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10 14:50:46
序論:在您撰寫傳統工業的特點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嘉定竹刻的已故名家徐素白老人(1909~1976)工藝技巧等文化、藝術和技術資源,許多產品制造領域都可以吸取運用,涉及眾多行業、幾百萬家中小型企業、成千上萬種產品。如生活日用品的外觀造型設計,環境藝術與室內陳設、軟裝飾設計,衛浴陶瓷潔具等產品。將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科學地加以提煉,并與現代設計理念以及相關行業現有的技術和工藝深度融合,設計創新出眾多滿足日常生產、生活需要的產品,必將會強有力地促進內需,拉動經濟發展。國內外市場的不斷開拓,將極大地提高我國工藝美術產業的經濟價值。
所謂產業,應當是指存在并發展與社會生產勞動過程中的技術、物質和資金等要素及其互相聯系構成的社會生產的基本組織結構體系,或簡單概括為社會生產勞動的基本組織結構體系。在所有產業的組織結構體系中,都應該有“創意”這一要素,對于傳統工藝美術產業來說也是如此。沒有創意要素支撐的只能是加工業,這是很難持續發展的。傳統工藝美術產業具有創意特征,主要表現在產品創作、生產的特點上。許多傳統工藝美術品對抽象的寓意等的視覺物化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審美創造,創意特征顯著。如“望江挑花”制品的挑制,挑花的人物、花卉、飛禽等造型簡潔、夸張,變形稚趣可愛、大膽生動,不以外形的逼真摹擬為目標,而把物象作平面化處理[7]。這種平面化的夸張、變形方法,是為了適應制作工藝和審美取向以及世俗情感而設計的,是在創意思維引領下產生的,充滿了智慧和創意的火花。
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的創意特征,更突出地反映在“實用”與“審美”相統一的創新產品生產特點上。許多傳統工藝美術品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用品,審美的形式與使用的功能的完美結合就是創意的一種具體體現,在視覺上必須順應消費者的時尚審美意愿,功能上必須滿足消費者潛在的需求。為了滿足以上兩個要求,就必須實現功能與形式的創新與統一。仍以望江挑花為例,一方面必須設計出符合今人視覺欣賞追求的圖案,另一方面必須尋找適合運用挑花的產品類型,然后才能進行圖案與產品之間的對應設計與制作,整個過程每一步都是在創意指導下展開的,是實現“用”與“美”相統一的創造。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的創意特征,更集中地體現在工藝美術產業在造型、品種、技法、生產方式、材料、功能等方面,千百年來不斷的創新上。
關鍵詞:信息技術;傳統工業;促進;對策
Abstract: The high-tech time,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motion tradition industry’s development is an urgent matter. We may throug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traditional ways and so on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seepage and substitution,the promotion traditional industry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ditional industry; promotion; countermeasure
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解決好新與舊、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關系。文章就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問題進行研究。
1 信息技術促進傳統工業發展的特點
信息技術作為當代高技術的主要領域,它不僅對高技術其它領域具有滲透和改造作用,而且對于傳統工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信息技術促進傳統工業的發展是充分利用最新科學技術和科技進步的工業化。發達國家是在工業化后推行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是將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進程結合起來,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提升傳統產業的技術含量,從而實現后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對于中國來講,我們不僅需要發展信息技術,而且需要通過信息技術促進傳統工業的發展,加快信息技術對傳統制造業、化工業等方面的發展。信息技術主要通過滲透、改造和替代等促進傳統工業的發展。
(2)利用信息技術可實現傳統工業的科學發展。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大都以消耗能源、犧牲環境為代價,先發展,后治理。通過新型技術可實現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信息技術為實現傳統工業的科學發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傳統工業多是高能耗、高開采、高投入、低效率的行業,而信息技術作為高技術、效率高、污染低,是實現傳統工業科學發展的重要依托。
