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18 09:58:13
序論:在您撰寫家庭教育研究綜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和教育場所。家庭教育對幼兒的認知、情感、個性等方面的發展有著重大的作用,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孩子。對幼兒家庭教育進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地成長。筆者從中國知網搜索的數據結果顯示,國內學者對“幼兒家庭教育存在問題及對策方面”的研究已經很成熟,但很少有學者對“家庭教育和幼兒發展相互影響”方面有深入研究。近幾年來,國內對“幼兒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方面的研究學者主要有:郝士艷、徐東、胡丹芝等,他們一致認為,當前幼兒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教育觀念落后,教育方式方法不合理,教育內容萎縮,教育環境不合理,家長自身素質不高,并針對這五個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當前國內學者對幼兒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當前幼兒家庭教育的研究現狀
(1)關于幼兒家庭教育概念界定的相關研究。南京師范大學繆建東認為家庭教育是人類的一種教育實踐,是在家庭互動過程中父母對子女的生長與發展所產生的教育影響。這個概念界定方面的代表性的人物是著名家庭教育專家趙忠心。他認為,家庭教育的含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主要是父母)對幼兒實施的教育和影響;廣義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實施的一種教育……在家庭里,無論是父母對子女還是子女對父母,一切有目的、有意識施加的影響,都是家庭教育。
(2)關于幼兒家庭教育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當前,我國對幼兒家庭教育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有學校因素、家庭因素,但主要還是集中在家庭自身對幼兒教育的影響。幼兒園對家庭教育的指導,直接影響著幼兒的發展。
李泉梅在《影響幼兒家庭教育的因素及策略》中指出:“家庭教育對幼兒的影響因素有主觀和客觀之分,主觀因素有家庭氛圍、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及評價、家長的行為與教育態度、家長的生活態度及價值觀,客觀因素有家長的職業特征及文化程度、家庭的結構?!?/p>
(3)關于家庭教育與幼兒發展的相關研究。家庭教育對幼兒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兒的個性形成、幼兒的心理健康等方面。
范艷梅《論家庭教育對幼兒個性發展的影響》中論述了家庭環境、家長的教育程度及職業、家長的性格特點對幼兒個性形成的不同影響,提出了有些家庭教育在幼兒個性形成方面走入了誤區,并提出了促進幼兒個性形成的具體方法。
2.幼兒家庭教育研究的不足
(1)研究的范圍。幼兒家庭教育是家長與幼兒相互影響的教育,而大多學者都集中在父母的言談舉止對幼兒影響的研究,而很少有人研究幼兒的行為對父母的影響。
(2)研究的方法。關于幼兒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多以理論性研究為主,以此來分析幼兒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很少深入幼兒家庭教育的內部,采用實證性的研究方法從實踐的角度去探究幼兒家庭教育。
3.幼兒家庭教育研究的展望
(1)研究體現時代性。幼兒家庭教育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不同的家長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就會有不同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方法。父母教育幼兒的觀念、方式方法跟著時代的變化也在發生著變化,相關研究只有立足于時代,才能體現其真正的價值,更好地指導實踐。
(2)增加幼兒對家庭教育影響的研究。家長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身不斷感悟和學習的過程,家長的感悟和學習來源于幼兒對家長的影響。父母時時刻刻向孩子學習,才能真正用幼兒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兒,促進親子關系,促進幼兒更好地成長。
參考文獻:
關鍵詞:教育期望;家庭背景;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5月12日
一、引言
有研究表明,父母對學生的教育期望會對學生自身的教育期望產生影響,進而對其未來學業成績、教育獲得、地位獲得和收入水平產生影響。教育期望雖然不是成功的決定因素,但是可以作為一種正向的心理能力,激勵青少年更加勇敢的追求學業上的成功。作為影響教育成就進而影響收入分配的重要變量,關注家庭對子女教育期望的變化及影響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國外有研究發現,低收入家庭傾向于對子女的教育投資不足,同時對低收入家庭孩子進行教育投資的邊際回報高于高收入家庭。目前,OECD國家的政府關注的重點之一就是提升低收入家庭對更高級別的教育的渴望,并將之視為一種提升國家在全球知識經濟中的競爭力的手段,中國同樣也需要關注這些問題。中國在未來二三十年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老齡化,逐漸喪失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的比較優勢,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經濟增長的問題,中國需要完成從人口數量與結構優勢向人口質量優勢的轉變,通過增加人力資本投資,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技術創新能力。然而有研究發現,我國貧窮的農村地區的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20%以上,初中階段的輟學率高達25%,這意味著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期望,我國未來將有大量勞動力無法滿足產業轉型升級對工人的要求,同時為我國未來埋下人力資本赤字和收入分配惡化的隱患。對教育期望差異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全面的了解教育不平等,為提高我國的人力資本積累和降低教育不平等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二、關于家庭教育期望的理論研究
對教育期望的界定有教育抱負和教育期待之分,前者是對具有某種社會屬性渴望的一種反思,后者則是人們基于對自身位置和社會運行的理解所設定的更為現實的目標,然而在實際測量中,通常較難對兩者進行區分。本文所指的教育期望同時包含了上述兩種含義,同時還包含了家庭未來的教育投資需求或預期人力資本投資的含義,即家庭對未來教育投資的計劃或者主觀選擇。根據理性預期學派的觀點,人們在進行預期時也會追求最優化,因此本文認為家庭教育期望和實際的教育投資決策具有相似的理論基礎。
Becker基于物質資本的投資理論,建立了人力資本投資模型,他提出人力資本投資的目標是一生收入最大化,而投資的收益、風險和流動性是影響人力資本最優投資量的三大主要因素,其他大部分因素,如家庭收入、年齡、健康、性別、能力等,對人力資本投資決策的影響都可以通過這三個因素進行解釋。由此推斷,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提高或許可以通過降低教育投資的流動性約束和失敗風險提高家庭的教育期望,而區域經濟和教育發展或許可以分別通過提高教育回報率和降低教育投資失敗的風險來提高家庭的教育期望。
三、我國家庭教育期望實證研究文獻回顧
(一)家庭層面的影響因素對家庭教育期望的影響。影響家庭教育期望的因素可以分為家庭層面的影響因素和社會層面的影響因素兩類。家庭層面的影響因素中關注較多的有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社會經濟地位是社會學廣泛研究的一個特征,具有多種測量方式,但是大部分都包含了對家庭收入、父母教育水平和職業地位量化指標的考慮。受數據的限制,大部分研究主要對局部地區或特定群體進行分析,有學者分別對局部地區的弱勢群體,如農民、流動兒童和殘疾人家庭等進行分析,結果均發現,家庭收入和父母的教育水平分別與家庭教育期望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同時劉保中等使用全國范圍的調查樣本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陳旭峰使用某市農村學校的數據,王進和汪寧寧使用廣州市的數據,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家庭的非經濟因素比經濟因素對教育期望的影響更大,而宋陽使用南京市中學生的調查數據發現,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會顯著影響家庭的教育期望,而家庭收入對家庭教育期望的影響則不顯著。
