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4 08:56:52
序論:在您撰寫化學與生活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對于剛剛邁入學校的小學生而言,他們對一切事物只是有一個極其模糊的認識,他們渴望去探索一切新奇的事物。但是,他們對每件事物的興趣都是短暫的,他們缺乏執之以恒的毅力。然而,語文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任務,需要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心態。而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又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僅僅是讓他們去簡單的閱讀文章,久而久之,便會將他們對學習語文的興趣都消除掉。因此,我們應在課堂上給與他們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能夠完全投入到文章的情景中,讓他們自己去研究并且掌握文章的要領和內容。同時,我們可以開展課堂討論活動,讓小學生各自發表自己的觀點,然后通過小組討論,最后達成一致。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加強小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而且能夠更好地去開發他們的潛能。
二、舉辦課后實踐活動
語文的知識都是源于生活的,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體現出語文知識。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們所遵守的教學準則僅僅是基于考試制度。他們的教學模式就是讓學生被迫地去接受語文知識,上課僅僅就是單一的傳授課本知識,課后進行大量的做題訓練,只是為了應對各種各樣的考試。正是由于這種教學方式的存在,才使得學生們漸漸地失去了對語文的興趣,更將語文視為魔鬼科目。為了增強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不定時地開展一些課后實踐活動,讓小學生可以盡情地去體會生活,去了解生活,從生活中發現大量語文知識,并且將語文的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語文內容去廣泛的收集各種信息,還可以去圖書館查閱各種資料,我們也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去征求其他人的意見,最后,我們可以將所收集的所有資料和我們的課本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三、小學語文教育邁向生活化的重要性
(一)增加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語文是我們每個人所必須掌握的一門科目,語文的教學過程可以開發我們的潛能,同時也能增強我們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就是單一的理解、掌握文章大意,課后進行大量的習題練習,階段性地進行考試測試,這種單調乏味的教學方式使小學生漸漸地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而小學語文教育生活化使得語文學習過程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可以讓我們從日常生活中了解并且掌握語文知識,同時也能從學習中感受生活的樂趣。小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著強烈的興趣,因此,作為老師,我們必須竭盡全力去改變以前那種單一古板的教學模式,從而能使得他們對語文的興趣不會消失。
(二)有利于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和壯大
小學生是我們祖國未來的希望和花朵,他們肩負著發展和壯大我們國家的歷史使命。對于剛步入小學的他們而言,他們對于社會的理解僅僅處在一個初級階段,他們的潛能還沒有完全地激發出來,他們的進步需要老師的指導,因此,老師在小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學習語文能激發我們的潛能、能開闊我們的視眼,能豐富我們的知識,同時也能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生活。小學語文教育生活化能夠增強小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能夠使他們成為我們國家未來的棟梁之材,進而能夠使我們國家更好地立足于世界之林,能夠使我們的國家發展的更加強大,有利于我們國家更快地向發達國家發展。
四、結語
【關鍵詞】語文教學生活化;教學改革;貼近生活;走進生活
一、語文學習并不等同于《語文》課本的學習
解放后,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甚至擴張到其他國家的一門主課。曾經被稱為“詞章”、“中國文學”、“中國文字”、“國文”、“國語”等,語文其名稱的變化反映出了語文愈來愈貼近生活的趨勢。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語文教學生活化”呢?
