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01 15:11:34
序論:在您撰寫保護生物學理論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學習遷移;情景教學;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4-0154-02
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李?桑代克就以刺激―反應的聯結理論為基礎,提出了學習遷移的相同要素說,指出當學習情境與遷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時,一種學習能對另一種學習產生影響。大多數專家都一致認為,學習遷移是指以前的學習對新的學習或者成就的影響。例如,學會騎自行車的人學習駕駛摩托車就比較容易;學生學過音樂,有助于學習另一種樂器;閱讀技能的掌握有助于數理化的審題。總之,學習的遷移現象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現象。
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運用學習遷移方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有學者通過實驗證明,經過遷移學習后獲得新知識的時間不到不經過遷移訓練獲得新知識的時間的二分之一。此外,通過學習遷移的方法,可以使以前的經驗得以概括化、系統化,并在應用這些經驗的過程中不斷繼續完善、充實,形成一種穩定的調節機制,更好地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有助于學生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
學習的遷移貫穿于整個教學系統中,同時,作為完善的學習理論,不僅要說明學習是如何引起的,學習過程是如何進行的,還要說明學習結果在今后學習中是如何變化和產生影響的。學習遷移不僅涉及到已有知識經驗的變化和應用,而且它本身又是影響學習的一個重要條件。因此,對學習遷移的實質與規律的揭示,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學習理論。學習遷移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能被認為是一個單一的理論或者學習的模式,為了便于教育工作者的理解和運用,正確運用此理論,應該從三個部分入手:學生、學習內容的編排和教學情景創設。
一、了解學生遷移能力,有針對性運用學習遷移理論
從學生遷移學習能力的角度來看,他們的能力是大不相同的,因此,學生需要清楚全面的思考他們自己的知識和經歷,這就需要提供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回憶和反思,并鼓勵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入的由表面向深層次的理解。例如,在講授保護生物學課程中的物種、種群和群落之間的關系時,就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因為這些內容在已學過的知識中都有講述,現在就是需要他們能夠將這些已學過的知識聯系起來,從保護生物學的角度去分析理解。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們從以往的僅僅是概念上的知識轉變為聯系實際的應用知識,從保護生物學的角度去探討如何對生態環境中的物種、種群和群落進行保護。還進一步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用,以前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得到了應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科學精選教學材料
學習內容和實踐的問題需要讓同學們認為是真實的和相關的,是有組織的,其中具有相關的元素,比如概念和原理等。對于這些知識的遷移需要有明確的標示,這個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達到,例如角色的扮演,關鍵事例的分析,實踐演習,視頻的刺激和基本問題的學習等等。許多案例和模式在建立已有知識和新學知識之間的聯系中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努力找出新舊知識的共同要素與內在聯系,并且考慮如何復習舊知識同時如何引入新問題。此外,合理編排教材,就要使教材結構化、一體化和網絡化。結構化就是指教材內容的各構成要素應具有科學、合理的邏輯關系,能體現事物的上下、并列、交叉等內在關系。一體化指教材的各構成要素應能整合成為具有內聯系的整體,既要防止相互割裂、支離破碎,又要防止互相干擾或機械重復。網絡化是指教材各要素之間上下左右、縱橫交叉的聯系要溝通,要突出各種知識、技能和道德規范的聯接點與聯系縣。在講授遺傳多樣性保護這一章節時,要先復習遺傳學的相關知識,回顧遺傳多樣性形成的原因,在這個基礎上,引入對于這種多樣性如何進行保護的問題。這種對教材的編排方式,給學生提供了學習的目標和思維的空間,在心理上造成一種懸念,可以將學生的注意、記憶和思維高度調動起來,發揮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可以獲得較好的效果。
三、創設教學情境,促進知識遷移
生物化學課是高職院校教學重點內容,對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多方面價值意義。隨著高職教育體制深化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弊端日趨顯現,擬定符合高職教育體制標準的授課模式,才能推動技術型人才培養機制建設。生物化學是一門實用性的醫學基礎課,實際教學過程面臨著諸多問題,限制了大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要綜合考察課堂教學實況,努力為學生建造更加優質的學習環境。[1]
二、生物化學理論
生物化學是運用化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生命物質的邊緣學科,其任務主要是了解生物的化學組成、結構及生命過程中各種化學變化。從早期對生物總體組成的研究,進展到對各種組織和細胞成分的精確分析。隨著社會理論研究工作深入開展,生物化學理論成為學術界研究重點,綜合生物學、化學等理論知識,共同探討相關知識體系,對社會科研與發展具有實質性意義。此外,生物化學作為生物學和物理學之間的橋梁,將生命世界中所提出的重大而復雜的問題展示在物理學面前,產生了生物物理學、量子生物化學等邊緣學科,從而豐富了物理學的研究內容,促進了物理學和生物學的發展。
