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05 16:28:59
序論:在您撰寫現代農業投資分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農業投資;現代農業;云貴高原
1 概述
1.1 云貴高原的農業特點
云貴高原是我國四大高原之一,位于國家的西南部,海拔在一千到兩千名之間,主要分部在云南省和貴州省,區域面積大三十萬平方公里,土層較薄,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云貴高原維度較低,但是海拔高,再加上季風的影響,使得該地區擁有特殊的氣候特點,全年溫差較小,旱季和雨季較為分明,氣候隨地勢的垂直變化明顯。獨特的地形和氣候條件,使得位于云貴高原的云南省的農業擁有自身的特點,因為當地的土質和氣候十分適合煙草種植,所以煙草產業成為云南農業的第一支柱,其種植面積和產量位居全國之首,云南的甘蔗含糖量高,因此甘蔗種植時繼煙草種植后另一重要產業,茶葉種植也擁有悠久的歷史,而在最近幾年,花卉種植成為了云南的新興產業,目前云南是亞洲最大的花卉出口地。
1.2 鎮雄縣農業發展狀況
鎮雄縣轄屬云南昭通市,位于云南省的東北部地區,連接云貴川三省,剛好處于云貴高原腹地,下轄七鄉二十一鎮,人口一百六十萬。鎮雄縣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其轄區內有大小河流三十多條,植物物種達六百多種,又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為其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目前鎮雄縣的耕地有一百二十多萬畝,采取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結合的生產方式,在當地政府的帶領下,農村經濟全面穩定發展。
2 農業機械化對云南現代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
2.1 農業機械化對現代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
傳統農業技術生產效率低下,人力需要求量大,也不符合現代生產的要求和社會經濟市場的需要,因此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而發展農業機械化,可以在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的同時,實現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將農業生產由原來的資源依附性逐漸轉變為知識依附性,利用科學技術和現代農業科技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發揮農業機械化推廣技術,不僅僅能夠幫助農民廣泛應用農業工作技術和現代生產技術,還可以激發農民的生產創新思維,自己利益農業科技轉變農產品生產方式,提高生產力,從而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因此,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迫切需要有一支強大的隊伍進行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培訓,在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的同時,也幫助他們理解和接受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農業機械化推廣主要推廣生產自動化,產業結構化技術,其技術所涉及的范圍也主要是以糧食生產技術為主,因此容易被農民所接受。
2.2 農業機械化在推廣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當前,就我國農村和農業的基本發展情況來看,盡管有利的因素比較多,但是還是存在許多不利的條件,例如農村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農業自然資源的不斷減少,使得農業發展面臨更多的挑戰。就調查表明,我國農業裝備還比較落后,農村的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從而在某些方面阻礙了農民經濟的穩定增收。因此,需要發揮農村機械化推廣作用,加快推進農業生產理念和生產手段相結合,全面推進農業信息化和機械化的提高,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2.3 云南地區農業機械化推廣發展建議
2.3.1 為提高農業機械化推廣的效率,充分發揮其推廣的作用。需要加強推廣人員的培訓,提高整個隊伍的推廣水平。在發展推廣隊伍人員數量的基礎上,需要不斷提高整個隊伍的專業知識和綜合技能,通過將農業機械化推廣人員送到相關的培訓班進行技術培訓,吸收先進的推廣經驗或進行當地的實踐考查培訓。
2.3.2 搞好協調服務,完善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體制為使農機技術推廣工作健康發展,必須搞好農機化技術推廣社會化服務工作。通過農機主管部門的領導,向當地黨委、政府匯報,以贏得領導重視支持,爭取有關部門在政策、資金、物質等方面的適度傾斜;以鄉、鎮農機站為主,經常深入田間對農民進行現場指導,對帶有普遍性的技術問題應進行技術培訓,以便使農民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多渠道為農民提供技術、市場和效益方面的信息,做好宣傳工作,提高農民對新技術、新機具的認識水平,增強信心;舉辦各種形式的培訓班,幫助農民學習掌握適用的新技術或新機具的方法及安全、維護、保養技術。
3 農業投資對云南現代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
3.1 農業投資對現代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
農業投資是指為了促進農業的擴大再生產而進行的資本投入行為,世界各國都十分看重農業投資的經濟效益,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進行農業投資的最終目標是為了不斷的改善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更好的解決三農問題,當然,任何農業投資都要講求投入產出比例。在我國,農業投資的資金來源途徑主要是依靠國家財政和合作經濟,同時目前國家的農村信貸制度也在不斷完善,個人投資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也為農業投資提供了資源。
