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29 10:06:30
序論:在您撰寫國外市場前景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場外交易市場發展現狀我國的場外交易市場
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中關村市場是一個有效的市場,正在蓬勃發展的市場。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公司掛牌數量穩步增長的同時,該市場向全國擴容的趨勢也成為其建設的重要改革點。中關村市場逐漸成為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的奠基石,并通過優勝劣汰,提升了掛牌的中小企業資金運作的能力,為中小企業提供了直接融資的渠道;同時也為風險投資提供退出渠道。天交所市場發展現狀天交所目前也主要是為了“兩高兩非”ii公司股權提供交易和融資平臺,還為私募股權基金份額提供交易平臺。天交所具有以“小額、多次、快速、低成本”的成長型中小微企業特色股權融資模式。融資金額一般每次不超過5000萬元,而且考慮到企業掛牌后的增發,以及帶動的銀行授信額度增加和股權質押融資,總融資額仍較為可觀;中小企業按需融資,資金使用效率高,有利于市場理性發展。融資時間短,不存在繁瑣的層層審批,一般從項目啟動到完成融資用時3個月左右。融資方式靈活,已經掛牌的企業一年內可以通過天交所市場實現多次股權融資,融資效率較高。與此同時,天交所對市場專業中介服務機構的收費進行管理和整體控制,掛牌企業的最終融資綜合成本遠遠低于其他資本市場。截至2013年2月底,天交所市場累計掛牌企業256家,總市值23526.75百萬元,天交所的行業涉及與中關村市場略有差異,多以制造業為主,其他領域也多有涉及。
我國場外交易市場的前景展望
因此場外交易市場的成熟穩健發展顯得迫在眉睫尤為重要。根據企業生命周期理論,一個企業的發展可以分為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在初創期之前在此處又加了一個種子階段,此階段內,企業猶如尚在襁褓中剛出生還未成長的嬰兒。健康成熟的市場是能為各種不同企業主體提供所需金融服務的市場。資本市場是為企業服務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立也應該順應企業成長周期的變化。如下圖示3所示四個層次的資本市場。第一層次資本市場,為處于已形成市場化和產業化的成熟期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資本市場。其服務對象主要是規模很大、業績穩定、市場風險較小的企業,通常采用有形的證券市場交易形式,也就是常說的主板市場。第二層次資本市場,為處于成長期的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其服務對象規模和業績在各方面低于第一層次,而市場風險和成長性高于第一層次。既可采用有形市場,也可無形市場。如創業板或交易所以外的柜臺市場形式。第三層次資本市場,為處于初創幼稚階段的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其服務對象規模和業績在各方面低于第二層次,而市場風險和成長性高于第二層次。通常采用區域性證券交易所或分散的場外柜臺交易形式。第四層次資本市場,為處于種子階段和初創前期的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其服務對象規模和業績在各方面低于第三層次,而市場風險和成長性高于第三層次。iii結合企業成長周期理論不難發現,一個企業要發展到成熟期是要經過漫長的過程的,市場上成熟期的企業是少數的,絕大多數企業都處于創業期和成長期,而這些企業恰恰急切需要場外交易市場提供融通資金的平臺,以求得生存發展??梢?,大力發展場外交易市場對企業的成長是舉足輕重的。建立以場外交易市場為基石的多層次資本市場,能為處在各種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更全面更完善優質的金融服務。以中關村市場和天交所市場為兩個基點,形成覆蓋全國范圍的場外交易市場以中關村和天交所為基礎點,輻射全國,形成覆蓋全國范圍的場外交易市場。中關村和天交所的建設已初見成效,雖然活躍度不及主板市場熱烈,但是在我國作為一個新興市場突破各種難關,已實屬不易。自2010年起,中關村市場的擴容問題就被業內熱烈追捧和討論,2011年,高新技術企業標準放寬,將會有更多企業符合其掛牌標準,初步估算,將有3000多家中關村園區內企業將成為強大資源儲備和后備軍。天交所截至2013年2月底,掛牌企業已覆蓋26個省市,而不僅僅局限于天津濱海區,而是擴散至山東、福建、河北各省。雖然各省的掛牌企業數量不多,但是省份范圍的廣度是一個良好的開始。首先完善掛牌后服務。對于已掛牌企業,園區將營造環境,加強對公司掛牌后的服務。一是將已經掛牌公司作為公共政策聚焦的對象,引導和鼓勵掛牌公司發揮行業龍頭企業的引領聚集作用。進一步完善和掛牌公司的定期聯系機制,做好服務工作。二是幫助掛牌公司協調解決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人才、市場、用地、并購重組、國際化發展等方面的相關問題,制訂和完善有針對性的政策。三是督促和引導上市公司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要求,自覺接受證券監管部門和投資者的監督,規范治理結構,依法履行持續信息披露義務。掛牌企業的良好運營將為后備軍企業的掛牌樹立堅定的信心,同時利用優秀的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建立掛牌企業培育孵化機制,達到一定財務指標或者市場標準之后,即可參與培育計劃,享受更便捷的掛牌快速通道,以吸引更多的企業進入此市場,逐漸形成覆蓋全國范圍的場外交易市場。
作者:王寧 單位:青島大學國際商學院會計學系
[關鍵詞] 私人銀行;外資私人銀行;競爭分析
