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23 17:45:59
序論:在您撰寫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包括中介、控制、內化、最近發展區、搭手架、活動等,在該理論指導下,比較東西方家庭教育觀的差異。中方家庭是控制型、被動型、物質型教育觀;西方是平等型、主動型、精神型教育觀。中西方家庭教育觀的產生原因是受到宗教和親子關系差異影響,有利有弊,最終選擇一種最為有效的教育方式。
關鍵詞:
東西方家庭教育觀;維果茨基社會文化理論;控制;最近發展區
隨著東西方的不斷交流,家庭教育觀差異日益明顯。教育分為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等。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對人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很多學者是從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來分析東西方家庭觀在教育內容,教育方式上的差異。而本文重點闡述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中控制、最近發展區、行為理論在東西方家庭教育觀差異的體現。
一、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
中介、控制、內化、最近發展區、搭手架、活動理論等都是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內涵。其中,控制、最近發展區和行為理論非常重要。該理論可以指導教師教授學生知識,同樣也可以指導父母教育孩子??刂评碚撝傅氖堑图壭睦頇C能向高級心理機能轉化的過程。[1]在兒童心理發展的早期階段,起初要完全依靠他人,沒有能力控制周圍的環境,父母就會控制一切。隨著孩子長大,父母的控制逐漸減少,最終變成自我控制。最近發展區理論是指兒童發展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發展水平:“現有的發展水平”,即不需要他人的幫助兒童能夠自己獨立完成;“最近發展區水平”,即在成人幫助下兒童才能完成。最近發展區的提出,表明教授和發展是存在一定的關系的。行為理論是由習俗決定的社會場景,在這一場景中參與者的身份、目標和方式都有約定俗成的看法。目標決定了方向,動機決定了努力的程度,行為最后在具體的情景中實現。[2]
二、東西方家庭教育觀差異對比
1.控制
東方教育觀是控制型教育觀。東方國家的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一切都必須遵從他們的權威。“媽寶”體現出東方家庭的特征。一方面有孝敬父母,遵從之意,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是孩子缺乏主見,依賴父母,遵從父母的安排。導致孩子普遍獨立生活能力差,很多年輕人到了結婚后還不能脫離父母,古人所說“三十而立”恰恰說明了這一點。[3]因此可以看出,控制型教育方式對孩子成長弊大于利。西方教育觀是平等型教育觀。西方的父母認為“人生來平等”,每個人都有權利去追求自己的夢想。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就像朋友一樣,他們不會過多地干涉孩子的事情。西方父母尊重孩子的每一個選擇,鼓勵孩子朝自己的夢想而奮斗。為了讓孩子養成獨立生活的能力,父母會鼓勵孩子定期進行實踐活動。從這里可以看出,西方父母這種平等型教育觀比東方控制型教育方式具有優勢。
2.最近發展區
東方教育觀是被動型教育觀。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孩子遇到問題,父母會竭盡全力幫他們解決。最近發展區理論強調的是,在教育的過程中,如果孩子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就需要在父母的幫助下讓孩子獨立完成。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東方父母普遍都是“授之以魚”,只是一味地給予物質的東西,或是具體的方法,而不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或技能。因此,孩子受到的教育是被動的。西方教育觀是主動型教育觀。如果孩子遇到困難,父母不會馬上告訴他們解決辦法,而是讓他們自己解決。如果孩子不能解決,這時才會告訴他們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西方父母采用“授之以漁”的教育方式,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內容,讓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具有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學到知識和本領。如果以后遇到同樣的問題,他們就有能力自己主動解決,這種教育觀是非常適合孩子成長的。
3.行為
東方教育觀是物質型教育觀。在東方國家,有名望、有好工作是評判成功的標準。因此,東方父母總是教育孩子要好好學習,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如果孩子沒能達到這個標準,父母就覺得丟臉。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東方父母只是強調學習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些父母根本不知道心理需求的重要性、不注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動手能力的鍛煉等,通過這樣的教育方式,很容易產生高分低能的“精英”。[4]顯然,東方父母教育觀是不可取的。孩子應具有的高級心理機能發生的社會文化行為并沒有很好地得到發展,面對未來一片茫然,這完全不符合行為理論的內涵。西方教育觀是精神型教育觀。在西方國家,有名望、有好工作不是評判成功的標準。西方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學會獨自生存,勇敢地面對發生的事情。在他們看來,孩子能否獨立生存,能否自立是最重要的。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不會包庇他們,一定會嚴肅地指出,讓他們知錯改錯。西方父母非常注重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孩子沮喪時,會和他們聊天來排遣郁悶的心情。西方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有助于孩子在遇到困難時獨立解決。這種教育方法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長符合行為理論的內涵,對東方父母有一定地借鑒意義。
三、東西方家庭教育觀差異的原因
1.宗教因素差異
東方教育觀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主要是受到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儒家文化源于中國,后傳到東方各國,如韓國、日本等。儒家認為“治國平天下”是人生成功的最高標準,把治國平天下看成光宗耀祖的大事,看成人生的終極意義。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東方父母認為優異的學習成績,好的工作是評判孩子成功的唯一標準。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東方父母總是一味地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常見的是“就是賣房賣地也會讓你學習”。這句話充分體現了東方教育觀的特點,學習、工作最為重要。西方教育觀受到基督教的影響,認為成功標準只有一個:遵守上帝的律法?;浇滩辉诤跄闶欠裼泻玫穆毼?,不在乎你是否做了大事,只在乎你是否遵守上帝的律法。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西方父母不認為好成績和好工作是成功的評判標準。因每個孩子是不同的,所以人生理想,人生道路也是不同的。他們不會強迫孩子學習,而是鼓勵孩子選擇自己的人生方向。西方父母教育孩子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在孩子犯錯誤時,父母嚴厲批評,引導孩子改正錯誤。西方父母認為必須像朋友一樣跟孩子好好溝通,時刻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
2.親子關系差異
東方家庭中,父母為家庭付出了一切,給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生活環境,規劃好了人生的每一步。因此,孩子必須絕對服從父母的安排。東方父母總是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他們所希望的只有“望子成龍”。東方父母會盡自己所能幫助自己的孩子,讓他們能夠最終成功。孩子只需努力學習,找到好工作,最終回報自己的父母。西方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具有相同的地位,具有相同的權利。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孩子是具有獨立意識、獨立人格的個體,父母與孩子并非一體。他們認為對孩子要進行養育,但不主宰其命運和發展道路,孩子長大后應自由飛翔,去追逐自己的夢想。他們允許孩子有獨到的見解和想法,不可人云亦云。[5]
四、結語
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差異得到了維果茨基在社會文化理論中的控制、最近發展區和行為理論的闡述。中方是控制型、被動型,物質型教育觀;而西方是平等型、主動型,精神型教育觀。在教育的過程中,兩種教育觀應該相互補充。對于東方父母,首先不應該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而應該給予孩子適度的自由空間,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嘗試想做的事情。[5]其次,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東方父母要讓孩子養成遇事不驚,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西方父母,首先應重視孩子的學習,雖說每個孩子的人生理想不同,但學習對孩子成長本身并沒有壞處。再次,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西方父母過分強調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而忽視了父母與孩子長時間相處的重要性。因此,西方父母也要時常陪在孩子身邊,幫助他們,呵護他們。
作者:李雪蘭 張晶 陳爽 單位:東北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馬俊波.社會文化理論及二語習得研究的社會文化視角[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3):9-15.
[2]木壯.基于文化視角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較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8):83-84.
[3]邵璇,張晶.中美家庭教育觀差異及跨文化交際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4):146-147.