農業投資對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逐步完善了農業生產體系,促進了農業產值的持續增長。農業投資尤其是政府對農業的投資增長,逐步建立其和完善了農業生產體系和技術推廣體系,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極大低提高了農業生產能力,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另一方面,對農業的不斷投入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提升了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從而促進農產品貿易。農業投資涉及到農業發展的各個方面和環節,其中有些是十分重要的,是農業投資的重點,首先是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比如大型農業機械,道路,倉庫等等,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保障農業穩定發展的基礎;其次是農業生產資料的投資,加大農業生產資料的投資能夠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量;最后是農業科技的投資,能夠有效的提高農業產品的附加值和在市場競爭里,創造更高的效益。
3.2 農業投資出現的問題
3.2.1 農業投資的規模不夠大,而且極為不穩定。就目前的狀況來看,云南的農業生產環境和生產條件還沒有達到發達的程度,農業對該地區的生產總值的貢獻還不夠,這是和當地的農業投資有很大聯系的。一方面政府對于工業的重視程度高于農業,多數財政支出都用于發展工業,而工業發展起來后又沒有做好對農業的反哺工作,而信貸和企業投資的制度也不夠健全,個人投資不能形成規模,所以總體上來講,農業投資還是不能構成規模;另一方面,農業投資的資金源頭不穩定,也就使得投資波動較大,對于農業的發展影響十分嚴重。
3.2.2 國家財政投入還需加強,而且方向不夠明確。國家對于農業的投入這一塊雖然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分散到地方后就顯得力不從心,再加上時代的發展,農業投入的需求量變大,對于國家的財政投入要求也就更高。另一方面,一些財政投入沒有制定科學明確的預算,對于投資對象沒有明確,輕重緩急也不能很好區分,就導致大量的財政資源浪費。
3.2.3 個人投資對于農業投資的作用較小。由于我國的農業生產在很長一段時間是農戶間小規模的生產模式,而農民的資本有限,所以個人投資一直在農業投資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農民要想使生產規模擴大,較為依賴國家財政和信貸,這樣一方面缺乏農業投資的靈活性和自主性,一方面不能夠有效的促進農業向集約化方向轉型。
3.3 云南地區農業投資在農業發展中運用的建議
3.3.1 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加大財政投資力度。由于農業的收益和第二第三產業相比較低,而且又有公共性的特點,所以政府對于農業的扶植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對于較為大型的基礎性和公益性的項目,政府必須要發揮出主導作用。一方面要加大財政的投入力度,根據實際情況對投入資金要做適當的增長,另一方面,要做好財政預算和財政安排工作,把財政落到實處,同時要加大財政的監督和檢查制度。
3.3.2 要明確投資方向,把握重點。對于農業投資方向來說,首先要滿足基本部分的建設,對于比較關鍵的項目要做到資金的集中使用,避免浪費和重復建設。
3.3.3 拓寬投資渠道,特別是農村信貸和個人投資。投資渠道對農村信貸和個人投資非常重要,由于投資機制的不完善和不健全導致在個人投資和農村信貸過程中產生一系列的問題。我國農業活動中流動資金投資跟固定資產投資沒有完善的機構,因此需要必須要加大對我國農業固定資產形式的投入方式和信貸資金的投入,讓固定投資資產對農業發展起到持續性的作用。如果農業發展中沒有固定而持續的資金支持就會讓整個農業投資結構失衡,影響到整個農業投資結構的穩定和發展。同時需要建立和完善健全投資機制,這樣農業發展才會持續、穩定。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業機械化提高了云南地區的農業生產效率,提高了農業產品的產量,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而且對傳統的生產模式進行了革新,由粗放和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向集約和產業化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能夠減少人力投入,提高農民科學技術和現代化意識。而農業投資能夠擴大農業規模,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產品的市場參與能力,更好的實現產業調整。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還是會遇到一些阻礙因素,因此,要真正實現農業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李艷.農用機械、固定資產與農業經濟增長的面板協整分析―以中部地區為例(1995-2011年)[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6:28-31+134.
[2]陳文金,饒志堅.云南省農業機械化、農業投資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4,06:108-110+115.
[3]鮑洪杰,劉德光,陳巖.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12,21:139-141.
一年以上工作經驗|女|26歲(1990年3月2日)
居住地:上海
電 話:135*******(手機)
E-mail:
最近工作[8個月]
公 司:XX有限公司
行 業:金融/投資/證券
職 位:投資經理
最高學歷
學 歷:本科
專 業:投資學
學 校:上海財經大學
自我評價
為人誠懇正直、樂觀豁達、富有責任心,工作勤奮努力,重視團隊合作。具有證券,期貨,外匯多年操盤經歷。熟悉金融投資領域,具備強烈的投資風險意識,有很強的基本面分析與技術分析能力。有自己的技術分析投資決策系統。選股能力與市場大盤行情分析能力較強;對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公司財務分析能力,和一定的投資風險評估能力。具備較強的財經信息敏感度。具備一定的管理策劃能力。
求職意向
到崗時間:可隨時到崗
工作性質:全職
希望行業:金融/投資/證券
目標地點:上海
期望月薪:面議/月
目標職能:投資經理
工作經驗
2014/10 – 2015/6:XX有限公司[8個月]
所屬行業: 金融/投資/證券
投資運營部 投資經理
1.根據公司戰略要求,發掘符合公司要求的項目資源;
2.對項目進行前期市場、技術、財務、法律等可行性分析,進行盡職調查;
3.撰寫項目評估報告或投資建議書;
4.設計投資架構,組織并參與商務談判,草擬投資協議或合同;
5.對項目按協議約定實施投后管理或項目退出;
6.協助企業解決在運營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2014/3 – 2014/8:XX有限公司[5個月]
所屬行業: 金融/投資/證券
行業分析
投資分析師
1.分析經濟發展形勢和現代農業發展狀況和未來趨勢;