要做到真正“語文教學生活化”,一是要根據實際生活中運用語文工具的規律來探求語文教學的規律。淺顯一點講,就是要懂得怎樣“教語文”,該先懂得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怎樣“用語文”。然而長期以來,語文教育工作者迫于應試教育,過分強調了語文的工具性,遠離了生活的源泉,把語文教育單純的等同于《語文》書本的學習。偏離了以生活為中心,導致了教學與生活脫節。然而“語文”的學習不完全等同于《語文》課本的學習?!墩Z文》是“流”;生活是“源”,是學語文,用語文的“大教科書”。語文本身就是生活,而且語文教學必須密切聯系社會生活,深入生活。所以,語文教學要想方設法把學生引入廣闊的生活海洋,讓學生懂得生活的時時、處處和事事都是語文學習的課堂,把《語文》是學生的生活變成生活是學生的《語文》,以拓展學語文、用語文的時間、空間和內容讓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語文。
二、“語文教學生活化”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種趨勢和必然
新課標強調,語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語文教育要注重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生活與語文的關系是源頭與活水的關系?!罢Z文教學的改革,關鍵在貼近生活,這是‘根’”。
語文生活化教學就是讓語文最大限度地回歸生活。對學生而言,語文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生活。語文是母語課程,學生從小就生活在母語環境中,生活中處處都是語文學習的資源,時時都有語文學習的機會。再從語文教育的實踐來看,現實生活則是學習語文的最好學校。可從教育實踐中卻反映出這樣一個現實,盡管經過多年語文課堂上的學習,但學生卻積累淺薄,閱讀面狹窄;寫文章時言之無物,常感到沒有生活;學習中,學得很辛苦卻收獲很少,對語文課感興趣的同學越來越少,厭學的情緒較濃。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在教學中常有這樣的課堂:學生有思維,但無智慧;有行動,但無熱情。老師講得很辛苦,學生卻絲毫沒有感觸,因為這個不是他有體會、有想法、有感受的生活是事實。這時候的學生是被動的、勉強的理解事實,而要讓他們寫出這樣生活來就是難上加難了。
三、實行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措施和方法
生活是語文的源泉,語文源于生活。因此,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都應該積極地探索走進生活的語文教育,讓語文教育真正的生活化,在現實使用中教活語文。
(一)教師要轉變觀念,變“課堂語文”為“生活語文”
課堂是教學的基本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課堂上提倡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睂W生有不同的學習方式,比如有的習慣聽覺學習,有的習慣視覺學習,有的喜歡獨立學習,有的喜歡小組討論學習,有的喜歡模仿文中人物語調神態等等。教學內容生活化,能讓學生思維飛揚起來,讓學生在感興趣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從而使書本知識得以遷移到現實生活中,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
(二)要探求語文教學的規律,延伸閱讀教學的生活空間
“教大語文,育小能人”。要成為語文能人,既要依靠課堂訓練,又要依靠廣闊的生活。因此,閱讀訓練應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體驗生活。閱讀教學所選的課文要體現時代性、鄉土性、人文性、新聞性和趣味性。隨著網絡、知識經濟和生命科學的迅速發展,新生事物不斷出現,教育內容要不斷補充、更新,加入一些新鮮時文,以適應信息時代的需要。對學生感興趣的有關愛情、親情、友情、人際關系、生存價值等有關的文章可以補充一些。與此同時,閱讀教學還必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作者是主體,編者是主體,學生更是主體,作品的好壞,教材編寫的成敗得失,應當先傾聽學生這個主體的聲音,這是閱讀作為一項生活內容所應有的狀態。
(三)必須以人為本、聯系生活,引導作文教學走近生活
關鍵詞:高中 語文教學 生活化 探討
語文課堂,如果沒有現實生活的注入,沒有富有情趣的欣賞,沒有深入內質的思考,沒有自由平等的對話,沒有教師的創意,沒有學生的創造,只有違心無奈的曲從,何來活潑的形式、美好的情感和動人的效果!
