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1 07:46:47
序論:在您撰寫國家安全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冷戰結束以后,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世界經濟相互依存為各國發展開放經濟帶來動力,與此相伴的是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日益顯現,非傳統安全問題與發展不平衡現象日益突出,當代國家安全的威脅因素在增多。在傳統國家安全戰略中,經濟安全的地位在上升,以經濟安全為主要內容的非傳統安全觀成為各國安全戰略的重要內容。不過,對于不同國家以及不同國家的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經濟安全的含義是有區別的,這是由各國國情、經濟實力和經濟發展階段不同決定的。隨著國際力量對于國家的影響日益深入,經濟安全的范疇也不只停留在國家間的經濟實力的競爭方面,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把經濟安全首先界定為國內經濟問題,認為經濟的不安全成為重要的國內政治和經濟事務,經濟安全的根本保障在于國內的經濟力量。自從20世紀70年代起,當全球經濟競爭日益滲透到各國經濟發展戰略和政治決策過程,影響著國家間的傳統政治關系時,國際政治經濟學作為國際政治的前沿領域,把經濟因素引入到國際政治領域來探索全球化日益發展過程中政治與經濟的互動關系。
國際政治經濟學視野里的國家安全問題
國家安全就字面來講是國家不存在危險和不受威脅之義。本文認為,伴隨著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關于國家安全問題的研究存在發展階段。
1現實主義的傳統安全
國家作為安全主體,所致力維護的是構成國家的四個基本要素的安全:主權獨立、、國民生命與財產安全、合法政府的存在和正常運轉,維護這四個要素的安全都是國家權力機構的職能,從這個意義上講,國家安全是政治。國家在國際體系中的生存與發展首先是確保國家主權的安全,這也是傳統安全觀的核心所在。在二戰結束以后的很長時期里,占據國際關系理論主流的現實主義理論把國家權力作為國家間競爭的核心,研究國家利益與國家權力的關系,為傳統國家安全觀提供了充分的理論根據。
2相互依存理論的經濟安全
20世紀70年代以后,世界經濟迅速發展,世界市場的競爭異常激烈,各國經濟往來日益密切,非國家行為體如跨國公司、國際組織等增多,經濟一體化、區域化和集團化的趨勢增加。國家的軍事安全、國家權力受到了來自經濟安全的挑戰。圍繞著國家與市場的核心問題,國際關系理論在實證分析中拓展研究路徑,使得經濟因素在傳統安全中與政治因素一樣具有重要的國際關系層面的戰略意義,非傳統安全觀逐漸形成并發展起來,上升到政治和外交的高度,在非傳統安全中占重要地位的經濟安全受到普遍的重視。尤其是冷戰結束以后,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各國經濟競爭加劇,使經濟安全問題成為國家安全關注的首要問題。
維護國家安全并不以削弱人權保障為必要前提
國家安全關系到國家的存亡??v觀世界各國歷史,無一不是有了政權、建立國家之后,就致力于維護國家安全以鞏固政權。一國之長治久安和繁榮富強無不是以國家安全為前提。國家安全體系喪失之后的必然結果是國家滅亡、領土淪喪、政權陷落和人民流離失所。所以《咨詢文件》認為,“第二十三條的旨意,就是以法律禁止任何有損國家、、統一及國家安全的行為”。(中文版第V頁)“國家保護其公民免受外敵侵犯,確保公民在一個安穩、太平及有秩序的社會生活,追求理想,因此公民對國家負效忠的義務作為回報,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同上)
國際基本人權標準具有普遍性(universality),即應為各個自由、民主社會所尊重和落實。這種標準或準則主要體現在聯合國大會于一九四八年通過的《國際人權宣言》里面。現代人權是指一種普遍的、人人皆可平等享有的權利;同時也是一種固有的、不可剝奪的權利。人權的這種普遍性和人權作為權利之一的特殊性要求各國政府提供各種條件以保證權利的實現。公民享有人權的程度不僅僅取決于物質條件,而且還取決于該國的生存環境和空間、國家的安全和穩定、以及政權的鞏固程度。也就是說,國家安全是人們享有人權的第一個必要前提條件。而國家亦負有責任發展經濟、提高民主水平,從而滿足人們需要的物質條件、科技手段和其它條件。不可想象,某些非洲國家的人民能夠在內戰頻繁、外敵(族)入侵這種內外交困的環境之下享有聯合國人權公約提出的那些基本人權。國家都風雨飄搖,人民能夠真正享有人權嗎?
