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12 10:58:47
序論:在您撰寫智能農業發展趨勢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本文結構如下:
一、溪湖區農民素質現狀
1.文化素質低
從文化素質看,初中或中專文化的50.33%而外出工作的農民的文化程度初中或中專的文化程度占52.23%??梢?,外出工作農民文化素質略高于農村勞動力平均水平。但是文化水平仍然偏低。
基于這樣的文化素質水平,在外出的工作過程中,他們只能干一些重體力,輕腦力的工作。如餐館或工地。是那種又臟又累,報酬又低的工作。文化水平低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就業環境與就業條件。
2.專業技術素質低
目前,溪湖區仍屬于體力型和傳統經驗型農民。不具備現代化生產對勞動者的初級技術要求。在農村剩余勞動力中,近80%的勞動力沒有特別技能。有14%的勞動力掌握了工業,建筑業和服務業的技能,2.8%掌握駕駛技術,3.2%掌握農業技術。根據有關統計資料,我國受過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的勞動力占全部勞動力的比重不足20%。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
3.綜合素質低
由于溪湖區經濟條件落后,在生活環境、法制觀念等方面都相對落后。許多鄉鎮,人們不注重文化教育,有大部分人讀到初中畢業就不再讀書了。造成了很多人法律意識淡泊。在外務工時,有很多農民沒有和企業簽訂勞動合同。也很少能與城市職工一樣參加社會保險。這樣,當他們的利益受到損害時,很少有人知道利用法律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因此,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作為提高農民素質的一個有效途徑,有必要對溪湖區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
二、解決辦法
1.政府投資
“陽光工程”由農業辦公室負責。由辦公室主任代明軍專抓這項工作。通過下鄉調查,征求村、街道領導、貧困村干部、群眾的建議,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農民的專業需求。經分管領導同意,制定實施方案。由于貧困村農民技能培訓工程是一項投入少、產出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都十分明顯的工程。經鎮領導批準,從2009年整村推進項目資金中列出14萬元(每個項目村3.5萬元),用于貧困農民的培訓工作,保障了資金投入,建立“政府主導、多方籌集”的培訓投入機制。按照“政府出一點、培訓機構讓一點、個人付一點”的辦法,確保培訓工作順利進行。
2.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基地
由于溪湖區勞動力素質相對較低,為保證參加培訓的學員被輸入到發達城市穩定就業,我們選定了具有多年教學經驗的三所技校:區職業中專、區委黨校、農廣校。
3.“兩單一卡”培訓
“兩單一卡”就是指定單培訓、政府買單、創業綠卡。
定單培訓主要結合市場需求,依托大中城市,從貧困村農民意愿出發,按照用工單位提出的用工數量和類別、技能標準、時限要求等,與用工單位簽定培訓合同,按合同要求組織學員培訓,并向用工單位輸送經過培訓的合格人才.貧困村農民技能培訓對已建檔立卡的非貧困村中貧困農戶勞動力,經鄉(鎮)村兩級政府出據證明,參加培訓的貧困村農民學員,由扶貧資金解決培訓費;培訓機構提供免費住宿;個人承擔辦證、伙食費和到用工單位的車費.對外出務工人員發放“創業綠卡”,印有主管領導的聯系電話,農民外出務工遇到維權等事情,可直接給鎮委領導打電話。
關鍵詞:精準農業 管理技術 應用研究
傳統農業發展過程中采用了高耗能的管理方式,投入了過多的農藥、化肥、等化學物質,也投入了大量的機械動力。但是,這種高耗能的發展模式是不適合現代農業發展的,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土壤酸堿度失衡,致使農產品質量日益下降。在農產品市場競爭日益增強的現代社會,這種不符合可持續發展農業戰略的管理模式必將被先進的精準農業管理模式所取代。
一、農業精準化生產管理技術的現狀分析
精準農業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管理思想,是在人工智能技術高速發展和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基礎上誕生的。精準農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指明了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精準農業管理模式是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統、GPS衛星定位系統以及RS遙感系統等技術,及時了解農作物的生產環境、生長變化狀況、病蟲災害情況等。為分析、模擬農作物災害的發展趨勢提供具體的作物信息、數據,作為進一步解決作物災害問題提供參考標準。在此基礎上,精準農業發展模式,利用各種智能系統,準確、細致地計算出精準治理措施。包括:噴灑農藥、施肥灌溉、播種收獲等生產管理方式。
精準農業的目的是為了通過先進管理模式對農作物進行管理,以最小的投入獲得經濟和環境的最大利潤。目前,精準管理模式的主要技術支撐即以3S技術為基礎的多種數據系統為技術支撐的管理模式。包括:變量控制技術、生物信息技術、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產量分布圖生成系統等。隨著數據處理技術的提高,可視化技術和計算機科學的發展,還有網絡數據庫系統的開發,精準農業獲得了快速發展,成為了國際上農業領域的發展熱點之一,大大促進了農業產業的升級。
二、發展精準農業的必要性
發展精準農業是我國的社會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耕地面積大量減少,自然災害發生頻繁,再加上病蟲災害,旱澇災害等,農業生產的發展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為了在世界農作物市場上占據優勢,只有提高農業生產領域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大限度的提高農產品的利潤,擴大市場占有率。精準的農業生產模式可以實現對農作物的精準化管理,解決上述各種問題。
發展精準農業是世界農業產業發展的需要。精準農業在世界范圍內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推廣,成為了國際農業學、農業技術等高領域的研究對象,世界各國都在采用新型的精準農業管理模式。這符合國際農業發展的趨勢。
發展精準農業管理模式是由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決定的。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對生態環境的各方面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在能源資源供不應求的現代社會,發展精準農業更有利于建設可持續發展的農業體系,緩解建設現代農業過程中遇到的緊張局面。
三、精準農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在發展精準農業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水資源利用不當、施肥結構不合理、信息體制不健全的問題。發展精準農業就要著重發展灌溉精準農業、節肥精準農業、精準設施農業。發展精準灌溉農業就要根據信息系統反饋的數據因地制宜地選擇灌溉設施,開源節流,節約水源,解決好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的問題。發展節肥精準農業需要系統分析、預算出恰當的施肥時間,施肥數量,以及肥料品種。發展精準設施農業就是利用機械設施改變或者提供農作物生長的小氣候,從而為農作物生長提供更為適宜的生長環境,提高作物產量。