與此同時,一些學者對家庭層面的其他特征和家庭教育期望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檢驗。李丹使用廣西荔浦的調查數據發現,父母的健康狀況越好、對陌生人信任度越高和社會公平認同度的認同度越低,則家庭的教育期望越高。王思琦和柴萬萬通過對作為全國貧困縣的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區的一個縣調研發現,農民家庭的教育期望會隨著子女年級上升而下降,同時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投資傾向于成績較好前景明朗的子女及男性后代,教育前景而非經濟因素是決定教育選擇的最重要因素。與之相似,胡詠梅和楊素紅使用西部五省區農村小學的數據發現,學生的學業成績會顯著影響家庭的教育期望。此外,劉保中等使用2010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的數據發現,子女數量越少、孩子性別為男孩、具有城市戶籍,以及民族為漢族則家庭的教育期望越高。
(二)社區層面的影響因素對家庭教育期望的影響。社會層面的影響因素關注較多的是教育回報率,此外少量研究關注了升學率、文化和收入風險。早期的研究中,鐘宇平和陸根書使用1998年對中國北京、南京、西安三地14所高校的調查數據,研究發現,部分實證結果不支持教育回報上升可以提高家庭教育期望這一觀點,并認為這可能和缺乏高等教育成本與收益方面的信息,或不能以經濟理性的方式按照成本收益做出決策,或個體承受很大的“按計劃地”完成教育的壓力等因素有關。后續研究,較少考慮真實的教育回報,大部分考慮的是家庭主觀預期的教育回報,但結果基本上都支持教育回報上升可以促進家庭教育期望的觀點。陳沁和袁志剛認為土地和高教育都具有“失業保險”的功能因此彼此之間具有替代效應,他們使用1989~2006年“中國家庭健康調查”(CHNS)的數據發現,當教育回報減少時,土地對教育的替代作用增加,即土地擁有量越多,則輟學率越高。廖桂蓉的研究發現,藏區貧困牧民對學校教育往往抱有過高期望,而當現實的教育回報率不能達到他們的期望時,會降低他們對子女的教育投資。有研究分析了教育收益對高等教育類型選擇的影響,許祥云和張凡永使用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家庭高等教育投資行為實證研究”課題組的全國抽樣調查數據,發現由于家庭傾向于低估高職教育的收益,同時高估本科教育的收益,使得家庭選擇高職的可能性相對較低;與之相似,楊釙和翁秋怡使用2011年度“首都高等教育質量與學生發展狀況調查(新生調查)”數據,研究發現,家庭對高等教育的收入預期越低,越傾向于選擇大專而非本科學歷,越傾向于選擇低選拔性的一般院校而非“985”和“211”高校,他們認為這種選擇是為了降低教育成本。此外,廖娟等使用2007年在北京六所高校所做的“研究生教育態度的調查”數據,研究發現,預期收入對選擇研究生教育有顯著影響,本科畢業時的收入越高,越愿意直接就業而不是繼續讀書,預期碩士畢業時收入越高,則越愿意選擇繼續攻讀碩士。
此外,一些學者對其他社會層面的影響因素和家庭教育期望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楊春華使用2000年長春市和烏魯木齊市的調查數據,研究發現,在任何一個職業層或學歷層,期待孩子擁有研究生以上的學歷的父母占比,長春市高于烏魯木齊市,他通過對比《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00》的數據,認為兩地之間,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因素方面相似,而1999年高等教育機構(含中專)的招生數,前者為82.2%遠高于后者的37.1%,由此判斷,升學率是影響家庭教育期望的重要因素。同時一些學者通過對局部地區的調研發現,農村的教育期望較低,并存在嚴重的輟學問題,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1)農村學生在高等教育數量獲得和質量獲得方面均處于相對劣勢;(2)對部分貧困的農村地區而言高等教育的教育費用較高;(3)大學畢業生就業率低,而大部分農村畢業生,從事非正規就業、低職業地位、低收入和邊緣行業的概率高,教育投資結果和教育投資期望的偏差越來越大降低了部分家庭對教育投資的熱情;(4)農村社會逐漸形成和傳播新“讀書無用論”的觀點。
四、結論
國內現有的關于教育期望的研究較少,主要集中在家庭特征對教育期望的影響,即使涉及區域差異的影響也僅涉及城鄉差異,沒有對整體各區域間教育期望的差異進行分析,此外只是簡單的使用虛擬變量檢測了教育期望的城鄉差異,沒有深入討論其影響機制。目前,幾乎沒有學者使用2000年以后的全國范圍的數據研究地區間真實的教育回報和教育發展差異對家庭教育期望的影響。
1978年以后,中國進行了市場化改革和教育體制改革,經歷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教育的快速擴張。在這個過程中,教育的階層不平等和區域不平等始終存在,區域間的教育不平等是教育不平等很大的一個構成部分,同時部分欠發達地區面臨輟學率較高等問題。對教育期望地區差異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全面的了解教育不平等,為提高我國的人力資本積累和降低教育不平等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因此區域發展特征對家庭教育期望的影響應成為下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主要參考文獻:
[1]Campbell R T.Status attainment research:End of the beginning or beginning of the end[J].Sociology of Education,1983.
[2]Armstrong A.Belief in a Just World and Children's Test Scores[R].Working Paper 005,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Opportunity,2011.
[3]王甫勤,時怡雯.家庭背景、教育期望與大學教育獲得基于上海市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社會,2014.
[4]Caucutt E M,Lochner L,Park Y.Correlation,Consumption,Confusion,or Constraints:Why do Poor Children Perform so Poorly?[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5.
[5]Gale T,Parker S.To aspire:A systematic reflection on understanding aspir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J].The Australian Educational Researcher,2015.42.2.
[6]汪偉.中國如何應對未來的勞動力短缺[J].社會科學報,2016.1.
[7]Zhang,L.,Yi,H.,Luo,R.,Liu,C.,& Rozelle,S..The human capital roots of the middle income trap:the case of China[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3.44.s1.
[8]劉謙.遲疑的“大學夢”――對北京隨遷子女教育愿望的人類學分析[J].教育研究,2015.1.
[9]Becker G S.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alysi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2.
[10]Bradley R H,Corwyn R F.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ild developmen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2.53.1.
[11]李丹,劉澈元,胡天陽.泛北部灣中國區域農民對子女的教育期望研究――基于對廣西荔浦與全州兩縣的抽樣調查[J].開發研究,2013.
[12]劉守義,王春祿,劉佳君,韓惠鵬.農村母親文化程度對家庭教育投資目的與期望影響的統計考察[J].統計與決策,2009.
[13]馬國慶.北京市流動兒童家長教育期望和教育選擇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8.
[14]申南喬.甘肅省農村殘疾人社會經濟地位對子女教育期望影響的實證研究[D].蘭州大學,2009.
[15]劉保中,張月云,李建新.社會經濟地位、文化觀念與家庭教育期望[J].青年研究,2014.
[16]陳旭峰.農民地位代際流動何以可能?――農民市民化水平對子女教育期望影響的實證研究[J].人口與發展,2013.
[17]王進,汪寧寧.教育選擇:理性還是文化――基于廣州市的實證調查[J].社會學研究,2013.
[18]宋陽.家庭背景、父母期望與子女高中教育獲得性別差異[D].南京大學,2012.
[19]王思琦,柴萬萬.“過日子”邏輯與農民的教育選擇[J].北京社會科學,2015.
