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14 11:15:21
序論:在您撰寫金融危機起因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次貸金融危機 調控與管制 商業模式
一、美國金融危機的起因
1 次貸的興起
21世紀初,剛剛步入新千年的美國,并沒有因卓越的創新力引領著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相反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破滅及2001年“9.11”恐怖事件的發生給美國經濟以沉重打擊,失業率居高不下,美國經濟步入蕭條的風險越來越大。美聯儲為了刺激經濟在2000 2004年間連續降息25次,利率從6.5%一直下降到1%,大量低成本的資金注入市場,這種高流動性的經濟環境為次貸的產生提供了溫床。
次貸是美國房地產市場上的次級按揭貸款的簡稱,它是為那些負債占收入比重較大,信用等級比較差的借款人提供的住房抵押貸款。貸款機構出于信貸風險的考慮,一般要求次貸借款人支付相比于優質信用借款人更高利息??墒窃诘屠实氖袌霏h境、房價的持續上漲以及銀行“零首付”的誘惑激發了美國人(特別是信用等級低的群體)貸款買房地產的熱情,“人人均有可住”的美國夢視乎就快成真。與此同時,次級貸款的數量也與日俱增,雖然違約時有發生,但沒有良成大錯,不過危機埋下伏筆就此埋下。
2 次貸衍化成金融產品
若只是單純小規模的信貸危機所進發出來的能量并不足以危急到全球經濟,然而正是美國引以為豪的金融創新加劇了危機的程度。居民對房地產的狂熱,使得抵押貸款機構信用額度和風控要求是無法滿足居民對購房資金的需求,再加上房地產持續增值,借款人良好的還款記錄給次貸銀行帶來的豐厚利潤讓投資者們對次貸市場垂涎欲滴,次貸衍生品及其證券化應運而生。于是一些金融機構將抵押貸款機構的次貸“打包”成金融產品,邀請著名的評級機構給予金融產品投資級的信用等級后,向諸如對沖基金,保險公司,養老基金,資產管理公司等不同風險偏好大型投資機構出售。這也使那些極具風險的次貸進一步延伸到美國的金融體系中去,同時次貸衍生品的出現讓抵押貸款機構增加了運營杠桿,加劇財務風險。截止2007年7月美國按揭貸款余額共計10萬億美元。
3 金融危機的爆發
低廉的資金成本的時代不會永遠存在,房子一買就漲的現象也不會持續。05-06年間,美聯儲防止經濟過熱,先后加息17次,利率從1%提升到5.25%。高利率所產生的效應使得資產貶值,借款者債務負擔加重,房貸違約屢屢發生,金融機構流動性不住,資金周轉困難。
從2007年初,一些貸款機構開始暴露出財務問題,問題波及范圍不斷擴大,最終2007年下半年次貸危機全面爆發。
此時次貸以及衍生品成了燙手山芋,失去了流動性和價值,對于許多持有大量高風險衍生品敞口頭寸大型金融機構來說無疑會遭受沉重打擊。期間,美國政府還秉承“看不見的手”會自動修復市場的金科玉律,對市場鮮有政策支持,最后錯過了救助市場的最佳時機。到08年,美國五大投行無一幸免于難,保險巨頭AIG、房地美和房利美、福特、通用等知名公司在危機中搖搖欲墜。這場危機嚴重地沖擊了美國的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破壞了全球金融秩序,最終導致世界性經濟衰退。
二、金融危機給予啟示
1 宏觀調控與微觀管制
當經濟處于過熱或者蕭條時,資本主義國家利用貨幣政策來調節自由市場的現象屢見不鮮。通過貨幣市場自身調節機制來抑制通脹,促進經濟是自由市場國家所深信不疑。但是這次危機的爆發,卻正是美聯儲頻繁地利用貨幣政策調節利率(短短6年間利率振幅從-5.5%到+4.25%),使市場的流動性發生劇變,造成了經濟的動蕩。因此央行在利用利率手段調節貨幣市場的供求時,要注意調整的幅度以及政策效應的滯后性,因地制宜適當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對經濟的穩定作用至關重要。
美國政府長期對華爾街放任自流,無效監管導致金融衍生品泛濫,各大投行金融杠桿屢創新高(雷曼破產前杠桿達到過驚人的30倍),無疑是增加了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這都是因為政府在金融衍生品監管方面的缺失,信息披露制度制定上的缺陷。現在我國金融業正處于蒸蒸日上的時期,為保證金融體系的穩定,政府一定要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和制度。
2 商業模式
美國投資銀行通過金融創新吸引投資者的商業模式一直為人稱贊,其中高盛因強大的吸金能力(美國第一大投行)被譽為“巨大的吸血烏賊”??墒窃谶@場金融海嘯中,五家投行面目全非,貝爾斯登被收購、雷曼破產、美林成為銀行控股公司、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遭受巨額虧損。過分依賴于出售高杠桿的金融衍生品的盈利方式,在此次危機中被證實為是失敗的商業模式。這也為我國專業投資銀行的發展提供經驗。
與此同時,美國信用評級機構對次貸衍生品評級時,錯誤的評價誤導了一大群盲從投資者,最終鑄成大錯,其中有失公正的評級并非失誤,而是“拿人手短,吃人嘴軟”的運作模式在其中作怪。如今中國信用體系還處于起步階段,在構建和完善信用體系時,應吸取此次教訓,貫徹以公平為先,效率兼顧的指導思想,營造一個客觀公正的信用環境。
此次危機發生前,抵押貸款機構通過低利率,零首付等方式誘惑信用不良的借款人貸款買房,這讓貸款機構承擔了巨大的信貸風險和道德風險。后來,利率上升,房價下跌,違約率攀升,許多貸款機構資不抵債,申請破產保護。而在中國,自從1996年房改以來,居民對住房的需求有增無減,各大中城市房價屢創新高,人們也漸漸接受貸款買房的消費習慣。但是我國商業銀行在信用評級上還未輕車熟路,應避免由于過度競爭而放松貸款的條件,疏忽信貸的風險控制。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次貸危機 金融危機的形成 危機的影響 經驗教訓
由2007年初夏美國次貸危機而引發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在2008年9月隨著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銀行及華盛頓相互銀行的破產達到了它的頂峰。隨之而來的是全球股票市場的急劇動蕩, 經濟增長呈明顯下降趨勢。金融危機已逐漸演變為經濟危機。本文就這次危機的原因及經驗教訓進行分析和探討, 同時也給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提供借鑒。
一、 金融危機產生原因
1.美國聯邦儲備的低利率政策
研究此次金融危機的導火索美國次貸危機,不可避免地要回顧一下美國房地產價格在過去幾年內的變化。根據美國聯邦住房企業監督辦公室(簡稱OFHEO)的數據顯示,美國的房地產價格從2001年1月份到2007年1月份總共提高了76%,在佛羅里達和加利弗尼亞的增幅甚至超過了140%。這種房地產價格的暴漲是建立在個人收入的明顯增加和失業率持續降低的基礎上。但最主要的原因則是相對較低的貸款利率刺激了對房地產的需求。在利率降低的情況下,實物投資(如房地產)比投資于資金市場上收益更大,特別是當房地產的供給在短期內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更推動了其價格的飆升。從2001年1月份開始美國聯邦儲備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將基準利率從6.5%降到1.75%,到2003年6月時基準利率只有1%。
隨著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新經濟泡沫”的破裂,從2001年開始,美國聯邦儲備為避免經濟蕭條,開始大幅度降低利率。這種擴張性的貨幣資金政策同樣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一方面,通過低利率的方式給市場投入資金,在短期內不會影響資金價值的穩定性。但是另一方面,過多地注入資金會引起資產價格膨脹。美國房地產價格在過去幾年里的發展也證明了這個觀點的準確性。
對于熱衷于貸款消費的美國人來說,利率的降低就意味著購買力的增加。那么貸款數量的增加在所難免。而對于投資者來說,低利率意味著投資傳統債券(如國家債券)的收益相對較低。一些機構性的債券投資者如投資銀行, 休基金會,人壽保險公司因此面臨壓力,他們基于組合考慮必須將手中的大部分資金投資于債券市場,而傳統證券的低收益迫使他們去投資收益和風險相對較高的金融衍生品。 那么這些產品是如何產生的呢?
