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29 10:06:30
序論:在您撰寫教育理論基礎知識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理論;現代生產;現代教育;“教勞結合”
在資本主義以前的“最初的社會形態”,人類的勞動分工是十分粗淺的、籠統的,教育基本上是與生產勞動結合在一起的。到了近代以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形態為典型的“第二大(社會)形態”階段,機器大工業取代了工場手工業,人類勞動的體力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分裂、對立達到了頂點,人被視為完全不需要具備任何專門技藝的工具,人手的靈巧被機器的精確所代替,他只需被動地伺候機器的運轉,在資本眼里,人僅僅是大機器工業中的一個活部件。馬克思說道:“要改變一般人的本性,使它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訓練?!苯逃c生產勞動相結合再次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生死攸關的問題。
一
自歐洲第二次產業革命以來,學校教育又開始被要求與社會生產力發展聯系在一起,與改良生產工具、提高生產效率聯系在一起,與人們的生產勞動和謀生、糊口聯系在一起。產業革命的發展,要求學校教育突破古代學校教育對原始社會廣義職業教育的異化,創造一種新形式的教育——學校形態的職業教育,這成為近代學校教育發展不可避免的趨勢。因此,職業教育的產生是社會生產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既是現代生產的客觀規律,也是現代學校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
首先,學校形態的職業教育以機器大工業生產的技術為基礎。歐洲產業革命以后,社會生產以機器生產形式代替了手工業的生產形式,社會生產力發生了質的飛躍?!艾F代工業的技術基礎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產方式的技術基礎本質上是保守的?!彼箚蝹€人的生產經驗和技能作為微不足道的附屬品而消失,而使人類世代所積累的生產經驗,整個社會所創造的經驗,即間接經驗的作用越來越大。為了進行生產勞動,勞動者再也不能僅僅憑借個人直接在生產中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而主要依靠間接經驗。因此,通過專門的學校教育和訓練,授以勞動者各種間接經驗,就成了維護和發展社會生產活動不可缺少的手段?,F代國家和有為政府就必須重視與生產技術、生產效率密切相關的職業教育。
其次,近代大機器生產和學校職業教育是同社會分工細化、專門技能技巧深化以及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產業革命以后,現代生產體系和技術分工基本形成,并在社會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F代生產中的創造發明和技術革新不斷出現,促進了技術革命,于是就對勞動者的操作技能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勞動者應該掌握一定的科學基礎知識,具有符合社會規范的職業態度和職業道德,熟悉機器的結構、原理和操作技術。這同時也就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學校教育必須同現代生產活動相結合,傳授生產中需要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技巧,培養適應現代工業生產性質的操作型、技能型的實用人才。這就說明,現代職業教育是現代社會分工和大工業生產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大工業生產生死攸關的問題。
職業教育打破了古代社會以來學校教育僅服務于統治階級治國治民需要的局限,使教育重新回歸于本初狀態,即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聯系、為人類的生存繁衍服務。同時它也沖破了正規學校和全日制學校的時間和空間,直接為社會生產服務。就當時的職業教育具體形式來說,主要有兩種:一是18世紀末出現的技術工人講習所(MechanicsInstitutes),如1799年,在格拉斯哥大學生產科學儀器的工廠中開設的科學和數學夜校講習班,對象是技術工人;二是政府強力推進建立的各種職業技術學校,如法國大革命時期國民議會批準開辦的公共工程中心學校(1794)、綜合技術學校(1795,即后來著名的巴黎理工學校)、德國虔信派牧師開設的“實科學校”(1708、1747)等。但馬克思并不推崇這兩種形式的職業教育,而是從工廠教育的實踐中發現了未來教育的方向,即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歷史上最早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思想的人是托馬斯·莫爾,他在《烏托邦》一書中闡述了教育與農業、手工業勞動結合的思想。17世紀英國經濟學家約翰·貝勒斯在《關于創辦一所一切有用的手工業和農業的勞動學院的建議》中提出建立“勞動學?!钡南敕?,首次明確提出教育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主張。18世紀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認為,勞動是兒童教育和發展最重要的條件,適當的體力勞動能夠促進人的智慧和道德發展。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主張并進行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試驗。
二
在19世紀初的英國,工廠生產中使用童工是普遍現象,童工每天勞動時間長達14—16小時,其體力、智力及道德備受摧殘。1800年1月,29歲的歐文從岳父大衛·戴爾手里接任蘇格蘭新拉納克紡織廠經理一職,由于受到法國唯物主義者關于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學說的影響,他在自己的工廠中實施了“通過改變環境來塑造人的性格,從而達到社會改良的目的”的改革計劃。他將每天勞動時問縮短為10小時半,在歷史上第一次為工人子女開辦公共學前教育機構,為6~10歲的兒童開辦初等學校,為11~17歲的童工開辦夜校,教授適合兒童年齡并且對未來生活有用的知識。1816年1月,歐文將他的工廠教育機構命名為“性格陶冶館”。
由于歐文的示范作用,加上其他社會有識之士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在工人階級的斗爭下,英國議會先后三次通過工廠法,規定若干保護童工的措施,并附有童工教育條款。例如,《1802年工廠法》規定,工廠主應對童工進行讀、寫、算的教育;《1833年工廠法》規定,紡織廠14歲以下童工每天必須接受2小時的義務教育;《1844年工廠法》規定,8~13歲童工每周須在學校學習6個半天或3天,否則不得受雇。
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時,十分敏銳地注意到了勞動力再生產問題,他發現工廠教育制度中實踐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僅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也是改造舊教育、促使人全面協調發展的唯一途徑。馬克思的基本觀點概括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勞動創造了人,同時,人的個性、才能和世界觀是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
二是馬克思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理論基礎上,揭示了現代教育與現代生產勞動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辯證關系,指出生產勞動同教育的早期結合,必然發展為現代教育與現代生產勞動的結合。
三是馬克思把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建立在現代大工業生產的物質基礎上。他們通過對現代工業生產的考察和研究,指出了現代工業生產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創造了物質條件。提出了客觀的需求。
四是馬克思直接批判繼承了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等人的關于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優秀思想成果,確立了科學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論;并且通過批判資產階級的工廠教育制度,從《工廠法》中看到了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萌芽。
馬克思十分推崇歐文在自己工廠中的教育實踐活動。他在《資本論》中說道:“正如我們在羅伯特·歐文那里可以詳細看到的那樣,從工廠制度中萌發出了未來教育的幼芽,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蔽覀冋J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是職業教育發展的理論基礎之一,它的基本原意應該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馬克思是從現代大工業生產的客觀發展規律中預見到了未來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現代工業使男女兒童和少年來參加社會生產這個偉大事業,是一種進步的、健康的、合理的趨勢,雖然這種趨勢在資本的統治下遭到了可怕的歪曲?!?/p>
第二,馬克思所說的生產勞動主要是指以機器大工業生產為基礎的物質生產勞動,亦即現代工業性質的生產勞動;所說的教育是家庭以外的教育,主要是指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匹配的學校形態教育。因此,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建立在機器大工業生產基礎上的現代生產與現代教育的結合。 轉貼于
第三,馬克思所說的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包括有多方面的內容,不僅包括科學知識同生產勞動結合,也包括智育、體育、技術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馬克思專門指出,技術教育與培訓“要以生產各個過程的一般原理為內容,并同時使兒童和少年學會各種行業基本工具的實際運用與操作?!?/p>
