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5 19:15:46
序論:在您撰寫小學科學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基礎教學設施不足,科學課的資源較為缺乏
當我們翻看小學科學課本,發現其中實驗和實踐內容占據了絕大部分,例如,制造風車模型、制作植物切片等,這些都需要相應的教學材料和教學器具,但是很多學校并不重視這一點,并未購買專門的實驗器材,校內的圖書館、資料室等也不健全,學生不能查閱相關資料。很多實驗都是老師進行口頭上的描述,并讓學生記筆記,最后由學生背誦下來,使得很多精彩生動的課程,變成了枯燥乏味的講解。
(二)教材單一,不適合各地區具體情況
當前使用的小學科學教材是教育部統一審定的,雖然有一定的區別,但是相對于更加多樣化的地區情況和學校情況來說,其教材的多樣性還是不足。尤其在同一地區,城市和農村有著較大的差別,而使用同版教材顯然不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編寫者更多的考慮到了城市學校的基礎設施較好,設置了大量的實踐課程,但是這對于基礎設施較差的農村學校來說,是較大的負擔。同時農村缺乏專業的科學教師,不能夠較好地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只能照本宣科地進行填鴨式教學,這不利于小學科學教育的發展。
(三)教師執行力較差
即便在基礎條件較好的城市學校,有專門的科學老師,這些老師在對新課標的認識上有偏差,雖然認真執行了科學課程的教學大綱,但是不能將大綱所要求的內容與實際的情況相結合。例如,有的老師認為快樂教學就是讓學生自由上課,即便出現違規行為也不制止,有的老師認為探究性學習就是讓學生自行做實驗,甚至導致事故頻發,危及學生安全。他們只是死板地按照大綱執行,而沒有領會大綱精神。
二、改善小學科學教育現狀的措施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很多小學的經費較為短缺,使得學校圖書館、多媒體教室以及實驗室都只徒有虛名,有的學校雖然有專門的設施,卻缺乏專門人員的有效管理,使這些設施不能得到充分地使用,也無法進行妥善保養,大大降低了設施的使用壽命。所以學校應當投入資金加強設施建設,并設置專門管理員,合理調度和使用各種資源,并定期進行維護。同時,可以由當地政府牽線,實現城鄉學校之間的基礎設施對接,由城市學校資助農村學校,幫助農村學校加速基礎設施的建設,減少當地政府的財政壓力。
(二)加強對老師的培訓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很多小學科學的內容相較于以往有所改變,所以學校應當配合這種改變對科學老師進行相應地培訓,使之能夠更好地掌握大綱中所要求的內容,將新課標從理論落實到實處。同時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適當地修改課標內容,使之能夠更加符合當地需求。例如,在基礎設施較弱的學校,老師可以減少室內試驗,多帶領學生走入社會、走入自然,從另一個角度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同時老師自己也要重視科學這個科目,積極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積極創新教學方式,多角度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和科學技能。
(三)因地制宜,編寫適當的科學教材
在小學科學創新教育中,教學媒體的選用依據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學目的。如在科學教學中讓學生掌握一件簡單電器的使用原理和了解一件簡單電器的構成與組裝是具有差異的教學目的,前者可以使用投影與板書來完成教學,而后者則需要使用到這件簡單的電器;二是教學內容。由于小學生的好奇心十分強烈,并且小學科學創新教育內容與小學生的生活具有緊密關系,所以小學科學創新教育應當重視培養小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應當盡量選擇能夠呈現直觀形象的媒介來開展教學活動;三是教學對象。年齡的差異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接受能力,所以教學媒體的選用要充分考慮教學對象的差異。年紀較低的學生并不具備較強的抽象和概括能力,所以適合選用錄像以及幻燈片等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并且具有生動形象特點的媒體,而高年級的學生在媒體選擇方位方面則會寬泛很多,這主要是由高年級學生抽象與概括能力的提升所決定的。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的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在小學科學創新教育中被廣泛運用,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中教師需要做到進行的設計、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以及突出教學的重點等問題,避免過度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而影響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與概括能力的提高,同時避免在小學科學創新教育課堂中加入過多內容而影響學生的有效接受。
(二)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