2.金融衍生產品的快速發展
近幾年來金融衍生品在資本市場上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建造或者購買房屋者一般情況下不能用自用資金承擔全部費用,通常他們會用抵押的形式來尋求銀行貸款。銀行提供貸款咨詢、設計貸款合同、通過吸收儲戶存款進行融資并發放貸款,同時銀行將貸款納入銀行資產負債表,并監管貸款的執行情況。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這種傳統的業務模式已適應不了放貸銀行及其它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對高額利潤的追求。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特別是在美國,貸款證券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通過以下分析,我們可以了解一下貸款證券化的形成過程:
(1)抵押貸款的發放。銀行自己或通過不同的中介如汽車銷售商,抵押貸款經紀人,商場等等,以抵押的形式發放貸款,房屋和汽車被作為抵押物 (在美國房屋抵押貸款公司也可以發放住房貸款,房屋被作為抵押品)。
(2)抵押貸款的轉移。銀行將抵押貸款轉賣給其他金融機構,從中收取手續費。此時的貸款業務已不同于傳統的方式,放貸銀行成了經營貸款的中間商。
(3)證券化的一級組合。住房抵押貸款公司(或投資銀行)從商業銀行收購符合放貸標準的抵押貸款,再將這些貸款按照償付的時間順序和信用等級由評級公司(rating agent)進行風險鑒定后分類打包,以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簡稱MBS)或者是資產支持證券(簡稱ABS)的形式在證券市場上進行出售,回籠的資金再用于收購新的住房抵押貸款。通過證券化這個渠道,銀行系統內成千上萬個零散貸款變成了具有定價和流動性的證券,可以在資本市場上自由流通。
(4)證券化的二級組合。在組合MBS和ABS的時候,也附帶出現了一些風險度較高的債券。在這種情況下,發行抵押貸款債券的機構將次類債券和其它優質債券進行重新混合,推出一種新型債券:抵押債務債券(簡稱CDO)。這時債券發行機構通過評級公司,借用內部固定的數學模型,將原本評級在投資級以下的抵押貸款(這里主要是指次級抵押貸款)轉化為形式上適合各種風險偏好投資者,并且具有較高信用等級的新型債券CDO。就也是為什么將近80%的低值的次級抵押貸款債券變成了受人追捧的AAA級的債券。
(5)結構性投資工具。為滿足進一步的融資需求,一些銀行又借助結構性投資工具(SIV)的形式發行高評級的、資產支持的商業票據(ABCP)來重新獲得資金用于CDO的再投資,以賺取0.25%的利差。發行ABCP是一種短期的融資方式,它的期限通常只有1到3個月,并且由發起銀行對發行的CDO進行擔保。
(6)投資者。在證券市場上MBS、ABS、CDO被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和投資者所購買。如投資基金、對沖基金、銀行、退休基金會、人壽保險公司,個人投資者及許多外國投資機構等購買。就這樣,一個完整的融資、投資鏈條就此形成了。
過去幾年里房地產泡沫不停的被吹大,這個鏈條一直運行順暢。美聯儲實行低利率政策,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一些貸款機構借機放寬房屋抵押貸款資格審核。一方面,貸款中間紀紀人可以通過發放貸款收取可觀的中介費。另一方面,通過房屋作為抵押品,即使貸款者出現還款困難,因為房價上漲,拍賣房屋的收益仍然可以抵消貸款本息。美國的住房抵押貸款有5種:優級、次優級、次級、追加,以及聯邦住房管理局和退伍軍人管理局給低收入家庭及退伍軍人提供的抵押貸款。其中前三種貸款形式是按借款者的信用條件和貸款所占資產的比重來劃分的。次級貸款的主要對象是信用等級差、貸款所占比重大、并缺乏資產評估證明、收入證明和貸款記錄證明的客戶。此種貸款相對風險較大,但在房地產市場一片火紅的形勢下,即使是這種風險貸款也可以在證券市場上變成受人追捧的具有高信用等級的明星債券。于是為吸引更多的客戶,一些貸款機構在放貸操作上也提供很多優惠政策:如借款人開始階段支付較低利息, 或者開始階段只支付利息不償還本金,或用房屋再抵押來取得更多的貸款。這種寬松的借貸條件根本就不顧及借款人的償付能力。就這樣,次級抵押貸款的金額由2001年的2160億美元猛增加到2006年的6000億美元。
此時的次級抵押貸款通過不同方式的組合, 已經滲透到資本市場的各個環節,加上世界上很多富余的資金在資本市場上尋找高收益的投資產品,在美國房地產市場一片看好的情況下,許多大型投資基金和外國投資機構紛紛購買由次級抵押貸款所產生的衍生產品 MBS,ABS及CDO。特別是CDO以它的高信用等級,高回報率而倍受投資者的青睞。次級貸款的風險就這樣被傳遞給全球的投資者。到2007年,美國共計發行了5.8萬億美元各種抵押債券, 其中8500億美元為國外投資者所持有。
3.還貸違約嚴重
從2004年中期開始,美國聯邦儲備開始貨幣緊縮政策而提高基準利率。在接下來的兩年的時間內,優級貸款的利率升高了2%,對于次級抵押貸款來說,由于貸款機構在放貸時給予了相應的優惠,在開始兩年內采用的優惠利率剛好在這其間結束,利率實際提升了約3%。到2006年6月美國的基準利率已升至到5.25%。由次引起了一系列連鎖反應。低收入的借貸者已經沒有能力來償還愈來愈多的貸款本息,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拍賣他們的房屋。由于房屋市場上此時已是供過于求,房地產價格呈下降趨勢。出現了大量資不抵債的情況。銀行和各種投資者手頭的沒有被擔保的貸款形式的債權增多。
4.銀行資金拆借市場上的信任危機
從2007年上半年開始,持續的利率抬高和房地產價格的下跌,導致次級抵押貸款本息的償還拖欠率達到了它的頂峰。由于房地產價格的持續走低,評級公司不得不對已有的貸款抵押債券的價值重新估值。結果是次類債券價值出現了大幅度縮水。一些投資者 開始放棄貸款抵押債券的收購并在證券市場上拋售。
2007年6月,美國美林銀行(Merill Lynch) 試圖在證券市場上拋售由貝爾斯登投資銀行(Bear Stearns)下屬的兩個對沖基金發行的CDO,來降低因兩個對沖基金倒閉帶來的損失,但是此時的現實情況是:已經沒有人購買此類債券,雖然它們擁有AAA或者AA高信用級別。這里要特別提到對沖基金和SIV在金融危機中起到的作用。商業銀行和房屋貸款抵押公司將次級抵押貸款以結構性的投資形式在資本市場上進行了再融資。貸款的償還請求權被作為有債權擔保的債券在證券市場上發行。同時一些投資銀行或者商業銀行利用美國近年來監管金融市場的松懈,致力于沖基金和SIV的發展,因為它們在購買(發行)債券時不受最低儲備基金的限制,其業務都不納入發起銀行的資產負債表。SIV通過發行短期ABCP來購買高回報率的結構性債券,并且不斷發行新的ABCP來償還到期的ABCP而進行滾動融資。由于此時房價下滑、次級貸出現問題,發起銀行必須承擔義務。這些嚴重虧損和資不抵債的對沖基金和SIV不得不重新列入資產負債表。所以當危機爆發時,銀行不可避免地要承擔其損失。很多對沖基金也不得不關閉和清算。
對沖基金的關閉和銀行的巨額損失導致了私人和機構性的投資者對以房地產做抵押的投資工具缺乏信任度,他們不愿意再繼續承擔投資風險,并在短的時間內從資本市場抽出大量資金或者不再投資于此類債券。投資者們的小心謹慎使由銀行和房地產抵押貸款公司操作的以房地產抵押貸款證券化的融資和通過SIV發行ABCP的融資陷入了停頓。造成的結果是發行次類債券的銀行,對于已經到期的短期貸款不能通過新的融資進行償還,他們只能動用自有的流動資金。造成銀行流動資金短缺。而此時銀行間也出現信任危機,因為沒有人知道誰擁有多少這種房地產抵押債券。銀行擔心盲目地投入資金會造成更大的損失,所以銀行間的資金拆借也沒有象以前那樣順暢。這種通過次貸危機引起的大量流動資金的需求, 在資金拆借市場上表現為拆借利率在短期內突然升高。2007年8月9日在世界范圍內銀行間的拆借利率相比于央行的標準利率大幅度上升,特別是在美國。這一天也被很多經濟學家認為是金融危機的開始。
二、 金融危機的表現及影響
這場被稱為自二戰以來最嚴重和最危險的金融危機所造成的損失,和前幾次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危機不可同日而語。根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統計,世界金融機構截止到2008年9月共計損失約13000億美元。從以下幾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金融危機的表現及影響:
美國許多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證券公司紛紛倒閉,銀行間的信任度急劇下降。這種負面影響也像傳染病波及到歐美其他國家的銀行,各國央行不得不大量投入資金、降低基準利率對金融市場進行干預。
2008年9月隨著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銀行以及華盛頓相互銀行相繼破產,金融危機也到達了它的頂峰。對金融系統安全性的不信任感,以及經濟增長預測的大幅度降低造成世界股票市場經歷了又一次股市狂跌,僅2008年10月份的第二個星期世界上幾大股票交易所的主要股票指數跌幅高達20%到25%。
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開始逐漸擴大。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特別表現在西方工業國家的支柱產業汽車工業上。從2008年10月份開始,由于汽車銷售量的下降,歐洲的主要汽車生產廠家已大幅度降低了生產數量。2008年12月中旬,美國政府宣布給通用和克萊斯勒兩大汽車公司提供134億美元的緊急貸款,以幫助其渡過難關。世界貨幣基金組織在2008年11月初預測,2009年將是自二戰以來的第一個全球性的經濟蕭條。全球經濟增長率約為2.2%(經濟增長率如低于3%就被稱為蕭條),美國和德國的經濟甚至會出現負增長。各國政府紛紛推出振興經濟措施,來避免經濟下滑。