三、生物化學理論教學難點總結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校內專業設置與教學活動必須圍繞技術領域開展,以先進理論知識為中心實施教學活動。生物化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由于涉及內容面域廣泛,課堂教學活動存在諸多難點,限制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第一,教學思想。高職院校重點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學科教育以實用性為準則,共同培養不同專業領域人才。生物化學理論教學中,無論是學校或教師人員,均沒有建立符合學科教育準則的思想理念,限制了大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積極性。例如,醫學專業知識涉及面廣,生物化學課知識學習難度大,尤其在實驗課中要實際操作,許多學生對生物化學課產生“排斥”心理[2]。第二,教學方式。生物化學理論課教學缺少方法與平臺,大學生個人潛能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揮,阻礙了課堂教學活動的有序進行。生物化學不僅涵蓋了多個領域的知識,對教師授課方法也具有特定要求,否則將無法達到預定的教學效果。其中,“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尚未普及應用,學校長期單一注重生物化學理論教學,大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得不到培養,限制了學生綜合能力水平的提高[3]。第三,教學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有理論知識必須在社會實踐中得到檢驗,才能體現出理論知識的應用價值。目前,高職院校開展生物化學理論教學活動,大多依賴于理論知識教授,對知識應用培訓、理論知識操作、課堂實踐指導等方面缺乏引導,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專業實踐能力。
四、“理論課”教學實踐改革對策
生物化學理論系統十分抽象,每一個知識領域涉及學科內容廣泛,大大增加了教師日常授課的難度。與此同時,高職教育對人才培養標準逐年增加,高職學生必須努力學好理論知識,才能對后期實踐操作提供科學指導。高職教育以實踐技能為培養目標,這些都依賴于理論知識學習與理解,“理論課”是生物化學教學改革的關鍵內容。第一,增強認知。從思想上增強學生對生物化學課的認知能力,為課堂教學活動創造有利條件。生物化學通過對生物高分子結構與功能進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生物體物質代謝、能量轉換、遺傳信息傳遞、光合作用、神經傳導、肌肉收縮、激素作用、免疫和細胞間通訊等許多奧秘。教師積極培養學生對專業課程的認識能力,可使其對生命本質的認識躍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第二,關聯學科。任何一門學科都是相互關聯著的,生物化學教學也要注重科目之間的連貫性。例如,生物學中一些看來與生物化學關系不大的學科,如分類學和生態學,甚至在探討人口控制、世界食品供應、環境保護等社會性問題,都需要從生物化學理論角度入手,深層次挖掘理論知識之間的內涵。對涉及到學科知識的相關內容,教師要懂得把握理論之間的連貫性,共同構建新型學習平臺。第三,聯系實際?,F實生活是知識的來源,生物化學理論與實際生活存在密切關聯,從社會實際開展教學活動是不可缺少的?,F階段,生物化學是在醫學、農業、某些工業和國防部門的生產實踐的推動下成長起來的,反過來,它又促進了這些部門生產實踐的發展。因此,教師可結合社會發展實況,對生物化學理論進行詳細講解,提高了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知水平。
五、“實踐課”教學案例綜合分析
1探究式教學理論應用特點
1.1知識運用具有實踐性
在探究生物知識時,學生主要是運用自身基本認知以及以往所學知識進行探究,而后根據自己的能力,發現并解決問題。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學生充分調用了過往的生物知識和能力,同時,也進一步驗證了所學知識,由此獲得新的知識和生物學規律,豐富了生物領域的知識和學習經驗,而借此探究過程,學生同樣會加深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1.2培養學生學習自主性
探究式教學理論引入到高校生物教學中,教師只是作為啟發者、帶領者,而學生才是整個探究活動的主體,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明確探究目的,帶著任務自主設計學習過程,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到探究結論。這一過程中,培養了大學生自主學習性,全面的調動了學生主觀能動性,這為培養學生生物領域的探究意識奠定了基礎。在自主學習意識驅使下,學生可以在參與探究學習活動中,提升獲得感。
1.3強調探究合作學習性
探究式教學理論的運用,并非是所有的生物問題都需要組織學生合作探究,有些淺顯的問題學生獨立探究完成即可,而部分難度較大的生物問題,則需要引導學生學會合作探究,這需要生物教師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劃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鼓勵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相互探討、思想碰撞、交流協作。此種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同時,也能極大的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進而有效促進探究式教學在高校生物教學中的順利實施。
1.4重視教學整個過程性