文化差異是引起跨文化交流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促成不同的文化交流體系,中國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和應試教育和西方的個人主義和素質教育的差異必然容易引起中西文化誤解甚至沖突。電影《洋妞來我家》體現了中西不同的文化價值觀,教育觀和面子觀。了解了不同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理解不同的語言,并根據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選擇有效的話語策略來促進中西跨文化交際;另外還可以豐富關于中西跨文化交際方面的材料。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價值觀;教育觀;面子觀
影片講述了一位中年婦女文娟為了早日能帶女兒移民美國,頂著著巨大的經濟壓力找來了哥倫比亞互惠生娜塔麗教5歲女兒皮皮學習日常交際英語。中西文化的差異導致了雙方各種誤解,娜塔麗的西方教育方式令皮皮獨立成長,同時作為媽媽的文娟也反思自己的一系列傳統的價值觀念和教育觀念是否正確以及怎樣可以成功地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1中西價值觀差異
由于歷史、政治制度、經濟發展、道德觀念的不同,中西方價值觀存在著根本分歧。中國奉行的是以和諧為核心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盡力尋求天人合一的人際關系。西方則崇尚以自我或者個體為中心的個人主義,主張運用自己的思想和能力去實現其個人的獨立發展。英語中一些詞匯經常強調與“self,ego”等詞相關的價值觀?!皊elf,ego”等詞匯中都在強調個體的價值意義。如,self-fulfilling(自我實現的),selfish(自私的),self-esteem(自尊),self-expression(自我表現),self-absorbed(自私的),self-assurance(自信),self-protection(自我防護),elf-improvement(自我改進),self-reliance(依靠自我),self-gratification(自我滿足),self-cen⁃tered(自我為中心的),self-seeking(追求個人享樂的),egocentric(自我中心的),egoist(自高自大者)等等。西方文化強調自我,突出自我,體現出強烈的自我拼搏和實現人生價值的積極進取精神。他們認為個人的利益高于一切,主張競爭和拼搏;認為人應該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權利,追求個人的利益。中國在傳統的儒家文化下形成集體主義,注重群體價值的實現和友善的人際關系,崇尚和諧,愛國方面體現為個人對社會集體和國家應承擔的責任,愛家表現為父母有照顧子女的責任和子女應義不容辭地履行贍養父母的義務。注重親情,尊老愛幼,親仁善鄰,強調國家和集體利益高于一切,強調個人利益要服從和服務于國家利益,充滿了濃厚的感彩和人情味兒。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至理名言都強調國家利益,如:“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宋懷的“百行以孝為先?!睆娬{孝順父母;我國歷代賢能君王推崇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強調自由和民主;林則徐認為“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強調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唐朝杜甫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強調要憂國憂民;以及現代社會的“八榮八恥”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強調和諧。西方則認為個人不必對社會或者集體承擔一定的責任,西方這種強調自由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可能誘發道德責任感缺失和家庭關系冷漠。西方人由于較早進入工業文明,主張人與自然相分離,有著強烈的競爭意識,追逐自由和個人利益。這部電影中充分地體現出來了如,當講到孔融讓梨的故事時,娜塔麗不懂為什么“吃虧是福”,自己喜歡的還要給別人?娜塔麗:最好的要留給自己。蘇有志:溫良恭儉讓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有時候吃虧是福。娜塔麗:如果你不積極爭取就不會得到最好的。蘇有志:有時候吃虧是福。娜塔麗:為什么說吃虧是福呢?我們要像狼一樣厲害;否則,我們會被吃掉的。文娟:像狼一樣,回頭把你也父母吃了怎么辦。娜塔麗喜歡占小便宜,帶著皮皮出去玩,要求服裝店老板以國際友誼的名義將兩套衣服免費送給她們,并替老板免費宣傳,還免費拿走店家兩個帽子;飯館里帶著皮皮蹭飯,在她看來一個好乞丐是不會餓死的,她會通過各種方式使自己活下來。這從側面反映了娜塔麗的個人主義思想,免費要來的東西能讓她生存下來。而文娟夫婦一直強調的“吃虧是?!眲偤脤儆诩w主義價值觀。
2中西教育觀差異
2.1中西教育理念差異中西教育價值觀不同,導致中國和西方國家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方面存在差異。中國教育重視人倫和道德責任感,強調學以致用。而西方的教育重視個性獨立。中國教育強調個體積極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而西方則注重教育的自由,強調個性的培養。中國的教育旨在培養未來能成為專家、技師、教授,律師,技工等各種專業性人才而西方的教育更多地在于培養受教育者能獨立地對新的環境變化作出正確積極的回應。中國的教育很多時候是功利的或職業的,受教育者多半是想在未來的職場或事業上通過所接受的教育為自己減少阻力,增加砝碼,知識于他們而言是找工作的利器,受教育的目的比較功利。西方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在于塑造人的心智,知識對于人應當如何應對生活方面至關重要。
2.2中西教育方式中國的教學方法是應試型,課堂主要是圍繞教師的滿堂灌的教學,并不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學方法多是如何讓學生獲取更高的成績,突出強調應試技巧;忽略多樣性的教學方法和豐富多彩的內容。西方的教育方式以啟發學生為中心。學校教學是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好地教他們怎樣化解和處理生活中的問題。西方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建立學生的探索創新思路;中國學生學習則以勤奮為主,注重學習成績。起初文娟不同意娜塔麗對皮皮的教學方式,認為通過做家務讓孩子學習英語不合適,孩子太小不能做家務。娜塔麗則通過情景教學法教皮皮學習日常英語詞匯,通過各種角色扮演教會孩子灰姑娘的故事,通過乘坐地鐵成功地教會孩子用英文報站,甚至日常生活也讓孩子用英語,這種情景教學開拓了孩子的視野,教孩子學會獨立思考,獨立生活;因此皮皮在走丟后可以獨立面對通過自己找警察回到家中。西方人講求獨立,父母鼓勵孩子較早脫離家庭,努力培養孩子的獨立,鼓勵思想自由,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并對自己的行為舉止負責;西方的父母尊重孩子的個性,甚至讓孩子自己去掙學費,而中國人注重和諧,強調相互依存,互愛互助。文娟認為父母的愛是最大理由。為了孩子甚至一直和老公分居,因為她認為孩子還小,離不開她。在他們相處的過程中,娜塔麗教會孩子如何生存,如何慢慢獨立,皮皮可以晚上一個人睡覺,不再依賴媽媽;不需要媽媽專門給她挑出骨頭來,自己學會了自己吐骨頭;她甚至可以在一個人走丟的情況下,憑借娜塔麗教她的自救知識成功地轉移壞人的視線,自己找警察求助,并在警察的幫助下安全回家。
2.3中國父母教育孩子的失誤中國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有很多失誤的地方。他們把炫耀孩子的成績當成攀比的話題。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拼孩子”,中國人愛面子,常常是當著很多人的面炫耀自己孩子的成就,想通過炫耀孩子鼓勵孩子取得更大的進步。其實,父母每一次互相攀比孩子,都會帶給孩子造成更多的心理負擔和痛苦,這對孩子不是什么好事。比如影片中的芊芊,雖然被美國四所知名大學爭取,媽媽也在四處炫耀孩子的成就,可是芊芊卻在留學告別會上表示,畢業后,她只想在村鎮上當個老師,教孩子彈鋼琴讀書,因為她太累了,想休息。另外,父母經常忽略孩子的隱私和權利,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導致孩子長大以后也不知道尊重他人,甚至在教育下一代的過程中也犯同樣的錯誤。很多中國父母往往按自己的意愿和去要求孩子這樣做或者那樣做。不去問孩子是否喜歡是否愿意,結果可能導致親子關系也變得不和諧。很多父母認為孩子越用功將來就越有出息,因此父母拼命掙錢讓孩子業余時間學鋼琴報奧數班,中國的父母經濟上總是勒緊褲腰帶,省吃儉用地去最大限度地滿足孩子??赡軐W習成績上去了,可是卻失去了活力和個性,因為他們努力扮演者父母要求的那個角色,失去了自我。影片中文娟為了保護孩子,不斷強調皮皮要做淑女要做公主,不允許孩子坐地鐵,禁止孩子隨意吃外面沒消過毒的食品,甚至不讓孩子出去玩怕有病毒傳染,不讓孩子過早地接觸社會,認為社會上都是壞人,因此待在家里的皮皮整天悶悶不樂。
3中西面子觀差異
中國人認為面子問題就是外界對自己的尊重,很注重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因此總是努力維護其面子來減少“丟面子”的頻率。西方的面子觀念就是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和個人隱私,注重個人主義。他們努力不給他人制造麻煩也保留自己的空間。他們崇尚個性獨立和自由,在很多場合下他們會簡單直接地指出他人的錯誤,同時會積極化解尷尬,來挽回雙方的面子。如電影中的文娟,每次出去給別人化妝總是拿著自己最好的包穿自己最貴的衣服,因為她想保全自己的面子同時又讓對方覺得舒服。而娜塔麗在弄丟皮皮后罰自己在外面一直跑步,即使皮皮媽原諒她,她還是一直跑,想通過懲罰自己作為道歉的方式取得原諒,自己也保全了面子。后來因為沒有幫皮皮弄掉硬的魚刺導致皮皮住院,她勇敢地承認自己的過失同時指出文娟的錯誤。讓文娟反思自己的錯誤。最終娜塔麗睡在醫院門口偷偷看孩子,誤解過后雙方和解。娜塔麗:我有責任,你更有錯。文娟:你說什么。娜塔麗:皮皮五歲不會吐骨頭,過度保護能力差。
4總結
中西方的價值觀所表現的方式是不同的,總的來說,我國的面子文化主要是集體主義,西方的面子文化更注重個人主義。中西方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價值觀、道德倫理觀導致了雙方不同的教育方式。中國的教育強調滿堂灌,這種應試教育扼殺了學習者的創新精神;而西方的教育是一種啟發式,開放式的,充滿了活力和創新,我們在交際的跨文化的過程時,如果希望自己能與他人和諧相處,就需要在相互尊重不同價值觀的基礎上相互理解,相互借鑒,相互吸收,取其精華,其去糟粕達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姜忠平,楊柳.中西跨文化交際中人本主義價值觀比較研究[J].求索,2004(7).