[20]胡詠梅,楊素紅.學生學業成績與教育期望關系研究――基于西部五省區農村小學的實證分析[J].天中學刊,2010.
[21]鐘宇平,陸根書.人力資本理論基本假設的檢驗:對中國大學生的個案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
[22]陳沁,袁志剛.土地替代教育――城市化進程中農業家庭的教育選擇[J].經濟學(季刊),2013.
[23]廖桂蓉.教育期望與貧困陷阱:對藏區牧民持續貧困的一種解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
[24]許祥云,張凡永.分類高考背景下家庭高等教育選擇的差異及啟示[J].教育與經濟,2015.
[25]楊釙,翁秋怡.高等教育擴招背景下收入預期對高等教育選擇的影響[J].教育發展研究,2014.
[26]廖娟,Joop Hartog,丁小浩.預期收入、風險與教育選擇――來自北京六所高校的經驗證據[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關鍵詞】幼兒;家庭教育;中日比較;生態
學前階段的兒童尚不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需要與父母保持身體和心理上的密切依戀關系,需要父母必要的甚至是全部的幫助。兒童的這種未成熟狀態決定了他們必然要接受來自家庭教育的巨大影響。因此,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對兒童以后的發展起著主導性作用。正如原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兒童教育的最重要的階段,就是兒童初生幾年的最初階段。正是這個事情,兒童的腦和感覺器官才發展得特別急遽,許多偶然的聯想―人的心理基礎,特別迅速地形成起來,牢固起來?!盵1]國際一些主要媒體和組織近幾年來的民意調查,如全球最大的旅游網站Expedia對4 000多名歐美酒店工作人員的調查顯示,日本旅客在禮節、舉止、整潔、安靜等諸多項目中獲得第一,并且綜合排名位于各國榜首。[2]日本人之所以獲得如此好評,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為主要的因素,因為家庭是教育的原點,日本《教育改革國民會議報告》(2000年)指出,“如果教育是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家庭教育可能就是這條長河第一滴清純的水”。通過文獻分析,歸納了研究者關注幼兒家庭教育中日比較問題的理論框架,梳理多個中日幼兒家庭教育比較的角度,并對下一步如何研究問題進行了初步的反思。
一、多角度比較中日幼兒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觀念的比較
楊麗珠、李靈和田中敏明(1999年)對少子化時代下中、日、韓三國家長的教育觀念做了跨文化的比較。首先在兒童發展觀上,中日韓家長沒有明顯的差異,總體上都比較重視教育和培養的作用。其次在對幼兒憂慮的事情上,三國家長都比較關心幼兒體質的發展和性格的培養,中國家長很擔心幼兒學習和紀律的問題,韓國家長重視體質和上進心的問題。最后,在幼兒的教育期望和兒童教育策略上,三國家長也有明顯差異,中國幼兒家長最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孝敬父母的人,而日本則為有興趣且快樂生活的人。中國家長在于幼兒交往上感到困難,而日本和韓國更多的是養育方法的困惑。
徐海青,傅毅,周愛琴,劉興蓮(2007年)對中日兩國3歲兒童母親教育觀現狀做的研究表明中日兩國母親在對子女學歷的期待,將來的期待以及對子女職業的期待上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
一見真理子教授在她的一系列國際觀察,尤其是對中國學前教育發展的關注和研究中發現:①中國的家長更愿意相信“三歲神話”,對子女的期待和關注度高。②中國的家長在子女的教育中存在性別差異。③在母子一體感上,中國和日本的家長沒有顯著差異。④對于從0歲開始的教育這個問題,中日家長持不同意見,中國家長覺的無法想象,日本的家長則比較認同。⑤相對于中國家長的明確態度,日本家長在選擇上比較模糊,不確定的選擇比較多,傾向于選擇與政府導向一致的選項。[3]
(二)家長教育期望的比較
桑標(2001年)對家長對幼兒的行為期待做了研究。結果顯示:中國的家長對幼兒行為能力期望的高低依次為自我控制、主動積極、合作協調、獨立自主;日本母親則為合作協調、自我控制、主動積極、獨立自主??傮w上中國母親對幼兒的期望高于日本母親,中日兩國母親職業層次和文化程度較高者對孩子行為的期望值普遍高些。
周愛保,陳斌和青柳肇(2007年)分析了幼兒做事能力與家長教育期望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中國與日本之間、日本與韓國之間幼兒做事能力差異顯著,而中國與韓國差異不顯著;中國家長與日本家長之間、日本家長與韓國家長之間對幼兒做事能力的期望存在顯著差異,而中國家長與韓國家長差異不顯著;幼兒的做事能力與家長對幼兒做事能力的期望顯著相關,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傳統和家庭教育觀念是影響幼兒動作發展的重要因素。
內田伸子在她的讀寫能力的獲得與家庭教育的研究中發現,中日幼兒在讀寫能力的獲得與家庭教育的關系上有不同,在日本3-5歲的幼兒中,寬容型家庭教育的幼兒在單詞記憶上得分較高,而在中國,3歲的幼兒是寬容型家庭教育的孩子得分高,4-5歲的幼兒是專制型家庭教育的孩子得分高。此外,她還得出結論,經濟的差別與幼兒讀寫能力的獲得有顯著相關。[4]
(三)家長教育行為的比較
南丁和曹鳳仙(2001年)對中日幼兒家長教育行動(行為)做了中日比較。對“和孩子一同玩耍、游戲”、“讓孩子幫助做家務”、“適時批評或表揚”等問題的回答率,中日兩國大致相同。但是,總是“什么事都替孩子想到做到”的家長,日本僅0.9%,中國為41%,從這個有很大差異的數字是否也可以看出中國家長過度保護的狀況。對“教孩子讀書寫字”這一問題的回答,日本占16.7%,中國占41.8%。日本的家長有些在家里教孩子讀書寫字(國公立幼兒園幾乎是不教的)。但在中國的家庭,不教的僅2%。,日本約一半以上的家長會經常“和孩子聊天”,而中國由于大多數家庭是雙職工,與日本相比,家長和孩子談話聊天的時間就比較少。
田中敏明在他系列的中,日,韓的家庭教育比較研究中,對親子交流,教育期待,幼兒游戲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發現:①中國的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待過高,物質層面的滿足多,而日本的家長則要增加與子女的交流時間。②中國的家長應增加子女戶外和集體游戲的時間和場地,而日本的家長應與子女共進早餐,增加與子女共處的時間和機會。[5]
(四)父親參與育兒的比較
金潔和田曉虹(2009年)對父親在家庭中的教育行為做了比較。在“一起用餐”問題上“有時這樣做”的日本有54.5%,中國有31.3%,“經常這樣做”的日本有42.9%,中國有61.7%;“一起游戲”問題上“有時這樣做”或“經常這樣做”的日本有90.2%,中國有94.6%;差異不是很明顯。在一些教育行為上,比如“準備或幫助穿衣”“幫助或以前入浴”等問題上,中日父親還是有顯著差異的。中國父親在“幫助或一起入浴”問題上有81.9%的日本父親“經常這樣做”或“有時這樣做”,中國有65.6%的父親“經常這樣做”或“有時這樣做”,在“準備或幫助穿衣”問題上日本父親有72.3%“經常這樣做”或“有時這樣做”,中國父親有89.5%。
二、中日幼兒家庭教育比較的啟示
布朗芬布倫納(1979)用生態學的觀點來解釋兒童的成長環境, 該理論提出的四個系統(微觀系統、中間系統、外層系統、宏觀系統)中的三個都與父母卷入兒童教育有直接關系,其中的微觀系統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基于家庭的父母教育卷入。從目前國內外對中日幼兒家庭教育的研究來看,中日兩國家長在與幼兒教育上有很多的不同,差異明顯。研究比較集中在家長教育觀,教育行為對幼兒的直接影響,也就是微觀系統的研究,對中間系統,外層系統和宏觀系統的比較研究相對較少,事實上,社會的家庭教育指導系統,社會意識形態等對家長的教育觀,教育行為有很大的影響,這也將成為我們今后研究的方向和目標。
【參考文獻】
[1]郭猛.蘭州城區大班幼兒家庭教育現狀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
[2](日)最良の光客は日本人、が最?英社が“定”[N].日本新,2007-07-13.