“教育絕非是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于它將一個人人格心靈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而語文以它的獨特性成為人文精神重要的載體之一。語文課大量的是形象鮮活、感情強烈的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內容,必須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審美的感化、心靈的感動,需要現實生活的植入。
語文本身包羅萬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從古到今,從國內到國外;既有濃郁的親情,又有純美的風光??梢赃@樣說,教語文就是教生活,本著這樣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將語文教學和生活相融合。
一、在課堂教學中聯系社會生活
當代青少年學生生活在一個非常復雜而特殊的環境中,在課文學習中,恰當地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剖析現實生活中的正反典型,明辨是非曲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此乃寓思想教育于現實生活的恰當聯系中。教材中有些議論文的論點、有些小說的主題,由于學生的社會生活經歷不足,受認識水平的局限,一時還難以有比較清晰、透徹的理解,這時候講思想教育自然不會有預期的效果,如果恰當地聯系現實生活,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則能讓學生通過思考生活現象,理解教材中蘊含的道理,自然地接受思想教育。一旦聯系現實生活來理解,這樣的道理就變得通俗、淺顯了,易于接受了。
課文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或總結,總能在其中找到聯系生活的切人點。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注意把握這些切人點,在教學中將課文與現實社會聯系起來,就能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意蘊,又能對活生生的社會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二、在各種語文活動中注重生活化
語文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形式,是聯系課堂和社會的紐帶。
我堅持組織學生輪流每節課前作5分鐘演講,并要求內容要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學生從中交流自己對社會人生的觀察、思考和困惑,如國企脫困問題、農業改革問題、官員腐敗問題、社會中黑惡勢力問題、同學關系和男女交往問題……我在其中予以點撥和引導,從而增強學生觀察社會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還組織每周一至兩次語文課外活動,如“讀書讀報沙龍”、“社會觀察匯報會”、“專題辯論會”等,使學生將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緊緊聯系起來。有一個學生在“讀書讀報沙龍”活動中,介紹了自己在報紙上看到的一則報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質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讀書、不務農、不做工、不經商”的“四不青年”。這個學生還從“不要做物質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即安的小農意識要不得”等角度對此加以評論。由此深深感受到,不能小看我們的學生,只要加以引導,他們是善于發現和思考社會問題的。
三、在作文教學中應大力引導和鼓勵學生取材于生活
由于長期受僵化的語文課堂教學的影響,很多學生寫作遠離生活,虛情假意。在作文教學中,我采取耐心指導、熱情鼓勵的辦法,引導學生觀察社會,思考人生,堅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文章即生活。作家的文章所反映的生活大多與學生生活的時代相去久遠,那么,我們應鼓勵學生多讀時文,多讀同齡人的文章;語文教師更應關注學生個體,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培養他們發現生活表現生活的能力;不要把學生當成作家,凡是來源于生活的文章,有情有理,即使語言表現力差一點,也應該給予相應的肯定(在過去一個時期內,我們太偏重形式,忽略了文章的“情”和“理”)。
文章即藝術。如果我們把生活當作文章的源頭,不斷的去發現,藝術的去表現,才能夠寫出“以情感人,以景動人”的文章,才能達到“震撼心靈,催人淚下”的藝術效果。
四、讓生活中的語文資源有效融入語文課堂教學
學生的“理解、積累”不是靠教師的講解分析得到的,學生的“運用技能”也不是靠教師教出來的。學生只有親身參加語文實踐活動,從生活中學習,他們的“理解”和“運用技能”才能獲得與形成,才能逐漸積累、豐富語言。從生活中學習,我們的學生才有可能成為“可發展的學習者”。那么,該怎樣用好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呢?
1.利用好生活中的網絡資源。
課前可指導學生搜集資料,增加對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課中可插入相關資料、文章的閱讀,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課后可推薦讀物,以拓展學習內容,提高閱讀能力。信息技術既可豐富視聽感受,也可化抽象事物為具體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恰當使用這一資源,可拓展學生對生活接觸、了解的狹小空間,開闊他們的視野,讓自己的課更富有吸引力。
2.利用好生活中的電視資源。
