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20 10:19:39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產業發展需求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農業規模化;產業化;需求分析;科技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6-0055-02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江蘇省各地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加快農業規?;a業化進程。蘇北、蘇中土地流轉率達到30%~40%,據沭陽統計,該縣土地流轉達到50%,規模經營面積達到60%,在蘇南土地流轉的進程更快,吳江縣已在80%以上。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大量輸出,泗陽縣裴圩鎮全鎮約有70%的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以前一對夫妻只能種幾畝地,現在一對夫妻可以經營幾十畝地到幾百畝地,一個經營大戶只要雇幾個人,可以經營幾千畝地;以前一戶農戶只能養幾頭豬,現在一個專業戶可以養幾十頭到幾百頭豬,工廠化養豬,一個工人可負責2 000頭豬。隨著土地規模化、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村勞動生產率得到了極大的發揮。
現代農業規?;洜I與傳統的小農經營有著本質的區別。不僅經營方式不同,其生產的技術體系也完全不一樣。傳統的小農生產,主要依靠手工勞作,是勞動密集型的生產,要求精耕細作,勞動強度大,產品整齊度差,其技術主要是長期生產過程中的經驗。如陳永康的水稻生產經驗就是傳統的小農生產的技術典型。現代農業是規?;纳a方式、產業化經營形式,主要借助于農業機械化,只要少量的職業化的農民,勞動生產效率高,勞動強度低,產品整齊劃一,是標準化的生產,它的技術體系是在綜合各種環境條件,依據成本核算,科學設計出來的精確農業。因此在現階段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過程中,了解掌握規?;?、產業化農業發展的技術需求,研究建立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產業技術體系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農業規?;?、產業化發展迫切需要著力解決農藝與農機脫節問題
長期以來,農藝與農機的脫節是中國農業生產發展的一大詬病。從事農藝科技的人員與農機設計者之間的溝通較少,搞農藝的不懂農機設計和生產的復雜,搞農機的也不了解農藝發展需求的不斷變化。農機與農藝之間的矛盾主要是:農機與作物品種之間的矛盾,農機與耕作制度之間的矛盾,農機的單一性與農藝的多樣性之間的矛盾,農機的固定性與農藝的多變性之間的矛盾,農機有限的可靠性與農藝較強的農時性之間的矛盾,國外農機與中國農藝之間的矛盾。農機與農藝的矛盾不僅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且牽涉到農業部門和農機部門體制方面的問題。
農業規?;?、產業化發展為農業機械化打開了發展的空間。農業機械正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的各個過程。2011年中國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54%,“十二五”末要超過 60%,也就是說目前大多數的農業生產操作是由機器完成。而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又對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機化正深刻影響著作物品種選育方向、耕作制度變革方向、栽培模式改進方向。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日益從以生物技術為主向生物技術與機械化技術并重及輕簡栽培方向轉變。
當前,要從培育適合機械化生產的作物品種,制定適合機械化生產的農業生產技術體系,研制適合農藝要求的農業機械等三個方面著手解決矛盾,推進農機、農藝融合。要立足建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需求,大力研發推廣增產增效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機化技術。針對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安全的戰略需求,以基本實現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和經濟作物關鍵環節機械化為目標,重點突破水稻、小麥、油菜、棉花等機械化技術瓶頸,形成適宜不同區域、農機農藝融合的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針對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需要,重點研發推廣果蔬茶、設施園藝、設施養殖、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等領域關鍵技術與裝備。針對丘陵山區種植制度多樣、規模小、種植分散的特點,大力研發推廣小型、輕簡型農機化技術與裝備。針對促進節能減排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研發以精準變量作業技術為核心的高效農機裝備,加快普及保護性耕作、旱作節水、土地深松、秸稈還田、高效施肥施藥等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能節地農機化技術。
三、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需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主導產業技術支撐體系
近年來,農業新的經營主體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業龍頭企業、私營農場、種養大戶不斷發展壯大。在農業規?;?、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延伸產業鏈,其生產過程包括產前、產中、產后多個環節。產前品種的選擇、農業生產資料等投入品的準備,產中育苗移栽、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產后的產品收獲、加工保鮮,每個環節都有很高的技術含量,需要多項技術的配套。沭陽種糧大戶滕云飛,以前水稻曾達1 400斤畝,現在只有1 000斤左右,小麥曾達1 000斤,現在只有700斤,產量越來越低,問題出在秸稈全量還田上,技術不過關,播種質量差,田間發酵嚴重。還有一個食用菌合作社,夏季日產草菇四五千斤銷往上海,就是解決不了采后運輸過程中的“開傘”問題,使得效益大降。產業鏈上的技術“瓶頸”成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大障礙。而單項技術的推廣又遠遠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生產上因技術不配套而影響產業發展的現象屢有發生。因此,加快構建完備的技術創新體系,對農業發展的各個領域、各環節提供技術支持,成為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保證。
長期以來,我們的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側重于單項技術突破,解決生產中的某個關鍵技術問題,產生的科技成果在生產中應用往往受到其他條件的制約,轉化效率低,推廣時間長?,F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是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整合多方面的科研力量和科技資源,建設從產地到餐桌、從生產到消費、從研發到市場,各環節緊密銜接、環環相扣的產業技術支撐體系。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是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舉措,是科技支撐農業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是科研組織管理模式和管理機制的重大創新。要認真梳理產業技術需求,完善產業技術鏈條,突破關鍵技術,快速形成一批能支撐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技術體系。重點開展優質高效糧棉油生產、現代設施農業、生態規模養殖、循環農業、觀光農業等技術體系研究。根據產業發展特點頂層設計好各個技術環節。充分利用省自主創新專項資金的調節作用,推動跨行業、跨區域、跨領域科研力量協作,縱橫交錯,協同配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四、三大領域主要科技需求和技術體系構架
(一)糧棉油生產
糧棉油生產面廣量大,由于不同作物的特殊性,機械化水平發展不一。稻麥機械化水平最高,油菜、玉米次之,棉花、甘薯、花生等作物還在探索之中。秸稈利用難度依然較大。要積極探索利用機械化進行深耕深松、精量播種、精準栽培、均衡施肥、地膜覆蓋、保護性耕作、統防統治等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
1.水稻生產。移栽水稻:(1)選育優質、高產、多抗粳稻品種,特別是要抗水稻條紋葉枯病、抗倒伏。(2)適合機械化栽插的工廠化育秧技術。(3)機械化栽插的高產農藝要求。(4)高效農藥及植保設備研制。(5)水稻機械化收割、烘干。(6)秸稈還田技術。
直播水稻:(1)選育適宜直播的水稻品種,主要對生育期有嚴格要求。優質、高產、多抗粳稻品種,特別是要抗水稻條紋葉枯病、抗倒伏??钩輨┧酒贩N。(2)機直播技術及農藝要求。(3)直播稻田的除草劑應用技術(直播稻雜草是一大難題)。(4)其他同移栽水稻。