私人銀行是以財富管理為核心,向擁有高凈資產的私人客戶提供的一種個性化的高端金融服務。中國的私人銀行市場目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2007年3月中國銀行在國內率先推出私人銀行服務業務,私人銀行業務正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一個金融服務新熱點。隨著外資銀行紛紛在中國開設私人銀行,這項有著數百年歷史的業務正成為當前中國銀行業的熱點,機遇與挑戰并存。
一、財富市場的可行性
亞洲各經濟體的日漸富強為當地銀行創造了大量機會,隨著亞洲階層急劇膨脹,向有錢人提供投資理財及私人事務服務的私人銀行在亞洲各地迅速崛起。目前,已經有80多個私人銀行機構在亞洲市場展開激烈競爭,他們在亞洲地區所設的分公司大多集中在香港和新加坡。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質的飛躍。GDP從1997年的3624.1億元增長至2009年的335353億元,增加了98.9倍,人均GDP2009年為6914美元。美林集團和凱捷咨詢聯合的《亞太區財富報告2007》顯示亞太地區富裕人士的財富總值達8.4萬億美元;中國大陸與日本占亞太地區富裕人士財富總值的64%。同時,《亞太區財富報告2007》顯示香港和中國大陸2006年富裕人士財富總值分別排名第二、第四。而富裕人士平均凈資產分別列居第一、第二,均值超過500萬美元。中國大陸和香港富裕人士的財富集中度都較高。中國的34.5萬富人擁有17,300億元的資產,超富裕人士占該市場富裕人士總人數,中國為1.44%,集中度僅次于中國的香港(1.53%),高于新加坡(1.39%)。并且,中國70%以上的富??蛻舳技性谥袊宕蟪鞘?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而私人銀行業務本身的特點就是從中心城市向衛星城鎮輻射。由以上數據表明,富裕人數之多,財富總量之大,完全可以和香港市場相比,中國大陸完全可以開展私人銀行業務。
又據美林集團和凱捷咨詢公司2010年6月24日的《最新全球財富報告》,個人資產凈值100萬美元以上的中國大陸人士,2009年總數達到47.7萬人,較2008年增加31%,繼續位居全球第四。亞洲私人銀行市場逐漸成熟,亞洲本土客戶經理所管理的資產約在2500億至3000億美元之間。在亞洲之外的地方,如瑞士、紐約和倫敦,客戶經理們管理的亞洲客戶資產額則達到3000億美元。但在亞洲經濟實力最雄厚的3個國家──日本、中國和印度,監管機構為該行業設立了一個極高的準入門檻。境外私人銀行堅信這個市場商機無限,為邁過這道門檻,一直在努力進入當地市場的并積極建立市場地位。
二、中國銀行業法規分析
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于2005年9月24日頒布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自2005年11月1日起實施?!掇k法》在歸納總結境內外商業銀行實踐經驗和廣泛討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實際情況,對個人理財業務進行分類,并界定了個人理財業務的性質。所謂個人理財服務,從消費者角度講就是確定自己的階段性生活與投資目標,審視自己的資產分配狀況及承受能力,在專家建議下調整資產配置與投資并及時了解自己的資產賬戶及相關信息,以達到個人資產收益最大化。站在金融企業角度,是商業銀行在經營中按客戶劃分市場,對居民個人或家庭提供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總稱。辦法規定了商業銀行開展個人理財業務應當滿足的基本要求,商業銀行管理個人理財業務風險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明確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監督管理制度,規定了監管部門對個人理財業務的監管要求、監管方式和有關程序。轉貼于
私人銀行參照針對大眾理財的相關監管指引,還沒有專門針對私人銀行的法律法規。但私人銀行與一般的大眾理財無論在產品結構和銷售理念上都存在著差異。比如在《辦法》中,提到從客戶的角度針對“特定客戶群”的服務,一般把它叫理財業務。私人銀行業務是一對一的,或者簡單來講一對多的,而不是具有普通特征的“客戶群”。
在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之前,多家外資私人銀行出于開拓市場、滿足客戶全球化資產配置的要求,針對國內私人銀行客戶追求高增殖、高回報的特征,產品設計相當激進。當金融危機橫掃全球,外資銀行依靠QDII渠道進行投資的理財產品損失嚴重,投行模式下的私人銀行無論是在品牌和資產上都遭受了較大的沖擊,令這些私人銀行深陷信任危機。
在此背景下,2009年7月,銀監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投資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對商業銀行理財資金的投向進行了嚴格限制——不能直接投資于股票或基金,不能參與PE投資、定向增發等。同時,該《通知》還規定,“于具有相關投資經驗,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高資產客戶,商業銀行可以通過私人銀行服務滿足其投資需求?!本鸵馕吨?,銀監會對金融理財行的風險作了規定限制,銀行如果做股權投資類產品,也只能面對高端客戶,投資起點起碼在30萬元以上。這份通知的出臺意在加強和改善風險控制,一方面對理財產品的安全和風險作了限制,同時也指出了私人銀行業務的產品出路,即私募基金、風險投資將是未來的重點方向,這一利好消息也激勵了外資大規模拓展私人銀行業務。
三、中國金融制度分析
中國私人銀行業務盡管潛在的市場很大,但也面臨著中國金融監管部門的制度限制?目前,國際上許多發達國家早已實行了金融的混業經營,即身為銀行,可以從事保險、證券、投資、信托等多項金融業務。中國金融業卻還處在分業經營狀態,即銀行只能做銀行業務,保險公司只能做保險業務,證券公司從事證券業務,等等,各個金融機構之間業務不相通。監管層的許多金融政策也都是針對分業經營的。這使外資私人銀行的很多產品在開拓過程中步履維艱。在這樣一種分業經營狀態下,人才也是單一化的占絕對多數,綜合型財富管理專才十分稀缺,只有在少數海歸派中能覓到寥寥幾位?