在高校生物教學中,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自主或者合作探究,利用探究這一過程,促使學生深入理解生物學知識,與此同時,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新的感悟和體驗。由此不難看出,探究式教學模式并未盲目的注重學生知識學習情況,而是更加注重對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綜合能力等方面的培養。
2探究式教學理論應用原則
2.1確保探究科學合理
生物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有著非常獨特的發展規律,因此,高校在開展生物探究式教學中,教師需要遵循科學思想,所選擇的生物知識、探究問題必須保證科學,要遵照事實依據,從而促使學生認識到生物學的探究要實事求是、尊重事實。高校生物教師在選擇相應的探究課題時,要保證其現實性、實踐性,既要尊重生物學發展規律和趨勢,更要符合學生生物學習能力,這就需要改進原有生物探究式教學模式,以教材內容、學生學習能力為導向,探索出合理、有效的探究模式。
2.2遵循以學生為主體
我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強調了學生教學的主體地位,對此,高校生物教師在開展探究式教學活動時,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保護好學生的人格,實施更加個性化的教學,主要目的就是激發學生探究意識,提升學生探究能力,深化學生對生物學的認知,有效引導其自主探究。探究學習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提問、質疑的空間,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學會質疑固有知識,進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在探究過程中增加經驗。對于學生的發言,教師要堅持平等原則,保證每個學習小組、個體,都有機會表達意見。
2.3探究面向全體學生
在高校生物探究式教學中,教師所設置的探究課題、組織的探究活動,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其中。實際上,在整個探究式教學過程中,教師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讓所有學生參與其中,從而保證探究教學落實到每個人身上,給予所有學生探究機會,并借此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從思想層面給予學生深刻的認知,即生物學知識的探究需要積極探索、實踐。所以,教師在應用探究教學理論過程中,一定要避免差異性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引導所有學生參與其中。
2.4豐富創新探究形式
目前情況看,部分教師已經逐步引入探究教學模式,但具體實踐中,探究的形式過于老舊,很難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同時,采用的探究形式也未能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認知差異等,嚴重影響了學生探究效果。因此在教學前,高校生物教師應當做好課前準備,依照學生個性特點、興趣愛好、接收能力等制定相應的探究計劃,進而更好的落實探究教學任務。
3高校生物探究式教學模式具體實踐過程
3.1構建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疑問意識
高校生物教學中,由于受到教學時間、教學地點以及教授內容等方面的限制,如何才能促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提出問題,并逐步形成探究思維,這是高校生物教學需要思考的問題。為此,探究式教學的開展可以借助教學情景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進而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有助于快速帶領學生進入學習狀態,進而激發學生產生求知欲望,而后自主參與探究、討論活動。在具體實踐中,生物教師應當結合教學內容出發,合理創設探究的情境,進而營造出探究的氛圍,由此激發學生問題意識,引發探究互動。生物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與生物技術,生物工程屬于兄弟專業。對此,教師可以設計生物實驗情景,借助具有探究性的實驗來激發學生興趣。如在《細胞生物學》課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究細胞膜,為學生提供實驗所需器具,鼓勵學生以小組方式開展實驗探究。而后根據組內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討論。學生討論后,發現熱水可以使細胞破裂,還有的學生說是細胞被熱水燙死了,里面的物質才流出。多種聲音、多種質疑下,學生學習興趣、探究熱情被激發。再比如,可以創設問題情景,借助問題啟發學生思考,與自身思維產生沖突,并在沖突中探索、求證知識。比如,在《遺傳學》課程中,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以采用問題引導式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出兩個情境,其一,兩只黑兔子后所生的兔子有黑也有白,其二,一只黑兔子和一只白兔子后,生下了兩只黑兔子。并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兩只黑色兔子后,生的是白色兔子?”、“而黑白兔子后,卻生的都是黑色兔子呢?”借助一系列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究意識,主動思考,自覺討論。
3.2引導自主探究,培養學生質疑能力