[3]姜忠平,楊柳.中美跨文化交際中文化自我觀比較研究[J].求索,2005(3).
[4]梁文明,覃君.中西教育傳統之比較[J].黃山高等專科學院學報,2002,24(1):113-115.
[5]徐磊.中西方“面子”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6,1(1):138-139.
[6]楊軍.中西教育方式的差異[J].經營管理者,2014(11):373.
由于世界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中西家庭教育的差異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反映中西家庭教育差異的影視作品也越來越多。其中,《洋妞到我家》就是一部典型的代表作。這部電影折射出當下中國中產家庭正面臨著的種種現實困境,尤其是家庭教育問題。在這部影片中,媽媽代表了中式教育,而互惠生娜塔莉則代表了西式教育。在影片中,中西家庭教育差異表現得淋漓盡致。
關鍵詞:
《洋妞到我家》;中西文化;家庭教育;教育方法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從古至今都受到全世界人們的關注。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對未成年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涉及面較廣。一般來說,家庭教育以品德教育為主,旨在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生活習慣、勞動習慣、學習習慣等。近年來,由于世界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中西家庭教育的差異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反映中西家庭教育差異的影視作品也越來越多。其中,《洋妞到我家》就是一部典型的代表作。這部電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大齡媽媽(皮皮媽媽)在生活和工作的雙重壓力下,產生種種不滿,天天生活在抱怨之中。為了能擺脫困境,早日帶女兒出國,她不惜血本,每月花費6000請來了哥倫比亞藉互惠生娜塔莉吃住在家,教5歲女兒學習英語。但是,中西文化差異給這個家庭帶來了種種碰撞、誤會甚至是危機。這一切讓孩子成長,也讓皮皮媽媽開始思考,如何教育孩子。最后,她終于認識到:在她和身邊朋友們紛紛想“走出去”的時候,大量國外年輕人期待的卻是“走進來”。中國給予了世界太多的機會,學中文正成為國外年輕人改變命運、改變生活、走向夢想的基石,而自己“走出去”也許會得到,但失去的則是更多。影片結尾,在互惠生中國區聚會中,有一位互惠生告訴自己的朋友,自己的護照無限期延長,因為自己的家人都來到中國并在此定居。雖然結局很完美,一個中國家庭變得越來越和諧,中西方的交流越來越流暢。但是,這部電影也折射出當下中國中產家庭的正面臨著的種種現實困境,尤其是家庭教育問題。在這部影片中,媽媽代表了中式教育,而互惠生娜塔莉則代表了西式教育。在影片中,中西家庭教育差異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中西家庭教育差異在影片中的表現
(一)家庭教育目標自古以來,中國家庭教育都是以家庭為本位,認為家庭成員,尤其是孩子是家庭的一份子,應以家庭或家族利益為重。在中國家庭教育中,孩子要以學業為重,避免任何一切與學習無關的活動。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孩子取得好成績,找到好工作,從而達到光宗耀祖“成才”的目的。而西方的家庭教育則是以個人為本位,認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因此,在西方家庭教育中,家長更加注重尊重孩子,鼓勵孩子進行自主選擇,重在鍛煉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更加注重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達到讓孩子“成人”的目的。在這部電影中,中西家庭教育的目標有明顯區別。娜塔莉和皮皮玩捉迷藏的游戲,為了贏得游戲,皮皮竟然藏在垃圾桶中。娜塔莉認輸后,皮皮開心地大喊“我贏了,我贏了”!但是,媽媽看到后卻非常生氣,并且怒斥娜塔莉,“你要做垃圾行,我女兒是公主”!簡單的一句話,卻道明了中西家庭教育的根本區別。作為西式教育的代表,娜塔莉熱情獨立,即使皮皮媽說她是“乞丐”,她也很開心的說自己是個“好乞丐”,可以身無分文在荷蘭呆上兩天,有較強的獨立生活能力。相反,皮皮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就只在于學業,以“移民”為終極目標,旨在讓孩子有個美好的未來,最終實現她的“公主夢”。
(二)家庭教育方法據研究,家庭可以根據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分為“權威型家庭”和“平等型家庭”。顯而易見,中國家庭屬于前者,重視服從和權威。在中國家庭中,家長擁有絕對的權威,經常在家庭教育中使用諸如此類的語言,如“不行”“不可以”等等,嚴重忽視了孩子獨立意識的培養。孩子要守規矩,愛學習,很少有自主選擇的機會和權力,父母是家庭的主導,會代替孩子做出選擇和決定。因此,中國家庭教育環境相對比較刻板,受父母教育觀念影響極大。西方家庭則屬于后者,重視尊重和平等。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家長多會采用民主和開放的方式,追求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對等關系,尊重孩子,把孩子看作是獨立的個體,鼓勵孩子勇敢嘗試,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意識,家庭環境較為寬松,以孩子的意愿為家庭教育導向。在這部電影中,皮皮的媽媽不僅嚴格要求皮皮,而且也給娜塔莉立下了規矩,同時以中國的諺語“不立規矩,不成方圓”來要求娜塔莉遵循以下規定:第一,洗澡不能超過15分鐘;第二,衣服穿得整齊一些;第三,用完衛生間要打掃干凈;第四,內衣外衣不能混著洗,內衣自己手洗;第五,房間不能亂,要把衣服放在衣柜里;第六,皮皮有自己的專用工具和食物:筷子用完后要用開水燙,過濾網用來過濾骨頭和魚湯,使用一次性手套去掉食物里的骨頭和刺,硬的食物要磨碎。皮皮吃的是無公害的有機水果和蔬菜。吃水果要削皮,必要的時候還要用開水燙燙;第七,皮皮的作息時間也有明確的規定:每天下午5點鐘彈鋼琴40分鐘,練完琴后學英語。每天晚上9點鐘睡覺,不可以看電視;第八,不能帶皮皮出去,因為外面有很多的陌生人??梢哉f,中國的家庭教育方式在電影中表現的惟妙惟肖。皮皮媽媽總是告訴皮皮和娜塔莉,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允許做,要求他們“我怎么說,你怎么做”。每當孩子或娜塔莉提出質疑時,皮皮媽媽總強調一個詞“規矩”,或者就是一個更簡單的回復,“不可以”!由此可見,中國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權威不容質疑,孩子嚴重缺乏獨立自主意識。然而,在娜塔莉和皮皮單獨相處時,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教育方法。她沒有把皮皮看做是一個孩子,而是把她看做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追求與她之間的平等交往。在皮皮哭鬧要媽媽的時候,娜塔莉沒有像中國家長一樣哄孩子,而是跟她玩游戲,教會她生活和交往的基本原則。帶皮皮出去玩,娜塔莉也不像中國家長一樣,幫孩子做好所有的事情。她要求皮皮自己攜帶水壺,帶她去乘坐地鐵,即使學習英語,也是用非常輕松愉悅的方式,在情景教學中教會皮皮說英語。甚至,皮皮走丟的時候,正是娜塔莉曾經教過皮皮如何辨別警察,才讓皮皮找到了家。在西方國家,家庭的大部分將通過引導的方式教育孩子。父母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反而是告訴孩子事實,讓他們了解并作出判斷。正如娜塔利一樣,雖然她的家庭生活條件很不好,媽媽在她年幼時就去世,還經常受到后媽的欺負,但是她有較強的獨立生活能力,樂觀向上。