國家安全與人權保障二者沖突嗎?
根據有些反對者的結論,為第二十三條立法必然會剝奪香港居民的基本權利。這實際上是將國家與人權簡單對立起來,無論從憲法學還是人權理論上講都是站不住腳的。誠然,一國的民主程度會影響到該國公民人權實現的程度。沒有任何一個現代國家會以鎮壓人民、剝奪人權為立國的宗旨的,因而那樣做會立即導致國家的滅亡或政府的更替。人權的享有程度的確也會受到各國體制的制約的。如果因為反對中國大陸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或對中央政府不信任,從而認定香港特區不能伸張中國國家安全,那么這種邏輯是極為錯誤的。
這是因為,第一,根據基本法,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不能推廣到香港;第二,這種認識實際上否定了社會主義中國維護國家安全的權利;第三,進而言之,以這種理由堅持香港不立法將從事實上造成國將不國的事實。若按這些人的邏輯推論,國家安全立法就是違反人權,不立法就是伸張人權;如果萬一在香港發生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香港政府將會無法可依,香港特區之于中央政府的義務也無法履行,香港社會就會進入無政府主義狀態。從根本上講,這不是香港人民的福祉之所在。
根據《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十九條第(2)(3)款,人人有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這一“權利的行使帶有特殊的義務和責任,因此得受某些限制,但這些限制只應由法律規定并為下列條件所必需:(甲)尊重他人的權利和名譽;(乙)保障國家安全和公共秩序,或公共衛生或道德”??梢?,國際公約并沒有凌駕于國家之上,或主張無國家疆域或無國家秩序的人權。因之,個人權利的行使不能凌駕于其它人權或集體安全和利益之上。
“自行立法”之下的人權保障
基本法第二十三條規定香港特區“應自行立法”維護國家安全。有人認為,“‘自行立法’的意思包括自行決定是否立法、立法程序、何時立法及立法內容等內容”(李柱銘語,二二年十二月十四日《明報》)。李先生具有某些律師狡黠的一面,有意無意地省略“應”字;然而這個字是省略不得的。稍微有點語文知識的人是不會從“應自行立法”的字眼推斷出它包括“自行決定是否立法”這一內容的。
根據“應自行立法”的要求,香港政府可以選擇的只能是何時立和如何立,因為第二十三條已經指出了“立什么”即應立法的七項內容。可以“自行”立法無疑給香港政府提供了極大的立法空間。在基本法的統率之下,立法過程必須遵循某些不可減讓的原則。首先,基本法第三章重申了國際人權公法中認定的那些基本人權準則,因而新的國家安全立法必須以此為依歸,這是因為,從法律位階理論上分析,香港立法機關的任何立法都必須受制于基本法這一最高法律,包括其中的法律原則。其次,基本法規定香港的普通法傳統不變。因而,在立法咨詢和起草過程中,我們必須充分關注各普通法國家成文法和判例法的進展。其中,立法咨詢不應僅限于普通法國家,因為國家安全和人權保障也是任何一個民主國家都必須面對的課題。再次,我們固然可以參考各有關國家的立法模式或實踐,但只有那些符合“一國兩制”之下的香港特區的實際情況的經驗才是可被借鑒的。反對立法者往往用以點帶面的方式,有意無意地夸大或隱瞞某種做法;他們或者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對此,我們必須具備敏銳的識別能力。
法須立,但須慎立
客觀來講,社會上反對立法者的呼聲不應被忽視,因為其中不乏真知灼見。而這正是溝通和咨詢的目的。然而,我們也必須指出,任何過份政治化的或情緒化的討論對立法只能是于事無補。
同時,由于中亞 各國自身地區性戰略力量尚未形成足夠的替代能力,該區出現了一個相對低壓的地緣政治空間。原有的強大軍事集團所具有的威懾和屏障作用的喪失,使得多種大國力量相繼進入,構成中亞地區安全形勢的基本因素呈現出多元化和復雜化趨勢。
為了保障剛剛取得的政治獨立和國家主權,中亞各國在經歷了獨立建國的初創時期后,不斷完善著各自的國家安全觀,并逐漸形成了具有一定共性的對外安全戰略。近年隨著世界和地區內形勢的若干重大變化和多種社會因素的此消彼長。
在世界文明史的長河中,地處歐亞大陸結合部的中亞地區向來是東西方文化和各大國政治勢力影響的交匯處。古波斯文明、印度佛教文明在這里匯集,匈奴、蒙古鐵騎的征服,漢唐軍府的屯駐,阿拉伯人帶來的伊斯蘭教,突厥人傳播的突厥語文化,都使這塊亞洲的腹地蒙上了富于變化的色彩。每當一種強勢文化進入這一地區時,隨著作為這種文化的載體和后盾的政治、軍事實力的消長,其勢力范圍也隨時發生著波動。
