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2 08:19:29
序論:在您撰寫數學概念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數學概念是反映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加強概念教學是學好數學的基礎,是理解數學知識的前提,是學好定理、公式、法則和數學思想的基礎,同時也是提高解題能力的關鍵。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數學概念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教會學生正確地理解、判斷概念就顯得非常重要。
在學校的概念課教學研討中,筆者教授了七年級下《9.1.1不等式及其解集》的概念課,探討了概念課的教學模式。下面筆者就談談她對概念教學的粗淺認識。
一、創設情境,注意概念的引入
要成功地上好一堂新概念課,教師的注意力應集中到創設情景、設計問題上,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景中,學會觀察、分析、揭示和概括,教師要則為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盡可能大的自由空間,幫助學生去體會概念的形成、發展和概括的過程。此外,概念的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從平常的教學實際來看,對概念課的教學產生干擾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心理抑制。教師方面,會因為概念單調枯燥而教得死板乏味;而學生方面,又因為不了解概念產生的背景及作用,缺乏接受新概念的心理準備而產生對新概念的心理抑制。要解決師生對概念課的心理抑制問題,可加強概念的引入,幫助學生弄清概念產生的背景及解決的方法。由于形成準確概念的先決條件是使學生獲得十分豐富和符合實際的感性材料,通過對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來揭示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密切聯系數學概念在現實世界中的實際模型,通過對實物、模型的觀察,對圖形的大小關系、位置關系、數量關系的比較分析,在具有充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引入概念。
二、重點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在學生的概念學習中,要重點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概括是形成和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學生學習和應用知識的過程就是一個概括過程,遷移的實質就是概括。概括又是一切思維品質的基礎,因為如果沒有概括,學生就不可能掌握概念,從而由概念所引申的定義、定理、法則、公式等就無法被學生掌握;沒有概括,就無法進行邏輯推理,思維的深刻性和批評性也就無從談起;沒有概括,就不可能產生靈活的遷移,思維的靈活性與創造性也就無從談起;沒有概括,就不能實現思維的“縮減”或“濃縮”,思維的敏捷性也就無從體現。學生掌握概念,只接受他們的概括水平的制約,要實現概括,學生必須能對相應的一類具體事例的各種屬性進行分化,再經過分析、綜合、比較而抽象出共同的、本質的屬性或特征,然后再概括起來;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類化,即把概括而得到的本質屬性推廣到同類事物中去,這既是一個概念的運用過程,又是一個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概括過程;然后,還要把新獲得的概念納入到概念系統中去,即要建立起新概念與已掌握的相關概念之間的聯系,這是概括的高級階段。從上所述可知,對概念的具體例證進行分化是概括的前提,而把概念類化,使新概念納入到概念系統中去,又成為概念學習深化的重要步驟,因此,教師應該把教會學生對具體例證進行分化和類化當成概念教學的重要環節,使學生掌握分化和類化的技能技巧,從而逐漸學會自己分析材料、比較屬性,并概括出本質屬性,以逐步培養起概括能力。另外,數學概括能力中,很重要的是發現關系的能力,即發現概念的具體事例中各種屬性之間的關系,發現新概念與已有認知結構中相關概念之間關系的能力。
三、運用變式,尋求概念的本質
變式是變更對象的非本質屬性的表現形式,變更觀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對象的本質屬性,突出那些隱蔽的本質要素,一句話,變式是指事物的肯定例證在無關特征方面的變化,讓學生在變式中思維,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變式是概念由具體向抽象過渡的過程中,為排除一些由具體對象本身的非本質屬性帶來的干擾而提出來的。一旦變更具體對象,那么與具體對象緊密相聯的那些非本質屬性就消失了,而本質屬性就顯露出來。數學概念就是通過對變式進行比較,舍棄非本質屬性并抽象出本質屬性而建立起來的。值得注意的是,變式不僅可以在概念形成過程中使用,也可以在概念的應用中使用。因此,我們既可以變更概念的非本質屬性,也可以變換問題的條件和結論;既可以轉換問題的形式或內容,也可以配置實際應用的各種環境。總之,就是要在變化中求不變,萬變不離其宗。這里,變的是事物的物理性質、空間表現形式,不變的是事物在數或形方面的本質屬性。變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有機會親自經歷概念的概括過程,使學生所掌握的概念更加精確、穩定和易于遷移,避免把非本質屬性當成本質屬性。
變式的運用要注意為教學目的服務。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性是變式的依據,即利用知識的相互聯系,可以有系統地獲得概念的各種變式。另外,變式的運用要掌握好時機,只有在學生對概念有了初步理解,而這種理解又需要進一步深化的時候運用變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則,如果在學生沒有對概念建立初步理解時就運用變式,將會使學生不能理解變式的目的,變式的復雜性會干擾學生的概念理解思路,先入為主而導致理解上的混亂。
四、精心設置課堂練習,通過反復練習掌握概念
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再次給學生提供探究的機會。學生對新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能完成的,需要由“具體抽象具體抽象”的多次實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針對概念的學習,設計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運用概念的題目,讓學生在多次的課堂、課外實踐的基礎上理解和掌握有關概念。
摘 要: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進步的今天,知識的更新速度日新月異,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學者,只有不斷學習、進步,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
關鍵詞: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策略
在新課改不斷推行的過程中,各門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符合新課改的要求,高中數學也做了一些相應的調整,采取了相應的措施。課堂是教學開展的主要平臺,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它就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主要途徑,而高效課堂是促使教師教學效率以及學生學習效率穩定提升的主要途徑,所以,高效課堂成為整個教育界共同探討的話題。如何構建高效的高中數學教學課堂成為新課程改革大環境下一個相當棘手的話題。因此,本文就如何構建高效的高中數學課堂提出幾種策略。
一、通過生活化問題情境的導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是多么的重要。只有善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師,其課堂教學效率才會高,教學結果才會理想。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的首要教學任務,就是通過精心設計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導入課題,激發學生與課堂產生共鳴,讓他們能夠觸景生情,積極走進課堂,參與教學。比如,我在教學高一《集合與函數概念》這一章中“函數及其表示”這一知識點時,為了促使學生很快清晰地掌握完整的函數定義,我結合學生剛學過的《集合》這一章內容進行導入,首先,我借助有關集合的兩個例題,讓學生回顧與集合相關的知識,然后我根據學生實際生活進行提問,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如,“期中考試的成績出來了,我們班50人中,每個階段的學生人數都不盡相同,成績分布如下,90——100分5人,80——90分12人,70——80人10人,60——70分8人,60——50分5人,40——50分5分,30——40分3人,20——30分0人,而20分以下2人,請同學們分別算出各個階段學生的數學成績的概率是多少?”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復習了以前的知識,同時,也激發了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如,我在教學《空間幾何體》這一章時,為了促使學生意識到什么是空間集合圖形,我首先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舉了兩個例子,如“粉筆盒”“電冰箱”“洗衣機”,而后再結合空間集合圖形的結構特點對學生進行引導,再讓學生聯系的親身經歷,談談他們所認識的空間幾何圖形。學生在我的引導下,積極動腦,主動思考,很快地就走進課堂,融入教學,這對我下一步教學的開展是非常有利的。
二、重視“問題”在教學開展中的重要性
數學是一門思維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其教學過程也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皢栴}”作為整個數學課堂的靈魂,在教學中非常重要。因此,作為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問題”的重要性,要善于“提問”。
1。在關鍵處提問
“提問”是激發學生思維發展的直接途徑,是促使學生開動腦筋思考的最有利手段。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在關鍵處“精”問,問題要能夠起到引導學生思維發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升的目的,切忌提“對不對”“是不是”“不是嗎”等毫無啟發價值的問題。例如,在教學《函數》這一知識點時,為了讓學生明白函數在生活中的運用,我通過“同學們,你們還能舉例說明函數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注意提問的技巧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提問也是一門藝術,有許多的提問技巧。教師要善于總結、歸納,并靈活運用。首先,在課堂上,教師的提問要具有啟發性,能夠引導學生思考,最好在關鍵處進行提問,激發學生的思維,積極動腦。其次,提問的語言盡量簡單、明了、循序漸進,使學生容易理解,便于接受。最后,每次提問,教師都應該給學生留足夠的思考時間,切忌盲目地提問,無效地提問。
三、提倡學生注重預習
學習是“文本”“教師”“學生”三者有機結合的過程,每一個因素在教學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就高中數學這門教學課程的學科特點而言,對學生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的要求都很嚴。而高中數學教學大綱也曾清晰地指出,高中數學教學必須倡導學生自主動手,主動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學生預習,課文預習、習題預習。在文本預習中,學生要能夠通過自主學習,掌握教學內容,明確課文中的基本概念,并且通過分析、整理,能夠掌握概念、公式的特點、規律,同時,在預習中能夠針對教材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思考,并作上相應的標記符號,方便在新授課中的學習。在習題預習中,要重點根據文中例題進行分析,總結做題思路以及格式,能夠提前將文本相應的習題做一遍,并找出相應的重難點。
四、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將課堂還給學生
數學概念是構成數學知識的基礎。概念教學在整個數學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在三年的實驗研究中,從概念創造性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這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本文就在進行概念的創造性教學時,所要遵循的創造性教學的教學原則,可以采用的創造性教學的教學方法和要完成的創造性教學的教學目標作一簡要論述。