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機構機構的直接損失不是特別巨大,據統計,建行,中行,工行共計持有112.56億美元的抵押債券。相對來說涉及的金額較小。但是由于金融危機已影響到實體經濟,所以我國的外貿出口已呈現下降趨勢。從目前情況來看,玩具制造業和紡織業已受到沖擊。世界銀行預測,我國2009年的經濟增長率將只有7.5%。經濟增長率的降低將會直接影響到勞動就業。這也給我國政府提出了一個新的挑戰。2008年11月初我國政府宣布將在2009年投入46000億人民幣以拉動內需,緩解因經濟增長緩慢而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 金融危機的經驗和教訓
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的干預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重要的是在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并在將來采取預防措施,避免類似的連鎖反應。只有這樣國際金融市場才能恢復正常運轉,同時為世界經濟的蓬勃發展奠定一個新的,良好的基礎。以下總結出幾點我們應該從這次危機中吸取的經驗和教訓,也可以給我國的金融市場的發展提供借鑒:
1.這次金融危機起源于美國的次貸危機,因此美國應當首先解決好自己的問題
這其中涉及到美國人基本觀念的改變。其一,美國人崇尚消費,很多人甚至在沒有足夠的還款能力的情況下借貸消費,造成的結果是私人家庭的負債日益增加,抗風險能力低下。其二,對金融市場管制的極端放松和自由化,以及過分相信市場經濟的自我治愈和自我調節能力。當危機出現時再考慮金融市場的規范化。多年來人們一直忽視了這樣一個問題,一個正常運轉的市場經濟也需要一個穩定的監管機制。此外,美國聯邦儲備長期實行低利率的貨幣政策,對危機的形成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2.加強信息透明度
在次級貸款證券市場上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信息透明化和重新贏得投資者的信任。在過去的幾年里,抵押貸款證券化變得十分復雜,對抵押物財產的價值很難進行正確的估價,特別是CDO。在目前情況下,這種形式的債券幾乎已經沒有市場。這就要求此類證券的發行者將證券的結構簡單化,并且提供債權及抵押物安全性的詳細資料。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才會愿意承擔投資風險。同樣投資者也應要求發行者持續提供關于債權及抵押物安全性的詳細資料,以便他們自己對債券的風險性進行評估。而貸款償付能力的審核和監控屬于銀行本職業務,這就要求在債權證券化后, 銀行繼續履行這項職責。
3.提高對信用評級機構的有效監督
對抵押資產價值的評估應實行一個國際標準。出于盈利的考慮80%的次級貸款抵押證券被評級機構給予了AAA級的評價。這種錯誤的評估會直接導致投資者出現決策失誤,在這里也要求資產價值評估模型的透明性和對風險較高的債券加以特別注明。
4.風險自我保證
比信息透明度更有說服力的是對風險的自我擔保。發行貸款抵押證券的銀行和房貸公司應該將發行的風險較高的債券納入資金平衡表,并且發行者必須持有一定比例的發行債券(至少20%),這樣一來可以減少發行抵押債券的盲目性, 因為銀行的自有資金不能全部被占用。一旦貸款出現問題,風險將會被內部消化,吸收不至于引起連鎖反應。
參考文獻:
[1]Trevor Evans. Die internationalen finanziellen Turbulenzen. Fachhochschule für Wirtschaft, Berlin. 2007.8
摘要:金融危機根源的系統分析從四大層次循序漸進的剖析危機的根源。從個人層次企業層次國家層次全球歷史發展的層次來總體系統分析。
關鍵詞:金融危機;系統科學;系統分析
由于華爾街的金融風暴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引起了人們對金融危機的深層次的思考。這次全球的金融危機的根源是什么?國內外學者紛紛做出各種解釋。本文則從系統科學的層次結構分析法來層層漸進地剖析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
1.從個人層次分析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貪婪是人性的一大弱點,在社會制約機制失控的情況下,貪婪的本性得到無限制的發揮。這次金融危機是貪婪再次刺激華爾街各種金融創新與衍生品的動力,次貸危機也正是在這種動力驅動下產生的。據1996年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的被調查者都認為,華爾街的人們“如果相信他們自己能掙很多錢并能逃脫,他們會主觀地愿意違反法律”,調查者還認為,華爾街的這些人只關心“掙錢,對其他的事一律不管”。[1]這次金融危機是那些精明貪婪的華爾街銀行家和投機者發動的,他們以次貸的債權作為抵押,通過分割、整合,編織成了一系列證券化產品,在通過又一層的分割、整合,衍生出更多的虛擬金融產品。他們在全世界范圍內瘋狂的推銷和發行這些金融產品,從中大發橫財,牟取暴利。
2.從企業層次分析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
2.1金融創新過度金融創新對這次金融危機爆發起著助推器作用,資產證券化,即以打包后的貸款抵押資產為標的物發行債券向投資者出售,它一方面起著促進了貸款機構將流動性較低的貸款資產以現金流的形式回收,另一方面又使投資者拓寬了投資渠道,但它本身卻存在著巨大的缺陷與漏洞。
房地產金融機構為了迅速回籠資金以提供更多的抵押貸款,獲得更多的暴利,于是在投資銀行的幫助下實施資產證券化,將一部分住房抵押貸款債權從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中剝離出來,然后以這部分債權作為基礎發行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于是次級債產品被打包成金融投資產品銷售給投資者時,把與這部分債權相關的收益和風險全部都悄悄地轉嫁給了投資者,由于市場參與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尤其MBS(以住房抵押貸款為支持發行的債券)發展出CDO(債務抵押證券)、CDO2(在CDO的基礎上又衍生出新的債務抵押證券)、CDS(信用違約掉期)等等,產品結構越來越復雜,最終投資者與原始貸款間的時間和空間距離也越來越大,使投資人越來越難以準確理解和評估產品的價值及其所蘊涵的風險,債券投資者無法了解次級貸款申請人的真實支付能力,一旦后者無力償還貸款,一旦有一個環節出現了虧損,就會引起前面環節一連串的虧損。潛在的危機就產生了。
2.2企業信托責任喪失,失去了自我約束信托責任就是每一個人內心深處,對國家、對民族、對百姓,以及對我們所在公司的股東———也就是中小股民,要存有一份責任感,也就是你的良心。
[2]這次金融危機中美國的貸款機構為了追求利益,盲目向次級信用購房者發放抵押貸款,投資銀行又將次貸打包成金融衍生品出售,導致使杠桿率不斷疊加,風險不斷地日益膨脹。隨著各金融中介對消費信貸業務的激烈競爭,一些劣質的貸款機構便濫用資產證券化工具,盡可能地降低融資的成本,采用低息策略與優質的金融機構進行惡性競爭,結果使整個市場的定價機制受到扭曲,信用風險積聚增加。這次金融危機中的一些評級機構就很受非議,因為他們只對個別投資者負責,而不對整個經濟運行負責任。
2.3金融系統的內在脆弱性金融體系的內在脆弱性,主要由金融機構的內在脆弱性與金融市場的內在脆弱性組成的。
金融機構的運行機制存在著固有的缺陷,如,短借長貸造成的流動性缺陷、信息的不對稱造成的資產質量缺陷和過度依賴公眾信心造成的經營基礎缺陷等,這些都是造成金融體系內在不穩定的重要因素。美國貸款機構盲目地向次級信用購房者發放抵押貸款,投資銀行又將次貸打包成金融衍生品出售,致使杠桿率不斷疊加,風險日益膨脹。金融系統復雜程度增大,特別由于時間滯后引起系統更加的復雜,不穩定性增大。美國金融危機發生是很多金融機構在資本不足的情況下發行大量金融衍生工具,這樣便須承受巨大的風險。
3.從國家層次分析本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
3.1美國政府對金融企業監管不到位美國監管機構一直都是追崇“最少的監管就是最好的監管”存在著過于放任自流的弊端,它使金融機構有機會利用金融衍生產品的信息不對稱來欺詐和誤導客戶,最終造成金融風暴。2001年期間美聯儲連續不斷的降息政策使美國房地產業成為美國新一輪增長周期的重要支撐,美國當局過于注重支持經濟增長、從而忽視了次貸風險,由于金融監管機構對房地產金融業采取了短期內支持和縱容的態度,導致使房貸泡沫形成。當覺察到進行補救時,已經為時已晚了。此外,政府還把對次級房貸債券這種金融衍生品的評估和監督責任完全拋給私人債券評級機構,給這些機構留下太多操作空間,放縱他們,對這次危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3.2美國經濟結構的失衡虛擬經濟是美國社會發展到今天的一大特點,就是通過高度依賴虛擬資本的循環來創造利潤。
