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12 10:58:46
序論:在您撰寫企業的法律法規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供電企業發展過程中,應當注重法律法規體系建設與實施,這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同時,還要不斷健全企業法律風險防范與管控制度,確保管理閉環無死角,利用各種新的普法方式和方法,全面推進企業電力立法和行政執法,切實維護企業利益,以免因法律法規存在漏洞而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關鍵詞:
供電企業;法律法規;企業發展;重要性;研究
供電企業業法律法規對企業發展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要求供電企業必須按照生產風險及可能存在的問題,加強法律法規管理體系建設,全面落實管理措施,加強安全管理,堅決避免因安全生產事故發生而造成的法律責任或者重大安全責任事故,全面推進供電企業法律法規風險防控。本文以佛山供電公司為例,就如何在企業發展過程中重視和應用法律法規,談一下自己的觀點和認識。
一、法律法規對供電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分析
法律法規在國內供電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覷,應當給予高度的重視,并且將其作為保護企業的重要工具,同時這也是供電企業得以穩定、快速發展的關鍵。
1.法律法規可以使供電企業內外部環境得以強化。通過建立健全和實施法律法規,可以有效強化供電企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條件,而且是實現依法治企的基礎和保障。在遵循國家法律法規的基礎上,供電企業結合自身的內部條件和要求,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如今南方電網正在向國際一流水平邁進,供電企業在對方交流和發展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風險和問題,此時應當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所以法律法規對供電企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對于強化供電企業內外環境具有顯著的作用。
2.客觀環境條件決定了供電企業必須用法律法規來保護自己。實踐中可以看到,隨著電力監察部門的工作強度不斷增大、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供電企業工作和管理難度也在加大,并且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過程中,供電企業也面臨著很多的風險和問題,比如合同糾紛、電網建設、觸電傷亡以及勞動爭議等。在應當上述問題時,供電企業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并且用法律法規來保護自己。同時,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由于國內電力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還比較滯后,因此在遇到問題時難以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久而久之,也就對法律工作不夠重視。然而,作為供電企業的管理人員,應當從根本上看問題,深刻認知企業管理與依法治企之間的密切關聯性,這既是供電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又是全面推進供電企業科學發展的有效途徑??傊?,客觀環境條件決定了供電企業必須用法律法規來保護自己,而強化供電企業管理以及依法治企,對企業和社會發展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供電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法律風險防范與控制策略
供電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過程中,因違法法律法規而造成不利后果的風險問題和影響因素非常普遍。供電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支柱性行業,壟斷特點及內外環境條件,要求我們必須對法律風險進行嚴格的防范與管控,這是確保供電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1.加強電網建設和運行管理。電網建設過程中的法律風險問題,是供電企業發展過程的一大桎梏,其中主要涉及到變電站建設、輸配電線路以及征地拆遷和各種影響等問題。近年來,國內電力資源供需矛盾日漸凸顯,電網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的同時,考慮和有效處理發展過程中的各種法律風險問題,刻不容緩。在電網建設和運行管理過程中,應當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比如,佛山供電局呼吁廣大市民,積極共建共享良好的供用電環境。新快報訊:記者近日從佛山市供電局獲悉,今年1至9月,佛山供電局通過營銷稽查、效能監察等多種方式,共查獲竊電84宗,追回電費違約金約1005萬元。為了營造氛圍和鼓勵市民自覺用電和相互監督,供電局還鼓勵市民舉報竊電線索,并按追回竊電金額的5%至20%給予獎勵,最高獎勵可達50萬元。
2.加強供電企業法律法規建設,做好用電檢查工作。供電企業應當盡快建立針對性的法律風險評估與預防體現,按照法定程序辦事。同時,還要對供用電全過程進行嚴格管控,做好細節方面的工作。比如,竊電行為會破壞供用電公平性,甚至會引發人身傷亡,進而帶來一系列的法律風險問題。據佛山供電局營銷稽查中心業務人員陳述,從目前接觸的竊電案例來看,竊電形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而且竊電技術手段更加的科技化、先進化。隨著竊電數額的不斷增大,不僅給我們供電企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還破壞了市場公平競爭規則。同時,有些竊電者還刻意鉆法律的空子,想方設法的逃避法律懲罰。比如,有些不法分子以“電力節能公司”為旗號到處竊電。從實踐來看,他們糾集社會閑散人員,以幫助節能或優惠用電為名,通過竊電非法牟利。這批具有一定專業能力的不法分子利用各種方式向企業、居民推銷竊電方法,采取每次收費或根據每月的竊電量分成。據悉,私拉亂接極易引發火災,燒壞設備,導致停電,甚至引發人身傷亡事故,影響社會穩定,同時,也已經觸犯了相關法律法規,甚至觸犯刑法。對此,筆者建議建立在線實時監控建立反竊機制。佛山供電局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據營銷稽查中心相關業務人員說,隨著科學的進步,竊電手段多種多樣,給防竊電工作帶來較大的難度。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佛山供電局逐個突破技術難點,逐步形成系統科學的反竊電機制;同時,還要積極探索計量自動化系統對專變用電客戶異常用電的快速核查方法,通過對計量自動化系統的報警信息、運行數據、月線損、實時線損、月電量、任一時段電量等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對竊電客戶及方式進行鎖定和判斷。今年,佛山供電局還完成佛山五區六期411人的用電營銷人員的竊電查處技能提升培訓,結合該局營銷計量效能監察工作的開展,全面提升新形勢下用電營銷工作人員的反竊電水平。
3.建立法律風險問題預警管理機制,充分發揮社會公眾的作用。供電企業內部的法律顧問,應當做好法律風險問題管理工作。以社會發展形勢為基礎,密切關注供電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相關政策,剖析法律風險,全面開展重點法律風險預警工作。同時,還要加強與公安部門的協作,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作用。佛山供電局與公安部門聯合行動,狠狠打擊竊電和破壞電力設施的犯罪行為。在警企聯合查處下,去年共查獲竊電行為112宗,追回電量約1138萬千瓦時,追補電費842萬元,追回電費違約金516萬元。今年1月5日,佛山供電局與市公安局簽訂了《反竊電聯合工作機制協議書》,標志著警企雙方反竊電聯合工作機制的正式建立,這在全省尚屬首次。今年1至9月,佛山查獲竊電84宗,其中通過效能監察查獲竊電36宗,追回電費及違約金145萬元。今年3月11日,佛山供電局與佛山市公安局聯合出擊,在禪城南莊破獲佛山首例利用高科技手段竊電案件,初步估算竊電價值達到300萬元左右。其竊電方式是通過在計量端子盒加裝分流電阻及遙控裝置,控制計量電流的大小從而達到竊電目的,可謂十分隱蔽,目前竊電嫌疑人已被刑拘。
三、結語
總而言之,法律法規對于供電企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供電企業應當不斷加強基礎管理,降低法律風險,探討法律法規工作機制和有效防范。同時還要確保供電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合法性,只有這樣才能降低風險,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春桃.低碳視閾下我國電力法律制度的重構[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4(07).
