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16 08:14:14
序論:在您撰寫對生物學科的意見和建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及時糾正生物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實驗稿“教學建議”內容的本身并沒有問題,而有些教師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影響到生物學教學改革目標的落實和有效推進。為了及時糾正這些問題,更好地落實教學建議的精神實質,2011年版教學建議內容的呈現更加簡明、科學,避免了歧義的出現。
1.落實教學目標
2011年版增加了“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其側重點也應有所不同”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乎學生一生的發展”的內容。這種修訂可能是因為,一方面,近十年來的生物學教學改革實踐,教師在制定課堂教學目標時,重視“三維一體”的目標形式,普遍存在追求“大而全,多而高”的目標制定傾向,忽視了一般目標與重點教學目標的區別。另一方面,似乎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都是顯性目標,教師比較熟悉和容易把握它的層次,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則表現為隱性目標,教師的運用和理解程度不夠,也不容易把握它的層次。此外,筆者在調查中也發現,課堂教學目標制定得較好,但是在教學過程中貫徹與落實教學目標不夠,對教學目標的達標與檢查存在嚴重缺陷,以上現象應當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一定要把教學建議落到實處。
2.重視實踐教育
針對當前生物學教學,特別是農村生物學教學不重視實驗、實踐等活動環節,增加了“教師既要重視課堂教育,更要重視實踐教育”的內容。這也再次提醒廣大生物學教師要高度重視實踐教育,努力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糾正過去“以講代做”不正確的認識和做法。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從教師的角度來說,他們長期習慣于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相對省時省力,缺少改革的動力;他們對課程標準的精神理解不透,對于探究教學(學習)、活動課的認識不到位,加上一部分教師的實踐能力有限等,導致了教學過程中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的現象。從學校的角度來說,學校領導一般不鼓勵、不提倡教師從事實踐教學,因為他們主要考慮實踐活動可能會影響到升學率、學生的安全是否有保障、是否需要支出更多的教學經費、學生的家長是否會認可、是否會影響下一年度的招生等教學管理問題。因此,學校和教師要克服各種困難,提高對實踐教學的思想認識,為了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一定要重視實踐教育環節,增加實踐活動內容。
3.讓學生真正參與探究活動
關于探究性學習活動,2011年版強調“學習報告的完成”和培養學生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因為學生對探究性學習活動的認識不夠,再加上教師的不重視,學生完成實踐活動及實驗報告的質量較差,很少能達到實踐教學目標的要求,所以必須從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入手。要求學生對待實驗過程與結果的態度必須實事求是,即從實際情況出發,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不夸大,不縮小,正確地對待和處理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求得正確的結論;必須用科學的態度對待實驗過程與結果,即促使學生將理性指向生物學的學習,在好奇心和探求欲望的驅動下通過嚴格的研究方法和程序,發現科學知識、推動科技進步的求真務實的精神態度。因此教師要在實驗和實踐過程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尊重過程與實證,批判性地思考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用靈活的方法與手段來感知不斷變化的生物界。
4.探究是一種科學活動
2011年版列舉了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模擬游戲三種探究性的教學策略與方法,供廣大教師參考。自從實驗稿提出“倡導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理念以來,全國各地相繼開展了一系列轟轟烈烈的探究性教學活動。這一教學理念確實活躍了課堂,豐富了課堂教學組織的形式,提高了教師從事探究性教學的自覺性,也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可能是由于理解的偏差和指導思想的錯誤,生物學課堂上出現了讓人們無法接受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如把開展“學雷鋒活動”和其他的公益活動等都說成是“探究性學習”活動,嚴重偏離了探究性學習的軌道。探究是一種科學活動,為了及時糾正生物學教學中存在的錯誤“探究”或不足,2011年版課程標準特別例舉了三種常用的探究式教學策略和方法,以引導廣大教師進行科學的探究教學活動,為更好地達到探究性學習的目標提供了有效的、具體的參考。
二、更好地落實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是教師對教學和學習活動內在規律認識的集中體現,是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態度和觀念,是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
1.進一步強調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
2011年版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的前言部分增加了“教學過程要關注每一個學生,促使他們在原有基礎上的良好發展”的內容?!敖虒W過程要關注每一個學生”是對面向全體學生教學理念的再次強調,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這一教學理念,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促使他們在原有基礎上的良好發展”是強調教師要改進教學評價的手段和方法,在重視終結性評價的同時,更要重視教學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即要對學生的發展做出公正、公平的科學評價,以促進全體學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發展。2011年版還明確指出,在“小組合作探究時,教師應兼顧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成員之間要分工明確并定期互換,使每一位成員都有機會擔任不同的角色”。增加的這些內容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就是要給學生創造一個相對平等的發展機會和環境,讓每個學生在不同的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