2.對具體項目進行市場調研、數據收集和研究分析,提出投資建議;
3.篩選現代農業行業中具有投資價值的企業;
4.協助投資經理進行項目的可行性分析。
教育經歷
2009/8— 2014/6 上海財經大學 投資學 本科
證書
2009/12 大學英語四級
關鍵詞:褚橙柳桃;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未來前景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10-00-03
一、引言
農業作為一個古老的產業,其長期以來一直是資源消耗最多、生產效率最低的產業,導致與之相關的勞動者和生產要素所有者的處境都居于劣勢,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現象。近些年來,伴隨社會水平的發展,農業部門正經歷著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化。而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過程中,由于農業規模擴大、供應鏈延長、生產者與消費者距離增加、分工日趨細致而市場并不完善等原因也引起了很多問題,如資源環境壓力、食品不安全、市場不穩定、流通環節多和流通成本高、營養和健康等。針對這些問題,新型農業模式應運而生。源于對這種新型農業模式的巨大前景預期,在市場發育不足,因長期為工業化、城市化輸血而資源短缺、發展滯后的中國農業,也得到了民間資本的青睞和重視。
褚橙、柳桃、潘蘋果――隨著一批名人參加和資本的投入,農業一時間仿佛頓成營銷推廣的秀場和資本運作的戲院。然而,從市場經濟的邏輯出發,正視資本逐利的本性及其靈敏的市場嗅覺,就不難明白,這是市場自發促成的結果。一方面,基于食品安全環境的現狀,人們對食品健康、安全和品質的需求巨大;再一方面,農業自身的資源及發展潛力,可以為資本投入提供明確的盈利預期和長遠、持續而穩定的利潤來源。另外,各級政府針對農業投資的優惠政策,在競爭激烈、增長乏力的行業市場尋找出路的沉淀資金,無疑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褚橙柳桃”新型農業模式
(一)事件介紹
褚橙、柳桃、潘蘋果,這些網絡中炙手可熱的新詞吸引著廣大網友的注意力,一是名人效應,二則一種新的模式。以名人的個人魅力和勵志概念吸引消費者,將褚時健種的橙叫“褚橙”,柳傳志種的桃叫“柳桃”,潘石屹利用自己的個人形象資源無償代言,為家鄉推銷蘋果,為“潘蘋果”。褚橙亦為“勵志橙”,從褚橙到勵志橙,講了切合時代脈搏的勵志故事,一個85歲老人在跌倒之后二次創業的勵志故事,這種講故事的背后,是農產品營銷的一種創新。聯想控股斥資數十億元投資農業,并從水果入手,以柳桃打造品牌,由于凝聚著柳傳志打造安全放心食品的期許,“金艷果”以標準化的生產與先進科技的運用,保障了食品安全,“良心果”的說法由此而來。在食品質量安全屢屢成為輿論關注焦點,在現代人對文化及精神需求日益高漲的當下,消費者很看重這種對質量細節、食品安全及勵志精神的追求。聯想繼而推出獼猴桃與昔日“煙草大王”褚時健種植的“勵志橙”一起的“褚橙柳桃”組合裝,內含2.5公斤頂級“褚橙”和2.5公斤頂級佳沃金艷果,售價在300元左右,售價雖高,市場反應卻很好。這是農業作為一個長期存在卻一直發展有限的產業的一次華麗亮相,以農業為題材,借助故事或者事件加以炒作,進而達到營銷推廣的效果,是褚橙、柳桃、潘蘋果等熱點事例的共同點,也是現代農業新之所在。
(二)“褚橙柳桃”區別于傳統農業的新思路
同樣為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必需的農產品,“褚橙柳桃”卻可以引人注目,受消費者格外追捧,為投資者帶來豐厚利潤,探其究竟,源于以下幾點。
1.產品品質控制好,值得信任
名人涉農,農產品的產品質量與個人與公司的名譽、信用緊緊捆綁在一起,為此他們格外在意質量細節。“褚橙”是冰糖臍橙的一種,云南特產橙類,以味甜著稱。不同于其他冰糖臍橙,“褚橙”每棵果樹只留240~260朵花,既控制產量又保證果實能夠吸收足夠的陽光和養分;種植過程中沒有使用任何化肥,都是用特制的有機肥?!傲摇奔础敖鹌G果”果長且成圓柱形,美觀整齊,肉質細嫩,風味香甜可口,營養豐富,特耐貯藏,遠優于國內其它獼猴桃主栽品種,“不賺快錢,注重好品質”是柳傳志打造安全放心食品的許諾,以標準化的生產與先進科技的運用,保障了食品安全。
2.會講故事。以“褚橙柳桃”為例,他們背后都有段受人關注的故事
褚時健和柳傳志,一個是寶刀未老的80多歲創業者,一個是中國企業元老級的人物。他們曾經或者依然成功,在人生的谷底或高峰開始“務農”。不論從哪個角度講,他們的經歷本身都是一個好故事?,F代消費者需要這樣的故事,他們在購買這些產品的同時,體現著對褚時健和柳傳志勵志故事的認同。故事主角的個人魅力是其成功傳播的核心價值所在。
3.新穎的營銷方式
利用了互聯網這一當前最熱門的推廣銷售渠道。同時,以名人的個人魅力和勵志概念吸引消費者,將褚時健種的橙叫“褚橙”,柳傳志種的桃叫“柳桃”,就是創意。去年“褚橙”剛開始銷售時,因為王石在微博上對褚時健的評論,一下子讓“褚橙”成為“勵志”的代名詞,很快賣斷貨;其次,“打包銷售”也是一種叫好叫座的方式,實現了名人“1+1>2”的效應。2013年,為了拉近褚橙與年輕人的距離,做了一系列的策劃,在微博上征集當下的流行用語,印在褚橙包裝盒上;邀請蔣方舟、韓寒等人參與拍攝“中國青年勵志榜樣”系列視頻,同時,向微博達人贈送褚橙做體驗式營銷等。
4.產品的銷售渠道控制
據了解,目前,佳沃(聯想控股旗下的農業板塊)產品銷售的主渠道是通過電商、中高端的商超、水果的連鎖專賣店以及團購和大客戶四個主流渠道供貨,包括麥德龍、沃爾瑪、BHG等中高端超市。高品質的產品面向高端客戶,從而可以把銷售渠道定位于海外和大中型超市,這是準確定位并實施市場控制的關鍵。
(三)新模式的優勢總結
“品質+故事+渠道+互聯網營銷”是“褚橙柳桃”不愁賣的關鍵。在市場充分競爭的時代,市場不缺產品,缺的是能打動消費者的產品和營銷模式。“褚橙柳桃”正是滿足了這兩點。
1.對于現在的中產階級來說,價格低廉已經不再是他們購物的主要推動力,同時,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將褚橙打造成勵志橙,則是抓住了消費者在購買食物時最高的文化及精神需求,隨有網友調侃到“您吃的不是橙子,是勵志的人生”。褚橙和柳桃背后都有一個名人,消費者在購買這些產品的同時,其實也在體現著對褚時健和柳傳志的人生故事的認同。因此盡管名人農產品的價格普遍偏高,但至少他們給消費者一個“不惜代價,也要做好質量”的印象,因此消費者愿意埋單。
2.2012年褚橙進京的事件營銷成功后,今年則是通過“80后致敬80后”以及“褚橙柳桃”兩個主題持續的制造媒體的熱點,利用網絡等營銷手段持續的傳播和擴大。這樣做的實質就是將原有的市場價格曲線往擴大市場的方向位移。如下圖所示,實線為理性的市場價格曲線,褚橙的市場定價是10-14元一斤,比普通的橙子貴3-5倍,這種高品質橙子的市場規模自然比普通橙子小,但是通過營銷的手段,擴大消費者在購買橙子時的文化需求,理性的市場需求曲線就變成非理性的市場需求曲線(圖中虛線),也就擴大了市場需求。
3.不同于傳統農業,名人跨界打造的現代農業有濃厚的互聯網基因,除了借互聯網進行宣傳擴大影響,通過電商直接網絡銷售也是其一大看點。隨著電子商務在各個行業的快速滲透,用戶購買習慣在改變,傳統農產品紛紛觸網是順應大勢。農產品搭上電商順風車后,一來可以直接了解消費者需求,二來能砍掉中間無數個流通環節,大大降低了農產品的損耗和流通成本。
