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07 15:41:52
序論:在您撰寫金融科技的監管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科技與金融的關系:未必是融合
通過知網或類似的期刊搜索引擎,可見很多以科技與金融融合為題的文獻。但追溯當年較早提出并大力推動科技金融專項工作的時任科技部副部長李學勇公開講話中大量使用的卻是“科技與金融結合”。雖然大可不必過多糾纏“融合和結合”是緣于作者的用詞刻意還是輕率,但從語義上理解融合和結合的差距,可能在不同程度會影響到科技金融的遵循路徑和實踐取向。
首先,融合的語義是存在形態的一體化,一般體現為交融混合。而科技和金融實際是分屬于不同產業(行業)特征和表現形式的兩種資源向量,更可能是一種匹配或疊加關系。也正由此,在監管層面才會有所謂的“部際協調”機制。
其次,相對于傳統金融或間接金融手段,多數科技型企業(尤其初創型)作為無抵押無擔保無信用記錄的“三無企業”,受到可操作性限制,其融資渠道主要集中在近些年來規模暴增的股權投資中。在現實中,大多數投資者尤其是務投資策略是游離在產業之外的,在股權投資中一般遵循“不控股”原則,一般情況下不會介入和參與企業的實際經營活動,以此保護經營團隊和研發隊伍(專利持有人)的專業性和積極性,且是“為了退出的投入”。對于投資人而言,在投期間,迫于需要,因持續追加投資直至自身“融合”成了被投企業的總經理,常常等同于宣告投資失敗。
最后,金融與科技更多是在不同階段分分合合的關系轉換。如果分工明細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之一,那么交互跨界偶趕時髦尚可,更可能導致錯位混亂,“電影散場各回各家”“不串行”才是常態。金融與科技,各行其是、各安其責才是最佳的角色感。如此,才最有益于維持投資人的金融屬性和經營團隊的科技創新空間及意志。
科技金融的范疇演化:可能超越產業瞄向
早年,有學者曾將科技金融置入產業金融的范疇進行了比較貼切和系統的分析研究。認為產業金融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可以承攬和勝任科技創新的商業模式全程演進:(1)提供一套解決方案,構建產業發展的金融服務和支持體系。(2)構建兩方共贏機制,為技術和資本指引最有效率的利益歸宿。(3)參與三個階段,即前期的資金融通,通過資源的資本化解決資金的融通;中期的資源整合,運用融通資金培育核心能力,通過核心能力整合社會資源。后期的價值增值,在整合資源的基礎上創造價值,通過資本運作放大價值。(4)實現四項資本化,包括資源資本化、資產資本化、知識產權資本化、未來價值資本化。
對此,另有學者質疑“高新技術產業”的命題本身需要證偽。佐證以紡織業,作為傳統產業,以納米技術織造的服裝顯然沖破了原有的產業界線。更有甚者,多年來孜孜以求、傾力扶持的一些高新技術產業,諸如多晶硅及太陽能板等,很快淪為重復建設、過剩產能、低端徘徊、庫存積壓的整頓對象。按此,科技金融的產業瞄向便有了含糊的味道。無獨有偶,曾一度高歌猛進的科技銀行申辦進程,也以開辦特色業務的科技支行等形式暫時權宜折中。
我們對是非暫且不論,當時作為一種積極應對,很多地方政府因地制宜,以金融地理的視角進行延伸,另外提出了藍色金融、綠色金融等特色概念。時下風起云涌的“特色小鎮”、科技金融小鎮理所當然地占了一席之地。作為一種園區服務經濟的平臺模式,小鎮成了最得心應手的集成和凝練環境、土地、資金、政策、人才等資源組合的抓手和形式。為此,國家發改委和國家開發銀行聯合出臺了以開發性金融支持特色小鎮(城)的專項政策。
金融科技:與科技金融同等顯要
科技金融是金融對科技創新提供的服務和支持, 可有效推動新成果新技術的產業化,提升科技貢獻度。金融科技(Fintech)則是科技在金融服務領域的創新性應用,可顯著提升金融業的核心競爭力。其要義是,利用新興技術改造和創新金融產品和業務模式,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以此進行信用創造、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并提高支付清算的效率等。金融科技本身并未改變金融的本質,但可以擴大金融服務的對象、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
其中,最受關注的區塊鏈技術應用所催生的區塊鏈金融,具有自定共識規則、自動實施規則、用技術信任加持商業信用的能力。通過“共識協議”和編程化的“智能合約”,可以制定和執行交易各方認同的商業條款,可以引入法律規則和監管控制節點,確保價值交換符合契約原則和法律規范,避免無法預知的交易風險。該功能可以創造信用,節約信用形成所需的時間和成本,能夠容納更多的金融從業者,因而有利于普惠金融的發展。但是,由于區塊鏈技術的標準化工作剛剛起步,核心基礎技術尚未達到工業級的要求,區塊鏈技術的規?;瘧媚壳斑€不成熟。需要解決可操作性、可拓展性、可靠性與安全性、不同技術對接、與不同系統對接、技術標準與技術規則、法律與監管、專業人才培養與大眾知識普等問題。
科技金融的行動準則:以破解市場錯配為責
就科技金融的操作層面而言,實踐者經常要面對和回答:市場和政府在行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如何正確體現各自作用?在科技金融的主導機制中,如何科學確立政府和市場的主次關系?如何恰到好處地在適當適時修復市場缺位的同時兼顧不越位?基于金融服務科技企業的作用機理,如何妥善處置和解決科技企業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資金需求稟賦差異和供給端的錯配問題?
在政府主導的階段或模式中,應切實設計和實施財政性科技投入(如各地科委科技局的科技三項費等)或政策性金融的一攬子制度化安排。同時應留意,長期推行政府主導模式,可能會傷害市場分配資源的自發機制和原有功能,市場化稟賦會因此暫時休眠甚至退化。除了市場公平的喪失,市場參與者會因此出現所謂的路徑依賴和“合成謬誤”,對長遠發展是不利的。
從科技資源到創新資源:科技金融是關鍵推手
科技源于創新。后者是前者的靈魂和生命。因此,科技金融的基本內核一定是推動金融服務于基于創新的科技。
誠然,科技中心與科技創新中心、金融中心與科技金融創新服務中心是不同概念??萍贾行牟坏韧瑒撔轮行?,科技資源轉化成創新資源,科技創新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功能疊加都需要特定機制和制度安排。能夠最高效、有機地集成和凝練這些機制和安排的,科技金融無疑是首選的推手。通過多年的實踐積累,科技金融無論作為一種資源平臺還是一套政策組合,能夠很好地整合并協同各類要素。實踐證明,在近些年地方政府爭相建設各類中心的比拼中,流動性要素和非流動性要素的優劣和比重決定了最終的勝負。
雖然每一座城市都希望成為中心,然而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建設金融中心,就是一個城市間的競爭過程。在這個競爭中,地方政府,本地化的企業、居民、區位和資源等非流動要素,以獲取更多的價值收益為目的,吸引和轉化流動的金融資源,占領和控制市場,與其他城市展開競爭。顯然,這種競爭可分解為兩個層面:產品市場層面的競爭和非流動要素層面的競爭。這些非流動要素試圖營造產品市場競爭的環境,提升當地吸引資源的能力,提升當地企業產品市場競爭的能力。
科技金融的發揮空間:可支配資源的邊界
需要明晰我國金融資源的現有格局和可得性分布。金融業在中國的高壟斷特征不僅表現在牌照審批機構監管門檻高設等方面,而且金融可支配資源的高度集中和銀行業在金融市場的絕對份額、先發優勢仍然是目前其他融資路徑和渠道必須面對的現實情況。
財政性科技投入的機制創新要務實。引導基金和天使基金的責任和使命應是在投資階段中盡量前移,政府資金應以示范和引導為責,最大限度地發揮專業團隊和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提高識別和駕馭風險的能力,敢于面對并承擔一定風險。應合理確立與社會資金的合作地位和契約關系,客觀把握財政性投入在風險池的補償輪次,妥善處理官員問責的包袱問題。
部際協調的發力點應著眼于金融監管部門。到目前的階段,從科技創新的推動力度和成果轉化的市場機制建設協同情況綜合考量,金融部門的監管和產品創新在部際協調工作中的作用愈加重要,金融監管部門通過制度化建設和監管模式升級,吸納借鑒先行國家和地區針對特定行業的沙盒監管經驗,為科技金融體系不斷營造寬松環境、持續輸送有效的金融資源。
關于財政與金融的協同問題。也即財政引導金融,推延至中央引導地方、技術引導資金的機制設計和績效評估。金融創新,從監管到機構,要考慮其可能面對的市場體系內帶有示范性、引導性的財政性資金,應注意尺度和方式,避免市場中的金融活動財政化或行政化,傳遞錯誤的配置導向。同時,財政科技投入的創新應借助互聯網金融手段,發揮其撮合效率、成本控制以及透明度等優勢,優化原有的投入方式和給付渠道,實現效率提升和風險控制。
值得科技金融期許的供給端:VC和PE
本世紀初,我們曾不遺余力地激烈爭辯過Venture Capital(VC)應譯為“創業投資”還是“風險投資”,硝煙尚未散盡,Private Equity(PE)潮起潮落,用了不到十年的光景便在規模上徹底淹沒了前者。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私募基金認繳規模已突破11萬億元,備案私募基金逼近5萬只??v觀全國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地域分布,其中絕大多數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全國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共計18306家,按注冊地劃分,北京有3575家,上海有3964家,深圳有3692家。其余大多集中于浙江、江蘇、廣東(除深圳外)、天津等沿海地區。資管規模100億元以上的私募股權基金,北京有28家,上海、深圳分別有21家,天津有10家,廣東(除深圳外)有9家。資管規模100億元以上的私募股權基金,既包括中科招商投資、北京君聯資管基金等成立十余年的老牌私募基金,也包括國華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深圳市招商國協壹號股權投資基金等成立不足一年的新基金。另外,北京、上海、廣東等地2016年均有多只百億規模的私募基金誕生。