2.注重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在“加強和完善生物學實驗教學”部分,增加了“要注意實驗廢物的妥善處理”的內容。這是因為在過去的實驗過程中,使用了一些有毒的、對環境有破壞作用的物質,而在實驗結束后,教師和學生都沒有對它們進行特別的處理,直接進入下水道或以廢物的形式放入垃圾箱,對環境造成了某種程度的危害。因此,2011年版生物學課程標準提醒師生“要注意實驗廢物的妥善處理”,把保護環境從日常工作和生活做起,向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以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從小培養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這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環境保護現狀的需要。
3.突出課程標準的權威性
在“落實科學、技術和社會相互關系的教育”部分,刪除了“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教學內容更應關注上述問題”的內容,表明2011年版課程標準不是針對國家課程而言的,對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同樣有效,即無論是什么課程都要符合這一標準的要求。筆者在調查中也發現,有些地方課程特別是校本課程,與《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 》有較大的出入,不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刪除上述內容,也體現了課程標準的權威性、指導性和普適性。
三、重視生物學的概念教學
概念是對事物的抽象與概括,屬于理性認識的范疇。生物學概念是生物學課程內容的基本組成。生物學重要概念包括了對生命的基本現象、規律、理論等的理解和解釋,對學生學習生物學及相關科學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2011年版課程標準在課程內容方面的最顯著變化是確立了50個重要概念,并且是以揭示內涵的方式表述這些重要概念的。
1.重要概念處于學科中心地位
在教學建議中增加“(三)關注重要概念的學習”,凸顯生物學概念在生物學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3]之所以增加重要概念的學習,是因為生物學概念是生物學課程的基本組成部分,重要概念處于學科中心地位,對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概念是對事物的抽象與概括,屬于理性認識的范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對重要概念的教學,使其與學生的接受能力相一致,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學習效果,實現學生接受能力的螺旋式發展。因此,教師“需要向學生提供各種豐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實”,“幫助學生通過對事實的抽象與概括,建立生物學重要概念”,“為學生能夠在新情景下解決相關問題奠定基礎”。
2.正確區分生物學的概念與定義
要實現重要概念的學習目標,教師必須正確理解概念的本質。概念是大腦思維的一種基本形式,是客觀事物本質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調查研究表明,絕大多數學生和相當一部分教師分不清概念與定義的差異。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必須強調概念的完整性,強調一個完整的生物學概念包括概念的名稱、屬性、定義、例證,其他學科的概念也不例外。教師必須使用生物學術語來傳遞生物學的概念,如生物學中的“種”就是指“物種”,物種就是這個概念的生物學“名稱”,它不是農業或林業生產中的品種,更不是人們日常生活中說的某種生物(它可能是指一個屬或一個科),教師要“幫助學生消除錯誤概念,建立科學概念”。物種的“屬性”是指物種本身所固有的、實體本質,即個體之間能自由,能產生可育后代,如果不能自由或產生不可育的后代,就不屬于同一物種。“定義”是對一事物的本質特征或一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確切而簡要的說明,內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一切事物,物種的定義是指自然界能夠、產生可育后代,并與其他種存在有生殖隔離的群體。概念的“例證”就是舉出一個例子,如斑馬魚(Danio rerio)、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就是指不同的物種,最好有拉丁文說明。
3.科學概念的建立是一個過程
圍繞著生物學重要概念來組織并開展教學活動,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益,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遷移應用。一方面,教師需要向學生提供各種豐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實來為學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撐;另一方面,教學活動不應僅僅停留在讓學生記住一些生物學事實,而是要幫助學生通過對事實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學重要概念,并以此來建構合理的知識框架,進而為學生能夠在新情境下解決相關問題奠定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必須注意到學生頭腦中已有的概念,特別是那些與科學概念相抵觸的錯誤概念,幫助學生清除錯誤概念,建立科學概念。
四、課程標準的文本內容更加科學、簡潔
“教學建議”變化的另一個特點是增強了文本內容描述的科學性、準確性及可行性。綜觀2011年版生物學課程標準,對文本內容進行了仔細的推敲和修改。就“教學建議”部分而言,在“提高貫徹課程目標的自覺性”部分,刪除了“因此”和“考慮到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并增加了一些內容,這樣的修訂使表述更加清晰、簡潔。把實驗稿中“注意課內外活動相結合”修改成新版的“注意探究性學習活動的課內外結合”,以及其他內容的大幅度修訂,使得內容的邏輯性更強,層次更分明,知識點更明確。把“報告的撰寫”變成“報告的完成”,把“負面影響”變成“其他影響”,還有許多地方進行的修訂,不再一一列舉。無論是添加、刪除還是修改,都是以提高文本的科學性、邏輯性、簡潔性等為目標,使文本所要描述的內容更加明確,不會出現疑(異)義,易于教師的正確理解與運用。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山東 聊城,252059)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 (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課程目標與內容”中對“綜合性學習”目標的表述沒有大的變動,與實驗稿對比只刪去了“書籍”兩個字??梢?,新課標依然堅持原有目標的精神。但在新課標的實施建議中,綜合性學習提出的具體建議內容有所增加。新課標增加的新建議,進一步明確了有效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要求。增加的4條建議如下:
1.綜合性學習應貼近現實生活。聯系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開展學習活動,在實現語文學習目標的同時,提高對自然、社會現象與問題的認識,追求積極、健康、和諧的生活方式,增強抵御風險和侵害的意識,增強在與自然、社會和他人互動中的應對能力。
