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30 17:43:50
序論:在您撰寫校園產生的原因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校園暴力 中小學生 教育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1校園暴力定義
關于校園暴力的定義國內外目前還沒有統一的界定,1996年世界衛生大會從醫學的角度對校園暴力做出了定義:蓄意運用軀體的力量或權利,對自身、他人、群體或社會進行威脅或傷害,造成或極有可能造成損傷、死亡、精神傷害、發育障礙或權利剝奪的行為。簡而言之,和在校師生直接有關的暴力行為,都可以界定為校園暴力。由于校園暴力主要發生在中小學校園,因此在這里我們主要敘述的是中小學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暴力、欺凌行為。
2.1家庭原因
由于我國目前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社會上產生各種紛繁復雜的觀念,家長在各種矛盾與利益的選擇中容易產生急功近利的價值觀,對待孩子的不良行為秉持“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觀念,而長期處于暴力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其生理和心理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國內有調查顯示,當家庭中出現親密伴侶暴力時,兒童更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睡眠障礙、攻擊等適應方面的問題。而兒童一旦出現適應方面的問題,就可能引發問題行為。國內學者李濤等發現,兒童社會適應的不良通常表現為外化問題行為和內化問題行為。外化問題行為主要包括攻擊、違紀、多動等違道德和行為規范的行為;內化問題行為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郁等發生在個體內部的消極情緒問題。
2.2暴力傳媒的影響
如今的社會快速發展,新的傳媒方式正在不斷滋長。生長于新世紀時期的青少年,不可避免的會受到新興媒介的影響,這些新興媒介主要包括電視和網絡游戲等。由于電視電影節目良莠不齊,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認知能力并沒有發展完全,因此觀看這些電視暴力的青少年,容易受到這些節目的替代強化,將自己代入電視節目,容易幻想自己就是電視中的暴力人物,潛移默化地在現實生活中產生攻擊行為。而相較于電影電視中的角色,電子游戲中游戲者可憑自己的喜好選擇角色屬于直接強化,即游戲者如果表現出攻擊性就會得到獎賞,這種對暴力的直接參與強化了攻擊行為,將使攻擊行為增加。因此網絡暴力游戲是誘發青少年暴力行為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2.3學校原因
在當今應試教育背景下,學校輕德育重智育,一昧地教書卻忽略了育人。缺乏生命教育及法制教育,使學生只注重成績,忽視自己道德建設。而學校對于校園欺凌事件的不作橐彩塹賈灤T氨┝ο窒舐漚不止的原因之一。在校園暴力事件發生后,有些學校為了維護政績形象,秉持“家丑不外傳”的觀念,對校園暴力行為進行低調處理,將欺凌行為簡單的定義為學生之間的小打小鬧,因此不但不為受害學生討回公道,還積極做受害學生家長做思想工作,希望他們能不追究到底。有很多受害學生和家長由于不想招惹更多麻煩,往往選擇接受道歉或者隱忍轉校,對施暴者的追究往往也不了了之,這無疑會縱容和強化施暴者“恃強凌弱”的思維和行為。
2.4政府原因
由于我國現有的教育法律體系及相關政策,沒有形成有效而又明確的依據來認定“校園欺凌”事件,使得對“校園欺凌”事件的處理經常會不了了之。而受《未成年保護法》的影響,未成年人犯罪基本上都會從輕處理,或是由家長帶回去教育。因此當校園暴力事件發生的時候,由于沒有明確保護暴力受害者的法律,以及由于對未成年犯罪的寬大處理,使得施暴者可以肆意妄為而不用擔心法律的懲罰。特別是對于處于十四歲以下的兒童,由于無責任能力,因此在違法犯罪后不會被判刑,只是讓家長領回家教育。這使得很多受害者家長在沒有有效方法避免孩子遭受校園暴力的情況下,會鼓勵孩子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來對待校園暴力,而這種方式無疑造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使校園暴力愈演愈烈。
3校園暴力的防治
3.1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港灣,卻也是孩子問題產生的根源。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情緒特征及其控制機制與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密切聯系,父母采取懲罰嚴厲、拒絕否認、過分干涉等負性養育方式越多,其子女有更高的憤怒情緒,并容易在特定情境中向外表達。因此家長應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采取科學的教育方法,對待孩子的不良行為進行耐心引導而不是拳打腳踢。平時要注重于孩子進行交流,關心孩子成長,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和性格,對待孩子所遇到的困擾能及時知曉,與孩子保持溝通,尊重孩子的主體性,建立民主化家庭。而對待家庭內部親密伴侶之間的暴力問題,可采取系統家庭治療,系統家庭治療對改善青少年家庭環境、減少青少年家庭內的暴力行為有協助作用。有利于緩解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3.2媒介方面