在以現代機器大工業生產為基礎的學校形態職業教育出現之前,職業與教育是分離的:從事謀生糊口的職業勞動者一生一世都沒有機會進學校學習,而從事傳道授業的教育活動者也是一生一世都遠離職業(尤其是體力)勞動。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作為現代職業教育的理論基礎,顛覆了之前以家庭勞動和工場手工業為基礎的學徒制職業教育模式,它第一次使職業教育建立在以社會化大工業生產和新的勞動分工的基礎上,既可以使學校教育獲得社會實踐的基礎,使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結合起來,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提高教育質量,又可以使生產勞動受到科學原理和智力活動的指導,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
三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從根本上說是指現代教育與現代生產之間的互相作用問題?,F代生產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現代生產使教育在體系結構、培養目標、教育內容和方法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使教育第一次在革命性的生產方式基礎上有了完整的體系,既“勞心”又“勞力”,并不斷向前發展,最終合二為一。但是,中國的學校教育十分強調治“學”的正統觀念,長期以培養治國的“接班人”為目的。不屑培養治“事”的“建設者”,所以,職業教育的地位十分尷尬,既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居于邊緣位置。
21世紀以來,職業教育對提高生產力,對發展經濟的作用,以及對人的勞動能力發展的作用,都得到各個國家的一致認可,都認為發展職業教育“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馬克思這句話的重點是強調教育的作用,強調現代教育是現代生產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那么,職業教育對現代生產都有哪些作用呢?總的來說,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職業教育起著傳遞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重要作用。科學是一種一般社會生產力,是一種沒有物化的生產力。把科學物化在生產中就可以變為直接生產力。這種物化表現為兩種形式:其一是把科學變為生產技術,物化在生產工具中,改革工具,革新技術;其二是把科學知識傳授給勞動者,使勞動者具有生產技術和能力,提高智力水平。職業教育是實施這兩種物化的重要措施,是這種物化的最有效的形式。在現代職業教育中,人類長期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是經過有目的的選擇、提煉和概括傳授給學生的。同時,學生的學習又是在教師科學傳授方法引導下進行的,因此具有較高的效率。這對于現代生產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過現代教育所傳授的某些部門的自然科學知識,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運用于生產中,轉化為生產的一個條件,在生產中發揮作用,各種職業技術教育和短期訓練在這方面的作用更為顯著。另一方面,現代學校教育還起著促進科學知識的聯系、積累和發展,從而促進社會一般生產力的發展的作用。如各類學校所傳授的自然科學知識方面的學科,都不是某一歷史時代的產物,而是人類社會整個歷史過程的知識結晶。在這一積累和發展過程中,學校教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職業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和造就具有知識技能勞動力的重要途徑。職業教育直接參加了勞動力的訓練和培養過程,不僅要為社會生產培養有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勞動后備大軍,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和造就從事腦力勞動的專門人才,即工程師、科學家和各種技術人員等。這些人將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物質生產的重要勞動力。馬克思有一句重要的話:“充分發展起來的個人自身又作為最大的生產力反作用于勞動生產力?!崩镎f的“反作用”,主要是指人通過學校教育,從基礎教育、專業教育到訓練成專門勞動力的過程。人通過教育過程的培養和訓練,就會使自身充分發展起來,具有較高水平的勞動能力。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理論;現代生產;現代教育;“教勞結合”
在資本主義以前的“最初的社會形態”,人類的勞動分工是十分粗淺的、籠統的,教育基本上是與生產勞動結合在一起的。到了近代以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形態為典型的“第二大(社會)形態”階段,機器大工業取代了工場手工業,人類勞動的體力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分裂、對立達到了頂點,人被視為完全不需要具備任何專門技藝的工具,人手的靈巧被機器的精確所代替,他只需被動地伺候機器的運轉,在資本眼里,人僅僅是大機器工業中的一個活部件。馬克思說道:“要改變一般人的本性,使它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訓練。”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再次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生死攸關的問題。
一
自歐洲第二次產業革命以來,學校教育又開始被要求與社會生產力發展聯系在一起,與改良生產工具、提高生產效率聯系在一起,與人們的生產勞動和謀生、糊口聯系在一起。產業革命的發展,要求學校教育突破古代學校教育對原始社會廣義職業教育的異化,創造一種新形式的教育——學校形態的職業教育,這成為近代學校教育發展不可避免的趨勢。因此,職業教育的產生是社會生產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既是現代生產的客觀規律,也是現代學校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
首先,學校形態的職業教育以機器大工業生產的技術為基礎。歐洲產業革命以后,社會生產以機器生產形式代替了手工業的生產形式,社會生產力發生了質的飛躍。“現代工業的技術基礎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產方式的技術基礎本質上是保守的?!彼箚蝹€人的生產經驗和技能作為微不足道的附屬品而消失,而使人類世代所積累的生產經驗,整個社會所創造的經驗,即間接經驗的作用越來越大。為了進行生產勞動,勞動者再也不能僅僅憑借個人直接在生產中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而主要依靠間接經驗。因此,通過專門的學校教育和訓練,授以勞動者各種間接經驗,就成了維護和發展社會生產活動不可缺少的手段?,F代國家和有為政府就必須重視與生產技術、生產效率密切相關的職業教育。
其次,近代大機器生產和學校職業教育是同社會分工細化、專門技能技巧深化以及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產業革命以后,現代生產體系和技術分工基本形成,并在社會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F代生產中的創造發明和技術革新不斷出現,促進了技術革命,于是就對勞動者的操作技能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勞動者應該掌握一定的科學基礎知識,具有符合社會規范的職業態度和職業道德,熟悉機器的結構、原理和操作技術。這同時也就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學校教育必須同現代生產活動相結合,傳授生產中需要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技巧,培養適應現代工業生產性質的操作型、技能型的實用人才。這就說明,現代職業教育是現代社會分工和大工業生產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大工業生產生死攸關的問題。
職業教育打破了古代社會以來學校教育僅服務于統治階級治國治民需要的局限,使教育重新回歸于本初狀態,即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聯系、為人類的生存繁衍服務。同時它也沖破了正規學校和全日制學校的時間和空間,直接為社會生產服務。就當時的職業教育具體形式來說,主要有兩種:一是18世紀末出現的技術工人講習所(mechanicsinstitutes),如1799年,在格拉斯哥大學生產科學儀器的工廠中開設的科學和數學夜校講習班,對象是技術工人;二是政府強力推進建立的各種職業技術學校,如法國大革命時期國民議會批準開辦的公共工程中心學校(1794)、綜合技術學校(1795,即后來著名的巴黎理工學校)、德國虔信派牧師開設的“實科學校”(1708、1747)等。但馬克思并不推崇這兩種形式的職業教育,而是從工廠教育的實踐中發現了未來教育的方向,即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歷史上最早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思想的人是托馬斯·莫爾,他在《烏托邦》一書中闡述了教育與農業、手工業勞動結合的思想。17世紀英國經濟學家約翰·貝勒斯在《關于創辦一所一切有用的手工業和農業的勞動學院的建議》中提出建立“勞動學?!钡南敕ǎ状蚊鞔_提出教育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主張。18世紀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認為,勞動是兒童教育和發展最重要的條件,適當的體力勞動能夠促進人的智慧和道德發展。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主張并進行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試驗。
二
在19世紀初的英國,工廠生產中使用童工是普遍現象,童工每天勞動時間長達14—16小時,其體力、智力及道德備受摧殘。1800年1月,29歲的歐文從岳父大衛·戴爾手里接任蘇格蘭新拉納克紡織廠經理一職,由于受到法國唯物主義者關于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學說的影響,他在自己的工廠中實施了“通過改變環境來塑造人的性格,從而達到社會改良的目的”的改革計劃。他將每天勞動時問縮短為10小時半,在歷史上第一次為工人子女開辦公共學前教育機構,為6~10歲的兒童開辦初等學校,為11~17歲的童工開辦夜校,教授適合兒童年齡并且對未來生活有用的知識。1816年1月,歐文將他的工廠教育機構命名為“性格陶冶館”。
由于歐文的示范作用,加上其他社會有識之士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在工人階級的斗爭下,英國議會先后三次通過工廠法,規定若干保護童工的措施,并附有童工教育條款。例如,《1802年工廠法》規定,工廠主應對童工進行讀、寫、算的教育;《1833年工廠法》規定,紡織廠14歲以下童工每天必須接受2小時的義務教育;《1844年工廠法》規定,8~13歲童工每周須在學校學習6個半天或3天,否則不得受雇。