如果將VC定位為偏重中早期投資,PE為中后期甚至是擬上市企業,在梯形融資模型中,科技金融面對的資金鏈條在理論上是比較完整和齊備的。而實際情況是,目前的中國股權投資市場,除了中國風險投資公司等少數機構外,專注VC的投資公司日益減少。更常見的是二者兼營混營,以分解和平衡風險收益。從規模上看,PE早已遠超天使基金和VC。對于科技型企業的資金需求而言,企業初創期(天使輪或A輪)的資金供給端仍然是比較薄弱的,主要依靠內源融資和一部分天使投資來解決。
其他值得關注的問題
科技金融歷經十余年的研究和實踐,從頂層設計到貫徹落實,已經積累了許多非常寶貴的經驗,其中,以城市或小鎮、開發區或產業園區、特定產業或行業為單元和瞄向的各類政策、經驗和做法值得全面梳理和擇優推廣。另外,應加強開展一些針對性的調查研究。例如,從金融監管和資源配置角度,按地域、按產業抑或直接按產品層面設計,實施科技金融支持政策的效率最高、效果最佳。因為,地方政府在金融(包括財稅方面)領域的作為空間是有限的。
科技金融落地:與時俱進是基本原則
應密切關注國際國內先進先行家和地區的經驗模式,借鑒德國、日本、英國以及兄弟省市的做法。結合科技企業和科技創新的客觀需求,及時改造,優化資金供給端。這些都應及時地體現在地方政府層面科技金融落地的一般架構中,包括培育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引進和設立科技金融服務機構、推動相應的服務和產品創新。中關村、上海張江、武漢東湖和成都、杭州等地在不斷的探索實踐中,均掌握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招法套路以及可資借鑒的示范樣板。
科技金融的戰略高度:應切實踐行
不宜再發明創造更多的新口號新戰略,逆轉脫實向虛,回歸實體經濟,科技創新是最理所當然的引擎和增長極。用新科技萌發新動力,有序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一帶一路”的產能合作,如此等等。即如,人民銀行和工信部等多部委日前聯合印發的《關于金融支持制造強國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要高度重視和持續改進對“中國制造2025”的金融支持和服務,聚焦制造業發展的難點痛點,著力加強對制造業科技創新、技術改造升級的中長期金融支持,積極拓寬技術密集型企業和中小型制造業企業的多元化融資渠道。探索為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提供創新型、多元化融資服務,著力加強對核心基礎零部件等“四基”企業的融資支持。要合理安排授信期限和還款方式,支持制造業兩化融合發展和智能化升級。積極運用信貸、租賃、保險等多種金融手段,支持高端裝備領域突破發展和擴大應用。鼓勵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先進制造業聚集地區設立科技金融專營機構,在客戶準入、信貸審批、風險偏好、業績考核等方面實施差異化管理?!?/p>
過猶不及:警惕金融過度對產業的額外沖擊
關鍵詞:金融產業 金融產業化 金融功能
金融產業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產業,對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其發展速度對三種產業發展速度產生重要影響,甚至刺激和改變產業結構。文章闡述了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內涵,針對金融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具有建設性意義的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管理機制,希望這些理論能在客觀現實中得到驗證并在市場經濟實踐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
(一)內涵
金融產業是第三產業的分支,屬于服務業范疇,包括銀行、基金、信托、券商、外匯商、期貨中介等行業。金融業與產業發展密切融合,互動發展,共創價值。產融結合,產業為本,金融為用,產融一體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金融產業有其獨特的資本運作形式,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為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和金融解決方案;二是金融產業實現了資源資本化、資產資本化、知識產權資本化、未來價值資本化四個過程的蛻變;三是金融產業按照三個投資階段涉足工業企業、農業企業和第三產業發展,第一個階段是前期的資金融通過程,為資金所需企業和單位疏通資金渠道,實現資源的初步資本化過程,中期投資主要是實現資源整合過程,培育具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力的經濟增長點,后期是在前期資源整合的基礎上實現價值增值和放大。在每一個階段,資本投資額度、投資進度都不同,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這些事宜。金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指按照金融產業的發展規律,科學合理的利用金融手段,以社會環境效益和經濟效應并重為前提,充分發揮金融資本的刺激和調節作用,創新金融服務產品種類和形式,實現金融產業的良性發展,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二)金融產業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社會發展實踐中,金融產業為現代農業、現代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揮提供資金支持,對于這些行業的技術水平提升和產業規模的擴大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可以說,現代經濟發展離不開金融體系的支持。但我國實行市場經濟的過程比較短,長期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造成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對于市場經濟的建設還處在摸索階段,金融體系也相對簡單和初級,并存在一些共性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嚴重阻礙了金融產業的良性發展,也成為現在亟待解決的棘手問題,總的來看,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金融產業結構不合理、融資結構的失衡。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發展時間較短,金融產業結構也不完善,并且呈現結構失衡問題。一方面是銀行在金融產業機構中所占的比例較大,證券業、保險業、信托業、租賃業等非銀行金融產業所占比重則偏低;另一方面,在銀行等金融體系中,國有控股或股份制銀行所占的比例較大,私人企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所占的比例較小。中國金融市場在融資方式和證券品種上存在兩方面結構性問題:第一,間接融資比重過高,直接融資發展緩慢。從國內金融市場整體融資結構來看,例如2004年國內金融機構新增貸款規模約為3萬億元,占整個國內金融市場融資總量的83%,而同期股票、國債、企業債券等直接融資的新增規模只占融資總量的17%;第二,在資本市場中,債券市場發展滯后于股票市場發展,在債券市場內部的直接融資中,政府債券以及準政府債券發展較快,比重過高,而企業債券市場發展明顯滯后。這種金融結構不利于規避金融風險,發揮金融資本的作用。
2.金融資本覆蓋面小。金融機構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經濟發展,當前我國很多產業發展面臨資金緊缺的困難,企業科技進步推動力量不足,例如很多小微型企業,企業資金少、企業規模小、管理不規范,這些企業要想得到快速發展,必須解決資金和技術問題,但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對這些小企業的貸款條件較高,這些小企業很難達到,國有銀行幾乎是不參股和投資中小規模的私營企業的,他們偏好于大型國有企業。而基金、信托、債券等行業公司對這些小企業的投資也很慎重和挑剔,并且這些投資的偏好也不一而足,同時這些資金公司的投資時間相對較短,往往希望在短時間內能實現投資回收,他們對投資的回報率要求也相對較高。這些投資機構不論是在產業領域、投資規模、投資方式上差距都很大,但不管他們選擇何種投資方式、選擇那些類型的企業,仍然有絕大部分的企業資金需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金融機構的投資覆蓋面小,是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需要解決的問題。
3.金融市場法制法規不完善。金融產業發展與工業企業、農業企業、第三產業發展息息相關,形成了錯綜復雜的金融關系、管理關系,這就要求必須具備完善的、合理的法律法規對其經濟行為予以約束。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速度巨變,原有的那些抽象的、概括的、定型的法律法規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特別是國家相關政策如果沒有長期性和連貫性,投資者無法做出長期的投資規劃和決策,這也促成了短期投資的偏好,造成金融資本長期在產業表層游離,沒有深入到經濟發展的內部進行滲透和融合,金融資本發揮的作用有限。另外,由于我國金融法律法規不健全,也滋生了部分違法行為。由于對于違法行為的制裁和懲戒力度不夠,很多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的違法違規收益遠遠大于違法違規風險,他們就會冒險而為之。