(四)“褚橙柳桃”對新型農業發展的啟示
“褚橙柳桃潘蘋果”的事例告訴大家,“農產品現在進入了一個營銷的時代?!鞭r業是基礎產業,農產品一直存在,如今要改的是它的生產模式和營銷思維。這些利用名人的故事營銷最大的成功,也可能是對農業最大的助益,是顛覆了傳統農業的銷售模式,給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的價值體現提供了升級換代的支點。但同時,事件營銷這種常見的市場推廣手段在農業題材上取得轟動效應,也凸顯了農業在市場化和現代化進程中的滯后狀況。而這種落后面貌的改觀,僅僅靠名人的背書和資本的介入顯然不夠,而需要數量龐大的中小農戶的成功轉型為基礎。
“褚橙柳桃”的走紅固然堪稱亮點,但在考慮到中國農業巨大的體量以及存在的問題時,也不乏啟示,細究其竟,必須看到它們中的多數僅僅是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在單純的投資層面以及經驗觀念的引進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嘗試,目前的成就也多集中在營銷推廣上,往往難以為資源短缺者效仿,未必能夠切實普惠廣大中小農戶,實際意義有限,甚至可能淪為曇花一現的營銷炒作。以勵志故事獲得市場成功的褚橙為例,褚時健高齡創業成功令人贊嘆敬佩。但也應該看到,他在創業之前已經是傳奇人物,所擁有豐厚人脈和資本資源,非他人可以具備;他將自己多年從事煙草業的經驗和模式,克隆到橙子的種植上,這種個人風格鮮明的成功路徑,在精神激勵上效果強烈,但在現實層面難以復制,也就不可能依葫蘆畫瓢似地加以推而廣之。
三、現代新農業發展趨勢
對農業發展現狀及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未來新農業發展將呈現以下趨勢:
(一)規?;C械化、專業化、規范化??偟膩碚f是科學種田,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建立食品追溯體系,能解決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質量管理問題,防止產品質量問題的出現。
(二)產品差異化,創立獨特的品牌。現代農業的產品需要具有較高的市場辨識度。與過去不同,當前農產品消費市場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現代農業所生產的產品應該定位清晰,差異化戰略在各方面都要能有所體現:產品差異化,渠道差異化等。
(三)全球化視野、全產業鏈控制。這是現代農業投資特征之一,綜合利用國內外好的農業技術、品種、管理等,實現投資者與當地農場優勢互補,龍頭企業和農民、農場主相互合作,實現品種、農業技術、產品標準、農資農具、品質監督、銷售渠道的統一,做出具有高品質、安全的食品,打造出品牌。如此可以有效地控制農業項目的風險,并獲取各產業鏈的贏利點,提高項目的盈利能力。
(四)商業模式創新。近些年來現代農業不斷涌現了一些新的商業模式,農產品示范生產+會員制及配送模式;農產品連鎖銷售模式;“褚橙柳桃”的品質+故事+渠道+互聯網營銷模式等新興商業模式都取得了成功。不難看出,新農業的一大特質是B2C,直接對消費者進行營銷,壓縮渠道,直達消費者。未來的新農業,其模式玩法也必定是互聯網似的,“專注、極致、口碑、快”即新農業的網絡化,物流智能化。
四、中國現代新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一)面臨的問題
基于前述分析,未來新型農業在許多領域存在潛在投資機會,“投資農業就是投資未來”已經成為行業人士的一致看法,現代農業也顯現出“前景無限”的魅力。不過,真正的農業投資現狀卻不容樂觀,依然有許多值得關注和警惕的問題。
1.農業自身基礎薄弱,資金匱乏。人均農業資源的匱乏,農業耕作技術的落后,分散而高能耗的小農經濟業態,依然是未來農業增長的一大瓶頸;城鄉差距的鴻溝、農民收入不足,而且農民難以從農業生產中獲益,以及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價值取向,限制了農業自我發展能力;土地確權不到位,不能使得農民從土地獲益。
2.缺乏現代市場化營銷理念。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受到自給自足到自產自銷的小農經濟固有思維的影響,長期以來市場化的發展對農業生產銷售方式并未帶來太大的質的改變,農業模式的發展與現代經濟的發展已經有了明顯的滯后。
3.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市場并不缺少農產品,只是讓消費者放心的產品越來越少。優質產品的缺乏是整個農業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
(二)解決辦法
1.沒有什么行業比農業更需要高科技,從育種、種植、檢測、灌溉、除蟲一系列都需要運用物聯網、信息化等高科技。借鑒“褚橙柳桃”的生產模式以解決農業自身基礎薄弱的問題,將高科技有效的運用于農業,則需由傳統小農戶模式向現代規?;洜I模式轉變,變成能夠科學養殖并且有規模的家庭農場形式。這將會是一個良性循環,讓投資者看到良好的發展前景,投入資金,進而借助充裕的資金對生產技術及營銷模式等進一步發展創新。
2013年11月召開的“三中全會”對中國農業發展提出兩個鼓勵:一方面,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另一方面,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同時提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可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對承包地流轉、抵押等權能。這是政府對農業發展的一個新的態度,也給了有意投資于農業的大企業一個明確的信號。
2.為消費者打造獨一無二的質量保障和信譽體系,是現代農業很大的盈利空間,在業內人士看來,農業的確是一件耗時耗力且投資回報慢的行業,保證產品質量、還可有追溯是農業長期獲利的保障。聯想的“不賺快錢,注重好品質”,褚時健十年磨一劍的“褚橙”都是這一關鍵的體現。規模農業+品牌農業+生態農業+互聯網農業結合的高效農業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線上線下結合形成互補,走出特色,走出創意。同時克服信息基礎設施、物流交通、大規模培訓以及農產品安全認證等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障礙。
五、結論
總體而言,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在新型現代農業,我國現代農業在面臨巨大轉型壓力的同時也具有很大的潛在投資價值,從市場到政府,新型農業都成為了新時期的熱點聚焦,農業發展的大時代已經到來?,F代資本應該有效運用高科技,抓住時代機會,投身于農業,在促進農業發展的同時也可獲得高的利潤。
參考文獻:
[1]李曼.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分析與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碩士論文,2012.