(3)充分利用人才資源,實現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新路子。處理好資本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產業的關系,處理好高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在推進工業化中不斷擴大再就業。努力實現人才資源的變位,使工業化生產的人力大軍向高科技、信息化建設的人力轉變,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成功與否最終取決于人才。
(4)信息技術促進傳統工業的發展是一個國家實現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必要手段。當代,傳統工業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國家都離不開傳統的制造業、化學業、資源業。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的作用具有很大的空間。只有經過高技術作用的傳統工業才可能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高水平的工業化對于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可通過《中國產業發展報告2000》提出的新工業化標準進行衡量。如人均的GDP值,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工業增加值所占比重等。
(5)信息、能源和材料已成為社會發展的三大支柱。信息已與能源和材料同樣重要。我們需要通過信息技術為傳統工業提供更多的信息資源。特別是對于傳統落后、比較封閉的產業來講,更需要比較好的社會信息服務。有可能的情況下采集世界領域相關行業的信息資源。
2 信息技術促進傳統工業發展存在問題分析
信息技術作為新型技術的典型,由于技術本身及人為因素的原因造成信息技術的一些過失。企業作為現代社會組織機構的主要形式,在信息化改造傳統工業中存在一些不足;政府作為宏觀調控主要實施者,它的信息建設存在一些問題。
2.1 信息技術對傳統工業的滲透力、改造力和替代力相對比較低
信息技術主要通過對傳統工業的滲透、改造和替代來實現的。目前,雖然信息技術在滲透力方面,促進了傳統工業的信息化建設,但是整體水平還是比較低的;信息技術的改造作用也有待進一步的提升;信息技術對傳統工業的替代作用也需要不斷提升。特別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傳統工業的高能耗、低效率的生產方式需要通過信息技術改造不斷提升效率。
2.2 傳統工業技術創新水平比較低
傳統工業由于技術更新速度慢,技術創新水平低等原因,使信息技術促進傳統產業的發展受到障礙。因此,我們需要提高傳統工業的創新水平,圍繞增加品種、提高質量、防治污染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創新一批能夠推動企業結構升級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積極開發新產品,延長產業鏈,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改造提升化工、冶金、機電、煤炭、建材等傳統產業。
2.3 傳統產業人才比較缺乏
人才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保證。目前傳統產業人才問題主要有:一是人才總體水平偏低,特別是研究開發人員及高級管理、營銷策劃人員緊缺;二是招工難日益突出,企業急需的技能型人才難求;三是現有人才流失嚴重;四是企業在招工、職稱評定過程中存在不少困難,影響了員工的穩定性;五是企業能夠招到人才、留住人才很困難。
2.4 企業信息化建設存在問題分析
企業作為現代組織形式的代表,由于長期以來的工業體制滯后,產品的科技含量低,人才資源的粗放型等原因,使企業在技術裝備、人才結構、產品水平等方面存在瓶頸,嚴重影響了信息化建設的速度,甚至有些企業為了一些硬件指標或個人業績,信息技術及信息工程的建設只是單純作為一個象征性的標志而無使用價值。另一方面企業對信息化的作用認識不足,觀念落后,行動遲緩,投入太少,利用網絡經營甚少,企業上網率低等。
3 信息技術促進傳統產業發展對策研究
為了更好地促進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滲透和替代,我們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3.1 加快工業信息化進程,關鍵在于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
信息技術作為高技術發展的重要領域,它對傳統工業的作用,需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全力發展信息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引導企業用信息技術改造工藝裝備、工藝流程和生產條件。如利用信息技術JW-CIMS、MIS、CAD、CAPP/CAM改造傳統的生產管理、設計等環節,提高企業的整體運營效率。
3.2 政府作為宏觀管理者,必須加快發展電子政務
運用信息及通訊技術打破行政機關的組織界限,建立一個電子化的虛擬政府。從而加快政府之間的信息流及外界獲取信息的速度,擔當起對信息完整性、及時性和正確性的責任。成立一個權威的政府部門對跨部門、跨層次的政府信息和獲取進行統一的協調和管理,提高政府的辦公效率。
3.3 加強理論創新的水平