2.要加強教師在各環節中的指導作用。
3.跨學科學習,也應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目的。
4.積極構建網絡環境下的學習平臺,拓寬學生學習和創造的空間,支持和豐富語文綜合性學習。
增加的第一條內容強調了開展綜合性學習要貼近學生生活。表現為以下兩點:一是突出了綜合性學習的途徑,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在實際問題中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走出校門,走出課本,走進生活。讓學生知道,語文學習不等于教科書,廣博的自然中、多彩的社會中,小到一座橋,大到一座城,都是我們探索語文的空間。讓學生知道學習語文不等于死背課文、硬寫作文、枯燥無味。語文學習的內容是鮮活的,跳躍在生活的每一處。生活中處處都可以學習語文,讓學生感受語文學習更廣闊的天地。二是突出學習語文的目的。綜合性學習讓學生知道學習語文不是死記硬背、應付考試,而是為了我們今后更好地生活。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我們可以探究自然的奧秘,增強抵御風險和侵害的意識,增強社會交際能力,懂得怎樣更好地與別人交流,怎樣獨立處理實際生活中的交際問題。讓學生知道語文在生活中的妙用,一舉手、一開口都與語文息息相關,綜合性學習活動就是連接語文與生活的橋梁。
增加的第二條建議,是突出教師的指導作用。都說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活動。自主不等于自由,教師參與指導,才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收獲。有的教師直接讓學生自己設計活動方案、或者完全按照教科書的活動方案執行,只是布置學生去做,至于學生怎么做并不關心。最后觀看一下展示成果,活動就算結束。這樣的放手效果一定不會太好。很多學生的方案不適合,很多學生在實施過程中不認真或者遇到困難,面對這些情況教師都要及時指導。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過程重于結果。教師要全程參與,才會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指導也是全程的,而不僅是展示一個環節。三維目標在綜合性學習中體現得最好,教師在指導時,要關注學生所探索的知識,關注學生在探索知識中能力的形成,還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探究方法、合作能力,關注學生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態度。所以從活動的方向調查、方案設計、小組分配,到方案實施、成果展示、總結評價,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
增加的第三條,強調了綜合性學習的語文性問題。語文教師要把語文放在本位,綜合性學習活動也是從屬于語文課程的,它的開展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語文,樹立大語文觀,并不是讓學生拋開語文去暢游,所設計的一切活動都要體現語文學科的實踐性、綜合性特點。在平時的活動中,有的教師過于注重活動的開放性,而忽略了它的本性。把綜合性學習變成了政治課、音樂課、美術課等。如果把它比做一個圓,語文就是圓心。不管這個圓有多大,涵蓋了多少領域的內容,他們都是連著語文這個圓心的。否則這個圓就不是圓,這個課也不是語文課標要求的綜合性學習課。
增加的第四條,強調資源意識。新資源意識是新課標與修改稿在理念上的又一傳承與發展。要求我們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互聯網資源,拓寬語文學習空間,增加語文學習方式,將學生置于一種動態、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全面養成語文素養。
關鍵詞:協同創新;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師范基地;科研隊伍建設
一、概要的建設內涵
協同這一詞語,慣常用在管控供應鏈的架構下。這一詞語的本源含義,是為鏈條固有的節點企業,突破慣用的各類壁壘。建構好的這些壁壘,涵蓋了互通流程內的預設邊界,包括信息互通的隔斷、財物互通的隔斷。突破了慣常的壁壘,現有的企業節點,就能為預設的同樣目標,創設出調和運作的總框架。經由互通及開發原初的資源,促動資源慣常的增值,以便創設出整體態勢下的供應鏈。如上的做法,能有序限縮原初的供應成本,促動利潤的升高。供應鏈銜接著的節點企業,就會接納雙贏這樣的新局面。
產學研架構下的研究生培養基地,在我校這一范疇內,已經建構了十多家。產學研架構下的協同基地,經由優化及整合,接納了醫學院校、周邊區段內的企業、特有的研究機構。吸納了如上的中心要素,指引現有的研究路徑,步入實質態勢下的工作軌跡。創設出來的協同框架,可以分出三個層級:科研機構特有的合作架構、企業單位特有的協同架構、地方范疇內的事業單位協同。
院?,F存的這些基地,接納了產學研特有的內涵建設。在這樣的根基之上,開展實質范疇內的研究生培養。研究生創設出來的學位論文,應銜接起實踐層級內的真實狀態,帶有特有的應用意義。吸納并評選如上的論文,可以促動示范效應的延展。產學研架構下的協同合作,整合起了優質態勢下的教育資源。把高等院校,看成特有的協同主體;依循科目延展的要求、研究生慣常的培育要求,去吸納校外架構下的多樣資源。這樣一來,就創設出了長效框架內的管理機制,促動長效體制的漸漸形成。
二、現有的培養背景
伴隨經濟的延展,創新型這樣的新人才,也增添了原初的需求范圍。在科技延展的總傾向下,要助推高等教育原初的質量提升,創設出人才培育的可用模式。在這樣的態勢下,應著力去提升原有的教育水準,更替慣用的培育路徑。全面架構下的教育改革,應明晰人才培育的特有要求,增添原初的科研能力,助推文化層級內的創新。企業要接納深度合作,創設出協同創新這一范疇內的戰略聯合。只有這樣,才能促動互通及共享。要聯合現有的科研機構,預設項目攻關的必備路徑。積極去助推協同及創新,經由體制的更替、預設的政策指引,激勵院校去協同院所,促動科技這一范疇的資源分享。如上的對策,帶有指引的價值。
協同架構下的創新實踐,在國內外特有的實驗中,獲取到了凸顯成果。例如:硅谷在科研架構下的凸顯成就,是協同區段內的企業、科研范疇內的機構、區段內的行業協會,創設了扁平框架內的創新網絡。如上的創新路徑,凸顯出了自治的特性。上世紀時段內,日本預設了工礦業這一范疇內的組合法規,助推了行業架構下的創新及協同。這樣的規則明晰:若某一特有組合,被看成技術架構下的研究組合,則帶有非盈利的總傾向,被賦予偏多的稅收優惠。電子通信這樣的調研機構,整合起了區段內的電子企業、半導體這樣的研制單位、區段內的大學,一起創設出了關涉這一領域的協同框架。帶有關聯特性的多樣領域,也在如上的協同路徑下,創設了領先的特有技術。帶有攻關特性的側重成果,都是經由協同及創新,產出的新穎成果。
在以協同創新為基礎的背景下,對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師范基地科研隊伍的建設情況進行研究,需要結合基地的實際運作情況進行分析和總結,針對協同創新供應鏈結構進行研究,對于研究生的聯合培養研究框架,需要以協同基礎為研究框架,通過優化和整合,加之以研究路線為指引,結合科研隊伍建設情況的具體工作路徑的真實情況,來合理建設培養基地科研隊伍建設的協同框架,在此基礎上,加強對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師范基地科研隊伍建設的情況內涵的建設,開展實質性的科研隊伍培養。同時要結合研究生培養基地的實踐層面的真實狀態,可以促進推廣示范效應。在促動創新提升這一范疇內,國外固有的研究成果,凸顯了遞增的態勢。創新出來的新穎團隊、預設的新平臺,都促動了理論層級的深入。我國固有的知名大學,為培育某一架構下的拔尖人才,進行了偏多的探究,累積得來珍貴經驗。例如:首都某院校,接納了特有的資助項目,對院校范疇內的研究生,預設了如下的培育路徑:課程學習這樣的時段,被設定在固有的院校以內;研究生創設論文的時段,被設定在接續的工作時段中。分出來的兩個時段,預設了兩種導師。這樣一來,研究生就深入現有的企業以內,明晰了行業特有的工作流程,明晰了實踐操作這一范疇內的多樣途徑。研究生經由協同創新路徑,更替了慣用的選題方式。