小學數學概念的創造性教學是指教師結合所要教學的數學概念,遵循創造性教學原則,運用創造性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為目的而進行的教學活動。下面就小學數學概念創造性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談點兒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小學數學概念創造性教學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工作的目標,是教學的根本。進行小學數學概念的創造性教學首先要完成一般的教學目標,如使學生能正確地理解概念、牢固地掌握概念、正確地運用概念等一些有關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目標,完成這些基本的教學目標是實現創造性教學的首要前提。在此基礎上,還要完成以下幾項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
概念教學的基本目標是幫助學生形成概念,而學生形成概念的關鍵是發現事物或形的本質屬性或規律。發現是創造的一種重要形式?,F代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發現不限于那種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的行為,正確地說,發現包括著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小學生用自己的頭腦去親自獲得知識也是一種發現。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在觀察、實驗、歸納、分析的過程中去理解數學概念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進行數學的再發現、再創造,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
2.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創造力發展的靈魂和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開發學生創造力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一個人的創造力能被開發到什么程度,能否為社會做出創造性的貢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是否具備創新精神。如果一個人不想去創造,即使他的智力水平再高,創造力再高,一切也都等于零;而如果他具有愿意為科學和人類進步獻身的高尚品德,那就會給他的創造力發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動力,他就可能會為社會做出創造性的貢獻。因此,在進行數學概念的創造性教學時,要特別注意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例如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使學生對要學的新概念、新知識感興趣,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過有效的激勵手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難,大膽進行聯想和猜測,以培養學生的挑戰性和冒險性;通過思想教育,使學生樹立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的遠大理想,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的優良品質等。
3.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創造是一種實踐活動。實踐為創造提供要求,為創造提供成功的可能,為檢驗創造成功與否提供檢驗的標準,因此可以說實踐是創造的基礎和源泉。只有積極參與實踐,才能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見解、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把握創造的機會進行成功的創造,提高創造能力。同樣,創造力的提高,會促使一個人把新的思想、新的見解落實到實際中去,在創造活動中養成實踐的習慣,進一步提高創造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對于提高學生的創造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抓住一切機會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創造力的目的。例如可以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出發去探究新的數學知識;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發現新概念;可以讓學生用學到的數學概念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等。
以上各教學目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是創造性教學的基礎,創造性教學的目標則是雙基目標發展的結果。因此在概念的創造性教學中,除了要確定雙基目標外,還要確定培養創造力的目標,做到在打基礎中學創造,在學創造中鞏固基礎,提高創造力。
二、小學數學概念創造性教學的教學原則
教學原則是教學工作中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進行概念的創造性教學首先必須要遵循基本的教學原則,如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的原則、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的原則、傳授知識和發展智力相結合的原則等,這是因為它們是指導教師開展有效的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一般性原則。其次還要遵循以下幾項教學原則:
1.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創造性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各自的主體精神和主體作用,教師創造性地教,學生創造性地學,使教、學的主體共同參與整個教學過程。教學是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從知識水平、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對學生心理特點的掌握和教學規律的運用來說,教師是教的主體;從教學是為了實現學生知識、能力、思想品德的轉化來說,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學中如果沒有學生主動的感知、思維,單憑教師的灌輸,學生的認識無法實現;如果只有學生主動的感知、思維,而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認識同樣無法實現。因此在進行創造性教學時必須遵循主體性原則,因為它是實現創造性教學的的前提。實施主體性原則要注意:教師要盡量控制自己的活動量,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獨立活動的機會、時間和空間;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生創造性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強化學生的自主精神,是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進而使學生潛在的創造力得到發展。
2.探索性原則
探索性原則,就是教師要努力使教學活動富有探索性,為學生創設進行觀察、探索、發現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大膽聯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獲取新知,把教學過程轉化為學生自覺進行探索新知的過程,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在學習中體驗探索的樂趣。探索性原則是創造教育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根本目的決定的。這是因為,傳統的教學活動以傳授為主,以“告訴”的方式讓學生“占有”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造成了置學生于被動地位,只能形成對講授傳播的依賴性和被動性,無法經歷探索發現的過程,沒有求異思維、馳騁想象的機會,抹殺了學生在求知過程中主動探索、積極思維的潛在能力。而兒童本身存在著創造潛能,需要親歷大膽懷疑、多方設想、探索發現、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將創造潛能轉化成現實的創造能力。實施探索性原則要注意: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討論、發現;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重視學生的思維過程;要鼓勵學生大膽進行聯想和猜測,發展學生的直覺思維。
3.實踐性原則
實踐性原則,就是在教學中要重視理論聯系實際,要結合實例進行教學,鼓勵學生動口、動腦、動手,讓學生參與到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要組織有效的練習,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獲得運用知識的能力。實踐性原則是創造性教學的目的所決定的。創造性教學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創造力是與實踐活動密不可分的,創造力在實踐活動中得以表現,在實踐活動中得到發展。只有積極參與實踐,才能提高自己的創造力。實施實踐性原則要注意:在教學中要把所講授的數學概念同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的去理解和掌握概念,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方設法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鼓勵學生觀察、思考、質疑、想象、動手;特別要注意,凡是學生能自己想出來的、能講出來的、能做出來的,教師決不能包辦代替。
4.激勵性原則
激勵性原則,就是要幫助學生實現成功,讓學生在學和做中能經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愉悅,認識到自身的價值,以此來激勵學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學生的創造動機和創造熱情,使學生能不斷地追求新知,積極進取,勇于創新。成功是一個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對小學生來講,成功對他樹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學實驗表明:“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欣慰,便會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苯虒W中經常激勵學生并幫助他們經常體驗成功,能使他們形成積極進取的心態,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堅定他們的創新意志,進而形成穩定的創造動機。這也是在進行概念的創造性教學時要遵循激勵性原則的原因。實施激勵性原則要注意:教師要積極尋找學生的成功和進步,發現其閃光點,并及時給予鼓勵;對學生的不足之處,要采取寬容態度,不要過多指責;要容忍學生幼稚的或不成熟的想法,尊重并激勵學生的創新精神;要創造機會使學生能經常體驗成功,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創造潛能。
以上各教學原則是一個密切聯系的統一的整體。在創造性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深刻理解這些教學原則的內在涵義,結合學生和教材的特點,互相配合,發揮這些原則的整體作用。
三、小學數學概念創造性教學的教學方法
(一)引入概念的教學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學的第一步,它是形成概念的基礎。引入這個環節設計、組織的好,后面的教學活動就能順利展開,學生就會對教師所提供的感性材料進行分析、比較,繼而順利地形成概念。
1.引入概念的方法
(1)實例引入
實例引入是指利用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所熟悉的事物及實例,從具體的感知引出概念。數學是對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關系的一種抽象,因此在教學中要盡可能的使抽象的數學概念用學生所接觸過的、恰當的實例進行引入。如教學“分數的意義”時,由于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因此不能直接給出“分數”的定義,必須從具體到抽象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分數”的概念。教學時,可以通過列舉大量的、學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物品的實例,如平分一張紙、一個圓、一條線段、4個蘋果、6面小旗等,來說明“單位1”和“平均分”,然后再用“單位1”和“平均分”引出“分數”這個概念。
(2)舊知引入