語文教學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特別是口頭交流和溝通。這就有必要利用好生活中電視這個資源。電視有好多語言類的節目,其語言的風趣、幽默、睿智,其現場的應急變化能力,令人嘆服。諸如“實話實說”、“焦點訪談”、“新聞聯播”等欄目,就大容量、高規格地給我們的學生注入了生活,豐富了學生的頭腦。[來源:學|科|網]
3.利用好生活中的街頭資源。
生活化的語文教學并非新的教學理念,早在1926年,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生活即教育?!彼f:“生活即教育,是把一只鳥放在林子里”。這個比喻十分形象貼切,鳥入深林,才能夠真正接觸大自然,自由自在地飛翔。長期以來,在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過于關注教材文本,忽略生活實際,是“把鳥放進了籠子里”,脫離了生活實際,挫傷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使語文教育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新課程要求語文課程植根現實,如何做到這點?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推行生活化的語文教學,具體涉及到以下幾方面的要求:
一、語文教學的內容應該貼近生活。新課程教材的編寫,注重了語文與生活的關系,比如《端午節》,學生有生活體驗,在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上自然要深得多。并非所有的課文內容學生都有生活體驗,因個體差異和生活環境的不同,學生對教材內容就有了熟悉和生疏之分。為做到關注全體,教師要找到課文內容與生活的交叉點,自然將課文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例如《藤野先生》中寫櫻花,許多學生沒見過,不知道櫻花爛漫是一種什么樣的情形,教師可結合本地大家所熟悉的梨花,讓學生描繪,然后輔之于多媒體投影櫻花圖片,就會創設一種生活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產生情感體驗,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起主導作用的教師,要善于整合教學資源,對于學生陌生的內容,要找到聯系生活的支點,這樣,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才能體現出來。
二、語文教學過程要密切聯系生活。要實施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教師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尤為重要。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情感態度的激發,大都是在教學過程中完成的。教學過程聯系生活如何實現呢?具體講有兩方面內容:
《一》、讓學生帶著對生活的感悟走入課文。教師在開始新課之前,恰當地聯系生活,結合課文導入,導入的內容是學生在生活中有過體驗的,這樣學生在生活的感悟中自然走進了課文內容。教師的導入可不拘形式,可以用幾句話,可以講故事,可以讓學生發表見解。如教學高爾基的《童年的朋友》,教師可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這樣,《童年的朋友》中外祖母形象的理解就有了現實生活感悟的基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也有了興趣,教學過程的第一步也就順利完成了??梢哉f,好的導入是一節課成功的關鍵所在。
《二》、讓學生帶著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回歸生活。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在內容理解結束后,對課文進行拓展延伸,聯系生活,值得肯定。古人講學以致用,語文作為交流思想的工具,最終是在實際生活中得以應用。課文內容教學的完成,不是本課教學的結束,僅是一個開始,生活中的應用才是教學的終極目標。語文教學要放眼社會,立足課堂,體現實際應用,如何去體現應用,是 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來看,在課堂中體現教學的生活化,就必須對教學內容拓展延伸,聯系實際,讓學生回歸生活。如《城市綠墻》這課,內容結束后,教師讓學生設計使家鄉變美的方案,學生都比較積極,他們提出的植樹、栽花、種草等方案,既和課文內容有聯系,體現環保理念,也從課堂回歸到了生活。著樣擴大了課堂的外延,開闊了學習的視野。
三、開展活動體驗生活。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等同,體現了生活的各個方面,涉及到每個學科的內容,在課堂教學中來開展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做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語文活動課十分重要。新教材中專門安排語文活動課,比如開展些書信活動,和別人交流思想,就是一種很好的體驗生活的方式。開展語文課外活動的形式是靈活多樣的,舉辦演講賽,辦板報、書畫展、朗誦會,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使學生在活動中產生生活的體驗。
一些德育教學工作者只是單純地重視德育的“政治意義”而忽略了德育的“生活意義”。更有甚者,部分德育教師將學校的德育與“政治教育”簡單地歸為一體,因而產生了一些問題。例如:片面強調高尚的道德原則教育,忽視了生活具體細微道德的培養;無限放大德育的目標,一味突出純粹的道德規范知識教育;單純依靠大而空的英雄人物、偉人事例的說教,忽視從小事做起的細節教育;在缺乏對學生生活實際客觀分析與針對性指導的基礎上,簡單地用“成人世界”的價值觀念來教導學生,使學生無所適從,因而使得德育工作淪為片面的知識理論說教與灌輸的過程。如此缺乏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使得一些學生知行不一,其對道德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無法落實到具體的生活實踐中,失去了德育教學服務于學生現實生活的價值。