生物學專業的主要人才培養目標就是,要具備生物科學基本理論知識,同時,還要掌握相關學科理論知識,更要擁有較強的實驗技能,進而促使學生畢業后,可以在各個領域,如醫藥、食品、環保等行業從事與生物技術有關的應用研究、生產管理、技術開發等工作,成為一名高級生物專門人才。依照這一培養目標,高校生物教師在設計探究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提升其創新能力,從而為日后相關領域的研究、技術開發等工作打好堅實基礎。對此,教師應當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全面整合出學生的疑問,而后有選擇性的挑選出一到兩個作為探究教學課題,這樣可以避免出現因為疑問過多,課堂教學混亂,探究無效的情況,在明確核心問題后,引導學生自學探究。確定探究目標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自身學習能力、興趣等,選擇性對問題設計相應的探究方案,并嘗試著解決。例如,在《發育生物學》課程中,主要是研究生物從和卵子發生,到發育、再到死亡的規律,要求學生在學習并掌握發育生物學知識后,可以與其他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構建出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以植物生物為例,教師可以開展“翻轉課堂”教學,在課前為學生提供相關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學習前置”,促使學生帶著課前預習過程產生的問題,集中到課堂討論、探究,如“開花時間的調控機制”、“根發育調控機制”等等,可以結合多媒體講解,也可以播放視頻,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積極探究。生物教師需要明確的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質疑能力,所以,在探究中,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開放、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這樣才可以更好的推動生物自主探究活動有序進行。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組內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極大的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很多不愛發言的學生也借此機會展示了自我,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生物學習自信心,使得學生在溝通交流中學會與他人相處。通過有針對性的探究活動,學生生物學思維得到了啟發,并在與他人交流過程中,也認識到自身不足,學習他人長處,在學生探究過程中,高校生物教師要注意鼓勵式引導,多給予學生肯定和認可,只要學生提出質疑,便可適當的表揚,從而增強學生探究自信,敢于突破和挑戰問題,引導學生繼續探究,進而營造出濃厚的探究氣氛,助力學生學習,并使得學生認識到,這樣探究精神值得發展、學習。
3.3組織探究學習,促使學生總結結論
在情境創設和探究啟發作用下,最終還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探究的內容,進行總結,其本質就是總結整個學習過程,通過總結,可以幫助學生在整體上了解并掌握生物學內容,并深入認知探究性學習,這一過程,也是促使學生構建知識網絡的過程中,從而逐步培養學生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增強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還是以上文的發育生物學知識為例,當學生合作探究后,可以引導學生總結發育的知識、發育規律,最終小組內整合結論,進行匯報。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總結,如有的學生采用了“思維導圖”方法,以樹狀圖的形式,總結了生物發育整個過程;有的學生利用了多媒體,以動態的畫面,呈現了生物發育各個環節關鍵點,配合解說總結了知識。不同的方法,不同形式的呈現方式,都是學生探究的結果。學生總結后,為了繼續延續這種探究學習,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將探究的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完成從實踐、認識、具體的實踐這一過程,促使學生探究思維得到發展,使得學生在課外更多的觀察、思考、分析和探究,達到“課堂結束但教學并未結束”的效果。
4探究式教學理論在高校生物實踐中的效果分析
首先,在高校生物教學中應用探究式教學理論,充分落實了新課程教學理念。構建了以學生為主體,且具有探究性的課堂。探究式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發揮指導者、引導者、組織者作用,鼓勵學生發揮自主性,積極參與到探究課堂教學互動中,這不僅帶領學生深入探究生物學知識,培養其探究精神,與此同時,還與學生之間構建了良好師生關系,更加有利于促進學生探究性學習。其次,采用探究性教學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轉變高校生物教師教學理念,并積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探究式課堂,學習氛圍活躍,知識學習效果好,教師教學工作開展順利,可謂是師生“雙贏”的有效方法。最后,在此種探究性的學習引導下,高校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開始轉變,從以往被動逐步轉為主動探究,學生學習意識、學習能力、學習能動性等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對其學習其他學科產生了重要促進作用,更是日后學生從事生物學研究、管理等工作的必需素養。
5結束語
【論文摘 要】 生物科學為實施生態德育提供了科學理論基礎和教育資源,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教育,能促進學生生物課程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實現科學技術的和諧發展,理應引起高度重視。
生物學作為一門與生態倫理學、生態德育有著理論淵源關系的學科,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對達成生物學課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的課程目標,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完成基礎教育的公民素養培養任務乃至對生物科學與技術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一、生態德育的概念