從公元 18 世紀上半葉開始,沙皇俄國由奧倫堡—烏斯季卡緬諾哥爾斯克堡壘線向中亞北部的哈薩克草原推進。到公元 19 世紀中期,已經南進中亞腹地的沙俄擴張勢頭在東面遇到了中國清朝政府的抵制,南面又與來自印度的英國殖民勢力相沖突。最后,借腐敗的清朝政府內外交困無暇西顧之際,通過《中俄伊犁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等不平等條約將中國的西部邊界大大壓縮,奪取了齋桑湖、巴爾喀什湖、伊塞克湖以東的廣大戰略縱深;又通過兩次阿富汗斯坦戰爭,迫使在亞洲已是強弩之末的英國殖民者做出妥協, 1893 年雙方劃定土庫曼斯坦與伊朗、阿富汗邊界,以作為兩大殖民帝國勢力范圍在亞洲腹地的終極分水嶺 。在此后的一個多世紀中,整個中亞地區被俄羅斯東正教強勢文化圈所籠罩。
1.1國內煤炭生產企業安全事故發生狀況煤炭生產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為我國的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能源緊缺,對煤炭的需求量逐漸增加,不少煤礦為乞求利益忽視安全生產,以致發生多起瓦斯爆炸,造成人員傷亡的嚴重事故。國家雖然對煤炭企業采取了整合治理、加大監管、完善法律法規等多項措施,但有些煤礦生產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在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比較中,在煤炭生產過程中的各項安全事故、伴發事故的發生頻率與傷亡人數仍然驚人,因此,如何保障煤炭安全生產仍是一個需要長久挑戰與研究的課題。
1.2煤炭安全事故誘發因素分析根據歷年來所發生的事故率與危害程度,煤炭生產管理部門與安監部門通過對我國多年來煤炭生產企業重特大安全事故的成因分析,發現人因導致的事故占比高達90%。也就是說,參與生產活動的人員所表現出來的個別的或者一系列的不安全行為是引起煤炭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人在從事生產過程中,往往是處于一個“人—機—環境”的復雜系統中,科技的進步也推動著可靠性技術的進一步提升,作業環境的改善,而對于這個環境與生產過程中的人由于心理、生理、精神和精力等原因,存在著較大的不可控性與隨機性,所以由人而造成煤炭安全事故頻發。
1)煤炭工人的不安全行為可知,我國國家標準中規定了在煤炭生產過程中如何控制出現的一些不安全行為,這些通過研究所能解決的不安全行為對于煤炭安全生產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2)煤礦工人不安全行為影響因素。煤礦工人在生產過程中的不安全行為,分別從個體因素、組織管理因素與“人—機—環境”因素等3個方面來考慮。一是個體因素:一般根據煤礦工人的心理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單體素質條件,在結合日常生活和工作習慣。二是組織管理因素:煤礦的組織管理系統的失誤主要指煤礦安全管理體系失誤、安全文化建設和安全培訓教育體系的缺陷及安全管理體系的失誤,職業健康體系的不完整、激勵體系的不科學、安全質量標準不健全以及員工思想和心理需求得不到保障等失誤。三是“人—機—環境”因素:人在生產過程中的不安全行為,有一部分是在“人—機—環境”工作過程中相互作用的協同失誤,包括機器設備的不安全、人員的誤操作以及綜合環境引起的不安全等。
2如何構建煤炭安全行為作業體系
2.1行為分析既然在煤礦生產過程中,“人因”是事故產生的主要原因,人的行為是可以進行觀察和記錄的,是有跡可尋的,所以可以通過對行為的誘導和刺激進行管理和控制。主次因行為分析法運用到不安全行為的致因分析中,并以此來進行煤礦工人的行為管理,將從根本上消除不安全行為的發生,促進“以人為本”安全行為作業體系的形成。
2.2作業現場觀察及溝通搜集行為數據到作業現場觀察和收集數據是主次因行為分析的開始,為準確而全面的安全行為分析提供原始資料和數據。制定合理的行為觀察程序,結合行為觀察進行必要的交流和討論,得到原始的煤礦生產現場的工人行為數據。觀察與溝通過程體現在對煤礦生產活動中的重點行為進行仔細觀察,滲透到煤礦生產的每個環節,能客觀地反映實際生產情況,有重點地選擇可能對安全產生影響的行為進行研究、評價和分析。安全行為觀察者要對正在作業人員的安全工作時間進行觀察,保證觀察數據準確可靠。通過這個過程,找出作業人員的不安全行為,并在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中探索出不安全行為的根源所在,做出詳細的記錄、整理、分類。
