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22 14:45:42
序論:在您撰寫縣域經濟模式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隨著全國各地縣域經濟改革試點工作轟轟烈烈的開展,縣域經濟的發展模式問題也日益成為探討熱點。本文深刻分析了國內外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比較了國內四種縣域經濟發展模式下相近規模典型縣市的發展歷程,對江西豐城市縣域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深入探討,并提出豐城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關鍵詞:縣域經濟模式 內生性發展 創新
江西豐城市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比較
近年來,豐城市工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產業集聚效應逐步呈現,基本形成了一園二區六基地的新興產業格局,豐城也因此一舉步入了全國百強縣行列,但其排名僅位列97位,各項經濟指標與其它的百強縣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豐城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和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均遠落后于全國百強縣平均水平;同時,豐城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7625元,而全國百強縣平均值為64070元,豐城僅為全國百強縣平均水平的27.5%。由此可見,豐城與發達地區縣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要縮短差距,必須更好地學習典型縣市的良好經驗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典型縣市發展經驗分析
(一)豐城與規模相當城市的比較分析
筆者特意選取了七年前與豐城經濟規模相當,五年之后GDP翻番(且GDP達500億以上)的四個縣級城市進行比較,并且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個縣域經濟模式下不同省份的縣市。四個參照縣域城市研究的時間跨度統一為2004年至2009年或2010年,起始年份的GDP都集中在230-250億元的區間,至2009年(或2010年)時GDP都達到500億元(及以上)。
通過表2可以看出,豐城市的現狀與四個縣市2004年的狀況頗為相似。豐城的第一產業的比重遠遠大于其它幾個縣域,甚至是個別縣市的兩倍或三倍;第三產業比重均比其它縣市較低;豐城目前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遠遠低于其它縣市當年的水平;且豐城目前的地方財政收入遠遠大于其它縣市的當年水平。
(二)以鄉鎮企業為特征的蘇南模式——丹陽市的發展經驗
江蘇縣域經濟規模大,百強縣大而強,全國十強縣中占有7席,特點是“集體經濟+規模經營+資本市場”,區域統籌條件比較突出;是以混合型經濟為主體,以規模經濟和外向型經濟為支撐,以鮮明特色和優勢產業為主要特征的發展模式。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現為:一是集體所有制為基礎和主體;二是以鄉鎮經濟為主導,對企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控制力;三是產業結構以第二產業為主;四是以市場為導向,在經營方式上高度參與市場競爭;五是工業化進程迅速推進,并形成了以制造業為主體的產業格局(儲東濤,2010)。
江蘇省丹陽市是蘇南模式中的典型縣域城市,位于江蘇省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上海經濟圈腹地,屬蘇南經濟板塊。丹陽產業特色鮮明,是一座現代化工貿城市,眼鏡、五金工具、汽車零部件、木業、醫療器械等產業規模較大,是“中國眼鏡生產基地”,亞洲最大的鋁箔、鉆頭、人造板制造基地。
(三)以開放型經濟為特征的廣東模式——增城市的發展經驗
廣東的區域經濟發展有其獨具特色的模式,數量少,但總體實力雄厚,特點是“三資企業+專業集鎮+外貿出口”,是以集體經濟轉制形成民營經濟為主要特征,通過“三資企業”、依托外源型經濟發展而帶動縣域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廣東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借助地理優勢和率先開放的政策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和民營經濟,并大力推進兩頭在外的專業化生產方式。其典型特征突出表現在:一是專業鎮成為縣域經濟的生力軍;二是民營經濟成為縣域經濟的主導經濟,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和實現社會穩定的重要經濟支柱(羅必良,2008)。
廣東省增城市屬于廣東開放型經濟的典型縣市,其位于珠江三角洲東北部、廣州市區東部。增城市與豐城市有一個重要的相似點即同屬于省會城市的衛星城市。增城市堅決打好“廣州牌”,融入珠三角,積極探索都市圈衛星城的科學發展模式。將整個城市劃分為南中北三個經濟圈形成三大主體功能區,南部定位為重點開發的新型工業集聚區、中部定位為優化開發的生活安居與文化產業區、北部定位為限制工業開發的都市型農業和生態旅游休閑區,南中北三大主體功能區互補互動、協調發展。
(四)以民營經濟為特征的浙江模式——余姚市的發展經驗
浙江縣域經濟人口規模小,百強縣相對富裕程度高、差別小,特點是“民營經濟+產業集群+專業市場”,城鄉統籌條件比較突出。浙江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始終把握市場需求,縣域經濟率先實現了向市場經濟的全面轉軌。浙江通過專業化的民營經濟、市場經濟和塊狀經濟帶動了整個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是民營經濟得到高度的發展。二是建立了發達的專業市場和遍布全國、走向世界的市場營銷網絡。三是區域產業發展從多樣化轉向特色化,區域特色塊狀經濟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支柱。
浙江省余姚市位于浙江省東部,寧波市境西北部,改革開放以來,余姚一直躋身于全國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之列。余姚的工業門類齊全,基礎較為扎實,有“塑料王國、模具之鄉”之稱。
(五)以產業化發展為特征的山東模式——膠南市的發展經驗
山東縣域經濟單位眾多,差異性大,百強縣突出性不足,特點是“政府主導+經濟協作+多種模式”,區域經濟協作比較突出。山東模式,即一方面依托毗鄰日韓的區域優勢實施對外開放,另一方面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其突出特征在于:一是加速培育了一批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場開拓能力強的龍頭企業。二是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向優勢產業和優勢產品區集中。三是積極探索利益聯結機制,創新經營機制,增強帶動農戶的能力(樂菲菲等,2011)。
山東省膠南市是國家最早批準的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是青島市的衛星城市。2003年膠南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突破縣域經濟發展框架模式,融入大青島、建設新膠南的目標,主動承接大青島的輻射帶動。
(六)典型縣域經濟發展經驗啟示
1.轉變思想觀念與所有制結構。凡是發展比較成功的縣域,其管理者的觀念轉變和體制轉變都是比較明顯和突出的。從政府角度來看,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政府不去包攬經濟活動的一切內容,經濟活動的活力不在政府,而在于這個縣域范圍內,是不是有無數的經營主體、無數的具有創造精神的企業家。
2.積極推動縣域“三化”建設。發達縣(市)的發展經驗表明,積極推動縣域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三化”并舉,是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工農差距的有效途徑,而其中的核心是工業化。
3.借助招商引資和地方民營企業發展縣域經濟。經濟實力較強的縣(市)大都是通過同縣域內外的經濟聯合與協作,加快了各種生產要素在縣域內的集聚,促進了縣域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4.依靠區域特色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因地制宜,推進特色經濟的發展是經濟百強縣(市)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尤其是“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灣地區的特色產業發展較為迅猛。這些縣域的產業基本形成“1+N”或“2+N”的布局,特色經濟的專業化、規?;推放苹潭榷驾^高(張茹,2005)。