人際關系對青少年建立自我認同感、培養社會支持體系和應對壓力具有重要作用。在人際交往中受挫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到電視媒體和電子游戲誘惑,試圖使用虛擬世界作為替代來緩解現實中的社交問題。青少年學生很多是在現實生活中抑郁不得志,找不到自己的價值,與同學關系緊張淡漠才沉迷網絡。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使他們能夠發現自己的價值,在與同學交往中體驗樂趣意義,能夠有效緩解青少年對網絡游戲的依賴。而對于一些沉迷網絡游戲不能立即抵制誘惑的青少年,應該讓他們多接觸親社會視頻游戲。通過親社會這一游戲使其遠離暴力游戲世界,在潛移默化中將親社會行為納入自己的意識,減少暴力行為。已有研究顯示,親社會視頻游戲會促進青少年的親社會行為,同時減少青少年的攻擊。
3.3學校方面
學校應該定期督促班主任對學生開展校園欺凌主題班會,讓學生明白欺凌行為的界定與后果,并且可通過小品、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學生體驗欺凌者與被欺凌者的內心感受。定期開展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學生熱愛生命,敬重生命,同時能夠懂法、守法、用法。建立健全學校心理輔導機構,并將學校心理輔導機構介紹給學生,使學生有心理問題的時候,能找到地方去解決。班主任及任課老師應與學生多加接觸,留心有異常情緒的學生,及時的給他們心理幫助和輔導。同時應防患于未然,加強學生的自我保護、自我防范方面的意識,教給學生對遇到暴力事件時,正確的處理方法,使學生在真正遇到問題時不至于孤立無援。由于缺乏自信的孩子更容易卷入暴力事件,因此應該在學校教育時注重對孩子進行自信心及社交能力訓練,使他們能夠對自己產生自信與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3.4政府方面
政府應該盡快建立校園安全立法工作,完善校園暴力立法行為。健全暴力行為懲治制度,讓欺凌者受到應有的懲罰,才能有效地鼓勵那些被欺凌的孩子起來反抗。同時政府可以建立工讀學校,對那些有暴力行為,不適合在普通學校就讀但是不至于送入少管所的青少年,送入工讀學校就讀。在工讀學校應該進行常規的學校教育,使處于學習黃金期的青少年不至于荒廢學業,同時建立職業教育,讓青少年在工x學校里學會一技之長,這樣以后進入社會,能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找到自己的價值,不至于無所事事。更要進行法制教育,讓青少年能夠真正的懂法、守法、用法,明確法律的界限。
4小結
校園暴力的頻發,我們不能集中于哪一方面的過錯,也不能忽視每一個方面的原因。對校園暴力的杜絕與預防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只要社會各方齊心協力,就能共同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還孩子一個清平世界。
參考文獻
[1] 秦秀清,朱雙燕.論校園暴力的類型及主體特征[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報,2011,24(1):32-34.
[2] 李濤,徐振興,等.親密伴侶暴力中兒童的社會適應及干預[J].心理科學進展,2016,24(9):1448-1456.
[3] 邵陽,謝斌.男性暴力型違法犯罪青少年的憤怒情緒特征與父母教養方式對照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17)4,481-483.
一、農村校園冷暴力存在的主要特征及表現形式
冷暴力主要是利用心理攻擊將受暴力對象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農村校園中展現的形式主要是兩種方式[1]。一種是利用具體的言語動作給目標帶來負面情緒,使受暴力目標在感受上偏向消極。另外一種展現形式就是施暴者對目標展現?o視行為,讓目標感覺不到受尊重,逐漸在心理上產生困惑。施、受暴力對象也存在著顯著差別,有可能是團體之間或者個人之間、以及個人和團體之間產生矛盾情況下造成冷暴力的發生。
二、在農村校園環境中呈現冷暴力的具體展現
學生在互相交流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常常會因為見解不同造成冷暴力的發生,在校園這樣同一學習環境下長時間相處下的學生,由于存在著某些矛盾促使他們發生爭執。從對農村校園在這方面的表現可以看出大部分施暴者在性格上存在很大問題。由于學生在個體行為上存在很大差異致使他們對待事物的看法顯著不同,很容易因為意見無法達成一致造成冷暴力時間發生。如果受暴對象長期處于負面情緒,不利于該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甚至對社會的認知產生偏差。由此看來,這一現象的發生對暴力雙方都造成不利影響,對學生的身心成長產生一定阻礙。同時,對農村校園在校園建設方面加大了難度,不利于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
三、在農村校園中頻發冷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分析