當前關于生態德育的理論研究大都集中于生態德育的價值論層面上,實踐研究相對較少,對生態德育概念上的界定也比較單一。通過大量的查閱相關文獻,發現當前在生態德育概念的表述上幾乎都是援引劉驚鐸教授的觀點:“所謂生態德育,不是生態倫理學,也不是生態道德,而是一種生態教育活動,一種新德育觀。它是指教育者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的生態道德觀點出發,引導受教育者為了人類的長遠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意識、思想覺悟和相應的道德文明行為習慣。它要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上樹立一種嶄新的人生觀、自然觀和生存發展觀,并合理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意識地控制人對自然的盲目行為。”這是目前學術界認可度比較廣泛的生態德育概念。
二、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德育的必然性
1、生物科學為生態德育提供科學理論基礎
生態德育的科學理論基礎,主要來自于生物科學領域中的生態學。生態學是研究生物的生存條件以及生物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其研究對象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的基本單位是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區域中由生物與其所處的環境所構成的統一的整體,它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環境等幾個組成部分。生態系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從結構上說它是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等幾個密切相關的部分組成;從功能上說,它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將各組成部分緊密聯系起來,并具有穩態和反饋調節的內部機制。各種生物通過食物供養關系相互聯結起來,構成食物鏈和食物網,物質、能量、信息主要就是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在自然界中,處于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使生物的種類和數量總能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就是生態平衡,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但是生態系統維持這種平衡狀態的能力是有限的,當外來的干擾因素超出了生態系統自身的調節能力時,生態系統就會失衡,或者說生態平衡就會破壞。
2、生物學課程為生態德育提供教育資源
生態德育以生物學知識為科學理論基礎,這就使得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德育具有明顯的優勢,生物學課程能夠為生態德育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以初中生物學課程為例,《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將“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規定為初中生物學課程總目標之一。在課程內容的設計思路中也指出“考慮到具有關心、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行為是九年義務教育重要的培養目標,結合生物學科特點,內容標準突出了人與生物圈……”在教科書的編寫中,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生物學實驗教科書為例,在課程內容的編排上體現了以生物圈為主線的特點。以生物圈為課程內容的主線,將人類和其他生物都納入生物圈的范疇,引導學生樹立人類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類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的自然觀。這是非人類中心主義視野下的課程理念。從具體的課程內容上來說,不同的課程內容有不同的生態德育價值,和生態德育的內容體系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可作為相應的生態道德教育的素材。
轉貼于
三、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德育的意義
1、促進學生生態道德素養的發展
中學生物教學中的生態德育是學校德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德育,有助于學生生態道德素養的養成。這是生態德育的本位性,也是生態德育的價值所在。生態道德素養的培養有多種途徑,不只是生物教學,還包括物理、化學、地理等學科的教學,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和學校的其他教學活動、學生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等都是培養生態道德素養的途徑。但是,生物學科作為一門與生態德育有著密切的理論淵源關系的學科,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德育有著更多的有利條件和因素。生物學理論知識有助于學生系統、全面地認識自然,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和自然觀,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態道德觀和生態道德意識;對生命本質美、生命過程美、自然生態景觀美的體驗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生物學中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以及人們采取的相應的環保措施等內容和實踐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能力。
2、促進生物學課程目標的達成