更重要的是,要加大3S技術的應用范圍,建立全面的農作物管理系統,在GPS和RS技術的基礎上運用GIS技術準確分析數據信息,可以先建立實驗基地對比分析。另外,建立肥料信息系統和土壤肥力系統,收集不同的土壤類型、作物類型、肥料的使用情況等做好統計分析,隨時了解不同地區的土地肥力變化狀況,以便進一步進行管理。
精準農業發展模式需要協調好人力與機械的關系,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減少生產成本投入,目的是為了增加我國的農業市場競爭力。
此外,政府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管理模式的創新,利用政府的力量大力支持信息技術的提高,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全方位的農業信息管理中心,及時引進新型農業發展技術,形成農業精準化的發展規模。
結束語:
信息采集技術、網絡技術和專家決策系統共同構成了農業精準化生產管理模式。精準化生產模式可以彌補傳統生產模式的不足,在此基礎上又可以降低生產成本,節約人力。在這種生產模式下可以對農作物信息進行智能采集、計算、判斷、分析、預測與預警等,以達到提高農作物質量和產量的目的。由于精準化生產方式涉及到更多信息網絡智能領域,因此要加強信息技術的推廣。發展農業產業也要考慮地區差異,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土地狀況和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不同的發展方式。
精準化農業生產模式符合國際農業發展的趨勢,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精準化農業的過程中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學習先進管理模式,引進先進技術,爭取在精準化農業發展過程中走出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1“數字農業”的內涵…………………………………………………………1
2國外“數字農業”關鍵技術發展與應用……………………………………………1
2.1美國………………………………………………………………………………………1
2.2英國………………………………………………………………………………………2
2.3德國………………………………………………………………………………………2
3我國發展“數字農業”的緊迫性…………………………………………………2
4“數字農業”的發展趨勢………………………………………………………………3
4.1農業生產全流程智能化將逐步成為現…………………………………………………3
4.2農產品流通電商化發展將更加迅猛……………………………………………………3
4.3農業多元化公共服務將更加完善………………………………………………………4
5 “數字農業”的實踐策略……………………………………………………………4
5.1實現農業農村業務數字化和可視化……………………………………………………4
5.2推動數字農業技術創新…………………………………………………………………5
5.3提高農業農村經營管理數字化水平…………………………………………………5
結語…………………………………………………………………………………………6
致謝………………………………………………………………………………………7
參考文獻……………………………………………………………………………………8
摘 要
數字農業是將信息作為農業生產要素,用現代信息技術對農業對象、環境和全過程進行可視化表達、數字化設計、信息化管理的現代農業。數字農業使信息技術與農業各個環節實現有效融合,對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總結了國外“數字農業”關鍵技術發展與應用,結合我國發展數字農業的緊迫性與當前數字農業的發展趨勢,對我國“數字農業”的發展提出了幾條實踐策略。
關鍵詞:數字農業;農業信息化;發展策略
Abstract
Content:Digital agriculture is a ki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at takes information 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lements, use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xpress agricultural objects, environment and the whole process visually, digital desig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igital agriculture mak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ll aspects of agriculture achieve effective integr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foreign countries. Combined with the urgency of developing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digital agriculture, several practical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Digit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淺析“數字農業”發展趨勢與策略
1“數字農業”的內涵
“數字農業”是農業數字經濟的重要實踐。當前,學術界和工業界尚未能夠對數字農業形成統一的定義。通用名稱包括信息農業,精確農業,“ Internet + 農業”等等。本文中提到的數字農業基于農業信息化,在農業鏈的所有環節中都強調了下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作用,代表了農業產業的新視野。現代農業與信息化的緊密結合使可以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數字技術在促進農業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并且不斷的提高現代農業產業的數字化水平,支持農村戰略的實施。
2國外“數字農業”關鍵技術發展與應用
2.1美國
美國完善的農業產業基礎和數字技術體系促進農業發展。美國數字農業發展建立在農業生產高度專業化、規模化、企業化的基礎上,已經建成了完善的現代農業技術應用與管理系統。自20世紀90年代起,美國已開始應用數字農業技術,包括應用遙感技術對作物生長過程進行檢測和預報、在大型農機上安裝GPS設備、應用GIS處理和分析農業數據等,對大田作物進行生產前、中、后期的全面監測與管理。在21世紀初已經實現“3S”技術、智能機械系統和計算機網絡系統在大農場中的綜合應用,智能機械已經進入商品化階段。如JohnDeere公司的“綠色之星”精準農業系統,基于物聯網技術與“3S”技術搭建的新型精準農業管理系統,用以進行精細農作、農機管理、農藝管理和計劃管理,可繪制農場產量的“數字地圖”,在機械化生產大農場中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了65%以上。在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助推下,美國數字農業技術已與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形成緊密銜接,應用范疇覆蓋從作物生長的微觀監測到宏觀農業經濟分析。此外,美國也已形成完善的技術服務組織網絡,美國服務類企業與公益機構可為經營主體提供較為完善的技術服務,例如美國農業技術服務組織(FSA)為農民提供豐富的信息。
2.2英國