三、建設中的協同思路
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師范基地建設應該從內部和外部兩方面入手,建立內部運行機制和外部合作系統,擴大科研隊伍的培訓范圍,加強政府的引導作用,為共同培訓提供政策保障,促進融資渠道多元化,加強先進的管理系統的基礎平臺的建設,科研隊伍特有的建設路徑,涵蓋了協同思路。具體而言,就是促動整合及優化,讓產學研銜接著的多方主體,都能接納協同架構下的受益。協同創新這一范疇內的合作路徑,是創新體系特有的新穎模式。這樣的模式,延展了慣用的創新原理。協同成效的真實態勢,關涉著認知遞增的真實速率,以及選取出來的運轉模式。高校固有的優勢科目,應當協同省市這一范疇內的科研機構,促動互通及協作。創設科研架構下的新平臺,把院校原有的博士生,當成調研必備的主體。一方面,讓院?,F存的那些研究生,能獲取帶有重大價值的、科研科目架構下的鍛煉時機;另一方面,認真助推科研成果的遞增,促動這樣的成果延展,以便創設出雙贏態勢下的科研框架。
隨著中國高科技時代的到來,迫切需要一大批高層次人才,地方高校畢業生教育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形式,故而需要加強對科研隊伍培養目標定位的訓練,同時還需要以研究生培養質量改革發展合作教育基地為橋梁和紐帶,并且需要將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提高科研隊伍的綜合能力,體現出與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一致。我國對人才培養工作已經越來越重視,加強合作教育的實施,建設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師范基地,不僅是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國經濟持續長期發展的必然選擇,能夠符合當前穩步增長的新形勢,所以積極探索研究生培養模式為基礎的聯合訓練對于人才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便于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在這項研究中,研究生教育必須適應當地的需要,將為地方服務為基本出發點,并提出針對科研隊伍的培養目標,必須適應高水平的不同類型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在培養目標上,應以職業發展為導向,加強對科研隊伍的主體性培養,體現培養目標的多元化,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應用研究與當地企業積極合作,擴大地方高校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加強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師范基地科研隊伍協同研究框架的建設,整合教育資源的質量狀況,將高校作為培養載體,促進研究生共同培養,吸收各種資源,在這種方式中,創建科研隊伍培養的長效管理機制,進而逐步形成長期的系統。教學質量是研究生科研隊伍培養的關鍵所在。為了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適應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對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需求,需要加強對科研基地改革創新,探索新的模型和研究生培養的新途徑。在現實的基地建設過程中,需要圍繞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目標,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探索多樣化的聯合培養研究生模式,進一步推動聯合訓練基地的建設?;诤献鬓k學的共同培養模式,依據知識產業理論和成本收益理論等一系列的基本理論,結合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特點,對研究生基地建設進行了實證研究,并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
加強高校與企業共建實訓基地的建設,提高研發科研團隊的基礎水平,促進協同創新,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創新人才。高校和企業要進一步合作,努力探索科學研究基地的穩定性和規范性,創新長期聯合培養的新模式,通過加強高校和企業的合作創新,加強科研團隊建設的基礎,形成科學合理的教學體系,創新改革教學方法,進而提高科研隊伍的整體實踐能力和促進創新思維的培養,推動學校和企業人員培訓科學研究的發展。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師范基地建設是我國現階段有效、可靠的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方法之一。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師范基地建設對當地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需要,吸收國內外先進的理念和經驗學習,以及不斷優化研究生教育和提高培訓質量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和意義。
要更替舊有的合作機制。這是因為,慣常的產學研互通,還缺失實質架構下的真正意義。原初的知識價值,在不斷增添。為了促動原有的知識增值,就要在預設的合同以內,明晰知識產權應有的歸屬疑難、現有利益的協同配置疑難。經由認知的凝聚、產學研架構下的互通協同,來凝聚現有的研究主體。高效態勢下的、可用的協同機制,以及互通范疇內的管理機制,就應當被創設出來。調動起主體潛藏著的協同熱情,促動創新的延展。這樣做,能預設應用架構下的高層級培育路徑,助推人才的產生。
四、結語
院校與現有的企業協同,創設可用的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師范基地,培育出高素養架構下的研究人才。這樣做,能助推科研水準的升高,培育出可用的創新人才。協同創新這一范疇內的新穎模式,帶有穩固特性及長效特性,助推了原初的團隊建設。更替舊有的教學框架,凸顯出實踐能力的促動和提升。這就增添了應有的創新思維,穩固了隊伍建構的總框架。
參考文獻:
[1]王家全,唐毅,吳輝琴.基于協同創新的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科研隊伍建設與探索[J].大眾科技,2013(05).
【關鍵詞】初中生物 教學方法 現狀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2-0185-02
隨著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進行,我國各地學校對此高度重視,積極的作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但是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初中生物學科是初中階段的重要學科,也是學生接受更高層次的生物相關知識提供基礎,生物學科中一個很大組成部分是實驗,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忽視了這一點,并且學校對生物學科實驗器材的資金投入也大大不夠。只有教育者高度重視教育理念的改革、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創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才能更好的展開教育工作。
