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28 11:08:35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勞動教育措施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高校 勞動教育 方法
一、勞動教育的現狀
當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的時候,我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當新技術給人們帶來方便和快捷的同時,人們的意識形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新時代的大學生們,由于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他們的勞動觀念、勞動意識、勞動習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貪圖安逸、好逸惡勞的思想觀念在一部分學生的頭腦中占了主流。根據有關資料統計,美國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為1.9小時,歐盟一些國家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為1.6小時,我們的臨國日本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為1.1小時 ,在我們國家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僅有12分鐘?;谶@樣的認識和現實,筆者認為在高校很有必要開設勞動教育課程。
二、努力形成全社會都關心勞動教育的氛圍
(一)從國家的層面上,在政策制定過程中,要把勞動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進一步明確“五育”的內容(即德、智、體、美、勞),現實的提法中,往往只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把非常重要的勞動教育邊緣化,雖然在國家的有關政策中,有勞動教育的內容,但也是重視程度不夠,要想真正提高未來國民的綜合素質,加強勞動教育迫在眉睫。
(二)從社會層面上,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支持,讓勞動教育成為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一門必修課程。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認為學生到校就是學習理論知識的,重點是智力的開發,忽視了勞動技能和勞動意識的培養,如果學校過多的組織勞動教育就會遭到社會的非議,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
(三)從學校層面上,要真正落實國家政策規定,確實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加強勞動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施行學分制,作為學生的必修課,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組織勞動教育,要像重視其它公共課一樣重視勞動教育課。
(四)從家庭層面上,要讓學生在家庭中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家長要像幫孩子檢查其它作業一樣,督促其完成家庭中的勞動作業,并且也要做好指導和幫助,當好家庭勞動教師,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
三、高校教師組織勞動教育的方法
大學生勞動教育與中小學的勞動教育有所不同,筆者認為高等學校在組織教育過程中要認真把握以下幾個基本環節。在實施勞動教育課程中,要按照思想動員、勞動實踐、總結提高的三個階段來具體組織實施。
(一)在思想動員階段, 主要給學生們講清勞動的目的、意義和注意事項,端正思想態度,讓大家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使同學們明白勞動創造了人類,勞動創造了人類文明,人類歷史就是一部不斷與大自然作斗爭的“勞動史”,無論什么年代,勞動都是光榮的,“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成為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準則;從未來就業的角度出發,講清現代社會急需那種“熱愛勞動、勤于勞動、懂得勞動”的人才,讓同學們認識到現代社會大學生越來越大眾化,畢業大學生的定位就是一名普通的勞動者,消除那種好高騖遠的不良心態,教育同學們在未來創業的過程中,要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獲,要作好吃苦的思想準備,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教育大家以“積極的心態”應對勞動、應對學習、應對未來的人生道路,讓同學們明白“心態決定命運”這一人生哲理;用科學發展的觀點,教育大家在勞動的過程中,時時處處講安全,把安全工作貫徹始終;用和諧的理念,教育同學們發揚互幫互助的優良傳統,以主人翁的姿態愛護校園的一草一木,為構建“和諧校園”做貢獻。
(二)通過勞動的實踐,使同學們深切的感受到勞動的艱辛,讓他們明白以前每天能夠在舒適的環境中學習生活,是有多少名辛勤的勞動者在為自己服務,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更加發奮努力,刻苦學習;也讓他們到一些監管崗位上去發現同學們的一些生活陋習,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在以后的學習生活當中把那些不好的習慣努力的改正過來。
(三)在總結提高過程中,通過指導教師和班干部的講評,進一步增強同學們的集體主義意識;讓同學們寫出心得體會文章,即鍛煉了他們的寫作能力,更讓他們加深了對勞動的認識,從內心深處強化了勞動的意識;讓同學們在一起進行勞動心得的交流,即培養了同學們的在公眾場合上臺發言的語言表達能力,又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和展示才華的舞臺,讓大家在相互交流中進一步增強對勞動的認識。
四、組織勞動教育的有關制度保障
為了保證勞動教育的正常實施,必須要有嚴格的制度作保障。一是嚴格的考勤制度,每天要我們對學生進行嚴格的考勤,保證學生們能夠按時上下課;二是詳細的評價標準,制定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四級評價體系;三是以目標任務作牽引,明確具體任務和標準,對每天的勞動任務進行量化;四是情況反饋的實施,及時的將一周來學生們的表現和成績反饋給學生管理部門和學生所在的系別,讓直接管理學生的系和部門了解學生的勞動表現情況。
五、勞動教育的實際效果
保定學院在勞動教育中做過一些有益的嘗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通過這個項目的實施,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增強了同學們的集體主義精神,融洽了同學之間關系。二是增強了同學們的主人翁精神,以校為家的意識更強了。三是培養了同學們良好的生活習慣,自覺維護校園衛生的意識增強了。四是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發奮讀書的勁頭更足了。五是認識到了勞動的光榮和偉大,對勞動人民的感情更深了。六是鍛煉了同學們的意志,培養了同學們吃苦耐勞的精神。
該課程實施以后,在社會上也引起了較大的反響,中國院校后勤信息網作為管理創新宣傳了該?!斗e極創新勞動教育課》的作法;河北省高校后勤通訊作為內部交流資料宣傳了該?!秷猿钟藶楸?,創新育人環境》的作法;2007年該項目以“育花、育草更育人為題”獲得保定市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獎三等獎。
【摘要】德育成效是當前我國學校極為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國外學校德育在教育方法、途徑以及內容上都顯示出眾多特點,本文擬在分析國外一些國家的德育工作方法的基礎上,提出對我國學校德育工作方法的思考,為加強和改進我國學校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國外 學校德育工作方法 比較研究