2.小麥生產。(1)選育適合當地種植的高產、優質、多抗小麥品種??钩輨┬←溒贩N。(2)一次完成碎稈、滅茬、開溝、施肥、播種、鎮壓等項作業。難點是一播全苗。(3)除草劑應用技術。(4)小麥機械化收割、烘干。(5)秸稈還田技術。
3.棉花生產。(1)選育早熟、適合機械化采收的棉花品種。高產、優質抗蟲棉品種。(2)機械化高效育苗、移栽技術。(3)機械化直播地膜覆蓋技術。(4)適合機械化要求的化控技術。(5)適合農田使用的高效農藥及植保設備研制。(6)機械化采收設備研制。(7)秸稈處理裝備研制。
4.油菜生產。(1)選育適合本地栽培機械化采收的高產、“雙低”、抗病油菜品種(株型緊湊、抗裂角、抗倒伏、菜籽成熟趨于一致)。(2)直播技術、除草劑使用技術。(3)育苗技術、機械化移栽、合理密植技術。(4)機械化收割、烘干。(5)秸稈還田技術。
(二)規模養殖
規模化養殖的技術需求主要在養殖設施的建設、設備的更新和畜禽糞便的處理上。
1.規模養豬。(1)優良種豬的選育。(2)現代化豬場的選址、可移動、不固化土地豬舍的建設。(3)“豬―沼―菜”種養結合循環技術。沼氣發酵技術,沼液的輸送肥田技術。(4)生態發酵床養豬技術。(5)母豬繁育技術。提高繁殖系數和仔豬成活率。(6)飼料加工和營養配方技術。(7)疫病防治技術體系。(8)豬場監控技術及裝備。
2.規模養禽。(1)優良種禽的選育。(2)養禽場的選址。(3)養禽場的建設、設備的研制和創新。(4)網床養雞技術。(5)林地規模化生態養雞技術。(6)孵化繁殖技術。(7)疫病防治技術體系。(8)糞便無害化處理技術。
(三)園藝作物
園藝作物用工量大,種類繁多,特別是丘陵山區的果樹生產,地勢高低不平,種植模式多樣化,給果樹機械化生產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產品的保鮮加工是一重點。
關鍵詞:農業產業集群;信貸供給;產業鏈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3-0-02
一、引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新型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得到不斷的創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鏈、農業產業集群等形式逐步進入人們的視野。其中農業產業集群是將產業集群理論運用到農業發展中可以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競爭優勢,形成集聚效應,通過分工協作實現規模效益、促進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但是與國際農業產業發展相比,目前我國農村金融體制仍不健全、資金供應不足,甚至很多比較落后的農村地區存在大片的金融空白。嘉興作為浙江省的農業大市在發展過程中同樣面臨著相似的問題。因此,通過對農業發展中各個主體對資金的需求量以及具體需要何種類型金融產品的調查,能更好地找到相應的解決途徑,對農業的發展來說有著深刻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調查背景
1.嘉興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形勢成效明顯
嘉興市的農業發展成熟,基礎好,潛力大,具有特色產業,區域布局清晰。其中,畜牧、蠶桑、設施蔬菜、花卉苗木、名特優水產品、優質水果和優勢特色食用菌等為主的七大主導產業區域格局基本確立。嘉興市在地域上基本形成了以嘉善縣、南湖區、海鹽縣、平湖市為主的生豬養殖集聚區,以海寧市、桐鄉市為主的繭絲綢產業區,以嘉善縣、南湖區、平湖市交界處為中心的東南部大棚瓜果蔬菜設施農業區等。這些成熟的農業集群,便于分析農業產業集群中供應鏈的共性,可以得到更準確的供應鏈金融現狀的資料,有利于后續研究的開展。
2.當前金融支持農業新發展形式尚存在升級空間
嘉興現代農業發展起步于改革開放以后,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效益為中心,邁出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第一步,成為全省農業發展的先行區。但客觀分析嘉興農業現狀,與現代農業的要求仍有相當差距,仍存在以下問題:自主創新能力弱,技術應用水平不高;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嚴重,治理難度大;產業化程度不高,農產品精深加工率低,缺乏大的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農民整體素質不高,組織化程度低下;大部分農產品在市場分級、精細程度、產品品質等方面與國際市場要求尚存在很大的距離,難以適應城鄉居民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
三、調查結果及其分析
(一)對農業企業的調查結果
在對農業企業發放的問卷中,共發放30份,實際有效回收25份。這其中包括了嘉興的龍頭及大、中、小型各個層次的企業。
在融資渠道的選擇上,大多傾向于商業銀行的籌融資方式。由于商業銀行的利息率相比于債券等籌資方式,比較穩定。在影響農業企業融資的主要因素選擇中,選擇企業規模的占絕大多數。企業在選擇向銀行貸款遇到的主要問題中,大部分選擇了缺乏有效擔保。說明商業銀行貸款的主要條件是需要有效的擔保,而有效的擔保則與企業的規模大小有一定的相關性。企業在進行籌融資的過程中,商業銀行為了控制風險,需要固定資產的抵押和有效的擔保,從而對企業的籌融資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在從銀行獲得貸款時,企業注意方面的選擇,我們可以看出企業在選擇銀行時更加注重的是效率,由于銀行的審判時間影響了企業的一些決策方向,所以獲得資金過程的時間越短越能夠得到企業的歡迎。在各個金融機構當中,能夠獲得的貸款的金額十分接近而且利息率相差也不會很大,所以放貸速度更加成為了主要的選擇因素。
問卷反饋中可以看出,大多數企業并不了解或者采用除商業銀行的方式進行籌融資,其他的籌融資的方式的宣傳力度有限,是企業拘泥于商業銀行貸款的形式中,降低了市場中資金的使用和流轉效率。商業銀行的貸款程序以及法規已經比較完善,所以能夠得到大多數企業的青睞,其他的籌融資方式還需要完善其法律法規。
在選擇農業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原因中,企業希望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放寬貸款的條件,同樣也希望政府能夠通過改善融資、擔保體系來使企業能夠更輕松、更多地貸到款。
(二)對個體農戶的調查結果
調查結果中,個體農戶的家庭人口數約為3.2人,其中在外務工人數為1.8人,平均每戶有耕地面積0.945畝。2012年家庭人均收入為14365元,其中涉農收入為5315元,務工收入為9049元,總支出約為7811元。在農戶的收入形式中工資收入占到了63%,超過了涉農收入。在調查的農戶中,大多數家庭只是將農業生產當作副業。除去家庭中未參與生產勞動的人員,家庭中主要的人都基本在從事在第二、三產業的工作。
在調查人群中,約有89%的人有銀行貸款的需求,但只有37%的人得到了當地銀行的滿足。在2010年至2012年中,有21%的人得到了銀行信貸。個體農戶基本都存在著資金的短缺,主要是以短期且小額的貸款需求為主。
在2010年至2012年中獲得的信貸有81%屬于農村信用社,7%屬于農業銀行,2%屬于郵政儲蓄銀行,8%屬于村鎮銀行,1%屬于小額貸款公司,1%屬于其他金融機構。在信貸的擔保抵押方式中,有8%是憑自己信用貸款,14%是找人擔保,73%是以房產抵押,3%是以存單、國債等質押,還有2%是其他的方式。在向金融機構貸款的方式中,農戶傾向于農村信用社,并且主要是用房產和擔保人以及個人信用為主,最多的是房產。相對于企業,銀行貸給個體農戶的風險要大上許多,所以基本上只接受固定資產質押的方式,這樣在個體農戶需要再次進行貸款時,就缺少了有效抵押物。而即使獲得的信貸資金89.29%投向于子女上學、蓋房、婚喪嫁娶、支付醫療費等生活性支出,由此可以看出,個體農戶用于農業再生產的比例十分有限。
在需要多少資金才能滿足現在的生產生活要求的問題中,農戶需要的資金額度在各個層次都有,但主要是小額貸款。個體農戶的資金需求主要是一些生活過程中,小額資金的周轉,所以只需要滿足個體農戶的小額貸款的質押、信用評級問題就能大大地滿足農戶的需求。
在向他人借貸的借貸利率調查中,有20%是在10%以下的利率,有26%是在10%到15%的利率,有46%是在15%到20%的利率,有7%是在20%到30%的利率,有2%是在30%以上的利率。在民間的借貸中,利率分布主要是集中在15%到20%,并且在各個層次的利率都有,相比銀行給出的利息率,民間的更加高一些。所以若銀行能夠解決個體農戶借貸的風險控制的問題,農戶就會傾向于選擇通過正規的渠道進行貸款。
(三)對銀行的調查結果
在對銀行的調查中,有近40%的銀行針對農業(的貸款占其貸款的發放總量比重超過50%。截至2012年3月末,浦發銀行的總資產達到133億元,各項存款余額112億元,各項貸款余額79.2億元。在發放的全部貸款中,涉農貸款占比82%,增幅高于全部貸款增幅。從調查得到的數據可以看出,對農業貸款的利潤率比其他行業較高。
農業信貸并不是十分方便,農戶貸款仍有門檻限制。銀行拒絕貸款給農業企業或個人的原因可以看出,如果能夠解決在貸款過程中,控制風險降低壞賬率,銀行還是愿意借款給企業和個人的。風險控制主要體現在信用評級和擔保物上,若能夠有完善的信用評級制度,則銀行能夠放心地借給信用良好的企業和人群,若能夠開發出多種擔保形式和擔保物,則能給更多的企業和個體農戶提供貸款的機會。
在調查中大多數銀行表示希望通過農業信貸支持促進農業產業集群。銀行能夠提供較低盈利貸款,說明還有大量的款項并沒有貸出,需要有更好的項目進行投資,如果農業通過集群發展的形式,降低農業本身存在的自然風險,提高農業的盈利率,相信銀行會十分愿意借給這些更低風險的農業產業,從而實現雙贏。
四、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從金融機構角度看
1.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滯后
嘉興從2004年就提出實施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農村環境面貌發生深刻變化,但是,農業弱質、農村落后、農民弱勢的狀況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尚未根本消除,體制政策制約已成為嘉興城鄉一體化向縱深推進的“瓶頸”。