一、我國初中生物教學問題及現狀
1.師生間交流過少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人生的叛逆期,對教師的抵觸心理非常嚴重。雖然教育單位對師生關系非常重視,重點強調教師多理解學生、多與學生溝通 ,但是由于學生多教師少、學生抵觸心理嚴重、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等方面的原因,教師很少有機會與學生進行深刻的交流,往往只是隨便交流幾句,這樣的交流并不能了解到學生的真正想法以及對教師教學方法的意見和建議,這將導致師生不能融洽相處,在教學方法上不能達到共識,大大降低了教學效果。由于教師不能很好的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就不能做到應材施教,這樣只能一味的按照自己以往的經驗來進行教學,這不僅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使學生產生乏味感。
2.師資力量不足,教學模式單一
一個學校的靈魂在于師資力量,一支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良好的道德素質的師資隊伍是培養高素質、自主學習能力強、良好的動手能力等特點的優秀學生的保障。我國各地師資力量的分配嚴重不平衡,城鄉師資力量差距過大,在學校,老一輩的教師雖然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理念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變化,新一輩的教師雖然擁有最新的教學方法及理念,但缺乏了足夠的教學經驗,這一現狀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3.學生對生物學習存在畏懼感
由于生物學科需要結合實驗進行學習,這與其他學科有著很大的不同,這使得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生不可避免的產生了畏懼感,都在懷疑自己是否能學好這門學科,認為生物的學習非常的抽象難懂,在做實驗時往往由于缺乏動手能力,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師布置的實驗任務,還有部分學生認為結合實驗來學習課本上的知識是非常難的。另外,由于初次接觸這種學習方式,許多的學生在第一的測試中得不到想要的成績產生挫敗感,懷疑自己在生物學科中沒有學好的天賦等問題。
二、改善初中生物教學的幾點建議
1.創新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生物學科的教學,生物學科相對其他學科來說擁有應用性強、實踐多于理論、結合實驗學習等特點,這就必須運用符合初中生物學科特點的教學模式來進行該學科的教學,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勢在必行。首先,教師必須擁有該學科扎實的知識體系,在課堂上充分的從學生角度出發,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逐漸走出教師占主體地位的誤區, 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另外,在生物學科的實驗階段,學生應該主動認真的聽教師講解相關的知識,在做實驗時,親自動手認真的完成該實驗的任務要求,遇到不懂的地方查閱課本或同學間相互交流解決問題,在課堂上避免死記硬背的傳統模式,充分與教師交流,靈活的掌握知識。最后,教師應該主動與學生接觸,使師生間的關系融洽,盡量建立起亦師亦友的關系。
2.加大資金投入,運用多媒體教學
由于生物學科需要做大量的實驗輔助教學,那么實驗的器材是必須具備硬件,沒有足夠的實驗器材,學生就不能通過動手做實驗來學習、鞏固相關的知識,教師也就無法真正的做到該學科的探究性培養,因此教育部門應該充分重視這點,對該學科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來滿足實驗設備的需求,保證該學科的順利進行;懇切希望教育部門能為農村中學配備生物實驗員及生物園管理員,更好地協助師生進行生物實驗探究。另外,在該學科的教學上多媒體的運用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生物學科中的知識相較其他學科更加的抽象,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放映圖片、錄像、幻燈片等方式加強知識的理解,也可以通過放映錄像的方式講述復雜危險的實驗內容及相關知識,這不僅能保證師生的安全,又能達到教學的效果。
3.優化師資力量
良好的師資力量是培養優秀學生的重要保障,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所在,優化師資力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首先,對現有的師資力量進行周期性的學習和考核,對優秀的教師進行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以此激勵其他教師;另外,將教師評優權部分交到學生和家長的手上,讓他們投票選出認為在教學上存在不足的教師和教學方法教學效果顯著的優秀教師,學校進行統計,對優秀的教師實行獎勵,對存在不足的教師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的合理指導;最后,通過高薪等措施大力引進高素質、高知識水平、高道德品質的教師來壯大師資隊伍,并且讓他們起到模范作用,從而使整個師資隊伍良性發展。
三、總結
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實行,一方面證實了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卻加大了初中教育的難度,這需要初中教育工作者付出巨大的努力來使初中教育得到良性發展??偟膩碚f,初中生物學科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在此學科的教學上,對于教師來說任重道遠,只有通過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一套適用于生物學科教學的體系,正確引導學生將該學科學好,才能從根本上使初中生物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黃春華;對初中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的探討[J];成功(教育);2008(06)
高中生物的主要課程目標是“獲得生物科學和技術的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提高對科學和探索未知的興趣;養成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樹立創新意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感;認識科學的本質,理解科學、技術、社會的相互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1]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的范疇更廣,內涵更豐富,實施途徑更多樣。筆者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必修1《分子與細胞》和選修2《生物科學與社會》兩個模塊的德育目標為例,提出教學建議,供高中生物教師教學參考,旨在拋磚引玉。期望教師能將“知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力”有機融合,創造性地使用和挖掘生物教科書中優良的德育素材,“潤物細無聲”地將德育滲透到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滲透于日常教學的點點滴滴中。