舊知引入是指利用學生已掌握的概念引出新概念。數學概念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許多新概念是建立在已有概念的基礎上,是舊概念的延伸和發展。利用學生已有概念引申、推導出新概念,可以強化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和前因后果,幫助學生建立概念體系,使學生學到的知識是系統的、完整的。利用這種方法引入,還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如講小數乘以整數或分數乘以整數的意義時,可以從整數乘法的意義引入;講公約數、最大公約數的概念時,可以從約數這個已有概念引入。
(3)計算引入
計算引入是指通過計算發現問題,通過計算引出概念。教材中有些概念既不便用實例引入,又與已有概念聯系不大,就可以通過對運算的觀察分析,發現其中蘊含的本質特征,揭示數量或形的本質屬性,達到引出概念的目的。如教學“倒數的認識”時,可以先給出幾個乘積是1的兩個數相乘的算式,如“3/8×8/37/15×15/73×1/31/80×80”,讓學生計算出結果,再觀察、分析,從中發現規律,繼而引出“倒數”定義。
(4)聯想引入
聯想引入是指依據客觀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引入方法。由于數學知識間存在著類似、平行、遞進、對比、從屬、因果等關系,這就使學生的大腦能將兩個看似互不相及的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的思維像展翅的雄鷹在知識的天空中翱翔。教學中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引發多端的聯想,會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自由聯想的天地中獲得最大發展。如在教學“百分數”時,上課伊始就給學生提出這節課要學習“百分數”,要求學生根據課題進行聯想,學生依據自己的直覺大膽想到“百分數與分數有關”、“百分數與百有關”、“百分數可能是一種特殊的分數”等,然后再引導學生學習新課。這樣引入,既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
2.引入概念的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引入概念不能局限于某一種方法,要依據教材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選擇適當的引入方法。引入概念,它的任務并非是單一的,所起的作用也不是唯一的,因此在教學中所采用的引入方法往往是各種方法的協調運用。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既可以用“舊知引入”,即根據除法與分數之間的關系,利用“商不變的規律”引入;也可以用“計算引入”,即讓分數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都除以相同的數(零除外),通過計算,發現分數的大小不變,從而達到引入的目的;又可利用“聯想引入”,讓學生對課題展開聯想,引入新課;還可以先采用“聯想引入”,再采用“舊知引入”。
(2)要適當的運用變式。變式就是變換概念的非本質屬性,突出本質屬性,從而促進學生對概念的正確理解。在進行概念的引入教學時,往往由于教師所提供的感性材料的某些片面性,會使學生忽略對事物本質屬性的認識,影響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這就要求教師在舉例或使用教具時,要適當的運用變式。如使用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等教具時,不能總是固定在一般位置上,而要采取變式的方法,變換教具的方位,然后再引導學生分析不同事物的各種性質,找出同類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特征,這樣學生才能不受事物的非本質屬性(方位不同)的影響,正確的理解和掌握概念。
(二)形成概念的教學
形成概念的教學是整個概念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概念的形成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感知、辨別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過程,因此學生形成概念的關鍵就是發現事物或形的本質屬性或規律。
1.形成概念的方法
(1)比較發現
比較發現是指通過比較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總結出本質屬性或規律。這種方法是針對事物之間的異同點進行探索,能提供對事物較為全面的認識,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發現方法。運用這種方法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數學知識間的異同和關系,防止知識間的割裂與混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
如教學“質數和合數”時,先給出一些自然數,讓學生分別找出這些數的所有約數,在比較每個數的約數的個數;然后根據約數的個數把這些數進行分類,①只有一個約數的,②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約數的,③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約數的,即約數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最后引導學生根據三類數的不同特點,總結出“質數”和“合數”的定義。
(2)類比發現
類比發現是指根據兩個或兩類事物在某些屬性上都相同或相似,聯想或猜想它們的其他屬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繼而得到新的結論。它是依據客觀事物或對象之間存在的普遍聯系━━相似性,進行猜測得到結論的發現方法,它可以使學生明確知識間的聯系,建立概念系統。教學中適當地對學生進行“類比發現”的訓練,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一種重要手段。
例如: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引導學生根據比與分數和除法之間的關系,即比的前項相當于分數的分子或除法中的被除數,比號相當于分數線或除號,后項相當于分母或除數,比值相當于分數值或商;再根據學習分數時學到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除法中有商不變的規律,大膽進行猜測,在“比”這部分知識中是不是也有一個比值不變的規律;最后通過驗證,得到“比的基本性質”。
(3)歸納發現
歸納發現是指引導學生對大量的個別材料進行觀察、分析、比較、總結,從特殊中歸納出一般的帶有普遍性的規律或結論。歸納發現是一種不完全歸納,但它仍能從特殊事例中發現該類事物的一般規律,因此這種方法也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發現方法。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具體實例的直接觀察,進行歸納推理,得出結論;也可以讓學生對實際例子進行分析,歸納出結論。
例如在講“乘法分配律”時,先讓學生計算:
①(32+25)×432×4+25×4
②(64+12)×364×3+12×3
計算后很容易發現每組中兩個算式的結果相同。再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可以看出左邊算式是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右邊算式是兩個加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雖然兩個算式不同,但結果相同,然后就可以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乘法分配律”。
(4)操作發現
操作發現是指講授新的知識前,教師要求學生制作或給學生提供學具,上課時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操作、實驗,使學生主動地、獨立地發現事物的本質屬性或規律。操作是一個眼、手、腦等多種器官協調的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去發現概念,可以開發學生的右腦功能,使學生的左腦和右腦協調發展;利用操作發現還能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能使學生經歷知識產生與發展的過程,使學生經過親身實踐,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揭示規律,建立概念,掌握新知。
如講解“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讓學生那出課前準備好的不同的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直角等腰三角形等),分組進行實驗操作,拼擺出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然后找出原來三角形與所拼成圖形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再根據它們的關系和所拼成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就可以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5)嘗試發現
嘗試發現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直接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進行嘗試活動,使學生在嘗試中學習,在嘗試中發現,在嘗試中成功。嘗試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尤其是未知事物的一種方式。許多發明創造都是通過嘗試而成功的。教學中讓學生嘗試著去進行發現,成功了可以使學生了解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概念;如果失敗,則可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錯誤,使學生了解錯誤產生的根源,為下一步的嘗試成功打下基礎。
如教學“帶分數乘法”時,出示“”,讓學生進行嘗試計算,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做出了以下幾種解答:
然后讓學生對幾種方法進行評價,發現每種方法的優點及不足,最后總結出一般的帶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
2.形成概念的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要適當運用對比。對于容易混淆的新舊概念,要通過分析、對比找出它們的異同點,既要找到它們的內在聯系,又要找到它們的根本區別。例如,在學習“反比例”的意義時,“正比例”的意義往往影響學生對“反比例”意義的理解;也可能出現學生學習了“反比例”的意義后,而干擾學生對“正比例”的理解與掌握。這就需要及時地引導學生對這兩個概念進行對比,找出兩個概念的相同點(它們都是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一種關系),以及它們的不同點(“正比例”是在比值一定的情況下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反比例”則是在積一定的情況下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這樣學生就能清晰地建立“反比例”的概念,而不會與“正比例”產生混淆。
(2)要及時作出言語概括。數學中的有些概念是給予了科學的定義,而有些概念則不給定義,是通過描述或舉例說明的方法給出的。在形成概念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把所學概念準確、精煉、及時地概括出來,使其條理化,便于學生記憶。在進行言語概括時,注意要讓學生動腦總結,教師不要包辦代替;總結準確的要加以肯定,予以表揚,不準確的要及時糾正,予以鼓勵。進行言語概括還要注意適時,要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學生豐富了感性認識后,順水推舟地揭示概念,如過早地概括出概念,學生就會對概念死記硬背,使概念的掌握流于形式;過晚就起不到組織、整理概念的作用,達不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
(三)運用概念的教學
概念的形成是一個由個別到一般的過程,而概念的運用則是一個由一般到個別的過程,它們是學生掌握概念的兩個階段。通過運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可以加深、豐富和鞏固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運用過程中也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等,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1.運用概念的方法
(1)復述概念或根據概念填空。例如:
①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質?(復述比的基本性質)
②把單位“1”()分成若干份,表示()的數,叫做分數。(填關鍵詞語)
(2)運用概念進行判斷。例如:
①判斷正誤:
a.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叫做方程。
b.“32+X=69”是方程。
②選擇:下面哪些方程,哪些不是方程?為什么?