課堂提問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不僅能夠強化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有利于教師更好的對教學過程做出調控。要實現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提高,首先教師應當重視提問過程中的引導,即在新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以與新的教學內容相關的舊知識點作為問題來提問,讓學生通過回憶舊的知識并通過對原有知識的引申來發現問題答案;其次教師所提問的問題要具有針對性,這種針對性主要體現在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針對性,避免提問內容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對此,教師需要以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位依據來選擇問題,同時要圍繞提出的問題做到精心組織措辭、合理選擇表達方式,同時要對學生的接受能力做出考慮,確保提問的簡單明了、通俗易懂。
(三)提高課堂管理有效性
通過對成都幾所學校(成都七中實驗學校、棠湖外國語學校等)的調查,在成都地區,學校十分重視小學科學課程,特別是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學校有一名副校長或主任專門負責科學課程,每學期會組織兩次以上的科技活動,并設有第二課堂活動,為喜歡科學熱愛科學的孩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而以樂山為代表的二線城市,通過對幾所城市學校的了解(樂山師院附屬小學、徐家扁小學等)相對于成都就有明顯的區別,整個樂山在科學重視程度上差異較大。有的非常重視孩子實驗動手能力,欲將科學課程打造為優勢學科,并開辦了實驗興趣班(樂師附小、樂山外國語學校)。而城區的其他小學科學活動相對匱乏,重視程度明顯不夠;在甘孜地區小學科學情況更是不容樂觀,學校整體對于科學教育并沒有特別強的意識,雖然根據課改要求將“自然”改為“科學”,但在實際上通過對甘孜地區幾所學校,近200名教師的問卷調查可以得知,有很大一部分教師(153人)認為小學科學教育可有可無,情形非常不樂觀。
2硬件設施
科學課教學最為顯著的特點應是實踐性和操作性,“觀察”和“動手做”是最能調動學生興趣和積極性教學活動方式。因此科學教學需要特定的教學環境,相應的教學設備和實驗材料。這些方面與學校的重視程度以及城市的經濟實力基礎密不可分。在成都的學校,不論經濟基礎還是學校重視方面做的都很好,實際體現為基本所有學校都配置兩個以上的科學實驗室,條件較好的部分學校如五朵金花還實現了科技園區,實現每個學生配備教學學具,讓學生的動手能力明顯提高的同時,也極大豐富了校園文化。樂山地區硬件設施也較為完備,但相對于成都地區存在以下差異:一、實驗室建設不足,很多學生特別是低段的學生沒有機會使用實驗室;實驗室配備不齊,部分課程實驗沒有實驗材料。二、沒能充分運用學校網絡,有條件但不去運用,教師演示實驗較多,科學方法和能力得不到應有的培養。三、學生科學興趣根據學校的差異呈現明顯的兩極化,科學活動多的學校明顯高于活動少的學校。而在甘孜地區,現在只有部分中心城市根據要求建立了科學實驗室,大多學校都還沒有建立,且有實驗室的學校也沒有很好地利用。很多科學實驗課程都是由教師口授,學生強制記憶。究其原因,學校根本沒有實驗器材,無法進行實驗操作,教師自己制作的實驗器具也非常有限,學生根本對課本實驗沒有任何體驗,高分低能的現象非常普遍。
3軟件配置———教師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教師對于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孩子是祖國的花朵,老師是辛勤的園丁,如果老師人格高尚、眼界開闊、知識淵博、志向遠大、思想活躍,會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更為充足的養分。所以,一名優秀的科學老師,對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樹立正確科學態度、感染學生學習興趣起到重要作用。成都地區,教師基本功扎實、專業能力強、綜合能力強。隨著科學教師專業要求的不斷提高,科學教師呈現出很快的更替現象,部分學校在保留經驗豐富教師的同時吸收了很多新鮮的血液,達到新老科學教師之間的科學配置,教師之間互相交流、共同進步。樂山地區,小學科學教育的師資、科學教師的素養有待增強。通過與樂師附小老師的交流,在教師配置上,科學課程的教學還是以老教師為主。很少學校重視教師培養和新老結合?,F代科學教學理念發展很快,部分老教師表現出不適應性,對科學理念認識不足,照本宣科現象明顯。甘孜地區,小學科學教育的師資存在較大的問題。大多數科學教師都是“兼職”,幾乎沒有“專業”出身的。完全不具備相關科學知識的儲備,實驗動手能力也較弱,無法真正落實科學課在教學中的“三維目標”。
4結語
現如今,在我國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不僅明確了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同時也提出了將國民素質全面提升的根本宗旨。當前各個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如何提升人才的培養力度,如何做好科學人才的創新培養,就其實質性而言,在當前小學科學教育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科學素養以及創新能力的綜合培養,而科技競技活動在小學科學教育的實施,有著一定的重要性。