將初中生物學課程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程目標。和生態德育理念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著較強的對應關系。對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他方面目標的達成,生態道德教育能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進行生態道德教育必然要求學生了解當今自然界生物資源狀況,也就將我國的生物資源狀況包含在內;生態德育要求培養學生熱愛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生態系統的情感,也就必然的包含了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的培養;同時,生態德育要求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能力,其中包括保護環境的能力,而保護環境離不開人類的科學技術實踐,這就需要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比如科學的態度和創新、實踐的精神;另外,生態德育也關注人類自身的發展,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因此,生態德育不僅有助于中學生物學課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程目標的達成,而且是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程目標的超越。
3、促進生物科學與技術的和諧發展
在二十世紀,生物科學和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例如遺傳育種、基因診斷和治療、人類基因組計劃、克隆技術等等在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極大的改變了我們的傳統觀念。進入二十一世紀,生物科學被認為是最有發展前途的領頭學科之一,生物科學和技術必將在人類歷史上再創輝煌。但是,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它在為人類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今天全人類正在面對的生態危機,很大程度上正是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正因為如此,才有激進的人文主義者主張放棄科學技術,回歸自然。當然,我們應當認識到,錯誤不在科學技術本身,而在于掌握科學技術的人的觀念上。掌握在人手中的科學技術就好比一把菜刀,菜刀可以切菜,但也可以用來殺人,菜刀做什么,完全取決于人的意念。所以,要想使科學技術為人類造福,首先掌握科學技術的人要有一顆仁愛之心,熱愛人類自身,熱愛包括人類在內的大自然,要有保護環境的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利用科學技術為人類謀福利的時候,必須首先考慮到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事先采取相應的措施,邊發展邊治理。這樣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今天在生物課堂上學習的青少年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有一部分將成為未來生物科學技術發展的生力軍。因此,我們必須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自然觀和生態道德觀,讓他們懂得熱愛自然,關愛生命,實現科學技術的和諧發展,避免像大學生用硫酸傷熊這樣的愚蠢事件再次發生。這種自然觀和生態道德觀的樹立不是通過生物科學知識的學習可以完成的,必須通過生態道德教育來實現。
參考文獻
[1] 周谷平,朱紹英.生態德育與環境教育之關系探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5,(2).
[2] 文驚鐸.生態體驗,道德教育的新模式[J].教育研究,2006,(11).
[3] 周谷平,孫朝陽.哲學視野中的生態德育[J].當代教育論壇,2005,(7).
1建設內容
1.1課程教學內容和體系
繼續優化教學內容,強化野生動物醫學特色,進一步完善教學體系。強化野生動物醫學特色體現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以感染野生動物或經濟動物常見病原微生物為教學重點,兼顧傳統教學中常見病原微生物的列舉,調整優化教學內容。為此,課題組成員在日常教學中非常注重收集野生動物微生物教學案例,現已收集野生動物及經濟動物感染各種病原微生物案例近千件,且絕大部分案例來源于外文文獻,將這些案例按微生物種屬特性進行分類,并且將一些代表性案例定位于教學章節中,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優化教學內容,強化了野生動物醫學特色。部分優化后的教學內容初步應用于2010級動物醫學專業的獸醫微生物學的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課堂上態度積極,專業學習目標更加明確,專業學習動力明顯增強,主動查閱野生動物及經濟動物疾病文獻的積極性提高,能夠積極與課程組教師探討自然保護區、森林動物園、經濟動物飼養場野生動物習性及野生動物病原微生物感染及流行情況。而課程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運用優化后的教學內容來講授,課堂教學務實,有抓手,授課效果更加生動。