二、原因分析
(一)中西傳統思想差異中西家庭教育的差異可以追溯到傳統觀念的差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長期以來受到儒教、道教和佛家思想的影響,所以中國人重視學業,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全面發展[2]。在學校,我們應該尊重教師,強調學生應該遵守所有的規則。在家里,家長的權威是一種普遍現象。西方國家大多以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為出發點,注重理性,重在培養一個健康的人,一個有主動性和創造性的人。在學校里,教師就像是顧問,無論在課堂或課下,老師和學生都是平等的。同樣,在家庭里,父母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相互尊重,尋求平等。在這部電影中,中西傳統思想的差異在一開始就有所表現。當皮皮爸爸第一次見到娜塔莉時,他被一個熱情的擁抱和無數個親吻給嚇到了。皮皮媽媽對此的回應就是“:我們這兒不興這個?!痹谥袊鴤鹘y思想觀念中,親吻只適合情侶或夫妻。中國人信奉男女授受不親,直到現在,很多人也會避免單獨和異性相處,避免肢體接觸。但是在西方很多國家,親吻只是一種問候的方式,沒有其他含義。由此可見,中西傳統思想截然不同,這自然而然就導致了中西文化差異,進而形成中西家庭教育差異。
(二)中西價值觀差異價值觀是文化中最深層的一部分,它支配著人們的信念、態度和行動。中西文化是兩種不同的文化體系,在個人和群體的關系方面,中國思想家偏重于群體秩序中的個人,講“人倫”;西方思想家偏重于個人組成的群體,尊“個性”。前者從群體的尊卑秩序講個人,后者從個人利益講群體[3]。也就是說,西方人相信個人主義,強調的是自我和個人的成就,與集體、社會的關系松散,相互依賴程度弱;而中國人更強調集體主義,強調社區或集體的和諧,與集體、社會聯系緊密,相互依賴度強。正是由于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差異,中西家庭教育才有著截然不同的目的和方法。在這部電影中“,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代表。當皮皮一家人吃飯時,皮皮爸爸給皮皮出了一道題,“從前有一個小孩,他面前擺了一大堆梨,有大有小,你猜他會拿哪個吃?”皮皮毫不猶豫的回答“,孔融把大的讓給別人吃啦!”為此皮皮爸爸還表揚了皮皮,但是娜塔莉卻說“自己喜歡給別人,為什么?”雖然皮皮媽媽告訴娜塔莉這個在中國人盡皆知的道理“孔融讓梨是中國人的美德”,但是娜塔莉卻對此不大理解,認為“最好的要留給自己。吃好的,臉漂亮,聰明,得到機會”,看到這里,我們不難理解中西價值觀的差異對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
三、對中國家庭教育的啟示
(一)避免過度保護,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在中國,最常見的就是皮皮媽媽一類的家長。她們對孩子無微不至,全方位地愛護孩子,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都無一例外。但是,這種過度保護式教育的結果就是孩子自理能力較差。影片中的皮皮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5歲還不會自己吐魚刺,結果喉嚨被卡,緊急送往醫院。因此,在今后的家庭教育中,中國的父母應該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平等對待,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選擇,給予更多的鼓勵和肯定,在加強監管的同時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同時,家長要加強與孩子的情感交流,經常傾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他們明辨是非。
(二)改變教育方法中國的素質教育應該從家庭教育開始。學校和家庭一起為孩子們提供一些實踐的機會。同時,鼓勵孩子們培養興趣和愛好,關注和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能力。父母也應該考慮孩子自身情況,提出合理的目標和方向,使他們的家庭教育能適應孩子的年齡和智力水平。同時,父母也應該改變對孩子的評價標準。不要強迫孩子沒日沒夜地學習,而要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中國,很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為一個偉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強迫孩子學習,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但是他們卻忽視了孩子能力的培養和孩子的意愿。這就是現今中國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合理之處。在這部電影中,皮皮媽為皮皮安排好一切,包括她的生活和未來。父母的希望沒有錯,但是所有這些都需要以正確的方式進行。
總之,中國的家庭教育方式亟待改變。父母應該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老一代人的希望。只有這樣,中國的家庭教育才能有很大的進步和提高。由于中西方的傳統思想和文化價值觀存在很大的差異,中西家庭教育的目標和方法也大為不同。本文以電影《洋妞到我家》為題材,從家庭教育觀的角度,對比分析中西家庭教育差異,旨在找出原因,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進一步改善中國的家庭教育,促進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2015春節團拜會上講話,2015-2-17.
〔2〕崔秀云.從WaysofLearning看中西家庭教育的文化差異[J].讀與寫,2014,(8):34-35.