2.嘉興市農業擔保機構數量偏少規模偏小
正常運作的農業擔保機構各縣、市、區平均還不到一家,這與幅員遼闊的農村市場與新時期農業經濟的發展要求顯然不相適應。
3.商業銀行收益低,難度大,服務不到位
對多數商業銀行來說,農業類貸款企業規模小,難度大,風險大,收益低。因此,專業人員配置極少,貸款品種設計、業務模式研究等方面重視不夠,服務不到位,這也是導致農業中小企業貸款難的直接因素。
(二)從企業角度看
1.企業規模小、層次低,有效抵押資產少
產業化程度不高,農產品精深加工率低,缺乏大的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全市農業龍頭企業僅有300家,且大部分的農業龍頭企業目前還沒有完全脫離家庭作坊式的經營方式,總體上規模較小,創品牌能力不足,輻射面不寬,帶動力不強。絕大多數農業龍頭企業都是從事初級農產品加工,精深加工不多,科技含量較低,附加值不高。
2.受自然因素影響大,貸款風險高
農業中小企業,多是從事與農產品原料的生產、加工、銷售以及服務相關的業態類型,與立地條件聯系密切,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農業產業要素的復雜性、生產環境的多變性及不可控性決定了農業中小企業貸款較其他行業存在更多的不可控和高風險性。
(三)從農民角度看
1.農民缺乏貸款所需的抵押品
農民由于沒有足夠的抵押而缺乏獲取抵押貸款的能力,這是金融機構不予放貸的主要原因。另外,從銀行貸款,要辦理抵押,不僅環節多、手續繁,而且費用大,需要去公證部門公證,登記費、鑒證費、評估費等等各種各樣的費用相加,增加了農民從商業銀行貸款的成本。
2.農村現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制約農村金融業務的有效發展
目前我國農村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經營形式,導致生產規模小、可用于貸款抵押擔保的資產少,抵御自然風險能力差。農業專業化、標準化、規?;?、社會化生產水平低;農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缺少產業支撐,負債能力低。
五、對農業借貸機制的對策研究及優化設計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鼓勵金融機構支持農業現代化
嘉興地區農業發達且嘉興政府重視農業的發展。以往的嘉興市政府的政策中,政府注重的往往是直接對農民的補助,雖然這樣對農民的生活同樣有所改善,但卻不能有效地提高農民的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積極性。
由于農業和農業企業的高風險、低收益,金融機構支持農業現代化的積極性要低于支持高收益產業,因此,需要我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綜合運用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手段為金融機構提供政策扶持,吸引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業現代化的投入,鼓勵他們提高服務質量,而這也是國外的通行做法。如對金融機構開發的適合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的金融產品給予政策支持;對在縣及縣以下地區增設分支機構或金融服務網點的,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等。
(二)金融機構調整對農業產業的信貸政策
農業企業發展呈現特色化、區域化、集中化的趨勢,要求金融機構加強對縣域特色產業研究,加強與經濟開發區、工業集中區的金融業務整體合作,對企業信貸政策進行適時調整。嘉興地區的主要農業產業為桑蠶、雞鴨生豬等牲畜等,并且已經有了較為明顯的分區的集群特征。在這樣的特殊情況下,金融機構可以針對這點,對不同的行業設立不同的信貸政策。例如,針對桑蠶業可以創造用桑蠶的半成品、成品等作為質押物,從而可以增加貸款的可能性。
(三)加大農業小微企業產品研發力度,加強對市場需求、金融產品與同業比較研究
一是要針對農業微小企業客戶貸款金額小、時間急、期限短、頻率高、季節性強等特點,在有效防控風險的前提下,簡化貸款審批程序,提高信貸投放效率,積極探索縣域經濟環境下新的有效抵押方式。二是要根據農村產業發展的要求,對龍頭企業信貸產品進行完善。三是要針對農村商業的特點,積極推行符合縣域商業流通現狀的商業信貸產品,創新符合商業銀行控險要求的貸款方式。
[關鍵詞]農產品加工業;科技發展;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3)20-0029-02
1陜西農產品加工業科技發展存在的問題
1.1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水平整體落后
陜西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水平普遍落后,初級加工占有重大比例。2008年,全省大中型糧食加工企業中,從事糧食儲藏、面粉和淀粉加工等初加工的企業占到糧食加工企業總數的63.1%;肉類加工企業中,從事初級屠宰的企業占到肉類加工企業總數的74.3%。
1.2農產品加工裝備整體水平及其機械性能低
同其他先進水平省份比較,農產品加工業在陜西的裝備普遍落后,原因可能是受機械工業發展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整體制約。目前,技術裝備處于20世紀80年代的世界水平農產品加工企業占80%以上,只有5%的技術裝備處在世界先進水平。另外,大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設備簡陋、規模小,加工裝備的機械化程度低,必然造成加工能力低下。
1.3科技投入及成果轉化不足
農業科技資金投入少,農業創新能力弱。農業科技投入只占農業總產值的17%~27%。這使得農產品加工技術和水平很難得到快速提高,使得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弱,核心企業競爭力不強。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沒有獨立的研發中心和專門的研發經費,各級政府對農業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科研機制不完善、科研隊伍人才資源作用發揮不充分、示范帶動作用不強,這些都嚴重制約了農產品加工技術的發展,不能很好地為地區農產品加工業服務。
科技轉化能力低,高新技術未能很好轉化。全省食品產品萬余種,90%以上屬初加工和粗加工產品,精深產品少,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對相關產業帶動力不強,科技轉化能力低成為產業快速發展的瓶頸。
1.4缺乏科技創新意識,企業持續發展后勁不足
陜西農產品加工企業起步晚、起點低、規模小、整體實力較差,在科技創新意識、產品質量控制、研發條件、科研開發投入、知識產權擁有的數量、員工培訓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公司相比,差距大。多數大中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所謂“科技投入”或“高科技驅動”等,多是從國外進口設備,而不是用于產品和技術的創新與開發,沒有獨立的知識產權,抵御風險的能力十分脆弱。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效的科研創新體系十分必要。
2陜西農產品加工業科技發展的需求
根據農產品加工業科技發展趨勢及陜西農產品加工業科技發展現狀,陜西農產品加工業的重大科技需求有如下幾個方面:
2.1農產品深度加工關鍵技術的需求
2.1.1大宗農產品傳統加工技術的提升改造
陜西農產品重點需要開展肉制品、糧油、果蔬、乳制品、煙酒茶膠等大宗農產品的深加工關鍵技術的研究,重點突破酶工程、生物工程以及高效分離、殺菌、防腐、干燥等農產品精細加工技術,引進開發一批深加工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創出一批有較高市場占有率的名牌產品,建立若干農產品深加工示范生產線,扶持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形成一批科技創新基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強陜西農產品及加工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1.2需要農產品產后保鮮、深加工、資源多層次利用、產品系列開發生產的綜合配套技術陜西農產品生產存在用途不專、品質不高、定位趨同、效益低下等問題,迫切需要農業科技為優勢農產品生產提供系列優質專用良種,區域化、專業化、系列化、標準化的優質、高效、栽培(養殖)技術,以及配套的收獲、倉儲、運輸、加工、包裝等技術。
陜西農產品目前仍以鮮食、原料和初級加工品消費為主,產品的精深加工和資源系列多級化綜合利用水平普遍較低,產業鏈短、經濟規模小、附加值低,嚴重制約著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這迫切需要農產品產后保鮮、深加工、資源多層次利用、產品系列開發生產的綜合配套技術。
2.2技術裝備方面的需求
目前,陜西農產品加工業的重大技術裝備主要依賴進口,因而具有多方面的局限。一是設備進口,成本高,加大了產業發展的投資。而受投資影響,中小企業的技術改造得不到發展,制約了規模加工的發展。導致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生產工藝和關鍵技術裝備的落后,影響企業的綜合經濟效益和產品質量,削弱了企業的競爭力。二是設備進口,維修麻煩,配件價格高,更換配件費錢又費時,影響了加工企業的生產能力。因此,現階段陜西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裝備需要質量好、性能強、技術高的國內自主研發產品。
2.3技術創新方面的需求
陜西農產品加工業起步較晚,許多企業重引進、輕研發,重設備、輕技術。因此提高全省農產品加工業技術創新的能力,新時期有下列需要:
2.3.1技術創新方面的投入需求