在國內銀行尚未實現混業經營的背景下,私人銀行業務開展遭遇到瓶頸。如果要進一步幫客戶做資產配置管理,就勢必需要涉足資本市場,但目前中國銀行業還不能向海外私人銀行那樣進行混業經營。私人銀行不管怎么服務還是屬于商業銀行的運營范圍之下,即銀行不能投資股票或其他投資工具,所以私人銀行的理財產品開發受到了一定限制。
由于分業制度的限制,私人銀行服務的提供也成了半成品。成熟的財富管理服務是真正“管家式”服務,國外客戶傾向于選擇“專業投資人”或者“專業財富管理人士”為自己打理資產,這類人士受到一系列法律、規章等制度約束,有效規避潛在“道德風險”。因此,客戶放心將資金完全交由這類專業人士打理,高端的私人銀行服務基本不需要客戶自己進行投資。而在國內這種情況還不可能實現,國內銀行的服務只是充當“中間人”角色,也就是說,銀行為客戶提供咨詢顧問、投資意見,但是需要客戶自己去完成投資、資產配置、調動資金等全部過程。糾其原因還在于國內銀行業的分業經營,這與國外成熟的服務差距非常大。隨著中國私人銀行發展的加快,銀行分業經營的制度正在經歷艱難地突破。
對于私人銀行來說,信托也非常重要。但目前銀行業還不能經營信托業務,這樣富裕家族資產的相承相傳就很難體現,所以很多業務只能與信托公司聯合來做。另外,中國外匯管制制度較為嚴格,客戶涉及境外投資的需求目前還難以充分滿足,因此發展私人銀行業務一定程度上受限,而外資銀行所受到的限制更是大于中資銀行。
私人銀行大都屬于中間業務,存在著大量的法律糾紛、聲譽風險以及洗錢風險。我國目前關于私人銀行業務的風險監管、金融法律體系、個人征信體系建設、實施現場與非現場檢查等等,完善建成尚需時日。
四、私人銀行業務同業競爭分析
目前,私人銀行已經成為中外資銀行搶奪市場的主要陣地。在中國,中資銀行、私人銀行業務都處于起步階段,表現出了以經濟發達城市為依托,以高額凈資產客戶為服務對象、提供全方位財富管理等特征。隨著2007年4月外資銀行獲準經營人民幣零售業務,中外資銀行競相爭奪高端客戶。
私人銀行業務對于本土銀行來說,最有價值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種個性化、區域化的業務,本土銀行與客戶的文化和價值觀更接近,可以更好地把握客戶理財偏好、特點和需求。并且本土銀行擁有豐富的客戶資源、扎實的客戶基礎。因而對于中資銀行來說,巨大的客戶基礎和網點優勢在私人銀行業務競爭中占據重要地位。而外資私人銀行則擁有卓越的品牌、高效的管理技術、豐富的管理經驗,畢竟西方發達國的私人銀行業務已經相當成熟,但受制于國內的金融法規,海外經驗與相關產品也不能完全直接應用到中國富??蛻舻乃饺算y行實踐中去,是否有能力開發出金融法規框架之下,更具備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同樣是困擾外資銀行私人銀行業務的未知數。同時,它們還缺乏深厚的客戶基礎,開展私人銀行業務面臨著不小的難度,使得它們目前在和國內銀行的競爭中沒有特別明顯的優勢。因此,總體上中外資銀行在私人銀行業務領域處于同一起跑線上。
當前整個中國私人銀行業還沒有展現出一個成熟的私人銀行業務應有的水平,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我國私人銀行從服務內容上來看,主要以產品銷售為核心,投資咨詢類服務還停留在充當理財顧問階段,僅僅是服務理財的升級版。像遺產的籌劃、信托、藝術品、奢侈品投資類的顧問還沒有提供。產品基本沒有差異化,同質化比較嚴重,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
第二,由于專業財富人才資源匱乏,各家私人銀行急需既精通國際業務又熟知本地市場的人員。然而目前國內理財業務的發展也不過5、6年之久,私人銀行業務起步不過是近幾年的事,理財人員的認證體系也剛剛引入,私人銀行培訓體系還很不成熟,因此目前國內適合的私人銀行人才普遍缺乏,這成了國內所有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的一大瓶頸?中、外資私人銀行同處在一個市場,都需對市場、客戶進行探索和發掘,雙方在市場開拓前景上都各具潛力。
五、外資私人銀行的競爭優勢
外資私人銀行獨有競爭優勢。相對中資銀行,外資銀行其獨特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管理經驗優勢、產品研發優勢和品牌聲譽優勢:
1.管理經驗優勢
私人銀行在西方發達國家經過多年運作,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運營模式和盈利模式,掌握了私人銀行業務的各類核心技術,其管理制度非常成熟。比較典型的是,國外私人銀行的核心收入來源為每年固定比例的資產管理費,以及為客戶提供超額回報的分成。
2.產品研發優勢
近年來,財富管理產品和服務,特別是用于資產保護和衍生工具和各種投資工具,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增長在于構造型投資產品和非傳統投資工具(如套頭基金、投資基金、私募股本和不動產投資等)的運用,外資銀行成熟的運作使其產品資源極其豐富,能提供更加周全的服務,產品更具特色。有些跨國銀行,其經營業務無所不包,形成了自然的壟斷優勢。
3.品牌優勢
海外幾家著名銀行歷史悠久,在全球享有極高的聲譽,進入中國后先聲奪人,還未開展業務就已開展品牌宣傳攻勢,使不少國內高階層客戶從心理上認可海外品牌。
私人銀行業務是中國金融服務發展到新階段的必然產物,是銀行服務的最高階段,從上海建立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要求看,私人銀行業務的加速開展,是邁出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新的一步。外資銀行經過多年本土經營,已經積累了不少客戶資源和市場號召力,可將現有客戶進行分層,將最高端的客戶分離開,提供最頂級的貼身式服務。
六、外資私人銀行目前的對策
當前中國金融環境對私人銀行業務的開展有一定掣肘,但私人銀行仍然擁有許多機會和優勢。
1.根據中國市場特征,建立完善組織架構
跨國公司融入中國市場,總是需要把集團高層對中國市場的印象、中國團隊的特點及政府的視角和客戶的需求考慮進去并聯系在一起,然后才可能形成信任關系。而行業新進入者是必須付出成本和時間代價,要與其他同業者拉開差別無非從三個方面入手:產品創新、風險管理、流程管理。對一個新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發展私人銀行業務還需要解決許多問題,就業務操作層面上如何確立相應的業績考核標準,如何更好地結合IT發展開拓私人銀行業務、私人銀行產品的風險管理,初期的高額投入與短期內不易取得賬面利潤的矛盾,這一切都可以歸結于最終的一套完善的業務組織管理機制。
2.加強市場調研,明確市場定位
根據我國居民金融資產在資產結構、地域分布和客戶群體方面的差異和特點,各家私人銀行應加強市場調研,結合自身的經營實際,制訂出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的戰略規劃。一是根據我國私人金融資產結構的實際情況,找準拓展私人銀行業務的目標市場。二是突出重點地區,根據不同層次的顧客對私人銀行業務的多樣化需求,有針對性地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務。從宏觀上來說,加深當地市場客戶的了解、熟悉金融法律環境,樹立品牌聲譽,是從公司戰略角度制定策略的。
3.樹立品牌,培養客戶
金融危機使得中國富人開始強調追求回報的同時控制風險,風險偏好歸于理性,并且將逐漸對銀行的投資顧問建議持更開放的態度,為中國私人銀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在目前相關私人銀行法規沒有正式出臺之前,外資銀行的工作中心仍放在宣傳私人銀行業務上,樹立品牌形象,培養客戶基礎,為進一步開拓市場做好準備。