關鍵詞:《洋妞到我家》;中西文化;家庭教育;教育方法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3-0250-03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從古至今都受到全世界人們的關注。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對未成年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涉及面較廣。一般來說,家庭教育以品德教育為主,旨在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生活習慣、勞動習慣、學習習慣等。
近年來,由于世界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中西家庭教育的差異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反映中西家庭教育差異的影視作品也越來越多。其中,《洋妞到我家》就是一部典型的代表作。這部電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大齡媽媽(皮皮媽媽)在生活和工作的雙重壓力下,產生種種不滿,天天生活在抱怨之中。為了能擺脫困境,早日帶女兒出國,她不惜血本,每月花費6000請來了哥倫比亞藉互惠生娜塔莉吃住在家,教5歲女兒學習英語。但是,中西文化差異給這個家庭帶來了種種碰撞、誤會甚至是危機。這一切讓孩子成長,也讓皮皮媽媽開始思考,如何教育孩子。最后,她終于認識到:在她和身邊朋友們紛紛想“走出去”的時候,大量國外年輕人期待的卻是“走進來”。中國給予了世界太多的機會,學中文正成為國外年輕人改變命運、改變生活、走向夢想的基石,而自己“走出去”也許會得到,但失去的則是更多。影片結尾,在互惠生中國區聚會中,有一位互惠生告訴自己的朋友,自己的護照無限期延長,因為自己的家人都來到中國并在此定居。雖然結局很完美,一個中國家庭變得越來越和諧,中西方的交流越來越流暢。但是,這部電影也折射出當下中國中產家庭的正面臨著的種種現實困境,尤其是家庭教育問題。在這部影片中,媽媽代表了中式教育,而互惠生娜塔莉則代表了西式教育。在影片中,中西家庭教育差異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中西家庭教育差異在影片中的表現
(一)家庭教育目標
自古以來,中國家庭教育都是以家庭為本位,認為家庭成員,尤其是孩子是家庭的一份子,應以家庭或家族利益為重。在中國家庭教育中,孩子要以學業為重,避免任何一切與學習無關的活動。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孩子取得好成績,找到好工作,從而達到光宗耀祖“成才”的目的。而西方的家庭教育則是以個人為本位,認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因此,在西方家庭教育中,家長更加注重尊重孩子,鼓勵孩子進行自主選擇,重在鍛煉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更加注重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達到讓孩子“成人”的目的。
在這部電影中,中西家庭教育的目標有明顯區別。娜塔莉和皮皮玩捉迷藏的游戲,為了贏得游戲,皮皮竟然藏在垃圾桶中。娜塔莉認輸后,皮皮開心地大喊“我贏了,我贏了”!但是,媽媽看到后卻非常生氣,并且怒斥娜塔莉,“你要做垃圾行,我女兒是公主”!簡單的一句話,卻道明了中西家庭教育的根本區別。作為西式教育的代表,娜塔莉熱情獨立,即使皮皮媽說她是“乞丐”,她也很開心的說自己是個“好乞丐”,可以身無分文在荷蘭呆上兩天,有較強的獨立生活能力。相反,皮皮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就只在于學業,以“移民”為終極目標,旨在讓孩子有個美好的未來,最終實現她的“公主夢”。
(二)家庭教育方法
據研究,家庭可以根據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分為“權威型家庭”和“平等型家庭”。顯而易見,中國家庭屬于前者,重視服從和權威。在中國家庭中,家長擁有絕對的權威,經常在家庭教育中使用諸如此類的語言,如“不行”“不可以”等等,嚴重忽視了孩子獨立意識的培養。孩子要守規矩,愛學習,很少有自主選擇的機會和權力,父母是家庭的主導,會代替孩子做出選擇和決定。因此,中國家庭教育環境相對比較刻板,受父母教育觀念影響極大。西方家庭則屬于后者,重視尊重和平等。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家長多會采用民主和開放的方式,追求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對等關系,尊重孩子,把孩子看作是獨立的個體,鼓勵孩子勇敢嘗試,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意識,家庭環境較為寬松,以孩子的意愿為家庭教育導向。
在這部電影中,皮皮的媽媽不僅嚴格要求皮皮,而且也給娜塔莉立下了規矩,同時以中國的諺語“不立規矩,不成方圓”來要求娜塔莉遵循以下規定:第一,洗澡不能超過15分鐘;第二,衣服穿得整齊一些;第三,用完衛生間要打掃干凈;第四,內衣外衣不能混著洗,內衣自己手洗;第五,房間不能亂,要把衣服放在衣柜里;第六,皮皮有自己的專用工具和食物:筷子用完后要用開水燙,過濾網用來過濾骨頭和魚湯,使用一次性手套去掉食物里的骨頭和刺,硬的食物要磨碎。皮皮吃的是無公害的有機水果和蔬菜。吃水果要削皮,必要的時候還要用開水燙燙;第七,皮皮的作息時間也有明確的規定:每天下午5點鐘彈鋼琴40分鐘,練完琴后學英語。每天晚上9點鐘睡覺,不可以看電視;第八,不能帶皮皮出去,因為外面有很多的陌生人??梢哉f,中國的家庭教育方式在電影中表現的惟妙惟肖。皮皮媽媽總是告訴皮皮和娜塔莉,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允許做,要求他們“我怎么說,你怎么做”。每當孩子或娜塔莉提出質疑時,皮皮媽媽總強調一個詞“規矩”,或者就是一個更簡單的回復,“不可以”!由此可見,中國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權威不容質疑,孩子嚴重缺乏獨立自主意識。
然而,在娜塔莉和皮皮單獨相處時,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教育方法。她沒有把皮皮看做是一個孩子,而是把她看做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追求與她之間的平等交往。在皮皮哭鬧要媽媽的時候,娜塔莉沒有像中國家長一樣哄孩子,而是跟她玩游戲,教會她生活和交往的基本原則。帶皮皮出去玩,娜塔莉也不像中國家長一樣,幫孩子做好所有的事情。她要求皮皮自己攜帶水壺,帶她去乘坐地鐵,即使學習英語,也是用非常輕松愉悅的方式,在情景教學中教會皮皮說英語。甚至,皮皮走丟的時候,正是娜塔莉曾經教過皮皮如何辨別警察,才讓皮皮找到了家。在西方國家,家庭的大部分將通過引導的方式教育孩子。父母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反而是告訴孩子事實,讓他們了解并作出判斷。正如娜塔利一樣,雖然她的家庭生活條件很不好,媽媽在她年幼時就去世,還經常受到后媽的欺負,但是她有較強的獨立生活能力,樂觀向上。
二、原因分析
(一)中西傳統思想差異
中西家庭教育的差異可以追溯到傳統觀念的差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長期以來受到儒教、道教和佛家思想的影響,所以中國人重視學業,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全面發展[2]。在學校,我們應該尊重教師,強調學生應該遵守所有的規則。在家里,家長的權威是一種普遍現象。西方國家大多以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為出發點,注重理性,重在培養一個健康的人,一個有主動性和創造性的人。在學校里,教師就像是顧問,無論在課堂或課下,老師和學生都是平等的。同樣,在家庭里,父母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相互尊重,尋求平等。
在這部電影中,中西傳統思想的差異在一開始就有所表現。當皮皮爸爸第一次見到娜塔莉時,他被一個熱情的擁抱和無數個親吻給嚇到了。皮皮媽媽對此的回應就是:“我們這兒不興這個?!痹谥袊鴤鹘y思想觀念中,親吻只適合情侶或夫妻。中國人信奉男女授受不親,直到現在,很多人也會避免單獨和異性相處,避免肢體接觸。但是在西方很多國家,親吻只是一種問候的方式,沒有其他含義。由此可見,中西傳統思想截然不同,這自然而然就導致了中西文化差異,進而形成中西家庭教育差異。
(二)中西價值觀差異
價值觀是文化中最深層的一部分,它支配著人們的信念、態度和行動。中西文化是兩種不同的文化體系,在個人和群體的關系方面,中國思想家偏重于群體秩序中的個人,講“人倫”;西方思想家偏重于個人組成的群體,尊“個性”。前者從群體的尊卑秩序講個人,后者從個人利益講群體[3]。也就是說,西方人相信個人主義,強調的是自我和個人的成就,與集體、社會的關系松散,相互依賴程度弱;而中國人更強調集體主義,強調社區或集體的和諧,與集體、社會聯系緊密,相互依賴度強。正是由于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差異,中西家庭教育才有著截然不同的目的和方法。
在這部電影中,“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代表。當皮皮一家人吃飯時,皮皮爸爸給皮皮出了一道題,“從前有一個小孩,他面前擺了一大堆梨,有大有小,你猜他會拿哪個吃?”皮皮毫不猶豫的回答,“孔融把大的讓給別人吃啦!”為此皮皮爸爸還表揚了皮皮,但是娜塔莉卻說“自己喜歡給別人,為什么?”雖然皮皮媽媽告訴娜塔莉這個在中國人盡皆知的道理“孔融讓梨是中國人的美德”,但是娜塔莉卻對此不大理解,認為“最好的要留給自己。吃好的,臉漂亮,聰明,得到機會”,看到這里,我們不難理解中西價值觀的差異對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
三、對中國家庭教育的啟示
(一)避免過度保護,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在中國,最常見的就是皮皮媽媽一類的家長。她們對孩子無微不至,全方位地愛護孩子,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都無一例外。但是,這種過度保護式教育的結果就是孩子自理能力較差。影片中的皮皮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5歲還不會自己吐魚刺,結果喉嚨被卡,緊急送往醫院。因此,在今后的家庭教育中,中國的父母應該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平等對待,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選擇,給予更多的鼓勵和肯定,在加強監管的同時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同時,家長要加強與孩子的情感交流,經常傾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他們明辨是非。
(二)改變教育方法
中國的素質教育應該從家庭教育開始。學校和家庭一起為孩子們提供一些實踐的機會。同時,鼓勵孩子們培養興趣和愛好,關注和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能力。父母也應該考慮孩子自身情況,提出合理的目標和方向,使他們的家庭教育能適應孩子的年齡和智力水平。同時,父母也應該改變對孩子的評價標準。不要強迫孩子沒日沒夜地學習,而要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中國,很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為一個偉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強迫孩子學習,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但是他們卻忽視了孩子能力的培養和孩子的意愿。這就是現今中國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合理之處。在這部電影中,皮皮媽為皮皮安排好一切,包括她的生活和未來。父母的希望沒有錯,但是所有這些都需要以正確的方式進行。
總之,中國的家庭教育方式亟待改變。父母應該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老一代人的希望。只有這樣,中國的家庭教育才能有很大的進步和提高。
由于中西方的傳統思想和文化價值觀存在很大的差異,中西家庭教育的目標和方法也大為不同。本文以電影《洋妞到我家》為題材,從家庭教育觀的角度,對比分析中西家庭教育差異,旨在找出原因,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進一步改善中國的家庭教育,促進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2015春節團拜會上講話,2015-2-17.