一方面,科技競技活動在某種程度上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進而引導學生對科學知識積極主動地進行,同時借助科技競技活動,學生將會產生相對強烈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科技競技活動對學生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借助競技活動,對競爭和挑戰的氛圍加以營造,進而對學生的競爭意識加以培養。此外,將科技競技活動和德育教育融為一體,不僅能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品質以及高尚的情操,也保證了各個學科能力之間的綜合運用,對科技活動的成果加以鞏固,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偠灾?,我國小學科學教育更應該適當地融入科技競技活動,培養學生公平競爭的競爭意識,為我國人才的戰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開展科技競技活動,提高小學科學教育實效性
開展科技競技活動,進而提高小學科學教育實效性,就要立足于當前,正確地認知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更要做好教學的充分準備,對于如何開展科技競技活動并提高小學科學教育實效性,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做好備課的準備開展科技競技活動,提高小學科學教育實效性,科學教師就要做好備課的準備,將本節課的內容貫穿整個學段,并將各個單元的知識重點融入備課的主要目標中,對教學的度加以把握,做好材料的準備,適時對實驗進行改進,并對具有實用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加以采用,盡可能地做到人人參與的效果。
(2)對探究任務加以明確,并借助任務驅動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在明確探究任務的過程中,要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結合課堂教學的實際內容,同時結合科技競技活動的任務和內容進行充分的探究,加強同學之間的觀察交流,對學生自由探究的欲望加以滿足,引領學生對新的任務以及新的活動進行綜合性的探究,進而對學生思考能力和探究實踐能力加以培養。
(3)將小組學習的作用充分發揮當前小學科學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科技競技活動,做好對學生的和諧化管理。要想充分提高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就要將科技競技活動進行分組進行,充分發揮小組間的學習作用,保證小組成員人人參與。堅持長期的小組參與學習,不但能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還能保證科技競技活動的有效開展,進而全面提高小學科學教育的實效性。
(4)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在小學科學教育的過程中,定期地開展科技競技活動,在提出問題、做出假設以及信息收集整理總結的過程中,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動腦能力,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和實際的科學探究能力。
(5)采取科學的評價方式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科技競技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要保證有一定的評價環節。小學生的科學教育更要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進行培養,并對學生的學習習慣、科學素養、溝通能力以及團結合作能力進行綜合性的培養,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科技競技活動開展過程中,要對學生的學習實驗過程進行觀察,并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每次科技競技活動開展之后,對其活動進行總結,并分享學習的成功和快樂。
三、結語
(一)教育目標:從“精英”到“大眾”
出于政治和科技競爭的原因,“做個科學家”成為20世紀60年代科學教育的目標,尤其是在美國。為了達成這一科學教育的目標,美國科技界與教育界共同研制了一批反映當時科學發展最新水平、呈現學科知識基本結構的小學科學教材;與教材內容改革同步,引進“發現教學法”和“過程”觀念,試圖以此兩者為核心,為社會發展培養科技精英奠定基礎。然而,只適合20%的學生的精英教材,對80%的學生來說是一種資源浪費。現代科學技術在人類生存和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人們更加明晰地認識到,科學課程應體現對所有學生的價值;對一個國家來說,普通民眾高水平的科學文化素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和現代化程度。因此,科學教育的目標逐漸由培養“精英”轉移到提高“大眾”的科學文化素養上??茖W教育目標的轉換,對小學科學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和能力構成了挑戰。在“精英”模式下,教師需要傳授體系完整、邏輯嚴謹的科學知識,教學所需的是充裕的知識儲備,教師知識和教學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關系;而在“大眾”模式下,教師不但要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同時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理解以及科學精神、科學價值觀的形成。如果教師缺乏科學素養,缺乏探究的實踐和能力,僅靠書面化的知識系統,顯然難以勝任教學要求。