德育,作為一種特殊性的教育,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發展的需要,歷來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成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面對現實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德育實效是無法令人滿意的。本文擬在分析國外一些國家的德育工作方法的基礎上,提出對我國學校德育工作方法的思考,為加強和改進我國學校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鑒。
1.美國、日本、韓國學校德育工作的方法比較與分析
德育工作方法是為完成德育任務,實現學校培養目標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當今國外學校無不重視研究、改進德育途徑和方法,以求德育的最佳效果。從國外一些學校德育工作的現狀來看,概括地說,它們所施行的德育方法,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1.1 課堂教學是傳授道德知識的基本方法。
從人類教育史來看,學校教育形式由個別化授課制發展到班級集體授課制是教育發展上的一大進步,當今世界各國學校的一切學科包括道德知識的傳授仍以課堂師授為基本形式。在國外,常見到的也是教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在下面記。盡管國外學生在課堂上可以隨時提問,授課教師在課堂上也開玩笑,但課堂教學仍然普遍運用傳統的“灌輸教育法”??梢哉f,在國外學校諸種德育方法中,課堂“灌輸”則是國外學校無不采用和施加意識影響的基本方法。
具體地說,盡管世界各國和地區的學校德育叫法不一,課程設置也不盡相同,但一般都把德育作為一門正規課程來講授。比如美國稱學校德育課程為“公民教育”,在開設課程方面,一般開設的有公民課、道德價值課、倫理學、心理學、政治學、世界觀方面的教育課等。
日本文部省從1990年起實行一套法定的“學習指導綱要”,其中加強了有關公民道德的科目和內容。日本大學的教育系或教育學院的學生必須學習專門改進了的課程:德育和專門活動,以及全部規定的學科,必須獲得德育的基本學分。日本現專門撥款用于改善和加強德育工作,呼吁學校德育應與其它學科有相同的地位。學校開設了道德必修課,發給道德教科書,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判斷能力、思考能力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并希望家庭、社會和學校一起進行綜合道德教育。
1.2 德育滲透是施行德育的重要形式。
美國不僅注重在專業教學中滲透德育,還注重通過課外活動、校園文化和校園環境建設、咨詢、指導以及管理工作等形式進行德育滲透,促進學生品德的完善。美國不僅重視利用大眾傳媒等加強德育工作,而目重視通過社會公共環境的情境熏陶、渲染、滲透作用進行德育教育。美國不惜大量投資進行社會政治環境場所的建設,如美國首都華盛頓就以擁有眾多的博物館而著稱于世,此外還有美國國會大廈、白宮、林肯紀念館、國會圖書館等十多所規模宏大的場所和一百多處參觀點。這些社會政治環境和場所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和側面體現“美國精神”,是美國向其國民開展德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動教材。
在進行德育課顯性教育的同時,國外一些學校都特別注重德育課程與其它學科教學相結合的隱性教育,在學科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德育內容。日本學校注重通過國語、歷史和地理等學科教學滲透德育內容。國語課采取循循善誘和情緒感染的方法,培養學生尊重國語的態度和團結、誠實、謙虛、自律和合作精神。歷史課站在歷史的角度,審視日本在國際大環境中的歷史作用,并展望日本的發展前景。地理課要求青少年加深對國土的認識,了解日本除了國民的上進心、責任心外“一無所有”,增強他們的危機感和緊迫感,教育他們保護環境、珍惜自然資源。
韓國的國文、數學、自然、科學、體育、實驗和勞動技能等課程都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滲透德育內容。國文課培養學生熱愛民族語言;數學、自然、科學等課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正確的思維方法;體育課培養學生堅強的毅力和戰勝困難的勇氣;實驗和勞動技能課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
1.3 勞動活動是施行德育的必要途徑。
世界眾多國家普遍認為,開展勞動教育是造就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條件。聯合國教科文第38屆大會決議中指出:“教育與生產勞動一體化的重要性,不僅在于這樣做可造就熟練的勞動力,而且可使教育與日新月異的勞動條件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并有助于個人的全面發展”。在西方許多國家里,學生的生活與職業指導是通過和借助勞動教育進行的。在大學里,它們認為讓學生參加勞動,有利于培養學生今后具備為國家利益而努力工作的獻身精神。
【關鍵詞】大學生犯罪;特點;原因;預防措施
近年來,一些被人們視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因觸犯法律而身陷囹圄、斷送自己美好前程的事件時有發生, 令人痛心疾首。從盧剛槍殺事件到馬曉明殺親,從劉海洋傷熊事件到馬加爵殺害四名室友,再到藥家鑫撞人后刺死傷者,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件令人膽顫,在社會引起了巨大反響。是什么導致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走向犯罪的深淵?我們又該怎樣防止大學生身陷迷途?接下來,筆者將進行簡單的探究。
一、大學生犯罪的特點
(一)犯罪主體的廣泛性
主體的廣泛性表現為受教育程度、性別、年齡層次多樣化。犯罪主體遍及各層次學歷,專科生、本科生占大多數,而碩士生和博士生也占有一定比例;近年來重點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大學生犯罪比例升高,其中部分學生還很優秀,獲得過不少獎項和獎學金;犯罪大學生中男生占80%以上,但女大學生犯罪比例近年來有增加的趨勢;犯罪大學生中以高年級學生為多,但近年來開始呈現低齡化,一、二年級學生犯罪現象日趨增多,其中,來自貧困家庭、單親家庭的學生占大多數。
(二)犯罪類型的多樣化
大學生犯罪的類型多為侵犯財產類、侵犯人身權益類,以盜竊罪和故意傷害罪為主,并且這些類型的犯罪常常表現為團伙犯罪;近年來網絡犯罪和傳銷也日益突出,而且高智能犯罪率升高;女大學生進行行為等性犯罪近年來不斷出現并呈上升趨勢。
(三)突發性
大學生犯罪, 特別是犯暴力傷害罪, 事先并不一定有主觀上的預謀, 而是受到較大事件的強烈沖擊后實施,其行為往往具有盲目性、突發性、難以抑制性,有的甚至因為與人發生幾句言語爭執就有可能實施犯罪。
(四)犯罪時間的相對規律性
大學生犯罪在時間上往往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每學期開學初和期末是大學生犯罪高峰期。這段時間有的學生可能面臨補考、留級、戀愛等問題,很可能因心理壓力過大而做出某些過激行為;臨近畢業時也是大學生犯罪的高發期,有的學生可能因工作沒著落、戀愛面臨危機等因素實施盜竊、打架斗毆、酗酒滋事、損壞公共財物、自殺等行為。
二、大學生犯罪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不當和家庭環境缺陷是大學生犯罪的內在根源
家庭是一個人身心成長的搖籃,家庭環境、家庭關系和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身心成長和社會化有著深刻的影響。大量的有關青少年犯罪研究資料表明,家庭與大學生犯罪有著最直接的關系。
大學生的人格特征和個性發展與其父母的教育方式關系非常密切。但是,在上大學以前,在高考升學壓力下,有的家長只關注孩子的成績高低,忽略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養;有的家長教育方式易走極端,要么過分嚴厲、專制粗暴,要么放縱溺愛。這些不科學的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子女的社會化,很容易形成不良的習慣和人格,而這就為其以后的犯罪埋下了隱患。而當孩子考上大學后,有的家長又將重心轉移到物質支持上,有的因為距離較遠不便溝通而對子女的表現和心理關注不夠,在客觀上為其犯罪提供了機會。