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時,十分敏銳地注意到了勞動力再生產問題,他發現工廠教育制度中實踐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僅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也是改造舊教育、促使人全面協調發展的唯一途徑。馬克思的基本觀點概括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勞動創造了人,同時,人的個性、才能和世界觀是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
二是馬克思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理論基礎上,揭示了現代教育與現代生產勞動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辯證關系,指出生產勞動同教育的早期結合,必然發展為現代教育與現代生產勞動的結合。
三是馬克思把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建立在現代大工業生產的物質基礎上。他們通過對現代工業生產的考察和研究,指出了現代工業生產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創造了物質條件。提出了客觀的需求。
四是馬克思直接批判繼承了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等人的關于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優秀思想成果,確立了科學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論;并且通過批判資產階級的工廠教育制度,從《工廠法》中看到了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萌芽。
馬克思十分推崇歐文在自己工廠中的教育實踐活動。他在《資本論》中說道:“正如我們在羅伯特·歐文那里可以詳細看到的那樣,從工廠制度中萌發出了未來教育的幼芽,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蔽覀冋J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是職業教育發展的理論基礎之一,它的基本原意應該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馬克思是從現代大工業生產的客觀發展規律中預見到了未來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現代工業使男女兒童和少年來參加社會生產這個偉大事業,是一種進步的、健康的、合理的趨勢,雖然這種趨勢在資本的統治下遭到了可怕的歪曲?!?/p>
第二,馬克思所說的生產勞動主要是指以機器大工業生產為基礎的物質生產勞動,亦即現代工業性質的生產勞動;所說的教育是家庭以外的教育,主要是指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匹配的學校形態教育。因此,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建立在機器大工業生產基礎上的現代生產與現代教育的結合。
第三,馬克思所說的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包括有多方面的內容,不僅包括科學知識同生產勞動結合,也包括智育、體育、技術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馬克思專門指出,技術教育與培訓“要以生產各個過程的一般原理為內容,并同時使兒童和少年學會各種行業基本工具的實際運用與操作?!?/p>
在以現代機器大工業生產為基礎的學校形態職業教育出現之前,職業與教育是分離的:從事謀生糊口的職業勞動者一生一世都沒有機會進學校學習,而從事傳道授業的教育活動者也是一生一世都遠離職業(尤其是體力)勞動。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作為現代職業教育的理論基礎,顛覆了之前以家庭勞動和工場手工業為基礎的學徒制職業教育模式,它第一次使職業教育建立在以社會化大工業生產和新的勞動分工的基礎上,既可以使學校教育獲得社會實踐的基礎,使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結合起來,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提高教育質量,又可以使生產勞動受到科學原理和智力活動的指導,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
三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從根本上說是指現代教育與現代生產之間的互相作用問題?,F代生產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現代生產使教育在體系結構、培養目標、教育內容和方法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使教育第一次在革命性的生產方式基礎上有了完整的體系,既“勞心”又“勞力”,并不斷向前發展,最終合二為一。但是,中國的學校教育十分強調治“學”的正統觀念,長期以培養治國的“接班人”為目的。不屑培養治“事”的“建設者”,所以,職業教育的地位十分尷尬,既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居于邊緣位置。
21世紀以來,職業教育對提高生產力,對發展經濟的作用,以及對人的勞動能力發展的作用,都得到各個國家的一致認可,都認為發展職業教育“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馬克思這句話的重點是強調教育的作用,強調現代教育是現代生產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那么,職業教育對現代生產都有哪些作用呢?總的來說,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職業教育起著傳遞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重要作用??茖W是一種一般社會生產力,是一種沒有物化的生產力。把科學物化在生產中就可以變為直接生產力。這種物化表現為兩種形式:其一是把科學變為生產技術,物化在生產工具中,改革工具,革新技術;其二是把科學知識傳授給勞動者,使勞動者具有生產技術和能力,提高智力水平。職業教育是實施這兩種物化的重要措施,是這種物化的最有效的形式。在現代職業教育中,人類長期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是經過有目的的選擇、提煉和概括傳授給學生的。同時,學生的學習又是在教師科學傳授方法引導下進行的,因此具有較高的效率。這對于現代生產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過現代教育所傳授的某些部門的自然科學知識,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運用于生產中,轉化為生產的一個條件,在生產中發揮作用,各種職業技術教育和短期訓練在這方面的作用更為顯著。另一方面,現代學校教育還起著促進科學知識的聯系、積累和發展,從而促進社會一般生產力的發展的作用。如各類學校所傳授的自然科學知識方面的學科,都不是某一歷史時代的產物,而是人類社會整個歷史過程的知識結晶。在這一積累和發展過程中,學校教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職業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和造就具有知識技能勞動力的重要途徑。職業教育直接參加了勞動力的訓練和培養過程,不僅要為社會生產培養有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勞動后備大軍,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和造就從事腦力勞動的專門人才,即工程師、科學家和各種技術人員等。這些人將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物質生產的重要勞動力。馬克思有一句重要的話:“充分發展起來的個人自身又作為最大的生產力反作用于勞動生產力?!崩镎f的“反作用”,主要是指人通過學校教育,從基礎教育、專業教育到訓練成專門勞動力的過程。人通過教育過程的培養和訓練,就會使自身充分發展起來,具有較高水平的勞動能力。
當前高職院校關于基礎醫學的教學模式大多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先由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理論基礎知識,學生聽講、記錄,然后進入實踐操作階段。一線教師在授課時,經常出現照本宣科的現象,僅僅局限于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講授,學生要做的就是被動的接受要講授的知識點,死記硬背,以求能順利通過考試,拿到學分。這種教學模式長期實行下來,導致學生成為機械的學習記憶機器,缺乏靈活運用基礎醫學理論知識的能力。高職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邏輯思維、抽象判斷能力相對本科院校學生較差,在進入實踐操作階段后,高職醫學專業學生普遍感到之前學到的理論基礎醫學知識缺乏實踐操作運用能力。長期接受這種“填鴨式”教學使高職醫學專業學生感到學習十分吃力,繼而逐漸喪失學習興趣,陷入惡性循環。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醫學專業學生的反饋也是基礎醫學知識掌握不夠扎實,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較差,實際應用能力不足。這與高職院校培養人才戰略目標中注重應用性、實用性不符。因此,為使高職學生在學校學到的基礎醫學知識在醫學實踐中更好的廣泛運用,高職院校改進基礎醫學教學模式已迫在眉睫。翻轉式課堂教學模式以其新穎的教學思路,為改進高職院校的基礎醫學教學模式提供新的方法和路徑。下文將著重從翻轉課堂式教學的理論基礎方面論述該模式應用于高職基礎醫學教學。
一、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的初探
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的理念最早由美國教育學者提出。2000年,美國邁阿密大學教授就如何激活差異化,以適應不同學生學習風格展開研究,提出了“顛倒教學”的概念,這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萌芽。2007年,美國高中化學老師喬納森鉑爾曼和亞倫薩姆斯采用錄制講課視頻的方法幫助缺課的同學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雛形。2011年,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開始成為全球教育界關注的新型教學模式,在國際上被譽為顛覆性的偉大教育技術革命?;谶@種教學模式,當前很多美國著名高校推出了大量優質的在線公開課程。目前我國教育學界也開始了對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的研究,主要應用于中小學階段,高等職業院校開展較少。