投資在技術創新方面具有風險性,它需要巨大的一次性投入。陜西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需要建立健全相應的金融體制,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廣泛的融資渠道。
2.3.2企業應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需求
技術創新主體是指參與技術創新活動過程、并在技術創新活動中占主導地位。我國絕大多數加工企業技術卻不是技術創新的主體。陜西情況也一樣。長期以來,技術創新主體本末倒置,企業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次要的角色。而研究開發機構和政府成了創新的主體,這是很不正常的情況。
2.3.3技術創新信息服務作為中介的需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傳播技術的局限性很大。因此就必須用中介信息來搭起在確定何時創新、創新什么、如何創新,市場并不能提供明確的信息的情況下一座橋梁彌補不足。而陜西目前對中介信息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不到位,許多加工企業還沒有建立計算機網絡設施,還不能進行快速多渠道的信息聯絡,這樣,科研院所和高校與市場在創新技術方面難以直接聯系,這一方面造成企業的技術創新過程受到了較大限制。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創新成果也難以及時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2.4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與質量控制關鍵技術的需求
2.4.1食品安全關鍵技術
針對陜西農產加工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關鍵問題和“入世”后所面臨的挑戰,研究開發食品安全檢測技術與相關設備,建立食品安全監督與評價體系,構建陜西食品安全科技支撐平臺,滿足對農產加工食品安全保障和進出口貿易的需要。
2.4.2農產品加工質量標準與全程質量控制技術
陜西農產品加工業盡管已采用國家或行業標準,但普遍標準舊,在有害微生物及代謝產物、農藥殘留量等食品安全與衛生標準上與國際標準相比差距大,不能與國際市場接軌。針對這些問題,迫切需要開展重點農產品技術標準及檢測技術的研究,借鑒國外推行GMP、HACCP、ISO9000質量管理規范的先進經驗,構建陜西大宗農產品主要加工產品的質量標準體系,提出與國際接軌且適合陜西實際的大宗農產品加工全程質量控制技術規程,促進加工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3陜西農產品加工業科技發展的對策
3.1技術創新的推進和增加科技資金投入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根本出路科技和市場一樣,是農業產業化的起點,也是農業產業化得以騰飛的雙翼和升級的階梯。農產品加工業只有以科技為先導才會持續發展,成為實現農村現代化的有效途徑。政府要加大農產品加工的科技投入力度,全面部署農產品加工業科技的發展,切實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扭轉產后科技投入不足的問題。同時,在“十二五”期間的各項科技計劃中重點予以支持,實現重大突破。
3.2采取投入主體多元化的形式,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業技術創新及產業化發展示范基地農產品加工發展的重要前提應該是加強農產品加工基地建設,逐步實現質量標準化、加工原料規格化、生產規?;⑵贩N專業化、運營一體化。建議科技廳在全省范圍內,選擇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農產品種類,在重點生產區域,采取多元化投資的形式,重點抓一批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及產業化發展示范基地。
3.3引導科研單位的參與,實行產、加、銷一體化,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產業升級實行產銷一體運行,以市場為導向,從而獲得比較豐厚的回報,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實行“公司+農戶+科研院所(高校)”的新型運營模式,促進三者的緊密結合,探索出以企業為龍頭,以科技為先導,以農戶為依托的新型產業化、規?;\營機制,實現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促進農業產業化的深化與升級。
3.4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與技術信息服務體系
市場、技術、信息三者都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要盡快建立健全可輻射陜北、關中、陜南的市場、技術網絡,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相應的專家咨詢系統,指導全陜西省農產品加工業健康發展,盡量減少一哄而上、盲目重建的現象。
參考文獻: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分包,投包,農業政策。
農業產業化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是農業體制的創新和生產經營方式的變革,是在鞏固的基礎上,把小生產變為大生產,實現農業規?;?、集約化、企業化經營的有效途徑,也是農村穩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力措施;扶持、引導擴大農民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走農業產化之路,是當前農村工作重中之重。
一、關于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資源開發為基礎,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主導產品,按照產、供、銷,種、養、加,貿、工、農,農、科、教一體化經營的原則,把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各個環節結成統一的利益共同體。在實現形式上表現為生產的專業化,布局的區域化,服務的社會化,管理的企業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本質特征是:以市場機制組織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使三者之間由原來的單純買賣關系變為以利益為紐帶,以契約的方式結成利益共同體,形成促進農業發展的新機制,實現利益一體化。
從制訂戰略性政策的角度來認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內涵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推進農業運行的全過程,其中除農業產品市場化外,特別重要的是作為農業生產資料的土地和技術的市場化;二是推進農業運行的高度化。一方面是將傳統的低級產業一一糧食種植業降低比重,通過發展其它種植業,用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式,促進農業高度化發展;另一方面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使農業向第二產業延伸提高其附加值,再則是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含量和水平,使大工業技術和"實驗室"技術能普遍而有效地運用于農業生產的全過程.三是實現農業運行的有序化,不但使農業生產各部門要有組織性地進行局部的分工與協作,而且還要實現全社會范圍內農業資源的有序和有效配置。
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農業從傳統的產品生產演進到商品生產,農業商品化、市場化經營明顯區別于計劃經濟時期的產品農業?;谶@一認識上的轉變,將為政府制定和實施農業政策注入新的內容。如何實現農業增產只是問題的一方面,實現農民增收才是我們工作的中心。這是因為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農產品市場已經實現了"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農產品短缺的歷史將一去不復返。過去一提到農業往往意味著農業生產以產出為首要目標,現在所說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首先必須認識"經營"農業的真實含義,即搞農業生產要與賺錢掛鉤;農業不再是過去的"從田頭到地頭"只求產出不求收益的統購統銷的模式,而是要使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一直延伸到"餐桌",讓農業經營者利用市場機制獲得和投資其它產業-樣的平均利潤。農業不僅包括傳統的種植業,也涵蓋畜牧和水產養殖業的向產前和產后的延伸。在產業化經營農業的觀念下,過去單個的某一種農產品都形成了一個產業鏈或產業體系,整個農業將呈現為眾多的各具特色的"鏈條型經濟"格局。積極探索種、養、加相結合,農、工、商綜合經營,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方式,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從根本上提升農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竟爭力,實現農業的深度和廣度發展,是制訂和實施農業產業政策基本點。