在農村校園中發生冷暴力事件,對校園整體建設呈現不利作用。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來自以下方面因素的不正常引導。首先,學生在個性養成上存在著一定偏差[2]。很多學生在情緒表達上過于悲觀致使其在與他人相處時發生矛盾。同時,家庭在對學生展開教育時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家長與學生之間相處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生性格養成。此外就是校園、社會兩大環境對學生造成的不正確引導,造成了這一不良現象的發生。
四、農村校園在處理冷暴力、構建和諧校園的主要決策
(一)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確立正確觀念
農村學校在展開教學工作時,要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訓練,將提升學生整體素質設為主要教學目標。老師在教學時著重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并對其進行適當疏導,有助于學生良好品格的養成。學生自身要不斷努力提升道德修養,對事物產生正確看法,嚴格控制自身負面情緒的產生。在與他人相處時既要保證自身的利益又要考慮他人的想法。學生應該利用閑暇時間多參與活動,注重與人交流,在活動中掌握與人相處的正確方式。
(二)家長配合學校展開心理疏導
家長在與學生相處時要注重自身行為的管理,以及與他人相處時要注意言行規范,給學生呈現榜樣作用。同時,家長應該主動與學校配合完成教學工作,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引導。當學生在某一方面表現困惑時,老師及家長要及時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并給予正確的指導。
(三)學校、社會加強環境監察力度
學校、社會應該注重環境的建立,為學生建立一個好的學習及生活環境,對學生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學校方面應該加強對校園環境的管理,加強對學生在素質方面的教學,尤其對思政教學策略進行有效更新,適當融入心理教育。還可以定期舉辦相應的德政教育講座,或者相關課外實踐。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理念,有助于冷暴力現象的減緩[3]。同時,社會方面也要注重對學生正確理念引導,向學生呈現好的社會氛圍有助于學生之間和諧相處,有效減少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
關鍵詞 交通安全 交通事故預防 交通事故處理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各類機動車輛的擁有普及程度越來越高,進入大學校區的機動車日益增加,校園內的道路交通安全亟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交通安全的概念與交通事故的危害
交通安全是指不發生交通事故或少發生交通事故的主觀條件,即指交通參與者要嚴格遵守交通法規,提高警惕,不因麻痹大意而發生交通事故,只要有行人、車輛、道路這三個交通安全要素存在,就有交通安全問題,也許只是一個小小的意外,就會造成嚴重后果,斷送美好的前程,甚至生命。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能否健康成長,關系到民族的興衰和社會的進步?!皩W校安全重于泰山”。校園安全事關全體師生的生命和財產,事關學校和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校園交通安全。
二、高校易發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隨著高校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與社會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使校園內人流量、車流量急劇增加。許多高校教師擁有私家轎車,摩托車更是普遍,學生騎自行車的也很多。校園道路建設、校園交通管理已經滯后于高校的發展。當前,許多校園道路都比較狹窄,交叉路口沒有信號燈管制,也沒有專職交通管理人員管理;校園內人員居住集中,上、下課時容易形成人流高峰等等原因,致使高校的交通環境日益復雜,交通事故經常發生。據武漢某交通大隊提供的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該轄區10余所大專院校校園內發生交通事故16起,傷15人,死亡6人,其中重大交通事故5起。
三、高校交通安全事故的主要形式
(一)校園內易發生的交通事故。
校園內發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思想麻痹和安全意識淡薄。許多大學生剛剛離開父母和家庭,缺乏社會生活經驗,交通安全意識比較淡薄,同時有的同學在思想上還存在校園內騎車和行走肯定比公路上安全的錯誤認識,一旦遇到意外,發生交通事故就在所難免。校園內發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幾種:(1)注意力不集中。這是最主要的形式,表現為行人在走路時邊走路邊看書邊聽音樂,或者左顧右盼、心不在焉。(2)在路上進行球類活動。大學生精力旺盛、活潑好動,即使在路上行走也是蹦蹦跳跳、嬉戲打鬧,甚至有時還在路上進行球類活動,更是增加了發生事故的危險。2000年5月,上海某高校兩位男同學在操場踢完足球后,在回寢室的路上還余興未盡,在路上相互邊跑邊傳球,此時身后正好駛來一輛兩輪摩托車,駕駛員躲閃不及撞上了其中的一位,駕駛員方向把握不穩,那位學生被撞成右小腿骨折。(3)騎“飛車”。一般高校校園面積都比較大,宿舍與教室、圖書館等之間的距離比較遠,所以許多大學生購買了自行車,課間或下課時騎自行車在人海中穿行是大學的一道風景線。但部分學生騎車技術也實在“高超”,居然能把自行車騎得與汽車比快慢,孰不知就此埋下了禍根。