其實馬克思早就在《資本論》中指出,抽象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人類的無差別勞動,因此虛擬經濟本身并不創造價值,其存在必須依附于實體生產性經濟中。美國的問題在于,經濟過度虛擬化和自由化,美國本土成為貿易、金融等服務業中心。美國的產業結構,在20多年內,將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的物質生產向發展中國家大搬家,金融市場錢買錢、錢生錢的貨幣經濟橫空出世,從而極大地扭曲了美國的產業結構,形成了嚴重的產業“空心化”。美國金融危機正是背離了金融產品的真正價值基礎。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其實已經告誡我們,脫離了實體經濟的支撐,又沒有相應的管制措施,虛擬經濟就會逐漸演變成投機經濟,最終形成泡沫經濟。[3]
3.3美國的政治體制結構使美國難以轉變經濟結構的失衡問題次貸危機的爆發與美國政治體制結構有一定的關系。
次級貸款政策的漏洞以及監管不嚴格都是政府的有意行為,其目的就是為了討好選民。為了競選就要制造經濟繁榮的假象,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保持房地產價格的不斷上漲,讓廣大民眾投資消費,這使得沒有固定收入和償還能力的人也可以貸款購買房產,最后實在還不上銀行的貸款,就抵押房子,這樣還能獲取一部分額外的利潤。金融資本家明知次貸存在高度風險,仍執意放貸,其主要用意就是想繼續尋求高額增值。當然,不排除美當局想通過改善中低收入人群住房條件來標榜自由資本主義的“優越”。
3.4新經濟破產及美聯儲的政策埋下隱患美國房地產泡沫的形成首先應歸因于2000年以來實行的寬松貨幣政策。
2000年前后美國的網絡泡沫破滅,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從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聯儲連續13次下調聯邦基金利率,該利率從6.5%降至1%的歷史最低水平,這一輪降息直接促成了2001年至2005年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繁榮。美聯儲實行低利率政策,讓聯邦基金利率在1%的水平上停留了一年之久,給美國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廉價資金,推進了房地產泡沫持續的膨脹。
隨著美國經濟的反彈和通貨膨脹壓力的增大,從2004年開始,美聯儲啟動了加息周期,在一年半時間內17次加息,一年期國債收益率從1.25%漲到5%。借款人在加息后貸款利息負擔大大加重,特別是次級貸款的借款人主要是抗風險能力弱的低收入人群,很多人在此情況下無力還款,房貸違約率上升。正是信貸的驟松驟緊刺破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4
3.5新自由主義市場模式造成政府監管不到位美國對于新自由形式的資本主義的過渡自信。
西方一些大國把自己的自由的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經濟制度視為最優越,欲將自己的制度打造成千年不變的資本帝國將統治世界,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的優越感逐日提高,導致新自由主義形式的資本主義取代了原來國家管制的資本主義形式。
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的特征是放松對經濟和金融的管制,允許自由市場的存在,反對微觀和宏觀層次的政府調控,鼓吹市場萬能性,斷言只要靠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就能使資源配置達到最優狀態,反對和新老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
“自由化”是新自由主義“三化”主張(市場化、私有化、自由化)中的一化。主張一切由看不見的手來指揮,反對政府對市場的干預與管制。這種觀點人們稱之為“市場原教旨主義”。[5]這次金融危機就是新自由主義形式的資本主義對自由市場經濟過于自信,認為只要政府放手不管市場就完美了。這就導致了金融機構的過度競爭的產生,而過度競爭使得很多機構降低了風險標準,并且政府也沒有及時予以糾正。[6]金融危機的實質就是缺乏社會化的管理程度,國際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純粹的國家干預主義和純粹的經濟自由主義都無助于國家財富的增長。
3.6美元處于金融霸權的主導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使歐洲經濟復蘇,同時,布雷頓體系確立了美元全球儲蓄貨幣地位,美元成為全球貿易和商品市場的主要結算貨幣,“一幣獨大”。
因此,美國擁有強大的消費特權,美國進口全世界的商品只需要支付美元。對于美國人來說,這種鈔票是可以無限制造的。只要美國愿意,美國就可以為所欲為地印刷美元,在國際市場購買任何它需要的資源和產品。
長期以來,世界的其他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其商品出口嚴重依賴美國這個龐大的消費市場。這些國家拿到美國支付的美元貸款之后,必須進行保值增值的投資,于是又都拿去買了美國的國債、企業債和公司股票等。這意味著,其他國家是在借錢給美國,而美國拿這些錢再購買這些國家出口的商品。
這種格局造成作為國際中心貨幣的美元越來越多地為外國所擁有。但是,由于以美元計價的投資和貿易最終的清算主要通過美國金融機構,表面看美國對外投資或擴大進口使大量美元外流,但實際上全球的美元頭寸仍基本保留在美國金融機構,只是在金融機構內部由本國的企業存款轉化為外國銀行存款而已。這次的金融危機從另外一個意義說,美國人利用了中心貨幣的特殊地位把風險轉嫁給了世界人民。
3.7美國公民自私的過度消費的意識形態“借債過日子”在美國是普遍的現象。
官方統計的資料顯示,2005年,美國的儲蓄率首次出現負數,2006年達到-1%。根據經合組織的數據,在美國人2007年的可支配收入中,儲蓄僅占0.4%。累計個人負債已達到13.8%萬億美元,其中個人信用負債透支高達9000億美元。這些數據顯示,美國人必須借款才能維持生活。[7]在過度消費的經濟增長的模式下,美國的消費需求不斷增長,美國人大量地發行貨幣、大量地借債,大量地消費。大量地投資,從而刺激全世界的生產能力不斷地擴張,生產能力的擴張又促進對美出口。這種循環最終導致:美國外債的雪球越滾越大,全世界的生產能力也越來越大,當美國人終于無法承受債務的壓力時,全世界將出現巨大的生產過剩。
4.從全球歷史發展的層次來分析本次金融危機的根源
4.1馬克思的《資本論》的理論解釋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生息資本的公式是G—G’。
“金融創新”使G—G’成了買空賣空的連鎖交易,嚴重的脫離創造價值的實體運動,脫離價值決定價格的基礎,像在沙堆上蓋高樓大廈一樣。為了緩解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美國采取降息借貸消費的生活方式,儲蓄率幾乎等于零,而且以債務形式表征了巨大負值,次貸危機便源于此。最終像恩格斯所論述的那樣“:在危機中,社會性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劇烈地爆發出來。商品流通暫時停頓下來;流通手段即貨幣成為流通的障礙;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一切規律都顛倒過來了。經濟的沖突達到了頂點:生產方式起來反對交換方式,生產力起來反對已經被它超過的生產方式?!盵8]
4.2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總不外乎群眾的貧困和他們的有限消費,資本主義生產卻不顧這種情況而力圖發展生產力,好像只有社會的絕對消費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
危機表現形式雖然不同,但說到底,還是美國普通老百姓收入少、消費不足的結果。這仍然是馬克思所揭示的“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這一基本矛盾所決定的。近百年來,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與高度發展,隨著高新技術革命的推廣與深化,壟斷資本主義逐漸從產業壟斷逐漸向金融壟斷發展。在空間上,壟斷資本主義逐漸從國家壟斷向全球壟斷擴展。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個基本矛盾在當今不但沒有消逝,且在新形勢下有了新變化。金融壟斷和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下,不僅促進更大規模的生產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而且使生產資料和金融財富更大規模地向少數人和少數國家集中。這一基本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使窮國窮人越來越窮,富國富人越來越富,從而加劇資本家與勞動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
高度壟斷與高度投機相結合把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推進到一個新的尖銳高度。這就是生產社會化與私人占有的矛盾使發達市場經濟畸形化結果,在新自由主義理論的包裝中加劇無政府狀態,以虛擬經濟、泡沫經濟使少數壟斷資本巨頭大賺其錢,基本矛盾仍然沒有改變。
總之,我們認為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任何用單一因素或少數幾個因素來解釋此次金融危機的企圖,都難以令人信服。本文站在系統科學的視角,從四個層次分析了此次金融危機的根源,為解釋金融危機爆發的成因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我們進一步的研究是分析引發此次金融危機爆發的四個層次之間的互動,用復雜性理論審視此次金融危機產生的機理。