二、實現小學德育生活化的途徑
面對在小學德育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們應該如何針砭時弊,發掘出有效的解決方案,筆者認為應該從實現小學德育的生活化著手,而實現德育的生活化就必須從以下幾點做起。
1、轉變教師德育觀念,創新德育教學理念
首先,轉變教師的德育觀念。在小學德育教學中,教師應該自覺調整自身與學生的關系,通過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互助的師生關系,使師生之間的良往成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在這種和諧的師生關系中,通過學生與教師在亦師亦友的互相學習過程里,實現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其次,創新德育教學理念。正確處理好育人與育才的關系,在學校的教學活動中,德育通常被放在重要的地位,這與中國德行重于才能的傳統有關。但是面對升學的壓力及在以分數論高低的教學環境下,德育往往成為被忽視的部分。因此,小學的德育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理念,將育人與教書有機結合,使培養道德修養與傳道授業兩者兼得,真正做到陶行知老先生所講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睘閲遗囵B德才兼備的棟梁之才,避免出現高分低能的變態教學產物。
2、從小事做起,以日常行為規范化實現德育生活化
任何科學的理論都要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去,否則也僅僅是空中樓閣、無源之水。小學德育的生活化開展離不開道德理論熏陶與日常行為習慣的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能使德育的成果內化為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通過制定一些日常行為規范,突出學生學習、生活、交往習慣的培養,使理論性的德育內容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例如,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自覺動腦、思考問題的習慣,并給予恰當的鼓勵,使其養成主動學習、樂于探索的學習習慣。在學校的日常德育實踐中,引導學生養成文明禮貌、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定期舉行“講文明,樹新風”的班會,給予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使其在融洽的交往中,養成良好的交往習慣。
3、深化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德育文化氛圍
學校作為學生成長學習的生活環境,對學生德育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應該重點考慮德育的生活化,通過探索校園文化建設的手段,體現校園文化育人的作用。校方應投入必要的財力、物力,打造美麗的校園環境,通過精心設計、科學規劃,使校園成為培育學生審美觀念、陶冶學生情操的教學圣地。合理、有效利用教室、走廊、閱覽室等場所,通過張貼科學家、學者治學教育的名言,例如:“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少年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等,使榜樣模范的感召力量無處不在,先知的諄諄教誨隨時響起,讓學生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潛移默化地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三、結語
作者:周學新
化學與現代生活論文,生活離不開化學,遍觀周圍,幾乎每件事物都與化學有關。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變化和應用的科學。自有人類以來就開始了對化學的探索,因為有了人類就有了對化學的需求。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國著名滑雪前輩楊石先生說:“農、輕、重、吃、穿、用,樣樣都離不開化學?!睕]有化學創造的物質文明,就沒有人類的現代生活。 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因此可以從人與化學的關系去探討化學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化學作為一門龐大的知識體系,能用來解決人類面臨的問題,滿足社的需要,對人類社會做出貢獻。它的成就已成為社會文明的標志,深刻的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類的發展,人類的發展離不開人的生存,而人的生存離不開化學。社會的一切發展,生命是基礎。一切生命的起源離不開化學變化,一切生命的延續同樣離不開化學變化。恩格斯說:“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過化學的途徑實現的。”沒有化學的變化,就沒有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更不會有人類。是化學創造了人類,創造了美麗的地球。