總之,在擁有龐大的客戶基礎及穩定金融市場環境前提下,外資銀行業只要善于把握機會,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再加上隨著金融業的全面開以及配套政策出臺,私人銀行業必將在國內大放異彩。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外匯市場;改革;匯率外匯市場是指從事外匯買賣的交易場所,或者說是各種不同貨幣相互之間進行交換的場所。外匯市場是一國經濟對外開放的產物是聯系國內外經濟的紐帶。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經濟和世界經濟的聯系更加緊密,國際市場的一舉一動都關系到國內經濟發展的平穩性,特別是涉及外幣交易的外匯市場。如何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保護我國外匯市場平穩運行成為了時代經濟的必然要求。
一、我國外匯市場的發展歷程
我國外匯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而誕生,在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要求,我國的外匯市場也逐步的進步和完善。根據我國外匯市場的管理形態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外匯調劑市場、外匯調劑公開市場和全國統一外匯市場。
外匯調劑市場階段——1979年8月至1988年8月,改革開放前,中國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的外匯管理體制,所有的外匯收入的企業和機構必須賣給國家,官方匯率繳納營業稅,所有外匯支出按國家計劃統一安排,實際上沒有外匯市場。為了調動創匯通過出口企業的積極性,我國的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決定實施保留外匯配額制度。該系統客觀導致我們需要調整他們的外匯。1980十月,在與中國銀行聯合國務院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了中國6的銀行開始在12個大中型城市調整暫行辦法的外匯,包括北京和上海經營外匯掉期業務,到1985年底在深圳設立第一個外國外匯調劑中心,這一階段是我國外匯調劑市場起步。
外匯調劑公開市場——1988年9月至1993年12月。隨著改革開放程度加深,我國對外匯需求越來越強烈,現有的外匯管理制度已經不能滿足我國經濟發展對外匯要求,因此外匯管理制度的進一步改革勢在必行。終于在1988年9月,上海率先成立外匯調劑公開市場,引起其它省市效仿,深圳等地也相繼成立外匯調劑公開市場。這種模式的開創較好地體現了公平、公開和公正的交易原則。促進外匯資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積極作用。
全國統一的外匯市場,從1994一月,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在我國的外匯管理體制的重大改革?;谠械耐鈪R調劑市場銀行間外匯市場,取消儲備貨幣,取消外匯收支的指令性計劃,銀行書面保證體系,實現經常項目下有條件可兌換。匯率制度,要根據市場的供給和需求建立一個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取消外匯儲備和支付,銀行被迫退出,允許人民幣在經常帳戶下的有條件可兌換,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是中國外交外匯交易中心。
二、我國外匯市場存在的問題
1.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程度低
外匯市場的供求結構在2005年外匯形成機制改革后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擴大了外匯市場的交易主體,促進了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水平的提高。但從那以后,人民幣對美元一直處于緩慢升值的態勢,由此可見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雖然雙向資本流動的機制在資本項目自由化程度提高的影響下將形成,但是資本流出仍然處于嚴格控制下,居民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資格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要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建立對稱的“雙向資本流動”的格局是一個漸進的實踐過程。從經濟基本面看,中國國際收支一直持續“雙順差”格局,中國外匯供給呈現剛性增長的趨勢,外匯供給和需求處于不對稱的狀態,人民幣匯率面臨繼續升值的壓力,“雙向變動”預期的形成較難,這意味著必須對經濟政策進行調整,以實現國際收支的平衡。
2.外匯市場交易過于集中,缺乏流動性
提高外匯市場的競爭性,有利于均衡外匯價格的形成,同時有利于規避風險,較多不同質的外匯交易主體,不同的風險偏好和預期,有利于促進有效外匯市場的形成。自2005年5月18日以來,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開辦了9個外幣對交易,但是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統計,EUR/USD、GBP/USD、USD/CHF占據了交易量的主導地位,其他貨幣相對缺乏流動性,這種狀況直接制約了外匯市場的發展。交易主體的集中性雖然有利于監管機構的直接監管,但是由于商業銀行交易行為的趨同性,不利于匯率形成的市場化程度和彈性的提高。
三、促進我國外匯交易市場發展的建議
1.改進人民幣匯率管理制度
隨著中國大國經濟特點的形成,中國不能放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貨幣政策是中國進行宏觀經濟調控、實現內外經濟平衡發展的主要政策工具,合理的匯率制度是平穩促進外匯市場發展的關鍵。
2.完善即期外匯交易
即期外匯市場在中國外匯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對中國外匯市場的建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即期外匯市場也是外匯遠期交易工具的基礎,外匯遠期合約的定價需要即期匯率,因此,即期外匯市場的發展關系到外匯遠期交易工具的運行情況。提高即期匯率的市場化水平,應減少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程度。因此,進一步擴大指定銀行外匯持有額度,有利于促進外匯市場的發展。
3.加強外匯市場監管
在外匯市場加速改革下,銀行的自也在增加,因此應該完善外匯市場的監管法規,提高外匯市場參與者的自律管理能力和水平,中央銀行允許銀行有較大的自由度以保證外匯市場的有效性,使銀行能夠根據外匯市場變化識別和規避本身面臨的外匯風險。監管的分散影響了外匯市場監管的有效性,因此,應該加強與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調,減少可能的市場波動和系統性風險,提高對整個金融市場的監管水平。(作者單位:吉林大學學院)
參考文獻:
[1]郭慶平.外匯管理調查與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9.79-86
[2]胡晨.去杠桿化在美國外匯市場的體現及其影響[J].才智,2010.12.44-45
[3]王信“:中國外匯市場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國際經濟評論》,2003 年第 5~6 期,第 2 頁