參考文獻
[1][美]波特賴特著.金融倫理學[M].靜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3.
[2]郎咸平.誰也逃不掉的金融危機[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16.
[3]殷雄.由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辯證思考[N].深圳特區報,2007-3-14.
[4]于長富.美國金融危機成因分析[J].理論界,2009(4).
[5]劉國光.關于新自由主義思潮與金融危機的對話[J].紅旗文稿,2009(4).
[6]曾詩鴻.論西方金融體系脆弱性理論的邏輯聯系[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3(2):205-208.
[7(]美)彼得·D·希夫,約翰·唐斯.美元大崩潰[M].陳召強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5.
關鍵詞:金融危機;次貸危機;抵押貸款;信用評級
中圖分類號:F830.9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6-0058-02
引言
本文對導致當前金融危機的基本原因進行了評估。有關金融分析表明,由于金融理論的假設與實際情況有很大的差距,在沒有得到規制的市場上,使用理論模型對信用違約互換的定價往往是錯誤的。當大量的住宅抵押貸款違約時,信用違約會出現連鎖反應,從而導致了金融危機的爆發。
2008年的金融危機損失巨大,即使用天文數字的資金來解決危機問題,都難以應付。救助資金已經由國會批準的就有7000億美元,美聯儲計劃動用大約1.3萬億美元的資金來拯救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這些資金將投資于各種風險資產,包括對一些破產的機構以及持有抵押支持債務的機構提供貸款(Morris,2008)。
一、金融危機的起因
(一)傳統原因
1.美聯儲的長期低利率政策。在新經濟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為避免經濟衰退,刺激經濟發展,美國政府采取壓低銀行利率的措施鼓勵投資和消費。從2000~2004年,美聯儲連續降息,聯邦基金利率從6.5%一路降到1%,為這一輪杠桿泡沫的形成輸送了廉價資金。較低的資金成本壓低了美國國內住宅的抵押貸款利率,降低了貸款購房的成本,經濟的繁榮使美國居民收入大幅度上升,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對住宅的強烈需求。貸款買房又無須擔保、無須首付,且房價一路攀升,房地產市場日益活躍。2004年7月,美國經濟一反之前走勢而進入加息周期,美聯儲連續加息。與此對應的是,美國房地產市場從2005年開始走低。在加息和房地產市場走低的雙重壓力下,住房貸款市場上的還款違約行為也頻頻出現,這一切直接誘發了次貸危機,進而演變為美國金融危機,造成了巨大損失。
2.監管機構的監管低效。在美國,金融系統是多頭監管的,美聯儲負責貨幣政策和對商業銀行業務的監管;而美國的證券監督委員會(SEC)負責證券業務的監管;住房抵押貸款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的監管機構是美國聯邦住房企業辦公室;美國的保險業務是由聯邦和州政府專門的機構負責的。形成了多頭監管的體系。
對于商業銀行發放的抵押貸款,由于當時金融市場的借貸利率非常低,住房價格又高,所以住房抵押貸款是貸款機構的一項優良資產。另外,銀行將這些貸款出售給兩個聯邦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以及投資銀行雷曼和貝爾斯登,對商業銀行來說這是資產出售,而不是貸款,因而規避了有關商業銀行貸款的規制。兩房為這些貸款資產購買了違約保險,即信用違約互換,同時將這些債權債務打包證券化予以出售,資產的質量被認為是合格的,所以美國證券委員會認為這種交易符合規定。
然而幾年前,金融機構的監管者已經對一些市場上的嚴重問題提出警告,但是因這些金融機構在國會進行了成功游說,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如今這些金融機構或破產或由政府基金提供救助(Associated Press,2008)。例如,像陷入經營困難的兩個聯邦機構Fannie Mae和Freddie Mac(房利美和房地美),在2005年之前Freddie Mac就投入了200萬美元來游說國會,成功地使國會免除了對其在高風險抵押資產方面的投資限制(Yost,2008)。同樣,這些中介、銀行和其他機構也為了證明自己借貸行為的安全,就提供了以前安全的歷史數據(Assoeiated Press,2008)。這些行為都影響了監管機構的獨立判斷。
(二)非傳統原因
1.金融機構的行為市場化和不充分的公司治理之間不協調。五大投資銀行為推進世界金融體系的市場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其公司治理沒跟上,五大投資銀行原來都是合伙制,到了20世紀90年代紛紛上市,上市之后合伙制的基本功能沒有改變,但它建立的有限公司及其風險已經改變了,在這樣的一個金融機構里,金融和風險嚴重脫節,因而造成從業人員從自身利益出發,推進冒進式的創新,只管自己經營,完全不計后果。絕頂聰明的華爾街精英們為自己設計了天價薪酬方案,失衡的激勵機制使他們對市場和系統風險視而不見,終招滅頂之災。
2.規模巨大的信用違約互換的錯誤定價。信用違約互換定價錯誤是金融危機中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信用違約互換或者債券保險合同中,提供保險的一方沒有初始投資,但可以獲得信用風險溢價補償。當然,這個補償必須包括違約風險溢價和系統風險溢價。但是,在實際操作中,許多實務者純粹地利用數學方法來估計信用風險和所要求的信用風險溢價(Glantz andMun,2008)。因為這些數學模型僅僅是對歷史數據的擬合,忽視了人類在做出判斷時有許多不可量化的信息,因此進行預測時產生了大量的誤差,Rajun,Seru,and Vig(2008)對這些大量的預測誤差進行了分析。根據分析,這些模型對現代銀行業來說是無用的而是更糟糕的(NewScienfist,2008)。對于許多虔誠地使用模型的機構來說,后果往往是災難性的。
3.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行為不獨立以及評級方法存在問題。評級機構應當是中立性的組織,獨立于證券市場的發行者和承銷者,具有獨立出具評級報告的權力,以保證其客觀性與公正性。而事實上,評級機構評級費用是由評級的對象來支付的,因此,評級機構就有可能被評級對象所引導,會不顧事實而做出有利于發行人的評級。為了拿到評級對象的業務,評級機構往往有可能高估評級對象的信用等級。
實際上,信用評級機構所采用的評級模型也存在一定問題。這些評級機構對債券進行信用評級的主要依據是數學模型。這些模型可能忽略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因素(Woellee andKopeeki,2008)。已經有人指出這些模型需要改進(NewSci-entist,2008),純統計模型不能把所有的可能因素包括進來。另外,統計模型容易在變量之間產生偽相關問題,而當變量的數目增加時,偽相關問題變得更嚴重。
4.建立模型時沒有考慮到系統風險和系統風險溢價。債券的投資者通常要索取系統風險溢價,因為系統風險是無法被分散掉的,在市場處于衰退時,投資者必定受到損失?,F代金融理論的假設是不現實的,諸如沒有交易成本以及存在連續分布的收益(Merton,1974)等。因此,盡管資產定價數學模型的準確度是完美無瑕的,但是其理論結論往往是失敗的。
投資者能夠利用信用違約互換對他們在債券和貸款方
面的投資實行套期保值,并且降低風險的套期保值成本非常低,這樣,低價的信用違約互換造成了信用泡沫。由于這些被保險的債券和貸款給人的感覺幾乎和美國財政部的債券一樣沒有風險,所以這些風險資產風險溢價就下降,降到了信用違約互換成本的水平。導致了公司債券和財政部債券之間的利差非常小,特別是垃圾債券的收益率非常低。
二、對中國的啟示
1.要在中國大力發展金融創新。美國這次金融危機的原因看起來好像是金融創新造成的,實際上這次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金融創新。只是由于金融從業人員的貪婪而對金融創新沒有節制造成的。金融創新的思想很有合理之處,由于美國低利率政策和房地產的次級抵押貸款,美國的房地產業出現了繁榮景象,帶動了美國經擠增長。這樣將流動性很低的住房轉化成流動性很高的有價證券,同時為市場的融資提供了低利率的資金,降低融資成本,促進經濟增長。
對于中國來說,目前中國的金融市場發展層次還是非常低的,不能因為美國的金融危機而不允許在中國進行金融創新,而是應該借鑒美國先進的金融思想和方法,加快中國金融市場的創新。發展金融業對于推動中國的經濟將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2.金融監管貼近市場。金融深化發展之后,交易風險、違約風險越來越高,監管方也會重新制定一些規則來規范金融市場主體的行為。美國歷次金融危機不僅沒有停止金融發展,反而使其繼續深化,是因為金融需求持續存在,并隨著經濟結構和收入的變化,強化了人們對金融證券市場的依賴度。這次美國金融危機產生的一個原因是美國的金融監管實行多頭監管,在金融業務各個環節好像都有監管機構在起作用,但是對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就沒有監管機構起作用。另一方面,美國金融機構過于相信市場的作用,對于信用評級機構以及投資銀行的行為監管松弛也是這次金融危機的一個原因。因此,對中國來說,金融監管當局不能限制一切的金融創新,但是應該對金融市場的金融創新予以跟蹤,對金融創新中出現的問題及時予以糾正。