技術過失首先要通過理論創新從源頭上解決。使技術應用起來更容易,才是真正強大的杠桿。21世紀的計算機可能通過以下深刻而又重要的方式提高我們的生產率:計算機能更好地理解更多的人類概念。21世紀計算機要提供更多屬于專門行業的基本信息和操作,我們應當把焦點從信息的結構轉移到信息的意義上,使信息技術適應個人需要。今天的應用程序猶如現成的衣服,一個尺寸適應所有的人,結果是它們大多都不合身。應用程序必須根據個人的需要而編制。到了21世紀末,一種新穎的真正易于獲得的程序設計能力將成為每個人的本分,被視為書寫一樣簡單。
3.4 加快人才培養,實現人才變位
從工業勞動者過渡到信息技術的從業者,調整人才結構,推動人才的良性流動。對從傳統工業退下的人員要進行再培訓,實現再就業。對于信息技術從事人才的短缺,要加大高等教育培養的力度,以滿足不同層次對人才的需要。政府、企業和個人形成合力,同時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要對現有人才市場進一步精耕細作,加強對企業招聘和人才應聘的導向。政府和企業間要進一步加強交流,及時溝通信息,共同營造良好的人才生態環境。
3.5 加強政府的電子政務建設的步伐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普遍應用,電子政務建設已成為提升一個國家、地區和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要以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為契機,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進管理創新,要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政府的組織和管理,及時把政府決策、服務程序、辦事方法向社會公布,為人民群眾提供公開、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務。加快電子政務建設對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工作效率、加強政府監管、改變政府形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信息技術促進傳統工業的發展需要政府提升相關公共信息和行業信息的服務。
識記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回顧鞍鋼和寶鋼兩大鋼鐵企業的區位選擇,加強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鞏固工業地域的形成過程,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①工業的區位選擇、工業聯系、工業分散。②傳統工業區的區位因素、衰落的原因及綜合整治的措施。難點:聯系實際,舉例說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及發展特點。
三、教學方法
探究式教學法、分析歸納法。
四、教學手段
計算機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
導入:金昌(38°N,102°E)位于我國西北內陸地區,是一個工礦業城市,被譽為我國的“鎳都”。
板書:工業地域的形成和發展
教師提問:在茫茫戈壁上,我們這兒的自然環境如此惡劣,怎么會建設金川公司呢?(答案略)
板書:一、工業區位的選擇 1.工業的主要區位因素:社會經濟因素:運輸、市場、勞動力、政策、科技、動力 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
學生活動:回顧工業的主要區位因素。(答案略)
教師講述:不同工業部門生產投入的要素不同,其中少數因素對工業影響較大。主導因素不同,形成不同的工業類型。如:原料、市場、動力、勞動力和技術導向型工業。
板書:2.工業類型(主導因素):原料、市場、動力、勞動力和技術導向型工業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①下列工業部門屬于哪種導向型工業?(印刷廠、面包廠、飲料廠、石油化工廠、電子裝配廠、家具廠。)②鞍鋼、寶鋼的區位條件與主導因素分別是什么?
講述:工業布局的原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
板書:3.工業布局的原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
圖片展示:北京、倫敦鋼鐵工業布局。(工業企業布局深受盛行風向的影響)
學生總結:大氣污染城市工業企業布局的三種情況。(略)
圖片展示:金昌工業企業布局。
板書:二、工業地域的形成和影響
教師講述:以金昌為例說明:工業聯系一工業集聚一工業地域一工業城市。
學生活動:組織學生復習工業地域形成的相關知識,分析討論工業聯系的類型,工業地域按形成的分類。
學生總結:傳統工業區和新工業區兩種工業地域的形成過程。(略)
易錯點提示:①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形成工業城市,發育程度高的工業地域可以進一步擴展為工業城市。②列表對比發育程度高和發育程度低工業地域的特點。(略)
提問:有協作關系的企業都會形成工業集聚嗎?(不會,也可以形成工業分散。)
學生活動:①福特汽車產生工業分散的原因是什么?②福特汽車公司遍布全球,形成跨國公司,根本目的是什么?③福特汽車公司為何有意向在南京規劃建設汽車組裝廠?
過渡:從歷史發展來看,金昌屬于哪種性質的工業地域?(傳統工業區。)
展示地圖:世界和我國工業分布范圍。
學生活動:①美國“硅谷”、意大利新工業區、德國魯爾區及我國東北部遼中南工業區屬于新工業還是傳統工業區?在地圖上指出其分布的地區。②指出傳統工業、新工業區在我國分布的地區。
過渡:對我們金昌有借鑒作用的工業區是哪兒?