金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的管理機制
(一)創新金融產業發展理念
1.金融產業要形成市場經濟競爭觀。競爭是企業生存的不二法則,沒有競爭就沒有積極意義上的進步。金融市場應鼓勵更多的資本機構開展競爭,通過金融機構不斷學習和提升,積累市場經驗,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金融產業發展要拋棄狹義的有形競爭力觀,樹立“知識能力”、“無形資產”、“人力資本”、“創造需求”的無形競爭力觀;要拋棄金融產業核心競爭力就是金融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與質量的單一競爭力觀,樹立核心競爭力內生于整個金融系統的競爭力觀。
2.金融產業要形成市場經濟發展合作觀。隨著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金融產業資本需求量不斷增大,產業范圍不斷拓展,更多的金融產業通過一定的合作機制結合,共同推進產業發展。通過金融集團、戰略聯盟、行業俱樂部、行業協會、業務等多種形式,形成寡頭主導,大中小并存,合作競爭的金融市場格局,提高金融產業組織化程度。
3.金融產業發展要樹立集約化的發展觀。金融產業的發展不僅僅是數量上的急劇增長、規模上的擴大、地域的拓展、業務范圍的開拓這種粗放型的經營理念,更應該建立以顧客為中心,以效益為指標的集約化、內涵式的金融產業發展觀;增強金融業服務質量。
(二)實現金融產業和其他產業的高度滲透與融合
目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商品經濟市場交換空間和潛力不斷拓展,金融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和運作機制不斷成熟和完善,我國的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也日益增強,傳統的產業結構正面臨重大調整,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高端服務等產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在項目合作階段,合作方要采用國家環保部政策支持下的新型環境綜合服務投資模式大力開發市場,并促進關聯企業的發展,獲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三重效應,實現項目公司(和集團公司)、金融機構、關聯企業的三贏和多贏。
(三)改變金融產業管理結構并創新金融產業管理方式
1.實現金融產業組織變革,建設金融企業的現代公司法人治理制度和結構。明確責任、義務體系,建立利益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規范企業的主體行為,實現結構和功能對應。
2.我們不僅要從技術創新角度推動金融工具、業務的創新,還要從金融企業制度和管理創新的角度,推動金融機構、職能創新。要創新金融管理機制,增強金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打破政府保護、行業壟斷的不利局面,建立起真正開放的、市場化的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一體化、國有經濟和私營經濟一體化的全新格局。以市場為導向,堅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平等互利的原則,充分利用有效政策資源、市場資源、技術資源、資金資源,促進科學技術盡快轉化為生產力。同步推進政府支持、資質條件、國家課題支持等,不斷進行技術創新與工藝優化,培育新興的市場主體,實現正現金流和高回報率。吸引更多的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不斷匯聚,形成資本疊加效應。
(四)優化金融產業發展規劃和金融決策體系
金融產業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產業,我國在加強金融產業發展的過程中,要對金融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在市場準入、稅收政策、人力資本方面給予適當的優惠,利用中小金融機構經營機制靈活、專業化程度高的優點,發展不同類型、不同梯度的金融產業,滿足金融市場多層次金融資源需求。鼓勵金融機構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和決策機制,提高專業化決策和管理水平。金融企業要建立風險監控和規避機制,以減少投資風險。投資時:第一,要掌握企業的基本信息,包括公司歷史沿革,公司控股股東與其他主要股東或實質控制人的基本情況,公司組織機構設置和員工情況。第二,掌握公司財務狀況,包括:會計主體及報表體系,公司最近三年經審計財務報告(如有)或財務報表,歷史經營情況,公司目前經營狀況。第三,關注環保問題,正在履行的重大合同,歷史上及正在進行的重大訴訟,主要關聯交易及同業競爭情況。第四,對企業進行風險分析。包括資源風險、行業風險、競爭風險、財務風險、政策風險、管理風險、破產風險。同時,在金融監管法制化、程序化基礎上,依靠現代科技,加快監管手段電子化、網絡化步伐,建立金融預警系統,促進金融經濟健康發展。
(五)完善金融產業發展法制法規
我國目前要遵循公平競爭的原則,建立起從界定和保護產權,維護自由、平等的市場交易,促進公開、透明的金融市場形成,到規范金融決策秩序、金融機構和人員行為等具有內在邏輯一致性的法律法規體系,為金融產業健康發展提供法制保障。特別是針對目前金融市場法律界定不明確,違法成本較低的現象,提高法律的震懾性,增加違法懲戒的力度,加大對受損者的補償,以此有效控制交易禁止行為、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所產生的金融市場風險。同時,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信息的公開性、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減少金融市場風險。金融機構也要加強對從業人員的監管,培養具有高素質、強學習能力、業務精湛的新型金融人才。
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闡述了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內涵,針對金融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具有建設性意義的金融產業可持續發展管理機制。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金融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30多年的時間內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為我國經濟、科技實力的提升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但是在產業的發展中,逐漸暴露出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嚴重阻礙了我國金融產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金融產業發展與我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發展密切相關,金融產業的興衰成敗直接關系到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必須進行金融產業管理觀念、管理機制、管理政策創新,轉變金融企業粗獷式發展模式,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節約化發展模式,實現專業化、科學化發展,為國民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在客觀現實中得到驗證并在市場經濟實踐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戴國強.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學[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2.周建波,劉志梅.金融服務營銷學[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關鍵詞:金融學科;金融學;貨幣銀行學:學科建設
現代金融學科理論探索之深、內容更新之速、交叉邊緣學科發展之快是其他學科難以比擬的,深入研究和比較分析中外金融學科的內涵及其走勢,加快我國金融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是當務之急。
一、金融學科的發展演進
1.西方金融學科的發展歷程