3.應該慎重使用數學模型。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這次危機過程中,那些對數學模型崇拜有加的公司損失慘重。這是因為模型的假設和現實是有很大差距的,同時模型應用的環境會隨時間而發生變化,所以在使用模型時會產生偏差。還有,現實生活中可能存在著一些不能量化的信息,這些信息就不能進入到模型中去,但是這些信息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在面對著利益的誘惑時,金融機構、金融中介機構的人員都會有意或無意地將一些信息忽略掉,而這些信息可能對于模型輸出的結果也是很重要的。這樣數學模型就被有意或無意的操縱了。
參考文獻:
[1]Boni L,2006.Strategic Delivery Failures in U.S.Equity Markets.Journal of Financial Markets 9:1-26.
[2]B.Jameson.“The Blunders that Led to Catastrophe.”NewSclentist ,September 27,2008.
[3]G.Morgenson.“Behind Insurer's Crisis: Blind Eye to a Web of Risk.”New York.Times(September 28,2008).
關鍵詞:次貸危機;資產泡沫;中國經濟;風險防范
一、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歷史背景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經歷了自戰后以來最深刻的經濟結構調整。在這一時期,以信息產業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加上政策的有效實施,美國經濟迎來了空前的繁榮。20世紀90年代克林頓政府采取雙管齊下的財政政策,即通過減稅以刺激供給和通過節支以控制需求。這一政策的實施最終使得美國在1998年實現了30年以來的首次財政平衡。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摒棄相機抉擇的傳統做法,謹慎地推行以控制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的穩定貨幣政策,使利率保持中性,即對經濟既非刺激也不抑制,從而使經濟能以其自身的潛在增長率,在低通脹率和低失業率并存的情況下保持穩定增長??萍紕撔庐a業的快速發展和強勁的消費大大推動了經濟增長,從1991年4月到2001年12月,美國經濟出現了連續117個月的穩定增長,美國經濟迎來一個長達10年的繁榮期。
2001年,隨著網絡泡沫的破裂,美國經濟面臨衰退的危險。此后,美聯儲為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連續14次降低再貼現利率,13次降低聯儲基金利率,直至將利率降到1%的超歷史最低水平,并維持了整整一年。這一政策極大地刺激了房地產業的發展,使之成為拉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導致美國住房價格急劇上升。造成美國房地產價格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最重要原因則是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的寬松貨幣政策,特別是低利率政策。
正如經驗一再證明,當一個經濟體處于泡沫之中時,往往難以判斷是否存在泡沫,而只能在泡沫破滅之后才能得出結論。隨著美聯儲不斷提高基準利率,房地產價格出現下跌趨勢,一方面那些通過浮動利率貸款購房的次級按揭貸款人,心理預期與償付能力下降,出現大量違約,而其違約風險通過次級按揭貸款衍生產品迅速放大,動搖了市場信心,最后引發了大面積的次級貸款信用危機。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即使拍賣抵押的房產也難以得到本金的金額償付,一些放貸機構因此出現巨額虧損,甚至倒閉,進而引發以其為基礎資產的證券化產品次級債風波。一場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引起的風暴終于在2007年8月突然爆發,不但房地產泡沫終于破滅,美國還陷入了自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并席卷了美國、歐盟各國、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
二、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長遠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無論從全球金融市場、資本市場的波動還是美國實體經濟的變化來看,次貸之蕩在美國乃至全球范圍內都不容小覷。作為世界第一經濟體,其對全球的經濟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全球正在遭遇一次信用危機的沖擊,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計,到2008年4月為止次級貸已經造成全球的直接金融資產損失達1萬億美元。迫使美聯儲聯手全球中央銀行,整體救市,注資了好幾千億資金,包括大幅降息。
從2007年初截止到目前獲得的統計數據和研究機構的預測報告看,全球金融市場不僅沒有出現任何平靜下來的跡象,反而更加動蕩不安。金融市場混亂,金融產品定價困難,美國市政優質債券也受殃及,投資者信心嚴重不足,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發全球股票市場的巨幅下跌,甚至出現了各國股權市場按時區次序輪次下跌的慘況:美元加速貶值,金價、油價、糧價屢創新高,全球金融市場波動性明顯上升。
從表面上看,次貸危機起因于美國,但是由于歐洲是金融衍生品的最大購買者,也就成為此次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從此次全球央行的注資額就可看出端倪:此次因次貸危機而投入資金最多的不是美國央行,而是歐洲央行?,F在看來,歐洲金融衍生品市場正在經歷這樣一場危機,次貸危機考驗的是歐洲人的風險管理能力。 轉貼于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次貸危機席卷全球的拖累下,中國2008年第三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降至9.996,這是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近年來首次降至一位數。面對次貸危機爆發后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大背景,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顯現,尤其是次貸危機對中國的間接影響將不容忽視。
三、啟示——基于金融監管的視角
第一,改變監管理念,加強外部監管。金融機構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貪圖利益的動機最終導致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的發生,他們不考慮整體金融市場和整個貸款利益鏈條上其他主體的風險,最終造成了系統性風險。因此,應當充分重視外部監管,改變只依賴內部監管的理念。
第二,建立動態的金融監管檢查和市場約束的監管體系。應該按照巴塞爾協議要求,除了對各個金融混業集團進行資本監管外,還要根據各個金融機構的實際情況盡快建立動態的監管檢查和市場約束的金融監管體系,完善資本監管、監管檢查和市場約束三大監管體系。
第三,改善對于金融創新的監管。金融創新會擴大金融危機發生的風險,并且傳遞這種風險,而金融監管只有跟上了金融創新的步伐,才能全面、有效地遏制金融風險的產生。
第四,采取適當的綜合監管措施,加強跨國監管。首先,需要適當的綜合監管。目前發達國家的金融監管體制日益綜合化,即對一些監管機構進行整合,以不斷消除監管漏洞、提高監管效率;其次,不斷加強中央銀行的金融穩定的職能;最后,不斷加強跨國監管。隨著金融全球化不斷發展,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大型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支機構遍布全球,因此實現各國跨國協作監管意義重大。
第五,建立混業監管體系,完善金融混業集團發展的法律法規。從長遠看,我國應當建立統一的機構從事綜合金融管理,負責統一制定金融業的發展規劃,通盤考慮和制訂金融法律、法規,協調監管政策和監管標準,監測和評估金融部門的整體風險,集中收集監管信息,統一調動監管資源。從金融發展的總體出發,統一研究銀行,證券,保險的聯系和協作問題,監管問題,創新問題和混業發展問題。與此同時,法律環境的建設是保證金融混業發展的重要基石,要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并從中國金融混業集團發展的實際出發,建立包括金融監管,金融風險,金融創新等各方面內容,以適應我國金融混業發展的長遠趨勢,盡快健全相關法律、規范,調整銀行、證券和保險的有關法律以擴展金融混業經營的渠道和范圍。
參考文獻
[1] 張智.美國住房次貸危機問題研究綜述[J].城市,2008,(8).