關鍵詞:境外熱錢;房地產;人民幣升值
中圖分類號:F29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0)01-0089-03
一、中國房地產現狀
中國的房價增長過快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那么房地產市場是否存在泡沫呢?衡量房地產是否出現泡沫也有多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標準,一般可以用空置率、房價收入比和購租比三個指標加以衡量。以下通過對比房屋租賃指數與銷售指數的增長速度,即變相的購租比來判斷房價是否過高。
任何商品都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條件,并且決定后者的高低,價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相應的在房地產市場,房屋的租金水平體現了房屋使用價值的高低,是房價的基礎。從理論上講,商品房價格變化應與租金變化同步。
從圖1可以看出,從2001年開始,除了2003年低房屋租賃價格有一個快速的拉升外,大部分時間房價同比增幅都遠高于租金。2001年后房價的高速增長則主要源于商品房市場的逐步增長與繁榮。尤其是2004-2008年,租金漲幅維持在2%上下,房價增幅卻高達6%~10%,這種房價脫離房租的現象,說明房價增長過快,已經不合理。
但是,與國外相比,中國針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啟動時間較早,而且政府對金融體系的控制力很強,一直壓抑著市場泡沫的過快產生。不利與有利的因素并存,從而造成目前中國只是少數發達城市出現局部性的房地產泡沫,而全國整體上并未產生明顯泡沫。
二、熱錢流入房地產市場
(一)熱錢的計算
2006年、2007年,北京房屋銷售價格累計平均分別上漲8.62%、11.36%,而深圳同期的房屋銷售價格累計分別上漲12.3%、16.33%。2008年,受累于全球金融危機,房價升值速度才有所放緩。2009年,“量跌價漲”成為國內樓市的主基調。一線城市房價漲幅遠高于二、三線城市,其房地產“泡沫化”程度也遠比二、三線城市大。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火熱,吸引了大量境外熱錢。
盡管目前中國資本項目還處于管制之下,但境外熱錢總能通過相關渠道悄然進入中國房地產投資領域,特別是在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房地產價格持續走高以及人民幣匯率快速上升的三重利益刺激下,投資中國房地產將成為外商和外資規避風險、獲取利潤的最佳選擇。以下將熱錢的計算分為三步:
1. 估算熱錢流入規模的最常用方式,是用外匯儲備增加額減去貿易順差與FDI。差額為正表示熱錢流入,為負則表示熱錢流出。針對外匯儲備增加額可能由匯率升值收益導致的批評,對熱錢流入數據進行匯率升值收益調整。相應思路如下,假定自2005年初以來,中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保持不變,即美元資產占70%,歐元資產占20%,日元資產占10%。用歐元資產某年年初的存量乘以該年內歐元相對于美元的升值幅度,即得到該年歐元資產的匯率升值收益。用每年外匯儲備增加額減去同年內歐元資產以及日元資產的匯率升值收益,即得到調整后的外匯儲備增加額,再用調整后的外匯儲備增加額減去貿易順差與FDI,即得到熱錢的流入規模。
2. 虛假貿易中隱藏的熱錢。觀察近年來中國貿易順差數據,不難發現一個重要趨勢,即從2005年起,中國貿易順差規模突然上升。2001-2004年,中國貿易順差分別為225億美元、303億美元、254億美元和328億美元;2005-2008年,中國貿易順差分別為1 021億美元、1 775億美元、2 627億美元和2 981億美元。很難相信,在2004-2005年間,中國出口部門的產業結構或勞動生產率會顯著提升,或者外國需求出現顯著增長。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7月人民幣啟動匯改進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開始明顯升值。因此可以懷疑,自2005年以來中國貿易順差大幅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熱錢通過虛假貿易流入而推動的。2005-2007年全球經濟增長率保持穩定,外需并未大幅增加;而且中國一般貿易行業具有勞動密集型與低附加值特征,產業結構和勞動生產率在2005-2007年并未顯著改善。李東平(2008)認為,只要出口部門產業結構未發生明顯變化,2005年之后的真實貿易順差,應該與2004年之前大致保持相同水平。我們假定,2004年之前基本沒有虛假貿易,2005-2007年各年的貿易順差增長率等于2001-2004年的平均貿易順差增長率,即16%,那么高于16%的貿易順差增長額即為通過貿易渠道的熱錢流入。那么,2005-2008年的虛假順差分別為640億美元、1 334億美元、2 114億美元、2 387億美元;虛假順差占名義順差的比值分別為63%、75%、80%和80%。虛假順差的絕對規模和相對比率均令人吃驚。
3. 唐旭和梁猛(2007)認為,貿易融資在外資企業總外債中占比很小,歷年余額均不超過10億美元。在人民幣升值預期強烈的條件下,外資企業向母公司或國外金融機構以短期融資為主的借債行為,具有較強的投機性,因此可以將外商投資企業的每年新增外債視為通過外債渠道的熱錢流入。2005-2008年外資企業每年新增外債分別為58.67億美元、103.29億美元、131.62億美元與221.29億美元。
通過以上三個步驟的調整,計算得出從2005年到2009年上半年的熱錢規模分別為1 526億美元、1 526億美元、3 333億美元、1 856億美元、1 171億美元。除了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大量海外資金撤出以求自保造成熱錢流出,其他時候都是熱錢流入(見圖2、圖3)。
由此看來,熱錢的涌入造成了大量的外匯占款,基礎貨幣投放過多,加劇了中國流動性過剩的問題。當前中國流動性過剩對應的不是履行交易媒介職能的貨幣量過多,而是具有價值貯藏職能的貨幣量過多,不是在實體經濟運行中流通的流量貨幣過多,而是存在于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等虛擬經濟內部,與實體經濟活動不相關,沒有直接作用于生產、投資和消費等實體經濟領域的存量貨幣過多。中國流動性過?,F象的主要特點是投機交易性貨幣需求極大旺盛,出現大量貨幣追逐有限非貨幣資產,并導致資產價格“泡沫膨脹”的現象。
(二)熱錢流入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
從圖2與圖3可以看出:熱錢的流出流入規模與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價格有密切關系。2005-2008年上半年,熱錢流入規模與房地產價格都是平穩的增長,2008年下半年熱錢開始流出,房地產價格急劇下滑,直到2009年初熱錢又開始流入中國,三大城市的房地產價格才開始回升。
1. 中國房地產價格的不斷上漲,與境外熱錢的涌入密不可分。在人民幣升值與房地產行業高利潤的吸引下,境外資金大量流入房地產行業,這會形成明顯的“羊群效應”,致使很多民間資金在其影響下紛紛跟風入市,推動國內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例如,浙江溫州民間資本聚集,炒房團四處出擊,幾乎成了全國樓市的“風向標”。上文已經分析過,中國一線城市的房地產行業已存在泡沫,熱錢的涌入更是助長了泡沫的膨脹,出現了房地產使用價值與價值脫軌的現象。一旦泡沫破裂,對房地產市場的打擊將是致命的。