[2]丁長琴.中國有機農業發展保障體系研究[D].安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論文,2012.
[3]檀學文.新型農業模式如何體現未來方向[J].綠葉,2012.
[4]阮宇娥,余自敢.我國現代農業產業投資價值及潛在機會分析[J].產業研究,2012.
[5]邱凌云.市場控制能力:現代農業面臨的難題與探索―以中新農業獼猴桃項目為例的調查研究[J].農村經濟,2011.
[6]金蓮,王永平,劉希磊.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0.
[7]薛任君,熊楚才,丁新正.新農業經濟發展構想[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9,4.
作者簡介:
關鍵詞:新型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模式;湖南省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2-0046-02
一、研究背景
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在新農村的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中國農業大省之一的湖南省,有著豐富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多年來政府部門一直把對農民素質和技能培養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通過加大財政投入,提高對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工作的扶持力度,旨在造就出具備一定生產能力和技能,可以適應現代農業、現代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農民,也即中央文件所表述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從而從根本上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由此可見,加強對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模式的研究,以此確保有限的教育培訓資源合理配置,發揮其最大的效能來提高對農民的培訓效率,使其盡快成為“新型農民”,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湖南省農民科技培訓模式的選擇
為使農民科技培訓工作更上一個新臺階,使培訓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選擇合適的培訓模式是非常重要的。通過調查,目前湖南省農民培訓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多種模式已經實施了一定時間,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1.科技下鄉模式:科技下鄉活動以培育新型農民、促進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為目標,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中央1號文件、中央、省農村、農業工作會議精神,體現黨和政府情系三農、關心民生的一項德政工程、民生工程和品牌工程,開展十多年來,有效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其內容主要包括:舉辦科技大集、組建專家科技下鄉小分隊,捐建農民科技書屋,贈送科技資料等。通過科技下鄉活動大力宣傳推廣農業實用新技術,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素質,并將除草劑、農作物種子和農用器械等物資送到農民手中,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熱烈歡迎。
2.“企業+農戶”或“公司+農戶”模式。該模式是在企業與農戶的聯系中,以農產品為載體的經濟利益關系,企業通過與農戶之間簽訂合同和訂單,為了使產品質量符合要求,企業向農戶提供技術培訓,農戶按照企業的技術標準進行生產。在整個過程中,農民是培訓的目標群體,企業通過向農戶提供農業生產技術或相關養殖技術或加工技術等,達到農民科技培訓的目的。
例如,湖南省寧鄉縣很多農戶與“溫氏集團”簽有訂單協議,其最大的特點是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基地建設為根基,以訂單農戶為主體,以農民增收為宗旨,成功地走出一條“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道路。公司把原來分散的、小規模的農戶組織起來,成為企業的生產基地,農民成為基地中的生產者。據了解,溫氏集團都要求統一采購原料、統一營養配方、統一飼養模式、統一免疫接種和統一用藥,實施肉雞的“軍事化”管理。通過這種方式,幾年來累計為農民直接增加大量收入,使村民的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3.農業技術推廣站模式。農業技術推廣站模式是以政府為主體或由政府一手包辦的普及推廣發動模式,主要推廣方式有:統一立項選定重點推廣技術成果,組織進行實用技術培訓,設立示范樣板(基地)吸引農民參觀學習,結合技術推廣新的農業生產資料等。每年縣農業局將定期進行農機操作和農業技術推廣,將最新的科技信息帶到基層。該模式上下聯動,普及推廣發動力度大、發動普及面廣,推廣速度快,效果為農技推廣和轉化發揮了巨大作用。
4.第三方主導模式。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以及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進行,職業教育有了長足的進步。在農民科技培訓中,職業教育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農業職業院校針對不同需求的農民,提供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方面的技術,以及農業經營管理方面的實用技術等。
由此可見,目前,農民培訓的模式很多,每種培訓模式都有其利弊,那么如何根據不同的需求作出恰當的選擇呢?我們對各模式的特點、實施效果以及存在的不足做了分析比較。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湖南省幾個村實地調查所取得的資料統計分析,基本掌握了當前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的模式,并對提高農民科技的培訓模式進行了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結論。
1.湖南省農民科技素質與發達省農民科技素質存在差距。雖然湖南省農民的科技觀念與意識較從前有所轉變,但與發達省份相比,觀念還是相對落后,科技素質還較低。在被調查的對象中,文盲半文盲占總人數的1.74%,小學文化程度的占13.9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0.72%,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3.13%,中?;虼髮R陨衔幕潭鹊恼?0.46%。其中文盲半文盲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湘西貧困地區。獲得綠色證書和參加過各種專業培訓的比例不高,農民掌握與運用科技的水平較低。
2.科技培訓是有效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的重要手段。湖南省要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要實現農村發展規劃目標,要調整農業結構,改變農民經濟增長的方式,縮小與發達省市的距離,最有效的訓手段是對農民進行職業教育培訓。通過及時了解農民生產的需要,來確定相應的培訓內容,再根據不同的培訓內容,選擇不同的培訓方法。這是短時間內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3.不同的培訓模式適用于不同需求的農民。湖南省是農業大省,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很多,各地區之間也發展不均衡,在選擇培訓模式時,應結合各地實際情況。例如,針對于大眾化的科技知識普及和較簡單易學的農村新技術推廣,可選科技下鄉培訓模式或現代通訊與大眾傳播技術相結合的培訓模式;對于規?;a程度高,農業市場化程度高的地區,可選擇“企業+農戶”或專業協會培訓模式;對于新技術推廣且難于掌握,風險大的技術培訓可選擇科技示范模式或科技特派員培訓模式等。
參考文獻:
[1]徐金海,蔣乃華.“新型農民培訓工程”實施績效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9,(2):54-59.