英國信息化技術應用助推精準農業。信息化技術推動英國農業向數字化、智能化、精準化的方向發展。英國農村地區信息化基礎設施完備,互聯網、4G信號已實現基本覆蓋。在此基礎上,精準農業技術得以實現在農業的全方位應用,如借助遙感技術進行作物生產監測與產量預報、農業資源調查、農業生態環境評價和災害監測等;英國Massey Ferguson公司研發的“農田之星”信息管理系統,借助傳感識別技術和GPS技術能夠更為精準地進行種植和養殖作業、數據記錄分析和制定解決方案;智能機械已基本裝備衛星定位系統、電腦控制和軟件應用系統,能夠根據不同位置、不同質量的地塊情形實現自動化、精準化、變量化作業,同時可以采集作物信息用以制作電子地圖和調整生產策略。2013年英國啟動《農業技術戰略》,提出了應用大數據、物聯網技術和智能技術進一步發展精準農業,從而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如借助GateKeeper專家系統提供輔助決策和農場管理、LELY擠奶機器人等智能化設備在養殖場中的應用、自動感知技術在施肥施藥機械上的應用、二維碼技術在農產品產銷環節的廣泛應用等。
2.3德國
德國關鍵技術與設備的積極研發與推廣。在歐盟農業共同政策對數字農業的支持下,德國積極發展高水平數字農業,在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的基礎上,建立完善的計算機支持和輔助決策系統,提供數字農業綜合解決方案。德國投入大量資金與人力支持數字農業核心技術與智能設備研發,并由大型企業牽頭,如德國拜耳公司投資2 億歐元支持數字農業布局,已在60多個國家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并旗下Xarvio品牌推廣數字農業,通過XarvioScouring識別系統高效識別和分析作物生長和病蟲害信息,幫助農民優化田塊單獨管理和農田統籌優化。擁有百年歷史的德國農業機械制造商CLAAS集團結合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和傳感器技術,實現收割過程的全面自動化。
3我國發展“數字農業”的緊迫性
今年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我國大部分農產品仍然是一個“大年”,怎樣解決需求下降、部分市場關閉、物流受阻等難題,把農貨順利賣出去,讓農民實現豐產又豐收?加速數字農業發展是不二法門。
農業長期保持著傳統形態,技術進步一直較慢,特別是進入信息化時代后,農業技術滯后帶來的產業發展差距愈發顯著。隨著數字經濟的興起,越來越多的領域引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了智能化、數字化重塑,生產率大幅度提高。2019 年,我國服務業、工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為 37.8%、19.5%,但農業只有 8.2%,數字化改造的空間很大,需盡快趕上信息社會的發展步伐。
農業數字化轉型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也是破解目前農業難題的一劑良方,瞄準這個主攻方向,無疑將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給予農民更多獲得感。對廣大農民來講,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最頭疼,常常遭遇“多收了三五斗”的尷尬。可以說,農業數字化水平滯后,農產品質量不穩定、難以標準化、產銷信息不對稱等是導致農產品銷售難的主因。顯然,加快技術與傳統農業的融合,打造數字農業,對產業鏈進行全方位的數字化改造,使得傳統農業脫胎換骨,插上科技的翅膀騰飛,已成為農業發展新趨勢。
4“數字農業”的發展趨勢
4.1農業生產全流程智能化將逐步成為現實
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生產設施和設備領域中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現代農業生產設施和設備的數字和智能水平,實現了整個農業生產過程的數字化控制,實現了農業智能化生產和管理。它可以解決由托管服務流程引起的一系列問題。在種植業中,重點是如何精確控制生產環節,例如育苗,播種,施肥,灌溉和病蟲害防治。當前,荷蘭,日本,以色列和其他國家正在使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來促進數字化,精確化和智能化作物種植的發展。
4.2農產品流通電商化發展將更加迅猛
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為農產品流通提供了新的平臺和基礎。例如,美國著名的新鮮食品電子商務公司LocalHarvest是一個平臺,該平臺整合了有機農業的上下游,并連接了中小型農場和消費者。LocalHarvest平臺基于從相關農場收集的基本信息來支持地圖搜索系統,使消費者能夠搜索本地社區周圍的農場并購買難以保存的新鮮農產品,例如蔬菜和禽蛋。農產品在快速物流系統下,可以快速送到消費者家中,從而大大提高農產品物流的效率和質量。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來,全國各地與各大電商平臺紛紛投入大量資源,重構產業鏈,培植人才,發力促進農產品上行。以河北省為例,近年來積極引入農業電商龍頭企業,與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開展合作,持續在直播助農、農產品品牌孵化、新農商人才培養等領域,合力打造河北數字農業“新基建”??梢钥吹?,利用大數據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術匹配優化資源,將需求傳導給供給端,有效緩解了供需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產銷脫節。在互聯網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傳統農業的“痛點”也得到有效解決,進一步打開了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通路。
隨著電商農產品銷量的快速增長,廣大農民亦受益匪淺,農業生產模式發生重大變化,以需求引導生產、訂單式農業逐漸成為主流,精準種植、數字營銷提升了農民收入水平,促進更多農民融入數字農業的場景里。以往很多滯銷農產品位于貧困地區,數字農業重塑產業鏈,幫助貧困戶掌握技術、融入市場,實現了造血扶貧。實踐證明,此種創新扶貧模式具有很強的活力。比如,拼多多的“農地云拼”模式得到國務院扶貧辦的肯定,榮獲了今年的“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截至 2019 年底,拼多多平臺直連的農業生產者超過 1200 萬人,累計帶貧人數超百萬。
4.3農業多元化公共服務將更加完善
通過將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等頂尖技術運用在農業公共服務,農業服務也更加便利和靈活。這也是數字農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一些國家為了促進數字農業的發展,在農業信息化和農業公共服務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5 “數字農業”的實踐策略
5.1實現農業農村業務數字化和可視化
加快建立涵蓋農業資源,農村產業,生產管理,產品質量,農業機械設備和農村治理的數據庫。利用地理空間信息技術和遙感技術整合空間數據,獲取耕地資源,漁業水資源,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化農業園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特色鮮明的農業村莊,生產經營實體,村莊分布等數據。地圖存儲在數據庫中,使農業和農村資源數據立體化。通過集成的農業調度系統,現場定點監控系統,集成的遙感信息,無人機觀測和地面傳感器網絡,可以建立農作物的空間分布。通過農作物的空間分布,重大自然災害和其他動態空間圖,形成了一個一體化的全域地理信息圖,為農業生產和管理的科學指導奠定了堅實的數據基礎。