2.3整理填寫不安全行為記錄通過觀察與溝通,行為觀察員在現場觀察和交流過程中所積累的原始數據進行整理記錄,為后期分析提供依據。
2.4分析不安全為的原因并進行歸類運用主次因行為分析方法,對觀察收集到的不安全行為進行分析,同時結合與現場作業人員溝通得到的數據,發現最原始的不安全誘導因素,得出不安全行為的具體原因。
2.5建立不安全行為改善模型結合主次因行為分析法,通過對煤礦工人作業現場的不安全行為進行分析,找出不安全行為的最終誘發因素,并以此為基礎對不安全行為的誘導因素進行循環控制管理,徹底消除生產過程中的不安全行為,構建一個具有閉合回路系統的不安全行為改善模型,提高煤礦生產作業水平,減少由于“人因”產生煤礦安全事故的概率。
3結束語
以貨幣數量論為基礎的中長期匯率理論,或者稱為名義匯率理論,主要是購買力平價理論,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認為匯率取決于兩種貨幣購買力的比值。10年來,使用PPP方法,美元對人民幣的比率穩定在1:4左右,絕對購買力平價水平與人民幣名義匯率相差一倍??梢姡嗣駧庞虚L期升值的趨勢。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認為,匯率變動由兩國通貨膨脹率之比決定,中國數年的通貨緊縮與人民幣升值相匹配。短期匯率理論是利率平價理論,著眼于短期資本流動對匯率的影響,匯率走勢決定于兩國之間的利率差和遠期匯率預期。由于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利率沒有市場化,因此,解釋力不強,但基本趨勢是不錯的。轉載于中國
以外匯數量為基礎的國際收支理論,可解釋短期和中期匯率走勢。1994年以后,中國連續出現貿易與資本項目雙順差,國際收支順差越來越大,外匯市場供大于求,自然產生升值壓力。引起外資長期流人的因素是中國市場開放的巨大吸引力,可獲得長期高回報。證券和房地產市場發展,則刺激國際投機資本流入。幾方面理論和政策實踐都指向人民幣升值。
不僅如此,人民幣升值的真正壓力還可以從真實經濟中找到根據。當我們在長期經濟分析中根據“貨幣中性理論”,拋開貨幣因素,名義匯率就變成實際匯率。實際匯率定義為:名義匯率扣除通貨膨脹率,或是名義匯率除以兩國通貨膨脹率之比。其深層次含義是:在中長期排除貨幣因素后,研究技術進步、經濟結構、生產率和工資變動等非貨幣經濟因素對匯率的影響。最新的匯率理論,把“實際匯率”定義為可貿易品價格與非貿易品價格之比。
實際匯率:可貿易品價格(%)/非貿易品價格(%)
國際經濟學上的“可貿易品價格”,是指可直接參加國際貿易的進出口商品價格。在通貨膨脹時期,出口成本上升導致可貿易品價格提高是匯率貶值的主要根源。首先,取決于工資和地價水平,但在中國并不明顯。我國工資在出口產品成本中只占10%,即使因通貨膨脹而提高,也不會對匯率有明顯影響。其次,是設備折舊和原材料,分為進口和國產兩部分。進口價格由國際價格、匯率和關稅決定,國內價格以工業品出廠價格近似表示,而不以消費品價格表示。國內通貨膨脹率提高,主要是消費品價格上升,滯后于設備和原材料價格的上升大約一年。因此,在通貨膨脹非常高的時候,比如1994年達到20%,但并不產生人民幣貶值壓力,因為在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借并軌的機會一次性貶值了50%,這是一種提前超額貶值。
20世紀80年代,人民幣連續貶值400%以上,主要原因是價格改革,與此同時卻在積累著升值的壓力。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特別是2000年,人民幣貶值的所有壓力,如國內價格改革、通貨膨脹、亞洲金融危機等都已釋放完畢,升值壓力就馬上顯露出來。
人民幣升值壓力主要來自中長期非貨幣因素的影響,表現為國內可貿易品價格和非貿易品價格的“雙重運動”,其含義有三:第一,國內可貿易品價格相對于非貿易品價格不斷下降。這是由于出口部門生產率的提高快于非貿易部門生產率的提高,也快于本部門工資的提高,因此,出口產品的價格相對下降或者絕對下降。非貿易部門工資比照出口部門提高,超過本部門生產率提高,因此,非貿易品價格絕對上升或者相對上升。第二,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價格相對于發達國家不斷下降,特別是在工業化大量引進技術階段。中國出口部門生產率的提高不僅快于國內非貿易部門,也快于發達國家出口部門,其工資水平的相對提高不僅慢于國內非貿易部門,也慢于發達國家貿易部門。按照“工資生產率彈性”,即工資水平提高與生產率提高之比,中國的出口部門應該是最低的。