關鍵詞:增長理論;農村經濟;農村教育;原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G81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11―0052-02
由金融危機引起的全球經濟危機對我國的經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相對于城市經濟,我國的農村經濟所受影響相對較小。但是,農村經濟關系國計民生,在此背景下,分析發展農村經濟對策,更具現實意義?!鞍倌甏笥?,教育為本”,從教育角度分析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因此,本文從農村教育角度分析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
1 教育促進經濟增長理論分析
經濟增長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歷史上許多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丹尼森等新古典學派研究了知識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丹尼森在《1929―1969年美國經濟增長的核算》中得出:知識進展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最重要的增長因素。庫茲涅茨提出經濟增長的因素主要是知識存量的增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結構方面的變化。索洛于1957年運用全要素分析法分析了美國上世紀前半期的經濟發展,發現從1909―1949年間美國GNP的增長中,技術進步貢獻了87.5%,而人均資本投入量的增加只貢獻了12.5%,因此認為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最根本因素。
新古典增長理論把技術進步作為外生變量來研究,羅默、盧卡斯等提出的新經濟增長理論不同意這種觀點,歲默從內生性技術進步出發來解釋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效應。經過分析認為:知識不僅能形成自身的遞增效應,而且能夠滲透于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使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也產生遞增受益,從而使整個經濟的規模收益遞增。盧卡斯的觀點與羅默類似,只是把技術進步換成了知識積累,他認為:人力資本是現代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和永久動力,各國經濟增長的差異主要是人力資本方面的差異以及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的人力資本比較差異所致。
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提出了著名的人力資本理論,他認為,人力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主要的資源,人力資本理論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在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的作用大于物質資本的作用;人力資本投資與國民收入成正比,這種投資的經濟效益遠大于物質投資的經濟效益。對1929年―1957年美國教育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作定量研究后發現:教育投資的收益率平均達到17%,教育投資增長的收益占勞動收入增長的70%,占國民收入增長的33%,也就是說,人力資本投資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
對于農村發展與農村教育的關系,舒馬赫進行系統研究后發現:發展中國家農村之所以貧窮,主要原因在于農村的教育落后,農民文化素質低,農村的組織、紀律等方面存在很多的缺陷。發展中國家農村問題的癥結在于如何使農村生活活躍起來。而人是一切財富的首要和最終的根源。因此,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當務之急是加強對農村的智力援助,贈與有用的知識,加強農村的教育。農村教育要提高農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要培養具有正確而堅定的價值觀和信念的“完整的人”培養為農村、為人民服務的人。
2 農村教育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原因分析
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村生產方式傳統,現代農業沒有大范圍推廣;農業產業化程度低,農產品附加值低;農村人口過多,農村生產效益低下;農民收入不穩定,消費能力弱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雖然有多種方式,但最根本的還是農村教育。農村教育的發展能有力的促進這些問題的解決,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2、1 農村教育可以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我國農村經濟要發展,必然需要促進傳統農村生產方式的轉變,發展現代農業。而要發展現代農業,就需要大量高素質的勞動者,需要大量有知識、懂技術的新型農民,需要大量的農村人才。
提高農村勞動者的基本科學素質,提高農村勞動者的技術熟練程度以及對農村科技的快速消化能力,最根本的是農村教育。農村教育可以提高農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增強其學習、鉆研能力,提高農村居民的思想意識,從而促進農業科技的轉化,現代農具的使用,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主要需要以下人才:(1)農村綜合性人才,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多種專業知識。(2)農村科技人才。農村科技的發展對農業科技人才的素質提出更高要求。(3)農村新型勞動者。適應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的要求。(4)農村經紀人。農村管理部門與廣大農戶之間、農村生產者與農產品市場之間聯系的紐帶。
2、2 農村教育可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更是農村經濟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緩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仍然是一家一戶生產、經營的小農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小農經濟難以與大市場對接,農業比較利益低、農業科技進步慢、農民收入增長緩、剩余勞動力難以轉移。而農業產業化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農業產業化能有效解決農戶小規模經營與社會化大市場的矛盾,提高農業的組織化、商品化程度,有利于促進農業的規模經營和技術進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業的比較利益,是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途徑。
農業產業化組織作為農村中的企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中介,需要大量的農村管理人才、經營人才、技術應用人才以及科技開發者,這些都需要教育能夠培養出大量實用的農村建設者。
2、3 農村教育可以影響農村人口,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首先,農村教育的發展,會促進農村人口出生率的降低。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會促進農民少生優生。在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農村人口過多,農村土地偏少,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從下表可以看出,隨著農村居民文化程度的提高,農村婦女的平均生育率在不斷下降,因此農村居民的文化素質對農村人口數量具有重要的影響。農村居民將因為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而提高生育意識,少生優生,有效降低人口的出生率,使我國的農村人口增長速度得到降低,緩解農村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促進農村人地矛盾的逐步緩解,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其次,農村教育的發展,會促使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向城市轉移。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嚴峻的問題是我國農村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人地矛盾突出,勞動生產率低,需要轉移。據統計:2006年底,我國有4.81億農村勞動力,占全國勞動力7.64億的62.9%,其中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為3.26億,占全國勞動力的42.6%,而發達國家
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一般在10%以下。據估計,我國有約1.5億的農村勞動力需要從第一產業中轉移出去。如果我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夠從農業中轉移出去,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僅僅這一效應就可使農民生產效益提高40%。
但是由于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低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并不順暢,轉移到城市中的農村居民不能獲得與城市居民同樣的工作機會。農村教育在這一進程中將因為能夠提高農村居民的各種素質,增加他們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工作機會,從而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2.4 農村教育可以提高農民消費,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我國農村人均教育消費相當于城市的三分之一,農村教育消費不足,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家庭撫育子女上學,必然要支付相應的教育費用,這就是消費。消費會刺激生產,消費了教育費用,換取的是勞動者智力和體力的發展,促使社會再生產的進行。從經濟效果看,農村教育是有限度的消費,但卻是擴大了的生產,因此農村教育促進了農民消費,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2.5 農村教育可以提高農民抗風險能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農村教育的發展,可以提高農民抗擊各種風險的能力。一般來說,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抗擊各種風險的能力也就越強,從而使收入彈性降低。勞動力受教育水平越高,接受農業技術培訓和農業職業教育能力強,適應各種工作的能力就越強,不容易受到經濟形勢波動的影響,勞動收入的抗干擾力和抗波動力就更強。特別是相對于目前的全球性經濟蕭條,勞動者收入的抗干擾力顯得尤為重要,亦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途徑。