金融學科的演進是金融業發展變化的產物。金融學科最初研究的重點是貨幣問題如早期的貨幣數量論,隨著銀行業的迅速發展,研究的重點轉向信用和銀行。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問世,金融學科以此為基礎,建立起宏觀的貨幣經濟學理論體系。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直接融資和新的金融機構迅猛發展,微觀金融理論開始出現,馬柯維茲、托賓等提出量化的資產選擇理論和模型即為發端。20世紀60、70年代,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迅速發展和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頻繁,浮動匯率制的實行和發展中國家在貨幣金融領域地位的突顯,金融學科研究的重點轉向了資本市場、金融經濟學領域,同時開始關注發展中國家的金融發展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創新和表外業務迅速增長,金融風險日益加劇,有關公司財務運營、衍生金融商品定價、風險量度與預測、金融規避與監管等問題成為研究的重點。當今,隨著信息科學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金融等一系列新課題成為金融學科研究的重點。近年來,研究金融問題的蒙代爾、托賓、基德蘭德特等經濟學家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說明金融學已經進入了經濟學研究的核心,金融學科建設方興未艾。
2.我國金融學科的發展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取向確立后,金融業地位日益突出,金融學科的研究空前繁榮。其主要表現:一是金融學科建設的學會發展及其交流活動頻繁;二是學科下各層次培養規格的教材、工具書和學科研究專著層出不窮;三是各大專院校紛紛設立金融專業或開設金融課目,金融人才供需兩旺。四是國外經濟金融教材精選大量出版。
二、中外金融學研究領域的分野及其走向
1.中外金融學研究范疇的區別
國內外對于金融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別。國內說的金融,通常指的是貨幣銀行、國際金融等“宏觀金融”。這部分內容在國外也有,但不叫finance,而是屬于宏觀經濟學、貨幣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等領域,相關課程大多設在經濟系。國外說的finance,一般指的是公司金融、資產定價等“微觀金融”,相關課程通常設在管理(商)學院,而這部分內容,國內的金融專業涉及較少。
2.金融學科的發展趨勢
考察金融學的綜合內涵,不難看出金融學發展演變的三大趨勢:微觀金融學、宏觀金融學以及由金融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形成的交叉學科。微觀金融學主要包括公司金融、投資學以及證券市場微觀結構三個子系統。宏觀金融則分為兩類:一是以貨幣銀行學和國際金融學為主體的金融內容;二是微觀金融學的自然延伸,如金融市場、金融中介和國際證券投資等。交叉學科主要包括金融和數學、工程學等交叉形成的金融工程學,金融和行為理論結合形成的行為金融學以及金融與法學交叉形成的法學和金融學等。
三、強化我國金融學科建設的對策與措施
第一,確立明確而可操作的金融人才培養目標。當代經濟社會和金融業的發展,需要的金融人才是多層次的、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既需要復合型的通才,又需要單一型的專才:不僅要有領導決策層和經營管理層人才,而且要有業務操作層的人才。人才服務的對象涵蓋于宏觀的政府金融、中觀的企業金融、微觀的家庭金融及其相互交織的社會金融經濟各個領域。金融學科建設要適應這一多層次的“大金融”需求趨勢,確立并實施明確的、可操作的各層次金融人才的培養目標。
第二,構建優化、創新的金融課程體系。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對金融人才的要求,要高度關注課程體系的優化和創新。為此,金融課程體系的構建,要以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管理經濟學、財政學、保險學等為金融學科的專業基礎課程,培養學生的宏觀經濟概念、思維和分析能力,為專業課打下堅實基礎。以中央銀行學、商業銀行經營學、金融市場學、國際金融、金融工程、公司金融、風險管理為金融學科專業課程,以培養學生成為從事權益讓渡、交易、轉換等服務工作的專門人才,使他們能夠在相關業務的設計、開發、評估、運作、管理、創新等方面發揮出專業水平。以經濟數學、數理統計、計算機操作、軟件編程原理等為金融學科中的專業技術課程,培養學生運用各種現代工具(包括模型、分析方法、操作設備等)從事業務活動和金融創新的能力,以適應金融信息化、全球化的需要。此外,從金融歷史、金融法規、電子商務、專業外語應用寫作等角度設置“模塊型”的專業選修課,以拓展專業外延,深化專業內涵,增加學科前瞻性,提高知識綜合化程度。
第三,強化本科教學的“寬口徑”。多數西方國家的大學都認同本科階段的教學應該是一種專業基礎教育,在教學計劃中非常重視通識教育,即培養具有廣泛文化意識的現代知識人。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單一的精英型體系向大眾型、精英型等多樣化人才培養體系的轉變,本科教育更應強調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因此,在構建大學金融本科教學計劃時,應強調“寬口徑,厚基礎”,使學生通過本科階段的學習,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識結構體系,既有對宏觀金融的分析、判斷能力,又有從事微觀金融業務的能力,為未來發展打下厚實的基礎。
第四,加強微觀金融類課程建設。金融人才的培養必須適應金融發展的方向和重點。隨著金融與經濟的密切融合,一方面金融運行的效率狀況對經濟、社會健康成長越來越具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金融效率的提高越來越離不開金融產業和金融市場的培育和發展,即金融運行效率越來越取決于微觀主體的行為。因此,金融學教學應該順應這種微觀化的金融發展方向,與國外金融學教學接軌,增加微觀金融方面的課程,內容包括公司金融、資產定價和金融組織學,具體表現在資本市場、投資理論、家庭理財、公司融資、金融機構的經營與管理等方面。加強微觀類課程建設,有利于學生接近和了解現實,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當然,強調微觀類課程建設,并不意味著宏觀類課程建設不重要,我們提倡的是宏微觀金融課程的平衡發展。
一、從馬克思的虛擬資本理論看美國金融海嘯發生的原因
資本主義信用制度的迅速發展,產生了諸如債券、匯票等有價證券,股份公司的發展又形成了大量股票,從而產生了巨額虛擬資本。虛擬資本是指獨立于現實資本之外、以有價證券形式存在,能給所有者帶來一定收入的資本?;蛘哒f,虛擬資本是同國際資產相分離的,本身無價值卻可被作為“商品”進行交易的各種憑證。
第一、銀行資本的物質構成具有虛擬性
1,有價證券具有虛擬性。銀行資本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匯票。二是現金(金或銀行券)。另一部分則是公共有價證券,如國債券、國庫券。馬克思是把銀行資本第三部分有價證券稱為虛擬資本,而且這種資本隨著資本主義信用關系的廣泛發展,資本越來越虛擬化,形式越來越多樣化。馬克思說:“銀行家資本的最大部分純粹是虛擬的,是由債權(匯票),國家證券(它代表過去的資本)和股票(對未來收益的支取憑證)構成的。在這里,不要忘記,銀行家保險箱內的這些證券,即使是對收益的可靠支取憑證(例如國家證券),或者是現實資本的所有權證書(例如股票),它們所代表的資本的貨幣價值也完全是虛擬的……”虛擬資本作為銀行的資本是因為:一是可以獲得定期收人,通過定期買賣證券大量賺錢;二是可以通過掌握股票、債券控制企業;三是可節約自己的預付投資。
2,金融衍生工具也是虛擬資本。隨著電子計算機、遠程通訊、系統工程和國際互聯網技術等向金融領域滲透,特別是現代數學、博弈論、數理統計及信息經濟學等也被運用到金融領域中去,出現了Blrdck-schole定價模型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它們是期權定價理論的基石和金融創新理論之一。在這些影響下,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最近二三十年中出現了五花八門的金融衍生工具,諸如各種各樣的期貨、期權以及互換、遠期利率協議、承諾、上限和下限、票據發行便利等等。這些金融衍生工具,在形式上是金融改革創新的結果,但其本質上也是虛擬資本的進一步深化,是金融信用的延伸與發展,展現了馬克思所說的“衍生信用”和“虛擬貨幣”等概念的規定,是一種特殊的信用形式。
第二、虛擬資本的固有特性誘發金融風險
虛擬資本也是商品,可以在資本市場上買賣,但虛擬資本的有價證券價格的獨特運動,市場經濟的發展,股份公司的急增,有價證券投機活動就會盛行,虛擬資本的迅速膨脹往往快于實際資本的增長,使資本的所有者與資本的職能相脫離,使它們的票面價格往往與市場買賣價格相背離,必然使它們成為投機的對象,加劇欺詐、勒索等活動,最終導致資產貶值,形成“泡沫經濟”現象。馬克思說:虛擬資本的“市場價值,會隨著它們有權索取的收益的大小和可靠程度而發生變化”,“這種證券的市場價值部分地有投機的性質,因為它不是由現實的收入決定的,而是由預期得到的、預先計算的收入決定的”。
馬克思把虛擬資本價格回落稱為一個復歸原點的運動,他說:“一旦風暴過去,這種證券就會回升到它們以前的水平?!边@種“回歸性”顯示虛擬資本價格的暴漲必然要下跌,“泡沫經濟”必然要破滅。有價證券股票、債券與金融貨幣市場中的匯票的暴跌,往往反映著“經濟過熱”或“泡沫經濟”及通貨膨脹或是上市企業業績下降,經濟結構出現不利增長的態勢。虛擬經濟對經濟增長具有劇烈的沖擊,尤其在開放的資本市場中甚至有引發惡性通貨膨脹與金融貨幣危機的可能。這些現象一定程度上是由虛擬經濟的交易特點所決定的。虛擬經濟與實物的相分離意味著“信用貨幣的貶值會動搖一切現有的關系”。