人們可以理解中國出口部門工資水平提高比美國慢,卻不能理解中國出口部門生產率提高速度比美國快。如果認真思考就會明白,這是技術“后發優勢”造成的。中國的原創技術少,但在一定時期集中引進技術設備和原材料,則可以迅速提高生產率并降低成本。當本國可貿易品生產率提高快于發達國家而工資水平提高相對慢于發達國家時,出口和貿易順差就會增加,從而產生匯率升值壓力。第三,中國和美國如果有相同的通貨膨脹率,人民幣將有升值壓力,因為兩國可貿易品與非貿易品的相對變化不會相同。發展中國家是二元結構,缺乏統一均衡的市場,歷史所遺留的價格體系,服務教育醫療和房地產等價格很低,必然連續大幅度上升,而不像發達國家的價格體系已經比較均衡。因此,中國非貿易部門價格的上升一定比美國更快,而可貿易品價格上升則相對比較慢。如果兩國通貨膨脹率相同,一定是中國可貿易品降價,而非貿易品漲價。而直接決定匯率的,恰恰是可貿易品的價格變化,可貿易品價格下降就意味著對匯率產生升值壓力。上述三個特點的核心是:發展中國家國內貿易品部門生產率上升快于工資水平上升,使出口價格相對或者絕對下降,從而產生匯率的升值壓力。在大量引進技術和外資時期,可貿易品價格在發展中國家相對或絕對下降。如果以非貿易品價格為1,貿易品價格指數相對于非貿易品下降,這就是“實際匯率”的升值。
二、人民幣升值預期下的國際資本流入
名義匯率如果不能隨實際匯率變動,就稱為“匯率錯位”,在固定匯率下往往如此。由于長期保持“匯率錯位”,在2000年以后,人民幣明顯被低估,表現在一系列指標上,一旦被國際資本評估機構發現,他們的投資報告就必然會影響許多大的國際投資機構,并引起各國政府如日本和美國的關注,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出現了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從而引起投機資本進入。仔細觀察國際收支平衡表可以看出,反映投機資本流動的“誤差與遺漏”項目,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一直為負數,每年100多億美元,這表明了投機資本和腐敗資本外流;但是,在2000---2002年間卻突然逆轉,變成正數,大約每年100多億美元,這說明在2000年左右,國際投機資本對于人民幣升值已經達成共識,并開始大舉進入中國。
關鍵詞:零售業 地位 安全
現階段隨著外資進入禁令的解除,摩拳擦掌的國際零售巨頭將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實力、先進的經營理念和信息技術以及龐大而高效的國際化商業鏈條網長驅直入,一步步蠶食我國零售市場領地,分割我國零售業的市場利潤。中國零售業能否保持有利于自身持續發展的安全狀態?本土零售業的地位與安全問題日益凸顯。
入世后我國零售商業的地位轉換
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
流通服務是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現代化的大流通,就不可能有現代化的大生產。從國際經驗看,商品流通對生產的指導和促進作用越來越大,流通已成為工業化加速度的根本動力,成為市場的咽喉通道,成為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
流通處在供應鏈的下游,作為供應鏈終端的零售業,成為整個供應鏈中的關鍵環節,成為流通業中最活躍的部分和最靈敏的傳導。零售終端、零售商業為全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與廣大群眾聯系最直接、最廣泛、最密切。它的媒介商品交換、提供商業服務的職能是其它產業無法替代的。無論從其產業關聯度、貢獻率、就業比、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都無法忽視。
國民經濟先導產業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經濟的供求總量關系發生了重大改變,在生產和消費的關系中,消費成為主導方面。消費的內容和水平決定著生產和供給的增長,消費者成為特殊的稀有資源,任何產品要轉換為價值必須有消費者購買。零售業作為滿足消費需求鏈的第一個環節,成為整個產品價值鏈實現過程中舉足輕重的前沿行業。它及時掌握消費者的第一手資料,為上游的生產商提供有價值的需求信息,為消費者的購買提供消費引導。隨著我國內外貿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零售業不僅是聯系社會經濟有機整體的橋梁和紐帶,而且已經逐漸上升為先導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