《家長教育行為規范》和《家長學校指導意見》等文件,使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工作走向有序發展的新階段。為了適應家庭教育指導工作蓬勃開展的實踐需要,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開始重視對家庭教育指導的研究。本文擬從兩個方面對20世紀90年代以后“家庭教育指導”研究進行一些分析。
主要研究內容
1.“家庭教育指導”的概念和基本理論
(1)“家庭教育指導”基本概念和意義的研究
“家庭教育指導”這個概念是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和重視到的。最初,“家庭教育指導”與“家庭教育”并沒有分開,20世紀90年代人們才將“家庭教育指導”與“家庭教育”在學術研究領域區分開來,并對“家庭教育指導”的概念進行界定?!凹彝ソ逃笇б话闶侵福河杉彝ネ獾纳鐣M織、機構組織的,以兒童家長為主要對象,以提高家長的教育素質、改善教育行為為直接目標,以促進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為目的的一種教育過程?!?/p>
為什么要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研究家庭教育指導的意義是什么?不少學者都對這些問題進行了闡述。研究者普遍認為,目前我國家庭教育現狀堪憂,存在許多問題。如《淺議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一文,作者麥青清楚意識到:家庭教育的成效如何,其主要決定因素還是在于家長們自身素質的高低,但對家長來說,很多家長不知如何教育孩子,從社會來說,也缺少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系統知識的體系。李生蘭對上海市的家庭教育狀況進行調研后,對當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總結:
“1.幼兒的活動區與家庭的住房條件不相協調。2.幼兒家庭的精神環境與學習化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3.幼兒父親較高的文化水平與其扮演的角色不相吻合。4.家長對幼兒的職業期望與社會分工的發展不相統一。5.家長的教育方法與平等親子關系的締結不相適應。6.幼兒的自我服務與家務勞動的參與不相銜接?!保黑w忠心教授指出,進行家庭教育指導是“廣大家長強烈要求和全社會極為重視的”。
(2)“家庭教育指導”基本理論的研究
在家庭教育指導基本理論的研究方面,趙忠心、楊寶忠、李洪曾等都做了很多探索,其中,李洪曾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對家庭教育指導的性質、目的、任務、對象與原則都有細致的論述,并基本上得到學術界的認同。
在對家庭教育指導的基本理論進行研究闡釋基礎上,李洪曾還對兒童家庭教育指導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了“4421”理論框架。即“四類對象、四個過程、兩種環境和社會大背景四類要素構成的一個整體——兒童、兒童的家長、直接指導兒童及其家長的指導者和組織指導者對兒童及其家長進行指導的組織管理者四類對象;兒童的發展、兒童的家庭教育、兒童家庭教育的指導和兒童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組織管理四個過程;影響兒童家庭教育指導的物質條件和心理氛圍兩種環境因素;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宏觀環境因素作為社會大背景對上述兩種直接環境、四個過程和四種對象都會產生的制約作用?!?/p>
關于家庭教育指導的基本理論,楊寶忠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問題和看法,使家庭教育指導基本理論的研究更加深入。楊寶忠指出,家庭教育指導屬于成人教育,是一種自愿性活動,而家庭教育指導同時又是當前迫切的一個任務,那么,“這種家長自我教育的過程如何實現自愿性與強制性的有機統一?”針對家庭教育指導的任務,楊寶忠指出,家庭教育指導并不單純包括普及家庭教育知識、更新教子觀念、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家庭教育問題的解決是其應有之義”,而實踐證明,家庭教育問題更多帶有個性特色,需要個案診斷和治療。對此,楊寶忠提出了“家庭教育診斷”概念,對家庭教育現實狀態進行判斷,這對家庭教育指導的實踐工作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同時,也進一步開拓了理論研究者的思路。
2.家庭教育指導的基本形式
家庭教育指導的形式是學者們比較重視和研究最多的一個問題。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家庭教育指導形式進行了研究。
華東師范大學李生蘭從歷史的角度,對家庭教育指導形式進行了研究。她考察了上海市建國以來幼兒家教指導形式的演變,闡述了不同時期學前教育機構家庭教育的指導形式及成因,并從歷史的角度展望了學前教育機構家庭教育指導形式的未來走向:“1.與知識經濟的時代相適應;2.與世界學前教育的發展相適應;3.與學前教育的一體化相適應?!?/p>
李生蘭還從比較研究的角度出發,分別介紹比較了美洲、歐洲、亞洲各不同國家家庭教育指導的形式和情況,介紹了國外對家庭教育指導的研究狀況,對我國家庭教育指導的實踐和理論研究都有很好的啟迪和借鑒作用。
不少學者從現狀出發,對當前所采用的家庭教育指導形式進行了歸納和總結。例如,趙忠心在《家庭教育學》中、楊寶忠在《大教育視野中的家庭教育》中,都對指導家庭教育的一般途徑和方式進行了論述??偟膩碚f,家庭教育指導主要有六種基本形式:1.家庭訪問;2.家長會議:3,家庭教育咨詢;4.家長委員會;5.家長學校;6.利用大眾傳播媒介。
還有學者從分類學角度對家庭教育指導的形式進行了更為詳細的研究。李洪曾將家庭教育指導的常用形式分為“個別指導、集體指導活動和介紹、推薦、提供文字音像資料三類”。上海市家庭教育心理專業委員會特級教師李朝英分別對家庭教育的個別指導形式和集體指導形式進行了論述。
家庭教育指導的對象是家長。關穎在其論著《社會學視野中的家庭教育》中,從家長的角度對家庭教育指導形式進行了研究,指出,對家長來說,“首先,多出書、出好書是指導家庭教育最有效的途徑;其次,家長學校有待于改進方式、提高質量;第三,廣插電視對家長教育的指導作用不容忽視。”通過大量的調研,關穎還發現,喜歡“專家咨詢”的家長甚少,所以,在家庭教育指導中,如何發揮專家的優勢,使理論研究更好地與實際相結合,也是當前研究者需要研究的一個新課題。
隨著現代化發展,也有研究者探索家庭教育指導形式的現代化。龔衛玲在其文章中提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挑戰傳統的指導形式”,對幼兒家庭教育指導形式進行新的嘗試:“公布幼兒園網址,吸引家長瀏覽;增設觸摸式電腦,有效發揮咨詢功能;利用電子信箱,進行雙向交流溝通。”這些不同于傳統家教指導形式的現代家教指導形式擴展了家教實踐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的思路,也提出了更新的研究內容。
3.家庭教育指導模式的研究
與形式不同,模式一詞在英語中為“MODEL”,一般指可以作為范本、模本、變本的式樣?!冬F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將“模式”解釋為:
“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目前國內對家庭教育指導模式的研究還不是很多,但已經有學者注意到了這一重要問題,并開始進行研究。
李洪曾對家庭教育指導模式從理論層面進行了一些探索。首先在概念上進行了準確的定義:“家庭教育指導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導理論指導下,適合一定的指導單位和一定的指導對象的,對家長和兒童帶來一定效果的,在指導的組織、對象、內容、形式及其有關要素上相對穩定的范型?!痹趯哟紊希瑢⒓彝ソ逃笇J絼澐譃樗膫€層面:家庭教育指導的組織管理層面的指導模式、家庭教育指導對象層面的指導模式、家庭教育指導內容層面的指導模式和家庭教育指導形式層面的指導模式。在模式構成要素上,針對指導模式的不同層面分析了其必須具備的要素和要求。在內容上,分析了一個成熟的指導模式所必須具備的三項內容:模式的適用條件、模式的基本內容、模式的目標效果。
一些研究者針對某一具體的家庭教育指導模式進行了總結和分析。上海普陀區婦聯張紅妹等人撰寫的論文《街道社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組織管理模式探索》,分析了上海普陀區長風街道的“社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的組織管理模式”的具體內容和主要特點。范小玲的《親子活動中父母教育行為的三種指導模式》,針對親子活動中的家庭教育指導模式進行了實踐探索與總結。楊衛的《發展的家庭教育指導模式的初步研究》針對傳統家庭教育指導模式的弊端,對發展的家庭教育指導模式的內涵和作用進行了探索。
還有一些學者,針對當前家教指導模式中的一些不足和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提出各種新型家教指導模式,并對其進行實踐分析和理論探討。