信用危機導致虛擬資本那種帶來收入的特性將大大喪失,虛擬資本量也將大大減少。馬克思說:“虛擬資本,生息的證券,在它們本身是作為貨幣資本而在證券交易所內流通的時候,也是如此。它們的價格隨著利息的提高而下降。其次,它們的價格還會由于信用的普遍缺乏而下降,這種缺乏強使證券所有者在市場上大量拋售這種證券,以便獲得貨幣。最后,股票的價格也下降,部分是由于股票有權要求的收入減少了,部分是由于它們代表的往往是那種帶有欺詐性質的企業。在危機時期,這種虛擬的貨幣資本大大減少,從而它的所有者憑它在市場上獲得貨幣的力量也大大減少?!?/p>
美國金融海嘯爆發的原因是極為復雜的。它具有必然的規律性,但也有人為的因素。
1,經濟周期所致。經濟的繁榮與蕭條不斷交替的周期性波動,一般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是十年一次,經濟周期決定金融周期,兩者基本一致,這次美國金融海嘯是受經濟周期性因素影響的結果,無疑具有規律性。正如IMF研究部主任邁克?穆莎所說:“銀行業所經歷的困難,某種程度上都與宏觀經濟的繁榮和蕭條周期有關。銀行在繁榮期內常常發放一些風險很大的貸款,而這些風險大的貸款到了蕭條期就會發酸,即變成呆賬。”
2,人為的次貸危機的作用。次級貸款一般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次級抵押貸款貸款者信用以及還貸能力低,但貸款利率高,而收益也高。“9?11”以后,美國政府為防止經濟衰退,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經濟發展的政策,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不斷降低信貸利率,鼓勵房地產迅速發展,以求刺激經濟增長,美聯儲連續13次降息,逐次調低到1%。在利益驅動下銀行等貸款機構不斷降低貸款門檻,給信用低或不具備貸款條件和還貸能力的人貸款買房地產。2006年底開始,房地產價格大幅下跌,但利率上升,貸款者無法還貸,引發金融機構不良資產不斷繁升。大量銀行、投資機構、財務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連續不斷出現虧損和倒閉,讓人眼花繚亂,在這過程盡管布什政府出臺了各種救市方案,但依然無濟于事,最終引爆了震驚世界的金融海嘯。
3,對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不力。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之一是追求高額利潤,為達到目的必須依賴虛擬資本的高擴張、快速循環來實現。而虛擬資本的特征就是以少量的資產,通過負債融資,大規模擴張,獲取比原資產高出幾十甚至幾百倍的利潤。在自由市場經濟條件下,美國實行寬松的金融監管政策,導致金融衍生品濫用,對沖基金大量涌現。金融衍生品市場在提供流動性防范風險的同時,也形成大批投機行為,造就了美國金融衍生迅速大量繁殖與成長,從而使美國的經濟一定程度上成了空殼經濟,泡沫經濟,特別是,使美國乃至全球金融機構以流動性為鏈條捆綁在一起,美國這個鏈條環節出現了問題后,便出現連鎖反應,引發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嘯。
總而言之,經濟周期具有它的固有規律性,誰違背了它誰便會遭到懲罰,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
次美國金融海嘯之所以在美國發生,本質上就是由于美國的經濟政策過“左”了,違背了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從而遭到懲罰。
美國金融海嘯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深刻的。
美國金融危機也直接影響到我國的金融穩定、經濟增長,特別是實體經濟。根據有關部門預測:中美經濟增長的相關系數約為0.34,即美國GDP每增減1%,中國GDP就增減0.34%。美國的金融巨頭雷曼、美林、AIG等相繼,造成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大幅震蕩,并對我國經濟產生了一定影響。這里,僅以出口企業為例。中國每年對美國出口占總出口額的25%左右。危機導致美國進口需求大幅下降,2007年,我國月度出口增長率已從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2008年我國出口下降20%以上。2009年1月,出口進一步下滑。我國出口增長的下降,必然造成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特別是嚴重影響了我國的汽車、紡織品、家具、房地產等實體經濟,又特別是對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影響更甚,企業產品出口大量受阻,利潤驟降,倒閉企業劇增。而且金融危機還在擴散蔓延,其影響程度還未見底。從而造成了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大大小于勞動力的供給,使整個社會就業壓力增大,成為黨和政府一個棘手的問題。如果處理不好,經濟問題就會變成社會問題。
二、美國金融海嘯的啟示:基于法律監督機制的思考
美國金融海嘯的發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際金融領域出現的衍生金融品的膨脹,實質上也是虛擬資本的膨脹造成的。美國金融海嘯的發生昭示我們:必須加大對虛擬資本的風險防范力度,特別是應將法律監督同宏觀經濟調控手段結合起來,使金融風險降到最低點。就一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一般應從如下考慮。
啟示一:防范金融海嘯,必須加強國際金融合作,推動國際金融法律監管機制的建立。
1,國際社會主要國家之間的合作。如2008年11月15日在美國召開的二十國集團峰會通過的《防范金融危機宣言》。宣言強調,各國監管當局在履行自身職責的同時,必須加強國際合作,加強金融市場透明度及監管機制,確保所有金融市場、產品和參與者都受到相應監管或監督;根據公認和強化的國際行為準則,促進和保護世界金融市場的誠信,防范金融風險。
2,國際社會成員國之間的合作。在《宣言》框架下,應進一步完善或制定國家之間或地區的金融監督合作法律,積極采取一系列重大行動,防范金融危機,如歐共體成員國、東盟成員國等應進一步完善或簽訂諒解備忘錄等金融監管區域合作協議。如1998年3月,我國在北京與法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簽署了《證券期貨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這種雙邊的諒解備忘錄是通過兩國就金融監管某一領域的問題進行探討,并取得共識,通過簽訂協議來明確雙方在這一領域的責任和義務,這些合作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它有效地改善金融機構資本狀況,刺激本國經濟增長,防止金融危機在本地區成員國爆發,起到一定作用。但這些文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涉及防范衍生金融工具的內容極少等。同時與金融發達的亞洲與世界各國簽署的備忘錄太少,難以應對像衍生金融工具引發的金融危機。所以,進一步加強我國同韓國、日本、印度等亞洲國家,美國、德國、澳洲、加拿大等金融發達國家,以及我國臺灣、香港、澳門的金融監管合作,互相幫助,共渡難關,勢在必行,如簽署發表聯合聲明,以及諸如《本幣互換協議》、《金融合作基礎建設協議》等文件,進一步增進同世界各國和地區在各領域的務實合作。
3,區域間的合作。在加強國與國之間合作的同時加強我國地區之間的合作也應引起足夠重視。如廣東與香港、澳門之間,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框架下,完全可以簽署《衍生金融產品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在法律的層面上加強合作,防止金融危機在該地區發生。
啟示二:防范金融海嘯,必須進一步完善世界金融衍生產品監管法律體系,促進全球金融體系的安全和穩定。
現階段的國際金融衍生產品監管法律體系,主要是國際條約、國際慣例和各國國內法,監管的國際組織有國際清算銀行、巴塞爾委員會、國際證券業協會、國際會計師協會、三十集團、全球金融衍生工具研究集團等。
雖然金融衍生產品的國際組織也頒布了一些統一的國際規范性文件,但很少,更談不上形成法律體系。如國際證監組織1993年的《衍生品市場、產品和金融工具的監管》等。這些規范性文件主要是金融衍生品國際監管組織所的,但這些國際組織的級別并非國際組織中最權威的,因而難以監管美國、英國等經濟大國的金融衍生品,這次金融海嘯在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爆發就是權威的證明。
美國金融海嘯昭示人們,必須進一步完善世界金融衍生產品監管法律體系是當務之急。
1,提高金融衍生品國際監管法律組織的級別。由原先國際證監會組織等,調整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權威金融機構與金融衍生品國際監管組織共同,或分級別。
2,統一的國際規范性文件,必須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并具有法律上的強制力和約束力。
3,完善金融衍生品國際監管法律制度體系。如金融衍生品國際監管主、客體法律制度、宏觀調控以及保障制度,特別是金融衍生品危機的預警、防范和處理等制度安排。
啟示三:防范金融海嘯,必須完善我國的金融法律體系,維護我國金融經濟穩定發展。