家庭環境的缺陷也會影響大學生的成長,易引發犯罪。據調查分析, 以下幾種家庭環境的大學生較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 打罵型、溺愛型、放任型、父母離異型、長期家庭失和型、家風不正型。在這些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大學生更易出現性格扭曲和人格畸形,他們的適應力、自控力和應對挫折的能力都有所缺陷,這些都構成了大學生犯罪的潛在因素。
(二)學校教育與管理的缺陷
高校教育普遍存在重專業、輕德育的現象,只關注科研成果和學校排名,更注重知識的灌輸,忽視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和素質的提升;法律類基礎課程的教學也收不到時效,學生們內心里并不予以重視,很多只是抱著拿學分的態度敷衍應付,法制教育流于形式;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心理狀況缺乏足夠的重視,或者針對性、時效性不強,不能及時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調解,教育實效性不佳;有的學校在學生管理上不夠嚴格規范,部分學生在校外住宿,易受校外社會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有的高校雖然配備相關的心理咨詢機構,但運行不完善,使之形同虛設,大學生思想上的困惑、心理上的抑郁、遇到感情挫折后的痛苦、面臨巨大壓力的掙扎,得不到合理調節和及時矯正。以上種種因素,導致部分大學生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淡薄,人生觀、價值觀扭曲,在大是大非、善惡真假面前不能加以識別,缺乏理智的自控,從而容易走上犯罪的歧途。
(三)社會的負面影響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市場經濟的弊端容易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利己主義,社會上唯利是圖、、坑蒙拐騙等不良現象時有發生,網絡上傳播的不健康的影視作品和言論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未踏入社會的大學生尚未成熟,缺乏理性判斷和理智思考,極易受到外界影響,以上負面因素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甚至改變大學生的價值觀,扭曲大學生的心靈,為大學生走上犯罪之路埋下禍根。
三、預防大學生犯罪的措施
無論是大學生犯罪還是其他犯罪,最根本的措施在于“防患于未然”,針對其犯罪可能存在的誘因,從學校、社會、家庭多方面多管齊下,營造有利于大學生成長發展的環境,才能真正收到實效。對于大學生犯罪,應該針對其特點和原因采取相關的措施,以對其進行有效的監控和預防。具體來說,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家庭方面
家庭對于人的思想品德、人格發展和行為方式的養成有著深刻的影響,家庭教育、家庭關系和家庭環境是預防大學生犯罪的關鍵因素。
首先,家長要提高自身素養。父母的言談舉止和生活作風在潛移默化中影響青少年的心靈,并使之逐步形成是非、善惡、美丑的最初體驗,是決定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環節。其次,家長要學習科學的教育理念、采取正確的教育方式。摒棄過分溺愛或者專制粗暴的教育方法,不僅關注孩子的學習,更要重視孩子的全面發展、心理健康;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及時了解、關注孩子的內心動態,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幫助他們改正錯誤。再次,注意改善家庭環境,營造和諧的家庭關系,努力營造幸福的家庭氛圍,減少家庭矛盾給孩子造成的打擊和傷害,使他們在學習之余不用承受來自家庭的心理壓力。此外,家長要主動和學校加強聯系,積極配合學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工作。
(二)學校方面
1. 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高校要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首先,在各個年級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有計劃地開設心理學課程,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方面的講座,在全校范圍內普及心理知識,推進個性心理素質的教育;其次,建立健全心理咨詢機構,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服務,及時發現、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再次,高校思政工作者也要擔負起相應的職責,多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積極引導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心態,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積極樂觀的精神,提高應變能力和抗壓能力,學會理性控制自己的情緒。通過這些手段,幫助大學生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穩定的情緒、較強的意志力、樂觀豁達的進取精神,遠離犯罪。
2. 加強法制教育,增強大學生法制意識。學校要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全面教育,不僅要使大學生學習、掌握法律知識,還應培養大學生維護法律尊嚴的思想情感和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這要求學校要從新生抓起,結合道德與行為規范教育,結合大學生違法犯罪的案例講危害,向學生灌輸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識,并幫助大學生形成守法用法、同違法行為作斗爭的行為習慣。
3. 加強校園管理,凈化校園環境。學校要加強和改進學生管理, 尤其是集體宿舍的管理, 采取針對性措施健全管理約束機制, 建立預防大學生犯罪的網絡;加強學校保衛力量,強化校園內部治安管理,加強高校周邊及其內部環境的整治,凈化校園內外環境,營造良好氛圍,排除校內外不健康因素對大學生的影響和侵襲。通過建立一整套的防范體系, 從根源上杜絕違法犯罪現象的發生。
4. 加強公益勞動教育, 讓學生融入社會, 增強其愛心和責任感。新世紀需要大批有文化、有道德、懂技術、業務熟練的勞動者。在大學生中開展公益勞動教育, 可以激勵其立志為祖國的富強積極進取, 建功立業, 又可培養其社會實踐能力。
(三)社會方面
應完善社會保障,多層次、多渠道防范大學生因貧困違法犯罪。應建立貧困生綠色通道,設置貧困生補助基金,保障貧困大學生上得起學;健全貧困生貸款制度,開辟各種形式的勤工儉學崗位,為大學生提供短期或臨時工作,幫助貧困大學生減少經濟負擔;通過慈善捐助等形式,減輕貧困學生及其家庭的經濟壓力,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此外,國家應為大學生提供多種職業崗位,鼓勵大學生從基層干起,緩減大學生就業壓力。
四、結語
對于大學生犯罪現象,我們應該更多看到的不是他們的惡,而應該看到的是我們能夠做什么來預防這一現象。對于犯罪的大學生,我們應以一顆寬容之心去對待他們,要以教育、理解、感化和挽救等人性關懷為主的方式,去引導教育他們。最后,整個社會都應該共同關注大學生犯罪問題,切實加強對大學生犯罪問題的調研,掌握詳實的一手資料,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預防對策,使大學生健康茁壯的成長,最終成為社會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 鐘俊,林曉梅.大學生犯罪的特點、原因及對策研究[J].新鄉學院學報,2009,4(02):52.