李惠澄等人針對當前家長素質的變化和需求的提高,提出了新型的“家教辨析指導模式”,并進行了實踐和理論上的探索和思考。所謂“辨析模式”,是指在家教指導工作中,指導人員創設一定的情境和機會,鼓勵家長對一些有爭議的價值現、教養態度、方法發表自己的看法,引導家長在交流過程中思考,在比較和衡量的基礎上做出選擇,并實踐自己選擇的一種家教指導模式。
繆仁賢、范建華等人根據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社區文化特點,對農村社區幼兒家庭教育指導模式進行了研究。在分析農村幼兒家長特點的基礎上,他們為農村家庭教育指導構建了四種模式:1.認知模式;2.行為模式;3.情感模式:4.綜合分類指導模式。并對這四種模式的具體操作方法及程序進行了詳細的分類、描述和分析,為我國農村家庭教育指導的開展提供了詳盡的理論依據與實踐參考,同時,也為農村家庭教育指導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礎。
仇佩英、汪筱華則針對當前幼兒家庭教育薄弱、唯智化現象嚴重的現狀,提出了“家庭情感教育指導模式”,即“以家庭情感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多向溝通、雙向指導的家教模式”。這一模式將“情感教育”放在首位,以培養幼兒自信、合群、求知等情感因素,使幼兒身體、行為、習慣、性格等和諧發展為主要目標,在家長指導方面,以培養家長的情感教育能力為主要內容。在當前社會急功近利的浮躁氣氛中,在很多家長望子成龍的急躁心態中,“家庭情感教育模式”的提出無論是對家長、還是家庭教育指導的實踐者和理論者,都是很好的啟發。
4.家庭教育指導內容的研究
理論層面,關于家庭教育指導內容的選擇,我國幼教學者方明和黃人頌都有比較一致的論述,《上誨市中小學、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中也對家庭教育指導的主要內容進行了明確規定,包括宣傳現代教育觀、家庭觀、兒童觀;介紹家庭教育的特點和規律等內容。在此基礎上,李洪曾將家庭教育指導內容分為三大類:“與家庭教育有關的知識,相關年齡段幼兒家庭教育中容易發生的問題與一般處理方法,個別兒童家庭教育的特殊問題與處理?!蓖瑫r指出,家庭教育指導內容既要有時代性、針對性。還要分階段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家庭教育的特點和容易發生的問題,確定重點指導的內容,他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的特點,對不同年齡段兒童家長的具體指導內容進行了詳細的分類和論述,分別闡述了“對新婚夫婦、對孕婦及其丈夫、對0~1歲半嬰幼兒家長、對1歲半-3歲嬰幼兒家長、對3~6歲幼兒家長”的不同指導內容。李洪曾在家庭教育指導內容理論層面的分析和論述,促進了家庭教育指導理論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也為研究者們對家庭教育指導內容實踐層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框架和理論依據。
實踐層面,不少學者通過對特定兒童群體的實驗調研,分析探討了不同年齡段、不同生活地區兒童在家庭教育指導內容方面的特點和需求。如曹葆紅《嘉定區嬰幼兒家庭教養指導需求及影響因素的報告》一文,通過對上海市嘉定區全部常住戶口0-3歲嬰幼兒家庭的抽選調查研究,分析了嘉定區這一特定地區0-3歲年齡段嬰幼兒家庭教育指導內容的需求;舒洪衡的《關于對0-6歲幼兒家長進行指導的內容》一文,分別針對0~1歲、1~3歲、3~6歲三個年齡段孩子的家長提出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指導內容;潘玲珠等人的論文《O-3歲乳嬰兒家庭教養指導的研究》,則是通過對4000多位0~3歲乳嬰兒家長的調研,分析總結了0-3歲這一年齡段兒童家庭教育指導的具體內容。還有一些研究者對農村幼兒家庭教育指導內容進行了實驗研究,如錢琴、王曉梅《農村幼兒在家飲食狀況及家庭教育指導研究報告》,透過幼兒飲食這一獨特視角,分析了農村幼兒家庭教育指導內容的特點。
對家庭教育指導內容的研究,不管從理論層面,還是從實踐層面,大部分學者都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幫助家長分析孩子的問題,針對孩子的年齡和特點分析探討家庭教育指導的內容。針對這種現狀,關穎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認為,家庭教育指導應從家長的角度出發,將重點放在家長自身素質的提高上,家庭教育指導內容也應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幫助家長進行角色定位,提高認識自身角色的能力;二是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掌握教育規律:三是培養家長的教育興趣。當前國內幼兒家長的身份和素質是各種各樣的,家長的文化層次也有很大不同,由此而產生的幼兒家庭教育指導的特點和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關穎敏銳地覺察到了這一點,但從實踐出發,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的文章目前還沒有。所以,從家長的角度出發,分析不同層次家長家庭教育指導內容以及形式的不同特點和需求是學術界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家庭教育指導研究現狀的評價
理論研究方面。到目前為止,家庭教育指導研究在理論上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框架,但比較單一。近年來,不少學者都對家庭教育指導理論研究進行了探索,但在家庭教育指導理論上,主要是李洪曾教授搭建的教育學理論框架,雖然楊寶忠和關穎都從社會學角度對此進行了研究并形成專著,但從心理學、社會學角度來說,家庭教育指導的理論架構還遠未形成,還需要更多地研究者通過實踐,從理論高度進行分析和研究。
實踐研究方面。當前大部分家庭教育指導研究多從孩子角度入手,根據孩子的需要來研究分析家庭教育指導的形式和主要內容,還有一些文章,從地域特點來研究不同地區家庭教育指導的特點,如有些文章專門研究某一地區兒童家庭教育指導的需要和特點,也有一些文章專門研究農村家庭教育指導的一些問題。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真正從家長角度來研究家庭教育指導的文章,特別是對在家庭教養方式和家庭文化等層面已形成穩定特點的某一特定家長群體——如知識分子群體——的家庭教育指導理論與實踐,還缺乏足夠的研究與探索。
關鍵詞: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綜述
家庭作為青少年生活的載體,在個體的一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曾說過:“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奔彝ソ逃菍θ说囊簧绊懽钌畹囊环N教育,它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以及今后一生的發展。
一、我國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影響的研究現狀
自20 世紀20 年代開始,西方釋夢、自由聯想技術等心理健康研究成果就被介紹到中國。一些使用行為療法原理分析心理障礙的研究也開始出現,心理學家丁瓚還在多地建立了心理診所。隨后由于多種原因,心理健康研究在我國一度中斷,直到80 年代,這方面的研究才重新開始。而我國的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研究也始于這段時期。通過對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所有的核心期刊數據以“青少年心理健康”為關鍵詞,進行精確匹配檢索發現, 最早的研究成果發表于1983年,2000年以前的文獻僅有68 篇, 2000-2010 年發表的文獻有1214篇,2011-2016年4月有805 篇文獻??梢?,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思想的進一步解放,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開始受到重視并得以發展。
1.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之理論基礎研究
(1)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基于教育學視角。學者們多是從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出發,分析了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因素,如家庭教養方式、親子關系等。余毅震等通過對調查測量結果的分析,指出父母教育方式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何曉燕等提出不良的親子關系,尤其是頻繁的親子沖突不會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幸福感,甚至出現行為。譚亞菲則采取問卷調查的方法,認為父母干預子女行為的方式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呈正相關。