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都認為家庭是個人的第一所學校,而家長是第一位老師。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無論是古代、近代還是現代,家庭教育始終處于最基礎地位。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藝術。說它是科學,是因為必須遵循客觀規律;說它是藝術,是由于面對的客觀條件和教育對象千差萬別,實施教育必須具有隨機性和創造性。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把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氛圍,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逐漸深入,西方教育思想不斷傳入我國,我們有必要對中西家庭教育從各個方面加以比較。通過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家庭教育的比較,了解中國家庭教育與西方家庭相比優勢和不足在哪里,西方國家的家庭教育對我國家庭教育的借鑒意義究竟有哪些。
一、中西相同點
家庭教育是人類的一種教育實踐。首先我們看看中西家庭教育的諸多相似之處。
1.重視家庭教育中的品德教育。
對西方世界影響最大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前347)在著作《理想國》中,曾借他老師蘇格拉底的口強調這樣的教育內容:年輕人看到年長者應該肅靜;要起立讓座以示敬意;對父母要盡孝道;還要注意發式、袍服、鞋履。總之,體態舉止,以及其他諸如此類,都要注意。
比柏拉圖早出生100多年的中國古代偉大教育家、哲學家、政治家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在他的弟子們編輯的言論集《論語》中早已表達了同樣的教育思想。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則言,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大意是孔子說,孩子們在家孝順父母,出門恭敬長者,謹慎,講信用,對所有人都關心,有愛心。這些事情都干好了,如果還有精力,就再來學習文化知識。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重視子女的品德教育,讓孩子在起跑線上領先,才能為以后上下求索的漫漫長路積蓄能量。
2.重視家教,從小做起。
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前347)第一個提出學齡前社會教育思想,指出游戲在學齡前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要精心選擇童話材料,承認歌唱,講故事的教育意義。一般認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系統教育理論的是柏拉圖。他重視教育的作用,提倡德智體和諧發展,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為以后教育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
中國古代文學家、教育家顏之推(531年-約595年)同樣認為家庭教育要及早進行,他認為家庭教育必須從嬰孩教育抓起。顏之推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教育開始得越早越好,甚至要從胎教開始。也就是說在兒童剛能分辨外界事物的時候,就加以誘導。為什么家教要及早進行呢?顏之推認為“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勉學》)。人在幼年時期,童心未泯,天性純真,可塑性強,對新事物特別容易接受,抓住這一時期進行教育,不僅是教育的最佳時期,而且可為一生事業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些與現代心理學中關于兒童的發展理論是不謀而合的。
3.父母在教育角色上的分工。
在傳統父權制社會中,父親被賦予“權威者”的角色,這在中西方各個國家都是如此。父親被社會賦予了權力,父親是家庭權力的行使者?,F代社會中,情況沒有太大變化,舊時代那個“威嚴的父親”變成了“保持距離的父親”。無論中西,在許多文化中母親均被描繪成主要撫養者,父親則起有限作用。父親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擔者。母親則負責孩子的飲食起居、物質保障、情感滿足等,是孩子情感培育的主要承擔者。
4.重視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1704年),英國哲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著作《教育漫話》是人類教育思想史中的名篇。他在書中闡述了自己關于紳士教育的理論。他認為良好的德行是所有品質中最重要的。他說:“我認為在一個人或者一個紳士的各種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愛,要使自己感到喜悅,或者還過得去,德行是絕對不可缺少的。如果沒有德行,我覺得他在今生來世都得不到幸福?!彼J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中要注意培養以下兩個好習慣:熱愛求知的習慣和實地觀察、親身體驗的習慣。
古代的中國父母同樣深知這個道理,他們引導幼兒從小習讀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激發其求知欲望。陳鶴琴(1892年~1982年)中國現代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他非常重視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并對此做了深入研究。陳鶴琴認為,人的動作大多數是受習慣支配的,幼年時期是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他說:“人類的動作十分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在幼年養成,所以幼年時代應特別注意習慣養成。但是習慣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壞;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得不好,則終身受其累?!币虼耍瑤椭鷥和B成良好習慣,應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
5.重視言傳身教。
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特別重視“言傳”,強調“言而有信”。曾子殺豬和孟母買肉的故事曾流傳千古。在重視言教的基礎上,又重視身教??鬃诱f:“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保ā墩撜Z?子路》)中國古代文學家、教育家顏之推認為“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行于后者也”,所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此外,父母還要積極建設與子女之間的親情信任關系,“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這樣,才能構建良好積極向上的家庭關系。所以,不論中國家庭還是西方家庭,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極其深遠。在生活中父母是子女的榜樣,子女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大都是活動中無意識接受的,家長的言行對孩子起著重要的“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往往一個簡單的動作要比上萬句指令性灌輸有效得多。德國的教育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四五歲時是培養其價值觀和辨別是非能力的最主要時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這個時期養成的。因此,在德國的青少年教育體系里,家庭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場所,父母則是孩子道德教育的啟蒙者。德國在教育法中明確規定,家長有義務擔當起教育孩子的職責。德國家長非常注重為孩子營造真誠的氛圍。家長普遍遵守這樣一個原則,教育孩子誠實守信,家長必須做出榜樣。
二、中西不同點
盡管我們了解了一些中西方家庭教育的相似點,有助于我們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一些重要特征。但由于中西方在地域上相隔頗遠,各自有著獨特的傳統和文化,使得中西傳統家教在更多方面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因此,我們更要剖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不同處,有助于我們比較雙方的優勢和不足,以達到、相互借鑒的效果。中西家庭教育的不同之處概括如下:
1.家庭教育目的不同
進行中西學生素質對比時,常常發現:中國學生有三好――考試成績好、書本知識掌握好、基本功好,西方學生有三強――創新能力強、動手實踐能力強、語言表達能力強。之所以有如此差異,與兩種文化的家庭教育目的和定位有關。
與中國父母希望孩子“聽話”不同,西方父母希望把孩子鍛煉成獨立個體。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對孩子的教養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所謂放手,即從孩子一生下來,父母就設法給他們創造自我鍛煉的機會和條件,讓他們在各種環境中得到充分鍛煉。
2.家庭教育價值觀不同
中國家庭教育職能是為中國傳統文化所強迫,幾千年儒家文化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教育被賦予直接的社會意義。此外,中國傳統文化又將父母教育跟子女的個體成長與成就看做直接相關的因果。中國家長在教育上所持的價值是為升學而學習,他們只要求孩子用心學習,其余全不用過問。促進子女全面發展意識淡漠,使孩子諸多方面品質發展與提高都沒有機會。中國家長最喜歡看到孩子坐在書桌前,或搖頭晃腦地背誦,或趴在書桌上演習。眼睛不離書本,手不離書本?!皟啥宦劥巴馐?,一心只讀圣賢書”。
西方家庭教育則認為教育的目的不是準備謀生,而是準備生存。西方父母注重從小培養子女的獨立意識,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他們給孩子一次次經受鍛煉的機會,使孩子敢闖、敢干、敢冒險、敢表現自己。杜威曾說“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在實踐中學習。
3.家庭教育主體與重點不同
中國傳統家庭文化表現為家庭內部的權威意識。強調服從和尊重,重視外部控制。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庭的主要教育者是父母。因此,十分看重他們單方面塑造,影響孩子個性建構。注意自身形象,忽視孩子與成人的相互作用,忽視相互影響的過程和全面性,使幼兒處于被動地位,無視幼兒個體存在。