"經營"農業還體現人們對農業的需求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們在對農業產品的質量和多樣化提出新要求的同時,也要求農業功能的多元化,出現了"生態環保農業","旅游觀光和休閑農業"等新的內容,這就要求農業生產者要實現質的飛躍,不僅要懂得農業生產的"田間管理"而且還要懂得農業的經營管理,要樹立競爭意識和品牌經營意識,講究市場營銷策略,努力開拓國內外市場,要借用工商企業管理的理念,用工商企業的經營之道去經營農業生產,推進農業的企業化建設。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另一種含義是對農業再生產過程的整合,它包括相關各經濟利益主體的明確分工和利益的合理分享,這是"利益共同體"的內在要求,最終能使各相關的利益主體都得到保障的同時實現降低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市場成本。目前,農業產業經營實現形式是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實行基地化,集約化生產,這種模式是由具體的農產品生產引發和拓展而成的。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基本上屬于這個層次,雖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績,但仍屬于起步階段。"公司十農戶","訂單農業"多受制于市場開發不力,流通渠道不暢及信用關系脆弱等因素的影響,農民時有增產不增收的現象,靠"田頭擺賣",小商小販式地"慘淡經營"。因此,尋找農戶小規模經營與社會化大市場對接的有效途徑,通過生產要素的合理流轉和配置及在產業鏈上的分工與合作,將各經濟主體的利益有機地結合起來,轉化市場風險,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應成為我國政府農業工作的基本出發點。
農業產業化經營呼喚政府職能的轉變,因而對政府指導和管理農業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在農業產業化經營條件下主要是通過相關政府和法律為各參與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從制訂政策的角度來把握,一是要發揮農民主體精神和首創精神,遵重農民意志,不搞硬性搭配,不搞一刀切,實行自愿、自覺的原則,以典型示范引路,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引導農民調整生產要素結構和產品結構,提高農業效益。二是要加大各級政府農業管理機構的設置和職能定位的改革力度,從創造"產業化"農業和"經營"農業的良好環境出發,切實轉變工作思路,為農業產業化發展保駕護航。三是要重視農業產業化經營人才培養。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農業生產產品化的觀念使農業商業化經營未能獲得全社會認同,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奇缺。因此,要十分注重發現、培養農業經營人才,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積極引導具有市場開拓能力人才投身農業產業化經營。
二、關于農業產業集約化、規?;l展
沒有土地規模經營,就沒有高效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這是國內外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樸素而寶貴的經驗。農業產業化作為我國農業市場取向改革的繼續和延伸,必然要求引入新的市場關系。作為生產要素之一的土地市場建設尤其為首,因此,必須加快培育農村土地市場,實現農地流轉的市場化。目前我國土地經營大都停留在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的"分包"這一層次上,土地經營規模狹小,地塊零散,調整頻繁,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沒有形成,極大地阻滯了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另外,個體農民無力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和進行農業技術改造,集體組織的弱化難于將分散的勞動集中起來,削弱了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的后勁。這種分散經營的結果還會引致土地低效率利用,同時也無法滿足"大農業"所要求實行機械化,規?;a的條件。筆者認為:制訂相關并實施有關政策,建立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通過土地入股的方式實現分散的土地使用權再次集中,把土地資源的配置問題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問題結合起來,促進農業土地資源向優勢產業和優勢龍頭企業轉移是當務之急,是我國解決農業產業化經營所面臨問題的關鍵性工作。
前提下,平均分包形成的土地使用格局已不能適應社會化大生產、大市場的要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地的稀缺性進一步提高,土地經營格局的相對凝固化使想多耕地的人不能多耕,不想耕地的人又不能不耕;耕地的人不愿增加對土地的投入,不想耕地的人又不愿放棄所承包的土地。這樣就不利于土地向農業龍頭企業集中,不利于土地的規?;?,集約化經營,也不利于農業勞動力進一步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平均分包土地只能解決農民基本生活條件問題,對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土地利用率來說存在明顯缺陷:(一)、農業粗放經營,規模過小。(二)、出現農戶兼業或棄耕現象,土地丟荒,降低土地效率。(三)、國家集體因發展和建設需要征用農村土地十分困難,不利于農村城市化規劃與發展,妨礙農村小城鎮建設。(四)、土地開發和流轉過程中經濟利益分配不公。(五)、因征地完全失去土地的農民的生活難以保障。為此,把解決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承包權問題作為突破口,改"均田制"為"投包制",實現土地經營從"公平"到"效率"的飛躍,是新時期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結點"。建立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的基本設想是:在不改變原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將土地折價入股,農戶土地經營權轉換為土地收益權,土地經營從實物形態轉換為價值形態,使土地收益和分配股份化,從而保證了農民承包土地的收益。,通過股份合作社(村、鎮集體經濟實體、農業公司)土地所有權的入股,把所有權同處分權分離開來,集體的土地所有權不變,土地處分權在股份合作社里,收益權在農戶手中,實現土地"三權"分離,這樣使土地可以在股份合作社或更大的范圍內集中、流動和合理規劃使用,實現更大規模,更高起點上配置土地資源。農業也就能夠由粗放經營走向集約經營,由小生產轉向大市場。
目前,我國正積極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三高"農業,逐步形成開發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農業商品基地,對增加土地效益,實現農業專業化生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農業基地化、專業化生產并非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終結,它僅僅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前端,是初級階段。從土地使用權結構上來看,"基地化"生產,是以農戶分散生產為特征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集中了大量的農戶進行同一品種、類型的農業產品生產。這種以分散農戶做主體的生產模式,必然不能適應靈活地變換農產品種的生產。由于分散經營的模式自身存在不能適應市場變化的缺陷,農戶的利益只能命系于目前單一市場功能的"龍頭企業",而這種帶有明顯"中介"性質的組織和農戶之間并未能達成"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共識,脆弱的信用關系常常因為市場價格變化的不利影響而相互毀約,使處于相對弱勢的農戶利益得不到保障。
和我國中西部地區相比,廣東順德、南海、東莞等農業產業化發展程度要高一個層次。這里"農田基礎設施的建設較好"、"農業科技投入較大"、"農村信息網建設較快"等。但筆者認為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他們敢于大膽革除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舊的土地管理體制,建立了加速土地使用權有償流轉的機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順德、南海在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建設中走在全國的最前頭,早在1993年便開始了以土地使用權為中心的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這項改革在保證集體對土地的所有權的前提下,改變土地分散經營的格局,從整體上對土地資源進行綜合規劃和利用,促進土地的合理流轉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并通過向村民配置股權,把土地承包經營權轉換為土地收益權,進一步明確了農民在集體經濟組織中的地位,明確了產權關系和利益分配關系,保障了村民承包經營土地的收益權。目前他們在進行"固化資產"改革,就是將村里集體資產、土地量化成為若干股,其中20%為集體股,80%為個人股。集體股所得紅利用于村里公益事業各項集體福利,個人股按聯產承包責任制或現在可以入股的人數平均分配,股份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流通、轉讓。土地管理權歸村、鎮股份合作社,股份持有人有投包土地使用權的優先權……。他們改革的成功之處在于:(一)、實現了土地資源的重組。