總的來說,農村教育能夠通過提高勞動者素質、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降低農村生育率、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消費、增強農民抗風險能力等方式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因此,要發展農村經濟,必須重視農村教育。
參考文獻
[1]葉茂林,教育發展與經濟增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舒馬赫著,虞鴻均,鄭關林,譯,小的就是美好[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3]秦慶武,徐錦英等,中國“三農”問題的困境與出路[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
[4]劉斌,張兆剛,霍功,中國三農問題報告[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
[5]邱共華,農業剩余勞動力難解[J],當代經濟,2005,(2)
關鍵詞:增長理論;農村經濟;農村教育;原因分析
由金融危機引起的全球經濟危機對我國的經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相對于城市經濟,我國的農村經濟所受影響相對較小。但是,農村經濟關系國計民生,在此背景下,分析發展農村經濟對策,更具現實意義。“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從教育角度分析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因此,本文從農村教育角度分析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教育促進經濟增長理論分析
經濟增長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歷史上許多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丹尼森等新古典學派研究了知識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丹尼森在《1929—1969年美國經濟增長的核算》中得出:知識進展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最重要的增長因素。庫茲涅茨提出經濟增長的因素主要是知識存量的增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結構方面的變化。索洛于1957年運用全要素分析法分析了美國上世紀前半期的經濟發展,發現從1909—1949年間美國GNP的增長中,技術進步貢獻了87.5%,而人均資本投入量的增加只貢獻了12.5%,因此認為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最根本因素。
新古典增長理論把技術進步作為外生變量來研究,羅默、盧卡斯等提出的新經濟增長理論不同意這種觀點,歲默從內生性技術進步出發來解釋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效應。經過分析認為:知識不僅能形成自身的遞增效應,而且能夠滲透于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使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也產生遞增受益,從而使整個經濟的規模收益遞增。盧卡斯的觀點與羅默類似,只是把技術進步換成了知識積累,他認為:人力資本是現代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和永久動力,各國經濟增長的差異主要是人力資本方面的差異以及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的人力資本比較差異所致。
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提出了著名的人力資本理論,他認為,人力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主要的資源,人力資本理論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在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的作用大于物質資本的作用;人力資本投資與國民收入成正比,這種投資的經濟效益遠大于物質投資的經濟效益。對1929年—1957年美國教育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作定量研究后發現:教育投資的收益率平均達到17%,教育投資增長的收益占勞動收入增長的70%,占國民收入增長的33%,也就是說,人力資本投資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
對于農村發展與農村教育的關系,舒馬赫進行系統研究后發現:發展中國家農村之所以貧窮,主要原因在于農村的教育落后,農民文化素質低,農村的組織、紀律等方面存在很多的缺陷。發展中國家農村問題的癥結在于如何使農村生活活躍起來。而人是一切財富的首要和最終的根源。因此,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當務之急是加強對農村的智力援助,贈與有用的知識,加強農村的教育。農村教育要提高農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要培養具有正確而堅定的價值觀和信念的“完整的人”培養為農村、為人民服務的人。
二、農村教育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原因分析
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村生產方式傳統,現代農業沒有大范圍推廣;農業產業化程度低,農產品附加值低;農村人口過多,農村生產效益低下;農民收入不穩定,消費能力弱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雖然有多種方式,但最根本的還是農村教育。農村教育的發展能有力的促進這些問題的解決,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2.1農村教育可以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我國農村經濟要發展,必然需要促進傳統農村生產方式的轉變,發展現代農業。而要發展現代農業,就需要大量高素質的勞動者,需要大量有知識、懂技術的新型農民,需要大量的農村人才。
提高農村勞動者的基本科學素質,提高農村勞動者的技術熟練程度以及對農村科技的快速消化能力,最根本的是農村教育。農村教育可以提高農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增強其學習、鉆研能力,提高農村居民的思想意識,從而促進農業科技的轉化,現代農具的使用,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主要需要以下人才:(1)農村綜合性人才,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多種專業知識。(2)農村科技人才。農村科技的發展對農業科技人才的素質提出更高要求。(3)農村新型勞動者。適應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的要求。(4)農村經紀人。農村管理部門與廣大農戶之間、農村生產者與農產品市場之間聯系的紐帶。
2.2農村教育可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更是農村經濟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緩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仍然是一家一戶生產、經營的小農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小農經濟難以與大市場對接,農業比較利益低、農業科技進步慢、農民收入增長緩、剩余勞動力難以轉移。而農業產業化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農業產業化能有效解決農戶小規模經營與社會化大市場的矛盾,提高農業的組織化、商品化程度,有利于促進農業的規模經營和技術進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業的比較利益,是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途徑。
農業產業化組織作為農村中的企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中介,需要大量的農村管理人才、經營人才、技術應用人才以及科技開發者,這些都需要教育能夠培養出大量實用的農村建設者。
2.3農村教育可以影響農村人口,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首先,農村教育的發展,會促進農村人口出生率的降低。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會促進農民少生優生。在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農村人口過多,農村土地偏少,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從下表可以看出,隨著農村居民文化程度的提高,農村婦女的平均生育率在不斷下降,因此農村居民的文化素質對農村人口數量具有重要的影響。農村居民將因為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而提高生育意識,少生優生,有效降低人口的出生率,使我國的農村人口增長速度得到降低,緩解農村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促進農村人地矛盾的逐步緩解,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其次,農村教育的發展,會促使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向城市轉移。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嚴峻的問題是我國農村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人地矛盾突出,勞動生產率低,需要轉移。據統計:2006年底,我國有4.81億農村勞動力,占全國勞動力7.64億的62.9%,其中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為3.26億,占全國勞動力的42.6%,而發達國家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一般在10%以下。據估計,我國有約1.5億的農村勞動力需要從第一產業中轉移出去。如果我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夠從農業中轉移出去,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僅僅這一效應就可使農民生產效益提高40%。