江西豐城市縣域經濟發展模式選擇
各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各有特色,既發揮了原有產業的優勢,也沿續了原有的體制優勢,更加上了各地特色定位和專業集群發展。豐城的現狀與各發達地區2003年左右的情況相似,不僅需要學習先行者們的良好做法和經驗,更是要區別于其它地區定位而進行特色發展,實行趕超戰略,實現彎道超越。
豐城在現有的基礎上完全有可能走出自己的發展特色和發展模式,既要經濟快速穩步提升,也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以市場為基礎,也要以政府為主導,既要快速發展,也要可持續發展。因此,筆者嘗試提出豐城的發展模式: “政府引導+特色經濟+內生發展”,依靠政府引導下的產業定位和產業政策引導,以招商引資的外地企業與本土特色的鄉土企業為主體,大力發展與周邊城市(如南昌)錯位競爭的特色產業,走新型工業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內生性發展道路(宋效中等,2010)。
縣域經濟要實現彎道超越,就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必須走內生性發展道路。內生性發展道路就是立足現狀,以市場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更加注重資源配置能力和競爭優勢,更加注重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更加注重空間布局和城鄉統籌,更加注重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更加注重民生幸福,更加注重政府職能轉變,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和抗風險能力,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道路。經濟學中的內生增長理論強調經濟增長不是外部力量而是經濟體系的內生動力作用的結果,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否加快發展從而走向繁榮富強,決定性的因素是內生動力。內生性發展道路具有自主性、可持續性和抗風險能力,實現異軍突起,發展強勁和彎道超車。
參考文獻:
1.江西省豐城市統計局.2009,2010年豐城統計年鑒
2.儲東濤.長三角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及路徑創新[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3.羅必良.增城模式:縣域經濟發展的典型經驗[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4.樂菲菲,朱孔來,馬宗國.山東縣域經濟的八種典型模式[J].宏觀經濟管理,2011(7)
5.張茹.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江蘇省個案[J].改革,2005(9)
關鍵詞:縣域經濟 主導模式 環境保護 探討
一、縣域經濟模式
近年來,國內外專家學者對縣域經濟模式的課題做了比較深入的研究。由于個人的視角不同,概括出了許多種經濟模式。我認為從主導產業方面,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
1、以第一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這類模式,主要根據自身縣域的第一產業優勢,并在此基礎之上相關聯產業的發展。如提出的精細農業、有機農業等。
2、以第二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這類模式,主要發揮工業產業的主導作用,并依托工業產業的強大支柱力量,帶動縣域其他關聯產業的發展。如提出引起廣泛關注的“溫州模式”、“蘇南模式”、“臺州模式”等都屬于此類。
3、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這類模式主要突出發展第三產業,把第三產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如批發市場模式、旅游產業模式等。
二、博湖縣概況
博湖縣轄5鄉2鎮,全縣總面積3808.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1646平方公里,占全縣面積的43.2%,全縣耕地面積28.9萬畝。博湖縣2011年,總人口61054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1733人,主要由蒙古族、維吾爾族和回族構成。2011年生產總值為14.8億元,三大產業結構比重為45.2:20.2:34.6。2011年全縣財政收入累計61307萬元,其中上級財政補助收入53047萬元,地方財政收入8260萬元。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博湖縣經濟薄弱,經濟結構中還是以第一產業為主的農業經濟,第二產業相當薄弱,且全縣的財政收入主要靠上級的財政補助。
三、各種經濟模式分析
(一)、第一產業主導模式分析
筆者認為,如果要把第一產業作為縣域經濟的主導模式進行發展,從利潤最大化的角度出發,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方式:
1、在農產品價格相對穩定的情況下,降低種植成本或提高畝產量,從而達到農產品利潤最大化。如進行規?;N植、提高種植技術等。
2、在農產品畝產量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提高農產品的價格,從而達到利潤最大化。如發展綠色農業、品牌農業等。
3、在農產品產量和價格都相對穩定的情況下,進行農產品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從而達到利潤的最大化。
博湖縣第一產業主要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蘆葦四大類。
種植業:主要包括糧草經三種,比例為1:0.2:3.8,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玉米、水稻等,基本上能夠滿足本地的需要。飼草主要為苜蓿,也是基本滿足本地需要。經濟作物比重較大,主要有工業番茄、棉花、辣椒、甜菜、打瓜、茴香、啤酒花等,除工業番茄、辣椒、甜菜因有加工企業收購而銷售較暢通外,大部分農產品都由外地商販收購,行情隨市場變化波動較大,銷售渠道很不穩定,農民買難賣難現象時有出現,農牧民增收受到影響,多數農產品生產處于傳統的生產階段,仍以出售原料為主。目前,博湖縣農業產品加工企業主要包括工業番茄加工企業8家和辣椒加工企業6家。而這些企業中,只有中糧屯河博湖分公司一家企業實現產值過億元,且其收購的番茄原料約占番茄原料總數的70%,其他企業規模普遍小,競爭實力不強。番茄加工企業主要產品為番茄醬,主要出口國外。近年來,由于番茄醬銷售行情受西方行情的影響,國際價格下挫;同時由于人民幣匯率上升,工資、生產資料及銷售成本逐年上漲,導致企業利潤空間日益萎縮,使企業面臨絕境。加工企業的困境直接導致了番茄的收購價格偏低,挫傷了農民種植番茄的積極性。據統計,2012年博湖縣番茄種植面積減少了47%。
博湖縣畜牧業:2011年出欄27.54萬頭,其中生豬出欄18萬頭。主要有牛、馬、驢、駱駝、豬、羊6種。除了博湖縣博寧畜牧發展有限公司的生豬生產能達到一定規模外,其他基本都是小型個體戶飼養?,F在目前博寧公司的產品主要為生豬,主要采取活體出售的方式,附加值較低。
博湖縣漁業:有赤鱸、鯉魚、池沼公魚等32個魚類品種,其中池沼公魚、赤鱸、草魚等十個水產品種和大湖區150萬畝水域分別通過國家有機魚產品和產地認證。年捕撈量在 9000噸左右。除博湖縣藍翔水產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公魚系列產品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并主要出口日本市場外,其他品種魚類主要在疆內市場上進行活體銷售。
博湖縣蘆葦:葦區總面積 59.33萬畝,年產量21萬噸。目前主要提供給落戶于庫爾勒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新疆博湖葦業股份有限公司作為造紙原料。
通過以上實際情況的分析,目前博湖縣的種植業業發展基本進入一個困境。要想實現種植業的利潤最大化,目前只有兩個方法。一是大面積種植高附加值農作物,比如發展無公害農業,綠色農業,甚至有機農業。目前存在的難度主要是首先要打破現有的種植格局,這對于政府的指導、農戶的種植習慣和種植技術都是一個較大的挑戰。另外要想發展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國家標準較高、申請準入手續繁雜、費用高,實際操作較困難。二是引進高附加值農產品加工企業,比如引進大型番茄紅素、辣椒紅素加工企業。目前博湖縣農產品加工企業基本上都是番茄醬加工,屬于初加工企業,產品附加值比較低,規模較小,市場競爭力弱。目前的困難主要是想要引進大型高附加值加工企業,招商引資壓力較大。
博湖縣的畜牧業屬于提供初級農產品階段,要想增加附加值,只能依托最大的生豬產品,進一步引進生豬加工企業,不過由于其生豬產品無法達到綠色或者有機產品級別,所以只能是簡單的肉類屠宰分割或進一步腌制、罐裝等加工企業。