1.2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學中大力推行啟發式、問題式、案例式等教學方式,依據野生動物保護醫學工作特點,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融于臨床案例的破解中講述。大量搜集和整理問題式的問題和案例式的案例,將其細化并定位融于教學章節中。通過教學中問題和案例的提出、問題解決方案的設計及問題預想結果的推斷,可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獸醫微生物學理論知識,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野生動物醫學相關科研探索。例如肉毒梭菌感染野生鳥類的教學案例:2011年10月份,加拿大安大略省一處海灘上驚現數只死鳥尸體。專家認為,這些鳥可能是感染肉毒桿菌死亡的。目前,這處海灘附近尚未發現人類感染肉毒梭菌的病例。教學導入:什么是肉毒梭菌?它在形態結構上有哪些特點?有哪些生化特性?如何分離培養?怎樣進行診斷?野生動物肉毒梭菌感染的流行病學特征怎樣?該病的爆發與野生動物棲息生境和食有何關系?案例分析:野生鳥類肉毒梭菌中毒的疾病特點?野生鳥類食性(吃魚)與肉毒梭菌中毒的關系?肉毒梭菌的作用機理?如何診斷和防治野生動物的肉毒梭菌病?教學中利用多種手段提高授課效果,加強數字化資源建設,搭建網上教學平臺[2]。首先要大力開發、完善多媒體教學課件,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直觀、生動、形象傳遞教學內容。將課程教學大綱、教學方法、授課教案、習題、授課錄像、多媒體課件等資源上網,充分利用網上教學平臺,促進教學互動,使學生更加全面清晰地掌握授課內容。在課堂上大量導入自然保護區、森林動物園、經濟動物飼養場等在生產實踐中常見的野生動物獸醫微生物學相關問題,同時向學生征集處理解決方案,可促進學生對授課內容的加深理解和吸納。另外,大量收集臨床病例資料,豐富教學資源。在教學中,不定期展示臨床真實病例,盡可能多提供學生接觸實際病例的機會,指導學生利用所學獸醫微生物學理論知識及實踐技能進行取樣、檢驗及臨床分析,更直觀展現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效果。
1.3實踐環節建設
要構建獸醫微生物學實踐教學體系,需充分論證現有實踐教學內容的設置,對實驗內容進行合理的刪減和整合,增加野生動物病原微生物實驗對象比例,把一些孤立分散的實驗項目有機整合,增加綜合性、創新性實驗項目,使實踐教學過程盡量符合病原微生物臨床檢驗及科學研究的實際程序,模擬現場工作程序。教學方式采用啟發式,教學設計采用環環相扣式,通過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實驗項目來解決教師在實踐教學前設置的問題,使整個實驗教學過程完整、系統,教給學生一種連續的微生物技術和手段[3]。豐富實踐教學野生動物疾病臨床樣本,建立完整的實踐教學測評體系。
1.4考核改革
考核是一種有效提高和鞏固學生《獸醫微生物學》學習效果的手段??己藰藴实拇_定受到教學目的和培養目標的制約,服務于教學活動。良好的考核體系能夠正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評估教師的教學效果,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改變現有的理論知識測評辦法,逐步建設獸醫微生物學試題庫,增加實踐性、綜合性及分析性試題的比例,強調考核學生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2.1特色案例的收集及整理
特色教學案例在教學中的適時給出大大提升教學效果,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但如何全面準確獲得這些特色教學案例是個難題。課程組成員反復商討解決辦法,決定采用網絡、雜志、書刊等途徑廣泛收集相關資料,為了獲得更加生動的教學案例,課程組成員幾次深入國內幾處大型野生動物園、自然保護區、珍稀動物繁育基地及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場,大量收集野生動物流行疫病相關資料,整理特色教學相關案例,并融于教學內容中,充實教學,突出課程特色。
2.2課程保障體系建設
華東理工大學研究生院的專業有:
哲學、應用經濟學、金融、國際商務碩士、法學、經濟法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國際法學、政治學理論、中外政治制度、社會學、社會學、人口學、社會管理與社會政策、理論、法律、社會工作、社會工作碩士、高等教育學、體育人文社會學、英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設計藝術學、翻譯、數學、物理學、理論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光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精細合成化學與分子工程、海洋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統計學、心理學、力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固體力學、工商管理碩士、公共管理碩士、社會工作碩士。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生物課堂 教學 生態 德育
生物科學為實施生態德育提供了科學理論基礎和教育資源,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教育,能促進學生生物課程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實現科學技術的和諧發展,理應引起高度重視。
一、生態德育的概念
當前關于生態德育的理論研究大都集中于生態德育的價值論層面上,實踐研究相對較少,對生態德育概念上的界定也比較單一。通過大量的查閱相關文獻,發現當前在生態德育概念的表述上幾乎都是援引劉驚鐸教授的觀點:“所謂生態德育,不是生態倫理學,也不是生態道德,而是一種生態教育活動,一種新德育觀。它是指教育者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的生態道德觀點出發,引導受教育者為了人類的長遠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意識、思想覺悟和相應的道德文明行為習慣。它要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上樹立一種嶄新的人生觀、自然觀和生存發展觀,并合理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意識地控制人對自然的盲目行為。”這是目前學術界認可度比較廣泛的生態德育概念。
二、生物科學對生態德育的現實意義