[2] 萬晨旭.大學生違法犯罪成因及其預防對策的研究[J].科教縱橫,2013(01):266.
[3] 黃文利.大學生犯罪成因及防治對策[J].懷化學院學報,2008,10(10):131.
2016年12月13日,四川成都,隨著課間鈴聲一響,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學生便來到了學校農場邊,學生在農場排隊領取農具。這次,他們的課程不是測量而是種田。為了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該校留出20畝地供學生耕種,將農場搬到了校園里,把“種田”設置為學生們的必修課,要求學生親自下田種地掙學分。
該學院認為,“學生必須親手碰到泥巴,才能知道什么是奮斗,什么是勞動”,“城市越來越發達,生活越來越安逸,使得學生普遍嬌氣,通過農場勞動,能使他們鍛煉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團隊協作精神”。
學校自2006年起,便開設了這門特殊的“種田”課程,要求每個在校生必須在農場里修滿40個學時、總計兩個學分的勞動課,才能畢業。至今所有學生都順利地通過了該課程,還沒有出現在此課程中掛科的學生。
[ 運用方向]
1. 追求務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為高高在上的天之驕子,大學生們除了有指點江山的風發意氣,還要有踏實務實的優良作風,這是人之根本。只有摒棄眼高于頂、拈輕怕重、夸夸其談的學院習氣,方知成功的背后是無數的汗水。
2. 知行合一。理論知識的確很重要,但更需要實踐的檢驗,理論聯系實際,知行合一,知識之花才能璀璨綻放,落到實處,在實踐的過程中檢驗“間接經驗”和“二手知識”。與其蒼白講述韭菜與麥子的差別,不如現場觀摩、親身實踐,不能讓書本與現實遙遙相望。知識不應該是空洞單調的,還可以是生動鮮活、充滿樂趣的。
3. 鍛造精神。大學需要“學問”,更需要“精神”。勞動的背后,是人格的鍛煉與升華。教育是人的教育,關注的是人的全面發展。頑強的意志、堅持的品質、團隊精神等,不應只是教育的副產品。
4. 改革需要接地氣。落后的高校教育積弊已久,改革迫在眉睫、勢在必行。四川大學錦城學院開設種田課,把農場耕作作為勞動教育課,創新了教育模式、評價標準,更是對填鴨式教學的改變,做到了高校與社會的完美對接。
5. 重形式,更要重效果。形式固然重要,效果才是目的。錦城學院從形式上解決了知行合一的問題,更應該從效果上采取措施,真正讓學生從實踐中獲得知識,鍛造精神。
[ 習作片段]
校園有農田,學生成農夫,想要掙學分就來刨地吧!毫無疑問,錦城學院的這種挑戰給了我們一大借鑒:大學、課程、大學生,接地氣,才能更給力!
大學是人生的關鍵時期,是人轉型的伏筆。事實卻是,大學生求職夢想化,畢業失業化,頭頂光環,職位難尋。想要改變現狀,必須進行多方面的努力嘗試?,F實需要改變,改變需要務實。錦城學院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教育從人出發,更新觀點、思路,改變評價方式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俞敏洪在《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大學》中提到,好大學應該定位四個角色:人才之地、研究之堂、素養之處、溫馨之家。市場決定需求,這是顛撲不破的規律,所以,人才培養要立足現實,不能脫離社會,以假、大、空來斷層生活。不管是輸入還是輸出,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落到實處。大學要有大學的魅力,大學生要有大學生的風采,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腳踏實地,才能更好地融入現實。
希望這些改變不只是喧囂一時的田園樂,而應是社會悠揚歡快的主旋律!