由于農戶土地經營權由分散承包向投標集中招包方式轉變,承包期內農田基本建設投入有了保障,大規模利用土地成為可能,建設農田"園林化、布局區域化、作業機械化、農藝規范化、經營規?;?、服務社會化、管理科學化"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便有了條件。(二)、由土地資源的重組引發勞動力資源重組。因為推行股份合作制后,保障了農民對土地的收益權,使土地的承包權與經營權從原來不可分割關系轉變為可分離關系,為部分有資金有門路的農民放棄對土地的"依戀"提供了條件。他們從被"束縛"的狀態中解放出來,一心一意從事第二、三產業,加快了農村過剩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實現了勞動力資源的優化組合。(三)、一部分有技術專長的農民(當地農民、外地農民和外商等)通過投標獲得了發展規模農業和"三高"農業所需的"大土地",使"龍頭企業"的成長、發育有了根基。因為建立在土地規模經營基礎上的龍頭企業(即擁有自有土地使用權、擁有自有生產基地的大型農業經營者)才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力軍,一句話,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最終需要"大農場"的建設來奠基。(四)、實行土地"三權分離",改變了原來因人均分包土地,使土地難于集中規劃和合理利用的狀況,為土地集中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管理創造了條件,加快了農村城市化進程。
目前,我國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基本上沒有形成,從全國范圍來看,土地在農戶之間的調整大都采用行政方式為主。土地作為農業生產中不可替代的生產要素,如果不能實現流轉的市場化,那么農業產業化經營必定是殘缺不全的。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農村土地市場化問題的研究,發揮政府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在充分照顧我國農民各方面利益的基礎上,制定和實施農業土地使用權流轉政策,用市場化的理念實現土地資源向大型龍頭企業、農業公司集中,進而實現農業土地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三、關于龍頭企業培育與建設
培育經濟實力較強、具有健全銷售渠道和較強農產品深加工能力,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的農業龍頭企業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調整中,龍頭企業擔負著開拓市場、技術創新、引導和組織基地化生產與農戶經營的重任,是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調整的重要力量。
"公司十農戶"的經營模式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按照"一體化"農業的要求,全面重新配置資源,形成一大批產業關聯度大、技術裝備水平高、經濟實力雄厚、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使其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中占有相當份額,形成農業主導產業和產業開發體系,使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在農業增加值中的比重有較大提高,帶動更多的農戶和生產基地,促進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目前,在未能形成大規模、集約化農業生產的情況下,把龍頭加工、流通企業建設好不惜為明智之舉。農戶可根據加工企業對農副產品原料的需求狀況來調整自己的種養結構,將自己的生產進程變成產業鏈上的一個有機環節。這樣,通過龍頭企業的組織與帶動,使眾多的分散經營的小農戶逐步走向專業化生產,從而在一定的經濟區域內形成了規模化經營。大力發展加工型龍頭企業,使更多的農產品在深加工中成倍增值,改變我國農產品加工能力不足,包裝落后,銷售渠道不暢狀況具有積極意義。據了解,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大都在農業產值的三倍以上,而我國還不到80%。發達國家農產品的加工程度-般都在90%以上,我國只有20%一30%。因此,必須把培育龍頭加工企業作為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關鍵工作來抓。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國農業生產應選擇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方向,構建擁有自有農業生產基地的"大農場"才是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的根本出路。目前,由于我國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帶動力弱,普遍存在組織程度低,產品流通渠道不暢等問題。尤其是企業與農戶各個環節的聯結上沒有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穩定機制,影響了農戶追求產業化規模經營發展的動力。因此,政府農業工作機構如何轉變職能,創造條件,加快龍頭企業尤其是具備市場開拓能力的大型企業建設和規范顯得特別重要。:
目前,我國沿海地區外商投資經營的農業開發企業正發揮著重要的帶動和龍頭作用,這也是我國龍頭企業建設的重要力量。我國政府應充分認識并制訂實施優惠政策,大力引進國際先進農業企業管理人才和吸收先進管理技術。學習外商興辦農業企業的管理經驗,積極推行農業企業化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外商資汛靈活、渠道暢通的優勢,,拓寬銷售渠道,拓展國內外市場,解決農民"賣難"問題。同時要突破引進外資只興辦工商實業的傳統觀念,大力倡導引進外商興辦農業。
培育龍頭企業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真正將農業產業化模式與市場機制結合起來,我國政府農業工作重心應放在支持、引導、協調、規范和服務上。實施政策的著力點應放在為農業發展提供諸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公益性技術服務,金融、信息服務等"公共產品"上。特別應避免培育龍頭企業時政府農業機構具體介入,因為那樣做將違背市場經濟中市場主體要做到"四自主"的最基本原則。各級政府應清醒地認識到,市場機制的誘導才是企業真正成長、壯大之道。出臺引導、扶持政策為的是鼓勵農業生產的組織創新和技術創新,使之不斷提高和改善農業經濟效益,而不是因政策的實施或因政府的硬性捏合,象設立政府工作機關那樣"人為造就"龍頭企業,最終造成農業"龍頭企業"的建設和培育對政府的嚴重依賴,削弱農業的組織創新能力,并讓政府財政背上包袱。
四、關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然涉及到土地使用結構調整和農產品結構調整。這是農產品市場狀況發生變化的結果。目前,我國農業經濟所面臨的市場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表現為農產品的供需狀況已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急劇轉變。從市場需求的變化來看,在解決了溫飽和進入了小康階段后,在食品需求當中,增長最快的不是作為原料的初級農產品,而是經過多次加工具有較高附加值的農副產品,消費者的食品支出中歸初級農產品生產者的份額日益下降。相反,對肉、禽、蛋、魚和蔬菜、瓜果類副食品的需求明顯增加。市場需求的變化方向已通過市場價格機制明確指示農戶縮減或淘汰目前已不受歡迎的傳統作物和品種,特別是質量低劣的品種,而開發和擴大具有市場潛力的新興作物或新產品種植成為農業企業家能否在農產品市場中獲利的關鍵。另一方面,農業生產成本發生也發生了變化,農業勞動力機會成本的上升,誘發農業工資的攀升,隨著耕作方式的改變,種植業更多地依賴化肥、農藥和農膜等現代物質的投入,由于這些投入品的價格不斷上升,使種植業在農業產業結構中處在最不利的地位,糧食作物中的一些傳統品種,盡管受到強有力的行政干預,種植面積仍然大幅度減少,農戶們只好被動地應付那種"用最好的土地來生產最不值錢的東西"的政策。與此同時,新的、比較優勢產生,使一大批新興品種和優質品種的開發和引進,農產品結構正在廣大農村發生深刻變化,再考慮到"入世"將帶來農產品市場的整體開放,有理由認為,這種市場格局的深刻變化將導致全國性農業基本矛盾的尖銳化。調整農業產業和產品結構正好是這一市場格局變化內在要求。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歸根結底是實現在新的市場格局中的農業效益和體現農業結構變化中的比較優勢。所以,從制定政策的思路上考慮,為保持農業生產的持續增長,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就必須把發展效益農業作為農業生產產業化經營的一項基本政策來實施。因為效益農業的實質是農民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農業,因而必然是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業,農業生產產業化的變革充分顯示了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也顯示了效益農業與農業現代化的高度一致性,這啟示著我們必須為農業的政策環境的進一步改善作出努力。因此,各級政府要從提高我國農業整體效益的要求出發,制訂切合實際的可操作性的政策,鼓勵農戶對農業結構作深刻的調整。我國目前調整農業結構最大的困難是在對用地結構的調整政策的理解和運用上,系列農業政策中對區域性糧食自給或基本自給目標的追求造成我國農業產出結構調整的范圍和靈活性受到限制。如何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政策適應當前農村市場經濟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又一重大課題。