博湖縣漁業也同畜牧業相類似,需要引進除池沼公魚外的其他有機魚的加工企業。如簡單的冷藏真空包裝等處理,擴大其銷售市場范圍,做出品牌,提升檔次。
(二)第二產業主導模式分析
第二產業主導模式,大致主要包括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4類。要把第二產業作為主導模式首先必須要引進工業企業,而企業投資入駐首先就要考慮工業企業的區位因素。區位因素主要有原料、動力(燃料或電力)、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土地、水源、政府政策等幾個方面。
博湖縣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氣、湖鹽、芒硝、泥炭、磚瓦用粘土、建筑用砂等資源。其中石油、天然氣、湖鹽、磚瓦用粘土、建筑用砂正在開采。目前博湖縣生態環境的保護壓力大。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開都河流域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向博斯騰湖的排泄量逐年加大。2009年,博斯騰湖水質總體為Ⅳ類,屬中度污染。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為Ⅳ類、高錳酸鹽指數和總氮為Ⅲ類,總磷、氨氮為Ⅱ類,其他指標均為Ⅰ類。開都河水質為Ⅲ類,屬輕度污染。所以環境污染嚴重的采礦業企業屬于禁止引進范疇。博湖縣人口少,也決定了勞動密集型產業不適合引進。博湖縣地處南疆北部,交通問題也決定了制造業企業缺乏區位主導因素而難以引進。對于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類企業,因南疆多數地區都具有缺水、多戈壁荒漠、日照時長等特點,所以光能發電企業適合入駐,如現在已入駐的中船重工、大唐集團等。
(三)第三產業主導模式分析
第三產業即除了第一、第二產業之外的各業,主要是生產和銷售服務產品,具有非實物性、不可儲存性和生產與消費同時性等特征,即服務業,我國大體分為15類。我認為,要想大力發展服務業,首先必須具有大量的服務對象,即人口數量要大。博湖縣縣域人口只有6萬多人,2011年接待游客76.3萬人次。由此可見,博湖縣要想大力發展服務業,只靠少量的縣域人口是不行的,必須大力發展旅游業。目前博湖縣旅游發展情況還處于初級階段,雖然有“三節三會”作為支撐,但游客人員構成還是以疆內人員為主,無論從基礎設施建設現狀、還是宣傳力度、品牌打造上都與國內其他成熟的旅游城市相差甚遠。且起步較晚,2011年博斯騰湖才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沿湖白鷺洲、阿洪口、蓮花湖、大河口等十幾個旅游景點中只有大河口景點這幾年開發得初具規模。且博湖縣與旅游相關的其他行業發展也比較滯后,如住宿、交通、餐飲、超市、旅游商品生產等一系列行業也僅僅滿足現有的接待人數,如果想把旅游產業作為主導模式發展,將來的路還很長。
四、結束語
本文未作出博湖縣應采取哪種主導縣域經濟模式的論斷,只是根據博湖縣的實際狀況對各種模式進行了簡單的分析,探討其相應的發展方向。(作者單位:秦皇島市燃氣總公司)
我國縣域經濟生產總值達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50.54%,平均生產總值占全國的75.3%。我國的貧困縣截止2012年總共有592個,大多都分布在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從總體來看經濟發展狀況良好的縣級單位和貧困縣之間的差距非常大,嚴重影響著我國的長期穩定和繁榮,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現在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五個方面,第一是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東部、南部地區發展較快,中西部地區發展速度整體特別慢,很多縣級單位的發展都是在資源儲量探查清楚的情況下因為資源而得到發展的。中國的行政體制里面縣級處于倒數第二位,在國家和政府進行資源分配之時往往得不到最有利的發展資源,這是發展中地區縣域經濟發展不到位的主要原因。第二是經濟發展模式過于單一,大部分發展中地區的經濟模式比較傳統,還要依靠農業的發展來帶動。并且當地的農業也沒有得到有效開發,農業要發展需要勞動力,但是勞動力大量向城市涌進,使得很多地區都變成了荒地。第三是缺乏人才的問題,任何一個地方要得到發展必須依靠大量人才,人才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必要儲備。許多縣級高素質人才都涌入了市級或者發展較快的行政單位,留下的人才由于受教育年限太低,普遍素質不高。第四是財政問題,縣域經濟要發展必須依靠財政的發展,縣級政府為了得到有效資金往往租賃土地給投資者,大批財政都放在搞面子工程上面,沒有形成有秩序,制度明確的財政管理模式。第五是縣級政府責任和權利不對等。政府部門對一些發展困難的產業都不想管,導致最后的發展更加困難。
二、政府經濟管理模式
(一)政府主管
這種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來看是計劃管理體制,這種管理體制有四個基本職能,即計劃、基本建設、領導行業經濟、經濟監督。政府主管的基本模式會經常給予人們一些錯覺,很多都認為政府可以對其所屬的企業加以管理并影響企業的生產環節和經營環節。目前,由于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經濟體制,傳統上認為的政府控制并影響所屬企業的情況已經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壯大。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和財政機關不再把企業置于直接管理之下,并不等于完全放棄對企業的經營活動的引導、制約。
(二)政府主為
縣級政府是否獲得了較高的業績從縣域經濟的發展狀況可以清晰地了解。很多縣級政府為了提升政府業績,把縣級所能包括的農業,工業、商業、貿易等能夠明顯提升業績的領域都想抓起來,政府就直接參與了這些領域的發展和管理,成為了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經營人。積極扶持和大力發展行業協會和商會等非政府組織,加強自律管理.改革"審批經濟",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政府各職能部門的辦事效率,杜絕亂收費和壟斷部門的尋租行為等是當代社會對政府主為的主要要求。
(三)政府無為
很多人把縣域經濟發展的停滯不前歸因于政府對經濟的第一主管身份的限制,認為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利于縣域經濟的發展。正因如此,很多人認為政府要做好自己的職責,管理好國家機器,而不是致力于經濟發展。很多國有企業的發展狀況不好大多是由于政府對經濟過多干涉,企業不能形成自己的運營體系和管理模式,過分依賴政府和國家。所以,政府在特定時候最好能做到無為而治。
(四)政府監督
政府監督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對主管事物負責相應事項的全過程依法監視、督促和管理。政府監督不是單指政府或政府部門出面進行檢查、管理的具體做法、具體的操作。當今,政府監督已成為一個固定的概念。在我國,政府監督往往與行業自律等多方面同時并舉。即政府監督的方式、方法,往往與其它管理方法、辦法共同提出,相互補充。有人把政府的職責范圍劃定在了對縣域經濟發展國政的監督上,認為政府不能對縣域經濟進行過多的干預,監督才是政府引導縣域經濟發展的正確的道路,以防縣域經濟發展脫離國家宏觀調控的范圍。在監督過程中如果發現相應的問題,要采取積極的手段對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補救,這就是政府對咸魚醬及發展的貢獻,即確保國家的財政收入??偠灾龑Эh域經濟的發展,就必須對產業體制、企業機制進行創新,不斷吸收先進的產業理念,學習完善的經濟發展理論思想,把縣域經濟的發展放在正常的市場運作之上。政府對縣域經濟進行管理的主管、主為、無為、監督等幾大類現存的模式,是我國計劃經濟走上市場經濟過程中必須要面臨的過程,縣域經濟的發展模式要在政府的主導情況之上進行嚴格的監督,不能為發展而發展,要有遠瞻性,能夠保持縣域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前提和關鍵。
三、政府主導的縣域經濟