[2]程棟.我國電力行業壟斷的法律規制研究[J]華東理工大學,2011(11).
[3]高丹.淺談電力法律的風險管理對策[J]中國外資,2012(12).
[關鍵詞]電力企業 安全生產 培訓 要點
中圖分類號:TU6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8-0342-01
1.前言
隨著我國現代化程度的加深,人們用電需求不斷提高,這也需要電力系統更加完善,并保證系統輸送穩定。
2.基于PDCA的電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評級工作流程
在百度百科中,將工作方法定義為:是指人們在實踐的過程中為達到一定目的和效果所采取的辦法和手段。最簡單的工作方法和思路是PDCA循環,展開來就是凡事有記錄,有計劃,有執行,有結果,有改進,在這個過程中時刻體現目標驅動和用數據為證。一般而言,電網企業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評級的工作,包括前期準備工作,中期的查評及整改、撰寫自查自評報告、申請達標評級工作,后期的迎接第三方現場查評工作。其三個階段之間是承前啟后關聯的,是PDCA循環的,而每個階段內部,也是PDCA循環的。
3.電網企業培訓體系建設難點
雖然電力體制改革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但幾十年的大型國有企業外部機制和管理體制加劇了電力企業培訓體系建設的困難程度。
3.1 訓文化與理念認識存在誤區
目前有些電力企業內各部門對培訓重要性較為認可,但往往基層部分員工對培訓工作的認知存在一定的誤區。廣泛存在“培訓萬能論”“培訓是教育培訓工作人員的事情”“培訓能立刻見效”等認知誤區,由于這些認知誤區,員工培訓心態往往過于放松,導致培訓效果欠佳。
3.2 員工參與培訓積極性不高
目前有些電力企業內各層級員工對培訓工作重要程度認識較高,但落實到個人,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其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工學矛盾突出,員工工作量較大,造成培訓時間與工作時間沖突;二是培訓針對性不足,導致員工參與培訓意愿不強;三是培訓費用報銷流程復雜,導致員工培訓心理懈怠;四是培訓考核與員工崗位晉升關聯不大,導致培訓積極性不高。
3.3 培訓針對性不足
目前有些電力企業內培訓項目計劃設置針對性不足。在計劃制訂過程中,很大程度站在企業發展角度,根據組織需求制定培訓項目,然后確定參與課程人員,對員工崗位勝任能力的差距分析偏弱,課程與員工個人需求有差距,降低了員工培訓積極性。
3.4 培訓需求收集有效性不足
目前有些電力企業內部分員工缺乏對培訓需求的思考,出現班組需求與崗位職責和工作能力不相關的情況,員工個性化需求與崗位勝任能力契合度不高。培訓需求收集形式與渠道不夠多樣,反饋機制不完善,使得需求分析缺乏有效的來源。
3.5 培訓相關激勵不足
部分企業內由于考核激勵未能和員工績效、薪酬、晉升緊密結合,人力資源各模塊未能有效聯動,導致很多工作有要求無考核、有考核無激勵或是激勵措施太少、效果不足。此外,員工培訓與績效晉升無關聯導致積極性、主動性不高。
3.6 培訓評估難度大
培訓結束后,多數企業主要開展一級評估、二級評估,雖然可以通過培訓前與培訓后的測試,觀察員工培訓后的成績改善,但對實際工作的指導缺乏有效的觀察手段。三、四級評估在開展過程中,沒有一定的標準,跟蹤時間長,投入的人力較多,存在一定人為主觀性,很難持續開展。
4.電力企業安全生產評價措施
4.1 前期準備工作應關注解決的主要問題
4.1.1在遴選人員取得內外審資格方面。一是遴選人員不嚴肅,許多參加內外審資質取證人員,多是即將退休或者部分對此感興趣的員工,或是工作比較休閑員工;另一個是遴選人員時,沒有考慮專業覆蓋問題,形成專業空當;三是單位中層干部少有參加,特別是作為牽頭部門的領導干部或專責參加內外審資格培訓取證更少。沒有認識到,遴選人員是開展達標評級的“播種機、宣傳隊”,也是企業開展此項工作的專家隊伍。
4.1.2企業達標評級工作方案往往是一人擬定,征求極少數人意見建議,主管安全生產工作領導簽發,一紙文件流轉,少有將此項工作作為提升安全生產基礎管理工作的重大問題,在企業安委會或辦公會議上研究決策。其結果是工作方案不細、考慮不周、可操作性不強,執行落實乏力。
4.2 中期工作應關注解決的主要問題
4.2.1企業自查常見問題表現
目前在一些企業開展自查自評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對企業的管理制度體系梳理不深不細,如注重對企業管理制度目錄體系查評,缺乏對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合規性查評等;二是習慣性做法認識根深蒂固,如以職工健康體檢代替職業病檢查等;三是以母公司要求或企標、習慣代替查評標準;四是自查自評不認真,漏洞百出;五是企業自查報告討論審核不足,用詞模糊,如部分變電站、部分 10 千伏線路等存在某某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就會出現第三方查評時的窘態,更是達標評級成為走過程,過后一切如故,返回原點!