1堅持將日常生活勞動教育與養魚生產全過
程實習相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強化自立自強意識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養魚生產全過程實習是基于我國北方地區漁業生產季節特點、魚類生長特點及漁業生產特點而實施的具有鮮明職教特色的教學改革,即從每年四月下旬至十月上旬,在水產養殖專業教師帶領下,到校外水產養殖生產實踐基地,開展為期半年的親魚培養、魚苗繁育、魚種培育、成魚飼養、魚類越冬全過程養魚生產實習[2]。在學生實習過程中,完全脫離了校園“舒適”的環境,如環境衛生的物業管理、品種多樣的食堂餐食、外賣洗衣房的方便快捷等等,取而代之的是需要學生自主完成生活區域及生產區域衛生保潔、衣服被褥清洗、餐具自行清理等各種日常生活安排。這是很好的勞動觀念教育和勞動習慣養成培養期。實習指導教師根據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學生養魚生產全過程實習方案,結合實習項目和任務,劃分實習小組、分配居住寢室、落實生活及生產區域值日制度,制定與個人實習成績掛鉤的寢室及生產場所衛生檢查標準,以“大家長”的身份為學生做好榜樣示范的同時,一步一步指導學生什么時間進行寢室通風、被褥晾曬、洗衣做飯(有時會安排學生幫廚)等,讓學生切身感受看到勞動成果的快樂、體味到在校學習時后勤服務人員的辛苦和家人在自己成長過程中每一份付出的辛勤。半年實習下來,學生們變得勤快了、眼睛里有“活”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懂得尊重勞動成果,尊重為他們學習和生活提供保障的人們,自立自強自律意識明顯增強。
2堅持將生產勞動教育與養魚生產全過程實
習相結合,培養學生深入理解漁業生產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增強產品質量意識,體會平凡勞動中的偉大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學生在池塘養魚實習過程中,都要面臨著勞動關,即與養魚生產緊密相連的勞動關,如打伏草、肥水發塘、池塘清淤等,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和堅韌不拔的品格,體會用勞動獲取養魚豐產豐收的喜悅。打伏草是在池塘養魚生產中,由于池塘周邊雜草翻生,即容易藏匿敵害,又影響池塘通風。為了避免用藥除草后因降雨將殘留藥物淋溶到池塘而破壞養魚水質,所以常常采用三伏天晴天中午氣溫最高時用鐮刀沿雜草根部去除,即可有效遏制雜草再生。同學們在老師及漁場師傅的示教下,頂著烈日,彎著腰、流著汗,手上磨出了水泡,但為了實習小組集體榮譽和自己負責池塘的養殖產量提升,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曬黑的臉龐、長成了老繭的手掌,相互幫助后的喜悅,都將這份實實在在的勞動成果融入到了養魚生產實習的成果中,由衷感受到勞動的光榮與偉大。又如在養魚生產實習中有個“發塘”環節,即將1cm左右的小魚苗(俗稱水花)通過池塘施肥培育天然餌料生物,經15d~20d長成3cm左右小魚種(俗稱夏花)的生產過程,其中的關鍵技術環節之一就是通過施糞肥培育天然餌料生物。剛開始,同學們抵觸情緒很大,糞肥往往大味又臟,誰都不愿意去做,甚至認為生產企業應該直接購買“開口餌料”或漁場工人施肥進行天然餌料的培養,不是實習應該完成的任務。在指導教師認真講解肥水發塘高效環保又節約成本的專業知識原理和親身示范下,原來帶著手套口罩“全副武裝”的同學們,看到一車車基肥被漁場其他池塘養魚工人拉走的時候著了急,擼起了袖子、甩開了膀子,“搶”了起來,并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在糞肥中加入1%的生石灰,即殺菌消毒又提溫促進發酵,使投放到池塘中的糞肥短時間內培養出天然餌料,看到投放的小魚苗吃著可口的食物長得快又不得病,給企業節約成本的同時用勞動獲得了漁場師傅、企業領導和實習指導教師的肯定,真切體會到了勞動創造財富的快樂和用生物技術進行養殖生產的安全、生態與高效的環保意識提升[3]。
3堅持將志愿服務性勞動教育與養魚生產全
過程實習相結合,培養學生懂得利用所學知識技能,服務他人和社會,強化社會責任感在養魚生產全過程實習中,在帶隊實習專業教師的指導下,成立魚病防治、水質調節、投飼技術等志愿服務小組,在實習之余為當地及周邊水產養殖業戶提供技術咨詢和上門服務。周圍漁場交通不便,自愿服務隊小組或徒步,或騎自行車、乘坐三輪車等往返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的路程,采集水樣檢測分析、收集病魚樣本進行解剖鏡檢、魚池實地踏勘等,提出水質改良方案、餌料投喂方法和魚病防治措施,常常一忙起來顧不上吃飯,來不及換裝就又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當池水好了、魚吃料了、病魚少了,魚戶親切稱他們為魚大夫時,那份職業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油然而生,志愿服務的勞動成果讓他們真正體會到了勞動創造美和勞動帶來的快樂。
4結語
通過師生共同參加養魚生產全過程實習實踐,深刻體會勞動教育特征具有:一是鮮明的思想性,強調勞動是偉大的、勞動者是最光榮的,重點是一切勞動和勞動者都應該得到鼓勵和尊重,反對一切不勞而獲、崇尚暴富、貪圖享樂的錯誤思想;二是突出的社會性,要引導大學生走向社會,認識社會,強化社會責任擔當意識,體會社會主義社會平等、和諧的新型勞動關系[4];三是顯著的實踐性,以動手實踐為主要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勞動認識世界,學會建設世界,塑造自己,實現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目的[5]。努力使自己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翟秀梅.水產養殖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提升學生服務能力的研究[J].黑龍江水產,2019,(4):6-10.
[2]劉暢.《水產品營養與烹飪》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水產,2021,40(3):38-41.
[3]朱世榮,顏相君.高職院校水產養殖專業校企合作產教融合.[J].黑龍江水產,2019,(4):34-35.