4+3X=106+2X7-X>3
17-8=98X=018÷X=2
(3)運用概念進行推理。例如:
①填空:
a.如果a和b的最小公倍數是ab,那么a和b是()。
b.奇數+奇數=()奇數×奇數=()
奇數+偶數=()奇數×偶數=()
偶數+偶數=()偶數×偶數=()
②判斷:
a.如果ab=7,那么a和b成反比例。
b.一個自然數,不是質數就是合數。
2.運用概念的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教學中主要是通過練習達到運用概念的目的的。練習是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練習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練習的目的要明確。在練習時必須明確每項練習的目的,使每項練習都突出重點,充分體現練習的意圖,做到有的放矢,使練習真正有助于學生理解新學概念,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如為了幫助學生鞏固新學概念和形成基本技能,可以設計針對性練習;為了幫助學生克服定式的干擾,進一步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可以設計變式練習;為了幫助學生分清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設計對比練習;為了幫助學生擴展知識的應用范圍,加深學生對新學概念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可以設計開放性練習;為了幫助學生溝通新學概念與其他知識的橫向、縱向聯系,促進概念系統的形成,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可以設計綜合性練習等。
(2)練習的層次要清楚。小學生認識事物不能一次完成,需要一個逐步深化和提高的過程。因此練習時要按照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逐步加深練習的難度。如學過“商不變的規律”后,可以安排以下三個層次的練習:
a.90÷30=(90×)÷(30×2)15600÷1300=156÷
這一層是基本練習,它是剛學完新課之后的單項的、帶有模仿性的練習,它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正確的認知結構。
b.根據72÷9=8,說出下面各題的結果:
720÷90=7200÷900=72000÷9000=
這一層是發展練習,它是在學生已基本掌握了概念和初步形成一定的技能之后的練習,它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
c.填空:
(1200×4)÷(400×)=3
(1200÷5)÷(400)=3
(1200)÷(400)=3
這一層是綜合練習,它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深化概念,提高解題的靈活性,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實現由技能到能力的轉化。
內容提要
數學概念是構成數學知識的基礎。概念教學在整個數學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功能。筆者在三年的實驗探究中,從概念創造性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這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本文就在進行概念的創造性教學時,所要遵循的創造性教學的教學原則,可以采用的創造性教學的教學方法和要完成的創造性教學的教學目標作一簡要論述。
小學數學概念的創造性教學是指教師結合所要教學的數學概念,遵循創造性教學原則,運用創造性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為目的而進行的教學活動。下面就小學數學概念創造性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談點兒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小學數學概念創造性教學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工作的目標,是教學的根本。進行小學數學概念的創造性教學首先要完成一般的教學目標,如使學生能正確地理解概念、牢固地把握概念、正確地運用概念等一些有關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目標,完成這些基本的教學目標是實現創造性教學的首要前提。在此基礎上,還要完成以下幾項教學目標摘要:
1.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
概念教學的基本目標是幫助學生形成概念,而學生形成概念的關鍵是發現事物或形的本質屬性或規律。發現是創造的一種重要形式。現代聞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摘要:“發現不限于那種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的行為,正確地說,發現包括著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庇纱丝梢钥闯觯W生用自己的頭腦去親自獲得知識也是一種發現。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給學生充分的思索空間,讓學生在觀察、實驗、歸納、分析的過程中去理解數學概念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進行數學的再發現、再創造,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
2.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創造力發展的靈魂和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開發學生創造力最主要和最有效的辦法。一個人的創造力能被開發到什么程度,能否為社會做出創造性的貢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是否具備創新精神。假如一個人不想去創造,即使他的智力水平再高,創造力再高,一切也都等于零;而假如他具有愿意為科學和人類進步獻身的高尚品德,那就會給他的創造力發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動力,他就可能會為社會做出創造性的貢獻。因此,在進行數學概念的創造性教學時,要非凡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例如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使學生對要學的新概念、新知識感喜好,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過有效的激勵手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難,大膽進行聯想和猜測,以培養學生的挑戰性和冒險性;通過思想教育,使學生樹立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的遠大理想,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的優良品質等。
3.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創造是一種實踐活動。實踐為創造提供要求,為創造提供成功的可能,為檢驗創造成功和否提供檢驗的標準,因此可以說實踐是創造的基礎和源泉。只有積極參和實踐,才能發現新新問題,提出新見解、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把握創造的機會進行成功的創造,提高創造能力。同樣,創造力的提高,會促使一個人把新的思想、新的見解落實到實際中去,在創造活動中養成實踐的習慣,進一步提高創造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對于提高學生的創造力起著至關重要的功能。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抓住一切機會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創造力的目的。例如可以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出發去探究新的數學知識;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發現新概念;可以讓學生用學到的數學概念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新問題等。
以上各教學目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A知識、基本技能是創造性教學的基礎,創造性教學的目標則是雙基目標發展的結果。因此在概念的創造性教學中,除了要確定雙基目標外,還要確定培養創造力的目標,做到在打基礎中學創造,在學創造中鞏固基礎,提高創造力。
二、小學數學概念創造性教學的教學原則
教學原則是教學工作中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進行概念的創造性教學首先必須要遵循基本的教學原則,如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的原則、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的原則、傳授知識和發展智力相結合的原則等,這是因為它們是指導教師開展有效的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一般性原則。其次還要遵循以下幾項教學原則摘要:
1.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功能,在創造性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各自的主體精神和主體功能,教師創造性地教,學生創造性地學,使教、學的主體共同參和整個教學過程。教學是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從知識水平、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對學生心理特征的把握和教學規律的運用來說,教師是教的主體;從教學是為了實現學生知識、能力、思想品德的轉化來說,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學中假如沒有學生主動的感知、思維,單憑教師的灌輸,學生的熟悉無法實現;假如只有學生主動的感知、思維,而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的熟悉同樣無法實現。因此在進行創造性教學時必須遵循主體性原則,因為它是實現創造性教學的的前提。實施主體性原則要注重摘要:教師要盡量控制自己的活動量,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獨立活動的機會、時間和空間;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和,激發學生創造性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強化學生的自主精神,是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進而使學生潛在的創造力得到發展。
2.探索性原則
探索性原則,就是教師要努力使教學活動富有探索性,為學生創設進行觀察、探索、發現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大膽聯想,激發學生的學習喜好和創造喜好,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獲取新知,把教學過程轉化為學生自覺進行探索新知的過程,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在學習中體驗探索的樂趣。探索性原則是創造教育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根本目的決定的。這是因為,傳統的教學活動以傳授為主,以“告訴”的方式讓學生“占有”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造成了置學生于被動地位,只能形成對講授傳播的依靠性和被動性,無法經歷探索發現的過程,沒有求異思維、馳騁想象的機會,抹殺了學生在求知過程中主動探索、積極思維的潛在能力。而兒童本身存在著創造潛能,需要親歷大膽懷疑、多方設想、探索發現、獨立分析和解決新問題的過程,才能將創造潛能轉化成現實的創造能力。實施探索性原則要注重摘要:教師要精心設計新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討論、發現;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思索時間,重視學生的思維過程;要鼓勵學生大膽進行聯想和猜測,發展學生的直覺思維。
3.實踐性原則
實踐性原則,就是在教學中要重視理論聯系實際,要結合實例進行教學,鼓勵學生動口、動腦、動手,讓學生參和到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要組織有效的練習,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新問題,使學生獲得運用知識的能力。實踐性原則是創造性教學的目的所決定的。創造性教學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創造力是和實踐活動密不可分的,創造力在實踐活動中得以表現,在實踐活動中得到發展。只有積極參和實踐,才能提高自己的創造力。實施實踐性原則要注重摘要:在教學中要把所講授的數學概念同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的去理解和把握概念,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新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方設法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鼓勵學生觀察、思索、質疑、想象、動手;非凡要注重,凡是學生能自己想出來的、能講出來的、能做出來的,教師決不能包辦代替。
4.激勵性原則
激勵性原則,就是要幫助學生實現成功,讓學生在學和做中能經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愉悅,熟悉到自身的價值,以此來激勵學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學生的創造動機和創造熱情,使學生能不斷地追求新知,積極進取,勇于創新。成功是一個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對小學生來講,成功對他樹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學實驗表明摘要:“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欣慰,便會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教學中經常激勵學生并幫助他們經常體驗成功,能使他們形成積極進取的心態,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堅定他們的創新意志,進而形成穩定的創造動機。這也是在進行概念的創造性教學時要遵循激勵性原則的原因。實施激勵性原則要注重摘要:教師要積極尋找學生的成功和進步,發現其閃光點,并及時給予鼓勵;對學生的不足之處,要采取寬容態度,不要過多指責;要容忍學生幼稚的或不成熟的想法,尊重并激勵學生的創新精神;要創造機會使學生能經常體驗成功,使學生熟悉到自己的創造潛能。