板書:三、傳統工業區――德國魯爾區
教師講述:德國魯爾區發展的區位條件、衰退原因和整治措施。
練習鞏固:讀圖完成問題。(題略)
【關鍵詞】 信息化 工業化 帶動機制 促進機制
一、信息化、工業化與新型工業化
信息化就是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各領域不斷推廣應用計算機、通信和網絡等信息技術和其他相關的智能技術,達到全面提高經濟和社會運行效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人民生活質量的目的的過程。信息化是以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為主導,信息資源為核心,信息網絡為載體,信息產業為支撐,信息人才為依托,相關法規、政策和標準為保障的綜合體系。信息化是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動態發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信息資源被視為現代社會的第一戰略資源和重要的生產要素,為現代社會塑造了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工業化是一個將傳統農業經濟轉變成現代工業經濟的自然歷史過程。關于工業化的含義,一直以來國內外學術界學者見解不一,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庫茲涅茨(1955)指出,工業化是資源的轉換過程,工業化時期,資源逐步由農業轉向工業,更多的資源轉向了非農業生產活動。撒克(1985)指出,工業化是產業結構的轉換過程,工業化時期,農業在國民收入的份額下降,制造業和服務業的份額上升。錢納里(1984)指出,工業化是制造業產值份額的增加過程,工業化水平用制造業占國民收入的份額來衡量。巴格其(1992)指出,工業化這一過程從國民經濟結構角度可以理解為以下三方面:國民收入(或地區收入)中制造業活動或第二產業所占的比例提高了;制造業或第二產業的就業人數所占總勞動力人數的比例增加。隨著以上兩種比例的增加,整個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張培剛先生從社會生產方式變革角度出發,將工業化定義為“國民經濟中一系列基本的生產函數(或生產要素組合方式)連續發生由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變化(或變革)的過程”。他指出,只有實現我國的現代化,使城市和農村全部工業化,才能改變農業國的現狀,振興經濟,并強調農村工業化是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的,我們現在的工業化,其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德國學者呂貝爾特(1983)、英國學者肯普(1985)認為,在工業化的歷史進程中,一切主要的工業技術、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事件都在緊密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相互儲存關系中。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工業化的認識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學者們將工業化發展的重點放在了原料工業、裝備制造業、能源工業等傳統的工業上;其次,工業化被視作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一部分,是國民經濟結構高度化的重要保障,是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推動農業人口轉移到非農領域的重要方法;最后,工業化被定義為是社會結構的一種變革,一方面,工業化為技術的變革以及生產力的提高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工業化推動了社會結構、經濟制度以及法制、民主等意識形態的發展進程。
同志在“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部署,并對新型工業化道路作了科學定義,即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工業化與信息化并舉的道路。當前階段,我國工業化尚未完成,信息化的加入促使我們不得不選擇工業化與信息化同時進行,走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路子。其次,新型工業化是低耗高效型經濟。再次,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城市和鄉村協調發展的道路。最后,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等各種生產要素組合結構共同存在、共同發展的過程。
二、信息化對工業化的帶動機制
信息化是傳統工業的推動引擎和提升動力,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術的運用將直接引導傳統工業向更高層次發展。而傳統工業則是信息化的物質基礎和主要載體,離開了傳統工業,信息化將成為“空中樓閣”,發展信息化必須要以傳統工業為條件和基礎,可以說,信息化是傳統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新型工業化進程中,應用信息化技術改造傳統工業,不僅為傳統工業加快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也為推進信息化開拓了更為廣闊的應用空間。信息化與傳統工業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才能真正加快傳統工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講,兩化融合是新型工業化的根本特征。
信息科學技術作為信息化的實現手段和現代生產力的要素之一,與傳統工業的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密切結合,使各生產要素具備了更高的效能,從而優化其他生產要素,為勞動對象、生產資料帶來深刻的變革。同時,它將從根本上轉變傳統工業的經濟增長方式,促進作為硬產業的傳統工業的“軟化”,即傳統工業產品、生產手段和生產過程的信息技術含量將與日俱增。從這個意義上講,信息化帶動傳統工業的發展,不僅將促進傳統工業“量”的增長,更將促進傳統工業“質”的飛躍。信息化對傳統工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化將促進傳統工業結構升級
首先,在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許多高新技術產業相繼產生并構成新興的產業群,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材料工業、新能源產業和新興服務業將獲得長足發展。其次,信息化是建立在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充分發展基礎上的宏大工程。隨著信息化的推進,國民經濟各部門將出現普遍的技術創新和設備更新,從而帶動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工業的快速發展,為信息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巨大的市場需求。最后,應用信息科學技術改造傳統工業產品、通過信息技術與傳統產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術在新產品中的廣泛應用,提高其自動化、智能化程度,從而有效促進產品的更新換代和升級。新興產業群的產生和發展、信息產業的不斷擴張以及傳統工業產品的升級,都將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2、信息化將提高傳統工業生產效率