5.2推動數字農業技術創新
創新,始終是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要實現鄉村振興,離不開“數字農業”助力。手機變成新農具、直播成了新農活、數據成為新農資,隨著農業新業態新模式競相涌現,數字經濟發展紅利惠及三農必將更加給力,而農業信息技術已然成為數字農業發展的關鍵支持。未來依靠農業科學院和大學等農業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機構來充分發揮農業科技企業作為創新主題的作用,促進數字農業領域的“產學研”合作,并著重于先進技術和核心技術。為了提高對關鍵技術的了解和研發,精確操作和智能決策的數字化管理,智能設備的變量修改和應用,農產品的靈活處理,區塊鏈等技術,3S 加速,智能識別,模型仿真,智能控制和其他軟件和硬件產品數字農業的綜合應用,了解數字農業技術標準和規范體系的建立,數字農業技術創新以及應用服務系統的持續改進。
5.3 提高農業農村經營管理數字化水平
當前,就中國電子政務項目的發展而言,農業部門中的電子政務服務水平不能完全滿足領導決策應用程序和公共商務應用程序的功能要求。農業信息服務的總體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同時,這意味著中國農業信息服務具有巨大的發展和利用空間。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擴大移動互聯網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在農業信息服務領域的應用,并通過建立靈活,便捷,高效,透明的農業生產經營管理體系,為農民提供更多便捷和信息服務。在信息公開,政府公共關系,信息服務,辦公室工作等方面,充分利用農民信箱和便攜式農業和農村地區的服務功能,提高了園藝,畜牧,水產品,田間管理和智能化管理水平。著眼于整個農業產業鏈的要求,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研究和推廣適用于不同地形和環境的農業機械,并進一步促進農業“機器換人”。
結 語
數字農業的發展實現了對農業生產的自動,精確控制,智能和科學管理,提高了農業的可控性,降低了生產成本,并減少了環境污染,使農業向精準,環保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此外,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可以有效克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不利因素,可以簡化交易聯系,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消除農民對庫存余額的擔憂,并縮短生產周期。努力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商機。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內容的選擇空間也越來越廣,這對于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人員的科學文化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致 謝
在這篇論文的撰寫過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和障礙,但都在老師、領導、同事、同學和朋友的幫助下順利解決了。尤其要強烈感謝周波老師在千里之外給我們線上授課進行指導和幫助,不厭其煩地為我們解答疑問、傳授知識,讓我非常感動,在此向幫助和指導過我的各位老師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同時也要感謝這篇論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學者,本文引用了數位學者的研究文獻,如果沒有各位學者的研究成果的幫助和啟發,我將很難完成本篇論文的寫作。
同時也要感謝我的領導、同事、同學和朋友,在我寫論文的過程中給予我很多素材,還在論文的撰寫和排版過程中提供給我很大的幫助。由于我的學術水平有限,所寫論文難免有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老師和學友不吝批評與指教。
參考文獻
[1] 周清波 , 吳文斌 , 宋茜 . 數字農業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分析 [J].中國農業信息 ,2019,30(01), 第 5-13 頁 .
[2] 施威 , 曹成銘 .“互聯網 + 農業產業鏈”創新機制與路徑研究 [J].理論探討 ,2019(06), 第 110-114 頁 .
【關鍵詞】經營模式;信息化;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3-015-02
兩型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農業信息化是我國農業發展新階段(兩型農業)的必然選擇,目前我國農業信息化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農民素質不高、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網絡成本較高、信息技術實用性差、農業信息服務體系還沒有建立,但也面臨這一系列的有利條件:有了信息迫切需求的社會環境;有了較好的農村信息基礎設施;有了農業信息化的人力資源基礎;有了一批新型農業企業;建成了一定的信息技術支撐基礎。就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模式而言,葉波認為農業信息化建設方案和模式應重點發展基于Internet的解決方案,網上、網下服務相結合,重點解決信息入戶“最后一公里”問題,以智能化農業專家系統為突破口,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業電子商務;張向先則提出了農業信息化發展的三種模式。但是仍有大部分的農民采取傳統的小農經營的生產方式,如何實現小農生產的信息化是當前需要面對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問題,同時,規模經營生產是不可逆轉的農業生產發展趨勢,在小農經營向規模經營的轉變過程中,信息化如何發揮其促進作用,實現兩型農業的發展是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農業信息化建設一個必須要考慮到的問題。由此,文章以農業經營模式為基礎提出我國兩型農業發展背景下農業信息化發展模式的構想。
一、指導思想
在兩型農業發展的背景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應堅持以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農業現代化為發展方向,以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以提高農業信息綜合服務水平為重點,加強農業信息化基礎建設,建立健全快捷、優質、高效的新型農業信息管理服務體系,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資源共享、協作共贏”的農業信息化發展長效機制,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和“兩型”社會建設融合發展。
二、基本原則
(一)系統性原則
農業信息化需要結合區域各自的農業以及農業信息化發展的狀況,統籌規劃,堅持地區系統性、發展模式系統性、技術供給系統性、服務體系系統性的原則。
(二)實用性原則
農業信息化需要堅持實用性的原則,包括發展模式要適應先階段農業發展方式、技術供給要切實給農民帶來實際效益、服務體系要切實為農民的農業經營服務。
(三)創新性原則