國民經濟的主要增長點
零售業的迅速發展,對促進工業的高速增長和農業的穩定增長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隨著我國經濟向工業化后期過渡,投資率的提升空間已越來越小,消費在促進經濟增長中的基礎作用將越來越強。普華永道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國內的消費群已經超越美國和歐洲的總和,成為全球最具增長潛力的單一消費市場。
然而,橫向比較顯示,我國目前的消費率仍然明顯偏低,居民消費率偏低的狀況更加突出。目前中國流通業(批發、零售和餐飲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尚不足9%,而美、日、英、法等發達國家流通業對GDP的貢獻率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達到15%以上。這種差距表明當前我國流通業在這方面有相當的增長空間。
在消費約束情況下,從零售終端、市場終端拉動投資和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對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無疑非常重要。近年來,新零售網點、業態的蓬勃發展成為推進流通領域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并將成為當前及未來相當時期內消費品市場發展的新增長點,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增長點。
提升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服務業的發展越來越成為衡量一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西方發達國家在服務貿易領域中一直占據絕對優勢。近20年來,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產業轉移和國際投資,已經逐步形成一個新的國際產業分工格局,傳統的大煙囪產業成為發展中國家的主要產業。
中國已逐漸成為世界制造大國,但是服務業的發展相對更加落后。在世界經濟服務化水平迅速提高的今天,服務業發展的落后實質上是整體經濟結構的落后,也是市場經濟體系的落后。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不能滿足于傳統工業化的成就,不能沾沾自喜于“世界工廠”。要擺脫在舊的國際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就必須維護本土企業在服務業中的相應地位。零售服務是具有民族性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將自己的終端市場交給外國人。本土零售業必須在對陣中成長、壯大自己,提升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國家也應該有相關的法律法規扶持民族零售業的發展。
入世后中國零售業產業安全問題
進入管制效率低下
進入管制是指在一些市場失效的產業中,為了防止資源配置低效率或過度競爭,確保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提高經濟效率,政府機構通過批準和認可等手段,對企業的市場進入,包括數量、質量、期限以及經營范圍等進行管制。
零售業由于其產業天然特點,使得它產業的進入壁壘很低,無論是規模經濟壁壘、產品差異壁壘、人員進入壁壘還是新企業進入的相對費用壁壘都很低,加上理論和實踐中對零售業進入的認識不到位,又不屬于市場失效產業,使得零售業非常容易過度進入。
零售業相對來說投資少、見效快,往往是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縮影。入世以來,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完成引資指標,出讓城市黃金地段,甚至繞過原國家經貿委的規定,無條件協助國外零售業大開分店,給予外資零售企業各種“超國民待遇”。外資進入的管制很有限。有專家算過一筆帳:如果這些來中國“搶灘”的超大型的商業設施為了維持生存,必須增加銷售額1700多億元,這意味著將占國內同類型大店營業額的20%左右。這樣大的規模和經濟總量,已超過國內城市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勢必給尚處于成長中的中國中小零售企業以致命打擊。