4.2.2自查自評工作方法
開展企業自查自評有兩種工作方法,一種是自上而下方法,另一種是自下而上方法。但實施中,各個專業都存在并行工作。
自上而下工作方法是先從梳理查評企業組織體系、管理制度體系、每個管理制度(含管理的、技術的、工作的等企標)等與國家、行業已頒布實施的法律法規、標準規程等的耦合度查評,從而歸納總結出存在的問題,進而進行修訂、補充、完善。第二步,以《電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規范及達標評級標準》為標準,分專業按照查評項目內容同時查評。第三步是開展問題的整改,包括問題整改責任領導、部門、班組、完成時限、資金等,進而進行整改監督。
自下而上工作方法是直接以《電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規范及達標評級標準》為標準,分專業按照查評項目內容同時查評,再歸納分析查評問題,是什么問題,整改什么問題,對于不需要停電的問題,立即整改,對需要停電才能整改,進入檢修計劃整改。但無論采用哪種方法都有必須收集、歸類、存檔查評結果,對以達到標準要求的,提供佐證;對于需要整改才能達到標準要求,提供已整改的佐證或已列入整改計劃的佐證。他們是自查報告中必不可少的,也是自查報告以及結論的最重要依據。
5.結束語
綜上所述,由于電力生產作業技術復雜,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對安全生產造成不利條件。因此,我們要提高對安全生產的管理水平,保證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參考文獻
【關鍵詞】企業;法律法規;管理能力
一、前言
隨著經濟、文化以及科學信息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社會的發展進程也在不斷推進。在知識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的影響和帶動下,企業法律法規的管理工作無論是在管理方式還是在管理理念上,都被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企業法律法規管理工作能力的高低有時能夠直接影響甚至決定企業開設經營的整體運作是否能夠有序進行。如何才能更好地加強企業法律法規的管理能力,就成為了相關工作人員的重點研究內容。
二、我國企業法律法規管理工作的發展現狀
法律法規的建設和管理工作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各大中小型企業繁瑣的管理工作中較為主要的管理環節。一個企業法律法規相關事物內容管理水平的高低有時能夠直接影響甚至決定這個企業能夠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中占有一席之地、獲得長足穩定的發展。我國是依法治國的法制社會,對法律法規相關事務進行管理也是我國各大中小型企業嚴格遵循國家依法治國基本理念的象征。經過多年以來不斷的借鑒學習和實踐探索,石油勘探企業在法律法規相關事務內容的管理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由于我國相關工作以及技術人員對企業法律法規相關事務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研究經歷的時間較短、經驗尚淺,在管理工作實際開展的過程之中,不可避免的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和弊端現象。管理機構的配套設置不夠健全、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和個人素質有待提升以及管理工作協調方面的局限性等,都是我國石油勘探企業法律法規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最為常見和突出的矛盾現象。
三、加強企業法律法規管理能力的有效措施
1.法律法規工作的開展立足石油勘探業務與基層在職員工
石油勘探企業法律法規相關事務的管理工作與律師事務所以及各種類型法律機構在開設經營過程中涉及到的法律事務的管理有很大的不同。通過提供適當的法律意見和建議最大限度的保障企業日常生產、銷售以及經營活動的有序開展是一個企業、尤其是石油勘探企業對法律法規相關事務內容進行監督和管理的最終工作目標。
因此,企業內部負責法律法規相關事務內容管理工作的工作人T如果想要更好地提升和加強石油勘探企業法律法規管理的工作能力,就要將相應法律法規工作的開展最大限度的立足于企業自身業務經營與發展的實際情況之上。與此同時,以石油勘探企業工作于基層前線的在職員工作為法律法規管理工作的主體針對對象。必要時,負責法律法規管理工作的相關工作人員還可以對企業在職員工進行不定期的法律事務培訓,為提升企業法律法規管理工作開展的效率和質量提供強有力的前提保障。
2.建立健全符合石油勘探企業運作特點的法律事務管理機構
除了準確掌握石油勘探企業法律法規工作開展的立足點之外,企業內部負責法律法規管理工作的相關工作人員如果想要更加直接有效的加強石油勘探企業法律法規管理的工作能力,就必須建立健全能夠全方位符合石油勘探企業運作和發展特點的法律法規相關事務管理工作的核心機構。法律事務管理機構經營規模較小、在企業內部發揮的作用以及占據的發展地位較為低下等,是在當今社會發展進程之中石油勘探企業法律事務管理機構建設和運營過程中最顯著和突出的問題和弊端現象。個別的石油勘探企業甚至目前為止尚未建立完善的法律事務管理機構,與其相對應的法律法規事務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以及管理水平的高低可想而知。
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在石油勘探企業內部,根據具體法律法規事務管理工作涉及到的法律事務難易程度的不同,為相應的法律事務管理機構設立不同的管理層次。各個管理層次之間法律事務管理機構的協調運作將最大限度的實現和保障石油勘探企業法律法規事務管理水平的顯著提升。
3.保障法律事務管理工作的高層次、全方位發展
最后,石油勘探企業負責法律法規事務管理工作的相關工作人員如果想要更好地提升企業自身法律法規相關事務的管理能力,就必須全面保障石油勘探企業法律法規相關事務的管理工作朝高層次、全方位的方向發展。
企業內部法律法規工作管理工作的展開要以最終實現石油勘探企業又好又快發展為最終工作管理目標,嚴格遵循相關法律條款的規定。將企業法律法規相關事務的管理工作變成能夠有效幫助石油勘探企業高層管理人員作出正確發展決策的輔助工具,并為企業日常生產經營中的一系列活動提供相應的法律意見。只有相關工作人員以事實為最終依據、以法律為管理的準繩來開展自身的管理工作,才能最終實現法律事務管理工作的全方位發展。
四、結論
企業法律法規的管理是在企業整個管理和運作眾多工作內容之中較為關鍵和主要的環節。加強企業法律法規管理工作的工作能力,是在當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以及社會整體發展進程不斷推進的帶動和影響下產生的發展趨勢。只有企業負責法律法規建設與管理工作的相關工作人員能夠真正認識到提升法律法規管理能力的重要性,才能全面貫徹落實正確的管理理念,最終實現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徐祖華. 加強企業法制建設的幾點思考[J]. 中國商貿,2013,08:59-61.