農業信息化要堅持創新性原則,積極探索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體制和機制創新,以創新增加農業經營的活力,在創新中謀求農業的快速發展、謀求社會的和諧發展。
三、農業信息化發展模式構想
目前,農業經營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小農經營模式,這是一種傳統的經營模式,農戶各自以分到戶的田地為基礎進行農業生產經營,農戶自負盈虧;二是規模進行模式,這是相對于小農經營的一種生產經營模式,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進行統一管理,這種模式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主要呈現出企業+農戶的生產模式,企業將農村土地集中起來統一規劃,農戶為企業提供勞動力,獲得相應的報酬。由此,農業信息化發展的模式也需要以這兩種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為基礎,文章也正是基于此提出農業信息化發展模式構想。(詳見圖1農業信息化發展模式構想)
(一)小農經營信息化模式
小農經營模式的主體是農戶,由此,小農經營信息化模式的主體也是農戶,而這就需要農戶持有信息化系統的終端,一方面用于收集農業生產和經營的原始數據,并將原始數據傳輸至農業智能信息系統;另一方面用于接收農業智能信息系統的處理方案,從而采取科學的生產經營方式。(詳見圖1農業信息化發展模式構想——小農經營模式)
小農經營信息化模式需要轉變現有的以農業部門為依附的農業信息化發展模式,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業信息收集與處理方案接收的終端都是農戶,從而使得現有農業信息系統的信息收集與處理方案接受終端為政府的情況得到轉變;二是減少了信息傳播的中間環節,現有的農業信息傳播需要通過農業系統的農技推廣部門進行傳播,而小農經營信息化模式則將這一環節省略,直接將農業信息傳播至農戶,從而改變原有的信息——政府——信息的傳播模式,實現信息——信息的傳播。
誠然,小農經營信息化模式要求農民具有較高的信息能力,首先,農戶持有信息化系統的終端,農民需要具備正確使用各類終端的能力;其次,農業生產與經營的各個階段對信息收集的方式有所不同,這就需要農戶具備農業生產與經營全過程中的信息收集能力;同時,在確保農業智能信息系統能夠提供最優處理方案的前提下,農民需要具備按照最優處理方案嚴格執行的能力。
(二)規模經營信息化模式
農業規模經營模式的主體是企業,由此,規模經營信息化模式的主體也是企業,亦即企業是農業生產經營原始數據的收集者,也是農業智能信息系統處理方案的接受者,企業一方面將農業生產經營的原始數據收集起來匯總至農業信息系統終端,另一方面將農業智能信息系統的處理方案傳播至雇傭農民(詳見圖1農業信息化發展模式構想——規模經營模式)。目前,各企業基本是各自引進農業智能信息系統,這改變了小農經營模式信息——政府——信息的傳播模式。
規模經營信息化模式需要企業承擔相當的責任,首先,企業需要承擔農業智能信息系統引進是否適用的風險,因為農業生產和經營對自然條件十分敏感,農業智能信息系統很難說一定適用于企業集中流轉過來的土地;農業智能信息系統的引進需要企業承當初始成本,而且由于農業智能信息系統存在邊際成本遞減的規律,致使企業引進的初試成本相當高昂;其次,農業智能系統引進之后,企業需要花費大量的人、財、物對其進行維護和更新,并對農民進行專業的培訓:一方面,企業需要擁有一支信息化的專業隊伍來保證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轉,另一方面,農民對于農業信息的收集和處理方案的執行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其進行培訓。
(三)小農經營與規模經營信息化的關系
小農經營信息化模式與規模經營信息化模式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業智能信息系統的重疊;二是規模經營是小農經營的發展方向與趨勢。
關鍵詞:電動農業機械;研究現狀;發展趨勢
隨著全球污染日益嚴重,農業的綠色機械化是目前研究的重點,農用機械需要更加節能環保、低排放、高效運行、降低噪音,這樣才能對我國的農業發展產生促進作用。我國對新能源有很大的支持力度,在一些地區,農業發展得到了國家的新能源補貼。隨著人們環保意識增強,電動農業機械將會成為未來主流的農業機械。目前,大型農業機械應用電動驅動方式比較少,因此,對于大型的農業機械來說,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
1優勢
燃油動力農業機械的質量體積都很大,不方便在小空間進行操作,電動農業機械的出現,解決了此問題。其具有小巧、靈活的特點,可以在小面積的范圍內使用,如溫室大棚的環境中進行工作。隨著世界能源的不斷枯竭,油價的上漲,從能耗上來看,電動農業機械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電動機械結構簡單,維護成本低,操作簡單,成本相當于燃油機的1/4左右,能夠實現零污染,因此對空氣和土壤沒有影響,在溫室大棚中工作,噪音也比較小,因此能夠實現農業的綠色和環保發展。
2發展現狀
2.1存在的問題
我國電動機械的研究主要是提高生產的效率,以及保證足夠的動能輸出,但是卻忽略了電池的耐用性和安全性。近5年來,電動農業機械的電池容量比較小,沒有取得一定的突破。柴電混合的動力機械應用比較少,對于電動農業機械的安全防護技術不足,廢舊的設備以及電池的污染、智能化操作等問題還有待于提升。電動農業機械的操作環境比較復雜,工作時間比較長,因此,會出現電路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探索研究。
2.2國內外研究現狀
1921年第一臺電動拖拉機由德國西門子公司推出,農業機械開始了電動化的生產。國外對于電動農業機械的研究,主要是在于操作性、安全性、功能性、可靠性以及燃料電池的性能等多方面,能夠實現多功能的目標。我國對電動農業機械的研究比較晚,采用了英國技術,通過電池為農業機械提供動力,以微型手動操作為主。隨著農業大棚的推廣,電動農業機械主要圍繞大棚的需求推出了室內電動撒肥機械設備。主要應用在對土地的合理化利用方面,能夠實現均勻種植的目的。近年來,我國又把電動農業機械研究向著智能化方向發展,使得農業生產質量與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農業資源得到了合理化的使用。因此微型遙控和自動化程序以及提高作業的效率,是現代電動農業機械的發展目標,比如小型播種機、采摘機等,是農業機械最新研究成果。
2.3我國電動機械技術發展迅猛
電動農業機械的技術發展比較快,電能作為一種清潔的能源,代替石油成為了未來環保型農業機械主要應用的方向。在環境保護日益高漲的今天,農業生產更需要清潔的能源,電動農業機械發展空間前景比較大,而且控制方便,功率運轉速度好,技術比較成熟,奠定了電動農業機械的發展,目前,移動式電動農業機械是我國的主要研究方向,實現了小型發電機組與移動電池互相配合,提供了穩定的輸出功率,使大型電動機械裝置的發展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動。
3發展趨勢
我國的電動農業機械,在動力系統的電氣化改進基礎之上有了很大的進展。對于電動機械調速范圍如何拓展,實際的靈活性和精準定位性,需要未來不斷研究。(1)目前電動農業機械蓄電池的容量有限,并且高能的蓄電池成本非常高。因此,如何使電源管理技術能夠高效節能,電機驅動技術能夠更加成熟,是我國電動農業機械未來發展的關鍵技術之一。(2)利用多電機控制技術,能夠簡化機械傳動和聯動機構的步驟,能夠減輕農業機械整體的質量,更加方便的運行,這也是未來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關鍵詞:物聯網;智慧農業;應用模式
中圖分類號:TP391.44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隨著當今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農業領域的科技網絡應用也越來越多了,我國農業也開始從粗放型農業逐步向智慧型農業邁進。“智慧農業”是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在農業發展領域中的具體實踐和應用,是以物聯網技術為支撐和手段的一種現代農業形態;物聯網是發展“智慧農業”的核心。探討物聯網技術在智慧農業中的應用,將極大促進農業的轉型和發展,對于傳統農業大省的湖南來說,更是一個大的發展機遇。