就化學對人類的日常生活的影響來說,化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首先,我們的衣、食、住、行無一不用到化學制品。 “民以食為天”,我們吃的糧食離不開化肥、農藥這些化學制品。1909年哈伯發明的合成氨技術使世界糧食翻倍,如果沒有他發明的這個化學技術,那么世界上就有一半的人得不到溫飽,那么世界上就多了一半的人的生命面臨危機了。加工制造色香味俱佳的食品就更離不開各種食品添加劑,如甜味劑、防腐劑、香料、味精、色素等等,多是用化學合成方法或化學分離方法制成的。 如果沒有合成纖維的化學技術,那世界上大多數人就要挨凍了,因為有限的天然纖維根本就不夠用。我國1995年的化學纖維產量為330萬噸,其中90%是合成纖維。 何況純棉純毛等天然纖維也是棉花、羊毛經化學處理制成的。再有就是合成橡膠,少了合成橡膠,世界上60億人口又有多少億人要穿草鞋過冬啊?合成染料更使世界多了一道多彩繽紛的亮麗風景線。所謂“豐衣足食”,是生命得以延續的保證。沒有了化學,就沒了保證。
關鍵詞:小學;德育;生活化;方法;內容
傳統的小學德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只重視德育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小學生對德育內容的內化過程。讓德育工作內容服務于小學生的實際生活,使知識轉變成為行為,才標志著德育教育目標的實現。真正的德育工作要尊重學生,而不是將正確的觀點強加在學生生活。倡導生活化的德育教育理念,還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改革與創新。
一、加強小學德育教育方式的生活化改革
要促進小學德育的生活化改革,就要傳統的德育教育形式,讓小學生在開放的環境中成長。成功的教育,需要解放學生的頭腦,讓學生積極去想。要解放學生的眼睛,讓學生看他們想看的事物。解放學生的手腳,讓他們盡情去做、去體會。將教學的時間與空間還給學生,給學生自由,才能促進學生發展。與傳統的講解式德育教育活動相比,綜合性的實踐活動更有教育意義與生活意義。從生活中的核心問題出發,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德育教育成為學生與社會之間的橋梁。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需要教師對小學生的生活進行了解,發現小學生在成長中所遇到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設計綜合實踐活動。比如,在一次家長會中,有家長反映孩子在家總是與大人頂嘴,做不到尊敬長輩,家庭教育的收效甚微。這時,教師就可以從孝順父母這一點出發,設計一個“不與父母拌嘴的一天”或者“孝順父母的一天”。鼓勵小學生在家庭生活中多幫助父母分擔家務,和諧與父母共處,多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思考問題。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德育教育落實在生活中,能夠讓小學生自己去體驗德育內容的正確性,而不是在教師的灌輸下死記硬背一些正確的道德標準。生活化的德育教育形式,有利于德育教學效果的優化。
二、加強小學德育教育內容的生活化改革
將現實生活視為小學德育工作的資料庫,從生活中提取有利于德育教育活動實施的資源,能夠讓德育教育滿足小學生的生活所需與成長所需。首先,教師要從小學生的生活中發現道德榜樣。在過去的德育教育中,教師會從思想品德課本中尋找一些道德榜樣,或者利用雷鋒、這樣經典人物。這樣人物離小學生的實際生活太遠,不利于榜樣作用的發揮。從小學生的生活中發現榜樣,并引入課堂,能夠促進德育內容的生活化。比如,教師可以利用班級內搶著干臟活、累活的學生作為事例,樹立勞動榜樣,讓德育內容更加活靈活現,使學生找到更加具體的學習目標。其次,教師要積極創設生活化德育教育情境。教師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給學生一定的表演任務,促進生活小事件在生活中的再現。比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上公交車不刷卡的情境,讓一人表演司機,四人表演乘客,其中一人沒有刷公交卡這樣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表演中自由發揮,給大家演一出戲,讓學生對這件事情進行評論。這樣的情境能夠將誠信問題突顯出來,促進小學生快速理解,也讓師生互動更加自然。
三、加強小學德育教育作用的生活化改革
生活,是小學生體驗的重要來源,更是檢驗小學生學習成果的平臺。在小學德育生活化發展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小學生留心自己身邊的生活現象,有意識地去體會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在發現美好事物的同時,建立相對應的道德觀念。利有生活體驗落實德育教育,會讓小學生在體驗中逐漸構建起屬于自己的道德體系,明確個人道德標準。比如在講解愛護自然這個主題時,教師在課堂中反復強調,也不如在生活中讓小學生體驗一次。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教學時間組織學生到學校內或者附近的公園去觀察植物,讓小學生說一說自己看到了植物的哪些美。連著欣賞與贊美兩到三個星期,促進小學生建立欣賞自然、喜愛自然的感情,再讓學生了解一些破壞自然的事件。用情感上的反差,引導小學生選擇愛護自然這一正確的道德觀念,使小學德育教育能夠提升小學生的生活品質,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
四、結語
綜上所述,生活即教育,這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觀點,也是生活化教育理念的來源。讓德育教育成為規范小學生日常行為的一種手段,促進德育教育內容成為學生生活的準則,才能促進德育教育目標的實現。改革德育教育方法與內容,讓德育教育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發揮作用,才能讓小學德育更有價值。
作者:黃金雙 單位:四平市北體育街小學
參考文獻:
[1]李冬英.淺談小學德育生活化的實施途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08:37-39+66
[2]夏永勝,袁新志.小學德育生活化途徑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11:38-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