1,進一步完善《證券法》。我國頒布的金融證券法雖然不少,截止2007年8月,已達72部法律法規。但這些法律欠缺規范化,有待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體系。不僅法律法規的內容要完備,而且各項法律法規所構成的系統的覆蓋面要完備;有關條款也應具體明確。修訂后的《證券法》,對法律責任的條文有30多條,但絕大多數為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而民事責任的規定只有5條。證券市場的中小投資者是市場的主體,范圍廣大,直接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切身利益對保護我國證券市場的安全具有重大意義?!蹲C券法》作為規范證券市場根本大法已不適應國內外形勢的發展,以美國金融海嘯為鑒對《證券法》進行大修訂,特別是增加證券市場中的民事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刻不容緩。
2,進一步完善我國金融衍生品監管法律制度。我國制定的金融衍生產品監管法律法規極少。目前主要有2007年的《期貨交易管理辦法》、《期貨公司管理辦法》等十幾部金融衍生品監管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本身存在諸多不完善的地方,更談不上形成完整的體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效地防范金融風險。筆者認為,制定單獨的《金融衍生品監督管理法》現在是一個好時機。我國的金融衍生品特別是金融機構的金融衍生品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如果立法跟不上,一旦我國某個時期經濟出現紊亂,很容易造成大的問題。同時,在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未造大破壞之時,對金融衍生品進行單獨立法也是我國金融機構真正走向世界的需要。
3,要進一步加強網上銀行的監管。網上銀行也稱
虛擬銀行,新式的網上銀行包括有虛擬家庭銀行、虛擬私有銀行、虛擬銀行金融業以及虛擬金融世界等,它實際上是銀行業務在網絡上的延伸,因而它幾乎包含了所有商業銀行的業務,其特征是在Internet上的虛擬銀行柜臺。既然網上銀行也稱虛擬銀行,而且絕大多數業務屬虛擬資本。網上銀行的虛擬性特點,它實質上也是金融衍生品,因而它具有風險性。除了像幽靈一樣計算機病毒侵襲外,更可恨的是網絡黑客成災,導致機密數據的泄漏。同時我國計算機系統的薄弱性,也會造成計算機技術和產品具有不穩定性和不完善性。這些特殊性要求我國加快和完善電子商務立法體系。2003年2月1日,我國第一部地方性電子商務法一《廣東省電子交易條例》正式實施。隨后幾年我國陸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等幾部重要電子商務法律法規。顯示了我國的電子商務立法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總體而言,我國電子商務立法水平還遠不適應我國經貿發展的需要,還沒有形成體系。當務之急是建立我國的網絡銀行安全體系,從而維護我國乃至世界的金融安全與穩定,防止金融海嘯的發生。
啟示四:防范金融海嘯,必須將法律監管與宏觀調控政策等配套措施結合起來,有效地促進我國經濟的科學發展。
法律監管與宏觀調控政策是互相作用的,兩者互相匹配,才能有效防范金融海嘯,這是我國的國情決定的。
1,擴大內需
我省的珠江三角洲等經濟發達地區主要靠“三來一補”起家,現在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轉移過程中,絕大多數企業依然是外向型的,產品主要靠外銷,但受美國金融海嘯的影響,美元貶值,購買力大下降,產品出口國對我國的產品需求驟減,國際市場訂單大幅減少,同時我國的結構性矛盾恰好就是出口比重大,內銷比重極少。所以,必須加大擴大內需力度。
一是出口轉內銷。特別是注重開拓農村市場,建立農村商品市場銷售基地,政府應加大對生產廠家的支持力度,采取更加優惠政策,鼓勵產品下鄉,增加產品在農村的銷售量,提高生產產品的經濟效益。
二是調整開拓國際市場結構。我國對美貿易大,就廣東而言,占40%。在對美貿易受阻的情況下,應主要擴大東盟、南美、中亞等市場。東盟國家是華人聚集地,對我國的產品需求大,而南美、中亞等國家,與我國也有一定的貿易往來,擴大出口這些地區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三是國家擴大投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消費需求。如“三農”建設、交通和能源重點工程、節能工程和循環經濟以及社會事業等的投入,從而擴大對企業產品的需求。
四是加大全民社會保障力度。如果全民都有社會保險,生活有了保障,廣大群眾就會無憂無慮地買車、買房、旅游、消費,就會拉動整個經濟的增長。
五是各省、市可以發行購物券。但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決定全國各地的做法應有不同,各地必須從實際出發,量力而為,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可以指定在哪些行業購買,也可以不指定,購物券的發行要適度,不能一窩蜂而上,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誘發通貨膨脹。
六是把擴大內需保增長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深化改革、保民生結合起來。特別是要調整出口產業結構,逐步降低加工貿易和低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比重,逐步提高一般貿易和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比重,從而促進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當然,這是一項長期的任務。
2,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相結合
一是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是繼續擴大預算赤字,擴大政府投資,激活市場需求,從目前的投資狀況看,主要用于基礎項目建設和農業基礎設施,增加政府支出與補貼。繼續擴大社保和醫保的覆蓋面,加大農業直補的方式鼓勵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消費水平。
減免稅收也是財政政策的重要手段。減稅可以提高企業的利潤,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有利于企業增加投資、擴大供給,增加居民消費,擴大內需,如可以取消利息稅、進一步提高所得稅的免征基數、進一步提高低收入群體的補貼等等。但必須對我國的稅收政策進行及時的調整,就廣東而言,必須及時調整出口退稅政策,主要是適當降低出口退稅率,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負擔出口退稅的新機制等等,調整出口產品結構進一步推進外貿體制改革,促進經濟的科學發展。
二是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一般地說貨幣政策包括三大貨幣政策: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業務,同時也包括利率、匯率等。要有效地應對當前的金融海嘯,應充分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有步驟地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存款準備金率以及再貼現率等,但貨幣政策的實施,必須與經濟改革和發展相適應。
【關鍵詞】金融會計;課程建設;實踐教學
一、《金融會計》的課程性質及特點
《金融會計》課程是一門特殊的專業會計,是把會計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運用到金融企業這一特定部門的行業會計。該課程屬于專業課程,專業技術性較強,具有很強的實際操作性,涉及金融相關知識,應在學習《會計學》、《財務會計》、《金融學》、《商業銀行實務》等課程之后開設本課程。由于與《財務會計》中以工業企業為主的業務核算區別較大,不容易接受,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金融會計教學方面也容易出現問題。
二、《金融會計》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通過對部分開設《金融會計》課程的財經院校的調查,總結課程建設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一)課程重視不夠,地位有待提高
該課程的性質從部分高校教學計劃來看,主要在金融學、會計學專業兩個專業開設,大部分為必修課,還有部分院校是選修課。絕大部分院校都未將該課程列為重點課程或精品課程。學分一般為2-4學分。課時最高的64課時,最少的是24課時。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該課程地位較低,學校重視不夠。
(二)選用教材質量參差不齊,部分教材內容較陳舊
筆者通過了解目前國內高校使用金融會計教材的情況,發現各高校采用的教材參差不齊,有的采用最新的二十一世紀系列教材或十一五規劃教材,而部分院校采用的還是新會計準則前出版的教材。其中有個別教材質量較差,內容缺乏創新。這就導致教學內容陳舊,不能適應新準則變化的需要。
(三)教學內容不能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
金融會計應涉及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等金融企業的會計業務。但從各高校網站的教學大綱來看,由于課時的限制,部分院校的教學內容只涉及商業銀行會計業務,而保險公司會計、證券公司會計等業務都沒列入教學內容。課程名稱為《金融會計》,實質上就是《銀行會計》。大大縮小了課程的覆蓋面,也就難以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