翻轉課堂的具體表現形式是指教師先將原本課堂上要講授的內容以課件、講義、視頻等形式傳到網上,學生通過網絡提前學習這些課堂上要講授的知識點,上課時教師與學生之間更多的進行答疑解惑這樣的教學活動,注重相互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討論,交換自己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看法。
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和依據
(1)掌控學習理論
翻轉課堂式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教師“一言堂”形式,強調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讓學生由被動式的學習轉變為主動式的學習。學生通過觀看教學視頻自主學習教學內容,根據自身情況來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學習。在觀看教學視頻時,學生可以對不懂的地方反復觀看,對懂的知識點快速帶過,學生自主“掌控”自己的學習節奏和進度,查漏補缺自己的不足之處。這體現了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理論依據中的掌控學習理論。掌控學習理論就是指在“所有學生都是好學生”的思想宗旨下,通過對學生提供其所需要的差異化幫助和額外的學習時間,大多數學生都可以達到教學目標,完成學習任務。掌控學習理論強調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并不能決定該學生是否能學會相關知識點,只是學生在學習時間上根據自身情況花費不同長的時間就能“掌控”所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掌控學習理論不但是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的重要理論依據,也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提示教育者應創造條件使學生找到自己的學習節奏,掌控自己的學習。
(2)構建學習理論
掌控學習理論著重介紹了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時是如何掌控自己的學習節奏的,屬于知識的被動接受的初級階段。掌控學習理論并不足以支持翻轉課堂式教學的全過程理論依據,這時需要第二個理論依據,即構建學習理論。
構建學習理論就是指每個人所被要求學的知識內容是一致的,但每個人對這些知識點的理解不同,主要是指每個人對這些知識點的“構建”不同。我們每個人的頭腦、經驗以及認知能力不同,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也就有差異。因此,學習并不只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的過程,而是自己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與認知體系的過程。
從構建學習理論來看翻轉課堂式教學,會發現其解決了學生個體差異的問題,規避了傳統教學模式中部分學生跟不上進度,部分學生認為學習進度過于浪費時間的現象。學生通過看教學視頻以自己的節奏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通過翻轉課堂上和老師同學的互動使這種“構建”更加主動和全面。
(3)自主學習理論
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另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和依據就是學生可以不依靠老師的講授,而是通過網絡教學視頻的支持,自學知識。這個理論就是自主學習理論。自主學習理論表明學生的學習是一種自主行為,借助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支持,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教會自己和同伴相關的知識和技能。自主學習理論進一步驗證了構建學習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從網絡上可以越來越方便的獲取各方面的學習資源。人們的學習方式也必然向自主學習方向發展。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本質上就是一種借助互聯網學習資源的自主學習。學生還可以在翻轉課堂上結成學習小組,協作交流和討論,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4)最近成長進步區理論
最近成長進步區理論是指教育要確定學生成長進步的的兩種區間,一種是已經達到的區間,另一種是學生最可能達到的成長進步區間。把握好這兩種區間之間的距離,能加快學生的成長。最近成長進步區理論也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之一,它闡明了個體發展的起源,強調了教學的作用,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同時也表明了同伴影響與協作學習對學生成長進步的重要意義。最近成長進步區理論體現著教育應當走在成長進步前面這一重要教育理念。
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的設計應落腳于學生通過視頻自我學習后所達到的“最近成長進步區”,翻轉課堂上的教學必須在課前自學視頻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和拓展。通過課堂上教學和討論,讓學生達到最近成長進步區。
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促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發現學習,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和主觀能動性。學生根據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構建適合自己的知識體系,更具針對性和時效性,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發現問題并有的放矢的解決問題。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自主學習,對知識要點的機械性記憶轉化為有意記憶,學習效果將會大大增強,經過后期課堂討論和教師點撥,達到學生發展的最近成長進步區,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發展潛能。
三、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應用于高職基礎醫學教學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高等職業醫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突出技能、突出實用性和應用性的人才,高職基礎醫學的理論知識教育要求“夠用”即可。在人才培養就業目標上,高職院校醫學專業學生定位于廣大農村和社區的基礎醫療崗位上。既然如此,高職基礎醫學教學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要選取最為實用的知識,要著重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另外,考慮到高職學生相對較弱的基礎知識和抽象思維能力,以及當前高職醫學專業學生就業容易,后勁不夠,技能優勢不夠突出的現狀,傳統的側重于老師理論講授的教學方式很難取得良好效果,應考慮采取一些直觀形象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以其自身的特點符合高職基礎醫學教學的需求。高職基礎醫學教學內容中的生物化學、病理學、生理學、藥理學和人體解剖學之間知識點邏輯清晰完整,術語表述規范,但教師如果只是一味地靠在課堂上講述傳授知識,高職學生很容易感到枯燥難懂。如果將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基礎醫學的教學中,有利于提高知識轉化率,有助于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高職醫學專業學生將來走向醫療崗位打下堅實基礎。
四、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應用于高職基礎醫學教學需要考慮的因素
翻轉課堂式教學可以使教師從傳統教學方式中不斷的講解和重復中解放出來,將課堂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更多扮演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但與此同時,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從另一個方面提高了對教師的要求。例如在此模式下如何更好的進行教學活動的組織和設計。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后,課堂上學生特殊狀況增多,這對教師如何更好的加強對課堂的把控和對學生的引導提出了新的要求,對高職院校教師的創新素養提出了挑戰、還有如何保證特殊狀況不斷發生下教學任務的完成。針對有些高職醫學專業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較差的現象,如何有效督促他們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的課下自我學習,這些難點相關教育學者都必須著重考慮。
相比于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模式并非一無是處。傳統式教學模式可以更好的控制高職基礎醫學教學的計劃性,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在一些傳統知識點將手上,傳統教學模式所帶來的良好的教學氛圍也不可忽視。因此,在高職基礎醫學的教學上,如何針對高職院校本身的狀況,有效結合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和傳統教學模式也值得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思考。
五、結束語