(二)教學方法:從“過程”到“探究”
20世紀60年代的科學課程改革,強調科學的“過程”性。與“知識”取向所秉承的靜態知識觀不同,基于“過程”取向的科學課程反對科學教學中靜態、僵化的知識灌輸,希望中小學生通過經歷科學研究的過程、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形成科學知識結構。然而,這一時期的科學觀仍然以“靜態知識”為主流,“探究”的最終目的仍然是為了掌握體系化的“知識”,體驗“過程”與“探究”只是學習人類已經取得的科學成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科學課程依然難以跳出唯“知識”的窠臼。伴隨著對科學性質的重新認識和建構主義理論的興起,“探究”將“過程”取而代之。建構主義珍視兒童對自然世界的天生的探索欲望,希望通過兒童與他人共同的學習和研究建構知識,讓兒童形成對科學本質的更現實的觀念。同時,建構主義強調科學、技術發展史對兒童科學知識建構的價值,把科學史、科學哲學作為中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資源,“認為研究科學知識的創造和協商問題,可以幫助學生知道科學中人性的一面”。建構主義理論和實踐為中小學科學教育貫注了極大的活力與創造力,但也因過度強調兒童在知識建構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否認客觀世界的可知性,導致科學教育的形式繁榮和實際教學質量的下降。于是自20世紀90年代始,“科學的探究”成為提高小學科學教育質量的新舉措?!翱茖W的探究”與“探究”的本質區別,在于前者強調探究不僅僅是兒童自我建構的過程,這個建構的過程應該有一個基本的規范,這個基本的規范即是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的基本規范。小學科學教師如何成為兒童科學探究過程中的“科學界的代表”,如何在學生的自由活動和教師的引導、講授與活動、動手與動腦之間形成平衡,讓兒童通過探究學習知識、提高能力、培養情感、提高科學素養,是當今世界教師教育中的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二應對與建構:關于小學科學教師素養的思考
沒有高素質的小學科學教師隊伍,就談不上小學科學教育改革目標的實現,這已被反復證明。在當代科學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師的專業素養,應該實現由“靜態”到“動態”的轉換,這也是小學科學教師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動態的教師素養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科知識。小學科學教師對科學學科內在的概念、原理、原則、方法等系統知識以及知識之間關系的掌握情況,決定了小學科學教師的素養層次。在學科知識方面,小學科學教師需要關注小學科學課程所涵蓋的相關學科的結論性知識,更要關注對科學學科性質的理解,以及科學知識和技術與個人發展、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為了實現對科學性質的理解,教師需要通過學習體驗知識的生產過程,經歷科學探究實踐;通過“科學探究的學習過程,增強對科學探究的理解,掌握科學探究式教學的實質,形成一定的提出問題、觀察實驗、收集信息、形成猜想、技術設計、交流合作和科學思維的能力”。唯有如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才有可能將系統的學科知識內容貫穿于具體的科學探究任務之中。第二,引導兒童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探究”作為小學科學教學的核心,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強調他們經歷過程、體驗過程、在思考與探索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的思想方法;除此之外,探究式科學教學還旨在使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像科學家那樣進行思考和探究,在智慧的積極參與中,理解現象、探究本質、交流觀點、建構知識。毫無疑問,把科學探究簡化成課程上的科學教學,起關鍵作用的是教師。正如美國著名科學教育專家阿瑟•A•卡琳所說:“雖然探究教學是模仿科學家進行研究所經歷的一般過程,但由于兒童受到發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職業科學家那樣進行探究,中小學的科學探究活動應該是比較簡單的形式,學生在探究中能夠理解自己在做什么,使科學探究適合兒童發展水平的關鍵是教師,教師制訂教學計劃、準備材料、設置情境、進行引導、提出問題、提供信息、講解、解釋———教師要為兒童在真實世界里動手做科學探究進行各項準備。這些是教師引導兒童進行科學探究所負的責任?!?/p>