2. 境外熱錢的涌入造成了中國房地產行業的供給結構失衡。熱錢屬于投機資本,而投機資本主要集中于高檔公寓、別墅,因為這類住宅帶來的利潤較高;而需求量逐年增大的經濟適用房和中低檔公寓由于其價格較之于其他房地產價格偏低,開發商不愿進行投資,這又反過來導致中低檔住宅平均售價增長率的攀升,使得其售價對中低收入家庭而言仍然難以承受。主要表現在一方面是很高的住宅價格,但另一方面是較高的住宅面積空置率,這就形成了一種本末倒置的現象,房地產行業的投資需求取代了使用需求,房屋的本質發生了變化,成了一種投資工具。這種結構性的失衡將對房地產行業的健康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
3. 熱錢出逃將對房地產市場造成不穩定影響。熱錢涌入中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但是人民幣匯率已經在6.8元兌1美元這個區域徘徊了很長一段時間。一旦境外熱錢認為人民幣升值已經見頂,再加上政策的調控和物價的穩定,熱錢很可能會選擇獲利后大規模退出。這對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是巨大的打擊,大量的空置房屋拋向市場,將導致房價的大幅下跌并拖累中國經濟的增長。
三、結尾
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還未完全消除的背景下,房價過快上漲,必然會對中國的經濟平穩增長有非常不利的影響。目前中國不是投資不足,而是消費不足。高房價會扼殺大量低收入階層正常的住房消費需求,即使通過住房信貸能夠提前實現住房消費需求,高房價也會吞噬其畢生的收入,這種“寅吃卯糧”的做法也會使大量購房者在今后數年不得不減少其他消費需求,從而削弱消費對經濟的刺激力度。
為了抑制房價的快速上漲,就必須對外資進入中國房地產市場進行必要的限制。針對外資在房地產市場的炒作行為,抑制境外熱錢對房地產的投機,可以取消外資投資房地產行業時的稅收優惠,廢除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征收“托賓稅”也是抑制熱錢投機比較有效的辦法,它可以提高短期資本流動與交易的成本,這就大大降低了熱錢投機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黎友煥.境外熱錢對我國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J].金融與經濟,2008,(2):13-16.
[2]唐旭,梁猛.中國貿易順差中是否有熱錢,有多少?[J].金融研究,2007,(9):1-19.
[3]王維.房地產基礎價值及泡沫類型解析――以上海市為例[J].經濟學家,2009,(7):18-24.
[4]Vincent Bouvatier. Hot Money Inflows and Monetary Stability in China: How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Took up the Challenge.省略/abstract=963621, January 2007.
The Impact of Foreign Hot Money on Real Estate Market of China
Qin Si, He Lei
(Finance College, Central Financ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6, China)
一、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前景分析
首先,中國證券市場對本土企業IPO日趨具有影響力。從全球經濟發展的宏觀格局來看,中國作為迅速崛起的經濟增長核心,正越來越多地受到全球投資者的關注。中國企業無論是否具有國際化的戰略前瞻,其主導目標客戶仍然在中國,任何一位理性的企業家都不會忽視越來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證券市場。
其次,中國政府發審和監管效率提升。伴隨中國政府監管機構監管能力的日益提高,政府在企業IPO過程中發審效率將會明顯提升。從中國證券市場股票發行演變歷史來看,從計劃經濟的額度制、推薦制到目前的審核制,一方面反映了中國證券市場發審制度的并不斷優化,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中國證券市場監管機制的完善和風險控制能力的提高,作為促使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最主要因素正在發生質的改變。發審效率的提升將會使更多地企業選擇本土證券市場IPO。
再次,層次分明的市場結構逐步形成。中國證券市場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三級市場結構正在形成。質優大盤股對應主板市場;收益穩定、盈利能力強的中小企業選擇在深圳中小板上市;風險大、高成長性的企業選擇創業板上市,一向面臨融資困境的中小企業在中國證券市場直接融資的通道業已打通。真正具有投資價值的企業本身也是一種稀缺資源,從市場替代效應的角度來看,中國證券市場融資渠道的完善,更多地中國企業將會被本土市場所接納。
最后,人民幣升值對中國企業海外上市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長遠來看,人民幣持續升值的壓力仍然存在,外幣貶值降低了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估值水平,削弱了國內企業海外上市的動力。
總體來看,中國企業本土市場可上市選擇性增加,必將對海外市場上市帶來消極的影響。但是,伴隨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必將涌現越來越多的企業,上市需求與市場擴容的可承受能力之間的缺口依然存在,加之一些企業配合國際化戰略的定位,海外市場上市仍將會是中國企業直接融資的重要渠道之一。
二、中國企業海外市場選擇主要考慮的因素分析
關于中國企業海外市場上市市場選擇的問題, 從2009年1月~5月份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統計來看,共有13家企業成功實現海外證券市場IPO,香港證券市場成為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首選市場。從IPO企業數量來看,香港市場共有六家中國企業成功上市,占海外上市企業數量的46.15%,從IPO企業融資總額來看,13家企業共募集資金17.75億美元,香港證券市場占比87.66%。無論上市企業數量還是籌資總量來判斷,香港證券市場均成為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首選市場。
一般而言,公司在選擇上市地點時通常會考慮以下因素:
(1)上市規則的影響。上市規則即包含公司所在地政府關于上市的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政策,同時也包含了證券交易所所在國家和地區相關的政策和法規的影響。(2)上市成本的影響。上市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兩部分構成。直接成本一部分是指上市所直接支付的資金,另一部分是指與籌資規模相關的承銷保薦費用。間接成本主要反映了不同市場上市所需要的時間成本。(3)估值水平的影響。本質上而言,IPO是原始股東對投資者出讓公司預期收益的一種交易行為,那么價格對公司上市地的選擇至關重要。上投資者的認同程度、市場估值水平和股票市盈率高低往往左右了企業對交易市場的選擇。(4)流動性和再融資能力的影響。成熟的交易市場往往具有較高的流動性和再融資能力。既方便股東股份變現的需求,同時也能夠滿足公司發展過程中再次融資的資金需求,降低了公司持續經營的風險。(5)發展戰略的影響。企業目標市場定位,產品市場、客戶和國際化進度, 企業與擬上市地國家(或地區)業務的關聯度等對企業上市地的選擇在理論上也具有一定的影響。