高職基礎醫學的教學要區別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基礎醫學教學,在教學中要更多考慮高職院校教育理念和目的,結合高職醫學專業學生現狀。翻轉課堂式教學充分利用了當今時代豐富的互聯網資源,使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自主地完成基礎醫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在課堂上與老師和同學之間更多的互動,提高了他們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有助于更好體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面實用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策略。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要重點依據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結合高職基礎醫學教師的實際情況,與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更好的完成高職基礎醫學教學任務,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關鍵詞:高職技能教育;理論基礎;實施原則;操作路徑
職業技術教育是“生產生產力”、“造就勞動者”的教育,而高技能性正是生產力發展的本質要求,或者說是先進生產力的體現。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的加快,經濟的發展正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高移和轉變。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要和迫切。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孵化技能。開發人力資源的重要教育形式。培養高技能人才、服務經濟社會的發展是它的天職。也是它的本質屬性和核心價值的體現。為此,教育部2006年第16號文件《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擬就高職高技能教育的理論基礎、實施原則與操作路徑談談自己的管見。權作“拋磚”,意期“引玉”。
一、高職技能教育的理論基礎審視
(一)知識類型理論是高職技能教育的教育學基礎
著名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知識是主體與環境或思維與客體相互交換而導致的知覺建構。知識是個體通過與其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的信息及其組織。從個體的知識結構角度出發,通??蓪⒅R分為信息性知識、思想方法性知識、經驗性知識、技能性知識四類。信息性知識,也稱之為事實性知識或陳述性知識。這類知識在學校教學內容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是回答“是什么”的知識。思想方法性知識。這類知識是經過提煉、過濾而沉淀下來的對工作、學習、生活最有用的知識,是帶有方法論性質和智慧品格的知識,是人們應對和解決實踐中各類問題的最重要的知識,是屬于“為什么”的知識。經驗性知識。就是個體親歷或體驗到的知識,這類知識既包括動手實踐的經驗,也包括動腦實踐的經驗,亦稱為直接經驗。本質上講,它是一種程序化的知識。技能性知識,即主體在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經由練習而形成的完成一定任務的行動性知識。實踐產生經驗,而多次實踐達到“自動化程度”,便形成了技能。技能一旦練就,比經驗更深入、更鞏固、更不容易遺忘、遷移性更好。顯然在這四類知識當中,前兩類是認識世界的知識,后兩類是改造世界的知識,高職技能教育所要學習的主要是“怎么辦”和“如何做”,用于增進和提高人們實踐活動效能的知識,因而是以經驗性知識和技能性知識傳授為主的教育,“是什么”的知識和“為什么”的知識要少講,而要突出經驗性知識和技能性知識的講練與習得。
(二)實用主義理論是高職技能教育的哲學基礎
杜威是“20世紀最偉大的教育哲學家,他的教學論是建立在實用主義和經驗自然主義哲學的基礎之上的?!彼鲝埖膶嵱弥髁x教育是高職技能教育的哲學基礎。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觀強調教育與社會生活、社會生產和個人發展的聯系,要求學校更多的關注學生經驗的生成,“從經驗中學”:關注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這從他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兩個著名的教育哲學命題和他最早倡導的“問題教學法”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其次,杜威的教育觀是“主行論”教育觀。他認為。觀念、知識本質上就是經驗,經驗中包含著主動作用,包含著“做”,包含著“行動”。他指出“行動處于觀念的核心”,“認識本身就是一種行動”,“做事的能力可能是知識的最基本的意義”。顯然,杜威所強調的教育向生活的回歸,“從經驗中學”,“從做中學”的理論,都為高職技能教育奠定了哲學基礎。
(三)三重智力理論是高職技能教育的心理學基礎
著名心理學家斯騰伯格1985年提出了著名的“三重智力理論”。他認為人的智力是復雜而多層面的。成功的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創造性智力和實踐性智力三個方面。分析性智力用來解決問題和判定思維成果的質量:創造性智力用來幫助人們從一開始就形成好的問題和想法:實踐性智力則可將思想及其分析結果以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加以實施。顯然理想的狀態是三種智力的平衡共存于智力主體,但事實上。對于具體的個人而言,這三種智力并非平均分配的。在現實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在學校學業成績出眾的人,在從業生涯中卻相當失敗。如北大才子賣肉,復旦學子賣雞蛋,清華女碩士賣菜等,就說明了這一點。相反一些在校學業平平的人,卻可能會獲得職業生涯的成功。其原因就在于實踐性智力的高下。斯騰伯格認為:實踐性智力是能使一個人產生解決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問題的能力。根據這一理論我們認為,高職生雖然可能在傳統智商上低于長于學業的分析性智力的人,但這只是智力類型的不同,而非智力水平的高低,更不代表他們不具備接受職業教育的能力。他們更喜歡實踐的學習方式而不是抽象的學習方式,他們學習知識的特點應該是與職業需要和崗位實境相耦合的。
(四)人力資本優先發展理論是高職技能教育的經濟學基礎
人力資本理論將人的能力視為資本,認為這種資本是凝聚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與能力的總和。舒爾茨曾測定,美國戰后農業生產的增長,只有20%是由物力投資的結果,80%主要是教育或與教育有關的科技的作用。這表明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大于物力資本投資的收益率。以德國和日本為例,這兩個國家之所以能夠在二戰后迅速崛起,主要是注重人力資本投資的結果。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世界經濟史上曾出現的三次經濟趕超成功的范例,即美國趕超英國,日本趕超美國,韓國趕超西歐,而這三次趕超都是以人力資本追趕為先導的,,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說:“所有的投資中,最有價值的是對人本身的投資?!币驗橐磺薪洕б娴娜〉枚际侨瞬判б娴哪Y,人才是企業經營的根本和制勝之道。從這個意義上說,世界各國在經濟發展上的競爭實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有人問日本松下電器公司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貴公司生產什么?”松下先生回答:“我們造人,也造機器。在制造產品之前,首先造就人才”。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造就,這就是一個從三人組成的經營家用電器的小商號,發展成為今天世界著名電器大企業的成功秘訣。同理,如果企業、國家重視對人力資本的投入,為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必將會大大提升高職技能教育的水平和質量。
(五)建構主義理論是高職技能教育的教學論基礎
經驗性學習離不開實踐情境的土壤。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從自己的經驗中積極構建知識和意義的過程。知識是主體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建構的,是主體賦予自己經驗的一種形式。建構主義的核心理論有以下幾個方面:1.知識不是被動積累的,而是個體積極組織的結果:2.認知是一個適應過程,它使個體能在特定的環境中更好地生存;3.認知對個體的經驗起組織作用,并使之具有意義,而不是一個精確地表征現實的過程:4.認知不僅有生物的、神經的結構基礎,而且是社會的、文化的和以語言為手段的相互作用。高職技能教育應以建構主義作為教學論基礎。引領學生從自身的經驗中積極構建知識和意義,經驗是人通過反省思維,而把握到的作用于外部世界的過往經歷的總結。經驗在本質上是情境化的。它是靠一種在場的體驗生成的,在本質上是一種“做中學”的參與性活動。高職技能教育要想提高教學績效和質量,就必須創設反映知識在真實生活中應用的、有助于知識建構的情境,借此激活學生的經驗。幫助他們理解、體驗、操作,并在這一過程中生成新的經驗,完成技能和知識建構的良性循環。
(六)學習風格理論是高職技能教育的方法論基礎
“學習風格是學習者持續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征的學習方式,是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一般來說,個體學習風格有以下四種類型:1.互動學習型,即習慣于諸如網絡學習、討論交流等交互方式。2.行動學習型,即習慣于諸如實際操作、動手嘗試等實踐方式。3.聽覺學習型,即習慣于諸如朗讀背誦、口頭解釋等聽覺方式。4.視覺學習型,即習慣于諸如資料默讀、圖形自繪等視覺方式。對于高職生學習來說,主要適用于第二種“行動學習型”風格類型,其次是第一種“互動學習型”,而這兩種尤其是第二種是高職技能教育學習的主導類型,體現了高職技能教育學習策略傾向,是高職技能教育學習的方法論基礎。
二、高職技能教育的實施原則把握
(一)主導核心技能的培養的原則
任何專業技能都是多元組合技能體系,都不是單一的和均衡的構成。它們都可以根據某一崗位操作需求和重要程度,分解成主導技能、非主導技能、相關技能等等。高職教學首先要分析出某一崗位的主導核心技能。然后以此為著力點,狠抓主導技能教學和主導技能打造,突出技能培養的重點決定環節和主導方面,打造好他們一生的職業底蘊,這應該是技能培養和教學的首要原則。一位老師拿出一個廣口瓶,放人若干個雞蛋大小的鵝卵石,直到高出瓶口。然后問學生:瓶子裝滿了嗎?學生回答說:滿了。老師接著又往瓶子里裝了一些碎石,搖了搖,又問:現在滿了嗎?有學生回答:可能還沒有。隨后,老師又拿出沙子往里面裝,裝滿后又使勁拍了拍,然后又問:現在滿了嗎?學生們大聲回答:沒有。最后老師又拿出一壺水往里面倒,直到水與瓶口齊平。主導核心技能猶如放入在學生生命瓶中的大的石塊。如果本末倒置或喧賓奪主,先放入碎石、沙子和水,大的石塊就無法再放進去。學生學到的可能只是一些效能不大的邊緣技能。所以高職技能教學一定要把握重點,突出核心技能培養。
(二)技能培養和訓練充分的原則