在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具備的不僅僅是豐富的知識和對一般科學探究方法的理解與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夠將科學探究的內容、方法和過程與特定年齡段和不同能力層次孩子的現實以及特定的教學情境聯系起來。引導小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是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加以強化的能力。對于小學科學教師來說,要想形成這種基本的探究教學能力,一方面,需要教師在職前與職后專業學習過程中形成探究習慣,把知識的系統學習融入科學研究的過程;另一方面,小學科學教師還要充分了解小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發展規律、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他們將前科學概念轉化成科學概念的機制和特點。一旦具有扎實的學科基本功,同時對學科課程中不同分支學科間關系、學科知識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學科內容與學生發展之間關系形成了深度理解和把握,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生成和積累教學經驗和教學智慧,高水平的小學科學教學素養的形成也就指日可待了。第三,教育、心理學知識。豐富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是形成教師專業知識的基礎。新的小學科學教育課程標準倡導一種課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師中心觀念,形成一定的科學文化積淀,包括新的科學世界觀、科學探索觀、科學教育觀,同時關注有關兒童發展的最新研究進展,關心自己所處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并把自己的觀察、思考和學習融入專業實踐之中。小學科學教師在教育學、心理學方面所需要的,并非僅僅是純粹的系統知識。教育學、心理學學科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很難直接運用到日常的課堂教學與學校生活中。因此,如何把系統的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知識與小學科學教學的特點和性質結合起來,與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并轉化成教師對學生、學科教學的態度和能力,對于小學科學教師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教師職前和職后教育的核心任務,即是培養小學科學教師基于教育理論建構自己對小學科學及其性質的理解,形成恰當地處理知識的確定性與教學現實的情境性之矛盾的能力。第四,對科學哲學與科學史的學習與把握。把科學哲學和科學史納入小學科學教師培養的必修課程體系之中,是當今國際小學科學教師培養的基本趨勢。20世紀80年代之后,“如何通過科學教學使學生能夠獲得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從而不僅學到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具有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一直是國際科學教育界的核心話題。科學史、科學哲學和科學社會學等課程,是有助于教師形成對科學性質理解的基礎學科。正如論者所言,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給我們提供了科學發展的歷史、科學研究范式轉換的軌跡,以及科學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和失誤,有助于我們理解科學的本質、科學與技術發展之間的關系、科學與技術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功過得失,以及科學技術對于社會發展而言所存在的局限性和破壞性”。對科學哲學、科學史的了解和理解,有助于提升小學科學教師對科學性質的洞察力。
在《我們周圍的土壤》課中,只提出了一個問題,以及研究方案。但是,在這課中,土壤不只是單純的土壤,它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有的被稱作“黑金”,也有說是“萬物之母”等等。雖然這些在表面看來都是片面的,甚至缺乏理性,但終歸人類是無法離開土壤的。因此,在進行本課之前,要從一些關于土地的詩歌方面循序漸進,慢慢培養學生對土地的情感,這樣對后面的講課很有好處,至少可以培養學生很好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尖銳,尤其是工業污染、霧霾等自然災害地頻頻出現給人類的生存造成了威脅,所以就自然而然引出了土壤這一研究對象。所以,在講課的時候,老師通過展示給同學關于土壤被侵蝕的圖片來引出問題的關鍵,而學生看到這些圖片后更直接的帶給他們心靈震撼,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和態度。另外,也是為了讓小學生能夠感受到科技的兩面性,慢慢培養他們正確了理解的科學態度。在科學課上有機地滲透德育,要求老師能夠對教學的內容準確地進行判斷,不動聲色地融入教學中,讓學生在探索科學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也使他們的品德得以升華。
二、制造德育情景,展開德育滲透
農村的小學生在進行科學課的學習時,作為授課老師,一定要善于進行德育教育。在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情景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態度,讓他們對認知活動有更加積極的體驗和感悟。也正是因為這些德育情景的創造,使得小學生在科學課上能夠進行德育的學習和培養。例如,在《研究土壤》的實驗課上,教師對學生展示了關于土壤的研究之后,展示給他們土壤被破壞的圖片并且配以生動的講說,使得課堂的指向性非常明確,將大家的思維從對土地的了解轉變到對土地的關注。這種情景下,對培養小學生的德育是非常有利的。不僅從高層面引起了他們對自然環境的關注,也滲透了很濃郁的德育環境。在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學生們能夠獲得具體的感受以及引發他們強烈的情緒,都在無形中給他們進行德育上的滲透。這種積極的情感滲透,對人格的形成是很有意義的。