(四)金融會計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金融會計因其特殊性,很多高校在教學中都設有實驗課。以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但由于各高校實踐教學的條件、教學手段等原因,造成實踐教學效果不盡人意,學生畢業后到了銀行或保險公司等單位不能馬上適應工作的情況。
從目前部分院校建成的實驗室情況來看,其條件還不能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條件好的院校建設了金融會計模擬實驗室,配備了計算機和相關的財務軟件。主要采用金蝶或用友財務軟件?;灸軡M足教學需要。而條件差的、缺少資金的院校只建立了手工模擬實驗室,實踐教學只是根據單項實驗資料填制幾張憑證、登記幾個簡單的賬簿而已。這樣的實踐教學效果差,完全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
除了硬件條件差外,實踐教學的課時也較少。有的院校開設的實驗課為12課時,而少的只有4課時。實驗課課時太少,也是造成實踐教學效果差的一個原因。
在金融會計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財務軟件。高校實驗室購買的財務軟件基本都是院校版或教學版,而像商業銀行使用的都是從知名軟件公司定制的軟件。這也是造成實踐教學與實際工作脫節的原因之一。
(五)師資方面存在的問題
從金融會計課程師資來看,很多老師都是從財經類院校畢業后直接到教學崗位從事教學。尤其是年輕老師,他們學歷較高,基本上都是碩士或博士。但通常缺乏實踐經驗,盡管掌握了扎實的理論知識,但對實際工作缺乏了解,這樣就很難培養出能夠理論聯系實際的應用型財經人才。
三、對《金融會計》課程建設的幾點建議
針對上述金融會計課程存在的幾個問題,筆者經過思考,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重視課程建設,提高課程地位
筆者希望各財經院校提高該課程的地位,建議將《金融會計》定為金融學、會計學專業的必修課。有條件的院校應將該課程設為重點課程或精品課程。學分定為4學分較為合適,學時調整為64課時。也就是每周4課時左右。這樣做既能提高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也為完成教學任務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
(二)選用最新出版的優秀教材,以適應教、學雙方的需要
選用教材的質量優劣,既影響到教師講授內容的教學質量,也影響學生自學的需要。以筆者教學經驗看,如果某位老師選用的教材不新或不好,學生的反應較為強烈,意見很大。原因很簡單,學生花錢買教材,就希望教材質量好,有較高的使用價值。因此,為了對教學、學生負責,選用的教材一定要過關。
此外,結合本人的教學經驗,想對金融會計教材的編寫提一點建議。這是很多教材共存的問題,就是對銀行實際會計工作的流程,實際案例等介紹較少。并且各商業銀行在部分業務上采用的具體核算方法還是有差異的。如銀行系統內資金匯劃等業務,各行采用的科目,核算方法是不完全一樣的。各有各的做法。所以,筆者建議編者中應邀請商業銀行尤其是已上市銀行的財務主管或財務總監擔當顧問,以增強教材的實用性。
(三)教學內容應覆蓋各類金融企業的主要業務
改變目前部分高校只重視商業銀行會計,而忽略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主要業務核算的現狀。由于加大了教學課時,適當的增加一些內容還是可行的。另外,建議除了開設《金融會計》課程以外,也可開設《保險公司會計》、《證券公司會計》等課程作為選修課。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金融會計的教學更加系統。
(四)重視金融會計的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除了以新會計準則為準教好理論知識外,組織好實踐教學也同樣重要。從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用人單位最注重應聘者的實際操作能力,希望應聘者錄用后能直接上崗勝任工作。因此,近幾年很多高校都很重視實踐教學。走的是培養人才適應市場之路。所以,社會上也掀起了職業技術學院熱,受到更多求學者的青睞。
在實驗室的建設上要引起領導的重視,要加大資金的投入,借鑒兄弟院校的先進經驗,做好實驗室的建設工作。從硬件上保證教學的質量。軟件采購上實現公開招標,通過比較選擇最適合的財務軟件。此外,還應增加實驗課時數,選用好的模擬實驗教材,配備專職的實驗老師組織實驗教學,確保實驗教學的質量。如有可能,建議單獨開設《金融會計實驗》課程,更好的配合理論教學,以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
(五)做好任課教師崗前培訓,提高教師自身的理論和實踐水平
高校應對擔任《金融會計》課程教學的教師進行崗前培訓,包括理論部分和實踐部分。并作相應的考核,考核合格才能上崗。對于絕大部分教師來說,理論部分應該沒什么問題。實踐部分包括組織模擬實驗和到實習基地(與學校簽訂合作協議的銀行、保險公司等)進行參觀學習兩部分。經過這樣培訓的教師就完全能勝任金融會計的教學工作了。
目前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實習基地,但由于學生實習會給實習單位帶來工作上的不便等原因,很多高校只是象征性的與有關單位簽訂了協議,真正意義上的實習卻難以實現。因此,這個就需要學校與實習基地協調,采用更靈活的方式實現實習的需要。既不給實習單位造成工作上的不便,也能實現教師、學生實習的愿望。
以上幾點建議也是筆者多年教學的一點心得體會,也希望能對高校《金融會計》課程建設提供有益的思路,以促進《金融會計》課程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沈惠霞.金融會計實踐教學評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教學與科研,2006,(1).
關鍵詞:信息技術手段;啟發式教學;團隊教學
我國的經濟體制與西方國家不同,在金融學的教育方面有著中國特色,同時,現在我國不斷地在與世界接軌,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金融學專業要求與世界相連,因此,我國的金融學課程建設必須有所改變。
一、課程建設的特點
1.國際性
金融學的課程設置應該注重與國際接軌,更多地了解世界經濟的發展,能夠在畢業之后很好地服務社會和應用。關注高層次的金融學人才畢業后的就業能力和實踐能力。在這方面的建設是在課程的設置中體現國際化,把國際金融問題放到教學內容中。部分教材可以選擇雙語教學,或者是聘請國外的知名教授。
2.綜合性
在如今的形勢下,金融學專業涉及的方面多,應用性強,信息化程度高。要研究宏觀經濟、微觀經濟、管理學,還涉及會計、法律、統計等很多方面的內容。學生要學習這些基礎知識,還應該知道一些人文和道德修養。文理相互結合,可以更好地培養綜合性的金融人才。
3.實踐性
金融專業需要實踐才能夠很好地了解金融真正的知識和運用。應該進行創新的訓練、實習、寒暑假的社會實踐和案例演練等。只有真正經過實踐,才能更好地了解金融的知識。實踐的過程必須接近真實,而且要按照市場考慮到各個方面的因素,打消學生認為是模擬操作不認真的念頭,發揮出實踐的真正作用。
二、教學內容的改革
1.從貨幣轉向金融學
金融學的專業建設從以前的貨幣銀行學轉變為金融學。為了更好地把金融學作為專業的基礎教學內容,選擇教材是關鍵。一般的金融學教材是不適合的。金融學課程的教材要能夠反映出金融行業現在的情況,而且要適合金融行業的發展。中國和西方國家有一定的差異。不能夠直接使用外國的教材,最好是根據中國的國情來選擇。教材的理論體系一定要成熟,能夠反映出我國的金融實踐和發展。
2.從宏觀轉向微觀
金融業的發展中心從以前的宏觀經濟學變為微觀經濟學,現在的金融技術越來越微觀化,在金融學專業上表現為對微觀經濟學更加注重了。尤其是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學的內容應該以企業為主體,考察企業在市場中的具體行為。包括對融資的資本市場和資本資產等方面。一些宏觀方面的教學內容,也應該從微觀著手,從企業的角度來分析一些經濟行為的影響。
三、教學方式和手段
1.合理運用現代的手段
在信息技術發展快速的今天,合理運用一些現代的信息技術手段,可以改變一些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觀念,提高教學的質量。首先,使用網絡來進行教學的管理?,F在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教學內容中的教案、習題和實驗都可以選擇上傳到網絡上,方便學生使用,實現師生資源共享,方便教師給學生提供資料,也方便師生之間的交流。學生可以自由在課前進行了解課堂的知識和課后的復習。第二,適當使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提前給學生準備一些各種類型的資料,比如,視頻、圖片等。但是教師也不可以完全采用多媒體,防止出現教學內容僵化的問題。把多媒體當成教學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必須使用的主體。
2.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
金融學和其他學科不同,學生需要學會創新,學會自由思考和辨別。在瞬息萬變的經濟時代,學會一些一成不變的知識是沒有用的。教師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所謂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動手去實踐。在課堂上,教師要通過對學生一些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的提出,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改變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