交易成本高而利潤低
從國際范圍看,我們的制造成本很低,但是交易成本(獲取信息、討價還價、訂立合同、執行合同、監督合同履行和制裁違約等的成本)非常高,使得零售業的總體利潤水平相當低。
首先是中間環節多。從世界水平看中國的分銷商各自的毛利水平都不高,2003年中國銷售量前10名的超市和中國連鎖百強的毛利潤率,分別是12.8%及11.95%,而國外平均是20.56%。因為我們的產品常常都需要經過三四道中間環節(批發)才能交付到消費者手中,國內一層又一層的批發商從產品的分銷過程獲取了近80%的收益,留給零售商的就非常有限。而在美國,批發商獲取的比例是20%,其余的則由零售商獲得。同時,物流的落后,使得國內流通渠道的總體費用比國際流通行業的平均水平要高出許多。這樣,不僅渠道的總體成本變得非常高,零售商的利潤也大大降低。
其次,融資途徑窄、債務成本高。國內零售企業大多數屬于中小企業,中小企業融資好比上青天,上銀行貸款要抵押、上市條件又非??量?;國內零售企業償債能力很低,長短期負債總數明顯高于國外企業。資金的約束明顯提高了企業的成本。海外零售企業可通過銀行、上市、保險公司、基金、債券等多種途徑去完成融資。
另外,信用環境的不健全也無形中提高了信息的搜尋成本,降低了企業利潤。
條塊分割、整合難
從國際零售業的發展歷程和我國零售商業的發展趨勢來看,零售企業的集團化、現代化、國際化,商場、超市的連鎖化、品牌化、資本化將成為零售商業發展的基本趨勢。然而,由于中國特有的體制和人文環境,企業調整、轉型與整合面臨的障礙一時間難以解決,企業的跨地域、超規模發展困難重重。國內零售企業的聯合與地方利益、企業利益、個人利益有很大關系,企業管理層缺乏聯合的動力。
當前不少主管領導對流通市場的并購重組還存在片面的認識,將做大做強簡單化,把打造幾個特大型企業視為當前行業發展的唯一出路。事實上,勉強合并,表面上看好象有了規模經濟,但是由于人事、產權、管理問題難以解決,即使合在一起,也很難有真正的整合。華潤收購萬佳不到一年,總經理掛印而去引發一系列動蕩;物美因為業態的不同而從首聯退出;聯華收購家友后,家友原來的管理團隊全體離職。
在國外,企業之間的合并重組是一種市場行為,企業對各自的資金支配、人員先做好統籌安排后,再坐下來談合并的事宜,而國內的情況正好相反,政府主導的色彩仍然太濃,這些由政府捏合而非市場形成的商業航母,雖然能夠形成規模優勢,但規模并不等于核心競爭力。
一體化供應鏈管理滯后
今天,中國零售業仍然停留在實物管理、門店管理的階段,物流配送能力相當落后。歐美大型零售企業早已經超越門店管理階段,轉向對后臺的供應鏈管理。如沃爾瑪直接向供貨商(制造商)采購,低價格和規模只不過是其成功的表象,背后是它出色的后勤物流配送(存貨補充)能力。7-11開始將物流路徑集約化轉變為物流共同配送系統,以實現高頻度、多品種、小單位配送,逐漸掌握整個產業鏈的主導權。
由于政策原因,近1-2年跨國零售巨頭難以成體系地進入中國,他們在海外形成的業務和鏈條關系無法連接起來,加之本地化進程的時滯,給中國本土零售業留下了一定的成長空間。隨著磨合、適應期的結束,跨國零售巨頭將逐漸建立具有全國性戰略態勢的物流及采購系統,這些系統一旦完成,他們的擴張行動將是不計成本的。
目前國內零售企業仍然憑借其暫時相對供應商的強勢地位,收取昂貴的“進場費”,而不是靠供求雙方資源有效整合產生的鏈條和協同效應來贏利。對“通道利潤”過分依賴、工商關系的緊張、供應鏈技術管理的落后等等,本土零售業一體化供應鏈體系的構建依然任重道遠。
外資的壟斷日益凸現
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零售業競爭的主要地區。截至2004年4月,50家最大的零售企業中,已有40多家在華落戶;而分布的地區也從最初的幾個城市和經濟特區延伸到內地和沿海20多個省市。
雖然外資零售企業目前在華數量并不大,但它們的優勢很明顯:首先是管理規范,實力強大;其次,它們在中國的發展計劃相當龐大;再次,由于我國城市商業規劃和商業立法的滯后,給他們創造了相當的發展空間。據中華商業信息中心統計,從店鋪的銷售額數據看,外資企業平均每平方米銷售額為2.06萬元,內資企業僅為1.40萬元;在門店方面,5000米以上乃至萬米以上,外資零售企業已占有絕對的優勢;在銷售方面,2003年全國前30家連鎖企業銷售總額為2704.2億元,而同期沃爾瑪一家公司,在中國直接和間接購買的商品就已達到150億美元。
一旦不再有地域、股權和數量等方面的限制,外資零售企業在中國的擴張策略將全面轉向“內資收購”,這是企業規模急速擴張、也是快速殺傷中國零售業的有效措施之一。種種跡象表明,外資對中國零售業的壟斷正在日益凸現,并愈演愈烈。