三、巧妙地組織教學內容
教學的過程本來就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語言是很重要的。農村的小學生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就是愛爭著搶著大聲說話,不善于傾聽他人的意見,所以老師就要在這方面精心的組織教學內容,要多思考如何解決他們浮躁的性格和安靜的態度。例如,在進行《植物的一生》的教學中,對于植物的大小、顏色、形狀等方面的特征提問時,學生們都爭搶著說自己看到的結果。老師是這樣說的,先讓我們班上表現最出色的同學進行回答。然后大家就安靜地坐好,等著老師點到自己回答問題。老師讓其中的一名同學起來回答,在答完后進行點名并進行鼓勵。這種不經意的言語鼓勵,對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著極大的鼓舞。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他們的思想品德。
四、在探究活動中親身經歷,逐漸滲透德育
科學教育是由很多探究活動構成,這些活動不僅是科學教育的有效載體,還是學生的情感的載體。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有些探究活動相對時間比較長,有些學生堅持到一半就打退堂鼓,這牽涉到了他們的意志力和堅持的問題,老師在這個時候就要采取有效的后端對他們進行鼓勵,讓他們在參加探究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要學會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包括道德品質。
五、巧妙使用評價機制,逐漸滲透德育
一個良好的評價機制,能夠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的習慣,對他們科學態度和情感的養成是非常有利的,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的養成,使得學生的潛意識也得到了開發。例如,在一次科學課上,進行分組實驗,有一個組的成員出現了矛盾,如果老師當場批評學生來進行壓制,無疑會起到反作用,而如果說服教育就無法完成教學內容,最后老師是這樣說的:我發現這個小組的實驗操做得很有新意,一會兒大家完成之后讓這個小組的人上來給大家示范下。最后他們上來展示之后,老師對他們進行了表揚,并提出了讓他們對實驗取得成功進行總結。從中可以看出合作對一個團隊的重要性,這就無須進行批評,他們自己就已經得到了素質上的提高。這就是評價機制的重要性,合理巧妙的設計,會事半功倍。
六、結語
一、教導他們進行邏輯推理,思維嚴密
在課堂上需要運用邏輯推理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思維要嚴謹有條理性,這是科學培養小學生理性思維的重點之處。例如,在講“相貌各異的我們”這一課時,學生會對指紋進行觀察研究,之后學生會匯報給教師“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同的”這個結論。很多教師會夸獎學生做得很好。是的,指紋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指紋,指紋可以被用來破案、檢查和識別等,因為每個人的指紋是不同的,這種表述是否正確呢?還不夠正確,從邏輯推理上說,知道了幾個人的指紋便推出大家的指紋都不相同這一結論,這種思維方式并不是十分的嚴密,會誤導學生,使得學生以后只做簡單的了解和調查,便會下結論說正確與否。學生會把科學家的研究結論拿來直接作為自己的研究結論。這是對事實的不尊重,思維的不嚴密,沒有進行大量的測試就得出結論是沒有理性思維的嚴重表現,在出現這種情況時,教師應該問學生:“這是你們自己調查得來的結論么?”這樣可以告訴學生們做事要有嚴謹的態度,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當學生們說出這一結論時,有的學生提出“雙胞胎的指紋是否相同?”這樣的問答就會提醒同學們對事實的尊重,接下來會有學生繼續問“自己的指紋和父母、親人的是否相同?”這樣同學們會抱著嚴謹的態度回頭繼續進行相關的研究調查。教師給學生思考和提出問題的時間,給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提問交流,讓他們自己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沒有進行相應的理性思考就得出結論是會受到駁回的。從此,學生便會用邏輯思維和嚴謹的態度進行理性的思考。
二、要有求實質疑的創新精神
在思維的培養方面,要讓學生有求實質疑的精神,比如在講《樹葉》這一課時,教師會提出“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這一觀點,受到學生的質疑。有的學生認為還是存在同樣的兩片樹葉,這樣一來,他們便會走進自然,進行大量的實驗探究,抱著務實的態度,對樹葉進行查找。直到最后真的找不到相同的兩片樹葉,便會自然而且深刻地接受這個事實。本來是書上的結論知識,后來變成了學生自己實驗探究的結論。這個結論包含的知識遠遠大于課本的知識,它是生動的形象的,是自己求實質疑得到的,這樣一來學生的理性思維也得到了良好地培養。這是創新的表現,學生在課堂上質疑、提問和思考,教師應該予以解答并讓他們去開辟新的領域,這是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的良好方法。
作者:支玲玲 單位:樂清市芙蓉鎮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