我國的個別縣基層黨建中,探索出在自然村建立新型黨群理事會的社會管理模式,實現了社會綜合治理水平的大提升。“鄉鎮黨委、政府管不到,村‘兩委’管不了,村組無人管”,是目前部分農村社會管理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何化解這個難題,打通服務農村的“最后一公里”,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基層建立新型黨群理事會。以前我國縣區的理事會功能單一,組織分散,久而久之就導致名存實亡。新型黨群理事會和傳統的理事會不同,它是在縣委、縣政府的倡導下,由村“兩委”召開村民大會民主產生。成員5-11名,每屆任期3年,可連任,“有經費,有制度,有生命力。”我國縣域經濟要發展主要存在四個方向:首先是要形成自己獨特的競爭產業,這是可以打造和建設的,根據縣域特色創造自身的特色產業;其次要加快培育資本市場;再次要把生態文明作為經濟發展的前提,爭取做到可持續發展。最后要把提高人民基本生活水平放在最主要的立場。經濟發展初期,個人或家庭是一盤散沙,缺少資金和理念,很難建設較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h域經濟之間的相互競爭,上級的經濟發展指標考核,促使各級政府注重經濟發展,想方設法籌集資金,辦企業搞基建,大干快上地發展經濟,從而跨越經濟起飛階段。但是發展之后的縣域經濟就會出現規模大而質量差以及內涵不足等問題,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政府主導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在飛速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是較為突出的。就如同強度不足的飛機一樣,要騰飛而沒有后勁,不散架才怪。政府的主要職責是維護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行,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經濟發展離不開競爭力,政府過多參與經濟發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必須要避免的問題。政府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手,在發展縣域經濟之時更多關注的是經濟總量和經濟增速,不會太多關注技術改造和質量提升方面的問題,更不會去關注企業自身的發展積累和技術革新。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政府作為經濟發展的推手,需要籌措大量資金。政府的資金主要來源于稅費收入。稅費收入不足之時就會賣地,進而促使房地產成為拉動經濟的支柱。政府賣地的價格越高,資金實力就越強,這就會在客觀上形成不斷推高房價的惡性循環鏈條。也造成政府權力和利益的集中,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
四、結束語
關鍵詞:縣域生態經濟;類型;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2-0122-02
一、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的國際借鑒
生態經濟是20世紀60年代初期提出旨在擺脫現實社會面臨的諸多困境的一種理念、一個目標和一條路徑。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學者開始對生態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不少探究,比較有借鑒意義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有:
1.太空人式經濟。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在《未來的太空船――地球經濟學》中提出了太空人經濟。太空人經濟體系,是指把整個地球看成為一個宇宙飛船,地球所需要的能量由太陽提供,另外,人類的一切物質都通過良性循環得到滿足。這樣的經濟系統,能夠有效地把一種垃圾,變成另一種適用的材料,以實現最大限度地適用資源,減少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污染,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模式。
2.B模式。美國著名學者布朗在《B模式2.0:拯救地球、延續文明》中提出B模式。這種B模式同樣是針對當前資源緊張、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的提出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模式。B模式由三部分組成:重構全球經濟、消除貧困、恢復自然界系統。
這兩種模式的終極目的都是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經濟的基本特征
生態經濟是把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使二者互相促進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在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思想的指導下,按照物質能量多層利用的原理以及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整體協調、良性循環的原則,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增長,形成環境優良、資源再生產能力強、經濟快速發展的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個效益的高度統一和協調發展。與傳統經濟相比,生態經濟具備以下特征。
1.系統性特征。生態經濟作為一個系統,是由諸多要素組成的,但在這眾多要素之中,生物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說這種系統性是以生物為中心的,沒有生物的存在就不存在生態系統,而生物與環境也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它們通過物質流、能量流和某些信息流使得生物得以跟環境進行交換,從而形成開放系統。這種開發系統的存在,使整個自然界處于良性循環狀態,而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自然界的正常循環,否則經濟的發展就會產生諸多難以解決的后患問題。再者,生態經濟的系統是由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的大系統,其要求人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不能再置身于這一大系統之外,而是必須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只有這樣,生態經濟的系統性特征才能凸顯出來。
2.協調性特征。協調是一種普遍規律,無論在自然社會還是人類社會,都起著其他要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存在協調,才可以表現出整體效應,才能反映出1+1>2,但協調的關鍵是什么呢?就是人類不僅要懂得正反饋還要懂得負反饋,既要懂得加也要懂得減,因為在一個系統里只有有加有減才能保證它是最穩定的,才能得到良性循環。
3.循環性特征。整個自然界存在著一種循環,而這種循環也是其靠自身的力量來完成的,在這一點上,外力的作用很是有限,但人們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干預這種循環的進行,由此也才形成了“惡性循環”和“良性循環”的概念。在傳統工業經濟的各要素中,資本在循環,勞動力在循環,而唯獨生態沒有形成循環。而生態經濟則要求必須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經濟活動,因為如果經濟活動超過資源承載能力的循環是惡性循環,就會造成生態系統退化,而只有在資源承載能力之內的良性循環,才能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
此外,生態經濟還具有一定的新的價值特征。生態經濟在考慮自然時,已不再像傳統工業經濟那樣僅將其作為“取料場”和“垃圾場”,也不僅僅視其為可利用的資源,而是將其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而且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修復能力,使之成為有益于環境的技術;在考慮人自身的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三、中國的縣域生態經濟發展模式類型
在中國,縣域經濟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重視縣域生態經濟發展,是中國整體生態經濟模式構建的必然要求??h域生態經濟是什么?縣域生態經濟,是在縣級區域內,利用生態經濟發展模式,來發展該地域的經濟。這種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是將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相結合,遵循循序生態原理和經濟規律,建立和發展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一種經濟模式。中國在發展縣域生態經濟時,發展模式是多樣化的。這主要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不同的經濟類型,采用不同的發展模式。