西方文明是以兒童為主體的,更強調個人奮斗,強調平等、民主并尊重個人權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視為家庭中的平等成員,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嚴,讓孩子獨立思考、自由選擇。尊重孩子的權利,不搞強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張孩子天性發展,自然發展。父母的責任只在于發現并激發孩子的興趣,開發潛能。為孩子創造有利的環境,重視與孩子的交流,重視教育的相互性。西方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而是孩子的朋友。
4.情感教育與體罰
中國家庭通常信奉“玉不雕,不成器”、“不打不成才”。也許是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含蓄的緣故,中國家庭不善于表達愛,情感教育很薄弱。中國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是極富中國特色的。中國家庭中反復出現的一個字是“不”、“不能”、“不行”、“不要”,除了用否定詞指導孩子的行為外,還習慣對孩子說“應該”。這都是家長權力色彩的體現。
西方家庭中經常用鼓勵性語言表達父母對子女的贊賞。西方父母更注重個人素質與情感溝通。家庭主要圍繞情感構建與培育展開。他們會擠出時間與子女交流,傾聽孩子的心聲,強調心靈溝通。西方國家體罰是觸犯法律的。另外,西方父母很高興在別人面前夸獎自己的孩子,他們認為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5.家庭本位與個人本位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家庭為本位的,注重個人職責與義務。在價值取向上呈現出如下特點:(1)家庭的教育功能強化。中國傳統社會,家庭肩負多種社會職能,具有家國同構的鮮明特性。子女教育是家庭生命延續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還在于達到“家教持久”的目的。它是維持發展家庭社會政治地位,保存弘揚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2)教育以家庭利益為主要價值取向。傳統中國家庭中,“光宗耀祖”、“光耀門第”是讀書人的追求與目標。個人利益與家庭利益是融為一體的。
西方文化以個人為本位,注重個人自由和權利。在教育上表現為將受教育者放在突出地位,強調個性培養。個人本位與西方家庭變革密切相關。這種教育傳統歷經14至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18世紀的法國資產階級思想啟蒙運動及20世紀初的實用主義等思潮而確定。盧梭倡導自然和自由教育。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個人是掌握自身經驗建構的主體。但是個體本位并不等于個人主義,更不等同于以孩子為中心,家庭呼喚有豐富個性的個人,是能駕馭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擁有完美人格和健全個性的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現代個人,而不是自私自利、依賴性強的功利化個人。
6.科學教育與宗教思想
西方的宗教傳統直到近代乃至現代仍保留著強大的勢力,滲透到教育活動的各個方面,不僅教育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更重要的是它賦予了西方教育內在精神價值。西方的教會學校因此曾一度盛行。家庭教育中父母很重視宗教這種精神信仰。如就餐前要感謝上帝,周末家庭全體成員要去教堂做彌撒,以永遠保持心靈的凈土。
家庭教育是關于什么?大多數人包括一些父母會說,家庭教育僅僅意味著養育和教育兩個方面。然而,家庭教育從來不應該是這樣的。家庭教育的意義理應是比養育和教育更多。
在陳鶴琴的家庭教育思想中,對學前教育定義為“家庭教育是社會利用有目的和系統的教育去教育新的一代人”。這一定義就可以證明在這一段的幼兒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家庭教育對于學齡兒童的學習與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按照傳統的教育觀念,家庭教育就是父母教育孩子。然而,家庭教育的定義應該需要擴展延生。家庭教育不僅是一個家庭的行動,它也關系到整個社會。家庭教育不僅是父母或長輩在家教育孩子或青少年,而且還是所有的家庭成員都相互教育。家庭教育不僅是學前教育,也是終身教育。
二.中美關于家庭教育之間的差異
1. 家庭教育的概念不同
中美之間的不同教育理念導致兩國子女接受到的教育不同。在中國,許多家長只關心孩子是否有一個光明的未來,一個好工作,或者一個好的家庭。基于這些期望,許多中式父母認為他們對于孩子的責任僅僅是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條件,盡可能使他們的孩子將不必擔心未來的一些事情。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中式父母關心的最重要的事情除了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就是開發孩子們的智力。相比之下,美國的父母普遍認為,孩子的成長必須依靠他們自己的力量和經驗。基于這樣的一個理念,在美國,一旦孩子生下來,大多數美國的父母更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因為他們認為孩子從童年開始就應該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意志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2. 家庭教育的目的不同
家庭教育的目的的含義是家長們通過家庭教育培養孩子在某一些方面的發展。
中美兩國在關于家庭教育的目的上是有著本質性的區別。大多數中國父母的教育目的是希望他們的孩子成為一條“龍”,這就是中國教育理念下的“望子成龍”。但美國父母則希望他們的孩子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對于中國的父母而言,他們的目的就是做任何事情來支持他們的孩子,使他們能得到高分。這樣明顯對比,美國的父母給他們的孩子更多的是關于提高能力的培養,他們設法讓孩子有能力適應不同環境變化和在生活中的獨立工作能力。
3. 家庭教育的方法是不同的
中國和美國的觀念和目標的差異導致兩國的兒童需要受到不同的方法去教育。在中國的家庭中,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式父母通過控制和密封環境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中國的父母盡可能的為他們的孩子準備好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東西。在中國的家庭中,孩子們也不必做任何家務。父母保護孩子,不允許他們參加過多的社會活動。中國的父母對他們的孩子有著一個相當嚴格的態度。所以中國的孩子在學習上花的時間比在做其它事情的時候更多。
關于美國的孩子們呢?讓我們一起分析美國著名的電影《神勇老爸》的一些情節吧。在影片中,父親沃爾夫可能是無意識的,但是在他關心他的孩子們的同時,通過訓練他的孩子們,讓孩子們掌握了許多技能培訓。所以美國的父母通過放任卻不縱容的方法去鍛煉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三.中美之間家庭教育存在差異的原因
1. 不同的歷史背景
中國在它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獨具其保守的可貴價值觀,可這也正是缺乏的冒險和創新意識的精神。因而中國兒童更傾向于安于現狀。相反的,美國是一個具有短暫歷史的移民國家,在美國這個國度依然有著一些文化傳統。隨著在美國多元文化和追求財富意識的發展,這對于美國人民而言,接受新思像和文化是很容易的。美國兒童更富于擁有和接受冒險和創新精神。
2. 不同的經濟形態
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人口大國。因此,在中國這個國度,找到工作的機會又變得很少。然而又是在中國,有一個好工作,甚至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幸福。此外,獲得高分已經成為有一個良好的工作和美好的未來的必要條件。相比較而言,美國的經濟狀況比中國要好得多,所以在美國,人們有著更多的就業機會。因而美國父母認為工作不分高低貴賤,只要他們的孩子能在社會上獨立的生存,孩子的工作就有意義。
3. 不同的社會條件
社會條件也是形成中美關于家庭教育之間差異的一個因素。正如我們所知道的,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而美國屬于資本主義國家。在美國良好的經濟條件下,美國人有著完善的社會養老制度。因此,美國人普遍認為當他們變老時,他們可以去老人之家去度過他們的余生。所以他們撫養孩子直到18歲,直到孩子成為獨立的人。美國人根本不在乎孩子長大后有沒有帶給他們榮譽。
相比之下,中國的父母則認為孩子的教育已經和他們自己的老年時光緊密聯系。因此,中式父母更多把孩子當成自己的財產,并要求孩子們為他們的年老生活負責。
4. 不同的思維模式
在教育孩子方面,中國的父母關心自己的聲譽,并認為教孩子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是他們的成就。但如果孩子沒有成就的話,父母將會感到羞恥。但最重要的一點是,中美對家族制度地位的態度也是不同的。在傳統的中國家庭里,父母的權威意識起著主導作用,而在美國的家庭中主要強調奮斗,平等,民主和人權,這是完全不同的。
四.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的家庭教育和美國的家庭教育之間有著明顯差異。因此,在中國,應該在保持優勢的基礎上,轉變家庭教育中的傳統觀念。在我看來,一方面,我們需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古代教育的優良傳統;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從美國的家庭教育的本質出發,汲取其中的精華,以促進中國特色的家庭教育的改革。所以中國的家庭教育也應該進行相應的調整,它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 家庭教育觀念的現代化,摒棄陳舊教育觀念,跟上時代的步伐。
2. 建立在教育監護人的法制觀念,提高家庭教育的民主意識,尊重孩子,平等溝通。
3. 采用激勵,引導的科學方法,并不斷增強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4. 緊跟發展的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進一步開放家庭教育的思想,增強開放意識;促進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間的有機合成,以及教育孩子學會學習和學會尋求知識。
與此同時,教育工作者及時吸取和引進國外的思想文化的精髓,并進行中西方家庭教育之間的文化交流。在吸取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將現代科學育人知識和方法,大力普及到千家萬戶,轉變家長的觀念,提高家長的自身素質。
參考文獻:
[1]陳鶴琴.《陳鶴琴幼兒教育思想專題》.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2]《神勇奶爸》 美國 博偉國際澳大利亞分公司.