總之,我們只有正視自身的差距與不足,戰略上邈視敵人,戰術上高度重視敵人,抓緊時間,踏實行動,才有可能保持有利于自身持續發展的安全狀態,并積累長足的發展后勁,真正支撐起中國零售業未來的天空。
參考資料:
目前客戶用電安全管理的現狀,主要表現在客戶電氣設備老化嚴重,對供用電管理重視程度不夠,存在管理不規范,運行值班員業務能力不能滿足要求等問題。如何做好客戶用電安全管理,國網安徽含山縣供電公司調度控制中心從專業管理的角度出發,不斷加強客戶用電安全管理,明確客戶安全管理目標:不發生大面積停電及其他重大電網事故;客戶值班人員倒閘操作及事故處理正確、規范;不發生由于誤操作、誤整定、方式安排不當等原因造成客戶發生設備及人身事故;不發生客戶違反調度紀律事件;不發生由于調度人員責任而造成對客戶斷電事故。
二、加強客戶用電安全管理的主要做法
調度控制中心對接入系統的客戶分別從電網運行、設備狀況等方面展開調研和分析。對于因供電側原因影響客戶安全供電的隱患立即進行整改,對于客戶方面存在的隱患公司各部門加強溝通協調,采取聯合客戶用電安全服務、明確資產界定和維護范圍、嚴格入網驗收和技術監督、規范客戶調度協議、開展客戶值班員培訓實行持證上崗、建立健全電網預警預案機制、加強客戶側繼電保護定值管理等措施,提高電網管理水平,確保系統、設備處于安全狀態,使客戶安全供電工作做到可控、能控、在控。
2.1對于部分較早建成的客戶用電安全管理通過深入開展安全用電服務工作,深入客戶側排查安全隱患,發現問題及時幫助客戶整改,從客戶的供用電合同、客戶接線情況、客戶設備狀況等方面進行梳理,確定生產營銷各部門參與范圍。由調度控制中心和客戶服務中心分別負責,從供用電合同和調度協議的簽訂履行情況、供電設施和運行方式、客戶第一斷路器和進線總斷路器定值是否符合規定,是否建立完備的停送電聯系制度和程序,是否建立完善的安全用電管理制度并有效執行,是否建立完善的變電站運行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是否制定供電中斷事件應急處理預案,計量裝置及附屬設備是否安全可靠,是否存在影響安全用電的其他重大隱患和問題等方面,開展客戶安全用電服務工作,實行客戶安全用電服務標準化、規范化管理。
2.2對于新投產的客戶用電安全管理客戶投資的輸變電設備在投運前與客戶簽訂運行維護協議,明確雙方的資產界定和維護范圍,保證不出現維護責任的空白點。嚴格對客戶輸變電工程的驗收和技術監督工作。組織各專業的業務骨干參與驗收,并將驗收意見及時反饋給客戶,督促整改后進行再驗收,直至隱患和缺陷全部排除方可簽訂供用電合同。要求客戶輸變電工程投運后應由有資質的單位進行設備檢修、巡視、預試和年檢,保證設備和通道的完好。針對客戶對供電質量的高可靠性要求,制定對客戶供電的應急預案,并貫徹執行。同時,加強對縣供電公司側設備的運行維護和管理,制定年度預試檢修計劃,及時響應客戶的需求,協助客戶進行檢修工作,發現缺陷及時處理,保證設備健康運行。在迎峰度夏期間安排輸變電設備紅外測溫,發現問題及時消缺,保證在高溫大負荷期間設備安全可靠運行。為了切實提高客戶值班員業務能力,對于新投產客戶在簽訂調度協議時明確客戶值班員必須取得上崗資格證后方可與調度機構聯系業務,確保啟動送電和正常業務能夠正常開展。對于已取得上崗資格證的人員,結合停送電聯系人培訓班的工作,邀請其參加培訓,從而保證客戶值班員業務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
2.3對于調度專業客戶用電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客戶預警預案機制。在大型檢修及重大方式變更前,堅持提前告知客戶停電范圍、工作內容、工作時間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等,并下達預警通知單。制定詳細的保電方案,包括方式安排、保護意見、調度操作原則等,經調度控制中心負責人批準后由調度員執行。加強調度員對預案的學習和培訓力度,對于比較復雜的預案,組織進行演練,提高調度員對預案的熟悉程度,確保在發生事故時,調度員能夠快速反應,將損失降到最低。重新修訂《電網大面積停電預案》《變電站全停預案》等應急預案,責成客戶制定非電預案,形成一體化的應急預案體系,提高調度系統應急處置能力。同時注重應急預案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堅持每年開展一次聯合反事故演習,演習內容將客戶安全涵蓋在內,邀請客戶觀摩演習,提高客戶值班員業務技能水平。
三、加強客戶用電安全管理的實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