(二)校園內各種招牌,海報和大幅廣告牌設立位置不合理,影響視野。
30歲左右的黃某是華科大的在讀研究生,身為一對雙胞胎母親的她,每天下課后都要去接放學的兒子回家。據黃某的家人介紹,2005年12月9日下午4點半,黃某騎自行車從華科附屬幼兒園把大兒子接回家后,準備回幼兒園接小兒子。騎車從16棟家屬樓過道出來,在橫穿校內東三路向左轉彎時,與迎面飛駛而來的一輛山地自行車相撞。黃某連車帶人翻倒在地,送往醫院后因特重型急性顱腦損傷不治身亡。騎山地車的華科大附中學生錢某也多處受傷。據了解,事發后,交警趕到,但由于現場未保護好,對自行車相撞的責任劃分無法界定。黃某的家屬事后發現,在出事地點有一塊寬6米高2米的木質報刊欄,和南端一棵大梧桐樹連接,造成在路口處行人視線被遮擋。黃某家屬認為,此處報刊欄設置不當,該報刊欄的設置足以造成可預見性的后果,華科大在此處未盡交通安全保障義務,在易發生事故的路口,未設置任何安全警告標志,有安全隱患,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遂將學校告上法院,要求賠償各項經濟損失近40萬元。得知此情況后,事故中另一“主角”錢某也以同樣理由將學校至法庭,要求賠償其治療費用。 據悉,武漢市洪山區法院一審判決校方有過錯,需賠償撞車雙方的損失。
四、對發生交通事故的處理辦法
(一)及時報案。
無論在校外還是在校內,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后,首先想到的是及時報案,有利于事故的公正處理,千萬不能與肇事者“私了”。若在校外發生交通事故除及時報案外,還應該及時與學校取得聯系,由學校出面處理有關事宜。
(二)保護現場。
事故現場的勘查結論是劃分事故責任的依據之一,若現場沒有保護好會給交通事故的處理帶來困難,造成“有理說不清”的情況。切記,發生交通事故后要保護好事故現場。
(三)控制肇事者。
若肇事者想逃脫一定要設法控制,自己不能控制可以發動周圍的人幫忙控制,若實在無法控制也要記住肇事車輛的車輛牌號等特征。
五、交通事故的預防
(一)參照社會道路交通的管理方式,加強校園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和監督。
高??蓞⒄丈鐣缆方煌ǖ墓芾矸绞?,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2004年5月1日施行)和校園管理的有關規定,明確校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職能部門;明確校區各類道路的功能與限制規定;明確校區道路交通安全的具體要求,把校區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作為學校安全穩定的重要環節,切實加強規范管理。
(二)加強學校師生員工遵守道路交通安全的專項宣傳和教育。
要重加強校內機動車駕駛員的安全教育和培訓,督促司駕人員遵紀守法;要把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納入學校的日常教育之中,切實提高師生員工對于交通安全的認知度,提高師生員工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和自我保護的自覺性。
(三)加強校區道路交通安全設施的建設和管理,提高校區道路交通安全的基礎水平。
高校要在校門口和校區主要道路上設置減速和限速禁令標志,在轉彎道路口和易發事故地點設置警示標志以及設置減速壟等,校區主干道機動車限時速為20公里。要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合理規劃各類道路行車標線,增設夜間道路照明,增加水泥路坪防滑措施,有條件的高校實現校區主干道人車分流。同時,做好對校內的道路交通安全設施的維護保養工作。
(四)加強對違反校內道路交通安全行為的糾正與處罰,強化對校內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力度。
要加大校門的監管力度,施行校區機動車密度控制,嚴禁機動車特別是二輪摩托車在校內超速行駛。對違反校內道路交通安全規定的行為要果斷制止,對不聽勸告、屢教不改的當事人要輔以適當的行政處罰,以提高管理的嚴肅性,營造安全的校園環境。(1)治理外來車輛。校園是載客車輛經常光顧的地方,特別是有的大學校園多門,有的門在改建或未建好前,出租"的士"經常進入校園亂沖亂撞,加上逃避收費的車輛繞道經過校園,嚴重影響校園的教學秩序和師生的生命安全,交通事故時有發生。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校門設卡攔截進入校園的外來車輛,重點攔截進入校園的出租“的士”及二輪、三輪載客摩托車。對車輛人員進行嚴格管理,對來校辦事的車輛實行換證通行,本校教職工車輛發證通行,其它車輛禁止進入校園。同時在交通事故易發地段的校道上增設緩沖帶,在校道上比較危險和拐彎的地方設置交通標志牌,可減少校園交通事故的發生。(2)清理校園亂停亂放車輛。解決校園內車輛亂停亂放,特別是在校道上亂停亂放車輛,嚴重堵塞交通,影響校容校貌的現象,應嚴禁在校道上亂停放車輛,規范車輛的停放。加強對外來車輛和亂停亂放車輛的整治和管理,特別是載客機動車輛和“的士”的管理。糾正和處理各種違規車輛,教育亂停亂放車輛的人員,確保良好的校園交通秩序。(3)控制車輛進出校門,規范車輛行駛路線和停放秩序.實施按位停車,計時收費,憑卡(證)進出,按指定路線行駛,按指定校門出入等.