三、香港成為中國企業海外上市市場首選
中國企業在謀求海外上市的進程中,更多地把香港作為首選,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一國兩制”大的經濟和制度背景優勢。政策優勢是其使它地區證券交易市場難以企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為了吸引中國企業赴港上市,特區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中國政府為了穩定和促進香港地區的經濟繁榮,鞏固其金融中心的地位,先后也出臺了鼓勵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的政策。
地緣、文化和認同使香港占盡天時、地利、人和。2009年1-5月份,香港上市的每家中國企業平均平均募集資金2.6億美元,同期在其他地區上市的中國企業平均募集資金不足兩千萬美元。地緣、文化和認同帶來的高估值將會吸引更多優秀的公司赴港上市,聯交所就具有更為寬泛的范圍進行優中選優,進而形成了一個正向促進的閉環。
籌資成本差異。香港上市的中國企業IPO需投入的直接資金成本約為600萬港幣,承銷保薦費用占募集資金成本約為8%~10%。中國企業赴新加坡上市直接成本支出與香港基本相同,但承銷保薦費用占募集資金成本的815%左右。但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需要支付更高的初始IPO成本,IPO直接資金需求約為150萬美元,約合1000萬人民幣,承銷保薦費用也高達15%~20%左右。
關鍵詞:融資融券;外部環境;信用評級;信息披露
中圖分類號:F83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9-00-01
融資融券交易是歐美證券市場普遍實施的一項成熟交易制度,是證券市場基本職能發揮作用的重要基礎。我國股票市場的融資融券業務經歷了從禁止到準備,再試點,最終于2010年3月30日,深圳、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宣布開始接受券商的融資融券交易申報。至此,準備多年的融資融券制度正式推出,我國的證券市場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代。
目前,各個國家開展融資融券的資本市場都根據自身金融體系和信用環境的完善程度,采用了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融資融券業務模式,從國際范圍來看,可以概括地歸結為三大類:以美國為代表的市場化模式、以日本為代表的集中授信模式和以中國臺灣為代表的雙軌制模式。美國憑借其完備的信用體系和高效的金融市場,直接通過證券交易公司,投資者進行信用交易,其市場化模式效率高,成本低。日本不是通過證券公司,而是通過由銀行控股的金融證券公司,間接的向投資者集中授信。臺灣地區則實行雙軌制,持有許可證的券商可以向證券金融公司進行交易,沒有許可證的證券公司進行的是業務。中國香港地區香港的股票融資交易沿襲了歐美的市場化模式,具有特定資格的證券經紀公司作為金融中介機構,可直接為投資者提供證券保證金融資交易。
截止到2014年7月,我國共有申銀萬國等76家券商具有融資融券資格,涉及滬深兩市標的證券710家①。我國目前采取允許證券公司使用自有資金進行融資融券業務的模式。從本質上看,我國融資融券業務模式偏向于分散市場信用模式。我國金融創新以政府主導的模式,其動因偏重于社會穩定,對創新需求的感知能力也不如身處其中的微觀金融機構,金融創新滯后于金融和經濟的發展,金融創新的市場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隨著融資融券規模的擴大和業務范圍的擴張,也表現出一些問題。從根本上講,只有構建好良好的外部市場氛圍,才能更好的發揮融資融券業的積極作用。
首先,要規范信用評級市場,健全證券信用交易相關的法律和監管監管制度
目前,我國信用評級機構在評級工作中采用的標準與國際上仍有差別,加上不同的信用等級評價體系,導致了不一致的評級結果,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投資者理解和判斷所投資金融產品的風險級別,也不利于我國資本市場的長遠發展和國際化進程。在這個過程中,應當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以提高自身能力和競爭力。同時,應當走出去,參與到國際評級市場的競爭之中,在競爭中發展壯大。
我國金融市場并不太發達,市場化水平不高,信用制度相對不健全。融資融券業務給我國證券市場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有消積的影響。因而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與監督監管機制則尤為重要。
其次,改善市場投資者結構,加強投資主體的風險控制能力
對于投資者而言,則應加強風險控制能力。隨著我國融資融券業務的開展,參與其中的投資機構越來越多,相應地,投資風險也會進一步加大,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風險控制體現至關重要。投資機構應當建立起一套內部授權控制體現,完善對風險的定性判斷模型,制定科學的授信流程,根據企業自身情況核定信用額度和風險限額;建立對投資池的組合管理,定期制定企業投資風險指引,前瞻性地管理投資信用風險,持續性地跟蹤評價投資風險,對主題風險進行檢查,及時采取相關行動,以降低損失;積極培養復合型人才,加強對人才隊伍的職業素質培養。
再者,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及時、不準確、不完整的問題仍較為突出。針對上述問題,監管部門應綜合考慮我國特定的價格形成機制、信息系統成本、交易規模特征等因素,順應證券交易信息披露制度的國際發展趨勢,對我國信息披露制度進行設計。國務院2014年10月1日開始施行的《企業信息公示條例》。應該根據資本市場融資融券的實際,進一步規范和企業信息披露制度。
1.制定信息披露制度,專人負責
為規范信息披露渠道,最大限度保證投資者能夠及時準確地獲得相關信息,上市公司應當制定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制定專門的高級管理人員承擔定期的對外信息披露工作,同時可以在行業網站等媒體相關信息,使得投資者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企業動態,制定相應的投資決策,從而有利于增強市場透明度,推動購票市場的規范和完善。
2.實行發行信息披露和持續信息披露并重
諸多財務報告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投資者所需要的相關財務信息,因此,應當要求股票發行人在IPO和增發的說明書中,管理層強制披露可能面臨的財務困難、償債風險、經營風險及已經采取了哪些防范措施,并出具對公司財務狀況的簡明性結論意見。同時,披露管理層就已發行和將要發行的短期債務和或有債務問題做專項說明。
3.增加對影響企業經流動性和重大事項的信息披露
影響企業經營的流動性,由于偶然性和突發性,其存續時間短,但長期累積會對企業的信用風險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對于影響發行企業短期流動性的重大事項,企業均應予以披露。
注釋:
①數據來源于和訊網
參考文獻:
[1]王克鴿.我國融資融券擔保法律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2008.