信息化技術在傳統工業生產過程的廣泛應用,使傳統工業在經歷了手工、機械化和自動化制造三個階段后,進入了第四個階段——信息化制造階段,它以數字化設計、網絡化經營和清潔化生產為特征,極大地改變了傳統工業的生產方式。通過微電子、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應用,帶動了傳統工業研究開發、設計水平、生產管理和工藝技術水平的提高。傳統工業大力發展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求解(CAE)、計算機輔助工藝過程設計(CAPP)、計算機輔助制造(CAM)一體化技術,發展產品數據管理技術(PDM),提高了制造標準化、柔性化和集成化水平。信息化的廣泛應用,對傳統企業各個生產環節進行流程再造,使企業大大提高了效率和水平。
信息化在提高單個企業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大大促進了社會化大生產,使企業在更大范圍內配置資源,促進生產的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提高了全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和生產效率。一些“夕陽”產業在經過信息化改造后重新煥發出活力。據統計,由于信息化技術應用于傳統工業領域,傳統制造業將節約勞動力30%~40%,發達國家勞動生產率提高60%~80%源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
3、信息化將推動傳統工業管理創新
以信息化改善和優化企業管理,進行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是傳統企業的核心改造。尤其是供應鏈管理、客戶關系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生產過程管理和經營財務管理等在采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改造后,將大大擴展管理的空間和能力,提高管理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實效性,增強管理的深度、廣度和精度,實現企業管理透明化,提高決策的準確性和時效性。例如,全球第一大網絡設備廠商CISCO,其分支機構遍布全世界,而該公司在利用信息化技術對全球分支機構進行有效管理后,僅用幾小時就可以對本公司全球的資金核算一次。
4、信息化將加快企業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
信息化的充分發展促進現代社會出現一種全新的產業化的經濟形態——網絡經濟形態,這種新型經濟形態將進一步加速經濟全球化進程,其具體實現形式是電子商務。電子商務挑戰傳統的商務模式,突破了地理和時空的限制,以網絡方式將全球顧客、制造商、供應商和雇員聯系在一起,商務信息在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客戶、客戶與客戶之間光速傳遞,使供需各方在第一時間得到最適用的市場信息,使資本、技術等經濟要素在更大范圍以更快的速度運動,因而加快了企業的市場反映和商品流通速度,減少了交易費用和經營成本,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信息化使傳統工業更加適應經濟全球化對現代企業的要求,從而使企業增強了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在美國,過去七年里人們在網上進行電子商務或是其他商業活動的總量上升了86%。2003年,美國“企業到企業”(BtoB)電子商務的全球營業額達到4萬億美元。根據高盛公司研究報告估計,BtoB電子商務將使這些國家的經濟產出水平平均永久性提高2.5%~5%,這意味著GDP以每年0.25%以上的速度增長。
5、信息化將推進傳統工業可持續發展
傳統工業可持續發展,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傳統工業可持續發展,就是針對傳統生產方式的資源和能源浪費大、污染嚴重而提出的一種新型工業發展模式。信息化的推進可以從傳統工業的產品設計、原料選擇、工藝改進和生產過程控制等環節入手,將信息化技術廣泛應用于傳統工業的節能降耗和三廢治理的技術改造,控制污染物排放,減少有毒有害原料的使用,充分利用資源和降低能源消耗,從而有效減少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傳統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工業化對信息化的促進機制
工業化以企業為市場主體,為信息化提供了物質基礎、產業依托和技術支撐。同時,工業化對信息化的發展也會提出相應的需求,從而加快信息化的發展進程。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信息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更離不開農業、商業、交通運輸業等為信息化建設提供服務。傳統產業的原始資金積累,便于為新興的信息產業提供大量的資金和多種投融資渠道。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所培養的大批高級的專業技術人才,也為信息化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因此,沒有工業化的支撐,信息化也不可能順利發展。沒有穩固的地基,信息化產業也只能是“空中樓閣”。同時,隨著工業化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傳統產業發展的市場環境也不斷發生變化,對信息技術的依賴性也日益凸顯。對傳統產業進行信息化改造,可以開拓信息產業發展的空間,成為其發展的動力。信息技術依托工業化,在為工業化服務的過程中才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郭熙保、劉瑩:工業化、信息化與信息產業[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2(3).
[2] 劉昭東、宋振峰:信息與信息社會[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6.
一、針對教材中的知識背景材料提出問題
材料 1:魯爾區形成于19世紀中葉,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20世紀50年代以后。魯爾區在經過了約一個紀世的繁榮之后,經濟開始衰落。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開始實施綜合治理的總體規劃,現在經過整治后的魯爾區,不僅社會經濟結構比較協調,工業布局較為合理,經濟由衰落轉向繁榮,而且改變了重工業區環境污染的嚴重局面,成為一個環境優美的地區。
依據以上材料可以提出下列問題:
(1)魯爾區被稱為“德國工業心臟”的區位因素是什么?
(2)魯爾區為什么會由繁榮到衰落?
(3)魯爾區經濟從衰落轉向繁榮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
(4)結合你學過的知識分析傳統工業生產的特點。
材料2:美國的“硅谷’”是高技術工業發展的先驅和典范,位于舊金山的東南,在低山和海灣之間,由若干彼此相連的中小城鎮組成。1950年這里還是布滿果園和溫室的純農業區,現在是美國經濟增長最快、最富裕的地區,在這片美國城市區的土地上,有三條高速公路系統和密如蛛網的公路和街道在寬闊道路和街道兩旁,濃密的綠蔭下分布著多彩多樣的建筑物,數千家電子工業企業和多所大學科研機構就掩映在這田園詩般的優美環境中,她是美國以至世界電子工業中心。
70年代末,由于“硅谷”的土地被占用殆盡,許多企業把新工廠建到內地的得克薩斯等州,以及東南亞、墨西哥等地。依據以上材料,可以提出下列問題:
(1)美國的“硅谷”的區位因素有哪些?