1.生物科學為生態德育提供科學理論基礎。生態德育的科學理論基礎,主要來自于生物科學領域中的生態學。生態學是研究生物的生存條件以及生物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其研究對象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的基本單位是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區域中由生物與其所處的環境所構成的統一的整體,它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環境等幾個組成部分。生態系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從結構上說它是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等幾個密切相關的部分組成;從功能上說,它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將各組成部分緊密聯系起來,并具有穩態和反饋調節的內部機制。各種生物通過食物供養關系相互聯結起來,構成食物鏈和食物網,物質、能量、信息主要就是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在自然界中,處于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使生物的種類和數量總能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就是生態平衡,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但是生態系統維持這種平衡狀態的能力是有限的,當外來的干擾因素超出了生態系統自身的調節能力時,生態系統就會失衡,或者說生態平衡就會破壞。
2.生物學課程為生態德育提供教育資源。生態德育以生物學知識為科學理論基礎,這就使得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德育具有明顯的優勢,生物學課程能夠為生態德育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在課程內容的設計思路中也指出“考慮到具有關心、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行為是九年義務教育重要的培養目標,結合生物學科特點,內容標準突出了人與生物圈……”在教科書的編寫中,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生物學實驗教科書為例,在課程內容的編排上體現了以生物圈為主線的特點。以生物圈為課程內容的主線,將人類和其他生物都納入生物圈的范疇,引導學生樹立人類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類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的自然觀。這是非人類中心主義視野下的課程理念。從具體的課程內容上來說,不同的課程內容有不同的生態德育價值,和生態德育的內容體系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可作為相應的生態道德教育的素材。
三、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德育的意義
1.促進學生生態道德素養的發展。中學生物教學中的生態德育是學校德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德育,有助于學生生態道德素養的養成。這是生態德育的本位性,也是生態德育的價值所在。生態道德素養的培養有多種途徑,不只是生物教學,還包括物理、化學、地理等學科的教學,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和學校的其他教學活動、學生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等都是培養生態道德素養的途徑。但是,生物學科作為一門與生態德育有著密切的理論淵源關系的學科,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德育有著更多的有利條件和因素。生物學理論知識有助于學生系統、全面地認識自然,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和自然觀,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態道德觀和生態道德意識;對生命本質美、生命過程美、自然生態景觀美的體驗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生物學中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以及人們采取的相應的環保措施等內容和實踐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能力。
2.促進生物學課程目標的達成。將初中生物學課程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程目標。和生態德育理念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著較強的對應關系。對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他方面目標的達成,生態道德教育能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進行生態道德教育必然要求學生了解當今自然界生物資源狀況,也就將我國的生物資源狀況包含在內;生態德育要求培養學生熱愛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生態系統的情感,也就必然的包含了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的培養;同時,生態德育要求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能力,其中包括保護環境的能力,而保護環境離不開人類的科學技術實踐,這就需要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比如科學的態度和創新、實踐的精神;另外,生態德育也關注人類自身的發展,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因此,生態德育不僅有助于中學生物學課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程目標的達成,而且是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程目標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