[4]田曙曦,陳文欽,周喬.高職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教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水產,2019,(4):38-4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方面構成的一項綜合性教育工作。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加強高校與家庭、社會共建和交流,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使高校、家庭、社會教育三個方面有機結合、相輔相成、形成合力,這是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2-0010-0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項工作是由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三個要素構成的系統,要以學校為主導,借助家庭和社會的資源和力量,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教育相互滲透、相互作用,構建高校、家庭、社會教育網絡體系。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1 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的必要性
1.1 學校與家庭、社會教育的特點和優勢是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的基礎
1.1.1 學校教育的特點和優勢。高校教育的規范作用在于它總是反映社會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用社會準則去規范年輕一代的思想和行動。提供什么、允許什么、限制什么、反對什么,都態度嚴肅,旗幟鮮明。代表的是占主導地位的政治、思想觀念。沒有學校德育一元規范的作用,就不可能消除多元思想文化的局面,也不可能在新的基礎上形成新的道德、思想、政治一元的觀念。
1.1.2 家庭教育的特點和優勢。家庭教育表現為親切感人,及時具體與持久面廣。這主要是由于家庭的血緣繼承性和社會細胞的小空間、小結構等特點所決定的。因為血緣,它可在親切感人的情境氣氛中進行。尤其是血緣的傳宗接代,可使家教長時間,乃至跨時代地延續。由于小空間與小結構,家教又在思想、技術、生活、待人、游樂等方面隨時、隨地、隨事、隨人具體實施。
1.1.3 社會教育的特點和優勢。社會教育的優勢體現了空間廣闊、形式多樣、人際廣涉與貼近實際的特點。其既可在家鄉小社會接受教育,又可在全國乃至更廣闊天地實施;既不受年齡、性別、職業、民族的限制,又不受區域、行業、事件的約束;特別是它的“實踐性”,更是學校,家庭所不備不及的。
1.2 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功能的劣勢和不足是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的迫切需要
1.2.1 學校教育的劣勢。從學校教育看,其劣勢一是視野有限,易脫離社會實際(因其主要是在有限制的時間、空間、內容、形式內進行);二是由于過分強調統一性與集體性,導致了針對性差,不利于個別教育,使活動與效益淡化了具體性。
1.2.2 家庭教育的劣勢。家庭教育的劣勢有三點:其一是因家長的政治、文化、道德素質的差別和家庭經濟狀況、成員結構之不同,給家教的有效性造成了較大麻煩,這是近幾年家教存在問題的主要方面;其二是家教方法的相對簡單化、單一化,直接影響了家教效果。尤其在廣大單親家庭與農村留守青少年家庭,此問題更加突出;其三是家教目標的不集中與時、空的有限性,也是其劣勢的一個顯著特點。 3、社會教育的劣勢。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并存,且消極影響的腐蝕力、誘惑力極大,則成為社會教育的主要劣勢。在這種情況下,對那些認識水平低、明辨是非能力差的學生的管理,無疑會成為一個教育的難題。同時,教育責任不落實,教育的部門多,名目多,形式多,使社會教育淪落為表面上多方在管,事實上無人負責的社會棄兒。
1.3 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者的相互聯系是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的關鍵
學校教育是主導,家庭教育是基礎,社會教育是延伸,它們是一個緊密聯系、各自獨立的有機系統。從目前現狀看,家庭與社會教育又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保證。若其一偏廢,學校教育的“主導”功能必會出現危機,所以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共同構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的系統,三個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2 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途徑
2.1 加強高校與家庭共建交流機制
2.1.1 高校和家庭要不斷加強對學生各個方面教育。一是要不斷加強愛心教育。進行愛心教育,主要體現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之中,通過具體的人和事,培養他們的愛心。由近到遠、由淺入深、逐步升華。引導學生愛家庭,愛父母,愛自己的家鄉,愛祖國愛人民。二是要不斷加強文明禮貌教育。文明禮貌是一個人有修養、有道德的反映,許多國家把文明禮貌看作是國民教育的頭等大事。所以要不斷加強這方面的教育。三是要不斷加強勞動教育。加強勞動教育,讓學生理解勞動的意義,懂得勞動的艱辛,知道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從中磨煉大學生的意志,培養大學生的責任心。
2.1.2 高校要不斷加強與家庭家長的聯系與溝通。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使家庭與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協調一致。高校要經常與家長保持聯系和溝通,共同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進程。如致家長一封信,把學生每月的綜合素質考評成績發給家長,把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在校取得的成績或存在的不足反饋給家長;平時通過電話或網絡保持聯系,互通信息,與家庭共同做好大學生教育工作,多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同時也要讓家長了解高校教育、管理的培養目標和要求。
2.2 加強高校與社會共建交流機制
2.2.1 要逐步建立高校與社區的共建交流。要注重發揮社區教育的傳統優勢,努力加強社區德育環境的建設和管理。一是要健全組織機構,形成教育網絡??膳c社會上有影響力的領導和高校的相關領導和大學生社團共同組建社區教育組織機構,負責研究、布置社區教育活動;聘請熱情高、素質高的校外輔導員;確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成立關心下一代協會和家長委員會,和校外輔導員隊伍一起形成社區教育網絡,促使社區教育向健康的方向發展。二是要建立社區活動基地。根據本地特征,開發建立社區教育陣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還要建立勞動實踐教育基地,并組織大學生進行勞動實踐。三是把一些重大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社區的支持來運作,通過活動的開展,使大學生能夠更多地了解社會,鍛煉能力,有力地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培養學生的愛心、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2.2.2 要逐步建立高校與社會企業的共建交流。要形成高校和社會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不斷加強高校和社會企業的共建和交流。一是可以引導學生到企業進行畢業設計。高校應嘗試把部分學生放到企業進行畢業設計,培養、提高學生參與科研工作的綜合能力和求實創新的精神。二是可以吸引學生到企業參加科研工作。鼓勵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或寒暑假參與科技型企業的科技開發工作,向企業技術人員請教,邊學習,邊工作,接受常規科技工作訓練,使其專業、專長得到了發展,綜合能力、科學精神、思想道德素質也得到提高。三是可為學生勤工儉學開方便之門。高校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特困生不少,許多大學生要靠勤工助學來維持生活。號召校內各企業招收特困生到企業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是解決部分特困生生活費不足的有效措施,可以緩解部分大學生來自經濟、生活等方面的壓力,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
2.2.3 要逐步深入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一是要經常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勤工助學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二是還可以把社會實踐作為必修課。促使學生走近社會、了解國情、了解社會等等。懂得社會需要什么,自己缺少什么,進而激發學生自學學習的內在動力,明確學習目的和努力方向,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遠勝于課堂教育。三要鼓勵學生進行社會創業。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業心理品德、創業能力及創業知識結構。政府要在思想觀念、資金投入、市場管理、權益保障等方面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條件。使大學生從被動就業的觀念轉向樹立自主創業的思想,并努力去開創自己的事業。