以上各教學原則是一個密切聯系的統一的整體。在創造性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深刻理解這些教學原則的內在涵義,結合學生和教材的特征,互相配合,發揮這些原則的整體功能。
三、小學數學概念創造性教學的教學方法
(一)引入概念的教學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學的第一步,它是形成概念的基礎。引入這個環節設計、組織的好,后面的教學活動就能順利展開,學生就會對教師所提供的感性材料進行分析、比較,繼而順利地形成概念。
1.引入概念的方法
(1)實例引入
實例引入是指利用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所熟悉的事物及實例,從具體的感知引出概念。數學是對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關系的一種抽象,因此在教學中要盡可能的使抽象的數學概念用學生所接觸過的、恰當的實例進行引入。如教學“分數的意義”時,由于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因此不能直接給出“分數”的定義,必須從具體到抽象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分數”的概念。教學時,可以通過列舉大量的、學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物品的實例,如平分一張紙、一個圓、一條線段、4個蘋果、6面小旗等,來說明“單位1”和“平均分”,然后再用“單位1”和“平均分”引出“分數”這個概念。
(2)舊知引入
舊知引入是指利用學生已把握的概念引出新概念。數學概念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許多新概念是建立在已有概念的基礎上,是舊概念的延伸和發展。利用學生已有概念引申、推導出新概念,可以強化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和前因后果,幫助學生建立概念體系,使學生學到的知識是系統的、完整的。利用這種方法引入,還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如講小數乘以整數或分數乘以整數的意義時,可以從整數乘法的意義引入;講公約數、最大公約數的概念時,可以從約數這個已有概念引入。
(3)計算引入
計算引入是指通過計算發現新問題,通過計算引出概念。教材中有些概念既不便用實例引入,又和已有概念聯系不大,就可以通過對運算的觀察分析,發現其中蘊含的本質特征,揭示數量或形的本質屬性,達到引出概念的目的。如教學“倒數的熟悉”時,可以先給出幾個乘積是1的兩個數相乘的算式,如“3/8×8/37/15×15/73×1/31/80×80”,讓學生計算出結果,再觀察、分析,從中發現規律,繼而引出“倒數”定義。
(4)聯想引入
聯想引入是指依據客觀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引入方法。由于數學知識間存在著類似、平行、遞進、對比、從屬、因果等關系,這就使學生的大腦能將兩個看似互不相及的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的思維像展翅的雄鷹在知識的天空中翱翔。教學中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引發多端的聯想,會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自由聯想的天地中獲得最大發展。如在教學“百分數”時,上課伊始就給學生提出這節課要學習“百分數”,要求學生根據課題進行聯想,學生依據自己的直覺大膽想到“百分數和分數有關”、“百分數和百有關”、“百分數可能是一種非凡的分數”等,然后再引導學生學習新課。這樣引入,既可提高學生的學習喜好,又能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
2.引入概念的教學中應注重的新問題
(1)引入概念不能局限于某一種方法,要依據教材的內容特征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選擇適當的引入方法。引入概念,它的任務并非是單一的,所起的功能也不是唯一的,因此在教學中所采用的引入方法往往是各種方法的協調運用。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既可以用“舊知引入”,即根據除法和分數之間的關系,利用“商不變的規律”引入;也可以用“計算引入”,即讓分數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都除以相同的數(零除外),通過計算,發現分數的大小不變,從而達到引入的目的;又可利用“聯想引入”,讓學生對課題展開聯想,引入新課;還可以先采用“聯想引入”,再采用“舊知引入”。
(2)要適當的運用變式。變式就是變換概念的非本質屬性,突出本質屬性,從而促進學生對概念的正確理解。在進行概念的引入教學時,往往由于教師所提供的感性材料的某些片面性,會使學生忽略對事物本質屬性的熟悉,影響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這就要求教師在舉例或使用教具時,要適當的運用變式。如使用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等教具時,不能總是固定在一般位置上,而要采取變式的方法,變換教具的方位,然后再引導學生分析不同事物的各種性質,找出同類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特征,這樣學生才能不受事物的非本質屬性(方位不同)的影響,正確的理解和把握概念。
(二)形成概念的教學
形成概念的教學是整個概念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概念的形成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感知、辨別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過程,因此學生形成概念的關鍵就是發現事物或形的本質屬性或規律。
1.形成概念的方法
(1)比較發現
比較發現是指通過比較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總結出本質屬性或規律。這種方法是針對事物之間的異同點進行探索,能提供對事物較為全面的熟悉,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發現方法。運用這種方法可以使學生正確熟悉數學知識間的異同和關系,防止知識間的割裂和混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數學概念。
如教學“質數和合數”時,先給出一些自然數,讓學生分別找出這些數的所有約數,在比較每個數的約數的個數;然后根據約數的個數把這些數進行分類,①只有一個約數的,②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約數的,③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約數的,即約數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最后引導學生根據三類數的不同特征,總結出“質數”和“合數”的定義。
(2)類比發現
類比發現是指根據兩個或兩類事物在某些屬性上都相同或相似,聯想或猜想它們的其他屬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繼而得到新的結論。它是依據客觀事物或對象之間存在的普遍聯系━━相似性,進行猜測得到結論的發現方法,它可以使學生明確知識間的聯系,建立概念系統。教學中適當地對學生進行“類比發現”的練習,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一種重要手段。
例如摘要: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引導學生根據比和分數和除法之間的關系,即比的前項相當于分數的分子或除法中的被除數,比號相當于分數線或除號,后項相當于分母或除數,比值相當于分數值或商;再根據學習分數時學到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除法中有商不變的規律,大膽進行猜測,在“比”這部分知識中是不是也有一個比值不變的規律;最后通過驗證,得到“比的基本性質”。
(3)歸納發現
歸納發現是指引導學生對大量的個別材料進行觀察、分析、比較、總結,從非凡中歸納出一般的帶有普遍性的規律或結論。歸納發現是一種不完全歸納,但它仍能從非凡事例中發現該類事物的一般規律,因此這種方法也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發現方法。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具體實例的直接觀察,進行歸納推理,得出結論;也可以讓學生對實際例子進行分析,歸納出結論。
例如在講“乘法分配律”時,先讓學生計算摘要:
①(32+25)×432×4+25×4
②(64+12)×364×3+12×3
計算后很輕易發現每組中兩個算式的結果相同。再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可以看出左邊算式是兩個數的和和一個數相乘,右邊算式是兩個加數分別和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雖然兩個算式不同,但結果相同,然后就可以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乘法分配律”。
(4)操作發現
操作發現是指講授新的知識前,教師要求學生制作或給學生提供學具,上課時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操作、實驗,使學生主動地、獨立地發現事物的本質屬性或規律。操作是一個眼、手、腦等多種器官協調的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去發現概念,可以開發學生的右腦功能,使學生的左腦和右腦協調發展;利用操作發現還能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能使學生經歷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使學生經過親身實踐,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揭示規律,建立概念,把握新知。
如講解“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讓學生那出課前預備好的不同的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直角等腰三角形等),分組進行實驗操作,拼擺出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然后找出原來三角形和所拼成圖形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再根據它們的關系和所拼成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就可以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5)嘗試發現
嘗試發現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直接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進行嘗試活動,使學生在嘗試中學習,在嘗試中發現,在嘗試中成功。嘗試是人們熟悉客觀事物尤其是未知事物的一種方式。許多發明創造都是通過嘗試而成功的。教學中讓學生嘗試著去進行發現,成功了可以使學生了解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概念;假如失敗,則可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錯誤,使學生了解錯誤產生的根源,為下一步的嘗試成功打下基礎。
如教學“帶分數乘法”時,出示“”,讓學生進行嘗試計算,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做出了以下幾種解答摘要:
然后讓學生對幾種方法進行評價,發現每種方法的優點及不足,最后總結出一般的帶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
2.形成概念的教學中應注重的新問題
(1)要適當運用對比。對于輕易混淆的新舊概念,要通過分析、對比找出它們的異同點,既要找到它們的內在聯系,又要找到它們的根本區別。例如,在學習“反比例”的意義時,“正比例”的意義往往影響學生對“反比例”意義的理解;也可能出現學生學習了“反比例”的意義后,而干擾學生對“正比例”的理解和把握。這就需要及時地引導學生對這兩個概念進行對比,找出兩個概念的相同點(它們都是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一種關系),以及它們的不同點(“正比例”是在比值一定的情況下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反比例”則是在積一定的情況下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這樣學生就能清楚地建立“反比例”的概念,而不會和“正比例”產生混淆。
(2)要及時作出言語概括。數學中的有些概念是給予了科學的定義,而有些概念則不給定義,是通過描述或舉例說明的方法給出的。在形成概念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把所學概念準確、精煉、及時地概括出來,使其條理化,便于學生記憶。在進行言語概括時,注重要讓學生動腦總結,教師不要包辦代替;總結準確的要加以肯定,予以表揚,不準確的要及時糾正,予以鼓勵。進行言語概括還要注重適時,要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學生豐富了感性熟悉后,順水推舟地揭示概念,如過早地概括出概念,學生就會對概念死記硬背,使概念的把握流于形式;過晚就起不到組織、整理概念的功能,達不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
(三)運用概念的教學
概念的形成是一個由個別到一般的過程,而概念的運用則是一個由一般到個別的過程,它們是學生把握概念的兩個階段。通過運用概念解決實際新問題,可以加深、豐富和鞏固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把握,并且在概念運用過程中也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靈敏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等,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1.運用概念的方法
(1)復述概念或根據概念填空。例如摘要:
①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質?(復述比的基本性質)
②把單位“1”()分成若干份,表示()的數,叫做分數。(填語)
(2)運用概念進行判定。例如摘要:
①判定正誤摘要:
a.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叫做方程。
b.“32+X=69”是方程。
②選擇摘要:下面哪些方程,哪些不是方程?為什么?