(2)美國的“硅谷”迅速發展的原因是什么?
(3)結合你學過的知識分析美國的“硅谷”電子工業生產的特點有哪些?
(4)試分析新興工業基地的區位優勢是什么?
以上兩個方面的材料來自教材中的知識背景,對學生回顧教材的主要知識點具有啟發作用,如若學生通過閱讀這些材料,能圓滿地解決所給的問題,學生也就基本掌握了有關傳統工業和新興工業區位選擇及生產特點的知識,要想使學生更加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培養綜合分析和創新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深入淺出地繼續提出以下問題:
(1)根據以上兩方面的資料分析,傳統工業和新興工業的區位變化原因有何不同?
(2)新興工業能否完全取代傳統工業?
(3)認可持續發展的觀點看,如何在一個區域進行傳統工業和新興工業的區位選擇?
學生在綜合分析傳統工業和新興工業區位因素的基礎上,通過對比剖析,找出影響二者區位變化的主要原因的異同。相同處:為了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最佳的社會和環境效益。不同處:傳統工業因生產技術滯后,環境質量低下導致了社會效益的下降,影響了經濟效益,甚至導致一些傳統企業破產,傳統工業要想持續發展,必須進行內部結構改造和技術創新,工業區位受環境和社會因素影響而變化;而新興工業具有技術優勢,生產周期短,見效快,利潤高,發展迅速,在同樣的社會經濟和優越環境條件下,區位變化受地價影響很大。由于傳統工業和新興工業在社會生產的地域分工不盡相同,其產品在社會的功能不盡相同,因此新興工業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工業。從以上幾個方面分析:在一個區域進行傳統工業和新興工業的區位選擇,必須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綜合分析影響該區生產的各種因素,進行科學地可行性論證,因地制宜,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兼顧社會、環境效益。
學生通過對比分析以上問題,既鍛煉了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又鞏固了知識,為解決現實問題打下基礎。
二、利用新材料,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材料3:法國洛林地區是傳統的煤炭、鋼鐵等重工業基地,進入60年代以后,煤炭、鋼鐵等行業逐漸走入低谷,洛林地區面臨嚴峻考驗。法國國土整治與地區行動署聯合洛林地區的官員和專家對形勢進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傳統工業可以繼續發展,但已經不可能成為當地經濟的龍頭,因此必須建造能帶動整個地區經濟的"新火車頭”;第二,洛林地區經過多年建設,基礎設施好,與國內外聯系廣泛,作為法國工業基地的名聲較大,科技力量較強,完全具備支柱產業轉型的基本條件。依據以上材料,可以提出下列問題:
(1)法國洛林地區煤炭、鋼鐵等行業逐漸走入低谷的原因是什么?
(2)綜合分析法國洛林地區工業區位選擇的因素,你認為哪些工業部門作為該地區新的經濟“火車頭”?
(3)鋼鐵企業為了生存與發展,會分別向哪四個與企業原產品沒有相關性的領域擴展?
(4)企業的這種增長戰略是( ?。┧梢詼p少( )沖擊。
參考答案:(1)生產結構單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新技術革命的沖擊。(2)電子、汽車、家電制造等工業。(3)房地產業、信息產業、商業、旅游產業。(4)多樣化市場、環境等不可預測風險的
關鍵詞:傳統工業;低碳工業;振興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02001701
工業是生產現代化勞動手段的主要部門,決定著國民經濟現代化的規模、速度和發展水平,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一直被稱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然而工業部門也是高耗能的部門,在為經濟社會做出貢獻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諸多問題。為保持經濟平穩、有效并且可持續地發展,發展低碳工業刻不容緩。那么什么是低碳工業,他與傳統的工業有什么不同,低碳工業發展和振興的重點是什么,以及怎樣促進低碳工業的振興便是我們首要解決的問題。
1低碳工業內涵
1.1傳統工業
傳統工業,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主要指傳統的基礎工業,例如鋼鐵、汽車、建筑、紡織、橡膠、造船等以及與它們相關的一些附屬工業部門。傳統工業大多是工業革命后,機器大工業發展的鼎盛產物和標志產物。其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利用”的特點,因此這些工業部門在為社會帶來巨大財富的同時,也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環境的污染以及生態的破環。
1.2低碳工業
“低碳”,英文為low carbon,意指較低(更低)的溫室氣體(CO2為主)排放。低碳工業是在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產生嚴峻挑戰的背景下產生的,作為具有廣泛社會性的前沿經濟理念,低碳工業其實沒有約定俗成的定義,學術界也存在很大的爭論。低碳工業也涉及廣泛的產業領域和管理領域,乃至人們的生活觀念和方式。
低碳工業是在反思過去傳統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利用”工業生產模式的基礎上,依據生態經濟學原理和清潔生產理論,以節約資源、清潔生產和廢棄物多層次循環利用為特征,應用先進的綠色生產工藝和資源減量化利用技術以及環境保護技術,運用生態規律、經濟規律和系統工程的方法經營和管理,建立的一種層次、結構和功能多元化,廢棄物資源化、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利用為基礎的工業生產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工業實質是根據低碳經濟學規劃、組織和管理的低碳化的工業體系,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2低碳工業振興與發展重點
低碳工業的振興與發展就是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傳統工業的提升,一手抓全新低碳工業的發展。所謂提升傳統工業,就是要推行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舊的工藝和設備徹底進行改造,使之盡快地生長成為新的工業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只有以經過徹底改造過的傳統工業和全新的低碳工業為主導,才能把生態特色經濟發展起來。
2.1提升傳統工業
加快運用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以及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等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促進產品的低碳開發,重點支持對產業升級帶動作用大的重點項目和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維持全球的生態平衡。必須結合國內優先戰略發展目
標和各行業自身特點,把握好低碳重點領域,以盡可能低的經濟成本和碳排放量,獲取最大的整體效益,逐步實現整個國民經濟“低碳化”。