(五)增強交通安全意識。
不管是校內還是校外,發生交通事故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想麻痹、安全意識淡薄。作為一名在校大學生遵守交通法規是最起碼的要求。若沒有交通安全意識很容易帶來生命之憂。 大學生要自覺遵守交通法規除提高交通安全意識、掌握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識外,還必須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才能保證安全。在道路上行走,應走人行道,無人行道時靠右邊行走。走路時要集中精力,“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不與機動車搶道,不突然橫穿馬路、翻越護攔,過街走人行橫道;不闖紅燈,不進入標有“禁止行人通行”、“危險”等標志的地方。
(六)高校與交警聯手治理校園內部的交通秩序。
高校大多為開放式校園,進出車輛較多,近段時間來在校園內發生的交通事故呈增長趨勢。中南大學是湖南省率先與交警聯手治理校園內部交通秩序的高校。岳麓交警大隊的移動電子警察車駛入中南大學,對交通違法車輛進行抄牌記錄。中南大學投入了30多萬元,在交警部門的協助下,在中南大學5個校區的主干道統一規范了標識標線,共樹立了62塊交通標識牌,劃出了5200多平方米的交通標線.據介紹,以往校園交通秩序主要由學校保衛處進行管理,由于種種原因,對于一些交通違法行為管理或執行不到位?,F在日常的交通秩序由交警部門和學校保衛處聯手管理,交警將定期或不定期地對校園內交通違法行為實施手工或移動電子警察抄牌,并進行糾正和處罰。目前交警部門重點整治校園里亂鳴喇叭,亂停亂放,逆向行駛,自行車載人等現象。
六、結束語
要確保高校校園道路交通安全,維護校園的教學、生活秩序,學校一方面可采用上述相關可操作性強的策略外, 另一方面更要加強對校園內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加大學?!熬G色通道”的建設和學校周邊交通環境的整治,以進一步增強學生交通安全意識,提高其自防自護能力,遏制交通事故的發生。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保衛部一分部)
參考文獻:
[1]劉家琛.《道路交通安全法分解適用集成――常用法律分解適用集成系列》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10.
[2]劉志強.《現代道路交通安全技術叢書――道路交通安全工程》.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5-2.
[3]趙向陽,李文閣.《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釋義》.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1.
[4]賀崇明.《現代城市交通規劃叢書--城市停車規劃研究與應用》.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6.
[5]賀崇明,鄧興棟.《城市道路"語言"--指路標志系統的研究與實踐》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8-4.
關鍵詞:小學生;行為偏差;心理健康
小學生的行為偏差不僅對于自己所在的家庭、班級和學校會帶來不良的影響,更對自己的健康成長和學習發展有著負面的效應。作為教師,我們必須重點關注小學生行為偏差的預防和矯正問題。筆者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和相關研究,分析了小學生行為偏差產生的原因,并據此給出了一定的建議。本文將就此問題進行重點討論。
一、小學生行為偏差的產生原因
學校和教師發現、預防并及時糾正小學生的行為偏差,必須對學生產生此問題的原因充分掌握,從而以此為根本“對癥下藥”。筆者認為,小學生產生行為偏差的原因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方面:
1.學校方面。由于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現在依舊有部分學校和教師將學生的考試分數看做評判優等生和所謂“差生”的唯一標準。由于升學率、優秀率、班級和年級排名這些量化指標帶給學生心理壓力的同時,教師在客觀上也只能把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看做自己工作的重點。這直接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增加作業量,“主科”教師加課。有時,遇到教師因為缺乏指導的耐心,進而采用簡單粗暴的方式進行教學,也會直接對學生施加他們無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另外,由于有的學生性格特點問題,即便教師對其問題已經指出多次,并反復強調,但這些學生的行為卻依舊故我。還有的學生因為性格內向或學習方法等問題,雖然不斷地學習,想方設法地提高成績,但是仍舊無法獲得教師的肯定和鼓勵,從而讓他們覺得自己受到了冷落和歧視,進而導致他們畏懼他人、喪失競爭意識。長此以往,上述兩種學生難免會出現厭學、逃學、自卑等逆反偏差。
2.家庭方面。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細胞,是兒童成長的源頭。因此,家長的素質和文化水平以及對自己子女的教育方式都會對他們的成長起到直接的影響。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如果學生家長的文化水平低于社會平均程度,那么他們中有很多一部分人會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有的家長還會認為既然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那么教育孩子的責任就和自己再無關聯;甚至個別家長抱著“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落后思想,采用簡單粗暴的方式進行教育。長此以往,家長這些行為都會直接導致孩子對父母產生畏懼心理,害怕和不敢進行交流,更不要說什么情感交流了。所以,來自家庭的錯誤教育方式也是學生出現行為偏差的重要和直接原因。
3.社會方面。隨著時代的進步,人的主體意識更加得到重視及尊重,這種意識不僅有利于在社會中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圍,對于小學生競爭意識、創新意識、風險意識、開放意識以及民主法律意識的樹立和提高都有著積極的影響。