2 物聯網與智慧農業的內涵
物聯網技術是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追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技術。它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革命。物聯網分為感知層、傳輸層和應用層三層。感知層的主要功能是識別物體和采取信息,它主要應用了傳感器、RFID、GPS以及RS 技術等,完成信息的收集、信息簡單處理以及信息向傳輸層的發送。傳輸層負責處理感知層傳來的信息及信息的遠距離傳輸,它位于整個體系結構的中間層,是物聯網的神經中樞;其中運用最廣泛的是無線傳感網絡(WSN)、互聯網、ZigBee 技術等。應用層主要負責服務及應用,它是物聯網和用戶的接口,主要涉及云計算、GIS、專家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等信息技術,通過它們將海量數據分類、整理、計算、挖掘分析,然后在智慧物流、智慧農業等領域得到應用。
“智慧農業”是“感知中國”、“美麗中國”理念在農業發展中的具體應用,指利用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等信息化技術實現“三農”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生態化、集約化,從空間、組織、管理整合現有農業基礎設施、通信設備和信息化設施,使農業和諧發展,實現“高效、聰明、智慧、精細”[1]。物聯網是“智慧農業”智能化和精細化生產、管理、決策的技術支撐。物聯網在農業的應用——建設智慧農業已成為各地實現農業轉型、步入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3 湖南推進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農業的優勢分析
作為傳統農業大省的湖南,正面臨農業產業的轉型和升級?,F階段加快推進基于物聯網技術智慧農業建設,是切實可行的,具體來說它具有以下一些優勢。
3.1 國內外基于物聯網智慧農業發展趨勢及可借鑒經驗
近年來,國內外已經形成了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農業發展趨勢。在歐美發達國家,物聯網已滲透到農業領域的各個方面,現已演化成農業工業,步入了科學的新農業發展道路。隨著我國對農業投入的不斷增加,以及國內物聯網技術的成熟,包括北京,上海,無錫,蘇州等地,政府和企業對農業物聯網的投資數量加大,相應的農業物聯網產品和服務也得到了市場的肯定,如:墑情監測、大棚溫室監控、節水、食品安全溯源等,且涌現了楊凌智慧農業和大唐移動智慧農業等典型示范案例,產生了比傳統農業更高的價值。
這些國內外農業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在智慧農業中的成功應用為我省推進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農業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學習借鑒經驗。
3.2 不斷完善的農業信息化建設和初具規模的物聯網產業鏈
湖南農業信息化建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不斷完善。2011年湖南省被立項開展國家農村農業信息化示范省建設試點。省、市、縣各級各類農業網站、農業信息平臺逐步建立;農業電子商務交易規模增長迅速,如 “特色湖南”網絡平臺,剛上線就實現了4個月網上銷售400多萬元的良好業績;農業信息網絡服務體系基本形成,90%以上縣設置了專門的農業信息管理和技術支持服務機構。同時,湖南省物聯網產業鏈已初具規模。據統計,截止2013年6月,湖南省有從事物聯網研發、制造、運營和服務的企業共240多家;分布在傳感器、芯片設計、電子標簽、智能終端、應用軟件、系統集成、運營服務等產業環節,基本形成了初級產業鏈,在部分領域還有一定優勢。
不斷完善的農業信息化建設和初具規模的物聯網產業鏈為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湖南智慧農業發展提供了設施保障。
3.3 湖南堅實的農業經濟基礎有利于農業物聯網應用推廣
湖南土地資源豐富,全省擁有耕地4870萬畝,山地2.56億畝,水面2043萬畝。農產品基地建設初具規模;目前,全省已建立棉花生產基地、水稻生產基地等優質農產品基地共計100多個。涌現大批具有一定的規模和品牌影響力的農產品,如寧鄉花豬、臨武鴨、洞庭湖大閘蟹、隆回藥材、祁東黃花菜等。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湖南是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的試點省之一,在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過程中,涌現出了大量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營銷大戶和農民經紀人。農業產值快速增長,十一·五期間年平均增長4.7。
農業物聯網應用需要大量投入,農業產值快速增長,農民收入水平高,為智慧農業建設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豐富的土地資源、規?;r產品基地、農業的產業化發展,以及蓬勃興起的高效特色農業,為湖南提速智慧農業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平臺。
4 物聯網技術在湖南智慧農業中的應用
根據物聯網的技術內涵,結合湖南推進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農業的優勢分析,現階段物聯網技術在湖南智慧農業中的應用可以采用以下應用模式。
4.1 利用農業物聯網技術進行智慧生產
農業物聯網的在生產環節的應用主要包括現代化溫室和工廠化栽培調節和控制環境。它是利用農業物聯網技術中的信息感知技術,主要包括農業傳感器技術、RFID 技術、GPS 技術以及RS 技術等;利用它們采集各個農業要素信息,包括種植業中的光、溫、水、肥、氣等參數,在不同的作物生長期,實施全面監測[2]。這種生產環節的物聯網應用見效快,能夠為高附加值產品錦上添花;方便的快速復制,可以快速應用到不同的作物;而且這種技術各地都有類似的項目,有很成熟的應用。對于農產品基地建設初具規模的湖南,非常適合此類應用,如,我們可以建設棉花生產基地、水稻生產基地等科技示范基地項目,利用農業物聯網實現智慧生產。
4.2 利用農業物聯網技術實現農產品智慧流通
農產品的智慧流通主要包括智慧倉儲、智慧配貨、智慧運輸和流通安全溯源。利用物聯網中的RFID 技術建立自動識別技術的倉庫物流管理系統,實現庫房高效管理,收發貨高速自動記錄,收貨、入庫、盤點、出庫等多個流程能平滑連接,實現流通環節的智慧倉儲。通過RFID結合條碼技術、二維碼技術,為農產品及加工產品加貼RFID電子標簽、對農產品的流通進行編碼,實現農產品的安全溯源。利用物聯網技術“網絡化”發展戰略,建立批發市場信息數據庫和集團協同管理信息平臺,用來收集、儲存、傳輸與整合:客戶信息、業務信息、交易信息、市場管理信息等,最終實現客戶數據、業務數據的有效性、可靠性、整體性,通過信息流帶動物流、商流,協同管控,同時采用RFID、傳感器、GPS等高新技術實現智慧配貨、智慧運輸[3]。
農產品的智慧流通,它涉及到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以及農產品市場價格的穩定,社會意義重大,同時也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湖南可以從一些有一定的規模和品牌影響力的農產品流通著手,如唐人神肉食品、寧鄉花豬、臨武鴨等,建立基于物聯網技術的農產品智慧流通示范,再擇機在其他農產品流通環節推廣。
4.3 利用農業物聯網技術實現農產品的智慧銷售