技能是指“通過練習獲得的能夠完成一定任務的動作系統。”技能是屬于難以被語言編碼的、隱性的程序化知識,不能通過背誦和記憶的學習方式掌握,它是指向行動體系的本領。必須靠訓練才能達到“會做”的目的。而且訓練必須充分到位,才能確保技能的習得。心理學上有一個過度學習理論,要求知識掌握之后,還應有一個繼續學習的追加期,才能使所學更為鞏固深化、效果最好。對技能教育來說更是如此。熟能生巧講的就是因訓練充分而產生的功效。教育部出臺的文件,為什么要規定理論講授“必須:夠用”即可,而要突出實踐教學,其比例至少要達到6:4,也就是為了要保證給學生的技能訓練足夠的課時和空間,以保證訓練的實效性。與此相反,如果技能教育訓練不充分、不到位,學生就會迷失在功虧一簣的效能的“邊際”。學出來的也都是“半吊子”,很難說培養出了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也難以頂崗操作,實現充分就業。
(三)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并重的原則
動作技能是彰顯于外的操作技能,培養這種技能的教學,我們稱之為顯性實踐教學。動作技能是一種“硬本領”,是高職生職業定位的媒介和融入社會的最本質的一個空間,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和悉心打造。心智技能則是主導實踐操作的綜合能力,表現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應用能力。它是在第二信號系統的內部指揮下完成的心智性實踐的能力,高職教育并不是培養只會單一機械操作、簡單勞作的工人,而是能夠處理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多變性、復雜性、綜合性問題的高技能人才。這種實踐教學我們稱之為隱性實踐教學。它是內隱于里的一種“軟本領”。但它卻是最能體現人的本質特征的一種根本性技能,是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獲得可持續提升的重要技能,因而應該放在與動作技能同等的地位加以重視并著力培養。
(四)技能培養與就業目標相一致的原則
技能教育中,培養什么技能,不是依主觀判斷如何而定,而是以職業崗位需求和就業需要來確定。崗位需求是高職技能教育的針對性目標,即“針對崗位練技能”。就業需求是高職技能教育的終端需求,是技能培養所欲達到的終極目標。前者是服務于就業的過程與手段,后者才是統馭訓練的目的與根本。所有高職技能教育的程序和環節都必須以此為導向,依此來設計,即依據崗位和就業需求定培養方向:依據崗位和就業需求定合作伙伴;依據崗位和就業需求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依據崗位和就業需求定師資配備:依據崗位和就業需求定文化素養要求等等。這樣才能實現畢業即就業的零距離過渡,實現“出口暢”的人才產出目標。否則培養出來的人才,訓練掌握的技能,崗位不需求,就業無著落,豈不是最大的浪費。所以高職技能培養一定要遵循與就業目標相一致的原則,所培養的技能必須是與學生未來生活世界有著密切聯系的技能,這樣的培養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真心向學。否則這種教育就只是一種裝飾性的,受教育者獲得的很可能是一個與自己真實需要和存在相背離的符號。
三、高職技能教育的操作路徑選擇
(一)轉變課程理念,彰顯技能實踐
課程理念是指導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思想觀念和實踐指南。它決定著高職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方向。如高職教育究竟是以知識本位、能力本位,還是以技能本位為指導建構課程。其取向、路徑和效果都將迥別?!爸R本位”的課程理念,勢必把高職教育引向理論學習和學科式教學,顯然是錯誤的;“能力本位”當然是指向能力的培養,比知識本位進了一大步,但能力的外延太廣,容易被泛化而定位過寬:只有“技能本位”(這里的技能是指具有一定復
雜程度的高技能)才是符合高職教育特點和規律的準確定位,才能把高職教育引向重視實踐教學和技能建構的正確方向。因而高職教育應確立技能本位的課程理念,彰顯“能育”為本的教學思想。這就要求,首先要建立能力的等級標準,把能力序列引入教育系統,形成與學歷系列并行的能力教育系列。教學安排不僅依據知識序列遞進的要求,還要依據能力序列提升的要求,形成知識能力并進的教學安排。其次,要按能力標準設計課程和培養計劃,落實實踐技能的培養。可以按照“初級技能――高級技能――綜合技能”職業技能的層次,將課程分解為初級技能課程――高級技能課程――綜合技能課程。并將不同層次的技能訓練嵌入到“課內實驗――課程實訓――校內綜合實訓――校外頂崗實習”四個實踐環節中去,切實將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落到實處。第三,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不斷改善實訓、實習基地條件。實訓、實習基地是職業教育的“心臟”,是產出“生產力”的地方。高職院校要緊密聯系行業企業,廠校合作,積極探索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加強和推進校外頂崗實習力度,使校內生產性實訓、校外頂崗實習比例逐步加大,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訓平臺,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二)壓縮知識教學,強化實踐教學
高職教學內容的構成可概括為“三基”,即基礎知識教學、專業基本理論教學。專業基本技能教學。但不同類別的高校,不同專業的教學,對“三基”的側重和配比是不同的。高職教育是以致用為宗旨的就業教育,是高技能教育,自然要傾向于“基本技能”教學。但就上述課程內容組合來看,前兩部分內容都是屬于理論知識板塊,占70%乃至80%的比例,理論知識多,實踐課程少的特點非常突出。從時間的總體分配看,現行高職一般第一學年學習普通基礎知識,第二學年為專業理論知識,第三學年才是基本技能的實習實踐。而第三學年學生面臨就業壓力要找工作,心有不安,真正有效的學習時間也就是一個學期。形成了4:1,甚至5:1的理論課與實踐課學習時間比。這樣的內容與時間倒掛,顯然不利于技能教育實施和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所以,必須壓縮理論知識教學,強化實踐技能教學:1.壓縮理論教學。一要以“必須、夠用”為原則,圍繞職業能力培養需要,進行提煉、剪裁、精選,節制理論教學:二要強化理論課程的整合?!凹磭@著特定的教學目標要求,去掉重復的部分,合并類似的部分,刪減繁瑣的部分,揚棄過時的部分,保留個性的部分,增加先進的部分?!?.突出實踐教學。要按照教育部2000年出臺的《關于制定高職高專教育專業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三年制專業實踐教學一般不低于教學活動總學時的40%的明確要求,確保“實踐教學在教學計劃中應有較大比重”,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獲得實踐保障。3.開展崇技創新活動,設立技能創新學分。在沒有實行學分制的離職院校實行技能創新加分制。它是指學生在技能競賽、科技成果、論文、手工制作活動方面,取得高水平的成績而獲得的一種特別學分。創新學分的設立有利于促進高職實踐教學體系的完善,有利于形成以技能訓練為主的高職教育特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培養核心技能,帶動相關技能
任何一種職業崗位都有一種主打的、奠定從業基礎的核心技能,也稱關鍵技能。核心技能是一種基礎的、可遷移的、對勞動者的未來發展起關鍵性作用的能力。它不隨崗位的消亡而消亡,是相關技能習得的基礎和實現遷移的關鍵,有利于應對職業頻變的流動性。因而高職技能教育要突出核心技能培養,把核心技能教學放在中心地位、主導地位,綱舉目張。如滁州職業技術學院推行的“核心技能一體化”教學,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中心,以專業核心技術培養為重點,以強化專業核心技術技能為主線,在整體教學過程中圍繞核心技術技能展開,為核心技術技能的培養服務。如該院軟件專業,以網站開發作為核心技能。以任務驅動為導向,以C開發語言為平臺,將核心技能分解為靜態網站、動態網站、企業級網站三大模塊。靜態網站實現頁面的布局美化,圖片效果處理,flash制作等;動態網站利用數據訪問技術,對數據庫進行處理操作,完成一定規模的業務邏輯功能,達到對中小型軟件開發的目的;企業級網站用軟件工程開發流程。以軟件企業的開發標準,對項目進行設計、編碼、測試,實現中大型企業項目的開發。三大技能模塊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構成一個完整遞進的邏輯體系,一個技能模塊完成,再進入下一個模塊,教學目標的可操作性與可實現性增強,有效地提高了技能教育的質量。
(四)探索優教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模式是一種理論的價值取向及相應的實踐操作方式系統。高等職業教育技能教育模式是根據高職教育的教學需要,探索并建立起來的一種優化的能力培養的方法論對策系統,是指導教師進行技能教學活動的基本操作范式。優化的技能教育模式,應當是符合培養目標要求,符合特定課程內容需要,符合高職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具有良好的課程效果預期的模式,對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正如教育部16號文件所指出的要“積極推行訂單培養,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模式還有“核心技能一體化”教學模式,“教學做合一”模式,問題導向教學模式,案例教學模式,情境化教學模式,工作過程導向模式等。這些教學模式的共同特點是:1.非理論本位和知識本位的,而是職業本位和技能本位的,它們是學科體系的解構,行動體系的重構。2.教學的切入點不是以學科理論知識為邏輯起點的,而是以與職業相聯系的特定的實踐形式為取徑的。3.體現了以實踐為核心內容和主導傾向的職業教育課程特色,符合技能教育的特點和規律。
1.知識管理理論。斯克姆對知識管理的定義是:為實現組織目標,通過創造、收集、組織、傳播、應用和開發等一系列規范化、系統化的管理手段對知識進行管理。知識管理的內容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知識本身的管理,即對顯性知識、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相互作用的管理。野中郁次郎將知識的特性(隱性和顯性)與知識創新主體結合,提出了SECI組織知識創新螺旋模型。該模型將知識創造過程劃分為社會化、外在化、組合化、內在化四個模式,反映了組織知識創新的動態特征和創新的全過程。知識社會化是隱性知識之間通過共享手段轉化成新的隱性知識;知識外在化是通過言語和行為等手段將隱形知識表現出來,形成顯性知識;知識組合化是將顯性知識與顯性知識融合起來,形成更加系統、完整的顯性知識;知識內在化是通過學習等手段將顯性知識變成自己的隱性知識。第二種是知識基本過程的管理,體現知識線性價值鏈,其過程包括知識的獲取、表示、共享、應用、創新以及存儲等幾個環節。
2.系統設計思路。基于知識管理理論,基礎教育改革項目管理系統應該符合如下要求:
(1)符合“省級管理部門-試點縣區-試點學校-試點班級”四級知識主體的要求。
(2)符合項目信息采集、項目活動計劃、項目過程監控、項目成果總結四個環節的知識管理需求。