4+3X=106+2X7-X%26gt;3
17-8=98X=018÷X=2
(3)運用概念進行推理。例如摘要:
①填空摘要:
a.假如a和b的最小公倍數是ab,那么a和b是()。
b.奇數+奇數=()奇數×奇數=()
奇數+偶數=()奇數×偶數=()
偶數+偶數=()偶數×偶數=()
②判定摘要:
a.假如ab=7,那么a和b成反比例。
b.一個自然數,不是質數就是合數。
2.運用概念的教學中應注重的新問題
教學中主要是通過練習達到運用概念的目的的。練習是使學生把握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練習時需要注重以下幾點摘要:
(1)練習的目的要明確。在練習時必須明確每項練習的目的,使每項練習都突出重點,充分體現練習的意圖,做到有的放矢,使練習真正有助于學生理解新學概念,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如為了幫助學生鞏固新學概念和形成基本技能,可以設計針對性練習;為了幫助學生克服定式的干擾,進一步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可以設計變式練習;為了幫助學生分清輕易混淆的概念,可以設計對比練習;為了幫助學生擴展知識的應用范圍,加深學生對新學概念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可以設計開放性練習;為了幫助學生溝通新學概念和其他知識的橫向、縱向聯系,促進概念系統的形成,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可以設計綜合性練習等。
(2)練習的層次要清楚。小學生熟悉事物不能一次完成,需要一個逐步深化和提高的過程。因此練習時要按照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逐步加深練習的難度。如學過“商不變的規律”后,可以布置以下三個層次的練習摘要:
a.90÷30=(90×)÷(30×2)15600÷1300=156÷
這一層是基本練習,它是剛學完新課之后的單項的、帶有模擬性的練習,它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正確的認知結構。
b.根據72÷9=8,說出下面各題的結果摘要:
720÷90=7200÷900=72000÷9000=
這一層是發展練習,它是在學生已基本把握了概念和初步形成一定的技能之后的練習,它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
c.填空摘要:
(1200×4)÷(400×)=3
(1200÷5)÷(400)=3
(1200)÷(400)=3
這一層是綜合練習,它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深化概念,提高解題的靈活性,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實現由技能到能力的轉化。
(3)要注重引導學生形成概念系統。數學是一門結構性很強的學科,任何一個數學概念都存在于一定的系統之中,并和其它有關概念有著區別和聯系。因此在進行運用概念的教學時,要注重引導學生將所獲得的每一新概念及時地納入相應的概念系統,這樣新舊概念才能融會貫通,才能真正透徹地理解新概念,才能使相關聯的概念形成概念系統。這樣做也有利于學生所獲得的概念的保持和運用,有利于學生概念系統的形成,有利于學生認知系統結構的形成。如在學過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后,可以通過練習,聯系以前學過的長方體、正方體等形體的體積計算公式,通過對比,可以發現這些形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可概括為“底面積×高”。這樣就溝通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鞏固了這一類概念的系統知識。
教學方法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所采用的手段。在進行概念的創造性教學時,要善于綜合使用各種方法,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課堂上有講有練,有問有答,既有教師的啟發、引導、講解、演示,又有學生的看書、質疑、討論、操作。這樣才能使學生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真正的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以上是筆者參加創造教育實驗以來所得到的一點心得,不當之處敬請各位專家批評指導。內容提要
數學概念是構成數學知識的基礎。概念教學在整個數學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功能。筆者在三年的實驗探究中,從概念創造性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這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本文就在進行概念的創造性教學時,所要遵循的創造性教學的教學原則,可以采用的創造性教學的教學方法和要完成的創造性教學的教學目標作一簡要論述。
小學數學概念的創造性教學是指教師結合所要教學的數學概念,遵循創造性教學原則,運用創造性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為目的而進行的教學活動。下面就小學數學概念創造性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談點兒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小學數學概念創造性教學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工作的目標,是教學的根本。進行小學數學概念的創造性教學首先要完成一般的教學目標,如使學生能正確地理解概念、牢固地把握概念、正確地運用概念等一些有關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目標,完成這些基本的教學目標是實現創造性教學的首要前提。在此基礎上,還要完成以下幾項教學目標摘要:
1.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
概念教學的基本目標是幫助學生形成概念,而學生形成概念的關鍵是發現事物或形的本質屬性或規律。發現是創造的一種重要形式?,F代聞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摘要:“發現不限于那種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的行為,正確地說,發現包括著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小學生用自己的頭腦去親自獲得知識也是一種發現。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給學生充分的思索空間,讓學生在觀察、實驗、歸納、分析的過程中去理解數學概念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進行數學的再發現、再創造,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
2.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創造力發展的靈魂和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開發學生創造力最主要和最有效的辦法。一個人的創造力能被開發到什么程度,能否為社會做出創造性的貢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是否具備創新精神。假如一個人不想去創造,即使他的智力水平再高,創造力再高,一切也都等于零;而假如他具有愿意為科學和人類進步獻身的高尚品德,那就會給他的創造力發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動力,他就可能會為社會做出創造性的貢獻。因此,在進行數學概念的創造性教學時,要非凡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例如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使學生對要學的新概念、新知識感喜好,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過有效的激勵手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難,大膽進行聯想和猜測,以培養學生的挑戰性和冒險性;通過思想教育,使學生樹立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的遠大理想,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的優良品質等。
3.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創造是一種實踐活動。實踐為創造提供要求,為創造提供成功的可能,為檢驗創造成功和否提供檢驗的標準,因此可以說實踐是創造的基礎和源泉。只有積極參和實踐,才能發現新新問題,提出新見解、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把握創造的機會進行成功的創造,提高創造能力。同樣,創造力的提高,會促使一個人把新的思想、新的見解落實到實際中去,在創造活動中養成實踐的習慣,進一步提高創造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對于提高學生的創造力起著至關重要的功能。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抓住一切機會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創造力的目的。例如可以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出發去探究新的數學知識;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發現新概念;可以讓學生用學到的數學概念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新問題等。
以上各教學目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A知識、基本技能是創造性教學的基礎,創造性教學的目標則是雙基目標發展的結果。因此在概念的創造性教學中,除了要確定雙基目標外,還要確定培養創造力的目標,做到在打基礎中學創造,在學創造中鞏固基礎,提高創造力。
二、小學數學概念創造性教學的教學原則
教學原則是教學工作中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進行概念的創造性教學首先必須要遵循基本的教學原則,如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的原則、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的原則、傳授知識和發展智力相結合的原則等,這是因為它們是指導教師開展有效的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一般性原則。其次還要遵循以下幾項教學原則摘要:
1.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功能,在創造性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各自的主體精神和主體功能,教師創造性地教,學生創造性地學,使教、學的主體共同參和整個教學過程。教學是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從知識水平、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對學生心理特征的把握和教學規律的運用來說,教師是教的主體;從教學是為了實現學生知識、能力、思想品德的轉化來說,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學中假如沒有學生主動的感知、思維,單憑教師的灌輸,學生的熟悉無法實現;假如只有學生主動的感知、思維,而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的熟悉同樣無法實現。因此在進行創造性教學時必須遵循主體性原則,因為它是實現創造性教學的的前提。實施主體性原則要注重摘要:教師要盡量控制自己的活動量,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獨立活動的機會、時間和空間;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和,激發學生創造性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強化學生的自主精神,是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進而使學生潛在的創造力得到發展。
2.探索性原則
探索性原則,就是教師要努力使教學活動富有探索性,為學生創設進行觀察、探索、發現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大膽聯想,激發學生的學習喜好和創造喜好,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獲取新知,把教學過程轉化為學生自覺進行探索新知的過程,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在學習中體驗探索的樂趣。探索性原則是創造教育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根本目的決定的。這是因為,傳統的教學活動以傳授為主,以“告訴”的方式讓學生“占有”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造成了置學生于被動地位,只能形成對講授傳播的依靠性和被動性,無法經歷探索發現的過程,沒有求異思維、馳騁想象的機會,抹殺了學生在求知過程中主動探索、積極思維的潛在能力。而兒童本身存在著創造潛能,需要親歷大膽懷疑、多方設想、探索發現、獨立分析和解決新問題的過程,才能將創造潛能轉化成現實的創造能力。實施探索性原則要注重摘要:教師要精心設計新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討論、發現;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思索時間,重視學生的思維過程;要鼓勵學生大膽進行聯想和猜測,發展學生的直覺思維。
一、概念的引入
1.形象直觀地引入。
所謂形象直觀地引入概念,就是通過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以及生動形象的比喻,提出問題,引入概念;或者采用教具、模型、圖表、幻燈演示及讓學生動手操作等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然后逐步抽象,引入概念。
如,在三年級教學三角形的特性時,可以讓學生想想,在實際生活中你見過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提出問題,自行車的三角架,支撐房頂的梁架,電線桿上的三角架等,它們為什么都要做成三角形的而不做成四邊形的呢?進而揭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特性。這樣,利用學生的生活實際和他們所熟悉的一些生活實際中的事物或事例,從中獲得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引入概念,是符合兒童認知規律的。
現代心理學認為,實際操作是兒童智力活動的源泉。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引入概念,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操作活動,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有著極大地推動作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量一量、分一分、算一算、擺一擺,從而獲得第一手感性材料,為抽象概括出新概念打下基礎。
如教學“圓周率”的概念時,可以讓學生做幾個直徑不等的圓,在直尺上滾動或用繩子量出圓的周長,算一算周長是直徑的幾倍。讓學生自己發現得知圓的大小雖然不同,但周長總是其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時,教師揭示:圓周長是同圓直徑的3倍多,是個固定的數,我們稱它為“圓周率”。
2.計算引入。
當通過計算能揭示數與形的某些內在矛盾或本質屬性時,可以從計算引入概念。
如,教學“互為倒數”這個概念時,教師先出示一組題讓學生口算:3×1/3,1/7×7,3/4×4/3,9/11×11/9……,算后讓學生觀察這些算式都是幾個數相乘,它們的乘積都是幾。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指出:象這樣的乘積是1的兩個數叫做互為倒數。其它如比例、循環小數、約分、通分、最簡分數等都可以從計算引入。
3.在學生原有概念的基礎上引入。
有些概念與學生原有的舊概念聯系十分緊密,可以從學生已有的概念知識基礎上加以引伸,導出新概念。這樣,既鞏固了舊知識,又學了新概念,還有利于精講多練。
如,在“整除”概念基礎上建立了“約數”、“倍數”概念;由“約數”導出“公約數”、“最大公約數”;由“倍數”引出“公倍數”,再導出“最小公倍數”。
在幾何知識中,由長方形的面積導出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積公式。
4.創設情境引入。
馬克思曾經說過:“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對象的本質力量?!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運用具體事例,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學生創設樂學的情境。
如教學“圓的認識”時,可以這樣進行:“同學們,我們平時所見的車輪都是什么樣的?”學生會肯定地回答:“都是圓形的?!薄胺降男胁恍校俊薄澳窃趺葱?,方的怎么滾動啊?”“這樣的行嗎?”教師隨手在黑板上畫一橢圓形問?!耙膊恍?,顛得厲害?!苯處熢賳枺骸盀槭裁磮A的就行了呢?”當學生積極思考時,教師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同時板書:圓的認識。這樣,一石激起千層浪,短短幾句話,就調動起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動力,激起學生學習的情感,使學生一上課就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概念的形成
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形成概念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很高,而且對形成的概念記憶深刻,理解透徹。
如教學“圓的認識”時,引入圓的概念后,教師拿一細線拴一白球,握住線的另一端使白球轉動形成“圓”,讓學生初步感知圓是到一定點為定長的點的集合,為中學學習圓的定義概念打下基礎。再讓學生用一圓形物體放在紙上,畫一個圓,并剪下來,將剪下的圓對折、打開,換個方向對折、再打開。折過若干次之后,讓學生觀察折痕并進行討論。學生從討論中發現這些折痕相交于圓內一點——即圓心。再讓學生量一量圓心到圓上任一點的長度,知道了在同一個圓內,所有的半徑都相等,同樣得出所有的直徑也都相等。這樣教學,學生一方面知道了借助圓形物體畫圓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掌握了圓的特征。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參與了形成圓概念的全過程,學生一定會記憶深刻,學起來也不會感到乏味,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觀察思維能力。
三、概念的鞏固
從認識的過程來說,形成概念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即從個別的事例總結出一般性的規律;鞏固概念則是識記概念和保持概念的過程,是加深理解和靈活運用概念的過程,即從一般到個別的過程。鞏固概念一般采用熟記、應用和建立概念系統等方法來進行。
熟記,就是對一些概念的定義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反復感知、反復回憶等手段達到熟練記憶。
應用,則是指學生在應用概念中,達到鞏固概念的作用。其主要形式是練習。
①應用新概念的練習。在講解新概念后,緊接著安排直接應用新概念的練習,以達到及時強化記憶、鞏固概念的目的。例如:講了“分數乘法的意義”后,讓學生說說3/4×5,5×3/4,2/3×3/4等的意義。
②對比練習。義務大綱指出,“對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法則等,可以用對比的方法進行辨析,幫助學生弄清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比?,講過“整除”的概念后,可出示如下算式,讓學生對比判斷哪些算式表示整除,哪些算式表示除盡。10÷2.5=4,10÷5=2,5÷10=0.5,0.4÷0.2=2。
③判別性練習。學生學了某些概念后,可出一些題讓學生判斷正誤,既有助于概念的鞏固,同時發展了學生的差別能力。如學了“圓的認識”后,讓學生判斷下圖中的哪條線段為圓的半徑,哪條線段為圓的直徑:
附圖{圖}
講了“比”之后,讓學生判斷下列每句話的對錯:兩個數相除就是比;6∶3的比值是2;把6∶2化簡,結果是3。
④改錯練習。選擇學生容易出錯的實例,讓學生改正,可使學生更準確地掌握概念,提高學生的鑒別能力。
⑤建立概念系統。在學生理解和形成概念之后,引導學生對學過的概念進行歸納整理,把有關的概念溝通起來,形成知識網絡,使其系統化,如復習數的概念,可列分類表進行。
四、概念的發展
1巧借“概念圖”回顧教學內容,幫助學生鞏固數學概念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由于受到課堂教學時間、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安排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很多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識、理解和學習都存在片面性,無法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整體.如果學生在課后沒有及時對其進行分析、思考和鞏固,就會導致對數學概念和數學知識無法做到綜合應用.因此,數學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巧借“概念圖”幫助學生回顧教學內容,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數學概念和數學知識,又可以幫助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消化吸收.例如:在蘇教版高中數學必修二第二章第一節“直線與方程”的講解中,教學內容既包括傾斜角和斜率等數學概念,又包括直線方程的表達形式、距離求解和兩直線間位置關系等內容,而每部分教學內容又涉及很多的數學公式.學生在分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很難做到一窺全貌.教師可以在整節知識講解結束后,單獨安排一節課的教學時間,引領學生以“概念圖”的形式對教學內容進行回顧(如圖2),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師的概念圖中,不僅將數學概念和數學公式逐一列出,而且對數學概念和數學公式應用的條件也有詳細的說明.同時,數學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還可以與學生進行積極的互動交流,以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回顧相關的數學概念和數學知識,從而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印象.