[2] 秦煒,鐘思遠.次貸危機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影響[J].時代金融,2008,(1).
關鍵詞:后金融危機時代;銀行;中小企業;關系
2008年的金融危機依然讓許多企業心有余悸,這是一場把世界經濟帶到了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全球性衰退之中的大災難。有關專家指出,全球經濟和金融的復蘇將是漫長而緩慢的,在這漫長的恢復調整的“后金融危機時代”,經濟的恢復過程將充滿著變數和不確定性。
銀行和企業作為構成社會經濟系統的兩大微觀主體,二者應該互相支持、共同發展的。但長期以來, 兩者之間并沒有形成穩定的銀企關系。后金融危機時代,受市場經濟的自主調整,如何順應形勢,構造新型商業銀行與企業關系已成為時代的課題。
一、后金融危機時代,銀企建立關系的必要性
就合作關系而言,銀行和企業之間表現出的是唇齒相依,休戚與共的關系。企業是商業銀行生存的基礎,商業銀行的生存發展離不開企業。商業銀行無論其資產業務、負債業務,還是中介業務,無不以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企業的發展也離不開商業銀行的支持和服務,它在為企業提供全方位多功能金融服務的同時,也在現代社會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尤其對于占我國經濟市場九成以上的中小企業,銀行對待他們的態度就更為重要,由于融資渠道的單一性及銀行在關系中的主導性,迫使企業處于被動的狀態,采取何種的方式改變這樣的現狀,已是合作關系更進一步需解決的難題。
在中科院一次“中小企業在金融危機復蘇中的作用”調查中顯示,有40%的中小企業已經在08金融危機中倒閉,40%的企業目前正在生死線上徘徊,只有20%的企業沒有受到08金融危機的影響。另外,再以失業率為例,2008年只有9個省份失業率高于4%,而在各地制定的2009年就業目標中,除北京的失業率定為2.5%,江西未公布相關數據外,6個省份的失業率約為4%,其他23個省份均在4%以上。由此可見,金融危機對中小企業及部分商業銀行帶來的是致命的打擊。好在金融危機之后,人們開始更加的重視作為兩大經濟主體的銀行和企業關系的改善,試圖從銀企合作關系的調整來提高經濟水平回升和繼續發展的速度,這也是這樣一個特殊時展的必然趨勢。2009年第二季度以來,實體經濟運行開始回暖,投資者信心開始回升,全球正處于后金融危機時期。在這一時期,對于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而言,可謂挑戰與機遇共存。
二、后金融危機時代,挑戰與機遇并存
中小企業在發展中始終面對著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即融資難。中小企業的融資主要有兩種融資方式,一種是直接融資,另一種就是間接融資,即民間融資。民間融資由于其手續靈活且方便快捷的特點,在長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然而,在如今民間融資制度尚且不太規范和無法可依的條件下,民間融資是許多禍端的起因。2011年4月金立斌事件就是個鮮活的例子,其高達7個億的民間融資債務把作為內蒙古惠龍集團董事長的他壓跨了,政府在一邊給他戴高帽的同時卻不給貸款,迫于無奈,最終他只能以自殺的方式解決問題。可能有人會建議進行直接融資,但因中小企業處于創業及成長過程,具有不確定性風險,銀行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性質,讓他不得不從自身方面考慮,因此在對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時顧慮重重,往往存在利率偏高、條件偏嚴、手續偏繁、審批時間偏長等問題,存在“慎貸”、“惜貸”、“懼貸”現象。從中小企業來說,缺乏有效抵押物,且抵押手續繁瑣,收費較高;缺乏合適的擔保人,擔保貸款難;基層銀行授權有限,辦事程序復雜繁瑣。因此,在長期發展中,銀行與中小企業關系的疏離并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只是這種脆弱的、不穩定的關系隨金融危機的惡化已急需改善。
在金融危機給我們帶來教訓的同時,也讓我們在磨難中迅速成長,這便是挑戰與機遇同在。對銀行業來說,我國中小企業數量眾多,資金需求量大,這無疑是一個巨大而尚未有效開發的市場;銀行面對的市場和客戶將進一步擴大和成熟;金融監管的體制和機制將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對中小企業來說,是全球產業轉移的機遇,有助于加速中國的“世界工廠”的形成;產業升級的機遇,有助于中國在全球“制造業中心”地位的提升;另外,這也是中國擴大內需政策的機遇。
在金融危機這樣一種經濟社會的優勝劣汰的考驗中,使得各經濟個體改變過去存在的各種經營上的弊端,使其各自都將會有更長足和把握的發展。在此基礎之上,通過和諧的關系改善,實施和鞏固對社會發展均有幫助的措施和政策,抓住機遇,經濟的蓬勃發展指日可待。
三、調整辦法及采取的措施
對銀行和中小企業而言,雖然雙方都是獨立的市場主體,但他們的共同利益直接牽扯到整個國家的發展,尤其在這個特殊的時期,他們的關系的改變和所創造出的效益更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制定對的政策、堅持正確的原則和實行無誤的管理尤為重要。經過查閱資料和自我斟酌,提出以下意見。
(一)加強銀行資金管理
關鍵詞:金融危機 銀行 金融創新
在金融危機時代,世界的金融格局都產生了非常深刻的變化,特別是金融風險顯著提升,更多的銀行和相關理財機構都面對著更多挑戰。而后金融危機時代,全世界的各大經濟體均處在不斷恢復當中,但是也有不穩定的狀態。因此,后金融時代對于銀行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銀行業需要關注金融環境的整體發展,才能夠推動自身把握發展機遇和應對挑戰。隨著當前信息化不斷發展,銀行間傳統金融業務互相之間產生了非常激烈的競爭,這也意味著銀行企業如果不在當前調整自身的金融策略,那么很快就會在下一個經濟周期中,被后金融時代的市場業態所淘汰。綜合當前后金融時代的銀行發展趨勢,只有適應當前新市場狀況,銀行才能夠在求存中得到可持續發展的空間,最終為轉型提供更多的推動力。
一、當前國內銀行金融創新現狀
(一)制度創新現狀
制度上的創新,包括了銀行內部管理機制的調整,特別是銀行自身層級上的調整,強化各個分支銀行的自主管理和運行的權力,同時讓各個分支銀行綜合化經營,展開混業式的運營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為銀行的發展提供新的范式。
(二)業務創新現狀
在業務上的創新,各個銀行分別采用多種業務共同運營的方式,特別是對業務專業化運營的考慮等。從營銷理念和業務管理理念上都有所革新。如信用卡中心等專業化業務中心的成立,正是銀行業務發展的一種重要趨勢。這種趨勢決定了銀行在金融能力上的拓展與提升,通過專業化運營的形式,保障銀行各項業務能夠維持在市場中的先進水平,也能夠為銀行客戶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服務。
(三)營銷創新現狀