(3)符合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獲取、表示、存儲和共享的特點。其中,從知識基本過程的管理角度來設計,針對知識獲取,擬收集項目基礎數據、教師和學生能力狀態數據,以及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各種通知、方案、活動人員名單或總結報告等數據文檔,再進行歸類整理,提供搜索,形成可用的、有價值的統計信息和知識;針對知識存儲,規定統一的數據結構和規范,利用數據庫對適用性知識進行存儲,便于相互交流借鑒;針對知識共享,遴選推薦優秀案例或總結報告,推送至前臺門戶網站,將存儲的知識分享給項目參加人員,并構建郵件系統和異步交流論壇,促進項目參加人員分享顯性和隱性知識。
二、總體架構設計
基礎教育改革項目管理系統分為后臺管理系統、前臺門戶網站兩大部分,其中,后臺管理系統包括基本數據管理、項目信息管理、項目活動管理、教師能力狀態監測、學生發展狀態監測、站內通知郵件、在線論壇、前臺門戶管理七個模塊。前臺門戶網站對外宣傳試點項目的通知公告、文件、活動、成效等。根據試點項目分級負責、分級管理的要求,系統采取省級、縣區、試點學校、實驗教師四級管理模式,操作用戶相應分為省級部門管理用戶(含管理員和領導)、試點縣區管理用戶(含管理員和領導)、試點學校管理用戶(含管理員和領導)、實驗教師和項目專家等四大類。用戶登錄之后,可以訪問后臺管理系統。前臺門戶網站面向公眾用戶開放。
三、功能模塊設計
1.基礎管理。該模塊用于管理系統的基礎數據和設置,分為基礎數據管理、系統參數設置、模塊管理、用戶權限管理、系統幫助等子模塊。系統管理員利用模塊管理,可以對后臺系統的菜單模塊進行添加、刪除和禁用,指定模塊標示和ASPX頁面,動態維護后臺系統的菜單結構。用戶權限管理模塊,用于實現系統權限的分配和管理,包括用戶管理、角色管理、用戶組管理、用戶權限分配?;A教育改革試點項目是一個動態復雜的過程,涉及到的部門層級多,用戶人員廣。有鑒于此,該系統采用基于角色的訪問控制(RBAC)來實現用戶與訪問權限的邏輯分離,RBAC的基本思想是:定義一組用戶集和角色集,在特定的環境里,權限被賦予角色,而角色被指定給一個用戶,此用戶就擁有了該角色所擁有的權限。
2.項目信息管理。該模塊對參加試點項目的部門和人員的基本信息進行管理,包括試點縣區管理、試點學校管理、實驗班級管理、實驗教師管理、項目專家管理等子模塊。各級項目管理人員可以對所轄區域內的項目信息進行查詢、統計、導出和打印,以圖表方式查閱統計結果,及時掌握試點學校、實驗班級和實驗教師的數量與結構。其中,數據圖表采用JavascriptCharts實現。
3.項目活動管理。該模塊用于對各級部門、各類項目活動的計劃、實施、總結的整個周期進行管理,便于上級部門監控下級部門的項目工作狀態,以及收集下級部門開展項目的佐證性材料,實現項目知識的獲取與存儲。
(1)活動計劃管理,包括上報活動計劃、審核活動計劃、查閱活動計劃統計。每級部門均可上報本級的活動計劃,活動計劃表需要填寫活動內容、起止時間、參加對象人員、活動地點、活動類型、活動負責人及聯系信息等。其中,活動類型包括考察學習類、會議研討類、培訓訓練類、展示觀摩類、實驗研究類、評比競賽類、檢查評估類等。下級單位的上報活動計劃為待審狀態,經上級單位審核后,即進入已審核待實施狀態。
(2)活動實施管理,包括實施活動、填寫活動報名表、審核學員報名?;顒佑媱澖涍^上級單位審核后,可以向下級單位活動通知,將活動添加到活動實施表,后的活動進入“正在實施”狀態,納入進程監督和考核驗收的范圍,活動承擔部門需要定期上報活動完成的比率。上級部門可以通過所屬地市、試驗縣區、活動實施狀態等字段,篩選監控活動實施情況和完成率,可以對完成率進行排序比對?;顒訁⒓尤藛T名單是項目活動的重要佐證材料。經授予權限,實驗人員和非實驗人員可以填報活動回執進行報名?;顒映袚块T能夠對報名名單進行審核,并導出活動人員名單用于會務工作。
(3)活動總結與存檔,包括填報活動總結、審閱和瀏覽活動總結?;顒咏Y束后,要求參加教師撰寫教師個人總結,活動承擔部門撰寫活動總結報告,作為項目活動開展的過程性資料進行存檔?;顒涌偨Y的主要屬性有:活動效果評級(1~5級)、審閱狀態(不存檔、存檔)、分享范圍(不共享、本級部門內共享、后臺共享、前臺共享)、上傳附件(活動的文檔資料、視頻、圖片等)。
4.教師能力狀態監測。該模塊包括掌握進度監測和能力檔案監測,用于對教師參加項目所需能力的掌握進度進行監測,對教師參加項目的教案、獲獎、參加活動情況及總結報告等各種檔案信息進行管理。教師能力狀態監測利用一個基于系統設定的、包含二級項目的評價量規,由教師本人及上級管理部門進行評價,具體分為個人自評、學校評價、縣區評價、自治區級評價等四級評價。評價量規中的每個評分項目由未知、知道、理解、掌握、精通五級(用1~5分表示)構成。定期評價教師能力狀態,及時更新教師得分。各級管理人員可以按教師、學校、縣區三個層面,對教師掌握能力情況的得分進行查詢和統計。
5.學生發展狀態監測。該模塊用于對實驗學校學生的中高考成績和綜合素質等方面的發展狀態進行監測,包括上報監測數據、學生發展狀態分析等子模塊。
關鍵詞 便攜式倒立擺;現代控制理論;任務驅動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24-0018-03
Educational Reform for Modem Control Theory based on Por-table Inverted Pendulum//PAN Juntao, LIU Fang, ZHANG Bai, WEI Haicheng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teaching reform method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mong curriculum of modem control theory. With idea of task-driving, the modeling,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por-
table inverted pendulum are introduced in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which effectively inspiring students’ passion. The proposed method is workable which yields excellent teaching results.
Key words portable inverted pendulum; modem control theory; task-
driving
1 前言
自動控制技術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所謂自動控制,是指在沒有人直接參與的情況下,利用外加的設備或裝置(控制器),使機器、設備或生產過程(被控對象)的某個工作狀態或參數(被控量)自動地按照預定的規律運行[1]。作為當前信息技術領域的重要內容之一,自動控制技術在現代科學技術的眾多領域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時至今日,在生產、軍事、管理、生活等各個領域,隨處可見自動控制的身影。
隨著國家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全社會對自動控制技術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長。為此,全國各高校相繼設立自動化專業,以期為社會培養具有一定工程素質,掌握自動化學科基本理論和應用技術的自動控制技術人才。同時,各高校根據自身的辦學定位,制訂諸多特色鮮明的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需要指出的是,各高校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雖有一定的差別,但都會把現代控制理論課程作為其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內容[2-4]。
北方民族大學作為一所委屬民族院校,根據旨在服務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辦學目的,培養優秀少數民族人才的辦學定位,針對高年級自動化專業的學生開設了48課時的現代控制理論課程,其中理論課時數為40,實驗課時數為8。該課程在教學要求上對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大學物理等數理基礎課程有較強的依賴,并且課程中的抽象概念繁多,加之民族院校學生基礎薄弱,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感覺吃力。此外,課程實踐課時數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和工程素養能力的培養。因此,如何在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高質量地完成現代控制理論課程的教學任務,并培養出具備一定工程素養的合格自動化專業技術人才,是擺在任課教師面前亟待解決的重要難題之一。
本文以北方民族大學自動化專業開設的現代控制理論課程為背景,針對當前課程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在課程教學中引入便攜式倒立擺實驗平臺,并在該平臺下提出一種以任務驅動法[5]為核心思想的控制理論類課程教學改革方法,以改善現有現代控制理論課程的教學效果,在夯實自動控制理論知識基礎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工程素養的培養。
2 課程特c及教學現狀分析
課程特點 現代控制理論是北方民族大學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該課程以狀態空間為核心,培養學生分析和設計一般自動控制系統的能力。鑒于學校地處西部偏遠地區,綜合考慮區域性學科發展,民族院校人才培養、教育科研的特點,將現代控制理論的教學目標定為了解自動控制的基本原理,掌握多輸入多輸出控制系統的建模方法,具備一定運用基本數理知識和MATLAB輔助設計軟件對控制系統進行分析與設計的能力。相比其他專業課程,該課程具有如下特點。
1)課程理論性強??刂评碚擃愓n程是一類理論性很強的專業課程。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書本知識定性、定量分析與設計一般控制系統的基本能力。課程教學內容對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大學物理、復變函數、電路原理、模擬電子基礎、數字電路邏輯設計等基礎課程有較強的依賴,這就要求學生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必須具備一定的數、理、電三方面的基本知識。
2)課程知識概念抽象。由于控制理論類課程是以數理知識為基礎的,因此,課程所涉及的許多重要控制概念,如系統穩定性、能控性、能觀性、魯棒性等,都以數學形式給出,致使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學習理解掌握課程內容上較為吃力。
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1)學生基礎薄弱。作為一所民族院校,有相當一部分比例的學生來源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貧困地區,基礎較弱。因此,在學習控制理論類課程的時候,學生很難對該課程涉及的數理基礎知識及抽象的課程概念做到基本的掌握,從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對該課程學習的難度,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興趣降低。