2巧借“概念圖”加強知識聯系,幫助學生推導數學公式
高中數學教學內容中包含著很多數學公式,這給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巧借“概念圖”,將不同數學公式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清晰直觀地呈現出來,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綜合應用數學公式,又可以幫助學生學會推導數學公式,降低學生記憶數學公式的難度.例如:在蘇教版高中數學必修四第三章“三角恒等變換”的講解中,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既要掌握數學公式的理解和運用,又要了解數學公式的推導過程,嘗試運用所學數學知識推導兩角和與差及二倍角公式.很多學生對兩角和與差及二倍角公式的運用較為熟練,但是對于其推導過程卻不太熟悉,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掌握數學公式.數學教師可以將和角公式、差角公式和二倍角公式以“概念圖”的形式進行呈現(如圖3),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運用這些數學公式.在概念圖中,學生可以很清楚地認識到不同數學公式之間的關系,以及相互推導的關鍵環節,這樣既減少了學生記憶數學公式的時間,提高了學生記憶數學公式的效率,又幫助學生加深了對數學公式推導過程的理解,為學生更好地運用數學公式解題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襛巧借“概念圖”進行解題,提高學生解題水平概念圖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數學概念之間的聯系,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求解較難數學題目,讓學生找到正確的解題方法和解題思路.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概念圖”指導學生分析和思考題目,建立已知條件和求解問題之間的“概念圖”.例題:已知函數f(x)=loga(2-ax)在區間[0,1]上為減函數,求a的取值范圍.分析:本題為對數函數中的綜合題,雖然題目中的已知條件較少,但是在底數和真數中均含有參數a,即使對底數進行分類討論,也不太容易求解最終的答案.教師可以利用“概念圖”進行講解(如圖4).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將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列舉出來,如原函數是由u=2-ax和f(x)=logau構成的復合函數,定義域為[0,1],原函數在定義域中為減函數.然后教師以“概念圖”的形式,讓學生思考題目中復合函數同增異減性質和定義域及單調遞減條件之間的聯系.最后,學生很容易通過“概念圖”,想到利用復合函數單調性進行求解,并得到正確答案.高中數學教師在指導學生解題時,可以巧借“概念圖”幫助學生將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隱含條件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使學生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逐步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總之,高中數學教學內容抽象深奧,數學概念和數學公式較多,如果教師單純以課堂理論知識講解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就會使課堂教學枯燥無味,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課堂教學效果自然也難以盡如人意.而高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巧借“概念圖”,利用其形象直觀、層次分明和條理清晰等特點,既可以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又可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從而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增強學生處理數學問題的能力.
作者:周建平 單位:江蘇蘇州市陸慕高級中學
在教學論和教學法著作中,對概念教學的過程一般都表述為:感知--理解--鞏固--應用--系統化。這是從學生對概念的認識過程來理解數學概念教學過程的。
的確,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是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學生對于數學概念的認識和理解是一個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過渡的過程。對于一個數學概念,學生要先認識其特殊、具體的形式,從具體、感性的認識逐步過渡到對概念的本質的認識。然后再運用概念解決問題,達到鞏固和應用。但是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認識,不應該局限在某一節概念教學課上,也不應該孤立地看待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而是應該用整體的觀點,把一個(或一組)具有完整意義的概念作為一個整體,從整體上認識其形成的規律和教學中所應采取的對策,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應從總體上把握教學目標,從整體上設計教學方法。下面結合“分數意義”的教學談一談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一、總體把握概念的教學目標
概念教學的目標要與小學數學教學的總目標一致,應該包括知識、能力、思想教育等幾個方面的內容。但這并不是說在每一節課上都簡單地考慮這幾個方面的目標,面面俱到地完成各項要求,而是應該在具體設計教學目標時,要從總體上全面把握大綱中所規定的各項目標。具體的落實到某一部分內容的教學時,就要在整體思考的前提下,分清層次,逐項落實。“分數意義”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從總體上看,作為一個單元教學的內容,應該達到使學生建立準確的分數概念,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認識分數與整數、小數等知識的聯系,以及對學生進行包括學習目的、實踐的觀點、學習的習慣等方面內容的思想品德教育等。這就較為充分地體現了教學目的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在對這一單元教學內容進行研究和分析時,就要充分考慮這些教學目的,每一節課也都應該圍繞這些總目標來設計。這些目標構成了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整體。設計教學時,只有從總體上把握教學目標,才能使教學大綱中規定的總的教學目的得到落實。而具體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既要服從于總體的目標,又應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差異性。要把總體設計的教學目標具體化,落實到每一節課之中,一節課教學目標就應該是有所側重,即應突出某一個方面的內容。在“分數意義”教學中,開始認識分數意義時,重點是使學生通過具體問題,從具體到抽象認識什么是分數,分數是來自于生活和生產實踐的,以后逐步使學生運用分數概念分析解決問題,了解分數與其他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逐步達到靈活地運用和系統化。
二、整體設計概念的教學方法
概念教學方法,一般來說要經過感知、理解、鞏固、應用、系統化等幾個不同的階段。但這也并不是說每一節課都要經過這樣幾個階段,而是要從學生形成數學概念全過程的整體上看應該經過這樣幾個階段。因此在設計概念教學方法時,就要從整體上思考,按照學生形成數學概念的不同階段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從整體上保證學生經歷建立數學概念的幾個階段,才能很好地完成概念教學的任務,實現概念教學的總體目標。在整體思考的前提下,要按照教學內容的進度,根據學生對具體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情況,按照不同的層次,組織概念教學。一節課可能只是概念教學全過程中的一個或幾個階段。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把概念的全過程看作是一個整體,把學生對于概念的形成過程看作是一個連續的,但又相對獨立的一些課堂學習內容組成的整體。按照這樣一個思考,具體地設計一個單元的概念教學時,就要做到整體設計、重點突出、前后聯系、逐步深入。
1.整體設計。就是把每一節課都看作是整個概念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從整體上設計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保證概念教學的總體目標的實現。在“分數意義”教學中,總體的目標是使學生形成完整、系統的關于分數的概念。這應該包括對概念的初步理解,對概念的深入理解,對概念的進一步鞏固,以及概念的系統化等幾個環節。這些任務不可能在一節課里完成,在設計時要把這些任務科學地安排分散到各節課的教學中。如第一課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在對具體事物感知的基礎上,形成分數的概念,用恰當的語言概括出什么是分數,以及認識分數各部分名稱。而分數概念的鞏固、應用和系統化的任務則要安排在后面各節課中來完成。
2.重點突出。就是在每一節課中重點體現和落實概念教學中的一項或幾項具體的任務。這是設計每一節課所必須考慮的問題。每一節課都有一個重點內容。
而在概念教學中,一節課的重點內容是什么,應該從這節課在整個概念教學的全過程中的地位而定。抓住這節課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就使一節課真正成為學生掌握一個完整的數學概念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分數意義”教學中,學生初步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后,接下來的課就是要學生重點鞏固所學的概念。那么教學的重點就是采用各種“變式”的問題,讓學生在不同的情況下認識分數,并學會用分數的意義解釋一個具體的數是不是分數,其含意是什么,能夠完成“在直線上表示一個分數”;“5/6是()個1/6,3個1/8是()”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