營銷創新上,更多國內銀行關注采用現代的營銷理念,推動銀行業務的發展。更多銀行突出了市場化的營銷策略,并且作為一項專業性的業務進行拓展。這對于國內銀行而言是一種進步。這也是新產品和新業務增多后,銀行適應市場化的需求后,所形成的創新策略。比如國內的銀行開始逐步進入零售業務的領域,這也是在營銷理念上的創新。
二、國內銀行金融創新的特點分析
(一)金融創新缺乏統一策略
當前國內銀行的金融創新沒有統一的策略,在規劃金融創新上缺乏有序性。雖然很多國內銀行已經對金融創新有所認識,并且進行了金融創新的實踐,但是大部分的銀行仍然沒有統一的金融創新策略,很多銀行在創新方面仍然沒有科學的規劃,沒有根據自身的實際和市場發展的情況,進行金融創新策略的擬定。因此國內銀行的金融創新仍然是不徹底的創新,對于市場的適應性也各有不同。比如部分銀行在參與國際投資競爭當中盲目地壓低價格,導致自身的利潤空間減少,或者造成負利潤的情況,這也是當前銀行在經營過程當中,容易出現的創新性錯誤。
(二)金融創新產品結構單一
另一方面,國內銀行在金融創新過程當中金融產品種類較少,金融產品創新結構單一。很多國內銀行參考國外銀行的情況,制定了金融創新的產品,可是這些產品國內銀行不一定可以運營順暢,因為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的具體環境、歷史條件都有所不同。特別是國內銀行在金融創新產品方面,只是關注短期利潤率,而缺乏長期性的規劃。比如國內銀行負債類的產品多于資產類的產品,這就導致銀行的金融創新產品結構失衡,不利于國內銀行長期發展。
(三)金融創新的技術含量較低
此外,國內銀行在金融創新方面沒有更多地結合信息技術的發展,導致當前金融產品在創新過程當中,技術含量較低,無法適應未來的發展趨勢。很多國內銀行只是著眼于在金融創新方面的品種拓展,而很少往主導金融創新產品本身的技術含量提升,這種盲目的數量積累并不能促進金融創新產品的質量提升,所以當前國內銀行在金融創新方面仍然是相對落后的。
三、后金融危機時代銀行金融創新思考
在金融危機之后,西方的銀行業逐漸往金融創新方向發展,并且開發出更多創新性的金融產品。金融危機之后西方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而隨之各個國家政府的金融管制也逐漸放松,因此西方的銀行有著更多的空間開發新的金融產品。這種創新性思維,對于國內銀行的金融創新而言,也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在后金融危機時代銀行業的金融創新有著以下的發展方向:首先是金融衍生類產品不斷發展,原來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金融產品主要以原發性為主,而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后,衍生類金融產品逐漸成為銀行業的主流;其次,金融產品逐漸走向創新與整合,特別是金融衍生類產品的不斷產生與發展,逐漸成為銀行金融創新的主流;再者,金融工具逐漸對金融危機后的銀行業形成更深刻的影響,特別是證券類業務的不斷發展,證券類金融工具成為了銀行業的主要選擇;最后,金融創新嘗試了更多的金融產品,也導致當前金融產品的復雜化,金融產品的風險性和利潤不確定性大大增加。這一點和金融危機時候出現的風險評估模型失效有著重要的聯系。正是因為對金融產品的風險評估不科學,才導致了金融危機的產生以及巨大的負面影響。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銀行業創新金融產品與機制,成為了其求存與發展的主要路徑。對于銀行業而言,金融創新的出路主要在于金融產品金融機構,以及金融管理經營制度的創新。金融創新的總體思路是,降低金融商品所可能帶來的風險,以避免風險評估實效后對銀行造成重大損失,但是由于金融風險進一步分散了銀行業的金融風險,也可能出現銀行的金融產品嚴重脫離實體經濟,從而對銀行業已造成了危機性的隱患。
從根源性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機存在的風險,主要是隱藏在銀行金融創新的過程中所可能包含的道德風險。部分銀行為了贏取更大的利益,不斷擴大次級貸款的規模,次級貸款的增發進一步刺激房地產價格上漲,從而引發了次級貸款的惡性循環。因此,對于后金融危機的銀行業而言,在開展金融創新過程中,不能盲目地擴大自己貸款規模,其次是控制好證券化的杠桿率,避免證券化過度后,金融產品的風險大大增加,從而引發銀行業的道德危機。這對于銀行業而言尤為重要。如在次級貸款不斷擴大的時候,雷曼兄弟銀行盲目增發金融類債券,從而對雷曼兄弟銀行形成了極大的金融運營風險。部分銀行在開展金融創新過程中,盲目放松金融產品的信用評級,從而導致了金融產品的風險大大增加,這些都需要銀行在開展后金融危機時代金融創新過程中加以注意。
四、后金融危機時代銀行金融創新路徑選擇
(一)形成多元化的金融創新產品
銀行的金融創新,可以選擇形成多元化的金融創新管理機構,集合銀行的金融創新優勢。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后,各國銀行的金融創新方式主要是以混業經營為主,然而國內的銀行主要是采取分業經營的模式,這樣導致國內銀行的客戶群體相對狹窄,不利于國內銀行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國內銀行應該把握好混業經營的模式,逐漸推動自身的多元化發展。在成熟的金融體系下提供更為豐富的金融產品,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金融需求。同時,要維持良好的金融服務生態,從多個方面完善銀行金融產品服務,最終推動行業的金融產品發展。
(二)發展中間業務,形成產品差異
發展中間業務,推動銀行業的發展。在發展中間業務的過程中,應該避免銀行業務的同質化,增強各個銀行之間的業務差異和產品差異,從而為金融產品的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銀行在發展中間業務的過程中,應該根據自身的發展優勢以及市場的發展趨勢,從而推出更具備競爭力的中間業務產品。這對于銀行而言有著重要的價值,銀行如一直推出同質化的服務,是無法適應后金融危機時代的市場需求。
(三)增強銀行抵抗金融風險
銀行應該增強抵抗金融風險的能力。金融創新的過程,既可以分散或者對沖金融風險,同時也可能擴大金融風險。銀行應提升金融風險的評估能力,避免在金融創新的過程中產生更多的風險。銀行應具備成熟的風險防范體系,并且有成熟的風險預警機制。為防止銀行在借貸業務的競爭逐漸激烈的條件下,出現不當競爭的狀況,銀行業應引入第三方信用評級機構,以防止信用評估標準下降。
五、結束語
當前中國銀行業蓬勃發展,同樣離不開金融創新的發展。所以,銀行的金融創新,需要在成熟評估風險的基礎上推動自身發展。如果沒有成熟的評估機制,就可能出現銀行道德風險問題。因此,金融創新是一個體系性的創新機制,要充分聯系并分析后危機時代的市場環境,提出更好的發展思路,從而推動中國的銀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高瞻.科技金融風險--基于商業銀行視角的分析[J].經貿實踐,2015(7)
[2]束蘭根,原二軍.基于商業銀行視角的科技金融發展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