關鍵詞:企業;環境責任;法律規制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一種盈利,意思就是企業將所獲利潤或者所得權利進行縮減,這是一種企業對社會、對國家、對人民的一種回饋。這就使企業有了更多的、更好地名聲與榮譽。那么企業承擔環境責任就是對近年來國家政策的呼應與支持、對自身發展的促進與激勵。然而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企業數量急劇增加,環境問題逐步向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延伸。日漸浮現出的環境問題使得我們必須重新看待企業的環境責任問題,用以期待更多的企業能夠自發地承擔保護環境之重任。由于希望企業在保護環境這方面符合國策與社會發展趨向,在法律中明確地規定了企業為環境保護所負之責任。
而在國家已將企業環境責任明確立法的現狀下,各個企業現今又是怎樣的呢?
一、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現狀
現今企業承擔環境責任已然成為一種規則,不管是立法、國家政策、地方法規還是人民群眾之間,都在強調環境的重要與承擔環境責任這種義務的必然性。
1989年國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除在《環保法》中規定企業應對環境承擔保護責任以外,我國還頒布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例《環境影響評價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等等。
然而在諸等法律頒布實施的情況下,還是有企業造成環境破壞的情況出現。
2016年,在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淄博嘉周熱力有限公司、淄博周北熱電有限公司二氧化硫超標排污被查,山東省環保廳已責成淄博市環保局對兩企業依法嚴肅處理。
2016年,中船集團旗下公司包括南京龍翔液體化工儲運碼頭有限公司南京中船綠洲機器有限公司等9家企業環境污染違法被曝光,江蘇省環保廳對外通報了《9起大氣污染違法案件查處情況》,顯示各案件遭到通報。
2012年,廣西龍江河被鴻泉立德粉材料廠、廣西金和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排放的重金屬鎘所污染,司法機關對兩家企業相關負責人依法拘留,嚴肅處理。
2010年,福建省紫金礦業集團有限公司紫金山銅礦濕法廠發生銅酸水滲漏流入汀江,導致汀江部分河段嚴重污染。當地多名官員被停職檢查或責令辭職,相關企業負責人被刑事拘留。紫金礦業被福建省環保局處以罰款。
2009年,江蘇鹽城市標新化工廠為減少治污成本偷排30噸化工廢水,導致污染水源地。該廠兩名負責人被以“投放危險物質罪”各判處10年和6年有期徒刑。
事實證明,企業造成的環境破壞導致的不僅是居民生活問題,更多的是對于企業自身的不利影響。當企業忽視了環境責任的重要性的時候,的確是減少了一部分成本,但實際上也導致了企業未來發展的斷絕。對于破壞環境的不良企業,國家機關嚴厲打擊,根據我國法律進行嚴懲。
企業的環境責任現狀表明我國雖然律法嚴格,但還是有不少企業鋌而走險,這就表示我國的環境政策沒有真正到位,只治標不治本。在當今的情況下,作為一個經濟發展的大國,環境問題是需要加大力度整治的,如今的法律規制形勢又是什么樣的呢?
二、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國內外法律規制形勢
1.國外形勢
“縱觀當前國際形勢,除戰爭、人口、糧食問題,環境成為又一大問題?!边@是幾年前甚至是十幾年前的時事話題,但是到了2016年的今天同樣適用。
法律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當各國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環境法應運而生。隨著20世紀70年代“可持續發展”的推廣,掀起了國際環保熱潮以及促進公眾環境意識的提高,國家、個人更加注重對環境的保護以及正視自身責任。推己及人,當一群人乃至是全社會都在關注的環保事業的時候,那么企業的環境責任就被人們關注起來。這樣國家的法律、相關規定就產生了,將企業的環境責任進行具體化和規范化。例如:美國1976年頒布了《資源回收利用法》,1980年又制定了《綜合環境反應、補償和責任法》等。德國1972年制定并于1986年修改名稱的《廢物限制及廢物處理法》;1991年通過《包裝條例》;1992年通過《限制廢車條例》;1996年提出《循環經濟與廢物管理法》等。各國法律沿用至今,有其一定的優勢,但是隨著現今社會的發展,它們也在不斷的修訂、更改,彌補自身的缺陷。法律不是萬能的,是社會的底線,當打破底線的時候,行為主體也就將受到處罰與懲治。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法律,然而其本質是相同的。各國的環境法共同保護著各自的資源環境,這就是各國環境法的共同目的。
環境保護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但是作為經濟發達到一定程度的國家來說,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資源環境的破壞已然不可忽視。企業是除國家之外的最大主體,因此國際上對企業,法律法規更加嚴格。在這樣的國際當前態勢之下,企業應當承擔的環境責任不是就嘴上說說,更重要的是作為。
2.國內形勢
2016年最新《公司法》第5條明確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公司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不受侵犯?!边@之中要求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并且在企業承擔責任的同時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而社會責任中包括了環境責任,也就是企業具有承擔環境責任之義務。
國家頒布的《環保法》中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边@明確提出企業應當負起其環境之責。隨著時間的推進,我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伴隨而來的是我國環境問題的加重,也因為如此,我國的環保政策漸趨嚴格和完善。在1989年環保法的基礎上,國務院于2006年頒布了3部行政法規及26部規范性文件。2015年,新《環保法》頒布實施,這無疑是給人們打了一劑安心藥。正是這部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環境保護法》給環保監管部門提供具有針對性以及具有高度可行性的執法方式,并將環保公益訴訟制度系統化,在環境治理機制中加入人民群眾的力量?!董h保法》作為我國標志性的有關于環境資源的法律,將企業作為一個重要的主體囊括其中,真正的做到管制違法企業。
除了《公司法》與《環保法》外,我國制定了其他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為國家的環保制度的完善做出貢獻。我國法律法規的完善、執法力度的不斷強化,始終是外力因素。當外力因素成為一種強制式的規則時,自愿的成分又有多少?但是盡管如此,法律、行政法規、政策規定已經體現了企業應當承擔環境責任、履行環保義務。
三、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內化――由法律規制到公司章程
1.法律法規
企業不可能只為遵守法律而承擔環境責任,主觀能動的作用更加能夠促進公司企業承擔責任并且從中找到獲取利益的途徑。近年來國家的各種關于經濟發展的政策中都在強調:經濟發展速度由高速降為中高速,經濟發展不再依賴于高耗能、高浪費的企業,不再以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這就意味著國家對于企業承擔環境責任有了更多的法規、政策扶持。