(2)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基于心理學視角。就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的心理學基礎而言,學者們大多做了許多微觀的研究。張璐等從父母教養方式對青少年親社會行為影響的角度,指出父母應使用積極的教養方式, 給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溫暖理解, 使孩子更好地發展親社會行為。
縱觀已有的理論基礎研究,多是基于教育學與心理學層面,其他相關理論基礎缺乏。因此,研究者要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從其他相關學科中汲取養分,促進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理論研究的深入,為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提供堅實可靠的理論依據。
2.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的實施策略研究
(1)父母是改變的主體。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體,其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父母既要充分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更要轉變教育觀念;不僅要建立融洽和諧的親子關系,還要改變不良教養方式,并以身作則。
(2)學校與社會教育所做的嘗試。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單靠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付出,不如聯合學校與社會一起來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效果來得快。很多學者提出要嘗試課程改革,如運用閱讀療法、繪畫療法、寫作療法等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二、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反思
1.理論概括不足
總體來講,經驗介紹居多,理論探討較少。已有的研究多停留在教育學層面上,多是“淺談”“淺析”。引進的研究多,自己的研究少;呼吁性的多,研究性的少。
2.忽視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存在個體差異性
單親家庭與雙親家庭、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父母撫養家庭子女與祖輩撫養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在表現形式、形成機制和影響因素上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對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研究具有其獨特價值。
3.輕視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機制研究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項系統工程,構筑完善的家庭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則是其中的基礎工程。家長的個人素養參差不齊,需要專業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進行有效引導,開展科學、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英語基礎教育 家庭因素 家庭教養方式
一、引言
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使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今,在我國大部分城市,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都開設有各種形式的英語課程,同時各種英語培訓機構也應運而生。《國家英語課程標準(2003)》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每個人從一出生開始,就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里,家庭環境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最重要的因素。
二、影響英語基礎教育的家庭因素
有關家庭教育對于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影響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74年英國學者對于父母職業對于孩子的影響。之后德國和其他很多國家的社會學家和語言學家對家庭因素和外語學習的關系進行過很多調查研究。在國內,沈菊仙等(2002)研究了家庭心理環境對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李燕芳(2004)對漢語兒童早期英語讀寫能力的發展特點及其與家庭英語讀寫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張曉晴(2006)研究了家庭因素對小學生英語學習習慣的影響,石濤陽(2006)研究了家庭背景對上海市基礎英語教育的影響,王文輝(2007)針對中國文化環境下中學生英語學習成績與家庭背景的相關性進行實證研究,牛建輝(2008)通過問卷和訪談等對家庭背景對初中學生英語學習影響作出研究,梁軍(2008)研究了家庭、學校、學生綜合因素與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效果關系,朱俐(2010)研究了兒童二語習得與家庭語言環境的關系。
研究國內外英語教育與家庭影響的相關文獻,可以發現對于兩者之間的關系,迄今為止,主要是從三個方向談論的:第一是相對性研究,即以英語教育為基點,探討家庭因素及其他方面因素對于英語教育的各方面的影響(如環境因素對兒童英語學習的影響);第二是以影響英語教育和學習的因素為基點,討論影響英語教育和學習的包括家庭因素在內各方面的因素(如影響英語學習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分析);第三是相關性研究,即圍繞家庭因素與英語教育的關系展開(如家庭,學校和學生綜合因素與基礎英語教育效果的關系),并提出具體的解決策略。不管哪種探討方式,歸根結底都是以學生為中心,都是為了更好地促進英語教育和家庭教育、更有效地服務于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本文綜合梳理了近十年來國內英語教育與家庭影響的相關文獻,從家庭經濟條件、家庭文化環境、家庭教育理念等方面對影響英語基礎教育的各種家庭因素進行分類說明。
1.家庭經濟條件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映并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從中國近現展的過程可以看出,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比較平穩快速的時候,英語學習的興趣和力度也在迅速提升。經濟的發展會為英語學習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和經濟支持。
較好的家庭經濟狀況意味著他們有較高的經濟支付能力,能夠為其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多的資金,從而能夠為其子女提供充足和必備的學習資源,為他們提供課后練習英語的機會和學習英語所需的硬件設施。國內外對家庭經濟狀況與在校生學習成績和個性發展的關系的研究一直都比較重視。牛建輝(2008)[1]在家庭背景對初中生英語學習的影響研究發現,家庭收入越低,對子女的教育投入也越低;隨著家庭收入的提高,對子女教育的投資也相對提高。從家庭經濟收入條件看,家庭經濟狀況稍好的家庭(月收入3000元以上)會參加其他一些有償教育,如英語訓練營、出國學習團等。月收入1500元以下的家庭在各項有償教育參加人數上稍少于其他家庭。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英語學習的途徑。
物質是基礎。穩定有力的家庭經濟狀況是保障孩子的物質需要、學習環境、健康條件等方面的基礎條件,客觀上為孩子的個人成長和持續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質保證。同時,優越的家庭背景能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各種形式的學習機會和資金支持,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興趣。