農產品的智慧銷售是指產品從預訂、生產到物流配送的各個環節都在客戶的掌握之中,能實現全程跟蹤。它應該包括以下三個環節:①產品預訂;產品的預訂首先需要建立商務平臺,目前農產品的商務平臺主要采用農產品電商預售模式(C2B+O2O)的形式建立。各生產地,通過物聯網技術中的條碼技術、二維碼技術進行農產品的產地和出貨狀況的管理,并將農產品信息上網。平臺用戶通過注冊會員的形式,實現農產品自由集約訂購。②有機生產;邀請行業專家,依據國家標準,結合各產區的實際,制訂各農產品有機種植的具體標準,在安全生產監控下,遵規執行。③安全監控;為實現消費者的產品認證環節,采用物聯網相關技術,通過監控系統,全程進行跟蹤;為用戶提供詳細的數字及視頻信息保障,使產品從生產,到物流配送的各個環節都在客戶的掌握之中。在田間設立高桿多視角攝像頭,通過無線方式連接至種植戶或養殖戶和駐點收購站,監控全程的無公害生產,監控視頻圖在平臺網站上實時,訂購者可隨時監督。在物流配送中采用GPS等技術實現跟蹤定位監控,確保配送過程安全[4]。
目前,湖南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主要有“網上供銷社”、“特色湖南”等網絡平臺,這些平臺已有一定影響力,且平臺業務功能也已成熟;只需在此基礎上,利用農業物聯網技術實現消費者的產品認證環節,應能很好地實現農產品的智慧銷售。
4.4 利用農業物聯網技術實現農業的智慧管理
智慧管理包括智慧預警、智慧調度、智慧指揮、智慧控制等。湖南土地資源復雜、山地、河湖水面較多,利用物聯網技術中的GIS,可以建立土地及水資源管理、土壤數據、自然條件、生產條件、作物苗情、病蟲草害發生發展趨勢的空間信息數據庫和進行空間信息的地理統計處理,實現智慧預警。利用專家系統(簡稱ES),依靠農業專家多年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對需要解決的農業問題進行解答、解釋或判斷,提出決策建議,實現智慧指揮。利用農業決策支持系統(簡稱DSS)可以實現我省在水稻栽培、飼料配方優化設計、大型養殖廠的管理、農業節水灌溉優化等方面的智慧調度。智能控制技術(稱ICT) ,包括模糊控制、神經網絡控制以及綜合智能控制技術,主要用來解決那些用傳統方法難以解決的復雜系統的控制問題。通過這些技術可以實現我省在規?;幕胤N植、設施園藝、畜禽養殖以及水產養殖中的智慧控制。
5 結束語
物聯網在智慧農業中的應用很多,面對新時代農業的發展、轉型,湖南應不失時機地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加快物聯網技術在湖南智慧農業中的應用力度,使之成為我省農業普及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突破口。長期以來的實踐證實,現代農業離不開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發展中引入新興的物聯網技術,可以極大地提升生產效率,創造新的生產模式。
參考文獻
[1] 彭程.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農業發展策略研究[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12,17(2):94-98.
[2] 李道亮.物聯網與智慧農業[J].農業工程,2012,2(1):1-5.
[3] 朱曉姝.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信息化中的應用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8(3):391-393.
[4] 何艷.物聯網農產品智能銷售系統[J].黑龍江科學,2012,3(01):57-59.
(西安郵電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1)
【摘 要】物聯網被視為戰略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本文在介紹物聯網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物聯網在中國農業應用的發展基礎和趨勢;然后結合楊凌高效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分析了楊凌農業方面應用物聯網的需求,并提出了楊凌農業方面應用物聯網的重點發展領域。
關鍵詞 物聯網;現代農業;楊凌
The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nd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CAO Xue-hong
(Colled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i’an Univ. of Post&Telecommunication, Xi’an Shaanxi 710121,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new environment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further development role and dynamic mechanism between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nd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discussed the bottleneck problems of new situation. Finally it offered a strategy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Yangling
基金項目:西安科技計劃(CXY1436(5))。
作者簡介:曹雪紅(1981—),女,漢族,陜西臨潼人,西安郵電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mba學生,主要從事物聯網、人力資源研究。
0 引言
農業作為關系著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我國作為人口大國,農業發展的優劣是關系著國民安全、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我國以傳統農業為主,效率低、工作量大、難度高,農業產品優勢主要依靠自然資源和低廉勞動力成本,已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的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生態的要求。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要不斷促進農業技術的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其中,農業信息化主要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科學技術水平,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1]。建立現代農業體系,高新科技是主要推動力和核心驅動力,而物聯網作為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的驅動核心,其在農業上的應用成為我們研究的熱點。楊凌作為我國農業高科技研究重點園區,作為國家高新農業發展的領頭羊,依據其自身特點優勢,研究其依托物聯網發展現代農業的發展策略也成為熱點問題。
1 物聯網的內涵
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概念于1999年被提出[2]。它是以感知為目的,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全面互聯的網絡,目的是將所有物品通過各種信息傳感設備,如射頻識別裝置、基于光聲電磁的傳感器、3S技術、激光掃描器等各類裝置與互聯網結合起來,實現數據采集、融合、處理,并通過操作終端,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從而提高人們對物質世界的感知能力,實現智能化的決策和控制。