依據我國現今的環保趨勢,同樣也根據我國的各項環保政策,企業履行其環境之責任是必然執行的?!吨腥A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中對支持循環經濟(即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的總稱)的企業提出激勵措施,保證環境與資源的合理利用。同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提出企業從事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技能減排項目的所得,可以免征、減征企業所得稅。此外,企業購置用于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等專用設備的投資額,可以按一定比例實行稅額抵免。這些規定意味著,我國各企業對環保等方面進行資金投入或者在環保等項目上有所盈利,即可享受稅收上的減免。我國對于企業關于節能環保可以享受稅收優惠有:其一是增值稅減免。在增值稅減免中還分了許多不同方面,例如:污水處理費免征增值稅、風力發電增值稅即征即退、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及勞務增值稅即征即退等。其二是車船稅稅收優惠,對節能的車船,減半征收其車船稅;對使用新能源的車船,免征其車船稅。其三是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政策,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企業暫免征稅以及公共基礎設施項目與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企業稅收減免。上述各項對于企業的優惠政策與規定是國家為節能環保而制定,在企業增加盈利的同時對其環境責任有所承擔。
2.公司章程
各個企業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履行著自身的環境責任,不是每一個企業都用同一種方式來展現。有些企業制定公司章程時將環境保護列入其中或者作為一個環保創新型企業直接進行環境保護業務。環保企業的企業章程中,經營范圍一項就囊括了關于環保技術開發與經營。例如天津創業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將環保科技與環保產品的開發經營寫入企業章程中。環保企業將環保視為一項可以獲得盈利的行業,不僅責任變成了利潤來源,更是以一種企業的新姿態呈獻在外。環保企業的出現將企業的環境保護責任與企業的營利活動直接聯系起來,把環境保護從責任變為盈利方式手段。
其他并非環保創新企業,尤其是傳統型企業從過去高能耗、高浪費向綠色環保轉型。這種轉型不僅僅是將企業的原有利潤結構打破,更是給企業創造新的商機。在轉型的背后,企業的章程將會被修改。說明了企業承擔環境責任從被動遵守我國的法律法規到主動進行環保轉型與建設的一大轉變。公司從承擔其環境責任中獲得利益,這也就促使各大企業的公司章程向環保方向靠攏,真正做到企業主動承擔環境責任。
經過國家法律法規規范及有關政策規范的支持,企業從被動到主動承擔其應有的環境責任,以此能夠贏得更大的利潤,從而達到與環境、政府互利共贏的效果。
四、結語
企業能夠履行其應當履責的環境責任是一件能夠有利于保護環境及增加企業的無形利潤的雙贏之事。從法律法規的角度出發,強制企業承擔環境責任與補貼承擔環境責任的企業損失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這正是國家經濟與環境相和共贏,攜手前行的良好方式。即便如此,中國企業是環境責任的重要主體,當企業破壞環境的情況發生,法律受到挑戰,商人逐利本性的表露無遺,法律必將嚴懲不貸。雖然我國有關環保的法律不是最為完善的,但整個國家正在向環保完善的目標邁進。
參考文獻:
[1]陳冬梅,夏座蓉.析美國環境保護立法、司法及環境責任保險市場的發展.東岳論叢,20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第五章激勵措施.
[3]《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27條、第34條.
【關鍵詞】 企業社會責任 利益相關者 法律規制
隨著經濟全球化運動的持續深入和系統展開,企業之間的競爭已日益白熱化,企業社會責任正在成為企業取得新的競爭優勢的手段。世界大型跨國公司幾乎都把企業社會責任問題明確列入公司的議事日程,《財富》和《福布斯》等商業雜志在企業排名評比時也都增加了“社會責任”因素。2010年11月3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了2010年《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藍皮書在分別考察了2009~2010年度中國100強系列企業(包括國有企業100強、民營企業100強和外資企業100強)的社會責任狀況后指出,從整體上看,2010年中國100強系列企業的社會責任整體水平依然較低,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平均分僅為17分。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仍不容樂觀,必須通過法律手段的強制推動,才能促進企業社會責任發展。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
目前,學界通說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在謀求股東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負有的維護和增進社會公共利益的義務。對內容的劃分,學界有不同的方法:一種是根據責任對象來劃分,即利益相關者理論,具體包括對股東、員工、消費者、政府、行業競爭者、公眾、環境、社區的社會責任等;另一種是根據社會責任結構來劃分,包括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慈善責任等四方面。本文認為,只有從利益相關者維度才能同時囊括不同結構的社會責任,故從利益相關者維度出發,探討企業社會責任主要內容。
1.對股東的社會責任。遵守公司法、合伙企業法等相關股東權益保護的法律法規,保障股東的資金安全和收益,向股東提供真實的投資及經營信息,保障股東的知情權,尊重股東的各項合法權利。
2.對員工的社會責任。企業最低限度應當嚴格遵守相關勞動法規,尊重勞動者的就業權,及時足額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保障勞動者的各項合法權益等。
3.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企業應當遵守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商品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最低限度的向消費者提供安全、合格的產品和服務,提供正確的產品信息,提供優質的售后服務等。
4.對供應商、行業競爭者的社會責任。企業應遵守合同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等法律法規,在供應商、競爭者之間形成公平的競爭機制。
5.對生態環境的社會責任。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當遵守環境法規、資源利用和保護法規,防止造成環境的污染,保護生態平衡,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
二、目前企業社會責任法律規制現狀
(一)企業社會責任立法概況
近年來,我國對此問題的研究取得了較大進步,并以立法的形式將發達國家視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些內容規定下來,散見于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自然資源法、環境保護法、勞動法、社會保障法、企業法、稅法、公益事業捐贈法、合同法等諸多法律之中。其主要體現在:
1.企業法的規定。我國現行企業法是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而逐步制定的。我國已頒布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等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規定較為零散。主要體現在職工對企業經營管理參與的規定,環境保護的規定,企業對債權人和消費者負責的規定,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發行的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以及實行社會公開甚至公告其財務會計報告的經營公示主義等方面。