可是,與此同時,由于部分人對于人的主體意識的認知偏差,往往會造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自負心理。由于當今社會中出現了一些不正當的風氣,比如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滲透、網絡上不健康信息的傳播,對是非辨別力尚不健全的小學生造成了很多不良影響和引導。所以現在的小學生也出現了互相進行物質攀比、高檔場所消費、追星、沉湎于手機和互聯網等現象。這都導致了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片面地貪圖享受的行為偏差,甚至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小學生行為偏差的糾正建議
1.家庭方面。作為家長,應當在平時多和子女進行溝通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經常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通過主動交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從而為孩子出現行為偏差的萌芽時能夠及時發現,并和教師共同合作解決問題。
另外,家長還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正確對待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的成敗,因材施教。既不能要求過于嚴格,也不能聽之任之。對于這一點,家長要為孩子樹立榜樣,通過日常從道德到生活習慣,讓孩子意識到怎樣的行為是正確的,什么樣的行為是錯誤的,進而利用家長的言傳身教預防和糾正行為偏差。
2.學校方面。學校必須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和氛圍,這包括制定合理有效的制度、重視學生的德育和心理培養、與心理健康機構和心理咨詢師合作,共同預防和糾正學生的行為偏差問題等。學校還要轉變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利用素質教育的教育方法和理念關注學生全方位的健康發展。
另外,教師必須對每個學生都一視同仁,對于具有行為偏差的學生應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教師應當通過切實有效的溝通和他們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并給予他們鼓勵和引導。不僅如此,對于學生出現的行為偏差,教師還需要及時和家長、心理咨詢師進行溝通,共同為學生的行為偏差進行糾正。
3.社會方面。學校與教育機構應當連同相關部門采取有力措施,治理社會中的不良誘因,給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客觀環境。同時,學校和社會還應當加對學生的行為規范和道德的教育,讓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道德標準,主動遠離和抵制不良的風氣和錯誤的觀念,為自己的健康成長進行自我防護。
綜上所述,有效預防和糾正學生的行為偏差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這要求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承擔預防和糾正學生常見行為偏差的責任,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在身心健康的狀態下學習、生活和成長。
參考文獻:
2、森林采伐:樹木會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減少二氧化碳濃度,并且釋放出氧氣。而因為全世界的人類大量的砍伐樹木,使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樹木數量大量減少,因此使得二氧化碳濃度增加。
3、永凍層:地球上25%的土地覆蓋著永久凍土,永凍土中含有大量的碳和甲烷氣體。而現在根據科學家們的調查顯示,永久凍土層正在釋放導致全球變暖的碳,這導致全球氣候溫度變暖。
4、來自農業的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甲烷是細菌在分解有機物的過程中產生的,其主要來自于植物,還有一些是來自于吃草的動物,像奶牛一樣的動物也會產生甲烷,而甲烷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一個原因。
5、海平面上升:因為兩極冰川的氣候變暖,使得那里的冰開始融化進海洋,導致海平面上升。而因為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的人就要遷移到內部地區,它增加了少數地區的人口密度,并導致這些地區的熱量增加。
6、臭氧耗竭:臭氧是保護地球免受太陽紫外線傷害的安全保護層,而臭氧層正在一天天變弱,這是非常危險的情況。而臭氧層變弱的主要原因是工廠排放的煙霧導致的。
7、采礦活動:像煤,石油和其它礦物從地下開采出來的時候,會有大量的甲烷被同時釋放出來,而這些礦物本身也含有甲烷,這對于臭氧層有著一定的影響。
8、太陽黑子:太陽表面有不同的像斑點一樣的太陽黑子,阻礙了危險的太陽等離子體的形成,而現在太陽黑子現在變得越來越弱,無法阻擋太陽的等離子體,這也是造成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9、燃燒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是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原因,如汽車、卡車、公共汽車等大都使用的是能產生二氧化碳的燃料,而且目前大多數國家都是使用煤炭發電,這些都會導致二氧化碳大量增加。
10、人口增加:人口增加速度過快,資源不足,同時也會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而樹木的砍伐也是為了給日益增長的人口提供空間以及日常用品,因此人口增長是全球變暖的首要原因。
11、危害是:氣溫上升,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會被淹沒。
一、逆反心理的理論背景
