣告除外),讓我們認識到:廣告只是借助媒介,運用傳播手段而進行的營銷活動。美國西北大學等大學將廣告學專業納入市場營銷系,便是基于這一點。因此,臺灣奧美的莊淑芬在多種場合談廣告信息傳播時說:“傳播就是營銷。”從這個角度看,廣告運動及其廣告的全球化趨勢——整合營銷傳播的先驅者唐﹒舒爾茨先生便應該稱為傳播教授。
另外,廣告不僅屬于市場營銷和信息傳播范疇,在“呈現”這一環節上,它還屬于藝術范疇,因為缺少藝術性的廣告作品不會帶來視覺震撼,也不能為受眾所喜愛。因此,廣告人才的培養還必須重視表現力,因為良好的美術基礎、審美品味、完稿執行力是優秀廣告人的必備條件。
因此,我將信息傳播、市場營銷和設計制作看作廣告學專業的三根支柱,且缺一不可。也就是說廣告學專業是集信息傳播、市場營銷、藝術設計等學科門類為一體的綜合性、交叉性和操作性極強的應用學科。因此,不管你對廣告學專業如何定位,也不管你校廣告學專業依托于那類專業和學科,這三根支柱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則,你培養的學生便是不合格的。
當然,無論廣告學歸屬如何,其知識體系涉及范圍極廣,它不僅涉及到經濟問題,也涉及到社會問題,不僅涉及到美學與藝術問題,也涉及到傳播學心理學問題,不僅涉及營銷學問題,也涉及到管理學問題,不僅涉及到傳統文化問題,也涉及到現代時尚文化問題,因此無論把廣告學歸屬到哪個學科下,不能忘記的是:廣告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
我們認識到廣告學是一門綜合性的邊緣學科,不僅有利于其他學科與廣告學的聯系,也有利于確立其他學科在廣告學學科體系中應有的地位。在每一個廣告運動的流程中,市場營銷、信息傳播的知識都是伴隨其中的,其表現形式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基于此,廣告人應該是懂點藝術,熟悉營銷的傳播專家。因此,可以說信息傳播,市場營銷和設計制作是廣告學專業的三塊理論基石。
三、小結
一、創造必要的滲透條件
(一)新型的師生關系
心理教育認為人的本性是積極向上的,具有生長與進取的潛力,教育的目的在于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健全發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首先是和諧的。這是指師生間的情感聯系,“愛”是其核心,有了“愛”,師生原先的“我”“你”關系將會置換成“我們”,從而使師生心靈溝通,共享成功之喜悅,共擔挫折之煩惱。其次是合作的。這意味著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師的作用在于,“你不會學習,我來指導你學習;你不愿學習,我來吸引你學習”。
再次是互動的。教學過程是一種師生交互作用的過程,師生互動的性質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活動的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師生互動構成了教學活動中的正反饋機制。
(二)先進的教學觀念
首先是主體性的學生觀。教師要把學生看作是具有成長潛能的生命體,其內部蘊藏著主動發展的機制,教學的目的在于開發學生的潛力,驅動主體發展機制,促進其成長。
其次是發展性的教學目標觀?,F代教學著眼人的終身發展,即要教給學生終身受用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一定的教育技能
實施課堂心理教育,教師還須具備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學生的技能──通過觀察、作業分析、談話等形式,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興趣特長、內心世界等;教學設計技能──運用現代教學思想,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設計教學,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教學應變能力──教學過程中,對偶發事件特別是學生提出的問題作出積極反應,有靈活處置的能力。
二、掌握滲透的操作要領
我們認為,有效的心理教育應該結合學科教學進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找準學科個性任務與學生需養成的心理品質間的結合點,使心理教育技術與教學技術互補。語文教學中的心理教育,必須構筑在發展學生語言的基礎上。語文課堂教學滲0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領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整合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體系決定著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質量規格和水平。傳統的教學目標多偏重知識的授受,影響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如今,素質教育已啟示并要求我們對教學目標進行整合。教學目標是一個多元的體系,涵蓋認知、智能、情意三個領域,這為心理教育的學科滲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學第十冊《豐碑》一課時,除了應明確認知、智能目標外,教師還應從滲透心理教育的角度著手,引導學生感受軍需處長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學生情感的升華,獲得求知的動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創設參與情境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任何知識、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經過主體內化才能養成,這就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杜威說過,興趣是學生成長中才能的信號與象征,顯示著最初的能力。因而,創設情境,引導興趣,無疑是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的有效策略。教學《守株待兔》時,為了讓學生明曉“不能把偶然當成必然,不要存有僥幸心理”的道理,課末教師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勸農夫重新拿起鋤頭”的情境,學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三)進行行為實踐
知、情、意、行是一個整體的不同側面,其中,行為實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學生在親身實踐的體驗中強化對事物的認識,深化對事理的理解。比如,結合教學革命歷史題材的課文,就可以組織學生瞻仰烈士陵園,誦讀烈士詩文,講述烈士故事,還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這些實踐活動,都會給學生以震撼,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激起為中華騰飛讀書的志向。
三、把握滲透的主要內容
語文教學歷來崇尚“文道統一”,心理教育其實仍可歸之于“道”之列,這也就為它在語文課中的滲透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土壤。我認為,語文學科滲透心理教育必須緊緊抓住以下主要內容。
(一)鍛煉堅定的意志意志
是人們為了達到有意識提出的目標而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所做的持續努力,對個體的學習、工作有著巨大的影響。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質,進行心理教育滲透。例如,講述童第周不甘落后發憤讀書的《一定要爭氣》一課,描寫牛頓不顧嘲笑刻苦鉆研精神的《做風車的故事》一文,都是教師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堅定意志,獲取潛在力量的好教材。
(二)培養活躍的思維
學習過程是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思維是學習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憑借教材中具體人物的思維實例啟迪學生,比如《小馬過河》中的辯證思維,《田忌賽馬》中的求異思維。另一方面,還應該指導學生抓住課文語言深悟文字所蘊內涵,在具體的智力活動中漸漸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三)陶冶積極的情感
情感是構成人格穩定而獨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學生的情感正處于急劇變化時期,其情緒狀態帶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賦予的人物的積極情感因素,引導學生體驗、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我愛故鄉的楊梅》中的鄉情,《曼谷的小象》中的友情,《春蠶》中的母子情,《圓明園的毀滅》中的愛國情,都是極好的范例。
(四)練就自我心理修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