1.以綠色環保為方向,培育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狹義的農業就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的農業,即種植業,廣義的農業還包括林業、漁業、牧業、花卉業、觀光農業、畜牧和農業手工業。在發展生態農業時,要根據縣域的具體情況,進行生態模式的構建。其一,要重視生物立體的共生型,比如可根據生物類型、生物因子的數量,劃分立體種植型、立體種養型和立體養殖型。其二,要實現有機物多層利用型,這主要是在物質中實現循環生產,實現廢物的再利用,達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目的。其三,全面規劃發展型,對縣域的具體情況進行深入地了解和認識,根據當地的資源優勢,合理配置農業的生產計劃,以最優的種植方式實現種植結構的優化。其四,山區資源開發型,重視對山區生態環境的改變,營造良性的山區經濟,比如在水土流失地區修建防護林等等。
2.以循環經濟為目標,培育生態工業發展模式。資源的有限性、人均占有量低、利用率低等問題的存在,使人們不斷在探索新的工業發展模式,而發展生態工業發展模式就是其中一種。實現生態工業發展模式,就是要以節能、降耗、減排為基本目標,堅決取締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夕陽產業,大力引進和發展高效、節約、循環的現代企業,推動縣域工業發展生態化。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其一,發展科技,提高資源利用率,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使用資源。其二,加強管理,優化資源配置,這樣做主要是解決資源的浪費現象。其三,建立節約型的工業生產模式,實現高效的工業生產。其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利用資源實現廢品再利用。
3.以生態資源為依托,培育生態旅游業發展模式。旅游業是環保的、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但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依舊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只要將各個環節都做好,才能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才能構建生態旅游業發展模式。發展生態旅游業模式必須注意以下幾點:其一,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構建和諧的生態旅游環境。生態環境是旅游業的生命所在,沒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沒有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其二,旅游環境的保護還在于對游客行為的規范,杜絕人為的環境破壞和污染。其三,開發和建立合理的旅游景點,因地制宜地發展旅游業,不要人為地構建,不顧當地生態發展的現狀。
四、發展縣域生態經濟需要注意的幾點問題
1.加強全民生態教育,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在現代社會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三種態度,一是熱愛自然的環保主義者,二是凌駕自然的征服者,三是自然與社會持久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要發展縣域經濟,首先要加強公民的生態意識宣傳,變“征服”為共生,化“掠奪”為互助,保護自然,是實現人類生存與社會發展的根本,也是實現縣域生態經濟的首要條件。
2.保護自然資源,維持生態平衡,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h域經濟也是生態經濟,不能只重視發展經濟,而忽略環境的保護。因此,發展縣域經濟,工業就要走循環經濟道路,農業要發展生態農業。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求發展,才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這就要求中國發展縣域經濟時,必須處理好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清潔、節約的綠色增長和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關系。保護自然、改善環境,與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增加社會經濟實力是密不可分的。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既使生態經濟系統的物質、能量的利用率高,或物質、能量的消耗少,同時,又使生態、經濟社會、技術和諧發展,保持生態經濟系統動態的平衡和持續運轉。
3.依靠科學技術,改革傳統產業結構,發展新的生態經濟產業。追求生態經濟高效和諧模式,需要依靠科學技術。一方面要探索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理論與方法,并付諸實踐。另一方面要改革傳統產業,使之走向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軌道。這種新型產業的功能,既能緩解消除污染、凈化和消化廢物,改善環境質量;又能提高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進而不斷提高生態經濟生產力;更重要的是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自然與社會條件。
總之,構建中國縣域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是從小處入手、從具體出發,將人類活動的各個環節納入生態生產的發展過程中。當然,這種模式的實現和推廣,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費月升,林洪濤.縣域經濟主導產業發展模式[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3).
[2]王廣成.縣域海島生態經濟模型及其發展模式研究[J].生態經濟,2007,(11).
[3]多金榮.縣域生態經濟研究[D].北京:北京農業大學,2009.
關鍵詞:縣域旅游;旅游經濟;模式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0-0090-02
縣域經濟發展受到當地資源、資金、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不同縣域都根據自身特色優勢,選擇某一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實現對其他產業的帶動發展。其中不少縣域通過旅游產業來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實現了區域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有效推進縣域經濟的快速增長。
一、縣域旅游經濟概述
(一)縣域旅游經濟的概念
縣域旅游經濟是指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域空間,依托縣域旅游資源賦存優勢,以資源開發為基礎,通過發揮旅游業的整合聯動作用,以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區域特色經濟。
旅游業作為綜合性產業,提高競爭優勢不僅依賴于資源本身的質量,而且需要依托多種因素及多個產業的協調配合??h域旅游經濟的發展意義在于通過改進、培養和提高縣域旅游業的整體競爭力,逐步優化縣域產業結構,增強縣域經濟的綜合競爭力??h域旅游經濟水平的改善不僅可以提高縣域經濟實力,而且能夠改變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
(二)發展縣域旅游經濟的作用
1.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縣域經濟增長
縣域經濟發展應該結合實際,根據自身發展的優勢條件,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以第一、第二產業長期作為支柱產業發展,縣域可能出現經濟增速緩慢或者遭遇發展的瓶頸。因此,很多地區通過扶植和鼓勵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發展來實現縣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實現縣域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
2.有效縮小城鄉差距,加快新農村規劃建設
城市與鄉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正在不斷拉大,然而隨著鄉村旅游興起與發展,許多城市居民利用節假日到鄉村度假,鄉村旅游發展帶動了區域經濟的快速增長,有效縮小了城鄉之間的經濟差距。縣域為了發展旅游業,通過改善和提高旅游接待環境,進一步完善旅游接待設施,一定程度上改進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完善了基礎配套設施,改善了農村村容風貌,加快了新農村的規劃和建設。