一、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德育范疇
本文依據《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參考《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生物》,以《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生物技術實踐》《生物科學與社會》和《現代生物科學技術專題》六個模塊內容為載體滲透德育教育,有關高中生物學科教學的德育范疇如下。
(1)通過高中生物學科教學和實驗、實踐活動,理解生物學“結構和功能”、“進化與適應”的思想,逐漸形成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認同并逐漸養成珍惜生命、熱愛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
(2)通過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習,加深對生物學相關原理和學說的理解,體驗豐富多彩的生命現象,了解生物學科的發展趨勢,以及生物科學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激發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樂于參與生物學探究活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規劃。
(3)通過“活動”和“探究性學習”,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形成比較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養成大膽質疑、勇于探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并能自覺地運用到今后參與社會活動和個人決策的過程中。
(4)通過對生物學領域的應用性成果的介紹和分析,養成樂于將生物學知識和技術應用于生產實際和日常生活的習慣,自覺地用生物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問題,用生物學技術處理和解決生活中的難題,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辯證關系,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5)通過生物科學史的學習,逐漸理解科學探究過程、科學發展規律和科學本質。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的精神,尊重科學,但不迷信科學,從而形成正確的科學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高中生物模塊教學中的德育目標及教學建議
(一)必修1《分子與細胞》模塊教學中的德育目標和教學建議
1.德育目標
(1)認同生命的物質性和生物界在物質組成上具有共同性的觀點。
(2)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的觀點。
(3)認同生物體多樣性與共同性相統一的觀點。
(4)認同生命運動的發展規律,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發展觀。
(5)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形成正確的知識觀。
(6)認同科學發展中先進技術的作用,體會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的辯證關系,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
(7)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激發學習生物科學的興趣,增強社會責任感。
(8)關愛生命,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教學建議
針對以上德育目標,筆者提出以下教學建議。
(1)結合實例理解不同生物細胞的物質分子組成大體相同;通過“活動:檢測生物組織中的油脂”和“活動: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和蛋白質”,[2]進一步驗證生命的物質性,從而認同生命的物質性和生物界的統一性的觀點。
(2)通過“活動: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比較不同細胞的異同,認同細胞的多樣性和共同性;利用模型、模式圖分析細胞的結構與功能;模擬制作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并進行展示和交流;收集“克隆羊多莉的誕生”,“變形蟲核質分割及重組實驗”等資料進行討論分析,認同細胞核是細胞的控制中心,明確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認同細胞部分與整體的統一、結構與功能的統一的觀點。
(3)收集“細胞學說”建立過程的相關資料并進行交流,認同細胞學說的建立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認知過程,理解科學過程與本質,養成講究證據、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形成正確的科學探究觀。
(4)通過“吸能反應和放能反應”“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等的比較學習,認同生命活動的過程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機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5)通過“酶的發現過程”和“光合作用發現史”等生物科學史的學習,認同科學知識是不斷修正和變化的觀點,形成正確的知識觀。
(6)通過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在實踐中的應用的實例分析,探討光合作用、細胞呼吸與生產生活的關系,認同科學對技術和社會的促進作用,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
(7)通過多媒體動畫、視頻、掛圖、自制模型等直觀教學手段,學習“細胞的增殖與分化”,并通過“活動: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和“活動:制作并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臨時裝片”,[2]認識到細胞的分裂、分化、衰老與凋亡都是正常的生命現象,認同生命運動的連續性以及生命運動過程中,由量變到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發展觀。
(8)通過“收集有關癌癥防治的資料”“收集有關干細胞研究進展的資料”[2]等活動,制作墻報或開展學術辯論等交流方式,關注生物知識對人類生活和健康的影響,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珍惜生命、關愛他人、關注健康的科學生命觀,認同“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環保觀念。
(二)選修2《生物科學與社會》模塊教學中的德育目標和教學建議
1.德育目標