社會心理學理論認為,逆反心理是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主要由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三個要素構成的。認知要素對逆反心理起著準備和導向作用,是受教育者態度的基礎。因為人們在認識某一現象或問題時,心理上都事先具有一定的較為穩定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所構成的認知,支配著人們將要采取怎樣的做法,是擁護、支持、順從的態度,或者怠慢、反對、逆行的態度。情感要素指的是人們在心理上對認知信息內容的一種情緒體驗,即喜悅或者反感。情感在逆反心理中起著決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動力。具體來說就是大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如果他們理解了某一信息或觀念,就會感到一種滿足、充實和愉悅;反之就會感到疑惑、焦慮和煩憂。大學生面對新觀念、新信息會產生新的情緒感受,然后與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所存儲的知識內容、態度加以比較。如果原有的不良情緒不能得到有效地克服和消除,他們的不良情緒就會愈加強烈,從而產生去抵制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信息的行為意向。這些意向累積越來越多時,逆反心理就會轉化為一種逆反行為。行為意向要素是逆反心理轉化為逆反行為的準備,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響。從理論上充分認清逆反心理的構成及其作用,能加深我們對逆反心理實質的認識,有利于我們尋找解決對策,有效地預防大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
二、大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一)社會認知偏差
社會認知偏差指的是大學生對施教者的印象形成過程中出現的諸種心理效應。大學生的心理認知直接影響到對目標對象及其相關事物的態度。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大學生對教育者產生的不良社會認知,往往會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體表現是,第一,大學生可能對教育者產生了不良的第一印象,受第一印象效應的影響,進而懷疑和反感其傳遞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這些不良的第一印象如同一副有色眼鏡,使大學生對該教師及其所傳遞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產生低劣的價值評價,引發消極的情緒情感體驗,最終形成冷漠甚至對抗的心理。第二,大學生會給教育者罩上一圈不良的“暈輪”,因暈輪效應的影響而產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當大學生對某個教育者的某種不良或不當的行為特征形成突出的印象后,就容易以這個印象掩蓋掉對教育者其他行為特征的認知,造成以點代面的消極結果,從而動搖了教育者的可信度,形成對教育者的偏見。這種偏見表現為輕視甚至蔑視的成分,或者遠離、不愿意接近、不友好的成分。連帶地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信息本身產生偏見和抵觸。
(二)情感因素的缺乏
首先,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方式枯燥乏味,缺乏情感性。很長一段時期以來,高校把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必修課,采用統一的考試制度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依據分數來判斷大學生的政治及道德水準。這種教學體制具有外在的強制力和束縛力,使一些大學生錯誤地認為這門課程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學習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順利地拿到學分。造成對教育者表現出來種情感上的不接受,情緒上的排斥和反感。在教學活動中表現為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的不重視、反感甚至厭惡,他們得過且過,以六十分為榮,對學校組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抱著被動、消極、或拒絕參加的態度。其次,施教者不重視情感因素。教師在課堂享有高度的權威,大學生被看作是有待塑造的對象,常常處于失語狀態。施教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張力失衡,教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大學生處于的自我意識快速提升階段,他們渴望得到認可、理解和尊重,當他們的自由和價值觀受到外力的強壓和干擾時,難免會極力抵制,對原本愿意接受的理論和愿意去做的事,也可能故意與教師唱反調,有意反其道而行之,從而產生了逆反心理。大學生不重視對教師教風學風的評價,教師也就懶得去研究教材和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對思想政治的教學也會產生或輕或重的消極排斥心理。
(三)大學生的行為意向和實際需求被忽視
思想政治學科的設置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是教育和培養學生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和共性的行為取向。對共性的追求方面,在特定的環境和特殊的問題下,難免會與學生個人的學習目的產生矛盾。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是枯燥乏味帶有強制性,容易誘發大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逆反心理,這是一種正常的過程,學校和教師必須正視和重視,也應有信心用正常的手段將其扭轉過來。為此思想政治課程本身除了具有系統完整的學科理論體系和嚴肅的政策性和穩定性之外,還要求教材在內容上做到有很強的時效性和針對性。這是一件具有一定難度的事情,造成了教育內容與學生學習要求之間缺乏契合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往往被嚴重忽視,課堂教學過于強調理論而忽視實踐,宏觀目標講得太多,具體要求講得太少,要求太多但指導太少,不能有效回答大學生遇到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因此大學生對思想政治課也就當然地敬而遠之,產生冷漠感和厭惡感,轉化為對思想政治的逆反心理,影響了對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知識學習熱情。