2.稅法的規定。在刺激企業積極發揚道德落實社會責任方面,稅法是較為有效的措施。與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立法相類似,我國現行稅法對公益、救濟性捐助也實行扣減所得稅的制度。修訂后的《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边@無疑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落實有重要的激勵作用。
3.其他法律規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了消費者的權益及經營者的義務,《產品質量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也規定了企業的相應義務,直接或間接地保護了消費者,確立了企業對消費者的責任;《勞動法》等規定了職工對企業經營管理的規定、勞動保護、勞動保險的規定,確立了企業對勞動者的社會責任;《環境保護法》和《全民所有制工業法》要求企業落實環境保護措施,合理利用資源,樹立全面的現展觀,確立了企業對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
(二)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法律規范存在的問題
1.企業社會責任的立法零亂且分散。有關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規定散見于諸多法律和法規中,沒有形成較為系統完備的體系,尤其沒有一部專門規范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在企業本身法律意識較低的前提下,立法的散亂使企業正確認識其社會責任更加困難。
2.相關法律規定較為原則,操作性不強。我國現行法律僅在《公司法》中明確規定企業應當承擔社會責任?!豆痉ā返谖鍡l第一款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雖然對企業社會責任問題有所提及,但它僅原則性地規定了企業應該履行相應的義務,其規定過于模糊和籠統,缺乏相應的實施細則,可操作性不強。
3.現有立法不健全,存在“盲區”。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非常豐富,法律僅僅規制企業最低限度的社會責任,盡管如此,從利益相關者角度來說,我國立法未能囊括最低限度的社會責任。例如,對于企業合理利用資源以及環境保護問題上,我國雖然依據《憲法》和《環境保護法》制定了6部防治環境污染的專項法律和眾多的法規、規章、標準,但是在某些方面仍表現出了立法上的不足,我國至今沒有制定《環境污染稅法》、《環境保護投資法》、《環境信息公開法》。另外,我國至今未出臺社會保障法,導致社會保障方面仍存在盲區。
4.監督程序與執法程序不健全。一方面,由于立法的不完善與粗放性,許多法律規范僅規定了責任和義務,缺乏對不履行社會責任的義務的行為的處罰條款,導致法律操作性不強,在執法檢查中不能起到懲戒作用,缺乏威懾力;另一方面,信息披露手段的缺失,公眾缺乏有效的知情權途徑進而削弱了監督的力度。另外,地方政府從維護發展地方經濟的利益出發,對于企業守法行為的監督力度遠遠不夠,甚至實行地方保護主義政策,這不僅給外界造成負面影響,也削弱了我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三、完善企業社會責任法律規制的路徑
1.完善企業社會責任立法?,F有的法律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條款過于原則而導致操作性較差,且散見于各種法律法規中的各規范之間,缺少一種制度設計所必需的統一性,從而沒有形成一個有機聯系的系統。因此,必須要對其進行整合與完善,使其形成一個較完整的體系,才能夠做到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客觀公正的考量和評價。我國應當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成功立法經驗,建立健全以《公司法》為核心,《勞動法》、《擔保法》、《證券法》、《稅法》、《環境資源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憲法》、《民法》、《經濟法》、《行政法》甚至是《刑法》等多部法律為補充的多層次、全方位的一整套規范體系。
2.執法部門嚴格執法。執法部門要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首先,執法部門在履行其職責時,必須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法律授權的范圍及方式進行。不得損害企業合法權益,要做到公開、公正、公平,才能真正落實相關法律、法規,才能促使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其次,執法部門需改進執法方式,不斷改進執法的技術手段,做到科學執法。再次,執法部門必須做到違法必究,只要違反企業社會責任法律法規、侵害勞動合法權益及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不法行為,要及時制裁、糾正和懲處。
3.建立公益訴訟制度,近年來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重金屬污染導致血鉛事件的不斷發生使公益訴訟制度日益為人們所關注。公益訴訟是指一定的組織或個人可以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對違反法律、法規,侵犯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向法院提訟,由法院追究違法者法律責任的訴訟制度。民事公益訴訟在我國尚未確立,以致在公共利益遭到侵犯時,缺乏有效的司法途徑來救濟。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法并未確立公益訴訟制度,相反卻明確限定了提訟的主體,即必須當事人適格。在實踐中,企業違責任時,侵害的法益往往并不確定,而潛在的受害人會因不具備資格而無法尋求司法救濟。此外,因受侵害對象的分散性及訴訟成本的高昂,導致社會公共利益受損而無人追究的現象。雖然我國規定了代表人訴訟制度,但是目前在我國的實際運用還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其功能也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公益訴訟制度作為保護社會公益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能夠較為有效地克服這方面的弊端,并為促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供外在強制力。
4.強化監督機制。法律的制定關鍵在于實施,而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必須依賴完善的監督機制作為保障。一方面,國家要建立與完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關于我國公司法人及其他組織的信息披露制度,僅在公司法及證券法中有所規定,只是財務性公開,在企業社會責任構建時,應當將財務性公開擴大至社會性公開,將信息披露制度惠及廣大投資者在內的利益相關者;另一方面,消費者應充分發揮監督作用,利用輿論媒體和消費者協會、工會等社會團體,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監督體系,以促成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社會環境。若消費者不積極履行其監督職能,認為“血汗工廠”、惡意欠薪、生產偽劣產品等不法行為對選擇產品不會造成影響,則企業基于最大限度的盈利目的不會改變違法行為。反之,當消費者態度足以決定企業生存發展時,企業就不得不在社會責任方面作出努力。每個社會公眾都會成為消費者,而所有消費者的意志則會上升為公共責任意識。全體消費者即公眾的積極參與是全社會責任意識提升的重要保障。
總之,促進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需根據我國現階段國情,以完善企業社會責任立法-加強執法-健全司法程序-強化監督為路徑,才能保證我國的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常凱.論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性質[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9)