物聯網是即計算機機、互聯網之后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是信息產業領域未來競爭的制高點和產業升級的核心驅動力[3]。農業作為關系著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其信息化、智能化的程度關系到中國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和農業產業化進程。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既能改變粗放的農業經營管理方式,也能提高動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同時有利于增強中國農業的綜合競爭力,縮小同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差距物聯網應用于農業的基礎?,F階段依托物聯網建立農業示范基地既符合國家政策發展趨勢,也符合我市經濟發展轉型的集約化思路。
2 我國農業應用物聯網的基礎
我國物聯網在農業中的應用雖然提出時間不長,但農業機電一體化及信息化應用已發展將近20年。目前,我國已對作物生長模擬模型、作物管理知識模型、作物生長無損監測、農作空間信息管理、數字農作決策系統、虛擬植物生長、農情信息監測、精確農作技術等方面也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隨著80年代以來,電子技術與其它新技術在農業機械中應用研究的發展,我國也先后開展了一批農 業機械化系統電子信息化技術的創新研究與新產品開發,在“精細農業”技術體系、農田信息智能化采集與處理技術、自動監測技術與優化決策支持系統等方面不斷實現技術升級,為物聯網農業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4]。
農業信息化方面,在農業部、工信部、文化部、商務部等國家部委、各級地方政府以及電信運營商企業和IT企業等共同推進下,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呈現出全方位、多層次推進的態勢。截至2009年底,全國98%的鄉鎮能上網,95%的鄉鎮通寬帶,農村居民每百戶擁有計算機5.4臺,全國99.5%的行政村通電話,手機擁有量達到每百戶96.1部;全國涉農網站已有多家,已開發應用的各類大型農業數據庫67個,已建成鄉鎮信息服務站7121個、行政村信息服務點百萬余個[5]。高覆蓋率的寬帶網絡和無線通信網絡,不斷深化的農業生產專業化分工,不斷拓展的農業生產資料與農產品物流范圍,都為物聯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設施支持和廣闊的創新空間。
3 發展優勢與問題
3.1 依托物聯網發展現代農業優勢
1)物聯網系統應用優勢
雖然還未大面積實現,但目前楊凌已接力聯通、電信等多家運營商,借助新網絡、新技術優勢,建立實現部分“數字農業大棚”,具有一定的應用優勢。
2)農村信息服務優勢
楊凌示范區科技信息中心與西安亞森通信股份有限公司、陜西藍德地產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在楊凌示范區內合作建設“三農服務呼叫中心”,打造國內領先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并且常年開展農村農業科技培訓,農村科技服務體制健全,科技興農思想已深入民心。
3)人力資源豐富
依托楊凌農業科技大學,培養了一批農業信息化學科人才隊伍。且已先后引進碩士以上人才300多名,海外人才10多名。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有力保障。
4)依托陜西,研發優勢明顯
陜西是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在電子信息軟硬件產品、通信網絡、數據處理、傳感傳動、微電子等物聯網技術領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匯聚了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涌現出了華迅微電子、優勢微電子、烽火集團、中星測控、大唐電信等一批優秀企業,引進了中興、華為等龍頭企業,技術和產品涵蓋了物聯網核心芯片、智能傳感器、射頻識別RFID、智能天線、軟件與應用平臺、系統集成方案等全產業鏈,為物聯網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3.2 依托物聯網發展現代農業問題
楊凌在農村改革發展進程中,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促進新農村建設,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近年來,高效農業規?;l展不斷加快,尤其在設施農業和動物規?;B殖方面發展迅速,但還存在著不(下轉第29頁)(上接第32頁)少問題。
1)在設施農業方面,設施條件參差不齊,簡易設施為主,基本上沒有環境控制能力;栽培管理上粗放,缺乏科學的運籌決策和量化的管理指標,既造成人力、物力和能源的浪費,也因品質差,導致產品市場競爭力下降,大大限制了農產品市場開拓。
2)在動物規模化養殖方面,行業信息化應用水平低,信息化投入預算少,設施投資不足;管理軟件以單機版為主,各自為政,各系統沒有統一的接口,互不通用,因而造成一個個信息孤島,已有的信息化投入不能產生規模效應。
3)數字化管理程度不高,普遍沒有實現自動化設施及精確管理。缺乏自動感知、自動檢測、無線傳輸、統一監管、防疫的智能決策系統。
4)農業科技資源、信息資源、智力資源分散,各自為政,缺乏具有競爭力和導向性的技術服務、技術推廣、農業科技培訓、電子商務交易等信息化服務平臺。
4 重點發展領域
1)建立基于物聯網的農業信息采集、識別、監控、智能分析技術和專家決策系統。以“中國楊凌—以色列現代農業合作園”為重點示范內容,建立現代化智能大棚設施栽培管理示范基地。實驗溫室大棚蔬菜生長環境自動監測和遠程傳輸、數據采集和處理、設施環境的智能調控、蔬菜生長模擬與預測、栽培方案的制定與優化
2)建立基于物聯網的養殖規?;踩悄苌a應用示范基地,基于云計算技術的“網上牧場”平臺。利用無線傳感器網絡自動、實時監測動物的行為和健康狀況,對動物的、疾病、疫情等進行監控和預警,同時還可以通過遠程專家系統對突發及特殊情況進行專門的處理。形成環境智能測控、個體特征信息采集、可視化安全管理、流程信息化跟蹤、安全產品溯源的綜合技術體系,真正實現動物規?;B殖的自動化、智能化和現代化,從產地到餐桌全程可控化。
3)整合集成農業科技資源、信息資源、智力資源,建立基于物聯網、互聯網的農業科技創新、推廣、信息服務平臺。實現農業物聯網展示、科技服務、農業咨詢、專家決策、遠程教育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化服務窗口和綜合服務平臺。
4)在示范基地基礎上力爭自主創新新產品:智能專家決策系統、智能信息推動系統等。產學研結合,推進智能農業產業化。
5 總結
本文在我國現代農業及物聯網發展的新形勢下,分析了物聯網在中國農業應用的基礎和趨勢,結合楊凌高效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分析了楊凌農業方面應用物聯網的需求,并提出了楊凌農業方面應用物聯網的重點發展領域。
參考文獻
[1]汪懋華.把握發展機遇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J].農機科技推廣,2008(12):4-6,2010,12.
[2]楊孝光,廖紅豐.關于推進農業科技化的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4(21):4-6.
[3]孫忠富,杜克明,尹首一.物聯網發展趨勢與農業應用展望[J].農業網絡信息,2010(5):5-8.
[4]李道光.農村信息化與數字農業[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