2.家庭文化環境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最富有感彩的社會初級群體,家庭制度也是一種社會制度,家庭是人與社會關系的橋梁。家庭制度既是人類文化的積淀,又反映社會文化。李培林在其《中國社會分層》一書中,把家庭文化背景主要分為:(1)家庭外部的社會環境,包括有形的社區和無形的人際關系;(2)家庭內部的文化環境,主要指家庭中父母所創造的文化環境。文化環境包括家庭文化活動,父母的關注和父母的語言基礎。[2]家庭文化活動指讀書看報、聽音樂會、參觀博物館等文化活動,孩子跟著這樣的父母,從小潛移默化,其學習能力自然會受到一定影響。許多研究顯示,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越是關注子女的學業,期望較高,鞭策也較為殷切。而在影響個人教育程度的各種因素中,父母的鼓勵所發揮的作用較大。不同階層的父母在日常用語表達中,其語法和表達的復雜程度也不一樣。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越用較復雜的表達方式對子女說話,這自然也會影響到子女的學習能力。
牛建輝(2008)將家庭文化分為家庭文化資源、家庭文化活動。家庭文化資源就是指書籍、文具和電腦等讀寫工具。家庭文化活動包括孩子和家庭主要成員一起進行的讀寫活動,包含了他們所有的家庭讀寫經驗。家庭文化資源通過家庭文化活動作用于學生,并發揮其積極效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影響家庭文化,影響父母對學生英語學習的態度和幫助,主要表現在能夠對孩子的英語學習進行指導。Burstall 1975年對英國一所小學學生的法語學習進行問卷調查發現: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在法語聽、讀、寫方面,平均分高的學生父母一般職業社會地位都高,平均分低的學生父母職業社會地位相應的低。王文輝(2007)[3]運用問卷調查和實地采訪方式,借助SPSS軟件,針對中國文化環境下中學生英語學習成績與家庭背景的相關性進行研究。研究發現:父母的學歷和英語水平與中學生英語學習有緊密關系??傮w來說,父親的學歷和文化程度越高,孩子的英語聽、讀、寫成績越高;父親的學歷和文化水平越低,孩子的英語、聽、讀、寫成績就低。一般孩子英語程度好的,父親受教育程度也高。父親的英語水平對孩子的英語學習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不能決定孩子的英語成就。父母的英語水平大多數情況下都不能滿足指導孩子學習英語的需要。同時,研究表明,父母對于英語知識的興趣越高,孩子的英語成績越好。
可見,創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環境是改善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舉措。良好的外部家庭環境如優良的社區環境和家庭與社會其他人的和諧關系,積極的家庭文化活動和對孩子的合適的教養方式會對孩子的英語學習效率和效果產生積極的影響。
3.家庭教育理念
按照現代觀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聘請專門從事家庭教育的教師對子女進行教育。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父母的英語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父母的教育指導作用都對孩子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家庭成員對學習英語的重視程度,父母對孩子英語學習的關心重視、父母對于高水平英語學習成果的態度、父母對孩子英語學習成果的期望、都對學習者的英語學習成果產生影響。李丹(2006)[4]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采用問卷法、觀察法和關聯研究法,對某所小學五年級兩個班隨機抽取的6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家長非民主教養態度,工具型教育價值取向和兒童消極的單獨文化活動更容易導致兒童外在學習動機的形成。創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環境是改善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舉措,而父母有意識地引導他們樹立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同時加強培養其自我實現意識和健康的內在素質又是創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環境突破口。牛建輝(2008)通過調查研究和數據分析發現,對英語不感興趣、那些從不關心英語的家長,他們對孩子的英語活動從來不參加到經常參加所占百分比呈降序排列;而非常關心英語對英語很感興趣的家長對孩子的英語學習活動從來不參加到經常參加所占百分比呈升序排列。
由此可見,家長的英語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家長的導向作用,以及對英語的態度影響了孩子的人生價值取向、學習態度和學習策略。積極營造家庭教育氛圍,可激發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所有家庭成員積極參與的合作學習模式對英語家庭教育的成功起著重要的作用。
4.其他相關家庭因素
家庭心理環境也叫家庭心理氛圍,它是指在一定的家庭物質環境和文化環境下,家庭成員在家庭生活中逐漸形成的感受、情緒和態度等心理狀態的總和。它由家庭的人際關系所決定,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據相關問卷調查和訪談表明,一部分小學生因為家庭心理環境的影響,受父母的重視程度、態度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習英語的熱情降低。相對城鎮學生而言,農村學習英語的環境較差,特別是對于家長的文化水平及所處的環境而言,家長觀念較為陳舊,跟不上形勢的發展,致使農村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受諸多心理因素的影響,如對英語產生恐懼心理,英語學習興趣降低,缺乏學習英語的進取心,等等。
還有家庭英語語言環境,家庭的地理位置,孩子數量,出生次第,日常生活的規律,父母的最高學歷,父母有無學習英語的經歷,父母的長期職業,父母對西方文化的興趣等都對孩子的英語學習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
影響英語基礎教育的家庭因素有多個方面,其中經濟因素和文化因素起著主要作用。但同時,付美榕(2007)研究發現,優越的家庭條件不在于財富帶來的奢華與富足,而是事業穩定、知書達理的父母營造的良好氛圍。[5]幾方面在影響英語基礎教育的同時,又相互影響。孩子的個人成就更多取決于家庭的文化環境而非物質環境。社會教育界要從幾個方面采取系統措施以提升促進孩子的學業成就和個人發展。
三、影響英語基礎教育的家庭因素研究現狀及其不足的建議
盡管英語學習在某種程度上是個人活動,孩子們是主動的學習者,但其學習必須得到周圍人的引導;父母、教師和生活中的其他關鍵人物通過提供中介學習經歷對孩子們的學習產生了重要影響。對于家庭因素影響的實證研究方面,國外實證研究和理論分析有較長的歷史和豐富的調查數據分析,同時很多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家庭經濟和社會階層與孩子語言學習的關系方面,但多數歐美國家都是基于同一印歐語系內的研究。由于受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同民族、國家、地區的家庭形態又有不同的特點,呈現出差異性。具體到當代中國的實際情況,有必要因地因時進行具體實際的研究。
當前國內外關于兒童二語習得的研究焦點集中在課堂教學研究,并且該領域有關的社會文化研究只局限于兒童雙語研究領域。很少有人關注家長對學生的影響,對于家長的教育觀念、社會和個人在知識構建中的相互依賴關系研究相對薄弱。同時,盡管家庭教育長久以來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但現有國內研究很多是談家庭因素對于孩子學習的影響,具體到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二語習得的研究還較少,很多看法也不成熟。對于影響英語基礎教育的家庭因素的分析還不夠細致深入,有關家庭因素影響英語基礎教育的理論分析還不夠堅實。
家庭因素對孩子的英語教育有重要影響,他們能夠直接影響孩子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從而影響孩子英語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希望此篇綜述能夠引起社會各界對于影響英語基礎教育的家庭因素引起重視,更希望理論研究和英語教育實踐能夠有機結合,使對于家庭因素和英語學習相關方面的研究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發展和孩子的個人成長,使家庭為孩子學習和成長提供更為有利的外部條件和內在動力,促進個人、家庭、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牛建輝.對家庭背景對初中學生英語學習影響[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2]李培林等.中國社會分層[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393-424.