但是由于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低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并不順暢,轉移到城市中的農村居民不能獲得與城市居民同樣的工作機會。農村教育在這一進程中將因為能夠提高農村居民的各種素質,增加他們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工作機會,從而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2.4農村教育可以提高農民消費,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我國農村人均教育消費相當于城市的三分之一,農村教育消費不足,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家庭撫育子女上學,必然要支付相應的教育費用,這就是消費。消費會刺激生產,消費了教育費用,換取的是勞動者智力和體力的發展,促使社會再生產的進行。從經濟效果看,農村教育是有限度的消費,但卻是擴大了的生產,因此農村教育促進了農民消費,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2.5農村教育可以提高農民抗風險能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農村教育的發展,可以提高農民抗擊各種風險的能力。一般來說,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抗擊各種風險的能力也就越強,從而使收入彈性降低。勞動力受教育水平越高,接受農業技術培訓和農業職業教育能力強,適應各種工作的能力就越強,不容易受到經濟形勢波動的影響,勞動收入的抗干擾力和抗波動力就更強。特別是相對于目前的全球性經濟蕭條,勞動者收入的抗干擾力顯得尤為重要,亦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途徑。
總的來說,農村教育能夠通過提高勞動者素質、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降低農村生育率、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消費、增強農民抗風險能力等方式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因此,要發展農村經濟,必須重視農村教育。
參考文獻:
[1]葉茂林,教育發展與經濟增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舒馬赫著,虞鴻均,鄭關林,譯,小的就是美好[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3]秦慶武,徐錦英等,中國“三農”問題的困境與出路[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
[4]劉斌,張兆剛,霍功,中國三農問題報告[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
[5]邱共華,農業剩余勞動力難解[J],當代經濟,2005,(2)
論文摘要:知識、技術、人力資本等教育因素對于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教育對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強農民抗風險能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0 引言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經濟關系國計民生,“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因此,筆者從農村教育角度來分析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
1 教育影響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有的學者提出經濟增長的因素主要有知識面的增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結構方面的變化。知識不僅能形成自身的遞增效應,而且能夠滲透于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使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也產生遞增受益,從而使整個經濟的規模收益遞增,經濟效益提高。人力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主要的資源,人力資本理論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在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的作用大于物質資本的作用;人力資本投資與國民收入成正比,這種投資的經濟效益遠大于物質投資的經濟效益。
判斷我國生產力水平高低,教育狀況和勞動力素質是一個重要的測量指標。因為,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傳播和應用,無不依賴于以智能為代表的人力資本的支持。目前,我國勞動力素質普遍偏低,我國大量企業職工下崗實現再就業十分困難,就充分暴露出我國勞動力素質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問題。社會以人為本,確立人的社會主體地位、人的核心價值,造就科學發展的人才,以人的創造、發展帶動社會的科學發展,這樣就勢必導致全新的社會教育觀并涉及到新的教師觀、學生觀、人才觀。教育是對人類文化的繼承、創造與發展。創造是教育的靈魂,師生平等共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在社會生產的大系統中,教育是人才生產的、占主導地位的產業。人的平等、自由、創造與發展從學生開始,然后影響帶動社會,使社會具有創造、發展的活力,這也就是當前教育革命的目標、實質和內涵。
2 農村教育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發展中國家農村之所以貧窮,主要原因在于農村的教育落后,農民文化素質低,農村的組織、紀律等方面存在很多的缺陷。發展中國家農村問題的癥結在于如何使農村生活活躍起來。而人是一切財富的首要和最終的根源。因此,對于我國來說,當務之急是加強對農村的教育援助。當前我國農村生產方式原始、落后;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附加值低;農村人口多,效益低;農民收入不穩,人口出生率高等。要解決這些問題,最根本的是農村教育。
2.1 農村教育可以提高勞動者素質
我國農村經濟要發展,必然需要傳統農村生產方式的轉變,發展現代農業。而要發展現代農業,就需要大量高素質的勞動者,需要大量有知識、懂技術的新型農民,需要大量的農村人才。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素質最根本的是教育,尤其是農村教育。
2.2 農村教育可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更是農村經濟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國農村經濟大部分仍然是小農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小農經濟難以與大市場對接,農業比較利益低。農業產業化組織作為農村中的企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中介,需要大量的農村管理人才、經營人才、技術應用人才以及科技開發者,這些都需要教育能夠培養出大量實用的農村建設者。
2.3 農村教育可以影響農村人口
首先,農村教育的發展,會促進農村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其次,農村教育的發展,會促使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向城市轉移。
3 與教育配套的舉措
3.1 改革和完善農村土地制度
促進我國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必須加快農村土地制度的創新,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必須以居住集約化為突破口,使各地農村的土地利用達到集約和節約的目的,這在客觀上要求節約的土地進入農村工業用地流轉。改革農村土地制度,一是要明晰土地所有權主體,即土地農民所有制,真正實現“耕者有其田”,使農民的土地權益從根本上得到保護。二是要合理界定土地使用權主體的權利范圍。明確農民土地使用權為物權而不是債權,其涵蓋承包權、經營權、抵押權、入股權、繼承權和轉讓權等權能,是具有交換價值的獨立資產。三是要嚴格土地制度的管理。建設新農村要把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村社會事業,作為加強對農業和農村發展支持的重點。最主要的是要抓緊解決農村教育和衛生發展存在的突出矛盾。
3.2 動員和鼓勵工商企業參與農村經濟建設
促進我國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必須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長效投入機制,廣泛動員和大力鼓勵工商企業參與農村經濟建設是一條重要而有效的途徑。
3.3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如何把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把人口大國變成人力資源強國,教育承擔著重要職責。我國已經確立了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思路。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化和生產社會化、現代化的重要支柱。我國從改革開放以來,已經形成初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體系。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大力宣傳職業技術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努力營造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良好氛圍,提高培養人才的層次,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政府應該對職業教育實行政策傾斜、增加資金投入。利用信用貸款發展職業教育;實行招商引資壯大職業教育;提倡社會團體捐資助學;鼓勵企事業單位捐贈助學,不斷增加職業教育投入。建立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與創業服務體系;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訓鑒定基地建設;嚴格實行就業準入制度。凡技術要求高、操作規程嚴格、直接關系到產品質量和消費者健康以及生產安全的行業和工種,必須對從業人員進行嚴格的培訓,實行先培訓,后就業。通過努力,建立和完善“上崗先看證、無證不上崗”的勞動用工機制。
總之,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發展休戚相關,可以說農村教育搞好了,農村經濟就會快速發展。因此,要發展農村經濟,必須重視農村教育。
參考文獻:
[1]葉茂林,教育發展與經濟增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