2)重理論輕實踐,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脫節。作為一所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的指導思想是讓學生在學完課程之后能夠很快地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目前學校雖然對自動化專業的控制理論類課程配套了相關的實驗學時,但由于學時數少,且實驗內容也僅僅停留在對理論知識的簡單驗證。這樣的實踐環節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整體課程理論知識的把握,無法充分利用有限的實踐機會加深理解專業理論,從而使得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脫節。
綜上所述,為了進一步改善控制理論類課程教學效果,培養具備一定工程素養的自動化技術人才,針對控制理論類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勢在必行。
3 課程教學改革
鑒于控制理論類課程特點及其教學現狀,該門課程的教學不僅要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而且要培養學生的工程素養。倒立擺系統是一種從工程實際中抽象出來的控制模型,是一個絕對不穩定的控制系統,其高階次、強耦合、多變量等特性,使得對它的控制極富有挑戰性。目前,國內外的控制實驗中心均普遍將其作為控制算法驗證的實驗平臺。
有鑒于此,本文以“便攜式倒立擺”為載體,圍繞該平臺,設置一系列“任務”,并將其穿插在控制理論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探索基于任務驅動法的控制理論類課程改革新方法。
不同于傳統倒立擺實驗平臺,便攜式平臺的便攜性和易維護性打破了現有實驗場地的空間約束,方便地將“實踐”教學環節引入課堂,借此拉近理論與實踐的距離,克服傳統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知行分離的弊端。此外,其特有的USB通信方式,可使學生非常方便地利用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將課堂知識應用于實際控制設備,無形中開放了“實驗室”。如此,課程實踐教學環節不再受時間、場地的限制,且易于維護。這不僅最大程度上增大了實驗設備的利用率,更建立了學生對理論性課程教學的興趣,在“授之以~”的過程中“授之以漁”。
受篇幅限制,本文以系統建模為例,圍繞倒立擺系統,設置“建立便攜式倒立擺系統數學模型”教學任務,并將該任務貫穿于課程“動態系統的狀態空間描述”的教學中。
眾所周知,系統建模是學習控制理論類課程的第一環節,也是分析和設計控制系統的前提條件。受學時限制,現有教學方法僅僅以簡單電路系統或機械系統為例,在理想情況下說明數學建模的過程和方法。然而在工程實際中,建立一個系統的數學模型絕非易事,要經歷一個復雜的過程。在國家推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形勢下,非常有必要讓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親歷這一建模過程。
首先讓學生熟悉認識便攜式倒立擺系統的結構及控制原理,然后運用“數、理、電”三方面的知識去分析對象的機理特性,并要求學生利用自身現有知識,并輔以相關文獻資料,推導出系統數學模型的“雛形”。一般而言,推導出來的數學模型往往是非線性的,這使得學生無法利用課程知識去解決其控制問題。面對這樣的問題,課程引入線性化的理論知識,此時學生需要建立理論知識與實際控制問題的聯系,如尋找倒立擺系統的平衡點,如何在平衡點附近進行線性化,從而理解局部線性化、系統平衡點等知識概念。只有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學生才能抓住系統數學建模的本質及核心。
在線性模型的基礎上引入系統狀態空間描述的知識概念。依據往年教學經驗,學生對“動態系統狀態空間描述”中的“狀態”的理解一直是現代控制理論課程教學的難點。在建立便攜式倒立擺數學建模過程中,涉及的各個“狀態”都是明確的物理量,學生對此抽象概念理解起來十分方便。此外,為進一步說明狀態空間描述的不唯一性,要求學生圍繞便攜式倒立擺,選用不同的狀態(或狀態組合)建立其狀態控制表達式,并以此模型,展開后續的課程學習。
同樣的,在系統性能分析,控制器設計、MATLAB仿真設計等部分的教學中均可以“便攜式倒立擺控制系統”為平臺,設置一些相應的教學任務,從而使學生易于理解課程中的抽象概念,提高學生主動思維能力,拓展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4 結語
隨著自動化技術廣泛應用于居民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控制理論類課程也受到信息技術類專業學生的青睞。本文結合民族院校特色,針對北方民族大學自動化專業控制理論類課程特點及教學現狀,以便攜式倒立擺控制系統為平臺,基于任務驅動法,對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探索,教學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鄒伯敏.自動控制理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0.
[2]潘雙來,邢麗冬,胡壽松.信號、系統與控制課程群建設[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4,26(6):24-26.
[3]戴先中.自動化學科(專業)的知識結構與知識體系淺析[J].中國大學教學,2005(2):19-21.
關鍵詞:職業教育 基礎理論教師 終身教育理念 “雙師型” 一體化
職業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其目的是通過教育教學培養學生適應未來職業發展的需要,為社會培養高技能人才。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大力支持和政策調整,為技工類院校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給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一、基礎理論教師角色發生根本變化
隨著技工類院校辦學模式和培養模式的改變,對從事教育教學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工院校的基礎理論教師的角色正在發生全新的變化。
由于職業本身具有雙重意義,與之相對應的職業教育也具有雙重功能。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應以培養社會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熟練勞動者和各種實用人才為主。作為國家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延續與發展。職業教育發展的過程也是不斷變革的過程,職業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技工類院校的教育目標、辦學模式、專業設置、師資隊伍的結構與普通教育的不同。隨著技工類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特別是對教師隊伍建設的更高要求,技工類院校中基礎理論教師要面對職業教育新形勢下來自內外部教育環境的新挑戰。技工類院校的基礎理論教師的角色正在從知識的傳播者迅速向“雙師型”、一體化教師轉變。
二、教師應終身學習,應對教育變革
新的科學技術成果在生產上的應用,帶來了職業的變動和人才的流動,經過一次職業訓練已經不能保證終身的職業。這就迫使人們不斷學習和重新接受訓練,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
196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成人教育推進委員會討論通過了朗格郎的“終身教育”提案。繼終身教育之后,又提出了“向學習化社會前進”的口號。終身教育、學習化社會理念的提出,使教育發生了徹底的變革,改變了傳統學校教育的功能。加強基礎理論教學成為教育的重要趨向,因為狹窄的專業訓練已不能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規格的更高標準和要求。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會逐步走向綜合化,即職業教育的普通化,普通教育的職業化。
因此,作為技工院校的基礎理論教師,應樹立終身教育思想,積極投身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學習現代職業教育教學理論,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樹立正確的職業教育理念,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努力學習先進的職業教育教學經驗,掌握現代化教育教學手段,不斷提高授課技巧,規范和優化教學過程,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三、樹立正確的人才質量觀,培養學生具備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綜合素質
熱愛教育、獻身教育是教師的基本師德。提高教師師德修養是促進教師自身發展,適應未來職業教育競爭的需要。職業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其目的是讓學生積極適應未來職業發展的需要,使學生不僅獲得專業理論知識,而且能夠從專業技術、能力系統、心理狀態諸方面得到提高,成為社會和企業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作為技工院校的基礎理論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質量觀,樹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職業教育觀。遵循學生發展規律,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本。“學會學習”這一口號的提出,標志著教學方法重心的轉移,即從注重教師的知識傳授到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學能力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綜合學習能力。技工院校教育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技能人才的質量,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崗位工作技能,符合企業用人標準、適應企業工作崗位技能要求的員工。傳統教育教學形式突出的是教師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的形式樹立了理論教師具有權威性的地位。作為技工院校的基礎理論教師,要適應新的職業教育形式對教育教學的更高要求,一個有創造能力的教師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迅速成長,因為“授之以漁”比“授之以魚”的要求會
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