[2]余寧寧,肖曉芬.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規制[J].《法制在線》
[3]任華哲.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規制[D].《光明日報》.2009-12-31
[4]趙龍.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解讀[J].《科技創業》.2007(1)
[5]黃惠萍.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思考[J].《社科縱橫》.2009(7)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法律規制;完善措施
引言:企業社會責任是來源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學術界于二十世紀初所提出的一種新的企業發展概念,它的出現讓傳統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業生存理念得到了很大程度轉變,并在于其不斷拉鋸、抗爭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和壯大。從一定程度上行而言,企業社會責任規制效果的高低,往往會對我國經濟的健康運行和社會和諧發展造成很大程度的影響。在我國所修訂的《公司法》中,其第五條內容明確的規定了企業必須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這也是第一次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確定了法律制度。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只有深入分析和探討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規制,為完善企業社會法律規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從而才能在讓企業經濟效益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提升的同時促進企業快速穩定的可持續發展。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基本含義
(一)企業社會責任概述。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從其衍生到現如今,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包含爭議和復雜的問題,其在學術界的概念界定始終都存在的諸多不一樣的觀點。世界銀行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與其利益關鍵者之間的關系、價值觀、遵紀守法以及對人和環境報以尊敬的相關政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它是企業為了讓利益相關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的一種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的一種承諾。一些學者及教授則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主要指的是企業不能夠單單只是將自身利益最大化當做自身發展及生存的唯一目的,而是應該對自身利益以外的企業社會利益進行最大程度的加強和提升。還有一部分學者則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以推動我國國民經濟和和諧社會發展為依據,要主動的去承擔以及履行其他利益關系人在某些方面上的相關社會義務[1]。
(二)企業社會責任特征分析。首先,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道德和法律的相互結合。企業在所需要承載的相關社會責任上,其中很多都是來源于道德范疇的約束。此外,在當下的法制社會環境下,企業也必須自覺承載其相應的法律責任。企業得到和法律義務之間的有機結合、統一協調發展,造就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形成。企業社會責任只有蘊含了相應的道德和法律義務內容,才能稱其為較為完善和具體化的[2]。其次,從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角度上講,其是企業對相關社會利益主要所承載的義務,因此,企業社會責任是以企業以外利益相關者為義務的相對方,并非是企業本身。其次,企業社會責任義務向對方同樣也存在著一定的變化,其義務相對方的范疇較廣。
二、當下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法律規制所存在的現狀及問題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規制缺乏系統性的結構支撐。從我國所頒布的一系列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規制制度和內容大都來源于《公司法》、《環境保護法》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缺少具有完整性的體系,在系統性結構支持上存在嚴重不足。再加上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規制目標想要得以實現,大都需要借助于企業監管、市場規制以及行業主管等渠道,不管是在其意義上,還是在其績效上,都與系統性的企業社會責任規制體系存在著很大距離。
(二)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立法過于原則化,存在較差的可操作性。就目前而言,我國社會責任立法還存在的諸多問題,其中最為顯著的救贖原則化問題。
(三)缺乏完善的法律責任規定。在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立法存在著一定的隱蔽性,促使企業社會責任失范行為無法得到系統的法律責任體系的有效調節,再加上缺少統一的標準來嚴格規定企業所需要承擔的相關法律責任。此外,現行立法過于混亂及多樣化的規定法律責任,缺少相應的具有統領性質的歸責原則,從而也會對企業社會責任規制的效率和公平性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
三、完善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法律規制的有效措施
(一)對社會利益本位理念進行堅持。系統性的整合經濟法體系中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規范法律制度,促使企業社會責任法律體系能夠得到不斷完善和優化。綜上文所述,當下我國所頒布的相關立法中,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內容大都來源于《公司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及《環境保護法》等諸多法律法規中,存在一定的分散性,缺少制度設計上的統一性,相關內容彼此之間的有機聯系存在嚴重不足。因此,我國應該對《公司法》進行重新完善,以其第五條確定企業或公司是社會責任的義務主體為依據,從對企業外部行為進行有效規范,并對當下的經濟法體系中,與企業社會責任有關的法律規范協調作用進行不斷加強,在社會利益本位理念中,統一的將分散于《公司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諸多經濟法律法規中的相關企業責任規范融入進去,此外,還要對相關法律的的條款進行增補和完善,從不同的范圍及角度上對企業社會責任法律體系進行全方位的完善和改進。
(二)明確企業社會責任的基本原則,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各項具體制度進行合理設計與落實。從當下我國諸多法律法規中,如《公司法》、《個人獨資企業法》以及《合伙企業法》等諸多企業組織法律, 都沒有對企業所應該履行的社會責任原則進行明確規定,由此可見在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立法中依舊還存在著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因此,我國應該《公司法》的分則中,對綜合效益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以及公平公正原則等一系列原則做到嚴格規定,并讓公司在章程中對社會責任的規劃做到明確規定和實施。從具體制度上來看,可以讓企業在自身內部,創建出專門的社會責任機構,以此來指引、監督以及評價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全過程,同時可讓相關的利益相關者參與其中,進入到社會責任部門的監事會,共同對企業的經營行為等進全方位監督。