參考文獻
[1] 藍江著.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關鍵詞: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36(2015)06-0044-04
目前,隨著國外高校開展通識教育和國內普通高校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以來,民族院校也普遍開展了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在提高民族院校教育質量,改善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素質方面起到了良好效用。但依筆者的觀察,民族院校的文化素質教育與民族院校的內在發展要求以及大學生成長成才對文化素質的內在需求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民族院校因為有普通高校的特點,又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實際情況,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時候,不能照搬照套普通高校的做法,應該探尋適合民族院校自身特色的文化素質教育路徑方法,將文化素質教育的理念貫穿在民族院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培養高素質民族人才和可靠接班人上做出新貢獻。
一、民族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各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發展不平衡
民族院校存在著個別領導、部門和教師對文化素質教育認識錯位的現象。文化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而這些個別領導、部門、老師把文化素質教育看成一種工作形式,存在著措施不力的現象。此外,民族院校因歷史原因,大多基礎比較薄,部分民族院校因經費問題,在文化素質教育方面投入不夠,致使文化素質教育活動只能簡單化甚至形式化,各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發展不平衡。
(二)重特色建設,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建設不夠理想
民族院校普遍重特色建設,民族理論、民族藝術、少數民族文化等學科課程得到非常重視,但文史哲等基礎學科的建設與發展相對就投入不足,對大學文化精神方面研究也不夠,學校文化建設較差,層次不高,客觀上弱化了文化素質教育。
(三)重專業教育,輕視文化素質教育
文化素質教育在民族院校的開展,使各民族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實際工作中,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在民族院校沒有得到同樣的重視,部分民族院校誤把文化素質教育當作了專業教育之外補充教育的東西,在這種觀念引導下,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被放在了一個次要甚至不太重要的位置上,兩者沒有得到同樣重視,造成兩者在事實上無關聯甚至撕裂的局面。
(四)專業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不能得到很好融合
由于多年課堂教學養成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習慣只傳授學生專業知識,而不能將文化素質教育融入到專業課教學中,很多教學采用的仍是以前的教學老路,專業課傳授的是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開設的文化素質教育課傳授的是文化知識。在這樣的局面下,很難讓學生認識到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很難讓其均衡學習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與自然科學知識。專業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如何合理地搭配并能滲透是民族院校要解決的問題。
(五)重人文知識傳授而忽略人文精神提升
很多民族院校錯誤地把文化素質教育等同于開設人文課程、舉辦人文講座、閱讀人文書籍,傳授文化知識上面,這背離了文化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文化素質教育的目標是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培養大學生的完滿人格。文化素質教育若不把歸結點放在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提升上,就會使文化素質教育成為民族高等教育的點綴。
(六)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不夠完備
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形成,但是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系統性不夠,隨意性較大。二是課程質量不夠高,有的公共課沒有教材,有的課程老師備課不到位。三是有些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比較陳舊,內容前沿性不夠,不能反映世界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的最新成就。
(七)實踐上急于求成而缺少統籌考慮
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是一個潛移默化、長期實踐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當前一些個別民族高院校突然增設了過多的文化素質必修課、選修課,并大面積增設了社團文化組織,讓老師學生苦不堪言,其后果令人堪憂。
二、民族院校要加強對文化素質教育的理解和認識
(一)要提高對文化素質教育內涵的理解
對于“文化素質教育”的涵義,楊叔子、胡顯章、李曼麗、王義遒、金頂兵等人進行了探索研究,從人文教育、人文素質教育、個性化教育、人文教育與科學精神培養等四個方面,分別進行了界說或限定,它們的觀點既有相通之處,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而我個人認為教育部給定的定義最為合理。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對文化素質教育下的定義:“文化素質教育,是指對大學生進行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同時對文科學生進行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2:。它包括了人文教育、人文素質教育、個性化教育、人文教育與科學精神培養等四個方面,學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必須從這個定義出發,去設計方案,并實施文化素質教育。民族院校民族學生較多,由于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教育欠發達影響,不管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所接受人文和科學教育普遍不足,所以民族院校開展的文化素質教育內容必須包括人文教育和科學精神培養兩方面內容,對各族各學科學生對等進行兩方面的教育,把各族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很高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的全面發展的、負責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要提高對開展文化素質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1.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是時展的要求3:。當前,科學教育得到全世界全社會的空前青睞與重視,而人文教育受到普遍冷落,從國內外的有關報道和研究結果來看,給世界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為此,各個國家開始重視人文教育,開始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促進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同步發展。在這種時代下,我們必須重視文化素質教育。
2.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是知識經濟時展的客觀要求2:。當前,我們所處的時代是知識經濟與信息時代,科技發展呈現知識高密集和綜合化的趨勢,人們的知識結構處于大調整綜合階段,我們只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素質才能適應知識經濟與信息時代的要求,所以我們要重視對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科學素質、人文素質。
3.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是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2:。通過學習文化知識,參加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在校園文化環境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感召下,大學生的人格會得到潛移默化的提升,人生境界會得到進一步的升華,有利于成為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人才,有利于他們成為“四有”人才,有利于他們成為我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