3.拓寬農村就業渠道,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在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進程中,由于當地吸收和解決勞動力就業崗位不足等問題,造成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從而使當地有效勞動力大量流失,這種情況非常不利于縣域經濟的持續增長。然而,通過發展縣域旅游業,可以有效吸納農村未就業人員,積極拓寬就業渠道,有效解決閑散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通過當地居民參與旅游開發,提高實際生活水平,增加經濟收入,促使人們更加積極參與其中,最終實現縣域旅游開發的良性循環。
二、縣域旅游經濟模式的影響因素分析
縣域旅游經濟發展模式的形成和確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本文通過對比分析篩選出六個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
(一)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是否雄厚以及經濟發展速度的快慢直接影響到縣域旅游業發展的規模與水平,經濟條件較好的縣域發展旅游業具有充實的資金基礎,能夠促進旅游業快速發展。在旅游經濟發展初期,經濟基礎雄厚可以較好解決發展所需的大量資金,同時為進一步開發奠定了經濟條件。
(二)政府行為
政府對旅游業所起的宏觀調控作用非常重要。由于各地經濟水平和發展狀況的差異,政府在旅游開發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有些縣域政府成為旅游業發展的主導力量,推進旅游業全面發展;有些則作為服務者,負責協調旅游開發中市場主體的經營管理行為。
(三)市場需求
市場需求是指游客在多個旅游目的地,多種旅游產品及服務之間做出選擇,對某個旅游目的地產品和服務的選擇意愿及購買水平??h域旅游開發首先需要了解游客需求,采取策略吸引客源市場,最終形成競爭優勢。
(四)資源稟賦
資源稟賦是指經過開發建設能夠為縣域旅游業發展所利用的一切資源表現形式。旅游資源是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凡是能夠對旅游者構成吸引力的一切客觀事物均是旅游資源。它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旅游特色,構成對旅游者的核心吸引力。旅游業的競爭性還表現在擁有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旅游業的持續發展需要多方面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五)企業運作
旅游企業是指直接為游客提供所需的產品及服務,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法人。旅游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強弱,經營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響游客對旅游服務質量的感受評價,從而決定縣域旅游業發展的規模和質量。
(六)區位環境
區位環境是指縣域地區與周邊地區相比所處的相對地理位置,以及縣域地區與周邊地區所表現的競合關系。它影響到縣域地區距離中心城市和客源市場的遠近,以及客源市場距離目的地的交通便捷程度。
三、縣域旅游經濟發展模式的基本類型
不同縣域由于旅游業地位、資源質量、客源市場、區位環境等方面的情況不同,在縣域旅游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考慮自身現狀及優勢,選擇不同特色的縣域旅游經濟模式。本文通過對比將縣域旅游經濟發展模式歸納為四種主要類型。
(一)政府主導型
政府主導型是指政府通過強效的行政干預管理,在縣域旅游發展中對資源開發建設、產品宣傳營銷、行業規范管理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宏觀調控。這種模式的優勢表現在縣域旅游開發初期政府對當地旅游業發展的支持和投入有效緩解了資金不足的問題,保證旅游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的順利進行。保障旅游業在較短時間內的快速增長以及產業規模的初步形成。但是,縣域旅游業發展達到一定規模水平后,僅僅依靠政府主導就會影響市場調節機制的有效運行,制約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可能造成投融資渠道過于狹窄,阻礙旅游開發進度,不能充分調動市場主體參與競爭的主動積極性。
欒川模式作為政府主導型的典型代表,發展旅游業的優勢表現在政府統籌主導、資源特色明顯、市場營銷有力。欒川模式的成功經驗能夠為那些經濟基礎和區位環境都不具備優勢條件的縣域給予參考借鑒。
(二)市場運作型
市場運作型是指通過發揮市場機制調節作用,對縣域內優良資源進行招商開發建設,以此帶動縣域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通過轉讓企業經營權,吸納民營資本參與投資開發,激發旅游企業參與競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種以內資吸引外資,外引內聯的旅游投資模式,提高了縣域旅游發展的市場化程度。這種模式的優勢表現在積極吸納民營資本投入,有效解決發展中資金不足,激活市場主體的競爭參與性。然而完全依賴市場調節作用存在局限性,主要是市場經濟的無序性、自發性和事后性決定的。政府仍然需要發揮必要的監督管理職能來規范市場秩序,防范投資者的各種短視經營行為,積極保護資源與環境質量。
婺源模式作為市場運作型的典型代表,其發展旅游的優勢在于靈活運用市場手段,以鄉村性旅游資源作為特色。其成功經驗是秉持“放手民營、多元投入”的經營思想,積極廣泛吸納社會資本。例如,婺源旅游集團公司的民營股份占了絕大多數,國有股份僅占27%。采用多種投資方式促成了企業、政府、社會資本合力發展旅游業。
(三)資源優勢型
資源優勢型是指依賴于具有特色、品位較高的旅游資源優勢,以資源強烈的吸引力推動縣域旅游經濟的較快增長。這種模式要求旅游資源具有較高質量品級,縣域地區需要根據自身資源特色進行準確定位,整合資源開發配套的旅游產品,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擁有相對競爭優勢。但是,旅游資源的吸引力不具有永久性,隨著游客經驗的豐富以及消費趨勢的變化,即便是高質量的旅游資源也需要進一步改進,培育開發新的旅游產品,強化長久性的吸引力。
九寨溝模式作為資源優勢型的典型代表,其發展旅游業的優勢條件在于優質獨特的資源條件產生了強烈的市場需求。九寨溝進行旅游開發過程中對資源保護極為重視,當地政府明確永續開發利用資源,以保護為前提進行開發建設。在緩沖區保留藏族村寨,實行溝內游和溝外住相結合。
(四)產業協作型
產業協作型是指縣域地區最初依靠第一、第二產業的優勢力量發展縣域經濟培育區域特色,經過一段時間的資金積累之后,縣域經濟達到一定規模水平,再轉而以其他產業基礎條件帶動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發展,實現其他產業與旅游業優勢互補,三大產業間優化互動的特色發展道路。
永安模式作為產業協作型的典型代表,發展旅游業的優勢條件在于依靠工業發展積累了較為雄厚經濟基礎,加上穩定農業經濟的支持,經濟發展達到一定規模水平后,逐步提高第三產業在經濟發展中所占比例,進一步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以保障縣域經濟持續增長。第一、第二產業給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發展提供足夠資金資源支持,而旅游業發展又促進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四、縣域旅游經濟模式的發展趨勢
本文結合實例重點分析了縣域旅游經濟發展的四種基本類型。隨著旅游休閑時代的到來,縣域旅游經濟模式呈現出動態的變化發展,表現出以下發展趨勢。
(一)資源導向弱化,品牌意識增強
從縣域旅游經濟不同模式的發展現狀來看,不同縣域都較為重視優勢資源的選擇和開發建設,將其作為吸引游客的核心力量。但是,由于具有壟斷性的旅游資源數量有限,資源吸引力可能會逐漸減弱,縣域將更加重視塑造具有獨特魅力的旅游品牌形象,使自身能夠從眾多縣域中脫穎而出,增強競爭實力。
(二)模式動態變化,呈現多樣類型
縣域由于經濟基礎、資源條件、政府行為及市場運作等方面存在著不同現狀及特色,因而不同縣域會根據自身發展實際選擇不同的旅游經濟發展路徑,模式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縣域旅游經濟模式不會一成不變,而是表現出動態變化趨勢。
(三)注重質量提升,相互融合借鑒
目前,縣域旅游經濟發展大多數仍然處于數量擴張階段,隨著今后旅游業逐步實現產業轉型和調整,縣域旅游發展會更加注重質量的提升??h域通過主動思考自身旅游經濟模式的不足之處,積極借鑒其他成功模式經驗,實現不同模式之間的相互融合借鑒。
本文通過明晰縣域旅游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因素,深入梳理總結了縣域旅游經濟四種基本模式的優勢及不足,以及這些模式所表現出的發展趨勢,期望縣域能夠摸索建立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旅游經濟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 許振曉,王國新.縣域旅游發展模式的比較與剖析――對杭州三縣(市)的實證研究[J].人文地理,2005,(6).