(1)關注人體健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認同疫病防治應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體會生物科學與人類社會和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認同生物科學的價值,正確認識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3)關心生活的環境狀況,樹立正確的環境意識,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增強振興中華民族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4)關心我國的生物資源,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觀。
2.教學建議
對應以上德育目標,筆者提出以下教學建議。
(1)關注動物疫病的控制,結合實例(艾滋病、非典、H7N9禽流感等)討論對病原體污染的認識過程和流行病學的研究過程,認同“預防勝于醫治”的公共衛生政策。
(2)通過“活動:調查當地綠色食品的生產和流通狀況”,[3]認同綠色食品,關注食品生產的安全問題,關注健康,關愛生命。
(3)通過“基因工程疫苗的生產和應用”“單克隆抗體的生產過程及應用”,關注生物技術對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作用,體驗科學技術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4]
(4)討論“器官移植”“怎樣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問題,關注生物科學在疾病治療中的作用,認同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帶給人類的正、負面影響,增強社會責任感。
(5)結合“避孕的原理和方法”,關注生殖健康,形成正確的健康觀,提高社會責任感。
(6)結合日常生活現狀,討論生物凈化技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討污水處理和經濟發展的關系;討論生物資源的消費抉擇等問題,逐步形成和發展生態文明觀。
(7)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如“探討危害當地主要農作物的一種病蟲害的優化防治措施”“探討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倫理問題”“模擬對某個環境事件或資源利用計劃作出決策”“探討PM2.5的成因、危害和預防”等等,在研究性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分享,豐富對生物科學和技術的感性認識,認同生物科學技術的正面和負面影響,體驗科學、技術、社會的辯證關系,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三、結語
本文中“德育范疇”和“德育目標”僅列出高中生物學科德育的要點,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結合高中生物學具體學習內容滲透德育。
“教學建議”屬建議性質,旨在拋磚引玉。立德樹人,“德”字為先;立德樹人,師德為范;立德樹人,入心為要。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教學條件以及自身的教學特點和教學智慧,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品質的實際,堅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逐漸滲透的原則,充分挖掘生物學的思想情感教育的內涵,探索德育實施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及當地的教育資源,采用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以取得扎實有效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9.
[2]吳相鈺,劉恩山.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 必修1?分子與細胞[M]. 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方法;建議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3-0128-01
初中生物是一門關乎人類生存知識的學科,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啟蒙作用。初中階段的生物知識涉及動物、植物、人類環境等方面,是一門融理論知識和實驗教學為一體的學科,能夠培養學生的實驗精神,對學生們以后的人生道路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生物教學最終的是要帶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們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當前,生物課堂教學可能還存在很多不足,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教學安排,緊扣生物教學大V,將生物知識轉化為一門富有趣味的學科,讓自己的課堂形成特色。
1.注重知識點講授
初中是生物學科的啟蒙階段,主要是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因此,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可能會直接決定他們的成績。隨著新課改的大力推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已不被提倡,也不再適應當前教學的大環境和學生的需求。因此,對于知識點的講授,要求生物教師要以理解式教學為主,讓學生們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引導學生們自主地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知識,充分發散他們的思維能力,把課堂變為學生們自由發揮的舞臺。對于學生難以掌握的部分知識難點,教師應該根據生物教學大綱的要求,有重點地對知識點進行分析、講解,讓學生們心中有側重點,這樣學習的效果會更好。
其次,對于一般的理論性知識要及時地進行復習、總結,這也是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注意的地方。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回顧復習,比如,學習細胞的內容后,在再接觸到與細胞有關的知識時,教師可以拿出3分鐘的時間對植物細胞結構進行一個簡單地回顧,讓學生們有復習的意識,當然,還可以給同學們建議一些好的學習方法。比如制定一本錯題本,知識點小冊子等等,這些都是期末復習時的法寶,既有側重點,又適合自己。通過初中生物教師的不斷引導,學生們的學習氣氛也會越來越好。當然,教師還要對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進行肯定,并鼓勵學生之間互相借鑒和交流,通過互相學習,在班級中形成一種互相幫助,努力學習的氛圍。
2.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物是一門充滿奧秘的學科,其本身的內容對學生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帶領同學們走進一個熟悉卻充滿神秘感的世界。新課改要求課堂教學要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興趣是最大的老師。因此,只有學生對生物課堂感興趣,教師的教學效果才會更好。對此,教師應該積極利用教學輔助手段,比如充分運用課堂多媒體,將所學的知識生動地展現給學生,盡量選取一些生動形象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們觀看,甚至可以給學生們安排一節課,播放學生們可能會比較喜歡的與生物教學內容息息相關的影片或紀錄片,讓孩子們快樂地學習。