[2]蔡笑.融資融券對股票市場的影響研究[D].蘇州大學博士論文,2010.
[3]顧海峰,孫贊贊.融資融券對中國證券市場運行績效的影響研究-基于滬深股市的經驗證據[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3.
[4]楊德勇,吳瓊.融資融券對上海證券市場影響的實證分析-基于流動性和波動性的視角[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1.
關鍵詞:金融危機 外貿 經濟市場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金融危機出現的頻率有所上升,每一次都會對我國的外貿經濟市場產生巨大的沖擊,針對這種情況,首先需要分析了解影響的情況,其次是針對實際的情況財務一些應對的措施,保證我國外貿經濟市場的正常運作。
一、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經濟市場的影響
1、對我國外貿經濟競爭力的直接影響
金融危機狀況下,我國外貿經濟的發展歷史比較短,缺少對外匯風險的管理經驗,面對匯率造成的外貿交易差額等問題,我國中小外貿企業的處理方式比較單一,不能靈活地運用各種金融工具和經濟手段來解決匯率波動引起的問題。第三,外貿企業外匯風險管理機制不健全。對于外貿外匯風險管理,我國市場上缺少一些完善、成熟的管理機制,中小外貿企業沒有可以借鑒的外匯風險管理模式。雖然我國一直在探索外貿外匯風險管理方式,也形成了一些外匯風險管理體系。但是,這些管理模式還遠遠不能滿足現代外匯風險管理需要。由此可見,加強中小外貿企業外匯風險管理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國產品之所以能夠受到諸多消費者認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我我國產品的低價,這是我國外貿經濟能夠在極小的利潤空間中取得優勢地位的重要原因。一旦國外政府對我國進行反補貼調查成功,那么最直接的后果便是這些出口產品的價格必須會相應的上漲。該種形勢下,我國產品的競爭優勢將會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物美價廉優勢不再,我國出口產品市場競爭力將受到極大挑戰。不僅僅如此,國外政府開展的反補貼調查并不是針對某一企業的,而是針對一國政府、行業,一旦制裁收到肯定,不僅產品優勢不再,我國同一行業的優勢將會受到直接的挑戰。
2、對外貿產業政策造成一定影響
我國經濟發展模式是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作用相結合的方式,外貿經濟作為政府調節經濟的一種重要手段,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外采取反補貼調查,實際上也是針對我國政府實施的,在嚴峻的外部形勢下,必須相應的對國內產業扶植力度進行一定力度的減少。此外,伴隨著反補貼調查的日益頻發,對于我國政府產業政策的影響已經開始上升到體制層面,這對于我國出口產業的經濟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同時我國以市場化、自由化以及私有化的目標在外貿市場中開展,進而打開了金融行業混合業的局面,從而為受到西方外貿市場的虛擬化。同時一些西方國家依靠本國貨幣的環流機制,實現穩定收入出現證券化以及資產化的現象,這樣對于我國的外貿產業政策的影響十分的嚴重。
二、金融危機下我國應該采取的措施
1、堅持外貿經濟發展的標準
首先應該是堅持不懈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政府對經濟主體以及經濟活動具有較大的監督管理作用,采取緊縮性政策減少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外貿經濟的影響,對于新時期的中國而言,這樣模式既符合中國基本國情,同時也是具有成效的。其次轉化貨幣政策目標,促使貨幣政策穩定性和前瞻性,自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貨幣供給出現持續增加的現象,同時金融深化指數也呈現出迅速上市的趨勢,在長期的金融深化指數上將會導致貨幣沖擊的風險,因此金融貨幣的政策目標應從經濟增長趨勢向抑制資產泡沫和穩定幣值的方向發展。
2、調整外貿經濟貿易戰略
進行調整經營戰略,目前,隨著金融危機的不斷出現,世界經濟貿易發展正不斷趨于區域化和集團化,在集團內部,我國的外貿經濟受到的包括綠色貿易壁壘在內的各種貿易障礙的影響都比較小。所以,我國的外貿經濟中要積極轉變現有的經營思想,積極調整進口經營戰略,要注重貿易與投資,加快在海外投資建廠的步伐。要加緊建立一批外貿方面的跨國性公司和企業,實現在進口國的當地進行生產,并在產品生產完畢后就地進行銷售的模式。實現外貿一條龍經營模式,從而有效減少綠色貿易壁壘的約束和負面影響。同時,我國的外貿商品也可以積極加大開發東南亞各個國家的市場,以及非洲和拉美等發展中國家的外貿市場,積極開拓更多新市場,從而有效分散貿易壓力,增強對各種貿易環境突變的適應能力。
除此之外,在新的市場環境下,我國的外貿市場正面臨著巨大的國際市場壓力,面對西方各進口國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對我國的紡織外貿行業進口進行了各種約束和限制的現狀,我國的外貿行業一定要緊跟形勢的發展,積極應對市場的具體變化,否則就會在國際市場的激烈角逐中慘遭淘汰。目前,我國外貿行業中的大多數企業在生產水平、技術水平以及產品開發水平還有管理方面都存在較多的問題,在國際商場中的競爭力較弱。所以,國內的外貿行業一定要努力提高意識水平,并加強自身生產技術與貿易能力的建設。我們相信,通過切實的努力,我國的外貿行業一定能突破西方各出口國的綠色貿易壁壘,提高市場競爭力,增加國際市場份額,獲得長足的發展。避免在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對我國的經濟造成影響。
三、結束語
在金融危機出現的時候,保護我國的外貿經濟市場的發展,不僅能夠有效的保證內需,同時能夠成功的抵抗金融危機的影響,因此在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一定要針對我國外貿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有效的保證外貿經濟的正常發展。
參考文獻:
[1]關溪媛.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出口的影響及對策淺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