[2] 周霄,肖智磊.經濟欠發達與發達地區縣域旅游發展模式比較研究――以河南欒川和江蘇常熟為例[J].江蘇商論,2007,(10).
[3] 鐘睿,姚治國.縣域旅游發展模式動力機制研究[J].特區經濟,2010,(5).
有力地推動了區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本文結合縣域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和漢中經濟特點針對企業、區域、社會三個循環層次,研究了農業、工業以及第三產業的循環鏈模式,在綜合考慮經濟、環境和社會三個方面的基礎上,構建了可供漢中當前縣域循環經濟發展集群模式。
關鍵詞:漢中 縣域循環經濟 構建 產業集群 模式
漢中位于陜西西南部,現轄漢臺區、南鄭、城固、勉縣、洋縣、西鄉、寧強、略陽、鎮巴、留壩、佛坪十一縣區。面積27246平方千米,人口480萬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漢中經濟發展滯后, 在陜西省經濟總量排名和所占分額明顯偏低。近年來,漢中縣域積極發揮資源優勢,加快發展區域經濟。而要想實現漢中地區的經濟發展目標,就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能耗,減少污染物排放,并逐步構建起漢中縣域循環經濟集群模式,推動地區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1 漢中發展縣域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是漢中區域經濟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現實選擇。循環經濟理論作為一種新興理論,主要指在人、自然資源以及科學技術組成的大系統內,包括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以及廢棄物排放的整個過程,它是一種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將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的經濟逐步轉變為依靠資源循環發展的經濟??h域循環經濟以縣域經濟發展為基礎,綜合考慮了當地環境的承受能力,遵循縣域經濟發展規律,推動了區域協調發展。目前,漢中縣域的人口數量多,人均資源數量相對越來越少,人口與資源的沖突性越來越大,再加上縣域經濟增長模式仍以粗放型為主,嚴重制約了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這就要求率先實施縣域循環經濟發展戰略。
②是創新循環經濟模式的主要途徑。在我國傳統工業化路線下,漢中縣域的生態環境出現的主要問題有:縣域經濟發展總體水平較低,綜合競爭力相對落后,產業結構需進一步合理,地方可支配財力不足,特色經濟不突出,環保投入不夠等。原有的粗放發展道路已不適應漢中縣域的發展需要。因此,漢中要發展縣域經濟就必須轉變原有的粗放發展模式,積極調整經濟結構,解決漢中資源環境問題,突破經濟發展瓶頸,實現縣域經濟和環境“雙贏”,這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創造漢中未來發展新優勢的重要舉措。
③是解決縣域經濟發展瓶頸的關鍵。目前從整體來看,漢中各縣級政府的資源配置能力有限,無法解決發展過程中資源與環境問題。同時,由于各級政府的財政能力不足,沒有能力解決當前縣域經濟發展中資金不足等問題,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緩解環境壓力,促進可持續發展,漢中地區就必須轉變原有的經濟增長方式,把經濟發展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這是當前漢中縣域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是解決縣域發展瓶頸的關鍵。
2 漢中縣域循環經濟發展戰略模式的構建
①生態綠色農業模式。生態農業是一種依據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知識,運用現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充分利用傳統農業的有效手段,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的現代化農業。生態農業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漢中地區由于山區地貌的復雜性、氣候的多樣性以及水熱資源的差異性,使得當地的生態環境差異性很大。漢中縣域要充分發揮當地自然條件優勢,構造特色產品,發展與當地自然生態系統相適應的特色產業,推動區域生產一體化。因此,漢中地區可以綜合考慮當地發展實際,發展“兩園兩業”,即桑園、茶園、中藥產業和畜牧業。同時,政府各部門也要充分發揮職能,為當地居民解決發展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及時提供信息、技術、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逐步推進漢中農業縣域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②循環型天然農產品加工業模式。漢中地區物產豐富,發展循環型農產品加工得天獨厚。因此,漢中縣域要積極發揮地區優勢,培育中藥產業,建立中藥材規范化栽培基地縣,以科技為先導,制定科學發展規劃,實現資源優勢與現代科技的對接。在一些有栽培優勢的區域,以龍頭企業為中心,發展特色種植業助農增收,并逐步建立起覆蓋整個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過程中的質量安全控制機制,提高農產品質量,逐步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由傳統的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提高經濟效益。
③生態旅游文化業模式。漢中各縣域旅游資源豐富,發展旅游業優勢明顯。因此,漢中縣域在發展循環經濟時,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充分挖掘當地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開發旅游線路,打造旅游景點。同時,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還要加大旅游人才培養力度,強化生態觀念,提高當地人的環保意識,將循環經濟發展理念融入整個生態旅游文化業的發展全過程。
3 小結
綜上所述,結合漢中當前縣域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圍繞農業、工業、第三產業從企業、區域、社會三個循環層次入手對其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以及三大產業之間的循環鏈接模式進行了研究,構建了可供漢中當前縣域循環經濟發展的模式,各種模式間互相關聯,共同發展,全力推進漢中縣域循環經濟的迅速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振江.縣域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選擇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2011-6.
[2]張巍.陜南發展縣域經濟的意義和對策[J].商場現代化,2008-
4.
[3]季建業.產業創新與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06).
[4]黃成明.利用外資與中國西部地區循環經濟的發展[J].財經界(學術版),2009(04).