主要參考文獻
1、廣東南海市農村改革試驗區資料匯編
[關鍵詞] 發展態勢 作用 政策投入
現如今,二、三產業的高速發展。作為根基的農業卻停滯不前,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只有擺脫農業落后這一瓶頸狀態,才能在新的市場經濟形勢下,立于不敗之地。加強農業產業化發展,對于我國經濟的協調健康發展有其重要的作用。
一、產業化現狀及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效用
我國農業產業群剛起步不久,還處在比較薄弱的基礎狀態。相對優勢較弱,但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所占的比例較大。如此高的市場占有率,如果扶持好這一產業,那將在我們的經濟建設的歷史中寫下重要的一筆,同時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也開拓了一塊肥沃的土地。為市場經濟的發展開拓了新的發展道路。對于農業產業化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
首先面對無情的市場風險,單個農戶的力量極其微小。只有團結起來,才能產生合力,更好地維護自身利益,建設我國農業產業化,將以前每家每戶分散了的土地集中組織到一起,根據區域、地理條件等不同因素因地制宜,制定適合當地農業發展的發展戰略,以整體對抗局部、凝聚對抗分散,形成規模效應,發揮比較優勢,從而提高農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和生產能力。
其次,以農業為基礎大力發展二、三產業。以農業的發展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加強產業化投入,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主張“產、供、銷”一條龍服務,自己生產自己銷售,省去中間商的涉獵,使農民獲得更大的經濟利潤。經濟收入上去了,農民的干勁也就更足了。同時,實行產供銷的一條龍發展模式,不僅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對農村過剩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提供了很大的解決方案。農民可以將自己的土地出租,在獲得租金的同時還可以在自己的田間地頭務工,即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又讓農民獲得雙重的經濟收入得到實惠。如此看來農業和其他產業既獨立又互相促進、緊密聯系。三大產業的協調發展,像一把雙刃劍,在提高農村人民生活水平和經濟效益的同時又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在市場經濟下,農業開始由以前的買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自由化市場轉化。隨著人民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需求層次也由以前填飽肚子為主的生理需求向更高層次的需求轉變。而我國的農業在這樣一新的形勢下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而今天,我國的農業從單單的注重量的增加向提高農產品質量上轉化。以優質的農產品、優質的銷售方式來迎合大眾口味,從而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
最后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中,各國之間的經濟交流和國際貿易越來越緊密,各國之間的商品貿易也由自己國家地區間的貿易向國際間不同國家間的貿易轉化,面對國際市場這一塊大肥肉,我國農業的強勢發展,有助于打開海外重工業為主輕工業缺乏的發達國家市場,將中國農業打入國際市場,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同時,加強對三農問題的建設,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縮小城市與農村的貧富差距對我國的長治久安、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有重要的
作用。
二、加強政策投入的必要性
不難看出,農業產業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如此則要求我們的政府給予農業發展的大力支持和扶持。農業是我國經濟的根本,所占比例大、牽涉范圍廣,憑借個人之力根本無法改變其現狀。只有政府的介入,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觀調控手段,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給予最大的政策支持,設置針對農業的管理機構和加強對農業的改革力度,為農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在貧富差距極大地今天,農民作為社會發展中的弱勢群體,需要政府給予極大扶持,加強農業產業投入,2006年1月1日在全國范圍內取消了農業稅,減輕廣大農民的經濟負擔,但我國依舊出現了有地無人種有田無人耕的局面,而廣大農村勞動力都參與到了南下的打工隊伍,造成我國的農業嚴重空缺。較大幅度增加農業補貼,讓廣大農民在免費耕種還可以獲得政府補貼,嘗到甜頭,參與到農民的一體化建設隊伍中來,同時農民的壓力減小了,也使農民的收入增加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消費欲望,促進貨幣的流通,人民生活富裕了,生理需求得到滿足,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從而主動地去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更加投入的為農業一體化服務。
加強新農村建設,在為農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的同時,還應加強對農業的技術指導,將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運用到農業發展建設當中。為農業的發展配備專門的技術人員,用以指導和幫助農民用先進的科學方法提高種養殖的質量,為通過自己勞動致富的廣大農民朋友提供技術援助,為其排憂解難,從而達到幫助廣大農民增產增收。有實例指出技術進步對我國農業增長的貢獻已由20世紀80年代的20%提高到目前的45%左右。由此可見科技進步在社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農民的收入增長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也是社會的一種進步。以科技為支撐,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加強新農村的建設。成功的新農村將在別的鄉村成為佳話、成為榜樣,能推動更多的鄉村參與到產業一體化建設中來,如此,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也增加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勢頭。在產業一體化進程中,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堅持科技興國人才強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建立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社會,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又促進了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市場經濟則應是以市場經濟為導向。政府在為其投入政策科技的同時,還應為其打造適合發展的銷售方式,根據市場的需求和未來需求的發展方向,打造能迎合市場發展的銷售方式。建立一支先進的銷售隊伍,為農民一體化進程出謀劃策,將生產的農產品推廣到市場之中,在市場中為其謀求一個很好的市場定位,去打造出出色的品牌效應,提升知名度從而更好的拓寬市場銷路。就如在四川達州市場上出現的舊院黑雞蛋,就是來源于四川萬源普普通通農家而做大做強,在市場定位上充分抓住廣大消費者追求健康的心理需求上,制定了迎合消費者口味的營銷策略,以其營養豐富,富硒,具有滋補、美容、延緩細胞衰老、提高人體免疫功能、保健等特殊功效打開了雞蛋市場,成為雞蛋行業的領先者。
參考文獻:
[1]宋海祥:加快農業經濟結構調整 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青海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J].青海統計,2001(C00)
我區通過多種形式扎實推進黑土地保護工作。一是農業“三減”工作。全區覆蓋測土配方施肥推廣面積126萬畝,覆蓋率達到90%,施用有機肥60.5萬噸。二是農藥廢棄包裝物處理工作。全區11個鄉鎮均設立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站,共投入各類專項資金25萬元,目前集中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物達到16.88噸。三是畜禽糞污綜合利用和治理工作。我區25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改造升級、糞污無害化集中處理中心及54處村屯公益處理站建設已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到100%,全區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5%以上。四是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工作。圍繞打通種養循環堵點,推動“糞污”變“糞肥”,促進有機肥科學合理施用,我區已建立肥效監測點20個、規模連片面積2000畝的示范區1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驗點4個。五是侵蝕溝治理工作。今年我區計劃治理侵蝕溝53條,涉及5個村屯,總投資1932萬元,目前已完成工程量10%,爭取11月末前完成工程量85%。