三、大學生逆反心理嚴重影響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盡管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改觀,但是持有逆反心理的部分大學生仍有這樣的思維定勢,對自己所反感的東西,不論是否正確,都是一概否定和排斥。這樣產生的后果不僅使大學生自身形成一種與外界隔離的疏離感,而且使教者無法準確捕捉與其溝通情感的切人點,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舉步維艱。有些心理逆反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一定的口才,擁有很大的蠱惑力,很容易使其他學生甚至某些教職工與之發生共鳴,從而形成較強的離心力,大大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阻礙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進行。
四、探索有效的策略,消除大學生的逆反心理
(一)提高大學生的認知水平
加強對大學生的馬列的基礎理論教育。學生逆反心理消除的關鍵在于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質。在基礎理論學習時,同時引導學生自覺對各種形形錯誤思潮進行抵制,結合他們的實際,解決具體的思想問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注重增強大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作為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的重要措施。學生積極性的調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還可以培養他們科學的思維方法。
(二)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因素
要采用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寓教于樂的教育方法。大學生思想活躍,自我表現欲較強,強烈的渴望得到周圍人們的認同。用單向輸入的教育方式來灌輸觀點,不會產生理想的效果,還有可能加劇逆反心理。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堅持以人為本,情感先行的原則,放下架子,以顧問和朋友的身份出現,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高尚的情操感染人,有效控制和引導各個教學環節,通過形式多樣的途徑幫助學生消除逆反心理。思想政治工作者還需要通過心理咨詢、德育網站、微博、微信等新的工作形式,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有效引導。
2013年3月12日,某中學八年級的學生袁某因與同班同宿舍的學生雷某發生糾紛,在宿舍被軒某用水果刀刺傷,經搶救無效死亡;2013年3月28日下午5點,某中學八年級的學生劉某、張某等人私自離開學校,騎摩托車狂奔玩耍,車速過快導致翻車事故,劉某、張某受傷,張某因傷勢過重在送往醫院救治途中死亡;2013年4月7日下午7時,某中學高二學生羅某從教學樓五層上跳樓,當場死亡;2013年4月11日晚11點,某中學高一學生王某與同班同學李某等人,同某一中高一學生陳某等人過生日,酒后雙方發生爭執,相互追打,王某被殺傷,雖及時送至醫院搶救,但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而于次日凌晨死亡。
以上事故的發生,給傷亡學生家屬帶來了無限的悲痛,給學校帶來了無盡麻煩和不良影響,給教育事業帶來了深刻創傷,教訓十分深刻。
一、表面原因
分析以上事故我們認為表面原因是:一是學校安全管理不到位,學校安全隱患排查不深入,危險刀具收繳不力;二是學校法制安全教育不深入,學生法制安全意識淡漠,生命價值觀不強,遇事意氣用事,心理承受能力弱;三是學校信息搜集不夠,信息研判與輿情處理工作滯后;四是各級各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共同抓好學校安全工作的合力不夠。
二、深層原因
一是學校安全工作沒有引起各級各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對學校安全工作人力、財力、物力投入不足,學校安全防范體系建設未按標準落實。在安全隊伍建設上,人員少、工作量大,沒有按“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的要求進行配備,致使學校安全隊伍整體素質不高,不能很好適應當前嚴峻的學校安全工作形勢需要;在安全工作經費上,投入嚴重不足,安全工作基礎條件薄弱,學校及周邊安全設施建設不足,安全隱患排查整改不到位;安全管理手段滯后,“五支隊伍”建設不健全,警務室標準化建設和學校及周邊電子監控設備滯后。
二是學校安全工作評價與引導不夠。各級各類學校對“沒有安全事故就是安全工作的成績”認識不到位,未按此標準對安全管理干部職工進行評價與引導,學校安全工作做好了,社會對學校安全監管工作的辛苦不聞不問,而學校一旦出現安全事故,不管是校內還是校外,社會都會質問學校安全教育沒做到位,把校外社會職能缺位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引發的安全事故推向學校,學生公共安全教育中社會和家庭的影響卻無人質問。另外,安全干部工作中受到的多是批評,少有表揚。由于職權不對稱,工作辛苦而成績上不明顯,學校安全工作崗位受到冷落。安全分管領導和安全干部頻繁更換,使得學校安全管理大多處于從適應變熟悉階段,這也是造成學校安全事故頻頻發生的原因。
三是安全責任追究不到位。主要表現為安全責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措施落實不力,有關部門在學校安全監管中存在錯位、缺位、越位現象,一些部門甚至認為學校安全管理及學校校園周邊治理是教育部門的職責,安全事故責任追究與各級各部門職責不相對應,安全工作始終達不到“嚴起來、硬起來、狠起來”的要求。
四是安全教育有誤區。安全教育是安全告知教育、告誡教育(警示教育)、學校教育的綜合體,不少學校用廣泛性告知教育、告誡教育(警示教育)代替了全部安全教育,這些廣泛性安全教育反復進行,與學生年齡和認知特點不相符,不僅學生聽不進去,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安全教育沒有真正讓學生入心入腦,安全防范能力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