注:本文為漢中市科技局科研項目,項目名稱:校地、校企合作研究專項――漢中縣域循環經濟集群運行模式研究(項目編號:
關鍵詞:循環經濟生態模式縣域地區應用
為了快速推進我國縣域地區的經濟發展,我們需要從循環經濟的基本特點入手,了解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狀態,并從縣域地區的經濟發展全方位加以考慮和設計,正視當前的資源短缺及環境污染等現象和問題,探討縣域地區的循環生態經濟發展模式,促進縣域地區的經濟增長。
一、循環經濟概念綜述
循環經濟也可以理解為物質循環流動型經濟,它必須要依循基本的生態發展規律,建構一個和諧、協調、一體化的大系統。在這個大系統之中涵括人、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等要素,要在資源投入并擴大再生產、產品出產、消費并廢棄的全過程,實現一種“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要使這個反饋式的流程達到減少生產尾料、降低對自然環境的污染的目的。要使大系統之中的反饋式流程將資源消耗型的線性增長經濟轉變為生態再生型的循環經濟。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理念和宗旨,實現物質的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在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前提下,更好地促進社會、經濟、環境的共同持續化發展。循環經濟以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目標,其主要特征,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1.以大系統的閉環、協調為前提和基礎。在循環經濟這個大系統之內,要在閉環式的協調運作前提下,才能進行經濟實踐的應用,它是相對于資源消耗型的線性增長經濟而言的,在線性增長經濟體系之中,不僅要以消耗有限的資源為前提,而且各個投入、生產、消費、科技等過程都呈現出斷裂式的、獨立的狀態,彼此之間沒有關聯性,是一種無序化、不協調的狀態。而在大系統的閉環、協調的合作生產前提下,可以在資源整合利用的基礎上,實現彼此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在這種協調與合作的狀態下,可以最大化地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損耗,同時由于相互之間的資源整合和再利用,可以最大化的減少自然環境中的廢棄物,極大的緩解環境中的廢棄物治理的負擔,有效地將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成為生產有用的資源。
2.是一種功能型的經濟范疇。循環經濟是一種功能型、非物質化的經濟,也即歸屬于功能型經濟范疇。在這個概念定位的界定前提下,我們看到,它可以最為有效地減少對物質的損耗,而且提供關于功能性方面的相關服務,用最少的資源,滿足人們最大化的物質使用需求。3.是“兩低一高”型的經濟。所謂“兩低一高”也即是指:低開采、低排放、高利用,在循環經濟中,要實現低開采,以減少對資源的損耗,還要以循環為基礎,實現低排放,將資源廢料利用到最大的程度。在這種相互聯系、相互協調的途徑之下,物質可以進行有效的交換,使整個大系統內的物質流高于大系統之外的物質流,實現物質的高效利用。
二、循環經濟模式在縣域地區中的應用路徑探索
1.資源節約理念下的循環工業發展模式。在資源節約的理念之下,縣域地區的循環工業發展模式要以縣域地區的既有資源為基礎和前提,充分利用其優勢,成為縣域地區的循環工業發展的依托和支撐。在資源循環型工業經濟發展的模式下,要對工業系統進行整體的、合理的規劃,在這個工業系統領域之內,要涉及相關的能量、物質以及信息,這些要素都會在工業生產系統之內,進行相互的溝通和關聯,從而在能量流、物質流、信息流相互整合的條件下,更好地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效應。同時,在這個工業系統的產業鏈條之中,還要對其進行適宜的補充,也即工業生產廢料的循環再利用,在工業產業鏈中的前一階段的廢棄物,可以利用到下一個環節之中,成為另一階段的原料,加以利用。這樣,就可以最大化的減少對資源的損耗,并且能夠減輕對環境的壓力,實現工業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雙贏狀態。在資源節約理念下的循環工業發展模式,要注意以下事項內容:(1)推行工業生產中的清潔生產體系,實現工業系統內的新技術應用、新工藝應用、新設備的應用,在不斷改進和循環利用的前提下,從生產源頭入手,穩步地提升工業能源的利用效能,在充分循環利用廢棄物的前提下,做到零排放。(2)要在企業的生態工業鏈之間,打造完備的生態系統。工業企業要利用產業鏈之間的互利共生關系,依循回收、再利用、設計、生產的循環模式,使上游和下游的生產鏈相互聯結,最終達到污染的零排放。
2.生態理念下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生態理念下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是要依照物質循環、物種共生的能量遞進利用的生態原理,將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體系之中,充分發揮地域資源優勢,建構優質高效綠色的農業生產體系。要全方位地建構農產品的結構模式,延伸農產品的產業鏈,提升其附加值,更好地實現農業系統的循環。一是農業清潔生產模式。要全面推行有機農產品和無公害產品的生產作業,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提高良種的覆蓋率,降低土壤的重金屬污染程度,引領農業生產環境向產業化、標準化、綠色化的方向邁進。二是循環型種植業。充分利用縣域經濟的農業資源,與縣域地區的水土環境和氣候環境相結合,引入生態技術和高新產業技術,推行農業作業的良種選育、套種、間種和輪種的生產作業方式,有效地避免有害微生物的生長,實現防病、養地和多收的農業生產目標。三是循環型畜牧業。縣域地區要建立優質的畜牧產品基地,轉變農戶型、小型的畜牧業養殖方式,使畜牧業養殖的規?;?,這樣可以降低成本,而且還可以使廢棄物能夠被農田充分。另外,還可以利用縣域地區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和培育優良品種,實現產業鏈的深加工,實現農業資源利用的循環、良性的發展。
3.休閑生態理念下的旅游經濟循環模式。在縣域地區的旅游經濟循環發展模式下,要以縣域地區的文化資源和歷史資源、地理環境資源為依托,實現旅游業與其他產業互動發展的循環模式,以生態休閑理念為引領,全方位地發展縣域地區的旅游產業,開發人與自然互融的生態環境,更好地實現縣域經濟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
4.安全通暢的物流循環經濟模式。要打造安全通暢的縣域地區的物流循環經濟,以資源可再次回收利用的逆向物流為重點,對于不合格的物品實施退貨或返修;對于廢棄物品,則根據其情況進行具體對待,并實施專門配送處理。在這種有效的、循環回收的系統之下,生成了物流循環經濟模式下的閉合回路,成為社會資源的重要回收領域。三、結語綜上所述,在縣域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中,要依循節約、生態、環保的發展理念,建構不同體系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全方位地對縣域地區的工業生產、農業生產、旅游業、物流產業等方面,進行合理的、生態化的規劃和設計,充分整合和利用縣域地區的資源優勢,在協調、整合、共生的前提下,實現不同體系下的生態循環發展模式,更好地推動縣域地區的經濟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樂,武春友.區域循環經濟概念及發展模式研究綜述[J].現代管理科學.2011(04).
[2]嚴澍.循環經濟視角下的四川地震災區鄉村旅游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2011(01).
[3]谷智.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金融支持研究[D].遼寧大學2012.
[4]陳建青.支持循環經濟的制度設計與對策研究[D].華東交通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