[3]王文輝.針對中國文化環境下中學生英語學習成績與家庭背景的相關性[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4]李丹.性別、家庭收入和家庭教養方式對小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06.
一、國外研究
國外對教育救助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的反貧困作用、維護教育公平、教育的人力資本投資功能和教育救助政策內容與制度措施方面。在強調反貧困的重要意義上,聯合國2003年在《千年發展公約》中指出,發展中國家要擺脫貧困,采取的重要政策就是要投資于健康和教育,這些投入不是有礙而是有助于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又反過來有助于人類發展。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在《以自由看待發展》一書中指出,通過對社會與經濟地位都處于弱勢群體的學生提供教育機會,既可以讓其增加知識,也可以增加其向更上一階層流動的機會,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提升他們的社會地位。(阿馬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2002)
許多學者還認為,貧困救助制度和政策對于維護維護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作用。現代教育公平理論中,美國科爾曼和瑞典胡森的觀點最具有代表性??茽柭J為,“教育機會均等”概念經歷了這樣的演變過程:由沒有均等目標到創辦面向全國適齡學生的義務教育,到為所有兒童提供同樣的教育機會,最后發展到追求教育結果的均等。(科爾蔓(James.Coleman).《教育機會均等的觀念》,2000)美國倫理學家羅爾斯也從社會正義論的立場出發,認為“教育機會均等是做不到的,我們只能向結果均等的目標努力?!睘榱似降鹊膶Υ腥?,提高真正的平等的機會,社會必須更多的注意到那些天賦較低和出身不高的社會人群,要向平等的方向補償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傾斜。學者李永生和高洪源認為美國解決弱勢群體的教育問題是一項尋求推進社會公平的國家政策設計,并對美國長時期的國家政策實踐體現的對弱勢群體的教育公平的追求的脈絡進行了梳理::1.對弱勢群體的教育機會均等的追求;2.對弱勢群體享有的教育資源分配的公平追求;3.對弱勢群體的教育效果平等的追求以及由此而行成的對弱勢群體的教育進行補償。(李永生、高洪源,《基礎教育參考》,2007年3月)
還有學者從人力資本的角度去分析教育救助行為,認為教育救助作為一項社會投資,可以通過對受助者知識能力的訓練,幫助貧困家庭子女提高生活技能,進而提升整個社會的人力資本水平。
在提出相關措施,改進教育救助水平方面,國外學者米奇利(Midegley?J,1995)提出了社會發展的觀點,社會發展的觀點用于協助弱勢群體及其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積極意義的,他認為社會救助的方式應更強調整體性與動態的過程;社會救助的策略應更注重那些被救助對象的參與,并重視他們的潛能發展;社會救助的策略將趨于多元化。(孫瑩.貧困的傳遞與遏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21―22.)
在介紹國外教育救助制度方面,國內學者馮英、聶文倩編著的《外國的社會救助》一書概要性的介紹了英國、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社會救助制度,涉及教育專項救助的部分進行了簡要羅列;姚建平在其著作《中美社會救助制度比較》中通過比較研究的方法,較為詳細地介紹了美國教育救助的內容、特點和影響;王英杰在《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義務教育》一書中介紹了日本和泰國在教育救助方面的援助方式,以及落實教育機會均等政策的具體做法。
二、國內研究
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起,隨著城市貧困問題的突出,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成為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從研究角度來看,社會救助制度分為住房救助、醫療救助以及教育救助,學術界關于教育救助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實證研究為主,根據城市貧困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問題與需求提出政策建議。孫瑩,周曉春在其著作《我國城市貧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救助問題研究》[1]一文中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得出貧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狀況明顯比普通家庭差的結果,提出在觀念上建立人力資本和社會投資的理念,在行動上策劃和發展有效的職業訓練方案;陳靜在《淺析城市貧困家庭的子女教育問題》[2]一文中通過對貧困子女教育現狀分析,提出資源配置及政策制定上的相關建議等;湖南省城市社會經濟調查隊對該省10個市和6個縣的265戶城鄉貧困家庭的教育負擔情況進行調查,得出貧困家庭急需教育援助的結論。[3]尹海潔等在對哈爾濱市256戶貧困家庭的調查發現,子女的教育費是城市貧困家庭最主要的經濟負擔。[4]龔立新對江西省南昌市的部分低保家庭經濟狀況進行調查分析,被調查的家庭中很少有獨立承擔子女教育費用的,總體上看南昌市低保戶家庭在子女教育費用的支付方面,主要依靠學校減免。[5]山東省教育廳調查組的針對山東省的城市低保家庭子女上學難情況的調研報告指出,雖然城市困難包括低保家庭的教育救助,越來越得到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重視,但是教育救助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其中主要在于救助政策比較籠統,缺乏具體實施措施和規范化管理。[6]
第二,運用社會支持網絡理論解讀貧困家庭子女教育情況。張長偉在《高校貧困生的正式社會支持網絡》中以貧困家庭子女的高校貧困生部分為特定研究對象,對貧困生的正式社會支持網絡狀況進行了分析和評估。韓芳、陳洪磊合著的《北京城市貧困家庭生活狀況及社會支持網絡研究》在教育方面做了貧困家庭需求現狀分析,提出一系列社會支持對策及建議。
第三,分析教育對于反貧困的作用,從教育救助的實際意義出發,提出相應措施或政策。關信平提出城市教育扶貧是加強和擴大反貧困行動的主要措施。[7]楊立雄指出,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存在強調生存、忽視發展的問題,建議實施發展性救助。[8]有學者認為制度優化是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效果的途徑,其中包括設立針對某些貧困家庭特殊需要的附加保障如教育救助。[9]李迎生在研究救助內容的更新上提出拓寬開發性扶貧的思路,將教育(文化)救助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10]洪大用在談到完善社會救助的重點時指出,要使社會救助更有針對性,即適當區分基本生活救助和其他專項救助,需要基本生活救助的人群不一定全部需要專項救助,應當將教育等專項救助的范圍擴大,把那些收入稍微高于貧困線的人也納入專項救助的范圍,以促進救助資源的效用最大化。[11]
參考文獻:
[1]孫瑩,周曉春.我國城市貧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救助問題研究[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4,3.
[2]陳靜.淺析城市貧困家庭的子女教育問題[J].學術探討,2009,11.
[3]唐啟賢.貧困家庭急需教育援助――對城鄉貧困家庭教育負擔情況調查[J].調研世界,2002,10.
[4]醫療與教育.城市貧困家庭最沉重的經濟負擔――來自哈爾濱市256戶貧困家庭的調查[J].中國民政,2003,11.
[5]龔立新.南昌市部分低保家庭經濟狀況調查分析[J].價格月刊,2007.
[6]山東省教育廳調查組.城市低保家庭上學難情況的調研報告[J].當代教育科學,2007,7.
[7]關信平.現階段中國城市的貧困問題及反貧困政策[J].江蘇社會科學,2003,2.
[8]楊立雄.中國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回顧、問題及政策選擇[J].中國人口科學,2004,3.
[9]金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實施效果分析[J].南京社會科學,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