二、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
我區2020年省級下達高標準農田任務6.3萬畝,總投資7950萬元。項目涉及6個鄉鎮、12個村屯,建設內容包括明渠襯砌、涵閘、泵站、輸電線路、硬化路面等。目前已完成工程量93%,預計11月末陸續竣工結算。
2021年對上爭取高標準農田任務6.92萬畝,項目總投資8900萬元。項目涉及7鄉鎮、8村屯,建設內容包括田間路、橋涵、渠道襯砌、泵站等,目前已經完成工程量55%(76.4%是包含2020年結轉工程量),計劃12月末前完成工程量的65%以上。
三、畜牧產業發展情況
在保證牛羊和家禽飼養量穩中有增的同時,重點推進生豬養殖業穩步增長,以星海、雙喜、明宇、源豐等種豬場擴繁為重點,提高區內供種、供仔能力,降低外引帶來的風險,鼓勵中小養殖場戶擴大生豬養殖規模。截止三季度末,全區生豬、肉牛、山綿羊、家禽飼養量分別達到105.5萬頭(城調隊數字為88.1萬頭)、5.4萬頭、7.7萬只和688萬只,同比增長分別為24%、3.8%、11.6%和16%。全區各類養殖專業戶達7000余戶,規模養殖場150余個。同時加大畜牧業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新星萬頭羊養殖加工項目,目前已經開工建設,養殖場地改造已經完成,一期工程預計12月末前完成。通過以“龍頭企業+貧困戶+金融機構+政府扶貧資金”的養殖模式與扶貧資金養殖項目相結合,引進哈爾濱谷實生豬養殖項目,目前正起草擬定合同,預計12月末前完成前期準備工作。
咨詢是一個泊來語,英語寫作“Consult”,它的第一層基本意思是向人求教、詢問以便尋得資料和參考意見等;第二層基本意思是會診、看醫生;第三層基本意思是與人商量、商議。在中文的解釋中,咨詢就是“征求意見”。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指政府涉農部門,經營農業的相關企業或組織,在農業產業發展的問題上,向農業產業發展顧問、專家或專門從事農業咨詢的機構征求意見并針對農業產業發展問題的產生、發展和解決,提供專業化的分析和行之有效的綜合性解決方案及實施方法。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具體說就是農業產業發展咨詢等相關機構和團隊以科技為依托,以信息為基礎,綜合運用農業產業發展科學知識、技術、經驗、信息,按市場機制向政府涉農部門、經營農業的相關企業或組織等提供各種有充分科學依據的可行性報告、規劃、方案等創造性智力服務,為解決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各類社會組織面臨的農業產業發展的復雜問題提供幫助。
2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意識不足。一是目前在云南,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意識還不夠強,許多涉農企業尚未認識到農業產業發展咨詢對農業發展所起的“倍增”作用,“借腦”、“融智”、借助社會綜合配套服務“助我發展”的“導入”意識不足;二是一些已意識到農業產業發展咨詢重要的“先行者”,則對購買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服務的對象和做什么樣的咨詢、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如何實施咨詢意見、在咨詢中如何配合咨詢機構等許多問題都不是十分清楚,在相當程度上把做咨詢作為宣傳、炒作的手段。
(2)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作為一個產業尚未定位。雖然云南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已有了初步的發展,但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從產業定位上看仍存在許多發展障礙,突出反映在以下方面:一是部分專業咨詢公司注冊難,要有相應的各級管理部門頒發的資質,才具有資格;二是國家并沒有對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給出一個準確的定義,國家統計系統也沒有建立對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的一整套準確、完整的統計指標體系;三是從社會層面看,新聞媒體對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的報道經常概念不清,統計數據不準確;四是從農業產業發展的認識看,涉農企業及組織等對咨詢業體系認識不足,在需要咨詢服務時不知如何做,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企業對咨詢業體系本身缺乏了解。
(3)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支撐條件弱。一是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人員整體素質不高,行業隊伍建設滯后。目前還缺乏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人才專門的培養基地和健全的制度,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人才的個體知識結構、群體知識結構、科學專業搭配結構及年齡結構都還很不合理,農業產業發展咨詢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二是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手段的現代化程度低,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企業管理水平不高。目前咨詢機構普遍缺乏資金、信息庫,信息網絡的建設跟不上發展需要,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技術手段還比較落后,所提供的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服務個性化不夠,不能完全滿足客戶的需要。三是農業產業發展咨詢行業規范差、缺乏合理管理方法。尚未形成統一的行業管理,長期形成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機構少、各自為政的局面。
(4)農業產業發展咨詢市場行為不規范。一是市場化程度不高。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企業獲得咨詢項目往往是依靠人緣、行政隸屬關系或行業壟斷優勢。二是農業產業發展咨詢項目形式不規范。突出表現為農業產業發展咨詢項目合同談判上無細節安排、無咨詢人員具體要求、工作的階段性目標不明確、咨詢成果的操作性要求不確切、合同執行不嚴謹等。三是農業產業發展咨詢費用確定無標準。農業產業發展咨詢費用確定基于項目的來源,依項目完成所需必要成本之外的因素確定,而從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企業報價看,不同的農業產業發展咨詢項目需要支付多少成本、稅費也不十分清楚,缺乏合理的費率標準。
3云南農業產業發展咨詢對策研究
(1)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服務內容要向深層次轉變。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最初的服務是簡單勞動,比如幫助購買種子、詢問種植(養殖)情況、農藥化肥使用情況、農產品加工銷售情況等內容。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要轉變到為解決涉農企業如何發展才能帶動農業產業發展、為政府涉農管理部門決策農業產業發展服務層面上,最終為農民增收致富。針對農業產業發展前沿問題,如龍頭農業企業打造、農業產業發展專業人才瓶頸、農業產業贏利模式、農產品品牌策略等,開展深入的咨詢服務研究。
(2)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服務方式要向團隊協作轉變。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最初的作業方式是個人作業,即企業創立者是專家型咨詢人才,一個人帶幾個助手,靠個人智慧開展業務。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要求要組成農業產業專業團隊,如從事農業工作的注冊工程咨詢師、經濟師、農業工程師、農業專家等,形成協同作戰專業化運營的現代咨詢業發展方式。
(3)農業產業發展咨詢項目的獲得行為要進一步規范。農業產業發展項目要進行可行性研究,要有相關國家頒發的具有咨詢資格的企業才能進行研究。但在實際操作中,由農業產業發展項目主管部門來決定項目是否進行咨詢或者是由誰家咨詢企業來做,而沒有從真正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出發,進行可行性研究,最后的農業產業發展項目評審論證,也只是走一下程序,還是由項目主管部門領導決定立不立項。前期的咨詢活動,從進行可行性研究到形成決策咨詢報告過程,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很多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企業,沒有實際調研,只是根據項目實施單位提供的材料,按照格式規范一下,形成了可行性研究報告,無法真正起到決策參考作用。
(4)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企業或者機構有待進一步增加。目前云南具有國家建設部、國家發改委頒發的甲級資質咨詢企業或者機構4家,難以滿足農業產業咨詢需求,阻礙了農業產業咨詢行業的發展,咨詢服務質量難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