3.積極培養學生的實驗精神
初中生物不僅理論知識點較多,而且其本身也是一門實驗性的學科,理論知識的學習最好與實驗教學聯系起來。對此,教師要根據具體學習安排,將知識點的講授和實驗教學融為一體。比如,學習顯微鏡的結構時,如果只讓學生們自己掌握,死記硬背,肯定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顯微鏡結構復雜,教師們可以在實驗的環境下進行講授,在直觀地教學中,有步驟地給學生們講解顯微鏡的結構知識,每一個部分的作用,需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等等。對于重點的掌握地方要重點講,在學生們心中形成一個較深的印象。再比如學習洋蔥細胞時,教師要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們親自動手實驗,親身體驗觀察植物細胞,體會到生物學科的奧秘,在這個過程中,可培養學生的實驗精神。
4.積極開展課堂活動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課堂活動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生物教學是一門很有趣的學科,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活動的多樣性。無論是哪一門學科,教師都可以在一定的教學前提下,充分采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選擇合適的課堂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生物的課堂教學效率。生物學科有很多課堂活動可以選擇,如實驗等。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們的集體探究能力,讓孩子們進行小組討論和自主探究,在這個過程中,鍛煉可他們的合作研究能力,培養他們互幫互助的精神。同時,進行小組展示,在一定的教學目標下,能培養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生物 課堂教學 改變 低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5)12-0206-01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沒有邁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對他來說,這是一堂無益的課。無效的勞動是每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
一、生物課堂教學中“低效性”現象產生的原因
出現課堂教學中的“低效性”現象的原因有多種,但我以為主要還是由當前的生物學科的教學現狀、老師的教授效果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三個方面存在的一些不和諧因素所造成的。
(一)當前初中生物的教學現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生物教學成效提升得不明顯。究其原因我認為既有多年來生物學科地位低谷的沿襲,又有學生及家長對生物學科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方面的因素,本文主要針對當前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意見與建議。
生物學科處于邊緣化:學校方面對生物學科重視程度不夠,學生用于學習本科目的時間太少。這方面的問題具體表現在:生物教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目前,各校存在著這樣的情況,大多數學校在安排課時減少生物的課時數,個別學校甚至每周只開一課時,而且多數學校實驗課都不上,這樣把本該豐富多彩的生物課堂變得照本宣科、死氣沉沉。因此,按照新的課程標準和國家教育部對初中生物教學課時的規定,要求教師認真授課、學校按規定安排課時是當務之急,這樣就能基本上滿足學生本應獲得的知識儲備,是學生學好生物和提高學生學業成績的基礎和前提,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生物素養。
(二)教師的教授效果
當今的生物課堂,大多學校都不做探究實驗,課堂都以講授為主,班級有多媒體也都形同虛設,有人聽課時用,無人聽時閑置著,所以學生的觀察、分析、動手能力很差,這些都嚴重限制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阻礙了學生的發展。
(三)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家長的認知能力
這方面的問題包括學生生物基礎的好壞,學生學習中的方式方法,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以及學生本身個性和接受能力及家長的配合力等,具體表現在:一些學生自學能力薄弱,抓不住課堂的重點和難點;家長不支持,有的家長甚至說“生物學科不參與中考,不必太在意”。
二、改變生物課堂低效性的對策
新課程初中生物《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生物科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課堂探究、分組實驗是合作、交流的主要方式。眾所周知,實驗探究討論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互相啟發、補充,獲取生物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生物素養,實現學習目標的重要方式。
為此,結合多年來的教學實踐本人覺得要想改變生物課堂的低效性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以恰當地評價
教師在課堂上要及時轉變角色,甘當配角。一堂課的時間有限,一定要多給學生機會,放手讓學生盡情發揮,充分給他們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學生回答問題之后,要給學生必要的評價、激勵,讓他們主動發展,提升能力。
(二)精講多練,提升教學效率
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分析教材,分析學生,指出重點和難點,上課時要把知識點講準講清,杜絕“滿堂灌”,要精講多練。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感悟到生物學科適合于當堂消化知識點,我一般采用讓學生總結重難點到提問鞏固到拓展題片(或幻燈片)的形式,多年來,學生受益匪淺,教學成績顯著。
(三)注重科學探究實驗教學
生物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教學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要求生物教師所有探究實驗必須按規定完成。
教師除了講清實驗課的目的和步驟及演示操作外,還應多參加學習和研討。比如,和本校同科教師研究實驗材料是否可以更換,實驗步驟是否可以改進,或哪些是實驗課需要注意的問題等;或多外出學習校外的先進實驗方法和手段,比如國培。近幾年來,本人先后參加過東北師大和吉林師范學院組織的“生物教師實驗技能”培訓,每次培訓我都認真聽課、做好筆記,并把教師授課課件拷回來,便于指導自己的教學,借鑒使用,有了一定的高度,學生的實驗技能提升很快。
(四)實行多種教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