如:煤炭工業要實現低碳轉型,首先應根據生態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潔生產,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產生量與排放量。通過千方百計地提高煤炭資源的利用技術水平,使有限的煤炭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合理的利用。
2.2發展低碳工業
科學判斷未來市場需求變化和技術發展趨勢,加強政策支持和規劃引導,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突破重點領域,積極有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引領支撐作用,實施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加強財稅金融政策支持,推動高技術產業做強做大。
3低碳工業發展措施
3.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低碳產業發展
建立健全環境立法是將低碳工業發展落到實處的重要保證,國內外實踐已經證明,要想很好地發展低碳產業必須首先制定和完善環境立法,用法律來明確和規范各參與主體的責任和義務。要完善低碳經濟法律法規政策支持體系:(1)立法體現低碳理念,建立碳排放者付費的原則;(2)在法律法規中體現傾向于低碳經濟發展的指導原則;(3)將低碳經濟的實踐經驗提升為基本制度予以規范;(4)強化執行監督,加大執法力度,確保低碳經濟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5)充分調動投資者、消費者及政府各主體的積極性,保證低碳產業發展。
3.2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與低新型低碳工業的融合并進
要千方百計推動第二次產業內源性自主創新與外源性技術擴散,把高加工度化、高知識密集化、高附加值化與低碳化始終貫穿在新型工業化的始終。
3.3加大科研力度,提高技術水平
重點組織開發具有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零排放”技術、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術、回收處理技術、綠色再造技術等,努力突破制約低碳工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同時還可以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借鑒國外成功經驗,開展信息咨詢、技術推廣和宣傳培訓等服務活動。低碳技術涉及冶金、化工、石化等傳統部門,也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CCS)等眾多新領域,幾乎涵蓋了國民經濟發展的所有支柱產業。
3.4鼓勵全民參與
發展低碳工業是一項涉及多個行業、千家萬戶的大工程,需要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因此要加強發展低碳工業建設的宣傳教育,讓社會公眾了解我國低碳工業發展的意義,知道發展低碳工業的緊迫性,認清阻礙我國低碳工業發展的因素。通過學校、社區的宣傳教育,實現由點到面的擴散,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一個社區帶動整個社會。讓社會公眾自主行動,積極投身到發展低碳工業中來。
3.5大力支持靜脈產業
靜脈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給予大力支持,因為靜脈產業相對于動脈產業而言,在現有市場經濟條件下,其實現的效益更多的是社會效益,而這些社會效益并沒有完全轉化為企業自身的經濟利益,靜脈產業具有正的外部性。對于正的外部性的產業,如果沒有政府和社會給予支持是難以為繼的,因為社會人是理性的經濟人,是通過權衡成本和收益來確定自己的行為的,對于具有正的外部性的“商品”的生產是不劃算的,人們往往有搭便車的行為。而靜脈產業的發展又是產業結構生態化的必要構成,因此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大力發展靜脈產業。政府可以通過減免稅金、稅收補貼可返還的抵押金制、資源回收獎勵制度、廢棄物處理收費制度、征收原材料稅、優先購買等方式來支持靜脈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設計思想:
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存在很大的不同。統一的教學目標對一些學生來說,要實現很難。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不同學生獲得不同層次的成功,即分層成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實現《大綱》要求的教學目標。
分組:全班分成三組。
A組:水平和能力最一般。
B組:水平和能力中。
C組:水平和能力最好。
教學目標:
A組
1.知識與技能:了解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工業信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增強全球意識、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
B組
1.知識與技能:了解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學會分析礦產資源與工業部門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2.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工業信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增強全球意識、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
C組
1.知識與技能:了解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學會分析礦產資源與工業部門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工業形成與發展的調查;提高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2.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工業信息,嘗試運用所學工業區位因素的知識和技能對工業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并運用于學習過程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增強全球意識、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傳統工業區衰弱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2.難點:傳統工業區改造過程中觀念的轉變及知識的遷移。
教學過程設計:(第一課時:傳統工業區)
一、引入新課
1.由學生說出影響工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提出問題:如果給一個工業區的實例,你能否分析它形成的優勢條件?下面我們就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學習工業區位條件和發展的特點的分析方法。
2.課件展示,請學生讀“世界工業分布圖”,找出世界工業的分布地區。
3.學生讀圖回答(答題順序:A組先答,B組、C組補充):
(1)亞洲的工業主要分布在哪些國家?