文化素質教育是教育發展的高級階段,內涵豐富,范圍廣泛,準確理解和把握其主要內容,對民族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全面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文化素質教育應包括人文科學教育、自然科學教育、審美教育、國防教育、身心教育和勞動教育等內容。人文科學教育應重點放在語文根基、民族語言、史地知識、美學基礎、哲學素養等方面,通過向學生傳授人文知識,喚醒和引導潛藏在學生身上的人文需要,幫助他們認識和理解自己、他人以及環境的關系,增強人文關懷的意識與能力,理解人生的目的與意義,從而樹立起高尚的理想情操,選擇正確的生活方式。自然科學教育應包括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授和自然科學方法的訓練,通過自然科學教育,學生要養成良好的科學精神,掌握從事科學研究的一定能力。審美教育即美育,借助判斷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手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夠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國防教育包括愛國主義教育、軍事理論教育、軍事技能教育、日常生活作風教育等內容,通過國防教育,要使學生具有捍衛國家、和安全,防御外來侵略、顛覆和威脅,維護國家、民族利益和世界和平的意志與能力。身心教育應包括體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兩方面內容,使學生掌握身心健康的知識與技能。勞動教育包括勞動觀念教育、勞動技能教育、勞動習慣教育、社會公益勞動教育、自我服務勞動教育等內容,使學生形成勞動光榮思想,通過勞動自食其力和為社會做貢獻的能力。
四、民族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路徑方法
(一)建立有利于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體制機制
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關鍵在領導和制度。各民族院校要成立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組織機構,專門從事學校文化素質教育研究和組織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工作,學校主要領導親自擔任負責人,要有固定辦公室,固定工作人員,專項文化素質教育經費。要制定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方案,形成科學完善的文化素質教育規章制度。要根據民族院校實際情況和生源組成情況,對不同學科專業,分別提出要求,分步實施,分類指導。要統籌不同方面力量,調動各方面工作積極性,真抓實干,深入推動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工作。
(二)要充分發揮教師在文化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教師是推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愛因斯坦說:"學生對教師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師的德與才。"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師的頭腦中只能有了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具備了一定高度的素質,才能按照學校文化素質教育的要求來確定教學目的,才能把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專業教育和素質教育結合起來,把文化素質教育貫穿到每一門課程中去,貫穿到每一節課堂中去。民族院校要加強教師的培訓,不斷提高廣大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教育觀念,要求教師在講授專業課程的同時,有意識地滲透文化素質教育內容。
(三)建立科學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在學校,傳授文化知識,建立文化環境就離不開課程教育,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安排。從文化素質教育的核心與根本出發,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培養目標應體現: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幫助學生樹立強烈的愛國情懷,堅定走社會主義的信念;幫助學生認識人類社會的傳統和制度,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念,培養為人類創造美好生活的情感與施展才華的能力;幫助學生增長歷史文化知識,拓寬眼界,形成良好的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加強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民族觀、審美觀教育,不斷加強學生對上述“六觀”理解的深度和廣度,養成良好的道德修養。
(四)要克服對民族特色以外課程不夠重視的問題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是一名大學生應該達到的理想境界。過去,在民族院校課程設置中,很重視民族特色課程,其它人文課程相對重視不夠。人文學科所占比例較小,在文科學生中自然科學課程則可能沒有。今后,要特別注意,要建立起科學完善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紤]到學業時限、專業實際、各族學生的差異,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在整個民族院校課程體系中要體現出基礎性、綜合性、層次性3:的特點,分層次,有步驟,循序展開。
(五)通過一、二課堂科學實施文化素質教育
文化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第一課堂,文化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第二課堂。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應分為知識性課程和體驗性課程。第一課堂體現的是知識性課程,學校要將經過全方面考慮,將予設置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安排在第一課堂傳授,例如內蒙古民族大學安排了20多門文化素質教育課在第一課堂講授,深受學生歡迎。第二課堂要體現體驗性課程。文化素質的本質是將精神氣質和人格品質內化于人的心靈。那么怎樣內化呢?就是要通過教育、培養、熏陶,通過學生的體驗、感悟、升華內化為自己的精神和品格,這就要安排體驗性課程。第一要舉辦系列文化素質教育講座。通過舉辦適合學生特點、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貼近學生實際的講座,吸引學生來參加,吸收他們所需要的知識、開闊視野、啟迪思維、激感,受到教育。當前,內蒙古民族大學在校園中堅持開展講座活動,講座內容既有人文知識又有自然科學的基礎方法問題;既有各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又有世界形勢和文化發展熱點;既有主講人的精彩講授,又有聽眾的提問,還有相互的討論,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第二要舉辦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開設這方面課程的目的是要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文化知識,促進文化知識向素質的轉化。每年舉辦的課程主要有校園科技節、文化節、藝術節、社團文化節、公寓文化節、體育節、少數民族文化節、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月、民族團結教育月,另外設有文學社、詩社、書法社、攝影社、無線電社、天文社、國防社等百余學生社團,這些社團在學校的指導下,開展講座、討論、閱讀、辯論、研究等文化素質活動。同時,還要有計劃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內蒙古民族大學這些年就開展了上述文化素質體驗課程,通過上述課程,各族學生不但增長了文化知識,而且邊參加邊體驗感悟升華,將知識逐步轉化為了自己的精神和素質。
(六)利用校園文化環境的熏陶作用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民族院校除民族特色外,還和普通高校一樣具有傳播科學和文化的功能,校園應該充滿深厚的文化氣息和科學氛圍,這樣才有利于推動文化素質教育,提高廣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民族院校要加強建設高品位高格調的人文景觀,主要包括:道路、廣場、樓堂、亭閣、畫廊的命名;建造有文化或科學精神意義的牌匾、楹聯、雕塑、塑像、奇石;在教學樓、圖書館、閱覽室、會堂懸掛科學家和文化名人畫像、名言警句、生平介紹等;在校園道路、廣場、花園周圍設立精美的警示牌、文明寄語、文化鑒言等4:,充分發揮環境對人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開展文化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劉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9.
2: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D:.教高司1998:2號.
3:譚秀森,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M:.濟南:泰山出版社,201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