(三)對激勵性法律規范進行充分利用,促使企業能夠自己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從我國《稅法》上來看,其對公益及救濟性捐贈進行了相應的扣減所得稅制度,這就是我國通過激勵性法律規范來讓企業主動、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典型行為之一。從《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以及《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上講,其明確固定了在對企業應稅所得額進行計算的同時,納稅人在公益及救濟性的相關捐贈,處于年度應稅所得額百分之三以內的,均都予以扣除。但是因為遭受限制的捐贈流程、對象以及優惠數額,促使大多是企業并不是很關注這些優惠政策。因此,稅法應該從讓優惠數額提升,實現稅后優惠范圍擴大以及辦理手續簡單化等途徑,促使企業履行納稅義務的積極性能夠得到有效醫生。在我國現行立法中,與企業社會責任有效關聯時,可以參照《稅法》中的相關對頂,對激勵性法律規范的作用進行全面認識和關注。
總結:總而言之,現代企業想要實現自身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重視起企業社會責任法律規制。因此,我國應該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規制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和總結,并結合當下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法律規制顯著及相關問題,尋找出具有針對性的完善措施,從多個角度上對其進行不斷改進和優化,從而才能讓企業社會責任法律規制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促使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能夠得到共同發展和提高,從而最大程度的推動我國現代企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為我國經濟增長帶來有效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關聯企業 避稅 法律規制
雖然關聯企業在世界經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我國,它還是一種新型的企業形式。由于我國關聯企業出現時間較晚,各項法律法規關于關聯企業避稅行為并沒有形成系統、完整的法律規制,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對于關聯企業的避稅行為起到了促進作用。本文就關聯企業的避稅問題,結合我國的相關法律規制對我國關聯企業避稅問題及法律規制進行探析。
1.關聯企業及避稅行為概述
1.1關聯企業
在我國的法律中,關聯企業最早出現于我國的稅法中,根據相關法律規定,關聯企業是指在在資金、經營、購銷等方面,存在著直接或者間接的擁有或者控制關系、直接或者間接地同為第三者所擁有或者控制、其他在利益上具有相關聯的關系的公司、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除此之外,我國在新《公司法》、《關聯企業間業務往來稅務管理規程》及《企業會計準則第36號—關聯方披露(2006)》中對企業的關聯關系、關聯法人、關聯自然人等相關法律概念進行了界定。
1.2避稅行為
在《中國稅務百科全書》中,對避稅行為界定為:“避稅是指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在納稅前采取各種合乎法律規定的方法,有意減輕或解除稅收負擔的行為?!备鲊P于避稅行為的意見主要有兩點,一種認為企業的避稅行為是合法行為,是企業根據法律上的漏洞減少應繳稅額,這種行為本身并沒有侵犯法律;另一種觀點認為避稅是違法行為,是一種濫用私權規避法律上的義務。
本文中,筆者認為避稅行為是一種違法行為,是企業針對法律上的漏洞以合法形式掩蓋其本身非法的目的。企業避稅行為無利于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2.關聯企業避稅的主要形式
關聯企業的避稅形式主要以轉讓定價避稅為主,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類型的避稅形式,但是數量較少。
2.1轉讓定價避稅
轉讓定價避稅是關聯企業中最常見的避稅形式,它是指關聯企業為了躲避按市場價格交易所承擔的稅收負擔,實行某種類似于經濟組織或集團內部結算價格的方式轉讓產品、服務或權利,達到轉讓利潤,從而減輕納稅負擔的避稅方法。
隨著社會化大生產、公司組織形式和結構發生變化,轉讓定價避稅行為成為一種主要避稅方式。轉讓定價的特點就是幾個關聯企業為了均攤利潤或轉移利潤,違反市場買賣規則和市場價格,利用明顯不合理的價格進行商品交易,而是幾個關聯企業根據彼此間的協議進行產品、服務或權利的轉讓,但是轉讓的價格明顯與市場價值不相符,一般或高或低于市場交易價,以此種行為達到逃避繳稅的目的。
2.2其他方式避稅
關聯企業通過關聯交易避稅的其它形式還有組織形式避稅、信托方式避稅、租賃方式避稅、價格折讓避稅、行業控制避稅等。這些避稅行為一般應用比較少,因此,在本文中關聯企業的避稅行為主要是指轉讓定價行為。
3.關聯企業避稅的法律規制
目前,我國并沒有專門針對關聯企業避稅行為的法律,在相關法律法規中,《公司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對規范關聯企業的行為起到了一定規范作用,除此之外,國家稅務局的《關聯企業間業務往來稅收管理實施辦法)}(國稅發(1992)237號)、《關聯企業間業務往來稅務管理規程》(國稅發[1998]59號,國稅發[2004]143號修訂)等行政法規,財政部的《企業會計準則第36號—關聯方披露(2006)》、《關聯方之間出售資產等有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等專門法規也在一定程度上對關聯企業的避稅行為給予了法律上的處理意見。但是,總體來看,我國關于關聯企業避稅問題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善,大多只限于專業法中,如稅法、會計法等,鑒于專業法的特征,這些法律中對于關聯企業的避稅行為必然無法形成系統性的法律規制,只能對關聯企業的避稅行為形成較為分散的法律表述。長此以往,這種不健全的法律法規制度必然會被很多關聯企業鉆空子,造成國家稅收方面的損失。
針對我國關聯企業避稅的主要行為轉讓定價,我國通過《稅收征收管理法實施細則》、《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和《關聯企業間業務往來稅務管理規程》對該行為進行相應的規范,并提出了一些處理意見。對于轉讓定價的行為,我國法律的規范及處理意見主要從五個方面入手:納稅人與關聯企業的業務作價方式、融資利息、勞務費用、財產收益和所得、無形資產轉讓等。通過對這五個方面的法律規制對轉讓定價行為進行規范。同時,依據《關聯企業間業務往來稅務管理規程》,我國第一次確認了“預約定價制”形式,允許企業在向相關部門提出該企業與關聯企業交易轉讓定價原則和計算方法后,在得到相關部分確認后,可以以該交易額進行納稅或確定合理的銷售利潤率。
4.結論
在我國,關聯企業的避稅行為主要以轉讓定價為主,這種避稅行為嚴重侵害了國家的利益和國民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鑒于此,我國應該將各個專業法中關于關聯企業避稅行為的法律條款進行整合,形成一個完善的、系統的關聯企業管理法,規范關聯企業行為,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柳經緯.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的法律問題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