(2)歐洲的工業主要集中在哪些區域?
(3)北美洲的工業主要集中哪一個國家?
二、德國魯爾區
1.課件展示,指導學生讀“世界工業區分布圖”和“德國魯爾工業區圖”。
(1)在圖中找出魯爾區的位置。(2)說出魯爾區有哪些工業部門,它們是重工業還是輕工業?(3)這些工業是集聚分布還是分散分布?(A組回答)(4)這些工業在生產規模、資源消耗、運輸量上有什么特點?(B組回答)在工業生產過程中對地理環境產生了什么影響?(C組回答)
2.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傳統工業的主要部門:煤炭工業、鋼鐵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電力工業、紡織工業等。
傳統工業的特點:生產規模大、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運輸量大、污染嚴重。
3.師生探討。
(1)課件展示,結合課文和圖4.9說一說魯爾區的主要礦產是什么?(A組回答)
(2)魯爾區沒有鐵礦,它鄰近的其他國家有沒有鐵礦?(A組回答)
(3)找出流經魯爾區和其附近的河流,有沒有運河?這能說明什么問題?魯爾區的水上交通便利,陸上交通如何?(B組回答)
(4)魯爾工業區分布于歐洲的哪一部分?這里的經濟狀況如何?對魯爾區的工業產品銷售有何影響?(C組回答)
4.學生讀圖、讀德國魯爾工業區的案例,思考并回答問題,教師總結。
5.學生讀魯爾區五大工業部門聯系圖。
(1)回答魯爾區基礎工業是什么?主導工業是什么?與這兩大工業部門相關的工業是什么?這些工業都是重工業,說明魯爾區生產結構的特點是什么?(答題順序:A組先答,B組、C組補充)
(2)教師講解五大工業部門是相互聯系的,如果一個工業部門的生產衰落,將引起全區生產的衰落。
6.課件展示,讀4.11魯爾區煤炭產量的變化圖思考回答問題,教師總結。(答題順序:A組先答,B組、C組補充)
(1)煤炭在能源消費構成中的比重有什么變化?原因是什么?
(2)煤炭工業衰退對鋼鐵工業有什么影響?鋼鐵工業衰落還有其他什么原因?
(3)魯爾區的工業集聚會產生什么問題?這些問題對當地的經濟活動有什么影響?
7.師生探討: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對癥下藥,開始了綜合整治。從圖4.13可以看出針對工業結構單一、工業分布過于集中、經濟的單一化、環境污染等方面分別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答題順序:A組先答,B組、C組補充)
三、聯系實際
1.“遼中南”老工業區,注意比較與魯爾區有哪些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答題順序:A組先答,B組、C組補充)
2.我國東北的一些老工業區從中應得到什么的啟發?魯爾區的哪些方法值得我們借鑒?(答題順序:A組先答,B組、C組補充)
3.分組展開討論,每組選出一個代表當“某東北老工業區的領導”,并做好記錄,振興東北,應采取哪些措施?魯爾區的哪些方法值得我們借鑒?(答題順序:A組先答,B組、C組補充。)
四、課后作業
1.魯爾區衰退的主要原因是( )
A.生產結構單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B世界性鋼鐵過剩,新技術革命沖擊
C.煤炭資源枯竭,環境污染
D.煤炭、鋼鐵產量過剩,用地緊張
2.魯爾區主要的整治措施是( )
A.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調整工業結構
B.美化環境,消除污染,開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