3.實行團隊教學手段
金融學是一項包含多種知識的課程,在這些課程中,內容細致而且深奧。但是很難有一個老師精通全部的知識,最好的辦法就是把金融學的課程按照大綱分開教學。教師教給學生自己最擅長的部分。學校對金融學做出一個統一的大綱,分別選擇出每一個部分的教師,教師相互之間也可以進行討論,給予學生最好的教學內容。
金融學專業需要根據時代的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在當今 時代里,金融學課程建設的內容、教學手段和方式必須進行改變,準守金融學國際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
參考文獻:
【關鍵詞】金融會計;課程建設;實踐教學
一、《金融會計》的課程性質及特點
《金融會計》課程是一門特殊的專業會計,是把會計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運用到金融企業這一特定部門的行業會計。該課程屬于專業課程,專業技術性較強,具有很強的實際操作性,涉及金融相關知識,應在學習《會計學》、《財務會計》、《金融學》、《商業銀行實務》等課程之后開設本課程。由于與《財務會計》中以工業企業為主的業務核算區別較大,不容易接受,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金融會計教學方面也容易出現問題。
二、《金融會計》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通過對部分開設《金融會計》課程的財經院校的調查,總結課程建設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一)課程重視不夠,地位有待提高
該課程的性質從部分高校教學計劃來看,主要在金融學、會計學專業兩個專業開設,大部分為必修課,還有部分院校是選修課。絕大部分院校都未將該課程列為重點課程或精品課程。學分一般為2-4學分。課時最高的64課時,最少的是24課時。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該課程地位較低,學校重視不夠。
(二)選用教材質量參差不齊,部分教材內容較陳舊
筆者通過了解目前國內高校使用金融會計教材的情況,發現各高校采用的教材參差不齊,有的采用最新的二十一世紀系列教材或十一五規劃教材,而部分院校采用的還是新會計準則前出版的教材。其中有個別教材質量較差,內容缺乏創新。這就導致教學內容陳舊,不能適應新準則變化的需要。
(三)教學內容不能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
金融會計應涉及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等金融企業的會計業務。但從各高校網站的教學大綱來看,由于課時的限制,部分院校的教學內容只涉及商業銀行會計業務,而保險公司會計、證券公司會計等業務都沒列入教學內容。課程名稱為《金融會計》,實質上就是《銀行會計》。大大縮小了課程的覆蓋面,也就難以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
(四)金融會計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金融會計因其特殊性,很多高校在教學中都設有實驗課。以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但由于各高校實踐教學的條件、教學手段等原因,造成實踐教學效果不盡人意,學生畢業后到了銀行或保險公司等單位不能馬上適應工作的情況。
從目前部分院校建成的實驗室情況來看,其條件還不能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條件好的院校建設了金融會計模擬實驗室,配備了計算機和相關的財務軟件。主要采用金蝶或用友財務軟件。基本能滿足教學需要。而條件差的、缺少資金的院校只建立了手工模擬實驗室,實踐教學只是根據單項實驗資料填制幾張憑證、登記幾個簡單的賬簿而已。這樣的實踐教學效果差,完全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
除了硬件條件差外,實踐教學的課時也較少。有的院校開設的實驗課為12課時,而少的只有4課時。實驗課課時太少,也是造成實踐教學效果差的一個原因。
在金融會計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財務軟件。高校實驗室購買的財務軟件基本都是院校版或教學版,而像商業銀行使用的都是從知名軟件公司定制的軟件。這也是造成實踐教學與實際工作脫節的原因之一。
(五)師資方面存在的問題
從金融會計課程師資來看,很多老師都是從財經類院校畢業后直接到教學崗位從事教學。尤其是年輕老師,他們學歷較高,基本上都是碩士或博士。但通常缺乏實踐經驗,盡管掌握了扎實的理論知識,但對實際工作缺乏了解,這樣就很難培養出能夠理論聯系實際的應用型財經人才。
三、對《金融會計》課程建設的幾點建議
針對上述金融會計課程存在的幾個問題,筆者經過思考,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重視課程建設,提高課程地位
筆者希望各財經院校提高該課程的地位,建議將《金融會計》定為金融學、會計學專業的必修課。有條件的院校應將該課程設為重點課程或精品課程。學分定為4學分較為合適,學時調整為64課時。也就是每周4課時左右。這樣做既能提高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也為完成教學任務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
(二)選用最新出版的優秀教材,以適應教、學雙方的需要
選用教材的質量優劣,既影響到教師講授內容的教學質量,也影響學生自學的需要。以筆者教學經驗看,如果某位老師選用的教材不新或不好,學生的反應較為強烈,意見很大。原因很簡單,學生花錢買教材,就希望教材質量好,有較高的使用價值。因此,為了對教學、學生負責,選用的教材一定要過關。
此外,結合本人的教學經驗,想對金融會計教材的編寫提一點建議。這是很多教材共存的問題,就是對銀行實際會計工作的流程,實際案例等介紹較少。并且各商業銀行在部分業務上采用的具體核算方法還是有差異的。如銀行系統內資金匯劃等業務,各行采用的科目,核算方法是不完全一樣的。各有各的做法。所以,筆者建議編者中應邀請商業銀行尤其是已上市銀行的財務主管或財務總監擔當顧問,以增強教材的實用性。
(三)教學內容應覆蓋各類金融企業的主要業務
改變目前部分高校只重視商業銀行會計,而忽略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主要業務核算的現狀。由于加大了教學課時,適當的增加一些內容還是可行的。另外,建議除了開設《金融會計》課程以外,也可開設《保險公司會計》、《證券公司會計》等課程作為選修課。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金融會計的教學更加系統。
(四)重視金融會計的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除了以新會計準則為準教好理論知識外,組織好實踐教學也同樣重要。從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用人單位最注重應聘者的實際操作能力,希望應聘者錄用后能直接上崗勝任工作。因此,近幾年很多高校都很重視實踐教學。走的是培養人才適應市場之路。所以,社會上也掀起了職業技術學院熱,受到更多求學者的青睞。
在實驗室的建設上要引起領導的重視,要加大資金的投入,借鑒兄弟院校的先進經驗,做好實驗室的建設工作。從硬件上保證教學的質量。軟件采購上實現公開招標,通過比較選擇最適合的財務軟件。此外,還應增加實驗課時數,選用好的模擬實驗教材,配備專職的實驗老師組織實驗教學,確保實驗教學的質量。如有可能,建議單獨開設《金融會計實驗》課程,更好的配合理論教學,以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
(五)做好任課教師崗前培訓,提高教師自身的理論和實踐水平
高校應對擔任《金融會計》課程教學的教師進行崗前培訓,包括理論部分和實踐部分。并作相應的考核,考核合格才能上崗。對于絕大部分教師來說,理論部分應該沒什么問題。實踐部分包括組織模擬實驗和到實習基地(與學校簽訂合作協議的銀行、保險公司等)進行參觀學習兩部分。經過這樣培訓的教師就完全能勝任金融會計的教學工作了。
目前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實習基地,但由于學生實習會給實習單位帶來工作上的不便等原因,很多高校只是象征性的與有關單位簽訂了協議,真正意義上的實習卻難以實現。因此,這個就需要學校與實習基地協調,采用更靈活的方式實現實習的需要。既不給實習單位造成工作上的不便,也能實現教師、學生實習的愿望。
以上幾點建議也是筆者多年教學的一點心得體會,也希望能對高?!督鹑跁嫛氛n程建設提供有益的思路,以促進《金融會計》課程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沈惠霞.金融會計實踐教學評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教學與科研,2006,(1).
[2]劉東輝.金融會計實驗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哈爾濱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3).
[3]代桂霞.銀行會計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應用[J].商場現代化,2009,(3).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