《華女阿五》是黃玉雪發表于1945年的自傳體小說,它是第一部贏得廣泛贊譽的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作者黃玉雪以第三人稱敘事,敘述了黃玉雪自己在 24 歲前的生活經歷。她出生在華裔家庭,在六歲之前,玉雪的活動范圍僅僅局限在家里,在父親中國傳統式的教育方式下,她深受中國傳統教育觀的影響。上學之后,接受完全不同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國文化。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讓她意識到兩種教育方式背后的文化差異。
1 中式教育對黃玉雪成長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教育思想體系構成了中國傳統教育的主流。以儒家的思想意識為主題,古人對子女的教育首先是著眼成人,然后才是成才。在中國歷史上,西周就有學校存在,但社會里大多數小孩的教育還是在家庭里。即使一個人成家立業之后仍不能脫離原來的家庭,還在接受上輩的指教。可以這么說,對于中國人,家庭是終其一生的教育基地。儒家還提倡以父權為主的封建等級制度,家里的女人是男人的附屬品,她們要嚴格遵守“三從四德”,恪守婦道。所以在古代,女人沒有身份,地位和權利,不被世人所重視。
黃玉雪的父親是20世紀初從中國廣州移民到美國舊金山。當時的廣州還是在晚清的封建王朝統治下,無數的“有志之士”手持八股文書在那死記硬背,遵從著腐朽的道德理念。黃玉雪的父親就是在這樣一個墨守成規的環境中成長,傳統教育讓他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中國人。由于她父親心中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觀念,自然也就承襲了中國傳統的家庭等級制度。父親遵循儒家的正統觀念,要求他的女兒絕對服從他的意思。玉雪五歲之前,她就已經懂得紀律的意義,知道只有好孩子才不會挨揍,要時時刻刻保持莊重嚴肅,知道小女孩絕對不能質疑父母的話,要懂得長幼有序;當玉雪想讓爸爸支持她完成高等教育時,爸爸明確表示她有限的財力只能供哥哥讀書。盡管玉雪對此深感疑惑,同樣是爸爸的孩子,為什么哥哥就能享受爸爸勞動的成果,而她就不行。而爸爸卻對此直言說,“你現在應該清楚,兒子可以傳宗接代,永遠使用黃家的姓,因此,當父母的財力有限時,兒子優先于女兒接受教育。 使用黃姓的兒子會前往祖先的墓地上香、祭拜,永遠記住他們的先祖,而女兒結婚后就離家為她們的婆家生兒育女,為別姓人家傳續煙火”(黃玉雪《華女阿五》,2004)。在老一輩人的觀念中,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所以女兒在家庭中總是不被重視。正式由于這樣的觀念,所以父親在財力有限時會把機會給兒子,雖然玉雪心中氣憤但是卻無從反駁,她唯一能做的是證明給父親看。從舊金山的華人家庭出發,通過在白人家里幫工,勤工儉學,分別取得了美國和華人學校的文憑。在萬人矚目的畢業典禮上她代表應屆畢業生上臺發言,可以想象她在學校的優秀。接著再到女子學院深造,個人能力更是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最后她獨自創業,在美國開了一家屬于自己的陶瓷店。這一系列的成就贏得了華人社區和美國主流社會的尊重,更是得到她父親的認可!文中黃玉雪的父親又具有令人“匪夷所思”的一面。新世界的信仰讓他摒棄了儒家傳統的某些陋習,諸如裹小腳,禁止女兒上學,但同時他也延續了中華自強不息優良的傳統,在他們生活艱難,完全可以免費領取救助的時候父親堅持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使一家人度過困境。父親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讓孩子們明白:當一個人落魄甚至是無助時也不可放棄尊嚴乞求他人,而要自立自強通過自己的雙手來獲得成功,這樣才會有所作為。正因為這獨立、堅強的品質為她后來的成功鋪下基石。
2 美式教育對黃玉雪成長的影響
美利堅一直是一個熱愛探索、珍惜自由、崇尚民主的民族。不管是美國的法律還是美國的教育都深深地體現了這點。美國《獨立宣言》中提到:平等與天賦人權思想。其基本精神是強調人具有與生俱來的權利,這些權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美國的孩子從小就接受著自由平等的教育。在家里,父母教育孩子時不可肆意打罵孩子,要尊重他們的權利。孩子在學校接受教育時,授課老師要充分發掘孩子的能力和尊重孩子們的思想,給孩子一個自由而民主的學習環境。
黃玉雪在家里時常受母親的教誨:“玉雪,在學校,老師相當于家里的父母,一切都要聽老師的話。她對你的教育都是不容置疑的,就像家里父母的決定一樣,要尊重老師”(黃玉雪《華女阿五》,2004)然而她高中老師卻告訴她:“我們認為孩子都是個體,父母不能要求他們無條件服從。他們要盡力了解他們的孩子,因為孩子也有自己的權利”(黃玉雪《華女阿五》,2004)。在那一刻黃玉雪被深深的震撼了,從小到大她對父母都是言聽計從,更不會違背長輩的旨意,然而在美國學校教育中卻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有思想、有個性的人,是一個自由的人。由于沒有充足的資金支持,黃玉雪只能去擁有全額獎學金的米爾斯學院。黃玉雪在進入學院學習之前一直用著“中國式”的學習方法,然而在大學一次考試中,新穎而開放式的問題一下子擊垮了她多年來一直崇尚的“好方法”。她后來發現自己慢慢學會分析,評價自己所聽到的,所讀到的東西,隨時表達自己的思想,開始慢慢偏向美國式的學習方式:當我們學習新的事物時不僅僅是填鴨式的死記硬背而是透過事物的現象去探索事物的本質。慢慢地黃玉雪從中國式傳統教育框架中解放出來,這種解放并不意味著她的想象展開翅膀,飛翔到一個新的高度,但卻讓她敢于去尋找新的答案甚至是在眾人面前去迎接挑戰!這就是美國人,一個敢于挑戰一切的美國人。
當玉雪在學習上越來越接近于一個美國的學習方式時,在生活中她還是在自己的象牙塔中來回徘徊,她的世界是那般的枯燥無味,日復一日的學習與工作早就麻痹她本該有的青春的悸動。此時她的生命的燈塔――本科部主任教會她如何廣交朋友拓寬自己的社交圈,通過觀看音樂劇拓寬自己的興趣愛好。玉雪組織大家參觀她家的工廠甚至是在一次聚會中向大家展示她地道而嫻熟的中國廚藝,都表明了曾經孤獨的阿五已經慢慢融入到美國式的社會。在諸多西方文化的熏陶,黃玉雪慢慢的在自己的潛意識里明白她先是一名自由的美國人然后再是一名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